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诗歌导课

2024-10-20

高中语文诗歌导课(共8篇)

高中语文诗歌导课 篇1

你好,愤怒!

——高一心理活动课设计

设计理念:

法国启蒙运动的猛将卢梭说“青年期是一个狂风暴雨的危险时期。”此时青少年的情绪就是一座活火山,此刻它可能静静地呆着,但是谁也无法预料下一秒它会不会把你吞噬。而愤怒作为一种常见的负性情绪,对青少年来说,已经成为破坏人际关系、亲子关系等的重要因素之一了。青少年,这个特殊的群体,由于经验不足,认知偏差,行为偏激,面对不公平的对待,或期望落空,遭遇挫折时,更容易愤怒,也更容易有不合理的作为,进而影响青少年的生活和学习,阻碍青少年建立健全的人格。因此,本活动围绕“愤怒”这一主题,以心理剧为基本形式,设计“了解自己”、“出谋划策”、“讨论分析”、“重新演绎”、“愤怒宣泄”五个环节,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愤怒,并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和处理自己的愤怒,从而促进其心理健康成长。活动目的:

1.帮助中学生认识和了解愤怒的不良表达方式,并学会判断和分析自己的愤怒表达方式。

2.引导中学生认识和掌握正确面对和处理愤怒的技巧,学会消除愤怒的不良影响。

3.分享和学习健康有益的处理愤怒的经验,学会用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愤怒。活动形式:

游戏体验、心理剧表演、讨论分析、情境训练、宣泄体会 活动准备:

1.准备一份有关于愤怒的调查问卷,涉及愤怒的表达方式、愤怒频率、愤怒事件以及对该事件的描述。

2.根据问卷的统计结果,将班级学生按愤怒的表达方式大致分为四组。

活动对象:

高一年级 活动时间:

90分钟,两个课时 活动过程:

一、热身活动 10′

【设计意图】 愤怒话题的探讨和心理剧的表演都需要学生放下心理防御,对同学和老师具有一定的信任感,在一个放松、温馨的氛围中进行,因此,本环节设计“流星雨”活动,通过相互合作,增加信任感和默契感。

【活动介绍】

1.让所有学生围成一个大圆圈。

2.给其中5名学生每人一个不同颜色的小球,让其听哨音向上拋球,令其他学生接住

此5个球(上述5名学生不可再接回他们向上拋的球),一名学生只能接一个球,再由刚接住球的5名学生,向上拋球,由其它学生接,如此练习直到所有人都接过球(接过的人不可再接球)。

3.再加入2个球,重复上述第2步的步骤,直到所有人都接过球,且球不落地(若有一个落地需重新开始)。接着再增加几个球,重复上述第2的步骤,最后直至加到N个小球,让班级学生每人皆有一个不同颜色的球。

4.进行最后一项挑战,听到哨音,所有学生将球拋向天空,不能接到自己的球,看看团体成员总共能接住几个球。

【问题1】 游戏中你接到球或是漏掉球,有什么感受? 【问题2】 当球越来越多时,你又有什么感受?

【过渡】担心、开心、不服气等这些都是我们的情绪,今天我们就要来聊聊情绪,而且只聊这个字——“怒”,这个词——“愤怒”。

二、了解自己 25′

【设计意图】 本环节利用三个心理剧,通过学生亲身表演,形象地展示日常生活中愤怒的不良表达方式,让学生们认识和了解自己的愤怒,同时也找到参考点。其中短剧《愤怒的小鸟》表现的是那些不善于“制怒”的人,这类人常常会因为不考虑时间、场合、对象,胡乱地发泄愤怒而使自己更加糟糕的境遇。《愤怒的掩藏》表现的是过分压抑愤怒的人,这样的人外表温顺,但内心实则是波涛汹涌,就像一座休眠火山,随时喷发,后果不堪设想。《愤怒的循环》变现的是转移愤怒的人,这样的人觉得跟直接发生摩擦的人很难沟通,因此将愤怒转嫁,造成对其他无辜的人的伤害。

1.愤怒的小鸟。这天小鸟们围着三只鸟蛋,幸福温馨地唱着歌,看护着并期待着新生儿的出世。这时一只苍蝇飞了过来,叮了叮鸟蛋,不小心把其中一只鸟蛋踢倒了,这时闪电划空,雷神阵阵,小鸟们“怒”了,“上帝作证,那鸟蛋兴许是自己倒的,而且是轻轻地倒的,完全一点事儿也没有,真的!”苍蝇在心理呐喊。可惜晚了,迎接它的是三只愤怒的小鸟们的亲密接触。此时此刻,除了愤怒的砸,什么也没有,包括没了对鸟蛋们的看护,所以当怒火熄灭回过神时,鸟蛋已经不见了,觊觎鸟蛋很久的肥猪们顺利将鸟蛋运回了家。此时,愤怒之战又一次华丽丽地展开了,小鸟们以自己的身体为武器,仿佛炮弹一样去攻击肥猪们的堡垒。

2.愤怒的灰太狼。灰太狼一直都是只好狼,甚至成为了人人追捧的红人,受欢迎程度远远超过喜洋洋。大家都以为灰太狼是最温顺的狼,但其实不是。一次又一次捕羊失败,灰太狼是愤怒的,“凭什么,凭什么,现在的羊智商都这么高,它们不是吃草的嘛,不是应该都是草包嘛!”原本以为家是幸福的港湾,但是灰太狼的家不是,在还没开口寻找失败的安慰时,他老婆的平底锅就已经招呼它了,此时,灰太狼更是愤怒的“为什么,为什么,人家是贤妻良母,我的老婆确是母夜叉!”但另一方面灰太狼也是隐忍高手,捕羊失败后,坚持忍着,不发火,因为发火只会证明自己的没用。被老婆大刑伺候后,愤怒到几点也忍着,因为说不过她,打不过她,只能忍着。所以就这样,灰太狼的怒火一次次窜上心头,后一

次次憋会肚里。原以为灰太狼会一直藏着,但是有一天他再也藏不住了,所以霸气地离家出走了。

3.愤怒的循环。这天,一位在公司受尽委屈的先生,被他的BOSS找茬了,但为了饭碗,他不敢与老板顶撞。于是气冲冲地回到了家,看到妻子正悠闲地看着电视,原本憋着的火蹭蹭蹭往上蹿,立马就开骂。妻子就觉得冤枉了,自己一下班就忙这忙那的,还接儿子放学,自己在外面受气了,凭什么骂我!这时又看到儿子拿着期中试卷来签名,妻子就火了,对着儿子就吼:“你看看你,考得那是什么分数,我怎么会有你这么笨的儿子!你给我好好反省去,从今天开始不准玩电脑。”儿子原本高兴的心情一下子烟消云散,明明是成绩进步了,反而被臭骂了一顿,儿子一肚子火,看见自家小狗乖乖地躺在门边,对着它就是一脚,而莫名其妙挨了一脚的狗愤怒了,跑到路上去咬了行人一口,而那个行人却正是给先生气受的公司老板。

【问题3】你觉得你是他们中的谁?谈谈你的愤怒故事。

【过渡】上面短剧中主人公和同学们不良表达方式的愤怒或多或少地使我们陷入了尴尬或是糟糕的境遇中,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改变?你们要改变吗?

三、出谋划策 10′

【设计意图】由学生修改原来三个剧本《愤怒的小鸟》、《愤怒的掩藏》、《愤怒的循环》,要求学生保留事情的起因,但修改主人公愤怒的表达方式,使愤怒朝健康合理的方向发展。可以一剧多演。

例:1.小鸟们相互制约,每当发怒时,就相互死死地抱作一团或是一个拉一个,不让各自闯祸;小鸟们一旦发火就用舌头在口腔里转圈,转弯10圈后才能有行动,这时怒火早已消除。

2.给灰太狼家族设立个表兄,每当灰太狼有火无处发时,定期向表兄倒苦水。3.对先生、妻子、儿子等人进行同理心培养。【问题4】还有谁有自己的想法?

【过渡】很感谢各位同学,让老师看到了这些主人公的HAPPY ENDING。果然

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同学们也投入了巨大的热情。不过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仔细观察,老师这节课一直在说的愤怒,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愤怒?是不是应该将愤怒彻底消除,这样所有的问题就能解决了?

四、讨论分析 10′

【设计意图】分小组讨论“是否应将愤怒消除?”,将愤怒的讨论深入,通过讨论和讲解的方式更深层次地了解愤怒的本质,了解它存在的意义,以助于学生更好地正确乐观地看待愤怒。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愤怒的心理历程包括:认知思考、情绪、外在行为表现,以及对象的正确与否。不健康的愤怒表现出于不经大脑的理智思考,;激动的感情;外在攻击行为,包括了从轻微的语言攻击、辱骂,到严重的肢体攻击,甚至使用武器。而正确的愤怒则将引导我们朝向问题解的方向去面对。人的愤怒大部份来自于对生活中的不满及挫折,只要我们能理智地找出原因,并采取合理的解决方法,在面对愤怒汹涌而上时,便能真正征服它。

一个更积极的态度或许是将Aggressive(攻击、愤怒),转化为Assertive(果断、自信),清楚自己愤怒的原因,也勇敢表达愤怒的情绪,在一片不合理的声浪中,告诉别人:“我生气了”,而且“我要去改变它!”

【问题5】如果说正确的愤怒是真愤怒的话,那么那些不健康表达的愤怒就是假愤怒了。现在请同学们认真的思考下自己的愤怒,它是真愤怒还是假愤怒?

【过渡】谁打算明智地采取打假行为?

五、重新演绎 18′

【设计意图】将学生自己的愤怒事件编成心理短剧,重新设置情境,重新思考愤怒的表达方式,重新演绎自己的生活。这样的方式,最终实现了将课堂还给学生,将课堂走向生活,同时也是最好检验课堂成效的办法。

例:高一A班女生在走廊与高一B班女生相遇,结果B班女生出口辱骂A班此女生,该女生立马怒火中烧,甩了一个巴掌。此后B班女生叫来朋友,替自己报仇。

修改后:……

六、愤怒宣泄 15′

【设计意图】尽管同学们通过自己的理智想出了很多办法来正确处理愤怒,但是仍然有一些愤怒是没有办法用理智去对待的,仍需要通过宣泄的方式来转化。因此设计宣泄和拥抱,在同学们的注视下,帮助下,来合理的宣泄,宣泄之后给予拥抱鼓励,让学生能够感受团体的温暖。

1.将宣泄人安置在教室中央,所有同学围成一个大圆圈,鼓励需要宣泄的学生进行宣泄。

2.要求学生一边宣泄一边说出愤怒的事件,反复叙述,直到平静下来。3.学生结束宣泄后,同性学生每人给予一个拥抱,并附赠鼓励。

七、结束 2′

【设计意图】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不能完全展示每个人的愤怒事件的修改,所以最后将其作为心理作业,将自己的愤怒事件修改写出心理短剧。同时心理作业的布置也是作为一种对此堂心理活动课的巩固。

布置心理作业。

附 愤怒问卷

班级 性别 年龄

1、一般在你愤怒时,你是怎么做的?

2、在你愤怒时,你为什么这么做?

3、你觉得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

4、你觉得你愤怒的频率是多少?

5、请你描述一件你印象深刻的愤怒事件?

高中语文诗歌导课 篇2

关键词:导课,原则,方法

新课程背景下, 从追求和实现三维目标出发, 立足于一个学期仅有40个左右课时而要完成如《经济生活》的教与学这一现实, 如何提高教学实效是高中政治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实现相应的目标必须以激发和维持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为前提。在此, 成功的课堂教学导课, 自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和条件。于漪教授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先要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 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良好的导课,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先声夺人, 为整节课堂教学的高效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那么, 如何搞好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导课这一环节呢?对此, 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谈谈粗浅的认识, 恳请大方之家批评指正。

一、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导课的原则

具体的导课, 因师因生因教学内容因时空环境等等的不同而各有选择, 各有特色。然而任何事物都有着共性。因此, 各有特色的导课总有相同的规律, 也就有共同的原则是我们必须遵循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导课, 应当遵循以下的基本原则。

1、“三贴近”原则。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和贴近实际, 是新课程背景下政治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作为政治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导课, 也自然要遵循这一基本原则。我们的导课, 要力争贴近学生的心理、知识、能力、情感, 力争贴近学生所接触到的置身其中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 力争贴近教学内容实际等。坚持“三贴近”原则,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拥有一个积极、活泼的学习初始状态;能迅速的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使师生尽快的进入到俱体的课堂教学中去。

2、启发性、激疑性原则。导课对学生接受内容具有启发性, 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促使他们主动而积极地去搜集材料信息、集中精力地去探究思考并进行相应的分析, 进而真正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主体性作用, 提高教学实效。启发性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而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 以深入问题之中, 也就是说始终与问题紧密联系。课堂教学中, 导课具有启发性, 会很容易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并且学生一旦有了问题, 就会积极地思考、探究, 想方设法地去解决问题, 这也就为学生深入地学习、理解新的学习内容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思维条件, 使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的发挥, 进而整个教学与学活动能够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3、针对性原则。导课要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自己的特点以及学校所具有的条件和所处的环境等实际情况去选择导课的方式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 因为这二者一个是教与学的客体, 一个则是是教与学的主体, 它们从根本上决定着课堂教学本身的各个环节。

4、简洁性原则。在新课程的实践中, 我们广大教师可能都面临着一实实在在的问题, 即教学内容多, 教学时间却很少。我不知道外面的学校的情况如何, 但据我调查了解我们内地学校在安排各学科课时时, 政治课的课时都是每一个教学周才两节, 外加一个课时的晚辅导课。而按课程推进的要求, 我们必须一个学期完成《经济生活》的教与学。无论怎样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 这都是紧张的。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必须一个课时完成一个框题的教学。而一堂课的时间是相当有限的, 导课又不是授课的重点, 所以不应在导课上花过多的时间。高效的导课必须争取在较短时间内, 达成事先要达到的目的。换言之, 我们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导课要遵循简洁性原则。

二、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导课的具体方法

(一) 以旧导课

很多教师, 又尤其是运用高中政治旧教材进行了多年教学的教师, 常常苦于诸如《经济生活》一样的新教材, 其内容的编排缺乏理论逻辑, 在新课导课环节往往有藕断而丝不连的苦恼。但事实并非如此。任何学科的知识, 就其本身而言, 都有其严密的逻辑性, 新知皆从旧知中引申发展而来。就是诸如《经济生活》一样的高中政治新教材的编排, 虽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不强调知识理论逻辑, 但它在以生活逻辑为主的同时仍然存在着内在的知识理论逻辑。如《经济生活》这本教材而言, 它从高中生最熟悉的经济生活——消费出发, 沿着“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在什么舞台上生产”的生活逻辑, 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一逻辑换个角度看, 它怎么就不是严密的知识逻辑呢?所以, 我们在某些具体的教学导课中, 尤其是从一单元进入下一单元或是从一课进入到下一课的教学中, 常常可以采用以旧导课法, 以新旧知识间的内在的逻辑联系, 使旧知识成为学生预测、想象、探究新知识的基础、桥梁、向导, 高效地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并迅速地抓住其注意力。

(二) 以疑导课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立足于教学内容,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设疑布阵, 给学生设置悬念, 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极富启发性外, 还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利用学生急于知道问题的答案, 促使学生去积极的探究、大胆地设想、努力而小心地求证。这样的导课不用怀疑, 一定是高效的。如上《影响价格的因素》一框时, 在导课环节, 我先向学生呈示我们当地“中秋节前后月饼价格的涨跌”的录像, 把学生引入生活情景, 并使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自然过渡到新课的具体教学中来。当时, 学生的兴趣异常高涨, 求知欲相当的浓厚, 都迫切地急于知道物价波动的原因是什么, 为我后面进行高效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琐议高中语文导课艺术 篇3

一、不使用导课艺术,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在《花未眠》这篇文章中,作者借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未眠之花格外美丽这件事,说明“自然美是无限的,人发现美的能力是有限的”这个道理,从而进一步论述了艺术美来源于现实生活,来源于作者对生活的仔细观察的观点。我在讲这一课的时候,还是按照老习惯,不用导入,一上课就直接分析文章。但是,这篇文章太难理解,尤其是由花未眠这种现象反映出一种关于自然美和艺术美之间关系的文艺理论,这一点,学生很难理解。在分析课文时,我列举了大量事例,努力创设情境,但学生还是理解不了。我只好不让学生活动,用“讲授法”总算把这堂课讲完了,但是,学生们昏昏沉沉,效果很差。

下课后,听课的老师们帮我分析了这堂课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导入环节做得不好。

我从学校图书馆借了几本语文教学研究方面的专著。其中有一本韦志成主编的《语文教学艺术论》。这本书中对新课的导入做了比较系统、详细的论述。其中有几段话对我启发很大。比如“开讲,犹如文章的‘凤头’,小巧玲珑,它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安定学生的情绪,诱发学生与课文学习相应的感情,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的情境中。”又如:“开讲,起着对整堂课‘定向’的作用。……犹如小提琴演奏,弓一上弦,第一个音符就定下了乐曲的基调;又好像下棋,第一着的出动,直接关系到全局的输赢。”书中还讲到,语文课的开讲“对学生起着‘先声夺人’、‘先入为主’的作用”。看到这本书,我如获至宝,爱不释手。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一边研读这些专著,一边在课堂上实践刚刚学到的理论。每堂课我都注意课前的导入环节,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不同的导课,带来不同的效果

1.故事导入法

比如我在讲《未有天才之前》一文时,用《伤仲永》的故事导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讲这节课时,我先用投影打出《伤仲永》课文中的几幅插图,让学生简述这个故事。然后提问学生:“小时候,方仲永是一个神童,可是长大后却变成一个极其平庸的人,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们用《伤仲永》课文中的语言回答“其父不使学”,我于是顺势引导学生:“‘其父不使学’也就是说他的父亲不让他学习,从另一个角度说,就是方仲永被迫离开了学习的环境,所以,他就从一个神童变成了后来极其平庸的一个人。假如一棵小树,是极稀有的品种,非常茁壮挺拔。但是主人为了向别人炫耀,就把它连根拔起,双手捧着四处向人夸赞。那么大家想一想,这棵小树会怎么样?”“死了。”我紧接着说:“是的,这棵小树会很快死去。其实方仲永就像这棵小树一样,离开了生长天才的泥土,是不会成长为天才的。关于天才和泥土,鲁迅先生曾做过一次非常有名的演讲《未有天才之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看看鲁迅先生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这样导入,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那节课高潮迭起,非常成功。

2.图画提示法

即用展示图画的形式让学生得到直观印象,激发学生求知欲,提示学生抓住教材的主要内容,为学好课文营造愉快的心境。

如教《鱼我所欲也》,正确评价孟子的“舍生取义”的观点,是本文的重点难点。我这样设计导入:先用投影仪显示两幅画面,一幅是某儿童落水,岸上一儿童向围观者求救,有人却道:救人可以,可是谁给钱呢?另一幅也是某儿童落水,一人纵身跳入水中,奋不顾身抢救落水儿童。显然这是两幅对比的画面,贴近现实生活,学生看得懂,热情很高,兴趣正浓时,再及时追问:在生与死、义与利的问题上你觉得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做法呢?学生齐答:“舍生取义!”“对。那么,这里的‘义’应谈怎样理解呢?不同时期对‘义’的理解不同,最早提出‘舍生取义’这一主张的是孟子,孟子是怎样阐述的呢?现在我们共同学习《鱼我所欲也》正确理解并评价孟子的‘舍生取义’观点。”这段导入语提示了学习本课的重点,又设置了悬念:1.对孟子所取之“义”如何理解、评价?2.不同时期人们所取之“义”有何不同?具有激发兴趣,启发思考,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净化学生心灵等多重作用,在“意美”、“形美”的艺术境界中,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理解得透彻。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技巧 篇4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 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 反衬出

陈与义

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题示例:

春怨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年高考题)

古诗词曲中常用表达技巧举要

1.直接抒情 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王实甫《十二月带尧民歌•别情》)(诗歌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分别从“怕黄昏”、“不销魂”、“新啼痕”、“断肠人”等四个角度将少妇别后的相思之悄表现得淋漓尽致。)2.借景抒情 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十艮,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所写的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3托物言志 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咏蝉》)3 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白可远扬,不需要依*其他人吹嘘。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

4.情景交融 在景物描写中融人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划线的四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在这里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已分不开哪是“景”,那是“情”。)5.动静结合 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查慎行《舟夜书所见》)(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6.以动衬静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动态。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诗歌中所写景物如花落、月出、鸟鸣等都是动景,同时又通过这些动景,更加突出显示了春涧的幽静。“鸟鸣山更幽”,动中见静,愈见其静,这里面包含着辩证法。)7。乐景写哀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是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孔雀东南飞》文中写迎娶刘兰芝的场面,“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其场面写得越热闹,其悲情越强烈。

8.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七首》)(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情呢?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此时征戍者内心是浓浓的乡思,还是渴望建功立业?是对现实的忧虑,还是对祖国河山深沉的爱呢?……不得而知,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9.铺排 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指的是不厌其烦地多角度地进行铺叙陈述。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杜牧《阿房宫赋))(文章在这里多角度地写出阿房宫楼阁之多、构造之奇、布局之巧,体现出阿房宫的气势雄伟)10.渲染 我国传统画技之一,后借用来指文艺创作中为突出人物形象和环境所采用的强调、反复等多方面着意的铺叙等写作技法。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薰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王昌龄《秋词》)(首句破题,以描写秋景来渲染深宫寒夜的气氛。)11.烘托 衬托中的正衬,原是我国传统画技之一。亦称“烘云托月”。后借用指一种写作技法,即指通过特定的环境气氛的描写,以突出人物某种心绪或突现人物形象的技法。具体说 来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事物,达到烘托本意的目的。此种手法常与渲染手法结合起来使用,易混淆。

……新来瘦,非关病酒,不是悲秋。……(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萧))(要说的明是相思的苦,却不直说,而用“非关病酒,不是悲秋”来烘托)12.点化(化用)对前人书面作品的语言和群众的口头创造,进行再加工创造,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意境。可分三种:字词点化、内容升华、意境开拓。

①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②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毛泽东《沁园春》)③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①句点化了范仲淹《苏幕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的字词。②句点化了苏轼名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内容。③句点化韦应物的“西施且一笑,众女安得妍”的诗句意境。)13.用典 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白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霍去病、廉颇等五个历史故事的典故。借“怀古”赞扬了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批评南宋当政者像刘义隆那样的仓猝冒险行动;以廉颇自比,表示自己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劳的忠贞之情。

14.实虚结合 实写,指对人物或事件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虚写,指采用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与描写。虚实结合,即两种手法在叙述、描写中同时使用。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诗人开始写“地”、写“鸦”,而不写月,但却让我们分明感到月亮的存在,因为“地白”、“栖鸦”是月亮朗照的结果,既然地白如霜,栖鸦可见,可知诗人虽没有明写“月明”,但我们却处处感到“月明皎洁”,因此它是实写“地白”、“栖鸦”,虚写“月明”,暗扣“望月”这一诗题。)15。抑扬 我们在表扬或批评某一事物的时候,为了使别人信服,或预先防止别人的反驳,往往把要表扬的先从某一缺点加以批评,把要批评的先从某一优点加以表扬,这种修辞手法就叫做抑扬。抑扬可分两种:1.欲扬先抑法;2.欲抑先扬法。

应怜履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诗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两句却写出诗人另有所得,看到了满园春色,前后感情有个落差,前面遗憾,后面高兴。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法。

16.叠词 为了表达的需要,把同一的多音词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开头十四个叠字为全诗定下了一个残秋和孤独的感情基调,渲染了词人晚年孤苦无依的生活情景以及内心深处的凄凉。)17.互文 上下文中相对举而独立的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种修辞方式就叫互文。互文的形式常见的有当句互见和对句互见两种。翻译时容易译错,应特别注意。

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正确翻译是:秦朝和汉朝的明月与关城。容易误译为:秦朝的明月与汉朝的关城。)18.意象组合(蒙太奇式的画面组合)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指由镜头组接成生活的片断和场景。场景随着剧情发展而时时在变化,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秋思))(此首词出现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 5 9个并列的名词组成的不同景物意象。它们巧妙地组织在一个画面里,渲染出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氛,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19.白描与工笔

白描原是中国水墨画中纯用墨线、不着颜色来粗笔勾勒物象轮廓的一种笔法。后借用于文学写作,指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形象的一种描写方法。工笔,原是一种绘画的笔法,后指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温庭筠<望江南))(这首词采用了白描手法,写一位女子从早到晚盼望情人归来的心情。)

标点误用主要有以下十六种情况: 1.非疑问句用问号

基础知识究竟扎实不扎实?对今后的继续深造有重要影响。

(如果孤立来看前半句是疑问句,但是与后半句一起考虑,前面就不是一个单句,而是主谓词组做主语,与后面的谓语部分“对今后的继续深造有重要影响”合起来组成一个陈述句,应改为逗号。)

2.倒装句中问号前置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同志们。”厂长严肃地说。

这是一个倒装句,“同志们”是全句的主语。凡是倒装问句,问号应置于句末,才能准确地表达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

3.分句之间用顿号

浦东展开了翅膀,她是那样欢快、昂扬、奋发、正在向辉煌的明天飞去。

这里实际上有三个分句,在第二个分句和第三个分句之间(即“奋发”之后),应用逗号而不是顿号。“欢快、昂扬、奋发”,是并列短语。凡是并列短语,最后一个成分后面不能用顿号。

4.并列短语不同层次的词语之间用顿号

上海的越剧、沪剧、淮剧、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在这次会演中,都带来了新剧目。

“越剧、沪剧、淮剧”是一个层次,它和“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组成并列词组,又是一个层次。不同层次之间都用顿号,必然脉络不清。“淮剧”“黄梅戏”之后应改用逗号。

5.连词前面用顿号

观众长时间地等待,只为一睹她的风采、或签上一个名。

“或”是连词。在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或”“和”“及”“与”)前面,均不能用顿号。可根据句子的不同情况,或者删去顿号,或者改用逗号。

6.概数之间用顿号

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蜿蜒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三四”是邻近的两个数字连用,表示大概数量。既然是概数,便不能加顿号。

7.集合词语误用顿号

这次严打的成功,和广大公安干、警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和公安干、警家属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公安干警”是集合词语,“干”指干部,“警”指警察。集合词语是紧密结构,不能用顿号分隔开来。

8.句中没有逗号直接用分号

打好这一仗的关键是:一要发动群众;二要找准目标;三要速战速决。

顿号、逗号、分号、冒号,虽然同为句内点号,但停顿的时间有长短之分,一般应先用停顿短的逗号,再用停顿长的分号,不能乱了秩序;只有在“分行列举的各项之间”才能直接用分号。

9.句中已用句号再用分号

一、学习贵在自觉。要有笨鸟先飞的精神,自我加压;

二、学习贵在刻苦。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持之以恒;……

句号是句末点号,分号是句内点号,既然已经用了句号,表明整个句子已结束,再用分号,便显得不伦不类。应将句号改为逗号,或将分号改为句号。

10.冒号提示范围不清

毛泽东有两句诗:“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我从中感受到了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

从表面上看,冒号后面的内容全是提示的范围。其实不然,这里提示的只是两句诗。修改方法:或将冒号删去,或将“我从中”前面逗号改为引号内句号。

11.句中短暂停顿用冒号

本市文坛三位女杰:王安忆、王小鹰、程乃珊在一起谈笑风生。

“三位女杰”和“王安忆、王小鹰、程乃珊”是同位短语,中间只需短暂停顿,不必用标点符号。如果一定要用,只宜用破折号,让“王安忆、王小鹰、程乃珊”充当“三位女杰”的说明性短语。

12.同一句中用两个冒号

晚上开大会,张书记宣布:厂里要实行两项改革措施:一是持证上岗,二是脱产培训。“宣布”后面是冒号,“措施”后面又是冒号,这是不符合标点符号使用习惯的。本句两个冒号中应有一个改为逗号。

13.引语中句末点号误置

(1)李白的诗多豪迈:“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2)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神形兼备,充满生机。”

用了引号后,句末点号究竟是放在引号内还是引号外,关键是看引用部分是独立成句的,还是从属于引用者的。前一句中李白的诗是完整的两句,句末点号应放在引号内;下一句“神形兼备,充满生机”,只是句中的谓语部分,句末点号应放到引号外。

14.不是书名误用书名号

他从报上看到某大学研究生院和《中国文化》编委会联合主办《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暑期讲习班》的招生启事,立刻写信去报名。

书名号用于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暑期讲习班”是不能用书名号的,只能用引号。

15. 省略号与“等等”并用

事实也是如此,我对字画、古玩、盆景、古典家什、玲珑湖石……等等都有兴趣。省略号与“等等”意思是重复的,二者应该删去其一。

16. 句内括号与句外括号相混淆如果想对中国古代史的史料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可以参阅《四库全书简明目录》。(1957年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铅印本;此目录包括经、史、子、集。)他培育了许多香花,收养了许多小动物(他后来还曾照顾动物园里一条没有母虎的乳虎,每天一匙一匙地用牛奶喂它)。

浅谈高中语文诗歌教学 篇5

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形式,是文学艺术群山之峰,我国一向被称为“诗的国度”,唐诗、宋词、元曲流传至今,扬名中外。诗歌最基本的特点在于抒情,它比其他任何文学体裁都更富于感情色彩。所以作为高中生推开语文大门的敲门砖的诗歌,她的教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高中语文的兴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明确强调:学生“要努力提高对古今诗歌语言的感受力,体味诗中的积极情感,提升审美能力和境界”。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当今语文课程改革对诗歌教学的高度重视。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中学语文教师都认为诗歌比较难教,他们在上诗歌课时往往都是走复述大意、归纳主题、概括表达方法的诗歌教学老路子,年年如此,课课如是。

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呢?我们知道,诗歌是语言艺术和情感魅力的融合,是最精纯美妙的文体。黑格尔曾言:“诗是作者灵魂的一次痛苦的经历”。在课堂上,我们作为灵魂的引导者,又能否用语言带领学生去体验诗人那样一次灵魂的痛苦经历呢?诗歌教学的重点是品味语言,体验情感,适当传授知识。学习诗歌最基本的策略是诵读,古人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苏轼也有“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诗歌与韵律、节奏密不可分,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诗的节奏韵律,感受音乐美,体味诗人的情感。

在通读之后教师有必要将学生引入诗人的世界中,即知人论世。《孟子?万章下》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了解了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以《再别康桥》为例:

第一,作者徐志摩是为了艺术,为了自由,为了美而活着的。作为一个诗人,他注定像蚕一样用生命结成雪白的茧,在茧成的那天羽化飞升而去;作为一个诗人,他也注定像荆棘鸟一样,衔着锐利的荆棘,在只有一弯新月的夜晚,不断为理想而鸣唱,直到满嘴鲜血淋漓,直到生命的终了。

第二,1928年,徐志摩重游英国。7月的一个傍晚,他一个人悄悄来到了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怀念逝去的美好岁月。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没有人认识他,满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无以倾诉。前来寻梦的诗人,怅然若失。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挥笔写下了《再别康桥》这首诗。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了解了这些背景,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歌有很重要的作用。

在“知人论世”之后,学生接下来就要进入角色,将自己化为诗歌生命的一部分,当自己的灵魂与作者融为一体时,你也似乎回到当时那样一个写诗的情境中去,与诗人产生共鸣,这样才能在朗读时体会到诗人的喜怒哀乐,此时的你,对诗歌的理解一定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有了较为独特的视角去思考这首诗。

有了这两个基础,我们再来欣赏诗歌,鉴赏诗歌的种种“美”,就相对容易得多。

诗歌鉴赏的最大诀窍在于先要找到切入点,一个好的切入点可以让学生很快了解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两种常见的方法。

1.抓住诗眼。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诗眼就是诗歌的大门,通过这扇门我们便可以了解到诗歌的内在意蕴。所谓“诗眼”,是一首诗或一句诗中最精彩最关键的词句。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应该让学生主动去寻找诗眼,抓住诗眼,由此切入有助于了解全诗立意。诗眼有“句之眼”和“篇之眼”两种,“句之眼”通常是一个字或一个词,而这些字词又多为动词,因为动词能表现事物的发展变化、矛盾斗争,最能体现诗的意境。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有“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一句,其中“击”“翔”二字有力地展现了作者的顽强斗志,这两个字自然成为了诗眼。“篇之眼”就是全篇最为传神的诗句。像郑愁予的《错误》,其中“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一句即为全诗的精华所在。

2.由意象切入意境。“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诗人郑敏有过十分精当的比喻,她说:“诗如果是用预制板建成的建筑物,意象就是一块块的预制板。”她又说:意象“象一个集成线路的组件……它对诗的作用好象一个集成线路的组件对电子仪器的作用。”诗的创造力、想象力、一切生命力,都在意象的塑造上,所以对诗的解读离不开对意象本身的把握,比如舒婷的《致橡树》中选取木棉和橡树两个主要意象来表达自己的爱情观,而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却用了相对的几个意象来表达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爱情观。引导学生从诗歌意象创造的总体氛围中去把握它所要暗示或启迪读者的东西,通过意象去理解意境,这是个有一定难度的过程,教师要巧妙运用各种方法来完成,比如说借助于联想和想象。

诗歌鉴赏的切入点还有很多,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的选择。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篇6

第一,就整体空问的欣赏读物而言,诗歌的意境、主旨、感情基调等,需要考生着眼全诗整体揣度。例如,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的第2小题,要求考生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与读物一样,写了四个景物且构成一个统一意境的选项。这典型地体现了从全局整体理解诗歌的要求。原读物主要借月、灯、鹭、鱼等四个景点描绘了——幅恬静美妙的图画。表达了杜甫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之情。所给四个选项中有三项或只有两个景点(a项),或只有三个景点(b项),或表面虽有四个景点但又是局部有两个景点合作成一景,实则仍是三景(d项)。它们均不符合题目要求。如果没有对全诗的全方位的“扫瞄”“滤析”,考生是不能准确得到以上结论的。

第二,就局部层面的欣赏读物而言,某些关键词、句往往就是所在诗歌的“诗眼”,或是所在诗歌的语言障碍。分析这些词、句的含义,也要求考生拥有整体思考的意识、能力。例如,19试卷中有关艾青的一道现代诗歌鉴赏题中,d选项将结尾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解释成喻体“鸟”,而不是“诗人自己”。从整体上看,这两句是全诗(节选)的点题之句。此前,诗人以“鸟”作喻,从多个侧面间接抒发了对祖国的深情,而作结时,这两句诗恰恰是在向读者直抒胸臆,“我”已不再指喻体“鸟”,而是指“诗人自己”了。此例表明,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即使是在理解细小的词、句内容方面设题,也对考生提出了整体思考要求。

第三,其次说形式欣赏。就整体空间的欣赏读物而言,有些诗歌全篇以某种表达方式(方法)见长,命题者常于此设题,要求考生予以整体思考。仍以年试卷为例、杜甫的《漫成—首》诗,典型地运用了以动写静的反衬笔法——诗的第二、四两句所写的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景反衬了一、三两句的静景。命题者故意将其说成“对比”,如此理解便不能突出诗歌的安谧的意境。此题巧妙地引导考生在思考反衬与对比的修辞功用时,很好地欣赏了诗歌的整个意境。

第四,就局部层面的欣赏读物而言,一些诗歌几乎每句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表达方法,而在整体上它们又共同服务于主题。因此,命题者常常一一予以制题,引导考生在这些局部的形式方面的欣赏中融入有关全诗的整体思考。例如,1995年试卷中李清照的《如梦令》词,抒情颇为含蓄婉曲。命题者分别就情景交融、借代、设问等手法依次设置了a、b、c三个选项,既引导考生欣赏其形式,又引导考生分析其内容,这就为选项d“全诗直抒胸臆”的说法提供了对应的思考,考生在整体比较后就能得出全诗并非直抒胸臆的理解,从而能正确答题。

第五,有的选项、其考测点常常不只是一个,命题者在安排答案所在的选项时,故意在看似“真”的说法中藏一个“假”的细节,考生稍不注意,便会选错答案。例如,试卷诗歌鉴赏题的第1小题,b项对两首诗所描写的对象特征进行比较,得出“都贴切地描绘了 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的结论。应该说,刘诗写的确系月光下的湖面,但同样是写洞庭湖。雍诗却不是写的月下湖水。命题者比较隐蔽地以假乱真。第2小题的d项,就两首诗的意境、情感进行比较,得出“都将洞庭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超俗”的结论。其实,刘诗写的是远望之景,写得确实“高旷超俗”,但雍诗写的却是近视之景,写得“清秀俊美”,d项又一次“真”中藏“假”。

高中语文关于诗歌之美 篇7

可是,曾几何时,我们对那“渔舟唱晚”的恬静、“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柔、“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迈已经越来越淡漠,对美的感悟也逐渐失去了激情,取而代之的是化“美”为“丑”的忍耐,对“功利语文”的痛苦选择,美变得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成绩和升学。

我们在课堂上总喜欢肢解语文,当语文教学把语文的美肢解得越来越细的时候,无异于把美神维纳斯剖解得支离破碎,维纳斯不美了,语文还有美吗?失去了美,语文就失去了灵魂。所以,我们应该转变思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作性。让他们有一双发现美、感悟美、表现美、挖掘美的眼睛。

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戴着镣铐跳舞的沉重滋味,我们还不敢去想象脱掉镣铐后的解放的感觉,我们也不敢去体味美的语文的活力与生机。

该如何让诗歌之美不再流失?如何让学生在诗歌的国度中体会语言诗歌的美呢?在新课改关于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书中,提到了如何欣赏诗歌,我觉得除了这些,还应该有善于发现美、欣赏美、感悟美、表现美、挖掘美的意识。

发现美,就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诗歌,把学习诗歌当成是美的享受。让他们自觉、主动地去欣赏诗文。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引导,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由老师讲转变为学生悟。让他们在悟的过程中发现,原来李白的“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是如此的豪迈;杜甫的“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是如此的孤苦;而姜夔的“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又是如此的凄清。而这些美,只有学生自己发现了,才会扣动他们的心弦。才会让他们用欣赏的眼光注视着古代诗人们留下的这些华美篇章。

美,需要感悟,需要用心去感悟,感悟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铮铮豪情下的无奈;感悟沈园留下的陆游与唐婉的凄美爱情;感悟张若虚站在春江花月夜下纯粹唯美……而没有感悟的诗文学习,是毫无灵性与意义的,充其量就是机械地记住了几首诗词,那又什么意思呢?

美,需要创造,需要冲出习题的淹没、展开思维的翅膀去创造;需要挣脱“标准”的锁链、释放个性潜能去创造。用无拘无束的遐想去开拓,用纵横驰骋的思辩去探究,用火热的真情去挥洒,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怎么答题 篇8

请分析这首诗或某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表现手法、写作手法)?

二、把握好表达技巧都有哪些。

在诗歌鉴赏中,表达技巧(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泛指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运用的技巧。

大体可分为: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双关、对偶等。

2、描写手法:

(1)、按角度描写:动静、点面、虚实、俯仰、远近、味觉、嗅觉、听觉、触觉、视觉等

(2)、常见具体手法:对比、衬托、白描、细节描写、铺排等。

3、抒情手法:借景抒情、借古讽今、托物言志、借典抒情、直抒胸臆。

4、构思立意手法: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抑扬等

三、规范答题:

1、指出技巧。

2、结合文本阐释作者是如何运用这一技巧的。

3、指出这一技巧的运用产生了哪些效果。

3高考语文诗词鉴赏技巧

一、从诗词描写景色的“冷”“暖”色调突破

古人写诗作词,常常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因此,鉴赏时首先要找出写景的词句,再体味所写之景的“冷”“暖”,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杜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这首诗中的写景主要是在二、三联,诗人先用“澄江少平岸,幽树晚多花”写出开阔而幽美的草堂四周环境,再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你看,鱼儿在毛毛细雨中摇曳着身躯,燕子在微风的吹拂下轻盈地飞翔,多么欢快、多么自由啊!诗人正是通过绘制这样的“暖”色之景,抒发了一种历经战乱之后暂得安身的闲适而喜悦的心情。

二、从诗词中所暗示的关键词突破

诗词是诗人“缘情而发”的产物,有时如能捕捉到诗词中那些最能显现诗人感情的字眼,便找到了鉴赏该诗词的钥匙。

例如: 江楼感旧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首句中一个“思”字奠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也成为我们窥视诗人内心世界的窗口。诗人为何而“思”?思的对象又是什么?联系下文方知,诗人是由于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了对友人的思念。

三、从诗词的标题突破

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标题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

例如: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上一篇:住宅小区室外管网工程施工工序下一篇:公车管理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