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五测试卷

2024-06-18

高中语文必修五测试卷(精选7篇)

高中语文必修五测试卷 篇1

2013—2014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中语文必修五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玷辱(diàn)

酒馔(zhuàn)剜心(wān)

央浼(miǎn)B.憎恶(zēnɡ)蘸酒(zhàn)怅然(chànɡ)轻飏(yáng)C.棨戟(jǐ)闾阎(lǘ)雨霁(qí)

孤鹜(wù)D.颤栗(zhàn)夭阏(yū)蓬蒿(hāo)

矜育(jīn)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蛇头”自认为他们的计划天衣无缝,但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在偷渡者到达青岛市的同时,我省公安边防总队办案人员早已布下了天罗地网。

B.张主任苦口婆心的工作触动了居民,此后,居民们再也没有随便扔垃圾的了,一楼下水道也再没有堵过。

C.英超第六名、获得联盟杯参赛资格,布莱克本获得这个成绩到底是“瞎猫碰上死耗子”,还是前威尔士队主教练马克·休斯真的改变了这支球队?这个疑问在本赛季结束的时候就会得到回答。

D.一边是县领导们的富丽堂皇的办公楼,一边是学生们上课的危房,我们的领导们怎么坐得下去,你们心安吗?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这家高中虽然规模不大,建校时间不长,但却连续三年被授予“教学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多次被评为“先进党支部”和“德育工作先进教学班”,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

B.我们必须抓住农村稳定这个大局,积极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保证农民安居乐业,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

C.在北大中文系教授李零的新书中告诉我们,孔子要求他的弟子们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将体育运动推到了很高雅的位置上。

D.为了露出琉璃瓦深蓝色的瓦体,去年盖的办公楼没有在屋檐外设墙体遮挡,这是成为楼顶覆冰融化时容易整体滑落砸到过路人的原因之一。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任何国家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粮食安全问题。中国多年来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实现了粮食供应从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② 以占世界7 %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 %的人口 ③ 使粮食产量不断攀升 ④ 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的粮食安全战略 ⑤ 推广良种、改善水利条件、精拼细作 ⑥ 在上世纪末突破5 亿吨大关

A .④⑥②⑤③① B .④⑤③⑥①② C .⑤①⑥④③② D .⑤④③⑥②①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王维右丞,年未弱冠,文章得名。性娴音律,妙能琵琶,游历诸贵之间,尤为岐王之所眷重。时进士张九皋,声称籍甚。客有出入于公主之门者,为其致公主邑司①牒京兆试官,令以九皋为解头②。维方将应举,具其事言于岐王,求庇借。岐王曰:“贵主之强,不可力争,吾为子画焉。子之旧诗清越者,可录十篇。琵琶之新声怨切者,可度一曲。后五日当诣此。”

维即依命,如期而至。岐王谓曰:“子以文士,请谒贵主,何门可见哉?子能如吾之教乎?”维曰:“谨奉命。”岐王则出锦绣衣服,鲜华奇异,遣维衣之,仍令赍琵琶,同至公主之第。岐王入曰:“承贵主出内,故携酒乐奉宴。”即令张筵。诸伶旅进。维妙年洁白,风姿都美,立于前行。公主顾之,谓岐王曰:“斯何人哉?”答曰:“知音者也。”即令独奏新曲,声调哀切,满座动容。公主自询曰:“此曲何名?”维起曰:“号《郁轮袍》。”公主大奇之。岐王曰:“此生非止音律,至于词学,无出其右。”公主尤异之,则曰:“子有所为文乎?”维即出献怀中诗卷。公主览读惊骇,曰:“皆我素所诵习者。常谓古人佳作,乃子之为乎?”因令更衣,升之客右。维风流蕴藉,语言谐戏,大为诸贵之所钦瞩。岐王因曰:“若使京兆今年得此生为解头,诚为国华矣。”公主乃曰:“何不遣其应举?”岐王曰:“此生不得首荐,义不就试。然已承贵主论托张九皋矣。”公主笑曰:“何预儿事,本为他人所托。”顾谓维曰:“子诚取解,当为子力。”维起谦谢。公主则召试官至第,遣宫婢传教。维遂作解头,而一举登第矣。

天宝末,禄山初陷西京。维及郑虔、张通等皆处贼庭。洎克复,俱囚于宣阳里杨国忠旧宅。崔圆因召于私第,令画数壁。当时以圆勋贵无二,望其救解,故运思精巧,颇绝其艺。后由此事皆从宽典至于贬黜亦获善地维累为给事中禄山授以伪官及贼平兄缙为北都副留守请以己官爵赎之由是免死。

累为尚书右丞。於蓝田置别业,留心释典焉。

(选自《集异记·王维》,有删改。)

【注】①邑司:唐代为公主管理财货和封地租税收入的官员。②解头:唐代州郡保举士子到京城应考叫“解”,被保举的第一名叫“解头”。旅:共同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3分)A.性娴音律 娴:熟习B.仍令赍琵琶 赍:携带

C.洎克复,俱囚于宣阳里杨国忠旧宅。克:能够 D.留心释典焉 释:佛教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吾为子画焉 留心释典焉

B.令以九皋为解头 子以文士,请谒贵主 C.岐王则出锦绣衣服 公主则召试官至第 D.本为他人所托 子诚取解,当为子力 7.以下各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尤为岐王之所眷重 B.岐王谓曰 C.即令独奏新曲 D.升之客右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与王维同年参加考试的张九皋名气很大,有个经常出入公主府上的客人,请 公主给京兆府的考官写了一封信,让京兆府推荐张九皋做第一名。B.王维按照岐王的吩咐,准备了自己写的诗歌和琵琶曲《郁轮袍》,并和众乐工一起来到公主府上,他的风姿和弹奏琵琶引起了公主的注意。

C.岐王在酒席间向公主推荐王维做京兆府的第一名,公主表示愿意帮忙,她派人向考官传达自己的命令,最终王维以第一名被推荐并考中进士。

D.“安史之乱”中,王维曾经做了安禄山手下的官员。叛乱平定后,他被崔圆召到府中作画,他发挥了所有的绘画才能,后来得到了宽大处理。9.翻译和断句。(10分)

(1)用“/”线为文中加波浪线的文字断句。(4分)

后 由 此 事 皆 从 宽 典 至 于 贬 黜 亦 获 善 地 维 累 为 给 事 中 禄 山 授以 伪 官 及 贼平兄 缙 为 北 都 副 留 守 请 以 己官 爵 赎 之 由 是 免 死。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维方将应举,具其事言于岐王,求庇借。②维风流蕴藉,语言谐戏,大为诸贵之所钦瞩。

10、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北山 王安石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1)试赏析“北山输绿涨横陂”句。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是即景生情,试分析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_____,泉涓涓而始流。_______,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陶渊明)(2)云销雨霁,彩彻区明。__________,___________。(《滕王阁序》王勃)(3)若夫乘天地之正,________,__________,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4)相见时难别亦难,______,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无题》李商隐)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15小题。

美和美的东西 蒋孔阳

什么是美?这个问题看似十分简单,一朵花、一片晚霞、一首诗、一曲音乐,我们觉得美;穿的衣服,用的家具,我们都会用审美的眼光,来说他们美不美。但是如果认真追问一下:究竟什么是美?我们却往往会瞠目结舌,不知所答。

在对美进行追问的过程中,首先碰到的,是把美和美的东西混淆在一起,把美的东西当成美。这是因为我们和现实发生审美关系的时候,差不多总是先碰到具体的美的东西,然后再将美的东西概括出来美的概念来。

古希腊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最早谈论美的专著。其中苏格拉底向希庇阿斯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美?”希庇阿斯就混淆了美和美的东西,用 一位漂亮的小姐、一批漂亮的母马、一只漂亮的汤罐等等,来回答“什么是美”。苏格拉底坚决反对这一回答,说他所要探讨的,不是“什么东西是最美的”,而是“什么是美”。“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为美”。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探讨了许久,最后不得不感叹的说:“美是难的。”

这个讨论在美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他要我们透过美的现象去探讨美的本质,从千千万万美的东西中,去寻找美的普遍规律。关于美本身,所要研究的是作为普遍规律的美,也就是美的本质,而不是芸芸总总的美的现象、美的东西.把美的东西当成美,会造成许多困难。

首先,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而不能说明其他都东西的美。例如漂亮的小姐,就只能说明漂亮小姐的美,而不能说明漂亮的母马的美、漂亮的糖罐的美。美的东西千千万万,但它们都各有其美,而不能用以相互说明,更不能相互等同。桃花的美不同于梅花的美,而《红楼梦》与《儒林外史》或是唐诗的美,也是各异其趣,迥不相同。美是从各种各样的东西当中所总结出来的普遍规律,它从现象上升到本质,它能说明任何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原因,但它本身并不就是美的东西。

其次,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当美的东西与人处在某种关系当中,它是美的;处在另外的关系当中,它就可能不美或是另一种美。例如两湖,当晴光潋滟或是山雨空前的时候,条件不同,它就具有不同的美。当时杜甫写到:“好雨知时见,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时的美可以说是美的。可是当杜甫写道:“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表乱少时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时的雨,你又能说是美的吗?因此任何美的东西的美,都顺着它与人的关系而变化,我们很难把美的东西永远当成是美的。

第三,美的东西不仅仅是漫无边际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从自然到社会,从物质到精神,从生活到艺术,无不由美的东西存在,在这样众多的美的东西中,你要把美说成是一种东西,当然不可能。同一种东西,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不美的;不同的东西,它们却可以都是美的;甚至相互矛盾的东西,也可以都是美的。

第四,美不是事物的某一种物质属性,本来不是一种“东西”,我们又怎么能够把美和的东西呢?谈到味,它有酸甜苦辣;谈到色,它有红黄蓝清浊高低。凡此,都是一定的物质因素构成的,它们都表现为某种物质的东西,但是美却不然。你能说是由哪些物质的因素构成的呢?你只能说,美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但它又不仅仅只是某种固定的物质条件。例如美必须和味、色、声发生联系,但是又不在于味、色、声本身,而在于味外之味,色外之色,声外之声。这样,你又怎么能够用某种固定的东西,固定的味、色、声,来说明美呢?

美不是美的东西,它是什么呢?我们说它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得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选自《美 学新论》,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A.从美的本质上看,漂亮的姑娘本身就是美。

B.从美和一定物质条件的关系看,人的嗓音好,歌声不一定美。C.梅花的魅力与桃花的美丽虽不相同,但都包含着美得规律。D.在欣赏诗词时,不能用词的婉约美去衡量词的豪放美。E.斑马身上的黑、白两种颜色决定了它的美。1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美的概念需要根据美的东西来总结。

B.不能因为某一种东西是美的,就把与之相反的东西当成丑的。C.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的对话并未解决“美是什么”的问题。D.美的东西人人都能欣赏,所以美的问题并不复杂。

14.指出画线部分“味外之味”的两个“味”字的不同意思。(4分)15.一群大学生探险进入一处原始森林,对所见景物的原始美十分赞叹。几小时后,他们迷路了。夜幕降临„„他们对周围的景物开始感到恐惧。请从美与人的关系的角度,结合文中的原理,对这种想象作简要分析。(4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二月兰 季羡林

⑴二月兰是一种常见的野花,花朵不大,紫白相间。花形和颜色都没有什么特异之处。我在燕园里已经住了四十多年,最初我并没有注意到这种小花,直到前年,也许正是二月兰开花的大年,我蓦地发现,从我住的楼旁小土山开始,走遍全园,眼光所到之处,无不有二月兰在。宅旁、篱下、林中、山头、土坡、湖边,只要有空隙的地方,都是一团紫气,间以白雾。小花开得淋漓尽致,气势非凡,紫气直冲云霄,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

⑵自从意识到二月兰存在以后,一些同二月兰有联系的回忆立即涌上心头。原来很少想到的事情,现在想到了;原来认为十分平常的琐事,现在显得十分不平常了。我一下子清晰地意识到,原来这种十分平凡的野花竟在我的生命中占有这样重要的地位。我自己也有点吃惊了。

⑶我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注意到小山上的二月兰。这种野花开花大概也有大年小年之别的。碰到小年,只在小山前后稀疏地开上那么几片。遇到大年,则山前山后开成大片。二月兰仿佛发了狂。我们常讲什么什么花“怒放”,这个“怒”字下得真是无比的奇妙。二月兰一“怒”,仿佛从土地深处吸来一股原始力量,一定要把花开遍大千世界。

⑷东坡的词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是花们好像是没有什么悲欢离合的。应该开时,它们就开;应该消失时,它们就消失。一 切顺其自然,自己无所谓什么悲与喜。我的二月兰就是这个样子。

⑸然而,人这个万物之灵却偏偏有了感情,有了感情就有了悲欢。人自己多情,又把情移到花上,“泪眼问花花不语”,花当然“不语”了。如果花真“语”起来,岂不吓坏了人!这些道理我十分明白。然而我仍然把自己的悲欢挂到了二月兰上。

⑹当年老祖还活着的时候,每到二月兰开花的时候,她往往拿一把小铲,带一个黑书包,到成片的二月兰旁的青草丛里去搜挖荠菜。只要看到她的身影在二月兰的紫雾里晃动,我就知道在午餐或晚餐的桌上必然弥漫着荠菜馄饨的清香。当婉如还活着的时候,她每次回家离开时,只要二月兰正在开花,她总穿过左手是二月兰的紫雾,右手是湖畔垂柳的绿烟,匆匆忙忙走去,把我的目光一直带到湖对岸的拐弯处。我曾套用宋词写过三句话:“午静携侣寻野菜,黄昏抱猫向夕阳,当时只道是寻常。”我的小猫虎子和咪咪还在世的时候,我也往往在二月兰丛里看到他们:一黑一白,在紫色中格外显眼。

⑺所有这些琐事都是寻常到不能再寻常了。然而,曾几何时,到了今天,老祖和婉如已经永远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虎子和咪咪也不知钻到了燕园哪一个幽暗的角落里,等待死亡的到来。如今,天地虽宽,阳光虽照样普照,我却感到无边的寂寥和凄凉。

⑻对于我这样的心情和遭遇,我的二月兰一点也无动于衷,照样自己开花。世事沧桑,于她如浮云。我想学习二月兰,然而办不到。不但如此,她还硬把我的记忆牵回到我一生最倒霉的时候。在十年浩劫中,我被管制劳动改造。有很长一段时间,每天到一个地方去捡破砖碎瓦,还随时准备着被红卫兵押解到什么地方去“批斗”,可是在砖瓦缝里二月兰依然开放,怡然自得,笑对春风。

⑼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成了“不可接触者”,几年没接到过一封信,很少有人敢同我打个招呼。然而我一回到家里,老祖、德华他们,在每人每月只能得到恩赐十几元生活费的情况下,殚思竭虑,弄一点好吃的东西,希望给我增加一点营养。更重要的恐怕还是希望能给我增添点生趣。婉如和延宗也尽可能地多回家来。我的小猫憨态可掬,依偎在我的身旁。所有这一些极其平常的琐事,都给我带来了无量的安慰。

⑽我感觉到悲,又感觉到欢。

⑾到了今天,否极泰来,我一下子成为“极可接触者”。到处听到的是美好的言词,到处见到的是和悦的笑容。然而,一回到家,虽然德华还在,延宗还在。可我的老祖到哪里去了呢?我的婉如到哪里去了呢?还有我的虎子和咪咪到哪里去了呢?世界虽照样朗朗,阳光虽照样明媚,我却感觉异样的寂寞与凄凉。

⑿我感觉到欢,又感觉到悲。

⒀我年届耄耋,按说我早已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年龄,应该超脱一点了。然而在离开这个世界以前,我还有一件心事:我想弄清楚什么叫“悲”,什么又叫“欢”?如果没有老祖和婉如的逝世,这问题本来是一清二白的,现在却是悲欢难以分辨了。我想得到答复,我走上了每天必登临几次的小山,问三十多年来 亲眼目睹我这些悲欢离合的二月兰,她却沉默无语,兀自万朵怒放,笑对春风,紫气直冲霄汉。

16、根据⑴⑵⑶⑷段的内容,概括“二月兰”的特点。(4分):

17、文章中说“原来以为十分平常的琐事,现在显得十分不平常了”,作者提及了二月兰让我回忆了哪些琐事?(5分)

18、阅读最后一段,联系全文,说一说季羡林先生从二月兰那里得出了怎样的感悟?(6分)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19.根据下面示例,从所提供的词语中任选三个,各写一句话,要求句子格式及表意逻辑要同例句相同。(6分)例句:啄木鸟:虽然也凭一张嘴吃饭,但是从来不说空话。提供词语:蜘蛛、蜜蜂、蝴蝶、猫头鹰、乌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假如以”知难行易/知易行难”为辩题展开辩论,请针对正方辩词中的某一点为反方写出辩词。(6分)正方(知难行易)辩词:“知”是“行”的认识、概括和总结,是长期艰苦探索的结果。我们一旦掌握了“行”的知识和方法,“行”起来必然如庖丁解牛般游刃有余。因而“知”比“行”显得更难。

反方(知易行难)辩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早在半个多世纪前,爱因斯坦就说过这样一席话:“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尚怎样,人总是可以凭着自己高贵的品质,超脱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道路。现在,大家都在为电冰箱、汽车、房子而奔波、追逐、竞争。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但是也有不少人,他们不追求这些物质的东西,他们追求理想和真理,得到内心的自由和安宁。”

读了这段话,你想说些什么?请以“追求”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②题目自拟; ③立意自定; ④文体自选; ⑤不少于800字。

高中语文必修五测试卷 篇2

作者:俞祖平

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定价:24.00元

开本:16开

包装:平装

发行部门:江苏南师大教材图书发行有限公司

发行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广州路228号易发科技大厦7楼A座 (210024)

订购热线:025-58783619 (杨老师)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中语文读本是高中学生课外阅读的范本。然而, 由于新课程的实施缺乏厚实的铺垫, 语文教师对新课改准备不足, 学生面对篇目繁多的新教材, 多少有点应接不暇。至于语文读本的问题, 语文教师虽知重要, 也无法考虑将之穿插于教学之中, 设计相应的导学导练, 所以, 对读本的处理, 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学生也是信手翻读便抛之一边。鉴于此, 俞祖平老师组织语文特级教师和高级教师, 精心编写了《阅读新视角》系列丛书, 对读本中的文章逐一处理, 从阅读提示、拓展积累、实战演练等角度出发, 设计了一组可供学生思考领悟、便于操作的训练题, 每组题后附有详尽的答案, 可随时让学生先思考后对照, 方便有效, 教师也可加强对训练题的查批评析。

作者简介

俞祖平, 中学高级教师,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语文教研员, 南通市骨干教师, 南通市新世纪学科带头人, 南通市通州区教育学会秘书长, 江苏省新课程教学研究先进个人。发表教研论文近百篇, 主编教学用书数十本, 达数千万字。

锐点悦读

1.贴近教材读本, 引导学生、老师关注读本, 设定阅读目标或提示, 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深入体悟文本的内涵。

2.积累拓展, 发散思维, 从不同角度拓展学生、老师的知识面, 引导学生、老师关注作者背景、写作背景, 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3.实战演练, 配合适量相关的训练题, 延伸学生、老师的视野, 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编辑推荐

高中生必修课:考后试卷分析 篇3

但是,有些高中生只盯着考试分数,对试卷分析不重视,或根本不会分析,致使考试的检验功能不发挥作用。这是很坏的习惯,因为不会积累经验、吸取教训的人是不可能进步的。事实证明,成绩优异的学生都十分重视考后试卷分析,而且都有一套分析的策略和方法。下面是考后试卷分析的一般方法,希望能给高中生一些启发。

试卷分析有策略

所谓考后试卷分析,是指考试后订正试卷中出现的错误,分析考试的收获以及考试暴露出的问题,然后归类,逐一进行对照并制订出自我提高的措施与方法。所以,试卷分析要讲究以下四个策略:

1.从逐题分析到整体分析

从每一道错题入手,分析错误的知识原因、能力原因、解题习惯原因等。分析思路是:①这道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什么?②知识点的内容是什么?③这道题是怎样运用这一知识点解决问题的?④这道题的解题过程是什么?⑤这道题还有其他的解法吗?在此基础上,学生就可以进行整体分析,拿出一个总体结论了。

通常情况下,学生考试丢分的原因大体有三种,即知识不清、问题情景不清和表述不清。所谓“知识不清”,就是在考试之前没有把知识学清楚,丢分发生在考试之前,与考试发挥没有关系。所谓“问题情景不清”,就是审题不清,没有把问题看明白,或是不能把问题看明白。这是一个审题能力、审题习惯问题。所谓“表述不清”,指的是虽然知识具备、审题清楚,问题能够解决,但表述凌乱、词不达意。上述问题逐步由低级发展到高级。研究这三者所造成的丢分比例,用数字说话,也就能够得到整体结论,找到整体方向了。

2.从数字分析到性质分析

要点有三:①统计各科因各种原因的丢分数值。如计算失误失分、审题不清失分、考虑不周失分、公式记错失分、概念不清失分等。②找出最不该丢的5~10分。这些分数是最有希望获得的,找出来很有必要。在后续学习中,努力找回这些分数可望可即。如果真正做到这些,那么不同学科累计在一起,总分提高也就很可观了。③任何一处失分,有可能是偶然性失分,也有可能是必然性失分,学生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失分的真正原因。

3.从口头分析到书面分析

在学习过程中,反思十分必要。所谓反思,就是自己和自己对话。这样的对话可能是潜意识的,可能是口头表达,最好书面表达。从潜意识的存在到口头表达是一次进步,从口头表达到书面表达又是一次进步。书面表达是考后试卷分析的最高级形式。所以,建议学生在考试后写出书面的试卷分析。这个分析是反观自己的一面镜子,是以后进步的重要阶梯。

4.从归因分析到对策分析

以上分析,都属现象分析,在此基础上,学生就可以进行归因分析和对策分析。三种分析逐层递进:现象分析回答了“什么样”,归因分析回答“为什么”,对策分析回答“怎么办”。对此,学生要首先做到心中有数,下面将做详细探讨。

稳扎稳打九字诀

考后试卷分析,学生要牢记九字诀:马上写,及时析,经常翻。

马上写:首先,学生把做错的题重新抄一遍,然后请教老师或同学,详细写出正确过程和答案,主观性试题还应根据老师讲解的解题思路补充齐全。

及时析:及时写出对试卷的分析内容,包含以下两步:①综合评价,即哪些题目做得比较好,哪些题目存在失误?②在纠正错题的基础上,对错题进行归类,找准原因,对症下药。

错误原因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对教材中的观点、原理理解有误,或理解不广、不深、不透;二是对某些题型的解题思路、技巧未能掌握,或不能灵活地加以运用;三是表现在答题时的非智力因素方面,如遇到复杂些的论述题,便产生恐惧心理等,从而造成失误。如果是第一种原因,学生应针对题目所涉及的有关知识要点及原理内容认真地加以复习巩固,真正弄懂弄通,如果是第二种原因,学生应要求自己务必掌握住某一题型的答题要领。无论是哪一类题型,都有答题思路和方法,但关键是对某一特定试题具体作答的“个性”和“特殊性”,只有细心体会,才会有所感悟和提高。如果是第三种原因,学生应在平时训练中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自己的良好应试心理素质,努力克服不良心态,在答题时做到从容不迫、沉着冷静。

经常翻:试卷自我分析写完后,和试卷粘贴在一起,要注意保存。积累多了,可以装订成册。千万不要束之高阁,要经常翻阅复习,以达到巩固知识,加强理解,培养能力,掌握规律的目的。

亡羊补牢不二过

通过考后试卷分析,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收获:

1.知识上的查漏补缺

所谓查漏补缺,就是找到学习上的薄弱环节,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补充完善,让知识的吸收全面化、系统化、有效化。在试卷分析过程中,通过正确答案和错误答案的对比,学生要重点找到掌握不牢的知识点,而巩固这些知识点,除了复习好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外,还要做好对知识的精细加工,做到举一反三。

有效巩固薄弱知识,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比如,英语学科可以制作单词卡片,然后将考试中拼错的单词写在卡片上,随身携带,随时复习,提高记忆效率。还可以建立各个学科的“错题本”,尤其是较弱的学科。“错题本”不仅可以汇总错题,还可以将老师讲过的一些典型的、思路巧妙的、对自己有所启发、让自己有所领悟的例题整理上去,但要记住,平时要及时整理和总结,多看、多思、多问。这样可以快速弥补知识上的漏洞。一本或数本“错题本”记满以后,可以再重新整理,自己会做的可以删去,不会做的可以保留,如此反复,直至完全掌握。

nlc202309012323

2.注重学习方法和习惯的调整

考试不仅仅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在检验学生学习方法的优劣和与应试能力的强弱。学生在考试中往往集中暴露粗心、做题方法不对、不会审题、检查不细等方面的不足,弥补这些不足对后面的学习至关重要。学生要端正考试的态度,不能只关注分数,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高效学习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逐步培养自己的应试能力。要把考试当成检验自己各方面能力的一次机遇。比如,学生平时学习不够踏实认真,容易浮躁,考试时看到自己会做的题目就沾沾自喜,容易掉以轻心,最终失分。这个问题反映出学生学习习惯与态度不好,要想有针对性地解决,需要在平时注意培养良好的习惯。

一个优秀的学生要具备以下良好的学习习惯:预习与复习;勤于思考与全神贯注;积极融入课堂学习,并做好笔记;多动脑,勤动手;大胆发言,敢于质疑,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独立完成作业并经常反思。而培养这些好习惯,有以下几个步骤:①逐渐培养自己对各个学科的兴趣。②心里要清楚什么是好习惯。③坚持不懈地强化训练,让自己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

3.分析自己的付出和收获是否成正比

一般来说,只要平时学习努力,做到考前认真复习,都会取得理想的成绩,但是也有例外:有的同学分数不低,但很有可能是靠投机取巧或吃老本得到的分数;有的同学学习明显比前期努力了,但还是没有考好,这时也不要灰心,而要继续努力,慢慢储备知识,做到厚积薄发。所以,如果考了高分,不要只是一味高兴,而应和自己的努力情况对比,找老师点评试卷,弄清楚自己付出了多少努力,这样,可以让自己持之以恒地努力学习下去。

学习如同长跑,贵在持之以恒。长跑是耐力的比拼,开始跑在前头的,未必能笑到最后,一开始落在后边的,最终不一定是失败者。

4.正确对比,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最简单的是纵向比较,就是拿本次考试的成绩与上次考试的成绩对照,看是否比上次有进步。不仅从总成绩上比,更要比到细处,具体到每科,细化到每科的知识点。如语文考试,上一次“基础知识与运用”失分较多,这次通过努力失分减少了,这就是一种进步。

另一种是横向比较,即拿自己的成绩跟班、年级各档次分数线比。举例来说,语文、数学满分150,而自己语文考110分,数学考98分,哪一科考得好?不好判断,因为没有参照物。这时可以把各档次分数线作为参照,通过对比,帮助自己找到相对处弱势的学科,及时补救,预防偏科。

对比,既要找到自己的不足,也要发现自己的亮点,及时给自己打气,这样才会有信心和勇气继续进步。所以,进行试卷分析时,一定要把亮点找出来,要把进步找出来,要把劲头找出来,把考试当成学习的助推器,让自己更加优秀。

【编辑:陈彤】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末试卷 篇4

(一)基础知识题(每题2分,40分;根据新课程标准,这部分是你应该记住的。拿满分吧!)

1、在原始社会时期,贫富分化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

A、产品的积累B、交换的扩大C、生产力的发展D、剥削的产生

2、唐朝掌管草拟和颁发政令以及审核政令的机构分别是()

A、中书省和门下省B、门下省和尚书省C、政事堂和门下省D、中书省和尚书省

3、封建社会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A、法家思想的影响B、儒家思想的影C、皇权意识的增强D、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

4、一名日本人在重庆拿到了清政府准许其开办工厂的营业执照,这一现象最早可能出现在()A、1840年B、1860年C、1895年D、1901年

5、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受到各国支持的主要原因是()

A、列强无法与美国抗衡B、列强需要协调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C、列强在华利趋于一致D、该政策不影响各自在华的主要利益

6、新疆有一座晚清名臣的祠堂,悬挂一副楹联:“提挈自东西„„十年戎马书生老;指挥定中外„„

万里寒鸦相国寺。”它颂扬的是()

A、曾国藩B、左宗棠C、李鸿章D、张之洞

7、孙中山说:“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的血液。”为此,他采取的主要措施

是()A、重新解释三民主义B、以“党内合作”方式同共产党合作

C、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D、建立黄埔军校培养新式军事干部

8、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毛泽东说:“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

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 材料中的“里程碑”表现在()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B、新的国家领导人的选举

C、共产党核心地位的确定D、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9、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最主要原因()

A、中苏关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瓦解B、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C、美国的经济政治力量下降D、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影响

10、当今美国交替上台执政的两党是()

①民主党②自由党③共和党④联邦党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11、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是()

A、平民的民主B、贵族的民主C、奴隶主的民主D、国民的民主

1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曲折历程,导致其曲折反复的根据原因是()

A、新贵族具有保守性B、资本主义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发展水平不高

C、封建势力不甘心失败D、资产阶段缺乏斗争经验

13、“议会除了不能使一个女人变成男人和使一个男人变成女人之外,能够做一切的事情”。这句话说

明()A、议会权力至高无上B、议会还有不能做的事

C、议会也不是绝对权威D、议会还要听从于某些人

14、“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恩格斯的这句话最

适合于对下列哪一项的评价()

A、法国的启蒙思想B、空想社会主义C、英国的宪章运动D、巴黎公社

15、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科学,主要在于其()

A、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B、揭示了剩余价值规律

C、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D、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罪恶

16、俄国十月革命走的是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再扩大到全国中小城镇和农村的道路。形成这一特点的最重要的原因是()

A、沙皇专制制度的统治重心在中心城市B、小农经济仍占优势,城市敌对势力薄弱

C、俄国是个帝国主义国家,城市率领农村D、无产阶级的革命力量集中在中心城市

17、“二战”初期,处于巅峰状态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宣称:“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的制度”,“不管我们喜欢

与否,未来的世界格局将取决于我们”。杜鲁门上述言论充分反映了()

A、美国要求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中居霸主地位B、“二战”使美国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强的军事大国

C、随着实力增强美国的对外扩张野心日益膨胀D、美国想按照实力确立自己在世界上的新地位

18、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是()

A、戴高乐B、阿登纳C、布莱尔D、施罗德

19、下列关于两极格局结束后日本状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谋求成为政治大国B、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C、谋求成为军事大国D、有向海外派兵的可能

20、下列关于当今世界形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存在几大力量中心B、暂时形成一超多强局面

C、形成了多极化格局D、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

(二)史实判断题(10分;有的说法教材中未必能找到,但根据所学知识,你完全可以推断。争取多拿分

哪!)

22、在日本马关(今下关)春帆楼的中日谈判中,李鸿章说:“贵国何必急?台湾已是口中之物。”伊

腾回答:“尚未下咽,饥甚。”此对话说明了()

①日本军国主义的强盗本性 ②汉奸卖国贼的奴才嘴脸

③谈判中要有一定的策略 ④李鸿章以退为进的方法为保住清政权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23、2002年3月16日,外交部副部长李肇星召见美国驻华大使,就美国政府允许台湾所谓“国防部

长”赴美“开会”向美国政府提出严正交涉。美国政府的这一行为()

①践踏了《联合国宪章》的精神 ②违反了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

③干涉了中国内政 ④改变了其坚持的“一个中国”政策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24、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告台湾同胞书》中说:“一定要考虑现实情况,完成祖国统一

大业,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的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不使

台湾人民蒙受损失。”对以上材料的正确理解是()

①宣布了中国政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②中国政府表示台湾可以实行资本主义③中国政府不干涉台

湾的外交事务④尊重台湾各界人士的正确意见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5、1999年,中美关系因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用导弹袭击中国驻南大使馆而处于低点。1999年11月,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达成协议。2001年4月1日,南海撞机事件又给中美关系蒙上阴影。200

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布什访华,2002年10月江泽民总书记访美,中美关系再现曙光。两国关系之所以出

现这样的波折,是因为()

A、中美两国既有共同利益又有分歧

B、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两国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合作

C、中美两国人民热爱和平,渴望合作,从根本上推动了中美关系的发展

D、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决定的(三)史实简答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题10分,)

26、(10分)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总结20世纪中国革命进程时说:“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请回答:

(1)20世纪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变分别是指什么?(3分)

(2)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三位思想巨人的共同特点,试分别举例说明。(7分)

27、(请回答:

(1)该图反映的是哪个国家的政治制度?(2分)

(2)该图反映出这种政治制度的一个什么原则?(4分)

(3)请简要指出图中三者的相互关系,并指出图中的权力中心在哪里?(4分)

28、1971年7月6日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一段讲话:当我们展望今后五年、十年或许十五年的时候,我们会看五个强大的超经济力量,它们是: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当然还有日本。„„现在让我们看看

对美国来说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不久所处的地位相比,美国遇到我们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

请回答:(1)尼克松这次讲话的意图及背景何在?(4分)

(2)他对未来的一些预见是否有道理?为什么?(6分)

(四)史料分析评论题(本大题共3题,29题必须要做,30、31题任选其中一题作答。每小题15分,共30分)

29、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一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二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请回答:

(1)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6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3)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为什么?(4分)

(4)你怎么理解材料四中黄宗羲的观点?(3分)

30、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一日本军国主义妄图独占中国由来已久。„„1868年开始的明治维新以后七十余年,日本发动和参与了一系列侵略战争。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侵略者从国民党政府手中相继夺去大部分重要城市,占领了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大片土地。据不完全统计,在日本侵略军的屠刀下,中国死伤人数3500万,仅南京大屠杀就死亡30万人以上。从关内骗到东北的劳工被残害致死的,不下200万人。此外,还有令人发指的细菌战、化学战。按1937年的比值计算,日本侵略者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成为历史上最野蛮、最残酷的一页。

—江泽民《在首都各界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995年9月3日)材料二靖国神社是日本祭祀明治维新以后历次战争中死亡军人的场所。根据日本“靖国神社法”,该神社具有宗教法人的资格。神社内供奉着明治维新以来约250万日本军人的牌位,其中包括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死刑的东条英机等14名甲级战犯。

神社院内有一个常设展览馆,叫做“宝物遗品馆”。馆内保存着日军的作战地图、军装,写着“武运长久”的太阳旗,以及1932年3月16日天皇令日军侵占中国上海的诏书等。

—《北京晨报》(2002年4月22日)

材料三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史:

第一次参拜:2001年8月13日第二次参拜:2002年4月21日

第三次参拜:2003年1月4日第四次参拜:2004年1月1日第五次参拜:2005年10月17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有关史实,概括指出“明治维新以后七十余年”,日本发动和参加的一系列侵华战争及其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4分)

(2)根据材料二,靖国神社作为宗教团体,竟然供奉东条英机等战犯的牌位、遗物,这说明了什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东条英机等战犯死刑,意义何在?为什么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的处置是不彻底的?(4分)

(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指出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的问题实质及其对中日关系带来的严重影响?(4分)

(4)上述材料给我们哪些政治启示?(3分)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现在应当非常谨慎,应当不采取对卷入冲突中的国家的防务不会有益而不只会使人激怒,甚至会挑起致命步骤的措施。

——摘自1962年赫鲁晓夫至肯尼迪的信

材料二美国将参加各盟国和朋友的防务和发展活动,但是美国不能而且也不会制定全部方案,拟定全部计划,执行全部决定,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只有在我们的帮助真正起作用,并且被认为是符合我们的利益的时候,我们才会给予帮助。

——摘自1970年尼克松的对外政策报告

材料三美国在欧洲、太平洋、中东以及其他美国疆界之外的地区,有着广泛的义务和安全利益。这就需要美国担当起“强有力的”、“令人信服”的“领导责任”。、——摘自里根的讲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赫鲁晓夫致肯尼迪的信针对的是什么事情?苏联当时的态度说明了什么?(3分)

(2)据材料二,尼克松政府为什么不再承诺“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材料说明美国的全球扩张战略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与此相应,美国在国际关系领域采取了哪些重要的行动。(5分)

(3)里根上台后,表示美国要重新担当起“强有力的”、“令人信服”的“领导责任”,其背景如何?(2分)

(4)就以上三则材料,谈谈对美苏争霸的认识。(5分)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末测试答案

一、选择题(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3答案 C A D C C B B D B D C B A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

5答案 B C C D A B C B C D C ADC A

二、简述题(20分)

26、答案:(10分)

(1)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改革开放和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3分)

(2)孙中山总结了革命失败教训,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实现了国共第一次合作。

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道路,建立了新中国,并以和平方式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

邓小平总结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道路。(7分)

27、答案:(10分)

(1)美国。(2分)

(2)三权分立、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原则。(4分)

(3)总统可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但国会可以三分之二的多数通过总统所否决的法律;总统任命最高法院大法官,但最高法院可宣布总统法令违宪;总统任命的最高法院大法官必须经参议院批准,但最高法院可宣布参议院的立法不合宪法。总之,三者相互制约,维持相对平衡。权力中心在总统。(4分)

28、(1)意图:改变肯尼迪时代美国的对外战略。主要背景:一是美国的相对实力下降,二是苏联军事和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欧共体和日本的挑战。(4分)

(2)关于五个力量中心的预见是基本正确的。当今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可以证明。但多极格局的定型,将取决于综合国力的平衡,而不仅仅是经济。(6分)

三、论从史出(30分)

29、答案:(15分)

(1)秦始皇不给丞相以兵权,让御史大夫牵制丞相;汉武帝设置“中朝”决策机构,剥夺了宰相的决策权;唐太宗规定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宋太祖以参知政事等官职分割相权。共同点:相权受到限制和分割削弱,皇权加强。(6分)

(2)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宰相的擅专威福往往危及君主的统治。(2分)

(3)内阁属于皇帝的顾问内侍机构,内阁首辅不是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的长官,其权限大小取决于皇帝;军机处是皇帝谕旨的传达机构,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不具有宰相的权力,不能对皇权形成制约,所以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宰相。(4分)

(4)宰相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废除宰相后,君主专制制度逐步发展到了顶峰,形成了绝对的君主专制,加重了政治腐败。(3分)

30、答案:(15分)

(1)侵华战争:1894年挑起甲午战争、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策动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制造七七事变和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任答两点,2分)

滔天罪行:侵占中国大片领土;屠杀、残害数千万中国人;违背国际公法,发动细菌战、化学战;掠夺、毁灭中国巨额财富。(任答两点,2分)

(2)①说明:靖国神社具有明显的政治倾向,公然赞颂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者。

②意义:体现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和胜利。

③不彻底:美国出于自己利益的考虑,对一些曾经杀害了许多中国人的日本法西斯战犯免予起诉:还设法保留了日本的天皇制。(4分)

(3)①问题实质:否认日本发动侵略战争和犯下滔天罪行。

②严重影响:伤害了中国人民感情,损害了中日关系,且有悖于和平、发展与合作的时代潮流。(4分)

(4)①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对经济有反作用。小泉一再参拜靖国神社,反映出日本政局日益“左”倾化和右翼势力日益猖獗,其背景在于日本经济长期低迷和政治的长期混乱、动荡的状况。

②和平与发展彼此联系、互相影响。当前威胁和平的隐患依然存在,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

③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落后就会受制于人,我们必须加快发展,增强综合国力。(3分)

31、(1)1962年发生的“古巴导弹危机”;(1分)说明在当时美苏争霸中,苏联与美国抗衡的实力还有差距,战略优势在美国方面。(2分)

(2)日本和欧共体的崛起,使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挑战,加上侵略越南受挫,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有所下降。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从越南撤军,着手改善与中国的关系。(5分)

(3)苏联力量下降,美国经济、军事实力逐步恢复。(2分)

高一语文必修一试卷及答案 篇5

1.下列各句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改革开放以来,国人的素质在提高,但是有些人在外宾面前却故意显出穷形尽相,伸手乞讨,丧失了人格、国格。B《祝福》中的鲁四老爷十分顽固守旧,祥林嫂被绑架后,他只说了“可恶,然而……”真是惜墨如金。C参加国庆_的队伍洋洋洒洒,延续了数公里,规模空前。

D每当夜幕降临,各大酒店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2下列各句的意思明确、无歧义的一句是()

A老师见到我们非常高兴,叫师母拿出水果来招待我们。

B在校运动会开幕式上,校长和分管体育的教导主任以及其他学校的领导登上了主席台。

C河北省邦相剑,一面刻有铭文两行十七字,另一面刻一行六个字,字小如米,笔细如发。

D多美的杜鹃,可惜它常常使我想起蜀帝杜宇的传说,在美丽中充满了哀伤。

3将下面六句话,填在下面的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江苏省的无锡梅园始建于19,独具特色。

①遥临太湖②依山植梅③背倚龙山翠屏④以梅饰山⑤山因梅而幽⑥梅以山而秀

A③②④⑤⑥①B①③②④⑤⑥C①③④⑤②⑥D①③②④⑥⑤

4有关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勰是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主要著作有《文心雕龙》,这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巨著。

B陶渊明,东晋末年诗人,也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其代表作有《归田园居》等。

C《华盖集续编》是鲁迅的杂文集,《记念刘和珍君》就出自这本杂文集。《社戏》是鲁迅写的一篇小说,选自小说集《彷徨》。D金圣叹是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他曾经批改过《水浒》。

5《记念刘和珍君》中五次写到刘和珍“微笑着,态度温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说明刘和珍是个和蔼可亲、乐观坚毅的青年,决非_所说的“”

B_杀害了这样的好青年,更说明他们的凶残C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怀念之情,表达了对_的愤慨,以激起读者的共鸣D鲁迅不赞成徒手_,这样写说明鲁迅认为对_不能温和

6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到“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哪怕希望是微茫的,真正的革命志士也会勇敢地前进B即使是苟且偷生的人,也会从这流血事件中看到希望C苟活者不应该悲观,因为真的猛士在为希望战斗

D这句话十分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死难烈士对将来的意义

7对下面句子的修辞手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夹江两岸连绵起伏的高山,有的耸峙云霄;有的横枕江面;有的像虎豹迎面扑来,似躲不及;有的像天女腾空飞起,仿佛转瞬即逝。(排比,将三峡的景物描绘得细腻深刻,增强了语言的分量)

B前面的路有多长?这峡道会不会有几千几万里,会不会直通到海底甚至通到地狱?他不知道,也没有想。(设问,数问一答,自问自答,加强语言美,有利于抒发丰富的感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C人类的历史,对于我如同远在云天之上、不可端倪的飞鸟,此时忽如栖落在手指上,简直可以数一数它的翎毛。(比喻,新颖而美妙的比喻,来自作者对事物的丰富联想,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D海水东流,撞击、啃噬着东边的大山,年深日久,终于“凿开”一条通道,就是“三峡”。(借代,以部分代整体,造成美辞,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避免了呆板和浅露,收到含蓄委婉的表达效果)

8依次填入下面各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在总统选举投票现场门外,着各大新闻媒体的上百名记者。这些记者都在等待接受“缉查犬”的检查,以探明是否携带武器。②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与深厚的文艺功底,没有较高的语言文字修养,是很难写出高的作品来的。③曹操四言诗的雄浑,陶渊明田园诗的恬淡,自然受人称誉;而张旭草书的奇伟飞动,颜真卿楷书的厚重雄伟,也同样令人。

A聚集品位赞扬B云集品位赞叹C云集品味赞叹D聚集品味赞叹

9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为什么对于这种浪费人才的现象,至今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呢?B根据人才交流中心的统计,现在一天的登记数量是过去的两倍。C包括4个原山东省泰安市市一级干部在内的23个经济罪犯,被推上了审判台。D这本书出自一位蛰居海外二十多年的加拿大籍华裔之手。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夏意(苏舜钦),完成13-14题。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0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点明时令、环境,一开始即构成清幽的气氛。小院深深、曲径通幽,在这极清极静的环境中有小轩一座,竹席一领。B第二句“帘”字承上,点明夏席铺展在轩屋之中。诗人欹卧于其上,闲望窗外,只见榴花盛开,透过帘栊,展现着明艳的风姿。这一句是从诗句“五月榴花照银明”化用而来的。

C末两句写树阴,写莺啼,句句从空际着笔,遂构成与昼寝相应的明丽而缥缈的意境。

D此诗写昼寝梦中所见所闻,四句诗无一句不切夏景,又句句透散着清爽之意,读之似有微风拂面之感。

11下面四句诗的意境和写法有一句与其他三句不同,这一句是()

A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B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D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2对下面这首臧克家的诗《三代》赏析不恰当的是一项是()

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埋葬。(1942年)

A这首诗由三个排比句组成,没有任何的修饰和形容,质朴、简洁到了极点,诗人直抒对土地的感慨,宣泄自己的感情。B“孩子”“爸爸”“爷爷”这三个主语独立成行,把原本三行的排比句拆成了六行;“在土里”在诗中连续出现了三次,不避重复之嫌。诗人这样安排是经过精心考虑的,饱含着他的一番苦心。

C诗人扣住农民和泥土的关系这个独特的角度,作为自己构思的核心,表现了诗人对旧社会农民的深切同情。

D诗人所强调的子孙“三代”同泥土的关系,正是旧社会农民生活的缩影,农民牢牢维系在那巴掌大的土地上,尽管日月穿梭,四季更替,但他们对土地的执着追求和眷恋始终不变。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33分)

㈠我凭舷眺望,望着茫茫的江水。①据科学家说,在洪荒时代,四川盆地本来是个内陆海。②这江水是在什么时候凿开三峡的呢?它的源头为什么总是无穷无尽,它的流动为什么总是无止无休,它的去处为什么总是不盈不溢呢?③当它以摧山坼地之力凿开三峡洋洋东去之时,可曾想到后来竟变成那渺小的生物──人的胯下坐骑么?④“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也许还要高远。⑤人类的历史,对于我本来如同远在云天之上,不可端倪的飞鸟,此时忽如栖落在手指上,简直可以数一数它的翎毛。

能使用工具的人类的出现,据说距今已有两三百万年。不要小看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第一个弯弓射箭的人,第一个跨上马背的人,他们越过了人类儿童时代一座又一座真正的“三峡”──不,他们的步履更为艰难,他们的业绩更为伟大。人类在漫漫的行程中,每一分钟都在向着难以数计的未知的领域进军,都有难以数计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开拓道路。于是,历史昂然前行。(8分)

13文中划线的句子用飞鸟比喻人类历史,而飞鸟的两种形态,又各有喻意。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达这两个不同的意思。(4分)①远在云天之上,不可端倪:②栖落在手指上,可以数它的翎毛:

14下列两个句子放在何处可使文章的思路连贯()

①海水东流,撞击、啃噬着东边的大山,年深日久,终于“凿开”一条通道,就是“三峡”。

②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2分)A①④B②④C②⑤D①⑤

15作者由江水凿开大山洋洋东去,想到人类历史的发展。请根据文意概括“历史昂然向前”的原因。(2分)

㈡五四断想(闻一多)

旧的悠悠死去,新的悠悠生出,不慌不忙,一个跟一个,──这是演化。

新的已经来到,旧的还不肯去,新的急了,把旧的挤掉,──这是革命。

挤是发展受到阻碍时必要的现象,而新的必然是发展的,能发展的必然是新的,所以青年永远是革命的,革命永远是青年的。

新的日日壮健着(量的增长),旧的日日衰老着(量的消耗),壮健的挤着衰老的,没有挤不掉的。所以革命永远是成功的。

革命成功了,新的变成旧的,又一批新的上来了。旧的停下来拦住去路,说:“我是赶过路程来的,我的血汗不能白流,我该歇下来舒服舒服。”新的说:“你的舒服就是我的痛苦,你耽误了我的前程。”又把他挤掉,……如此,武戏接二连三的演下去,于是革命似乎永远“尚未成功”。

让曾经新过来的旧的,不要只珍惜自己的过去,多多体念别人的将来,自己腰酸腿疼,拖不动了,就赶紧让。“功成身退”,不正是光荣吗?“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这也是古训啊!

其实青年并非永远是革命的,“青年永远是革命的”这定理,只在“老年永远不肯让路的”这前提下才能成立。

革命也不能永远“尚未成功”。几时旧的知趣了,到时就功成身退,不致阻碍了新的发展,革命便成功了。

旧的悠悠退去,新的悠悠上来,一个跟一个,不慌不忙,哪天历史走上了演化的常轨,就不再需要_的革命了。

但目前,我们用“挤”来争取“悠悠”,用革命来争取演化。“悠悠”是目的,“挤”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于是又想到变与乱的问题。变是悠悠的演化,乱是挤来挤去的革命。若要不乱挤,就只得悠悠的变。若是该变而不变,那只有挤得你变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古训也发挥了变的原理。(16分)

⒚“演化”与“革命”有同有异,请揣摩作者的不同表述,用自己的语言简答。(9分)

相同点:(不超过15字)不同点:“演化”是(不超过25字);“革命”是(不超过25字)

⒛(3分)作者倡导“功成身退”,这是因为:

21.(4分)联系上下文看,“逝者如斯”的寓意是:

㈢如果说瞿城峡像一道闸门,那么巫峡简直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船随山势左一弯,右一转,每一曲,每一折,都向你展开一幅绝好的风景画。两岸山峰连绵不断,山势奇绝,巫山十二峰各有各的姿态,人们给它以很高的评价和美的命名,使我们的江山增加了诗意①。而诗意②又是变化无穷的:突然是深灰色的石岩从高空直垂而下、浸入江心,令人想到一个巨大的惊叹号;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特别好看的是悬崖上那一堆堆给秋霜染得红艳艳的野草,简直像是满山杜鹃了。峡陡江急,江面布满大大小小的漩涡,船只能缓缓行进,像一个在崇山峻岭之间慢步前行的旅人。但这正好使远方来的人有充裕的时间欣赏这莽莽苍苍、浩浩荡荡长江上大自然的壮美。苍鹰在高峡上盘旋,江涛追随着山峦激荡,山影云影,日光水光,交织成一片。(9分)

22.选出对两个“诗意”的表达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

A诗意①是就人们给巫山十二峰以很高的评价和美的命名而言的,诗意②是就眼前不断展开一幅幅风景画而言的。B诗意①是就三峡的美而言的,诗意②是就巫峡的美而言的。C诗意①和诗意②都是就人们给巫山十二峰以很高评价和美的命名而言的。D诗意①和诗意②都是就眼前不断展开一幅幅风景画而言的。

23.选出对划曲线句子含义分析正确的一项()

A突然发现深灰色石岩从高空落入江心,那落下的轨迹像个巨大的惊叹号。

B深灰色石岩从高空直垂而下,浸入江心,那形状像个巨大的惊叹号。

C这个句子既描写了直垂而下、浸入江心的石岩状似巨大的惊叹号,又表达了如此壮美的景象令人惊叹的感情。

D突见石岩直垂浸江的景象,产生石岩“从高直下”的动感,不禁发出惊叹。

24.对“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的表达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用听觉形象比喻视觉形象,描绘了恬静、安适的意境。B绿茸茸的草坂给人的感受,与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给人的感受相通。C用听觉形象使视觉形象具体化,描绘了恬静、安适的意境。

D欣赏那绿茸茸的草坂,仿佛是在听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三、填空(22分)

25.下列一段话,有多余的语句可删掉,请指出三处,把序号填在横线上。(2分)

我①一紧张,猛地捏车的②前闸,致使我的③身体一下失去了平衡,从车上④摔了下来,把我的⑤左臂和左腿都⑥摔破了。

26.在下列横线上各补写一个句子,使这段文字观点鲜明、结构清晰。(4分)

不少人并没有学过写作方法,文章却写得很好,这是事实,(不超过18字)。民间歌手并没有学声乐,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反对人们学习声乐;建筑天坛的工匠没学过建筑学,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反对人们学习建筑学。我们认为。(不超过20字)

27.本单元的几篇文章思路明晰,《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一文主体的思路是:

→→;《记念刘和珍君》的全文思路是:→→;《过万重山漫想》在漫想时由穿过三峡的第一个,想到了,想到了,想到了。(9分)

28.“真的猛士,,。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此句中的哀痛者是指猛士为而感到哀痛,以为幸福。“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作者无话可说的原因是;衰亡民族默无声息的缘由是。(7分)

【答案】

1.2.3.4.5.6.7.8.9.10.11.12.13.14.15.

BDADDBCDADBDDCA

⒗①历史悠长久远,神秘莫测②感悟到了历史发展的真谛

⒘B⒙不断开拓,不断战胜自然

⒚相同点:新的取代旧的;不同点:“演化”是新老悠悠的交替,按常规运作,即旧的悠悠死去,新的悠悠生出;“革命”是新的挤掉老的,即采取强行手段迫使旧的变化

⒛功成者退了,新的才能上来,社会就会正常演化,不再需要_的革命

21.人类社会的新旧演化如不息的流水一样,悠悠不断,永远向前

22.A23.A24.C25.②③⑤

26.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反对学习写作方法;学习写作方法对提高创作水平还是有用的

27.回顾历史→直面现实→展望未来;写作缘起→记念主体(相识和遇难经过)→教训意义;想到了“绝然不是第一个”,想到了人类历难以计数的“第一个”,想到了千百年后他们会崇敬我们的精神。

28.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为国家和民族的惨淡前景和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以为了改变黑暗现实,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幸福。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原因是_的凶_虐让人瞠目结舌,缘由是惨象和流言,即反动军阀的血腥_和御用文人的无耻诬蔑。

高一学生怎么才能学好语文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高一学生有了学习语文 的乐趣,才会发觉其中的乐趣。而发现了学习语文的乐趣,才能有利于高一学生去持之以恒的学习语文。很多高一学生学不好语文的根本原因就是觉得语文很无聊,要记要背的东西太多,所以根本不想去学,所以成绩也就提高不了。

2、语文是需要长期积累的。学习语文是需要有一个积累的过程的,不能一蹴而就,只有长期积累才能使语文学的更好。平常积累语文,就需要高一学生大量的阅读和背诵,这些不仅能够丰富你的语文知识,还能陶冶你的性情。在这个过程中,高一学生还可以准备一个记录与摘抄的本子,在阅读的过程中,把好句子或是你认为有意思的句子摘抄下来,把他们变成自己的东西。坚持下去,你的语文水平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

3、积累作文素材 。作文 是语文试卷中的必考题,想要写出一篇高分作文,就要在平常的时候多看书,多积累素材,尽量把书中所讲的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写作文的时候才会文思泉涌。在积累作文素材的时候,不要单纯的记背内容,你可以去思考它的内涵、写作方法以及作者的思路,再把其中好的方面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取人之长以补己之短。

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测试卷参考 篇6

B.纰缪(pī)隽(juàn)秀 茕茕(qióng)孑立 命运多舛(chuǎn)

C.徇私(xùn)婀娜(nuó)文采斐然(fěi)责无旁贷(dài)

D.肖(xiào)像 发酵(jiào)越俎代庖(páo)吃里扒外(pá)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松弛 观摩 蓬头垢面 顾名思意

B.拖沓 狼藉 省吃减用 未雨绸缪

C.矜持 宣泄 连篇累牍 莫衷一是

D.遒劲 黯淡 瑕不掩瑜 计日程功

3﹑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怎样提高学习效率,克服懒惰松散的习惯?这需要从许多方面努力。

B.“我的伞。”他厉声说道:“把它还给我。”

C.她的父、母亲都是文艺工作者,从小就对她进行教育和培养。

D.有人用氢气还原氧化铜制得5克铜,求有多少克氢气参加了反应,这些氢气在标准状况下占多大体积。(氢气的密度是0.09克/升)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走进国家图书馆那古朴庄严的阅览大厅,任何一个参观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放轻脚步,甚至屏住呼吸,以免_________公众专注的阅读。

②经过半个小时的苦战,儿童得救了,他却高烧不退,_________不清。

③陶弘景知识渊博,_________懂得炼丹技术,_________对其他许多学科也有研究。

A.妨害 神志 不仅/甚至

B.妨碍 神智 不但/而且

C.妨害 神智 不仅/甚至

D.妨碍 神志 不但/而且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勤奋和天才息息相关,没有先验论的天才,但是有勤学苦练、以汗水灌溉出来的天才。

B.他在敦煌学研究上造诣极深,所以才能见仁见智,写出极有价值的论文来。

C.这块石头简直就是个天造地设的瞭望台,在这里安个岗哨是再合适没有了。

D.APEC会议期间,一位三年前曾到过上海的外国游客感慨地说:“今天的上海真令人 刮目相看。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本来是为社会捕捉热点、剖析焦点的大众传媒,由于竞相改革,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B.王鹏除被责令作出检讨外,还给予他留用查看半年,扣发当月奖金的处分。

C.要从根本上改变语文教学内容多而杂的状况,就必须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冲出应试教育的误区不可。

D.他俩表演的节目,总是想让观众滴几滴感动的泪水,人们看得多了,不免产生煽情之嫌。

二、(21分)

(一)阅读《祖国山川颂》选段,回答问题。(8分)

①我曾躺在扬子江边的大堤上静听江涛拍岸的声音。我想起了赤壁之战、采石矶之战,想起了长发军攻下岳州时的壮烈场面,想起了第一次革命战争时期的汀泗桥之役。

②面对着巨流滚滚的扬子江,我想起了它的发展的历程。

③最先它不过是雪山冰岩下面滴沥的小泉,逐渐才变成苍苔滑石间的细流,然后是深谷里跳跃着喜悦的白色浪花的溪涧。以后它又逐渐发展,一时它是澄澈的清溪萦回在牛群牧草之间,一时它又是沸腾咆哮、素气云浮的瀑布,一时它是波平如镜、静静地映着蓝天白云的湖泊,一时它又是飞流急湍、奔腾在崇山狭谷之间的险滩。不知经历了多少曲折和起伏,最后它才容纳了许多清的和浊的支流而形成了茫若无涯的、浩浩荡荡的大江。

④我没有到过龙门壶口,没有看到过雁荡龙湫,但也看过黄果树的瀑布和许多偏僻地方的大瀑布。

⑤远离瀑布还好几里,就先听到丘壑雷鸣,先看到雾气从林中升起。走前去一看,只见一股洪流直冲而下,在日光映射下,像是悬空的彩练,珠花迸发,有如巨龙吐沫;水冲到潭里,激起了沸腾的浪花,晶莹的水泡。大大小小的水珠,随风飘荡,上下浮游,如烟如雾,如雨如尘,湿人衣袖。上有危崖如欲倾坠,下有深潭不可逼视。轰隆的巨响,震耳欲聋,同游旅伴虽想交谈几句,也好像失去了声音。

⑥看了瀑布使人感到有一股雄壮宏伟的气势,奔腾冲激的力量,云蒸霞蔚的氛围,它虽然没有具体说出什么,但它的冲劲的确使人振奋。

⑦小溪流唱着愉快的歌流走了,它将冲击着一切涯岸流向大海。静静的群山,则仍留在原来的地方,目送那盈盈的水波远去。

⑧流水一去是决不回来了,但有时也会化作一两片羽云望故乡。

7、在第①段中,是什么促使“我想起了赤壁之战、采石矶之战,想起了长发军攻下岳州时的壮烈场面,想起了第一次革命战争时期的汀泗桥之役”?为什么要写这些战役?(2分)

答:

8、第②段和③段写了扬子江的发展历程,说说这样写的目的。(2分)

答:

9、第④、⑤、⑥段为什么写了黄果树的瀑布和许多偏僻地方的大瀑布?(2分)

答:

10、怎样理解第⑧的“流水一去是决不回来了,但有时也会化作一两片羽云望故乡”?(2分)

答:

(二)阅读《肖邦故园》选段,回答问题。(7分)

我们带着惊讶和柔情望着这幢实为波兰民族精华的朴素小屋。它像一只轮船,漂浮在花园绿色的海洋里,花园的一草一木,都经过了精心的栽培,因为花园也想与肖邦的音乐般配。

春天,栗树新叶初发,几乎还是一派嫩黄色,它们悬挂在屋顶的上方,犹如刚刚出茧的蝴蝶的娇嫩的翅膀。粉红色的日本樱花,宛如在旭日东升的时候飘在庄园上空的一片云彩。如此娇嫩的色调,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键上的轻盈的速奏。

……

然而,这里最美的是冬天。请看吧!四野茫茫,白雪覆盖的房舍安然入梦。花园的树木变成水晶装饰物,且会发出银铃般清脆的响声,就像昔日挂在马脖子上的铃铛。如今没有马,没有雪橇,也没有狐裘,更没有裹着狐裘的美女。没有母亲,没有姐妹——只有无边的静寂。一切都成为往事了。

只有他还在这里,独自一人在雅致的房间里来回踱步。只有微弱的琴声在抗御风雪和寂静。只有音乐长存。

11、第一段说“我们带着惊讶和柔情望着这幢实为波兰民族精华的朴素小屋”,“我们”为什么带着这样的感情望着肖邦的小屋呢?(3分)

答:

12、以春天为例,说说花园是怎样地与肖邦的音乐般配的。(2分)

答:

13、为什么说“这里最美的是冬天”?(2分)

答:

(三)阅读《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选段,回答问题。(6分)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膀

——祖国啊!

14、概括这段诗歌的大意。(2分)

答:

15、这段诗歌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

答:

16、说说“淤滩上的驳船”暗示着什么。(2分)

答:

三、(22分)

阅读闻一多的《一句话》,回答下面问题。(5分)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这话叫我今天怎么说?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17、“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你对这句诗是如何理解的。(2分)

18、“发抖,伸舌头,顿脚”指的是哪类人?表达了他们怎样的心情?(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7分)

大地山河

茅盾

住在西北高原的人们,不能想像江南太湖区域所谓“水乡”的居民的生活。所谓“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也还不是江南“水乡”的风光。缺少那交错密布的水道的西北高原的居民,听说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郡就是水阁的门),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欺乃,飘然而过,总有点难以构成形象的罢?

没有到过西北——或者就是豫北陕南罢,——如果只看地图,大概总以为那些在普通地图上有名有目的河流,至少比江南“水乡”那些不见于普通地图上的“港”呀,“江”呀,要大得多罢?至少总以为这些河终年汤汤,可以行舟的罢?有一个朋友曾到开封,那时正值冬季,他站在堤上,却还不知道他脚下所站的,就是有名的黄河堤岸;他向下视,只见有几股细水,在淤黄泥沙中流着,他还问“黄河在哪里?”却不知这几股细水,就是黄河!原来黄河在水浅季节,就是几股细水!

大凡在地图上有名有目的西北的河,到了冬季水浅,就是和江南的沟渠一样的东西,摆几块石头在浅处,是可以徒涉的。

乌鲁木齐河,那也是鼎鼎大名的;然而当我看见马车涉河而过的时候,我惊讶于这就是乌鲁木齐河!学生们卷起裤管,就徒涉了延水的事,如果不是亲见,也觉得可惊,因为延水在地图上也是有名有目的呀!

但是当夏季涨水的当儿,这些河却也实在威风。延水一次上流涨水,把“女大①”用以系住浮桥的一块几万斤重的大石头冲走了十多丈远。

光是从天空飞过,你不能具体地了解所谓“西北高原”的意义。光是从地上走过,你了解得也许具体些,然而还不够“概括”(恕我借用这两个字)。

你从客机的高度仪的指针上看出你是在海拔三千多公尺以上了,然而你从玻璃窗向下看,嘿,城郭市廛,历历在目,多清楚!那时你会恍然于下边是高原了。但你还得在地上走过,然后你这认识才能够补足。

你会不相信你不是在平地上。可不是一望平畴,麦浪起伏?可是你再极目远望,那边天际一道连山,不也是和你脚下的“平地”并列的么?有时你还觉得它比你脚下的低呢!要是凑巧,你的车子到了这么一个“土腰”,下面是万丈断崖,而这万丈断崖也还是中间阶段而已,那时你大概才切实地明白了高原之所以为高原了罢?这也不是凭空可以想像的。

谢家的哥哥以“撒盐”比拟下雪,他的妹妹说,“未若柳絮因风起”②。自来都认为后者佳胜。自然,“柳絮因风起”,多么清灵俊逸;但这是江南的雪景。如果说北方,那么谢家哥哥的比拟实在也没有错。当然也有下大朵的时候,那也是“柳絮”了,不过,“撒盐”时居多。积在地上,你穿了长毡靴走过,那煞煞的响声,那颇有爆感的粉末,就会完全构成了“盐”的印象。要是在大野,一望皆白,平常多坎陷与浮土的道路,此时成为砥平而坚实,单马曳的雪橇轻溜溜地滑过,那时你真觉得心境清凉,而实在,空气也清洁得好像滤过。

我曾在戈壁中远远看见一片白,颇惊讶于五月有雪,后来才知道这是盐池!

1941年8月19日

【注】①女大:即延安中国女子大学。②《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尔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太傅,即东晋政治家谢安,“谢家的哥哥”指其侄谢胡儿,“他的妹妹”指谢安的侄女、东晋女诗人谢道韫。

19﹑本文主要分三幅画面来写河、写高原、写雪,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4分)

答:

20﹑作者认为怎样才能真正了解“西北高原”?(4分)

答:

21﹑在作者眼中,江南的雪和西北的雪各有什么特点?能带给人怎样的不同感受?(5分)

答:

2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与《白杨礼赞》在主题思想和艺术风格上一脉相承,都是借景抒情,讴歌陕北解放区的新气象,讴歌北方人民的斗争精神和坚强意志。

B.作者对江南水乡风貌和西北地区河流在浅水季节的形态的渲染铺陈,是为了更有力地突出夏季涨水时的气势,以秀美涓细来反衬壮阔雄浑。

C.作者对延水夏季涨水将一块几万斤重的大石头冲走十多丈远的描写,虽只有短短两行,却有摄人心魄的力量,真实地写出了西北河流的威风。

D.作者巧用古代名句,善造意境。意境的营造和名句的妙用自然和谐、相得益彰,使人读后能获得“文中有画,画中有文”的美感,韵味无穷。

E.本文叙述明晰而善于变化,文字凝练而富有诗情画意。作者一反委婉含蓄的手法,以浓郁的情思和直抒胸臆的表达来加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四、(15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使短语句式协调一致,匀称整齐。(4分)

我国地处亚洲东部,面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在这个辽阔的土地上,有广大的沃野,有河流的众多,自然条件非常优越,有山脉的纵横,还有丰富的矿藏,有茂密的森林。

答:

24、将下面的句子按照合理的顺序填入横线处,使之成为句意连贯的一段话。(4分)

我爱小池,也爱溪流,是因为我爱它们的“清”和“远”。,像开朗的小伙、活泼的姑娘,唱着欢快的歌儿,踏着轻快的脚步,走出群山,去迎接朝阳和大海。

①各种颜色的小鱼穿行其间,历历可数②溪流蜿蜒,如一条银蛇③小溪清澈见底,汪汪一碧,宛如一块温润的玉④时隐时现,游向远方⑤绿油油的水草在水底轻轻晃动

25、杨利伟首航太空,圆了中国人的千年飞天梦。某报举办了一个征联活动,上联是“英雄飞太空,国人兴奋”,请你围绕这一事件对出下联。(4分)

上联:英雄飞太空,国人兴奋;

下联:

26、标点符号往往能引发人们的联想,例如:“省略号像一条漫长的人生道路,等着你去书写它留下的空白。”请以一种标点符号(省略号除外)为描述对象,写一个比喻句,形象地阐发某种生活道理。(3分)

答:

五、(50分)

2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清。——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一寸丹心为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明?于谦《立春日感怀》

为国忘家,那曾有后公先私?——清?张彝宣《倒精忠?刺字》

人与祖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爱国主义不仅表现在异族入侵时奋不顾身地捍卫自己的国家,同时也表现为愤怒与忧患,批判与建设,谴责和赞美,这些都可以是出自对祖国的热爱。结合本专题的文章,谈谈你在和平时代对爱国主义的看法。

请以“祖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隽jùn秀)

2、D(A意—义;B减—简;C连—联)

3、D(A.问号改为逗号;B第一个句号改为逗号,冒号改为逗号;C去掉顿号)

4、D(“妨害”是有害于,“妨碍”指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阻碍、影响;“神志”侧重于知觉和理智,“神智”指精神智慧)

5、B(“见仁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的看法)

6、A(B暗中更换主语,应为“他还受到处分”;C赘余,去掉“不可”D“产生煽情之嫌”是谁,有歧义)

7、是扬子江的江水声,因为这些战役与扬子江有关;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在这里曾经是战场,是历史的见证,这里有悠久的历史,也有灿烂的文化。

8、意在说明“巨流滚滚的扬子江”是在经历了许多曲折和起伏,容纳了许多清的和浊的支流而形成了现在的茫若无涯的、浩浩荡荡的规模。美丽的祖国何尝不是如此呢,她是经历了许多战争、贫穷之后,才形成现在的大好河山。

9、瀑布使人感到有一股雄壮宏伟的气势,奔腾冲激的力量,它的冲劲的确使人振奋,意在说明美丽的祖国变得强大、雄壮了,充满力量了。

10、小溪流入大海,流水化做羽云,这些都带有象征意味,是作者对祖国热爱的真情流露。

11、带着“惊讶”是因为这代表波兰精华的小屋竟然是如此的朴素;带着“柔情”是因为这里的一切与肖邦的音乐非常般配,令人景仰。

12、春天娇嫩的色调,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键上的轻盈的速奏。

13、因为,这里的冬天,一切如梦,给人的感觉只有肖邦和他的音乐长存。

14、写祖国数百年来的落后状况。

15、比喻和象征。

16、它暗示了我们民族的航船在历史的进程里搁浅了。

17、“就是祸”和“点得着火”都是针对黑暗现实来说的,说出这句真话对统治者来说“就是祸”,而对广大的人民群众来说就能点得着他们心中的“火”。

18、是指那些统治者。表达了统治者面对火山爆发时的无比声威,不知所措的惶恐。

19、通过作者的观感和想像把三幅画面有机地连接起来,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构成行文的线索。

20既要有宏观的把握,也要有身临其境的体察。既要从空中飞过,也要从地上走过,这样才能真正了解所谓“西北高原”的意义。在空中你可以得到一个概括的印象,在地上走过你才能切实地明白高原之所以为高原。对西北高原的了解不是凭空可以想像的。

21、江南的雪若“柳絮因风起”,带给人清灵俊逸的美感;西北的雪似“空中撒盐”,带给人厚重、实在的感觉,它具有填平一切坎陷的力量,同时使人感到心境清凉而实在。

22、A、E23、有广大的沃野,有众多的河流,有纵横的山脉,有丰富的矿藏,有茂密的森林,自然条件非常优越。

24、③⑤①②④?

25、佳音传神州,世界震惊;梦想越环宇,神州沸腾;功德圆天外,人间欢舞。(既要注意形式的基本一致,也要注重语意的整体吻合)

26、问号,就像人躬身自问一辈子,因为人生最大的困惑来自我们自身。

高中语文必修五测试卷 篇7

一、冷热不均———“永远都是那么几本。”

从各学校选用的教材看,主要集中在《史记选读》《唐诗宋词选读》《现代散文选读》等几本教材上。这主要是基于高考试题类型的训练考虑:分别从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和现代文阅读的角度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部分学校还会补充选修教材中的《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和《语言文字运用》等教材,其课程的设置还是相同的思考。而其他教材基本上不作考虑。以至于谈及选修教材,教师的反应“永远都是那么几本”,其余的教材连名字都叫不上来。于是选修课实际上成为了必修课,选不起来。

二、惯性滑行———“无非就是再教一本。”

必修教材上完后,经过期中考试,各学校马上投入到了选修教材的教学之中,基本上属于“无缝对接”。教师与学生从思想观念上和课程意识上并没有做好迎接选修课的准备,部分教师从备课到课堂授课都延续了必修教材教学的状态,并没有认真分析选修教材的特点。不少语文课堂,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无非还是预习、授课、复习、反馈,唾沫与粉笔齐飞,试卷共讲义一色。

三、紧盯高考———“瞄得越准,差得越远。”

到了高二,很多学校,很多老师开始迫不及待,目标直指高考。于是,各种类高考、仿高考的讲义材料横行。《史记》被上成文言文题型讲解课,教师热衷于大谈文本中的文言知识点,不厌其烦地整理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让学生背诵,抽查。好好的一篇篇经典就这样被支离破碎地处理了。对于“文”的教学,草草带过,以至于学生学完之后,只知道项羽是莽夫,刘邦是流氓!《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大谈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发材料让学生背诵意象、艺术手法,真正的诗词涵咏,意境赏析抛在脑后。试问这种教学呈现背离了选修教材的教学目标多远?

四、施教盲目———“以其昏昏,使人昏昏。”

从选修教材的教学目标看,与必修教材有较大差异。可以说对教师的基本功和专业素养有更高的要求。以《史记》为例,要求教师对司马迁生平经历和《史记》原著有一定的了解,对《史记》的历史观念和艺术特色有所研究。孙绍振教授说,语文教师的最重要能力就是文本解读能力。曹永军老师也曾介绍他们学校在《史记》选修教材授课之前组织教师系统研读《史记》,最后个个都成了《史记》的半个专家。而相当多的语文老师还是教材教参打天下,于是一知半解,牵强附会成为了常态。另一个关键在于对学情、教学目标的分析。学生在高一必修教材的学习后掌握了什么,还有哪些需要掌握,各选修课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现有的状况如何连接,重组,这些是要在授课之前就要想好的。

笔者认为:要处理好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的教学衔接,首先必须认清两者各自的特点和彼此的差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必修课必须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系列的目标。这说明必修课重在基础,强调共性。而选修课按照“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与探究”“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五个系列展开,其特点是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重在拓展性,强调差异性。但《课标》中还明确指出:选修课“同时也还承担‘基础性’的教育任务”。所以选修课本身也一定具有基础教育的功能。尤其在现有的高中语文教学进度安排上,必修五个模块的教材仅仅安排了1.25个学年,从夯实学生语文基础的角度看,是远远不够的。从另一个角度说,拓展性是建立在基础性之上的,两者并不能完全割裂或找到明确清晰的分野,从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操作上看,很难脱离语文基础谈拓展。

而从另一个方面看,必修教材的教学必然会涉及语文素养的提高,包括学生的选择学习、拓展学习、差异学习。这在必修教材中设置的语文活动明显体现。所以从总的教学思路来说,处理好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的教学衔接,似乎需要一点逆向思维:必修教材的教学勿忘拓展,选修教材的教学仍然需要重视基础。从教学理念上,要注意处理好以下三组关系:

一、取与舍

根据以往的经验,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的教学时间比例为1.25:1.75,其实选修教材实际上没有1.75个学年可以实施,因为至少有0.5个学年是高考复习(不少学校甚至更长)。必修教材五个模块在1.25个学年要充分实施课时尚且不够,选修教材的课时的捉襟见肘可以想见。所以,立足教材,立足学情,立足教学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取舍是十分必要的。但这种取舍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整本丢弃,而是尽可能地保证学生能够根据自身语文学习特点,领略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学的全貌,真正让学生选起来,真正提升拓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对于选修教材中的热门模块《史记选读》,笔者所在的备课组对选文进行了筛选,拟定了如下几篇文章作为课堂重点研习的文本:

司马迁其人———《太史公自序》

汉代风云人物系列———《项羽本纪》《高祖本纪》《淮阴侯列传》

理想人格的守望——《鲁周公世家》《孔子世家》《屈原列传》

《史记》教我写作文———《刺客列传》《魏公子列传》

这9篇文章组成四个教学系列在课堂上重点呈现,配合以文言知识点的教学,教材的其他文本或略讲,或作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材料,以问答和练习的形式加以补充。

而在文言文的教学上,增加了《唐宋八大家》的教学,选文按照两个原则进行:一是尽量保证八大家均有文章入选,尤其以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为重点;二是确保每个文体都有代表性的文章入选。

《唐诗宋词选读》按照“1+1”的模式组织教学,即同时代、同作家、同题材诗歌选取一首精讲,另一首自读赏析。

热门教材的精选精讲,节省出一定的时间进行其他选修教材的教学,如《写作》《语言文字运用》《新闻传记选读》《红楼梦选读》《论语孟子选读》等。但根据实际情况,各教材的教学组织形式不尽相同。《写作》教材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已经穿插进必修的1.25学年实施。《语言文字运用》分两个时间段实施,一是高中入学的衔接教学,另一个是高三语言基础知识一轮复习。《鲁迅作品选读》《红楼梦选读》以及《论语孟子选读》则注重部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如高一、高二学年段开设的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等,文科班学生也可利用每周阅读课时间对上述教材进行补充阅读和课堂教学。学校文学社团如文学社、诗歌社可将相关教材作为学习材料。《新闻传记选读》等教材可作为艺术传媒类学生学习的材料。

需要指出的是,取与舍的理念不仅仅体现在选修教材中,必修教材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应该遵循这一原则。

二、快与慢

“文似看山不喜平。”无论从教材文本的实际情况,还是学生学习接受的一般规律上看,教材中不同文本或学习内容的处理方式应是不同的。有的地方适宜“清风拂面”,有的地方讲求“重锤敲打”。这样的理念在选修教材的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当然,在之前的必修教材的教学过程中也应该让学生有所感知。

教材教学实施何时快,何时慢应该基于以下考虑:

(1)教授内容是否为重点、难点?

(2)是否为第一次呈现的知识?

(3)文本本身是否具有经典性质?

(4)与现有学情,教学安排是否吻合?

(5)文本(知识)适合以何种方式呈现?

以上五个思考的角度大部分比较容易理解。需要注意的情况是,教师对文本以及对学生应该达成的深层次语文素养目标的理解极为关键。篇幅的长短绝对不能决定课时的多少,长文短教也绝不是片断的节选,而在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定位的清晰。《〈物种起源〉绪论》可以仅仅拿来进行行文思路的训练,《拿来主义》则不适合用来进行一般议论文要素的教学,而要反复品读、揣摩。“这一篇”还是“这一例”,教师的眼光很重要。

关于课型,文本研习课型如郁达夫《江南的冬景》、鲁迅《拿来主义》等,这类课文内涵较为深刻,涉及到的相关知识点较为复杂,有些地方需要“精雕细琢”。大部分文言文也采用文本研习的课型模式。阅读鉴赏课型如《月是故乡明》中的《乡土情结》,目的在于以人为本,突出语文的育人功能。注重用人类优秀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让语文成为滋养学生精神成长的源泉。诗文诵读课型如《笔落惊风雨》,由诗到词再到文赋,都具有很强的可诵读性。回归了学习诗词文的本质。活动体验课型《向青春举杯》《我有一个梦想》等,重在培养学生语文现场运用的能力。不同的课型(呈现方式)也暗示着教学节奏的快与慢,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好好拿捏。

关于“重锤敲打”,要侧重在“程序性知识”而不是“陈述性知识”。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与评价越来越倾向于学生对文本深入鉴赏和细致探究的现在,教师要少在结论性的答案上花时间,而要肯花时间引领学生真读文本,自主发现,涵咏感知。以《唐诗宋词选读》中的《醉花阴》教学为例,深入探究,具体研讨,横向整合,先读、再品、后悟,将课堂时间大方地交给学生,诗歌教学的“真义”才能慢火炖出“味”来:

师:注释上写“一作比”,“似”和“比”,你们认为哪个更好?

生:“似”更好。因为作者是用菊花来自喻,体现出自己的憔悴。

生:我认为“比”好,既然体现自己的憔悴,那么比黄花更憔悴就更能反映出自己的凄苦。

师:最早的版本是“似”,人“似”黄花,意味着人的憔悴感一分不增,一分不减,刚好与黄花一样。而“比”的程度可能更深,似乎情感更强烈。

生:作者是“东篱把酒”,有“暗香”飘来,这些都在暗示作者在赏菊。所以人与菊的形象是同时出现在画面中的,花面相映,用“比”字更贴切。

师:这种解读很有意思。让我们感受到“比”字体现出的作者的主观情感更强烈。李清照曾经“买得一枝春欲放”,就是鲜花,怕郎君认为她没有花美丽,所以“徒要教郎比并看”。一个“比”字生动地展现了少女与鲜花的交相增辉,现在却是人花共憔悴。所以我个人认为“比”字稍好一些。

三、破与立

语文能力是一个整体,但结合高中阶段的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它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语文应用能力是基础,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则是发展和提高。这三种能力既是高中阶段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他们经过循序渐进的努力能够逐步达到的具体目标。

这种思想体现在阅读领域,便形成了阅读的三个层次,即独立(理解)阅读———鉴赏阅读———探究(研究)阅读,标志着阅读能力的发展由理解能力———鉴赏能力——探究(研究)能力逐层递进。

选修教材的教学当然侧重于后两个能力的培养。当然这些能力的培养在必修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所铺垫。笔者在《乡土情结》《我心归去》《前方》三篇文章的教学中,让学生不仅概述每篇课文的大致内容和主题,尝试分析课文行文的思路,还要求学生归纳三篇课文在内容、思想、表现手法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使学生初步建立起文本之间联系与区别相结合的意识。教学过程由《乡土情结》出发,使学生初步领会什么是故乡,什么是乡土情结。主要明确一个问题:“为什么人们会依恋自己的故土家园?”让学生领会因为在自己的故乡承载着与自己有关的人和事,情和景。由此转向《前方》,重点解决一个问题:“人为什么又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启发学生在《前方》和《乡土情结》里总结出现实层面和理想层面两层原因。由恋家转向出走,再由出走、离家引向思乡和归乡的欲望———《我心归去》,通过学生举例和体会,明确离与归,出走与回归的欲念都是人类心灵选择归宿地的结果。紧接着补充余秋雨《乡关何处》的部分章节,说明人类的乡土意识是一种内在情感的需要,我们的心灵之乡是虚幻而难以寻找的。这样的整合教学的过程是对原有教材体系的“破”,也是基于能力要求与学生达成目标的“立”。

当然,教学方式与学习模式的突破需要恰当的切入点。从具体操作上看,必修教材模块五比较关键。作为高二年段语文教学的起始模块,它是最后一个必修模块,是进入选修模块教学的过渡。笔者认为,要利用该模块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拓展学习的意识,要上出一点选修课程的味道。

必修五模块提供的教学文本语言优美,思辨深邃,有很大的拓展阅读空间。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笔者利用其中的几个板块重新组织了教学流程,形成了若干个学生自主研学汇报主题。如利用《长亭送别》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两篇文本进行了《此情可待成追忆》的“古今文学作品中爱情”专题研究课。学生由这两篇文章切入,探讨文学中的爱情主题,人物塑造的艺术形式,爱情故事的叙事模式,中外爱情主题文学作品的差异等等。在学生的自主阅读和汇报展示中,《简爱》《傲慢与偏见》《梁山伯与祝英台》《长恨歌》等中外文学名著都进入了学生的视野,小说的创作特点和要素得到了细致的分析,电影和戏剧的表现手法在课堂上得到了直观的呈现,课堂教学不仅探究了文本,也对学生的生涯观念尤其是爱情观进行了教育。

同样的教学形式也应用到教材的《直面人生》专题:学生在司马迁、屈原、渔父各自不同的人生选择中上下求索,利用读书笔记和辩论会的形式深入研讨,找到自己心中的答案。而《记念刘和珍君》和《直面苦难》带领学生回顾历史,面对现实,让他们意识到人在苦难面前的坚强是一种最大的尊严。这其实是一种深刻的无痕的生命教育,有同学在课堂交流中想到了刚刚进入高中时的场景,想到了高一所学的第一个专题《向青春举杯》,想到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他们已经在主动思考如何面对生命,而充分的阅读与思考也让他们在这些问题上有了深入和个性化的认识,在后期的写作过程中令人欣喜地呈现出来。整个模块学完后,笔者以《我为什么而活着》为题让学生写了一篇教材学习心得,不少学生经过一个模块的学习,对这一主题进行了很好的诠释。

在选修教材中进行教学的跨越与整合,上文已有涉及。又如笔者在高二下学期进行的《太史公“论赞”专题教学》,利用《唐宋八大家》和《唐诗宋词选读》相关篇目进行的《中国古代贬官文化专题教学》,让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和思辨能力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上一篇:×中学2004年秋季学期工作总结下一篇:以灯塔为话题的生活感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