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初高中语文:“诗歌鉴赏”4大技巧!

2024-08-04

35.初高中语文:“诗歌鉴赏”4大技巧!(共12篇)

35.初高中语文:“诗歌鉴赏”4大技巧! 篇1

初高中语文:“诗歌鉴赏”4大技巧!全掌握,能巧妙应对各种题型

原创 曦曦妈说教育 2018-04-07 21:55:24

进入初高中之后,同学们会发现语文科目对于诗歌的考核并不仅限于教材里的知识,更多的时候同学们还需要接触一些从未学过的诗歌,并进行赏析解题。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很多孩子总觉得诗歌鉴赏的难度很大,所以在没有掌握鉴赏技巧的情况下,频频丢分也就成了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其实,诗歌鉴赏类的题目并不难,只要掌握几个小技巧就能巧妙应对各种题型,并且保证一分不丢。

01 诗歌鉴赏中的“字词鉴赏”方法

(1)动词。在诗歌鉴赏中,动词经常都是重点考查对象,尤其是具有多种含义的动词,更是考查的首选。例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蒸”字写出水气蒸腾的样子,同时给人以蒸蒸日上的动态感;“撼”字以夸张的语言写湖水犹如万钧雷霆,岳阳城似乎都被震得地动天摇,极显湖水澎湃动荡的力量之大,突出了洞庭秋水虎吼雷鸣的勃勃生机。

(2)修饰词。一般诗歌鉴赏类的题目中,考查的重点修饰词都是形容词居多。例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了环境之孤苦,有此可达人心。

(3)特殊词。在诗歌鉴赏中,同学们会发现一些比较与众不同的词语,比如叠词、表颜色的词、虚词等等。在这里告诉大家一些特殊词的鉴赏技巧:

叠词的作用无非就两种,要么是增强语言的韵律,要么就是起强调作用;表示颜色的词,一般都是跟作者的心情有关,在诗词的写作中运用表颜色的词,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同时也让气氛得到了渲染;而虚词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一般都是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有悠扬委曲、活跃情韵等美学效果。

02 诗歌鉴赏中“品鉴思想情感”的方法

每首古诗词,都有它的中心主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心思想。一般情况下,诗歌鉴赏中最常见的思想情感有:忧国忧民类——反映战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的命运感到担忧。思乡怀人类——思念亲人;思念友人等。建功报国类——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壮志难酬的叹息……

03 诗歌鉴赏中的表达技巧 面对“诗歌鉴赏”类的题型,如果同学们连最简单的表达技巧都不熟悉,那么在这部分题目的解答上面,自然就会非常吃亏。一般情况下,在诗歌鉴赏中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有四种,包括:抒情、议论、描写、叙述。而这其中描写和抒情又是每次考试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最常用的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抒情方式最常用的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衬情、情因景生等等。

当然,对于修辞手法的考核,也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题目。同学们要注意考题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比如:反复、借代、对比、比喻、夸张、反语、通感等等。而结构形式,一般来说就比较简单,常见的有首尾呼应、开门见山、先总后分、过渡、铺垫等等。

最后,表现手法也是同学们要掌握得重要知识,一般情况下最常见的诗歌鉴赏表现手法有: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以小见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等。

04 诗歌鉴赏解题技巧

在诗歌鉴赏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对于这类题目的考核一般可以分为主观题和客观题。主观题一般就是以填空、简答或者品析等方式出现。遇到这类题目,同学们一定要学会从关键的词语或者关键的诗句着手,也就是说要抓住诗句中的主体,要把握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去品味赏析并作答。另外,同学们也可以从作品、作家的相关背景资料着手,这样更能精准的把握作品的主旨,也更能领会作者的感情倾向。当然,从诗歌缩写的具体内容或者作家的风格入手也是完全可以的。

客观题一般是以选择题、判断题等形式出现。关于这种题目的解答,同学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去着手,比如:仔细看选项或者判断题中,是否有以偏概全、故意说反话的情况;仔细看选线或者判断题中是不是有以假乱真、无中生有的情况;还有的专门以曲解原意的方式来企图麻痹同学们。

总而言之,在做诗歌鉴赏类的题目,同学们要尽量把握好解答的切入点和试题的侧重点。一般情况下,一首陌生的诗歌出现的同时,多多少少都会有几个相应的注释或者提示,同学们也要抓住这些小细节,说不定它们就能成为你解题的关键。

35.初高中语文:“诗歌鉴赏”4大技巧! 篇2

1. 我国诗歌的历史与发展。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盛产诗人与诗歌的国家, 几千年来我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到顶峰, 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与资料。中华传统经典诗歌是汉语的典范和精华, 是中华伟大民族不灭精魂的积淀与蕴藏。诗歌是我国甚至是世界文学中的瑰宝, 是语言的艺术。优秀的诗歌所蕴含的感情是极其强烈的, 情景构造也是十分全面的, 对于学生在来说是能够影响身心发展的存在, 所以利用诗歌对学生进行影响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2.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目的与现状。

我国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利用诗歌鉴赏项目来对学生进行考核, 从而培养学生对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 健全学生的文学思想, 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学修养。要求学生在诗歌鉴赏中能理解诗歌的文学思想, 从而来探究作者对作品的丰富情感与意蕴, 去领悟诗歌的艺术魅力与文化美感。让学生在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的帮助下, 读懂诗歌的艺术语言与文化底蕴, 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丰富传统文化积累。由于诗人离我们的生活较远, 我们不能够细致的了解诗人的文化背景, 而且诗歌的语言又非常简练, 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导致大多同学对学习古诗歌的兴趣低下, 在诗歌鉴赏时也就难以进行。每当考试时学生最头疼的题目便是诗歌鉴赏, 不爱进行诗歌鉴赏练习, 导致学生对诗歌鉴赏的了解与技巧甚少, 但是诗歌鉴赏在语文考试中所占的地位是极其特殊的, 我们不能放弃诗歌鉴赏的学习, 我们要通过探讨诗歌鉴赏的技巧与特点, 来做到对诗歌鉴赏的理解与练习。

二、江苏省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特点

《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语文教科书》的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为学生们准备了许多优美的古典诗歌鉴赏, 一共三十首。

1. 要求学生对诗歌的主旨进行分析。

这是诗歌鉴赏题目中最常见的问题, 是需要学生对诗歌分析诗人表达的感情, 需要我们从诗歌中的具体形象与景象进行分析, 从画面中的意境入手, 来分析诗歌中意象的深意, 抓住意象的特点, 分析诗人对意象的理解与修饰, 从全诗的角度来感受诗人感情的变化, 分析不同的感情及其变化。并且在诗歌中结合思考诗人作诗的背景, 进行综合性考虑, 确定全诗的宗旨。

2. 对某一句诗歌或某一个关键词的理解与分析。

在古代的诗人世界, 诗人经常通过对景色与事物的抒发情感, 来表达自己的生活的不满。诗人通过对事物与景物的描写来舒怀, 所以首先我们要对诗歌要求的句子来进行逐字逐句的分析与翻译, 通过对诗人的生平与诗歌背景的调查, 来对诗歌进行不同方面的剖析。我们要对诗歌构思明确的理解, 方面要从不同的方面多角度理解。如果要寻找诗歌的关键词, 还需要我们对诗歌的整体意思进行分析与理解, 对诗人的意图与心情进行理解, 最后界定出这首诗的关键词与重点句。

3. 对诗歌表现手法的判断与分析。

点出某种手法。诗歌手法是诗人写诗的时候运用的技巧与手段, 在我们进行诗歌鉴赏分析的过程中, 我们要对诗歌的整体结构进行分析, 需要进行逐词的翻译理解, 在自己的理解中可以通过具体的诗句与诗人的构思来表达自己的鉴赏态度与观点, 在分析过程中, 加以学生自己的见解与原诗句的结合, 会给自己的诗歌鉴赏增添色彩。在江苏省的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中, 诗歌鉴赏的比例很重, 但是对诗句的分析与研究方面较少, 近年来, 只有2010年的江苏卷中的诗歌鉴赏考察了学生对他人鉴赏意见的理解, 也是学生进行练习的重点部分。我们对这类问题要注意重点理解, 附以自己的分析意见, 完美的解答所问问题。在江苏卷中的诗歌鉴赏, 我们要重点把握出现频率较高的诗歌表现手法们要重点把握, 比如修辞方法中的比喻、比拟等技巧, 而且还要注意对表达手法的积累与判断, 就像托物言志, 借物喻人等方法, 最后学生还是要通过对诗歌鉴赏题目的大量练习来进行熟练, 最终达到把握诗歌鉴赏问题的境界。

三、江苏省语文高考中诗歌鉴赏的技巧分析

1. 对诗歌的画面与情景进行构思, 理解诗歌中的景与情。

诗歌意境是作者的心理表达, 来源于作者的主观情感, 以及他身处的环境。在诗人的主观情感影响下, 观景与景物都会被辅以真实的感情。在诗词中诗人通过对景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这是诗歌中最常见的抒情方式, 大漠沧海, 古道老树, 夕阳明月, 狂风暴雨都是诗人进行赋予情感的对象。从诗人描写的景象入手分析诗歌的情感, 能最大程度地了解诗人创造的意境, 有利于学生正确的理解诗歌的主旨。比如, 诗人张若虚在诗歌《春江花月夜》中, 通过诗人对五个事物与景色的理解和修饰, 从题目上来看, 诗人分别描写了春, 江, 花, 月, 夜五景, 首先就能够对这首诗歌达到初步的了解, 再看诗歌的全文, 不难看出诗人对景色的赞美与叹服, 尽情地赞美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而且通过景色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情怀, 并且通过对游子与闺中思妇的情感纠葛, 来赞美伟大的爱情, 最终谈到对人生的思考与反思, 将景色的完美与心中的感叹结合起来, 达到一种浑然天成的情感意境。这首诗是诗歌鉴赏中最经典的一首, 考点很多, 是老师为学生准备诗歌鉴赏练习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我们在欣赏这首诗歌意境的过程中, 必须紧扣诗歌的画面和形象, 紧紧的将自己的身心与之结合, 进行诗歌鉴赏分析。

2. 在诗歌鉴赏练习中要重视学生想象力与联想力的作用。

在我国, 诗歌鉴赏有着深远的历史, 但是利用方法与原则来进行鉴赏是近年来新兴的方法, 我国古典诗歌内容明朗, 韵律整齐, 讲究对仗公正, 并且在写作过程中讲究含蓄与夸张并存, 所以我们在诗歌鉴赏的过程要最大程度发挥想象力的作用, 将诗歌的情景利用想象力还原, 从诗人的角度来进行诗歌鉴赏, 事半功倍。在诗歌《春江花月夜》中, 诗人为我们展开了情景浩大的春夜月景, 所以我们在阅读鉴赏的过程中, 首先要随着诗篇的阅读与欣赏, 想象着月光的美好, 对诗人构造的情景进行全面的丰富奇妙的想象, 通过我们的想象来构造真实得风景, 同时还要品味作者在作诗的过程中所拥有的心境, 争取做到同步思考的意境, 对学生的诗歌鉴赏技巧练习有很大的作用。所以在诗歌鉴赏练习中, 要注意鼓励学生进行情景练习。

3. 细致研究与思考诗歌鉴赏中的经典句子, 将诗歌鉴赏与名句赏析结合起来。

我国古代诗歌中从来不乏流芳后世的经典之作, 这些经典名句, 都有着共同点, 或是一个字, 或是一句话, 用在了奇妙的地方, 让诗歌的可读性与文艺素养一下子提高了不少, 所以古代诗人中流传着一种叫做炼字的作诗方法, 就像家喻户晓“推敲”, 在作诗即将完成的时候, 对诗中某个字进行反复的更换, 使文章的文学性大大提高, 在重点的部分进行炼字, 有利于对诗歌画龙点睛, 就是诗中的诗眼。诗眼, 顾名思义, 就是诗词之眼, 在整个诗篇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 在历年来的江苏语文卷中, 对诗眼的考察向来是最热点的考察方面之一。

在语文界, 诗歌是不可替代的艺术与珍宝, 在诗歌中最精妙的莫过于诗歌的整体性, 尤其是在这整体中的神来一笔, 是我们需要重视的,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诗《登高》中的千古名句, 这句诗中通过无边的落叶与长江水烘托出诗人对时光易逝, 岁月荏苒的感叹与郁闷, 自己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一名联, 写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 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 从而深沉地抒发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让学生在诗歌鉴赏的过程中体会到诗人的深深地悲哀。还有同为唐代诗人贾岛, 他的诗《题李凝幽居》中千古名句“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中, 巧用一个敲字, 来刻画月夜下环境的幽暗寂静, 敲门声的响来烘托夜的静, 将人带入到环境之中, 响中寓静, 出乎人的预料, 让人体会到别样的美感, 由此可见, 找到诗歌中最优秀的名句能够帮助学生在诗歌鉴赏的过程中找到捷径来分析。

四、结束语

在江苏省的高考语文中, 诗歌鉴赏是一种全面考察能力, 比较难以把握的题目类型。学生要充分理解高中语文选修课本的三十首诗歌, 使学生养成过硬的鉴赏技巧, 对诗歌鉴赏题目得到自己的见解, 在答题过程中能够从容应答, 做到对诗歌鉴赏题目的掌握与运用。

摘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诗词诗歌大国, 现代学校对诗歌的重视程度也是非常高的, 并且在考试中, 诗歌鉴赏部分也占有极大的比例。江苏省于2004年开始进行高考自主命题, 在语文方面, 诗歌鉴赏的命题以形成规律, 探究江苏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命题规律, 把握解答诗歌鉴赏题的特点, 对诗歌鉴赏的理解能够更加深入, 让学生在高考中能够利用诗歌鉴赏技巧来从容答题。本文通过阐述江苏省历年来诗歌鉴赏题的特点与方向, 来进行对诗歌鉴赏技巧的分析与应对。

关键词:江苏高考,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参考文献

[1]许彩云.论语用原则在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中的作用[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06) .

[2]朱士连.中学语文语言运用题的教学实践与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08.

[3]刘全国, 程水银.经济欠发达地区学生外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发展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0, (10) .

[4]崔富.让高中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也活跃起来[N].山西科技报, 2003.

[5]2004~2011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苏教版.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 人物形象 事物形象 景物形象

从古至今,民间流传着许许多多的千古名句、优秀诗篇,我们学过很多古诗,但是古诗到底是什么,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够用言语解释的。古诗:是指古代学者创作的诗,起源于魏末晋初,最开始的形式主要为五言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独具特色、韵味十足的古诗名句,在民间广为流传。在高中的语文学习中,古诗鉴赏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全方面的考验了学生的古诗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掌握了鉴赏古诗的基本方法既能够使学生的语文试卷在高考成千上万的无数试卷中脱颖而出并取得高分,使学生获得机会,离拿到理想大学的通知书的目标更进一步。同时,也能够将自身的语文知识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为以后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在高中之前我们都学过古诗,但是只限于背诵和了解内容大意,并没有深入学习古诗的深层含义,而这正是高中学习的重点。针对古代诗歌中鉴赏的形象鉴赏,我有几点技巧分享给大家。

在高考语文试题中,古诗的鉴赏是很多学生的学习瓶颈,经常有学生在答题时,根本没有读懂题意,未理解诗歌情感,只跟着感觉走,这便导致考试成绩不理想。其实,读懂诗歌并不难,前提是要采用正确的阅读程序,找到正确的阅读方法。

首先,我们在鉴赏古诗之前,需要了解古诗的形象及其分类。形象是指以语言为手段而形成的艺术形象,而诗歌中的形象是指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是古诗主旨、作者感情的寄托。一般的诗歌形象是指人物形象、事物形象以及景物形象(意象),人物形象是指古诗刻画的人物和诗人“我”的形象;事物形象是指诗人用来表明自己内心某种情感所借用的具有特定内涵的事物;景物(意象)形象是指描写的客观形象,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等。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每一首诗只有几十个字,却蕴含了深刻的含义和道理,因此学生在阅读的时候,理解每一个字、词的意思,都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结合诗句去思考、想象,用心去描绘脑海里的画面或形象,真切的理解古诗内在的韵味。

其次,古诗鉴赏题千变万化,出题方式多样,却也有固定的模式和方法,因此学生了解几种常用的提问方式及回答,掌握古代诗歌鉴赏分析形象题型的答题模式很重要。一般情况下,人物形象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以抒发主人公的形象为主,即抒发诗人的情感。第二类主要以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为主要目标,即刻画诗中所描述的人物或事物。诗人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感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这两类人物形象不是同一形象,是两个形象。人物形象的一般题型为:“简析、分析这首诗的人物形象”。学生在回答就需要根据诗人所处的背景以及题目、注释所给的提示,同时,抓住主人公的外貌、语言、心理等。回答常用的格式为“什么形象+结合诗句分析的形象特征+形象的意义或抒发的感情”。

如《暮春即事》的人物形象分析为:诗歌中塑造一个淡泊名利,闲读喜爱之书,悠然自得,不以物喜不以春逝而或悲或喜,自在常乐的形象。成双成对的麻雀在瓦屋上跳动,点点杨花从窗户飘入砚池。主人公闲适自得,在窗前读书,忘却了春去几时,表现了诗人对这种悠闲自得、自由自在的读书生活的追求和喜爱。

事物形象常用提问方式为:“请分析寓于客观事物中的思想感情。”或“本诗塑造的xx有何特点?作者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学生在回答时候就需要把握相关语句中事物的特点,挖掘其内在的特征,由物及人,抓住人和物的契合点,采用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对比衬托的方法。一般回答为“指出物像+结合诗句分析事物形象特征+结合诗人所处背景及经历深度剖析所要表达的感情,点出形象的意义”。如《白梅》中诗人主要塑造的形象是梅花,主要突出梅花的耐寒、清高的特征,运用衬托、对比的手法,表达了诗人不用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再次,鉴赏古诗的景物形象,也称作意象分析。意象是客观事物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用来寄托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该形象鉴赏的一般的题型为:“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有何作用?”或“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常用的意境有:幽静空灵、清新自然、苍凉旷远、高远深邃、孤寂冷清、雄浑壮阔等。学生在回答这种类型的时候一般为:“意象形成了怎样的画面+营造的意境及特点+表达的情感”,在回答感情时切忌空洞,最好说明原因。如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中,此詩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此诗是诗人刚定居成都草堂之时所作,描绘的是一派美丽的初春美景:春天阳光普照,四处春意盎然,燕子正忙着衔泥筑巢,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呈现在我们眼前。此诗表达了诗人结束了四处奔波流离生活后暂时定居草堂的愉悦闲适的心情。

除此之外,在分析鉴赏古代诗歌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了解是什么类型的古诗,在鉴赏过程中首先表明古诗类型;第二,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的经历、背景,从这些方面进行深入了解分析,是有志向而无机会,还是战争使主人公家破人亡,远离家乡等等;第三、,看小序和注释,能够分析出古诗的写作背景和创作原因,能够深入理解古诗的深层意思和内容;第四,看关键诗句,古诗的语言具有极强的凝练性,所以不能像读现代文章那样囫囵吞枣,需要逐字逐句的去认真理解,深刻体会。在鉴赏古代诗歌时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第一,从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神态分析人物;第二,分析环境描写及其作用;第三,分析诗中的意象的含义,理解这些物像所承载的思想感情。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篇4

1.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

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

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

⒌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东篱(高雅,洁身自好)

第二种类型: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a.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b.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第三种类型:分析主旨型(含情感及寄寓义)

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

⑴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

⑵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⑶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⑷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⑸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

⑹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⑺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篇5

1.看背景

了解了诗人的经历,了解了他的思想性格,了解了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就不难把握此诗的主题。

2.看体裁

抒情诗要注意把握诗人在诗歌中传达出来的情感。

3.看技法

从诗歌的技法入手,有时也能迅速地把握诗歌的主题。

4.看意象

意象: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如“梅”就带上了清芳高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从诗歌的意象入手,往往能够迅速地把握主题。

5.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句、诗眼)

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

(二)诗歌技法的快速把握

1.要牢固、准确地掌握古代诗歌常用的技法。比如,词法,句法,修辞手段,表现手法。

2.通过强化训练,提高把握诗歌技法的准确性与熟练程度。

3.鉴赏技法时,如果没有规定角度,应选择作品最为突出的、自己最有把握的角度切入。

采取此项解题策略,既能提高解题的速度,又能提高解题的准确性。

(三)答题的要求

1.符合题目的要求

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一定要符合题目的要求。

2.符合诗歌鉴赏的要求

诗歌鉴赏虽说是开放型试题,但也要求符合诗歌鉴赏的要求。

(四)答题的角度

1.题目开口面小的,按规定的角度切入。

2.题目开口面大,可自选角度切入。

(五)答题的格式

1.先观点后理由

解题时先表明观点,再陈述理由。

2.先分后总式

答题时,先分说后总说。

3.先总后分式

答题时,先总说后分说。

4.分点作答式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有效策略 篇6

一、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把握诗歌的情感思想

诗歌鉴赏需要在理解思想情感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把握人物形象,体会诗歌中的情感之美、画面之美、艺术之美,这是基础,也是高中诗歌教学的重点。很多时候,学生对诗歌没有真正理解,不能把握诗歌的情感意蕴,也就谈不上鉴赏。高中诗歌鉴赏一定要从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开始,结合诗人的个人经历、风格特点和社会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基本文句,想象诗歌中人物形象和画面场景,把握关键的词语和句子,抓住最能体现诗歌情感的字眼,理解诗歌的选材、绘景和艺术手法,由此才能真正体会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学习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这首词,需要先让学生了解柳永的经历和作品风格特点,感知这首词的创作背景。然后让学生逐句了解词的内容,感知这首词中词人在展现在都门外喝酒饯别的具体场景时,是怎样通过环境描写、动作描写、情态描写来展现送别时的场景,将诗词散文化的。再通过想象再现当时的情景,感知词中的作者和其情人这两个人物形象。把握住最能体现感情的词语和句子:“无绪”“泪眼”“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以此来感知作者抒发的离别时的难舍和想象离别后的思念。这样才是理解了诗歌的内容,才能再进一步上升到鉴赏的层面。

二、鉴赏诗歌的意象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

中国古典诗歌讲究含蓄之美,注重诗歌与绘画的融合,体现诗歌的感情内敛之美和意境之美。要想真正感知中国古典诗歌,学会鉴赏中国诗歌,一定要懂得欣赏中国诗歌的画面意境之美,这也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重要方式。中国古典诗歌常常是将情感融入景物的描绘之中,以此来更为全面细腻地抒发个人情感。诗歌教学一定要教会学生从把握意象开始,抓住诗人创作时选用的特殊意象展开想象,将静态的文字变成生动的景物,将客观的物象还原成染上感情的画面和意境。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诗人创作的场景中去,把握诗歌中意象的客观特点和带来的主观感受,以此来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真正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教师需要教会学生寻找意象,掌握常见意象的基本特点,学习想象和联想,掌握一些基本的术语概括诗歌的画面意境。

例如,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感知作者选择的意象。首先让学生找到作者进行景物描写的句子,再让学生找出典型的意象,通过想象再现词中描绘的画面场景,感知其客观特点以及带来的主观感受。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这些意象,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自己的想象,感知词中描绘的雄奇壮阔的画面,以及周瑜这个人物形象,从而体会作者对周瑜的仰慕之情以及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

三、理解诗歌选用的表现手法,体会诗歌创作的艺术之美

中国诗歌不仅情感丰富,思想深厚,而且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学习诗歌鉴赏,一定要学会鉴赏诗歌的艺术之美。诗歌教学在让学生理解诗歌基本内容及思想情感的基础上,应教会学生分析诗人选用的艺术手法,体会作者高超的诗歌创造能力和艺术驾驭能力,感受中国诗歌的艺术之美。为此,语文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记住一些基本的表达技巧或表现手法的术语,理解这些术语的内涵,并能够结合具体诗歌感受这些手法的具体应用和表达效果,能够真正体会和领悟这些艺术手法的妙用。

例如,学习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让学生在理解诗歌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感知词中的人物形象,抓住最能体现词人情感的词语“愁”和句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然后,让学生赏析词的表现手法,体会这首词中设问和比喻手法的妙用。尤其是比喻手法的运用,将抽象的亡国之愁恨的感情比作满江绵延不绝的江水,它是那样之多,那样的没有穷尽。

总之,高中诗歌教学一定要让学生上升到鉴赏的层面,提高他们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让学生能够真正感知中国诗歌和文化,从中感知中国文化的艺术魅力,感知名家大师对社会人生的感悟。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理解和鉴赏能力的提升,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摘要: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应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能够真正学会理解和欣赏诗歌,真正能够感知文人的情感、思想和艺术技巧,感悟中国古典文化的深厚内蕴。要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理解和鉴赏能力的提升,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有哪些答题技巧 篇7

[命题形式] 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解题指津] 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因此,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构思入手。答题时应该包括(1)指出运用的表现手法;(2)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示例] 试分析下面这首诗歌的表达技巧。

蜀相 杜 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参考答案]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寓情于景、用典、衬托的手法。其中三四两句是寓情于景,“自”、“空”二字写出了祠堂景色虽美,却无人欣赏,以乐景写哀情。“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一句用刘备三顾茅庐来衬托诸葛亮的杰出才能,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

二、形象意境类

A. 形象

[命题形式] 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解题指津] 诗 中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因此,形象应是熔铸诗人思想感情的事物,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 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答题步骤是:(1)找出并描摹诗歌形象;(2)概括形象特点;(3)揭示作者情感。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 (1)是什么形象;(2)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示例] 试分析下面诗中画眉鸟的形象。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注:本诗为作者贬官外任时所作)

[参考答案] 诗歌描写了一只画眉鸟出笼后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形象。其中一、二两句具体描写画眉鸟出笼后,自由自在地飞翔、无拘无束地歌唱的特点。其实画眉鸟的形象就是摆脱了朝廷束缚后自由舒畅的诗人自身形象写照

★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诗歌鉴赏解题指津

★ 诗歌鉴赏答题模板

★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高考语文答题套路

★ 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答题技巧

★ 诗歌鉴赏技巧

★ 高考语文答题模板

★ 关于高考地理答题技巧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 篇8

1,抓住诗歌的感情

首先了解诗歌的情感才可能读懂诗,才知道每句诗的重点 1)诗歌的情感类型

诗歌一般表现出来的情感有:

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长亭送别、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等等。

2)抓住诗歌情感的方法

从内容和意境来体味诗歌情感

诗中有事也直接突出情感,如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但要分清该词是不是诗人的情感。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的情感总是通过一定的形象,营造某种意境来表达出来的。因此,在阅读古诗时,找出诗中所描写的主要景物,仔细审视这些景物所体现的特点,画面的色调,来体味其情感。诗歌以景传情,情景交融,一般情况下,乐景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但有时也用反衬的手法,以乐景衬哀情或以哀景衬乐情。

固定的意象包含着固定的情感

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有些特定的意象包含的情感有一定的固定性。比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等。

例如:“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这些常用典故还用化碧、鸿雁、长亭等等。

2.形象分析

把握诗词的形象是感受诗情、领悟诗意的基本途径。形象可以是人物形象。包括客观形象(作者描写的人物,如《赤壁怀古》中的周瑜)、主观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如《雨霖铃》中的“我”)、诗人从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事象(动作形象,如《约客》中的“敲棋子落灯花”)、物象(事物形象,如《蝉》中的蝉)、景象(景物形象,如“大漠孤烟直”“千树万树梨花开”)。把握形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这是鉴赏成功的关键所在。例如,我们可以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中所描绘的“孤帆”“远影”这一形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尽,而自己仍然依依不舍的深沉而浓郁的绵绵友情。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所传达出来的伤别情怀等等。

3.评价写作技巧和风格。

分析古典诗歌的写作技巧一般侧重于从以下方面进行: 体会各种修辞方法的作用; 分析诗歌采用的表达方式; 分析诗歌的结构技巧; 分析其写作技巧。

4.表现方式

1)修辞方法:比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铺陈、反复、顶针、衬托、反问

(赋比兴、象征)

2)表达方式:叙述、描述、议论、抒情

描写方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 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3)结构技巧: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

4)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语序倒置等。

5)思想感情: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用典:一般是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等 想象:更开阔,别出心裁

衬托或烘托:又分正衬和反衬,借。。突出。。渲染: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象征:表达相近或相似的概念、思想、特征 抑扬:突出于强调

白描:简练的笔墨,刻画鲜明生动的形象

5.强化书面表达

书面表达的训练要求就是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例清晰、逻辑合理。

表述严密,指的是在行文中注意表述的严密性,无论是前后的照应,还是起、承、转、合等环节都能有所注意,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前后抵牾。

条理清晰,是结构方面的要求。一般来说,采用一、二、三、四或者首先、其次等标志明显的样式,往往会得到条理清晰的评价。

逻辑合理,指的是即便你的见解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高论,也应当能够自圆其说。

6.古诗鉴赏题的六种答题范式 1.分析意境类

提问方式:这首诗(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解题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了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范式:描图景(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情感(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

双调•清江引(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意境。

答案:(步骤一)这首诗取西风、雁啼、红叶、黄花、芭蕉和秋雨等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步骤二)渲染出一种浓深的秋意,萧瑟中带着热烈,(步骤三)抒发了游子身处异地,思念家乡的浓烈的感情。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3年全国卷第三世界题)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水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杂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中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呤,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释含义,描景象)。“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了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点情境)

5.一词(句)统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句)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词)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字、一词或一句就能成为全诗的线索,构成全诗的感情基调,抓住它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学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范式:思结构(它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虑主旨(它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辽宁卷第16题)

东坡(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头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荦头:山多大石貌。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答案: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的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思结构),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虑主旨)

6.观点不同型

提问方式: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解答分析:依据原诗(词)作答,一定要从原诗(词)中找到理由、原因。

答题范式:找要点(找到原诗句中的关键点)+分条述(用翻译的形式)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示例: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浙江卷第16卷题)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是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游子思乡归:

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已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找要点,分条述)。

思妇盼归人:上片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高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找要点,分条述)。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重点概念阐释

1.烘托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的美貌。也可以是烘托物,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以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浓厚感情。2.用典

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这些典故都是京口这个地方的历史掌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另外,化用前人的诗文歌赋,也是用典的一种。如王勃在《藤王阁序》中几乎句句用典,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姜夔在《扬州慢》中或明用,或暗用,或化用杜牧的诗,形成了虚实对比,表达了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凄凉。3.虚实

这是古人论述文章时常用的概念,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眼前为实,想象为虚„„诗歌常用这一手法,拓展诗歌的意境。如柳永的《雨霖铃》,眼前作别为实,别后想象为虚,虚实相生,产生无穷的余味。又如李煜的《虞美人》,前六句一实一虚,即“春花秋月何时了(实),往事知多少(虚)。小楼昨夜又东风(实),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虚)。雕栏玉砌应犹在(实),只是朱颜改(虚)”,虚实相济,寄托了自己故国的哀思。再如姜夔的《扬州慢》,眼前衰败不堪的景为实,假设的想象为虚。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大大增加作品的容量。

高考古诗词鉴赏突破八法 1.从诗词的标题突破

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标题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

例如: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标题中的“闻风”二字是全诗的线索,也是理解全诗内涵的关键。首、颔两联写临风而思友、闻风而疑友来;颈联写风吹叶动,露滴沾苔,用意还是写风;尾联入幌拂埃,也是说风,是遐想,期望风至寄思友之意。可见,全篇紧紧围绕“闻风”进行艺术构思,通过微风形象,表现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发思念故人的情怀。

2.从诗词描写景色的“冷”“暖”色调突破

古人写诗作词,常常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因此,鉴赏时首先要找出写景的词句,再体味所写之景的“冷”“暖”,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杜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这首诗中的写景主要是在二、三联,诗人先用“澄江少平岸,幽树晚多花”写出开阔而幽美的草堂四周环境,再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你看,鱼儿在毛毛细雨中摇曳着身躯,燕子在微风的吹拂下轻盈地飞翔,多么欢快、多么自由啊!诗人正是通过绘制这样的“暖”色之景,抒发了一种历经战乱之后暂得安身的闲适而喜悦的心情。

3.从诗词所选取的意象突破

古诗词中的许多意象都有特定的含义,诗人常常通过选取特定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情感。我们鉴赏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义,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

例如: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诗中首句用“梧桐”、“秋叶”这些带有凄凉悲伤的意象来渲染萧瑟冷寂的气氛,第三句中的“熏笼”又进一步烘托了深宫寒夜的环境。结合末句便知,这是由于诗人心境凄清、愁恨难眠,才感到来自南宫(皇帝的居处)的漏声凄清、漫长。

4.从诗词中所暗示的关键词突破

诗词是诗人“缘情而发”的产物,有时如能捕捉到诗词中那些最能显现诗人感情的字眼,便找到了鉴赏该诗词的钥匙。

例如:

江楼感旧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首句中一个“思”字奠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也成为我们窥视诗人内心世界的窗口。诗人为何而“思”?思的对象又是什么?联系下文方知,诗人是由于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了对友人的思念。

5.从作品中含有诗眼的句子突破

古人写诗词,尤其注重炼字炼句,力求一字传神,一句传神。而这些含有诗眼的句子往往最能体现作品的内蕴及表达技巧。

例如: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诗中的第三联描写生动,“落”“明”二字精练传神,是该联的诗眼。“落”给“泗水”以动感,好像从天上落下一般,使静态的形象动态化;“明”赋予静态的自然色彩以动感,不说徂徕山如何青绿,而说苍绿色彩主动有意地映照徂徕山。联系全诗,不难发现诗人把山水写得如此隽美、秀丽,是为了衬托他与友人的情谊纯洁无邪。

8.从诗词的注解突破

有的诗词鉴赏在原诗之后附有注解,阅读这些注解,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作品的有关情况,以便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及作品的内容。例如: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此诗写于李白流放途中遇赦之后的秋季,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分类鉴赏 篇9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通过课堂训练,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熟悉诗歌的几种基本类型并运用在鉴赏中

教学难点:

1、诗歌情感的把握

2、鉴赏的语言表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介绍诗歌的基本类型

1、送别类。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如柳永的《雨霖铃》抒发了词人和

情人难舍难分的情感

2、怀古类。或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

古》表达的是面对古赤壁战场所产生的对 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3、思乡类。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作

者由笛声勾起了无限的思乡之情。

4、战争类。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如杜甫的《兵车行》反映了对给

人民带来的灾难的战争的厌恶。

5、闲适类。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同多对田园景象和显示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弃官归隐的决心。

6、咏物类。或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托物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伤。如陆游的《卜

算子`咏梅》作者以梅花字况,表达孤高自守的高尚节操。

7、抒怀类。或借景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借景体现不员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借景

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慨。如杜甫的《登高》,借对登高所见的秋景的描写,表达了老病多愁而志不得伸的复杂情感。

8、爱情类。内容丰富,情感美好,手法多样。如《诗经`静女》

不同的诗歌类型具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特定的思想内容,赏析古代诗歌要学会分清诗歌的题材特点,学会分类赏析。

三、重点介绍

(一)送别类

送别诗一般以描写景物来表达离愁别绪,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

1、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领悟到作者所抒何情。

2、品味语言。

谐音修辞手法的运用在赠别诗词中能起到含蓄隽永的表达效果。赠别诗词中最为常见的谐音字有以“柳”谐“留”,以“秋”谐“愁”,“丝”谐“思”等。

3、了解诗中常用的意象:

班马(离群之马),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

长(短)亭、南浦、柳岸、西楼,表示送别地或悠悠愁绪;

烟波、浮云、秋蓬,比喻离别后漂泊无依;

落花,伤春之意;落叶,秋愁之感;

杨柳、劳歌、阳关、渭城,送别之曲;

夕阳、落日,离别时的心情或暮年、老年。

例如《核按钮》P295左下(生P161)的蝶恋花别范男伯

杨正炎

离恨做成春雨夜。添得春江,铲地东流去。弱柳系船都不住。为君愁绝听鸣橹。君到南徐芳草渡。想得寻春依旧当年路。后夜独怜回首处。乱山遮隔无重数。

(附:,表述出了离别的情感犹如绵绵春雨一样带来的无限惆怅与愁意,其情与景的表达与结合甚为精练与完美,为离别的氛围做了点睛之笔。“弱柳系船都不住”,这一句写出了送别时作者在江边上对友人留恋惜别的情景。即使自己的深情惜别还是不能留住好友的离去,犹如柔弱的柳条最终不能抗拒行舟的离去,幽怨而悲切。“为君愁绝听鸣橹”,这一句写得有声有色,回

肠荡气,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作者与友人之间的真挚感情与互相依恋的深情,悲伤而无奈。“”这段词描写出了离别时对往昔的回忆和他们年少时的意气风发,豪放悠长的精神风貌,以及离别时回首旧地时幽怨的感伤,感慨与友人之间的视线被那重重的高山而遮断。作者在对该词的表达上,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把过去、现在与未来描绘在同一时空里,充分地体现了离别时伤感与复杂的心理世界,令人感慨与兴叹。)

提问:上片描写了怎样的景和情?

明确:上片描写了一幅春江离景:经过一夜春雨的浇灌,春江涨溢,如同铲地一般滚滚向东流去,岸别的垂柳柔弱无力,连离别的小船都系不住,只听得传来的浆声。此处借水满的喻离愁的不绝,又将弱柳拟人化,暗示作者的不舍,最后由橹声更添愁情,情景交融。叙景,再简析,最后评价。规范表达: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技巧,写出了(意象)的(什么)特点,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起到了(什么)作用。具体题目可能有省略。

(作用有: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言近旨远等等

送别类诗歌常见表达技巧:大多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

(二)怀古类

一般以凭吊古迹、历史人物、古人事迹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题中大多含有“怀古”、“览古”等字样或以历史地域、人物为题目

1、弄清史实 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些历史知识。常见人物:屈原、贾谊、王昭君、曹植、诸葛亮、隋炀帝、项羽、唐明皇、杨贵妃、李煜。在阅读一首诗时,一定要读好注解,这也是读懂材料的一把钥匙。

2、找关联点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被贬黄洲,到过当地一处叫赤鼻矶的地方——传闻就是当年三国时的古战场赤壁——凭吊,这赤鼻矶也可以说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人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的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报国无门,是诗人引发诗情的现实原因。

3、领悟感情

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

叹王朝兴亡变化;感慨个人际遇;警示当朝者

4、分析写法 借景抒情(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古讽今,用典,正反对比(如杜牧《过华清宫》)

例如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思考:有人评价本曲“有深切的人文关怀”,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明确:作者途径秦汉旧地,引出伤感无数,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但并非感慨历史兴衰,而是落脚于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百姓苦,亡,百姓苦”,深化主题。

(三)三、总结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怎么答题 篇10

请分析这首诗或某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表现手法、写作手法)?

二、把握好表达技巧都有哪些。

在诗歌鉴赏中,表达技巧(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泛指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运用的技巧。

大体可分为: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双关、对偶等。

2、描写手法:

(1)、按角度描写:动静、点面、虚实、俯仰、远近、味觉、嗅觉、听觉、触觉、视觉等

(2)、常见具体手法:对比、衬托、白描、细节描写、铺排等。

3、抒情手法:借景抒情、借古讽今、托物言志、借典抒情、直抒胸臆。

4、构思立意手法: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抑扬等

三、规范答题:

1、指出技巧。

2、结合文本阐释作者是如何运用这一技巧的。

3、指出这一技巧的运用产生了哪些效果。

3高考语文诗词鉴赏技巧

一、从诗词描写景色的“冷”“暖”色调突破

古人写诗作词,常常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因此,鉴赏时首先要找出写景的词句,再体味所写之景的“冷”“暖”,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杜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这首诗中的写景主要是在二、三联,诗人先用“澄江少平岸,幽树晚多花”写出开阔而幽美的草堂四周环境,再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你看,鱼儿在毛毛细雨中摇曳着身躯,燕子在微风的吹拂下轻盈地飞翔,多么欢快、多么自由啊!诗人正是通过绘制这样的“暖”色之景,抒发了一种历经战乱之后暂得安身的闲适而喜悦的心情。

二、从诗词中所暗示的关键词突破

诗词是诗人“缘情而发”的产物,有时如能捕捉到诗词中那些最能显现诗人感情的字眼,便找到了鉴赏该诗词的钥匙。

例如: 江楼感旧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首句中一个“思”字奠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也成为我们窥视诗人内心世界的窗口。诗人为何而“思”?思的对象又是什么?联系下文方知,诗人是由于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了对友人的思念。

三、从诗词的标题突破

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标题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

例如: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高中语文课本诗歌鉴赏练习(一) 篇11

第一册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下列对这首词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洋溢着词人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

B.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C.词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D.一个“恰”字,统领以下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2.“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两句中的“击”和“翔”具有怎样的表意效果?请结合语句的含义进行简要分析。

3.上片“看万山红遍”以下各句,下片“恰同学少年”以下各句,是铺叙,也就是古人所说“赋、比、兴”手法中的“赋”。此处使用“赋”能产生怎样的艺术效果?

4.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雨 巷

戴望舒

(一)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二)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1.诗一开始用“悠长”“寂寥”的雨巷表明了居住地的________,以细雨表现

了________ 的天气特点。

2.结尾重复了开头,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把“逢着”改为“飘过”,又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态特征。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

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

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

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1.诗人在诗中选取了哪些意象来渲染和表现对康桥的眷恋?

2.《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名篇之一,多年来被人们所欣赏,试从中举例简析诗歌融情于景的特点。

第二册

《诗经》两首 卫风 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1、从全诗看,女子内心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2、分析男女主人公的性格。

3、本文三处提到淇水,其用意是什么?

采薇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1.从节选的前两章来看,你发现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谈谈你的看法。

离 骚 屈原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1、文中先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第二段却又说“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前后是否矛盾?

2.赏析“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1)“芰荷”“芙蓉”喻指什么?

(2)诗人为何还要“高余冠”“长余佩”,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知识点梳理 篇12

1、文体知识

1.1古体诗&近体诗(格律诗、今体诗)

区别:唐以后,句数4/

8、字数5/7,双句尾字押韵、颔联颈联对仗(格式、词性相同,意思相关或相对)。

例:诗经(无衣、伐檀、硕鼠、蒹葭、采薇)、楚辞、孔雀东南飞、木兰辞、曹操、咏史、陶渊明、敕勒歌、梦游天姥吟留别、琵琶行、1.2词

别称:长短句、曲子词、诗余

特征:词牌名(与内容无关)、标题可有可无、一般上阕写景叙事下阕抒情议论

分类:58字以内为小令;59到90字为中调;长调91字以上

流派:婉约——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豪放派——苏东坡、辛弃疾、范仲淹、岳飞、陆游

1.3曲

分类:小令、散曲、杂剧

特征:宫调、曲牌名、标题可有可无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元曲三要素:唱(唱词),科(动作),白(对白)

2、作家:姓名字号、朝代、世称、风格流派、作品

3、课内名句

二、内容鉴赏(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

1、景物:季节时间、地区、花鸟鱼虫、山水日月、风云雨雪

2、场面:农事、战争、狩猎、祭祀、庆典、离别

3、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情感

三、主旨情感

1、忧国忧民

1.1对黑暗的愤慨

1.2对离乱的痛苦

1.3对百姓的同情

1.4对国家的担忧

2、建功报国

2.1建功立业的渴望

2.2报国无门的悲伤

2.3保家卫国的决心

2.4山河沦丧的痛心

2.5还才不遇、仕途失意、壮志未酬的悲叹

3、思乡怀人

3.1游子思家人

3.2战士思故乡

3.3闺妇思离人

3.4思友人

4、生活杂感

4.1山水田园的悠闲

4.2古今变化的感慨

4.3年华老去的伤感

4.4淡泊名利的志向

5、四季

5.1春:初春——生机——喜;暮春——短暂——悲

5.2夏:初夏——暖和——闲;仲夏——炎热——烦

5.3秋:初秋——丰收——喜;暮秋——凋零——悲

5.4冬:严寒无生机——悲;严寒有生机——喜

四、意境

1、雄浑扩大,深邃悠远:江河湖海、山林平原、大漠星云、国家历史

2、小巧玲珑、精细秀丽:花鸟鱼虫、星月小物

五、手法

1、时空关系:由远及近,远近结合,点面结合,移步换景

2、动静关系:以动衬静、动静结合、以无声衬有声

3、虚实关系:古今、未来现在、远近、想象眼前

4、情景关系: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直抒胸臆

5、联想——想象,比喻——象征,用典——引用(化用),对比——类比,白描——比兴

六、语言鉴赏

1、字词鉴赏

1.1凝练性:准确/形象/生动地写出了……

1.2抒情性:传递/烘托/流露/突出了作者/某人的……

1.3音乐性:使文字富有节奏感/流动性

2、修辞鉴赏

2.1描绘类:比喻、比拟、借代、夸张

更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对象……的特征

2.2结构类:对偶、对比、排比、反复

突出了……的特征/主旨,强调/渲染了……的感情,使文章更有气势

2.3表达类:反问、设问

增强语气,引发读者兴趣/思考

3、句型鉴赏

3.1整散结合:于整齐中加入变化,使语言流畅而有气势

3.2长短结合:增强节奏感

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

答:

【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

答:

【答案】孤舟联结者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上一篇:股票分析报告论文下一篇:面试自我介绍1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