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张泌《寄人》诗歌鉴赏(精选5篇)
高中语文杜甫诗歌鉴赏 篇1
【关键词】杜甫《望岳》《兵车行》;“三吏三别” 《蜀相》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活于唐代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他的诗歌真实形象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时代现状,有“诗史”的美誉。他一生写下的大量诗篇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不仅贯穿于他的诗歌创作中,而且贯穿于他的一生。杜甫的一生坎坷流离,他的诗歌创作也随着际遇分为四个时期。
一、漫游齐赵,才俊《望岳》行。开元十九年,时年二十岁的杜甫开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之后杜甫再漫游齐赵。遇到了一生的挚友李白、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此期间的代表作有《望岳》三首、《赠李白》、《房兵曹胡马诗》等。《望岳》其一,将这位青年才俊的才华展现无遗!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以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首句“岱宗夫如何?”写猛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一句“齐鲁青未了”,既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也没有用“崔崒刺云天”(《泰山吟》谢灵运)这类语言来形容,〔1〕而是别具一格地写出自己的体验──望见远远横亘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称为鲁,之北称为齐,这一句描写出的地理特点,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认为无人能继。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诗人从望岳产生登岳的想法,称作绝唱,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雄视一切的雄姿。以众山的小烘托泰山的高大,表现了诗人不惧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雄心和气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 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我们的学生也会从中体会到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深受熏陶。
二、困居长安,兵车丽人行。杜甫长安应试,落第,过着“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曾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生活折磨了杜甫,也成全了杜甫,艰辛的生活使他看清了人民的疾苦,统治阶级的罪恶,写下了《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样的现实主义力作。“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一幅震人心弦的送别图,这是怎样一个悲壮的场面。“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队伍在缓缓前行,亲人的心早已碎了。儿女拽着父亲的衣角,伤心欲绝的妻子捶胸顿足,年迈体衰的父母拦在了大道上,嚎啕大哭,呼天抢地。在时刻,与其说是生离,不如说是死别。“古来征战几人回?”一家老小的日子又怎么过呢?诗人对百姓的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痛恨,正是通过这一的场面描绘得淋漓尽致。《丽人行》全篇虽无百姓,只是写“丽人”们的生活情形,却达到了“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声,点逗处声声慨叹”的艺术效果,杨国忠兄妹在长安城南曲江游宴,骄奢淫逸的丑行,正是《兵车行》的姊妹篇,让人更加痛恨唐玄宗的昏庸,感受到时政的腐败。杜甫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触动了我们的灵魂。
三、为官落魄,三吏三别史。安史之乱爆发后,潼关相继失守,杜甫安家鄜州,独自去投靠肃宗,途中被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落魄长安,而官军一再败退,忧虑之下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等诗。身为左拾遗的他由于忠言直谏,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用诗把他的见闻感受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三吏”、“三别”。《新婚别》写一对新婚夫妇,在结婚的次日清晨,新郎就要赴前线。全诗以新妇赠别劝勉的独白之词,通过大段悲怨的自诉,塑造了一个有着苦难命运、却以国事为重的善良坚毅的青年妇女形象,揭露了战争带给人民的巨大痛苦。诗作荡气回肠,《唐诗品汇》中刘云品为:曲折详至,缕缕凡七转,微显条达。与“三别”通篇作人物独白不同,“三吏”是夹带问答的。《潼关吏》的对话独具风格。在对话的安排上,急缓有致,表现了不同人物的神态与心理。“修关还备胡”?关吏却不急答,这一“缓”,能让人感觉到关吏胸有成竹。关吏的话一说完,诗人心中立马有了忧虑,这一“急”,更体现出对历史教训的痛心。对话中神情毕现形象鲜明。关吏的答话无刻意造奇之感,而守关的唐军却给人坚韧不拔、英勇沉着的印象。“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塑造出犹如战神式的英雄形象,具有精神鼓舞的力量。“三吏”“三别”是杜甫诗歌创作的顶峰之作,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也写出了老百姓的困苦和诗人对老百姓的同情,战争对老百姓的残酷。
四、漂泊西南,登高望蜀相。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秋兴》等大量名作。《蜀相》是杜甫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游成都武侯祠后写的,国难当头,人心动摇,乱世“思”英雄,乱世“思”良相。短短的八句当中,有叙事、写景、议论、抒情,感情深挚,笔墨淋漓,对国家的忧患,对时局的牵挂,是那么深切。由于自己的亲身感受,他痛切地认识到:只有良相是不够的,因为良相离开了明君的信任、支持,毫无作为。“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正是杜甫在武侯祠的哭诉〔2〕。
杜甫诗歌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高中生的爱国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伟大成就,更能使学生的爱国之情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贺 严.论杜甫性格与其诗歌创作[J].杜甫研究学刊,2007(1).
浅谈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 篇2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诗词鉴赏水平
俗话说,打铁还须自身硬。平时,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要学生背的诗词文章,自己一定要能背得滚瓜烂熟,而且还能准确默写。我们要把古文功底打扎实,熟读唐诗宋词,广泛涉猎诗词专题之专业知识。勤练诗歌专题的高考题、模拟题。认真对待平时每一次考试中涉及的题目,多练,多总结,掌握诗词鉴赏题命题的方法与解题的规律。
二、认真备课,备学生,备教材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上好每一堂课,教师一定要认真备课,努力钻研教参,准确把握诗词教学的重难点,确保教学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1.备学生
每堂课都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要让学生在每堂课里都能有所得。比如:在教学白居易的《琵琶行》时,我制订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其作品风格。(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3)掌握文章音乐描写的技巧。(4)背诵全文。
2.备教材
用好教参,疏通文义,把握文章的重难点。对诗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感情皆做到心中有数。教师要注重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教李白的诗,要让学生了解李白的生平,知道他的政治理想,知道他“清新飘逸”的文风;教杜甫的诗,要让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不仅知道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也要知道他“沉郁顿挫”的文风。
三、 注重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想尽办法,要让学生喜欢读诗,善于鉴赏诗词。
1.重视朗读工作
多播放名家的诗词朗诵资料,让学生喜欢吟诵诗词。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要在短小的篇幅里表现尽可能多的内容,尤其要求有精美的语言。读诗,就是要通过语言的中介,去领悟作品中所表现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大声地、有感情地吟诵诗词,可以更有效地抓住诗词中所要表达的情感。白居易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朗诵诗词,可使一些难以理解的诗词变得简单。在教学诗词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怕学屈原的《离骚》,认为难理解,难背诵。我在网上找到一个较好的朗诵材料,让学生反复听,反复地去模仿,后来学生都很喜欢读《离骚》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学生很乐意去读且熟记于心。
教师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朗诵水平,并经常在学生面前示范朗读、带读,营造人人爱大声读诗词的氛围。每次讲解诗词篇章,一定要抓好朗诵工作,个别朗读与集体朗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平时教学中,多开展诗词朗诵比赛活动,以赛带练,以赛促学。
2.引导学生进行诗词创作活动
旧体诗、新体诗均可让学生去写,多开展诗词征文比赛。在创作过程中,学生能更自觉地去了解诗词创作的技法,能更深刻地理解“起承转合”的妙法;还能在创作中进一步陶冶自己的情操。
让学生尝试着写歌词,也是提升诗词鉴赏及创作能力的有效方法。现在很多的流行歌曲的歌词都与古典诗歌相关,如周杰伦的《青花瓷》《千里之外》等。学生可去尝试着创作带有古典诗词韵味的歌词。
3.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勤于积累
诗人的感情从何而来的呢?唯物主义认为,诗人的思想感情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由客观事物激发出来的。要把诗读懂,非常关键的是要能把握诗人的情感,而要能做到这一点,需要有尽可能多的生活阅历。高中生参加实践的时间毕竟很有限,应多看书,多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点滴事迹。
参考文献:
浅谈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教学策略 篇3
【关键字】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策略
中国分类号:G633.3
高中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对学生的语文诗歌鉴赏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首先需要不断提高学生对语文诗歌形象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自身的语言学习技巧,其次需要提高学生赏析诗歌中心思想的能力,同时不断的对所学诗歌进行知识的拓展。因此,为了切实的完成新课程改革中的相关要求,本文深入分析了提高高中学生语文诗歌鉴赏能力的教学策略,旨在促进高中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
1科学把握诗歌的整体,找到解题依据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应当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主旨与大意,找到进行赏析诗歌并解决问题的关键。一般情况下,题目是整个诗词的领导者,也是读者准确领会文章大意的重要部分,也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不仅对文章起到引领的作用,并且还能发挥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如果可以正确的理解诗歌的题目,那么就可以充分的领会到诗人作诗的场景以及内心的感情,正确的理解文章的主体思想。但是,往往在进行诗词鉴赏训练时,学生会忽视诗歌题目的理解,这便会造成学生对诗歌主体的领会出现错误而不利于答题。所以,在高中语文诗歌教育中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时,需要注重提高学生对题目的理解能力,并且要关注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其中,最关键的是读的过程,学生只有对诗歌进行认真的"读",才能领会诗歌的主旨以及中心思想,领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对诗歌的读多使用的方法是进行默读,因此,需要教师在课堂的语文教学中增加学生读的时间,给学生提供安静的环境进行默读诗歌,这种沉默胜过大声的朗读,学生可以在默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在默读的过程中不断的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同时对诗歌进行赏析。并且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默读,使用正确的方法才会提高默读诗歌的效率,注重在默读中把握诗歌的整体。
2使用有效的鉴赏措施,体味诗歌之美
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注重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采取科学的教学手段不断的让学生体会到诗歌所具有的独特魅力。首先,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绘画将所读到的诗歌中的意向和景色描绘出来,来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和鉴赏的能力。每一首诗歌都是诗人所描绘的一幅画作,因此,欣赏一篇诗歌需要体会诗人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细细的品位诗歌中的景色,感受到诗人创作的情感。当学习一首诗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对诗歌的阅读,然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创作,可以描绘出一幅甚至几幅画作,使用绘画这种教学手段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创作的能力,最重要的是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诗歌鉴赏学习的积极性及热情。教师不断的对学生进行锻炼,才能够使学生的画作更加的富有情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学生默读诗歌时,运用多媒体使用相符合的音乐当做鉴赏诗歌的背景乐,使学生能够在适合的情境中,与音乐所带来的旋律产生共鸣,在心灵上感受到诗歌的主旨和诗人的情感,使学生在感受音乐之美时,切身体会诗歌的主旨和内涵,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
3关注理解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之情
提高高中学生对语文的诗歌鉴赏能力需要注重提高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把握,使学生能够不断的体会到诗歌中的情感。诗歌中包含有很多的意象,这些意象共同组成了整个诗歌的意境,因此诗歌中使用的意象和意境具有相关,是将主体的感情和具体事物相结合,但是诗歌中的意象主要是决定了诗歌的主体,而诗歌的意境主要决定的是诗歌的美感。因此需要注重提高学生对诗歌中意象的关注,引导学生关注诗歌意象中的实际的物象,并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客观经验去体会诗歌的美感。同时注重让学生在对诗歌的鉴赏过程中不断的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仔细认真的去品味诗人的情感。这样学生能够通过理解诗歌的意象,逐渐的进入到诗歌的意境中,将诗歌与自己结合起来,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之后去揣摩诗人的情怀。并且可以在诗歌鉴赏的教学中增强学生对意境的再现的练习,主要是让学生首先理解诗歌的含义,之后结合自身的想象,将诗歌进行改编,使其成为一个描写事情的文章,不断的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和写作的能力。
4结语
總之,为提高高中学生的语文诗歌鉴赏的能力,需要不断的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立足于诗歌的主体进行鉴赏,并深刻的理解诗歌意境,以此不断提高学生对诗歌鉴赏的兴趣及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玉芳.浅谈如何加强高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的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5(27):77-78.
[2]刘静芬.如何加强高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2,8(6):89-90.
高中语文张泌《寄人》诗歌鉴赏 篇4
诗歌作为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阶段的重要内容,其简约的表达方式却包含了丰富的意蕴,正确、恰当的理解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基本的文学知识水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更重要的是阅读诗歌还可以借助作者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本文就对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开展诗歌鉴赏活动进行了简单介绍,以求抛砖引玉。
一、借助诗歌内涵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诗歌鉴赏的第一步就是要先理解诗歌中所涵盖的内容,其中包括作者的政治抱负、作者的爱国情怀、作者的生活态度、作者的人文理想等等。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高中生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能力,而且他们已经接触诗歌好几年了,所以,在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欣赏和鉴赏能力的基础之上,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过自行阅读,发表自己的看法,总结其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理想等等。之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观点,进行补充,完善每首诗歌所真正表达的意思。真正让学生明白诗歌中所要阐述的观点、所要阐明的道理,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学习的印象,还可以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鉴赏李白的“蜀道难”一文时,教师要让学生在作者描述的情境中,体会到作者惊人的艺术夸张、丰富的想象力和雄伟磅礴的气势,描绘出蜀地山川奇险壮丽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了诗人对当时军阀割据局面的深刻忧虑等等。教师要让学生在体会作者所描绘的情境和所表达的感情中,学会热爱自然,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理解当时作者所处的环境,从而使学生的素质水平得到提高。
二、在鉴赏的过程中学会分析诗歌,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在诗歌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理解其含义之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对诗歌作品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偶、通感、设问、借代、用典等)、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表现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及篇章结构(开门见山、层层深入、伏笔铺垫、以小见大、卒章显志等)等进行分析,这也是诗歌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这也是语文试卷中经常出现的题目,然而,实际上学生对诗歌的特点认识不足,把握不准主题;综合分析能力弱,思路不清楚,甚至有些学生只是死搬硬套地将教师讲的一些知识拿到做题过程中,完全脱离了原文。所以,在鉴赏的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分析诗歌,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作者在言
志、在抒情,哪个词是这首诗歌的主题词等等,然后加以分析,使自己的分析向着正确的方向进行,以正确回答问题。
例如:在鉴赏郑谷“海棠”时,有题目设计为“本诗的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还有陆游的“秋波媚”,问下阕所采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等等。这些都是在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以陆游的“秋波媚”为例,下阕写遥望长安,期待胜利。“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幕云开”二句,以拟人的手法,移情于景。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不仅要抓住重点,还要注意答题的规范性,以提高自己鉴赏诗歌的能力和水平。
总之,在诗歌鉴赏中,掌握正确的鉴赏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成绩,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在诗歌的海洋里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充分领悟诗歌的艺术魅力。
高中语文张泌《寄人》诗歌鉴赏 篇5
关键词:诗歌鉴赏;诵读;质疑;讨论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教学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那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语文教师该怎样处理好诗歌教学中的诵读、质疑、讨论呢?
一、学习诗歌要做到多读、熟读
古人学习诗文,讲求烂熟于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崇尚诵读。孔夫子时代“诵《诗》三百”(《论语·子路》)蔚然成风。虽然我们没有必要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但其重视诵读的习惯无疑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阅读与鉴赏”的“课程目标”部分,指出:“注重个性化阅读;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使用多样的诗歌教学方法,谨防教法单一。提倡多读、熟读,严防心口分离。朱熹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除此之外,读的数量、遍数也要注意。阅读也不是盲目的阅读,是有针对性的,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重点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疑难问题。长期这样训练下去,就可以让诗歌教学落到实处,收效将是显而易见的。
二、以学生质疑为主,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获取知识
学生懒于质疑,懒于思考,这是语文教育的悲哀,是语文老师的悲剧。质疑是探究式阅读教学的中心,教师应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鼓励质疑问难,让学生敢于质疑,多角度、多方位质疑,激发质疑思维的活跃性,有效地质疑。
1.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解决学生不敢质疑、懒于质疑的心理问题
教师如果总唱独角戏,“满堂灌”是无法启发学生质疑的。在实践中,教师要认识到个体差异,引导学生消除胆怯怕羞的心理,多鼓励,多表扬。不要因为学生问题稀奇古怪就大加挞伐,不要因为学生语言幼稚就大加斥责,用学生的眼光去看问题,我们不仅要平等地对待学生,更应该仰视学生。针对诗歌鉴赏的大胆怀疑,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都是让教师欣喜的。生问生答、生问师答,让学生问出来,学生才能真正地参与到语文课堂中来。如,李白《蜀道难》中的情感变化就是学生质疑的热点,无论是从知人论世的角度,还是缘景明情的角度,学生想出来了新意,各抒己见,各抒奇见,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教会学生质疑
“读书须反复,读书须思考,读书须生疑。”在实践中,通过预习和阅读,发现新知识和难点,在课堂上就可以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提高质疑效果和学习效率,而且会发现教师发现不了的问题,将课堂引向深入。让学生学会质疑,在诗题中质疑,在注釋中质疑,在意象中质疑,在意境中质疑,在诗人情感中,在选词造句上质疑,在多媒体教学中质疑,在画面中质疑等。质疑的过程是学生思考的过程,也是学生探究的过程;质疑的过程是教师启发学生智慧的过程,也是教师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过程。绝不能穿新鞋走老路,这样教学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才能让学生真正热爱我国的古典诗歌。
三、讨论不但能启发学生思维,而且还能培养学生之间合作的精神,更是探究性教学形成结论的过程
1.讨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难易要恰当,方法要多样
讨论内容要与学生掌握的知识相联系,要与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相联系,要保证内容不难,同时也不要太简单。太难,讨论无疾而终;太简单,失去了讨论的意义。教师要启发和引导学生围绕诗歌鉴赏的内容和情感积极讨论,阐明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形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动口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学生是讨论主体,教师是讨论的指导者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学生讨论机会不多,时间不长,学生也可能认为自己的发言没有价值,没有意义。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教师成为讨论中的指导者。教师在学生简明扼要地陈述自己的观点时,在抓住核心关键时,在讨论出新意时鼓励赞扬;在学生偏离主题时,在学生钻牛角时给予指导;同时调控各讨论小组,使讨论有序地进行,调控时间,提高教学质量,甚至教师可参与到小组讨论中,成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员,营造课堂教学民主、平等的学习气氛。
总之,诗歌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反复阅读、质疑、讨论,共同探求,获得新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敏捷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都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唐林飞.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06.
【高中语文张泌《寄人》诗歌鉴赏】推荐阅读: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复习07-09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09-08
高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07-29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技巧(超实用)05-22
35.初高中语文:“诗歌鉴赏”4大技巧!08-26
高中语文古诗文鉴赏09-13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10-13
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教学06-21
高中语文诗歌导课10-20
高中语文诗歌赏析怎么答题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