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导学案

2024-07-23

高中历史导学案(共12篇)

高中历史导学案 篇1

如今导学案教学模式深受老师和学生的欢迎,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导学案教学模式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目前, 高中历史教师也开始运用导学案教学模式, 并使之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而导学案产生的前提基础是要求教师先了解和分析学情, 再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过程。因此, 导学案教学模式是需要师生合作完成的。

一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意义

高中历史实现高效教学离不开导学案这一重要教学模式, 因为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关键是探究导学案问题, 重点是整理知识, 特色是思考阅读, 着力点是对练习进行巩固。教学实践表明,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导学案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学的格局, 教师不再是过去的管理者和指挥者, 而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 学生也不再是过去的被动学习, 而是主动地去构建知识。导学案可以详细地记录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 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复习, 还提供了学生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的平台, 储备了知识, 以促进进一步学习并提供借鉴经验。

二导学案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运用中的环节

1. 导学案的编写

认真严肃地编写导学案是运用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基础工作。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先做好准备再进行导学案的编写, 具体的准备工作有: (1) 对教学大纲进行认真仔细的研究, 要遵循新课改的要求, 导学案设计要确保围绕学习主题, 不能局限于教材, 要善于随机应变,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 要认真地去了解学生、了解学情, 掌握学生的基本学习状态、知识经验水平以及他们的心理状态, 从而针对这些实际情况来设计导学案。准备好上述两项工作后, 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应按照主体性原则, 将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同时要遵守指导性原则, 对学生在学法和深度上的学习予以指导;还要遵循层次性原则, 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主观能动性予以充分的尊重, 设计学案时注意其层次性。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编写导学案时, 不仅要对学生资源进行充分地挖掘, 也要让学生适当地参与进来, 使得导学案更适用。

2. 学生依案自学

导学案要求学生的自主学习要围绕一定的目标来进行。学生在课前预习、自学时, 历史教师可以给学生制定预习目标和任务, 这也要与课堂教学目标相结合,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知识, 并且教师要采用一定的方式来监督和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导学案通常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较清晰的知识体系, 因此, 学生要善于抓住重点, 结合导学案进行自学, 清楚地构建一个基本的知识框架和脉络, 在反思环节做好总结和反思。

3. 交流讨论

教师要善于运用导学案教学模式, 更要善于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历史教师要给学生自学的机会, 在此基础上再去了解其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 从而引导帮助其掌握好重难点知识, 解决方式可以有交流讨论等;历史教师也可以参与讨论过程, 多与学生进行交流, 从旁指导学生的讨论, 引导他们得出正确的结论, 树立正确的观点, 还可以作更详细的解析。

4. 精讲答疑

经过上述的自学和交流环节, 学生也开始了解和认知新知识。历史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 进行精讲答疑, 这要与课堂教学重难点相结合, 解答和纠正学生的错误理解和疑问。另外, 要给学生留足自由交流的机会, 教师的讲解要结合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 对学生共同面临的问题进行解答。教师还要善于启发学生, 培养学生的兴趣, 巧妙设计各教学环节, 以便进一步培养其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5. 达标总结

达标, 也就是教师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历史练习题, 从而了解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规定的知识, 实现本节历史课的教学目标。同时, 设计习题要兼顾知识的基础性和思维性。总结是学生对自己的全部学习过程的总结, 既是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的过程, 又是对自己的知识进行整理和构建的过程。

三结束语

总之, 将导学案教学模式应运用于历史教学当中, 要对师生间的角色进行精准的定位, 将“导”和“学”都贯穿起来, 投入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去, 同时注意不能过于侧重某一方而忽视了另一方。教师既要摒弃传统的“满堂灌”, 又不能让学生完全地放任自流。要将师生间的地位理清, 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凸显出来。教师要对课堂生成性资源加以重视, 不要受学案的约束, 要重视课堂生成, 并对学生的积极性加以重视, 灵活地处理课堂上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何志强.“导学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 2013 (1)

高中历史导学案 篇2

家思想的形成

【自主学习】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百家争鸣”背景:(1)经济上 崩溃;(2)政治上 崩溃,周王室衰微;(3)阶级关系上,原来地位低下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并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4)文化教育上贵族、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

2、“百家争鸣”主要派别和代表人物:

①道家学派的 和庄子;②儒家学派有、孟子和荀子;③墨家学派的 ;④法家学派的商鞅、。

3、“百家争鸣”的影响: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运动。

(2)是中国、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 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了 学派,思想核心是“ ”;他主张“ ”;他首创私人讲学,主张“ ”。

2、孟子和荀子:

(1)孟子:发展了孔子“ ”的思想,主张实行“ ”,提出“ ”的民本思想。在伦理上主张“ ”。

(2)荀子:主张统治者施政用“ ”和“ ”,以德服人,提出“ ”的著名论断;在伦理观上主张“ ”。

(3)、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 的需要。战国后期,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创立了道家学派,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 ”。政治上主张“

【同步训练】

经典题例

1、(2008四川文综12)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予乱”。他批评的是

()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 解析:“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因此韩非批评的应该是儒家学说。例

2、(2007北京文综15)近年来在汉堡发现了一本在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该书译自法译本,法译本译自拉丁译本。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对以上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A、当时中国政府重视对欧洲宣扬中华文化 B、孔子的思想在欧洲曾经得到推崇 C、该译本出现在“西学东渐”时期 D、《论语》曾在欧洲以多种语言流传

解析:从书名《论语》和“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可知讲的是孔子,故B项本身是正确的;C项的“西学东渐”时期应为明末清初时期的“西学东渐”,在时间上是相吻合的,这个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也使得C项描述的状况具备可能性;D项可能直接从题干中解读出来。此时期中国文化的外传主要是西方传教士把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而不是当时中国政府的宣传。

基础训练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①社会大变革使思想界非常活跃 ②各国国君为富国强兵纷纷养士

③“学在官府”局面的改变,贵族对教育的垄断被打破 ④科技生产迅速发展,唯物主义战胜唯心主义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A.文化运动 B.社会变革 C.思想解放运动 D.学术交流

3、下列孔子的思想中最能体现“以民为本”的是

()

A.仁“和”“礼” B.“仁”和“德治” C.“克己复礼” D.“忠恕之道

4、第一个完整地提出“仁政”学说的儒家思想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董仲舒

5、“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老子实际上主张()

A.民贵君轻,行仁政 B.事物是对立统一的 C.无为而治,缓和矛盾 D.杜绝浪费,勤俭治国

导学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篇3

一、课前准备;预习

现在,教育界推出了许多教育新模式,但几乎每种教学模式都强调学生在课前认真预习。因此,预习是学好各科的一个重要环节。历史,这门学科的特点就是内容广而零散,而现在的学生的历史知识又相应缺乏。因此,历史教学的最大困难就是学生对学习内容陌生。这样,预习就显得尤其重要。所以学生课前应作好充分的课堂预习。预习不是简单的看书,而是我们应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让学生在课前试着去找重点难点,发现问题,同时可通过多种途径如上网、查资料来弄懂自己不懂的东西。如果还是不懂的话,上课就可有重点地听,这样老师上课就轻松了,学生也对所学内容更容易理解了,效果就显然了。

二、课前设计教学流程

大部分老师的每节课的教学步骤,流程大体相同,尤其是老教师,他们有经验。在设计导学案时,老师在课前先把这一节课的主要教学环节设计好。如:学习目标、基础知识、重点知识等,他们可以填空,问答题的形式在导学案中呈现出来。导学案在课前就应先发给学生,要求他们在课前预习中就尽力完成。而难度大的可相互讨论查阅资料。课堂上,以导学案为依据,根据其中的环节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多种形式,如学生来充当老师角色跟同学讲解,也可用竞答等。教师则适时点拨,甚至有时候可用具有图文并茂特点的多媒体来帮助学生理解,规范答案。这样,同学们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

三、精选练习:课后检测

每节课后,可适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了解他们上课掌握的情况。在笔者实行导学案教学的年级中,备课组内的每位老师轮流提前两周准备下堂课的导学案,包括其中的习题,其他老师第二周校正,及提意见,然后定稿。习题分课内与课外两部分,根据学生情况,确定题目数量及难易。通常在课内检测中题量相对少而精,课外检测则相对多而广,并会进行延伸。课内讲解时,注重分析、审题提高学生答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技巧。课外练习,则要求上交,老师通过批改作业发现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然后再进行集中讲解或个别辅导。

四、课后总结、反思

反思是对该堂课的总结反馈,每个导学案的课后反思通常由老师或学生填写。老师可以及时总结优缺点,以便修改和完善后面的导学案,提高以后的教学。

五、定期回顾测试达到巩固要求

在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知识点掌握比较零散。因此,教师在每单元或每专题后,要对所学内容进行一次回顾梳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全面系统的掌握。而接下来就是进行单元测试或专题测试。这样长期坚持下来,学生就会养成一种习惯,逐渐地,能力也就得到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就水到渠成了。

高中历史导学案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篇4

Ⅰ.问题与解决策略一

问题一:个别教师穿新鞋、走老路, 使导学案教学流于形式

在我校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 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师惯性思维的影响, 个别教师在课堂上总是以自我为中心, 不愿意放手, 不放心让学生去讨论、去展示、去探究, 甚至有的教师一讲到底, 重回“一言堂”和“满堂灌”的老路, 使导学案教学改革流于形式。

解决策略一:更新观念, 积极探索, 做到一个“放”字

“学习金字塔”理论表明, 我们最常用的“听讲”学习方式效果最低, 两周以后学习内容只能记下5%, 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 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因此, 教师一定要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积极参与到导学案教学改革中来。教师在采用导学案进行教学时, 要努力做到一个“放”字:放手让学生阅读自学教材;放手让学生自行构建知识体系;放手让学生合作探索新知识、新内容;放手让学生讨论, 质疑重点和疑难问题, 并各抒己见;放手让学生去概括规律和归纳结论, 把“舞台”真正还给学生。

Ⅱ.问题与解决策略二

问题二:个别教师课堂改革行为极端化, 使导学案教学模式僵化、步入误区

在导学案教学改革中, 少数教师往往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 容易步入误区:一是把“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 由“生灌”代替“师灌”, 课堂表面上热热闹闹, 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教师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之后, 只是由几个成绩优秀的学生把他们的答案和解答过程说给其他学生听而已, 难以发挥导学案的作用。二是把导学案当成了练习题集, 教师表面上是在借助导学案教学, 实则是在一题一题地做练习, 变相加重了学生负担, 效率依然低下, 背离了导学案的初衷。三是由“填鸭式”变成“放羊式”, 从“不展示”变成不经选择的“全盘展示”, 从形式上看这种生教生的模式很新颖, 但缺乏教师的引导, 教学目标不明确, 内容过多过杂, 重点不突出, 难点没突破, 使导学案丧失了基本的导学功能, 貌合而神离。

解决策略二:精心设计, 灵活运用, 突出一个“导”字

要避免导学案教学陷入误区的关键是教师要对导学案进行精心设计, 有效组织教学, 真正实现由“讲师”向“导师”的角色转变。应主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1.灵活导入, 做好导趣工作。兴趣是求知的向导, 关系到课堂教学成功的第一步。在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兴趣, 精心设计导入, 创设具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 才能有效抓住学生注意力, 迅速切入课堂, 开展一系列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 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如教授人民版必修二《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一课时, 教师通过播放动态版《清明上河图》视频片段, 把学生带入宋代繁华、喧闹的城市之中, 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2.立足于“四精”, 做足导学功夫。教师导学要立足于“四精” (即精选、精讲、精练、精批) , 通过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为学生表现提供舞台, 让课堂充满魅力。一是精选。精选教学资源重构教材, 用核心问题统领整堂课的重难点来带动学习和研讨, 避免内容过多过杂;精选认知策略指导学法, 让学生掌握最佳学习路径, 在“学会”的基础上做到“会学”。二是精讲。精讲核心问题, 精讲思维方法, 点拨疑难点, 为各个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扫清障碍。三是精练。选择具有思维发散性、训练层次性和迁移应用性的典型题目进行精练, 在训练中引导学生归纳解题的思路和规律, 在适当控制练习量的基础上保证训练效果。四是精批。综合运用各种手段, 做到课前抽批部分, 预知学情;课中互批互评, 提高判断力, 互相吸取经验教训;课后全批, 整体反馈学情, 并选择少数学生面批, 对症下药, 提高实效。

3.引导思维, 凸显导思功效。“学起于思”,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以思维训练为核心, 善于提供思维杠杆, 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 拓展学生的思路。主要包括:一是要引导学生围绕核心问题深入探究, 充分展现学生思维过程中的障碍与困惑。二是在交流过程中,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评价, 寻找其思维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和引导, 鼓励学生创新, 对同一问题敢于发表不同意见, 使学生处在问题的不断解决之中, 思维保持活跃状态, 得到有效训练。三是在教学中除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之外, 教师自己的思维也要充分展开, 才能实现师生良性互动, 做到教学相长。

Ⅲ.问题与解决策略三

问题三:学生参与度不均衡, 使部分课堂沦为少数学生的表演秀

实践证明, 导学案教学确实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机会, 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实现了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 少数优秀生和积极分子的参与度明显高于学困生和性格内向的学生。有的学生虽然基础较好, 但性格内向, 不善于争取机会发表意见;有的学生想参与但由于自身基础薄弱而显得力不从心, 参与课堂的机会往往被少数优秀生和积极分子所垄断, 其他学生则成了陪衬, 达不到全面共同发展的目的。

解决策略三:小组合作, 分层施教, 力求一个“全”字

要解决学生参与度不均衡的问题, 教师要注意以下三点。

1.面向全体, 营造氛围。在导学案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转变观念, 坚持“以生为本”, 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和表现, 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敞开心扉。教师要从学情出发, 精心设计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参与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情景, 并给予其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尽可能满足他们的合理学习要求。教师还要特别关心和帮助后进生, 以饱满的激情感染他们, 以博大的胸怀宽容他们, 努力帮助其得到认同、找回自信、大胆展现, 得到有效锻炼。此外, 教师还要重视课外交流, 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学习, 也要关心他们的思想和生活, 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激发每一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互帮互学, 全员参与。教师采用“兵教兵”、“兵带兵”的模式, 在性格互补、男女搭配、成绩均衡的基础上建设小组学习团队, 并要求小组内部两两之间结成对子, 互帮互学。在教师的指导下, 实现优秀生与学困生、积极分子与性格内向的学生之间团结合作, 共同完成学习目标。教师还要采取有利于学困生和性格内向的学生积极参与的激励策略, 在组内让他们拥有优先发言权, 使他们更容易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展示交流中, 尽量是强者让、弱者上, 正确让、错误上, 增强全体学生的自信心, 同时有效避免群体犯习惯性错误。

3.分层施教, 全面发展。教师创新教学组织管理形式, 分层施教, 尽量让自己的教学覆盖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一是课前预习分层。优秀生在自学课本、完成预习任务后补充一定量的扩展内容;中等生在自学课本后完成相关预习任务;对于学困生则只要求其在自学课本后, 努力完成预习导学中的基础题。二是课堂教学分层。优秀生放手让他们自主学习, 让其更加出类拔萃;中等生引导其积极参与, 促使其向优秀生转化;学困生则由教师亲自指导, 热情帮助, 大力肯定, 使每一个学生都得以发展。三是作业分层。学困生完成基本题, 达到基本的教学要求;中等生在此基础上, 完成一定量的变式题和综合运用题;优秀生则增加能提高学生素质、综合性更强的题目, 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的上进, 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Ⅳ.问题与解决策略四

问题四:部分青年教师课堂驾驭能力低, 使教师的主导作用难以发挥

由于导学案教学实现了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 课堂容量大、形式多样, 对我们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指导能力, 具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 才能灵活地驾驭课堂。但是部分青年教师由于缺乏足够的教学经验,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性真正调动起来以后, 对课堂不能进行有效调控, 甚至被学生牵着走, 难以完成教学任务。

解决策略四:二次备课, 跟班听课, 强化一个“研”字

导学案的使用在客观上减少了教师的话语权, 让课堂成了学生快乐展示的舞台, 教师一定要能够扮演好一个“导师”的角色, 要能用点睛之语来激发学生的灵感。因此, 课堂驾驭能力不足的青年教师就必须苦练内功, 强化对教学的钻研, 实现快速成长, 以达到导学案教学的要求。

青年教师钻研教学, 主要从三个方面下足工夫:一是二次备课, 钻研教材。“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青年教师对导学案的使用, 不要仅仅满足于拿来主义, 而要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深钻教材, 对导学案进行二次备课。只有对教材内容有了充分理解和必要整合之后, 才能真正完成自己的个性化解读与设计, 在课堂教学中也才能灵活运用。二是重视反馈, 调研学情。青年教师要重视课前、课中和课后各种渠道反馈过来的学生情况, 及时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 提前预知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并积极应对, 做好必要而充分的准备工作。三是跟班听课, 进行教学反思, 深入研究课堂。青年教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 向名优教师学习, 以模块为单位带问题跟班听课, 采取消化、吸收、模仿、反思与创新的学习模式, 实现对不同的教学方法的整合, 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

总之, 导学案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 但在实践过程中, 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 加强对导学案各个环节的设计, 努力提高课堂驾驭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导学的功能, 使导学案成为我们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工具。

参考文献

[1]苏立康主编.现代教育思想[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2]严君.导学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原则与作用[J].中学教学参考, 2012 (33) .

[3]潘俊.做教师更要做导师[J].教育艺术, 2010 (5) .

社会历史的主体导学案(打印 篇5

2●班级___●姓名______●组别___ ●小组长_____

【教师寄语】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

Bow from the thick and thin responsible for the people.--“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the Duke

一、明确目标引导过程

1.知识目标:认识并理解人民群众的含义、地位、作用,理解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能力目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点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

【学习重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学习难点】人民群众的含义。

【教学方法】引入实例法、自学阅读—讲授法、教师启发、引导,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

二、自主学习筑牢基础(准确扎实记忆基本原理,动脑思考小问题加深理解基本原理)要求:阅读回顾教材P92—95页知识,完成以下内容,初步把握教材知识体系。勾划并标注好课本重点并把空白处填写完整)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

1、人民群众含义:

注意:

(1)人民群众的主体是。英雄人物也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员。

(2)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它具有不同的内涵。

(3)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

2、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

(1)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社会历史首先是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2)具体表现:

①人民群众是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的决定力量。

(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

2、党的群众观点基本内容:

3、党的群众路线

(1)群众路线的地位:

(2)群众路线基本内容:

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原理归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决反对脱离群众的倾向和作风。

预习后我的疑问:-学贵知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

三、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013年11月9日至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将在北京召开,改革将成关键词。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材料二:2013年7月21日至23日,总书记在湖北调研时强调,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增强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发展活力,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材料三:2013年10月18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抓手,继续深化改革。加快实施政府职能转变,扭转政令不畅的“堰塞湖”现象,让政府管理更加到位,努力营造各类主体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材料四:2013年10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俞正声在第九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开幕式上强调,十八届三中全会主要研究部署深化改革,这一轮改革范围之广,力度之大,都将是空前的,必将强有力地推动大陆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刻变革,促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发展的规律”的相关知识,分析当前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四、合作探究 提升能力(讨论、展示、点评、点拨时记好笔记,完善答案并明白为什么)学○○习○建○议:请同学们认真夯实基础知识,并结合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合作探究学习,在讨论的过程中,珍惜时间、做好记录。

探究一:

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物质生产活动;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践,“民以食为天”,哪一种实践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参与实践的主体是谁?

所以,社会历史首先是的历史,是的历史。

探究二:看人间,哪一寸土地不是人民开,哪一片庄稼不是人民栽,哪一间房屋不是人民盖,哪一部机器不是由人民来制造,哪一种商品不是由人民来生产……

从上面的诗歌中你能品味出什么?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有什么作用?

探究三:有同学提出:杂交水稻是由袁隆平培育的,《阿Q正传》是鲁迅写的。许多科技发明、文艺作品都是个人的成果。这一现象与“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创造者”这一观点是否矛盾?

(学法指导:实践具有社会性;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探究四: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只因29年前这里的18位农民冒险按下“包产到户”的手印,秘密签下“生死契约”,率先实施了“分田到户”的土地承包制改革,而被载入中国改革开放史册。这场改革后来得到政府的认可,推广到全国。“大包干”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随之而来的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发展的“黄金期”。

思考:这属于什么方面的变革?有何作用?

五、延伸拓展

1、人民群众的理解

(1)含义: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2)理解:第一,“人民群众”是群体概念,是相对于个人而言的;第二,“人民群众”有量的规定性,是“人们”中的大多数,有质的规定性,是指一切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第三,人民群众是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和各国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第四,在我国,人民群众包括的范围: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第五,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2、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区别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六、自主检测体验成功

(一)判断题:

1、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2、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发展生产的历史。()

3、坚持党的领导,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二)选择题

1、重民生、促和谐是今年政府工作的原则之一。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关注民生,越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其哲学依据是

A.我国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B.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C.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草根道德是我们社会健康的道德细胞,草根人物理应是“道德中国”建设的主体。从历史唯物主义看,这是因为

A.正确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促进作用B.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C.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哲学上看是因为

A.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是劳动群众B.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唯一力量

C.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D.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构成社会历史

4、下面对人民群众认识,正确的是:①人民群众指广大劳动群众 ②人民群众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③人民群众在不同的国家范围不同 ④人民群众在同一国家不同历史时期范围不同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5、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时,设立茶馆,通过群众讲故事来搜集素材。这说明了: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③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④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D.②③④6、2013年4月,总书记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从唯物史观看,尊重劳动和营动群众是因为

①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和社会发展的基础②劳动贡献是衡量人自由全面发展程度的根本尺度 ③劳动群众能根据自己意愿自由创造历史④劳动群众根本利益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是一致的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7、2013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从下半年开始,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党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唯物史观看,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①是顺应群众期盼、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②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教育的重要形式③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举措④以宣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观点为根本目的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8.(2013 山东卷)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关注发展质量、增加民生福祉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在城市形象宣传中,“幸福”“活力”“生态”等成了常见的宣传语。这说明

A.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语言的变化决定意识的变化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9.十八大报告提出,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目前,实现这一目标最大挑战是经济下行压力,需要激发人民群众智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在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居民收入倍增。

结合材料,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说明居民收入倍增目标确定的理论依据。

七、构建知识体系(你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课学习的内容吗?围绕该内容,你学到了哪些重要知识?你能画出本课的知识结构图吗?试试看!)

八、学后反思

《》导学案参考答案

【复习巩固、创设情境】:(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我国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以及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必须通过改革加以解决。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只有进一步深化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要破解发展难题,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必须打破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机制体制障碍。

(4)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

【合作探究】

探究一: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探究二:人民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探究三:(1)实践具有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2)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你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3)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探究四: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DDCCDBCA

11.(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倍增目标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出的。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倍增目标的确定,有利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生产力发展。

高中历史导学案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篇6

Ⅰ.问题与解决策略一

问题一:个别教师穿新鞋、走老路,使导学案教学流于形式

在我校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师惯性思维的影响,个别教师在课堂上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放手,不放心让学生去讨论、去展示、去探究,甚至有的教师一讲到底,重回“一言堂”和“满堂灌”的老路,使导学案教学改革流于形式。

解决策略一:更新观念,积极探索,做到一个“放”字

“学习金字塔”理论表明,我们最常用的“听讲”学习方式效果最低,两周以后学习内容只能记下5%,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因此,教师一定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参与到导学案教学改革中来。教师在采用导学案进行教学时,要努力做到一个“放”字:放手让学生阅读自学教材;放手让学生自行构建知识体系;放手让学生合作探索新知识、新内容;放手让学生讨论,质疑重点和疑难问题,并各抒己见;放手让学生去概括规律和归纳结论,把“舞台”真正还给学生。

Ⅱ.问题与解决策略二

问题二:个别教师课堂改革行为极端化,使导学案教学模式僵化、步入误区

在导学案教学改革中,少数教师往往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容易步入误区:一是把“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由“生灌”代替“师灌”,课堂表面上热热闹闹,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教师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之后,只是由几个成绩优秀的学生把他们的答案和解答过程说给其他学生听而已,难以发挥导学案的作用。二是把导学案当成了练习题集,教师表面上是在借助导学案教学,实则是在一题一题地做练习,变相加重了学生负担,效率依然低下,背离了导学案的初衷。三是由“填鸭式”变成 “放羊式”,从“不展示”变成不经选择的“全盘展示”,从形式上看这种生教生的模式很新颖,但缺乏教师的引导,教学目标不明确,内容过多过杂,重点不突出,难点没突破,使导学案丧失了基本的导学功能,貌合而神离。

解决策略二:精心设计,灵活运用,突出一个“导”字

要避免导学案教学陷入误区的关键是教师要对导学案进行精心设计,有效组织教学,真正实现由“讲师”向“导师”的角色转变。应主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1. 灵活导入,做好导趣工作。兴趣是求知的向导,关系到课堂教学成功的第一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兴趣,精心设计导入,创设具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才能有效抓住学生注意力,迅速切入课堂,开展一系列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如教授人民版必修二《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一课时,教师通过播放动态版《清明上河图》视频片段,把学生带入宋代繁华、喧闹的城市之中,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2. 立足于“四精”,做足导学功夫。教师导学要立足于“四精”(即精选、精讲、精练、精批),通过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表现提供舞台,让课堂充满魅力。一是精选。精选教学资源重构教材,用核心问题统领整堂课的重难点来带动学习和研讨,避免内容过多过杂;精选认知策略指导学法,让学生掌握最佳学习路径,在“学会”的基础上做到“会学”。二是精讲。精讲核心问题,精讲思维方法,点拨疑难点,为各个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扫清障碍。三是精练。选择具有思维发散性、训练层次性和迁移应用性的典型题目进行精练,在训练中引导学生归纳解题的思路和规律,在适当控制练习量的基础上保证训练效果。四是精批。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做到课前抽批部分,预知学情;课中互批互评,提高判断力,互相吸取经验教训;课后全批,整体反馈学情,并选择少数学生面批,对症下药,提高实效。

3.引导思维,凸显导思功效。“学起于思”,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以思维训练为核心,善于提供思维杠杆,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拓展学生的思路。主要包括:一是要引导学生围绕核心问题深入探究,充分展现学生思维过程中的障碍与困惑。二是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评价,寻找其思维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和引导,鼓励学生创新,对同一问题敢于发表不同意见,使学生处在问题的不断解决之中,思维保持活跃状态,得到有效训练。三是在教学中除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之外,教师自己的思维也要充分展开,才能实现师生良性互动,做到教学相长。

Ⅲ.问题与解决策略三

问题三:学生参与度不均衡,使部分课堂沦为少数学生的表演秀

实践证明,导学案教学确实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机会,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实现了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少数优秀生和积极分子的参与度明显高于学困生和性格内向的学生。有的学生虽然基础较好,但性格内向,不善于争取机会发表意见;有的学生想参与但由于自身基础薄弱而显得力不从心,参与课堂的机会往往被少数优秀生和积极分子所垄断,其他学生则成了陪衬,达不到全面共同发展的目的。

解决策略三:小组合作,分层施教,力求一个“全”字

要解决学生参与度不均衡的问题,教师要注意以下三点。

1.面向全体,营造氛围。在导学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观念,坚持“以生为本”,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和表现,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敞开心扉。教师要从学情出发,精心设计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参与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情景,并给予其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满足他们的合理学习要求。教师还要特别关心和帮助后进生,以饱满的激情感染他们,以博大的胸怀宽容他们,努力帮助其得到认同、找回自信、大胆展现,得到有效锻炼。此外,教师还要重视课外交流,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学习,也要关心他们的思想和生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激发每一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互帮互学,全员参与。教师采用“兵教兵”、“兵带兵”的模式,在性格互补、男女搭配、成绩均衡的基础上建设小组学习团队,并要求小组内部两两之间结成对子,互帮互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实现优秀生与学困生、积极分子与性格内向的学生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完成学习目标。教师还要采取有利于学困生和性格内向的学生积极参与的激励策略,在组内让他们拥有优先发言权,使他们更容易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展示交流中,尽量是强者让、弱者上,正确让、错误上,增强全体学生的自信心,同时有效避免群体犯习惯性错误。

3.分层施教,全面发展。教师创新教学组织管理形式,分层施教,尽量让自己的教学覆盖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一是课前预习分层。优秀生在自学课本、完成预习任务后补充一定量的扩展内容;中等生在自学课本后完成相关预习任务;对于学困生则只要求其在自学课本后,努力完成预习导学中的基础题。二是课堂教学分层。优秀生放手让他们自主学习,让其更加出类拔萃;中等生引导其积极参与,促使其向优秀生转化;学困生则由教师亲自指导,热情帮助,大力肯定,使每一个学生都得以发展。三是作业分层。学困生完成基本题,达到基本的教学要求;中等生在此基础上,完成一定量的变式题和综合运用题;优秀生则增加能提高学生素质、综合性更强的题目,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的上进,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Ⅳ.问题与解决策略四

问题四:部分青年教师课堂驾驭能力低,使教师的主导作用难以发挥

由于导学案教学实现了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课堂容量大、形式多样,对我们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指导能力,具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才能灵活地驾驭课堂。但是部分青年教师由于缺乏足够的教学经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性真正调动起来以后,对课堂不能进行有效调控,甚至被学生牵着走,难以完成教学任务。

解决策略四:二次备课,跟班听课,强化一个“研”字

导学案的使用在客观上减少了教师的话语权,让课堂成了学生快乐展示的舞台,教师一定要能够扮演好一个“导师”的角色,要能用点睛之语来激发学生的灵感。因此,课堂驾驭能力不足的青年教师就必须苦练内功,强化对教学的钻研,实现快速成长,以达到导学案教学的要求。

青年教师钻研教学,主要从三个方面下足工夫:一是二次备课,钻研教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青年教师对导学案的使用,不要仅仅满足于拿来主义,而要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深钻教材,对导学案进行二次备课。只有对教材内容有了充分理解和必要整合之后,才能真正完成自己的个性化解读与设计,在课堂教学中也才能灵活运用。二是重视反馈,调研学情。青年教师要重视课前、课中和课后各种渠道反馈过来的学生情况,及时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提前预知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并积极应对,做好必要而充分的准备工作。三是跟班听课,进行教学反思,深入研究课堂。青年教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向名优教师学习,以模块为单位带问题跟班听课,采取消化、吸收、模仿、反思与创新的学习模式,实现对不同的教学方法的整合,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

总之,导学案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但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加强对导学案各个环节的设计,努力提高课堂驾驭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导学的功能,使导学案成为我们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工具。

参考文献

[1] 苏立康主编.现代教育思想[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 严君.导学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原则与作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2(33).

[3] 潘俊.做教师更要做导师[J].教育艺术,2010(5).

[4] 张泽亮.新课改中“导学案”的“四精”和“四必”[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27).

高中历史导学案 篇7

“学案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我概括为两课八环节, 两课是指:自主课和展示课;八环节是指: (自主课) 示案自学→以案导学→信息反馈→ (展示课) 组织讨论→精讲点拨→当堂达标→收缴学案→评价促进。 下面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为案例进行阐述。

一、依据示案自学情况, 进行以案导学 (约20分钟)

自主课上, 下发“学案”, 学生以“学案”为依据, 以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为主攻方向, 主动查阅教材、工具书, 浏览网页, 思考问题, 分析解决问题。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本课内容, 以“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的视频资料作为开篇, 引入本课主题“祖国的统一大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 举国同庆, 万众欢腾, 中华民族扬眉吐气, 百年国耻一朝洗雪。 紧接着播放“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会谈的一段视频, 这是中英两国领导人关于香港问题的一次重要谈判, “中国1997年一定要收回香港, 不管用什么方式……”邓小平掷地有声的话语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让人感受到中国领导人坚定的不妥协的立场, 一种民族的自信和对老人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自学“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时, 我引用了余光中的《乡愁》, 让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诵“……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体会作者“愁”之深, “愁”之切, 离愁别苦, 让人感受颇深, 进而体会两岸同胞期盼统一, 期盼台湾和祖国大陆早日团聚的共同夙愿。 汪辜会谈、九二共识、胡连相会、两岸三通让我们看到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看到了祖国完全统一的美好前景。 整节课中, 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始终处在波澜壮阔的撞击和升华之中。

二、依据疑难信息反馈, 组织讨论, 尝试解疑 (约20分钟)

对于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个体发言、小组讨论、 全班辩证等多种方式解决, 并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作用, 多角度、多层次地辨析, 尽可能互相启发, 消化个体疑点。

本课我在导学案中设计了四个探究内容 (统一之由———港、澳、台问题的由来;统一之策:“一国两制”的提出 (形成、内涵、意义) ;统一之路———港澳的回归意义;统一之望———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 共包括九个问题, 其中在“统一之望”中, 我利用“学习延伸”部分的一道题“实现祖国统一, 是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 请收集有关历史和现实材料, 分析实现祖国统一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学生当堂搜集资料, 进行讨论和探究,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扣标整合, 培养能力 (约30分钟)

展示课上, 让学生就学习任务中的内容分组展示, 主动参与, 意在培养提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及交流与合作能力。 如, 在导学案的“统一之由”中有一个问题:“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第二小组的学生很好地利用了“历史纵横”中叶剑英委员长《关于台湾回归祖国, 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内容。 指出其谈话内容的最突出部分是“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 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并可保留军队;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等, 这些内容实际上包含了“一国两制”的思想, 台湾实行的“一国两制”, 比港澳拥有更多更大的自治权, 如台湾可以保留军队等。 可见, “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 而且有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 再如, 在导学案的“统一之策”中, 我设计的问题是:“关于中国能够收回香港的原因, 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的看法有何共同点?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第四小组学生认真阅读“学思之窗”中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的两段话, 进行回答, 并让全班学生认识到香港的回归不仅是“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更是中国综合国力的体现, 从而进一步理解“弱国无外交”的道理。

四、教师精讲点拨, 学生归纳总结 (约10分钟)

指教师引导学生对展示交流情况进行点评和总结, 帮助学生总结规律性、思想性等本质性内容, 最后由学生整理学习笔记, 形成知识体系。

五、当堂达标训练, 知识迁移拓展 (约10分钟)

紧扣目标, 当堂训练, 限时限量, 学生独立完成, 检测当堂教学效果。 教师巡视, 搜集答题信息, 出示参考答案, 小组讨论, 教师讲评, 重点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 本环节我一般会设计5道选择题, 1道材料题。

六、收缴学案, 评价促进

展示课之后, 上交导学案, 教师细心查阅, 并打出等级, 作为平时成绩, 鼓励学生更好地学习。

总之, 以“导学案”为载体的课堂教学符合“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给学生创设和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多样性的发展空间。 如果我们能更科学、更有效、更具创造性地使用“导学案”, “导学案”就能成为构建高效课堂的助推器。

摘要:“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 以导学为方法的教学活动, 其突出特点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突出学生自学行为, 注重学法指导,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本文主要对“学案导学”课堂操作进行了具体阐述分析, 以期对高中历史教学有所借鉴。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历史,学案导学,自主课,展示课

参考文献

[1]肖学平.导学课堂教学模式[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34) .

[2]吴永军.关于“导学案”的一些理性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 2011 (20) .

高中历史导学案 篇8

1. 围绕学习要求, 凸显三维目标

本节课导学案设计中, 我按“学习要求”“学习过程”“检测巩固”和“拓展探究”四个板块构建。“学习要求”板块包括课标要求、教学目标和重难点问题三个部分。依据课标要求我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要求设计了教学目标, 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梳理知识结构基础上, 对重难点问题进行突破。通过习题训练巩固和情境创设拓展延伸, 达到中外政治史联系, 渗透文明史观, 认识民主政治发展的曲折性、渐进性, 体会政治文明史的多样性与文明的继承性。

2. 有效问题设计, 知识能力并重

导学案的编制“度”的把握非常重要, 设计中要兼顾知识、能力和学生实际。在“学习过程”环节, 我设计了两个核心问题:

问题一:请简述英国代议制确立和发展过程。要求学生通过课前自主学习, 初步掌握本节课的主干知识点, 为课堂重难点问题的突破奠定基础, 只要学生认真准备, 均可完成。

问题二:如何准确理解英国国王、议会、责任内阁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我紧扣三维目标, 循序渐进地设计如下问题:

史料依据 (一) (课外精选文字材料略) :你认为当今英王室在英国国家政治生活中扮演着什么角色?英王室从何时开始在政治生活中扮演这样的角色?

史料依据 (二) 课本《权利法案》摘录的主要内容:分析17世纪的英国议会拥有哪些权利?其核心的权力是什么?

史料依据 (三) 引用2008年10月8日英国财政大臣达林宣布了一揽子银行救助计划 (具体材料略) , 你认为: (1) 内阁成员大体上是赞同还是反对?为什么? (2) 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如果反对, 布朗首相会不会为此改变策略, 为什么? (3) 议会中大多数极力反对, 结果又会如何?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分析材料, 并与小组同学展开讨论探究, 解答教师所设计的相关问题。在此基础上, 我又设计一张示意图表, 帮助学生进一步弄懂英国国王、议会、责任内阁三者之间的关系, 归纳出本节课的难点问题, 即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进而把本节课的导学案设计推向高潮。

上述“学习过程”围绕中心问题设计了问题体系, 引领学生小组合作, 自主探究问题;教师通过生动亲切语言, 创设情境, 画龙点睛, 突破难点;所选材料通俗易懂, 贴近现实, 所设问题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如此一来, 学生不但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更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3. 课堂训练巩固, 知识迁移拓展

“检测巩固”主要围绕本课的主干知识, 精选五个选择题, 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搜集答题信息, 出示参考答案;展开小组讨论, 教师针对性讲评, 重点展示形式多样的解题思维过程。“导学案”的最后环节为“拓展探究”, 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迁移应用和综合分析等能力, 并找出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该环节中我整合了一组材料, 让学生对比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到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再到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相关史实, 认识人类政治文明史演进的规律性东西。通过对新材料、新情境的对比、分析、综合, 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实现从“学会”到“会学”新的认识飞跃。

4. 立足实际编写, 注重科学实效

导学案编写一定要符合学科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 要求具有创新性。编写要注意突出几个问题: (1) 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要结合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实际, 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 让学生在导学案的引导下自主阅读、思考、合作探究, 循序渐进地完成导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问题、学习方法与技巧等;教师加以适时、适当引导, 画龙点睛, 穿针引线。 (2) 突出问题设计的层次性、有效性。问题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兼顾学生知识储备和阶段心理特征, 力争做到问题有趣, 富有启发性, 有助于学生历史学科能力培养。 (3) 突出材料选择的相关原则, 即课内与课外结合, 准确性与趣味性结合, 理解重点与突破难点结合, 历史性与现实性结合及文字材料与图片表格结合原则。 (4) 突出兼顾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并用。在选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时一定要因地制宜、因材而定、因人而异, 确保课堂的流畅、内容的丰富、效果的有效。

参考文献

[1]林建华.高中历史“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探索[J].文理导航 (中旬) , 2011 (7) .

借力导学案 打造历史高效课堂 篇9

在“设计”了大概一个多月导学案之后, 不禁心生疑惑:我们制作的是导学案吗?什么才是导学案呢?经过多方查找资料终于知道它的庐山真面目。导学案出自于学导式教学法 (也叫自学辅导法) , 自学导式教学出现伊始, 便就有了学案和导学案。学导式教学法, 即以学生自学为主的基础上求得教师恰当指导的教学方法, 学在导前、学导结合。学导式教学发端于上世纪70年代末, 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 1991年后, 学导式教学被列入世界五大教学法之一。目前中国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如杜郎口“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河北围场天卉中学“大单元”教学模式、宁达模式“自主式、开放型”教学模式、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等均属于学导法的范畴。

“导学案”从字面上去理解。“导”就是指导, 导学案就像旅游时候的导游图, 它带领学生从入口进入, 随着标志牌, 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别人的帮助, 自己找到出口, 完成课程的预习。“学”就是指导学案为了方便学生学习。“案”就是一种方案, 就是学生学习的时候的一个方案。汇成一句话就是“由教师制订的用于指导学生学习, 方便学生学习的方案”

二、导学案的作用

1.指导性。一方面可以对课本知识制订出明确的要求, 哪些知识是我们应该记住的, 哪些知识是我们难以理解的。要记住的知识直接指出来, 难以理解的给学生指示方法, 比较它与以前哪个地方内容相似, 从哪里可以进行知识迁移, 当然实在难以理解, 也达到效果, 在课堂上学生就会更有目的更积极地去解开疑惑, 合作探究、举手提问均可。

2.主动性。凡是学生能自学或互学会的知识, 老师就不代替。“主体主导论”有一句名言, 说教师要让学生跳起来才能摘到桃子。我们在制订导学案的时候, 对思维有难度的题目给学生设置了一些梯子, 本来坡度非常大, 我们把坡度变小。把大的问题化成小的问题来做。就是要让孩子能“跳起来”吃到“桃子”, 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动机信心,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3.层次性。“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因此我们在制订导学案时特别注重问题的层次性, 有基础的从课本中能找到答案的, 也有结合课本自主分析后得到答案的, 也有前后知识之间联系、类比有相当思维空间的问题。总之, 要让会吃的吃好, 能吃的吃饱。同时也避免以一条准绳去衡量所有学生, 导致学困生学习信心遭受打击。如“这么简单德题目你都不会, 某某某他怎么会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 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如何爱护教育对象。导学案的出现既能更好地爱护学困生, 照顾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 又让一部分学优生看到更广阔的天空。

4.对于教师, 尤其是新教师来说意义重大。现在很多新教师理论很新、知识丰富, 但难免眼高手低, 对学情认识不到位, 找不到课堂切入口;或夸夸其谈、天南海北, 教学目标最后得不到落实;或缺乏课堂控制力, 提出若干问题最终肤浅解决, 甚至悬而未决。当我们使用导学案时就能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如本着“一切为学生着想”的原则, 即想学生之所想、想学生之所难、想学生之所乐、想学生之所忘, 设计出来的导学案对学情的分析认识一定是深刻的。同时导学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依据, 也可以成为新教师的“拐棍”, 而不至于信马由缰而完成不了教学任务。

三、导学案的编制

经过一年多的学习、摸索, 我们基本形成了一套编制导学案的五步程序:即“三级”研讨, 提前备课, 集体研讨, 二次备课, 课后反思优化。

1.“三级”研讨指的是在新学期初, 在备课组长带领下对课本、单元、课时进行细致讨论。对课本:全组教师对全册教材熟化, 通读教材, 研读课标, 挖掘编者意图, 形成全书的线索, 绘制系统知识树。对单元:由骨干教师对下一单元知识目标、教学重难点, 尤其是单元主线索, 课与课之间的联系, 分析学情, 设计教法。对课时:由同年级历史教师分别对某课时说课, 协作交流取长补短。

2.备课组长提前两周召集全组成员就一周内要讲的内容进行全员提前备课, 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 分析学生情况, 并确定好导学案编制人, 编制人开始编制学案。

3.集体研讨中, 拿出导学案初稿, 集体研讨、定稿。导学案包括五部分, 第一部分:前言:包括课文标题、编写人、课程标准、重难点阐释。第二部分:自主学习:包括知识体系、导学提纲、导学检测。第三部分:合作探究:知识记忆、小组合作探究。第四部分:巩固提升:当堂检测 (包括中考知识链接) 。第五部分:教学反思。

4.上课前一天, 将“导学案”发给学生, 正式上课前收齐后适度批阅, 任课老师对“导学案”进行补充完善, 即二次备课。

5.上完课后, 教师要根据课前及课堂的使用情况进行反思, 在“导学案”的教学反思处填写“教后感”。

四、导学案的使用

(一) 课前:

上课前一天, 教师将“导学案”发给学生。学生根据“导学案”内容认真进行预习。预习过程中要求勾画出课本的知识点并写上标注, 梳理基础知识脉络, 并将生疏和难以解决的问题在导学案上做好标记。要求所有的学生必须独立自主解决“自主学习”部分, 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做探究题、能力拓展题。正式上课前收齐后批阅, 任课老师针对“导学案”了解学情, 把握教学侧重点, 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二) 课堂:

课堂一般分三个部分:基础知识记忆及检测、合作探究、巩固提升。首先给学生适量的时间记忆预习过的教材基础知识。记忆结束进行“记忆检测”。以上属于基础知识部分。基础知识完成后, 课堂的下半部分进行“合作探究”。学生首先将合作探究题目的思路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 形成组内共识;然后每个小组将本组的答案展示, 由同学和老师给予点评。最后完成“巩固提升”, 进一步巩固课堂学习成果。

(三) 课后:

(1) 上完课后, 要求老师和学生分别在“导学案”的教学反思处写教后记和学后记。 (2) 每隔一周, 将“导学案”进行整理, 装订。郭思乐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写到“生本教育就像是开动汽车一样, 老师给学生钥匙, 开启汽车自身的动力系统”。这其中一把钥匙我认为就是导学案, 它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探究能力, 打开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力装置后, 减负高效课堂将不再是奢望。当然如果把导学案比作剧本, 把教师比作导演, 把学生比作演员, 再好的剧本, 没有好导演, 培养不出好演员, 拍成的电影或电视剧价值也就不高 (课堂效率也就不会太高了) 。以上是我的一点浅知薄见, 有不当之处, 敬请各位前辈专家斧正!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初中历史学科用于课堂教学的时间进一步减少, 同时南通中考考试范围扩大, 将中古史加入。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还要增效, 就需要老师们付出更多的努力。

高中历史导学案 篇10

一、导学案的阐释

导学案突出“导”和“学”两个关键字。“导”,指导,引导是目的,是关键。因此,预习材料必须具有学习和突破问题的功能。“学”不是讲,也不是教,是以学生学为根本要求,以能帮助学生方便学习为根本出发点。“案”是一个方案,一种设计,不是知识、题目的简单堆积。

二、导学案的编写程序

为保证导学案的编写质量,导学案从编写到使用以三周时间(第一周初审,第二周终审,第三周使用)为一个周期,中间必须经过初审、修订、终审三个环节。一份导学案要经过“个备”(备课组老师按分配任务提前备课)—“集备”(备课组集体备课讨论提出修改意见)—“初审”(学术委员会对备课组修订好的导学案进行初审,提出修改意见)—“修订”(备课组参照学术委员的意见再次进行修订)—“终审”(学术委员对修订后的导学案进行终审,合格的交给导学案室,不合格的返回备课组再次修订,按程序重来)—“打印”(导学案室把学术委员终审合格的导学案交由打印室打印)才能使用。

三、导学案的基本要素

一份优质的导学案必须包含以下基本要素:①学法指导,②学习目标,③重点、难点,④知识链接,⑤学习过程,⑥整理学案,⑦达标测评,⑧学习反思。要设计好一份真正好用、实用的导学案,打造初中历史高效课堂,必须从这些方面进行思考和设计。

(一)学法指导

主要给学生提供一些学习方法、学习技巧。我们知道“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的道理。在这里强调学法指导不是导学案中单列的一个环节,而是对学生学习整个过程的“指点迷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掌握学法,体验和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学习方法要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如:人教版九年级历史第1单元第1课《人类的形成》导学案的学法指导:“①认真阅读教材‘第1课’,完成独学中的问题,认真观察本课中的每一幅彩图,初步了解人类的祖先、最早起源地、出现的时间、四个进化阶段及三大主要人种,并理解记忆母系氏族社会与父系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及特点。②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用红笔标出来。”方法指导必须贯穿学习过程的始终。例如,独立自学(学习建议:认真阅读教材,然后独立思考完成下面的基础感知;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定会有丰硕的收获),合作探究(请同学们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并结合预习中自己的疑问开始下面的合作交流;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展示自我),构建知识框架(归纳总结、串联整合),检测巩固(学习建议:独立完成,有效训练、反馈矫正)。

(二)学习目标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分三部分:①知识目标:学生学习后需要了解、掌握、运用的概念、公式、要点等;②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学生提升了哪些能力;③情感目标:仔细挖掘蕴含在学习材料中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和个性发展目标。目标要简洁、清晰、准确、具体、全面。

例如,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人类的形成》的学习目标:知识目标:①识记人类的祖先、最早起源地、出现的时间、四个进化阶段以及三大主要人种;②理解记忆母系氏族社会与父系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能力目标: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学会并提高归纳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学习兴趣,保护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向往。

(三)重点、难点

这一环节的设计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背景,预测可能出现的难点。根据考纲、课程标准确定重点。提醒学生要重点掌握的问题,激发学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信心。如“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的重点:氏族社会的产生、特点及作用。难点:人类是怎样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四)知识链接

设计的主要内容是与本节课学习有关的学生所缺乏的关键性学习材料,包括旧知或者拓展性材料,以方便学生建立对新旧知识的联系,或者给学生提供学科有关知识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前沿信息,也就是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前挂后连,拓展延伸,也可以不单独设置该栏目,将其穿插在各个问题情境后面进行,作为问题探究活动的知识帮助或情境拓展。

(五)学习过程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整个导学案的灵魂,是学生学习的线路图,是导学案设计的主体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主体环节。根据导学案设计的原则及要求,在学习过程中要将学习内容通过问题式学习来体现,具体就是要符合“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问题层次化(问题设计分A、B、C三个层次:A为课前独学;B为课中群学;C为拓展应用)、问题情境化”的特点。通过帮助学生设计问题,以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体现高效课堂学生自学(独学、对学、群学)、展示、反馈的基本学习程序,能够较好地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达到学会、会学、乐学、创造性学习的目的。学习过程包含独立自学、合作交流、质疑解难、构建知识框架、检测巩固、拓展应用等环节。如何设计这部分内容,从以下几个环节与大家交流:

1.独立自学

独立自学的难度为A级,此环节设置以识记和理解为主的知识性问题,重在巩固基础,使绝大部分同学通过阅读教材的相关内容或翻阅参考书、工具书即能自己解决。

2.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的难度为B级,此环节应是本课时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设计应有梯度,应选择学生独立自学时感觉有难度,需要与同学合作交流或在老师的点拨下才能解决的问题。

3.质疑解难

质疑探究的难度为B级,此环节可以是预设的,也可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如:学生可针对以上所学内容提出新的问题,查漏补缺。

4.构建知识框架

构建知识框架的难度是B级,此环节是简单绘制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图,形成知识体系。在学生刚开始接触导学案时可以由老师自己构建,进行一个月后再以老师构出框架、学生填空的形式出现,再过一段时间就能由学生自己构建知识框架了。

5.检测巩固

检测巩固的难度是A、B级,本环节是对独立自学、合作交流、质疑解难、构建知识框架的效果检测,在题目的设计过程中要精挑细选,要体现学习目标,与会考标准相吻合,多参照每年全国各地的中考题,题目不能太多,一般3到6个。如前文提到九年级历史第1课《人类的形成》的知识目标是:识记人类祖先、最早起源地、出现的时间、四个进化阶段及三大主要人种,并理解记忆母系氏族社会与父系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及特点。根据学习目标再结合考试标准选择下面的4道题作为检测巩固的题目:

(1)大多数人类学家认为,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约300万年前,早期人类——南方古猿生活在( )

A. 非洲B. 欧洲C. 亚洲D. 美洲

(2)目前世界上主要人种不包括( )

A . 黄种人B. 黑种人C. 白种人D.红种人

(3)在人的进化过程中,下列进化阶段的先后顺序是( )

①早期猿人②晚期猿人

③早期智人④晚期智人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

C.③④①②D.③①②④

(4)导致人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 自然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长期影响B. 进化阶段不同C. 体貌特征不同D.生活习俗不同

(5)氏族社会后期明显的特征是( )

A.集体居住,共同劳动,共同分配

B.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

C.私有财产出现

D. 血缘关系和财产继承依从父系确认

(6)父系氏族社会能够取代母系氏族社会的根本原因是( )

A.生产力的发展

B.男子在生产活动中的地位变化

C. 男子在日益频繁的战争中尤有用武之地

D.私有财产出现

6.拓展应用

拓展应用的难度为C级,此环节设计主要是体现学生学以致用,向生活延伸,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学习了《人类的形成》后,我们的拓展应用设计是:在近现代史中帝国主义分子宣扬的“种族优劣论”和所谓的“白种人是最优秀的种族”等相关言论,你认为这种言论正确吗?并说出你们的原因。奥运会上体育成绩的取得与种族有关吗?谈谈你的看法。

(六)整理学案

此环节是将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进行整合,对一堂课内容进行知识梳理、整体建构并回到知识体系的上位系统。这是学生使用导学案进行问题式学习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过程,也是学生课堂学习“动静结合”“知行统一”的过程。学案整理的重点是双色笔标注的问题、课堂生成的问题、易错点,最后绘出知识导图(或叫思维导图)。知识导图呈现的形式可以结合学习内容特点绘成知识树、知识纲目、图表等各种形状,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进行绘制。绘制知识导图非常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建构,有助于在新授课中建构知识结构,在复习课中建构知识体系,能有效呈现思考过程及知识的关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技能和知识建构能力。

(七)达标测评

该环节的设计方式有很多,如自评、生生互评、结对子测评、教师抽查等。

(八)学习反思

此环节设计时应在导学案上留一块空白,要求学生每节课都必须写,先从一句话开始,再提高要求。以往我们不注重反思,现在开始注重教师的反思。作为学生来讲,同样需要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在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成长。

总之,一份优秀的导学案设计每个环节都必须精心设计,名校共同体中的杜金山老师说:“老师用4个小时设计、学生用40分钟完成的导学案应该算一份比较好的导学案,如果老师用40分钟设计、学生用4个小时还完不成的导学案绝对是一份不合格的导学案。”只有我们精心设计出真正好用的导学案,才能真正起到导学案的导学作用,才能为我们课堂服务。

改革只有两步,一步是开始,一步是坚持。只要我们用心设计、精心设计导学案,利用好导学案,就一定能打造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

摘要:打造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离不开一份优质的导学案。一份优质的导学案必须包含以下基本要素:①学法指导;②学习目标;③重点、难点;④知识链接;⑤学习过程;⑥整理学案;⑦达标测评;⑧学习反思。只要我们精心设计导学案,利用好导学案,就一定能打造好初中历史高效课堂。

高中历史导学案 篇11

随着教学的不断发展,高中历史的教学模式明显发生了一些变化,首先是历史课程标准发生了变化,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在能力培养要求、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以及评价方式都有了相应的新的要求;其次以往老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正逐步地改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最后是历史高考知识的不确定性,历史高考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而是转向与书本知识相符合的时事政治。

针对教学发生的变化,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大脑来适应这一变化,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将导学案模式灵活地运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中来。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高中生学习依赖性强,难以很快适应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导学案”帮助学生完成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导学案”模式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把教学重心从研究教材上转变到研究学生学习方法上,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学案导学模式教学,不仅让学生参与了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进一步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

二、导学案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1.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学案

学案的设计是基础环节,老师应该根据书本的内容以及课外相关的知识,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为中心,经多方面的综合考虑来设计有效的教学学案,学案的设计不能单纯地对书本知识的重现,对于学习的难点和重点要有所突出,最好能够采用显著的标注方式让学生能够很快注意到这些难点、重点。学案的设计是为了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设计的相关疑点是为了让学生根据疑点逐步的研究,慢慢摸索,因此这就要求老师要有充分的阅读量,对教材以及课程标准能有充分的理解,与此同时还要能了解全体同学的水平差异,要在学生的理解范围内进行设计。

在进行“解放战争”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如下的学案导学方式设计,即学案、导案以及练案的综合设计。首先是学案的设计,即拟定学生合理的学习方案,让学生从中明确学习任务,发现学习的重点、难点,对自主学习方式以及合作学习方式的步骤和内容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其次是导案的设计,即教导学生学习的方案,老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以书本知识为基础添加或删除部分教学内容,合理有效地完成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最后是练案的设计,即在完成教学内容后,老师引导学生独自完成相关知识练习的方案,包括课内练习、课外练习以及课内外拓展练习等自主练习方案。学生经过对“解放战争”这一内容自主学习研究以及学生间相互的探讨研究,再加上老师的点播、交流总结和评价,学生能够更深层次地了解“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内容。

2.学生要运用导学案做好预习

学案导学模式的本质要求是完成相关学案任务,老师在课前精心准备的课程学案要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带着课程学案进行课前预习准备,指引学生从学案中找寻课堂将要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知识,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就会有点印象,从而能够专心听讲重难点的部分。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将学案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详细表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历史的热情,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主动地吸收新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依照学案,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根据学案,自主专研

自主专研是学生发现问题的环节,学生可以根据老师所给的学案,查询书本知识以及课外的相关材料,对学案上的重点和难点有一定的了解,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无法确定答案或者有疑问的知识点可以加以圈画,留到课堂提出讨论。通过自主专研学习学生能够初步的掌握知识点并确定问题所在,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分组讨论,交流成果

老师可以根据班级的情况将班级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要保证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均衡发展,通过分组的方式对学案进行讨论学习。

(3)老师总结,客观评价

课后知识总结和评价是每个课程必不可少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能够更加准确地认识知识,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此外这个环节还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查漏补缺,梳理知识。例如,本节课所讲述的“解放战争”这一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确定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在最后的总结环节中,老师应当把重点以及难点知识重新再给学生梳理一遍,学生可以借此机会找出之前学习所遗漏掉的知识点。

总结后老师应当对学生从自主预习开始进行客观的评价,对于做得好的学生,老师应当给予一定的激励和表扬,可以给这些学生发一些本子或笔来激励其他学生,对于较差的学生不能全盘否定,可以从中找出一点或两点优秀之处加以表扬来激励他们。

(4)布置作业,巩固训练

课后作业可以很好地检验课堂的学习效果,针对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情况,老师应确保作业的多样化,既包含选择、填空这些基础题,也应包括材料分析和问答题等。课后训练题目的设计,要体现出差异性、针对性以及可操作性,重视基础知识检验的同时,不能忽略学习技能的训练,在总结题目时,老师应适当给予学生一些点拨,帮助学生训练答题的方法。

总之,在教学中老师应充分利用导学案模式进行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改变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另外老师也应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谋求学生的长期发展,促进老师与学生的共同提高。

高中历史导学案 篇12

一、导学案实践案例

1.课前准备。课前发放预习导学案, 学生先行预习课本相关内容, 确定自己的问题, 为课堂提问做好准备。

(下面以高一英语必修一的第二单元为例)

教师要认真分析教学目标、具体内容和学生的自身情况等各方面, 精心安排导学案的合理流程, 另外可根据各班情况, 在本班的导学案上增加相应的不同问题、具体的小组评价准则, 然后及时做好相应课件, 完成学生学案预习的情况阅览。再则, 学生要懂得利用各种可用资源, 查阅相关资料, 认真独立地完成相应的学案预习, 并做好延伸, 不懂的问题都可写在学案上的空白处, 同时完成下列题目 (部分) :

(1) Ourcityisverybeautiful, inspring. (我们城市很美丽, 尤其在春天。)

(2) Myknowledgeofphysicsispretty. (base)

(3) Canyoutellme?

A.howgoodishisspokenEnglish

B.howwellhisspokenEnglishis

C.howwellhespeaksEnglish

D.howgoodhecanspeakEnglish

这些题目可以帮助学生在认真预习过后, 测试对课文知识初步的理解与掌握, 为学习新课做好充分准备, 使得之后的学习效果更好。

2.课堂探究。上课前, 可以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提问, 回答, 再解答, 从这几个步骤分别操控, 主要由学生完成, 教师则点拨重难点, 由此引入本节课的知识点脉络, 并要求学生继续完成几个题目: (1) HowmanykindsdoestheOlympicGameshave?Whatarethey? (2) WherewillallthecompetitorsbestayinginmodernOlympicGames?这两个题目要求学生自主讨论, 小组合作探究, 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寻找答案, 并采用加分形式,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然后让学生归纳每段的段落大意, 可以用抢答的方式, 但要有秩序规则, 奖惩合理, 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在课文、语法等讲解完成后, 教师要做一个课堂总结, 及时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 尽量在课堂上把问题解决掉。

3.课后巩固。课后巩固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主要是为学生在课堂上的所学提供及时的反馈与强化, 同时让学生通过课后练习明白自身的能力和学习责任, 掌握好基础知识, 促进以后的学习。教师可以从语法、词汇、句型等方面着手, 编写一些题目, 例如选词填空、词形变换、选择、翻译等相关题目, 让学生及时巩固。

二、导学案实践效果

1.学生养成了自主阅读的好习惯。通过导学案的实践, 学生学会了自主阅读, 懂得利用查阅资料、工具书等方法, 排除单词障碍, 也能大致理解、翻译文章大意, 并通过分析结构层次掌握中心思想。与此同时, 由于时常阅览各种英文书籍、报纸, 听SpecialEnglish之类的广播, 学生的知识面也得到了拓展。

2.训练了学生听说方面的能力。高中生经常不注重听力练习, 听力导学案能够促使学生自主地练习听力。我们设计的听力导学案上, 会有一些难读的音标、听力技巧点拨与指导, 还有听力练习, 由浅入深, 久而久之, 学生的听力成绩便会相应提高。听力好了, 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用英语交流。教师们还可以举办一些英语演讲、英文歌曲比赛等活动, 让学生在快乐中强化学习。

3.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导学案会引导学生自主创作。平时除了给学生规定的题目和思路之外, 还可以让学生通过体验实践、交流合作等方式练习写作, 积极发展英语思维。具体可以通过提供相应的学生课外活动场景, 或者一些贴近生活的组合图片,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故事情节, 开拓写作思路, 一步一步深入, 作文便能水到渠成了。

三、导学案实践反馈

1.导学案设计要合理, 符合学生水平, 要顾及多数学生的特点, 不能盲目求深求难。

2.知识是不断更新的, 导学案设计也要不断改进, 反复实践, 寻找更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

上一篇:医院采购成本的控制下一篇:系统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