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导学案答案

2024-07-06

高一历史导学案答案(精选8篇)

高一历史导学案答案 篇1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鲁迅的生平及创作本文的时代背景

2、掌握生字的读音和重点词语的意义

3、朗读全文

一、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文、散文和诗歌。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12月发表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以及十几部杂文集。小说集《呐喊》,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药》《故乡》《社戏》《一件小事》《**》等14篇作品;《彷徨》,包括《祝福》等11篇作品;散文诗集《野草》,包括《秋夜》《过客》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其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毛泽东称其为“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2、解题(1)《记念刘和珍君》从题目看,这是一篇什么性质什么体裁的文章?(提示:纪念性的回忆文章,属记叙文。)

(2)关于题目中的“记”字相当于“纪”字,并不是另有其意,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成“记叙、怀念”。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那”实为“哪”字,鲁迅当时用“记念”一词,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

(3)刘和珍,是一名“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的学生。1926年3月,大沽口事件发生。18日清晨,身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中午她扛着白底黑字大校旗,冲入段祺瑞执政府左边大门,昂立人群中。身中七弹,壮烈牺牲,年仅22岁。君:是对人的尊称。(4)这篇课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是不是只纪念了刘和珍一个人呢?作者还纪念了哪些人?他们都是什么人?作者为什么要纪念他们?实际目的是要写什么?(提示:作者不止纪念刘和珍,还纪念了杨德群、张静淑以及“三·一八”惨案中的死伤群众,实际目的是以纪念刘和珍为切入点,记住这次惨案,警醒人们不忘血债。)

3、有关时代背景

课文中写到的“三·一八”惨案是继“五卅惨案”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又一次大屠杀,它的直接导火线是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1926年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张作霖消灭冯玉祥统帅的倾向革命的国民军,日本海军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舰被迫退往塘沽。大沽口事件发生后,3月16日,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政府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并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3月17日,部分学校、团体代表到国务院请愿,执政府卫队竟用刺刀刺伤代表多人,广大群众更加愤怒。3月18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制造了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刘和珍等都在遇害者之列。

3月18日下午,鲁迅先生正在西三条寓所写《无花的蔷薇之二》,噩耗传来他无比愤怒,在文末特地注明了时间,并把3月18日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3月25日,女师大师生和北京各界人民隆重追悼刘和珍、杨德群烈士,鲁迅亲自参加了追悼活动。对烈士牺牲的悼念,对反动罪行的愤慨,对未来战斗的渴望,交织在鲁迅心中。4月1日,他饱蘸着血泪,用愠怒而悲愤的笔调,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感人至深的不朽文章。

二、朗读

1、学生自读文章,初步感受。

2、读时注意字音,给下列字注音。

抵()菲()桀()骜()赁()喋()骸()攒()渍()绯()

3、解释重点词语

寥落: 桀骜: 菲薄: 深味: 微漠: 黯然: 喋血: 浸渍: 殒身不恤: 长歌当哭:

4、生有感情朗读,体会情感。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

2、分析刘和珍人物性格特征,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一、理清文章思路

二、小组合作探究

1、文章写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从中可以看出刘和珍是怎样一个人?

2、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语句的深刻含义。许广平曾说:“《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下面我们就用心去解读几个句子,用心去感受先生的悲愤之情吧!(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着?

(2)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3)苟活者在惨淡的血色中,会依稀看得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复杂性深刻性

一、小组合作探究: 作者一方面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类似的话还有一些,请找出来,结合全文认真体会,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发展脉络?

二、鲁迅对请愿这种斗争方式持什么态度?怎样表达?由此总结出怎样的教训?

三、文中引用陶渊明的诗有什么用意?

四、背诵课文2、4节 课堂达标与迁移

一、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徘徊(huai)追悼(dao)毫不相干(gan)长歌当哭(dang)B寥落(liao)菲薄(fei)暂得偷生(zan)素昧平生(mei)C伤痕(hen)山阿(e)黯然泣下(ti)殒身不恤(yun)D屡次(lu)依稀(xi)阴谋诡计(gui)和蔼可亲(ai)

二、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缘由 爆发 授课 欣然前往 B羽翼 洋溢 推测 走头无路 C和蔼 微漠 流驶 阴谋鬼计 D压抑 屠戮 祭品 英雄气慨

三、默写

1、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惨象,_______________,;流言,___________________。

3、沉默呵,沉默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第二课时

一、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2),纪念刘和珍的缘由,分两层:一是为纪念烈士,二是为警醒庸人。第二部分(3、4、5),追忆刘和珍的生平,共三层:分别是认识过程、遇难经过概况及遇难经过特写。

第三部分(6、7),“三一八” 惨案的思索,分两层,分别论述情愿方式不当和精神永存人间。

二、小组合作探究

1、文章写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从中可以看出刘和珍是怎样一个人? 答案见教参60页

2、理解句子含义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明确:“直面”中的“面”是动词,面对的意思;“正视”,正眼看,不回避。“哀痛者”、“幸福者”分别为“以„„为哀痛”的人和“以„„为幸福”的人。“哀痛者”和“幸福者”都是指刘和珍等革命青年。她们在黑暗面前不逃避,在屠杀面前不退缩,她们深知社会的黑暗和民族的苦难有多深重,所以她们的“哀痛”超过常人;但她们又坚信黑暗终将过去,并正在为光明的到来而奋斗,所以又是“幸福者”。

(2)、“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明确:根据上文,缘由有两个方面,一是反动派的残酷镇压,一是反动文人的恶毒诬蔑。在这白色恐怖下,人们还怎敢说话呢?“沉默”,就是“默无声息”。这里说的是两种沉默:一种是“出离愤怒”陷于极度悲育的“沉默”,“于无深处听惊雷”,预示着革命暴风雨即将来临之前的“沉默”;一种是逆来顺受,真正“默无声息”,不敢反抗,走向灭亡的“沉默”。同样的沉默,两种前途,两种结果:不在沉默中被奴役,被黑暗统治,被灭亡,就在沉默中走向革命,走向解放。作者怀着最大的愤怒,发出最有力的号召,启示人们:事情已经到了尽头,对中外反动派说什么也没有用,必须起来和凶残的敌人作殊死的斗争。这是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意图所在。

(3)、“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明确:在前文,鲁迅称自己为“生者”“后死者”,是“苟活到现在的我”,显然,“苟活”是自我贬抑。其实鲁迅是大智大勇的猛士。而“真的猛士”先是作者的自我策励。当然,“暂得偷生”的“庸人”大有人在,真正的“苟活着”大有人在,鲁迅是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觉醒起来,看到希望,奋然前行,所以这又是战斗的号召。“希望”是由“中国女子的勇毅”而来的,“三·一八”惨案表明勇毅者大有人在,这正是中国的希望所在。真的猛士为希望所鼓舞,必“将更奋然而前行”。这句恰当地评价了惨案的意义,尽管非人间的苟活者很多,但即使苟活者,也会看到一点希望,哪怕依稀微茫,而猛士们会在烈士精神鼓励下,更加勇猛的前进、斗争!

第三课时

一、小组合作探究:

作者一方面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类似的话还有一些,请找出来,结合全文认真体会,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发展脉络? 答案见教参59页

二、鲁迅对请愿这种斗争方式持什么态度?怎样表达?由此总结出怎样的教训?

讨论明确:不赞成徒手请愿。

运用比喻,大量木材——小块煤;大量血——社会历史前进一小步;请愿大量流血——不能推动社会进步;“徒手”,更多血——更不能推动进步。

反动派的本质是“吃人”,应该改变斗争方式。

三、文中引用陶渊明的诗有什么用意?

讨论明确:说明烈士的鲜血没有白流,他们与青山同在,万古常青,还是会给世人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人们会永远纪念死者,记住惨案的教训,从而下定决心投入战斗。

选择题

1、D

2、A

高一历史导学案答案 篇2

关键词:导学案,制作,使用

新课标提倡的是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辅助引导的探索创新型学习模式。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 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于高一新生来说, 他们在初中教育阶段所接触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和高中有所不同。因此, 如何让他们快速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建立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 解决的办法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利用导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

学案导学的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分析学情, 利用导学案让学生以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探索、创新的教学形式。在导学案教学过程中, 正确地制作并合理运用导学案是很关键的。笔者下面通过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心得体会浅谈一下高一数学导学案的制作与使用。

一、高一数学导学案的制作

科学地制作导学案, 会为高效的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笔者认为, 制作导学案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 以学生为主体, 把握学案的难易程度

导学案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 教师制作导学案要分析学情。对于学困生, 以熟练掌握基础知识为主;对于优等生, 可在此基础上, 增加扩展提升的内容。如在学习指数、对数函数时, 可在学习完两种形式的运算及性质基础之上, 扩展一些抽象函数f (x) 在指数、对数函数中的应用。

(二) 以课本为中心,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数学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师应对课本上的内容进行编排整合, 不仅要能符合本班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 让学生知道每节课的重点、难点是什么, 更要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 要理清思路,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教师在利用“五点法”作函数的图像时, 重点要清楚是利用哪五个点进行描点画图, 而如何寻找这五个点, 是需要学生突破的难点。

(三) 以问题为主线, 从实际生活和以往知识出发

问题是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思考、想象、创造能力的“指明灯”, 我们应该从实际生活和初中学习的内容中发现问题, 将所学知识点转化成探索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思考为什么建筑工人要沿着在较高处固定的一个端点系有铅锤的线砌墙, 就能保证所砌的墙面和水平垂直来理解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但问题不宜太多, 否则会加重学生的心理压力。

(四) 以经典例题为辅助, 利用巩固练习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师不仅要选择适宜的例题, 让学生逐渐掌握新知的应用, 还要及时补充巩固练习, 了解学生反馈的学习信息。在整理练习时, 要把握由易至难, 由基础至综合的原则, 教师可以把后面的练习进行分级, 例如分A、B、C级三个等级, A级是基础题, B级是中等题, C级是综合难题, 尽量鼓励学生完成所有练习。

(五) 以合作为主要方式, 教师之间取长补短

制作导学案时, 数学教研组组长提前将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分成几部分分配给带课教师, 带课教师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制作导学案。然后, 本年级的教师进行讨论, 根据探讨意见进行修改, 最终由教研组组长和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共同审查, 由学校进行装订成册。这样教师不仅省时、省力, 而且制作导学案比较全面, 装订成册发给学生后, 学生也不容易丢失。

二、高一数学导学案的使用

对于高一学生, 一开始就要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份制作很好的导学案虽然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助手, 如果使用不当, 反而会事倍功半。笔者认为, 教师在指导学生运用学案时, 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 结合模式, 充分利用

学案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问题提出,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探究释疑———教师指导, 能力提升———巩固练习, 学习反馈, 而导学案的内容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使用导学案时, 最好能结合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学案中的每一个环节, 但是不能完全地按部就班, 因为内容不同, 学生在每个环节上所花的时间、精力是不一样的, 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学习进度。

(二) 独立思考, 小组探究

学生在初拿到学案之时, 最好是先独立思考分析问题, 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大家各抒己见, 提出疑问, 最后教师进行精讲。如果学生直接进行小组讨论反而不好, 因为有些学生依赖性强, 往往将别人的看法视为己见, 这也就失去了自主学习的意义和作用。

(三) 规定时间, 完成学案

教师先要根据导学案的难度和量度, 给学生规定完成导学案的时间。一方面让学生在平时做题训练时形成一定的时间观念, 在以后的考试中能合理地把握时间, 尤其是高中三年进行不断训练, 对高考是十分有益的;另一方面有压力才有动力, 若不规定时间, 学生容易懒散, 总想着可以拖在后面进行预习, 这样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 鼓励学生, 提高兴趣

高一学生对高中的生活和学习, 都是充满了新奇, 甚至有些学生是初次接触到学案导学的学习模式。作为教师, 我们要将学生的这种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不断延续下来, 鼓励学生勇敢地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提高学生对高中数学学习的兴趣。

利用导学案进行预习导学的教学, 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让学生从“被动”到“主动”, 从“学会”到“会学”, 从“接受”到“探索”。在利用学案导学的过程中, 科学地设计学案, 合理地使用学案, 适时地指导释疑, 最终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参考文献

[1].覃伟合, 《中小学学案导学模式初探》[J], 《教育实践与研究》

[2].杨鹏展, 《高中数学“导学案”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J], 《学知报》

高一历史导学案答案 篇3

一、历史“导学案”的构成

我校高一年级的历史“导学案”主要由以下四个方面组成,第一部分是“预习导学案”,它以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为依据,力图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使学生明确学习重点与难点,用于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自学。第二部分是“课堂检测题”,在课堂前几分钟老师下发给学生当场检测,用于检测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第三部分是“当堂训练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学生当堂训练,生成的问题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学习小组当堂解决。第四部分是“课后拓展题”,由学生课后完成,以巩固课堂所学。

二、利用“预习导学案”指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

“预习导学案”的实施,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初入高中,大部分学生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导致他们上课学习目标不明确,不知道要学什么、听什么,跟不上老师的上课节奏,致使课堂学习效率低下,长此以往,将大大降低他们学习积极性,基础掌握不牢,学习成绩跟不上去,厌学情绪将越来越浓。在课改伊始,我就重点强调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以强制性手段逼迫他们课前预习。如采取课前老师不定时检查与学科小组长定期检查各小组学生预习导学案完成情况,老师当场将各组检查情况公布在黑板上,并将检查结果与加分奖励相结合的方法,将学生个人与小组的利益捆绑在一起,以小组的力量督促本小组个别不主动预习的学生,以此激励学生自主预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导学案中已有的、相对简单的知识老师不讲,学生通过预习能理解、掌握的知识略讲,老师重点讲解学生难以掌握或理解的重点与难点知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预习导学案中的问题采取提问或竞答形式让学生当堂解决,并将学生解决的结果与加分奖励相结合,学生答对得分,答错不得分也不扣分,有预习的学生就比较容易拿到奖励,以此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以加分提高他们预习的积极性。通过平时交流与问卷调查,大部分学生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且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三、关注学生课堂上的小组合作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需要探讨的问题,如“课堂检测题”或“当堂训练题”中生成的问题或教学内容中开放性问题及多角度分析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探究时间不宜拉得过长,对于学生探究的结果,教师的评价应该有针对性,多肯定、表扬,肯定其回答问题的正确度与积极思考、参与态度,少用批评、否定的语气,应允许学生百家争鸣。小组合作探究,有利于提高学生勤于思考与团结协作及流利的口头表达能力。当然,不是每一课非要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这一环节,通过与学生交流与问卷调查,课堂探究应该视教学内容而定,否则学生会反感,口动了,心与脑不动,表面轰轰烈烈,其实趁机聊天,质量不高。

四、注意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对于学生的期末评价,我采取多元评价的方法。在学期初,我将评价标准发放给学生,让学生知道评价的标准,知道他们努力的方向。如在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后,我采取的评价方法如下:

高一历史科评价标准(平时表现40分,考试成绩60分)

在评价表中,学生的上课表现、导学案的完成情况由各学科小组长组织小组同学讨论后认定;作业完成度等第由各小组长统计老师平时的批改结果,如超过15次获得优秀即认定了优秀,不足15次且良好较多则认定为良好,以此类推。学生的奖励分由平时上课过程中学生回答问题时老师给出的评价累加,一节课堂教学中同一个学生回答问题的得分采取递减制度,如张三第一次回答得2分,第二次竞答得1分,第三次得0.5分,以此防止个别优秀学生的刷分行为。如果是基础较差的学生能积极主动竞答,则给予3分奖励,2分为基本分,1分为勇气分,激励他们参与到学习中。

通过这个评价标准,一些平时学习散漫、不认真完成作业的学生,由于虚荣心、要面子及小组其他同学制约的因素,现在基本上能为了争取优秀等第而完成作业,上课偶尔能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争取奖励分。如一班的陈华基础较差,平时上课常睡觉,这学期有一次上课认真听讲,我刻意表扬了他,后来他连续三节课第一个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历史科成绩由原来的不及格到半期考、期末考进步到了及格。一班与二班的一些后进生,上学期前半个学期作业不完成或字迹潦草应付了事,在上述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他们从上学期后半期以来至今作业基本上能获得优秀等第的评价,虽然有些人作业是抄袭的,但有做总比没做的好。

五、“导学案”要求老师不断学习、探索

自从实行“导学案”教学模式以来,我感觉到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自由度更大,较以往轻松多了。当然,这个轻松是建立在平时准备中的,如预习导学案的编写要求是一页A4纸,这就要求自己编写时认真、严谨,要符合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注重突出重难点知识,形成知识体系与框架,而不是面面俱到,繁冗复杂,要对学生的自主预习起到真正的帮助作用。在练习选择上,课堂检测与当堂训练要立足于会考,我编写的导学案练习题源于2008年至2014年的会考题,而课后拓展题略有提高。这些练习学生懂得做,能够做,他们就会较好地完成。如果题目太难,超越学生现阶段的认知水平,就毫无意义。

总的来说,“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实施应立足学情,及时总结得失,聆听学生心声。备课组老师要同舟共济,任课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适时制定对策,灵活操作。

阳光总在风雨后,我相信只要师生共同努力,明天会更好。

高一历史导学案答案 篇4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学习目标】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知识梳理】

一、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10月至,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鸦片。

二、1860年,联军攻入北京,放火焚烧了北京中西结合、豪华壮观的皇家园林——。(识图)

三、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领土万平方公里。

四、1851年,(人物)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时间),太平军占领南京,把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1862年,“洋枪队”首领美国人在浙江慈溪被太平军击毙。

【自主检测】

一、选择题

1、火烧圆明园发生在()

A.第一次鸦片战争中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C.甲午中日战争中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

2、右图所示的文物是被侵略者从圆明园中掠夺的,曾流落海外多年。当年掠夺该文物的侵略者指()

A.英国侵略军B.英法联军C.日本侵略军D.八国联军

3、马克思说:“俄国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从中国)”得到更多的好处。这句话指的是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A.取得协定关税特权B.掠夺圆明园大量珍宝

C.获取中国大量赔款D.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4、浙江慈溪流传着一首民歌:“洋人好比一只鹰,黄毛高鼻绿眼睛。鹞鹰凶恶怕弓打,洋人怕的是红头军。”这里的“红头军”指的是()

A.红巾军B.太平军C.义和团D.洋枪队

高一历史导学案答案 篇5

【使用说明】

1.建议学生初读课文之前认真阅读预习案,了解苏轼的相关资料。

2.本导学案分三课时进行,重点放在自主合作探究案的探讨上。

3.注重以读背为主的学习方式,采用问题式教学的手段引导学生思考,循序渐进。

【学习目标】

1、了解“赋”的特征,鉴赏本文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2、体会景物描写之中深沉的感情,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学习赋主客问答这一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

4、结合作者处境,体验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5、熟读成诵,增加文言积累,积淀文言语感。

【学习难点】

1、体会景物描写之中深沉的感情,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感情变化。

自主预习案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01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代文学家、书画家。他在诗、词、歌、赋、散文、书法、绘画、医药、禅理、哲学、饮食、服饰、金石、园林艺术等方面均有较高的造诣,学识广博。是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之一。

诗歌:代表北宋诗的最高成就,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词: 开“豪放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散文: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书法:自成一家,长于行书、楷书,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又是我国古代楷书的四大流派的开创者之一(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苏轼);

画作:开创了湖州画派。

他仕途失意,命运多舛,生活颠沛坎坷。这与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激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的废新法的政治主张有莫大的关系。有《东坡集》《东坡乐府》传世,谥号“文忠”。

二、写作背景: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黄州团练副使是一个虚职,苏轼不能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心里十分苦闷。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的湖北黄冈,其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象鼻子,人们称它为“赤鼻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也被称为“赤壁”。苏轼经常来赤鼻矶游览眺望,或泛舟夜游。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莫大的安慰。这段时期,苏轼创作了三篇千古杰作--一词二赋。

【注】在新旧两派的激烈斗争中,苏轼因反对主张变革的王安石一派,元丰二年(1079),李定、舒dǎn、何正臣三人摘出他的一些讽刺新法的诗句,加以弹劾。(“乌台”,即御史府,是专任弹劾百官的中央机关。)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诗案”是一个有名的文字狱,也是一个冤狱。苏轼差点儿被杀头。

三、有关“赋”的文体简介:

1、含义:本是一种诗歌表现手法,到汉代形成一种有韵的特定体制,成为一种形体比较自由灵活的韵文。

2、特点:

A、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且允许有参差错落。

B、语音上要求声律和谐;

C、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多用铺陈手法。

3、分类:

大赋:以铺叙事物为主;

小赋:以抒情为主;

文赋:近于散文;

骈赋、律赋:接近于骈文;

四、整体感知:

1、生字词:

壬戌(rénxū)之秋举酒属(zhǔ)客歌窈窕(yǎotiǎo)之章

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如冯(píng)虚御风桂棹(zhào)兮兰桨

击空明兮(sù)流光倚歌而和(hè)之余音袅袅(niǎo)

泣孤舟之嫠(lí)妇苏子愀(qiǎo)然山川相缪(liáo)

舳舻(zhúlú)千里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

渔樵于江渚(zhǔ)之上驾一叶之扁(piān)舟举匏(páo)尊以相属

寄蜉蝣(fúyóu)于天地无尽藏(zàng)也相与枕藉(jiè)乎舟

2、诵读方法指导:

读出重音:

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动词重读;“哀吾生之须臾,慕

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韵字重读;“而今

安在哉”“而又何羡乎”疑词重读。

读出节奏:

如: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读气势:

如“方其破荆洲,下东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较快)舳舻千

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朔赋诗(语速舒缓)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情感急转缓慢低沉)”。

读出情感:

如:“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何其乐也。“其声呜呜

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何悲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而吾与子所共适”,何其旷达。“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又何其洒脱。读者细心体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

3.听专家朗读音频:教师从酷狗音乐中下载著名演员鲍国安朗诵的《赤壁赋》,让学生跟着小声读,体会文章的韵味。熟读全文,力争背诵。

合作探究案

一. 探究第一自然段

1、作者开始游赤壁时,景色如何?用原文回答。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

横江,水光接天。”

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飘荡。景色澄澈幽美、如梦境一般。

2、这样的景致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本段的感情色彩什么为主?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澄澈幽美、如梦境一般的夜景,使作者飘飘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之中。

本段的感情色彩以喜悦为主。

3、思考:“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几句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在结构上,它引出后文的“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以及主客对话的情节;为下文定下一个得失两忘、超然物外的感情基调,并且与结尾相呼应。

二. 探究第二自然段

1、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代表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理想执著追求的态度,和不甘沉沦的情怀。

2、作者是怎样描写箫声之悲?

作者借助夸张、想像,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幽怨悲凉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催人泪下。

3、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的变化是否太突兀?

感情从乐到悲的变化的过渡是很自然的,并不突兀。

由第一段我们可以推知,“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歌词是由《诗经q陈风q月出》演化而来。而《诗经q陈风q月出》是一首情诗,写一个男子在月下怀念美人。但苏轼此时唱此歌,其胸怀、境界却更加邈远空阔。此处的“美人”并不是指真正的美人,而是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理想执著追求的态度,和不甘沉沦的情怀。作者遭受贬谪,此时面对“万顷之茫然”的江面,心中难免会产生理想一时难以实现的感叹。所以在游赏之“乐”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了,这“乐”本就属于苦中作乐,借山水而暂时排遣其内心的郁闷。

4、此段在全文的结构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转折过渡的作用。经过吟诗与吹箫的描写,使“泛舟”的快乐气氛向悲

凉转化,完成了两段之间的过渡。

三. 探究第三自然段

1、思考:客人之所以要“托遗响于悲风”,其缘由是什么?

客人认为即使曹孟德那样的英雄豪杰,当年声威赫赫,也只不过是过眼烟云,更何况我和你是渔樵江渚的草民,生命如蜉蝣般短暂,渺小得有如沧海一粟,梦想成仙又不可得,便不由悲从中来,借箫声来表达愁绪了。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

2、写曹操是为了说明他是一个盖世英雄吗?那么写曹操的重心放在哪里呢?

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如何英雄了得,重心在“而今安在哉”这句上,为了突出像曹操这样的又是诗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终都要归于“空虚”的忧思悲绪上。

3、这一段作者运用了几组对比,请同学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A、将曹操与“吾与子”对比。

说明像曹操称雄一世,也逃不脱失败的命运,也只不过是过眼烟云,更何况我们命运不济,仕途坎坷,只有“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泛舟喝酒罢了,还谈什么理想,谈什么建功立业?说明人生变幻无常和空虚。

B、蜉蝣和“吾与子”作对比。

说明生命之短暂。

C、“沧海之一粟”和“吾与子”作对比

说明人的渺小。

D、“吾生之须臾”和“长江之无穷”作对比

说明人生短暂,如匆匆过客。

E、想要像长江、明月、仙人一样长存而不可得。这是现实与理想的对比

说明想长生不老而不能,因此只能“托遗响于悲风”。

4、本段是怎样将景、理、情结合在一起?

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这是议论说理;引出曾、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这是抒情。

5、下列语句哪些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寄:写出了人生短暂;渺:写出了人生的渺小;“哀”与“羡”形成对比,突出了客人对人生短暂的无奈与悲伤。

四.探究第四和第五自然段

1、作者是如何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来分析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从变的角度说,天地万物和人也是瞬息万变的: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人也有生老病死,所以天地万物和人无时无刻不在变化。

从不变的角度,我和天地万物都是永恒的:江水虽然日夜不停地流,“而未尝往也”,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而卒莫消长也”,作为个体的人,生命虽然短促,但他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所以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该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这种“物我一致”的观点说明了苏轼对生命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

2、作者又是如何从“取与不取”的角度论述人生感悟的?

天地万物,各有各的主宰,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因此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长江之无穷”。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人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进一步表现了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3、最后一段酒后一片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的景象作结的作用?

呼应开头,如“舟中”呼应“泛舟”;“东方既白”呼应“月出于东山之上”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结尾用“反衬”写法,用“杯盘狼藉”的杂乱来反衬内心世界的舒坦、宁静。

4、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这样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滴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5、思考:第三段客人的话是否也是苏轼自己心境的表达?如果是,那么苏轼一贯的豪放风格与文中“悲”的感情是否矛盾?即本文的感情基调应该是什么?

文中“客”和“我”的对话是苏轼让从前的苏子和现在的苏子通过文章

进行一场超时空的链接。客的回答,正是苏轼自己贬斥黄州后的苦闷和迷惘的写照。所以虽为客语,实际上“主”“客”为一体,反映了作者被贬黄州后思想中的消极面。

这种感情和豪放派风格是不矛盾的。一般人,在忧患于人生短暂和空虚时,很多人以喝酒,及时行乐自我解救。可是苏轼不是这样,他认同李白的“借酒销愁愁更愁”。俗话说“心病还得心药医”,欲求精神苦闷的真正解脱,只有求助于自身在哲学上的“解脱”。所以他虽然是借客之口表达自己的悲绪,但“醉翁之意不在酒”,苏轼并不是要宣扬这种悲观的论调,而是沿用赋家“抑客申主”的方法,力求阐明万物变与不变的道理,超脱于无益的悲观,表现出一种洒脱、豪迈的气度,使文章具有某些积极进取、达观超然的感情基调。因此文中的“悲”与豪放风格并不矛盾。

6、本文多次写到主客问答,这种安排有什么作用?

运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使行文结构波澜起伏,摇曳多姿;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以层层展现,深层揭示。

五、复习巩固:

1、一词多义:

歌:

扣舷而歌之。(动词,歌唱。)

歌曰:(名词,歌词。)

倚歌而和之。(名词,歌曲。)

望:

七月既望。(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

下: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克,打下。)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方位名词,位置低的,与“上”相对。)

如: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像,动。)

纵一苇之所如。(往,到,动。)

之:

哀吾生之须臾。(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惟江上之清风。(结构动词,的。)

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不译。)

乎: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助词,形容词词尾。)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助词,用于句末,相当于“吗”。)

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

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助词,表被动。)

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2、通假宇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属”通“嘱”,劝人喝酒。)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冯”通“凭”,乘。)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通“缭”,盘绕。)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籍”通“藉”。狼藉,凌乱。)

3、词类活用: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名词作状语,向……。)

舞幽壑之潜蛟。(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泣孤舟之嫠妇。(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侣鱼虾而友麋鹿。(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向南,名词作状语。)

4、特殊句式:

①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②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③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

④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5、成语:

遗世独立、羽化登仙、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正襟危坐、

月明星稀、横槊赋诗、一世之雄、沧海一粟、逝者如斯、杯盘狼藉

课后拓展案

一、阅读迁移

其实,作者的心情变化不仅仅体现在本文中,而是贯穿在被贬到黄州后的所有作品中。我们来共同感受一下。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定**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二、巩固训练题(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蕴藉/慰藉工夫/功夫茶轶事/卷帙浩繁

B.振幅/辐射照相/摄像机汇合/融汇贯通

C.诀窍/抉择叶片/百页窗部署/按部就班

D.搏弈/脉搏掉价/掉书袋倍加/备尝艰辛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迪拜一座在沙漠里规划出来的城市,是够梦幻、够浮华、够美丽的了,但这座海市蜃楼却潜伏着重重危机。

B.追星之风愈演愈热,很多人别无长物却扬短避长,把当明星看成是成功的一条捷径投身其中,这种做法有失明智。

C.丽江大火折射出我国森林火灾管理的残酷现实:森林火灾隐患众多,森林防火捉襟见肘,重行政问责轻预警监测。

D.在今年的车展中,奔驰精品展台面积比以往扩大了许多,那些琳琅满目的配饰和运动产品,让所有热爱奔驰的人趋之若鹜。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十二五”期间,我省将加速“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的任务,将原规划的目标任务的完成时间从提前到。

B.为期仅四天的春季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为成都的餐饮、宾馆。交通、旅游、广告、通讯、娱乐等产业获得巨大商机。

C.当日本地震影响到产品元件的供应时,全球的汽车和电子厂商才开始明白,产业链的中断会对生产造成何种影响。

D.在成都举行的第十届四川十大财经风云人物暨四川财经人物大奖颁奖典礼,被誉为四川财经界的“奥斯卡”美称。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相比之下,规划更具体实用,具有阶段性和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可以不断修正、调整,甚至改变。

① 人生理想”是一个远大的目标,有时远得让人无法企及

② ②而“人生规划”是一个过程性的目标,是理性的

③ 们易将它与“人生理想”混淆

④ 人生规划”一直以来是我们很少谈及却又十分重要的话题

⑤ “人生规划”则是一个切近的可以通过努力实现的目标

⑥ ⑥“人生理想”是一个结果性的愿景,是感性的

A.④⑥①⑤②③B.⑥②③①④⑤C.①④③⑥⑤②D.④③①⑤⑥②

参考答案、(12分,每小题3分)

1.A(B项“融汇贯通”应为“融会贯通”;C项“百页窗”应为“百叶窗”;D项

“搏弈”应为“博弈”)

2.C(“捉襟见肘”比喻困难重重,应付不过来。A项对象不当,“海市蜃楼”比喻虚

幻的事物;B项望文生义,“别无长物”指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俭朴;D项感情

色彩不当,“趋之若鹜”比喻成群的人追逐不好的事物,含有贬义)

3.C(A项“加速”后缺谓语“完成”;B项“为……获得”句式杂糅;D项“美称”

赘余)4.D

三、本大题共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9题.

书谢御史

【清】吴敏树

谢御史者,吾楚湘乡谢芗泉先生也。当乾隆末,宰相和|用事,权焰张。有宠奴常乘|车以出,人避之,莫敢诘。先生为御史,巡城遇之,怒,命卒鱿屡,笞之。奴曰:“敢笞我!我乘我主车,汝敢笞我!”先生益大怒,痛笞奴,遂焚烧其车。曰:“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九衢中,人聚观,欢呼曰:“此真好御史矣!”和|恨之,假他事削其籍以归。

先生文章名一时,喜山水,乃遍游江浙,所至,人士争奉筇屐迎。饮酒赋诗,名益高,天下之人,皆传称“烧车御史”。和|诛,复官部郎以卒。

及道光癸巳之岁,河南裕州知州谢兴i,以卓异荐入都。裕州,御史之子,由翰林改官也。引见时,唱陈名贯毕,皇上问曰:“汝湖南人,作京语何也?”兴i对言:“臣父谢振定,历官翰林御史,臣生长京师。”上悟曰:“尔乃烧和|车谢御史之子耶?”因褒奖兴i家世,勉以职事。明日,上语阁臣:“朕少时闻谢御史烧车事,心壮之。昨见其子来,甚喜。”未几,命擢兴i叙州府知府。方裕州入见时吾乡人士在京师者盛传天语以为谢氏父子之至荣也又幸芗泉先生之生于其乡而以相夸耀也。敏树得知其本末如此云。

敏树又记在都时,有郎官当推御史者,语次,因举芗泉先生之事。郎官谓曰:“芗泉负学问文章,又彼时清议尚重,故去官而名益高,身且便。今我等人材既弗如,而时所重者,独官禄耳,御史言事,轻则友人笑,重则恐触罪,一朝跌足,谁肯相顾盼耶?且家口数十,安所赖耶?”余无以进之。嗟呼!昔之士风人情,犹之今也。以裕州今日家世之荣,孰不欣羡而愿其有是?孰知当芗泉先生罢官时,同朝行辈中,必有相侮笑者,讥毁者,畏罪累而不敢附和者。其家人居室,必不如在官之乐者。且使先生官不罢,其进取抑未可量,一遭斥逐,终以不振,独气节重江湖间耳。然则先生之烧车之时,亦可谓计虑之不详尽者耶?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生文章名一时,喜山水 名:闻名

B.朕少时闻谢御史烧车事,心壮之 壮:雄壮

C.语次,因举芗泉先生之事 次:中间

D.昔之士风人情,犹之今也 之:到

6.下列加点字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先生为御史公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B故去官而名益高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C喜山水,乃遍游江浙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昨见其子来汝其勿悲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谢御史“气节重江湖间”的一组是(3分)()

①先生益大怒,痛笞奴,遂焚烧其车 ②所至,人士争奉筇屐迎

③和|诛,复官部郎以卒 ④朕少时闻谢御史烧车事,心壮之

⑤以裕州今日家世之荣,孰不欣羡而愿其有是? ⑥使先生官不罢,其进取抑未可量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④⑤ D.③⑤⑥

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谢御史名振定,号芗泉先生,因鞭打飞扬跋扈的和|宠奴、焚烧和|车辆而遭和|报复,被削职为民。

B.谢御史之子谢兴i因为父亲的名望和官声受到皇帝喜爱,在裕州知州任上被召入京城,提拔为叙州府知府。

C.作者向那位“郎官当推御史者”谈起谢御史,意在用谢御史不畏权贵、敢于执法的事迹勉励他做一个刚正不阿的好官。

D.“官当推御史者”的腐败言行和谢御史形成强烈的反差,作者对这种只重官位、只重身家利益的庸俗之辈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9.用斜线(/)给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并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

成现代汉语。(10分)

(1)用斜线(/)断句:(3分)

方裕州入见时吾乡人士在京师者盛传天语以为谢氏父子之至荣也又幸芗泉先生之生于其乡而以相夸耀也。

(2)翻译:(7分)

①唱陈名贯毕,皇上问曰:“汝湖南人,作京语何也?”(3分)

②孰知当芗泉先生罢官时,同朝行辈中,必有相侮笑者,讥毁者,畏罪累而不敢附和者。(4分)

参考答案

5.B(壮:认为勇敢)

6、选B(A第一个为作动词,第二个为作介词,解为“替”;B而表转折;C第一个乃为于是,第二个乃为竟然;D第一个其做代词,他的;第二个其语气副词,一定)

7.C(①表现气节而非“气节重于江湖”;③述其仕途经历,⑥假设不被罢官的仕途走向,皆无关“气节”。)

8.B(谢兴i因政绩卓异被荐入都,其后才受到皇帝喜爱。)

9.(1)方裕州入见时/吾乡人士在京师者/盛传天语/以为谢氏父子之至荣也/又幸芗泉先生之生于其乡而以相夸耀也。

(2)①高声报告姓名籍贯完毕之后,皇上问道:“你是湖南人,却说京城话,为什么呢?”

②谁知道当芗泉先生被罢官的时候,同朝为官地位相同的人中间,一定有侮辱嘲笑他的人,有讽刺诋毁他的人,有畏惧受到连累而不敢帮他说话的人。

【文言参考译文】:

谢御史就是我们湖南湘乡的谢芗泉先生。在乾隆末年,宰相和|掌权,权势很大。有一个得宠的奴仆常常乘坐和|的车马出门,人们都躲着他,没有人敢质问他。谢芗泉先生担任御史,巡查京城时遇到了他,非常生气,命令士兵将这个奴仆从车上拖了下来,鞭打他。这个奴仆说道:“敢鞭打我!我乘坐我主子的车,你敢鞭打我!”谢先生更加愤怒,将这个奴仆痛打一顿,最后将他坐的车烧掉。谢先生说:“这辆车怎么还能够让宰相乘坐呢!”大街上,人们围聚在一起观看,欢呼道:“这真是好御史啊!”和|很恨他,借别的事情免去他的官职让他回到家乡。

谢先生的文章在当时很闻名,他喜欢山水,于是遍游江浙一带,他所到的地方,人们争着送上竹杖和登山鞋迎接。谢先生喝酒作诗,名气愈来愈大,全天下的人都传扬称道“烧车御史”的名号。和|被诛杀后,他恢复郎官职务一直到去世。

到了道光十三年,河南裕州知州谢兴i因为政绩优异被举荐来到京城。这个裕洲知州,就是谢御史的儿子,是由翰林改任现职。谢兴i被引见给皇帝的时候,高声报告姓名籍贯完毕之后,皇上问道:“你是湖南人,却说京城话,为什么呢?”谢兴i回答说:“我的父亲谢振定,担任过翰林、御史,我在京城出生长大。”皇上明白过来,问道:“你就是烧掉和|车子的谢御史的儿子吗?”于是赞扬谢兴i的家世,勉励他勤于职事。第二天,皇上对内阁大臣说:“我年青时听说谢御史烧车的事情,心里认为那是很豪壮的事。昨天看到他的儿子到来,非常高兴。”没多久,命令提拔谢兴i为叙州府知府。当谢兴i入京面见皇上时,我们家乡在京城的人,盛传皇上的话,把它看作是谢家父子最大的荣耀,又因谢芗泉先生生在自己的家乡而感到荣幸,而且拿来向别人夸耀。我知道的情况就是这样。

我又记起在京城的时候,有一个正被推举为御史的郎官,在和他交谈中间,我顺便提起谢芗泉先生的事迹。这位郎官说:“芗泉先生很有学问,文章又好,再加上那时候清议还被很盛行,所以他被免官后名声愈来愈大,自己也活得很舒适。现在我们这种人才能方面已经比不上他了,而现时人们所看重的,只有官位俸禄罢了,一个御史议论政事,说轻了朋友会笑话,说重了又害怕获罪,如果有一天栽了跟斗,谁愿意看你一眼呢?况且家中几十号人口,又依靠谁呢?”我无话可说。唉!过去那些官场风气,依然传到了现在啊。凭着谢裕州今天家世的荣耀,谁不高兴羡慕而且希望他有这样的结局?”谁又知道当芗泉先生被罢官的时候,同朝为官地位相同的人中间,一定有侮辱嘲笑他的人,有讽刺诋毁他的人,有畏惧受到连累而不敢帮他说话的人。他家里人在家中,一定比不上他做官时快乐,况且假如谢先生官职不被罢免,他升职的前景或许不可估量,但一朝遭到罢免,到最后都因此而不能重振局面,只是气节被普天下看重罢了。既然这样,那么谢先生在烧车的时候,也可以说是考虑得不仔细全面吗?

高一历史导学案答案 篇6

(人教版必修3  第3课)    《老人与海》   导学案

班级                    姓名                   时间

学习目标:

1、浏览课文,理清小说的主要情节,概述小说的主要内容;

2、分析人物心理,学习老人永不服输的顽强精神,并与同学交流、分享学习心得;

3、联系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尝试描述特定情境下的内心独白。

重点难点:揣摩人物内在精神世界,学习内心独白的描述。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视频欣赏 观看电影《老人与海》,体会情境与情节。

预习积累  1、给字注音:

沮丧(    )撬开(    )豁出去(    ) 臭迹(    )  鲭鲨(     )   舵柄(    )

拽掉(     ) 桅杆(     ) 攮进(     )  上颚 (    )  白浪滔天(    )  黏液(    )

面包屑(   ) 榫头(  )报酬(   )蹂躏(     ) 攥住(    ) 刹车(    ) 脊鳍(    )

残骸 (    ) 胳肢窝(    )  绰号(     ) 模样(     ) 吞噬 (    ) 皮开肉绽 (    )

2、作家作品:

海明威(1899-1961),美国“                 ”代表作家,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中篇小说             ,长篇小说                 、                等。海明威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速读感知:在文中找词句,并填写下表。

搏斗 攻击者 数 量 作战工具 结   局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第二、三课时

阅读把握

1、同桌间互相补充,讲述故事梗概:

2、找出你认为的精彩语句,在文中画出来,并将感觉最精彩的语句写在下边:

精读探究:学习小组探讨完成,小组长做好发言准备;教师点拨与指正。

1、(1)有时候它也迷失了那臭迹。但是它很快就嗅出来,或者嗅出一点儿影子……

问题:注音并解释“臭迹”和“嗅”

答:

(2)他扎它,并没有抱着什么希望,但他抱着无比的决心和十足的恶意。

问题:a.“什么希望”是什么希望?

答:

b.“十足的恶意”的感情色彩是什么?实际意思是什么?

答:

(3)我应该把它(1)的长吻儿砍掉,用它(2)去跟鲨鱼斗。

问题:解释--它(1)指什么?             它(2)指什么?

答:

2、结合课文,理解句子意义。

(1)当一大股暗黑色的血沉在一英里深的海里然后又散开的时候,它就从下面水深的地方窜上来。

问题:“一大股暗黑色的血”比喻什么?     答:

这句话表现了什么?又能反衬什么?

答:

(2)“想点开心的事儿吧,老家伙,”他说,“一分钟一分钟过去,离家越来越近了。丢掉了四十磅鱼肉,船走起来更轻快些。”他很清楚,把船开进海流的中间的时候,会出现什么事情。

问题:A.“丢掉了四十磅鱼肉”本来是件坏事,老人为什么要说“船走起来更轻快些”?能表现老人这种精神的类似的描写,再从文章中找出一个来。

答:

B、老人“很清楚,把船开进海流的中间的时候,会出现什么事情”,那么,到底会是“什么事情”呢?老人又有什么准备呢?

答:

(3)摘录课文中能表现桑地亚哥精神的句子,说说老人是怎样一个人?

答:

3、“他想,能够撑下去就太好啦。这要是一场梦多好,但愿我没有钓到这条鱼,独自躺在床上的报纸上面。”这句话是老人的内心独白,结合课文,回答问题:

(1)从结构上看,写“报纸”的作用是什么?能够表现什么?

答:

(2)这句内心独白显得有点消极,那么,海明威这样写是为了什么?

答:

(3)如果以上两个问题你的答案是正确的,那么,你会联想到我国唐代一位著名文人的一句名言(虽然其中的“穷”字意义并不和现代意义完全相同)。请你写出这句名言来。

答:

第四课时

延伸探究:学习小组探讨完成,各组长做好发言准备。

问题1:桑地亚哥是怎样的人?你怎样看待他的失败?

问题2: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信条,一个打渔的老人尚且如此,那么我们新时期的“90后”又有怎样的人生信条呢?请写出自己的人生信条并谈谈理由。

『励志名句』:

生在世,绝不能事事如愿。反正,遇见了什么失望的事情,你也不必灰心丧气。你应当下个决心,想法子争回这口气才对。--马克吐温【美】

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次地站起来。--张海迪【中】

不会从失败中找寻教训的人;他们的成功之路是遥远的。 --拿破仑【法】

失败并不意味你是一位失败者--失败只是表明你暂时尚未成功。

失败并不意味着你比别人差--失败只表明你还有缺点。

笑对成功,更要笑对失败。

成功与失败只一墙之隔,任何代价都不会白白付出。

苦辣酸甜都有营养,成功失败都是收获。

经过失败磨砺的成功果实永远都没有经历挫折后的成功果实来得香甜。

失败并不意味着你必须放弃--失败表明你还要继续努力。

烈火试真金,逆境当自强

逆境给人宝贵的磨练机会。只有经得起环境考验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自古以来的伟人,大多是抱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从逆境中挣扎奋斗过来的。--松下幸之助

那些能将我杀死的事物,会使我变得更有力。--尼采《偶像的黄昏》

没有经历过逆境的人不知道自己的力量。--琼森《确实可靠》

一颗高尚的心应当承受灾祸而不是躲避灾祸,因为承受灾祸显示了意志的高尚,而躲避灾祸显示了内心的怯懦。--阿雷蒂诺

当一个人镇定地承受着一个又一个重大不幸时,他灵魂的美就闪耀出来。这并不是因为他对此没有感觉,而是因为他是一个具有高尚和英雄性格的人。

我们来到世界上就是为了不妥协。              --高尔基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屈服。            --贝多芬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宏图在肩,超越自我。             --洪战辉

爱要越挫越勇,爱要坚定执着,……,想爱就别怕伤痛。--林志炫(《单身情歌》)

成功的意义应该是发挥了自己的所长,尽了自己的努力之后,所感到的一种无愧于心的收获之乐,而不是为了虚荣心或金钱。--罗兰

拓展训练

小说在行文中运用了大量的人物内心独白,不仅忠实地记录了桑地亚哥的内心活动,写出他在海上漂泊的心态,而且通过自由联想的方式,真实地再现了老人的思想与感受。丰富了小说的思想,构成小说的重要特色。

请在以下“情境”中任选一个,写一片段(描写心理,50字左右)。

① 考试结束前五分钟的心理描写:

② 黄昏时分,我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有个陌生人一直远远地跟着我……

再加体悟

让我们以充满青春朝气和战斗精神的状态,洪亮而有力地朗读--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明知是个死,也要宝剑出鞘,这叫亮剑,没这个勇气你就别当剑客。倒在对手剑下算不上丢脸,那叫虽败犹荣,要是不敢亮剑,你以后就无法在江湖上立足。”

课后训练:完成《名师伴你行》上“课后新高度”训练题。

附:(人教版必修3 第3课)《老人与海》导学案参考答案:

预习积累1、沮丧(jǔ)  撬开(qiào)  豁出去(huō) 臭迹(xiù) 鲭鲨(qīng)

舵柄(duò)   拽掉(zhuài)  桅杆(wéi)  攮进(nǎng)  上颚 (è)  白浪滔天(tāo)

黏液(nián)  面包屑(xiè)    榫头sǔn    报酬chóu    蹂躏(lìn)  攥住(zuàn)

刹车(shā)   脊鳍(qí)  残骸  (hái)   胳肢窝(gā)    绰号(chuò)    模样(mú)

吞噬 (shì)皮开肉绽 (zhàn)

2、海明威,美国“迷惘的一代”代表作家,代表作:中篇小说《老人与海》,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

速读感知

攻击者 数 量 作战工具 结   局

第一次 鲭鲨 1条 鱼叉 杀死鲭鲨,丢了鱼叉和四十磅鱼肉

第二次 星鲨 2条 绑着刀子的桨 杀死两条鲨鱼,丢了四分之一的鱼肉

第三次 犁头鲨 1条 绑着刀子的桨 杀死犁头鲨,刀子折断

第四次 星鲨 2条 短棍 两条星鲨受伤,大鱼半个身子都被咬烂了

第五次 鲨鱼 成群结队 短棍、舵把、桨把 老人被打败,大鱼只剩残骸

阅读把握

1、小说的主人公桑地亚哥已八十四天未捕到鱼了,在第八十五天,他又一个人出海远航,在海上经过三天两夜的搏斗,终于捕到了一条一千五百多磅的大马林鱼。然而,在归航途中,马林鱼却被鲨鱼吃掉,只剩下一副巨大的骨架。本文节选的主要是老人与鲨鱼搏斗的情景,也是小说情节的高潮。       2、略

精读探究1、(1)答:“臭(xiù)迹”的“臭”是“气味”,名词;“ 嗅”是“闻””,动词。

(2)a.答:杀死它,不要让它吞噬马林鱼。

b.答:褒义词。老人对鲨鱼十分愤恨。

(3)解释 :它(1)指马林鱼。  它(2)指马林鱼的长吻儿。

2、(1)答:鲨鱼;表现鲨鱼速度的迅猛。反衬老人的英勇顽强。

(2)A.答:老人面对厄运能够换个角度思考,表现老人的乐观主义精神。(例子略)

B、答:鲨鱼又会出现。

(3)答:(句子略)老人不屈服于命运,无论在怎么艰苦卓绝的环境里,都具有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奋勇抗争的精神。

3、(1)答:呼应结尾。表现老人生活穷困。

(2)答:为表现老人在遇到困难时却异常勇敢乐观作反衬。

(3)答:王勃《滕王阁序》“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延伸探究

1:①“硬汉”形象:孤独,背运,贫穷,年老体衰,但是他乐观,自信,坚韧;忍着饥饿,疼痛,竭尽全力,不屈不挠,顽强。(是一个面临厄运甚至绝境,永不屈服、永不放弃的“硬汉”形象)

② 观点1:一个人一旦有了永不放弃永不屈服的精神,他就是最勇敢而且不可战胜的人!

观点2:人生谁能没有失败?从失败中崛起的是强者。就像人学走路,也得有过摔跤,只有经过摔跤,才能学会走路。失败可以毁灭一个人,也可以造就一个,有人因为害怕失败不敢追求成功,这就是弱者。

观点3:做人应该这样,不要一副神情沮丧的样子,要对自己有信心。人无论怎样,最怕的就是没有信念。如果你做一件事有了信念,你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书中主人公充满信念、锲而不舍的精神,正是我们所要学习的。      2:略

勇者无畏--《老人与海》缩写

(高一2班 王家晶)

大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可以摧毁一切,却不能摧毁一颗勇敢的心,它可以吞没一切,却吞没不了敢于直面抗争的硬汉,因为勇者无畏!

他,桑地亚哥,一个“背运”的渔夫,一个倔强的老头。他从不相信命运,在连续84天没有捕到一条渔的情况下,毅然决然的划着他那只船儿向大海更远处驶去,尽管前面风更大,浪更猛,险象环生。

上天对他的每一个儿子是公平的,对桑地亚哥也是。茫茫大海上,一条大马林鱼向他靠来----好机会!于是,他开始了惊心动魄的搏斗。哦,整整三天两夜呀,人与鱼拼死相搏:他套住了鱼,又被鱼拽着拖着;苍茫的大海上,他吃着从小鱼身上割下的肉,用仅有的一壶自带水维持着虚弱的身子。在搏斗中,他的手被绳索割出好几条血口子,血不断的渗出,大鱼的每一次挣扎也都会引起他一阵阵钻心的疼痛……终于,这条一千五百多磅的大马林鱼成了桑地亚哥的战利品.可是,他也被弄得精疲力竭、伤痕累累了。

大马林鱼被他牢牢的捆绑在船帮上,他蹲在船尾,任船儿顺风飘行--它需要躺下来休息休息--可是,新的危险向他逼来,一次次,一群群鲨鱼气势汹汹扑向他的小船,扑向那条他的胜利品。鲨鱼咬住了大马林鱼肉身,他横起渔叉朝鲨鱼的嘴里砸去,鲨鱼松口躲开了;他高高地举起渔叉朝另一条鲨鱼鱼头狠狠攮去,鱼叉绳断了,鲨鱼带着渔叉慢慢沉下去。鲨鱼再向他袭来,唯一的一把刀被他绑在木棒上用力向鲨鱼刺去,可是,鲨鱼弄断了刀。

之后,手头就没有锐利的武器了,只有船桨,船桨打在鲨鱼的头上,断了,成了短木棒.接着,断木棒就是他的武器,他使劲儿击打鲨鱼,击打水面,驱赶它们……

搏斗好几个回合,而他的大马林鱼在鲨鱼的偷袭与撕抢中只剩下一副巨大的骨架了.

老人拖着疲惫的身子,拉着一具巨大的鱼骸骨,回到岸上,回到那个有很多人关注并盼望他归来的渔村.

望着那巨大的鱼骸骨,人们无不惊诧:“这真是条大鱼呀!”“嗨,桑地亚哥真是了不起的人物,这么大的鱼,他都能得到,真是了不起!”“对,他可是个好渔夫!”有人向他喊道:“桑地亚哥,你是我们这儿最棒的渔夫,你是大英雄!”

是呀,勇者无畏,无畏勇者,不屈的抗争,他是人们心中的英雄--他快乐着!

读《老人与海》后  (高一2班 敖阳)

读着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我感觉到了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我的全身上下涌腾--

“星鲨,来吧!星鲨,我不怕你!”读着,我似乎却也真切地看到老人与星鲨搏斗的场面: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驾着小船在苍茫的大海上颠簸着,一条条星鲨向他的船窜来,海面上划出一道道翻浪的水带。老人面不改色,迅速操起渔叉紧握住,然后,使足力气狠狠的向鲨鱼扎去,鲨鱼挣扎着,挣断绳子,带着渔叉 ,仓皇逃窜。于是他把仅有的一把刀绑在船桨上作武器,糟糕的是,刀子又断了只剩下木棒。他抡起木棒朝鲨鱼头上、牙齿上猛击……他尽可能的用上所能利用的武器,演绎着动人的英雄交响曲。

老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因为他不相信命运,尽管他连续84天没有捕到一条鱼,但他相信一定会转运的,他要去奋斗,要去拼搏,要去创造成功;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他捍卫了尊严.这种不屈服于命运,自信勇敢的同大自然抗争的精神在桑地亚哥身上彰显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使我怎能不肃然起敬呢!

除了不屈的精神,我在桑地亚哥身上还看到了另一种高贵的灵魂:沉着镇静迎接挑战、自我宽慰不断激励。多么难能可贵的心态,多么高贵的灵魂!

看看桑地亚哥老人,再看看我自己,生活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总是退缩,总是在浑浑噩噩、懵懵懂懂中消磨时光.我真真切切的感觉惭愧至极:原来我是如此的目光短浅,如此的懦弱无能!

望前途,人生路曼曼其修远;细思量,哪能会处处畅通无阻?怎么办?看看桑地亚哥,我还能让自己再这么懦弱吗?不能!我还能让自己再浑浑噩噩消磨时光吗?绝不能了!我要摆正心态,发掘自信,明确目标,排除万难,勇往直前,把英雄桑地亚哥的精神融进自己的热血中,努力创造人生的辉煌篇章!

活着就要站着  (高一1班 杜花)

每当听人说“女子不如男”,我多少有些赧然,且愤愤然--这明明是说女子懦弱嘛!于是,骨子里那犟劲儿来了,暗暗告诫自己:不做温室里的花朵,不躲进避风的港湾,不做怯懦的弱者,要在磨砺中彰显生命本色--活着就要站着,勇敢的站着,活出自己,活出生命的亮丽来。

读《老人与海》更坚定了我的决心。

主人公桑地亚哥老人84天出海没有捕到一条鱼,第85天出海捕鱼,在经历三天三夜的搏斗后,终于捕获到一生第一次捕获到的一千五百多磅的大马林鱼。搏斗中,老人的手被绳索割得鲜血直流,但是,他没有放弃,因为他有顽强的斗志,不屈的灵魂。他经受住了巨大的考验,他胜利了。

可是接下来,一条条大鲨鱼直朝他的胜利品扑来。但他坚信:“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一次次,他杀死或者赶走了鲨鱼。虽然靠岸时大马林鱼只剩下一副巨大的骨架,老人已经精疲力竭,但桑地亚哥的巨人形象矗立在每一个人心中了。

年迈的老人都能有搏击风浪的勇气,有处逆境而不悲凄的心态,有与鲨鱼誓死决战的豪情,我们年轻人更该如何呢?

人的一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没有搏击风浪的勇气,没有处变不惊的心态,没有不屈的斗志,就难以成就美丽的人生。为什么崖边的一株绿格外引人注目?因为无所畏惧的豪情使它绽放出无与伦比的美丽。为什么沙漠中的红杨格外令人景仰?因为永不屈服的精神赋予了它无穷无尽的魅力。我是女性,但我要做那崖边的一株绿、那沙漠中的一株红杨,让生命亮丽,让人生闪光!

路漫漫其修远兮,不管前进的道路多么艰辛,年轻的我决不畏惧,决不低头,勇敢的接受磨砺,接受挑战,活出自我--活着就要站着,活出一个闪光的人生!

绽放心中的蓓蕾 (高一2班刘仁慧)

海燕面对着咆哮的大海宣誓:“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题记

危危石崖缝的那株百合开了,粗壮的枝干直指云霄,头上顶着两朵开得正艳的白花朵,像是守护这石崖的卫士,那样神气活现的。

翘望蓝天白云,看着鸟飞鸟去,那百合花腆着的鼓囊囊的肚子又像是一只扬帆启航的小船。我似乎不太相信这“船舱”内有什么“仙露琼浆”,却坚信那其中装满了当日桑地亚哥出海时不屈的灵魂与高洁的尊严。

迷离中,我似乎看见了桑地亚哥拼搏的背影:孤身一人在大海上抗争了三天三夜,白天,头顶烈日,无一席遮阳之布;夜晚,暴风疾雨,无一方挡雨之伞。浪起浪伏,那狰狞的大浪分明是要把他吞噬,然后掩埋到大海深处去;鲨鱼四面向他围来……他镇定自若,因为,他相信:“豪气冲天,定将邪恶斩成万段。”

百合在风中摇曳,仿佛是被桑地亚哥那磁性的声音震撼:“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毁灭他,但就是打不败他。”天啦,一个渔夫,竟这般不寻常--豪气冲云霄,勇力擒蛟龙。我相信了:上帝创造了人,是要他不屈不挠自强生存;或许海雾弥漫,将双眼遮住,但只要心灯依然明亮的向着远方,坚强作盔甲,智慧作武器,你就能迎风破浪,排除万难,走向胜利!

为了尊严为了信念扬帆起航,桑地亚哥像一只顽强生存百合,更像一只高傲的海燕在苍茫的大海上劈波斩浪,同自然挑战,与困难抗争。正因为有了他的顽强和大智大勇,才让他在涛浪翻涌、险象环生的大海上高傲的绽放出心灵的蓓蕾!

百合在风中摇曳,她也在轻轻的歌唱……不知不觉中,我似乎也变成了一只百合,加入到歌唱的行列,绽放心中的蓓蕾!

我的翅膀开始成长 (高一1班赵敏兰)

我是一个喜欢幻想的人,许多时候,傻乎乎的盯着天空飞过的鸟,盯着那灵巧的翅膀,直到把它从这个山头送到那个山头--幻想着自己也快快长出翅膀高翔远方。--题记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毁灭,可就是打不败他。”桑地亚哥老人在发现自己陷入困境时这样告诫自己。是呀,当一个人承认自己的缺陷并努力去战胜它而不是去屈从它的时候,无论最后是得到一条完整的马林鱼还是一副空骨架,这都已经无所谓了,因为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已在那追寻和战斗过程中充分地体现了。曾经为自己的理想努力追求过、奋斗过,难道他不是一个胜利者吗?老渔夫就是敢于挑战自身缺陷,勇敢培植勇气和信心的胜利者。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经历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磨砺或挫折,我也一样,然而我总是用“我实在不行”来对待,总是躲在别人的后面。没有了面对,也自然就没有了成败,没有了愉悦与教训。实际上,我已经败了,我的灵魂在困难与挫折中沉沦和平庸。我像是不抱希望而没有失望的人一样,在不曾拥有何谈失去的愚昧自足中可怜的笑着。虽然我知道天空蔚蓝美丽,但我没有翅膀,不会飞翔,更没有要长出翅膀的勇气,因为我成了生活的逃避者。

当桑迪亚哥的铿锵声音在我内心深处有力的定格时,我真正的笑着告诉自己:先前的逃避该结束了,因为一个不屈的灵魂在感召着我。

我下定决心,要长出自己的翅膀。

“想一想现在拥有的东西和可以做的事情吧!”当老人几乎陷入绝境时,他脑际冒出“如果……”,可是他马上又坚定地告诉自己“要想现在可以做的一切”,这是一种生活的智慧,一种大智慧呀!看看我自己:当我无所事事或者生活萎靡时,我常会设想出无数个“如果……”,沉迷于幻想,幻想不可改变的过去,幻想可望而不可即的将来,可就是没有真正面对现在,尽一切现有条件去把握和拥有现在。

“想一想现在拥有的东西和可以做的事情吧!”这声音像一支利剑,直刺向我灵魂中蛮荒之地,斩断惰性之草;我开始积蓄能量,为了长处我的翅膀。“机会往往会以不同的方式降临,而你要抓住每一次。”是呀,不能再责怪环境不优越,不能再埋怨时间少得可怜,不能再抱怨尘埃挡住视线……责怪、埋怨、抱怨等等,只能使你失去更多的机会,使你消耗斗志,使你丧失理性。别人在磨砺中陷入胆怯、烦恼与逃避,我一定要学会在磨砺中找到乐观、坚强与勇气,抓住机会,奋勇向前,向前!有了这个信念,我开始活得充实,我的翅膀从此开始慢慢成长!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丰满我的羽毛,坚实我的翅膀,飞向自己的天堂--回头,向赐予我翅膀的伟大灵魂致敬!

勇 敢 的 心 (高一1班 陈锋)

一位老渔翁连续84天没有捕到一条鱼,是什么让他不怕人们异样的眼光,仍然坚持出海远航呢?锋利的铁钩牢牢的钩在了一千五百多磅的大马林鱼嘴里,却被它死死的拖向千里之外的深海,是什么让老人不畏死神的威胁,即使遍体鳞伤饥病交加,也紧抓鱼线?冷酷的鲨鱼轮番发起血腥的进攻,又是什么让这位名叫桑地亚哥的老人坦然无畏的保护自己的胜利成果,哪怕仅有短棒也要奋起抗争?

强而有力的音符从桑地亚哥的嘴里,不,是从心里涌出:“一个人可以被战胜,却不可以被打败。”

多么勇敢的心呀!

因为胸怀一颗勇敢的心,陈h虽瓮牖绳枢之子、蹑足行伍之间、崛起于阡陌之中,面对强秦暴政,他毫不畏惧,一夫作难,终使大秦王朝土崩瓦解。

因为胸怀一颗勇敢的心,哥伦布带领船队,乘风破浪,无畏无惧,坦然驶进未知世界,从此将世界连成一片。

因为胸怀一颗勇敢的心,哥白尼公然提出“日心说”,为天文学界做出卓越贡献。

因为胸怀一颗勇敢的心,爱因斯坦敢于打破根深蒂固的传统思维定势,创立匪夷所思的相对论,揭示出时间、空间、物质、运动的关系,为现代天体物理学和宇宙学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无止境的追求,路漫漫其修远兮,艰难且坎坷,但只要自己以一颗自信的心勇敢顽强地去迎接挑战,努力追求,不管他成功与失败,都是值得我们永远敬重的, 因为,他展示给我们的是弥足珍贵的自信、最为动人的不屈精神,激励我们以激情、以勇敢、以坚毅去面对生活,冲破阻碍,在人生的崇山峻岭中开辟通途。

没有想不到,只有做不到。只要我们守住那份自信,打造那份执着,勇敢探索,勇敢创造,勇敢拼搏,超越自我,超越极限,那么生命之花就会更加亮丽多彩,鲜活而高贵,我们的生活也便因此而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殷实而浪漫!

不屈的精神,可赞的人生 (高一2班 陈 科)

人是弱小的,海却是强悍的。一个老人在狂风翻卷、巨浪冲天、险象环生的大海上,会有怎样的故事呢?

《老人与海》的主人公桑地亚哥连续84天出海都没有捕着一条鱼。后来,他独自一人继续出海,在海上经过三天两夜的拼搏与战斗,终于捕到一条足有一千五百多磅的大马林鱼。然而,在归航途中,一条条鲨鱼围攻上来,尽管老人奋力抗击,但还是没能完全抵挡住凶猛的鲨鱼的袭扰,等他回到海边时大马林鱼只剩下一副巨大的骨架。

桑地亚哥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使命是奋斗,是与命运作不懈的抗争。人生下来虽然会面临自然的或社会的种种考验与挑战,也许这些考验或挑战强大到足以把人的肉体消灭,但一个人只要保持旺盛的斗志和在任何艰难险阻面前不屈服的精神,人就永远是胜利者。桑地亚哥虽然最终没有保住大马林鱼,但在与鲨鱼搏斗中,他迸发出了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显示出了可贵的“硬汉”精神,不失人的尊严,是一个伟大的胜利者,所有人向他致敬!

生命力是伟大的,面对艰难险阻,只要我们饱满激情、充满斗志,总会欣赏到“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美景。事物总是多面的,正如面对一片荒芜地,你可能看到它的颓废,但也能够看到它的新生;面对大海,你可能看到足以吞噬人的惊涛骇浪,但也能够看到战胜大风大浪后的成功与辉煌……是的,面对生活这道大命题,悲观与乐观书写着两种答卷:悲观的怯懦者,最终写就的是灰暗的历史;而乐观者勇敢的面对挫折与危难,并以此作为人生历练,以至于走向成功、铸就辉煌。

现在,我要说:如果生命里注定要我们承受,就请所有的磨砺与痛苦一起降临吧,即使躯体备受摧残,可我们的灵魂在高傲的飞翔!我们欢乐,我们歌唱!

读《老人与海》(高一2班 罗俊军)

古至今,中及外,现实与文学作品,不少人信奉命运天注定,人无法改变命运,于是,这些人便不求上进,自觉的依赖上天的安排,满足于现状,以至于碌碌一生。古往今来,成功或成名者举不胜举,他们是胜利者,他们把命运紧握在自己手中,从而创造了奇迹与辉煌。

在成功者心中,人生永远只能靠自己去书写,没有谁能够不劳而获,也没有别的哪个人能够来主宰得了自己。《老人与海》的主人公桑地亚哥就是这样的坚强者,一个“硬汉”。

桑地亚哥连续84天没有捕到一条鱼,然而,他不相信自己是人们所说的“他是一个背运的老头儿”,他依然坚持出海捕鱼,在长达三天两夜的激烈搏斗之后,他终于捕获到一条一千五百多磅的大马林鱼.尽管可恶的大鲨鱼蜂拥而至不劳而获来分享他的胜利果实,但他靠着一颗执着而处变不惊的心,打败了大鲨鱼,保住了足以让人们称道的大马林鱼的庞大骨架,维护了自己的尊严,成为一个可赞可敬的成功者。

是什么力量让他如此顽强不屈呢?答案只有一个:他始终相信“一个人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可以消灭他,但就是打不败他”.他不相信命运,终于以高昂的斗志、顽强的毅力、不屈的精神,战胜了命运,维护了自己的人格与尊严,谱写出了辉煌的人生篇章。

看看我们自己,生活学习中,有些人经历了一两次挫折就灰心丧气,一蹶不振,不再去努力奋斗了。看桑地亚哥,我们怎能不惭愧呢?他,一个老人,身处险境,孤立无援,却能够沉着冷静、处变不惊、迎接挑战、想方设法、创造成功。桑地亚哥无愧于“硬汉”称号,无愧于“英雄”殊荣。“我的人生我书写,我的辉煌我铸就”,让我们切切实实学习桑地亚哥,牢牢记住他那句英雄的誓言“人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你就是打不败他”,只要我们胸怀大志、坚定不移、乐观向上、不屈不挠、迎接挑战,那么,我们还有什么艰难不可征服,还有什么险阻能阻挡得了我们呢?

读《老人与海》有感   (高一2班 雷世艳)

卢梭说:“成功的秘诀在于永不改变既定之目标,为了能够和敢于说出伟大的真理,就决不屈服于种种阻碍.人要是惧怕种种痛苦,惧怕种种缺陷,惧怕种种不测,惧怕生命的危险和死亡,那他就会什么也不能忍受,也就永远不会得到成功.”我很相信这句话,并以此自励。在拜读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后,我又被真真切切的感动并鼓舞着.

《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桑地亚哥是一位背运的老渔夫,他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第85天出海后,经过三天两夜的的搏斗终于捕到一条重达1500多磅的大马林鱼.归航途中,一群群大鲨鱼来袭,他已经很饥饿、很疲倦、很伤痛.武器尽失,他不气馁,想法设法利用现有的条件去顽强战斗;他激励自己、宽慰自己,以最佳的战斗姿态迎击鲨鱼.尽管强大的鲨鱼们还是把他的胜利成果大马林鱼吃得只剩下一副巨大的骨架,他也已经疲惫不堪、伤痕累累,似乎只剩下半条命,但是他摇着船拖着巨大的鱼骨架回到了海岸,迎接他的是人们欢呼雀跃、拍手称道--他无愧于英雄的称号!

桑地亚哥,一位沧桑的老人,以他的实际行动演绎了他的誓言:一个人可以被战胜,却不可以被打败!不可否认,只要是人就一定会有缺陷,但是,当一个人承认这个缺陷并努力去战胜它而不是去屈从它的时候,无论最后是捕到一条完整的马林鱼还是只得到一副空骨架,这都无所谓,因为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就已经在努力追捕马林鱼的过程中充分地体现了。曾经为自己的理想努力追求过、奋斗过的人,难道不是一个胜利者吗?桑地亚哥就是敢于挑战自我的胜利者。从世俗的视角看,他不是最后的胜利者,因为尽管他战胜了大马林鱼,但是最终大马林鱼还是让鲨鱼吃了,他只是带着大马林鱼的大骨架回到了海岸。然而,在我心中,桑地亚哥是一位真真切切的胜利者,因为他既没有向大海,也没有向大马林鱼,更没有向鲨鱼妥协屈服。他是值得我们永远敬重的,因为,他带给我们的是人类最为高贵的自信!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大力量!    人生的追求无止境,道路漫长且坎坷,但只要我们勇敢顽强地以一颗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战,就没有什么不可征服的了,我们也将永远以胜利者的姿态拥抱生活!

桑地亚哥,我心中的英雄,你的灵魂鼓舞着我、感召着我,你的精神将激励我走好人生路,创造辉煌的人生篇章!

有感于桑地亚哥的壮举 (高一2班 冯纪珍)

“鲨鱼飞快的逼近船后边……”此时,我的心里好似涌动的大海,一阵又一阵的巨浪冲进我的心脏,然后流进各个血管--我真为桑地亚哥老人担心,他能战胜嘛?为什么不放弃呢?在我看来他的抗争是徒劳的.可是,令我惊诧的是他没有放弃,而是从心里发出一句铿锵有力的话来:“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多么感人的壮举,多么铿锵的话语,多么乐观的人生呀!我激动,可我又惭愧起来--

清楚地记得,那一次,考试失利了.看着刺眼又醒目的分数,伤心的泪水像一颗颗玻璃球子狠劲的滚落到鼻尖,又滑进嘴里,那个苦呀有如黄连般.顿时,什么理想,什么学习计划,什么报恩,全都化作云烟.我心里凉透了,抱怨老天不公,埋怨自己倒霉,然后唯一能做的就是靠在窗边发呆,再发呆.一连好几天,我就像大海中失去了方向的小船,大浪击碎了我的风帆,又将我抛进大浪尖,然后等待鲨鱼吞没……

桑地亚哥的豪言如雷贯耳,震击着我的耳鼓,震撼着我的心灵,我恍然大悟:小小的挫折怎么就能打败自己呢?不,应该说是我自己在打败自己.面对小小的失利或者打击就失去信心与斗志,那以后的还漫长的人生我又该如何应对呀?人生道路坎坷不平,没有人能一帆风顺,因而,我决不能轻言放弃.在整个世界里,我可能只是一个人;可在某个人眼里,我可能就是整个世界呀.我真的不只是为自己而活着,我肩头上担负着责任与使命;我过去可以不成熟,但我不可以不在磨砺中成长.想着这些,我感觉浑身有了力量.

再想想以前,我什么时候做过真正的自己,总是羡慕别人而埋怨自己中蹉跎时光.细想想桑地亚哥的话吧: “好多东西都是应该带来的,但是你没有带来,现在不是想你什么东西没有带来的时候.想一想用你现有的东西可以做的事儿吧.”也真是呀,我和别人一样拥有优越的学习环境,也拥有朋友的关爱,更拥有父母至亲无微不至的温暖,等等,我为什么就不能利用现有的东西来充实自己、发展自己、提高自己呢?我缺少的不是物质保障,而是缺乏弥足珍贵的自信与勇气、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呀!

读着桑地亚哥,想着自己,我忽然觉着自己正迎风踏浪,飞立潮头……

失败的胜利者 (高一1班  陈芬)

一轮红日从遥远的海平线上冉冉升起,它把无限的光明、温暖带到了这个温馨的海滩上。

那里的人们依旧是那样的忙碌,有的拉着线绳,有的修理船,有的编渔网……一片祥和而且融融。突然,一个小男孩儿指着远处的海面,蹦蹦跳跳的喊叫:“桑地亚哥!是他,是他,他回来了!”小男孩边喊边挥舞帽子向海边奔去.顿时,时间仿佛凝固在了这一刻,所有人的目光齐刷刷的朝着海面投去--

是的,老人回来了,他的小船载着他已疲惫万分的身躯,拖着已经不堪入目的巨大鱼骨架回来了……

连续84天没有不到一条鱼的他,在第85天时,独自一人出海,并且到了漂流到海上很远很远的地方.经历三天两夜的激烈搏斗,终于捕获了一条一千五百多磅的大马林鱼,于是,他就载着他的战利品,载着他的尊严返航.但老天爷偏偏要捉弄他,归途中,五次受到鲨鱼的偷袭.他没有惊惶,没有惧怕,没有逃避,五次激烈的搏斗,他一次次打退了鲨鱼,他和他的大马林鱼遍体鳞伤,不,他的大马林鱼几乎是只剩下一副巨大的骨架了……

老人驮着长长的船帆向海岸上一步步挪动着脚步,他拒绝人们的帮助,但他分明很疲惫了--人们的掌声久久的在沙滩、在空中回荡。

老人,他失败了。他三天三夜的搏斗捕获到大马林鱼,可是鲨鱼却打败了他,吞食了他的胜利果实,他付出了那么多鲜血、那么多努力换来的却是鱼骨架。

在这里,我要郑重地说:老渔夫桑地亚哥是英雄,是一个大大的英雄!用他的话来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 老人的言与行使我明白了“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老人是物质上的失败者,但他的精神没有被摧毁,他与大海不屈抗争的意志将不断激励更多的生活强者。

失败并不可怕,人生谁能没有失败?有人在失败中毁灭,可有人却在失败中成长。害怕失败而不敢追求成功,这是弱者。在弱者面前,失败是倾覆生活之舟的波涛,波涛越大,他就越容易被吞噬。桑地亚哥沉着迎战、勇敢出击,冷静的心态、不屈的意志是常人难以企及的,他是英雄,可歌可泣的英雄!

我相信每位向往成功的人都不希望自己是弱者。而作为强者,是不应该面对失败而消沉悲观,不应该因为沮丧而停止追求!桑地亚哥老人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在当今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实在值得我们学习啊!

读悟(高一1班  云 霄)

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塑造了一个可敬的“硬汉”形象,茫茫而强悍的大海上,狂风翻卷、大浪滔天、凶险重重一位老人会有怎么样的故事呢?

主人公桑迪亚哥是一位“背运”的老人,连续84天没有捕到一条鱼,但他仍然坚持孤身一人出海远航。没想到,第85天出海,他得了好运,经过三天两夜的搏斗,他征服了一条足足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激烈搏斗,使得他很疲惫了,大马林鱼也遍体鳞伤的,血渗到海水里,却招来了许多鲨鱼围攻。老人使出浑身解数,用尽所有的可利用的战斗资源,力战群鲨,打退鲨鱼一次次猛烈进攻。但是,尽管如此,大马林鱼还是被鲨鱼撕抢得只剩下一副巨大的骨架了。

老人“空手”而归,从形式上看,他是无所获,是失败者。可是,他那种面对危难毫无惧色、勇往直前的精神却只能是真正的伟大者才具有的。我要说,他败得轰轰烈烈、震撼人心,同时他赢得了更为豪迈的胜利--挽回了尊严与人格,为人敬仰。

桑迪亚哥虽然最终未能保住胜利果实大马林鱼,但他面对凶险发出豪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一次又一次地向极限挑战,并超越它们,在这个意义上,老渔夫桑地亚哥就是英雄。

人生必然会面临种种与自然的、与社会的挑战,也许这些挑战强大到足以把人的肉体毁灭,但一个人只要保持旺盛的斗志和在任何艰难险阻面前不屈服的精神,人就永远是胜利者。生活是复杂的、艰难而曲折的,勇敢面对、沉着冷静、乐观迎战,就是强者;胆怯畏惧、逃避投降,即是弱者。谁愿意做弱者呢?我们是二十一世纪的求知者和建设者,我们没有充当弱者的权利,我们有光辉灿烂的明天,我们只有以坚定的信念、勇毅的气魄、乐观的情怀去面对困难、接受挑战、勇于历练,就一定会坚实壮丽精彩的战斗历程,书写多姿多彩的灿烂人生!

桑迪亚哥精神激励着我  (高一2班 沈 东)

当我遇到困难挫折时,桑迪亚哥这个光辉的名字经常在脑海里闪耀,于是,我又鼓足勇气,去寻找战胜困难的契机。

桑迪亚哥是我的偶像,是我人生路上的助跑器。他是一位生活在海边的渔夫,他既“背运”又很伟大,“背运”的是,他连续84天都没有捕到一条鱼,伟大的是,他不屈服、不相信命运被上天主宰。

于是,第85天,他独自一人驾一条渔船出远海捕鱼。终于,皇天不负苦心人,他经过三天两夜的顽强搏斗,捕获到一条一千五百多磅的大马林鱼。然而,命运总是在考验他--在他归航途中,大马林鱼身上伤口流的血,吸引了鲨鱼。出人意料的是,桑迪亚哥老人并没有胆怯退缩、抱怨不幸,而是坦然面对、寻找契机、顽强战斗;虽然老人的饥渴难耐、精疲力竭,伤口血流,大马林鱼被鲨鱼撕扯的鱼肉全无,但是,老人打退了鲨鱼五次进攻,也打伤了鲨鱼,也保住了象征不屈的大马林鱼的巨大骨架。

大马林鱼的肉没有了,但是老人并不感到遗憾,因为捕鱼和护鱼过程,他拼搏了、抗争了,他没有输,因为正如他所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他敢于同强大的敌人作不屈服的韧的战斗,他的精神光彩夺目,催人奋进。

是呀,人生并不是只有成败的结果才重要,至关重要的应该是看你是否努力的奋斗过、拼搏过、抗争过。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不可能都一帆风顺,总会有坎坎坷坷;一生里,我们不可能处处称心如意,总会有事与愿违。怎么办?我们就该屈服了、退缩了?我们就该抱怨了、认命了?不,决不能!桑迪亚哥是我们的楷模,给我们做出了好榜样。我们不能让命运来掌控我们,我们应该紧抓住命运的缰绳去主宰命运,我们先天的条件不一定相同,不一定事事处处如人所愿,然而,我们没有自怨自艾、自轻自贱、自暴自弃的权利和资格,我们只有像桑迪亚哥那样不甘沉沦、不甘屈服,承认现实、迎接挑战,奋起抗争、勇于拼搏,我们才会通过后天的不懈努力而弥补先天的不足,进而拓展出一片湛湛蓝天,创造出精彩灿烂的人生。

人生路上,只要我们像桑迪亚哥那样敢于直面困难与挫折,敢于挑战命运,敢于奋勇向前,我们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还有险阻不能战胜,还有什么事不能做成呢?

前进!前进!桑迪亚哥精神激励着我!

读《老人与海》 (高一1班  汪 勇

书籍是人的第二食物,细心去品尝一本好书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夜悄悄来临,拍着窗户的初春暖风钻进来,好舒服呀!心暖暖的,翻开语文书,钻进《老人与海》,不久便同桑迪亚哥老人一道航行于浩瀚的大海上了……

大海呀,浩瀚无垠,波澜壮阔,涛翻浪卷;鲨鱼成群,鱼跃水翻,惊醒动魄。我清楚的看见:老人勇斗大马林鱼并制服了它,然后带着疲劳,带着伤痛,镇定自若的同那些鲨鱼较量--他不时的告诫自己不能输给鲨鱼了,不时的鼓励自己是好样的,他用尽所能用的一切工具和手段同鲨鱼们搏斗,一次次把鲨鱼打败。虽然,战斗到最后,他先前捕获的大马林鱼还是被鲨鱼们撕扯得体无完肤,只剩下巨大的骨架了,但我的心却被桑迪亚哥老人的举动与精神一次次深深的震撼了--

平常的日子里,我曾大声的对自己说:“我可以帮助小朋友赶走恶狗,我多勇敢呀!”我也曾生气的对同伴说:“不许给我起外号,不然,我会捍卫自己的尊严的!”我曾骄傲的对同桌说:“这道题我有便捷的解法,我很机智呀。”

今天读《老人与海》,桑迪亚哥给我上了一堂深刻的课,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勇敢”“尊严”与“机智”。

今天读《老人与海》,桑迪亚哥给我上了一堂深刻的课,让我明白了面对艰难险阻是不能够畏惧、抱怨和逃避的。桑迪亚哥说得好:“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毁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是呀,人生会面临许许多多的困难与险阻,胆怯懦弱者只会选择逃避,得到的自然是一次次失败或沮丧,他们在失败或沮丧中苦度时日;然而,勇敢坚强者恰恰迎接磨砺,收获的当然是一次次体味与成熟,他们在体味与成熟中涅。人生需要乐观进取的心态,需要敢为不为的勇气,需要磨砺积淀的经验,需要自强自立的尊严。

桑迪亚哥老人用他平凡而又不平凡的言与行在浩瀚汹涌的大海上开拓了一条非凡的航道--坚强乐观、不屈抗争、守护尊严的奋斗者之路。一个老人能如此,我们这些青年人又该如何面对今天的新生活?如何放眼未来的人生之路呢?在这里,我要高声地说:“桑迪亚哥就是我们的榜样,他的精神永远激励我前进!”“我的辉煌我书写,我的未来我铸就。”     相信:只要我们本着对自己负责、对良心负责、对未来负责的态度,向前向前向前,还能有什么困难不被我们克服?还能有什么险阻不被我们战胜的?我们的未来还能不是辉煌灿烂的吗?!我相信,我坚定的相信,我们的未来不是梦!

高中历史导学案教学模式讨论 篇7

一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意义

高中历史实现高效教学离不开导学案这一重要教学模式, 因为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关键是探究导学案问题, 重点是整理知识, 特色是思考阅读, 着力点是对练习进行巩固。教学实践表明,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导学案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学的格局, 教师不再是过去的管理者和指挥者, 而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 学生也不再是过去的被动学习, 而是主动地去构建知识。导学案可以详细地记录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 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复习, 还提供了学生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的平台, 储备了知识, 以促进进一步学习并提供借鉴经验。

二导学案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运用中的环节

1. 导学案的编写

认真严肃地编写导学案是运用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基础工作。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先做好准备再进行导学案的编写, 具体的准备工作有: (1) 对教学大纲进行认真仔细的研究, 要遵循新课改的要求, 导学案设计要确保围绕学习主题, 不能局限于教材, 要善于随机应变,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 要认真地去了解学生、了解学情, 掌握学生的基本学习状态、知识经验水平以及他们的心理状态, 从而针对这些实际情况来设计导学案。准备好上述两项工作后, 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应按照主体性原则, 将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同时要遵守指导性原则, 对学生在学法和深度上的学习予以指导;还要遵循层次性原则, 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主观能动性予以充分的尊重, 设计学案时注意其层次性。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编写导学案时, 不仅要对学生资源进行充分地挖掘, 也要让学生适当地参与进来, 使得导学案更适用。

2. 学生依案自学

导学案要求学生的自主学习要围绕一定的目标来进行。学生在课前预习、自学时, 历史教师可以给学生制定预习目标和任务, 这也要与课堂教学目标相结合,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知识, 并且教师要采用一定的方式来监督和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导学案通常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较清晰的知识体系, 因此, 学生要善于抓住重点, 结合导学案进行自学, 清楚地构建一个基本的知识框架和脉络, 在反思环节做好总结和反思。

3. 交流讨论

教师要善于运用导学案教学模式, 更要善于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历史教师要给学生自学的机会, 在此基础上再去了解其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 从而引导帮助其掌握好重难点知识, 解决方式可以有交流讨论等;历史教师也可以参与讨论过程, 多与学生进行交流, 从旁指导学生的讨论, 引导他们得出正确的结论, 树立正确的观点, 还可以作更详细的解析。

4. 精讲答疑

经过上述的自学和交流环节, 学生也开始了解和认知新知识。历史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 进行精讲答疑, 这要与课堂教学重难点相结合, 解答和纠正学生的错误理解和疑问。另外, 要给学生留足自由交流的机会, 教师的讲解要结合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 对学生共同面临的问题进行解答。教师还要善于启发学生, 培养学生的兴趣, 巧妙设计各教学环节, 以便进一步培养其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5. 达标总结

达标, 也就是教师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历史练习题, 从而了解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规定的知识, 实现本节历史课的教学目标。同时, 设计习题要兼顾知识的基础性和思维性。总结是学生对自己的全部学习过程的总结, 既是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的过程, 又是对自己的知识进行整理和构建的过程。

三结束语

总之, 将导学案教学模式应运用于历史教学当中, 要对师生间的角色进行精准的定位, 将“导”和“学”都贯穿起来, 投入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去, 同时注意不能过于侧重某一方而忽视了另一方。教师既要摒弃传统的“满堂灌”, 又不能让学生完全地放任自流。要将师生间的地位理清, 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凸显出来。教师要对课堂生成性资源加以重视, 不要受学案的约束, 要重视课堂生成, 并对学生的积极性加以重视, 灵活地处理课堂上的问题。

参考文献

如何写历史导学案? 篇8

【关键词】新课改;导学案;素质教育

一、什么是导学案?

“导学案”是教师为学生每节课的学习内容设计的引导方案,学生根据“导学案”上设置的问题开始他们的学习过程,通过课前的阅读课本,查阅相关的参考书以及搜索资料与同学交流讨论等途径去解决问题,学会知识,获得感悟,进而形成能力。由此可见学生按导学案去学,去掉了过去学习时的被动和盲目,找到了主动学习的支点。它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益。它也把预习与练习结合起来,通过问题去学习知识,通过知识去解决问题,个人获得的信息将会更加牢固地保存于头脑中。

二、历史导学案的特点:

1、问题探究是导学案的核心思想。以问题促思考,以问题为线索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习是导学案的核心思想。历史教材的一个特点就是线索多,问题多。如何把历史课中的核心问题找出来是本节历史课上得成功与否的关键。找出历史课中核心问题之后,根据本校学生的基础知识情况,由浅入深,慢慢引入核心问题,从而掌握所学知识。

2、归纳总结知识是导学案的重点,导学案的初步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历史课程线索多,学生很难找到历史知识切入点。历史老师就要从大方向教学生如何进行归纳总结,如讲经济史,引导学生从生产力的发展来看生产关系的变化入手,进行归纳总结。

3、内容简练、实效性强是历史导学案的特色。设计一份科学、合理、内容紧凑又符合觉悟的导学案是一项艰苦复杂的工作,是需要精雕细刻,精益求精的作品,不下一番苦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要把每一节历史课都好好设计出来,我相信每一个高中老师要单独完成,肯定是有心无力。怎么办?发挥集体的作用,全体历史老师分工合作,各自编写一部分,再拿出来大家讨论,综合分析,最后才形成本校的导学案。

4、巩固练习是历史导学案的着力点。学生通过解题巩固知识,掌握方法和培养技能,而且能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创新能力。

三、历史导学案的设计思路:

1、树立“先学后教”理念,历史导学案要以“学”为中心去预设,主要解决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2、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历史导学案,问题的设置难度必须在学生可控范围内,难度太大学生找不到答案会产生烦学情绪,问题太容易也起不到新知识学习的效果。

3、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每个知识点学完后,要配以适当的题目进行训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4、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并给予适当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去运用历史导学案,成分利用教材、互联网等如何去查找资料和解决问题。

5、预习与课后练习结合起来,问题设置要有层次,先易后难,先简再繁,新课程的学习与课后练习的问题设置要有梯度,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使其学得更为扎实。

四、如何写好历史导学案

(一)历史导学案设计的原则

历史导学案的编写应发挥备课组的作用,一个人去设置一份导学案一是太费时间,二是难免失之偏颇。所以导学案的编制必须充分发挥同年级学科备课组的作用,通过集体备课来完成。集体分工编写,共同研讨确定;历史导学案的编写应简洁、易懂,最好以一节课为单位设计。

(二)在编写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课时化原则:一课一学案,即学即用即教。

(2)问题化原则。将历史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释疑,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

(3)学生中心原则

历史导学案是给学生用的,设计时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应考虑让学生进行参与性学习,注重激活学生的思维火花。

(4)方法化原则

强化学法指导。设置问题后不是笼统地要求学生去完成,而是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指导学生如何依据导学案通过阅读教材、交流研讨、上网查询等途径完成导学案。导学案上针对开放性问题亦应适当地提供方法上的指导,降低学生的参与难度。

(5)层次化原则

在编写历史导学案时应该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围绕内容合理设置问题,如容易理解的知识点设置的问题应少,简单考查一下即可,重点难点要从不同角度多设计几道问题,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导学案的设计格式:

1、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学习后要了解、掌握、运用概念、要点、规律等。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学到了哪些能力

情感目标:仔细挖掘蕴藏在学习材料中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和个人发展目标。

(目标要简洁、准确、清晰、全面,以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为主。)

2、重点、难点:观察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背景,预测可能会出现的难点,根据考纲、课程标准,确定重点,提醒学生重点应掌握的问题,激发学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信心。

3、预习导引(预习案):根据所学部分的核心内容和知识主线设计3—5个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预习明确主干知识,基本掌握简单知识,搞清疑难所在,以便有目的听课解疑。

4、问题导学:导学案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有逻辑,有内在的关联,解决一个问题又是解决下一个问题的前奏,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解决一个一个小问题中,自然解决重点问题,锻炼思维,逐步教会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内容设探究,知识生成要引导,留给学生去亲历。

5、典题训练:针对所讲的知识框题选择或设计合适的典型题目,进行点对点应用训练。

6、精讲点拨:针对关键词句、图片等,学习方法、记忆方法、理解角度、理论活用等活动方式的指导及疑难问题的索引、提示,是对学生自我学习的重要指导。点拨提升有层次。

(每个知识框题都按照4、5、6环节进行。即:学—讲—练有机结合。)

7、归纳小结:本项内容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方法、规律的总结,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后进行,由学生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完成,如画知识树、概念图等。(教师的总结类似于板书主干知识的内容,但力求以不同的形式表述)。

8、当堂检测:选择合适的题目检测课堂学习效果,发现问题或遗漏。

题量控制在选择题5—8个,简答题1—2个,时间5—10分钟。

9、作业布置(巩固案):根据课堂知识以及当堂检测的情况布置。

题目设置要分三个层次:即易、中、难三级,以易、中级为主,少量难题。(易:中:难=6:3:1)即关注大多数的同时,照顾优差生的学习需求。作业一定要适量,同时要加强检查落实力度。

参考资料:

[1]《中学历史教学论》,闫桂琴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中学历史课程教学论》,王春永编,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走进高中新课改:历史教师必读》,朱煜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上一篇:秋殇别恋短文散文下一篇:小项目商业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