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原君原文及译文

2024-10-18

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原君原文及译文(精选5篇)

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原君原文及译文 篇1

文 言 文

原 文

烛之武退秦师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fán)南。

佚(yì)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zhuì)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li)之往来,共(gōng)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fú)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quē)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yuè),与郑人盟。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shù)之,乃还(huán)。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zhì);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荆轲刺秦王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1),尽收其地,进兵北略(2)地,至燕南界。东汉 山东嘉祥县武氏祠画像石(拓片局部)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柯(3)曰:‚秦兵旦暮渡易水(4),则虽欲长侍(5)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6)。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7)。夫樊将军(8),秦王购之金千斤(9),邑万家。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10)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11)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12)!‛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13)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14)。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於期仰天太息流涕曰:‚於期每念之,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15)‛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王必喜而善(16)见臣。臣左手把(17)其袖,而右手揕(18)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愧(19)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20)曰:‚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21)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不可奈何,乃遂盛(22)樊於期之首,函封之(23)。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24)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25)。以试人,血濡缕(26),人无不立死者。乃装为遣荆卿。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即秦舞阳,说法不一,在史记中为‚秦舞阳‛),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27)。乃令秦武阳为副(28)。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29),其人居远未来,而为治行。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30)。疑其改悔,乃复请之曰:‚日已尽矣,荆卿岂有意哉?丹请得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何太子之遣?往而不反者,竖子也(31)!且提一匕首入不测(32)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33)!‛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34)。高渐离(35)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36),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37),士皆瞋目(38),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39)。

遂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40),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41)。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42)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逆军吏,愿举国为内臣。比(43)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44),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45)。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46)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47)。‛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48)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49)。至陛(50),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51),前谢曰:‚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52),使毕使于前(53)。‛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地图!‛

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54)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55)。拔剑,剑长,操其室(56)。时惶急,剑坚(57),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59)。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60);诸郎中(61)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62)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63)!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64),乃引(65)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66)。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67)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68)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鸿门宴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wàng)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xiǎng)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zōu)生(目光短浅的人)说(shuì)我曰:‘距关,毋内(纳,让〃〃〃进入)诸侯,秦地可尽王(wang,第四声,称王,此为统治。)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dang,第一声,抵挡)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zhī)酒为寿(祝〃〃〃身体健康。),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意外情况。)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通‚背‛,背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通‚早‛,早早。)自来谢(向〃〃〃道歉。)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xì)(同‚隙‛,隔阂。)。‛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shuò,多次。)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kuài)。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jǐ)之卫士欲止不内(na,第四声,让〃〃〃进入。),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chēn)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zì)尽裂。项王按剑而跽(jì)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cān shèng)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zhì)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豪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zǔ),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臵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疆、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意为‚取道‛)芷阳间行(小路)。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duo,第二声,估计。)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shēng)杯(bēi)杓(sháo),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两次)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臵之坐上。亚父受玉斗,臵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兰亭集序

永和(1)九年,岁在癸(guǐ)丑,暮春(2)之初,会于会(kuài)稽(jī)(3)山阴之兰亭,修禊(xì)(4)事也。群贤(5)毕至(6),少长(zhǎng)(7)咸(8)集。此地有崇山峻岭(9),茂林修竹(10),又有清流激湍(11),映带左右(12),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13),列坐其次(14)。虽无丝竹管弦之盛(15),一觞一咏(16),亦足以畅叙幽情(17)。是日也(18),天朗气清,惠风和畅(19)。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shèng)(20),所以(21)游目骋(chěng)(22)怀,足以极(23)视听之娱,信(24)可乐也。

夫(fú)人之相与,俯仰一世(25)。或取诸(26)怀抱,悟言(27)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28)。虽趣(qǔ)舍万殊(29),静躁(30)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zàn)得于己,快然(31)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32);及其所之既倦(33),情随事迁(34),感慨系之(35)矣。向(36)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37),犹不能不以之兴怀(38),况修短随化(39),终期(40)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41)。‛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42),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 dào)(43),不能喻(44)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45)。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fū)!故列叙时人(46),录其所述(47),虽世殊事异(48),所以兴怀,其致一也(49)。后之览者(50),亦将有感于斯文(51)。

文 言 文

译 文

烛之武退秦师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有什么能满足晋国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考虑考虑吧!‛ 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

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荆轲刺秦王

秦国的将领王翦打败了赵国,俘虏了赵王,占领了所有赵国的土地,派兵向北侵占土地,一直到燕国南边的边界。

太子丹非常的恐惧,于是就请求荆轲说:‚秦国的军队早晚就要渡过易水了,那么即使我想长久地侍奉您,难道可以做到吗?‛荆轲说:‚即使太子不说(也可译为‚假如没有太子的话‛),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去如果没有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也可译为‚那么秦王是不可以亲近的‛)。现在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的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悬赏他的头。如果真能够得到樊将军的人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会很高兴地接见我,我这才能够有办法来报答太子。‛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我自己的私仇,而(有)伤害长者的心思,希望您再想想(考虑)别的办法吧!‛

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就私下拜见樊於期,说:‚秦王对待您樊於期,可以说是十分的刻毒。父母宗族,都被杀戮和没收。现在听说秦王用一千斤的金、一万户人家的封地来悬赏将军的首级,您打算怎么办?‛樊将军仰天叹息流着眼泪说:‚我每次想起,常常恨之入骨,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荆轲说:‚现在有一个建议,可以解除燕国的后患,并且报樊将军的仇恨,怎么样?‛樊於期于是走上前说:‚怎样对付这件事?‛荆轲说:‚希望借您樊将军的首级来献给秦王,秦王一定会非常高兴而好好地接见我。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然后这样就可以报将军的仇,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消除。将军是否有这样的想法呢?‛樊将军脱下一只衣袖,握住手腕进一步说:‚这是让我日夜咬牙切齿非常痛心的事,现在才能够听说指教!‛于是自杀了。

太子听说这件事,骑马前往,伏在尸体上大哭,非常伤心。事已至此,无可奈何,于是就收拾盛装好樊於期的首级,用匣子封装起来。

在这时太子事先寻求天下最锋利的匕首,用百两黄金从赵国徐夫人那儿买到(这样的匕首),(让工匠)在淬火时把毒药浸在匕首上。用来试用于人,鲜血沾湿衣缕,人没有不立即死亡的。于是准备打点行装送别荆轲。

燕国有勇士叫秦武阳的,十二岁的时候就杀人,人们不敢和他正视。于是命令秦武阳作为他的助手和他一道去。

荆轲等待另一个人,想同他一起去,可那个人住得很远没有来,就一直在等他。

过了一些时候,还没有出发,太子嫌荆轲动身迟缓,怀疑他可能反悔,于是又去请他动身,说:‚日子已经不多了,您难道不想去吗?就让我先打发秦武阳动身!‛荆轲非常生气,怒斥太子道:‚如果现在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向太子)复命的,那是没用的人!如今拿着一把匕首到生死难测的秦国,我留下来的原因,是想等我的朋友一道。如今太子嫌我动身太晚,我就辞别了。"于是就出发了。

太子和那些知情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给他送别。

到了易水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了。高渐离拍打着乐器,荆轲和着音乐发出悲凉的声音,大家都流着泪哭泣。荆轲又走上前唱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又发出声调激愤的羽声,大家都瞪大着眼睛,头发向上顶起了帽子。于是荆轲就上车而去,始终不曾回头。

到了秦国之后,带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以厚礼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

蒙嘉事先为他对秦王说:‚燕王确实非常害怕大王您的威风,不敢派兵来抵抗大王您,愿意拿全国的百姓来做您的臣子,排在诸侯的行列,像秦国的郡县那样向秦国进贡,只求能够守住祖先的宗庙。他非常害怕,不敢自己来陈述,现在谨斩杀樊於期的头并献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用盒子装好,燕王在朝廷对他拜叩后将它送出,派遣使者来把这些告诉大王。一切听大王您吩咐。‛

秦王听了之后,非常高兴。于是穿上朝服,设九宾之礼,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

荆轲捧着装着樊於期的头的盒子,秦武阳捧着装有地图的匣子,按先后顺序进来。到了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害怕得变了脸色,群臣对此感到奇怪,荆轲回头对他笑了笑,走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北方粗鄙之人,没有见过天子,所以有些害怕,望大王能够稍稍原谅他,让他能够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吧,把秦武阳的地图给我拿来。‛

荆轲拿来地图之后捧着,打开地图,地图全部展开后露出了匕首。荆轲乘机抓住了秦王的袖子,右手拿着匕首去刺秦王。没有刺到,秦王非常吃惊,耸身站了起来,挣断衣袖。拔剑,但剑太长,于是拿起剑鞘。当时非常危急,剑插得太紧,没办法抽出来。

荆轲在后面紧追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群臣非常吃惊,事情突然发生,根本没想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而按照秦国的法律,在殿上侍俸的群臣,不能带任何兵器;那些带了兵器的侍卫,都在殿下侍候,没有命令不得上殿。正在慌急之中,而且也来不及召来侍卫,因此荆轲不断地追逐着秦王,而大家在惶急之中,也没有什么东西来对付荆轲,仅仅只是用手来和荆轲搏斗。

这时,秦王的御医夏无且用他手里的药袋扔向荆轲。秦王正绕着柱子跑,惊惶之中,不知所措。左右大臣都提醒说:‚大王快背着剑!大王快背着剑‛于是秦王拔剑刺向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荆轲伤残倒地了,就举起匕首投向秦王,没投中,击中了柱子。秦王又砍杀荆轲,荆轲身中八处剑伤。

荆轲自知事情不能成功,靠在柱子上大笑,两腿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痛骂道:‚事情没有成功的原因,是想活捉你,然后要你同我们订下誓约来回报太子呀!‛

秦王的左右大臣上前,斩了荆轲。秦王吓得很长时间头晕目眩。

鸿门宴 刘邦驻军霸上,还没有能和项羽相见,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刘邦想要在关中称 王,让子婴(ying)做丞相,珍宝全都被刘邦占有。‛项羽大怒,说:‚明天犒(kao)劳士兵,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这时候,项羽的军队40万,驻扎在新丰鸿门;刘邦的军队10万,驻在霸上。范增劝告项羽说:‚沛公在崤山的东边的时候,对钱财货物贪恋,喜爱美女。现在进了关,不掠取财物,不迷恋女色,这说明他的志向不在小处。我叫人观望他那里的云气,都是龙虎的形状,呈现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云气呀!赶快攻打,不要失去机会。‛

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和(刘邦)他们一起死了。‛张良说:‚我是韩王派给沛公的人,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

于是张良进去,详细地告诉了刘邦。刘邦大惊,说:‚这件事怎么办?‛张良说:‚是谁给大王出这条计策的?‛刘邦说:‚一个见识短浅的小子劝我说:‘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所以就听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足以抵挡项王吗?‛刘邦沉默了一会儿,说:‚当然不如啊。这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您亲自告诉项伯,说刘邦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张良说:‚秦朝时,他和我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现在事情危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跟你比,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就进去见刘邦。刘邦捧上一杯酒祝项伯长寿,和项伯约定结为儿女亲家,说:‚我进入关中,一点东西都不敢据为己有,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了仓库,等待将军到来。之所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恩德。‛项伯答应了,告诉刘邦说:‚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刘邦说:‚好。‛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去,回到军营里,把刘邦的话报告了项羽,趁机说:‚沛公不先攻破关中,你怎么敢进关来呢?现在人家有了大功,却要攻打他,这是不讲信义。不如趁此好好对待他。‛项羽答应了。

刘邦第二天早晨带着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王,到了鸿门,向项王谢罪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但是我自己没有料到能先进入关中,灭掉秦朝,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现在有小人的谣言,使您和我发生误会。‛项王说:‚这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如此,我怎么会这样?‛

项王当天就留下刘邦,和他饮酒。项王、项伯朝东坐,亚父朝南坐。亚父就是范增。刘邦朝北坐,张良朝西陪侍。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王,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范增起身,出去召来项庄,说:‚君王为人心地不狠。你进去上前敬酒,敬完酒,请求舞剑,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否则,你们都将被他俘虏!‛项庄就进去敬酒。敬完酒,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娱乐的,请让我舞剑。‛项王说:‚好。‛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也拔剑起舞,常常张开双臂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用身体掩护刘邦,项庄无法刺杀。

于是张良到军营门口找樊哙。樊哙问:‚今天的事情怎么样?‛张良说:‚很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意图常在沛公身上啊!‛樊哙说:‚这太危急了,请让我进去,跟他同生死。‛于是樊哙拿着剑,持着盾牌,冲入军门。持戟交叉守卫军门的卫士想阻止他进去,樊哙侧着盾牌撞去,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掀开帷帐朝西站着,瞪着眼睛看着项王,头发直竖起来,眼角都裂开了。项王握着剑挺起身问:‚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王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后,起身,站着把酒喝了。项王又说:‚赏他一条猪的前腿。‛左右就给了他一条未煮熟的猪的前腿。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盾牌上,拔出剑来切着吃。项王说:‚壮士!还能喝酒吗?‛樊哙说:‚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怀王曾和诸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封作王。’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了咸阳,一点儿东西都不敢动用,封闭了宫室,军队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出入和意外的变故。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只是灭亡了的秦朝的继续罢了。我以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

项王没有话回答,说:‚坐。‛樊哙挨着张良坐下。

坐了一会儿,刘邦起身上厕所,趁机把樊哙叫了出来。刘邦出去后,项王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刘邦说:‚现在出来,还没有告辞,这该怎么办?‛樊哙说:‚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告辞干什么呢?‛于是就决定离去。刘邦就让张良留下来道歉。张良问:‚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刘邦说:‚我带了一对玉璧,想献给项王;一双玉斗,想送给亚父。正碰上他们发怒,不敢奉献。你替我把它们献上吧。‛张良说:‚好。‛这时候,项王的军队驻在鸿门,刘邦的军队驻在霸上,相距四十里。刘邦就留下车辆和随从人马,独自骑马脱身,和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拿着剑和盾牌徒步逃跑,从郦山脚下,取道芷阳,抄小路走。刘邦对张良说:‚从这条路到我们军营,不过二十里罢了,估计我回到军营里,你才进去。‛

刘邦离去后,从小路回到军营里。张良进去道歉,说:‚刘邦禁受不起酒力,不能当面告辞。让我奉上白璧一双,拜两拜敬献给大王;玉斗一双,拜两拜献给大将军。‛项王说:‚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脱身独自离开,已经回到军营了。‛项王就接受了玉璧,把它放在座位上。亚父接过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敲碎了它,说:‚唉!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夺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刘邦。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

刘邦回到军中,立刻杀掉了曹无伤。

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是癸丑之年,阴历三月初,(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在这里,年长的年少的都聚集在一起。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引(清流激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饮酒一杯,咏诗一首,也足以令人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意。

这一天,清明爽朗,和风习习。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极尽视听的乐趣,实在是快乐呀!

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把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畅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拘束,自由放纵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取舍爱好各不相同,恬静与躁动不同,(可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自己所要的东西暂时得到了,感到高兴和自足,不觉得老年即将到来;等到(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感慨随着产生。过去感到高兴的事,转眼之间成为旧迹,仍然不能不因它引起心中的感触,何况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是一件大事。‛怎么能不悲痛呢?

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和我所感慨的)像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不面对他们的文章而感叹悲伤的,不能明白于心。本来就知道,那种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命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代的人看现在,也正如同我们今天看过去一样,这真是可悲呀!所以我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抄录他们做的诗赋,即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是人们兴发感慨的由缘,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有感慨于这次聚会的诗文。

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原君原文及译文 篇2

摘  要: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选文注释的研究是课程改革过程中多版教材出现后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采用考证对勘的方法,以《四部丛刊》《十三经注疏》等作为版本校对的主要依据,对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文言文进行选文注释方面的校对工作。在选文校勘的基础上,具体采取比较的方法比较选文校对前后的优、缺点,指出教材中文言文选文中值得商榷的地方,并参考前人研究成果和相关文献,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苏教版  语文必修教材  文言文注释  校对  商榷

语文教材作为语文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经过精心选择与精心编排的课程资源。文言文选文作为语文教材的核心部分,对语文教材以及通过教材对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历几次漫长的发展改革之后,现行的苏教版普通语文教科书(必修)一共五册,在课文的选编上积累了大量成功的经验,比起以前的教材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文言文选文也存在着较明显的问题。

一、当注不注

例1 喻 必修四·4·《寡人之于国也》:“王好战,请以战喻。”

《寡人之于国也》:“王好战,请以战喻。” “喻”字没有注释,但在一般参考书中将“喻”理解为“比喻、打比方”。

其实,这是错误的。因为“喻”字在先秦时绝无比喻的意思。“喻”和“谕”古是一字。《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皇甫疏:“喻,晓也。”

综上所述,“喻”是指把事情说明白。在这里,孟子是想用打仗的事例来把梁惠王心中的疑问说明白。

例2 泉 必修三·93·《谏太宗十思疏》:“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谏太宗十思疏》:“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课文对“泉源”的“泉”字没有注释,这样就很容易误解为“泉源”就是“泉水的源头”。

其实,“泉源”“根本”属对文,都是复语。“泉”也是“源”的意思,本当作“渊”,因避高祖李渊的讳而改。“泉源”,即“渊源”,二字并列同义。[1](P221)

例3 慕 必修一·85·《赤壁赋》:“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赤壁赋》:“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课文没有对“慕”字进行解释,而多数教材辅导大多把它解释为“爱慕”“倾慕”。

而事实上从前后文来看,整段文字的感情色彩是“悲伤”的。考证一下发现“慕”确有“悲伤”的意思。如:沈括《登台王秋月》:“居人临此笑此歌,别客对之伤且慕。”刘孝仪《行过康王故第苑》:“送禽悲不去,过客慕难穷。”后两者的“慕”字,都是“悲”“伤”之义。

综上所述,联系《赤壁赋》这一段的感情色彩,这里的“慕”字解释为“悲”更恰当些。

例4 用 必修一·36·《劝学》:“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课文没有对“用”进行注释。

而较多的参考书对“用心一也”的解释是“(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高中《语文》第二册)或者“这是因为用心专一的缘故”。这样的话,就把“用”字当做动词“使用”来翻译,但实际上将“用”当做连词“因为”来讲更好些。

今按,《辞海》:用,犹以也。《古书虚字集释》:用,以也。《孟子·万章篇》:“用下敬上”。“用”犹“而”也。《墨子·节用篇》:“死者既丧,生者毋久丧用哀。”《广释词》:“用,犹以,以犹困,故用亦犹困。”

这也就是说,“用”和“以”可以互训。“用”和“以”一样,可以做介词,也可以做连词。例如《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这句话可以翻译成:“晋文公和秦穆公围攻郑国,因为郑国对晋无礼,并且分心倾向楚国。”这里“以”就是“因为”的意思。《史记·外戚世家》:“平阳公曰:‘用无子故废耳。”这句话可以翻译成“平阳公说:‘因为(陈氏)没有儿子,所以被废黜。”这些例子都可以说明,“用”和“以”可以互训。

综上所述,在《劝学》中,“用”在这里可以译成“因为、由于”。

例5 分、崩、离 必修四·4·《季氏将伐颛臾》:“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季氏将伐颛臾》:“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课文没有对“分、崩、离”进行注释。

今按,《四部丛刊·论语·何晏集解》:“孔安国曰:民有异心曰分,欲去曰崩,不可会聚曰离析也。”

例6 五亩之宅 必修四·5·《寡人之于国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之于国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对“五亩之宅”没有进行注释。

今按:《四部丛刊·孟子》中引赵岐注:“庐井邑居各二亩半以为宅,各入保城二亩半,故为五亩也。树桑墙下,古者年五十乃衣帛矣。”

例7 竟 必修三·37·《指南录后序》:“如扬州,过瓜州扬子桥,竟使遇哨。”

《指南录后序》:“如扬州,过瓜州扬子桥,竟使遇哨。”课文对“竟使遇哨”的注解为:“假使碰上敌人的哨兵”。这个注解对“使”进行了解释,但没有对“竟”解释。

今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竟”有以下几个义项:①完毕,终了。例如:王充《论衡·正说》:“义穷理竟,文辞备足。”②究竟,终究。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人问抚军:‘殷浩谈竟何如?”③从头至尾。曹操《善哉行》:“轻舟竟川。”④竟然,居然。《史记·伯夷列传》:“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⑤边境,国境。《商君书·徕民》:“竟内不失须臾之时。”⑥追究。《汉书·霍光传》:“此县官重太后,故不竟也。”那么在这六个义项中,符合《指南录后序》中的语境的义项,只有 “从头至尾”这个义项,而且这个义项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并不多见。因此,课文有必要将“竟”注解出来。endprint

例8 毋从俱死 必修三·104·《鸿门宴》:“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鸿门宴》:“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毋从俱死”,课文没有注释。

今按,王念孙《读书杂志·读,<史记>志》“毋从俱死”:“从,当作徒。项伯以张良不去,则徒与沛公俱死,故曰:‘毋从俱死也。《汉书·高祖记》作‘毋特俱死,苏林曰:‘特,但也。师古曰:‘但,空也。空死而无成名也。但、徒一声之转,其义一也。隶书从字作徒,形与徒相似,故徒误为从。”

综上所述,“毋从俱死”的意思为“别空与沛公一起死”。

例9 那堪 必修四·67·《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课文没有对“那堪”进行注释,在一般的教辅中,“那堪”被解释为“不堪”。

今按,《诗词曲语辞汇释》:“那堪”,“兼之”的意思。这个解释和教辅所解释的“不堪”意思上就有所差异了。把“兼之”的意思放在整首词里面就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兼在冷落清秋节”,这样词中所要表达的离别之苦就更加合情合理,而同时读者也更能够体会这种离别之苦了。

例10 危 必修三·95·《谏太宗十思疏》:“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俱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深思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谏太宗十思疏》:“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俱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深思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课文对“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一句的解释为:“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要谦虚谨慎,自我约束。冲,谦虚。牧,约束,修养。”这个解释对“危”没有作单独解释,在整句话的翻译中将其解释为“险”。这样的解释不妥当。联系上下文来看,“念高危”和下文的“俱满溢”“乐盘游”“忧懈怠”“虑壅蔽”等应该是并举,这些短语的结构都为动宾结构,而动词所带的宾语又是同义的,“满”“溢”都为“满”的意思。

今按,《说文》:“满,盈溢也。溢,器满也。”“盘”,意为娱乐;“游”,意为游逸。因此,“盘”“逸”二字同义。“懈、怠”,《说文》解释为“懈,怠也”。因此,“懈、怠”二字词义相同。“壅”“蔽”,《广雅·释诂二》中这样解释:“壅,障也。” “障”就是阻断的意思;“蔽”,蒙蔽。因此,“壅”、“蔽”二字词义相近。按照这样的结构,“念高危”中“高”和“危”二字的词义也相近或相同。“危”在这个语境中就是“高”的意思。“危”有“高”的意思,我们还可以在李白《夜宿山寺》一诗中得到印证。该诗“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一句中的“危楼”解释为“高楼,这里指建筑在山顶的寺庙”。

例11 征 必修五·95·《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课文没有对“而”进行注释。一般的教辅将“而”作为一个表示并列的连词来处理。其实,“而”可以作为通假字来讲,和“耐”相通,意思为“能,才能,能力”。前面几句“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都是主谓宾结构的短语,因此“而征一国”的“而”应为名词性质的词,因此,将之翻译为“才能,能力”更妥当些。

例12 暂 必修四·63·《琵琶行》:“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琵琶行》:“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课文没有对“暂”进行注释。一般的教辅将这个“暂”解释为“暂时、渐渐”。但是,“暂”除了“暂时、渐渐”这个今义之外,还有“忽然、突然”的意思。[2](P193)

二、有注但不确切,孤立解释

例13 趣 必修五·96·《兰亭集序》:“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其所遇,暂得于己,不知老之将至。”

《兰亭集序》:“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其所遇,暂得于己,不知老之将至。”课文注释说:“趣舍万殊:意思各有各的爱好。趣,通‘取。舍,舍弃。”

今按,《汉书·司马迁传》:“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相善也,趣舍异路。”颜师古注:“趣,谓志趣也。”联系课文上下语境,此处的“趣舍”应是爱好、志向之义,而并非“取舍”之义。

例14 必 必修三·99·《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课文没有对“必”进行注释。而样“必”很容易被误以为“一定,实在”的意思。其实,这里应该将“必”解释为“倘若,假使”。因为这句话是在强秦的威逼下,赵国商议对策时,蔺相如说假如实在没有合适的使者人选的话,蔺相如愿意去。“必”作“假使,果真”之义可以从大型工具书中找到例证。

今按,《辞海》这样解释“必”:“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必,果真,假使。”[3](P258)并且还用杜甫《丹青引》“将军尽善有神,必逢佳士亦写真”作例证。《词源》注为:“必,如果。”[4](P594)同样也举出《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作为例证。

综上所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中的“必”应该解释为“果真、如果、假使、倘若”比较恰当些。

例15 得 必修二·70·10·《六国论》:“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六国论》:“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课文注释“此言得之”为“这话对了。得之,得其理。之,指上面说的道理。”endprint

如果把“得”解释为“适宜、得当、正确”,那就是形容词,不应该带“之”作其宾语。既然认为“之”是“指上面说的道理”,即“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欲急”等语,那“得”就应该解释为动词,否则不合语法。其实“得”就是“得到”的意思,因此,我们可以将“得”翻译为“说中”“说出”等。[5](P6)

例16 去来 必修四·63·27·《琵琶行》:“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琵琶行》:“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课文注释说:“去来,去了以后。来,语气助词,无义。”这条注释有误。“去来”,应该和“妻子”“兄弟”等词一样,都属于偏义复词。在此句中,“去来”偏重“去”字。词句意思是说琵琶女的丈夫“买茶去”后,琵琶女乘船离开江口来到江心,一个人独守空船。

例17 思 必修四·62·15·《琵琶行》:“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琵琶行》:“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注释说:“思,思绪,名词,这里指愁思。”其实,“思”就是“愁”,用不着特别去说明“这里是愁思”。此句“声声思”的意思为“一声声的哀愁”。郭在贻先生也曾作如此解释。[6](P23-24)

例18 行李 必修三·94·3·《烛之武退秦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烛之武退秦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课文对“行李”的注解是:“也作‘行理,外交使节。”“行李”,除了官方的使节的意思之外,还包括行走于路上的行人。

今按,《十三经注疏》中:“正义曰:襄八年传云一介行李。杜云:行李,行人也。昭十三年传云行理之命。杜云:行理使人。李、理字异,为注则同,都不解理字。周语行理以节逆之。贾逵云:理,吏也,小行人也。孔晁注国语:其本亦作‘李字。注云:行李,行人之官也。然则两字通用。本多作‘理训之,为吏,故为‘行人,使人也。”按照这一注释,“行李”,除了官方的使节的意思之外,也还应该包括行走于路上的行人。而且,两个国家之间的交往沟通,除了外交使节的相互往来,也还应该有两国平民百姓的商业贸易、文化交流等。

例19 填 必修四·4·15·《寡人之于国也》:“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教材中对“填然”的注解为“填,象声词。鼓,击鼓。”

今按,《四部丛刊》中则解释地较为具体:“填,鼓音也,出兵以鼓进,以金退。”

例20 览 必修三·54·5·《离骚(节选)》:“皇览揆余初度兮。”

《离骚(节选)》:“皇览揆余初度兮。”课文对“览”的注释为“观察”。这样的话整句意为“我的父亲观察思量我初生的时节,我的父亲一开始就赐给我美好的名字”,这样的翻译也可以。但是如果把“览”解释为“鉴”的话就更合适了,“鉴于我初生的时节,我的父亲一开始就赐给我美好的名字。”

今按,《楚辞补注》:“览,观也。一作鉴。五臣曰:我父鉴度我初生之法度。”[7](P4)

例21  灵 均 必修三·54·6·《离骚(节选)》:“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离骚(节选)》:“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课文注为“灵,好,善。均,平。”这个解释太泛,太过笼统。

今按,《楚辞补注》,除了“灵,好,善。均,平。”这一解释外,还补注为“灵,神也。均,调也。言正平可法则者,莫过于天;养物均调者,莫神于地。”[8](P4)

例22 凭 必修二·76·1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课文注释为“有谁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今按,“凭”的意思,和这首词有关的,一般辞书列了以下几个义项:

《古汉语常用字典》:①靠着。《尚书·顾命》:“相被冕服凭玉几。”②依靠,依据。《南史·梁武帝纪》:“凭险作守,兵食兼资。”

在“凭”的众多义项中,没有“有”这个义项。而联系《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来看,将“凭”解释为“靠着”比较好。廉颇英勇无比,胸怀抱负,老当益壮。但是赵王却不信任他,最终他被奸人所害。在这样环境下,要靠谁启用英才啊?所以,在这里,辛弃疾以廉颇来自况,抒发自己老当益壮,想为国效力而不得的那种壮志难酬的无奈和悲愤。

例23 息 必修五·93·15·《逍遥游》:“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逍遥游》:“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课文将“去以六月息者也”解释为:“指大鹏飞行六个月止息于南冥。”这里,将“息”解释为“休息”是不正确的。

今按,《说文·心部》:“息,喘也。从心从自,自亦声。”“息”的本义就是“喘息”。例如《汉书·苏武传》:“武气绝,半日复息。”《论语·乡党》:“屏气似不息者。”

《逍遥游》中“去以六月息者也”用的应该是“息”的本义,六月的气息,就是指六月的大风。“去以六月息者也”下面一句“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按王力先生《古代汉语》:“野马,指春日野外泽中的雾气,蒸腾如奔马,所以叫野马。”“野马、尘埃的动荡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9](P380-381)联系上下文,对比“野马”和“尘埃”这些小的事物,鲲鹏这样的大事物也要“以六月之息”,即依靠六月的大风。

综上所述,这一注释应该只为:“息,气息。这里指六月的大风。”

三、对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建议

在中学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有着较高的认识功能[10](P6),它是广大中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起点。它使我们的学生去阅读、去思考,与两千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懂得我们的历史,从而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文化。现行的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1-5册)共收录了34篇文言文。那么,面对教材中有异议的文言文注释,我们应该如何做到最好呢?endprint

(一) 加强科学研究,做到“深究、咀嚼”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采取一种“恢复原生态”的态度。段玉裁说:“照本改字,不讹不漏。”这就要求师生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始终坚持“深究、咀嚼”的态度,通过对古人语言系统、思想系统以及历史文化背景的把握,尽可能地还原文言字、词的原生态。因此,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为了确保文言文选文的质量,我们应该多借鉴古汉语、文学专家,语文教育行家们在古汉语方面的研究成果。诸如王力、饶杰腾、蒋传一等专家学者,他们以不同的文言语料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的技术方法,对文言文常用词进行了精密统计和系统研究。他们对古汉语语言文化现象的深刻认识,对广大师生认知和准确把握文言文规律有很大的帮助。

其次,采用训诂学的方法,考订文字、音韵、训诂三方面的真实价值,而且创通许多研究词义的方法,对汉语训诂学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内容和新的门径。

(二)增强版本选择意识,做到“择善本,归原本”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部分入选的文言文,在版本的选择、注释和对勘等方面存在不足。因此,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应该增强版本的选择意识,在细致地版本校对的基础上,择善本而选,选择合适的版本注释。

这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广大教师和学生的科研能力,而且经常查对原文,也有利于增强教与学的效果。

总之,在对待语文必修教材中的文言文异文现象时,我们应该做一个勤劳的“浣衣妇”,像一个有洁癖嗜好的老太婆,将衣服洗了又洗,将有异议的文言文进行反复地咀嚼和探究。

注释:

[1]黄灵庚,张继定:《训诂学与语文教学》,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2]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3]《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

[4][宋]张炎:《词源》,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5]李运富:《中学教材文言文注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

[6]郭在贻:《训诂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7][8][宋]洪兴祖:《楚辞补注》,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3年版。

[9]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1999年版。

[10]王珏:《文言文教学价值的再认识》,语文教学之友,2001年,第6期。

参考文献:

[1]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清]阮元刻.十三经注疏[M].中华书局,1980.

[3]高峰.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教材标点符号使用错误例析[J].文教资料,2004.

[4]王永明,张彦红.编好教材,用活教材,以大面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J].新语文学习,2012,(04).

高中语文《吕諲传》原文及译文 篇3

吕諲,河中河东人。少力于学,志行整饬。孤贫不自业,里人程氏财雄于乡,以女妻諲,亦以諲才不久困,厚分貲赡济所欲。故称誉日广。开元末,入京师,第进士,调宁陵尉,采访使韦陟署为支使。哥舒翰节度河西,表支度判官,性静慎,勤总吏职,诸僚或出游,諲独颓然据案,钩视簿最①,翰益亲之。翰败潼关,諲西趋灵武,肃宗才之,拜御史中丞。所陈事无不顾纳。帝复两京,诏尽系群臣之污贼者,使三司处其罪,御史大夫李峴及諲领使。諲于权宜知大体不及峴,而援律过之,当时惮其持法。然以峴故,多所平反。

乾元二年,擢諲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知门下省⑻諲引妻之父楚宾为卫尉少卿,楚宾子震为郎官。申人马尚言者,素暱于諲,为人求官,諲奏为蓝田尉。事觉,帝怒,杀尚言,以其肉赐从官,罢諲为太子宾客.数月,拜荆州长史、澧朗峡忠等五州节度使。諲始建请荆州置南都,诏可。于是更号江陵府,以諲为尹,以湖南之岳、潭、郴……凡七州,隶其道。初,荆州长史张惟一以衡州蛮酋陈希昂为司马,督家兵千人自防,惟一亲将牟遂金与相忤,希昂率兵至惟一所捕之。惟一 惧,斩其首以谢,悉以遂金兵属之,乃退。自是政一出希昂。

后入朝,迁常州刺史,过江陵入谒,諲伏甲击杀之,诛党偶数十人,积尸府门,內外震服。

諲为治,不急细务,决人事刚果不挠。始在河西,悉知诸将能否,及为尹,奏取材者数十人总牙兵,故威惠两行。諲之相,与李揆不平。既斥,乃用善治闻。揆恐帝复用,即妄奏置军湖南非便,又阴遣人刺諲过失。諲上疏讼其事,帝怒,逐揆出之,且显条其罪。諲苦羸疾,卒,年五十一,赠吏部尚书,諲在朝不称任职相。,及为荆州,号令明,赋敛均一。其治尚威信,故军士用命,阖境无盗贼,民歌咏之。自至德以来,处方面数十人,諲最有名。荆人生构房祠,及殁,吏裒钱十万徙祠府西。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六十五》)

(注)①簿最:财物出纳的总账册。②任职相:称职的宰相。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厚分赀赡济所欲赡:赡养。

B.而援律过之援:引用。

C.决大事刚果不挠挠:屈服。

D.又阴遣人刺諲过失刺:打探。

(答案)A

(解析)赡:供给,帮助,周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亦以諲才不久困②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B.①诏尽系群臣之污賊者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C.①素暱于諲②故内惑于郑袖

D。①逐揆出之,且显条其罪 ②存者且偷生

(答案)B

(解析)B都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A以:动词,相当于“以为”/连词,相当于“用来”。

B之:结构助词,表示定语后置。

C于:介词,相当于“同”跟”/介词,相当于“被”。

D且:连词,相当于“并且”/副词,相当于“暂且”“姑且”。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年少孤贫的吕諲。学习勤奋,品行端庄。同乡富豪程楚宾欣赏他的才华,将女儿嫁给他,并不吝钱财资助,后吕諲果于开元末中得进士。

B.吕諲生性谨慎,勤于政务,在同事出游时仍坚持办公。但在审理投降叛贼的群臣时。却不如李岘懂得变通,执法过严,令人惧怕。

C.在朝廷辅政时,吕諲并不称职。他任人唯亲,岳父、妻舅均被委以重任,还因太监马尚言的请求任命马尚言为蓝田尉,终因用人失察被罢为太子宾客。

D.在地方执政时,吕谨不拘小节,但处理大事刚毅果断,知人善任,号令严明,恩威并施,治内太平,深受民众拥戴,荆人还为他建了生祠。

(答案)C

(解析)任命马为蓝田尉错,“委以重任”“用人失察”也不恰当,吕諲的错关键在徇私情。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翰敗潼关,諲西趋灵武,肃宗才之,拜御史申丞(4分)

(2)惟一惧,斩其首以谢,悉以遂金兵属之,乃退(3分)

(3)諲之相,与李揆不平,既斥,乃用善治闻(3分)

(答案)

(1)哥舒翰在潼关战败,吕諲向西奔赴灵武郡,肃宗认为吕諲有才能,授予御史中丞的官职

(2)张惟一害怕了,斩了牟遂金的首级谢罪,并让牟遂金的士兵都归属陈希昂,陈希昂才退兵

(3)吕諲做宰相的时候(居于相位的时候),与李揆不和睦。被外放后,反而因为善于治理而出了名

(参考译文)

吕諲,河中河东人,少年时就致力于学习,志趣行止有条理。孤苦贫穷没有自己的家业,邻人程氏财力在乡里称雄,(他)把女儿嫁给吕諲为妻,也是认为吕諲有才能不会长久居于困窘之境,慷慨地把家产资财分给吕諲帮助他干自己想干的.事,因此(吕諲)的声誉一天比一天传得广。开元末年,进入京师,进士及第,调任宁陵尉,采访吏韦陟安排他做支使。哥舒翰任河西节度使,土表(举荐吕諲)做支度判官。(吕諲)个性沉静谨慎,勤奋地全面负责公务,各位同僚有时

外出游玩,唯独吕諲恭顺地守在公案旁,查按账目,哥舒翰更加亲近信任他。哥舒翰在潼关战败,吕谩向西奔赴灵武郡。肃宗认为吕谩有才能,授官御史中丞。凡他奏请的事没有哪件(皇帝)不顺从采纳的。皇帝平乱收复两京后,下诏书将曾经降贼妁群臣全都拘囚起来,让三司衙门治他们的罪,御史大夫李峴以及吕諲受领使命。 吕諲在因事变通识别大局方面比不上李岘,但在引用法典方面超过李峴,当时的罪臣们害怕吕諲执法。不过因为李岘的缘故,被平反的人很多。

乾元二年,(朝廷)提拔吕谨做中书门下平章事,主管门下省。吕谩引荐自己的岳父楚宾做卫尉少卿,楚宾的儿子楚震做郎官。有令叫马尚言的宦官,平素与吕谩关系密切,替人向吕諲求官,吕諲奏请皇上让那人当了蓝田尉,事情败露,皇帝恼怒,杀了马尚言,把他的肉赐给侍从官吏,罢免吕諲的相职将其降为太子宾客。几个月后,(吕諲)又被任命为荆州长史、澧州朗州峡州忠州等五州节度使。吕諲于是建议改置荆州为南郡,皇上下诏书同意。于是改称江陵府,以吕諲为行政长官,将湖南的岳州、潭州、郴州等共七个州,归江陵道管辖。先前,原荆州长史张惟一用南蛮头领陈希昂做军府司马,指挥一千多家兵自我防卫.张惟一信任的将领牟遂金与陈希昂作对,陈希昂率兵马到张惟一处捕捉牟遂金。张惟一害怕了,斩了牟遂金的首级谢罪,并让牟遂金的士兵都归属陈希昂,陈希昂才退兵。从此荆州政令全由陈希昂说了算。后来陈希昂入朝,调任常州刺史,路过江陵谒见吕諲,吕谨埋伏甲兵杀了陈希昂,诛杀党羽几十人,尸体堆积在府门外,朝廷內外都震惊慑服。

高中语文《投笔从戎》原文及译文 篇4

投笔从戎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后超出使西域,竟立功封侯。

(《后汉书·班超传》)

[注释]①徐令:徐县县令。②执:操持,做。③研:通“砚”。

1、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学习) ②有口辩,而涉猎书传(广泛搜寻)

③尝辍业投笔叹曰(停止) ④帝乃除超为兰台令史(罢官)

⑤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报酬)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③④⑤

2、下列句子中的加粗字与“不耻劳辱”中的“耻”字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

A.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B.居家常执勤苦。

C.外连横而斗诸候。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3、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相同的.两项是( )( )

A.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 B.卿弟安在

C.兄固被召诣校书郎 D.立功异域

E.豫州今欲何至

4、“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这句话的正确翻译是( )

A.家境贫寒,班超常常替官府雇佣人去抄写来供养(母亲)。

B.家境贫寒,班超常常被官府雇佣去抄写来供养(母亲)。

C.家境贫寒,班固常常被官府雇佣去抄写来供养(母亲)。

D.家境贫寒,班固常常替官府雇佣人去抄写来供养(母亲)。

5、根据文意,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班超、班彪、班固这三个人是什么关系?

(2)班超在为人、品行方面有哪三点比较突出?

参考答案

1.C

2.A

3.BE

4.B

5.(1)班彪与班固、班超是父子关系,班固与班超是兄弟关系。

(2)胸有大志;孝顺父母,在家常做辛苦劳累之事,而且不认为是羞耻的。

参考译文

文言文《论民本》原文及译文 篇5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孟子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

孟子说:“百姓是最重要的,土谷之神次于百姓,君主的地位更要轻些。所以得到许多百姓的拥护就能做天子,得到天子信任就能做诸侯,得到诸侯信任就能做大夫。诸侯危害了土谷之神,那就改立诸侯。祭祀用的牲畜是肥壮的,谷物是清洁的,又是按时祭祀的,然而还是干旱水涝,那就改立土谷之神。”

孟子说:“桀和纣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办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办法:赢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加给他们,如此罢了。人民归向于仁,如同水往下方流、野兽奔向旷野一样。所以,替深水赶来鱼的是水獭;替树丛赶来鸟雀的是鹞鹰;替汤王、武王赶来百姓的,是夏桀和商纣。如果现在天下的国君有爱好仁德的,那么诸侯们就会替他把人民赶来。哪怕他不想称王天下,也不可能了。现在想称王天下的人,好比害了七年的病要找存放多年的艾来治。如果平时不积存,那就终身得不到。如果不立志在仁上,必将终身忧愁受辱,以至子死亡。《诗经》上说:”那怎能把事办好,只有一块儿淹死了。‘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真是够尽心的了。河内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一部分)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粮食运到河内去赈济。河东发生灾荒,我也这么办。考察邻国的政务,没有哪个国君能像我这样为百姓操心的了。但是邻国的人口并不减少,而我们魏国的人口并不增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回答道:“大王喜欢打仗,请让我拿打仗作比喻。咚咚地擂起战鼓,刀刃剑锋相碰,(就有士兵)丢盔弃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逃了一百步停下来,有的逃了五十步住了脚。(如果)凭着自己只逃了五十步就嘲笑那些逃了一百步的人,那怎么样?”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后面的逃不到一百步罢了,这同样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一点,就不要指望魏国的百姓会比邻国多了。不耽误百姓的农时,粮食就吃不完;细密的鱼网不放入大塘捕捞,鱼鳖就吃不完;按一定的时令采伐山林,木材就用不完。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养家活口、办理丧事没有什么遗憾的了。百姓生养死丧没有什么遗憾,这就是王道的开始。

五亩田的宅地,(房前屋后)多种桑树,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上丝棉袄了。鸡、猪和狗一类家畜不错过它们的繁殖时节,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占夺(种田人的)农时,几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饿肚子了。搞好学校教育,不断向年轻人灌输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必肩扛头顶着东西赶路了。七十岁的人穿上丝棉袄,吃上肉,百姓不挨冻受饿,做到这样却不能统一天下的,是绝不会有的。

上一篇:本科毕业设计论下一篇:微笑着面对生活65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