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诗歌鉴赏课心得(精选4篇)
高中诗歌鉴赏课心得 篇1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高分又是我们不容忽视的现实。基于以上两点, 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教学中, 我们既要继承传统教学模式的精华, 又要融合新课改创新精神, 努力创建一个既能体现自主、合作、探究, 又高效、实用的切合实际的教学模式。经过我们的研讨, 觉得诗歌鉴赏的教学我们可以采取这样一种教学模式, 具体如下:
一、自主预习, 设疑激趣
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绝佳途径, 也能体现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学习诗歌的前一堂课, 要及时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 可以留一些问题让学生完成。根据诗歌的特点, 你可以设置以下形式的问题:
1. 搜集有关作者和创作背景的资料, 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展示。
2.把这首诗改写成散文。3.写100字左右的初读感言。4.由这首诗我联想到了哪首诗, 为什么。5.请画出这首诗在你脑海中的画面。这些作业要避免形式, 一定落到实处, 学生一定要认真完成, 可以独立, 也可以合作。课堂上一定要给学生展示预习成果的时间, 好的给予表扬奖励, 差的要给予批评。当然, 这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
通过多姿多彩的预习形式, 既可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也可激发学生的兴趣, 同时也让学生在预习中真正学到了知识, 提高了能力。
二、巧妙导入, 烘托渲染
1. 知诗人, 明背景。
学习古诗, 只有先了解这个诗人及创作背景, 才能更好的理解这首诗。这可以以学生展示预习作业的形式展开。基于学生搜集的作家和创作背景资料, 教师巧妙衔接, 导入新课。
2. 巧构思, 激兴趣。
根据不同诗歌的特点, 教师可利用多种手段, 巧妙构思, 创造情境, 导入新课。导入语言要极力渲染, 有感染力, 尽最大的努力, 以最快的速度吸引学生, 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反复吟诵, 整体感知
1. 榜样示范, 激发愿望。
榜样示范原理是观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观察学习依赖于重要的榜样示范活动。我建议教师一定要进行范读, 力求做到声情并茂, 并鼓励学生会读得更好。这无疑调动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激发了他们强烈的诵读愿望。
2. 自由吟诵, 避免齐读。
学生带着强烈的诵读愿望, 自由吟诵, 情感自由发挥, 初步感知诗歌。每个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不同, 情感把握、音高、语速都不尽相同, 如果齐读的话, 就会使学生为了读齐而读, 无形中阻碍了个性发展。
3. 学生评价, 个体点拨。
由学生评价某一个学生读得好在哪里, 应该改进的在哪里。这个学生在同学的帮助点拨下反复吟诵、改进, 直到同学们满意为止。让学生的进步在课堂上显现, 构建一个自由、互助、和谐的课堂。
四、巧设问题, 理解鉴赏
对于诗歌内容、情感的理解, 我不建议采取逐句鉴赏, 这与新课改提倡的教学要强调重点, 避免面面俱到是相违背的。因为高考诗歌鉴赏就是以简答的形式出现, 为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密切联系高考, 我建议以设置问题的形式展开讨论来完成。让学生在讨论回答问题的同时, 理解诗歌的内容、情感、手法并掌握诗歌的学习重点。这就要求我们对于问题的设置一定要精心、仔细, 我觉得应该具备以下几点要求:
1. 符合学生对诗歌学习的认知规律, 即品形象——入意境——体诗情——赏手法——味语言。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
2. 抓住特色, 突出重点。
一首诗的特色, 就是其优秀的地方, 也是我们要学习的重点。我们在设置问题的时候, 一定要凸显其学习重点的地位。
3. 难易适中, 温故知新。
我们面对的学生是即将进入高二的学生, 在高一我们已经学习不少唐宋诗词,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能力, 因此设置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水平和能力。一道题如果所有学生都不会, 或者所有学生都会, 这个题的设置都是不成功的。每道题难易适中, 题与题之间也要有难易的梯度。知识是具有连贯性的, 出题时要尽量做到温故而知新。
五、强调重点, 拓展延伸
每一课都有一个重点, 学习重点可以在课前提出, 也可在鉴赏诗歌后总结出。我们建议最好是通过学生回答问题, 自己能发现这节课应该讲的重点是什么, 一定要强调重点, 让学生知道这节课讲的是什么。要应以教师讲解为主, 也可适当启发引导。
六、学生反馈, 当堂检验
一堂课上的好坏关键要看学生掌握的如何。当堂学的内容, 当堂消化并当堂检验。一首诗学完以后, 最好要当堂背会。可以以竞赛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看谁背得快, 争取让所有的学生都能背会。
七、设置专栏, 课后评比
在教室后设置语文专栏, 征选学生优秀感悟, 贴在专栏上, 让学生共同欣赏, 相互学习, 评论, 让学生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诗歌文化, 每周评出冠军, 调动学生积极性。
总之, 诗歌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应当确立, 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应当成为新时期语文教师不断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强化高中学生语文诗歌鉴赏能力, 提高诗歌鉴赏的教学水平, 已经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注意的教学问题, 诗歌鉴赏能力能够提高不仅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成败, 而且对学生语文人文性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理应受到教育界足够的关注。作为老师, 要积极起到一个引导带头作用, 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己鉴赏诗歌的水平, 深化理解诗歌的大意。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够真正的感受到诗歌带来的美以及其中的精华, 让他们在诗歌中徜徉。
摘要:诗歌鉴赏一直以来就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 诗歌鉴赏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很大作用。新课改特别强调审美教育, 而诗歌鉴赏是语文审美教育实施的必要的途径和重要内容。系统、深入地研究诗歌鉴赏教学的规律, 寻觅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的有效策略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古体诗,鉴赏课
高中诗歌鉴赏课心得 篇2
古典诗歌是我国文学艺术殿堂里一朵瑰丽的奇葩。怎样才能让学生走近古典诗词?如何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这次学习中我找到了答案。
第一、熟悉背景,知人论世。
“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每一首诗歌,都有它的社会根源和时代特征。因此,老师必须介绍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个人情况,学生才能获悉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及感悟。例如,毛老师讲《水调歌头》时,适时介绍苏轼所处的时代、生平、思想和个性,努力还原出北宋那个特定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环境中的苏轼,这样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才更加全面和具体,并且对诗人情感世界的把握也准确,从而与诗人产生共鸣。
第二,诵读吟唱,读出感情。
在诗歌的学习过程中如果缺少了朗诵,就如同歌舞缺少了音乐。诵读可以让学生领悟到诗歌丰富的内涵,体味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在读中还古诗以生命、活力。
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三步读到位”:首先,读好二三、二四节奏;然后,明确重音、语调;最后,带着感情来诵读。而且诵读的方式要多样化,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般来说,先由老师配乐朗诵,学生再自由读,最后由学生评价。学生在自我评价中逐步掌握朗读技巧。总之,古典诗词鉴赏教学离不开朗诵,朗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初步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从而品出诗的韵味、诗的情味、诗的意味、诗的余味。
第三、诗歌素描,展现意象。
古诗词鉴赏要落实翻译?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应有不同的做法,如果单单是直译,会使课堂显得单调,缺乏生气。本次观摩的课例,老师面对的都是水平较高的学生,他们都采用诗歌素描法,用描述画面的方法让学生了解诗歌大意。特别是陈鹏老师在《水调歌头》描述画面的环节中,别有一番新意。学生在描述画面的同时,陈老师用简笔画把诗中之意象画出来。学生在发挥想象之后,再直观地呈现诗中之意象,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大意。
第四、活用积累,收获新知。
指导学生赏析诗歌中重点语句时,教师可以引用学过的诗句指导学生品析。如林老师的《春望》,赏析“城春草木深”的“深”字时,请学生回忆学过有“深”字的诗句,再来理解《春望》中“深”的意思,正所谓温故而知新。
如何上好初中语文诗歌鉴赏课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歌鉴赏课;策略
很多语文教师在提起诗歌教学的时候,往往追求的是一种诗意美。然而,在中考的诗歌鉴赏考题上,我们发现,考生对于诗歌奖赏类的题型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畏惧心理,会无从下手。所以作为文学历史上鲜有文学魅力的诗歌,面对如今的“00后”考生,也陷入了困境。所以本文想研究的是在诗歌鉴赏课堂上,教师要多多使用现代化多媒体媒介以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转变学生对于诗歌的认知,使其爱上诗歌。
一、探究诗歌背景,体会诗歌意境
我们要努力通过了解作品在什么年代产生的以及作者在创作时的生活状况,作者的人生经历、写作风格等,这些都是有利于更好地理解作者创作时的真正意图以及作品的情感内涵。因为每一部作品都有着它独特的社会环境以及个人特色。所以只有充分熟悉作者的写作特点,才能真正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例如,作为唐代最有代表性的诗人——杜甫,他的诗风格变化无穷,大多是以沉郁顿挫的风格为主,这和他一生的主要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杜甫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的时期,所以他的一生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坎坷,体味了世间的悲惨凄凉。所以学生要想真正理解杜甫诗歌的真实感情,就要切身地了解杜甫的人生经历、写作风格,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二、把握诗歌意象,深究诗歌内涵
诗歌是可以通过意象来很好地表达哲理,是以象征性为主要特点,意象是可以体现作者创作时的情感变化,是作者用来寄托情感最好的物、景、事。诗歌在创作过程中讲究的是凝练以及含蓄,在抒发自己情感的时候并不会直接表现,而是通过各种意象寄托自己的情感。在诗歌创作中,杨柳以及长亭会是离别的意象,杜鹃代表着凄凉、悲苦,夕阳、流水代表着忧愁,月亮和鸿雁象征着离愁别绪。所以,在初中语文诗歌鉴赏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意象的主要特点,探索诗歌真正的内涵,这样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象寓意,体味诗歌的情感内涵。
三、品味诗歌语言,领会诗歌意蕴
作者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讲究的是遣词造句,“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道出了诗歌对词句的重视。许多的诗歌正是因为运用了某个词句而使得整首诗歌拥有了独特的韵味。
例如,李白的《渡荆门送别》,诗歌的意境悠远,语言精美,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魅力的诗歌。在“来从楚国游”中的“从”凸显了诗人伟大的气魄;“山随平野尽”中的“随”字把静转化为动,给人以一种空间感;“江入大荒流”的“入”字体现了江水的磅礴气势,也借此展示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所以,在初中语文诗歌鉴赏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中的词语艺术,通过反复地推敲来锤炼词句,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所拥有的丰富意境,领悟诗歌的丰富内涵。
(一)抓住“诗眼”,整体感知诗歌意蕴
在诗歌中最为凝练和生动的字词被称为诗歌的“诗眼”,诗眼是整首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诗歌的“诗眼”,这样学生就可以轻松地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感知诗歌的情感表达,感知诗歌的意蕴。
(二)反复推敲字词
在初中语文诗歌鉴赏课堂上,学生只有对关键的字词进行反复的推敲和锤炼,才能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情感内涵。例如,在李商隐的《无题》这首诗中,整首诗的构造诗象迷离、含义深邃,并闪烁着迷人的艺术光辉。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这样就可以使得学生体会到字里行间的韵味。
四、反复吟诵,感知韵律
诗歌最主要的阅读方法是吟诵。吟诵需要学生反复地朗读,通过熟读来体会精髓。“吟”是指拉长自己的声音来诵读,“诵”是指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来体会节奏。通过吟诵可以很好地体会到诗歌的节奏以及声音,从而进入作者的世界,从而与作者达到心灵上的互通。“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朱熹说读书就应该先通读,体会静思,这样不但可以了解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还可以与作者心灵想通。
教师在指导学生吟诵时可以从因声求气、因声入境、因声入神三个方面展开教学。因声求气要求学生掌握好作品的声律特点,体会它的抑扬顿挫;因声入境是指通过借助动作、音乐来营造诗歌的氛围,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可以有一种画面感,从而身临其境;因声入神是指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来体现作者的情感变化,吟诵的最高境界便是体会到情感。
综上所述,在诗歌鉴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探究诗歌教学的方式方法,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从而提高诗歌课堂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美春.引导学生体悟古诗词意境的有效策略[J].教学参考,2010(5):19-21.
[2]韩贤克,崔宏伟.古典诗歌教学的有效方法[J].文学教育,2010(6):40-41.
学习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心得体会 篇4
徜徉在这部宝典中, 如果学生还不会透过字面去体味诗歌的“言外之意”, 老师依然把一首首优美、清新的诗肢解成字、词、句的知识点堆积, 那我们就不要指望语文课能濡染心灵、陶冶性情了。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在诗歌鉴赏中有一些个人的体会。
一、以读带讲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做诗也会吟。”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因为诗歌有特定的节奏和音韵, 所以学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体会出诗人或喜或悲的情感, 才能自然而然地获得与诗人感情上的共鸣。不读, 又焉能体会得出诗人的喜悦、忧愁或凄婉呢?
因此诗歌仅靠老师讲是不行的。那么我们的语文课为什么不多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 去品味呢?最早的诗歌不就是老百姓在劳动中喊出来的吗?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到浅吟、低唱, 动情处放声高歌呢?在琅琅读书声中, 来体味“天地一沙鸥”的凄凉之意, “悠然见南山”的散淡之心, 来揣摩李白、苏轼的豪放, 杜甫、辛弃疾的雄浑。
二、借助多媒体, 优化诗歌教学过程
诗歌是想象的语言。其特有的含蓄和意境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审美享受, 但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何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意境, 与诗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成为诗歌教学的一个难点。而恰当地运用多媒体, 能有效地弥补常规教学的不足, 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诗歌特定的氛围中。
比如在讲王维的《山居秋暝》时, 可用图片将朗朗明月、密密松林、潺潺流水表现出来, 甚至可以用音乐表现水流的声音。又如讲《念奴娇·赤壁怀古》时, 可用画面展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直观、醒目的画面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总之, 运用多媒体, 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让诗歌教学激情澎湃。
三、以点带面
诗歌有独有的艺术技巧。比如意象、意境等, 对于高中学生, 应该系统地掌握这些知识, 就可用来自学了。教师不能一首首地教完就算完成任务, 更应该“授之以渔”。所以, 教师可以用一些专题来集中讲授这些知识, 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比如, 李清照的《声声慢》, 用秋风、黄花、梧桐、细雨等典型意象来诉说词人凄苦、孤寂、悲愤的内心感受。如果我们抓住这些意象引导学生深入挖掘, 就可以对这首词做深刻而准确的理解了。
四、以练带学
物质发达的今天, 浮躁的人类却不愿去聆听大自然的天籁之音。那就让我们以课堂为阵地, 让学生真正感受诗歌的美。
可以发动学生自己创作诗歌, 而想写好古诗词, 必须掌握一定的平仄、押韵、对仗知识, 这样就逼得学生自己去学, 无疑比老师单纯的灌输效果更好。写出来, 再按意境高低, 技巧强弱等评奖, 优秀作品搞展览, 这都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并挖掘学生的潜能。而这不正是素质教育下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的生动体现吗?
【高中诗歌鉴赏课心得】推荐阅读:
高中诗歌鉴赏05-15
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反思06-05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复习07-09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09-08
高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07-29
高中诗歌鉴赏的突破口09-03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技巧(超实用)05-22
高中语文张泌《寄人》诗歌鉴赏09-24
35.初高中语文:“诗歌鉴赏”4大技巧!08-26
高中诗歌鉴赏常考知识点归纳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