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复习

2024-07-09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复习(共8篇)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复习 篇1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板块知识讲解

对于高中阶段学习语文学习,诗歌鉴赏是一个很重要的板块,它涉及到的知识点和答题的方式方法,很多能够运用到文学阅读中,所以,学习好诗歌鉴赏这个板块是很重要的。

诗歌中的考察最主要的就是意象和意境的考察,那么分清楚这两个和学习好这两块,也是很重要的。在诗歌鉴赏中,主要的是对诗歌的形象(像、境、情)、诗歌的语言、诗歌所运用到的表达技巧这三个方面的考试,而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一般是综合起来学习的。

那么,我们现在就分开来对诗歌鉴赏这个板块进行讲解。

(一)、古文诗歌中的形象与意境类:

大家都知道,诗歌不是纯粹的描述什么,而是作者要通过这样的描写,表现自己的心理活动和心理情感,这才是诗歌的主要目的。正如在综述中讲到,诗歌的意象中包含了像、境、情,这三个要素的考试也是最主要的考察点。

(1)、抒情主人翁自己的形象,比如氓之妻、屈原、白居易、陆游、李煜、李清照;

(2)、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比如氓、琵琶女、刘兰芝、李凭;

事物形象:托物言志诗中所吟咏的形象,比如柳、梅、竹、雁、蝉、杜鹃; 景物形象:诗歌所描写的自然景象和人文景观,比如春江花月夜、蜀道险境、赤壁美景。

看资料1、1题《春晓》,回答什么是意象。

1、意象

意象,就是表意之象,即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

其实中国古代的诗歌意象都是具有比较固定的意义指代的,一些物象由于自身某一特性,而成为人类的情感或品格的载体,从而形成具有特定寓意的常见意象。熟记这些意象,应从其特性入手,揣摩这一特性与寓意之间的关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2、常见意象代表:

1)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 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 或恋人思念 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 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2)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

3)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

4)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

5)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东篱(高雅,洁身自好)。

3、表述意象最常见的句子(熟悉、了解):

柳:以折柳表惜别。柳因其缠绵柔长的特点而成为多情之物。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落花:花是美好的象征,如青春。落花,又恰在春末,落花便意味着年华老去、青春不再,兼有伤春、悲春之意。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梧桐 :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梧桐不耐寒冷,秋至而叶黄,秋深而叶落,且叶大如掌,易形成强烈的观感,令人易生悲秋之意。再者,雨滴梧桐(与雨打芭蕉类似),如泪滴纷坠,令人肠断。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菊:喻隐逸,高洁,脱俗。菊花笑傲风霜,且不愿其它花种同开,所以,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雨尽已无擎雨盖,惨菊犹有傲霜枝。

梅:坚强,不屈不挠,在逆境中抗争。不改变自己的气节。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芳草:喻离恨。芳草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恰似离别的愁绪。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鸟:飞鸟可任意飞翔,象征自由。鸟声清脆明亮,又是春天的写照,或是幽静的反衬。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

月:月圆总易让人想起团圆的话题,所以月便成了思乡的代名词。月皎洁无瑕,高悬空中,常为诗人自喻,或喻君子、志向。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云:一是来去自由,喻游子、飘泊、自由。二是遮蔽光华,喻小人。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雨:绵长细密,如愁绪;点点滴滴,如眼泪。雨是言情造势之首选。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流水:流水一去不返。引申出流年似水。再加上流水悠悠不断,也喻愁怀别绪。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雁: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同时雁是传说中的信使,又有怀念故人之意。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其他一些:

要了解物象的寓意,关键是了解物象自身的特性,结合语境来大胆推测。露:人生的短促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草木:荒凉,兴衰之感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松 :清幽、隐逸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长亭 :送别,依恋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夕阳:暮年,衰老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杜鹃(子规)哀伤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白发:衰老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看资料1、2题

4、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所以多个意象组合构成意境。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意象+意象=意境

看1、3题

5、诗歌形象、意境类答题方法点拨:

在前文中已经说到,意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个方面缺一不可。诗中意象是熔铸诗人思想感情的事物,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1)找出描写诗歌形象的词语;

2)概括形象特点;

3)理解形象中寄予作者的情感。

具体答题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绘景)。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部分,应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析景),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凄清,或雄浑壮丽,或沉郁忧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等等。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悟情)。

看1、4 题

(二)、诗歌鉴赏之语言技巧评析

诗歌的表达效果是多方面的,它或一字提挈全篇,习惯上被除人称作“诗眼”;或是在动词、形容词、副词的使用上造语精、造语新,表情达意自然贴切,人们称作 “炼字”;或一句举足轻重,给人启迪,人们称作“炼句”这些都是鉴赏的基本内容。其具体考查内容是比较丰富的。但要注意的是,“炼字”、“炼句”往往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答题时要从两方面去发掘。

既然是要对诗歌的语言技巧进行鉴赏,那么我们应该首先熟悉和掌握语言技巧表达的两个方面: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

1、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重点是描写和抒情。

描写方式:可分为正面、侧面(渲染、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抒情方式:(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即景书怀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怀古伤今(己)

2、艺术手法

1)、修辞手法及作用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互文、反复等。

修辞作用:比喻、比拟、夸张------更形象具体与生动。

排比、对偶、反复------音乐美、形式美、强调突出,抒情酣畅

设问、反问------增强语气。

双关------幽默,风趣,含蓄曲折

对比------特征鲜明突出

2)、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写景抒情的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动衬静、虚实相生、乐景哀情、以景结情。

咏史怀古诗:对比、反衬、借古讽今等。

边塞诗:渲染、烘托、以小见大、象征等。

即事感怀诗:借景抒情、以景衬情、乐景哀情、对比、铺垫、照应、联想、想象等。

看题2、1

3、语言表现技巧类型题答题技巧:

1)、对于这类题型常见的提问方式有一下几种: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描写(表现)手法?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那么针对这一的提问方式,我们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对问题进行解决。

2)、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或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总结)。

看题2、2

(三)、诗歌鉴赏题型分类

在诗歌鉴赏部分,根据之前的一些提示和总结,那么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下几种常见的高考考试题型。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型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第六种模式

分析主旨型题

以上的这几种题型通过我们细致的观察,其实可以很清晰的看出都是根据诗歌鉴赏的依据去定题的,那我们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一定要依据我们鉴赏的条件去答题。

那么下面,我们就对这些题型一一的做个分析和讲解。

1、分析意境型

其实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接触到了关于这类已经题型的解题方法和答题技巧,那么我们还是要从意境说起,那么什么是意境?

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那么我们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就要三方面缺一不可。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常见提问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具体的方法解析如下: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绘景。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景。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的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看题3、1

2、分析技巧类型

艺术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首先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艺术手法。艺术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其次,要对诗句进行全面多角度分析。

那么,我们再来对这一类的题型中涉及到知识点进行一个梳理。抒情方式:(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即景书怀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重点是描写和抒情。

描写方式:可分为正面、侧面(渲染、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互文、反复等。

常见诗歌类型所用到的一些修辞手法:

写景抒情的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动衬静、虚实相生、乐景哀情、以景结情。

咏史怀古诗:对比、反衬、借古讽今等。

边塞诗:渲染、烘托、以小见大、象征等。

即事感怀诗:借景抒情、以景衬情、乐景哀情、对比、铺垫、照应、联想、想象等。

这些表现手法和抒情方式以及修辞手法的一些常见作用,我在这里也简单的罗列一下。1)、情景交融——间接而含蓄,景色描写之中,寄予着诗人的情感爱憎。2)、.对比烘托——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3)、联想想象——想象如天马行空,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4.)、用典——使诗歌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象征

形象生动具体,化实为虚。6.)、使用叠词 增强韵律感,起强调作用。7)、托物言志

感物抒怀,隐晦的表情达意,含蓄蕴藉。8)、细节

真实准确传神 9)、白描

即不加渲染烘托,粗笔勾勒,真切深刻。

常见提问方式:

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3)、诗人是怎样抒发(即表现)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常规解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明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或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释原因。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总结)——析感情。

看题3、2

3、分析语言类型题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这类题要求学生最好能知人论事,因为不同的作者语言风格不一样,如李白雄浑飘逸而杜甫则是沉郁顿挫。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这种题型没有必要过多的赘述,只是我们需要识记一些常见的、能够被我们轻易的拿出来运用的词语就可以了。

常见提问方式:

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3)、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一般解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简练传神、凝练沉郁、入木三分、炼字精巧、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庄谐俱见„„)。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看题3、3

4、练字、炼句类型题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诗歌练字的代表就是“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敲”字。

常见提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一般解题思维:

1)、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2)、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

3)、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

4)、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看题3、4

5、一词领全诗歌类型题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提问方式:

某词是全诗歌的关键,为什么?

一般解题思路: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看题3、5

6、分析主旨类型题

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⑴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

⑵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

⑶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

⑷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一般提问方式:

1)、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2)、提问变体:请分析某句诗蕴含了作者当时何种心情。

一般答题模式:

1)、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

2)、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看题3、6

(四)、诗歌板块小结:

1)表达的过程要完整。一种感悟、一份情感,它的表达一定有一个过程。我们在表达这种感悟、情感时,一定要把过程讲清楚。

2)按要求回答,重点明确。题目要求你回答什么,你就回答什么。要求你分析意境、环境描写、语言特点、修辞运用等等,一定要看清了表达才能有的放矢,重点明确。

3)表达流畅。一是指文句通畅;二是指先后有序;三是反映用语准确、表达到位。只要真正地理解了,表达流畅应该是能做到的。

做两套练习题(1)、(2)。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复习 篇2

阅读本质上就是思维的过程, 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语文阅读对字、词、句、段、篇的识记, 理解, 概括、分析就是内在的思维活动。多年高三语文教学, 一直在研究高考题的设题角度, 答题思路和答题模式, 发现高考题设题答题存在一种内在的思维规律, 找到这种思维规律就可指导学生阅读, 让学生思维变得连贯, 表达变得清晰。现就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内在思维规律作一探究。

1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思维能力划分标准

高考《大纲》) 《说明》对古代诗歌鉴赏这一考点提出了两项要求: ( 1)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 2)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两项要求从试题的命制角度看, 考的是四块内容: 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而这四块内容的考查就贯穿了思维的三个角度“是什么, 怎么办, 为什么”。

“形象”回答“是什么”, 语言和表达技巧回答“怎么办 ( 怎样) ”, 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回答“为什么”。窜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思维链条:诗歌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怎么样来塑造这一形象的, 即运用了怎样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为什么塑造这一形象, 塑造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这样一个思维链条为诗歌鉴赏对学生进行教学思维训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标准。宏观上把握了这样的思维规律, 学生在诗歌鉴赏时就可以做到思维不混乱不断裂, 答题表达时快速、流畅、准确。

2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思维能力训练解读

2. 1 形象 ( 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2.1.1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基本答题思路步骤:

第一步:概括形象的基本特征。

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形象。

第三步: 归纳形象的意义 ( 表达的作者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回答问题。 ( 2013高考辽宁卷节选)

竹轩诗兴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 狭径初成竹旋栽。梢影细从茶碗入, 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 冬昼闲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 莫移墙下一株梅。

请结合全诗, 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 6 分)

【参考答案】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 ( 第一步) 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 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 “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 “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 第二、三步)

2.1.2分析景物形象:

答题步骤:

(1)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 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 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 语言力求优美。

(2)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 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 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 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2. 2 表达技巧、语言

2.2.1分析表达技巧

答题思路:

( 1) 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 2) 结合诗句阐释这样运用这种手法的。 ( 3) 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套路: 这首诗用了 ( ) 的表现手法 ( 艺术手法, 修辞手法) , 如 ( ) , 从而突出了 ( 强调了, 更有效地表达了……) 作者 ( ) 的情感 ( 心情, 心境) 。

【例3】早行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 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 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何效果?

答: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 步骤一) 。天未放亮, 星斗纵横, 分外明亮, 反衬夜色之暗; “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 步骤二)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 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 步骤三) 。

2. 2. 2 炼字

答题步骤: ( 1)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 2)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 3)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套路: 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 ( ) ,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 ) 的情景, 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 ( ) 的情感。

【例4】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 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 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 安禅⑴制毒龙。

【问】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喧闹的泉声遇“危石”而哽咽, 温暖的日色因树林的幽深而变冷。 ( 步骤一) 这“咽”和“冷”充分点明和突出了深山的特点, 烘托出幽静、悠远的冷清气氛。作者融情于景, 借景抒情, ( 步骤二) 表现愿意远离世俗欲念的隐士情怀 ( 步骤三) 。

3 结语

当然, 阅读水平的提高, 还需要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独特的阅读审美情趣, 这样的阅读教学才是阅读教学终极目标和价值追求。

摘要:阅读教学是发展思维的教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就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古代诗歌鉴赏应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训练, 让学生掌握一种高效的思维方法, 具有一个良好的思维品质, 形成一个思维整体, 提高阅读水平。

关键词:语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思维能力训练

参考文献

[1]王大绩.高考一本解读方案[M]湖南教育出版社, 2016.

[2]杜翠萍.浅谈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的层次性思维能力训练[J]学园, 2013, 02-61.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策略 篇3

【关键词】诗歌鉴赏 鉴赏技巧 解题方法

诗歌鉴赏题在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分值为6分,自2002年至2007年,一直是以主观题的方式进行考查。考试命题选点十分灵活,要想把握住出题人的赋分点,必须花大力气吃透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制的语文科《考试大纲》的要求,从而做到有备无患。

《考试大纲》针对“诗歌鉴赏”提出了两个要求:(一)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就是围绕这两个方面来出题的。以2006年江西高考题为例,命题者让考生阅读杨万里的《三江小渡》,设置了两个问题,其一是问本诗的“诗眼”是什么,其二是问作者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第一个问题是在要求考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第二个问题则是在要求考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考试就是指挥棒,考什么则讲什么。要想把“诗歌鉴赏”这个单元复习好,主要应该分三步走,深挖教材资源,引导学生规范答题。

第一步,温故而知新

高考复习切不可抛开教材,应该以教材为基础,从教材中挖掘资源。高中语文教科书中共有诗歌42首(不包括附录)。其中唐宋以前为8首,唐宋时期为23首,现当代为8首,外国诗有3首,唐宋诗歌占了半壁江山。

教师以阅读材料的形式把这42首诗歌统一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在早读的时候多读多背,教师有针对性地抽查。一旦学生能够熟练地背诵出这42首诗歌,那么,在接下来将要复习到的名篇、名句默写中也占据了先机。

通过归纳,我们可以整合出许多与《考试大纲》相联系的知识点。

诗歌中的形象可以是景,如刘禹锡《石头城》中所展示的故国萧索之景;可以是诗人自己,如陆游《书愤》中老当益壮的作者;可以是诗人心目中的别人,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所刻画的年老色衰的琵琶女。当然,不管是写景、写物还是写别人,诗中刻画的形象多为诗人的感情寄托。

诗歌的语言注重修辞,姜夔《扬州慢》中一句“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运用拟人的手法反映了人们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辛弃疾《永遇乐》中一句“金戈铁马”则用借代的手法给我们展现了“当年”那场战争的惊心动魄;李白《将进酒》中一句“朝如青丝暮成雪”运用比喻的手法道出了人生短促之叹。

诗歌的语言也注重“炼”字。“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杜甫《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以一“自”字和一“空”字道出了诸葛武候身后的寂寞;而《登岳阳楼》中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则以一“坼”字和一“浮”字把洞庭湖的景象写得宏伟壮丽。

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山居秋暝》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以“竹喧”来写“林静”;《琵琶行》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以“东船西舫悄无言”来烘托琵琶女的高超技艺;李煜的《虞美人》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小楼昨夜又东风”是实景,“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虚景,以实衬虚,把读者带进作者的亡国哀思之中;杜甫的《登高》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惨淡的画面不正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千万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旅夜书怀》则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一句否定,一句肯定,道出了作者不受重视的苦闷。

另外,《秦风·无衣》运用赋的手法写了秦国军民的同仇敌忾,《卫风·氓》运用比兴手法道出了弃妇由伤心到坚定的性格变化轨迹。

在诗歌的思想内容背后往往隐含着作者的观点态度。王维在《山居秋暝》中给我们描绘了秋天的山林之美,“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表达了作者对归隐生活的向往;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通过描绘一个梦境,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结束全篇,表达了作者不向权贵低头的决心;杜甫的《兵车行》中,“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是作者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的有力控诉。

通过温习高中三年所学的诗歌,可以起到强化“考纲”意识的作用,从而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一个鉴赏诗歌的知识体系。

第二步,借鉴名家的鉴赏方法,积累鉴赏术语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鉴赏辞典”,涵盖非常广,选摘了自先秦一直到现代的诗词,请名家写出鉴赏评论文章。这套丛书很有价值,老师可以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诗句鉴赏文章,组织学生学习、借鉴。

浪漫主义诗人多采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表达情感,而现实主义诗人则多采用形象和具体的手法来反映民生疾苦。《唐诗鉴赏辞典》中有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杜甫的《倦夜》,分别由何国治与何庆善写出了鉴赏评价文章。

白居易的诗清新通俗,李商隐的诗华丽、含蓄。可以选白居易的《观刈表》和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孟浩然为山水田园诗人,岑参为边塞诗人。可以选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和高适的《塞上听吹笛》。

柳永为婉约派词人,辛弃疾为豪放派词人。可以选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和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一为北宋词人、一为南宋词人,从他们的词中可以体会到时代的特征与两种流派的不同风格。

苏轼的《题西林壁》道出了一个平凡的哲理,《宋诗鉴赏辞典》有何满子对此诗的评论;关汉卿的《南吕·四块玉闲适》作为一首元曲小令,明快清新,可以印发给学生。

一共选择十篇鉴赏文章给学生阅读,阅读量约为一万五千字。通过阅读可以从中学到鉴赏术语。如在形象方面有生动、雄伟、萧瑟、清幽、凄清、浩渺等;在语言方面有清新、庄重、含蓄、明快等;在思想感情方面有喜悦、愉快、悲苦、孤苦、乐观、悲观等。从而在答题的时候做到语言规范。

第三步,归纳解题方法

有了前两步的铺垫,学生解题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做起题目也就不至于无话可说了。

第一,细读诗歌。所谓“细”,意在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先看作者,属于何朝何代,诗歌多会打上时代的烙印。以李清照为例,前期的诗词多明丽、雅致,后期的诗词多凄清、洗练。再看题目,通过题目,多可“猜”出诗歌的体裁,像山水田园诗﹙如《山居秋暝》)、送别诗(如《赠汪伦》)、思乡诗(如《旅夜书怀》),诗歌体裁不同,主题有差别。三看诗句,诗歌讲究“起”、“承”、“转”、“合”。首句多点题,次句则承接第一句而写,第三句多是为第四句作铺垫,因此,“诗眼”一般是在第三句。当然这只是一般规律。重要的是,读者要能够解释诗句的含意。

第二,弄清楚命题者究竟问的是什么。命题者在设置题目的时候,多会要求考生从某一个角度来答题,2007年江西省高考卷要求考生结合诗歌,对“一片伤心画不成”和“谁谓伤心画不成”作简要分析,高蟾说“画不成”,韦庄说谁谓“画不成”,原因在哪里?

第三,条理清楚地答题。命题者有时连提几问,考生一定要清楚先问什么,后问什么,按照次序来,切不可打乱步骤,胡乱回答,让阅卷者无从给分。

第四,答案必须落实到诗句,切忌扣“大帽子”。

考生积累了很多的鉴赏术语,这是一件好事,但乱用便成了坏事。如“深化了主题”,深化了什么主题,没有写;“表现作者的感情”,什么感情,也没有写。或者是写了深化什么主题,表现什么情感,但不作任何分析,脱离原诗句作抽象的回答,自以为答案很精练,实则空洞无物。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复习 篇4

西安惠安中学 王维平

在一份高考语文试卷中,诗歌鉴赏题应该说是最让老师费心、学生烦心,而得分又最让人闹心的题型之一,每届平均得分都不高。鉴于这一现象,在2014届高考语文复习时,我在这一部分的复习时狠下了一番功夫。整个一轮复习花费了十二个课时完成诗歌鉴赏相关知识的系统梳理。在二轮复习时,根据题的不同问法,分门别类的总结各类题的答法,从答题技巧和答题规范上指导学生如何做诗歌鉴赏题。第三轮复习时,又让学生归纳试卷中做这道题的失误,查漏补缺。整个复习过程我个人认为比较扎实,比较全面。但从高考完毕学生对这道题答题情况的反馈来看,大部分学生基本上都能得到分数,但还有一部分学生,这道题的得分仍不能让人满意。因此,想借助此文,思考整个复习过程总结优点,找出不足,以便在下一轮的复习中得以加强。

整个复习学生反映好的地方有:

一. 知识讲解、梳理比较系统,比较清晰,使学生对相关的诗歌鉴赏知识有了明确的认识。我对诗歌鉴赏的相关知识是分门别类进行的。我的课程设计为四大版块:走近诗人版块,诗歌类型版块,诗歌特点版块,专题鉴赏版块。

走近诗人版块:精选了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辛弃疾、陆游、马致远及诗人兼词论家王国维。分别介绍了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际遇、思想变化、人生理想、以及创作风格,并分别精选了有代表性的作品4篇。

诗歌类型版块可分三类:

1,按表达方式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和哲理诗。叙事诗选取了《诗经·氓》、《孔雀东南飞》、李白的《长干行》、杜甫的《新婚别》和白居易的《琵琶行》;抒情诗选取了乐府诗《上邪》、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李商隐《夜雨寄北》、孟郊《登科后》和杜牧的《赠别》;哲理诗选取了虞世南《蝉》、苏轼《题西林壁》、刘禹锡《酬乐天》、王安石《登飞来峰》。

2,按照体裁分古体诗与近体诗。古体诗我选取了《诗经·蒹葭》、《楚辞·国殇》、曹操《观沧海》、李白《行路难》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而近体诗我各选择了五首绝句(王之涣《登鹳雀楼》、王维《鸟鸣涧》、杨万里《小池》、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朱熹《观书有感》)和律诗(杜甫《登高》、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陆游《书愤》、李白《别友人》、骆宾王《在狱咏蝉》),兼顾五言与七言。

3,按照题材分山水田园诗(陶渊明《饮酒》、王维《山居秋暝》、柳宗元《江雪》、孟浩然《过故人庄》、韦应物《滁州西涧》),咏物诗(于谦《石灰吟》、黄巢《题菊花》、贺之章《咏柳》、林逋《山园小梅》和元稹《菊花诗》),边塞诗(高适《燕歌行》、岑参《走马川行》、王昌龄《从军行》、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与范仲淹《渔家傲》),咏史诗(《刘禹锡《乌衣巷》、杜牧《泊秦淮》、《题乌江亭》,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李商隐《贾生》),另外咏怀诗、送别诗、闺怨诗以及思乡诗等在教学中也都有所涉猎。

诗歌特点版块也分三类:

1,按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分为忧国伤时(杜牧《过华清宫》、杜甫《春望》、《登楼》、范成大《州桥》、白居易《卖炭翁》),建功报国(屈原《涉江》、曹操《龟虽寿》、寇准《夏日》、辛弃疾《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陆游《示儿》),思乡怀人(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李白《乐府》),生活杂感(崔涂《春夕》、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长亭送别(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李白《金陵酒肆留别》、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陈亮《水调歌头不见南师久》、辛弃疾《木兰花慢》)。2,按诗歌的不同风格分为自然冲淡(李白《古朗月行》、王维的《鹿柴》、《过积香寺》、刘禹锡《浪淘沙》、方岳《春思》),雄浑(刘邦《大风歌》项羽《垓下歌》、孟浩然《临洞庭》、王维《使至塞上》、岑参《逢入京使》)、奔放(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悲慨(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沉郁(杜甫的“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等)、豪放(范仲淹《渔家傲》、苏轼的《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陆游的《诉衷情》、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和张孝祥的《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婉约(李清照的《声声慢》、姜夔的《扬州慢》、周邦彦的《苏幕遮》、柳永的《雨霖铃》和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含蓄、飘逸、悲壮、旷达、疏野等风格也有所涉及。

3,按表达技巧分为直抒胸臆(《菩萨蛮·敦煌曲子词》、李白《越中览古》、鱼玄机《江陵愁望有寄》、梅尧臣《陶者》、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寓情于景(秦观《春日》、曾巩《城南》、叶绍翁《夜书所见》、马戴《楚江怀古》、蒋捷《虞美人听雨》),托物言志(王冕《墨梅》、白居易《杨柳枝词》、陈子昂《感遇之二》、李纲《病牛》、陆游《卜算子·咏梅》),先抑后扬(李商隐《贾生》、韩愈《春雪》、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晏殊《示张寺丞王校勘》、黄庭坚《登快阁》),虚实结合(左思《咏史》、李贺《将发》、王建《十五夜望月》、齐己《早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动静结合(陶渊明《归园田居》、张舜民《村居》、苏顺钦《淮中晚泊犊头》、杜甫《漫成一首》、王攽《雨后池上》),以小见大(司空署《江村即事》、王弯《次北固山下》、元稹《行宫》、杜牧《赤壁》、张籍《秋思》),对比对照(沈约《别范安成》、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李约《观祈雨》、张俞《蚕妇》、欧阳修《生查子》等等。此外,兼及联想、想象、类比、象征、渲染、烘托、衬托、悬念等表现手法,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运用,比喻、排比、反复、拟人、夸张、反问、设问、对偶、用典、互文等修辞方法。在专题鉴赏版块中,特设《红楼梦》诗词鉴赏(甄士隐《好了歌》解注、《西江月·批宝玉》二首、《飞鸟各投林》、《霁月难逢》、《葬花吟》、《红豆曲》、元春谜语、黛玉《问菊》、薛宝琴《赤壁怀古》、薛宝钗《临江仙·柳絮词》等十首)和赤壁题材诗词鉴赏(韦昭《代乌林赋》、王周《赤壁怀古》、李白《咏赤壁》、杜牧《赤壁》、胡曾《咏史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杜庠《赤壁》、薛宝琴《赤壁怀古》等)。

四大版块排列按由人到诗,由内容到形式,由理论到实践为顺序,符合接受性学习心理的规律,也符合诗歌鉴赏的规律。

二. 总结规律,指导方法,规范答题,明确技巧,使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有话可说。根据近十年高考试题题型的总结,可把相关题型分为:炼字型、分析意境型、分析句意型、分析语言特色型、分析主旨型、分析技巧型、分析构思型、鉴赏景物(意象)型、一词领全句型、分析情感形象型、观点不同型、综合解答型等十二种答题模式。每一种答题模式又分别根据提问方式、提问变体、解答分析、答题模式、答题示例这五个方面来总结概括。

如炼字型题。1.提问方式:

①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②本诗的诗眼是哪个字?诗中哪些字眼表现(突出)了诗的某一点? 2.提问变体:

①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②诗中某个字(某句诗)的作用是什么?诗中为什么要用某个字(某句诗)?说说(简析)诗中某个字(某句诗)在诗中的作用。

③诗中某个字(某句)换作(改作)某有什么作用?两者有什么区别?哪一个好,为什么?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炼实词:动词,表颜色的词,拟声词,叠词,形容词和副词等修饰语(自,孤,独,冷等),化动为静或化静为动。炼虚词:数词,连词,副词等。炼押韵(平仄):调换词序。注意:一般而言,五言诗在第三字,七言诗在第五字炼字 4.答题模式:

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

③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 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后面三点可概括为: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情境(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

①某个字(某句话)运用了……手法(修辞方法等),表面的意思是……言外的意思是…(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 某个字(某句话)运用了……手法(修辞方法等),表面的意思是……言外的意思是…(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换作某,就起不到这样的表达效果。5.答题示例:

[示例一](2003年全国卷)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①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②毒龙:指世俗欲念。问: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释含义、描景象)。“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点情境)。[示例二](2002年全国卷)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步骤①)“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②)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示例三](2007年全国卷II)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问: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答:(步骤①)分别是“明”和“出”。

(步骤②)这两个字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步骤③)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步骤④)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意境清幽秀丽,俨然构成了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

通过这样的分类、归纳和总结,可以使学生明晰答题的正确方向,掌握答题规律,答题时避免答案遗漏。

复习过程中的不足: 1.以讲代学,盲目求多

整个教学总是企图把各类型的诗词都给学生讲完。结果呢,反而是越讲越没章法,越讲学生心理越乱,学生不入诗里,不讲诗境,不能与诗人或诗词主人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只是一遍遍的、机械的生吞一些所谓的规律和方法,最终脑子里还是一团浆糊。2.就题讲题,忽略诵读,无法感知诗歌的美

诗歌教学直奔高考试题,应试化,模式化。学生死灌硬练。学生走不到诗歌里面去,无法感知诗歌的意境美。只是为做题而做题,所以学生无法从学习中获得乐趣,认真的学生可能会举一反三,运用诗歌的相关知识学会鉴赏。但学习比较差的学生对这么多的知识短时间内是难以消化,在加上复习比较枯燥,这些学生就很难在复习中获得很大的提高。

改进措施:

根据复习过程中的不足,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做如下改进: 1.让古诗回归“诵读”之本 2.让古诗回归人文之本

3.让古诗教学能点燃学生创作的激情 4.通过古诗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复习 篇5

教学内容:高考备考专题复习:诗歌形象鉴赏教者:谢小平

授课时间:授课地点:教学楼五楼会议室

授课班级:高三(6)班课型:复习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诗歌形象的内涵。

2、了解诗歌形象的分类。

3、学习诗歌形象鉴赏方法,培养理解与分析能力,知识运用与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与概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典型例题及训练题,掌握鉴赏诗歌形象的方法,学会规范回答诗歌表述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感

落实新课标精神,实践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鉴赏诗歌形象的方法,学会规范回答诗歌表述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导学训练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二、明确目标

三、实施步骤

(一)知识回顾:

1.温习,给学生三分钟,让其复习诗歌意象的相关概念。

2.提问,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情况。

形象

形象,又称艺术形象,在诗歌中也称意象,就是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

每一个人物是一个形象,每一个场面是一个形象,每一个自然风景或具体生活环境的描写是一个形象,作品中人物、事件、自然景物或具体生活环境的描写是一个形象,作品中人物、事件、自然景物、生活环境相互联系所构成的完整画面也是一个形象。而对于古典诗歌而言,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和物。

诗歌的形象,包括三个方面:

人物形象

A诗歌中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如白居易《卖炭翁》“两鬓苍苍十指黑”的卖炭翁;杜甫《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风流儒雅、年少英雄的周瑜。B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即作者的形象。如《雨霖铃》中“我”这一漂泊江湖的多情浪子;“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旅夜抒怀》中集身世之悲与家国之痛于一身的杜甫。事物形象

就是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咏物诗”,即托“物”言志诗。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象是诗人为抒发思想感情而精心裁剪、设计的。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1

意象

也即诗歌的艺术形象,是意(作家情思)与象(诗歌中人、景、物)的融合。是熔铸了诗人思想情感或具有深刻寓意的形象。意象是诗歌语言与情感的中介,因此,通过筛选、分析诗中所用意象,有助于我们解读诗歌。意象的特点有二:

(1)意象内涵的固定性(某些有特定的含义)

如:流水(愁多、生命的短暂、时光的流逝)

例: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抽刀断水水更流;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2)内涵的丰富性

①同一意象,不同内涵

如:云(白云/黑云/青云/闲云/孤云)

②同一内涵,不同意象。如:愁。

古典诗词中的意象,一般有相对固定的寓意,如“梅”是“孤傲”、“寂寞”、“孤芳自赏”、“高洁”的代名词;“蝉”是“惜时光”、“痛别离”、“苦远游”、“感身世”的同义语。岁寒三友(松、竹、梅)、四君子(梅、兰、竹、菊)为高洁、不畏严寒的象征,桃花隐喻美人,牡丹象征富贵吉祥,柳为伤离别等等。意象的寓意并非一成不变,同为一景一物,在不同的诗人心中,在不同的语境中又是千差万别的,因此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判别,做出正确的解读。熟悉这些经典意象对于我们理解鉴赏诗歌意义重大。

意境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耐人寻味、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是诗中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描绘的艺术图景。如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由“竹林”、“孤琴”、“长啸”、“明月”等意象构成了清幽绝俗的意境。再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描绘出一幅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劳动生活场景,作者那种淡泊宁静的思想蕴含在这种生活场景中。

意境与意象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它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二)思路分析

3.讲析,结合例题,分析答题的思路、方法、步骤。

鉴赏人物形象之法: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2、先“盖帽”,即说出诗歌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面对这个论点进行分析论证。

【答案构成】

(1)什么形象;(2)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

例1:江 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试简要地分析“蓑笠翁”的形象。(2006年包头市统考题)

答案:不怕天寒雪大,而忘掉一切,专心钓鱼(诗中形象),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格外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老渔翁孤寂无援而又卓然独立的形象(形象特征),寄托着诗人自己的精神,是诗人自身的写照,表现了诗人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苦闷的精神面貌(形象意义)

3、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例3: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幽州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

【例析】分析感情只能从人物的形象特点中来。抓人物语言:“念”、“悠悠” 抓抒情主人公的神态:“独”“怆然而涕下”。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可见,诗歌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

鉴赏景物形象之法:

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典型例题1: 谒金门(唐•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析】“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写了环境中的春天景色;而且用融情于景的手法,把女主人公不平静的内心世界巧妙地揭示了出来。春风搅动了池水,也搅乱了思妇的内心。光阴的流逝,季节的更迭交替,春天又悄悄地来到她身旁。春风乍起,春色迷人,这一切怎能叫她无动于衷而不勾起春思的愁绪呢!

鉴赏事物形象之法:

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典型例题3:早 梅张 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分析解答: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三)模式总结

4.总结诗歌鉴赏题答题模式。

模式 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步骤:

1、概说整个画面,这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或这写了什么样的景

2、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典型例题1: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步骤一)。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典型例题2:西 楼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分析解答: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提问方式:(1)诗中运用了什么样的意象?结合全诗分析意象在诗中的作用。

提问变体:结合诗歌分析这一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作用是否相同。

(2)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题步骤:(1)第一、找出并描摹诗歌意象;第二、概括意象特点;第三、揭示作者情感。

(2)第一、描绘诗中的画面; 第二、概括氛围特点; 第三、分析思想感情。

答题范式:(1)本诗中的()意象,具有()的特点(或含义),作者借此表达了()的感情或起到()作用。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心情,心境)。

(分析诗歌意境要抓住三方面的内容才能得满分:一要描摹诗歌图景,二要概括意境特点,三要剖析作者思想。)★现场示例

★课堂演练

(四)实战演练

(五)小结回顾:

本节课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较为顺利地完成了预设的学习任务。首先,我们明确了仿写题在高考语文试题中的地位;其次我们基本掌握了仿写题的解题步骤和答题技巧;第三,大家充分展开了联想和想像,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当然,仿写是一道语文综合能力的考察题目,要在高考中稳操胜券,尚待同学们课后更加努力。

四、作业设置:

完成《教学方案》P148“课后强化训练”1、2、3题。

板书设计:(见方法指津)

教后反思:

教研组审批意见: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复习 篇6

训练9 写景·抒情·比较

(时间:80分钟 分值:80分)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的问题。(11分)

咏檐前竹 沈 约

萌开箨已垂,结叶始成枝。繁荫上蓊茸,促节下离离。风动露滴沥,月照影参差。得生君户牖,不愿夹华池。

【注】 ①箨:笋壳。②离离:竹节历历分明之貌。

(1)这首诗前四句描写了“檐前竹”怎样的生长过程?请结合诗句作具体说明。(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表现了“檐前竹”怎样的品格?请作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诗歌一、二句写“檐前竹”拔节抽枝,当竹茎拔节而出时,笋壳就垂脱了;随着细长竹叶的抽生,慢慢就长出了嫩枝;

三、四句接着写竹子挺拔直上,转眼间,已变得枝叶繁茂、亭亭如盖了,而且低处竹节间距离较近,呈现出历历分明之貌。总之,前四句诗描写了“檐前竹”无声无息地拔节而出,由矮而高,终于挺拔地站立“檐前”的生长过程。

(2)第一问:通过想象将“檐前竹”拟人化,让“檐前竹”自己倾诉心声:“我所仰慕的是君子的风仪,而不是花前月下的池畔风光;能够生长在您的门窗前,正是我的心愿啊!”这其实也是诗人对“檐前竹”的赞美。第二问:表现了“檐前竹”不慕风华、清心自守的品格。

【诗歌鉴赏】 诗中只把竹子作为客观审美对象来观照,形象地勾勒出它的清姿,反衬出它的品格,别无政治上的寓意或个人身世的感慨。前四句描绘“檐前竹”的生长态势,带有强烈的动感。“风动”两句,不直接写竹,只从露珠滴阶、竹影参差中烘托出它的风韵。结尾两句,采用“檐前竹”自己倾诉的方式,既情意动人,又含蕴不露,较之于直赞之语,似乎有更多的情韵。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的问题。(8分)

燕子矶[]

施闰章

绝壁寒云外,孤亭落照间。六朝流水急,终古白鸥闲。树暗江城雨,天青吴楚山。矶头谁把钓,向夕未知还。

【注】 燕子矶:在南京市北郊观音门外观音山上,濒临长江,三面凌空,形似燕子展翅欲飞。

(1)这首诗的颔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具体说明。(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钓者的形象及其寄寓的思想感情。(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①比喻(或象征),以流水喻时代更替,以白鸥喻心志之悠闲,使单纯的画面有了深邃的意蕴。②对比,如“流水急”与“白鸥闲”形成鲜明对比,为暗喻世事、抒发感慨奠定了基础。③对偶,如“六朝”对“终古”,“流水”对“白鸥”,“急”对“闲”,使语句整齐,节奏鲜明,表意更为凝练生动。

(2)诗人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悠闲垂钓的隐士形象:他孤身独坐燕子矶头,仿佛已经许久了;夕阳落山,暮霭渐渐笼罩大地,他却浑然不知。诗人借钓者的形象,抒发了对朝代更替、世事浮沉的沧桑之感,表达了对恬淡、宁静、高洁生活的向往之情。

【诗歌鉴赏】 这是一首“咏古诗”。首联将陡峭的岩壁、缥缈的阴云、孤亭一一呈现,衬托出燕子矶的奇绝,但因有阳光的照射便在凛冽中给人带来一丝暖意。颔联和颈联分别采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描写景物,尾联是“点睛”之笔,也是本诗诗眼所在,“矶头谁把钓,向夕未知还”,悠闲的垂钓老者的形象一出,整首诗变得灵动、鲜活起来,生机盎然,老者为何垂钓也留给人们无尽的想象空间。3.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绝 句 陈师道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

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

【注】 可人:知己。

(1)请用自己的话回答本诗中的“此”是指哪两件事,并分析诗人选取这两件事来写的原因。(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宋诗重理趣,请说说本诗蕴含了一个什么道理。(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此”指:读起来饶有兴味的书容易读完,谈起来十分投机的好友却偏偏不来。原因:读书交友历来是文人日常生活中最平常而最有意义的事情。(2)人生中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的。

【诗歌鉴赏】 本诗通篇以议论为主,抒写诗人生活中的具体感触。首句“书当快意读易尽”,人逢喜事精神爽,快意时,阅读效率倍增,往往很快就把书读完了,因而不免觉得未尽兴。第二句“客有可人期不来”,“可人”,即可心合意之人,亦即良友,“期不来”,欲晤良友而不得。诗人一口气将一本好书读完之后,希望能同朋友一起交流读书所得、讨论作诗的甘苦。他思友心切,若有所失,因此发出了“客有可人期不来”的慨叹。第三句,诗人以好书易尽、可人不来这两件事,推出“世事相违每如此”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用以说明世事多舛,人生难得事事如愿。这一句貌似达观,其实诗人内心充满了忧愤。第四句紧接以“好怀百岁几回开”,言人生百年,真正高兴之时能有几次?带有洞穿世事人生的禅理,可视为对人的劝导,也可视为诗人对自己的安慰。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出 栈 张问陶

马嘶人语乱斜阳,漠漠连阡水稻香。送险亭边一回首,万峰飞舞下陈仓。

【注】 ①送险亭:在栈道终点处。②陈仓:地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

(1)“万峰飞舞下陈仓”一句采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诗在布局上有何特点?你从诗中可以感悟到一种怎样的人生道理?(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夸张,拟人,走出险境后,回首走过的险峰,它们好像在飞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走过险途之后的轻松、欣慰和愉悦的心情。

(2)打破历险在前、喜悦在后的常规,先写喜悦,后写历险。在人生征途上,如果处于逆境,一定要保持乐观进取的心态,这样才能享受到胜利的喜悦。

【诗歌鉴赏】 这首诗的布局别具匠心。按常理,应是历险在前,喜悦在后,而诗人却做

②了相反的安排。人们在大难面前,考虑的往往是如何战胜它,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只有在享受了胜利的喜悦之后,抚摸伤口之时,才感到先前的经历竟是如此艰险。诗人这样写,给人以新奇,给人以欣慰,确实高明。另外,修辞手法用得也极为巧妙。“马嘶人语乱斜阳”——“斜阳”怎么会“乱”呢?那是诗人在欣喜若狂中的错觉,突出了他出栈后的欣喜之情。“万峰飞舞下陈仓”——“万峰”怎么会“飞舞”呢?这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突出山势的险峻。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灞上秋居 马 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1)诗歌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第一问,首先要找出颔联中描写的意象“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等;其次要分析这些意象的共同特征,从而概括出画面“凄凉冷清”的特点。解答第二问,关键是要认真分析颔联中的关键词语,如“落叶”、“他乡”、“寒”、“独”等,从而概括出作者羁留异地的酸楚的思乡之情和孤独寂寞之感。

【答案示例】 描写了一幅凄凉冷清的画面:秋雨之后,黄叶片片飘落;寒意阵阵,寄居孤寺的旅人独对孤灯。表达了作者羁留异地的酸楚的思乡之情和孤独寂寞之感。(2)本诗的五、六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具体分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要准确判定此诗五、六句运用的表达技巧是衬托;二要认真分析诗句是怎样运用衬托手法的,即第五句以动衬静,第六句以有衬无;三要分析诗句运用衬托的作用,即第五句反衬环境的寂静,表现作者的思潮起伏、长夜无眠,第六句衬托诗人处境的孤单和心境的孤独。

【答案示例】 衬托(反衬)的手法。第五句以动衬静,以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响声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更加细致地写出了作者思潮起伏、长夜无眠的情状;第六句以有衬无,以一个绝迹尘世的僧人邻居衬托自己的孤单无依,更加突出了诗人处境的孤单和心境的孤独。【诗歌鉴赏】 此诗纯写闭门寂寞之感。首联写撩人愁思的秋风秋雨直到傍晚才停歇,在暮霭沉沉的天际,接连不断的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颔联写风雨中片片黄叶从树上飘落下来,而寄居在孤寺中的一位旅客正独对孤灯,默默地出神。颈联写夜阑人静,连秋虫都已停止了歌唱,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响声,一滴接着一滴,虽很微弱,却很清晰。诗人孑然一身,孤单无助,与野僧为邻。最后两句直接说出诗人的感慨:在灞上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这里率直地道出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境和进身希望的渺茫。

6.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江 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杂诗(其二)王 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 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1)上面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江诗更侧重思归,归心似箭。诗人在表达对故乡的想念和思归之情的同时,又流露出了归隐田园的情怀。(“归心似箭”“归隐田园”答出其一即可)用“云”向南飘动、“北雁”南飞象征思归。“几花开”表现出诗人的急切之状、痴情之态。“篱下菊”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暗示归隐之意。王诗更侧重牵挂,运用询问的口吻,选择典型的家乡景物——梅花,表达抒情主人公的深切眷恋与牵挂。(2)相同:①都采用了借代(象征)手法,以故乡特有的风物借指(象征)故乡,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②均用问句结尾,引人深思,增强感染力。不同:①江诗侧重写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王诗重在叙事,事中蕴情。②江诗用“南云”“北雁”象征思归,含蓄委婉地表达了情感。王诗用叙家常的形式来表现眷恋,平淡质朴,诗味浓郁。【诗歌鉴赏】 江诗借景抒情,感情比较含蓄。诗人思乡心切,但全诗没有一言一句直接抒发这种情怀,前两句言所见之景——流云南逝,大雁南归;后两句言所想之境——故乡篱菊,花事何如?这绝非随意拈来,而是精心择用。这样,故土之眷尽在这眼前、远处的景物之中。王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而诗中的这株寒梅,则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成了主人公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的问题。(6分)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唐]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 ①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境内。②太华: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县。③中条:山名,在今山西永济县东南。

(1)“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是要准确理解“帝乡”和“渔樵”均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前者指出仕为官,后者指归隐山林,“犹自”表明了前后分句之间的转折关系,以此揭示诗人内心的矛盾。而将“梦渔樵”放在“犹自”的后面,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留恋。

【答案示例】 表现了诗人出仕为官和归隐山林的矛盾心理,表达了对渔樵生活的留恋和怀念之情。

(2)这首诗勾勒了一幅秋日行旅图,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枫叶,秋风,华山的“残云”,中条山的“疏雨”,随山远伸的“树色”,在远处奔腾激荡的“河声”等),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远近结合);其次要明确描写了景物怎样的特点(赋予华山、中条山动感);再次,分析这样描写的作用(显现出景物的生机和活力,同时反衬环境的空旷、悠远、宁静)。

【答案示例】 ①远近结合。先从近处着笔,写枫叶在秋风中的沙沙响声和长亭夜宿独自饮酒的情景,再描绘四周的远景,写华山的“残云”,中条山的“疏雨”,随山远伸的“树色”,在远处奔腾激荡的“河声”。②化静为动。赋予华山、中条山等动感,显现

①出生机和活力,同时反衬环境的空旷、悠远、宁静。8.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竹里馆 王 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试比较这两首诗意境的异同。(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比较赏析这两首诗。(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相同:都写到人物独自面对自然的独特体验,都表现出一种隐逸意味。不同:王诗借清幽绝俗之境表现宁静安闲、独得其乐、天人和谐的隐逸之趣。柳诗借幽洁寒寂之境表现清高孤傲、摆脱世俗、凛然无惧的不屈品格。

(2)相同:都运用了衬托(以景衬人)、借景抒情、借事抒情的表现手法,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不同:王诗先叙写人事,后以景结情;以明衬暗,以声衬寂。柳诗先写景作铺垫,后叙写人事;正侧结合。

【诗歌鉴赏】 《竹里馆》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诗的用字、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确是匠心独运的大手笔。

《江雪》写的是江野雪景,一个“绝”字和一个“灭”字,把一切活动着的事物都从视野中排除了,余下的便是一望无际的皑皑白雪。在这辽阔、幽冷的画面中心,一只孤零零的小船上有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渔翁在寒江边独钓。诗人开篇渲染凄清冷寂的氛围,目的是烘托那雪中寒江孤舟之上披蓑戴笠垂钓老翁的孤独。诗人采用暗写的手法,题为“江雪”,前三句却始终不着“雪”字,只是在结尾处才点出“雪”,与诗题相呼应。全诗都是写景,景中寓情,意境空灵,意蕴悠远。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南园十三首(其一)

李 贺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注】 ①《南园十三首》是李贺辞官回乡居住昌谷家中所作。②嫣香:指娇艳的花朵。(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既是惜花、惜春,又是自伤、自悼,抒写青春易逝、怀才不遇之情。(2)①该句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把花落香飘比作一个到了婚期的少女,不经媒妁的撮合,便径自嫁给了“春风”,随它飘去。诗人不说花落,而说嫁给春风,想象奇特,词新而意深;②该句以花寄情,感慨花残“人老”,不复当年容貌,抚今追昔,感到十分惆怅。

【诗歌鉴赏】 这首七言绝句,以赋笔为主,兼用比兴手法,清新委婉,别具风格。前两句写花开。春回大地,南园百花竞放,艳丽多姿。“小白长红”写花的颜色,意思是红的多,白的少。“越女腮”是由此产生的联想,把娇艳的鲜花比作越地美女的面颊,赋物以人的特质,显得格外生动形象。后两句写花落。“可怜”二字表达了诗人无限惋惜的深情。是惜花、惜春,也是诗人自伤、自悼。李贺当时不过二十来岁,正是年轻有为的时候,却不为当局所重用,犹如花盛开时无人欣赏。想到红颜难久,韶华易谢,不免悲从中来。末句用拟人的手法写花落时身不由己的状态。这句的“嫁”字与第二句中的“越女腮”相映照,越发显得悲苦辛酸。当时盛开,颜色鲜丽,宛如西施故乡的美女。而今“出嫁”,已是花残“人老”,不复当时容颜,抚今忆昔,感到十分怅惘。结句委婉深沉,营造出浓郁的悲剧气氛。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游湖 徐 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②①(1)“夹岸桃花蘸水开”一句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一个?请简要分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富有理趣是宋诗的一大特色,请简要分析“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中蕴含的理趣。(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蘸”字。一方面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把树枝压弯后贴着水面的情景(或:桃花倒映在水中,岸上、水中的桃花连成一片,充满了生机的情景)。另一方面也表明刚下过春雨,桃花是湿的,形象地表现了“桃花带雨”的动人神态、意趣;表达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2)春水上涨,没过桥面,正当游人无法“度”过之际,一只小船从柳阴深处撑过来。诗句告诉人们,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体现了宋诗特有的理趣。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复习 篇7

1. 我国诗歌的历史与发展。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盛产诗人与诗歌的国家, 几千年来我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到顶峰, 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与资料。中华传统经典诗歌是汉语的典范和精华, 是中华伟大民族不灭精魂的积淀与蕴藏。诗歌是我国甚至是世界文学中的瑰宝, 是语言的艺术。优秀的诗歌所蕴含的感情是极其强烈的, 情景构造也是十分全面的, 对于学生在来说是能够影响身心发展的存在, 所以利用诗歌对学生进行影响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2.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目的与现状。

我国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利用诗歌鉴赏项目来对学生进行考核, 从而培养学生对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 健全学生的文学思想, 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学修养。要求学生在诗歌鉴赏中能理解诗歌的文学思想, 从而来探究作者对作品的丰富情感与意蕴, 去领悟诗歌的艺术魅力与文化美感。让学生在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的帮助下, 读懂诗歌的艺术语言与文化底蕴, 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丰富传统文化积累。由于诗人离我们的生活较远, 我们不能够细致的了解诗人的文化背景, 而且诗歌的语言又非常简练, 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导致大多同学对学习古诗歌的兴趣低下, 在诗歌鉴赏时也就难以进行。每当考试时学生最头疼的题目便是诗歌鉴赏, 不爱进行诗歌鉴赏练习, 导致学生对诗歌鉴赏的了解与技巧甚少, 但是诗歌鉴赏在语文考试中所占的地位是极其特殊的, 我们不能放弃诗歌鉴赏的学习, 我们要通过探讨诗歌鉴赏的技巧与特点, 来做到对诗歌鉴赏的理解与练习。

二、江苏省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特点

《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语文教科书》的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为学生们准备了许多优美的古典诗歌鉴赏, 一共三十首。

1. 要求学生对诗歌的主旨进行分析。

这是诗歌鉴赏题目中最常见的问题, 是需要学生对诗歌分析诗人表达的感情, 需要我们从诗歌中的具体形象与景象进行分析, 从画面中的意境入手, 来分析诗歌中意象的深意, 抓住意象的特点, 分析诗人对意象的理解与修饰, 从全诗的角度来感受诗人感情的变化, 分析不同的感情及其变化。并且在诗歌中结合思考诗人作诗的背景, 进行综合性考虑, 确定全诗的宗旨。

2. 对某一句诗歌或某一个关键词的理解与分析。

在古代的诗人世界, 诗人经常通过对景色与事物的抒发情感, 来表达自己的生活的不满。诗人通过对事物与景物的描写来舒怀, 所以首先我们要对诗歌要求的句子来进行逐字逐句的分析与翻译, 通过对诗人的生平与诗歌背景的调查, 来对诗歌进行不同方面的剖析。我们要对诗歌构思明确的理解, 方面要从不同的方面多角度理解。如果要寻找诗歌的关键词, 还需要我们对诗歌的整体意思进行分析与理解, 对诗人的意图与心情进行理解, 最后界定出这首诗的关键词与重点句。

3. 对诗歌表现手法的判断与分析。

点出某种手法。诗歌手法是诗人写诗的时候运用的技巧与手段, 在我们进行诗歌鉴赏分析的过程中, 我们要对诗歌的整体结构进行分析, 需要进行逐词的翻译理解, 在自己的理解中可以通过具体的诗句与诗人的构思来表达自己的鉴赏态度与观点, 在分析过程中, 加以学生自己的见解与原诗句的结合, 会给自己的诗歌鉴赏增添色彩。在江苏省的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中, 诗歌鉴赏的比例很重, 但是对诗句的分析与研究方面较少, 近年来, 只有2010年的江苏卷中的诗歌鉴赏考察了学生对他人鉴赏意见的理解, 也是学生进行练习的重点部分。我们对这类问题要注意重点理解, 附以自己的分析意见, 完美的解答所问问题。在江苏卷中的诗歌鉴赏, 我们要重点把握出现频率较高的诗歌表现手法们要重点把握, 比如修辞方法中的比喻、比拟等技巧, 而且还要注意对表达手法的积累与判断, 就像托物言志, 借物喻人等方法, 最后学生还是要通过对诗歌鉴赏题目的大量练习来进行熟练, 最终达到把握诗歌鉴赏问题的境界。

三、江苏省语文高考中诗歌鉴赏的技巧分析

1. 对诗歌的画面与情景进行构思, 理解诗歌中的景与情。

诗歌意境是作者的心理表达, 来源于作者的主观情感, 以及他身处的环境。在诗人的主观情感影响下, 观景与景物都会被辅以真实的感情。在诗词中诗人通过对景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这是诗歌中最常见的抒情方式, 大漠沧海, 古道老树, 夕阳明月, 狂风暴雨都是诗人进行赋予情感的对象。从诗人描写的景象入手分析诗歌的情感, 能最大程度地了解诗人创造的意境, 有利于学生正确的理解诗歌的主旨。比如, 诗人张若虚在诗歌《春江花月夜》中, 通过诗人对五个事物与景色的理解和修饰, 从题目上来看, 诗人分别描写了春, 江, 花, 月, 夜五景, 首先就能够对这首诗歌达到初步的了解, 再看诗歌的全文, 不难看出诗人对景色的赞美与叹服, 尽情地赞美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而且通过景色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情怀, 并且通过对游子与闺中思妇的情感纠葛, 来赞美伟大的爱情, 最终谈到对人生的思考与反思, 将景色的完美与心中的感叹结合起来, 达到一种浑然天成的情感意境。这首诗是诗歌鉴赏中最经典的一首, 考点很多, 是老师为学生准备诗歌鉴赏练习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我们在欣赏这首诗歌意境的过程中, 必须紧扣诗歌的画面和形象, 紧紧的将自己的身心与之结合, 进行诗歌鉴赏分析。

2. 在诗歌鉴赏练习中要重视学生想象力与联想力的作用。

在我国, 诗歌鉴赏有着深远的历史, 但是利用方法与原则来进行鉴赏是近年来新兴的方法, 我国古典诗歌内容明朗, 韵律整齐, 讲究对仗公正, 并且在写作过程中讲究含蓄与夸张并存, 所以我们在诗歌鉴赏的过程要最大程度发挥想象力的作用, 将诗歌的情景利用想象力还原, 从诗人的角度来进行诗歌鉴赏, 事半功倍。在诗歌《春江花月夜》中, 诗人为我们展开了情景浩大的春夜月景, 所以我们在阅读鉴赏的过程中, 首先要随着诗篇的阅读与欣赏, 想象着月光的美好, 对诗人构造的情景进行全面的丰富奇妙的想象, 通过我们的想象来构造真实得风景, 同时还要品味作者在作诗的过程中所拥有的心境, 争取做到同步思考的意境, 对学生的诗歌鉴赏技巧练习有很大的作用。所以在诗歌鉴赏练习中, 要注意鼓励学生进行情景练习。

3. 细致研究与思考诗歌鉴赏中的经典句子, 将诗歌鉴赏与名句赏析结合起来。

我国古代诗歌中从来不乏流芳后世的经典之作, 这些经典名句, 都有着共同点, 或是一个字, 或是一句话, 用在了奇妙的地方, 让诗歌的可读性与文艺素养一下子提高了不少, 所以古代诗人中流传着一种叫做炼字的作诗方法, 就像家喻户晓“推敲”, 在作诗即将完成的时候, 对诗中某个字进行反复的更换, 使文章的文学性大大提高, 在重点的部分进行炼字, 有利于对诗歌画龙点睛, 就是诗中的诗眼。诗眼, 顾名思义, 就是诗词之眼, 在整个诗篇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 在历年来的江苏语文卷中, 对诗眼的考察向来是最热点的考察方面之一。

在语文界, 诗歌是不可替代的艺术与珍宝, 在诗歌中最精妙的莫过于诗歌的整体性, 尤其是在这整体中的神来一笔, 是我们需要重视的,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诗《登高》中的千古名句, 这句诗中通过无边的落叶与长江水烘托出诗人对时光易逝, 岁月荏苒的感叹与郁闷, 自己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一名联, 写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 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 从而深沉地抒发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让学生在诗歌鉴赏的过程中体会到诗人的深深地悲哀。还有同为唐代诗人贾岛, 他的诗《题李凝幽居》中千古名句“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中, 巧用一个敲字, 来刻画月夜下环境的幽暗寂静, 敲门声的响来烘托夜的静, 将人带入到环境之中, 响中寓静, 出乎人的预料, 让人体会到别样的美感, 由此可见, 找到诗歌中最优秀的名句能够帮助学生在诗歌鉴赏的过程中找到捷径来分析。

四、结束语

在江苏省的高考语文中, 诗歌鉴赏是一种全面考察能力, 比较难以把握的题目类型。学生要充分理解高中语文选修课本的三十首诗歌, 使学生养成过硬的鉴赏技巧, 对诗歌鉴赏题目得到自己的见解, 在答题过程中能够从容应答, 做到对诗歌鉴赏题目的掌握与运用。

摘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诗词诗歌大国, 现代学校对诗歌的重视程度也是非常高的, 并且在考试中, 诗歌鉴赏部分也占有极大的比例。江苏省于2004年开始进行高考自主命题, 在语文方面, 诗歌鉴赏的命题以形成规律, 探究江苏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命题规律, 把握解答诗歌鉴赏题的特点, 对诗歌鉴赏的理解能够更加深入, 让学生在高考中能够利用诗歌鉴赏技巧来从容答题。本文通过阐述江苏省历年来诗歌鉴赏题的特点与方向, 来进行对诗歌鉴赏技巧的分析与应对。

关键词:江苏高考,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参考文献

[1]许彩云.论语用原则在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中的作用[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06) .

[2]朱士连.中学语文语言运用题的教学实践与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08.

[3]刘全国, 程水银.经济欠发达地区学生外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发展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0, (10) .

[4]崔富.让高中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也活跃起来[N].山西科技报, 2003.

[5]2004~2011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苏教版.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考点浅析 篇8

【关键词】鉴赏 语言 形象 古典诗歌

古代诗歌鉴赏已经考了整整11年,2002年以来的主要变化是题型的变化,即过去用选择题,放在第Ⅰ卷;现在用简答题,置于第Ⅱ卷。高考古诗鉴赏,命题的基本特点是:(1)选择“浅易”的古代诗歌作为鉴赏材料。(2)注重对诗歌本身的理解。分析近几年的考题,可以看出,试题是从鉴赏的角度出的,但其基本的出发点是对诗作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作一定程度的鉴赏(以鉴赏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为重点)。下面,本人就语言和形象两个方面做一点粗浅的分析。

首先,解答古诗鉴赏题,一定要品味语言,披文入境。艺术创作往往藏而不露,“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我们在鉴赏时,应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在反复诵读中把握作品的表现技巧及意境的阅读习惯。“诗言志”,诗歌中既然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赏析时就要善于“体其情”,从而“知其意”。披文观诗,不仅在于疏通字句,更要把握艺术形象中包含的情感内涵。例如,2002年高考(全国卷)就抓住这一点来命题。

春夜洛成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题: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赏析:命题者紧紧扣住“折柳”二字设了三问,如果我们具备了一定的文化底蕴,知道我国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且又知晓“折柳赠别”的原因是希望对方“留”下来,那么,此题的答案就有了,“折柳”这首曲子寓惜别怀远之意。这首诗抒发了羁旅游子思乡之情。而这种感情又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另外,诗题中的“闻笛”二字是全诗的文眼,所以全诗四句中的前三句全用来写笛声,把读者引到一个美妙的音乐境界中来。直到最后,才以“何人不起故园情”透露了诗人的本意。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

其次,鉴赏古典诗词的内容,要通过语言感悟诗歌中的形象,进而领略使人寄予其中的深厚情感。例如: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国破家亡的李清照,面对物是人非的处境,长期的孀居之苦,她欲语泪先流。下阙第一句“闻说双溪春尚好”是陡然一扬,词人刚刚还在流泪,可是一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正是春光明媚、游人如织的时刻,她这个平日喜欢游玩的人遂起出游之兴,“也拟泛轻舟”了。“春尚好”“泛轻舟”措辞轻松,节奏明快,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词人一刹那间的喜悦之情。而在“泛轻舟”前的“也拟”二字,更显得委婉低回,说明词人出游之兴并不十分强烈。“轻舟”一词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铺垫和烘托。“只恐双溪舴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则是全词的经典之句。用的是夸张的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饶有新意,很有特色。

事实上,古人对愁的描写是很精彩形象的:李白把愁顶在头上,“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煜把愁变成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又把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在这里李清照又进一步把愁搬上了船,“只恐双溪舴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到了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驮也驮不动”则把愁从船上卸下,驮在了马背上;王实甫《西厢记》却说“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更把愁从马背上卸下来,装在车上了。

这些诗句之所以千古传颂,最大的特点就是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可以说,诗词中的具体形象承载着诗人丰富而强烈的感情。诗词是抒情的艺术,引导学生在诗歌鉴赏中感悟诗人的人生体验和况味,以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这也是诗歌鉴赏的最终目标。

上一篇:市结构示范工程汇报大纲下一篇:保留研究生入学资格协议书-广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