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诗歌专题反思

2024-08-28

高中诗歌专题反思(精选9篇)

高中诗歌专题反思 篇1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复习》教学反思

西安惠安中学 王维平

在一份高考语文试卷中,诗歌鉴赏题应该说是最让老师费心、学生烦心,而得分又最让人闹心的题型之一,每届平均得分都不高。鉴于这一现象,在2014届高考语文复习时,我在这一部分的复习时狠下了一番功夫。整个一轮复习花费了十二个课时完成诗歌鉴赏相关知识的系统梳理。在二轮复习时,根据题的不同问法,分门别类的总结各类题的答法,从答题技巧和答题规范上指导学生如何做诗歌鉴赏题。第三轮复习时,又让学生归纳试卷中做这道题的失误,查漏补缺。整个复习过程我个人认为比较扎实,比较全面。但从高考完毕学生对这道题答题情况的反馈来看,大部分学生基本上都能得到分数,但还有一部分学生,这道题的得分仍不能让人满意。因此,想借助此文,思考整个复习过程总结优点,找出不足,以便在下一轮的复习中得以加强。

整个复习学生反映好的地方有:

一. 知识讲解、梳理比较系统,比较清晰,使学生对相关的诗歌鉴赏知识有了明确的认识。我对诗歌鉴赏的相关知识是分门别类进行的。我的课程设计为四大版块:走近诗人版块,诗歌类型版块,诗歌特点版块,专题鉴赏版块。

走近诗人版块:精选了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辛弃疾、陆游、马致远及诗人兼词论家王国维。分别介绍了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际遇、思想变化、人生理想、以及创作风格,并分别精选了有代表性的作品4篇。

诗歌类型版块可分三类:

1,按表达方式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和哲理诗。叙事诗选取了《诗经·氓》、《孔雀东南飞》、李白的《长干行》、杜甫的《新婚别》和白居易的《琵琶行》;抒情诗选取了乐府诗《上邪》、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李商隐《夜雨寄北》、孟郊《登科后》和杜牧的《赠别》;哲理诗选取了虞世南《蝉》、苏轼《题西林壁》、刘禹锡《酬乐天》、王安石《登飞来峰》。

2,按照体裁分古体诗与近体诗。古体诗我选取了《诗经·蒹葭》、《楚辞·国殇》、曹操《观沧海》、李白《行路难》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而近体诗我各选择了五首绝句(王之涣《登鹳雀楼》、王维《鸟鸣涧》、杨万里《小池》、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朱熹《观书有感》)和律诗(杜甫《登高》、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陆游《书愤》、李白《别友人》、骆宾王《在狱咏蝉》),兼顾五言与七言。

3,按照题材分山水田园诗(陶渊明《饮酒》、王维《山居秋暝》、柳宗元《江雪》、孟浩然《过故人庄》、韦应物《滁州西涧》),咏物诗(于谦《石灰吟》、黄巢《题菊花》、贺之章《咏柳》、林逋《山园小梅》和元稹《菊花诗》),边塞诗(高适《燕歌行》、岑参《走马川行》、王昌龄《从军行》、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与范仲淹《渔家傲》),咏史诗(《刘禹锡《乌衣巷》、杜牧《泊秦淮》、《题乌江亭》,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李商隐《贾生》),另外咏怀诗、送别诗、闺怨诗以及思乡诗等在教学中也都有所涉猎。

诗歌特点版块也分三类:

1,按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分为忧国伤时(杜牧《过华清宫》、杜甫《春望》、《登楼》、范成大《州桥》、白居易《卖炭翁》),建功报国(屈原《涉江》、曹操《龟虽寿》、寇准《夏日》、辛弃疾《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陆游《示儿》),思乡怀人(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李白《乐府》),生活杂感(崔涂《春夕》、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长亭送别(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李白《金陵酒肆留别》、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陈亮《水调歌头不见南师久》、辛弃疾《木兰花慢》)。2,按诗歌的不同风格分为自然冲淡(李白《古朗月行》、王维的《鹿柴》、《过积香寺》、刘禹锡《浪淘沙》、方岳《春思》),雄浑(刘邦《大风歌》项羽《垓下歌》、孟浩然《临洞庭》、王维《使至塞上》、岑参《逢入京使》)、奔放(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悲慨(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沉郁(杜甫的“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等)、豪放(范仲淹《渔家傲》、苏轼的《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陆游的《诉衷情》、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和张孝祥的《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婉约(李清照的《声声慢》、姜夔的《扬州慢》、周邦彦的《苏幕遮》、柳永的《雨霖铃》和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含蓄、飘逸、悲壮、旷达、疏野等风格也有所涉及。

3,按表达技巧分为直抒胸臆(《菩萨蛮·敦煌曲子词》、李白《越中览古》、鱼玄机《江陵愁望有寄》、梅尧臣《陶者》、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寓情于景(秦观《春日》、曾巩《城南》、叶绍翁《夜书所见》、马戴《楚江怀古》、蒋捷《虞美人听雨》),托物言志(王冕《墨梅》、白居易《杨柳枝词》、陈子昂《感遇之二》、李纲《病牛》、陆游《卜算子·咏梅》),先抑后扬(李商隐《贾生》、韩愈《春雪》、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晏殊《示张寺丞王校勘》、黄庭坚《登快阁》),虚实结合(左思《咏史》、李贺《将发》、王建《十五夜望月》、齐己《早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动静结合(陶渊明《归园田居》、张舜民《村居》、苏顺钦《淮中晚泊犊头》、杜甫《漫成一首》、王攽《雨后池上》),以小见大(司空署《江村即事》、王弯《次北固山下》、元稹《行宫》、杜牧《赤壁》、张籍《秋思》),对比对照(沈约《别范安成》、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李约《观祈雨》、张俞《蚕妇》、欧阳修《生查子》等等。此外,兼及联想、想象、类比、象征、渲染、烘托、衬托、悬念等表现手法,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运用,比喻、排比、反复、拟人、夸张、反问、设问、对偶、用典、互文等修辞方法。在专题鉴赏版块中,特设《红楼梦》诗词鉴赏(甄士隐《好了歌》解注、《西江月·批宝玉》二首、《飞鸟各投林》、《霁月难逢》、《葬花吟》、《红豆曲》、元春谜语、黛玉《问菊》、薛宝琴《赤壁怀古》、薛宝钗《临江仙·柳絮词》等十首)和赤壁题材诗词鉴赏(韦昭《代乌林赋》、王周《赤壁怀古》、李白《咏赤壁》、杜牧《赤壁》、胡曾《咏史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杜庠《赤壁》、薛宝琴《赤壁怀古》等)。

四大版块排列按由人到诗,由内容到形式,由理论到实践为顺序,符合接受性学习心理的规律,也符合诗歌鉴赏的规律。

二. 总结规律,指导方法,规范答题,明确技巧,使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有话可说。根据近十年高考试题题型的总结,可把相关题型分为:炼字型、分析意境型、分析句意型、分析语言特色型、分析主旨型、分析技巧型、分析构思型、鉴赏景物(意象)型、一词领全句型、分析情感形象型、观点不同型、综合解答型等十二种答题模式。每一种答题模式又分别根据提问方式、提问变体、解答分析、答题模式、答题示例这五个方面来总结概括。

如炼字型题。1.提问方式:

①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②本诗的诗眼是哪个字?诗中哪些字眼表现(突出)了诗的某一点? 2.提问变体:

①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②诗中某个字(某句诗)的作用是什么?诗中为什么要用某个字(某句诗)?说说(简析)诗中某个字(某句诗)在诗中的作用。

③诗中某个字(某句)换作(改作)某有什么作用?两者有什么区别?哪一个好,为什么?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炼实词:动词,表颜色的词,拟声词,叠词,形容词和副词等修饰语(自,孤,独,冷等),化动为静或化静为动。炼虚词:数词,连词,副词等。炼押韵(平仄):调换词序。注意:一般而言,五言诗在第三字,七言诗在第五字炼字 4.答题模式:

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

③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 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后面三点可概括为: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情境(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

①某个字(某句话)运用了……手法(修辞方法等),表面的意思是……言外的意思是…(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 某个字(某句话)运用了……手法(修辞方法等),表面的意思是……言外的意思是…(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换作某,就起不到这样的表达效果。5.答题示例:

[示例一](2003年全国卷)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①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②毒龙:指世俗欲念。问: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释含义、描景象)。“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点情境)。[示例二](2002年全国卷)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步骤①)“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②)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示例三](2007年全国卷II)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问: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答:(步骤①)分别是“明”和“出”。

(步骤②)这两个字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步骤③)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步骤④)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意境清幽秀丽,俨然构成了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

通过这样的分类、归纳和总结,可以使学生明晰答题的正确方向,掌握答题规律,答题时避免答案遗漏。

复习过程中的不足: 1.以讲代学,盲目求多

整个教学总是企图把各类型的诗词都给学生讲完。结果呢,反而是越讲越没章法,越讲学生心理越乱,学生不入诗里,不讲诗境,不能与诗人或诗词主人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只是一遍遍的、机械的生吞一些所谓的规律和方法,最终脑子里还是一团浆糊。2.就题讲题,忽略诵读,无法感知诗歌的美

诗歌教学直奔高考试题,应试化,模式化。学生死灌硬练。学生走不到诗歌里面去,无法感知诗歌的意境美。只是为做题而做题,所以学生无法从学习中获得乐趣,认真的学生可能会举一反三,运用诗歌的相关知识学会鉴赏。但学习比较差的学生对这么多的知识短时间内是难以消化,在加上复习比较枯燥,这些学生就很难在复习中获得很大的提高。

改进措施:

根据复习过程中的不足,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做如下改进: 1.让古诗回归“诵读”之本 2.让古诗回归人文之本

3.让古诗教学能点燃学生创作的激情 4.通过古诗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总之,古诗词鉴赏复习既要让学生学有所得,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又不能打压学生的积极性,陶冶学生的兴趣。这的确需要我们每一位语文人去思考。

高中诗歌专题反思 篇2

一、教学设计的思路

教学评比课的课题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中国近代救国方案的探索和实现》。依据这一课题, 笔者紧扣课标, 重组教材, 围绕2007年人教社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主干知识———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救国方案进行了专题探究。

1. 复习已学知识

在专题探究课中, 复习已学知识是为学生探究问题作铺垫的。因此教师只需与学生完成主干知识的回顾即可, 不必做过多的阐述, 以免冲淡重点, 一般用时10分钟左右即可。围绕课标和历史必修一教材, 我给出了以下两个问题, 通过填表格的形式与学生一起复习基础知识。

问题1:近代中国三大革命阶级 (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提出的救国方案?

问题2:他们为救国而进行的重大实践活动及其结果?

2. 引导探究

通过已学知识的复习, 为引导探究作了准备。引导探究部分是历史探究课的核心, 是要引导学生重点探究的部分。为此笔者在这部分重点探究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1) 依据材料分析近代中国农民阶级的救国方案《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为何不能实现?

(2) 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救国方案新旧三民主义为什么不能实现?

(3) 简述无产阶级的救国方案与农民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派救国方案相比, 有何进步性?为什么无产阶级能提出科学的救国方案并逐步实现?

引导探究部分紧紧围绕中国近代救国方案的探索, 三个方面的问题抓住探索的不同结果来展开, 以问题为主线启发学生思维, 从纲领内容及阶级特性等方面比较近代中国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救国探索。通过探究, 让学生明了近代中国各阶级救国的历程, 并使学生认识到近代中国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不能领导革命胜利, 由无产阶级来领导中国革命, 走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3. 展开探究

历史探究课的意义在于学生通过了解历史, 理解历史从而达到见解历史, 得出自己的认识。应该说这部分是本课的高潮所在, 是应该出彩的而且也是最难设计的。如何选取材料;如何让学生能讲、讲得出;如何结合现实, 结合学生实际, 体现时代精神, 达到课题的升华是作者在备课时感到最困惑的。经过思索, 笔者确定了思路, 选取了材料, 设计了问题。

材料1:1970, 1990, 2000, 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及在世界排名表 (略) ;

材料2:洪秀全、孙中山、毛泽东的人物肖像 (图片略) 。

问题: (1) 阅读材料一, 谈谈你从中得到的认识? (2) 阅读材料三, 选出在三位历史人物中你最崇拜的人物?说明选择理由。

创设情境, 设置问题, 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主义不仅救了国, 而且还强了国, 坚定学生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通过思辨, 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的必然选择的实现是以洪秀全、孙中山、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中国人民不懈追求, 不断探索的结果, 从而弘扬爱国主义的主旋律, 体现时代精神, 进行课题的升华。

4. 延伸学习

学以致用, 见解历史是为了应用历史。作为本课的最后一环, 笔者提供了课题, 介绍了思路和方法, 要求学生结合本课探究方法课后自主探究。

课题:不懈的追求———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对民主政治建设的探索

思路提示:紧紧抓住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展开探究。

方法:充分利用课本知识;与同学展开合作, 共同探究;同时也可以到网上查询有关的资料和信息。

二、教学成败的反思

评优活动结束后, 经过同行评议、评委点评后, 我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如果这堂匆匆而就的探究课还有可取之处的话, 首先在于做到依据课标、课题, 依托教材展开教学。虽然是全新的探究课题, 但我选取的教学内容都是“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这一专题的重点和主干知识, 设计的问题没有脱离课标要求, 材料素材大多来自于教材, 结合了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 成功地实现了由常规课向探究课的转变。

其次, 改进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整个探究过程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 更好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在引导探究过程中提供图文并茂的材料, 多些“论从史出”, 少些结论的灌输, 使引导探究过程变成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通过展开探究, 引导学生形成情感体验, 进行课题的升华, 在学生发表见解后及时点评, 及时调控学生的见解偏差, 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路, 为层层展开和不断深化课题服务。

再次, 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本课利用丰富的史料, 营造浓厚的历史情境,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弄清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探索失败而无产阶级的救国方案得到实现的原因。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或独立思考, 或小组交流合作, 师生互动, 生生合作, 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探究热情高, 发言踊跃, 乐于主动学习。

回顾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 让我耿耿于怀的问题还是不少的。在引导探究环节, 探究的过程是以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为核心的,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发现不了问题, 提不出问题, 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不够。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问题仅仅是方法和实验的过程, 而提出新的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发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不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必然导致学生缺乏对事物深层次探究的意识, 从而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养成。在展开探究环节, 仅限于老师对学生的评价, 学生之间的互评不够, 未能突出评价主体。教师的主导性意味依然浓厚, 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不够。

在探究学习中, 创新有余, 以往历史教学中的一些有效做法坚持不够, 比如, 注重讲授就很有必要, 最好的做法应当是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融会贯通。整堂课过于理性, 而忽视了历史的感性。事后想来, 多一些近代救国救民英雄人物的描述, 可以使本次历史探究更饱满, 更人性, 更有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限于篇幅, 诸如此类的问题就不一一列举了。

诗歌鉴赏专题复习的教学反思 篇3

月初,我们进入了专题复习的第一个模块——“诗歌鉴赏”。当我把这个消息告诉学生的时候,同学们先是一片哀叹声!继而我对同学们进行了鼓励教育!告诉他们诗歌并不可怕,系统的复习,按步骤进行,就一定会取得进步,甚至可以在高考中得到满分!复习就是在学生的将信将疑中展开的!

我对诗歌鉴赏的理解是,把握“意”和“象”。

诗歌是诗人表情达意的载体,诗言情以表志。所以在诗歌阅读的过程当中就要抓住传情达意的意象。继而把握诗歌的抒情主体的情感。除了意象外就是诗人把文字组合在一起所运用的手法。高考命题主要也就恰恰是从这两点入手的,考情感和手法,所以据此,我给复习制定了一个小的计划,从细节、基础入手进行复习。第一阶段的复习,主要集中在基础概念的掌握上,把诗歌的专用术语和基础知识印成题签。内容包括: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主要是,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表现手法中把修辞手法单分成项,注重概念和手法的作用讲解。修辞手法介绍常考的,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等,让学生熟记例句、并能准确说出是何种手法,除此之外还要识记手法的作用以便在答题中使用。在手法复习中最大的困难就是学生对相近的手法区分不够准确,为此,我做了几个小的专项训练来专门训练区分易混手法。第二阶段,训练学生的审题意识,交代基本的审题步骤,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第三阶段,训练答题步骤。

根据近年来考题的情况,把试题总结成几种典型题型,配例题进行讲解,并且选取相应的题型进行巩固性训练。

在教学手法的选择上,起初是以我的讲授为主,学生的配合为辅。

随着时间的深入,我发觉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和低,于是,我就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以我的点播和启示为辅,并把学生的作业打在幻灯片上,让同学们自己发现并改正错误,由我最后总结。

起初,在进行知识清单讲解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认真的记录,辨别,掌握也很好。当知识清单讲过以后,就进入了习题训练阶段。就是要求学生把刚刚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就一一的浮出水面了……

学生把握不好诗歌的修辞、情感,甚至最基本的概念似乎也忘空了,所答非所问的现象更是严重。似乎讲过的知识清单的内容全都蒸发了一样。我很困惑,但也能理解。每讲一道题目就把相关的知识点在讲解一遍,学生刚开始时还能认真思考、仔细记录,但时间一长,学生开始厌学倦学。体现在:每天所留的诗歌鉴赏作业,字越来越少,越来越不认真;课堂上目光发直、发飘、呆滞,手中拿着笔低着头,一言不发,直到讲解完让记答案时,他们才略微一动,让我知道他们还是活物!

我对学生进行了调查,问他们学到现在诗歌鉴赏掌握到什么程度,对诗歌鉴赏的态度怎么样?喜欢还是不喜欢!学生的反馈让我又气又喜。过一半的学生选择了不喜欢,还有一半学生选择喜欢或一般。

不喜欢的学生恨诗歌恨到切齿的地步,在纸上写道“上看题目下看诗,两处茫然皆不知。只想知道诗人的籍贯,以掘之坟墓,恨……”

看得我哭笑不得!既是如此痛恨古文,缘何写得出这古句?从学生的反馈中,我总结到:学生之所以不喜欢,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对古诗词没有兴趣,二是没有成就感,在做题中找不到规律和自信!

在集体备课中,其他人也反映了类似的情况。我们拟决定在下一阶段的教学中,思考如何引发学生的兴趣,如何让他们在习题中寻找规律、总结题型,增强他的自信心!把对诗歌的厌倦降到最低点。

跟班主任的交流中,也反映出学生听不进去的现象。

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反思 篇4

诗歌教学贯穿了从小学到初中的全部语文教学过程,甚至可以延伸到幼儿学说话时候。按说,初三学生应有初步的诗歌鉴赏能力了,可实际上并非如此。原因何在呢?经过长期观察,我感到以下几个因素阻碍了学生对诗歌的阅读鉴赏:

1、背诵积累少。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识记,恰恰相反,要提高语文素养,必须要有一定的知识原始积累。由于一些错误的认识,目前学生能完整背诵的诗歌非常有限,这对我们这个诗的国度,对语文教学都是极大的悲哀。

2、语言障碍。古代诗歌中的特殊句式,文言词汇,都影响到学生的理解和鉴赏。

3、缺乏必要的训练。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对一首诗歌,学生即使感悟到了,也不会表达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除平时教学中的不足,就是重讲轻练,同时缺乏必要的方法指导。基于以上思考,高三诗歌鉴赏训练中,通过对内容归类,使学生举一反三,提高理解能力;通过训练解题模式,提高鉴赏表达能力。

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常常与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要真正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要对作者创作诗歌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诗歌作品。“以世论诗”即为再现当时时代、社会环境及作品产生的具体背景,以其世观其诗。

语文教学应该重欣赏,而诗歌教学尤其要重视欣赏,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三,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对比较难懂的古诗文更加不赶兴趣。

山水田园诗歌专题 篇5

【知识点滴】

一、田园诗

诗歌史上,把田园诗和山水诗是分开的。用诗歌吟咏田园风光描写农村生活的乐趣大约始于东晋的陶渊明,代表作是《归园田居》、《饮酒》等。到了唐代,田园诗不但描写出如画一般的朴素优美的田园景象,而且写出了诗意般的农家生活。如孟浩然《过故人庄》、司空曙《江村即事》、王建《雨过山村》等都描绘了农村美丽的风光和淳朴的人情,辞章流露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宋代,不仅吟咏田园风光的诗词多了,内容也有了拓展。作品或描写农村风光,或描绘山村、水乡的风俗画,或写农村生活,农民劳动和各式各样的人物,它们不仅表现农村恬淡寂寥的闲适情趣,而且通过农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描写,着意表现充满生机的自然及纯朴而富有活力的劳动者。如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陆游《游山西村》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田园诗如同它的名字一样,语言清新质朴,不事雕琢,常常选择典型事物进行叙述描写,形象真切近人,生活意味极浓。

二、山水诗

山水诗从曹操的《观沧海》始,经南朝谢灵运、谢眺的进一步创造到唐代已臻成熟,成为蔚为大观的诗歌流派。出现一批胸襟旷达,气象宏伟,意境阔大的讴歌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杜甫的《望岳》、王维的《终南山》、孟浩然的《望洞庭湖呈张丞相》等,更有大量的诗歌着意描写山水绮丽迷人的风光,山林的幽静花鸟怡人的自然秀美,如王维《山居秋暝》、杜甫《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杜牧的《山行》《江南春》等。

田园诗和山水诗都表达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什么样的景(包含读者的感受),即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怀。大凡用明丽的诗句写出壮美的诗篇,多表现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民族自豪感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如《望岳》;用清丽的词句,描写秀丽迷人风光的山水诗,大多表现作者热爱生活,积极用向上精神或恬淡快乐的生活情怀,如于良史《春山夜月》、刘方平《月夜》。如果诗歌刻意描绘的是静谧、幽深的景物,一般多则反映诗人寄情山水,陶醉于自然,厌恶世俗,超然尘外的情趣,或表现对隐逸生活的崇尚和追求,或表现作者清高、孤傲的心志。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李白的《山中问答》、柳宗元的《江雪》等。

【当堂练习】

雨过山村

唐 ·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庭中栀子花。

1.这首诗押的韵脚是什么?从全诗来看,这个山村居住人口是多还是少?从何处可以得知的?

2.这首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么的景象?

3.这首诗调动了人的哪些感觉?你觉得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4.作者的心情是这样的?从诗歌的什么地方可以得知?

春山夜月

唐 · 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1.诗中说“赏玩夜忘归”的原因是什么?首联在全诗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颔联给我们描绘一幅怎样的画面?

3..尾联“楼台深翠微”,“深”和“微”你觉得矛盾吗?

4.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做一下分析。

【温故知新】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1.“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被后人誉为写景之绝句,请从画面美的角度,赏析一下该句。

2.尾联采用了什么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缘的爱情诗歌专题 篇6

一次偶然的机会

我们不期而遇

虽然没有更多的话语

但在你深邃的眼神

读懂了一丝丝的真情

似昙花一现

我却并不感到十分遗憾

曾经美好的时光

也随着岁月的流转

变得苍老和无赖

老人讲前世上百年的回眸

才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

我们曾有一缕姻缘

证明前生有短暂相伴

纵然万苦艰难

也抹不掉我深深的眷恋

一程程蹁跹辗转

一次次的茫然

将点滴的思念情感

融入到世间的水墨情怀

人生才会多姿多彩

感情才会久远

时光流连

凋谢了美丽明媚的容颜

也感受到环境的变迁

还记得那次相见

带走了彼此无尽的思念

也许有未尽的情缘

在你的歌声中

看到了你年轻的瞬间

期待有一天

能让时间回转

让我们再次去感受

给高三诗歌专题复习开扇门 篇7

一、开一扇吟诗诵诗之门

在高三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大都为了节省时间,提高效率,直奔主题,以“一解题、二释词、三解构、四总结”这样一种模式组织整个教学活动, 往往会将各种诗歌表现手法及鉴赏手法进行罗列,满堂讲满堂灌,越俎代庖,讲得神采飞扬,其实教学效果收效甚微。这样的教学活动,就如人生省略了恋爱的过程,直接奔入婚姻的殿堂,少了空间,少了遐想,少了灵感,少了美丽,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机械乏味,乏味的教学过程无法吸引学生鉴赏诗歌。笔者认为,诗无达诂,诗歌鉴赏具有独特性。诗歌,是以歌唱形式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学习鉴赏诗歌,从诵读入手或以诵读为手段本身,是回到了诗歌本身的特征。古人云:“谓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学生熟诵于口,濡染于心。很多诗歌中都蕴含诗人强烈的思想情感,如李白的《将进酒》气势雄伟,有如大河奔流,一泻千里;诗情豪迈,言语狂放,却又沉着抑郁。如果只是以老套的方式而却少吟诵讲解,学生便无法体会当中的情感。再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语言风格委婉含蓄 ,需要反复吟诵,才能感受到一个身遭国破家亡,丈夫新丧,只身流落江南,晚景十分凄凉孤苦弱女子形象。如果缺少诵读这一环节,就很难感悟到诗人和对于诗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更难得到深刻的体会,提高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的能力就无从谈起。

二、开一扇原初情感体验之门

在高三一轮复习诗歌课堂教学中, 老师经常会花大量时间介绍作者的生平事迹、思想主张、诗歌风格等,由此总结出一套固定的“知识”,如言李白必称“飘逸豪放”,言杜甫必称“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等;让学生带着老师介绍的这一套“知识”法宝接触诗歌,造成思维固化,形成贴标签式的学习。学生哪里还会有自己的感受体验呢? 哪里还会有自己的思考呢?

开一扇原初情感体验之门,就是老师在教学时,应从学生的原初情感体验出发,从学生的阅读感受出发,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境。当学生有了自己的原初体验后,老师再对其原初体验加以引导,达成共识。譬如在讲诗歌的“炼字”时,列举“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 ,好去莫回头。”(《南浦别》白居易)的“一‘看’肠一断”的“看”字的效果时,可让学生反复吟诵,置身诗境,想象自己与家人离别的场景,就会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原初体验, 体会出诗人或喜或悲或怨或怒的情感,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获得与诗人感情上的共鸣,形成答题效能,这比教师总结出一套固定的“知识”法宝要强得多。

三、开一扇读懂迁移之门

鉴赏诗歌的前提是读懂诗歌, 学生鉴赏诗歌最大的问题是读不懂、看不懂诗歌,这极大地影响了做题。试想,一首诗歌写什么内容你都不知道, 那么不管教给学生什么方法都是白搭。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读懂诗歌,除了“看标题、知作者、悟文本、看注释”这些条框之外,我们更应注重的是引导学生回到所学的教材当中,从学生熟悉的浅显的又具有代表性的、还能与高考考点联系紧密的诗歌入手鉴赏。如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笔者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引导学生自主尝试鉴赏: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学生自主尝试答案:

(1)这首曲叠用11个意象 ,描绘了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

(2)暮色思归的乌鸦 ,安逸自适的人家 ,旅途劳顿的老马 ,意境凄凉萧瑟。

(3)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悲苦凄楚的羁旅愁思。

由此迁移引导学生鉴赏王维的《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学生答案展示: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雨后清幽、明净的秋色山村晚景图。

2通过对山雨初霁、空气清新、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浣女归舟的景物描写。

3表达了诗人对优美田园生活的热爱, 对污浊官场的厌恶之情。

这样引导学生以熟悉的能读懂的教材诗歌为引子不断探究鉴赏与之相似的诗歌,形成以教材为“点”,在“点”上求精求深求辐射;以高考题为“面”,在“面”上求广求博求升华的高效复习策略模式,教师千万不要动不动就以高考真题引路,搞得神秘高深莫测,云里雾里,不仅作茧自缚,而且让学生雾里看花。

四、开一扇有成就感之门

为什么很多学生对诗歌不“感冒”? 一是教师在鉴赏诗歌时乏味,二是学生在做题时总得不到理想的分数,以致没有成就感。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讲解诗歌鉴赏要系统化,可以从习惯中的诗歌的形象、语言、表现手法和思想内容四个板块进行。授课时可以先从学生学习过的背诵名篇中举实例,逐渐过渡到选取课外浅近的诗歌鉴赏,再到高考诗歌鉴赏真题练习。教师授课前期以讲为主,到学生有初步诗歌鉴赏的方法后,就注重以练为主。对不同阶段学生的要求也不一样,先前要求学生口头陈述鉴赏,最后要求学生规范答题鉴赏。教学形式,尤其题型应多样化, 譬如对诗歌的一些术语, 可以采取识记背诵、填空默写、判断选择等形式,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营造良好的鉴赏诗歌的氛围,让学生厚积薄发,喜欢诗、爱上诗,从成功中获取满足感,这样做才能做到使鉴赏诗歌水到渠成。

诗歌阅读(语言)专题卷 篇8

1.(2015·包头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浣溪沙 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1)上片描绘的是色调和谐、情趣盎然的湖上游春图,“逐”“拍”二字运用极为巧妙。请简要赏析“逐”“拍”二字的表达效果。(5分)(2)词的下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解析:(1)“堤上游人逐画船”,写所见之人:堤上踏青赏春的人随着画船行走。一个“逐”字,生动地道出了游人如织、熙熙攘攘、喧嚣热闹的情形。“拍堤春水四垂天”,写所见之景:溶溶春水,碧波浩瀚,不断地拍打着堤岸;上空天幕四垂,远远望去,水天相接,广阔无垠。

(2)先结合词句分析形象的基本情况:满头白发,插着鲜花,伴随乐声频频举杯。再概括形象:狂放不羁、乐而忘形。

答案:(1)“逐”字生动地写出了游人如织、喧嚣热闹的场面,(1分)表现了堤上游人对水上画船的喜爱之情。(2分)“拍”字写出了春水不断拍打着堤岸的情形,表现了春水蓬勃的生命力,也烘托出热闹的春游气氛。(2分)(2)词人在满头白发上插着鲜花,也不怕别人笑话;随着急促的乐声频频举杯畅饮。表现出词人狂放不羁、乐而忘形的形象特征。(6分。答出特征给3分,结合词句分析给3分,意思对即可)2.(2015·兰州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史达祖

西风来劝凉云去,天东放开金镜。照野霜凝,入河桂湿,一一冰壶相映。殊方路永。更分破秋光,尽成悲境。有客踌躇,古庭空自吊孤影。

江南朋旧在许,也能怜天际,诗思谁领?梦断刀头,书开虿尾,别有相思随定。忧心耿耿。对风鹊残枝,露蛩荒井。斟酌妲娥,九秋宫殿冷。

【注】南宋开禧年间的六月,史达祖与南宋使团离开临安,前赴金国恭贺金主生辰,八月中秋到达真定,夜晚住宿在真定馆驿中,这首词就是在馆驿中写成的。

☆(1)你认为“西风来劝凉云去,天东放开金镜”两句中哪两个词用得好,请简要赏析。(5分)(2)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解析:(1)描摹事物最精确、最生动的词语,应首选动词,动词具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巴尔扎克语)的特点,同时动词在勾勒人物、传情达意、摹写物态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另外动词还具有极强的概括性,“劝”“放开”既展现了景物变化,又包含了自己的情愫。

(2)此词写词人中秋不眠,抒发对江南密友的相思之情,蕴含对北宋故国的亡国之悲。全词通过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展现了词人思乡怀旧、忧思百端的复杂心情。

答案:(1)“劝”“放开”,运用拟人手法。(1分)入夜时分,天气并不十分晴朗。此时,一阵清风吹来,拂开和驱散了残存的凉云。“劝”就使这个风吹残云的动作富有了“人情味”:时值佳节,就让普天下团圆和不团圆的人都能看到这一年一度圆亮如金镜的中秋明月吧。上天终于同意“放行”,于是一轮金光澄亮的圆月马上就在东边地平线上冉冉升起。(2分)“劝”“放开”既写出了景物变化,又包含了自己的情愫,为下文写景和抒情埋下了伏笔。(2分)(2)佳节之际而身在异乡,表达了思念家乡、亲人之情。“江南朋旧在许,也能怜天际,诗思谁领?”中秋佳节,词人身在异乡,想到了江南友人对自己的思念。(3分)表达了对北宋故国的亡国之悲。“对风鹊残枝,露蛩荒井”“九秋宫殿冷”含蓄地写出了对北宋故国的亡国之痛。(3分)题组二 炼句类

3.(2015·湖北八市联考)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2)题。(8分)

西陵峡 孙原湘

一滩声过一滩催,一日舟行几百回。郢树碧从帆底尽,楚云青向橹前来。奔雷峡断风常怒,障日峰多雾不开。险绝正当奇绝处,壮游毋使客心哀。

【注】①郢树:郢地的树木。②楚云:楚地的云。

☆(1)“郢树碧从帆底尽,楚云青向橹前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作分析。(4分)(2)本诗是如何体现“壮游”的?试对诗歌后两联加以分析。(4分)解析:(1)用“尽”“来”分别描述郢树和楚云,化静为动;本是动态的船,在作者看来由于错觉反而化动为静。这两句动静结合,写出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2)后两联从景物的壮观和诗人感情的豪壮两方面来体现“壮游”。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1)采用动静结合的写法,(1分)将静态的“郢树”“楚云”写为动态,而将动态的行船写为静态,(2分)表现诗人舟行峡中的独特感受,新颖别致。(1分)(从情景交融、夸

②张等角度分析亦可)(2)“壮游”体现在诗人摹壮景、抒壮情。(2分)通过描绘峡断风怒、江水咆哮、山高岭峻、云遮雾障的西陵峡险绝风光,(1分)表达了对奇绝壮观大自然的惊奇、赞叹的豪壮之情。(1分)4.(2015·邯郸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蝶恋花 赵令畴

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恨清明雨。尽日沉烟香一缕,宿酒醒迟,恼破春情绪。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注】①止:通“只”。②沉烟:点燃的沉香。③恼:撩惹。④西江:古诗词中常泛称江河为西江。

☆(1)结合词意,简要赏析“啼痕止恨清明雨”一句。(5分)(2)全词表现了词中人物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解析:(1)炼句类题目解题分两步:①理解句子的含意,包括所用的技巧;②分析句子在创设意境、表达情感上的作用或蕴含的情感、理趣与表达的志向。

(2)这首词写春日闺中怀人,感情缠绵悱恻。伤春惜春之情、孤独寂寞之情、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有机交融,表现了闺中思妇内心复杂的情感。

答案:(1)几朵残存的花,依稀还带着雨痕,就像啼哭的人儿一样,正在憎恨那残酷无情的清明雨。(1分)这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借花写人,(2分)写出了词中人物伤春惜春之情。(2分)(2)①伤春惜春之情,如“啼痕止恨清明雨”写惜春伤春之情;②孤独寂寞之情,如“人在深深处”和“尽日沉烟香一缕”写出主人公的孤独寂寞;③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如“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写出对远人的思念。(每点2分)题组三 语言特色(风格)类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阮郎归 司马光

渔舟容易入春山,仙家日月闲。绮窗纱幌映朱颜,相逢醉梦间。

松露冷,海霞殷。匆匆整棹还。落花寂寂水潺潺,重寻此路难。

☆(1)本词上片是围绕哪个字写的?请简要分析。(5分)☆(2)本词下片的语言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词句分析。(6分)答案:(1)“梦”。(1分)开头“容易”二字表明一叶渔舟无意间进入春山仙境,人们领略到仙家生活悠闲的景象,颇有梦幻色彩;“朱颜”指年轻美貌的女子,“绮窗”句不正面写女子的姿容,而是透过玲珑的雕花窗和掩映的薄窗纱想象出女子的倩影;“相逢醉梦间”,②

①直接点出梦境,紧承上句朦胧恍惚之境,似真似幻。(4分)(2)善用叠词,强化了作者的情感。(3分)“匆匆”体现了将要回归尘世的无奈,“寂寂”“潺潺”极写春山景色的美好,强化渲染了作者孤寂忧伤的心情。(3分)6.(2015·西安八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11分)

摄山秋夕 屈大均

秋林无静树,叶落鸟频惊。一夜疑风雨,不知山月生。松门开积翠,潭水入空明。渐觉天鸡晓,披衣念远征。

【注】①摄山:在江苏省江宁县东北。公元1659年,诗人客居南京时,到此游览,有感而作。

☆(1)颈联“松门开积翠,潭水入空明”的含意是什么?本诗抒发了什么情感?(5分)☆(2)沈德潜用“天机自流,岂关人力”八字概括出此诗“自然”的特点。请分析这首诗是如何表现“自然”这一特点的。(6分)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诗人由于不平静的山林和不宁静的心绪使自己整夜无法安睡,颈联描写诗人打开柴门,看到松树的影子苍翠欲滴,地上的月光有如一泓潭水,清澈透明。从尾句“披衣念远征”可知,诗歌抒发了诗人孤寂、思归故里的深挚情感。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诗歌写居于摄山的某个秋夜的见闻。作者用精练的笔墨,描写了摄山秋夜的林木、归鸟、风雨、山月。其景自然清新,其情委婉含蓄。整首诗显得轻灵飘逸,娟秀隽永。答题时可从写景与抒情的关系、层次的推进的角度作答。

答案:(1)①开门后看见松树的影子苍翠欲滴,堆积交横,地上的月光有如一泓潭水,清澈透明。(2分)②抒发了游子的旅思乡愁。(3分)(2)①写景自然。全诗描摹自然界的真实景象,寄寓个人内在的情感,不露人工痕迹,诗情画意,融为一体。②层递自然。诗人以时间顺序逐步推移,依次写夜初、夜半、拂晓的所见所感,层次井然,如行云流水。(每一点3分。)题组四 诗眼类

7.(2015·河南八市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梦 回 林景熙

梦回荒馆月笼秋,何处砧声唤客愁。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

【注】 ①梦回:梦醒。②林景熙:号霁山,宋末诗人。有气节,宋亡后不仕。

②①①☆(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请分析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5分)(2)赏析最后两句的表达技巧。(6分)解析:(1)“何处砧声唤客愁”中的“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此诗的诗眼。“梦回荒馆月笼秋”,首句即破题,描写了梦醒的时间、地点与四周的环境,写出了诗人心中的感受,为后来的景物描写、感情抒发作铺垫。

(2)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方法:①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和主旨;②明确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③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种表达技巧在表达诗人情感或凸显主题方面的作用。

答案:本诗的诗眼是“愁”字,诗歌第二句“何处砧声唤客愁”的“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2分)第一句,描写了梦醒时的时间、地点与四周的环境,写出了诗人在荒凉的旅馆住宿时心中的凄苦,为后面的景物描写、个人感情抒发作铺垫。(3分)(2)①最后两句在艺术上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深夜中的寂静与莲叶的响动声相衬,寒冷清寂的水面与未休息的鸥鸟的骚扰相衬,充分刻画出当时冷寂、凄凉的气氛。(3分)②衬托手法,用未眠鸥来衬托诗人辗转反侧、长夜难眠的愁苦,渲染了凄凉的氛围,含蓄而深沉地表达了诗人的悲苦之情。(3分)8.(2015·长春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绝 句 王 雱

霏微细雨不成泥,料峭轻寒透夹衣。处处园林皆有主,欲寻何地看春归?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有什么作用?(5分)☆(2)诗中哪一处点明了全诗的题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解析:(1)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主要景物。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要能准确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2)这首诗于结尾处点题。“看春归”三字,是全诗题旨。“春归”,一般指春天离去。春尽而归,花盛而谢,这是自然规律。不过,古人则常常借送春、伤春,寄托或抒发政治上或生活上的抑郁伤感情怀。王雱这首小诗,不正面写他对花弹泪的送春情景,却独辟蹊径,说处处园林有主,残存的春光都被人占尽,想要眼看着春光归去,却无法找到驻足放眼之地。送“春归”,固然会惆怅,欲送春而无地,犹如对挚友亲人的远行,欲一送而不得,那种怏怏之怀、怅惘之情,更加深切。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专题 篇9

第一章 《诗经》的编集、流传

诗经部分的第一章是《诗经》的编集、流传,在这一章里,请大家重点掌握一下《诗经》的编集的几种说法,即采诗说、献诗说和孔子删诗说以及关于《诗经》的几个重要概念,如四家诗、三家诗、毛传、郑笺、孔疏、朱熹《集传》等。

第二章 《诗经》的分类

关于这一章,希望大家重点掌握一下《诗经》编集的音乐分类。关于《诗经》的分类,曾经有六诗、六义、四始、四诗等多种说法,我们更要注意的是风雅颂的音乐分类。前人对于风雅颂音乐的不同曾经做过这样的解释:风者,民俗歌谣之诗,所谓国风,就是各诸侯国统治地区的地方土乐。雅,天子之乐曰雅,也就是说,雅是周代朝廷的正乐。颂,宗庙之乐歌,也就是说,颂是祭祖祭神时用的歌舞曲。

第三章 周民族史诗

这一章的重点内容是周民族史诗的多重价值

顾名思义,“史诗”是历史和诗歌的统一,因此它必然具有历史和文学的多重价值。周民族的史诗也不例外,它同样兼有历史和文学的双重价值。

周民族史诗的历史价值表现为:

一、记叙周民族产生、发展的历史;

二、反映当时周人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情况

周民族史诗的文学价值表现为:

一、叙事与抒情、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二、讲究谋篇布局的章法结构;

三、善于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

四、擅长使用叠音词来摹声状态

第四章 农事诗

这一章的重点是《诗经》中的农业生活诗。农业生活诗是直接描写农业生产生活的诗,《豳风·七月》就是最典型的农业生活诗。

农业生活诗的社会历史价值表现为:

一、再现当时的阶级差异,二、反映西周农业生产的具体情况,为研究西周的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农业生活诗的艺术成就表现为:

一、充满农业生活气息的表达方式,如《七月》中用物候变化形象地表现季节更替的抽象概念,表达方式独特而生动。

二、撷取生产生活中富有深意的片断,引发人们的思考,使作品具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含蓄隽永的韵味。《大田》中寡妇拾穗的细节描写就有这样的效果。

第五章 燕飨诗

燕飨诗是直接反映古代嘉礼中飨礼、燕礼等礼仪活动的诗,它是周代礼乐文化的直接产物。其根本目的是巩固政权,是要通过诗歌的形式实现联络情谊、巩固统治的政治功利作用,这也是它在当时的政治价值。其历史价值表现为记载了许多燕飨之礼的程序和仪式,是研究周代礼制的重要史料。其审美价值一是真实地展现了燕飨活动的场面,表现出燕飨活动中和谐融洽、欢快热烈的气氛。二是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燕飨席上的贵族形象。

第六章 战争徭役诗

这一章,请大家重点掌握《诗经》中的徭役诗。《诗经》徭役诗所表现的主要情感一是深切的思乡、念亲之情,如《鸨羽》、《君子于役》等;二是对个人劳苦和命运不公平的感叹,如《小雅·何草不黄》等。

第七章 卿士大夫政治美刺诗

这一章的重点是讽喻怨刺诗,其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对统治者进行讽喻和规谏;二是对黑暗的社会现实进行怨刺和批判。它表现出来的讽喻精神的实质就是忧患意识和忧生之情,而创作这些讽喻诗的讽喻诗人的精神品格可以概括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守礼修德的自觉意识。

第八章 婚姻诗与爱情诗

这一章的重点内容是爱情诗、婚嫁诗和弃妇诗。《诗经》婚恋诗的内容包括:

一、男女的相恋相思,如《静女》、《鄘风·柏舟》、《蒹葭》;

二、婚礼场景的描绘和对新婚的祝贺,如《桃夭》、《硕人》;

三、婚姻不幸的哀叹,如《氓》,其思想价值表现为抒发了高尚、纯洁的感情,其艺术价值表现为

一、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

二、特点鲜明的形象塑造;

三、深含意蕴的景物描写;

四、生动活泼的语言。

第九章 《诗经》的文化精神《诗经》的文化精神包括四个方面,希望大家重点掌握第四点,也就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这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诗经》是直面现实的艺术,周人把诗歌创作看作对自己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其二是《诗经》直面现实的情感抒发,周人用个体的抒情来表现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

第十章 《诗经》的艺术形态

这一章我们希望大家重点掌握《诗经》的创作论意义和《诗经》的语言艺术特征。

《诗经》的创作论意义表现在:

一、功利主义的创作自觉,产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批有明确的政治功利目的的优秀作品;

二、个体诗人开始出现,诗歌已经开始由表达群体意识的集体歌唱向抒发个人情感的个体创作发展过渡,三、艺术美的自觉追求,作品艺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诗经》作品的语言艺术特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名词和动词的丰富多彩和具象化;第二,擅长运用重言或双声叠韵词来摹声摹形,大大增强了表现力,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第三,《诗经》的主体是二节拍的四言诗,带有很强的节奏感;它的押韵也为后世诗歌的韵律形式奠定了基础。第四,重章复沓的章法。这是短章民歌常用的形式。

第十一章 《诗经》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这一节请大家重点掌握《诗经》奠定了中国诗歌艺术创作的民族文化传统,这个传统就是抒情诗的传统、群众艺术的传统、现实主义的传统。

第一章 楚辞”的文体、传播和结集

在这一章里,希望大家重点掌握楚辞文体的来源和特点。楚辞的来源包括两方面:一是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祝的宗教活动;二是楚地的乐曲和民歌楚辞的文体特征表现为

一、体制的宏伟繁复,篇章都比较长大,而且还有许多复杂的体制形式,如“少歌”、“倡”等。

二、独特的句式、语调,楚辞作品句式比较长,而且大量使用“兮”字语吻词。楚辞中的“兮”字既起着表情作用,又有着调整节奏的功能,还代替某些虚词起语法作用。这是楚辞所独有的。

第二章 诗人屈原的时代与生平

本章的重点是屈原所处时代的特征和屈原的生平。屈原生活的时代具有这样的特征:一是兼并战争空前激烈,统一局面即将出现;二是变法运动在各国相递进行。在屈原生平里要注意:屈原的美政理想、屈原的蒙冤被疏和被放逐、屈原的作品

第三章 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离骚》

在这一章里,我们重点掌握《离骚》的主旨和它的美学内涵、艺术世界《离骚》的主旨即是表现忠怨之情和爱国精神,其美学内涵可概括为崇高美、悲壮美、奇丽美;《离骚》的艺术世界由神话世界、往古世界、香草美人世界构成。

第四章 情理兼备的咏史诗——《天问》

在这一章里,希望大家重点掌握以下内容:《天问》的性质:别开生面的咏史诗;《天问》的主旨:以古为鉴,讽谏楚王;《天问》的艺术特色:

一、深沉的理性思考和热烈的感情相结合;

二、灵活多变的问句形式

第五章 屈原的短篇抒情诗——《九章》

这一章请大家注意以下内容:《九章》的名称和篇目;《九章》中的《橘颂》、《涉江》、《哀郢》,要能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文学史上的地位影响等方面对其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

第六章 具有神话色彩和爱国内容的组诗——《九歌》

本章希望大家重点掌握以下内容:《九歌》的性质:利用楚地祭祀旧礼为哀悼为国捐躯的将士而作的一组具有民俗性的爱国诗篇;《九歌》的艺术特色:

一、拟人化的自然神;

二、情景交融的意境;

三、情味悠深的语言。《九歌.》的代表作品:《 东 君》、《河伯》、《湘君》、《湘夫人》、《山鬼》、《国殇》六篇,要能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细致的理解和分析。

唐诗宋词部分

第一章 绪论

请大家重点掌握诗体与词体文学特征的不同,这表现在五个方面:

1、诗词和音乐的关系是不同的。诗最在与音乐分离之后,走向了自己的成熟和繁荣。而音乐性是词体文学的最基本特征,即使不再完全入乐歌唱后,仍要按照词谱所规定的韵律乐调填写。

2、外部形式的差异,包括句式、句法、韵律、对仗等。首先从句式上看,格律诗句式整齐划一,词的句式则参差不齐,所以称为长短句;其次,诗词的句法也有很大不同,格律诗句法相对固定,词的句法却灵活多样;再次,诗词的押韵规则也不一样,格律诗只用平声韵,一韵到底,隔句压韵,首句可压可不压;词平仄通压,中间可以换韵,韵脚疏密不定;诗词的对仗规定也不很不相同,格律诗第二、第三两联必须对仗,而词的对仗却灵活得多,没有统一的要求。

3、题材内容的差异:诗以社会性的群体情感为主; 词以作者个体的自我情感为主。

4、语言特色的差异:诗是一种典型的语言艺术,而词却是一种典型的精美语言艺术。缪越 先生曾经形象地把诗词语言特色比喻为士大夫延客和名姝淑女的雅集园亭。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相对于诗来说,词的语言更加轻灵细巧、纤柔香艳。

5、风格的差异:诗庄词媚

第二章 山水田园诗词论析

在这一章,希望大家重点掌握唐代山水诗和唐代田园诗。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

盛唐山水诗两类风格:

一、清,以王孟为代表;

二、雄,以李杜为代表。

孟浩然山水诗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清淡,《秋登万山寄张五》就体现出这一特色。但是他的《临洞庭》却气势宏阔,在他的作品中显得与众不同,这首诗和杜甫的《登岳阳楼》都是描写洞庭湖的佳作。

王维的山水诗在谢灵运精雕细刻追求形似的基础上,开始追求“神似”,在山水描写中追求一种空灵的意境,寄寓佛理禅趣。王维的山水诗还特别追求画意,他把绘画的技法运用到山水诗创作中,造成一种“诗中有画”的艺术效果。他的代表作《终南山》、《山居秋暝》都体现出这些特色。

李白山水诗的总体特色:雄奇豪放,其描写对象都是高大、流动、充满阳刚美的自然山水,其艺术手法表现为大胆的夸张、丰富奇特的想象以及神话传说的运用等,代表作品《蜀道难》、《望天门山》。

唐代田园诗的创作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尤其是盛唐田园诗,多用白描的手法写田园生活的美好和愉快,风格自然清新,情趣盎然,神韵天成,受陶渊明影响较大。王维和孟浩然是其最重要的代表。孟浩然的田园诗清新淡远,语言简朴纯净,他的《过古人庄》写景清新秀丽,写故人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可爱。南宋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就是从《过故人庄》脱胎而来的。

王维以画家的眼光和绘画的笔调来描绘田园风光的淡雅优美,着色不浓,而意境清远。他的《渭川田家》、《新晴野望》等都是有着永恒艺术魅力的田园诗珍品。

第三章 友情送别诗词论析

在第三章友情送别诗词论析里,我们把重点放在第三节唐人送别诗论析、第四节宋人送别词论析和第五节送别诗歌中常见意象分析。

唐人送别诗极多,唐人送别诗代表作: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维《渭城曲》、高适《别董大》、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李白的《赠王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其中的佳作。

宋人的送别词代表作包括张元干《贺新郎》(梦绕神州路)、陈亮《水调歌头》(不见南师久)、辛弃疾《木兰花慢》(汉中开汉业)、《贺新郎》(绿树听鹈鴂)等

唐宋送别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很多,长亭、南浦、杨柳、美酒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意象。我们要把握意象的起源、意象的演变过程、意象所蕴含的深层的情感以及意象在作品中的运用。

第四章 咏史怀古诗词论析

这一章的重点是咏史怀古诗词的界定及其艺术特征。

所谓的咏史诗词是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的诗词,多是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感悟而作。而怀古诗词则指因登临古地、凭吊古迹,追念往事,抒发感慨而创作的诗词。两者的共性是都是以历史为主要内容,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以往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抒发感慨,或借古讽今。故合称为咏史怀古诗词。

咏史怀古诗词的艺术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诗”与“史”的结合也就是文学性和历史性的结合。文学性是它的永恒魅力,同时它也有史的依据。

二、“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并最终归结为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咏史怀古诗词更像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政治诗,咏史怀古是动因,言志抒怀则是最终的旨归。

三、“古”与“今”的结合,即多维的时空组合。因为题材的关系,咏史怀古诗词在时间和空间跨度上有无限自由伸展的容量,可以在古代与当今、过去与现在中进行转接切换。

第五章 咏物诗词论析

这一章的重点是唐代咏物诗。咏物诗到了唐代开始蔚为大观,它已经逐渐脱落了旧时代的气息,呈现出唐代诗歌的风貌。唐代咏物诗创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唐代咏物诗的艺术特点:(1)描绘生动,新颖传神;(2)不求形似,遗貌取神;(3)以物拟人,移情于物;(4)借物抒怀,咏物明志;(5)咏物寓理,物理浑然。

1.叠咏体:亦称重章复唱,是《诗经》艺术形式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一样式的最初形成是为了便于歌唱、记忆和传诵。因为这样,在复唱中不 2 断地使用一个调子甚或是相同的句式,有时只要换一两个词语。这也形成了《诗经》篇章结构和语言上的一大特色。据统计,这种重章复唱的形式在《诗经》的305篇中,占了一半以上,并多集中在《国风》、《小雅》部分。

2.“二南独立”:说也称“四诗”说。北宋苏辙于其《诗集传》中首倡“二南独立”说,认为《诗经》应分《风》、《雅》、《颂》、《南》四类,即把《周南》、《召南》从《国风》中独立出来,单列一类。教材认为“二南独立说”难以成立。

二、简答题

1.《毛诗序》是如何解释风雅颂的?谈谈你对这种解释的看法。答:《毛诗序》把《风》作为教化、讽谏的政治工具,并以此出发,断章取义,强作解释,以为《风》诗句句关涉美刺政治。如本是表达青年男女爱情的《周南•关雎》,竟被曲解为:“《关雎》,后妃之德也。”

《毛诗序》认为《雅》是专门陈述政治的利弊得失,并以政事的大小来区分大小雅,这与《雅》诗的内容也不尽吻合。其一,《雅》中有许多诗并非是“言王政之所以兴废也”,而抒发的却是不直接关涉政治的一己之情。如《白驹》写女子怀念所爱之人,《隰桑》写女子对爱人倾诉款曲。其二,《小雅》中有天子之大政,《大雅》中有诸侯之小政。这一点,《毛诗序》早有察觉,其本身就前后矛盾。

《毛诗序》认为颂是歌颂赞美的意思,颂诗是歌颂赞美统治者盛德功绩,并把这些盛德报告给神明,以祈求上天先祖的赐福。这个解释基本上反映出了颂诗内容的特征。但并没有概括出颂诗音乐上的特征;颂诗也并非全是美盛德之诗,如《毛诗序》说:“《振鹭》,二王之后来助祭也。”

2.《诗经》为中国诗歌的创作和批评确立了什么样的艺术原则?

答:《诗经》为中国诗歌的创作和批评确立了“风雅”和“比兴”这两条艺术创作和批评原则。(1)“风雅”和“比兴”的内涵。“风雅”,要求诗歌创作具有高尚的意义和严肃的情感内容。“比兴”,要求诗歌在艺术表现上“托物以讽”。(2)对古代诗歌创作产生的影响。“风雅”和“比兴”这两条艺术创作和批评原则,给中国文人指出了如何走向从内容到形式、从思想到艺术完美结合的创作道路。它同时也培养了中国人的艺术审美观念,形成了中国古代诗歌既重内容的纯正文雅,又重形象的生动感人,以含蓄蕴藉、韵味深厚而见长的民族风格和美学特征。

三、论述题

何谓讽喻精神?讽喻精神对后世文学有什么影响?

答:讽谏精神,又称讽喻精神,是从《诗经》以来形成的一种诗歌品格。这是由一批有良好文化教养的优秀分子,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参与意识,造就的精神品格。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忧国忧民的情怀,二是守礼修德的自觉意识。比如《诗经•大雅•十月之交》中对于王室的忧心忡忡;比如《诗经•大雅•荡》中的对殷纣王因失德而亡国的告诫等,都表现出这种精神。

《诗经》开创了讽谏精神的传统,后来在楚辞中,得到了更进一步的生发,此后的杜甫,白居易等人就是继承的这种精神。

2.以《鹿鸣》、《宾之初筵》、《伐木》等诗为例,分析《诗经》燕飨诗的主要内容及其思想艺术价值。

答:燕飨诗反映古代燕礼、飨礼等礼仪活动的诗,其主要内容是描写宴饮的盛况以及宾主之间的互相赞美称誉。其政治价值表现为联络情谊、巩固统治;其历史价值表现为记载了古代燕飨之礼的程序仪式,为研究周代礼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其艺术审美价值表现为:(1)真实再现燕飨活动的场面和融洽热烈的气氛,形成一种和谐欢快的总体风格;(2)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燕飨活动中的贵族形象。

四、讨论题

爱情诗与婚姻诗是《诗经》作品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之一,请大家认真阅读导读教材中选注的爱情婚姻诗篇,以小组形式讨论下列问题:(1)《诗经》爱情婚姻诗的情感内容。(2)《诗经》爱情婚姻诗的艺术成就。(3)《诗经》爱情婚姻诗的社会文化价值。

讨论之后,请选取其中一个问题,将自己的观点整理成六百字左右的小文章,作为本次作业的书面材料。

答:婚姻诗和爱情诗的社会文化价值,主要在于我们可以通过婚恋当事人的遭遇和命运,来透视当时社会历史的本质。

上一篇:小学元旦活动策划书下一篇: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总结(2011年3季度)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