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教案

2024-09-30

高中语文必修教案(共8篇)

高中语文必修教案 篇1

师刘人云高2册教案

高中第2册 第一单元体验情感教案 深圳市学科带头人 刘人云

※本单元目标与要求:

1、在语文第一模块第一单元“认识自己”中,我们学会了正确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在本模块中,我们将强烈地感受人的丰富情感。情感不可预约,也不能回避。我们将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探讨情感问题,深入地认识情感,体验情感,进而致力尊重情感,珍惜情感,更好地表达自己丰富、独特的感情。

本单元三课主要体现了亲情(第1课)、友情(第2课)、乡情(第3课)。还有爱情、爱国之情,师生之情等多种情感,在本册书中都有生动而具体的表现,我们可以认真地去感受。

2、学习情感型散文的写法,学会写此类散文。

3、学习、品味散文语言。

4、教法上注意:

①整体感知,掌握大意; ②突出重点,筛选信息; ③分析归纳,锻炼能力; ④丰富情感,提高素养。

第一课 我的母亲 老舍

一、作者: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与,北京人,现代著名作家。著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剧本《龙须沟》、《茶馆》等。享有世界声誉。

二、生字词:

甥(shēng)女 揣(chuāi)寡(guǎ)姐 敷(fū)衍(yǎn)撮(cuō)土 阎(yán)王 刮痧(shā)

三、词解:

门当户对:指男女双方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相当,结亲很合适.贺吊:恭贺,吊唁.四、感知:

1、阅读全文

2、表情朗读第11—16自然段,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五、理解

1、全文按什么顺序写? ——“我”成长的时间。

2、全文以什么为中心。——母亲的活动。

3、给全文分段

(提示:按时间阶段)

——第一部分:写“我”童年时的家庭境况和母亲给我的生命教育。第二部分:写“我”青年时读书就业的情况和母亲对我的爱及支持。第三部分:写“我”成年后对母亲的两次“打击”。第四部分:写母亲去世和我对她的感激与思念。

六、研讨:

1、作者在文章中写道:“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母亲对“我”进行了什么样的“生命的教育”呢?

——母亲勤俭诚实,身体好;做事永远丝毫不敷衍;爱花,爱清洁,守秩序;好客;肯吃亏,能忍耐,面对苦难无比坚强等,这些都给了作者深刻的影响,使他从小“在做人上”“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直至后来成了一个人人尊敬的大作家。这就是母亲给作者的最好的正确的生命教育。

2、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表现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法,说说作者在文中通过哪些细节描写来表达母亲对儿女的感情。在书上划出。

3、品读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见课文第9页)

4、请用几个关键词概括全文内容。

——老舍的母亲 艰难而伟大的一生 养我教我 愧思母亲

七、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说话练习:第二页《活动指引》的“

一、人间有情①②③”中任选一题。

第二课 冰心:巴金这个人„„ 吴泰昌

一、作者:

吴泰昌(1937——)安徽当涂人,当代作家,曾任《文艺报》主编。

二、生字词:

应酬(chóu)滞(zhì)留 吴文藻(zǎo)胡絜(jié)青 靳(jìn)以

三、词解:

淡交如水,大道若弦: 形容君子之间的友谊真挚而淡泊,互相仰慕,互相支持,达到很高境界。:

四、名句: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此际当以同怀视之.”(冰心)淡交如水,大道若弦.五、感知把握:

阅读全文,掌握大意,概括三个部分的主要事情。——第一部分:“好好休息,尽情享爱”

写作者与冰心一道给巴金发贺电,祝他80大寿。第二部分:“淡交如水,大道若弦”

写冰心和巴金之间真诚亲密纯朴的友谊。第三部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写冰心和巴金互引为人生“知己”的故事及原因。

六、分析研讨:

1、作者认为冰心的“巴金这个人„„”这句话包含很多东西。请你根据课文内容,说说巴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辛苦、勤奋、认真一辈子;放弃工资,大公无私;倡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并无私捐物;对冰心十分敬重,破例担任冰心研究会会长;讲真话,写真话,对祖国和人民有深切的爱;内向,忧郁,心里有团火,有时爆发出极大的热情。总之,巴金是一位热爱祖国和人民;坚持真理,富有激情,忠于“知己”,纯真坦诚,大公无私的著名作家。

2、文章写了哪些事来表达冰心与巴金之间的友谊?请列事例说明。

——①互相祝寿;②互相安慰;③互相支持;④互相勉励;⑤互相学习。

3、本文运用了三个小标题来结构全文,假如把这三个小标题都去掉,你会如何整合本文的三个部分?将你修改后的文章与课文比较一下,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参考第2题答案。可写成大作文提纲。

4、请用几个关键词概括全文内容。

——冰心 谈 巴金这个人 高尚的人 纯真友情

七、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诵或歌唱。见课文第4页《

三、真情告白》

第三课 故乡的榕树 黄河浪

一、作者:

黄河浪(1941—),原名黄世连,福建长乐人,香港当代作家。著有《大地诗情》等。

二、生字词:

赏心悦目 悠然自得 鬈(quán)曲 兀(wù)立 汩汩(gǔ)镌(juān)刻 苍虬(qiú)多筋 凹(āo)槽 皮癣(xuǎn)饭甑(zèng)战战兢兢(jīng)温馨(xīn)凉飕飕(sōu)安然无恙(yang)庇(bì)荫 漂泊天涯

三、词解: 兀立:直立.苍虬:苍老弯曲。

战战兢兢: ①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②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安然无恙:平安无事。

庇荫:①(树木)遮住阳光.②比喻包庇或袒护.四、感知把握:

1、朗读全文。

2、从文中找出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读一读,再说说为什么。

3、全文以什么为线索?体现了散文结构上的什么特点? ——(故乡的)榕树。形散神聚。“神”是“思乡”。

4、给全文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大意。

——第一部分:从住所旁的榕树引出对故乡的思恋。第二部分:以榕树为中心,回忆儿时在故乡的生活。第三部分:回到现实,抒发对故乡榕树的强烈思恋。

五、分析研讨:

1、在故乡的榕树下,有那些事情使“我”印象深刻呢? ——①儿时把它的凹槽当“船”划。②榕树被烧的传说。③人们对榕树的敬重。

④故乡榕树下人们的生活,特别是夏夜。⑤故乡榕树最后的情况。

2、同样是吹着用榕树叶卷起的哨笛,“我”与儿子却有不同的心理表现。想想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

——儿子没有父亲那样的在故乡的生活经历。

3、课文倒数第二段连用两个问句,这样写对表达感情有什么好处?请仿照这样的方式写一个句子。

——设问突出了对故乡及乡亲们的强烈怀恋。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大作文(先分组讨论,再写):见课文第二页《

二、走进情感》。刘人云2004-11-2

高中语文必修教案 篇2

作者:俞祖平

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定价:24.00元

开本:16开

包装:平装

发行部门:江苏南师大教材图书发行有限公司

发行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广州路228号易发科技大厦7楼A座 (210024)

订购热线:025-58783619 (杨老师)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中语文读本是高中学生课外阅读的范本。然而, 由于新课程的实施缺乏厚实的铺垫, 语文教师对新课改准备不足, 学生面对篇目繁多的新教材, 多少有点应接不暇。至于语文读本的问题, 语文教师虽知重要, 也无法考虑将之穿插于教学之中, 设计相应的导学导练, 所以, 对读本的处理, 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学生也是信手翻读便抛之一边。鉴于此, 俞祖平老师组织语文特级教师和高级教师, 精心编写了《阅读新视角》系列丛书, 对读本中的文章逐一处理, 从阅读提示、拓展积累、实战演练等角度出发, 设计了一组可供学生思考领悟、便于操作的训练题, 每组题后附有详尽的答案, 可随时让学生先思考后对照, 方便有效, 教师也可加强对训练题的查批评析。

作者简介

俞祖平, 中学高级教师,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语文教研员, 南通市骨干教师, 南通市新世纪学科带头人, 南通市通州区教育学会秘书长, 江苏省新课程教学研究先进个人。发表教研论文近百篇, 主编教学用书数十本, 达数千万字。

锐点悦读

1.贴近教材读本, 引导学生、老师关注读本, 设定阅读目标或提示, 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深入体悟文本的内涵。

2.积累拓展, 发散思维, 从不同角度拓展学生、老师的知识面, 引导学生、老师关注作者背景、写作背景, 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3.实战演练, 配合适量相关的训练题, 延伸学生、老师的视野, 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编辑推荐

高中语文必修教案 篇3

教学内容:梳理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情感

教学目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及梳理本单元在高考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题

一、单元体制:本单元共三篇课文

《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三篇文章从题目上看均属散文,散文是形散而神不散,神就是文章的情,形散而情聚,情感这条红线贯穿文章的始终。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然后重点读《记念刘和珍君》的第2部分及第4部分,体会《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当中的情感: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学生自主探究情感,老师根据学生探究的结果板书: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小狗包弟,概括文章大意,然后探究情感,老师根据学生探究的结果板书:

3.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体会其中蕴含了什么思想情感,学生自主探究,交流,教师汇总:

二、链接高考:在考场中出现的与本单元相关的语言运用题

1.(教师投影,学生欣赏)为刘和珍写一则颁奖词(4分)

刘和珍——在黑暗的时代中,你没有沉论;在严酷的高压下,你没有沉默;在枪弹的攒射中,你依然前行。虑及民族存亡,你黯然泣下,为了国家复兴,你奋然前行。你如流星刹那间闪过,却爆发出夺目的光茫。

2.教师再投影课本中其他几个人物的颁奖词,学生欣赏

易水清寒,夺人心魄,因为它知道自己送走的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你的勇气砥砺了你手中的匕首,你手中的匕首又将你的名字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上。太子丹的邀请只是你义无反顾的契机,真正让你勇者无惧的是你心中的信仰;为国为民,才是侠之大者!(荆轲)

千军万马,战火纷飞,你是未能加冕的帝王;爱恨情仇,尔虞我诈,你是未能立业的英雄。但你的霸气是许多帝王所不及的,你的豪情是许多英雄所缺少的。霸王不成霸业却一样名垂千古。(项羽)

含垢忍辱,你用顽强之志铸就了史家之绝唱;废寝忘食,你用赤诚之心完成了无韵之离骚。一部《史记》,讲述着一个史学家应有的良知;一部《史记》,见证了一个史学家对历史的忠贞;一部《史记》,记载的不仅仅是历史,更是我们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司马迁)

3.请同学们根据以上的几个人物颁奖词,思考:究竟应该怎样写颁奖词?颁奖词的写作

4.教师再读一则颁奖词,让学生猜写的是谁,进一步体会上面的写作方法

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了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了“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刘伟)

三、作业:请大家尝试为霍金写一则颁奖词

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 篇4

1、了解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品,了解《战争与和平》的内容和主旨。

2、通过文本分析,把握少女娜塔莎的思想感情,分析人物形象。

3、通过娜塔莎形象分析,了解和掌握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

4、了解“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对娜塔莎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作用。

2、对作为圆形人物的娜塔莎这一人物形象的复杂个性的理解。

一、文学常识:

1、作家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思想中充满着矛盾,这种矛盾正是俄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反映,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贵族知识分子在寻求新生活中,清醒与软弱、奋斗与彷徨、呼喊与苦闷的生动写照。他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有人评价他是“从文艺复兴以来,惟一能挑战荷马、但丁与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托尔斯泰是俄罗斯文学创作时间最长、作品数量最多、影响最深远、地位最崇高的作家,是大师中的大师。

代表作品有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娜》和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

2、作品简介:

《战争与和平》一直被人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它长达一百三十多万字,是列夫·托尔斯泰历经7年艰辛创作的鸿篇巨制,被列宁称为“了不起的巨著”。小说的主要情节就是围绕着保尔康斯基、别素霍夫、罗斯托夫、库拉金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展开的。小说的主人公是安德来·包尔康斯基、彼埃尔·别素霍夫和娜塔莎·罗斯托娃。

安德来和彼埃尔是探索型的青年贵族知识分子。安德来性格内向,意志坚强,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他后来投身军队和参与社会活动,在严酷的事实面前逐步认识到上层统治阶级的腐败和人民的力量。

彼埃尔心直口快,易动感情,缺少实际活动能力,更侧重于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后来主要在与人民的直接接触中精神上得到成长。

女主人公娜塔莎与两位主人公的关系使她成为小说中重要的连缀人物,而这一形象本身又是个性鲜明、生气勃勃的。小说充分展开了娜塔莎热烈而丰富的情感,她与人民和大自然的接近,她的民族气质,以及她在精神上的成长。这几个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选文内容为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因贵族会之事而去拜托罗斯托夫伯爵,在伯爵家他被充满生命力的年轻小姐娜达莎深深地吸引了。但由于秃山老公爵强烈反对,只好互相约以一年的缓冲期,而后,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即出国去了。但是,年轻的娜达莎无法忍受寂寞,且经不起彼尔之妻爱伦的哥哥阿纳托尔的诱惑,而擅自约定私奔,因此,与安德烈·保尔康斯基的婚约即告无效。安德烈·保尔康斯基于多勃琪诺战役中身受重伤,娜达莎于伤兵中发现将死的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她向他谢罪并热诚看护他,但一切都是徒劳了,安德烈·保尔康斯基仍然逃不过死亡之神而去世了。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一) 篇5

西岗区83682706

中山区62898402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学设想:

本专题“向青春举杯”包括三个板块:“吟诵青春”、“体悟人生”、“设计未来”。以青春为中心,从不同角度启发正值韶光的年轻人,步伐稳健、充满自信地踏上青春之路,扬帆驶向新的里程。

“吟诵青春”中,以诗歌的形式,展现不同时代青年人精神风貌的特征。“体悟人生”借助换位思考的方式,帮助学生处理好与父母的关系;引导学生对人生进行思考,以正确的态度面对人生的考验。“设计未来”指引学生走上希望的田野,设计人生的舞台。

《沁园春 长沙》是“向青春举杯·吟诵青春”第一篇,属于教材“研习”要求。教学重点在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创作意图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文本,让学生:理解诗歌中描写的意象,跳跃的语言;通过反复诵读,领悟诗人的情怀;学会诗歌鉴赏的方法,体会朗诵诗歌的技巧。

教学目标:

1、理解诗中的主要意象,把握诗歌的内容大意,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2、理清不同时代青年人的精神风貌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与那个时代的关系。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吟诵,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跳跃性的语言。

2、学习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理清不同时代青年人的精神风貌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与那个时代的关系。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法。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研究,鼓励学生质疑、讨论,发表看法,教师在疑难处给予点拨。课时安排:1课时。要点:

熟悉“吟诵青春”中的诗歌,明确这一板块所创建的场:感受青春的美好,正视青春的责任,审视青春的意义。学习《沁园春 长沙》,指导学生诵读全词。抓关键词理清脉络,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教育学生珍惜青春,树立高尚的爱国热情。

过程:

一、导入

学习要求:(1)多次表情朗读(2)背诵第一篇(3)鉴赏精到的用词用字(4)思考人生的意义。(感受青春的美好,正视青春的责任,审视青春的意义)

二、简介诗人生平及时代背景,整体理解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和反动军阀的斗争将要展开。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沁园春•长沙》体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青年以天下为己任,肩负起国家兴亡、主宰民族命运的壮志豪情。《相信未来》体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文革”时期中国青年面对现实困境,挣扎着摆脱羁绊,憧憬美好未来的理性思索与坚定信念。《让我们一起奔腾吧》表现我国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青年决心投身改革追求理想的情怀。

三、整体了解《沁园春•长沙》

1、了解文体——词

“沁园春”,词牌。“长沙”,标题。词,又叫“长短句”“诗余”,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句数和平仄要求。

2、教师泛读《沁园春 长沙》,学生听读,注意语气。

3、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全词,教师作诵读提示。

二、赏析课文

1、问: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本词的开头三句,哪位同学能按调整好的正常语

第 页 金三角86730280

华南86500956

兴工街84651279

南沙84399022

金州87807650 凌水84584519 序,把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

(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2、问:“独立”有什么含义?

(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独,还和下文的“怅”有紧密关系,独而产生思索。)

3、一个“看”字,一直控制到哪里?

(“万类霜天竟自由”)(在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阙都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

4、这里诗人都看到了怎样的秋景?呈怎样的顺序展开?

(这几句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极有特色。前两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远眺”,写的是“远景”。接下来两句“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是“近观”,写的是“近景”。“鹰击长空”是 “仰视”,写的是“高景”。“鱼翔浅底”是 “俯瞰”,写的是“低景”)

5、在这几句中,哪几个动词用得好?(染、击、翔)

6、这里的秋景选了哪些意象?,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什么?(山、林、江、船、鹰、鱼。壮美多姿,充满生机)

7、“怅寥廊,向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有怎样的作用和意味?

(过渡,由看到思,由景转情。一个“怅”字的含义是十分丰富的,惆怅和思索。“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诗的“诗眼”。)

8、“谁主沉浮”有什么含义?具有怎样的心境?

(谁来主宰你的盛衰枯荣——谁来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已任的心境,是一个革命伟人广阔崇高的心境。)

9、请概括上阕的内容。

(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

10、上阕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当然要回答的。不过诗人没有直接说,而是通过一群青年学生的活动和行为来暗示性应答的。分析他们的活动和行为,有怎样的状态?

(团结友爱,关心国家,敢于斗争,蔑视权贵,年青有为)

11、请分析下阕的领字。(“忆”。)

12、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流出水,浪遏飞舟?”抒发怎样的情感?

(下阕抒发了改造的旧中国,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大任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所抒之情慷慨激昂。表现的情怀:以天下为己任)

13、这里暗引了一个什么典故?

(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后来“中流击楫”就成了立誓复兴祖国的代词。)

14、哪几个字反映全词的结构脉络?

(由“立”到“看”再到“问”,再到“忆”最后到“记”)

总结:本词思路清晰,情贯其中。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而读诗最主要的是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我们要学会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等途经,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努力提高品评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背诵、作业

《相信未来》《让我们一起奔腾吧》

教学设想:

“向青春举杯·吟诵青春”板块,共有三篇,《沁园春 长沙》是“研习”的第一篇,已经教完,《相信未来》、《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是其余两篇。《相》是“研习”篇,《让》是自读篇。这两篇都是现代诗歌,合并指导阅读。教学重点在了解作品创

第页

免费答疑预约电话: 西安路39703311

西岗区83682706

中山区62898402

作背景和作者创作意图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文本,让学生:理解诗歌中描写的意象,跳跃的语言;通过反复诵读,领悟诗人的情怀;学会诗歌鉴赏的方法,体会朗诵诗歌的技巧。

教学目标:

1、继续理解诗中的主要意象,把握诗歌的内容大意,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2、理清不同时代青年人的精神风貌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与那个时代的关系。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吟诵,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跳跃性的语言。

2、学习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清不同时代青年人的精神风貌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与那个时代的关系。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法。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研究,鼓励学生质疑、讨论,发表看法,教师在疑难处给予点拨。课时安排:1课时。过程:

一、导入

作为年青人,在感受青春美好的同时,我们也常常感到不如意,或者身处困顿,面对眼前的挫折,面对当下的逆境,我们当怎么办?今天我们学习《相信未来》,看看前辈的名人如何对待。

二、简介诗人生平及时代背景,整体理解

此诗写于1968年,这时正值文革时期,这一时期几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空白期,然而民间的创作却顽强地生长着,诗人食指无疑是其中杰出的一位民间写作者。就在16-19岁的青春时期,食指便以一代人灵魂的历程写出了《海洋三部曲》、《鱼儿三部曲》、《相信未来》等30余首为时代立言的好作品,这些诗歌不胫而走,在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中广为传诵。食指《相信未来》在那个阴云密布的时代,在人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尽管“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尽管“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悲哀”,人们依然用“美丽的雪花”,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现在重读依然让人动心。

三、学生朗读

1、散读

2、指名朗读

3、讨论第三段的朗读,如何断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四、理解诗歌的意象

1、诗歌的“意象”

诗歌的“意象”,包含着诗人情感和意念的诗歌中具体的形象。

2、请在本诗中找出一两个意象加以解说,或者按照老师提示,做理解分析:(1)“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灶台”:

(“蜘蛛网”、“灶台”的意象,包含着贫穷困顿,远离家门、漂泊流浪悲伤。这一句也是诗歌时代背景的点化。)(2)“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紫葡萄”比喻美好的事物;“深秋的露水”给人惨淡凄凉的感觉。第二句,自己该得到的美好的东西被别人占有。整个意象表现自己惨淡凄凉的境地。)

(3)第3节,“排浪”“大海”“涌向”“托住”:

(“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是“我”竖起的“手指”;“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是“我”展开的“手掌”。诗人要用这样的巨手,“摇曳着曙光”,“摇曳着”“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在海天的大幕上,“用孩子的笔体”率真而坚定地写下“相信未来“。表现色彩明亮、宏伟壮阔的景象,表达了理想的永不泯灭,体现年轻人的豪情。)

(4)“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理解:“孩子的笔体”。(“孩子的笔体”,意在“稚拙”,表现纯朴与率真。)

第 页 金三角86730280

华南86500956

兴工街84651279

南沙84399022

金州87807650 凌水84584519

五、朗读《相信未来》并感受体悟。

六、朗读《让我们一起奔腾吧》,老师补充背景资料

这首诗是江河写于20世纪80年代初,原诗有一个副标题——献给变革者的歌。当时,中国刚刚从“文革”**的岁月中走出,进入全面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整个社会充满了寒冬过后春天所带来的欢欣气息。诗歌用纷繁的比喻和意象描绘了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表达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呼告人们一起奔腾,和自己一样与春天一起走向美好的未来。

七、请在本诗中找出一两个意象加以解说,或者按照老师提示,做理解分析:(1)第一章第1节,“春天”、“海洋”与“冰块”的相撞:

(“春天”象征改革开放的时代,用“海洋”与“冰块”的相撞,象征改革开放初期的时代特征。)(2)第四章最后一节的理解。

(在改革开放的春天,决心投身建设,奉献力量,抒发自己建设美好世界的愿望。)(3)对第3节意象的理解。

(重在展现春回大地的环境。诗人告诉人们,“春天正迎着我们走来”,我们前行的道路上刚刚布满了“花瓣”,“金色的声音”在刺激着我们,让我们一起奔腾吧!“为了歌唱”,玉兰花已经“把洁白的心向蓝天打开”,“繁星似的迎春到处闪烁”。在这节诗中,诗人仍然用了许多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如“玉兰花”“迎春”“金色的声音”“阳光”“鸟儿”“花瓣”“紫丁香”等等。“玉兰花”洁白的心象征着诗人纯洁的心灵;“迎春”的盛开则是春天到来的标志;“金色的声音”可以是阳光下花开的声音,鸟儿飞翔的声音,也可以是阳光下人们歌唱的声音、奔腾的声音;“像影子一样在身后晃动”的“紫丁香”和其他所有的铺在路上的“花瓣”一样,预示着我们前行的路途上没有了“狂风”,因为春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把更多的“花朵”和美好送来。这一节诗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未来的自信和强烈的向往。)

八、作业

1、完成《同步导学》有关练习。

2、模仿这两篇诗歌的形式,写一首现代诗歌。

《十八岁和其他》《我的四季》

教学设想:

两篇课文在“向青春举杯”的“体悟人生” 板块,都属于研习要求。因为阅读难度不大,故放在指导阅读中处理。“体悟人生”借助换位思考的方式,帮助学生处理好与父母的关系;引导学生对人生进行思考,以正确的态度面对人生的考验。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词语。通过整体感知,诵读品味,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2、帮助学生处理好与父母的关系,引导学生认真对人生进行思考,以正确的态度面对人生的考验。教学重点:

1、通过整体感知,诵读品味,结合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

2、掌握散文的艺术表现手法,评价作者在文中表述的人生思考和生活态度。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评价作者在文中表述的人生思考和生活态度。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法。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布置预习任务,请学生的家长协作完成《十八岁和其他》的教学:看完本文,标出文中最能引起共鸣的语句,与孩子交流。如有可能,也给自己的孩子写封信,说说心理话。

2、熟悉文本《十八岁和其他》,引导学生从家长与子女两个角度,畅谈阅读感受以及和父母交流后的想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第页

免费答疑预约电话: 西安路39703311

西岗区83682706

中山区62898402

1、检查预习,听写字词:

似水流年(解释:时间快),晨曦初露(写)缠绕(读rao),沉湎——缅怀,眷恋(注意写法),懊悔(注意写法),惆怅(注意写法)急躁(写读zao),怪癖(读 pi),摭(zhi)拾,光宗耀祖(注意写法),蓬莱仙境(读写),其乐融融(注意写法)

2、亲情,人类社会从远古就有的一种最为朴素、最为原始,也最为绵长的情感。一个人从脱胎于世,便构成了他与父母亲,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缘分,于是有了漫漫人生路上相依相守、同呼吸共命运的经历与责任。

对这个世界来说,你可能只是一个人,但对某些人来说,你可能就是整个世界。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倾听一位父亲对孩子的爱的箴言——《十八岁和其他》。

二、解题:

本文选自《台湾散文精粹》。杨子,生于1923年,原名杨选堂,广东梅州人。作品有《浸洒的花朵》、《感情的花朵》等。暨南大学商学院毕业。历任《前线日报》、《中国时报》、《新生报》、《民族晚报》主笔,并任教职,兼涉政界。曾任台湾大学讲师、中興大学副教授、台湾省政府編译室主任等职。

本文是一位父亲在儿子十八岁生日时,回忆过往,对孩子的成长写下的感言。以感性的文字表达了理性的观点,以平等的态度向孩子倾诉发自内心最真挚的建议。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学生自由阅读课文)自读提示:

(1)东东的父亲在给儿子的信中表现了怎样的态度?

(2)父亲在信中表达了哪些观点?对于“两代人的矛盾”,作者有怎样的看法?(3)标出文中最能引起你共鸣的语句,说说你感动的原因。(4)你对自己的父母满意么?为什么?你准备怎样和他们沟通?(5)文章里选了几个怎样表现父子亲情的细节 ?

(6)仿照例句造句:“十八岁使我想起初长彩羽、引吭试啼的小公鸡,使我想起翅膀甫健、开始翱翔于天空的幼鹰,整个世界填满不了十八岁男孩子的雄心和梦。”

四、讨论总结

1、讨论问题

(1)东东的父亲在给儿子的信中表现了怎样的态度?(平等、理解、反省、激励)

(2)父亲在信中表达了哪些观点?(不要轻易否定父母的人生经验,不要总是站在对立的立场叛逆,和父母多沟通做知心朋友,多读书享受读书的快乐,珍重青春珍惜时光。)

(对于“两代人的矛盾”,杨子分析了形成的原因:①受到流行观念的影响。“父与子”时常被看做对立的两方,意味着思想的冲突,观念的差异,新与旧韵不同,进步与保守的矛盾。下一代往往在下意识中受到这流行观念的影响,好像一开始便必然处在与上一代对立的地位。②父母的愚昧和落伍。父母在思想上老旧得追不上年轻人的时代。③下一代对父母经验的无条件否定,年轻人盲目反抗与追求“成熟”“独立”的急躁。④两代之间缺乏沟通,缺少平等和理解。他认为一切悲剧的造成,都由于父母与子女间不能有时像朋友般地把问题摊出来谈谈。)

(3)标出文中最能引起你共鸣的语句,说说你感动的原因。(略)(4)你对自己的父母满意么?为什么?你准备怎样和他们沟通?(略)(5)文章里选了几个怎样表现父子亲情的细节 ?

(半夜抱孩子看医生,拍照,假日带孩子骑脚踏车到处炫耀,托起孩子身体为他洗澡,抱孩子在走廊上走半夜,陪孩子考幼稚园、考初中、考高中等。)

(6)仿照例句造句:“十八岁使我想起初长彩羽、引吭试啼的小公鸡,使我想起翅膀甫健、开始翱翔于天空的幼鹰,整个世界填满不了十八岁男孩子的雄心和梦。”

(十八岁使我想起冲破云幔、光芒四射的朝阳,使我想起春意盎然,开始吹拂于江南塞北的春风,整个世界填满不了十八岁男孩子的壮志和追求。)

2、总结

随着社会发展,父母和子女的关系逐渐从“家长制”向“忘年交”的角色转换。调研显示,当大学生和父母“产生矛盾”时,八成人会选择和父母“主动进行沟通”,只有13%的学生选择“冷战”方式来解决;当问及你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父母一般会充当什么角色”时,父母单方面给予“忠告”的只有37%,另有63%的父母会采取“像朋友一样和我分担”、“视情况而

第 页 金三角86730280

华南86500956

兴工街84651279

南沙84399022

金州87807650 凌水84584519 定”、“作为旁观者,让我自行处理”。其实亲情一直在我们心中,它陪伴我们度过生命中每一刻快乐和不快乐。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将心中的话大声说出来,告诉父母,我们爱他们,也将永远记得他们的爱。

五、练习作业

(1)回家给父母看课文,和父母好好沟通一回。(2)做《同步导学》练习。(3)预习《我的四季》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明确散文的学习方法,理解《我的四季》中赋有哲理的话语。

2、引导学生认真对人生进行思考,以正确的态度面对人生的考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必然要经历一个由稚嫩到成熟的过程。这就像一年的四个季节一样,但是,自然界的春夏秋冬周而复始、轮回不止,人生的四季属于我们却只有一次。在仅有的一次人生四季中,我们又如何度过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自读学习一篇抒情散文《我的四季》,想一想,女作家张洁对人生的种种感悟,给我们哪些启示?

二、自读研讨: 自读提示:

(1)概括作者的人生四季有着怎样的特点?

(2)作者的人生之春是艰辛的,但作者没有无尽的感慨命运的不公,她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呢?(3)贯穿于作者人生四季的一条主线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信念和人生态度?(4)划出作者对人生感悟的句子,说说这些感悟给你怎样的启示?或者按照老师的提示作思考解答: ①“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②“人要是能够期待,就能够奋力以赴。”

③“厄运只能将弱者淘汰,即使为它挡过这次灾难,它也会在另一次灾难里沉没。而强者却会留下,继续走完自己的路。” ④“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人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

三、讨论交流

(1)概括作者的人生四季有着怎样的特点?

(运用象征手法,作者把自己的人生比做是一年的四个季节,文章表面写的是自然界的春夏秋冬,其实是在写作者的一生经历和作者对人生的种种感悟。春季,播种希望;夏天,战胜磨难;秋天,感悟收获;冬天,自我检点。)

(2)作者的人生之春是艰辛的,但作者没有无尽的感慨命运的不公,她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呢?

(作者没有怨天怨地,而是意识到了自己在获得生命的同时,也应当承担起生命赋予自己的责任。文中这样写到:“我只有低着头,弯着腰,用尽我全身的力气压着我的犁头,我知道,每一个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耕种的土地。”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生命就像奔涌的洪流,如果没有岛屿或暗礁,岂能激起美丽的浪花?是啊,不经历风雨,又怎能看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老师也真心希望每一位同学,能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能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3)贯穿于作者人生四季的一条主线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信念和人生态度?

(从文中可见作者的执着追求的人生信念和永不退缩的人生态度。贯穿作者人生四季的一条主线就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4)划出作者对人生感悟的句子,说说这些感悟给你怎样的启示? ①“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说明一个人既然拥有了生命,他就有责任为自己的生命地块即人生负责。在人生的历程中不要指望别人来为你的人生做什么,自己的生命质量只能由自己来决定和完成,自己的人生只能是自己走过。)

②“人要是能够期待,就能够奋力以赴。”

(这种期待,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生命征程中的信念和动力,信念和动力能够鼓励一个人在自己人生的路途中奋力前行,为一个既定的目标不断地付出自己不懈的努力。一个人一旦有了信念,他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生命的奋斗之中去。)

③“厄运只能将弱者淘汰,即使为它挡过这次灾难,它也会在另一次灾难里沉没。而强者却会留下,继续走完自己的路。”(强者与弱者是自身与厄运抗争而决出的高下,并非依赖外部的扶助而产生的结果。)

④“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人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

第页

免费答疑预约电话: 西安路39703311

西岗区83682706

中山区62898402

得。”

(一个人在生命的四季里只要认真地无愧地经历了,所有的欢乐和痛苦,所有的成功和失败,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人生的收获,在生命的最后季节,一个人就不会有什么人生的遗憾和哀叹,也不会有什么生命的愧疚和寂寞。)

四、总结赏析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对哪个季节感悟最深刻,你能有感情的将你最喜欢的段落为大家读一读吗、评一评?

(女作家把生命比做一年的四个季节,她在自己的人生四季中认真生活,无悔付出,在历经了人生的各种坎坷、痛苦、磨难后,她这样警醒后人:再没有可能纠正已经成为往事的过错。)

2、一个人的生命不可能再有一次四季。未来的四季属于另一个新的生命。对于这句话,你又有何理解呢?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生命呢?

(不要总沉浸在过去,要珍惜现在,因为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对待生命,奋斗、无悔。可以引用奥斯特洛夫斯基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精辟论述。)

3、“四季”在我们身上又如何理解?

(读书上学——春天,就业奋斗——夏天,中年成就——秋天,老年退休——冬天)

总结:人生的四季是短暂的,青春更是转瞬即逝。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更应该懂得如何面对生命,如何珍惜青春。记得有一首歌这样唱到:“我的未来不是梦,我的心跟着希望在走,我的未来不是梦,我认真的在过每一分钟”如果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能在生命中的每一天认真的生活,无悔的付出,那么,在未来,我们也会坦然地对自己说:哀叹和寂寞的,将永远不会是我!

五、布置作业:(1)完成《同步导学》练习。(2)预习“设计未来”,在A、B方案中,选择你喜欢的方案。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节选)》《我的五样》

教学设想:

两篇文章位于“向青春举杯”“设计未来”的版块,引导学生规划自己的人生蓝图,理解生命存在的意义。课文浅易,故用“指导阅读”来处理。

教学目标:

1、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组织学生进行体验型学习。

2、文以载道,使学生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阐述的道理。引导学生规划自己的人生蓝图。教学重点:

1、《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节选)》 体会马克思选择职业的原则,明确职业选择的意义。

2、《我的五样》 熟悉游戏的步骤,思考自己追寻的目标,探究人生的价值。教学难点:

1、《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节选)》 明确职业选择的意义,引导学生做出适于自己的职业规划。

2、《我的五样》平心静气进入游戏,思考自己追寻的目标,探究人生的价值。教学方法:

1、《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节选)》 研讨法。

2、《我的五样》活动体验法。

课时安排:2课时。1课时教学讨论,1课时活动体验。教学讨论教案:《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节选)》

教学要点: 熟悉文本,体会马克思选择职业的原则,明确职业选择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文是马克思17岁在中学考试中的德语作文。面临中学毕业的卡尔,像大多数的同龄的孩子一样,开始思考毕业后的去向,开始思考未来人生道路的选择。中学是个关键时期,一个还没有成年的少年在这个时期已经开始真正具有了自我意识,开始认真地考虑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我是谁?我将在社会中承担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我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些问题一直困

第 页 金三角86730280

华南86500956

兴工街84651279

南沙84399022

金州87807650 凌水84584519 扰着我们,是的,我们需要知道生命存在的意义,需要知道我们未来如何选择职业。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马克思给我们的建议。

二、作者简介:

卡尔.马克思(1818—1883),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从小勤奋好学,善于独立思考。1830年,他进入特利尔中学,1835年9月毕业。中学时代,他受到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已有为人类谋幸福的崇高理想。中学毕业时他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说,一个人只有立志为人类劳动,才能成为真正的伟人。马克思的—生是伟大的一生。他和思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三、朗读课文(自由散读)

四、交流研讨:

1、马克思认为哪些因素会干扰人们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虚荣心,脱离现实的幻想。)

2、马克思提出了哪些选择职业时应遵循的原则?

(马克思提出应考虑个人喜好、身体条件、自身能力等三方面的原则。)

3、找到最能反映文章观点的段落与文字。

(如果我们通过冷静的研究,认清所选择的职业的全部份量,了解它的困难以后,我们仍然对它充满热情,我们仍然爱它,觉得自己适合它,那时我们就应该选择它,那时我们既不会受热情的欺骗,也不会仓促从事。

如果我们把这一切都考虑过了,如果我们生活的条件容许我们选择任何一种职业,那么我们就可以选择一种使我们最有尊严的职业;选择一种建立在我们深信其正确的思想上的职业;选择一种能给我们提供广阔场所来为人类进行活动、接近共同目标(对于这个目标来说,一切职业只不过是手段)即完美境地的职业。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

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宗教本身也教诲我们,人人敬仰的理想人物,就曾为人类牺牲了自己——有谁敢否定这类教诲呢?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4、马克思对自己在未来从事什么职业,并没有明确的回答。你能根据文章的有关内容,说出他所向往的职业?(为人类谋幸福,立志为人类劳动。)

5、选择职业,为什么要做到追求人类幸福和实现自身完美的统一?马克思十七岁时的思考对你选择职业有什么启发?说说你的想法。

(追求人类幸福和实现自身完美并非矛盾冲突,追求人类幸福可以实现自身完美,实现自身完美只有通过追求人类幸福的途径最为高尚。个人可以根据马克思的意见指导自己未来选择职业。)

五、归纳总结

1、朗读精彩段落

2、结束语:

人生是需要设计的,人生是可以设计的,有无人生设计对于一个人一生事业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极为重要。美国哈佛大学30年前曾对当时在校学生做过一项调查,发现没有目标的人有27%,目标模糊的人有60%,短期目标清晰的人有10%,长期目标清晰的人只有3%。30年后追踪结果表明,第一类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长期在失败的阴影里挣扎;第二类人基本上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他们没有多大的理想和抱负,整日只知为生存而疲于奔命;第三类人大多进入了白领阶层,他们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只有第四类人,他们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几十年如一日,努力拼搏,积极进取,百折不挠,最终成了百万富翁、行业领袖或精英人物。在这个人才竞争日益白热化的年代,在座各位必须对自己要有独特的人生设计,时代也需要每个人对自己进行负责任的人生设计。只有这样你才能在竞争中胜出。

六、活动体验:

1、结合人生感悟,填写你的理解和选择:

我最珍重的品德—— 我的主要特点—— 我对幸福的理解——

第页

免费答疑预约电话: 西安路39703311

西岗区83682706

中山区62898402

我对不幸的理解—— 我最能谅解的缺点—— 我最厌恶的缺点—— 我喜欢做的事情—— 我喜爱的英雄—— 我喜爱的文学家—— 我喜爱的格言—— 我喜爱的座右铭——

2、我未来的人生打算: 《我的五样》 活动要点:

熟悉熟悉游戏的步骤,思考自己追寻的目标,探究人生的价值。步骤1:好好想想,写出你认定的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只能写五样。步骤2: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一定是你的真爱,请再确认一下你的五样。步骤3:按照顺序依次划去,并简要写出放弃的理由。探讨:

1、这是一次虚拟的选择,实际上是作者对自我生命存在意义的追寻。结合你对文本的理解,简要概括作者决定取舍的理由。作者采用叙述心理测验过程的方式表达人生观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者在选取“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时,首先选择了“水”“空气”“阳光”,因为这是生命存在的前提条件。随后作者选取了“鲜花”;选择“鲜花”的理由是作者认为鲜花象征着生命的美好。在选择生命中最后一样东西时,作者放弃了“父母”“孩子”“爱人”,而最终选择了“笔”。不是“父母”“孩子”“爱人”不珍贵,而是只有五样东西可以选择,“笔”是作家的真爱,在生命赖以存在的原动力。作为一个作家,存在的意义就是写作,放弃了手中的笔,生命便失去了意义。

这种方式表达人生观点,真实而生动形象,能够在比较中突出主旨,写法别致。)

2、你最后的选择是什么?请认真想想,这是你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吗?是你生命存在的意义吗?写一段话,表明自己的选择与理由,珍藏起来留给未来的自己,或与知心朋友交流,相互勉励。

3、结合自己选择的体验,阐述下列两句话的含意。

(1)人们在清醒地选择之后,明白了自己意志的支点,便像婴儿一样,单纯而明朗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一旦清楚“我为何而生”后,一切就变得非常清晰而有意义。这是作者在清醒地意识到了自己生命存在意义之后的释然,这让作者感到轻松,灵魂深处变得异常单纯,“我”的生命里写作是唯一不可以放弃的追求,对生命存在意义的这种清晰的答案甚至能让人有种不可抑制的兴奋。)

(2)我细心收起自己的那张白纸,一如收起一张既定的船票。知道了航向和终点,剩下的就是帆起桨落战胜风暴的努力了。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我”明白了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就是创作后,就明白了“我”人生奋斗的方向和目标,既然“我”存在的意义如此,那就开始“我”生命的航程吧,在有着狂风骤雨的生活里,用“我”的笔奋力画出一条有价值的生命航道、为社会奉献出尽可能多的宝贵精神产品。)

本版块作业:

1、摘抄精彩的语言,作为以后自己写作的素材。

2、给自己的父母写封信,用心和父母沟通一回。不少于800字。

3、写一首诗,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

4、经过一周语文课,总结一下你建立了哪些好习惯?还有哪些好习惯没有养成?你以后打算怎么做?写成一个小总结和同学或者老师交流。

更多教育文章请登录:http:///

高中语文必修三《赤壁赋》教案 篇6

知识和能力 掌握文章中的重要字词;了解“赋”这种文体的特征,鉴赏本文的音韵美和意境美;分析本文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鉴赏文章的表达技巧。

过程和方法 反复诵读文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结合作者的处境,体验作者的感情,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教学重点

掌握文章中的重要字词;分析本文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鉴赏文章的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

分析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三课时。

一、见识一位特别的大师

1、根据课前的学习,说说这三个词之间的关系:黄州 赤壁 苏轼

由于“乌台诗案”苏轼才与黄州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个案子的关键词是“冤案,文字狱”。

2、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

他是一位旷世奇才: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的创始人;

——书法:为宋初四大书法家之一;

——绘画:“朱竹”别具一格;

——文学理论:提出写文章要如“行云流水”的文艺观。

3、林语堂《神·鬼·人—苏东坡传》评价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者,是瑜珈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方方《喜欢苏东坡(节选)》中说:将庐山写得最有韵味的诗是苏东坡;将西湖写得最为传神的诗也是苏东坡;而中秋,自有了苏东坡大醉而作,其他便都“余词尽废”。……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古;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笑,就让和尚成为名僧……如此等等,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

可以说,他是最浪漫的诗人,最豪放的词家,最超脱的文人,最潇洒的过客,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

4、他命运多舛:一度下狱(元丰三年春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三度贬官(他在《自题金山画像》中描绘自己: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命途多舛,生活坎坷,但他既没有像贾谊那样“抑郁而终”,也没有像陶潜那样“归隐田园”,反而在遭遇人生挫折期间成就了自己人生的辉煌。

余秋雨说:“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这种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5、他的特别的精神世界:

儒: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平生倾慕贾谊。

佛:精通佛理,不计得失,常与僧人来往。

道:好学老庄,齐万物,一死生,追求内心调和。

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与佛道的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但又奇妙地统一在苏轼身上。当儒家思想遭遇挫折时,苏轼却能峰回路转,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宿。

6、被贬黄州期间,他三赋赤壁:《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前赤壁赋》。

二、吟诵一种特别的文体

1、文体知识

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文心雕龙·诠赋》记:“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由此可见,《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

赋是一种有韵的文体,讲求声律、押韵、对比等形式,有辞赋、骈赋、律赋、文赋等。赋的似诗似文的特征,与现代文学中的散文诗有些相像。

赋在形式上有三个特点: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排偶和藻饰是赋的一大特征。赋在内容上的特点: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赋有多种形式: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赋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

2、播放课文朗诵视频,感知内容,为生字生词正音(见课件)。

3、诵读指导。

这篇课文是一篇辞赋,诵读时要特别注重声韵美。

(1)第一段:

韵脚:前半段无韵,后半段的韵脚依次是“间”“天”“然”“仙”。

句法:“举酒属客”“少焉”为散句,其余皆为骈句或近乎骈句,如“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舟”后可断,为两个六字句;“浩浩乎”一句中,去掉第一个“而”(骈体文有些虚词只有辅助作用,常不计入),也可视为宽对。

(2)第二段:

韵脚:有两组:第一组是“光”“方”;第二组是“慕”“诉”“缕”“妇”。

句法:这段开头是散句,次用楚辞句法(与《九歌》中“桂棹兮兰枻”“目眇眇兮愁予”等相似),“客有…其声呜呜然”也是散句,以下都是骈句。

(3))第三段:

韵脚:有五组:第一组是“稀”“飞”“诗”;第二组是“昌”“苍”“郎”;第三组是“东”“空”“雄”;第四组是“鹿”“属”“粟”;第五组是“穷”“终”“风”。

句法:首句及“客曰”中陈述句“顺流而东也”和三个反问句是散句,其余都是骈句。“方其”“况吾与子”是统领字,不计。

(4)第四段:

韵脚:有四组:第一组是“往”“长”;第二组是“瞬”“尽”;第三组是“主”“取”;第四组“月”与“竭”,“色”与“适”交叉押韵。

句法:以散句为主,只有“惟江上之清风…用之不竭”这一段用骈句。

4、指名朗诵课文。

5、齐读课文。

三、读懂一篇特别的文章

1、概括文章五节的主要意思:

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 。

2、解读鉴赏课文。

(1)赏析方法:清理每一节的主要要点,理清层次关系,从文中找到原句,并对原句重点字词句进行解释翻译。

(2)第一节赏读。

齐读这一段。

问题:说说第一段写了哪些画面和人物活动?

明确:画面——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活动: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感受:遗世独立,羽化登仙。

(3)第二节赏读。

指名朗读。

问题1:写文章讲究承上,哪一句承接上文的“乐”?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问题2:本段的悲从何而来?从箫声而来,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潜蛟,泣嫠妇。

问题3:为什么要写歌词?歌词”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暗写苏子胸襟。

(4)第三节赏读。

全班男生齐读。

问题1:找出承上启下的句子: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问题2:“客”的悲又从何而来?

明确:“客”的悲有两层意思:前一层由三“问”组成,先因望月而问“孟德之诗”,次因望地而问“孟德之困于周郎”,最后合问“而今安在哉”,为下文写悲做铺垫。后一层转而说到自己,先突出自己的渺小(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不禁悲从中来;后写幻想不能实现(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并以“托遗响于悲风”作结,呼应上文“何为其然也”。

(5)第四节赏读。

全班女同学齐读。

问题:作者因景而乐,因情伤悲,那么作者又是如何由悲转喜?

明确:作者从眼前的自然景物出发,得出了自己观于天地人生的认识,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和不变的一面。(分别从文中找出原句,并翻译)

主要要点:

水 月 人

变 逝者如斯 盈虚如彼 生老病死

不变 未尝往也 卒莫消长 代代相承

结论: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总结:悲和喜其实只是一念之间的情感,关键在于对问题如何看待。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须臾而羡其无穷,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这样议论最后又回到乐上来了。

(6)第五节赏读。

齐读本段。

问题1:本段的感情色彩是什么?客喜而笑。

问题2:这样的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这种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7)全文小结。

3、文言知识过关检测(见具体内容课件)。

四、理解一种特别的情理

1、合作探究:夜游赤壁过程中,主客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情感线索:举酒属客扣舷而歌(乐)→客吹洞箫苏子愀然(转悲)→苏子答客风月共适(转喜)→枕籍舟中东方既白(喜)。

感情的变化是;乐——悲——乐。

2、合作探究:客人因何而悲?这个悲有几层含义?

提示:悲的原因有三,一由古(一世之雄)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一由人生短暂感触生悲,一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 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个一世之雄随着大江东去而 销声匿迹。有为者尚如此,更何况我们这些生命短暂,有志无为者,惟有羡长江之无穷,哀人生短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注意思想。这样的悲,用 李泽厚先生的话说,就是一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

3、合作探究:如何理解转悲为喜?从中看出作者什么样的人生观?

提示:苏轼针对客人的人生无常的感慨而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实际也是宽慰自己。这里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也倾向于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时也保持着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看到了人生的大视野和大境界。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这一道理予以进一步的申说,思想感情由此得以深化,心胸从此更加开阔。正因为这样,第五自然段写客人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主客“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极写游赏之乐,而进入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全文表达作者的情怀和人生态度:积极进取,直面人生;听任天命,随遇而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4、合作探究: 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为什么安排主客答问?

提示:“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的心态。通过主客答问阐述了自然界变与不变的哲理,苏轼思想中两种情绪的对抗,表达了他矛盾痛苦而又乐观旷达的复杂心情。运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使行文结构波澜起伏,摇曳多姿;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以层层展现、深层揭示。

5、合作探究:通过本文的学习,总结文赋的特点。

提示: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润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俱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有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与赋的讲究整齐对偶不同,它的抒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逍舟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美;心下直到篇末,虽都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全文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

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也“不变”的哲理。

6、延伸拓展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面对宇宙和历史时都感到短暂悲哀:

曹 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许 浑: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杨 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他们在寂寞和悲哀中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表现出了积极的人生态度。苏轼更是如此,可以说,寂寞让苏轼如此美丽,寂寞让苏轼如此成熟。与其说是苏轼成全了赤壁,不如说是赤壁成全了苏轼。从苏轼面对人生挫折的态度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启示1: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

高中语文必修教案 篇7

提问:1什么是力?2你看得到力吗?力有颜色、形状、体积吗?3那我们怎样来研究力?4力有哪些作用效果?5要使物体产生相同的效果,可以怎样施力?归纳总结:一个力单独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和几个力同时作用的效果相同。

二、合力与分力

1. 概念

一个力F单独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F1 、F2、F3……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F叫做那几个力F1 、F2、F3……的合力,原来的几个力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2. 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1)基础:等效替代的关系。

(2)注意:合力与分力不是并列、并存的关系。

三、力的合成(板书)

1. 概念

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

2. 如何对力进行合成

(1)同一条直线上的二力合成。

总结:两力同向相加时,合力的大小等于两个分力的大小之和,合力的方向与每一个分力方向相同。

总结:两力反向合成时,合力的大小等于两分力大小之差,合力的方向与较大的那个分力方向相同。

(2)互成角度的两个分力该怎样求合力?

问题:1怎样保证合力与分力等效?2力的大小怎样知道?3力的方向如何确定?

演示探究性实验:探究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如下表)。

3. 平行四边形定则

内容:选择同一标度,以表示这两个分力的图示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 , 夹在这两条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代表合力,对角线的长度表示合力的大小,对角线所指的方向就表示合力的方向。

4. 课堂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

1两个力F1、F2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随着F1、F2的夹角θ变化而如何变化?2什么情况下合力最大?最大值为多大?什么情况下合力最小?最小值为多大?3合力F是否总大于原来两个力F1、F2?

总结归纳:合力既可以大于,也可以小于或等于原来的任意一个分力。

5. 多个力合成的方法

提问:平行四边形定则每一次只能对两个力求和,那要是多个力求和呢?如何处理?(看ppt)

方法:先求出两个力的合力,再求出这个合力跟第三个力的合力,直到把所有的力都合成进去,最后得到的结果就是这些力的合力。

四、总结归纳:力的合成的注意事项

1作用在不同物体上的两个力不能进行力的合成,因为它们只能对各自的物体产生力的效果,而只要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力,无论力的性质如何,都可以进行合成。2合力是假象力,是用来等效代替分力的,但这不表示物体又多受了一个合力,合力不是物体实际受到的力。3合力和分力之间是等效替代关系,合力和分力之间一定遵循矢量运算法则。

高中语文必修教案 篇8

一、《读本》的利用价值

(一)《读本》是课本的有形外延。

这里特别指的是《读本》中的延伸性阅读部分,这一部分与教材的内容相衔接,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领悟。如《读本》第三册中的第四篇任洪渊的《诗人读诗》一文,由三篇读后感组成,其实就是对《死水》、《致大海》、《篱笆那边》三首教材中的诗歌所作出的富有感性而又富有文学色彩的赏析,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分析诗歌中的意象,理解诗歌的主旨;再如《读本》中的第二十一篇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把康桥的秀丽风光和作者对康桥的一往情深一览无余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再去学习教材中的《再别康桥》,一诗一文虽写法不同,但却相得益彰;再如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等。这就需要教师先对《读本》和教材进行总体的把握。

(二)《读本》是扩大学生阅读量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对中学生的阅读量作出了明确的规定,高中生每年的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按照学生以前的状况,要完成这一阅读量是非常困难的,而《读本》给我们提供了最有力的帮助。高中每学年两册《读本》的文字量在80万字以上,如果再稍作补充,完成百万字的阅读量也就不在话下了。

那么为什么非要完成这一阅读量呢?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扩大学生阅读量,增加知识积累,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积累,这些就无从谈起了。只有进行大量阅读,学生的脑子里才会建立起一个文学框架,才能打下坚实的文学基础。其次,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感慨,相当一部分学生,其中包括许多学习成绩一流的学生,对社会、对生活的认识、理解差得惊人,极度缺乏社会生活常识。但现在学生深入社会、体验生活的机会太少,大量的阅读可以丰富学生对生活的积累。因为任何一篇文章,特别是那些反映社会、贴近生活的好文章,都浸润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认识,反映着作者的时代特点、人生体验和感受。学生如果认真阅读和思考,一定会提高认识生活的能力。这一类时代性强,反映社会贴近生活的文章在《读本》中有许多。

(三)帮助教师搞好系统性的作文教学。

以前教材中关于作文教学涉及很少,就更谈不上系统性了。新教材分为阅读和写作、口语交际两部分,第一次把作文教学放到了它应该在的位置上。而《读本》配合教材在写作部分选用了许多关于写作的文章,其中既有作家的创作经验,也有优秀学生作文等,有助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借鉴学习,提高写作能力。

其实《读本》的利用价值远远不止这些,这些只是我们所能明显地发现并在日常教学中很容易加以关注的。

二、《读本》的利用方式

《读本》有这么大的利用价值,要充分利用起来,还要注意其利用的方式。《读本》上的文章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延伸性、知识性和鉴赏性。《读本》的利用方式,可以大致从这三类加以区别利用。

(一)延伸性文章指的是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文章。可为学生提供文章的写作背景,或教材节选部分的剩余部分,或教材中文章的姊妹篇。对这一类文章的利用,应尽量在学习教材之前的预习中加以运用,为学习教材中的文章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学习之前,对教材和《读本》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从大局出发,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好《读本》。

(二)知识性文章指的是历代文学史纲类、各类文体归类简介类文章和语法知识简介类文章。对历代文学史纲类、各类文体归类简介类文章一定要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归类整理,认真记忆。这对于学生提高文学素养,识记文学常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语法知识类文章,不但要求学生要理解文章所介绍的知识,而且还要求做到会用,如句式的变换,句子的衔接之类。

(三)《读本》上最多的还是鉴赏性文章。对于这一类文章,可选取其中与教材中某些篇目内容相近、风格相似的一小部分,来设计与教材配套的习题,进行比较阅读。而其中的大部分还是需要我们指导学生进行鉴赏性阅读为主,其中部分名篇或特别优美的篇章一定要注意让学生诵读,甚至要熟读成诵,哪怕学生暂时有不理解的地方,也要死记硬背下来。

复旦大学附中的黄玉峰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死记硬背’有什么不好?在记忆力特别旺盛的青年时代,就要死记硬背一些。这就是语文的基础,这就是本钱。”北京大学的钱理群教授也对传统语文的“背功”大加赞赏,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传统的启蒙教育,发蒙时老师不作任何解释,就让学生大声朗读经文,在抑扬顿挫之中,自然就领悟了经文中某些无法言说的神韵,然后一遍一遍地背诵,把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像钉子一样锲入儿童几乎空白的脑子里,实际上就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了读书人的心灵深处,然后老师再稍作解释,就自然‘懂’了。即使暂时不懂,已经牢记在心,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一定的阅历,是会不解自通的。”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证明:强化“死记硬背”的训练,是语文教学走向成功的先决条件。很显然,没有记忆和背诵,就没有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本之木。死记硬背这种记忆背诵能力,对于一个人思维能力的训练,对于词语的积累以及语感的培养都起着很大的作用。培根说:“一切知识都不过是记忆。”学习的基本功是积累知识经验以供应用,如果记得不实,读后脑子空空,或者混沌一片,那读书也就失去了功用,通往知识宝库的大门也就关闭了。学习语文如果不记不背,或者记得不深刻背得不扎实,哪里谈得上会学语文呢?语感的培养和灵感的发挥又从何而来呢?流畅的文笔、深邃的思想岂不是空中楼阁?如果没有背的基础,没有知识的积累,理解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汉语语义有丰富性、模糊性和可替代性等特点,常常会有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现象。背诵记忆过程是一个知识的不断积累的过程,也是思维训练和感悟陶冶的过程;文本的脉理,文本的情怀,不可抗拒地涌入读者的大脑,成为阅读者内在的东西。

这是我个人关于《读本》利用的一点浅薄的见解,希望能够和各位老师共同探讨,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去发掘《读本》的利用价值,以及以怎样的方式来更好的利用好《读本》。

上一篇:园林景观考察报告下一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