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型

2024-08-05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型(共8篇)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型 篇1

考点解读

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即咏物诗或杂诗中吟咏的对象。高考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来设题。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技巧点拨

1、分析诗歌中所描写的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

2、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3、分析诗歌塑造此形象的意义(体现作者的某种情操或情感,表达作者的某种向往或追求(象征或托物言志)。

经典例题

一、【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15题。(共12分)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1】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2】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3】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4】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免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5】。

注释:1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2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3从教:任凭。4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5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13.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6分)

【答案】15.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不同: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妹气质。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解析】15.本题考查综合比较阅读诗歌的能力。这道题的综合能力包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筛选以及把握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综合感知两首诗的情感,再根据问题回到诗歌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重要依据。关于墨梅画的特点,“此花风韵更清姝”“桃李依然是仆奴”直接点出“清姝”;“造化功成秋兔毫”“意足不求颜色似”点出艺术技艺的高超。分析两诗侧重点时不妨从内容、手法、情感上逐一思考,能说出两首诗具体内容,其区别也就体现出来了。

二、(·四川成都上学期适应性考试)阅读下面一首明词,完成(1)~(2)题。(9分)

满江红·咏竹

陆容

不种闲花,池亭畔、几竿修竹。相映带、一泓流水,森寒洁绿。风动仙人鸣佩遂,雨余净女添膏沐。未成林,难望凤来栖,聊医俗。

问华胄①,名淇澳②。寻苗裔,湘江曲。性孤高似柏,阿娇金屋。坐荫从容烦暑退,清心恍惚微香触。历冰霜、不变好风姿,温如玉。

①华胄:旧指贵族的后裔。②淇澳:淇河岸的弯曲处。历史上以盛产竹而闻名。

(2)这首词写出了竹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6分)

【答案】竹的特点:翠绿、姿态可爱、高洁、不畏冰霜。

表达的情感:表达了对竹的喜爱赞美之情,希望具有像竹一样的高洁品质。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概括竹的特点,先从词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如“森寒洁绿”“风动仙人鸣佩遂,雨余净女添膏沐”“性孤高似柏”“历冰霜、不变好风姿,温如玉”等,然后加以概括即可。这首词是托物言志类的诗歌,作者一是表达对竹的喜爱,二是希望自己能具有像竹一样的品质。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蝶恋花送春

朱淑真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问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注释:莫,莫非。

上片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垂杨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上片描写了一个喜爱春天、对春天的归去依依不舍的垂杨形象。(概括形象特点)春天来到后,楼外垂杨的千万缕枝条想要把春系住,可见其对春天的喜爱;春天离开后,垂杨不舍春的离去,便飘起柳絮跟随着春要看它到哪里去。诗人借垂杨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爱春、惜春之情。(结合具体词句分析)

【解析】楼外杨柳垂下千万条如丝的枝条,好像要系住那春天,但春天经过短暂的逗留,还是决然离去了。天空随风舞的柳絮,是否要尾随春天归去,去探看春的去处,把它找回来?春残时节,花落草长,山野

一片碧绿。远望着这碁春的山野,听到传来的杜鹃鸟的凄厉?声,杜即使(便做)无情,也为“春去”而愁苦,因而发出同情的哀吗。我只好举酒送春归去,春却没有回答。看到的只是在黄昏中忽然下起的潇细雨。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咏笼莺①

[清]纳兰性德

何处金衣客,栖栖翠幕中。

有心惊晓梦,无计啭②春风。

漫逐梁间燕,谁巢井上桐。

空将云路翼,缄恨在雕笼。

【注】①莺:黄莺,别名金衣公子。②啭:鸟鸣叫声。

诗人刻画“笼莺”这一形象,有何实际意义

【答案】作者通过托物言志的手法,借黄莺虽处在金衣翠幕之中,却受到雕笼的束缚以自比,表达了作者对追求自由而不得的不满及怀才不遇(或:白白浪费青春年华)的怨恨。

【解析】这首词运用了借物(笼莺)抒怀(或:托物言志)、反衬(以“梁间臙”等乌的自由反衬“笼中莺”的苦闷)、对比(以美好愿望与残酷现实进行对比,想告诉人们春天的好消息却不能自由飞翔,想直冲云霄一展胸怀却囚禁鸟笼不得自由)的手法,表现了作者烦厌官场、渴望自由的思想感情。

五、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杜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

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⑴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⑴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予着两地彼此的相思,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国事艰难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作者通过描写春夜清冷静谧的月下景色,抒发了自己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凄凉伤感之情。

【解析】月亮照在离家万里之遥的瞿唐峡的上空,是春天初六的上弦月。月光皎洁,时时照亮幽暗的居室,像往常一样洒满清幽幽的天空。这四句是写月的,表现的是环境的清幽。天气凉爽,衣襟下垂不动,月亮高悬,对着流满泪的脸。这里的“泪脸”很直接的表明了诗人的漂泊之苦,忧国之愁。最后一句的意思是:有乌鹄向南飞,在这深深的夜里,它栖落在江边。

实战演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寒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郑思肖是宋末诗人、画家,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

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寒菊”形象?诗人借寒菊表达了什么情怀?

【答案】①塑造了傲立不群(孤傲高洁),坚贞不屈的菊花形象。从“不并百花”“独立疏篱”中可看出不随时俗、孤高傲世。从“枝头抱香死,北风不落”中突出其在肃杀的北风中,枯守枝头,抱香而死的不屈坚贞。②抒发了不愿随从于世俗权贵、独守清高的人生追求和坚持气节、不仕元朝的爱国情操以及忠君报国、宁死不屈的可贵精神。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题为两问,“寒菊”的形象分析,“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两句咏菊诗,是人们对菊花的共识。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它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也决不被北风吹落的高洁之志,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诗人借寒菊表达的情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本诗名有咏菊,但菊花实为自已的真实写照,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鼠屡败吾书偶得狸奴捕杀无虚日群鼠几空为赋

陆游

服役无人自炷香,狸奴乃肯伴禅房。

昼眠共藉床敷暖,夜坐同闻漏鼓长。

贾勇遂能空鼠穴,策勋何止履胡①肠。

鱼飱②虽薄真无愧,不向花间捕蝶忙。

(注)①胡:中国古代称北边或西域的民族。②飱:同“飧”。

4.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猫的形象。

【答案】4.陪伴作者,给人温暖;勇猛善战,功绩非凡;不求待遇,尽职尽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猫的形象”,然后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诗句概括其特点。本题中,从“狸奴乃肯伴禅房”可见:陪伴作者,给人温暖;从“贾勇遂能空鼠穴,策勋何止履胡肠”能看出猫的勇猛善战,功绩非凡;从“鱼飱虽薄真无愧,不向花间捕蝶忙”可见:不求待遇,尽职尽责。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素香丁香

【宋】王十朋

落木萧萧,琉璃叶下琼葩吐。素香柔树。雅称幽人趣。

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含春雨。结愁千绪,似忆江南主。

词中刻画的丁香形象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答案】词中刻画的丁香具有高雅、香气素淡、与世无争、满怀愁绪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由“琉璃叶下琼葩吐”可以看出“高雅”的形象特征;由“素香”可以看出“香气素淡”的特征;由“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可以得出“与世无争”的形象特征;由“结愁千绪”可以得出“满怀愁绪”的形象特征。考生依此组织答案即可。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的题目。

西江月·红梅

【宋】王安石

梅好惟嫌淡伫,天教薄与胭脂。真妃①初出华清池。酒入琼姬半醉。

东阁②诗情易动,高楼玉管休吹。北人浑作杏花③疑。惟有青枝不似。

【注】①真妃:唐朝贵妃杨玉环。琼姬:传说芙蓉城中仙女。②东阁:古代宰相招致、款待宾客的地方。③杏花:一种春花,枝直。

用四个词语归纳红梅的特点。

【答案】质朴、自然、清纯、妩媚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事物形象的能力。事物的形象有时通过相关诗句来表现,有时通过关键词语来突出。因此,在作答时一定要结合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其次挖掘事物内涵,要由表及里地把事物的含义挖掘出来。本题要求“用四个词语归纳红梅的特点”。“梅好惟嫌淡伫”,意思是梅花虽好只是嫌它素淡挺立,写出了梅的质朴;“天教薄与胭脂”意思是梅花红中微淡的色彩,是上天给它施予了一层薄薄的胭脂,写出了梅的自然(雅致);“真妃初出华清池”意思是梅花像贵妃出浴,写出了梅的清纯;“酒入琼姬半醉”意思是梅又像喝了仙子醉酒,写出了梅的妩媚(娇媚)。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伤愚溪【注】

刘禹锡

溪水悠悠春自来,草堂无主燕飞回。

隔帘惟见中庭草,一树山榴依旧开。

【注】愚溪,在湖南省永州市西南,本名冉溪。唐柳宗元谪居于此,改其名为愚溪,并结茅树蔬,筑堂而居。此诗作于柳宗元去世三年后。

本诗和晏殊《浣溪沙》词中都有“燕”这一意象,它们的作用是否相同?请具体说明。

【答案】不相同。《伤愚溪》中的“燕”体现了自然永恒不变的特性,衬托人事变迁,斯人已没。《浣溪沙》“似曾相识燕归来”句中的“燕”象征生活中循环往复、永远存在的美好事物,与“花落去”相对,寄托了词人对自然、人生乐观通达的观照。

【解析】回答本题要注意结合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再联系燕子的象征意义,进行综合思考。

六、阅读下列诗歌,完成所列问题

踏莎行

贺铸

杨柳回塘①,鸳鸯别浦②,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③。

返照④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⑤: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注释】①回塘:曲折的水塘。②别浦:不当行路要冲之处的水口。③红衣:荷花的红色花瓣。芳心苦:指莲心有苦味。④返照:夕阳的回光。潮:指晚潮。⑤骚人:诗人。

(1)此词咏荷,词上片刻画的荷花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上片最后两句使用的艺术手法。(5分)

【答案】(5分)上片中荷花具有孤寂、悲苦的特点。(2分)后两句使用了拟人手法(1分),将荷花比作亭亭玉立、孤芳白赏的美人(1分),表现了它处境寂寞和芳华零落的悲苦(1分)

【解析】词人在上片通过对周围的环境和荷花“红衣脱尽芳心苦”的正面描写,突出了寂寞地开落、无人欣赏的荷花形象特征;下片将荷花比作美人,似与骚人语,不肯嫁春风,曲尽它的情态风神;显示了荷花的幽洁高雅。

七、阅读下列诗歌,完成所列问题。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有评论赞誉这首诗“咏物最上乘”,请简要分析诗中蝉的形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这首诗以蝉的饮露难饱指自己的清贫;蝉的徒劳鸣叫和树的无情寄托孤独凄凉的身世遭遇;借咏蝉以喻自身品质的高洁。

【解析】这首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前半首闻蝉而兴,重在咏蝉;它餐风饮露,居高清雅,然而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后半首直抒己意,他乡薄宦,梗枝漂流,故园荒芜,胡不归去?因而闻蝉以自警,同病相怜。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实属“咏物”佳绝。

八、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一题。

早雁

杜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诗中的“早雁”是怎样的一个物象?

【答案】诗中的早雁是遭射四散,流离失所,欲归不得的征人形象。

【解析】此诗采用比兴象征手法,借雁抒怀,以惊飞四散的鸭確比喻流离失所的人民,对他们有家而不能?的悲惨处境寄予深切的同情;又借汉言唐,对当权统治者昏庸腐败,不能守边安民进行讽刺。全诗通篇无一语批评执政者,但在秋天就设想次年春天胡骑还在,则朝廷无力安边之意自明。风格蜿曲细,清丽含蓄,为杜牧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咏琴

刘允济(注)

昔在龙门侧,谁想凤鸣时。

雕琢今为器,宫商不自持。

巴人缓疏节,楚客弄繁丝。

欲作高张引,翻成下调悲。

(注)刘允济,初唐诗人。武后在位时嘉其文才,中宗即位后贬其为地方官员。

诗人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琴”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诗人塑造了一把最初意外受到器重、终被束缚与抛弃的古琴形象。人们用良材做成一把高贵的古琴,而琴欲为高张之曲,却被人反弹成了“下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诗人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琴’的形象?请简要分析”,然后到诗中找到直接写“琴”的诗句,理解其意思,借以分析“琴”的形象。由“昔在龙门侧,谁想凤鸣时”可知,琴的前身是梧桐树,能招来发天籁之声的凤凰;由“雕琢今为器,宫商不自持”可知,琴的前身梧桐树被商人制成谋利的琴,弹奏的音乐不由自己;由“欲作高张引,翻成下调悲”可知,琴本可以奏出精妙高亢的曲调,但巴人楚客对此并不赏识,由此可以看出,诗中的“琴”由重视到遭弃,展示了“琴”的不自持。考生可以围绕这些来分析“琴”的形象。

十、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咏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①,卷雾出山楹②。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注】①涧户:涧边的人家。②山楹:就山岩凿成的房屋。

诗人笔下的“风”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试作简要赏析。

【答案】诗人笔下的“风”是个不知疲倦、不辞辛苦的奉献者和“有情人”的形象。“风”使山林清爽,它驱散烟霾,卷走云雾,并且在日落山水静的时候,为人们吹响松涛,奏起大自然的乐章。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事物形象。解答时要抓住关键词句,如“凉风”“驱烟”“卷雾出山楹”“去来固无迹”“为君起松声”不难概括出“风”的特点。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型 篇2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加强诵读涵咏, 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 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 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诗歌作品进行赏析, 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笔者根据对近年来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分析思考, 结合自身教学实际, 拟对2008年高考诗歌赏析试题的走势作一预测。

一、命题展望

笔者将2007年全国各省市高考卷中诗歌鉴赏部分情况整理如下表:

分析今年的高考诗歌鉴赏试题, 再联系近年来的高考试题, 笔者推测, 08年的诗歌赏析命题将会有如下发展:

1. 稳中有变, 趋向多元。

(1) 题型

题型的设置上, 除了北京卷、浙江卷设置填空题, 上海卷设置填空题、选择题, 其余省市均为书面表达题。这与去年、前年 (05年北京卷设置选择题;06年北京设置选择题, 上海设置填空题、选择题, 浙江卷设置填空题) 相比, 基本不变。02年以前, 全国各省市高考试题中, 诗歌赏析的题型, 选择题和主观表达题还各占半壁江山。而事实证明, 过多地采用客观题尤其是选择题来考查考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有着很大的弊端, 难以区分考生鉴赏能力的高下, 不符合本学科的特点。

(2) 分值

诗歌鉴赏试题所占的分值仍在6分至8分之间。

(3) 体裁

选整首诗设题, 明确考查古诗阅读能力, 始于1994年。13年来, 诗歌鉴赏试题文本体裁的选择逐渐向多样化发展, “诗词并重, 兼顾其他”。如在05年湖北卷中出现了元杂剧选段鉴赏 (《汉宫秋》第三折) , 06年湖南卷要求对《红楼梦》诗词进行鉴赏, 07年北京卷更是将《诗经》入题。这也预示着将有愈来愈多的作品类型进入高考试题, 如汉魏晋五言诗、乐府诗、元曲、明杂剧等。

(4) 作者

作者的范围在逐渐扩大。大体上凡属重要诗人都可以进入备选视野, 这是诗歌鉴赏试题发展的必然趋势。如05卷中的刘颁、汪元亮、方惟深、徐凝、李德裕、戴复古, 06卷中的王炎、谭敬昭、严维、韩琮、魏初、刘过、王罔运、周密、张籍、张维屏, 07卷中的高启、周弼、吴激、赵善庆、陈维崧、谢枋得、吴融、李约、林景熙、徐兰、高蟾, 这些作者都是大多数考生不了解或不熟悉的。尽管这些作者没有在课本中出现过, 但并不影响考生对其作品的内容、语言、技法的理解和鉴赏, 也就是说, 命题者没有从“知人论世”的难度选择和处理文本, 而是以能够考查初步的理解、鉴赏能力作为选择和处理文本的标准。

(5) 题材

在题材的选择上, 日见异彩纷呈 (如05全国卷Ⅱ的思乡诗、北京卷的记梦诗、江苏卷的怀友诗、重庆卷的边塞诗、江西卷的思乡怀友诗;06全国卷Ⅰ的题画诗、北京卷的田园诗、湖北卷和安徽卷的送别诗、天津卷的边塞诗;07浙江卷、湖北卷以及江西卷的咏史诗、江苏卷的送别诗、湖南卷的思乡怀友诗, 山东卷的边塞诗等) , 但仍将以写景诗和咏物诗为主。

(6) 考查内容

在考点的设计上, 不脱离考纲的要求, 仍围绕作品的形象、语言风格、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等方面, 设置考点进行命题。

以07年全国各省市高考试题为例:

如全国卷Ⅱ王维《新晴野望》一诗分别以“明”和“出”二字, 充分显示田野外河水上涨, 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 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 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的美景。广东卷林景熙《溪亭》诗中“独行穿落叶”一句活画出独自一个人在萧萧落叶中穿行, 而无人相伴的寂寞情景。这些试题乃是围绕了形象这一考点。

如山东卷徐兰《出关》极写居庸关的雄壮气势, 景物描写鲜明生动, 体现出大气雄浑的语言风格。浙江卷三首同为表现兴亡之感的诗歌, 刘诗今昔对照, 寓情于景, 含蓄深沉, 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 温婉悲凉, 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赵曲以议论作结, 点破兴亡, 明快直露, 有浓郁的散曲风味。这些试题均围绕语言风格这一考点。

又如重庆卷苏轼《海棠》诗中的“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烧高烛照红妆”一句巧用拟人手法, 以花比人, 描绘出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安徽卷陈维崧《醉落魄·咏鹰》一词借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 来衬托鹰的形象, 从而体现出作者猛气犹存、老当益壮, 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湖北卷中两首写华清宫的诗都应用了映衬的手法。第一首以宫外的飞血阴云, 分外寒冷与宫内的绿树成阴, 温暖如春作比;而第二首则是拿昔日的霓裳羽衣, 歌舞升平和今朝杂树丛生, 宫殿荒凉形成反差。这些试题围绕表达技巧这一考点。

再如全国卷Ⅰ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一诗以“咨嗟”、“休对”、“且将”体现了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 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福建卷谢枋得《武夷山中》借“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 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感情, 又借梅花这一意象, 表现了诗人孤傲步裙、坚贞自励的情怀。江苏卷辛弃疾《鹧鸪天·送人》借“浮天水”、“无穷树”、“带雨云”等意象表现作者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路途艰难、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和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四川卷王安石《葛溪驿》借诗眼“乱”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这些试题则体现了思想情感这一考点。

值得注意的是, 命题的选材, 近年来从单篇诗歌的赏析扩展到对两首诗歌甚至多首诗歌 (07浙江卷三首诗歌的对比鉴赏) 的比较阅读鉴赏。往年只有00年上海卷和03年北京春季高考卷中出现过此类题型, 而近年日趋“升温”。如05年的湖南卷、辽宁卷、上海卷、浙江卷, 06年的重庆卷、湖北卷、湖南卷, 07年的辽宁卷、浙江卷、湖北卷、重庆卷、江西卷。这种题型要求学生对两首甚至多首古诗进行鉴赏, 或比较思想内容, 或比较表达技巧, 难度较单首诗歌赏析要大, 对学生的鉴赏能力的要求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2. 紧扣考纲, 联系教材。

考纲对诗歌鉴赏考点的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评价是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 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的综合审美认识活动, 在能力考查中属最高层次E类。

历年来诗歌鉴赏命题均紧扣考纲, 始终围绕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等方面, 而且与教材联系紧密, 答题中涉及到的基本知识在教材中均有出现。如古诗中的表达技巧, 重庆卷涉及拟人, 安徽卷涉及衬托。又如北京卷中考到的《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在教材《诗经》单元中已有涉及。而对湖北卷中两首关于“华清宫”的诗的思想内容的理解, 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无疑会产生帮助。再如诗词中的形象, 07广东卷中“孤灯”、“落叶”等意象表清冷寂寞之情, 全国卷Ⅲ借“琴”、“棋”二物的“品”, 来写自己的“志”。06湖北卷借“水”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05天津卷“大江东去水悠悠”则充满了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反观教材,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必修) 第三册一、二单元涉及的诗词篇目中, 如王维《山居秋暝》、李清照《声声慢》、杜甫《登高》是典型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诗篇。姜夔《声声慢》、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李商隐《锦瑟》均援引典故。由此可以看出, 考点设计与教材联系始终是命题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也是此类命题一贯遵循的原则。

二、复习策略

1. 用好教材, 巩固课内所学, 为提高鉴赏能力夯实基础。

笔者认为在组织2008年高考诗歌赏析专题复习时, 首要任务是夯实课内基础, 系统复习课内诗歌作品, 牢固掌握鉴赏诗歌的重点。

(1) 反复吟咏, 把握节奏。

诗, 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的语言, 精炼简洁、音韵和谐, 值得细心品读、反复吟咏。诵读, 是诗歌鉴赏的最基本环节, 必须指导学生反复诵读, 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和节奏。

(2) 品读“诗眼”。

“诗眼”指的是一首诗中或一首诗的某一句中最传神最富于表现力的文字。诗歌的语言一般都是比较含蓄的, 很多诗词都是“言简意丰”、“意在言外”, 因此, 品读“诗眼”, 有助于把握整首诗歌的思想感情。

(3) 分析意象, 领悟意境, 体会感情。

“中国古典诗歌的形象, 是借助客观物象 (如山川草木等等) 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感情形象, 姑且称之为‘意象’。鉴赏这类作品, 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 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 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两个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诗歌的意象, 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 意象所体现的情调, 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 才能真正地鉴赏中国古典诗歌”。 (袁行霈《感受、联想、修养———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鉴赏》) 意象是意境的组成部分, 通过对意象的分析, 有助于我们领悟诗人的情感主旨和写作技巧。古代诗歌的意象可以是具体的小景, 也可以是山川风物, 可以是古物, 也可以是古人, 特别要注意诗人自身的形象。抓住了意象就基本把握住了作者的情感倾向。如06年江苏卷《鹧鸪天》中“满林残照见归鸦”句“残照”、“归鸦”, 寓情于景, 写出了作者也希望像乌鸦那样早早归家的情感。07年辽宁卷通过“山”中“果落”、“灯”前“虫鸣”表现悲哀孤独之情。

(4) 研究诗词的表达形式及写作技巧。

高考诗歌鉴赏考查到的一些诗歌表达技巧在教材中其实都是有所涉及的, 笔者认为, 在复习中应该帮助学生罗列并整理常见的表达技巧。整理时可从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手法三方面着手。如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比拟、双关、互文等, 描写手法如烘托、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相生等, 而抒情手法常见的有借景抒情、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只有具备了这些必要的诗歌鉴赏知识, 并举一反三, 才能做好试题。

2. 拓展课外阅读, 为提高鉴赏能力增加积累。

笔者在日常教学中, 注意以多种方式、多个角度地开展课外拓展阅读,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如利用课前五分钟的时间全体学生按学号轮流, 每天一位, 或朗诵一首诗歌, 或鉴赏一首诗歌, 或出示一道诗歌鉴赏试题, 全班学生共同完成, 增加了学生们的诗歌“储备”。

再如在早自修要求学生朗读课本或读本中的诗歌单元, 要大声地、旁若无人地读, 并且在一定时间内尝试将之背出来。

经常性地在班内开展诗歌朗诵比赛, 或诗歌鉴赏能力竞赛, 赛前做好动员工作, 学生踊跃参加。在愉快地开展语文活动的同时, 学生广泛地接触课本以外的作者和作品, 增强了诗歌鉴赏的能力。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新题型例解 篇3

一、变单篇、双篇为多篇的诗歌赏析题。双篇和多篇的诗歌赏析的题型,虽然都属于对比赏析,然而,将三篇放在一起比较赏析,显然难度大,耗时多。那么如何比较鉴赏,一定要针对题目,找准角度。首先要整体感悟三篇作品共同表达的物象和意境,然后再去比较它们各自的表现手法的异同所在。例如,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6分)(浙江卷)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①

(金)吴激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次宴会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1)这三篇作品均通过_________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__________之感。(2分)

(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4分)

解析 第一题属于同类事物的比较,这是我们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即找出诗歌中传情达意的具体事物——物象。在此基础上,再去探究它的意境、主旨。第二题要求从“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两个方面作出回答。值得注意的是“表现手法”虽然是用“语言”做载体,但是它与“语言特色”并非是一回事。“表现手法”多指“托物寓意”、“借景抒情”、“动静搭配”、“对比烘托”等艺术手法,而“语言特色”为“直抒胸臆”、“豪放飘逸”、“沉郁顿挫”、“委婉含蓄”等风格。

参考答案

(1)燕子,兴亡。(2)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二、变“文学常识”的考查为与“表现手法”鉴赏结合的题型。“文学常识”与“表现手法”,有的内容的出题是包含和交叉的关系,但是,有的是相关的,或者相对独特的问题。例如,上海卷第14题:“词”这种体裁的别称是________。这是以填空题的形式考查文学常识的。又如,四川卷赏析王安石《葛溪驿》七言律诗,其中,第(2)小题:“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这就将文学常识“诗眼”的考查与诗歌的“表现手法”结合起来的考查形式。再如,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7分)(北京卷)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芣苢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芣苢⑦之。

【注释】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车前(草名),可食。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③有:得到。④掇:摘取、拾取。⑤捋:成把地握取。⑥袺:手持衣角盛物。⑦襭: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1)《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___________。(1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艺术手法的赏析,侧重在文学知识方面。所谓“赋、比、兴”是“诗经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的文学常识范畴。前者“风、雅、颂”是就诗经的内容而言的;后者“赋、比、兴”是指它的表现手法或技巧。本题答案具有唯一性,凡不答“赋”者皆不得分。赋、比、兴是古人对《诗经》艺术表现手法的概括,宋代学者朱熹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故古代诗歌常将“比”和“兴”合起来用,因而又称“比兴”手法。现将全诗“敷陈其事”的句子译出来,以便更好地理解。《芣苢》:“那朵朵光华灿烂的车前子,我赶忙使力地把它采摘哩!那朵朵光华灿烂的车前子,我赶忙把它采得来哩!那朵朵光华灿烂的车前子,我赶忙把它一颗颗地拾起哩!那朵朵光华灿烂的车前子,我赶忙把它的籽籽捻捋哩!那朵朵光华灿烂的车前子,我赶忙把它装进衣襟里哩!那朵朵光华灿烂的车前子,我赶忙把它放在腰带内哩!”《芣苢》这首四言十二句的古代民歌,将女子劳作的过程和劳作的心情,自然且有味地表达了出来。“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是全诗的总起。“采呀采呀采起来”的歌声,亦可称之为劳作的前奏曲。“采采芣苢, 薄言有之”,是整个劳作过程的总述。“采呀采呀采得来”的歌声,现出见到芣苢的 无限欣喜。由此,奏响了劳作的进行曲。由“薄言掇之”到“薄言捋之”,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和真切反映。从一颗一颗地拾到一把一把地捋,主人公干得起劲,唱得便起劲。可谓一路辛劳,一路欢歌。在与自然相交响的情态中,她们精神饱满,情绪高昂。由“薄言芣苢之”到“薄言芣苢之”,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提起衣襟兜起来”、“扎起衣襟装起来”,将收工时“打包”的情形表现得十分细腻。此间有收获的满足,有对自身力量的欣赏,亦有与自然相融的愉悦。此时再度高唱“采采芣苢”,情绪达到高潮。人虽已远去,歌声却在山谷中回响,飘散到四方。综观《芣苢》一诗,通过动词的变换,将劳动的细节和劳动的过程真实地表现出来;又通过反复叠唱,将劳动者的精神和情绪自然地吟唱出来。从节奏、意境、韵味等方面,显示出相当高的艺术性和感染力。(参照北京卷试题解析)

参考答案“赋”。

三、变阐述道理的赏析为概括形象性的画面的题型。古代诗歌常常与绘画联姻,一方面是说古代诗歌中本来就有好多的诗歌属于“题画诗”,一方面是说像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歌艺术境界。所以,古代诗歌常被称为“诗与画”的艺术样式。例如四川卷古诗歌鉴赏题第1小题(见本刊2007年第9期第27页),就是要求考生阅读宋代王安石的《葛溪驿》,然后指明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考生为这幅画面拟一个标题。参考答案为“驿站秋夜难眠图”。

高考全国卷诗歌鉴赏新题型 篇4

明末清初 顾炎武(1)

长看白日下芜城,又见孤云海上生。

感慨河山追失计,艰难戎马发深情。

埋轮拗镞周千亩(2),蔓草枯杨汉二京。

今日大梁非旧国,夷门愁杀老侯嬴。

注释:(1)作者当时避乱于江苏常熟。(2)千亩为地名

5.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首联写国破家亡后的渗淡景象,作者抚今追昔,暗指明朝的破灭,也指清朝的残暴。

B.颔联直接以感慨起句,写了以往用兵多失策,造成战局艰难,作者悲愤而心灰意冷。

C.“埋轮”和“拗镞”均指战败,以用典的方式写出。“蔓草枯杨”则写出了满是荒凉。

D.尾联“非旧国”写了改朝换代,作者自己虽存忠义之心,但无从救国,只好自比侯嬴发感慨。

E.本诗既是悲歌,也是慷慨之歌。既写家国破碎,也写个人感情。

6.结合本诗分析顾炎武是一位怎样的诗人,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

5.A、B(A项诗中没有写清朝是如何做的,B项心灰意冷判断错,作者依然忠诚,而不是心灰意冷)。

6.(1)作者是爱国诗人。感概时局,抚今追昔,长看“芜城”,见“海上生”,只见史可法殉国处和鲁王飘泊处,体现了追忆前人发深情。

(2)作者是悲愤诗人。“埋轮”二句:感慨以往战争失利,南北两京相继失陷,作者发出了虽存忠义之心,但无从救国的哀叹之情。

(3)作者是救国诗人,诗中作者以大梁指中原之地,以侯嬴自比,主张进击、恢复中原,但老之至已,满怀愁情。

★ 高考诗歌鉴赏

★ 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型大盘点

★ 高考诗歌鉴赏知识点

★ 高考诗歌鉴赏题

★ 全国卷2高考范文

★ 地理高考全国卷评析

★ 高考范文全国卷2

★ 全国卷高考答案

★ 英语高考范文 全国卷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技巧 篇5

1、从诗题入手:20xx年全国卷I:《题竹石牧牛》并引,从题目,你可以初步判断出这是一首题画诗。“竹石牧牛”是画名,也应该是画面内容的概括。

2、从诗人入手:近年来,考查“熟悉的作者陌生的诗”较普遍,解读时既要从诗人入手,也要考虑特殊情况。

3、从注释入手:借助注释,对诗歌的理解就轻松多了。

4、从诗句入手:这是关键,前面的三项,都是为此服务的。

之二:了解手法风格诗歌常见的手法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等;诗歌常见的风格有含蓄委婉、清新自然、飘远闲逸、沉郁顿挫等。知道这些术语有助于在进行文字表达时达到“雅”的要求,但就高考而言,整体理解诗歌,做到“信”和“达”才是关键。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攻略 篇6

抓住诗歌的人生经历

比如,春考的第(四)题,试卷中选择的是唐朝“诗圣”杜甫的五言格律诗《月夜忆舍弟》。从该诗中的“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这四句话,我们就可以知道此诗是写于八年“安史之乱(755——763)”期间的。乾元二年(759年)之秋,48岁的杜甫带着家眷,跟着唐肃宗李亨出逃到秦川(今甘肃天水县)。而他的三个亲弟弟杜颖、杜观、杜丰,却散落在山东、河南一带。整首诗的前四句是写“惨景”,后四句是写“惨情”。八年的**,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所以杜甫借这首诗来反映一个时代。由此,我们完全可以根据杜甫的这段人生经历,撰写出这样一篇鉴赏分析短文:“全诗借景抒情、感物伤怀、思乡怀亲:先以‘戍鼓’、‘雁声’、‘白露’等词语,描绘出一幅浓重悲凉的边塞秋景图;继以‘弟散’、‘无家’、‘断书’等历史实况,揭示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国破家亡、妻离子散’的严重后果,表达诗人此时内心凄哀痛心、颠沛飘流的焦虑不安、忧国忧民之情。”

抓住诗歌的背景提示

比如,20秋考的第(四)题,试卷中选择的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在它的词牌下,有这样一段背景文字,同学们在考场思考时,要充分予以重视——“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如果把这段文字精确地译成现代文的话,那就是:“南宋孝帝赵眘执政时期的1179年暮春,有‘抗金收土、复兴大宋’思想的40岁辛弃疾,从荆湖北路(前方)掌管钱粮财赋的漕司官署,后调至荆湖南路(后方)的机关去工作,官位与辛弃疾相同的‘转运副使’王正之,在江边一座小山上的亭子内,设置便宴,饯行送别,于是,心怀不满的辛弃疾,当场为他写下这首‘闲愁最苦’的双阕词,赠与同志好友”。在阅读了这段翻译之后,你再紧密结合词中的“怨、最苦、断肠”等等字眼,那就不难可以得出这首词的中心思想了,它应该是:“辛词形象点染春色年华的悄然离去,再融入‘典故、史实’,透露自己内心的最苦闲情,暗喻江山破败、时局飘摇,然而个人却依然‘红心依旧、忠君爱国’,并显示自己‘嫉奸恨佞、不怕遭妒’的正直高尚精神节操!”

抓住诗歌的简要注释

比如,秋考的第(四)题,试卷中选择的是明朝杜庠所写七言格律诗《赤壁》。在它的注解部分,清晰的有这样一段文字,同学们有时会粗心忽视掉——“【注】①杜庠: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如果再将此段文字扩充一下的话,那就是:杜庠,明代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字公序,是“景泰(第七帝明代宗朱祁钰的年号,从1450至1457年)”期间的进士。后被朝廷任命为小攸县(今湖南省长沙市的攸县)的县令。可他做了极短的时间,就罢职归乡。于是往来于湖、浙一带,与好友游山玩水、饮酒唱诗,并自称是“西湖醉老”,就此度过“清淡自得”的一生年华。又因曾到过“赤壁”题诗,故人们称他是“杜赤壁”。毕生撰写有《楚游》、《江浙》、《歌风》等诗集,寄情抒怀、评古论今。在他的这首诗里,有“不堪回首”四个字,实际上这是作者借助轰轰烈烈的三国“火烧赤壁”旧史,目睹今日的“荒矶鸥鸟满烟芜”,再联系到自己的坎坷仕途,不由无限感慨,于是,我们又可以得出这样一段主旨内涵:“全诗运用强烈对比,抒发历史苍凉、人生无常的凄怆情愫:‘豪气冲天’的曹瞒与‘兵销炬影’的下场;‘战火纷飞’的昔日与‘荒矶烟芜’的现实;‘壮志凌云’的周郎与‘仕途失意’的`自己……凭借这‘纵横逸宕、气势雄迈’的赤壁怀古,一展沉郁惆怅、命运坎曲的人生意绪。”

抓住诗歌的关键文眼

比如,秋考的第(四)题,试卷中选择的是《古诗十九首》的最后一首“游子离愁”诗。诗中刻划了一个久客异乡、愁思辗转、夜不能寐的游子形象。清代张庚就抓住了诗中的关键文眼,在《古诗解》里有如下一段心理“愁思”发展“十层次”的细细分析,文字不长,周老师就为你摘录于此,仅供你参考之:“因‘忧愁’而‘不寐’,因‘不寐’而‘起’,因‘起’而‘徘徊’,因‘徘徊’而‘出户’,因‘出户’而‘彷徨’,因‘彷徨’无告而仍‘入房’,十句中层次井井,而一节进一节,直有千回百折之势,百读不厌。”根据以上所提供的具体内容,你就完全可以从《明月何皎皎》一诗中的“忧愁”、“徘徊”、“彷徨”、“愁思”和“泪下”等关键词,看出作者所要表达的真实诗意了,那就是:“诗人运用表示‘悲哀痛心、精确直觉’的心理动词,又采用‘以乐衬哀’的艺术效果(‘乐’),按照时空的推移转换,抒发了游子们‘急盼回归、急见亲人’的真挚情感。”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型 篇7

2010年山东卷第14题:

咏怀八十二首 (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 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 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1起, 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 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 怆悢2使心伤。

【注】1商风:秋风。2怆悢 (liàng) :悲伤。

从诗歌测试材料来看, 本诗属于魏晋诗, 题材为“述志感怀”, 且有注释。命题者给古代诗歌鉴赏材料加注, 内容通常涉及作品创作的相关背景、生疏的作者、生僻的字词、特点称谓用语等。

第一小题考查:诗中“清朝饮醴泉, 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 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分值分配为3分。从题目内容可知, 此题的考查内容为“反思评价”, 评价文本中提供的特点信息。命题者给出考查限定的信息, 要求考生从内容或形式方面分析限定信息, 最终为限定信息作出评价。这类题目给了考生很大的空间, 难度也相对高, 考生需要综合作品中的多项信息, 在全面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 进行合理评价。最终得出结论。第二小题考查: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分值分配为5分, 表达技巧及情感态度, 是古代诗歌鉴赏中常见的考查方式。第一问考查表达技巧。首先考生头脑中要有作品表现形式的知识框架, 然后通过阅读品味诗句, 辨析该诗属于哪一种表现形式, 并运用相应知识具体分析作品的内容。第二问考查情感态度。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 就要探寻隐藏于诗句中的作者的情感取向。考生应细细品读、由表及里, 分析出作者的意图。

2011年山东卷第14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 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 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 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 年年长自清。

2011年的诗歌测试材料为唐诗。唐宋诗词为每年18套高考语文试题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测试材料来源。题材为“咏物言志”。

第一小题考查:结合全诗, 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 飞空作雨声”的妙处。本题考查考生的鉴赏评价能力。“鉴赏评价能力”是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 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 在阅读方面发展了能力层级。本题要求考生从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某一方面来鉴赏诗歌。本题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这两句与前两句先抑后扬, 为诗歌最后两句赞美山泉做了铺垫。第二小题考查: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此题第一问以一个意象为考查对象, 要求考生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 完成题目要求。第二问则是通过对全诗的理解, 评价作者的情感取向。

2012年山东卷第14题:

吴松道中二首 (其二)

晓路雨萧萧, 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 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 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 江名。

2012年考查了一首宋诗, 题材为“羁旅思乡”, 包含有注释。此类题材的诗歌是历年高考诗歌考查的重点。

第一小题考查:开头两句描写了怎么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赋分3分。诗歌开头两句写了诗人秋日早上乘舟在雨中赶路的情形。天刚破晓, 船又启航, 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 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 兼以风声萧萧, 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树叶。营造了冷清萧条的氛围, 后文抒发羁旅思乡做了铺垫。本诗重点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E ( 鉴赏评价 )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E ( 鉴赏评价) 。

2013年山东卷第14题: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 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 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 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 山中独不眠。

2013年考查了一首清诗, 题材为“羁旅行愁”。当时作者住在山中的野寺里, 孤独一人, 对月思乡, 感慨身世浮沉。第一小题考查: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本题赋分4分。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作品形象的能力, 考查的是物象——烟。烟, 即雾气、云气, 诗中有三个句子来表现。第二句重在作铺垫作映衬, 第三句运用比喻, 抓住云气的颜色来写, 第四句写云气的动态。回答时, 除了要解释句意之外, 还要回答运用了哪种修辞, 刻画了“烟”怎样的特点, 并与主旨——漂泊在外、思念家乡保持内在的一致。第二小题考查: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本题赋分4分。本题考查考生对该诗思想内容及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综合能力。作者“不眠”的原因明显集中在文中最后两句, 但题干要求“结合全诗”, 故答题时要对文章的整体加以分析说明。回答要点:翻译最后两句, 概括出失眠原因, 写出诗歌的情感。

从2010年到2013年四年的山东高考古诗词测试内容可见, 以古诗考查为主, 四年中未出现词、曲、赋的考查, 但并不排除今后不会考到。古代诗歌阅读试题中鉴赏能力的考查所占比例较大, 表现出命题者重视诗歌的审美价值, 追求以古代诗歌阅读鉴赏来考查考生的审美能力。

摘要:古代诗歌阅读试题中鉴赏能力的考查所占比例较大, 表现出命题者重视诗歌的审美价值, 追求以古代诗歌阅读鉴赏来考查考生的审美能力。

诗歌比较鉴赏题型专题复习攻略 篇8

【技法点拨】

一、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

例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①乾元=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对比问题: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试题解析:这道题属开放性比较题目。古诗在流传过程中同一首诗,不同的版本有时有不同的用语。不同用语在该诗中可能都有一定的道理,理解鉴赏的角度不同,答案就会有所不同。这首诗的第三句有的版本作“别秋江”,两种用语都表达了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但“引愁心”用拟人化手法更富感情色彩,与“别秋江”相比更胜一筹。

参考答案:“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旬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解答要领:仅回答哪一句“好”是不能得分的,关键是要分析出“为什么”来。这类题的解题思路一般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1、从修辞手法运用上进行比较,看哪种手法更有表现力。2、联系诗歌描写的情景进行比较,看哪种用语更符合实际。3、从表达思想感情上比较,看哪种用语更能准确表现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

二、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例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对比问题: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白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试题解析:这道题要求是把同一诗人不同诗歌的课外诗句与课本所学诗句进行对比。题中点明了对比内容和对比点,词句中,我们由“自许封侯万里,有谁知”可知作者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理想未能实现,从“鬓虽残,心未死”可知作者虽烈士暮年,但壮心不已。诗句中,“空白许”说明壮志未酬。下旬“衰鬓已先斑”说明年已老大,两相对比表达的是一种悲愤心情。再结合陆游的身世,表达感情的同异便很明显了。。

参考答案: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来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解题要领:1要熟悉课本诗句,并能准确鉴赏。2了解作者生平,熟悉作者思想,结合全诗的感情基调。3思想感情用语的使用要准确恰当,不能胡乱套用。4分层或分句分析,先找同再找异,先整体再局部。

三、不同诗人同一描写景象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例3: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

(金)吴激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彩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表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昊激被迫仕金。在一次宴会土。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②春社、秋社:古时祭氏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对比问题:(1)这三篇作品均通过________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________之感。(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试题解析:本题采用了诗、词、曲三种体裁同时比较赏析的设题方式,考查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第(1)题主要考查了对诗歌形象和思想内容的鉴赏能力。什么是意象?象即物象,意就是作者的情思;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寄托诗人情感的客观物象。意象是作者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和依据。我们必须从把握诗歌意象人手,由此展开联想,进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及思想感情。如柳永的《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表达了作者伤离别的情怀。这三篇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意象燕子+燕子有眷恋旧巢的习性,故又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这三篇作品都借燕子来传达作者的兴亡盛衰之感。

第(2)题主要考查了对诗歌表达技巧和语言的鉴赏能力。在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时,不仅仅要知道表达技巧“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知道“为什么”(这种表达技巧本身的表达效果)和“怎么样”(这种表达技巧对表达诗歌思想感情的作用)。对诗歌语言的鉴赏,不能用大而空的语言来回答,如“语言优美“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等,因为任何一首诗都可以用这样的词语来概括。正确的做法是:根据命题者的要求,认真研读诗歌。结合平时掌握的一些表述语言特色的用语,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去答题,选择自己认为最为突出的那一点进行鉴赏就行了。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

参考答案:(1)燕子兴亡(2)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解答要领:1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境遇。分析作者的心情。2根据诗歌的类型分析表达的感情。3结合全诗描写内容。分析诗歌主旨,进行恰当鉴赏。

四、不同诗歌相同描写对象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的比较

例4: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士: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对比问题:(1)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试题解析:这道题重在考查不同诗人对同一描写景象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比较,我们知道,同一题材,在不同作家的笔下,往往会演绎出不同的风貌,同一问题,在不同作者的心中,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他们采用的表达方式不同,传递的信息不一样,透露的情怀不一样,诗歌的内容无不打上各自时代的烙印,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吕本中笔下的“木芙蓉”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恰似闲庭信步,体现出了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范成大的笔下的“木芙蓉”则不同,木芙蓉虽内心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

参考答案:(1)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2)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美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解答要领:1 抓关键词语,分析作者的喜怒哀乐等感情。2 由果寻因,准确理解诗句表达的不同含义。3 熟悉常用感情基调用语,结合全诗,把握两诗不同的感情基调。

五、不同诗歌同一描写对象优劣的比较

例5: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

徐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八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人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故古来惟有谪仙0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注】①谪仙:李白。

对比问题: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试题解析:苏轼的观点非常明显,扬李贬徐,说徐凝的诗是“恶诗”,写瀑布“惟有谪仙辞”。其实两诗各有其妙。两首诗都是写景的,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那么评价它们的优劣就要看描写是否真切,形象是否鲜明,写得是否突出而不一般化,是否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徐凝用“白练”来比喻瀑布,李白用“银河”来比喻瀑布,李白用的比喻就超过了徐凝。白练取其白,银河也取其白,用“银”比用“白”显得更光采。银河在天上,“银河落九天”,正写出了瀑布从高山上落下,像从天上落下,更显得生动而有气势。瀑布是飞流,银河的河也具有流水的含义,比起白练来更显得真切;再加上“直下三千尺”比“一条”更有气势。这样一比,徐凝的诗就显得平凡,不生动。但说徐凝的诗是“恶诗”,也有些过分。徐凝诗中“千刃直”的形象,“雷奔入江”的声势,“白练飞”的比喻,还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明它不是“恶诗”。

参考答案:同意;要点:李诗更为雄奇瑰丽。想象更为奇特。富有创造力,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不同意。要点:徐诗分别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切人,气势显得壮阔。

解答要领:1读懂诗评、诗论,明确诗评、诗论对两诗评价的观点。2从整体上把握两首诗,然后表明自己的观点。3抓具体诗句,从描写是否真切、形象是否鲜明、写得是否突出而不一般化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六、不同诗歌相同用词和描写对象仿例比较鉴赏

例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乌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对比问题: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1)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解析:题干中交代了两位诗人写诗的背景,并明示两人的处境和心境是不同的。笫一道题对两诗中处在不同位置上的“望”进行鉴赏,例子就李诗中的“望”字的位置、写法、作用及表达感情等几个方面来分析,要求考生仿照示例,鉴赏柳诗中“望”字的位置、写法、作用和表达的感情。柳诗写的如能身化千亿,则散向峰头望故乡,是虚写。用在结尾,其作用是收束全篇。“望故乡”三字表明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再结合题目。可知这首诗是写给京华亲故的,“化身千亿~望故乡”的描写中,又表达了对京华亲故援手帮助的急切期待之情。第二道题就两诗中都写到的“山”进行鉴赏。示例中对李诗中的“青山留人”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鉴赏:一是含义,二是表现手法,三是表达情感。要求对柳诗中的“尖山似剑”也从这三个方面鉴赏。尖山割愁肠,表明诗人思家念国的愁肠如剑割般痛楚,表现手法上是既有比喻又有想象,抒发自己被贬后的万千愁绪。

参考答案:(1)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敌多的思念,更表现了对“京华亲故”以为援手的急切期待。(2)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写了奔进而出的强烈感情。

答题要领:1读清题干,认准鉴赏点;2读懂示例,分析示例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赏析,归纳出要点。3理解分析要求鉴赏的诗句,对照示例,逐

一落实各个要点。

【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的诗句,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三月晦日偶题

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客人。

点绛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楱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对比问题:词多富情趣,而宋词多理趣。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

2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据说鹧鸪“生不辞巢不别群”,其呜叫声近似人言“行不得也哥哥”。②杜宇,即杜鹃,又名予规。相传它的叫声近似人语“不如归去”,又有“杜鹃啼血”的典故。

对比问题:(1)这两酋词都写了夜闻鸟鸣,请结合词人所处的时代,简析其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2)这两首词在对“夜闻鸟鸣”的具体表现上又各有特点。你更喜欢哪一首的写法?请简述理由。

3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问题。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辕山亭赋韵

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国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①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人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涛写于南归途中。②岑参,盛唐边塞诗人。安史之乱中,长安沦陷,故有此诗。

对比问题:这两首诗的内容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之处?试作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1)~(2)题。

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鹧鸪天

贺铸

重过闭门万事非,同采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唏,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对比问题:(1)两首词都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语言沉痛,真情流露,感人肺腑。

(2)请比较苏词和贺词在艺术风格上的不同。

5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眷风似剪刀。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更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对比问题:(1)两首诗的作者对柳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2)两首诗的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请分析两位作者各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而由此联想到了什么。

6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暮春即事

叶采

双双瓦雀行书隶,点点杨花八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手落灯花。

对比问题:(1)“闲坐小窗”和“闲敲棋子”中的“闲”情是否相同?请简析。

(2)这两首诗在表达技巧上有哪些相同点?请简析。

7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按要求答题。

秋词

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行秋

徐玑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傍柳边行。

小溪请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注】①嗾,“教唆”的意思。

对比问题:(1)这两首诗都是写秋天的,但情感基调却略有不同,刘诗的情感基调是__________________,徐诗的情感基调是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析刘诗后两句的艺术手法和徐诗整首诗的艺术手法。

8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步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未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缸他枫叶白人头。

对比问题:(1)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

(2)这两首诗的三、四旬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请作简要赏析。

9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重赠乐天

元稹

体遣玲珑唱我诗,我诗多是别君词。

明朝又向江头别,月落潮平是去时。

舟中读元九书

自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注】①乐天,即白居易。②即商玲珑,中唐有名歌唱家。③元九,即元稹。此诗写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遇刺身死,白居易上书要求严缉凶手,因此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他被撵出长安,九月抵襄阳,然后浮汉水,入长江,东去九江。

对比问题:(1)这两首诗是元稹与好友白居易互酬之作,两首诗都与离别怀人有关,元诗开头说“我诗多是别君词”,“多”暗示__________________,而“休遣玲珑唱我诗”,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都以景语作结,但同中有异。元诗最后一句写的是想象中的月亮落下,晨光熹微,大江上潮水平岸,烟波浩渺,自己别友而去的情景,空阔迷茫之景,流露出诗人告别友人的无限怅惘和留恋之情。而白诗

10阅读下面晏几道的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蓣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鹧鸪天

晏几道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挑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缸熙,犹恐相逢是梦中。

对比问题:(1)两首词在行文顺序上是否相同?请作简要分析。

(2)请简要分析两首词抒发的情感。

【考考答案】

1秦诗之理趣:作者阐发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

元词之情趣:作者对“绿窗犹唱”花落”“莺无

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之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怅惘意绪。

2(1)辛弃疾和陆游都生活在南宋时期,山河沦陷、百姓涂炭,朝廷腐败、奸臣横行,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词中写鹧鸪与杜鹃啼鸣,巧妙的借用鸟鸣的谐音,传达出天下百姓热切盼望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呼声,表达了作者国耻未雪、壮志未酬的忧愤和有家难归的飘零之感。

(2)辛词写“山深闻鹧鸪”背景辽阔;“愁”在先而闻鹧鸪在后,愁上加愁。陆词写“常啼杜宇”与“林莺巢燕总无声”对比;闻杜宇在先而“愁”在后,牵惹愁思。

3①相同之处:这两首诗都写到了故乡的菊花(从两首诗的关键语句三、四句可知);都写了重阳佳节(从第一首诗的题目可知:“九月九日”,即重阳佳节;第二首诗也是写于这一天,从第一句的关键语句“登高”可知,因为重阳节重要活动之一就是“登高”)的思乡(第一首诗关键语句第三句可知:思菊即思故乡;第二首诗题目则直接点明所抒之情:“思长安故园”)之情。

②不同之处:第一首诗表现了作者对故园的怀想(从本诗关键语句第三句可知)和思归(同上)之情,流露出归隐田园(从注释中的“辞官”可知,作者不愿为官;从“篱下菊”的用典可知其归隐之情)的情怀;第二首诗表现了作者对遭受战乱的故园的痛苦(从第三句的关键语句“遥怜”可知)之情,表现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从注释“边塞诗人”可知其身份:是军旅诗人而不是一般的文人;从注释中的“长安沦陷,故有此诗”可知其不甘之心)。

4(1)对亡妻的怀念之情。(2)苏词直抒胸臆,纵情放笔,淋漓酣畅;贺词情感物化,情景交融。

5(1)喜悦、赞美;贬斥、嘲讽。(2)前者由柳条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后者由柳条的随风摇摆、披拂不定联想到没有节操、反复无常的小人。

6(1)不相同。“闲坐小窗”之“闲”是一种悠闲喜悦之情;“闲敲棋子约客”之“闲”似闲不闲,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焦躁不安。

(2)这两首诗表达技巧上的相同点有:①写景动静结合,以动补静。《暮》诗中慢行的麻雀、轻飘的杨花为闲坐静读作铺垫和映衬。《约客》中青草池塘的声声蛙鸣和闲敲棋子的声音更衬托了夜半时分的宁静,反衬出内心的焦虑之情。②以细节描写表情达意。《暮》诗中闲坐小窗读周易的静景特写,很能表现一种闲适自在的情趣;《约客》中“闲敲棋子落灯花”的动作细节渲染了诗人雨夜等侯客人的焦躁,含蓄而有韵味。③对仗修辞手法。

7(1)清雅(或者答“高雅”“欣赏”“赞美”“昂扬”也可)/闲适(或者答“悠闲”也可)

(2)刘诗:手法: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分析:用“春色嗾人狂”来与秋天作对比,反衬出秋天的清雅素净。

徐诗:手法:用了以动衬静(或以声衬静)的手法。分析:用鸣蝉、飞叶来衬托环境的安谧恬静,从而表现人的闲适之情。

8(1)第一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第二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2)两首诗三、四句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情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之感形象地表达出来。

9(1)两人聚少离多

诗人难以承受这种离愁

(2)最后一句写自己黑夜里在船中独坐,听狂风卷着巨浪拍打船只的情景。狂风巨浪。既写征途险恶;也暗示仕途险恶,坏人当道,朝政日非,同时,狂风巨浪,还烘托出诗人此时此刻汹涌澎湃的情感,表达了诗人悲愤难抑的心情。

10(1)不同,《临江仙》上片写现时“春恨”,下片追忆当年初见小蒴及“当时”的情景,采用的是倒叙。《鹧鸪天》采用的是顺叙,上片写当年佳会,下片写别后思念,结尾写别后重逢。

(2)《临江仙》表现的是词人苦恋之情、孤寂之感。(2分)《鹧鸪天》上片表现当年欢聚时豪情欢畅,逸兴飞扬。下片表现的是离别后的相思之苦以及重逢后的惊喜之情。

上一篇:2011十月份安全工作小结下一篇:毕业作品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