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导学案(共8篇)
高中语文必修一导学案 篇1
4、烛之武退秦师
关于《左传》。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
它记述了春秋间240多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总之,《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补充:关于古代姓名。烛之武是不是姓烛名之武?
——不是。烛之武--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烛地,名叫武的人” 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佚地,名叫狐的人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齐读课文。问题: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2、纠正字音。
①生字:函(hán)氾(fàn)佚(yì)缒(zhuì)阙(juã)②多音字:朝(zhao)(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逢(páng)(人名逢孙)③通假字:
今老已,无能为也已(“已”同“矣”)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同“倍”)秦伯说(“说”同“悦”)
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
三、预习效果检测(练习题):
一、基础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秦军汜(fàn)南 佚(yì)之狐 夜缒(Chuì)而出 B.越国以鄙(bǐ)远 君之薄(bó)也 共(gōng)其乏困 C.朝济(jì)而夕设版焉 秦伯说(yuâ)失其所与(yǔ)
D.①若不阙(juã)秦,将焉取之? ②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之 2.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夜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而出 B.焉用亡郑以陪(增加)邻 C.共(供给)其乏困
D.夫晋,何厌(厌烦)之有
3.下列成语中,“济”的意思与“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济”相同的一项是:()A.缓不济急 B.同舟共济 C.假公济私 D.无济无事 4.下列句子中,“以为”的用法与“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的“以为”相同的一组是:()①吴广以为然
②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③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以为妙绝 ④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⑤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A.①③ B.②④ C.③⑤ D.②⑤ 5.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鄙 ①越国以鄙远()②食肉者鄙()③蜀之鄙有二僧()亡 ①郑既知亡矣()②广故数言欲亡()③亡羊补牢()6.为下列每组句子的加点词选择恰当的解释(把答案的序号写在句中的括号里)。(1)师:①古代二千五百人为一师。泛指军队。②老师。③效法,学习。A.师()必退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齐师()伐我 D.良师()益友
(2)辞:①言辞。②告诉,致辞。③推辞、推托。④告别,离别。A.辞()曰:“臣之壮也„„” B.旦辞()爷娘去 C.义正辞()严 D.义不容辞()下面7、8两题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分别是: 7.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A.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冒昧地拿灭郑这件事麻烦您。B.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才敢拿灭郑这件事麻烦您。C.您灭掉郑国对国君有好处,那就冒昧地拿灭郑这件事麻烦您。D.您灭掉郑国对国君有好处,那才敢拿灭郑这件事麻烦您。8.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A.既然晋国在东边把郑国当作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将怎么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B.既然晋国在东边把郑国当作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了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C.晋国已经在东边把郑国当作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D.晋国已经在东边把郑国当作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将怎 么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9.烛之武怎样巧妙地离间秦、晋的关系?(用段中的句子回答)答:
二、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1.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若使(派)烛之武见秦君 B.公从(听从,同意)之 C.臣之壮也,犹(好像)不如人 D.许(答应)之
2.下列句子,“言”的意思与“佚之狐言于郑伯曰”的“言”不相同的一项是:()A.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察纳雅言
C.广故数言欲亡 D.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3.下列句子,“之”用法与“臣之壮也”的“之”相同的一组是()①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②公从之
③是寡人之过也 ④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⑤投诸渤海之尾 ⑥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⑦水陆草木之花 ⑧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A.①⑥⑧ B.①③⑦ C.④⑥⑧ D.④⑤⑧
4.“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矣”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A.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找您,是我的过错。
B.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找您,这是我的过错。C.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D.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救您,是我的过错。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8题。
吴师在陈,楚大夫惧,曰:“阖庐惟能用其民,以败我于柏举。今闻其嗣又甚焉,将若之何?”子西曰:“二三子恤不相睦,无患吴矣。昔阖庐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坛,器不彤镂,宫室不观,舟车不饰,衣服财用,择不取费。在国,天有灾疠,亲巡其孤寡而共其乏困;在军,熟食者分而敢食,其所尝者卒乘与焉。勤恤其民而与之劳逸,是以民不罢劳,死知不旷。吾先大夫子常易之,所以败我也。今闻夫差,次有台榭陂池焉,宿有妃嫱嫔御焉。一日之行,所欲必成,玩好必从。珍异是聚,观乐是务。视民如仇而用之日新。夫先自败 也已,安能败我?”
1.下列句中字的读音与意思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居不重席 重,chóng,重新。B.宫室不观 观,guān,楼台。C.卒乘与焉 乘,chãng,驾车。D.玩好必从 从,cóng,跟随。2.对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今闻其嗣又甚焉 嗣,继承人。B.室不崇坛 坛,屋基。C.次有台榭陂池焉 次,屡次。D.玩好必从 好,喜爱之物。3.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①二三子恤不相睦 ②勤恤其民 ③其所尝者卒乘与焉 ④而与之劳逸
A.①句与②句不同,③句与④句也不同。B.①句与②相同,③句与④句也相同。C.①句与②句相同,③句与④句不同。D.①句与②句不同,③句④句相同。以下4—5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4.阖庐惟能用其民,以败我于柏举。()A.阖庐只能统帅他的人民,就在柏举一役中挫败了楚国。B.阖庐只会用民(不会用兵),故此在柏举挫败了楚国
C.只因阖庐善于统帅他的人民,所以在柏举挫败了楚国。D.阖庐只使用他的百姓,就可以在柏举一役中战胜楚国。5.在国,天有灾疠,亲巡其孤寡而共其乏困。()A.当权时,遇有天灾和瘟疫,阖庐便亲自巡视那些孤儿寡母,并与他们共度贫困。B.在国内,遇有天灾和瘟疫,阖庐便亲自巡视那些孤儿寡母,并与他们共度贫困。C.当权时,遇有天灾和温疫,阖庐便亲自巡视那些孤儿寡母,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D.在国内,遇有天灾和温疫,阖庐便亲自巡视那些孤儿寡母,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6.对下列语句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珍异是聚,观乐是务。②是以民不罢劳,死知不旷。
A.①奇珍异宝是聚集起来的。观赏游乐是务必享受的。②因此百姓不拒绝劳苦,知道必死也不后退。B.①搜集奇珍异宝,追求观赏游乐。
②因此百姓不至于疲敝,知道即使为国而死也不会白死。C.①搜集奇珍异宝,追求观赏游乐。
②因此百姓不拒绝劳苦,知道必死也不后退。
D.①奇珍异宝,是聚集起来,观赏游乐是务必享受的。②因此百姓不至于疲敝,知道即使为国而死也不会白死。7.不属于“楚败于吴”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A.勤恤其民而与之劳逸 B.吾先大夫子常易之
C.视民如仇而用之日新 D.在军,熟食者分而后敢食 8.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楚子西认为,吴国在陈并不可怕,值得忧患的是楚大夫内部的不团结。B.楚子西认为,吴国本来并不可怕,楚国的柏举之败是因为先大夫惧怕吴军。C.楚子西认为吴方的情况已经变化,用不着惧怕,在陈之吴师会自行溃败。D.楚子西的一番话,说明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参考答案★
一、基础检测
1.A(缒:zhuì)2.D(厌:满足)3.B 4.D 5.鄙:①以„„为边邑 ②庸俗浅陋③边远的地方 亡:①灭亡②逃跑③丢失,失去。6.(1)A① B② C① D②(2)A③ B④ C① D③ 7.A 8C 9.“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唯君图之。”
二、语段阅读
1.C(尚且)2.B 3.C 4.B ·拓展探究·
1.D 2.C 3.A 4.C 5.D 6.B 7.C 8.B
5荆轲刺秦王
1、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全文:
全文梗概:秦国破赵——燕国危难——刺秦准备——易水诀别——秦廷行刺——行刺失败
2、开展讨论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性阅读训练。讨论内容: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提示: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3、分析重现刺秦的过程:
进入秦殿--顾笑武阳--秦廷搏击--倚柱笑骂--英勇就义
4、分析鉴赏刺秦场面的写作方法:
(1)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拄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2)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3)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三、预习效果检测(练习题):
(一)下列各组对加点词本义和引申义判断有误的一组是 不得持尺兵(武器,引申义)不及召下兵(士兵,本义)秦兵旦暮渡易水(军队,引申义)2 图穷而匕首见(穷尽,本义)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困厄,走投无路,引申义)3 诸郎中持兵,皆陈殿下(陈列,本义)恐惧不敢自陈(陈述,引申义)4 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自己的,私人的,本义)乃遂私见樊於期(私自,引申义)5 至陛下(台阶下,本义)窃为陛下惜之(对皇帝敬称,引申义)(二)阅读《荆轲刺秦王》的选择完成下面1—6题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目真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下列句中加点字,有的是多音字,有的是异读字(古音异读、通假异读、破音异读),请按多音字和各种异读分类,正确的一项是()a 荆轲和而歌 b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 c 汝识之乎 d 为变徵之声 e 噌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f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g 沛公欲王关中 h 君子生非异也 i 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
A a / bde / cfh / gi B ac / bf / deg / hi C ad / be / cfh / gi D ag / bc / edh / fi 2 与例句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又前而为歌
A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B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C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D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3.选项中的“而”与例句中“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荆轲和而歌 A 又前而为歌。
B 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C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进。D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与“太子及其宾客知其事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B 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
C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D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对下面几篇文章的标题作两次筛选,每次选出不同于其他几篇的一项()A 《赤壁之战》 B 《唐睢不辱使命》 C 《窦娥冤》 D 《邹忌讽齐王纳谏》 E.《荆轲刺秦王》
第一次选()第二次选()6 对选段句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太子和宾客都“白衣冠”送行,说明这是非常悲壮的生离死别,以示任务重大和艰巨。B “为变徵之声”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歌声,创造了悲怆的氛围。C “复为慷慨羽声”由悲哀转向激昂,同仇敌忾。给壮士以信心和力量。D 这个场面描写,是全文情节的高潮。参考答案:
(一)本义是词语本来的意义,如“兵”本义是武器。引申义是(字、词)由原文产生新义,“兵”后又引申为战士,又如“鉴”字本义是“镜子”,后又引申为警戒或引申为教训的事。故第1组误。“士兵”是“兵”的引申义(二)1 C解析:ad是多音字;be是古音异读;cfh是通假异读;gi是破音异读。故选C。2.A是名词话用作状语;B是名词活用作状语;C形容词活用作名词;D名词活用作动词。例句中的“前”是名作动,故应选D。3.A项的“而”是表承接关系;B项是表修饰关系;C项是表并列关系;D项则是表转折。例句中的“而”是表修饰,故应选B。4.A项是判断句;B项是宾语前置,“言未发”应为“未发言”;C项是省略句;D项是定语后置句。因例句是定语后置句,“宾客知其事者”应为“知其事之宾客”,故应选D。5.第一次应该选C;因为C是戏曲,其余为史料;第二次应选A,因为A出自《资治通鉴》,其余则出自《战国策》。6.应该选D,因为选择是刺杀准备阶段的高潮,全文的情节高潮应该是行刺秦王。
6鸿门宴
相关知识链接:
【补充资料】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提示: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逝”,奔驰。这首诗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竞不肯率先冲出重围。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最后,他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我可怎么安排你呀?”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提示: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二、解题
1、作家作品
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父亲司马谈是太史令。司马迁20岁外出游历,足迹遍南北,后继父职,任太史令。前后曾为郎中、太史令、中书令等职。
《史记》共130篇,52万字,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史记》包罗广泛,体大精深。它不仅写了远古、近古,也写了当代;不仅写了中原、华夏,也写了边疆、外国;不仅写了政治、军事,也写了经济、文化;不仅写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也写了下层社会各色人等。这种囊括古今各类知识、各家各派文化于一炉而加以融会贯通的气魄,是前无古人的;司马迁自述其写作此书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种打通一切领域,自立学术章程,总结一切规律以求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宏伟目标,也是前无古人的。
2、楚汉之争概况简介
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次年春,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境)。
刘邦到南郑后,积极准备反攻,先夺取关中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东向,进攻项羽,曾多次被项羽打败,到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形成足以跟项羽抗衡的力量。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这时张良、陈平向刘邦提出建议,趁此时机消灭项羽。后在韩信、彭越帮助下,围项羽干校下(今安徽灵壁南)。项羽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
《鸿门宴》写的是刘邦和项羽的斗争。故事开始时,项羽拥兵40万,而刘邦只有10万。从“鸿门宴”的情节,读者已经能清楚地预见到将来刘邦胜项羽的结局了。项羽由主动步步转化为被动,而刘邦却是一步一步地由被动转为主动。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高祖常徭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项羽直率粗犷与刘邦胸有成府判若分明。
“鸿门宴”这个故事发生在陈涉起义后的第三年(公元前206年)。陈胜起义后,各地云起响应,其中有楚国贵族出自身的项梁、项羽叔侄,有农民出身的刘邦。陈胜失败后,项梁扶楚怀王的孙子名叫心的作了楚王,刘邦也投靠了项梁。公元前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为关中王。项羽在钜鹿(今在河北)大败秦军,消灭了秦军的主力。同时,刘邦从黄河以南打进武关,攻下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与当地父老约法三章,废除秦苛法,准备在关中称王。后来在谋士劝说下,退出咸阳,还军霸上,派兵把守函谷关,以防诸侯军入境。
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出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刘邦面临危急的情况,在纷纭频仍的战斗中,产生了这一次酒宴上的斗争。
(一)文言基础知识
1.注音释义
旦日飨士卒(飨,xiǎng,用酒食款待)鲰生说我曰(鲰,zōu,短小,浅陋)
戮力(戮,lù联合,一同)瞋目(瞋,chēn发怒时睁大眼睛)目眦尽裂(眦,zì眼角)按剑而跽(跽,jì,挺直上身,两腿跪着)彘肩(彘,zhì,猪)刀俎(俎,zǔ切肉用的砧板)2.通假字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引入,使进入)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3.词性活用 A名词用作动词
沛公军霸上(驻军,动词)
沛公欲王关中(为王、称王,动词)
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刑人如恐不胜(用刀割刺)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做王)
道芷阳间行(取道)B名词用状语
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
吾得兄事之(象对待兄长那样)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在夜里)
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头发上指(向上)C动词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从百余骑(使……跟从)
交戟之卫士欲止(使……停止,制止)不内(nà)
D形容词用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交好)4.古今异义
沛公居山东时(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指山东省)
约为婚姻(婚姻 古义:由婚姻关系而形成的亲戚 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 古义:不同一般的事 今义:副词,很、非常)5.句式解析
(1)判断句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此亡秦之续耳。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倒装句
贪于财货(介词结构后置)具告以事(介词结构后置)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介词结构后置)得复见将军于此(介词结构后置)
客何为者?(疑问句宾词前置。何为——为何)
籍何以至此(疑问句宾词前置。何以——以何)大王来何操(疑问句宾语前置。何操——操何)沛公安在(疑问句宾语前置。安在——在安)(3)被动句
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吾属今为之虏(“为”表示)
(4)省略句
为击破沛公军(省介词宾语“之”)欲呼张良与(省略“之”)俱去。
毋从(省略“之”)俱死也。
奉厄酒为(省略“之”)寿。
旦日(省略主语“沛公”)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将军战(省略“于”)河北,臣战(省略“于”)河南。
加彘肩(省略状语“于盾”)上
(5)偏义复词:
出入: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意义偏在“入”上,“出”无义)
(6)固定结构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即……没有被……,……没有
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哪一个……”)
所以遣将守关者(所以:“……的原因”或“……的方法”)
事知所以距子也(所以:“……的原因”或“……的方法”)
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被……,表被动)
军中无以为乐(无以,没有什么东西拿来……)
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一.基础检测(25分)
1.下列加点词语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 美姬(jī)
鲰生(zōu)
以飨士卒(xiǎng)
按剑而跽(jì).... B.樊哙(kuài)
卮酒(zhī)
瞋目视之(chēn)
目眦尽裂(cì)....C.玉玦(juã)
参乘(shèng)
切而啖之(dàn)不胜桮杓(beī)....D.刀俎(zǔ)
彘肩(zhì)
戮力攻秦(lù)
从百余骑(jì)....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与之相通的字 例: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桮”同“杯”)
(1)距关,毋内诸侯
(2)张良出,要项伯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5)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6)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3.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字
(1)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2)沛公起如厕 ..
(3)杀人如不能举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5)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4.下列对活用情况说明有误的一项是()A.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同上,像翅膀一样
B.籍吏民,封府库: 籍,名词用作动词 登记在册
沛公军霸上:军,同上 驻扎 C.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名词使动用法 使„„为王
沛公欲王关中: 王,同上
D.素善留侯张良 形容词用作动词 交好
拔剑撞而破之 形容词用作动词 击碎、击破
5.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本纪记述皇帝,世家记述诸侯王,列传记述各方面的著名人物。项羽虽没做过皇帝,但他打入咸阳,号令诸侯,因此司马迁把他列入本纪。
C.“秋毫无犯”、“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游刃有余”等成语,均出自本文。
D.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二.阅读欣赏(4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9题(25分)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棗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棗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6.翻译下列句子
(1)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4分)
(2)客何为者?(3分)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5分)
(4)会其怒,不敢献。(4分)
7.刘邦见项羽时所说的那段话,足见他的老谋深算。(4分)他要向项羽表明平等关系的话是: 表示自己有功而不居功的话是: 他掩饰自己政治意图的话是: 他这样说的目的是:
8.樊哙闯帐,怒斥项羽,而项羽竟然“未有以应”,后说了一个“坐。”这反映了项羽怎样的性格?(5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12题(20分)
公孙弘
丞相公孙弘者,齐菑川国薛县人也,字季。家贫。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建元元年,是时弘年六十,征以贤良为博士。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病免归。元光五年,菑川国复推上公孙弘,拜为博士。
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于是天子察其行敦厚,辩论有余,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上大说之。二岁中,至左内史。尝与主爵都尉汲黯请间,汲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汲黯庭诘弘曰:“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上问弘。弘谢曰:“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上然弘言。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
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上问弘。弘谢曰:“有之。夫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且无汲黯忠,陛下安得闻此言!”天子以为谦让,愈益厚之。卒以弘为丞相,封平津侯。..弘为人意忌,外宽内深。诸尝与弘有卻者,虽详与善,阴报其祸。杀主父偃,徙董仲舒.于胶西,皆弘之力也。食一肉脱粟之饭,故人所善宾客,仰衣食,弘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士亦以此贤之。
淮南、衡山谋反。弘病甚,自以为无功而封,位至丞相,宜佐明主填抚国家,使人由臣..子之道。今诸侯有畔逆之计,此皆宰相奉职不称。乃上书曰:“故曰‘力行近乎仁,好问近.乎智,知耻近乎勇’。知此三者,则知所以自治。知所以自治,然后知所以治人。天下未有不能自治而能治人者也,此百世不易之道也。今陛下躬行大孝,建周道,兼文武,厉贤予禄,量能授官。今臣弘罢驾之质,无汗马之劳,陛下过意擢臣弘卒伍之中,封为列侯,致位三公。臣恐先狗马填沟壑,终无以报德塞责。愿归侯印,乞骸骨,避贤者路。”天子报曰:“古者赏..有功,褒有德,守成尚文,遭遇右武,未有易此者也。朕宿昔庶几获承尊位,惧不能宁,惟所与共为治者,君宜知之。君不幸罹霜露之病,何恙不己,乃上书归侯,乞骸骨,是章朕之.不德也。” 因赐告牛酒杂帛。居数月,病有瘳,视事。元狩二年,弘病,竟以丞相终。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9.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A.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 称:称赞 .B.食不重肉 .C.虽详与善 .
重:重叠
详:通“佯”,假装 章:显扬 D.是章朕之不德也 .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5分)()
A.而又缘饰以儒术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B.故人所善宾客 .C.力行近乎仁 .
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
吾尝疑乎是 .D.因赐告牛酒杂帛 .()
A.天子以为谦让
..C.终无以报德塞责 ..
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距最远的一项是(5分)....
B.淮南、衡山谋反 ..D.遭遇右武 ..12.下列全能说明公孙弘受天子赏识的原因的一组是(5分)()①为人恢奇多闻
②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 ③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 ④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 ⑤弘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②④
三、写作训练(30分)
13.作者不下断语,通过言行表现人物,刘帮老谋深算,项羽胸无城府,樊哙粗中有细,人物无不栩栩如生。请学习课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写一个人物,写出人物性格,300字左右。
附答案:
1、B.“眦”读zì
2、(1)“内”通“纳”(2)“要”通“邀”(3)“倍”通“背”(4)“蚤”通“早”(5)“郤”通“隙”
3、(1)继承;(2)到„„去;(3)全,尽;(4)道歉;(5)意料
4、C.沛公欲王关中: 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5、C.“游刃有余”出自《庄子·养生主》
6、(1)军中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取乐,请让我舞剑助兴吧。
(2)来客是什么人?(3)如今别人成了切肉的刀和板,我成了鱼肉,还辞别什么呢?(4)正逢他发怒,没有敢献给他。
7.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讨好项羽,平息项羽的怒气。
8.胸无城府,不善狡辩。
9、A(说)10、2 D(都是“到”介词,“于是”;A、介词,“用”表目的;B、助词,无实义表“„„的处所” C、介词,相当于“于”(到)对)
11、C(古义:尽责任。今义:对自己应负的责任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A、均有“谦虚、推让”之意;B、均为“造反”;D、古义:碰上(祸患),今义:碰上(敌人或不好的事)或生活中不幸的经历,两词意义接近。)
12、B.
13、略。
参考译文:
丞相公孙弘是齐地菑川国薛县的人,表字叫季。他家里穷,直到四十多岁时,才学习《春秋》及各家解释《春秋》的著作。武帝建元元年,这时,公孙弘已经六十岁,以贤良的身份被征召入京,当了博士。他奉命出使匈奴,回来后向武帝报告情况,不合皇上的心意,皇上发怒,认为公孙弘无能,公孙弘就借有病为名,免官归家。武帝元光五年,菑川国又推荐公孙弘,封他为博士。
公孙弘为人雄伟奇异,见闻广博,经常说人主的毛病在于心胸不广大,人臣的毛病在于不节俭。公孙弘盖布被,吃饭时不吃两种以上的肉菜。他每次上朝同大家议论政事,总是先开头陈述种种事情,让皇上自己去选择决定,不肯当面驳斥和在朝廷上争论。于是皇上观察他,发现他的品行忠厚,善于言谈,熟悉文书法令和官场事务,而且还能用儒学观点加以文饰,皇上非常喜欢他。在两年之内,他便官至左内史。他曾经和主爵尉汲黯请求皇上分别召见,汲黯先向皇上提出问题,公孙弘则随后把问题阐述得清清楚楚,皇上常常很高兴。他所说的事情都被采纳,从此,公孙弘一天比一天受到皇帝的亲近,地位显贵起来。他曾经与公卿们事先约定好了要向皇帝谈论的问题,但到了皇上面前,他却违背约定,而顺从皇上的意旨。汲黯在朝廷上责备公孙弘说:“齐地之人多半都欺诈而无真情,他开始时同我们一起提出这个建议,现在全都违背了,不忠诚。”皇上问公孙弘,公孙弘谢罪说:“了解我的人认为我忠诚,不了解我的人认为我不忠诚。”皇上赞同公孙弘的说法。皇上身边的受宠之臣每每诋毁公孙弘,但皇上却越发厚待公孙弘。
汲黯说:“公孙弘处于三公的地位,俸禄很多,但却盖布被,这是欺诈。”皇上问公孙弘,公孙弘谢罪说:“有这样的事。九卿中与我好的人没有超过汲黯的了,但他今天在朝廷上诘难我,确实说中了我的毛病。况且没有汲黯的忠诚,陛下怎能听到这些话呢!”武帝认为公孙弘谦让有礼,越发厚待他,终于让公孙弘当了丞相,封为平津侯。
公孙弘为人猜疑忌恨,外表宽宏大量,内心却城府很深。那些曾经同公孙弘有仇怨的人,公孙弘虽然表面与他们相处很好,但暗中却加祸于人予以报复。杀死主父偃,把董仲舒改派到胶西国当相的事,都是公孙弘的主意。他每顿饭只吃一个肉菜和脱壳的粗米饭,老朋友和他喜欢的门客,都靠他供给衣食,公孙弘的俸禄都用来供给他们,家中没有余财。士人都因为这个缘故认为他贤明。
淮南王和衡山王谋反,公孙弘病得很厉害,他自己认为没有什么功劳而被封侯,官位升到丞相,应当辅助贤明的君王安抚国家,使人人都遵循当臣子的道理。如今诸侯有反叛朝廷的阴谋,这都是宰相工作不称职的结果。于是,他向皇帝上书说:“过去说:‘努力实践接近于仁,喜欢询问接近于智,知道羞耻接近于勇。’知道这三种情况,就知道怎样自我修养了。知道怎样自我修养,然后知道怎样治理别人。天下没有不能自我修养却能去治理别人的,这是百代不变的道理。现在陛下亲行大孝,以三王为借鉴,建立起像周代那样的治国之道,兼备文王和武王的才德,鼓励贤才,给与俸禄,根据才能授予官职。如今我的才质低劣,没有汉马之劳,陛下特意把我从行伍之间提拔起来,封为列侯,把我置于三公的地位。我恐怕先于陛下的狗马而死去,最终无法报答陛下的恩德和搪塞责任。我希望交回侯印,辞官归家,给贤者让路。”武帝答复他说:“古代奖赏有功的人,表彰有德的人,守住先人已成的事业要崇尚文德教化,遭遇祸患要崇尚武功,没有改变这个道理的。我从前幸运地得以继承皇位,害怕不能安宁,一心想同各位大臣共同治理天下,你应当知道我的想法。你不幸得了霜露风寒之病,何必忧虑不愈,竟然上书要交回侯印,辞官归家,这样做就是显扬我的无德呀!”于是,武帝赐给他牛酒和各种布帛。过了几个月,公孙弘的病情大有好转,就上朝办理政事了。武帝元狩二年,公孙弘发病,终于以丞相的身份死去。
高中语文必修一导学案 篇2
教案与导学案有本质区别。教案作为讲授方案, 它着眼于教师讲什么、如何讲, 侧重使学生“学会”。而导学案是用于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活动方案。是在教案的基础上为发展学生学习能力而设计的一系列问题探索及学生直接参与、主动求知的活动案例, 它着眼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学习能力, 侧重于学生“会学”。从内容指向而言, 二者有很多的不同。
实事求是地说, 导学案教学让语文教学出现了方向性问题!
1.简单化教学, 严重弱化了语文教师的教学力。
导学案教学, 教师在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方式的同时, 过多忽视了对学生语文听说读写这一语文基本能力的的培养, 从而也使得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力和语文教学力在逐渐下降。
有一节公开课: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师的导学案中设计了如下主体教学环节 (设计四个问题进行文本学习) :1.“获得教养”的目的是什么?2.阅读经典的意义是什么?3.阅读经典的方法是什么?4.阅读经典后效果如何?从教学过程看, 四个问题逐一抛出, 学生到文本中的对应段落逐一寻找问题答案, 教学过程很顺利, 教学完成很流畅。但略加思考, 却不难发现一个大问题:文本解读仅限于表层文字的信息寻找和提取吗?这节语文课教学目标仅定位于段落内容的整合和概括吗?
对语文而言, 文本学习是一种增量和扩量教学, 而不是缩量和简单教学。从教师实施教学而言, 这种导学案只能是一种粗疏和大概的教学内容, 是一种教参内容的整合和提取, 然后以问题进行呈现和教学。这种导学案教学满足于文本内容的概括与信息的提取, 止步于问题答案的正确与否。
教学需要改革, 教学形式需要创新, 但如果效力于教学的异样形式而非实际内容, 那么, 语文课也许会上得越来越好看, 但学生的收获却只能越来越少, 教师的教学能力也会在日积月累中日渐削弱。
2.公式化教学, 导致语文教师千人一面。
有一节公开课: 《想北平》。教师依据导学案组织如下教学:文章抒发了什么情感 (思念北平) ?写了北平的什么 (动中有静, 布置匀调, 物产丰富, 接近自然) ?任意找出你喜欢的一处语句进行品味赏析。就此结束。
这种课较为多见:在没有读顺读懂读透文本的基础上, 教师只是简单地预设几个问题作为主体教学内容, 而且教学内容满足于文本表层简单化信息的梳理;教学组织只是用一种机械的问答式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这也是一种典型的扁平化泛语文教学, 因为教学内容呈平面排列, 没有立体感, 没有教学内容的逐层推进和深入。而设计的问题局限于文章表层内容的概括分析, 没有思考的空间和探究的价值, 没有语言的品味和赏析, 没有感动和感悟。这种教学是一种简单化教学, 是一种负能量教学。
语文教学专家曹勇军老师曾说过:语文是一门手艺, 有一种辛劳寂寞中磨砺出来的灵巧和扎实。而这种整齐划一、千人一面的导学案教学, 总不免让人担心, 语文这门精巧的手艺还能守得住吗?真正的手艺是拒绝机械的复制的, 但现实情况却是, 这门手艺因导学案教学的大量推行已经被大批量模板式的工业生产方式替代。
语文教学的成功来自教师自己的文本阅读和阅读发现。一位优秀教师能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过程中使其教学更接近理想的课程追求。语文, 文本背后作者的人生的丰富经历、社会的独特认识、情感的个体体验、人生的深刻感悟都是千差万别的, 语文课, 教师应用自己的人生阅历和对文本的阅读感悟进行教学提炼, 并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输送给学生。而导学案教学, 使得语文与阅读、与语言赏析、与感动感悟渐行渐远!
3.问题化教学, 致使语言学习这一语文本务渐行渐远。
语文教学专家韩军的“新语文教育”理念中强调“重文写白”, 即回归语文教育“文化”之本。韩军认为, 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 积累了浩繁的极富表现力的语汇, 滋养、丰富了现代白话。人在少年语言敏感期, 诵读大量古诗文, 用文言奠基, 用白话表达, 则文字极易纯粹, 典雅, 凝练, 传神。不仅如此, 他还呼唤回归语文教育的“文字”之本。韩军认为, 语文课之独立价值是文字。语文课首要是上成文字课, 语文老师首要是文字师。若关注精神, 也须由文字引发, 由文字贯穿, 终落脚于文字, 即“着意于精神, 着力于文字”。
教育专家王尚文坚持语文教学要强调“语文意识”:应关注它到底是怎么说的, 即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只有关注“怎么说”, 才能准确把握“说什么”。要关注言语本身的物质存在, 就是要认真听听它的声音, 辨辨它的色彩, 掂掂它的分量, 摸摸它的“体温”, 把它摆在它和整体的关系之中, 摆在它和语境的关系之中反复审视、掂量、咀嚼、玩味, 从这里出发走上正确的语文学习之路。
以这两位语文专家的教学理念来反观语文导学案教学。导学案注重以问题的设计和预置来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研习。不可否认, 问题探讨是语文教学比较理想的策略之一, 通过问题的解决可以深入研习文本, 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要注意的是, 问题探讨重在通过问题引领学生的阅读, 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要求教师提出问题的根本目的在于引领学生的阅读活动, 而不是寻找答案;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应是学习成长的过程, 教师要为学生的问题解决发挥教学作用。导学案教学抛弃了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和教学。
语文是“语+文”, 语文学习是从语言开始的。语文教学中语言活动的基本形式有三种:一是在语言活动中引导学生理解文本, 通过语言活动整体把握文本;二是借助文本, 在语言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主要是品味语言;三是通过语言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主要是以写为主, 也可以说为主。而导学案教学一个很大的弊端是让学生和文本中的语言越来越远。因为语文的导学案教学, 以预设的问题为教学内容, 预设的问题多以内容概括和人文精神的认识为主, 以师生问答为主要教学方式, 以文本的内容概括提取为达成目标。这种教学, 注重整体感知, 不注重细节品析;注重宏观概括, 不注重微观探究;注重语言表达的内容认知, 不注重语言表达的形式体验;注重问题的结论, 不注重结论探讨的过程。这种教学只能让学生在语言的内容指向上作思考, 而不是在语言的表现形式上去用自己的阅读经验和分析能力去揣摩体悟。这种教学也是一种泛语文教学!
如有老师讲到韩少功的《我心归去》, 大多都是把教学主题内容预设为:分析对比运用并概括作者为什么要“我心归去”。很少有能让学生去品味这些语言的表达形式:如第6段, “我的故乡没有繁华酥骨的都会, 没有静谧侵肌的湖泊, 没有悲剧般幽深奇诡的城堡, 没有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故乡甚至是贫瘠而脏乱的”。第8段:“我当然知道, 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 我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 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即使有老师教学时注意了这两处语句的理解, 也是局限在让学生泛泛地概括理解这些语句表达了“虽对故乡的失望, 但这是源自内心的挚爱, 因为挚爱, 所以对现状失望, 这种来自内心的失望真能滴血”, 而不是带领引导学生去体验“酥骨、悲剧般、绿得能融化、浮粪四溢、拥挤不堪”等词语的含义、连用意象的用意和排比句应用的突出效果。
而且导学案中的预设问题很少有“真问题”, 很难有“好问题”。导学案的问题设计要考虑文本学习的覆盖面, 一般只能以概括和整合性问题为首选, 这就很难对文本细部和具体语言现象进行设问和揣摩;考虑到导入和当堂训练, 一节课只有不到30分钟文本学习时间, 学生哪有时间走入文本?
不仅如此, 问题化教学还导致了语文的习题化教学和考试化教学。著名特级教师程红兵在《警惕语文教学的考试化倾向》一文中认为, 当前语文教学的问题, 最突出的就是教学的考试化模式。以现代文阅读考试题型应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设置许多问题, 课堂就是这些问题的问与答。因教师设置的问题不会超越各种教辅、教参和网络教案, 学生依据教辅基本回答无误。对此,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编委黄厚江老师也曾经指出:如今的语文在被萎缩。很多语文课堂, 很多语文老师的教学, 很多学生的语文学习, 只剩下一个目的———考试。教什么, 学什么, 都紧盯着高考;考什么就教什么, 考什么就学什么。语文, 本来应该是最有趣的学科, 本来是有着丰富价值的学科, 现在也只剩下考试。有人公然说:理科教学要习题化, 语文教学要理科化。于是, 语文教学也就成了做题目。于是, 我们看到:语文教学的内涵, 严重萎缩;语文教学的方式, 严重变态。
高中语文导学案问题初探 篇3
一、学法指导,让学生会学
目前导学案最大的“死穴”,就是缺少学法的指导。导学案的设计,必须解决“我们如何到达那里?”的问题。所以,导学案在设计上必须很好地发挥学法的“导”,让学生会学,并知道怎么学,让学生自发学习。长久的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形成了被动接收的习惯,现在转换模式,学生必然会出现茫然不知如何开始的现象,因此,教师要发挥好指导者的作用,帮助学生完成过渡并适应。对此,可以从语文教学中的各个方面入手,比如,对文本阅读的指导,对语句含义的理解进行指导、对文本层次结构的指导、对表达步骤的指导等等。而我们所说的方法指导,可以有些依据的支撑,也可有些所学的实际事例来启发,但需注意方法的形象直观性以及学生的自主参入性和思考性。
导学案的重点是展现学生对知识的构建过程,其目的不再是一味的追求标准统一答案,而是整个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的过程,在学生自学时,每个人可能会有和他人不同的理解,有些甚至是不正确的,教师在指导学习中,一方面要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进行探讨和思考,另一方面,对于出现较大偏差的理解时,要注意适时恰当的提醒和引导。
二、发挥潜能,搭建脚手架
高中语文导学案只有更加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得到效果最大化。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有难度的知识,发挥其潜能,在此基础发展下一个发展区。所以,只有针对最近发展区而设计的导学案,才能更把握学情,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发展,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把不能转化为能。这也就要求教师在制定导学案时要“瞻前顾后”,将之前的导学案知识与如今的知识形成体系,遵循“循循善诱”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导学案的形式,帮助学生搭建“脚手架”。这样也才能解决之前的缺少知识体系的问题。
1.由此及彼,实行知识衔接
苏教版高一语文教材《金岳霖先生》,这篇文章主要对金岳霖先生的行事进行描写,通过平实而有韵味的语言,表现出主人公真诚、坦荡、特立独行的品格。此篇文章解决的一个重点问题就是细节描写,包括人物的外貌、行为举止、教学风格等,这些细节对把握人物心理特征都至关重要。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细节描写的精髓,认识细小的事情可以很好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导学案的编写可完全扣住这一点来设计,在学法的指导上,以所学知识为支撑,遵循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原则。
如选择《孔乙己》中:①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②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等语句,请学生说说这些细节描写的妙处。
然后由此引导学生抓住金先生的肖像、语言、行动、服饰、表情变化等细节描写,以此来分析金岳霖先生的人物个性,让学生对细小的事情可以刻画出人物的性格这句话的理解,由浅识而向纵深发展,实行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2.瞻前顾后,进行知识拓展
再如选择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因此诗没有太难的字词和句式,意思也较平白易懂,因此教师可将重点放在诗意的理解和知识的拓展上,让学生在课上试析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并对作者的细节描写说说自己的感受。通过两篇文章的学习和拓展教学,使得导学案上的知识能够瞻前顾后,形成系统性,也让学生对知识形成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认识。同时也可在此基础上再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描写你所熟悉的某位老师或同学的独特个性。这样将知识由未知到已知,活学活用,可谓一点多得。
高中语文必修一导学案 篇4
12课 我有一个梦想
1.了解作者演讲的背景及主要内容,领会作者“梦想”的内在含义。
2.在反复诵读中揣摩重要词句,结合文体特点和语境,辨析、品味语言的深层含义和表达作用。3.体会全文激情飞扬、文采斐然、极富感召力的语言特点,并将之运用到写作中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4.理解作者贯穿全篇的强烈而深沉的感情,感受作者争取种族平等的热切情怀和伟大的献身精神。
本文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于1963年8月28日在华盛顿特区一次集会上发表的演讲。“一个梦想”蕴含了作者奔涌的激情和崇高的理想。马丁·路德·金的梦想是基于不满于美国的现实,不满于黑人痛苦的生活处境的情感上的;“我”也是“我们”,“我有一个梦想”表达了黑人群众高昂的战斗精神和争取民权的决心,表达了要求人人平等、渴望民权自由的强烈愿望。
1.出身黑人家庭的神学博士。马丁·路德·金(1929—1968),1929年1月25日出生于亚特兰大一个黑人中产阶级家庭。当时的美国黑人在国内不论是政治上还是社会上都受到歧视和压迫,面对丑恶的现实,马丁·路德·金为争取社会平等与正义立志做一名牧师,并于1955年获神学博士学位。2.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美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黑人民权运动的重要领袖,他积极参加和领导美国黑人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一生三次被捕,三次被判刑。1956年他领导蒙哥马利改进协会,组织黑人进行抵制公共汽车歧视黑人的斗争。1957年帮助建立黑人牧师组织──南方基督教领袖大会,并任该会首任主席。1963年8月率领25万黑人向华盛顿林肯纪念堂“自由进军”。196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3.黑人民权运动的殉道者。1968年4月4日,他被白人种族主义者枪杀。美国国会在1983年通过“马丁·路德·金纪念日”,以每年一月的第三个礼拜一为纪念马丁·路德·金的法定假日。
从16世纪中期开始,欧洲殖民者就开始掳掠非洲黑人,把他们贩卖到美洲为奴。这种惨无人道的奴隶贸易持续了四百余年。虽然1783年美国的建国者废除了奴隶贸易,但黑人的地位依然非常低下。南北战争之后,当时的总统林肯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黑人终于在法律上获得自由。
但一百多年后,在20世纪50到60年代的美国,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现象仍然十分严重。美国黑人仍然是下等公民,挣扎在社会的底层,生活贫困,受不到良好的教育,不能进入各级各类高层机构,不能参加投票和选举,不能像白人一样享有人格自由和活动自由。在南方的许多州,许多公共场所挂着“仅供白人使用”的牌子,甚至在公共汽车上黑人也只能坐在后车厢,有白人上车,黑人必须给白人让座。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美国黑人发起了浩大的民权运动,马丁·路德·金就是其中最杰出的领袖。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签署()
②缔造()
③镣铐()....④歧视()⑤枷锁()⑥一隅()...⑦侈谈()⑧飓风()⑨真谛()...⑩巍峨()..心急如焚().
义愤填膺().
2.为下面的形近字组词。
n))nɡ)磐(pá 赎(shú 崇(chó 磬(qìnɡ)渎(dú)祟(suì)nɡ))o)罄(qì 椟(dú 粜(tià
3.辨析下面的几组近义词。(1)不可理喻·不言而喻
不可理喻: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固执或蛮横,不通情理。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辨析:①“视觉定位”被誉为月球车的“眼睛”,它直接决定着月面环境信息能否第一时间传到地面,地位之重要。
②错误的历史观和骄狂的个性将安倍彻底变成了
之人,他头脑中的一些想法已经到了荒诞不经的地步。
(2)骇人听闻·耸人听闻
骇人听闻:指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耸人听闻:指故意说夸大或惊奇的话,使人震惊。
辨析:①芭蕾舞演员尼古拉·齐斯卡利泽在参加俄第一电视频道《时代》节目时表示,俄罗斯大剧院艺术总监谢尔盖·菲林被泼酸事件是一起
的罪行。
②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部分网络媒体故意制造
的轰动效应,以此达到盈利的目的,从而导致侵权事件时有发生。
(3)息息相关·休戚相关
息息相关:指呼吸相关联,比喻关系密切,用于人或事或物都可。休戚相关:指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多用于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
辨析:①气象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公益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发展
,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
②人与自然
,生死与共。爱护自然,就是爱护人类;损害自然,就是损害人类自己。
4.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1)兑现:(2)缔造:(3)侈谈:(4)空头支票:(5)义愤填膺:(6)安之若素:
1.文章以赞颂《解放黑奴宣言》开篇,然后再谈一百年后的今天美国黑人的现状,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如何理解文章第4段的含意?
3.第10~17段,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这篇演讲为什么能激动人心?
5.如何理解“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从绝望之岭劈出一块希望之石。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把这个国家刺耳的争吵声,改变成为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优美交响曲”?
6.本文在艺术上有什么特点?
7.怎样认识马丁·路德·金的思想认识和斗争方式?
演讲稿的结构
演讲稿的结构分开头、主体、结尾三个部分,其结构原则与一般文章的结构原则大致一样。1.开头
演讲的开头,也叫开场白。它在演讲稿的结构中处于显要地位,具有特殊的作用。演讲稿的开头,通常有以下几种。
(1)开门见山,揭示主题。如宋庆龄《在接受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仪式上的讲话》的开头:“我为接受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感到荣幸。”
(2)说明情况,介绍背景。如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开头:“3月14日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3)提出问题,引起关注。演讲稿的开头,可根据听众的特点和演讲的内容,提出一些激发听众思考的问题,以引起听众的兴趣。这种问题应该新颖、独特,能促使听众去思考。
2.主体
演讲稿在开头后要迅速转入主体,这是演讲的正文和核心部分,也是演讲稿的高潮所在。能否写好,直接关系到演讲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在内容的安排上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确定结构形式。演讲稿的形式比较活泼,或旁征博引、剖析事理;或引经据典、挥洒自如;或层层深入;或就事论事。结构形式不管怎样变化,都要求内容突出、问题透彻、推理严密、层次清晰、情理交融。
(2)认真组织好材料。演讲稿的理论依据和事实论据的组织安排要适当。首先必须保证例证的真实性和典型性。演讲稿不能太长,一般30分钟左右最好。内容上要做到言简意赅,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构筑演讲高潮。一个成功的演讲,不可能没有高潮。因此,好的演讲稿要体现三个特点:一思想深刻、态度明确,能集中体现演讲者的思想观点;二是感情强烈,演讲者的爱恶喜怒在这里能得到尽情宣泄;三是语句精练。
3.结尾
演讲稿的结尾没有固定的格式,或对整个演讲全文要点进行简单小结,或以号召性、鼓动性的话收尾,或以诗文名言和幽默俏皮的话结尾。结尾要言简意赅、余音绕梁,能够使听众精神振奋,并促使听众不断思考和回味。另外结尾的结构有引导式、希望式、感慨式和抒情式。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朋友们,今天我对你们说,在现在和未来,我们虽然遭受种种困难和挫折,我仍然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是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梦想中的。
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会奋起,真正实现其信条的真谛:“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
我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的红山上,昔日奴隶的儿子将能够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坐在一起,共叙兄弟情谊。
我梦想有一天,甚至连密西西比州这个正义匿迹,压迫成风的地方,也将变成自由和正义的绿洲。
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孩子将在一个不是以他们的肤色,而是以他们的品格优劣来评价他们的国度里生活。
我今天有一个梦想。
我梦想有一天,亚拉巴马州能够有所转变,尽管该州州长现在仍然满口异议,反对联邦法令,但有朝一日,那里的黑人男孩和女孩将能与白人男孩和女孩情同骨肉,携手并进。
我今天有一个梦想。
我梦想有一天,幽谷上升,高山下降,坎坷曲折之路成坦途,圣光披露,满照人间。
这就是我们的希望。我怀着这种信念回到南方。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从绝望之岭劈出一块希望之石。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把这个国家刺耳的争吵声,改变成为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优美交响曲。1.“这个梦想是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梦想中的”一句应该怎样理解?
2.“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从绝望之岭劈出一块希望之石。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把这个国家刺耳的争吵声,改变成为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优美交响曲”中“这个信念”具体指什么?“交响曲”在这里有什么深刻含义?
3.这六个“我梦想……”的排比段,其顺序能互换吗?为什么?
4.把下面这段话改写成一个长单句。
让自由之声从科罗拉多州冰雪覆盖的落基山响起来!让自由之声从加利福尼亚州蜿蜒的群峰响起来!不仅如此,还要让自由之声从佐治亚州的石岭响起来!让自由之声从田纳西州的瞭望山响起来!
5.仿照下面加横线部分的句式,在空缺处补写相应的语句。要求:句式一致,语意相关。
一个人要有梦想,梦想是让我们前进的最大动力。梦想给了我们划破天穹的翅膀,让我们在广袤的长空中尽情翱翔;
,;
。梦想,当然也让我们的心情更加灿烂。
参考答案
知识记忆与理解
自主学习导引
1.全文共32段,可分为三个部分:1~5段,揭示集会的原因和目的:黑人仍然生活在受歧视和贫困的环境中,美国没有实现百年前自由的诺言,今天讨回权利已是迫不及待的事,即“为什么要实现梦想”;6~16段,作者对黑人为了争取自由而进行的斗争提出一些要求和设想,即“怎样实现梦想”;17~32段,具体提出梦想的内容,展望美好的斗争前景,即“梦想是什么。” 2.主要是针对美国黑人,也包括美国政府。
3.进一步推动黑人要求自由、公正、平等的运动的发展,加快实现理想的步伐。
4.梦想的含义是多方面的,涉及黑人生活的各个层面。首先,在政治上,作者希望美国的有色人种能享有和白人一样的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有同等的地位和公民权,如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而不是作为二等公民备受歧视和压迫。其次,在文化上,希望得到尊重和理解,人们不再以肤色,而是以品格的优劣来评判他们,有和白人一样的受教育的权利和自由。第三,在经济上,有和白人一样的就业和发展的机会,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被限制在固定的贫民区,贫困潦倒。基础知识梳理
1.①shǔ ②dì ③liào kào ④qí ⑤jiā ⑥yú ⑦chǐ ⑧jù ⑨dì ⑩wēi é fén yīnɡ
2.磐石/钟磬/罄竹难书 赎罪/渎职/买椟还珠 崇高/鬼鬼祟祟/粜米
3.(1)①不言而喻 ②不可理喻(2)①骇人听闻 ②耸人听闻(3)①息息相关 ②休戚相关
4.(1)以票根为凭证向银行换取现金。比喻实现诺言。(2)创立;建立(多指伟大事业)。(3)①夸大而不切实际地谈论;②夸大而不切实际的话。(4)比喻不实践的诺言。(5)由不义的人或事所激起的愤怒感情充满胸膛。膺,胸。(6)(遇到不顺利的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乎。
思维探究与创新
1.文章第1段充满颂扬之意,称颂签署《解放黑奴宣言》的林肯为“一位伟大的美国人”,把这一“庄严”的宣言比喻为“灯塔的光芒”,它给黑奴“带来了希望”,“它之到来犹如欢乐的黎明”,作者高度评价了这一宣言的意义。
第2段,作者展示了“一百年后的今天”美国黑人的现状:生活上受剥削、受压榨,物质上贫困不堪,政治上毫无地位。“一百年”突出种族歧视的时间之久。用四个“一百年后的今天”组成强烈的排比,由总到分陈述黑人所处的现状。这一百年是悲惨的一百年,是黑暗的一百年,是充满血泪的一百年,凸显了广大黑人失望、悲愤的内心世界。作者这样写,感情沉重,对比鲜明,同时也为下文埋下伏笔。2.本段中,“空头支票”在这里是个巧妙的比喻。本来,自从林肯总统签署《解放黑奴宣言》,黑人在法律上就有了和白人一样的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但现实却如此令人失望,就像空头支票一样,听起来不错,但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在美国这样一个商业社会,“空头支票”的内涵大家都非常熟悉,用它来作比喻,形象且易为人们理解。“资金不足”是他们开出“空头支票”的借口,意思是美国现在还不具备兑现诺言的现实基础。“正义的银行”指正义、良知的力量。
3.因为是面对自己的黑人同胞演讲,马丁·路德·金在这一场合还担负着鼓舞同胞士气、帮他们树立信念和理想、团结他们共同前进的任务。因此,在这几段中,马丁·路德·金先用一系列气势磅礴的排比句——四个“只要”清晰而生动地表明了黑人民权运动的目标,那就是斗争一定要彻底,每个人都要有顽强的斗争精神和韧劲,无论在怎样艰难的环境和痛苦的遭遇中都要坚持下去。接下来,他充满激情地呼吁大家回到那些最冥顽不化的地方,坚持战斗,不要绝望,胜利的那一天一定会到来的。
4.这篇演讲辞有着充沛的情感,极其感人。作者从“结束了束缚黑人的漫漫长夜”的期待开始,到对一百年之后黑人现状的失望,到要求政府兑现“支票”的义正词严,再到对“梦想”的热烈憧憬,其间无不充溢着作者悲愤而热烈的情感。正因为作者饱含深情,而且在演讲中把梦幻、心曲和圣歌联系起来,使演讲如交响乐一般在听众中回荡,使听众的情绪受到感染并得以升华,产生了极强的号召力。而这正是演讲成功的必要条件。5.联系上下文,不难看出“这个信念”当指前文的梦想,即自由、民主、平等的那一天,一定能够到来。正是有了这样一种信念,他们才有了拼搏奋斗的源泉。所谓“交响曲”是一种大型管弦乐套曲,既有管乐,又有弦乐,自然少不了合奏与“交响”。作者把它用到这儿,可谓匠心独运,恰到好处,因为它恰如其分地展现了黑人运动取得最终胜利后,黑人和白人一样共享美好生活的和谐而又优美的画面。
6.这篇演讲辞是中外演讲史上文采斐然的篇章之一。几乎每一段都有大量形象的比喻,如用“灯塔”和“黎明”来比喻林肯签署的《解放黑奴宣言》;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的一个穷困的孤岛”和“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等来比喻黑人的处境,生动地描绘出美国黑人的生存现状和他们内心的渴望;“空头支票”等则形象地说出了政府许诺和现实之间的距离。文中那华丽的词句、典雅的语言,为演讲增添了许多感人的魅力。文中还大量运用排比、呼告和反复等修辞手法,它们纷至沓来,使作者的思想表达得更充分,更鲜明,更有排山倒海的气势和一泻千里的激情,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表达效果。
7.从演讲中可以看出马丁·路德·金的思想是比较复杂的:他信仰人的尊严和价值,所以他为黑人的不平奔走呼告并为之献身;他是牧师,信奉基督教的普遍仁爱,所以他说“赎罪”,甚至对敌人也是爱的;他采用印度“圣雄”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进行斗争,所以他在演讲中要求参加运动的人要守纪律。总体上看,在这篇演讲辞中,马丁·路德·金既义正词严,又有节有度,他以美国宪法和《解放黑奴宣言》为武器,猛烈地抨击种族主义者,并号召广大黑人及支持黑人运动的白人都立即行动起来,投入争取自由的斗争中去。
技能应用与拓展
1.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浓烈的爱国思想及自己的和平主张。一切以国家为重,使国家真正地实现民主、自由、平等。
2.“这个信念”指前文的梦想,即自由、民主、平等的那一天,一定能够到来,正是有了这样一种信念,他们才有了拼搏奋斗的源泉。“交响曲”是一种大型管弦乐套曲,既有管乐,又有弦乐,自然少不了合奏与“交响”。作者把它用到这儿,可谓匠心独运,恰到好处,因为它恰如其分地展现了黑人运动取得最终胜利后,黑人能和白人一样共享美好生活的和谐而又优美的画面。
高中语文必修一导学案 篇5
——草野英雄树起的精神坐标
一、语言积累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蓼.洲(liǎo)
皦.
皦(jiǎo)溷.藩(hùn)
抶.
而仆之(shì)B.赀.财(zī)
傫.
然(lěi)户牖.(yǒu)
扼.腕墓道(è)C.缇.骑(tí)
废祠.(cí)詈.骂(lì)
投缳.道路(yuán)D.逡.巡(qūn)
猝.
发(cù)湮.没(yān)
赠谥.
美显(yì)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②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③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④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
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为”字也相同 B.两个“以”字不同,两个“为”字相同 C.两个“以”字相同,两个“为”字不同 D.两个“以”字不同,两个“为”字也不同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B.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
当道 C.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敛赀财以.送其行
D.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
道()
()
()
4. 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缇骑按剑而前
.C.抶而仆之 .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
B.去今之墓而葬焉 .D.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5.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又有剪发杜门
.B.视五人之死
.
C.轻重固何如哉
.D.忠义暴于朝廷
.A.人皆得以隶使之 C.亦以明死生之大
杜:塞、闭 视:比较 固:本来 暴:暴露
()
()6. 下列各句中,没有活用词的一项是
B.安能屈豪杰之流 D.佯狂不知所之者
()7. 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固百世之遇也①斯.②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朝廷③忠义暴于.
④老于户牖之下.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8.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译文:(2)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译文: 三、一法一练——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连文推断法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相承相接,意义也是上下连贯,相承相连的,所以可以联系上下文语境来推断词句之意。如本文中“独五人之皦皦,何也?”其中“皦皦”一词较难理解,可联系上一句中“湮没不足道”和“独”推断出。“不足道”即“不值得称道”,“独”具有明显的转折性,可见“皦皦”应与“不足道”相反,即“光荣显耀”之义。这种方法主要是借助上下句语意连贯的特点来推断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士民素德顺昌,闻其逮,不胜冤愤。吴令陈文瑞,顺昌所拔士也。夜半叩户求见,抚床为恸。公曰:“吾固知诏使必至,此特意中事尔。毋效楚囚对泣!”颜色不变。语良久,令请顺昌入治装,举家号恸。顺昌笑曰:“无事乱人怀也!”顾案上有素牓,徐曰:“此龙树庵僧属我书者,我向许之,今日不了,亦一负心事。”乃题“小云栖”三字,后识年月,投笔而起,改囚服出门。士民拥送者不下数千人。顺昌出赴使署开读,巡抚毛一鹭至署,诸生五六百人,王节、杨廷枢、刘羽仪、文震亭等遮中丞,恳其疏救,一鹭流汗不能出一语。缇骑见议久不决,手掷锒铛于地,厉声曰:“东厂逮人,鼠辈何敢置喙!”于是市人颜佩韦等前问曰:“旨出朝廷,乃东厂耶?”缇骑曰:“旨不出东厂,将谁出?”众怒,閧然而登,丛殴缇骑,立毙一人,诸司不复相顾。9.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吾固知诏使必至,此特意中事尔。
译文:(2)此龙树庵僧属我书者,我向许之,今日不了,亦一负心事。
译文:
答案
1.B 2.D 3.C 4.C 5.D 6.D 7.B
8.(1)他们可耻的人格,下贱的行为,比较这五个人的死,谁轻谁重到底怎么样呢?(2)所以我和同社的各位先生,惋惜这墓前空有一块墓碑,就替它写了这篇碑记,也可用来说明死生意义的重大。
9.(1)我本就知道皇帝的特使一定会来,这不过是意料中的事情罢了。
(2)这是龙树庵的和尚嘱咐我写的,我从前答应了他,今天不写完的话,也就变成一件背弃情谊的事情了。参考译文
高一语文必修1导学案 编制 篇6
《心音共鸣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导学案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
评价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发掘生活中的感动点,做一个会认识爱体验爱传播爱的人。
2、培养学生做生活有心人,克服被动写作,主动表达自己的情感,让中学生的作文写作回归到写真人真事上。
【教学重点】
怎样才能抓到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教学难点】
搜集大量的有关感人的资料,选择典范例文,启发学生思考:人为什么会情不自禁为一些人和物所动。
【方法指导】
先读材料,后讨论点评,再实际操练。资料链接
真情孕育华章
每到写作文的时候,总会有同学抱怨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勉强拿起笔来只好搜肠刮肚,东拼西凑。最后成文多半是假话、大话、空话、套话,不但别人读了索然无味,就连自己读起来也觉得意味全无。这是什么原因呢?怎样才能使自己写起来文章文思泉涌,一挥而就呢?解决这个问题比较便捷的途径在哪呢?让我们走进一组别人的成功文章中领略写作的真谛吧!
【妙文揽胜】
娘,让我也抱您一回
我用滴滴眼泪落成个个汉字,献给我亲爱的妈妈和天下所有的母亲。
——题记
娘,永别了。娘,不知您在另一个世界里是否有知,在人间,我是最后一个和您告别的人。在一片撕心裂肺的悲痛声中,我把淌满泪水的脸颊最后一次挨在您那慈爱的脸上。就在那一刹那,您就化作缕缕青烟飘然而去,在那渺茫的天空中,我依稀看见了您远去的背影。
娘,慈悲的娘,此时竟不顾惜儿女的痛,径自飘向睽隔生死的另一世界里了啊!我现在正把您紧紧地抱在怀里,步履沉重地走向灵车。
娘,我抱着您,这个方正的小盒子里,您疼爱的眼神,温和的声音,操劳的身影,千慈万悲,千喜万苦,都在这里了吗?
我小的时候,咱家住在一个小山村中。每到晚上,点着一盏小煤油灯,我趴在炕沿边上,您坐在炕里,在昏黄的灯光下,我捧着字典,您拿着鞋底,我一字一字地写,您一针一针地纳,我看到多晚,您纳到多晚。当时浑然不觉,现在才知,那是一个不识字的母亲的一颗期盼的心。每到深夜,看到您那亲切的脸庞,常常浮起一种幼稚的想法,上帝造人,就应让人永活世上,如果有一天,您离儿远去,那将是怎样的一种痛苦呀!最可怕的一天,终于无情地降临了!娘的那盏灯啊,就在儿子的睡梦中一夜一夜地亮着,让儿梦里回到童年,醒来泪落如雨。
灵车呀,请慢点儿走,我还有很多话要对我娘说。
在您临走的头一天中午,您的子孙们围在您身旁,与您回忆往事。您把六个儿女的生日属相,一字不错地说了一遍,您显得格外兴奋,说到高兴处,咯咯地笑了起来。我满以为您从此会好起来,殊不知,那就是人们所说的“回光返照”。早知是这样,我会多和您说会儿话。娘,我现在只能抱着您的骨灰,再也听不到您那亲切的声音了。
灵车呀,请再慢点儿走。娘,我已把双腿伸平了,您舒舒服服地躺在我的怀里吧,儿子终于抱了您一回,过了此刻,我何时才能再与您厮守?
娘,您临去时,留在人间的最后一句话,您知道吗?在您昏睡之中,我连声喊您:“娘,您吃点儿饭吧!”这回您听到了,艰难地说:“你吃饭,我给你做去!”您给儿女做了一辈子的饭。弥留之际,最后一句话竟然还是给儿女们做饭。看着昏迷不醒的您,我的心碎了又碎!您的心全在别人身上,从不想一想自己,娘呀,您听到没有,您该歇一歇了,我们都已成家立业,您放心地去吧!
在那遥远的天际,您是否看到了儿女们的哀痛。我平时不信有阴间,现在多么希望其有。那么,我以后又会重新回到您的身边,我爹又能和您相伴在一起。
那一天,82岁的老爹看着您的遗容,抓住您的手,老泪纵横,泣不成声:“你怎么就这样走了?没给我留下一句话呢?”娘,这是我爹一生中唯一责怪您的一句话,您临走时,为什么不好好地嘱咐一下他呢?你们夫妻俩在一起生活了61年,没红过一次脸,白头偕老,您先去了,把我那白发苍苍的颤颤巍巍的老父亲扔得好可怜。一双干枯的老手紧紧地攥住一双天堂的冰凉的手,怎么也不愿松开,但愿随您而去。我倚着门框看着这生离死别的一幕,我的心剧烈地颤抖着,怎不令人肝肠寸断,悲痛欲绝!
娘啊,娘„„ 飞扬的纸灰,请你飘过对面那白雪皑皑的青山,捎去我的心愿,说给我娘听,她就会天天回到我的梦中。纸灰飞扬着,迷蒙了我的视线,朔风旷野中,飞又复止,止又复飞,冥冥之中是在传递着阴阳相望的母子之间的呼唤?
娘啊,娘„„ 【妙文启迪】
正如本文的题记所说,这篇文章是用眼泪写成的。读了本文之后,真的被读者那声声泪、字字血的语言文字所感染。这种强烈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手法渲染出来的呢?我认为通篇运用的呼告修辞方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娘啊,娘„„”增强了整个呼唤的抒情表达效果,有力地表达了自己的悲痛情感。可以说,这种呼唤的情感贯穿全文,也使文章回环往复,荡气回肠,使读者也受到了强烈的感染。
那个春节真难过
1990年春节是我最难过的一个春节,也是我最不愿去想的一个春节。在那年的春节里,我的家庭没有欢声笑语,有的只是一张张哭丧着的脸;我的家庭没有置办任何年货,有的只是冷冰冰的氛围。在我的家中,床上躺着两位即将离我们远去的亲人:我的祖母和父亲。他们都得了可怕的癌症,祖母得的是骨癌,父亲得的是肺癌。那时的我,正在六安师专读书,还有半年即将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在我即将走上工作岗位,在我即将用自己挣的钱去报答亲人的时候,他们都要离我而去了,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啊!那时的我总认为我的祖母不会死,因为她的一些愿望还没有实现,她还想看见她的大孙子娶媳妇,要喝喜酒吃喜糖呢!我总认为我慈爱的父亲不会死,他的四个儿女都还小啊,他的心气很高,还想把他的其他几个子女也送到大学去呀!我真的想留住我的祖母和父亲。
我四处打听可以治疗我祖母和我父亲病症的良药,我渴望奇迹能在我祖母和父亲身上发生。当知道阜阳利辛有位姓马的医生可以治疗癌症时,我怀揣借来的一百多元钱在腊月二十踏上了求医之路。这次求医很顺利,马医生给我配的只能够吃十天的药在我心中就是祖母和父亲的生命。我很快回到家中,告诉祖母和父亲这药很有用。祖母仿佛看到了生的希望,吃过药没有一会儿还要吃;父亲也对我买的药深信不疑,吃药的情绪很高涨。我仿佛觉得这次阜阳利辛的求药将是我们家庭的福音。大年初三,祖母、父亲的药都吃完了,我又急忙到利辛买药。但那年的春节,雪大得出奇,但大雪如何能挡住我求药的急切心情。我只好步行去。我先从家步行到颖上大舅爷家,住了一个晚上,初四我又步行整整一天才到马医生家。在路上我凭着一张安徽地图,几个馒头不知疲倦跋涉着,我的心中只想着赶快到达目的地,只想尽快买到药。年初五我又步行回到颖上然后回到家。现在想一想我当时的毅力,我也发自内心地用“坚强”来形容。但这“坚强”实在是我的本能使然。因为我不能没有祖母,我不能没有父亲,作为长孙长子的我必须赴汤蹈火来做我应该做的事。但我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
正月初八,我的祖母还是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我们;正月十八,我的父亲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整整十天啊,我家就抬出了两口棺材。我真的在那些天完全如疯了一般,我不知道我的天在哪,我不知道我的地在哪,我不知道我的两个弟弟一个妹妹今后的路谁来带领,我不知道我的肩上有没有那么大力量来撑起这个家,我真的六神无主啊!
记得在我为父亲向亲朋谢孝的时候,我的膝盖跪破了我都不知道,我的整个人都麻木了,我只知道下跪磕头,仿佛只有下跪磕头才是我的一种解脱。“丈二白布/好长好长/裹在我的头上/如同一根希望”,这短短的祭诗《丈二白布》也许正是我当时的心境写照吧!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都是情感的载体,当我的祖母和父亲去世后,我的情感的伤悲确实是难以形容的。现在,我常回家与母亲叙到那个难忘的春节,每每谈到这些的时候,母亲总是哽咽着说:“你父亲如果在世的话,他会多高兴啊,特别是你进城了,你进步了,这是他最大的希望啊!”是啊,祖母、父亲在世时,对我寄予很大的希望,特别是我考上六安师专后,父亲真的很高兴,他还亲自到六安师专来看我,当他看到我们美丽的校园时,说:“大学校啊!考进来不容易呀!我一定让你的弟弟、妹妹都考上!”想到这里,我真是追悔莫及。祖母、父亲去世后,弟弟妹妹就离开学校不上了,而那时还不能独当一面的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离开学校。所以今天,面对弟弟妹妹,我总觉得对不起他们,总觉得对不起父亲的在天之灵。但忏悔有何用啊!
新的一年就要来了,我也要回家为祖母、父亲上年坟了。我不是一个迷信的人,但我年年都会在给他们上坟时,虔诚地为他们磕上几个头。也许只有这时候,我才能寻找到一个心理的平衡点,我希望冥冥之中的祖母、父亲能够看到我的这颗至今仍痛苦的心。同时在这新年到来之际,我也真诚地希望每个家庭都能团团圆圆,和和美美!【妙文启迪】
这篇文章是作者真情结出的硕果。《新安晚报》在新年到来之际举办“过年的故事”征文,勾起了作者对这些年来过年往事的回忆。作者也有自己难忘的一个又一个“过年的故事”,如孩子的有趣的过年故事,回家母亲对自己的嘘寒问暖,弟弟的成长壮大等等。但是,作者灵魂深处还是忘不了1990年那个难忘的春节。这里作者将自己的两位亲人的离世融入我浓浓的情感窖池里进行了发酵。作者的痛苦,作者的虔诚的求药,作者的追悔莫及等都在这语言文字中倾洒出来。没有真情的倾诉,决不会有这篇文章的脱胎而出。
差生的自述
伴着流年的钟声,我们悄悄地走进了高三的门槛,十数载的寒窗苦读,只为了今朝一搏,是非成败,就在此一举了。
在一路的彷徨中,我也随着众人的脚步,踏上了这莫名的高三,无可否认,我是一名差生,我带着难以名状的心态,来到了高三,来到了高考的边缘。学习的压力越来越大,一大堆一大堆的试卷,一本本一本本厚厚的复习资料真得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不知什么时候,我开始学会逃课了。或许是当我看着这一张张一张张的试卷,神色迷惘的时候,或许是当我看到那崭新的复习资料面无表情的时候。我终于明白了高三为什么是黑色的,内心的压抑,狂躁的情绪,我实在再也无法忍受„„我开始了真正的“差生的生活”,天天行走在校园之中,教室里找不到我的踪迹,我时常出入于饭店、网吧、游戏室之中,我学会了抽烟、喝酒、打牌,开始上网,打电动游戏。
日子就这样被我们无情地用青春挥霍一空,也许在有些人看来,我们是逍遥的,快乐的。可是,又有谁能理解我们内心的苦呢?难道我们不想拥有很好的成绩吗?难道我们不想受到老师的重视、不受白眼吗?这一切,又有谁知道?
此时此刻,我的心狂乱不已。其实像我们这样的差生,就是一直在等待,等待那黑色的六月,那死神的来临,就像被病魔缠身的人,那种痛苦难以言表!
望着这试卷,我神色惘然,烦乱的心根本一点都看不清这试卷的内容,我仿佛听到了自己的心在滴血的声音。也感觉到自己无奈的心跳。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心灰意冷,也许当我们最初沦落为这一步的时候,班主任老师就是这个心情吧,此时此刻,我泪如雨下,眼前,迷惘的一片„„
或许,接下来的几场考试我都不会参加了,当我拿到试卷的时候,我只能望着发呆,别的什么都做不了,而我的心里更会异常痛苦,我„„真的感觉到什么叫做痛苦„„
无能为力,无能为力,此刻我只能用这个词来表达我的心态,我„„距离高考只有三个月的时间了,也许在这期间我只能默默走开,在班级里,受老师和同学的白眼,在老师眼中,我们就是那坏了一锅汤的老鼠,受歧视。
哎,写完此文,真的感觉自己是猪狗不如,差生真难,没有人理解,没有人支持„„
静静地等待着,等待着那黑色的六月,因为我始终相信,过完了这个六月,我地狱般的生活就会结束„„一切都会结束„„
【妙文启迪】 这是一篇用眼泪,用真情挥洒的至真至情的好文章。本文是作者在高三模拟考场上写的一篇文章。当时,他其它题目都没有做。监考老师只发现他泪流满面,异常激动,在作文纸上奋笔疾书,不知道他在写什么。他写完这篇文章后,长舒了一口气。监考老师知道他写好了,但他也不做其它题目,将试卷交给老师就出了考场。监考老师跟我说,她看完这篇文章后也异常激动,甚至想叫回这名学生,对他说:“你不是差生!”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完全是将自己的“心”教给了这个话题,将的情感完全教给了这篇文章。可以这就是用真情孕育的华章。清代著名学者黄宗羲在《明文案序上》中说:“今古之情无尽,而一人之情有至有不至。凡情之至者,其文未有不至也。”这话很有一定的道理。叶圣陶老先生也说:“只要内蕴的感情真而且深,自会写出很好的文字。”相信读了这篇文章的同学都会有所启迪,写出自己的精彩文章来!
父亲之跪
那年我终于在学校出事了。
自从我步入这所重点高中的大门,我就承认我不是个好学生。我来自农村,却以此为耻辱。我整天和班里几个家住城市的同学混在一起,旷课、打台球、看录像、追女生„„
我忘记了我的父母都是农民;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多交了3200块钱的自费生;忘记了父亲的企盼。只知道在浑浑噩噩中无情地吮吸着父母的血汗。
那晚夜色很黑,我们几个又一次窜进了街上的录像厅。当我们哈欠连天地从录像厅出来时,已是黎明时分,想不到偷偷摸摸回学校时被教务处的李处长逮了个正着。
第二天,我被通知开除学籍。这个消息让我五雷轰顶。傍晚时分,父亲赶来了。他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默默地看着我„„
父亲坐在校园的一块石板上喘着气。这飞来的横祸已将他击垮,他彻底绝望了。
他把一生的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渴望儿子能出人头地,然而„„那一刻,我哭了,无声地哭了,眼泪流过我的腮边,流过我的胸膛,流过我的心头。
晚上,父亲和我挤在宿舍的床上。半夜,一阵十分压抑的哭声把我惊醒,我坐起来,看见父亲把头埋进被子里,肩膀剧烈地耸动着。天哪,那压抑的哭声在凄厉的夜雨声中如此绝望,如此凄凉„„
早晨,父亲的眼睛通红。一夜之间,他苍老了许多。像作出重大决定似的,他对我说:“儿啊,一会儿去李处长那里,爹让你干什么就干什么,你能不能上学,就看这一次啦。”说着,爹的声音哽咽了,我的眼里,也有一层雾慢慢升起来。
当我和父亲来到李处长的办公室时,他很不耐烦:“你带回家吧,学校不要这种学生!”就在我羞愧地低下头时,突然,父亲扬起巴掌,对我脸上就是一记耳光。这耳光来得太突然,我被打蒙了。我捂着脸看着父亲,父亲又一脚踹在我的腿上,“你这个不争气的东西,给我跪下!”我没有跪,而是倔强地望着父亲。
这时,我清楚地看到:我那50多岁的父亲,向30多岁的李处长,缓缓地跪了下来„„我亲爱的父亲呀,当年你被打成黑五类分子,你对我说你没有跪;你曾一路讨饭到河北,你也没有跪;你因为儿子上学而借债被债主打得头破血流,你仍然没有跪!而今天,你为了儿子的学业,为了儿子的前途,你跪了下来!我“扑通”一声跪倒在父亲面前,父亲搂着我,我们父子俩的哭声连在了一起„„
两年后,我如愿考入一所重点大学。在拿到录取通知书那天,我跪在父亲面前,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响头。
【底蕴揭示】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篇为人称道的好文章,往往渗透着作者真挚浓重的感情。很多人写作,主要是心灵受到了某种情感的冲击。如,遭遇到突如其来的打击,失去了最亲爱的亲朋好友,盼来了苦苦等待的成功,得到了最渴望的回报„„愤怒、悲伤、喜悦、激动等等情感就会自然流于笔端。象这样“情动于衷而形于言”的文章,才可能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上面所选的几篇文章可说是都做到了这一点。《娘,让我也抱您一回》就是作者痛失母亲的真情告白,《那个春节真难过》就是我对失去两位亲人的悲痛回忆。而《古道上美丽的传说》就是美好亲情的怀念。《差生的自述》更是一篇用真情写出优秀文章。一篇文章只要有了这样的闪光点,就一定能对读者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和震撼力。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间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话是很有道理的。我们都生活在一个日新月异的大变革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广泛。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用心感受,总会有让我们动情的东西。我们也一定能够写出优美的文章来。
清代诗人江湜说:“一切文字皆贵真,真情作诗感得人。”写真话的好处很多。写真话就有材料。只要你写心里话,国事、家事、天下事俯拾皆是,件件可论;只要你吐露真情,亲朋、邻居、同志,随处可见,桩桩可叙。请客送礼,走后门,你没有看法吗?母爱友谊、生活苦乐,你没有体味吗?匆匆行人,田间耕耘、花园草坪,能不勾起你的联想吗?这些不都是材料吗?可见认为作文没有材料的人常常是“坐守粮山愁无米”了。
导入交流:
人生是一条浪花飞溅的长河,时光的流逝淡化了过去的记忆,但总有一些人和事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划下不可磨灭的痕迹,时时触动我们心灵的琴弦,激起心灵的阵阵涟漪。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六十秒,回顾一下,在你的生活当中,有那些人和事在你的心灵深处划下不可磨灭的痕迹,时时触动着你心灵的琴弦?六十秒后,请同学说出来让我们大家共同分享。
课堂探究
一、阅读文章,讨论交流,小试牛刀。
有人说往事随风,有人说往事如烟,有人说往事历历在目,也有人说往事不堪回首,现在让我们先来看看别人记忆中的往事,一起来鉴赏其文章的妙处„„
1、阅读文章,解读评析: 细节(郁建民)
黄昏,一对老年夫妇坐在阳台的摇椅上,面对满天晚霞,回忆起他们的年轻时代。
“你还记得单位组织的那次春游吗?大家一起正说笑着,你忽然在我身边蹲下来。我一看,原来你在为我系松开的鞋带。那时,追求我的人很多,可我却选择了你。因为你是第一个想到为我系鞋带的男孩。” “没想到这一系便系了一辈子。”老头接过话头,脸上带着几分当年的“阴谋得逞”的笑意。
“还记得那次吃水饺吗?你坐在我对面,一直微笑地看着我。还要我慢慢吃,别烫着。等我吃完水饺,你才告诉我你要去出差了。这时,离火车进站只有半个小时了,而你还要赶很长的一段路哩!你也真是,干嘛不早说!我多吃几个水饺对你来说,真的那么重要吗?”
老头不搭话,只是微笑着,一如当年看着那个吃水饺的女孩。“记得那次吵架吗?那是我们婚后的第一次吵架。我很生气,打开箱子收拾衣服。我动作很慢,希望你能说几句好话留住我。可你却背对着我,一声也不吭。我只好拖着箱子出门。走在夜晚冷清的街道上,我有些害怕。我忽然觉得,在这个城市里,只要走出家门,便没有什么地方可以接纳我,收留我。于是我又自己 回家了,可我一回来却发现你又不在家„„
“我找你去了。我以为你会往东边走,东边人多,安全。谁知你往西边走了。” “西边人少。我想,你要是来找我,你一下就可以看见我。”
“我没找到你,差点急疯了。我回家看见你,冲你大发脾气。我规定你以后吵架只准往东边走,而且不许超过500米。”
“也真是,我就那么等你来找。我们哪像是吵架,倒像是小孩子过家家。” 俩人你一句我一句地说着,忽然都吃了一惊:我们想起来的怎么竟全是细节。是啊,两位老人携手走过了大半生的风雨坎坷,其间,也经历了不少大悲大喜,大起大落,到最后,留在他们记忆深处的竟然全是相濡以沫的细微末节。
1、问:文章能否触动你的心灵?如果能,请在文中找出具体的依据。
2、小试牛刀,讨论交流:
生命中花开的细节,也许就是那一个眼神,也许就是那件最浪漫的事,现在同学们,分四大组,每组分别对亲人、同学、朋友,萍水相逢的陌生人来一段细节描写,注意捕捉一个个动人的瞬间,要求描写具体生动,150字左右。看哪一组表现最好。
学生写完,小组成员互相讨论,推荐各组最佳代表发言,然后其他小组对其进行评论。
二、以评促写,指导写作:
交流完毕后,总结归纳:怎样写好细节——
三、再读范文,加深理解:
父亲 父亲是三天前的一个下午到家的。当时无人在家,他搁下背篓蹲在门口抽叶子烟。楼上的张婆以为是盲流,呵斥他走开。我向父亲求证此事时,他像犯了错的孩子,局促地搓着双手,目光游移,嗫嚅地说:“下次,我一定要穿周正点。”
家里不宽敞,我们把父亲和儿子安排在一间屋里。父亲进屋不久,我就听见巴掌落在脸上的“啪”声。开门一看,儿子正大吵大闹:“你脏,你脏,不准你亲我,滚出去!”我对儿子动了武,妻子对我怒目而视。父亲垂着手,呆呆地站在一旁,这一夜很晚还听见父亲辗转反侧的声音。
次日早晨,妻用不友善的腔调对父亲交代:“茶几上有好烟,有烟缸,别抽叶子烟,别乱抖烟灰。别动音响,别动气灶,别动冰箱,别动电视„„”父亲谦恭地说:“叫我动,我也动不来的。”中午我俩回来,看见满地的水,父亲正蹲在地上,拿着抹布,手忙脚乱地擦地板。妻子一甩手进了卧室,“砰”地一声关了门。父亲便立即又像做错了事一般,不知所措起来。
下午下了一场小雨,下班回来不见父亲。父亲回来时,湿漉漉的头发搭在皱纹堆砌的额头,松树皮一样的手提着一个塑料袋。他鞋也没有脱就进了屋,妻子“哼”了一声,又进了卧室。
父亲说:“我去买东西了,不会买,也不知你们缺啥,就琢磨着买了这些。蜂蜜治胃病,你记着,一早一晚都要喝一勺。她是用脑的人,核桃粉补脑。孙儿胃口不好,瘦,就给他买了健脾糕,吃了开胃。”
父亲最后从贴身衣兜里拿出一个塑料袋,说:“这5000块钱是我卖鸡卖猪攒的,都攒3年了。我用处不大,你拖家带口的用得着,拿着。我明天就回去了,你有空就回来,看看你妈的坟,你爷的坟。没空回来,爸也不怪你,你们忙,单位纪律严呢!”说完父亲笑了一笑,摸出叶子烟,正要点,可能想起了妻的交代,又揣了回去。
讨论:结合本文谈谈怎样写出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学生讨论后归纳:
讨论:怎样才能抓到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举例说明。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课堂检测
1、学生读下面两则故事,进行提炼素材练习:
(1)在火车将要启动的时候,一个人急匆匆的地上了火车,可是他的一只脚被门夹了一下,鞋子掉了下去。火车开动了,这个人毫不犹豫地脱下了另一只鞋子扔去。有人奇怪地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如果一个穷人正好从铁路旁经过,他就可以见到一双鞋,这或许对他能有所帮助。”这个人脚甘地。后来他被印度人尊为“圣雄”。
观点:
(2)我6岁的时候母亲和别人打架,很凶。为了给母亲报仇,晚上,趁着月光,我拔光了仇人家已经开了花的辣椒秧。
拔光了仇人家的辣椒秧后,我回来向奶奶表功。一向和善的奶奶抓过一根棍子,劈头给我一顿猛打,直打到我答应每次见到仇家的人,该叫爷的就叫爷,该叫婶的就叫婶,奶奶这才住了手。
秋后我家盖房子。父亲给石头砸了脚,可是“上梁”的那天,很多和我家有仇的人前来帮忙。看到母亲一脸愧疚,他们说:“娃儿平时喊人喊得可好,不看大人面也看娃儿面哩。”
观点:
2、怎样写好细节?
【课堂反思】:
【学习小结】:
【作业布置】
请以“牵挂”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
写作要求:
1、拟一个感人的标题。
2、运用细节描写,把动人瞬间定格。
3、八百字以上。
【参考答案(一)】 【学习过程】
一、1、问:文章能否触动你的心灵?如果能,请在文中找出具体的依据。学生发表意见,各抒己见。最后教师总结评析:
其实浓浓的爱,深深的情,萦绕在我们心间,环绕在我们周围。怎样把这些动人的瞬间形诸于笔,让它们形象可感呢?这得借助于细节描写。文章通过细节,把平常生活还原的有滋有味,人物的情深意浓通过细节表现出来。
2、在学生们讨论过程中,教师可巡视教室,必要时给予指导。评论过程允许质疑,师生共同探讨。对学生表达好的地方教师给予充分肯定。
二、⑴细节描写要真实,要使得描写生动形象,在观察事物过程中,我们要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要把眼、耳、鼻、舌、身的窗户统统打开,对事物作非常细致的观察,笔下就会构成一幅形、声、色、味、触俱全的立体画面。
⑵细节要有典型性,这样才更具有广泛性,有利于突出文章中心,从而给人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⑶ 细节描写要个性化,精心锤炼词语。在细节描写中,我们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期以少胜多,乃至一字传神。
⑷ 巧妙运用修辞。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格,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使无形变为有形。
三、那么,如何才能将触动了心灵的人事写好呢?
首先要让心灵敏感。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曾有诗云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罗丹说过:“生活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人生的河流上泛舟,每个人都拥有一道人生风景,由于修养、认识方面的不同,对人生风景的敏感度也有差异。因此我们首先要做到让心灵敏感,要敏感就要多情,多情才善感。多情的人才能从平常的生活中感受到那些令人心动的人和事。鲁迅说:“无情未必真豪杰。”只有把外在的客观事物和内在的感情连接起来才能产生鲜明生动的、印象深刻的感受。多情才能感受细腻、感受深刻,无情的感受是苍白无力的。
其次要确立好“感点”。所谓“感点”,一是生活中触动你心灵的人和事,二是一个具体的话题或题目上。
确立的触感点一般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不避小事。在写作时,不一定要写大人物、大事件,生活中的平凡人、平凡事。正如艺术家罗丹所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罗丹艺术论》)只要认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抓住生活中那些有意义的“小”事,深入挖掘,是可以写出好文章来的。
真实。有道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不精不诚,不能感人”。作文要达到以文字感动他人,唤起他人与我们同“感”,就必须抒写真情实感,做到有实感而发,惟真情而发。只有感动了自己,才能感动他人,唤起读者的共鸣。
独特。“触感点”确立的过程是一个由此及彼的联想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即使同学们产生联想的触感点──外界事物是相同的,也会由于各人视角、阅历、联想方式、认知能力等的不同导致所产生的感想各不相同。因此,只要触感点是真实的,感受往往就是独特的。新颖。感触的角度新,感触的结果新,才能使自己的作文给阅卷老师以春风拂面般清新、独到的感受,而且也更能以真情实感唤起他人的共鸣。也只有这样,作文才能有创新、具有个性特征。
精微。感受的人和事要有细节。也许是生命中花开的细节,也许就是那一个眼神,也许就是那件最浪漫的事,让我们打开记忆的闸门,搜索这一个个动人的瞬间,把它用精细的笔墨描绘出来。细腻逼真的细节描绘,曲折动人的情节,生动详尽的叙述描写,定会拨动读者的心弦,引起心音共鸣,从而赢得读者的青睐。
恰切。即描述内容要是产生相应思想反应的最自然的充分条件,抒写的思想情感要是由所描述内容引发的必然反应和结果。
深入。要深入挖掘材料本身的意义,并把这种影响施加给读者,以期引起一种感情上的共鸣。要想深入挖掘材料的意义、价值,除了自己的思考,还要多读书,弄明白成功的作品是怎么做的,模仿、借鉴会对提高自己的水平有很大帮助的,正如梅兰芳所说“不看别人的戏,就演不好自己的戏”,写作也是这样。
总之,只要善于观察、思考,家庭、社会、学校以致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都会给我们垢心灵带来许许多多触动。只有心灵受到触动,真挚的感情才会很自然地在我们的笔下流露出来。否则,勉强为之,一定写不出好文章。
2、(1)、培养感受生活的意识。
要人为的、主动的去感受生活,要培养自己有动于衷、常东于衷。不经常写作,或者不经常细致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得人的心灵往往是粗糙的,但我们写文章时就需要主动的去体味生活,努力使心灵丰富,细腻起来。真切的感受来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一个微笑、一阵和风、一次偶然事件,都会使有心人对生活产生丰富的联想,进而激发他的创作欲望,从而表达出对生活丰富而真切的感受。
(2)、要抓独特感受。
因为从古到今,共同的文化背景,共同的环境,共同的经历,使我们现代人继承了古人的大多数感觉。比如:看到红色,我们的感觉是热烈奔放;看到窗外雨潺潺,会感到愁绪满怀无处诉;看到月上柳梢头,会想到伊人在何方„„生活中应该努力让自己感受到独特的景致或情感,是你的文章产生不同凡响的效果。比如 说:形容黑,多数人会说像墨一样,也许有人说像夜一样,这都可以,但难免人云亦云,可是友人说:像,盲人一样黑。这是一种非常独特又非常细腻的感觉,一下子就感动了读者。
课堂检测:
1、老师明确提炼素材的方法,并提供素材让学生运用方法进行提炼素材的练习,最后就每位同学提炼的结果进行全班交流,以达到相互启发的目的。
同学们,提炼素材就是对我们平时所观察到的事情进行深入思考,是一个从偶然到必然,从特殊到普遍,从表象到本质逐步深入的过程,只有在反复思考、推敲中,才能使自己的认识不断深化,才能把握生活的“真实”,然后,在写作上才能在写作上寻找到最佳立意、恰当的表现角度以及清晰的文章思路。
(1)观点:①当我们自己得不到某些东西时,何不成全别人得到?该放手时就放手,时时为别人着想。
②我们要学会成全他人,成全他人的同时也是在成全我们自己,因为坦然舍弃成全他人的同时,你得到了精神上的回报,这比物质上更有意义。(2)观点:①惩罚伤害自己的人,最好的武器是宽容,是正义,而不是武力,勾心斗角,正如战争中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曲人之兵”一样,用自己的新去战胜别人。
②宽容和忍让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
③懂得尊重别人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④母亲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注意以宽容的行为给孩子做好榜样。
2、(1)细节描写要真实,要使得描写生动形象,在观察事物过程中,我们要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对事物作非常细致的观察
(2)细节描写要能抓住典型细节,这样才更具有广泛性,有利于突出文章中心,从而给人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3)细节描写要个性化,精心锤炼词语。在细节描写中,我们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期以少胜多,乃至一字传神。
高中英语课堂“导学案”刍议 篇7
一、“导学案”简介
不同的学者对“导学案”的定义不尽相同, 但其本质是一样的, “导学案”秉承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为主体”理念, 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学生认知背景, 从学生角度出发编写的一种学习方案, 创造一种“互动—探索”模式, 学生依照学案进行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优质课堂。在这种模式中, 学生依据“导学案”先进行自主预习, 阅读了解教材, 之后完成“导学案”要求的相关内容, 最后课堂上“师—生”或“生—生”之间进行相互探讨共同学习, 当然随堂检测与课后巩固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导学案”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进行自主学生, 同时教师更加注重学法指导, 强化能力培养, 合作学习机会增加, 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求知。
二、高中英语课堂“导学案”运用现状
虽然“导学案”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但实际高中英语课堂中发现在“导学案”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1) “学案”变成了“习题集”。这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笔者在实习过程中观察到大部分的高中英语课堂, 教师设计的“导学案”仅仅是将英语教材内容整理为各种题型, 学生也只是从课文中找答案, 教师在课堂上机械对答案, 对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索”的要求完全没达到, “学案”最终变成了“习题集”。
(2) “导学案”代替“教材”。现在高中英语课堂另外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教师将编制的导学案代替为教材。虽然导学案的本质是“总结教材知识点、同时引导学生更好的习得教材文本知识”的学习方案, 但并没有完全取代教材, 英语教材的是由大量的对应学科的专家学者投入大量精力编写, 符合高中生英语方面的认知水平、认知背景, 遵循循序渐进、层次性原则。因此教材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基础, 需要我们尊重教材、敬畏教材, 不能脱离教材, 仅仅根据学案进行教学是不完整的。
(3) 忽视“学习方法”的体现。目前高中英语课堂的“导学案”侧重于“学什么”, 仅仅是一些语言知识点的呈现, 但对于“如何学”体现较少, 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得当, 课堂学习效率也很难提高。正确适当的英语学习方法可使学生的英语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既然“导学案”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编写的, 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那么学习方法的体现是不可缺少的。
三、“导学案”设计原则
(1) 主体性原则。“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是“导学案”的核心灵魂, 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将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转型为“学生为中心”, 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转为主动的求知, 教师设计的任何一切英语课堂活动都要围绕学生展开,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合作探讨。而教师是一个指导者, 要求英语教师创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 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而不是胆怯或者没兴趣开口讲英语, 同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最大程度地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最终学生才能在认知层面对英语知识的学习有全新的认识, 学习态度由被动消极的“接受知识”转为“主动的求知”。
(2) 层次性原则。英语导学案的设计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遵循因材施教原则, 让优等生挑战自我, 中等生激励自我, 学困生鼓励自我。学生整体都能在导学案的帮助下得到发展, 自主进行学习、获取知识。即“导学案”设计要有梯度, 学生可以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认识教材、理解教材。
(3) 方法化原则。“导学案”在设计过程中要明确有英语学习方法的体现, 包括学生预习、合作探讨、解决问题甚至巩固提高各个环节中, 教师从学生认知水平、认知背景角度出发, 适当的提供方法使学生能顺利的自主学习。“导学案”中可设计恰当的学习目标、重难点、解题思路或方法等指导性知识, 这样学生就可以向明确的指导性方向学习。
(4) 启发性原则。在编写“导学案”时, 大部分的高中英语教师一般将教材的知识点以题型的形式呈现, 比如在阅读教学中采用的任务型教学法, 那这些问题需要具备启发性原则, 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能积极进行探讨, 这样可在讨论中得到启发, 学生自行总结学习的知识比教师直接呈现的知识更容易接受, 长时记忆持续时间更长, 内化为自己的认知。通过启发、质疑、探讨、解惑, 可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让学生进行积极思考。
总之, 任何的英语教学法在实施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存在着问题或缺陷, 但“导学案”是目前任何课堂最有效的教学模式, 这样就要求我们英语教师最大程度地将“导学案”设计的尽善尽美, 最终才会创造更高效的英语课堂。
摘要:“导学案”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 旨在创造一种师生“互动—探索”, 学生依照学案进行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优质课堂。但在实际教学中, 英语课堂“导学案”仍存在一些问题, 本论文主要探讨高中英语课堂“导学案”的运用现状及编写“导学案”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导学案”现状,编写原则
参考文献
[1]Johnson D.W.&Johnson, R.T.Circles of learning[M].MN:Interaction Book Company, 1993.
[2]崔纪伟.学案教学中如何实施导学[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1 (8) .
[3]于春祥.导学案问题亟需诊断与矫正[J].中国教师, 2012 (2) :8.
高中语文必修一导学案 篇8
一、“学案导学”的概念分析
“学案”是随着新课改而产生的新名词,指的是教师经过课前精心设计,然后分派给学生,用于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的引导资料。一份完整的“学案”不仅包括传统的三维目标、重难点、过程与方法,同时还加入课堂智能测试,学生自我评价等内容。
二、“学案导学”在高中语文课堂呈现的问题分析
1.语文学科特性被掩盖
高中语文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技巧以及文字的运用,更要求学生有较多的情感体验。但是在“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注重完成“学案”规定的任务,缺少对课文仔细的情感体验。例如在《再别康桥》(人教版必修一)的学习中,学生按照“学案”进行探究式学习,对《再别康桥》这首诗进行全面的了解,对徐志摩的语言特色和写作技巧也有一定掌握。然而,这些并不仅仅是这首诗歌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再别康桥》承载了作者对母校的怀念,又体现了作者当时的心情。学生仅靠“学案”学习本诗,缺乏真正的情感体验,达不到本课的教学要求。而这被忽略的正是语文学科所特有的文化性质,故在类似的文章学习中,语文的学科特性被“学案”所掩盖。
2.课堂程序僵化,学生兴趣弱化
由于“学案”的格式规定,教师在编写“学案”时基本按照格式走,缺乏个性。同时由于“学案”形式的限制,语文课堂呈现千篇一律的现象,课堂程序僵化,学生失去对语文学科的兴趣。例如在《鸿门宴》(人教版必修一)的学习中,学生按照“学案”的引导,以传统的方式学习本文,对文言文用法、文言句式的运用都有一定了解,但是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文章所表现的画面进行探究,对司马迁生动的描写方式也只停留于“生动”二字,却没有真正体会,致使原本生动有趣的文章,在学生看来千篇一律、索然无味。
3.“学案”书写要求增多,学生负担增大
语文学科不同于一般的文科学科,在测试的时候不仅仅是用几句话就能解决问题的,而是需要大量的文字分析。这样一来,学生的书写压力增大,关注的重心由探究性的学习转而完成课堂任务。结果学生在课堂上只注重完成学习任务,而忽视了自己在课堂中学习的内容。例如在《荷塘月色》(人教版必修二)的学习中,由于要求背诵的内容较多,文章篇幅较长,表现手法较为丰富,学生一味注意完成学习任务,背诵需要背诵的段落,掌握作者的描写手法,却忽视了《荷塘月色》所呈现的令人惊叹的美,更没有注意到作者在这样的美景中的所思所想。
三、“学案导学”实践研究
1.“学案”设计原则
第一,学生主体性原则。“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设计“学案”过程中,应牢牢把握住这一原则,从学生角度出发。例如在《再别康桥》的学案编写中,注意调研学生对徐志摩的了解程度,布置课前预习任务,让学生提前认识这位诗人。在课堂上,通过设计探究性问题,让学生一步步了解《再别康桥》成诗的历史背景、作者心情等等。
第二,学生主动性原则。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学生对学习要有主动性,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关键在于“学案”的设计。在《鸿门宴》的设计过程中,教师除了安排学生了解基本的文言知识以外,还需要设计相关的表演情节,包括座次安排等环节,让学生通过对文章的理解,以小组的形式还原宴会上的正确座次,让学生既学习到文言基础知识,又了解到古代相关饮食文化。
第三,学生参与性原则。这一点往往是教师在设计“学案”过程中容易忽视的原则。一般认为,“学案”的设计是教师的职业,教师会尽心完成,却忽视了学生是“学案”实施的主体,因此,“学案”的设计过程也应听取学生的意见。教师在设计“学案”之前注意收集学生对新课程的意见,注意把握学生对新课程最想了解的内容。
2.“学案”的运用
“学案”的运用价值在于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学案”的运用过程中,教师注意扮演好引导式的角色,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为学生创造出展示自己的舞台。同时,注意采取一些积极的评价用以鼓励学生,调动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课堂。
“学案导学”这种模式以“学案”为主导,教师在课堂上起引导作用,学生在课堂上是主体角色,自主探究学习,是一种师生合作完成的教学模式。
【高中语文必修一导学案】推荐阅读:
高中语文《氓》第三课时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11-08
【学案导学设计】2015高中语文 专题一 从军行导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10-22
2018版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教学案:第四单元 写作导学案11-21
高中语文必修09-08
高中语文必修教案09-30
高中语文必修5检测11-13
高中语文必修1课件11-15
高中语文必修古诗词06-03
高中语文必修一必背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