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1课件(精选8篇)
高中语文必修1课件 篇1
诀别-童安格-真爱是谁(点击听歌)夜冷清独饮千言万语 难舍弃思国心情 灯欲尽独锁千愁万绪 言难启诀别吾妻 烽火泪滴尽相思意情缘魂梦相系 方寸心只愿天下情侣不再有泪如你(口白)意映卿卿如唔: 吾今以此书当与汝永别矣,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竞书而欲搁笔„„3 愿“心电感应有道”“是实”学习探究:大多数革命烈士的遗书都表现得慷慨激昂.大义凛然, 而此信却显得委婉曲折, 甚至还有些”闲情逸致”, 融儿女私情于浩然正气之中.(既以情动人, 又以理服人)如果你跟林觉民生在同样的时代会怎么抉择?现在又会怎样做?* 作者简介:林觉民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一九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他在广州起义中,加入敢死队领先袭击总督衙门,中弹被捕。英勇就义时年仅二十五岁。《与妻书》是他在起义前三天在一块白方巾上写给妻子陈意映的的一封诀别信 竟:完毕是:对第:但瓜:象瓜一样分名作状善:使„独善形作使动①:尊敬形作动;②、③:老人形作名 重要字词句:(1)不能竟书而欲搁笔(2)虽不谓吾言为是(3)第以今日事势观之(4)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5)汝泣告我(6)瓜分之日可以死(7)卒不忍独善其身(8)汝幸而偶我(9)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③,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乐:以„为乐形作意动偶:嫁。形作动
高中语文必修1课件 篇2
一、选文编排方式逆反传统,教学中难以操作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教材为2007年第4版,为表述的便利,具体分析中,简称“苏教版《高》”)的最大特点是编排方式打破传统习惯,以专题作为选文编排单位,并有意识淡化文体。这种编排方式新、奇,但问题也随之而生。
1. 选文按专题编排,突出人文性弱化工具性
语言是人类进行思维和交际的工具,具有工具性;语言是人类的心声,又具有人文性。一般而言,选文学习强调的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选文教学应充分关注工具和人文两大元素。
但苏教版《高》的编排,过于注重教材的专题思想内涵,弱化了文言文的字词积累,忽视了“双基”目标的落实。
语文课毕竟不是思想品德课,应重点落实语文知识技能,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课绝不能“得意忘言”。我们开设语文课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母语的能力。如果丢了这些,那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苏教版《高》偏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过少关注语文的知识与技能。
2. 文体交错编排,让教师戴着镣铐跳舞
选文传统编排方式是文体分类编排,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1-5)(教材为2007年修订的第2版,为表述的便利,具体分析中,简称“人教版《高》”)采用这种编排方式。这种方式便于文体教学,便于一线教师的教学操作,符合学习的认知规律。而苏教版《高》反其道而行之,打乱文体,以主题内涵的统一性来编排文体,显得不伦不类。如必修四第一专题“我有一个梦想”的选文:《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我有一个梦想》《黄花岗烈士事略》等。古代议论散文、外国悼词、外国演讲词、近代序文等多种文体相间杂,让人眼花缭乱,看起来像一锅杂烩,或是一份拼盘。
苏教版《高》编写组个人的阅读价值取向扰乱了教材编排要求的系统性。今天古文,明天小说,后天再变诗歌,必然导致教学的跳跃性加大,打破了学习的连续感,让一线教师戴着镣铐跳舞,这不符合教学的规律!
二、选文结构比例不当,教材质量有瑕疵
1. 选编的古代诗词数量过少,不利于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
人教版《高》:共精选22首古代诗词,作者涉及屈原、曹操、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李商隐、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等12人,并有《汉乐府》《古诗十九首》《诗经》等,覆盖面较广,以最优秀的诗作完整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诗经—楚辞—汉乐府—魏晋诗—唐诗—宋词”的发展脉络。
苏教版《高》:共选10首古代诗词,作者涉及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李煜、晏殊、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等10人,选择范围局限在唐诗宋词。
比较而言,苏教版《高》在古诗词选编上有两个问题:一是选取的篇幅数量上偏少,不利于学生古诗词素养的积累提高;二是选编的范围有些褊狭,没能体现出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只在局部表现了中国古代诗词的高峰成就,学生的阅读及认识视野有局限。如极富成就的《汉乐府》《古诗十九首》等,苏教版教材就视而不选。
2. 选编的文言文与其他文体交错编排,忽视了古文教学的特殊要求
文言文因其语言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教学方式的独特性。人教版《高》一直采取单元的编排方式,以便教师教学操作。这一点经过历史检验是合理的、科学的,是广受教师欢迎的。但苏教版《高》一改单元编排方式,现代文和古文混编,把小说、诗歌、散文、古文等硬熬成一锅粥。如必修三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统领的篇目有:《指南录后序》《五人墓碑记》《品质》《老王》《离骚》《致西伯利亚囚徒》《啊,船长,我的船长》等。古文、中外小说、古代诗歌、外国诗歌等相交错。
文言文的语言现象与现代文不同,其教学任务与现代文也不同,教学任务的界定与教学环节的设置都有其特殊性,很难想象,教师在两周时间内,要教学古代序文、中外小说、中外诗歌等多种文体,这种随意性实难令教师接受。
3. 选编的外国文学过多,有“舍中捧外”之感
鲁迅说:“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我并不反对选取外国作品,但选谁不选谁,选多选少必然表现编者的良苦用心。在对待国外选文上,人教版《高》与苏教版《高》表现了较大的不同。
人教版《高》5册必修共109篇(首),国外18篇(首),占16%。
苏教版《高》5册必修共112篇(首),国外30篇(首),占27%。
比较而言:苏教版《高》国外篇目数量偏大,甚至必修二和必修五的国外选文已经分别占到了1/3。一本高中语文教材需要近30%的外国选文吗?一个中学生的文学视野需要那么大的国际阅读空间吗?为什么中国诸如鲁迅等那么多优秀作家的篇目被挡在教材选文之外?国外选文近30%的份额让人觉得教材编写组的专家夸大了国外作品的阅读价值!
当学生的母语基本知识结构和语文能力还需要提高的时候,把时间和视野过多关注到国外选文,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编写专家的个人偏好和学识不应轻率地强加给学生。
三、选编的写作指导随意、散漫,让作文教学无序操作
苏教版《高》的写作指导与人教版《高》教材的写作指导相比,最大的问题:不系统,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让一线老师难以操作。
我们先比较人教版《高》和苏教版《高》各五本必修教材在写作指导的编排上有着各自怎样不同的设计。
人教版《高》:在五册必修教材中,写作指导被细化为两大系列(记叙、议论),两个层级(基础等级、发展等级),二十个写作技术专题。
必修一: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人性光辉,写人要突出个性;黄河九曲,叙事要有点波澜
必修二:直面挫折,学习描写;美的发现,学习抒情;园丁赞歌,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想象世界,学习虚构
必修三:多思善想,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学会宽容,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善待生命,学习论证;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
必修四:解读时间,学习横向展开议论;发现幸福,学习纵向展开议论;确立自信,学习反驳;善于思辨,学习辩证分析
必修五:逼近真理,学习写得深刻;讴歌亲情,学习写得充实;锤炼思想,学习写得有文采;注重创新,学习写得新颖
苏教版《高》:写作指导在五册必修教材中随意、散漫。
必修一:激活我们的诗情(激活情感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鲜明的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夹叙夹议,枝繁叶茂;写难状之景如在目前
必修二:用墨如泼与惜墨如金(详略安排);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准确、及时与便捷(消息与通讯的写作);看好处,说门道(鉴赏文的写作)
必修三:生成诗歌的意象(如何写诗歌);写出人物鲜明的个性;为观点提供有力的支撑
必修四:让说理更令人信服;要有描写意识;文学短评的写作;演讲稿,写给听众
必修五:说明要说得清楚明白;写出你的真情实感;学会分析;让你的认识更加深刻
就写作而言,不同文体写作要求系统的写作技术指导,并要求相关写作技术知识的系统性和写作技术指导的延续性。比较而言,人教版《高》的写作编排布局科学、知识连贯、指导全面,而苏教版《高》的写作编排过于随意:
1. 写作指导的编排紊乱无序。人教版《高》的写作指导编排必修一和必修二是写人叙事,必修三和必修四是议论说理,必修五是写作提高:深刻、充实、有文采、新颖。按照由浅到深、由写人叙事到抒情议论、由基础等级到发展等级等合理的逻辑顺序,是一种金字塔模式构设的。而苏教版的写作指导明显呈散点状的无序编排,完全没有技术知识的系统性和技术指导的延续性。
2. 写作指导和选文编排各为一张皮。因苏教版《高》选文编排从属思想专题,文体属性被彻底打乱,而写作指导又要求具体的文体特性,因而每个小模块的写作指导与专题的粘合就像两张皮,不能合二为一。如必修二第二专题“和平的祈祷”的写作指导安排的是“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而本专题的几篇选文是《一个人的遭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安妮日记》《图片两组》,这几篇选文集中表现的主题是关于“和平”的思考,而写作指导是关于“叙述角度”。问题是:这几篇文章其写作的突出特点是叙述视角的使用吗?
3. 同一文体的写作指导跨越多本教材,教学操作相当困难。如议论文的写作指导,人教版《高》集中以必修三和必修四两册连续对议论文写作的各个技术要点作不间断的连贯指导,体现了布局的科学、知识的连贯、指导的全面。而苏教版《高》对议论文的写作指导,必修一第二个写作指导是“鲜明的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必修二第四个写作指导是“看好处,说门道(鉴赏文的写作)”;必修三第三个写作指导是“为观点提供有力的支撑”;必修四第一个写作指导是“让说理更令人信服”;必修五第三个写作指导是“学会分析”。议论文的系统写作指导竟然跨越五本书,横贯高一、高二两学年,其中还间杂叙事、描写、文学短评等其他文体的写作指导。
这种紧随专题思想内涵的写作指导编排,让教师对一种文体的写作指导时断时续,极不系统,极不连贯;让学生对同一写作文体的训练常常是浮光掠影,甚至是支离破碎。
四、选编的阅读作业题强化“育人功能”,淡化语文“知识与能力”
苏教版《高》的阅读作业题与人教版《高》的阅读作业题相比,最突出的问题是:过于强调选文的“育人功能”,而忽视了对学生的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务虚而非求实。
人教版《高》和苏教版《高》在阅读作业题的设计上有着各自不同的编排。
人教版《高》作业题设计是一课一练的形式,对每一篇选文都设计了3—4个问题。作业内容分为两个层级———理解鉴赏层次和拓展应用层次,其中“拓展应用层次”注重语文的知识与能力训练,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如人教版《高》必修五李密《陈情表》,设计的问题:
1.《古文观止》认为本文“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背诵全文,谈谈你的阅读体会。(本题———侧重理解鉴赏,注重背诵积累。)
2.翻译下列各句,并解释加点的词。(本题———拓展应用,文言字词积累。)
(1) 臣以险衅, 遭闵凶。
(2) 生六月, 慈父。
(3) 门衰祚薄, 晚有。
(4) 蒙国恩, 臣洗马。
(5) 岂敢, 有所希冀。
(6) 臣微志, 庶刘侥幸, 保卒余年。
3.本文层层推进,措词委婉,情真意切地陈说了自己不能应命的理由,请从中找出后世常引用的文句,加以体味,并尝试写一段话,陈述自己某种无奈之情。(本题———拓展应用,书面语言表达。)
苏教版《高》作业题的呈现方式,主要是“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等三种方式。“文本研习”侧重学生鉴赏文本的能力;“问题探讨”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意识;“活动体验”引导学生开展语文活动。如必修五第二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选了李密《陈情表》,其课后的作业题呈现为“文本研习”,设计的问题:
对于朝廷的征召,李密打算“辞不赴命”,但是要让晋武帝接受,十分困难。李密在《陈情表》中是怎么说的?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
该题在人教版《高》的作业中,当属第1题,属于文本的鉴赏,对文本应当积累的文言实词,没有涉及,不利于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而人教版《高》第2题,则以具体的“翻译、词语解释”进行文言字词积累的落实,另外人教版《高》第3题加强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扎实提高学生运用母语的能力。
比较而言,人教版《高》既注重语文的“知识和能力”,又兼顾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而苏教版《高》过于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强调“育人功能”,而淡化了“知识与能力”,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高中语文必修1课件 篇3
一、“错字”、“误音”
(1)《教科书》必修一91页《像山那样思考》有这样一句:“在一秒钟之内,我们就把枪弹上了膛,过度的兴奋竟使我们无法描准。当我们的来复枪膛空了时,那只狼已经倒了下来,一只小狼拖着一条腿,进入到那无动于衷的静静的岩石中去。”
句中的“描准”当为“瞄准”。“描”有二义:①照底样画(多指用薄纸蒙在底样上画),如“描图”;②在原来颜色淡或需要改正的地方重复地涂抹,如“描红”。“瞄”把视力集中在一点上或注意看。联系文段的意思,是集中注意力去看,对准,故当用“瞄准”。
(2)《教科书》必修二145页《林黛玉进贾府》有这样一句:“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是金蜼彝,一边是玻璃。”
句中的“蜼”字课下注音为“wèi”,查《现代汉语词典》当为“wěi”。
原人教版语文(必修四)45页,“蜼”的注音为“wěi”,是正确的。
(3)《教科书》必修一76页《江南的冬景》有这样一句:“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对于句中的“槎桠”,课下注解⑥注曰:[桠杈(yāchà)]形容树枝歧出。
查《现代汉语词典》“桠杈”可写作“丫杈”。可见不能等同“槎桠”。再查“槎”,意为“木筏或同茬”。而“茬”有“茎或根”的意思。所以课文应注:⑥[槎桠(cháyā)]形容树枝歧出。
二、“错注”、“误译”
(1)《教科书》必修一77页《江南的冬景》有这样一句:“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吧?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课下注解②注曰[“暮雨潇潇江上村”]语出五代诗人李涉《井栏砂宿遇夜客》诗。
编者将诗人李涉当成“五代”时诗人非常可笑,因为作者郁达夫在文中已指出是“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难道是郁达夫记错了?随便查查《全唐书》、《新唐书》就有确论:李涉是“唐朝诗人”,非“五代诗人”。
(2)《教科书》必修四64页《锦瑟》课下注解13注曰:[五十弦]传说上古时代的瑟有五十根弦。《史记·封禅书》中记载天帝让素女弹奏五十弦瑟,其音悲不可禁,于是分其瑟为二十五弦。
“锦瑟”语出《汉书·郊祀志》:“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於是塞南越,祷祠泰一、后土,始用乐舞。”查《辞源》(缩印,944页):“泰帝,指传说中的古帝名,即太昊伏羲氏,有的书上作‘大帝。”故课本注解的“天帝”应当作“泰帝”或“大帝”。
(3)《教参》必修二109页《阿房宫赋》,译文中有“蜀山秃顶,阿房矗起”和“妃嫔媵嫱,公主帝女,出了六国的宫殿,拉上辇车,来到了秦国”两句。
前一句中“秃顶”一词不雅;后一句中“帝女”不准确,战国时诸侯国还不能称为“帝”。“拉上辇车”,误译成这些六国王侯的女儿、孙女去拉辇车,应译为“乘辇车”。这两句可分别译作:
“蜀地的山光秃了,阿房宫出现了”和“六国王侯的宫妃,辞别六国的楼阁宫殿,乘辇车来到秦国”。
(4)《教参》必修三62页《指南录后序》,译文中有这样一段:“离开京口,带着匕首以防意外,几次想要自杀;经过元军兵舰停泊的地方十多里,被巡逻船只搜寻,几乎投江喂鱼而死;真州守将把我逐出城门外,彷徨无路,几乎死掉……靠了一条小船渡过惊涛骇浪,实在是没有办法,对于死本已置之度外了!”
“几自刭死”为什么翻作“几次想要自杀”?其实这个“几”与后面的“几从鱼腹死”、“几彷徨死”、“几落贼手死”、“几为巡徼所陵泊死”、“几陷死”等的“几”都是“几乎”的意思。
三、断错“句”、分错“行”
(1)《教科书》必修三106页《鸿门宴》中有这样一句:“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这一句中“何辞为”后面的句号应为问号,表反诘语气,应当更正过来。查《史记》1959年标点本、1963年标点本、1982年标点本皆为“何辞为?”
(2)《教参》必修三62页《指南录后序》,有这样一段译文:“我要向国君请罪,国君不答应;我要向母亲请罪,母亲不答应;我只能向祖先的坟墓请罪了。人活着不能拯救国难,死后仍要做个凶恶鬼去杀贼,这才是合乎义理的行为;依靠上天的神灵、祖宗的福泽,修整武备……这也是合乎义理的行为。”
译文中“母亲不答应”后面的分号应为句号。另外,“我只能向祖先的坟墓请罪了”后面的句号应为逗号,这样才能理清本段的层次关系。因此此段译文应标点为:“我要向国君请罪,国君不答应;我要向母亲请罪,母亲不答应。我只能向祖先的坟墓请罪了,人活着不能拯救国难,死后仍要做个凶恶鬼去杀贼,这才是合乎义理的行为;依靠上天的神灵、祖宗的福泽,修整武备……这也是合乎义理的行为。”
(3)《教参》必修三《指南录后序》有以下几处分错行:
①37-38页,专题内容解析:“全文共8段,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4段),叙述出使元营的经过及逃亡路上的种种磨难,抒发九死一生的感慨。……第二部分(第6-8段),说明写作情况和结集目的,并从当时社会的君臣父子伦理来阐述自己报国的心志。”
“第一部分(第1-4段)”应当改为“第一部分(第1-5段)”,其中第5段,痛定思痛,借回顾九死一生的经历,抒发精忠报国的激情。
②54页,参考答案:“第4段痛定思痛,扣住一个‘死字概括九死一生的经历,表现出生之不易”和“第6段‘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从当时社会的君臣父子伦理角度阐述报国之志,论述为臣者为子者的人生选择”。
上述“第4段”对应的课本是“第5段”;“第6段”对应的课本是“第7段”,应当依照课本更改。
③62页,《指南录后序》有这样的译文:“不久,贾余庆等以祈请使的身份到元京大都去……正如古人所说:‘将有所作为啊!到了京口,得到机会逃奔到真州……最后到达永嘉。”
“译文”将第3段和第4段合在一起。“到了京口”这一段,应另起一段,才能对应课本的第4段。
四、原作“病句”,当校改
《教参》必修三57页《指南录后序》的相关资料及简介,选取了严迪昌《文天祥〈指南录〉》(南通《教学与研究》1979年第2期)的文章。其中“《指南录》有十一首《纪事》七绝,惊顽立懦地表现了‘英雄未肯死前休,风起云涌不自由。杀我混同江外去,岂无曹翰守幽州的视死如归和坚信抗敌事业后来有人的气概”这句是一病句,因为“惊顽立懦”不能修饰动词。
查考“惊顽立懦”的意思。《孟子·万章下》:“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这里的“顽”当指顽夫,即贪婪的人;“懦”当指懦夫,即贪生怕死的人。另外“惊”和“立”有使动用法。故“惊顽立懦”意思是“使贪婪的人惊醒,使贪生怕死的人立定志向”,不能作状语来修饰谓语。可修改为:“《指南录》有十一首《纪事》七绝,惊顽立懦。这些诗表现了‘英雄未肯死前休,风起云涌不自由。杀我混同江外去,岂无曹翰守幽州的视死如归和坚信抗敌事业后来有人的气概。”
高中必修三语文课件 篇4
作者: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秋兴八首(其一)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作者:白居易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默,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武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锦瑟
[唐]
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sì)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马嵬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高中语文必修1课件 篇5
2.5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落体运动研究的史实,了解逻辑推理的特色,理解任何猜想和假说都须要有实验验证的重要性。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史实了解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规律的过程,体会其推理方法的奥妙,同时了解猜想的必要性,感受探究规律的几个必要过程和科学方法的重要性,了解体会一些科学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史实能培养同学们的意志和科学的方法观,避免盲目和急功近利思想,提高自己的认识观。★教学重点
了解探索过程,明确探索的步骤,同时了解实验及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探究中的重要作用,从中提炼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学难点
“观念-思考-推理-猜想-验证” 是本节的重点思路,也是培养良好思维习惯的重要参考。★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讨论、交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自由落体运动,知道了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的质量无关。这一正确认识却经历了曲折而又漫长的历史过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的史实知识,了解科学家是怎样研究落体运动的。
(二)进行新课
1、历史的错误:关于下落物体快慢 课件展示:《亚氏观点》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石块上升到最高点所用的时间为:
tv02s g2 s前石块第一次通过“离抛出点15 m处”;2 s时石块到达最高点,速度变为零,随后石块开始做自由落体运动,会第二次经过“离抛出点15 m处”;当石块落到抛出点下方时,会第三次经过“离抛出点15m处”。这样此题应有三解。
当石块在抛出点上方距抛出点15m处时取向上为正方向,则位移x = +15m,a=10 m/s2,代入公式
xv0t12at 2得:1520t1(10)t2 2解得
t1=1 s;t2=3 s t1=1 s对应着石块上升时到达“离抛出点15 m处”时所用的时间,而t2=3 s则对应着从最高点往回落时第二次经过“离抛出点15 m处”时所用的时间。
由于石块上升的最大高度H=20m,所以,石块落到抛出点下方“离抛出点15m处”时,自由下落的总高度为HOB=20m+15m=35m,下落此段距离所用的时间
t2HOB2357s g10石块从抛出到第三次经过“离抛出点15m处”时所用的时间为:t3=2 s+7s=(2+7)s
★课余作业
复习全章内容,准备章节测验。★教学体会
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灵魂,是物理教学的根本;亲自实践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离开了思维方法和实践活动,物理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素质的培养就成了镜中花,水中月。
高中语文必修1课件 篇6
【知识精练】
1.某县结合新农村建设,将斗笠这一非遗传统产业作为引领村民发家致富的一大重点,实施“编织农户+加工大户+非遗创意+市场”的联体发展模式。目前,该县斗笠编织全年实现销售收入3000多万元,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这说明()
①文化与经济有相互交融的关系 ②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③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推进作用 ④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相交融。题干中通过编斗笠推动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体现了文化对经济的重要作用。②题肢与题干无关,不选。③题肢说法错误,不选。①④题肢符合题意,入选。【点睛】准确区分“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强调的是彼此制约、相互作用;“相互交融”强调的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主要是指经济、政治对文化具有决定作用,同时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主要是指文化与经济、政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2.下列关于文化与经济、政治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B.文化是基础,政治和经济是文化的反映 C.一定的政治、经济由一定的文化所决定 D.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与政治互不相关 【答案】A 【点睛】“相互影响”强调的是三者之间彼此制约、相互作用;“相互交融”强调的是三者彼此渗透、相互融合,指的是文化经济化、文化政治化。
3.自古以来,专注细节、精益求精一直是中国工匠秉承的精神,这种精神铸就了传统制造业的辉煌。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我们更要自觉弘扬工匠精神,推动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型。这体现()
A.一定的经济决定一定的文化 B.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C.文化建设能为经济建设提供方向保证 D.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答案】B 【点睛】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表现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化生产力在现代化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4.文博会是文化产业的“大观园”。2016 年5 月12 日,第十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隆重召开。文化创客馆的设立,金融、科技、旅游、体育、时尚等元素与文化联动的新业态的集中亮相,赋予了本届文博会全新的意义。材料体现了()A.文化是经济的派生物 B.文化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C.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D.文化为经济提供方向保证 【答案】C 【解析】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创客馆的设立,金融、科技、旅游、体育、时尚等元素与文化联动的新业态的集中亮相,赋予了本届文博会全新的意义。这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C适合题意;经济、政治、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领域。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A、B是错误的,排除。
5.首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博览会于2016年9月20日在甘肃省敦煌市举办。敦煌文博会是且前全国唯一以国际文化交流为主题的国家级盛会,也是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又一机制性创新平台。举办敦煌文博会的意义有()
①发挥文化的纽带作用,促进丝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与发展 ②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话语权,重新塑造中华文化的辉煌 ③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发挥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 ④以文化交流促进文化传播,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C 2 6.150多年来,《共产党宣言》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第一个纲领新文件,被译成20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出版,对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实践,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这说明()A.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自然而然地转化为物质力量 B.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C.文化是一种物质力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D.文化一旦产生,就能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 【答案】B 【解析】《共产党宣言》的诞生对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实践,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说明了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B项正确;选项A“能自然而然地转化”认识错误;C项错误;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D项错误。正确选项为B。
7.“十三五”规划在文化建设方面再次把“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是基于()
①文化生产力在经济中的作用 ②文化实力有利于提高民族凝聚力 ③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基础 ④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①④适合题意;②不是本题的原因,排除;经济和科技是综合国力的基础,③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B。
8.2017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大会发言人傅莹表示:“在我们国家历史上每当经济进入一个繁盛的阶段之后,往往就会出现文化、艺术的大发展。现在中国人均GDP已经超过5万元人民币了,也接近了国际上中等收入的水平。现在大家也注意到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在不断上升的。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化软实力还比较弱。就世界文化产业看,美国的文化产业在世界文化市场中 占42%,中国则不到5%。就我国文化产业看,也存在集约化程度低、文化出口能力弱等不足。”对此,我国必须()
①大力创新文化渗透的方式,主动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 ②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 ③把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斗争,作为文化发展的主攻方向 ④不断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B 9.“国家实力中有文化,文化中有国家实力;离开文化软实力谈不上国家实力,离开国家实力也没有文化软实力。”这启示我们()
A.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因素 B.把文化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 C.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独特标识 D.把加强文化建设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答案】B 【解析】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B适合题意。综合国力的基础是经济和科技,A是错误的;C材料没有体现,排除;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D是错误的。
10.近年来,S省委、省政府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文化建设,文化强省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实现了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比翼齐飞的格局。连续5年,该省文化产业保持30%以上的增幅,到“十二五”已成为该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文化生活道理?
(2)从“文化与社会”的角度,简要列举要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文化建设的文化生活依据。
【答案】
(1)S省文化产业到“十二五”末已成为该省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③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④抓好文化建设,可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高中语文必修1课件 篇7
1.教材呈现方式的变化
(1) 新教材用“章”取代了旧教材的“单元”, 这使得教材内容的条理性更强。
(2) 旧教材必修一中关于“地球上的水”的内容是在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第3、4、5 节, 新教材“地球上的水”则自成一章, 是继第一章“行星地球”和第二张“地球上的大气”后的第三章。
(3) 新旧教材正文和非正文所占比例不同。旧教材正文所占比例较大, 新教材非正文所占比例较大。例如, “海水运动”一节, 新教材的正文与非正文比例是1:4, 旧教材的正文与非正文所占比例是4:1。新教材正文部分用“读图思考”、“案例”、“活动”等编写, 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提供了便利。
2.教材内容的变化
(1) 旧教材关于“地球上的水”的内容在第三单元, 分别是:第三节“海水的温度与盐度”、第四节“海水运动”、第五节“陆地水与水循环”。新教材这部分内容自成一章, 一共三节, 外加一个“问题研究”, 即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问题研究为“如何利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
(2) 旧教材中有而在新教材中删除的内容:海水温度和盐度、海水运动的形式、洋流的形成、陆地水体类型。 在新教材中增加的内容有: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包括水资源及其分布、水资源与人类社会合理利用水资源;旧教材中关于厄尔尼诺的知识只是文字性的表述, 新教材中不仅添加了拉尼娜现象的表述, 还辅之以图, 更形象地说明了这两种现象的成因及影响。
(3) 新旧教材的图表有变化, 主要表现在:旧教材有17幅图, 一幅表;新教材有18 幅图, 因教材内容的变动新加了15 幅, 删除了旧教材的14 幅, 保留3 幅, 即“ 水圈的构成” (旧教材中图题为“陆地水体的存在形式及储量”) 、“水循环示意图”、“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对旧教材的“洋流模式图”做了补充, 因“活动”栏目的需要添加了全球风带, 合并为“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图”;新教材的图大多都分布在非正文部分。
(4) 新教材较之旧教材“活动”栏目占的篇幅较大, 且均位于正文部分, 一共有五个“活动”, 其中有四个就是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呈现, 且设计的案例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 问题设计也体现了很强的探究性。
(5) 新教材用章末的“问题研究”来深化本章内容, 较之旧教材章末的“自学园地”更便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可操作性较强, 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实用性, 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旧教材在内容的设置上多偏重于地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 有些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节, 学生学习时会感到枯燥乏味, 晦涩难以理解。而新教材内容的变化, 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对地理新旧教材内容变化的思考
1.新旧教材在呈现方式上的变化很大, 新教材非正文部分所占比例较大, 大多内容以“活动”、“案例”等方式呈现, 许多知识点都是点到为止, 留给教师的空间很大。教师应努力研究如何把握好教材, 如何整合好教材。
2.新教材编排的理念倡导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此理念在新教材中的体现就是“地图思考”、“案例”、“活动”“问题探究”版块的设置和增多。因此, 教师应思考如何运用这些新设置的模块?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才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如何解决学生活动过多和课时不够的矛盾?
3.新教材较之旧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中图表的变化很大, 只保留了较少的图表, 绝大部分是依据课文内容新增的。因此, 教师应思考如何解读这些图表?如何运用这些图表来为教材正文服务?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4. 教师应思考在新教材更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教材设置下, 学生的作业如何布置?如何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考核和评价?
5.新教材较之旧教材更加突出了人地关系, 贯穿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因此, 教师应思考如何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如何让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问题?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如何切实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如何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高中语文必修1课件 篇8
人对事物的兴趣往往在3分钟内产生,如果期间尚未引起兴趣,就很有可能放弃,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大脑对激素分泌的耐受性提高。笔者对所教高一年级学生进行观察发现,如果在每节课前3分钟提出这节课的学习主题后,学生的眼神变得明亮,表明已抓住其注意力,否则就要再想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可见,设计好情景导入非常重要。
教学实践中发现,以前常结合时事以某地区地震、卫星发射等新闻截图视频作为情景导入,教师在选择视频时,往往找一些视觉冲击力强的画面以突出本节课学习的重要性,这种做法的优点是学生会很专心看视频,注意力集中;缺点是学生看完视频后更关心视频中的新闻事件,就新闻事件展开议论的兴趣高于对通过新闻事件展开进一步地理探究的兴趣。因此,常见的问题是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很快,但转移也很快。因此,高一地理课的情景导入必须要有,关键是怎么设计。笔者尝试在进行情景导入时,设计一些发生在学生生活中的普遍现象,把现象成因作为问题进行引入。如在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中,问题导入设计成“一年为什么有四季,一天为什么有昼夜?”第二章第一节的问题导入为“风是怎样形成的?”第二节的问题导入是“降水的水源从哪里来?”第三节的问题导入是“地表不同的地形是怎样形成的?”第三章第一节的问题导入是“在地球表面为什么不同地区会有不同的自然景观?”这种做法的优点是使学生更加关注现象产生的原因,而非现象本身;对地理的学习更加深入,更好地达成课标要求;能用更少的时间完成情景导入,有效提高课堂效率;理论结合实际,促使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
二、设计问题链条,增强知识联系
在高中地理必修1中,有的章节需要历时近三周完成,而地理学习一周只有两个课时,所以学生在学习新内容时,对上一节的内容已比较生疏,知识间容易形成断层。因此,可用设计问题链的方法,增强知识间的联系。以第二章第一节为例,这节知识分为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运动、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三个部分,完成这节知识的教学,要用6~7节课,历时3~4周。为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能更好地做到前后知识的衔接,对整节知识有完整的认识和理解,以前两个标题为例在教学中笔者设计如下问题链:为什么同一季节天气不同,气温不同(大气受热过程)——风是怎样形成的(热力环流)——仅考虑热力环流原理,在地球表面高低纬间,近地面的风向是怎样的(单圈环流)——实际生活中,为什么赤道地区的风并不是来自极地(风的形成)——赤道地区的风主要来自哪里(三圈环流)——为什么南亚、东南亚、东亚地区在一年中随季节变化风向也发生变化(季风环流)——研究大气环流的意义是什么(气候类型、分布、成因、特点)。
这样设计问题链的优点在于:①利于形成学习知识的线索。问题链就是知识学习的主线,它能把课本中各个标题较好地串起来,使它们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变块状知识为带状知识。②利于形成由浅及深的思维过程。问题的提出随着产生地理现象的条件不断叠加,在做加法的过程中,使研究的内容不断深入,产生的自然地理现象更加复杂,也更趋向与现实生活一致。这样的学习过程更符合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及由浅到深的思维过程。③利于掌握和理解难点知识。产生实际地理现象的条件在叠加过程中,形成知识上的梯度,从而做到对难点知识的分解,分解后的难点知识再分散到不同的课时,学生学习的难度就更小了,而知识间又是递进关系,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不断重复用到前几节课的知识,可使难点知识不断熟化,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复习已学知识,学习与应用相结合,不断加深对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用板书式小结,落实课堂教学
通过课堂小结可帮助学生梳理归纳所学知识,建构知识网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印象,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可采用结构式板书进行小结,能更好地反映教学活动、思维过程,体现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有利于对章节知识的整体把握。
因果关系式板书能清晰反映思维顺序和知识间的因果关系。图1为第一章第三节的板书,它体现了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方式,导致形成黄赤交角,引发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进一步在地球表面形成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产生实际生活中的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板书体现了知识间的“四层”因果关系。
文字结构式板书能构建知识网络,提炼课本内容,课上可作为小结板书,课下还可以作为学生复习依据,如第三章第二节中,学生可以在文字结构式板书“地带性规律”(图2)里补全不同地带性的规律,以巩固所学知识。
图文结构式板书能体现地理图形语言特点,利于图文对应,使记忆内容更加简洁。第二章第二节第1课时的板书(图3)体现三方面内容:在以水的三态变化为内因及以太阳辐射和重力为外因的共同影响下,形成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三种水循环方式,在其影响下,对地表的干湿冷热、水资源的更新、地表物质能量的转换和输送产生了影响。▲
■endprint
一、创设情景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人对事物的兴趣往往在3分钟内产生,如果期间尚未引起兴趣,就很有可能放弃,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大脑对激素分泌的耐受性提高。笔者对所教高一年级学生进行观察发现,如果在每节课前3分钟提出这节课的学习主题后,学生的眼神变得明亮,表明已抓住其注意力,否则就要再想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可见,设计好情景导入非常重要。
教学实践中发现,以前常结合时事以某地区地震、卫星发射等新闻截图视频作为情景导入,教师在选择视频时,往往找一些视觉冲击力强的画面以突出本节课学习的重要性,这种做法的优点是学生会很专心看视频,注意力集中;缺点是学生看完视频后更关心视频中的新闻事件,就新闻事件展开议论的兴趣高于对通过新闻事件展开进一步地理探究的兴趣。因此,常见的问题是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很快,但转移也很快。因此,高一地理课的情景导入必须要有,关键是怎么设计。笔者尝试在进行情景导入时,设计一些发生在学生生活中的普遍现象,把现象成因作为问题进行引入。如在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中,问题导入设计成“一年为什么有四季,一天为什么有昼夜?”第二章第一节的问题导入为“风是怎样形成的?”第二节的问题导入是“降水的水源从哪里来?”第三节的问题导入是“地表不同的地形是怎样形成的?”第三章第一节的问题导入是“在地球表面为什么不同地区会有不同的自然景观?”这种做法的优点是使学生更加关注现象产生的原因,而非现象本身;对地理的学习更加深入,更好地达成课标要求;能用更少的时间完成情景导入,有效提高课堂效率;理论结合实际,促使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
二、设计问题链条,增强知识联系
在高中地理必修1中,有的章节需要历时近三周完成,而地理学习一周只有两个课时,所以学生在学习新内容时,对上一节的内容已比较生疏,知识间容易形成断层。因此,可用设计问题链的方法,增强知识间的联系。以第二章第一节为例,这节知识分为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运动、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三个部分,完成这节知识的教学,要用6~7节课,历时3~4周。为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能更好地做到前后知识的衔接,对整节知识有完整的认识和理解,以前两个标题为例在教学中笔者设计如下问题链:为什么同一季节天气不同,气温不同(大气受热过程)——风是怎样形成的(热力环流)——仅考虑热力环流原理,在地球表面高低纬间,近地面的风向是怎样的(单圈环流)——实际生活中,为什么赤道地区的风并不是来自极地(风的形成)——赤道地区的风主要来自哪里(三圈环流)——为什么南亚、东南亚、东亚地区在一年中随季节变化风向也发生变化(季风环流)——研究大气环流的意义是什么(气候类型、分布、成因、特点)。
这样设计问题链的优点在于:①利于形成学习知识的线索。问题链就是知识学习的主线,它能把课本中各个标题较好地串起来,使它们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变块状知识为带状知识。②利于形成由浅及深的思维过程。问题的提出随着产生地理现象的条件不断叠加,在做加法的过程中,使研究的内容不断深入,产生的自然地理现象更加复杂,也更趋向与现实生活一致。这样的学习过程更符合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及由浅到深的思维过程。③利于掌握和理解难点知识。产生实际地理现象的条件在叠加过程中,形成知识上的梯度,从而做到对难点知识的分解,分解后的难点知识再分散到不同的课时,学生学习的难度就更小了,而知识间又是递进关系,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不断重复用到前几节课的知识,可使难点知识不断熟化,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复习已学知识,学习与应用相结合,不断加深对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用板书式小结,落实课堂教学
通过课堂小结可帮助学生梳理归纳所学知识,建构知识网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印象,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可采用结构式板书进行小结,能更好地反映教学活动、思维过程,体现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有利于对章节知识的整体把握。
因果关系式板书能清晰反映思维顺序和知识间的因果关系。图1为第一章第三节的板书,它体现了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方式,导致形成黄赤交角,引发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进一步在地球表面形成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产生实际生活中的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板书体现了知识间的“四层”因果关系。
文字结构式板书能构建知识网络,提炼课本内容,课上可作为小结板书,课下还可以作为学生复习依据,如第三章第二节中,学生可以在文字结构式板书“地带性规律”(图2)里补全不同地带性的规律,以巩固所学知识。
图文结构式板书能体现地理图形语言特点,利于图文对应,使记忆内容更加简洁。第二章第二节第1课时的板书(图3)体现三方面内容:在以水的三态变化为内因及以太阳辐射和重力为外因的共同影响下,形成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三种水循环方式,在其影响下,对地表的干湿冷热、水资源的更新、地表物质能量的转换和输送产生了影响。▲
■endprint
一、创设情景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人对事物的兴趣往往在3分钟内产生,如果期间尚未引起兴趣,就很有可能放弃,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大脑对激素分泌的耐受性提高。笔者对所教高一年级学生进行观察发现,如果在每节课前3分钟提出这节课的学习主题后,学生的眼神变得明亮,表明已抓住其注意力,否则就要再想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可见,设计好情景导入非常重要。
教学实践中发现,以前常结合时事以某地区地震、卫星发射等新闻截图视频作为情景导入,教师在选择视频时,往往找一些视觉冲击力强的画面以突出本节课学习的重要性,这种做法的优点是学生会很专心看视频,注意力集中;缺点是学生看完视频后更关心视频中的新闻事件,就新闻事件展开议论的兴趣高于对通过新闻事件展开进一步地理探究的兴趣。因此,常见的问题是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很快,但转移也很快。因此,高一地理课的情景导入必须要有,关键是怎么设计。笔者尝试在进行情景导入时,设计一些发生在学生生活中的普遍现象,把现象成因作为问题进行引入。如在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中,问题导入设计成“一年为什么有四季,一天为什么有昼夜?”第二章第一节的问题导入为“风是怎样形成的?”第二节的问题导入是“降水的水源从哪里来?”第三节的问题导入是“地表不同的地形是怎样形成的?”第三章第一节的问题导入是“在地球表面为什么不同地区会有不同的自然景观?”这种做法的优点是使学生更加关注现象产生的原因,而非现象本身;对地理的学习更加深入,更好地达成课标要求;能用更少的时间完成情景导入,有效提高课堂效率;理论结合实际,促使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
二、设计问题链条,增强知识联系
在高中地理必修1中,有的章节需要历时近三周完成,而地理学习一周只有两个课时,所以学生在学习新内容时,对上一节的内容已比较生疏,知识间容易形成断层。因此,可用设计问题链的方法,增强知识间的联系。以第二章第一节为例,这节知识分为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运动、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三个部分,完成这节知识的教学,要用6~7节课,历时3~4周。为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能更好地做到前后知识的衔接,对整节知识有完整的认识和理解,以前两个标题为例在教学中笔者设计如下问题链:为什么同一季节天气不同,气温不同(大气受热过程)——风是怎样形成的(热力环流)——仅考虑热力环流原理,在地球表面高低纬间,近地面的风向是怎样的(单圈环流)——实际生活中,为什么赤道地区的风并不是来自极地(风的形成)——赤道地区的风主要来自哪里(三圈环流)——为什么南亚、东南亚、东亚地区在一年中随季节变化风向也发生变化(季风环流)——研究大气环流的意义是什么(气候类型、分布、成因、特点)。
这样设计问题链的优点在于:①利于形成学习知识的线索。问题链就是知识学习的主线,它能把课本中各个标题较好地串起来,使它们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变块状知识为带状知识。②利于形成由浅及深的思维过程。问题的提出随着产生地理现象的条件不断叠加,在做加法的过程中,使研究的内容不断深入,产生的自然地理现象更加复杂,也更趋向与现实生活一致。这样的学习过程更符合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及由浅到深的思维过程。③利于掌握和理解难点知识。产生实际地理现象的条件在叠加过程中,形成知识上的梯度,从而做到对难点知识的分解,分解后的难点知识再分散到不同的课时,学生学习的难度就更小了,而知识间又是递进关系,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不断重复用到前几节课的知识,可使难点知识不断熟化,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复习已学知识,学习与应用相结合,不断加深对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用板书式小结,落实课堂教学
通过课堂小结可帮助学生梳理归纳所学知识,建构知识网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印象,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可采用结构式板书进行小结,能更好地反映教学活动、思维过程,体现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有利于对章节知识的整体把握。
因果关系式板书能清晰反映思维顺序和知识间的因果关系。图1为第一章第三节的板书,它体现了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方式,导致形成黄赤交角,引发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进一步在地球表面形成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产生实际生活中的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板书体现了知识间的“四层”因果关系。
文字结构式板书能构建知识网络,提炼课本内容,课上可作为小结板书,课下还可以作为学生复习依据,如第三章第二节中,学生可以在文字结构式板书“地带性规律”(图2)里补全不同地带性的规律,以巩固所学知识。
图文结构式板书能体现地理图形语言特点,利于图文对应,使记忆内容更加简洁。第二章第二节第1课时的板书(图3)体现三方面内容:在以水的三态变化为内因及以太阳辐射和重力为外因的共同影响下,形成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三种水循环方式,在其影响下,对地表的干湿冷热、水资源的更新、地表物质能量的转换和输送产生了影响。▲
【高中语文必修1课件】推荐阅读:
高中语文《金岳霖先生》教案1 苏教版必修09-04
高中语文《第1专题 第3课 雨巷》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09-01
高中语文必修09-08
高中语文必修教案09-30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课时跟踪检测(九)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新人教版必修4课件07-31
高中语文必修5检测11-13
高中语文必修三教学12-30
高中语文必修名句总结01-02
高中语文必修古诗词06-03
高中语文必修一必背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