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历史导学案2页(精选10篇)
八历史导学案2页 篇1
第2课 新中国政权的巩固
编写人:东溪中学 崔素芳龙华武李兴春
班级小组姓名
一、抗美援朝战争
1、中国人民为巩固人民民主政权进了怎样艰苦的斗争?
2、我国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的时间和司令员名字分别是?
4、抗美援朝胜利的标志是什么?抗美援朝胜利有何意义?
5、简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人物的事迹?
二、土地改革运动
1、土地改革运动开始的时间和结束时间是什么?
2、土地改革时颁布了一部什么?有哪些主要规定?
3、土地改革完成有何历史意义?
三、镇压反革命运动
1、镇压反革命运动开始的时间是什么?(1950年10月)
2、为了镇压反革命政府颁布了什么条例?
评价签字
【问题探究】
1、我国为什么要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
2、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几乎是同时开展,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目标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抗日战争中,曾指挥过百团大战沉重打击日寇,建国后又作为司令员亲率大军开赴朝鲜战场抗击美帝的是()
A.林彪B.彭德怀C.刘伯承D.陈毅
2.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写道:“他们是历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作者称
赞的是()
A.抗日军民B.解放军战士C.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D.朝鲜军民
3.“飞身堵枪眼”、舍死忘生夺胜利的战斗英雄黄继光牺牲在()
A.北伐战争中B.抗日战争C.解放战争中D.抗美援朝战争中
4.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订的地点在()
A.汉城B.平壤C.仁川D.板门店
5.彻底废除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剥削土地制度的是()
A.全国解放B.镇压反革命C.土地改革D.抗美援朝
6.彭德怀在一篇报告中指出:“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
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其中“它”是指
A.抗日战争的胜利B.解放战争的胜利
C.抗美援朝的胜利D.镇压反革命的胜利
7.新中国建立之初,进行的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和土地改革三大运动的共同作用是()
A.消灭了地主阶级B.基本上肃清了国内外反动势力
C.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D.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
“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
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毛泽东
请回答:(1)材料反映的是哪次战争之前毛泽东的观点?
(2)利用材料原文,说明中国本次出兵的原因。
(3)中国这次出兵,结果如何?
9.忠县某初级中学八年级二班同学准备在2010年7月举办一次纪念我国抗美援朝战争胜利57周年英雄人物图片展。该班史不识、卜懂史同学预先提供了下列几幅参展英雄人物的图片:
A.黄继光图B.雷锋图C.邱少云图D.邓稼先图
(1)上述人物图片中,哪几幅才是真正的抗美援朝的战斗英雄 ?
(2)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什么精神?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①该材料选自什么文件?发表于何时?
②利用材料内容,说明本次土地改革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三、拓展探究题
11.(1)看电影
观看《上甘岭》、《英雄儿女》等介绍抗美援朝战争的电影,在看这些影片的过程中,感受志愿军战士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写一篇观后感,谈一谈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
(2)朗诵会
朗诵《谁是最可爱的人》等歌颂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事迹的文学作品。
(3)故事会
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的故事,增强爱国情感和立志为祖国奋发学习的信念。搜集有关土地改革的小说和影视作品,如《暴风骤雨》、《大阳照在桑干河上》、《创业史》等,选取其中某些片段在班级里交流。
参考答案:
1.B 2.C 3.D 4.D 5.C 6.C 7.C
8.(1)抗美援朝(2)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3)迫使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
9.(1)A、黄继光 C、邱少云(2)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作战勇敢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10.(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年(2)到1952年冬,除少数民族地区和台湾省外,全国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使新解放区的3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从而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1.提示: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英雄观,不同的理想。战争年代造就革命英雄,和平年代同样人才辈出。
八历史导学案2页 篇2
第1课 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指导学生解答鸦片输入对中国的危害。通过学习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使学生掌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重 点:林则徐虎门销烟和中英《南京条约》。
难 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和鸦片战争的影响。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阅读“林则徐虎门销烟” 思考回答
(1)、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目的:
(2)、鸦片输入对中国的危害:(3)、林则徐虎门销烟:
1839年 帝派 到广州禁烟。虎门销烟时间: 意义:
2、阅读“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思考回答
(1)、鸦片战争的爆发和经过:原因: 时间:
经过: 结果:
(2)、中国军民的英勇斗争:英雄人物: 最大抗英斗争:
3、阅读“中英《南京条约》”思考回答
(1)、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时间: 性质:(2)、《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
3、鸦片战争的影响:
二、合作探究
1、想一想《南京条约》损害了中国的哪些主权?
2、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什么?还有哪些社会矛盾?
三、课堂小结: 四:巩固训练
1、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直接原因是,是 年
月,年结束。清政府战败,年 月被迫签订。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
2、鸦片战争使中国 社会标志着 的开端。
3、基础训练:知识闯关1--6
4、材料分析:基础训练7、9
5、构建知识网络 原因:
经过:
鸦片战争 结果:
影响: 界首中学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何厚荣
第2课 火烧圆明园和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教学目标:学习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知道太平军抗击洋队的事迹。进一步认识中国人民一贯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定决心和光荣传统。
重 点:火烧圆明园。
难 点:在于如何认识俄国“蚕食鲸吞”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过程以及如何认识俄国与英法对中国侵略的方法方式与追求目的的差异性。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阅读“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思考回答(1)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2)发生时间: 至。主凶 帮凶。(3)火烧圆明园。时间:,真凶。
(4)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签订了 和,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
2、阅读“俄国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思考回答
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北方领土,是近代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3、阅读“太平军抗击洋枪队”思考回答
(1)、年夏,太平军将领 率军进攻上海,大败洋枪队。
(2)、1862年9月,太平军在 省 击毙洋枪队头目。
二、合作探究
1、与鸦片战争相比,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丧失的主权和领土,以及外国侵略势力到达的地区,有什么变化?
2、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有组织、有纲领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目的是什么?
三、课堂小结:
第二 次鸦片战争是英法直接出兵,俄、美积极参与的又一次侵华战争,它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中国的半殖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太平军英勇抗击外国侵略者,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英雄气概。
四:巩固训练
1、为了,1856年,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2、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年被 焚毁。
3、近代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共割占中国北方领土。
4、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是,起义时间是,地点是,定都
5、基础训练:单元精解1--6
八历史导学案2页 篇3
能力目标:培养并锻炼学生以下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客观评价历史现 象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两岸交往信息的交流学习,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台独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从而也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教学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知识链接】
什么是一国两制?香港和澳门是何时回归祖国的?目前还有哪一地区未和大陆实现统一?
【学习过程】
一、独立试航(自主学习课文,完成基础知识,并记下发现的问题)
(一)阅读第一自然段,以时间为顺序学习总结党在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中做出过那些决
策: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明确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确立了争取用________________的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3.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又确立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大政方针。4.不久,在邓小平提出“_____________”的科学构想的基础
上,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对台基本方针。
(二)党和政府对台基本方针形成后在推进祖国大业的过程中取得显著成就是什么?带着问题
阅读第二段内容: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了“_______”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海峡两岸同胞近_______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思考:两岸为什么说是38年的隔绝状态?
(三)随着海峡两岸的交流日益密切,还有那些重要的民间活动,阅读第三段课文内容,找出
答案:1.______年台湾成立了______________会,______年祖国大陆成立了____________________
会。两岸授权这两个民间团体开始进行经济性、事务性商谈和政治对话.2.1992年,两会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达成共识。
3.汪辜会谈:________年,海协会会长_______________和海基会董事长_____________
在新加坡举行会谈,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入协议,并就开展两岸经
济、科技、文化交流达成共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四)江泽民的八项主张:______年江泽民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的八项主张。这八项主张
是新时期推进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指导思想.阅读第四段课文,对八项主张的内容中的六项做到了解大意。要记住第一项“坚持
________________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二、合作探讨(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
1.台湾问题在历史上是怎样造成的?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2.课本第68页动脑筋
3.2005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把祖国大陆20多年来制定的一系列对台方针政策法律化。这是一部促进两岸关系发展、推进两岸和平统一的法律,是一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维护台海地区 和平稳定的法律,是一部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法律。
请结合当前两岸关系,谈谈《反分裂国家法》制定的重大意义。
三、巩固小结
学习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惑?(注:收获可以从知识、能力和认识等多个方面谈;如果尚有疑惑,当堂互助解决)
四、达标测评(我达标,我快乐)
1.毛泽东说:“我们都是中国人。三十六计,和为上计。”毛泽东这段话所反映的基本思想
是()A.用武力解放台湾B.用“一国两制”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C.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D.维持台湾现状不变
2、我国形成“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是在()。
A.新中国成立后B.澳门回归后C.改革开放后D.香港回归后
3、海峡两岸关系迈出历史性的重要一步是()。A.海峡交流基金会成立B.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成立C.汪辜会谈D.邓小平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
4.1992年,海峡交流基金会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的最重要的“共识”是()A.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B.加强两岸的经济交流,互补互利 C.海峡两岸和平谈判可以分步进行D.不以政治分歧去干扰两岸经济合作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和神圣职责。两岸中国人完全可以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通过谈判解决两岸的政治分歧,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材料二近年来,“台独”分裂势力的活动不断加剧,给台海地区的和平稳定造成了严重影响,给两岸关系发展和国家统一造成了严重危害,也造成了岛内的思想混乱和政治动荡。
请回答:(1)党和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实施这一方针的前提是什么?(2)当前,海峡两岸实现统一的主要障碍是什么?(3)结合现实,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台湾问题?
五、拓展提升(关注现实,知识拓展,开阔视野,提高能力)
八历史导学案2页 篇4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1、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目标达成:
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2、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学习流程: 【课前展示】
文绉绉(zhōu zhōu):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佃(diàn)户:佃,租种土地。轻薄:言语举动带有轻佻和玩弄意味。仁慈:慈爱慈善。质问:依据事实问明是非;责问。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广漠:广大空旷。宽恕:宽容饶恕。【创境激趣】
一、孟郊有首《游子吟》我想大家都记得,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学者胡适的一篇文章 《我的母亲》。(板书课题)
2、简单介绍作者、作品和背景。(先由学生介绍)(2-3分钟)
胡适,1891~1962,原名胡嗣糜,字适之,近代史上名符其实的风云人物,中国新诗的开山鼻祖,他自己戏称为“新诗老祖宗”。做为中国第一个用白话写诗出集的诗人,胡适的诗清新、流畅,颇具大家风范。
胡适,世居安徽绩溪,民国前二十一年出生于上海,二十岁赴美留学,后来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民国六年返国,任北京大学教授。抗战期间,曾出任驻美大使,胜利之后为北京大学校长。
旅美期间,先后任教于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民国四十七年回台主持中央研究院,任院长职。民国五十一年逝世于南港任所,享年七十一岁。
对于中国新文学运动,胡适是最重要的启蒙人。早在民国六年一月,他即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当时文学的八个主张,也就是后来的八不主义:
1、不做言之无物的文字;
2、不做无病呻吟的文字;
3、不用典;
4、不用套语烂调;
5、不重对偶,文须废骈,诗须废律;
6、不做不合文法的文字;
7、不摹仿古人;
8、不避俗话俗字。
胡适主张使用“白话”做为文学语言改革的基础,对于白话,他的看法是:
1、白话的“白”是戏台上“说白”的白,是俗语“土白”的白,故白话即是俗话。
2白话的“白”是“清白”的白,是“明白”的白,白话但须要“明白如话”,不妨夹几个文言的字眼。
3、白话的“白”是“黑白”的白,白话便是干干净净没有堆砌涂饰的话,也不妨夹入几个明白易晓的文言字眼。【自学导航】
1、理清文章脉络。
2、认识母亲形象。读课文(5-6分钟)思考:
如果我们用一个词来概括我们的感受我们会说这是一个
的母亲。分别是通过什么事情体现出来的?(共10-12分钟)(1)严厉
对我的管教(教之严):
每天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我上学——谆谆教诲,严格督学 从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保护孩子自尊心,教子有方 我说了轻薄的话,受到重重责罚——责罚严厉,教我做人(2)温和
作为后母当家之难(爱之慈): 除夕夜如何对待大哥的债主,不骂一句,面无怒色——善良宽容 如何与两个嫂子相处,化解矛盾——忍让温和(3)刚强
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上的侮辱(气之刚):
让发牢骚的五叔道歉,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正直刚烈 【合作探究】
1、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作者对母亲怀着怎样的感情? 你是如何体会到的?(6-7分钟后回答)(怀念、感激、敬爱。)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以童年的视角回忆往事,如实道来,暗含对母亲的敬仰与感激。
“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天夜里她把我叫醒,她真的用舌头舔我的眼病。” 爱子情深,平实的语言中含着我对母亲的感激
“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万分之一二。”如实道来,真诚倾吐,流露出对母亲的疼爱之情。)【展示提升】
典例分析 知识迁移 【强化训练】
母亲是平凡的,她每天所做的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就是这微不足道的点滴中渗透了无私的爱,现在,想一想自己的母亲她有什么事最让你难忘呢?我们对母亲表达过我们的爱吗,我们如何表达我们的感激呢 【归纳总结 】
1、本文是著名学者胡适自传——四十自述>中的一个章节。作者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成长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向我们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母亲”形象。
学习这篇课文,在受到人生教育和启迪的同时。能够从中了解和感悟自传的语体特点。这篇文章的语体特点主要是质朴自然,平实中含有真挚的情感,既表现了自传的语体特点,又体现了作者的人格特征。【板书设计】 我的母亲
胡适,1891~1962,原名胡嗣糜,字适之,近代史上名符其实的风云人物,中国新诗的开山鼻祖,他自己戏称为“新诗老祖宗”。做为中国第一个用白话写诗出集的诗人,胡适的诗清新、流畅,颇具大家风范。
【教学反思】
《我的母亲》是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第一单元的课文都是追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的文章,人文内涵丰富。
在讲授这一课前,我和同学科的老师对这一课进行了集体备课,达成了共识,课堂采用“先学后教”的模式。在课堂上我又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比如,导入之后,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母亲,如果让他们来写这篇作文会如何做,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又可以让学生拿自己的构思与课文进行比较,可提高学生作文的水平。
在课堂内容的设计上,我没有想展现太多的东西,只把理清思路作为重点,以此引出对母亲性格特征的把握。这样,课堂上出现一个主问题,便于学生对课堂的把握,便于学生的理解。也避免了课堂上讲的东西过多,学生什么都设计了,最后也什么都没有弄明白。
八历史导学案2页 篇5
2、分析失误出现的原因及危害并思考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启示?认识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
1、中共为什么要召开八大?八大确定了什么任务?八大以后社会主义建设形势如何?
2、为什么说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3、1958年的“总路线”主要内容是什么?怎样评价1958年的“总路线”?此后,党中央发动了哪些错误的运动?
4、根据课本28页插图《浮夸风》和相关课文思考:这些严重失误表现怎样?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严重失误?这些严重失误产生了什么危害?
5、国家什么时候全面调整国民经济?结果怎样?
6、中共八大后的十年间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请列举出这一时期的模范人物。
①结合总路线的内容和课本27到28页材料分析总路线是否正确?小组进行讨论并思考导致什么左的错误泛滥? ②结合课本和老师讲解理解什么是“左”的错误?以及这一时期的它的主要标志?
⑷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过程中出现那些失误?失误的原因是什么?这些教训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意义?
大跃进时期有许多口号如“没有万斤思想,就没有万斤收获,没有万斤指标,就没有措施”;“只要想的到就能做得到”。你认为这些“豪言壮语”有道理吗?为什么?八大确定了什么任务?为什么说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 道路的良好开端?
1956年中共八大确定全党全民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3、1958年的“总路线”主要内容是什么?怎样评价1958年的“总路线”?
1958年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反映人民迫切要求改变经济落后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规律。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左”的错误极端冒进)“大跃进”的主要表现为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失误?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原因教训
缺乏建设经验 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急于求成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加上三年自然灾害,广大人民生活状况不断下降,饥荒严重,食品紧缺。
这些模范人物有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八历史导学案2页 篇6
班级日期姓名
学习目标;1,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2.增强学生整体阅读的能力。
学习过程;
Step One;复习reading 部分的内容。复习所学单词及词组。(默写)
Step Two;播放电影格列佛游记中和课文有关的片段。让学生对故事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播
放结束后,就故事情节提问,在学生回答时,引出本课时需要讲解的语言点并做部分作业。如;
a huge army of(6)be tired out(8)be tied to(3)continue
falling(2)fall over(7)manage to(4)start doing(5)the same size as(1)(1)My roomyours.(2)The rainall afternoon.(3)The boya chair by the robbers.(4)Shepass a difficult exam last year.(5)When did the doctorthe operation?(6)soldiers marched across the bridge.(7)They pushed each other and then they both.(8)Sheafter running such a long way.Step Tree;做练习,根据课文内容链接下列句子。(c,b,e,a,d)
1.Gulliver fell down on the beach and went to sleep.2.Gulliver found himself unable to move.3.The tiny men all fell over.4.Gulliver got one hand free.5.Gulliver wanted to run away.A;He managed to break the ropes..B;His arms, legs andhair were tied to ground.C;He was tired out after swimming for a long time.D;He saw a huge army of tin people coming towards him
八历史导学案2页 篇7
【快乐自学】
学习目标:邓稼先、王进喜、焦裕禄等先进人物的卓越贡献。讲述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自学检测
1、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人物,有被群众“铁人”的、“两弹元勋”、党的好干部,他们都是民族的脊梁,是支撑共和国大厦的根基和砥柱。
2、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爆炸成功。
①“铁人”—— :成就:
②两弹元勋—— : 年 月 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年 月,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③党的好干部——(县委书记的好榜样)
④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1963年3月5日,毛泽东题词:“ ”。【合作探究】
我们应该学习邓稼先、王进喜、焦裕禄什么精神呢?
(归纳:①爱国主义精神,②为社会主义奋斗的精神,③艰苦创业的精神,④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精彩展示】展示探究内容 【轻松演练】
1、“铁人”王进喜克服重重困难打出大庆第一口油井,焦裕禄为改变兰考面貌献出生命,邓稼先完成我 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他们的事迹出现在: A.新中国成立时期 B.新中国政权巩固时期
C.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D.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
2、结束了中国靠 “洋油”时代的重大事件是 A.大庆油田的建成 B.胜利油田的建成 C.中原油田的建成 D.华北油田的建成
3、“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是下列哪位先进人物的豪言壮语? A.雷锋 B.邓稼先 C.焦裕禄 D.王进喜
4、淄博电视台的编导们要拍摄电视剧《焦裕禄》,除了在焦裕禄的家乡博山拍摄外,还要到哪里实地拍摄
A.黑龙江大庆油田
B.新疆罗布泊
C.河南省兰考县
D.西藏阿里地区
5、图说历史:“走进创业年代的英雄”。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面的图片回答问题:
(1)上面图片中三位“创业年代的英雄”分别是谁?他们各自的称谓是什么?
八历史导学案2页 篇8
课题 :第11课《敬畏自然》
学习目标:、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1、理清层层推进的论述思路,了解反问的作用
A.人类竟然不打自招地宣称要用这滴水来代替大海。
2、揣摩课文中富有哲理、形象的语言特点并学习运用
B.高深莫测的星空是大自然的精巧绝伦的艺术品。
3、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增进对自然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
②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C.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学习过程 无比的美。
D.最不可思议的恐怕要数我们的大脑了,它使人有喜怒哀乐,能够思维。
一、预习新知
3、判断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鲲()鹏
斥鴳()
蓬蒿()
咫尺()狼藉()
相形见绌()
美味佳肴()2.解释下列词语。
蓬蒿:
咫尺:
狼藉:
自不量力:
相形见绌:
佳肴:
二、课堂展示
(一)读课文小组讨论
1、本文谈论的内容是什么?
2、在人与自然这个问题上,作者是怎样认为的?
3、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一、()提出问题:
二、()分析问题:
三、()解决问题:
4、“敬畏自然”的含义是什么?
5、“敬畏自然”是不是消极无为的口号?
6、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二)【合作探究】
1、本文许多语句富有哲理,请仔细体会下面几句话的含义,并与同学交流看法。
①人类为自己取得这此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③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2、本文多处运用反问句。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例如“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这比用一般判断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语气更强烈,意思更肯定。试从课 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①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改为一般陈述句:
分析其作用:
②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改为一般陈述句:
分析其作用:
③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
改为一般陈述句:
分析其作用:
④你难道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改为一般陈述句:
分析其作用:
四、当堂检测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不自量力 陷阱 呐喊 沾沾自喜 B.喜形于色 窃笑 佳肴 狼藉班班 C.相形见拙 呐喊 演化 美味佳肴 D.精巧绝伦 幼稚 误解 高深漠测
①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永恒的生命,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
正
是
她
生命力的体现吗?
()
②这个宇宙到处都隐藏着生命,到处都有生命的萌芽,到处都有沉默的 声音。
()
③
你
难
道
没
有
听
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水是自然界的产物,①然而,太多的人还没有意识到保护水环境的重要性
②因此全球范围内的水危机正在不断逼近
③水千变万化,雕塑出清丽的湖泊,创造出富贵的湿地资源
④是自然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
A.④①②③ B.④③①② C.③④①② D.③①②④
5、仿例造句,表达对自然母亲的感恩之情:
感谢自然赐予我眼睛,让我看到如此壮美的山河;感谢自然赐予
我。
6、举例说明“人类的认识史仿佛是纠错的历史”。
7、读着作者精辟的论述,理性的分析,你打算如何将“敬畏自然,爱
护自然”变成具体行动?请就“敬畏自然”这一主题拟几句宣传标语,向人们发出呼吁。
例:地球不是我们从父母那里继承的,是从子孙那里借来的。
爱护今天的自然,自然将呵护我们的明天。
五、小结
收获:
八年级《雪》导学案 篇9
【题目解说】
冬日里最使人兴奋的莫过于落雪,那纷飞的雪花,凝聚着春雾夏雨秋露的情愫,飘飘洒洒,无边的旷野,凛冽的天宇,银装素裹,让人情思飞动,浮想联翩。1924年暮北京的一场落雪,使鲁迅先生情思涌动,写了一篇优美的散文《雪》,今天让我们和鲁迅先生一起去赏雪景,悟雪情。
【散文诗】
散文诗就是具有散文抒情特征的诗,它在抒情手法上相当随和地接近散文,不分行,具有一般分行诗所缺少的散文美,如内在的韵律,宽广的抒情层面以及在一定程度上不排除逻辑思维等,但它又毕竟是诗(只是一种形式特别的诗),较为短小,具有诗的文笔等。
【背景链接】
《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态度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战斗,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字词全解】
⒈生难字词
磬口(qìng)忙碌(lù)脂粉奁(Iián)灼灼(zhuó)嘻笑(xī)褪(tuì)
朔方(shuo)凛冽(linlie)
⒉多音多义
褪褪(tùn)去褪(tuì)色
⒊词语补注博识:见识广博。凛冽:刺骨的寒冷。
①天宇:这里指天空。宇,上下四方。②精魂:精灵,魂灵。③消释:消溶。④升腾:(火焰、气体等)向上升起。
【句段解读】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剖析】强调学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赞赏的。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剖析】“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坚强的内核别形容江南的雪的轻柔,和缓而充满生命力的特点。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剖析】北方的雪就是死掉的雨,它是孤独的,它在完成升腾的过程中,是以死为代价的,正是他的献身精神,凝聚了所有坚强的内核。
【重点探究】
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含义?
【剖析】最后两段,作者从雪与雨的关系上,进一步深化朔方飞雪蓬勃奋飞的意境,与篇首相呼应。严寒使雨死掉,“雨的精魂”变成雪,但雪不屈于严寒。“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旋转、升腾。这里包含的诗人的感情,是对寒冷环境的反抗,也是对不屈的、斗争的品格的歌颂,有荷戟独彷徨的孤寂之感,也有永不停息战斗的倔强精神。鲁迅在孤独的心境中,以磅礴的语言,抒发了自己同凛冽的严冬一样的社会勇猛奋战的激情。滋润美艳的“南方的雪”,寄托了鲁迅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这旋转飞腾的“朔方的雪”则蕴蓄了鲁迅反抗冷酷的现实社会的斗争品格。在这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中。贯穿着鲁迅一个共同的哲理: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般美好的世界。
【主旨归纳】
滋润美艳的南方雪,寄托鲁迅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这旋转飞腾的朔方的雪,则寄托
鲁迅对黑暗现实的顽强斗争。在这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中,贯穿着一个共同的愿望:改造旧
世界,创造新生活。
【写作借鉴】:
1.全文主要描写两幅雪景图,两相比照,相互映衬。如江南的雪:积雪滋润美艳,充
满生机突出“美”;运用修辞(比喻、拟人等),绘声绘色,虚实相生,工笔描绘,清新
明丽;朔方的雪:飞雪如粉如沙,蓬勃奋飞突出“力”;夸张,粗线勾勒,写意为主。
2.通篇以描写为主,结尾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作者的情感全都隐含在字里行间。正因
为如此,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对作者情感的理解,便有了很大的空间和多元解读。此外,本
文语言清新明丽,风格刚柔相济,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两种雪的特点和作者在其中寄寓的情感。
【结构图解】
【资料集锦】
写雪的诗句:
(1)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2)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4)万籁人踪灭,千山鸟飞绝。
【积累·语文素养的基石】(25分)
1.给加点的字注音。(5分)
朔(shuò)方灼灼(zhuó)凛(lǐn)冽眷(juàn)念荷(hâ)戟 .....
彷(páng)徨褪(tuì)尽胭(yān)脂脂粉奁(lián)磬(qìng)口...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3分)
(1)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2)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
(3)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
3.结合上下文,揣摩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灼灼:形容明亮。..
②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博识:学识丰富。..
③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
腾地闪烁。升腾:向上升起。弥漫:充满;布满。.
④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朔方: 北方。..
4.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并说说它的作用。(4分)
(1)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答:比喻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突出了它的生机勃勃。
(2)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
答:比喻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朔方的雪的孤独而倔强的性格。
5.下列划横线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葛非、顾俊两人配合默契,多次获得女子双打世界冠军,B
C
D同路人。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B)(3分)
A.通过这次学习班的学习,使我的思想认识有了提高。
B.西湖的春天是美丽的季节。
C.中学阶段是青年学生学习的重要阶段。
D.同学们聚精会神地注视和倾听着老师做实验。
7.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3分)
答:文章细致生动地描绘了江南的雪景与北方的雪景,在对比中表现了对江南雪的喜爱和对
北方雪的赞美。
【阅读·交流对话的平台】
㈠阅读原文字,完成8~12题。(17分)
8.品读江南的雪部分,思考:江南的雪有怎样的特点,哪些语句表现了这一特点?你能看
出在这些句子中倾注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吗?(4分)
答:江南的雪滋润美艳,色彩斑斓,蕴涵着生命,透露着生机。江南的雪,倾注着作者对
故乡的怀恋和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和追求。
9.在描写完江南的雪之后,转入到对“朔方的雪”的描述中。中间用了“但是”一词,起到了
什么作用?(3分)
答:表现了对美好事物不能长久的遗憾和引起下文对朔方雪的描写和赞美。
10.作者是怎样描写北方的雪的?作者对北方的雪是什么样的感情?(4分)
答:北方的雪“永远如粉,如沙”“在凛冽的天宇下”“奋飞”“升腾”。这些描写倾注了
作者对北方雪不畏严寒,在孤独中抗争、奋斗的赞美之情。
11.鲁迅从来写文章都惜墨如金,而这篇散文诗他却用较多的笔墨描写塑雪罗汉的形象,你
是怎样理解的?(3分)
答:雪罗汉是江南雪天中最值得珍藏的记忆,是美的象征。但是它却很快消融,让作者感到
江南雪的美好是值得留恋的。这样的描写还自然引出对下文对朔方的雪的壮美的描述和歌
颂。
12.揣摩“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的含义。(3分)
答:北方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在这里还被表现为死掉的雨的意思。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
死亡联系在一起的,正是它的不屈和献身,让它成为雨的精魂——坚强和不屈的精魂。
㈡阅读《雪》,完成12~16题。(18分)
雪满山野,总令我想起国画里的留白。王摩诘画山而不见云,齐白石画虾而不见水,那留
出的空白,便是云,是水。与西画比起来,国画手法最简洁,而意韵却最丰厚。每当雪至,五色杂陈的世界只剩下黑白两色,山川大地便成了落笔简约的国画,环境纯粹了许多,心灵
也就跟着纯粹了许多。
②所以,雪来的时候,我的心中总是充盈着几许淡淡的欢愉。倘在山中,那感觉就更好。
黎明于客舍醒来,心中纳罕天缘何亮得这般早,披衣行至院中,发现大雪早巳没膝。呼啸了
一夜的北风不知何时戛然而止,空气清爽如琼浆,天气温静如睡熟的少女,崖上翠柯、溪上
板桥、无一不穿上白袍,只有檐上麻雀,傻兮兮地挺立着,黑得可爱。
③于是,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便禁不住于口中
滑脱而出,那种深透的意境遂将自己浑身浸透。这时的内心纯净得就像白纸,随时等待着思
想的浓墨,滴染出幽美的图影。
④大雪封山,路是走不得了,喝罢老板娘亲熬的热汤,便于窗下慵读一卷《聊斋》这或许
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行路罢。读得倦了,便再去访雪。周遭静无声息,而脚底踏出的咯吱声,好似雪地轻柔的言语,令我感到亲切和愉悦。
⑤我之看雪,是看它的银白空蒙,于无色中想像有色,于无形中揣测有形,于无生命中体
味凛然的生命力,任思维的雪橇恰然划向岁月深处,去领略世界的无涯与多姿。有人写道:
“能欣赏荒寒幽寂的人,必定具有一种特殊的素质,那是一种顽强的生命活力,那是一种桀
骜不驯的人格力量。”古人常从孤寒寂寞之中酝酿出一种生命的诗情。北宋书院中,不乏以
空山荒寺,寂寞无人之境为主题的画作。我曾在一家博物馆的《寒江独钓图》前伫立良久:
沃雪千里,地老天荒,只有一只孤影,一叶篷舟,境界何其寂寥,然而我看到的不是生命的渺小与哀苦,相反,却是挺拔的灵魂与不屈的意志。一如明人胡应鳞所说:“独钓寒江雪,五字极闹”,这个“闹”字很刁,一下子就点化出了柳公《江雪》一诗中昂扬的活力。所谓的枯寂,不过是一种表象。君不见恍若轻绸的溪泉正在冰雪下面漾动,诱人的芭蕉正在雪天里
挺立,而渚上小舟,亦正在无声中悠然地划行。或许,只有雪天的凄冷,方能反衬人心的温
热;只有雪野的空旷,方能凸显生命的充实。那片苍茫空阔,并非一无所有,而是如国画中的留白,意味深远。我钦佩胡应鳞,他分明是将柳宗元心底的境界,玩味透彻了。
⑥记忆深处的大雪无边无际,静好如诗。我就站立在雪地里,默默地伫望着。我在一片寂
寞中感受生命的怡静与温馨,逝去的梦境再度重现,凋谢的热情开始复苏,而那一瓣六角雪
花,自天空落下来,咝的一声,就在我滚热的心窝里融化了。(选自《名家散文》 祝勇文)
12、第①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与西画比起来,国画手法简洁,而意韵最丰厚”?(3分)
答: 国画落笔简约,留有空白(即留白),给人以想像的空间。
13、请从修辞的角度品味第③中“这时的内心纯净得就像白纸,随时等待着思想的浓墨,滴
染出幽美的图影”一句的妙处。(3分)
答: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当时所见之景、所生之隋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14、第④段中有“这或许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行路罢”一句,其中“另外一种形式的行路”指的是
什么?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认为?(4分)
答:“另外一种形式的行路”是指于窗下慵读一卷《聊斋》(1分)。读书的过程就是一种心
灵的旅程,所以说读书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行路”(3分)。(意思相近即可)。
15、第⑤段中作者说“古人常从孤寒寂寞之中酝酿出一种生命的诗情”,请你从文外举出一例
加以印证。(4分)
答:如文天祥在狱中吟出了宁死不屈的的诗篇。司马迁于逆境之中写出了“无韵之《离骚》”
——《史记》(举例恰当得3分)。
16、第⑤段末“我钦佩胡应麟,他分明是将柳宗元心底的境界玩味透彻了”一句中“柳宗元心
底的境界”指的是什么?(4分)
答:寒寂寥中有牛命挺拔的灵魂与不屈的意志。(只答出旺盛的生命力得1分,答出孤寂的环境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得3分)。
【综合·展示个性的绿地】(10分)
1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共7分)
材料一微博是一种网络技术应用。它篇幅短小,每条不超过l40个字,甚至可以三言
两语。它代表了个人最真类的即时言论,人们可以用微博发布信息、发表评论、讨论问题、转发跟帖。无论是用电脑还是用手机,只要能上网,人们就可以像发短信一样发微博,非常
方便。
材料二教育部、国家语委在向社会发布((2010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时,称
2010年是中国的“微博元年”。截止到2011年2月,腾讯、新浪两大门户网站微博注册用
户均超过1亿。在微博上“人人都有麦克风”,普通人用微博维权,用微博问政;政府也开
通微博,了解民意。微博正释放着它推进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生变革的巨大潜能。
(1)从材料一中摘录出4个能概括“微博”主要特点的词语。(4分)
答:短小真实即时方便(一词l分,共4分。若答“网络技术应用”可给l分)
(2)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写出右边这幅画的寓意。(3分)
答:徽博传递着众多人的声音,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意思对即可。逗号前1分,逗号后
2分,共3分)
18.请写出“咏雪”的两句名句。(3分)
《马说》导学案 (八年级下册) 篇10
自学促能力形成展示让魅力飞扬
教师寄语: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读准字音,熟读全文,。
2.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3.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4.翻译并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怀才不遇、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重点】
翻译并背诵全文
【难点】
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
【学法指导】
1、结合注释,解决重点字词。(小组内共同提出并解决)
2、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运用联系和想象,理解课文中的白描写法。
课前预习(早读课30分钟)
一、课前预习及自我检测
一、明确“说”这种文体
“说”:
二、作者及其资料
韩愈“
三、练习
找出文中通假字,并解释
1.才美不外见通,含义是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含义是
3.食之不能尽其材通,含义是
4.其真无马邪通,含义是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通,含义是
古今异义词
1.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今义:
2.是马也古义:今义:
二、展示课导学
1.自由朗读课文
2.找出易读错的字并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认为字应当认,容易错读成。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朗读提示】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i)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4、翻译课文(小组合作、交流完成)
1.自行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尽量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
2.小组交流疑难之处
5、背诵课文
试着速记、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设计
一、能用自己的话翻译课文
二、默写课文
课堂导学学习设计
1、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提升重用,未能如愿,心中郁闷不平。思考:
①本文的体裁特点?
②.说说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研读
1.用原文填空
①千里马的处境
②千里马受了不公正的待遇有
③食马者的愚蠢表现在
④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⑤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⑥我还知道的有
2.本文作者借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巧妙地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作者愤慨的情感。说说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策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3.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指明了千里马和伯乐的什么关系?
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揭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5、“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请做简要阐述。
6.你认为要成为千里马应如何去做?
四、拓展提升
在封建社会,韩愈的愿望是否能实现?再联系当今社会谈一谈我们应树立怎样的.人才观?怎样才能出人才,快出人才,人尽其才?
五、课堂检测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o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①.第一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往往遭受到“________________”的命运。
③.怎样才能使千里马充分发挥其日行千里的才能?(整理文中有关句子回答)
④.由本文内容引申开去,简要谈谈你对“人尽其才”的看法。
⑤.对下列句子的意思,解释不当的一句是( )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B.才美不外见
它的才能和美好品质不被外人看见
C.安求其能千里也?
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D.食不饱,力不足
吃得不饱,力气不充足
课后训练学案
1.本文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代_________家。其散文尤为著名,有________________的美誉。后世称其为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____之一。是唐代_______________的领袖。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骈死于槽枥之间()⑵不以千里称也()⑶一食或尽粟一石( )
⑷食不饱()⑸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⑹策之不以其道()
⑺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⑻执策而临之()⑼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4、原文理解:
(1)千里马的处境是怎样的?
(2)千里马都受到了那些不公平的待遇?
(3)食马者的愚蠢无知表现在那些方面?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5)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6)人们常用文中两句话概括自己怀于不遇,这两句话是:
(7)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表达了才能之士的悲愤的句子:
【我的收获与反思】:
【八历史导学案2页】推荐阅读:
八年级下历史导学案05-10
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05-24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全册06-16
高中历史导学案07-23
导学案历史教学11-17
初中历史导学案07-29
高一历史导学案答案07-06
历史导学案每课反思05-31
七上历史第17课导学案09-01
八年级历史复习学案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