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英语导学案格式

2024-09-24

高一英语导学案格式(精选10篇)

高一英语导学案格式 篇1

小学英语《导学案》编写格式

例:(以下为正文)

三年级英语下册

教学目标解读(以册为单位)

1、课标表述(课标对本年级应达到的要求,具体到各项的具体要求)

2、教材目标(教材的内容与目标:知识、能力、文化、情感、策略目标)

3、教学策略提示(教材实施建议)

(1)教学方法提示

(2)学法指导提示

4、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评价

Unit 1(标题居中)

教学目标解读(以单元为单位)

1、单元目标(知识、能力、文化、情感、策略)

2、单元内容重点难点

3、教学策略提示

(1)教学方法提示

(2)学法指导提示

4)单元的教学评价

Unit1(第一课时)(居中)

教学目标解读(以课时为单位)

1、课时目标(知识、能力、文化、情感、策略)

2、课时内容重点难点

3、教学策略提示

(1)教学方法提示

(2)学法指导提示

4、课时的教学评价

教学过程

一、课前

学案自学

二、课中

1、小组合作

2、班内展示

3、质疑探究

4、自悟自得

5、达标测评

三、课后

课后反思

编写要求:

1、可采用英汉结合的方式,避免全部抄袭,流于形式。

2、文件保存、上传名称三年级均使用Grade3(上)/Unit?;四年级均采

用Grade4(上)/Unit?;六年级采用Book7/Lesson?的格式。

编写时间:2011年3月--5月,定稿后于5月中旬前发电子稿件到

注:具体到每课时导学案,可参照上学期高校课堂示范课教师的导学案模式。可

到巩义市教育科研网小学英语中查看。

高一英语导学案格式 篇2

关键词:导学案,制作,使用

新课标提倡的是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辅助引导的探索创新型学习模式。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 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于高一新生来说, 他们在初中教育阶段所接触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和高中有所不同。因此, 如何让他们快速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建立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 解决的办法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利用导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

学案导学的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分析学情, 利用导学案让学生以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探索、创新的教学形式。在导学案教学过程中, 正确地制作并合理运用导学案是很关键的。笔者下面通过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心得体会浅谈一下高一数学导学案的制作与使用。

一、高一数学导学案的制作

科学地制作导学案, 会为高效的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笔者认为, 制作导学案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 以学生为主体, 把握学案的难易程度

导学案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 教师制作导学案要分析学情。对于学困生, 以熟练掌握基础知识为主;对于优等生, 可在此基础上, 增加扩展提升的内容。如在学习指数、对数函数时, 可在学习完两种形式的运算及性质基础之上, 扩展一些抽象函数f (x) 在指数、对数函数中的应用。

(二) 以课本为中心,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数学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师应对课本上的内容进行编排整合, 不仅要能符合本班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 让学生知道每节课的重点、难点是什么, 更要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 要理清思路,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教师在利用“五点法”作函数的图像时, 重点要清楚是利用哪五个点进行描点画图, 而如何寻找这五个点, 是需要学生突破的难点。

(三) 以问题为主线, 从实际生活和以往知识出发

问题是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思考、想象、创造能力的“指明灯”, 我们应该从实际生活和初中学习的内容中发现问题, 将所学知识点转化成探索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思考为什么建筑工人要沿着在较高处固定的一个端点系有铅锤的线砌墙, 就能保证所砌的墙面和水平垂直来理解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但问题不宜太多, 否则会加重学生的心理压力。

(四) 以经典例题为辅助, 利用巩固练习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师不仅要选择适宜的例题, 让学生逐渐掌握新知的应用, 还要及时补充巩固练习, 了解学生反馈的学习信息。在整理练习时, 要把握由易至难, 由基础至综合的原则, 教师可以把后面的练习进行分级, 例如分A、B、C级三个等级, A级是基础题, B级是中等题, C级是综合难题, 尽量鼓励学生完成所有练习。

(五) 以合作为主要方式, 教师之间取长补短

制作导学案时, 数学教研组组长提前将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分成几部分分配给带课教师, 带课教师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制作导学案。然后, 本年级的教师进行讨论, 根据探讨意见进行修改, 最终由教研组组长和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共同审查, 由学校进行装订成册。这样教师不仅省时、省力, 而且制作导学案比较全面, 装订成册发给学生后, 学生也不容易丢失。

二、高一数学导学案的使用

对于高一学生, 一开始就要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份制作很好的导学案虽然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助手, 如果使用不当, 反而会事倍功半。笔者认为, 教师在指导学生运用学案时, 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 结合模式, 充分利用

学案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问题提出,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探究释疑———教师指导, 能力提升———巩固练习, 学习反馈, 而导学案的内容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使用导学案时, 最好能结合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学案中的每一个环节, 但是不能完全地按部就班, 因为内容不同, 学生在每个环节上所花的时间、精力是不一样的, 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学习进度。

(二) 独立思考, 小组探究

学生在初拿到学案之时, 最好是先独立思考分析问题, 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大家各抒己见, 提出疑问, 最后教师进行精讲。如果学生直接进行小组讨论反而不好, 因为有些学生依赖性强, 往往将别人的看法视为己见, 这也就失去了自主学习的意义和作用。

(三) 规定时间, 完成学案

教师先要根据导学案的难度和量度, 给学生规定完成导学案的时间。一方面让学生在平时做题训练时形成一定的时间观念, 在以后的考试中能合理地把握时间, 尤其是高中三年进行不断训练, 对高考是十分有益的;另一方面有压力才有动力, 若不规定时间, 学生容易懒散, 总想着可以拖在后面进行预习, 这样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 鼓励学生, 提高兴趣

高一学生对高中的生活和学习, 都是充满了新奇, 甚至有些学生是初次接触到学案导学的学习模式。作为教师, 我们要将学生的这种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不断延续下来, 鼓励学生勇敢地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提高学生对高中数学学习的兴趣。

利用导学案进行预习导学的教学, 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让学生从“被动”到“主动”, 从“学会”到“会学”, 从“接受”到“探索”。在利用学案导学的过程中, 科学地设计学案, 合理地使用学案, 适时地指导释疑, 最终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参考文献

[1].覃伟合, 《中小学学案导学模式初探》[J], 《教育实践与研究》

[2].杨鹏展, 《高中数学“导学案”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J], 《学知报》

例谈高一作文导学案的编写 篇3

所谓导学案,其实就是教师编制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案。这是近年来中小学以及科研院校普遍关注的热点之一。导学案通常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提供探究的问题。问题探究是导学案的关键,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 在语文作文的导学案里,写作的题目本身就是让学生进行探究的问题。

(二)参与阅读与思考。阅读思考是导学案的特色。这点在文科尤其是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表现更为突出。

(三)对知识进行整理。知识整理是导学案的重点。一个能够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作文题目能够充分体现学生刚学过的额课本知识。

(四)及时巩固练习。巩固练习是导学案的着力点,在探索整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进行一些针对性强的巩固练习。

导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为此,在编写导学案时应遵循课时化、问题化、方法化与层次化“四个原则”。

以上是导学案的一般特点与原则。我以为,语文学科,尤其是高中作文导学案在编写过程中,还需要教师牢牢树立以下一些基本思想。

首先,要树立生本思想观念,即要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在写作的话题设计、体裁的选择、题材的选取、写作手法的具体要求、内容篇幅的长短等方面,都应该切合学生的实际,只有切合学生实际,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潜力与欲望,才能让学生得到充分锻炼,才能充分展示学生个人的写作能力,才能让学生在写作中获得成功。前面提到的笔者在教学《祝福》时布置的片断作文训练 “我的同桌”,学生之所以在课堂写作时挥笔自如,课后出现积极热烈的讨论场面,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己在安排作文训练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够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写作实际出发,让学生感到写作的话题、题材就在自己身边,并非遥不可及。

其次,要紧密结合高中的写作教学实际,每次写作训练不仅是学生个体的精神高度集中的一次脑力劳动,而且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与水平的一次重要渠道与方式。学生的实际情况固然重要,且不容忽视,但是不能仅仅只抓一点,不及其余。为此,每次写作训练内容的编排还必须考虑要达到的写作教学目的与任务,高一写作教学重点训练学生的记叙文写作,在训练记叙文写作中,重点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记叙事件和如何描写人物,这两个方面既可以分别进行专题训练,又可以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训练。笔者在教学《祝福》一文后,布置学生进行的“我的同桌”作文训练,要求学生仿照课文倒叙的叙述方式进行训练作文的开头,同时要求学生仿照《祝福》课文里描写祥林嫂所运用的肖像、语言、动作、细节等方法,运用其中的两种人物描写的方法进行训练,这是一种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的一次写作训练安排,要求学生完成的写作教学任务既符合高一学生的写作训练要求,同时让学生拥有一个直观具体的写作参照对象——课文。

高一英语导学案格式 篇4

Learning aims:

1. To learn and master some important phrases.

2. To comprehend the reading passage and complete all the relevant exercises in groups.

3. Try to understand the real meaning of looking good and feeling good.

(课前预习)

(A 短语识记) Underline the following phrases in your textbooks (P42-43)and try to remember their meanings:

1. be dying to do sth. 渴望做某事

2. used to do sth. 过去常常做

3. work out 锻炼

4. stay slim 保持苗条

5. lose weight 减肥

6. be ashamed of 对…感到羞愧 7.take weight-loss pills 吃减肥药 8.recover from liver failure

从肝衰竭中恢复

9. regret doing sth. 后悔做了某事 10.insist on doing sth. 坚持做某事 11.follow one’s advice

遵循某人的建议

12.damage one’s health for…

为…损害健康

13.be worth +N/V-ing 值得做…

14.be sorry to do sth. 很遗憾做某事 15.be embarrassed about sth.

对…感到尴尬

16.go on a diet/go on diets 节食

(课中学习)

Step1 Lead-in

Enjoy some pictures about people who are overweight, and try to give them some advice on how to lose weight.

Advice:

(B 整体把握) Step 2 Fast-reading

Task1 Skimming

Date From: To: Subject:

2 June

2 July

4 July

Task 2 Scanning

1. Where does Amy come from?

2. What kind of pills did Amy take?

3. Why did Amy want to lose weight?

(C 细节理解) Step 3 Careful-reading

Task3 Reread the three emails, paying attention to some detailed information, then finish some exercises.

The 1st e-mail----T or F Questions

1. Amy used to go on a diet to keep slim. ( )

2. Amy is trying to lose weight because she is ashamed of her body.( )

3. Most young women want a slim figure. ( )

4. The weight-loss pills Amy took didn’t work. ( )

5. Sometimes Amy feels so energetic. ( )

The 2nd E-mail-----Complete the form

_1.________ She is in hospital.

What She is _2._______________ from liver failure.

Why The pills contain a _3_________ chemical that caused her liver to fail.

Who Her mother _4_________ on sending her to the hospital.

How She _5__________ the doctor’s advice and works out for at least half an hour a day and eats a lot of fruit and vegetables.

The 3rd email-----Multiple Choices:

1. Zhou Ling couldn’t read Amy’s two e-mails until today because of ___.

A. her computer problems B. her limited spare time

C. her holiday D. her illness

2. Zhou Ling, Amy’s friend, _______.

A. did not want to read Amy’s emails

B. was sorry to hear about Amy’s problem

C. thinks Amy should lose weight

D. thinks diets and weight-loss pills are necessary

3. Zhou Ling hopes that _____can learn from Amy’s story.

A. Chinese people who are overweight

B. Chinese people who go on a diet

C. Chinese people who are not overweight

D. Canadian actresses

Task 4 Summary

What lessons can we learn from Amy’s story?

(Use sentences from the passage)

(D 学以致用) Step 4 Group work-----Amy at a news conference

One student acts as Amy, the other students act as reporters. Please try to ask questions about Amy’s experiences in losing weight.

Questions:

(E 情感升华) Step 5 Further discussion

Do you think beauty only means a good-looking face? What can you do to make yourself more beautiful? What is true beauty?

(课后巩固)

Step 6 Homework

1. Read the passage again and again, then finish the exercises on P44-45.

朱自清《春》表格式导学案 篇5

朱自清《春》表格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识记生字词和相关常识。2、体会有关语句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好处。3、体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习

重难点

1、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

2、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学习过 程

说 明

预习板块

1、给黑体字注音:酝酿( )宛转( )应和( )烘托( )薄( )烟 酝酿( )抖擞( )清脆( ) 黄晕( )斗笠( )薄酒( )胳膊( )

2、填空:《春》的作者是 ,字 。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散文代表作有《背影》、《绿》、《荷塘月色》等。这是一篇优美的 ,全文可分为 、 、 三个部分。

探究板块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1.赏析画线句的`特点和妙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排列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2.“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句中表现作者在进行想像的词语有:

3.“闹”字写出了怎样的情景?你能写出有同样情味的一句古诗来吗?

4.最后一句写野花“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作者在这里写了本段中未直接写的景物,它们是: 。

高一英语导学案格式 篇6

编写:高一语文

【学习目标】

1、了解徐志摩及其作品,掌握象征手法的特点

2、准确分析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内容,把握诗歌的意象,领悟诗人的思想感

情。

3、准确分析诗中所蕴含的情怀,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

趣。

【学法指导】

1、预习导学、合作探究相结合。

2、课内检测、课外拓展相结合。

3、触类旁通、课后反思相结合。

【预习导学】

一、《再别康桥》写作背景

此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于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

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

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

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

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

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

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

这首传世之作。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

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徐志摩(1897.1.15~1931.11.19),现代诗人、散文家。汉族,浙江海

宁市硖石镇人。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美国时改

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

大学。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

派诗人的影响

二、基础知识

1.字音

青荇()笙箫()长篙()漫溯()斑

斓()

2.辨析字形并注音

偻()漪()溯()篙()

偻()绮()朔()蒿()

峦()畔()斓()诅()挛()衅()谰()沮()3.词语释义

艳影:

青荇:

招摇:

斑斓: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到2008年奥运会之前,北京水利发展的目标是:2003年至2005年,用3年时间基本实现北京水利现代化;2003年至2006年,用4年时间基

本完成北京三环水系改造;2003年至2007年,用5年时间使城市河湖水

质基本还清,实现“三环碧水绕京城”。

B.“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尽快启动修宪工作,并对宪法修改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在整个修宪过程中要“切实加强

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严格依法办事。”

C.他伸出右手说:“认识你很高兴。”我也很大方地伸出手:“我也同样。”

接着他问我叫什么名字?从什么地方来?什么时候到北京的?在什么学校

读书等等问题。

D.昨天的作业太多了,能全部完成的学生,一个班不过十之二、三,至

于完成的质量,就更不好说了。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他短暂而壮烈的一生,是他那四句自勉诗的真实写照。

B、今天,诺华制药有限公司为27名“换肾人”进行讲座,帮肾友了解

有关的知识。

C、1977年,由卢卡斯导演,卢卡斯制片公司出品的《星球大战》是利用

高科技手段拍摄的杰出科学幻想影片。

D、蔡元培在《管子》、《墨子》等上面,还亲自用朱笔、墨笔或用蝇头小

楷注批得密密麻麻。

三、整体感知

1.在诗歌《再别康桥》中,作者选取了几个意象来渲染和表现对康桥的眷

恋?

2.《再别康桥》最后一节,诗人说“悄悄的我走了”,为什么要“悄悄的”?

【合作探究】

徐志摩是我国诗坛上一位多情诗人,虽英年早逝,但留下了大量的诗

作,《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名篇之一,多年来被人们所欣赏,试从中举例简析诗歌融情于景的特点。

【课堂达标】

1. 阅读《再别康桥》第2~6节,回答问题。

(1)选文可划分两层,第一层是___________,第二层是_______________。

(2)诗中内容可看出,诗人寻不着梦而流露出_______________的内心感受。

(3)“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里“梦”是指________(当时、昔日)的梦。

2.阅读臧克家的诗《老马》,完成作业题。

老马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一九三二年四月

(1)对诗句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得叫大车装个够”表现老马心甘情愿背负沉重的压力。

B.“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中的“扣”字写出了老马负荷过重,力不能支的痛苦。

C.“眼里飘来一道鞭影”,“飘”字看似很轻,实际上是沉重欺压,有“扬起来”狠狠抽下的意思。

D.“它抬起头来望望前面”,表明老马希望看到苦难的尽头。

(2)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马象征着贫苦的农民,作者通过写老马,实际上写出了30年代农民的悲惨命运。

B.全诗充满了哀怨的气势和凄楚的情调,饱含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愤恨。

C.作者以悲愤的笔触,表达了对过去人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

D.作者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捕捉典型的镜头,逼真地刻画出老马的形象,朴素中见坚守,平淡中见深远。

【举一反三】

1.根据下列两种情景,以“伞”为重点,分别扩展成一段话,每段不少于30字。

情景一:幕暮时节小雨霏霏

情景二:盛夏时节烈日当空路上行人伞

2.请以“创造”或以“爱心”为话题写一段文字,必须用比喻和排比修辞方法,字数在80个左右。

【一课一得】

【美文选读】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象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象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相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吹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象刀象剑也象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象沉重的叹息,又象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评析:

高一英语导学案格式 篇7

松滋一中届语文导学案

《故都的秋》学案

编稿:审稿:编写时间:

班级___________编号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

【学习目标】

1. 理解本文是怎样扣住“清”、“静”、“悲凉”来描绘故都的秋景的,又是怎样通过对比来突显故都之秋的特点的。

2. 体会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3. 语言品味与学习。

【重点难点】

1. 学习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 探讨故都的秋的文化意蕴和作者的审美情趣。

【学法指导】

缘景入情法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2、写作背景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3、缘景入情

抒情写意是中国传统文学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古代有“情动于衷而形于言”的说法,讲的就是文学的抒情性。抒情作为一种主观表现,并不能脱离现实,而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与评价。情感源于现实,更要寄托于现实。因此,在对抒情性文学作品(散文)进行鉴赏的时候,我们应该从三个层面(声音、画面、情感)逐步进入,其中最为重要和普遍的是“画面--情感”层,即作者在作品中为读者描摹的“景”与作者所希望表达的“情”之间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基础训练

1、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

混混沌沌( )一椽破屋( ) 潭柘寺( ) 落蕊( )

著着单衣( ) 颓废( ) 廿四桥( ) 鲈鱼( )

2、快速阅读全文。边看边划出作者描写的景物。划出表示颜色、声音的词语、短语。

二、能力提升

1.故都就是北平,标题为何不用“北平的秋”?

2.阅读第一段,找出文眼句,初步感知文章的基调。

3. 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学会赏析。

(1) 文中对北国之秋的.描写集中在哪些段落?描绘了哪几幅图画?为它们拟出小标题。

(2) 你认为哪一幅画面描绘得最为生动出色?试作一点赏析。

介绍一种赏析法:缘景入情法

首先把握故都之秋的总体特点(清、静、悲凉);然后结合具体画面分析该特点;最后探寻出思想感情或作者的审美情趣。

赏析“斜桥话秋图”示例

从都市闲人咬着烟管的姿态和互答时缓慢悠闲的声调体味出“清”;

从息列索落的秋雨声体味出“静”;

从灰沉沉的天色、凉风冷雨、青布单衣或夹袄和他们闲话秋凉的微叹体味出“悲凉”;

如果说前面几幅画面属于风景画的话,那么“斜桥话秋图”则是一幅风俗画。闲人话秋的的京腔京味烘托出浓郁的北国秋味,而他们的微叹和互答恰好能唤起作者的落寞和感伤。作者深爱这样的秋景,与当时作者思想苦闷、向往隐逸恬淡生活情趣是有直接关系的。

4. 语言品味,体会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特点。

如写“槐树”: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进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上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如写“秋雨”: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一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

5. 阅读第2、第13段,指出南国之秋的特点,作者为什么在文中多次写到南国之秋?

6. 综观全文,作者到底是“颂秋”还是“悲秋”?如何认识北国之秋中流露出来的深远的幽思和孤独?

三、延伸拓展

搜集与“秋”有关的诗词、佳句,探寻秋的文化意蕴。

【反思与感悟】

【当堂训练】

1.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五幅秋景图: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通过对故都秋景的描绘,赞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也流露出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正像是黄酒这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段文字中“黄酒”、“稀饭”等四个喻体是用来比喻_____________,“白干”、“馍馍”等四个喻体则是用来比喻_____________.。用一个成语概括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__________.。

3.文中在谈到牵牛花时,作者为什么说“我以为蓝色或白色为佳”?试结合本文的文眼略作分析。

高一英语导学案格式 篇8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古典小说中常用的古今义不同的一些词语的含义。

2、了解作者及《红楼梦》。

3、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4、分析《林黛玉进贾府》的环境描写。

课时重点

1、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2、分析文中的环境描写。

课时难点   分析文中的环境描写

学法指导   朗读讨论点拨

知识链接

1. 曹雪芹与《红楼梦》

曹雪芹(约1715D1763),名沾,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他出身于贵族世家,曾祖曹玺、祖父曹寅、父辈曹J等祖孙三代人,相继连任江宁织造达60年之久。康熙皇帝六次南巡,就有四次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由此可见曹家的显赫以及与皇室的密切关系。雍正继位后,开展了一场凶残的斗争,排除异己,其父因牵连了进去,在雍正五年被革职抄家,曹家从此衰落。到了乾隆初年,曹家似乎又遭到一次更大的祸变,从此就一败涂地了。

曹雪芹一生恰好经历了曹家盛极而衰的过程。《红楼梦》写于曹雪芹凄凉困苦的晚年,创作过程十分艰苦。真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可惜没有完稿,就因幼子夭折感伤成疾,还不到五十岁,就在贫病交迫中搁笔长逝了。他的未完稿题名《石头记》,基本稿只有八十回,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续写的。

2. 写作背景

《红楼梦》产生于清代所谓“河清海晏”的“康乾盛世”。反映的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代的社会生活画面。其实在王朝鼎盛的背后隐藏着重重的危机。当时政治腐朽,封建剥削加剧,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日益激烈。统治阶级内部也分朋树党,争权谋位。在这样的时代,《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与罪恶,揭示了我国封建制度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

3.《红楼梦》

《红楼梦》被誉为“中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它反映的社会生活面异常广阔。书中涉及的人物从皇亲国戚、贵族官僚,到丫鬟小厮、僧道商农,几乎涵盖当时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它对封建社会的官僚制度、土地制度、宗法制度、婚姻制度、科举制度以及封建伦理道德等都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此外,此书对琴棋书画、诗词曲赋、制艺尺犊、医药卫生、园林建筑、家具器皿、服饰摆设、烹调饮食等都有细致的描写。作品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人物众多。作品的语言凝练自然、准确传神,达到了空前纯熟的境地。

《红楼梦》是一部“说不尽”的奇书,由它引发的“红学”已经是国际显学。

4.小说常识概况

小说是作者对社会生活进行艺术概括,通过叙述人物的语言来描绘生活事件,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从而艺术地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人物、情节和环境被称为“小说的三要素”。

小说按篇幅长短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小说按内容可分为:历史小说、现代小说、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科幻小说等。

学习过程

一、语言积累(A级)

1. 正字音

敕造(     )   纨绔(       )   盥洗(     )   杜撰(     )    宸翰(        )

攒聚(     )   翠幄(     )     _目(     )    懵懂(     )   忖度(        )

绾结(     )   嫡亲(     )

2.辨字形

嫡(        )    敕(         )    钗(         )    帷(         )

谪(        )    赦(         )    杈(         )    帏(         )

3.通词义(古义今义)

形容

偏僻

风流

乖张

仔细

惫懒

可怜

总角

便宜

风骚

二、通读课文,理清思路(B级)

1、这篇课文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按情节发展,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写些什么内容?请归纳概括。

2、快速默读第二部分,思考:林黛玉进贾府都见到了哪些人?

三、分析文中的环境描写(C级)

课文第1段交代,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这“不同”表现在哪些方面?要求:

1、请大家速读课文,同位或前后位同学互相交流补充,然后概括归纳。

2、读课文时要动笔,在课文中划出有关语句作为阐述观点的有力佐证。

3.、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教师加以引导。

A、贾府

(1)宏伟的外观

(2)讲究的布局

(3)华贵的陈设

(4)威严显赫的气势

B、人物

(1)非凡的服饰

(2)骄矜的气质

(3)繁琐的礼仪

四、学习反思(C级)

本文的中心事件是什么?透过黛玉的`眼睛,我们可以看出贾府是个怎样的大家庭?

五、布置作业(C级)

1.试着分析理解课后习题二。

2.试着分析理解课后习题三。

3.背默《西江月》二首。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分析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的性格特点。

2.了解小说刻画人物所运用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主要方法。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事件运用多种方法介绍人物的写法。

课时重点

1、分析人物形象。

2、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课时难点

对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三人进行比较阅读和鉴赏。

学习过程

一、分析林黛玉形象

1、林黛玉母亲去世后,“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在外祖母一再致意下,才去投奔外祖母家,“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姐妹”。过去在家“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得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度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尽管外祖母“心肝儿肉地”疼她,宝贝儿似的待她,但林黛玉总有寄人篱下之感,待人处事始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可以说“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心理贯穿了她进贾府的始终。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能表现这种心理的细节。

(1)见迎探惜三姐妹时

(2)见王熙凤时

(3)在邢夫人处

(4)在王夫人处

(5)回贾母话时

(6)和宝玉相见时

小结:

2.除了动作、语言、心理描写之外,课文中也有对黛玉外貌、神情和风韵的描写,我们来感觉一下黛玉的神韵。

(1)众人眼中的黛玉

(2)王熙凤眼中的黛玉

(3)宝玉眼中的黛玉

二、分析王熙凤和贾宝玉形象

本文通过从未到过贾府的林黛玉的所见、所闻、所感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描写贾府环境、介绍贾府人物的线索。本文刻画了一系列重要人物形象。其中对王熙凤、贾宝玉出场的描写,尤其精彩,历来受到称赞。请大家在课文中找出对他们描写的部分,对王熙凤和贾宝玉的哪一点描写给你的印象最深刻?原因是什么?

(一)王熙凤

节选部分分五个层次展示王熙凤的性格特征:

(1)写出场

(2)描眉目

(3)绘服饰

(4)见黛玉

(5)回王夫人

(二)贾宝玉

节选部分重点有四处描写:

(1)出场前

(2)衣饰描写

(3)肖像描写

(4)两首《西江月》

三、诱思探究,小结课堂

“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结合全文谈谈你自己对本文写法的感受。

(1)

(2)

(3)

(4)

四、学习反思

通过对本文节选内容的学习你还有什么不同的发现和感悟?请结合具体语句谈谈你的看法。

五、布置作业

1.独立完成课后习题二、三。

2.语言学家王力说:“看一本好书,如果自己一点意见都没有,就可以说你没有好好看。你好好看的时候,总会有意见。”请同学们课后认真通读《红楼梦》,读出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高一英语导学案格式 篇9

【学习目标】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了解鸿门宴会的时代背景。

2、积累课文1-2段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及其他重点文言字词,能够翻译重点语句。

3、熟读课文,讲述鸿门宴的经过。

【学习重点】

掌握1-2段中古今异义词及其他重点文言字词,能够翻译重点语句

【学习难点】

掌握1-2段中的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学法指导】诵读法探究讨论法

【知识衔接】

1、作者介绍: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现在陕西韩城)人。继父职任太史令。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入狱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帝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历尽艰辛,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含本纪12篇、年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史记》不但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楚汉之争概况简介

前2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次年春,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境)。

刘邦到南郑后,积极准备反攻,先夺取关中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东向,进攻项羽,曾多次被项羽打败,到前2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形成足以跟项羽抗衡的力量。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这时张良、陈平向刘邦提出建议,趁此时机消灭项羽。后在韩信、彭越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项羽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

《鸿门宴》写的是刘邦和项羽的斗争。故事开始时,项羽拥兵40万,而刘邦只有10万。从“鸿门宴”的情节,读者已经能清楚地预见到将来刘邦胜项羽的结局了。项羽由主动步步转化为被动,而刘邦却是一步一步地由被动转为主动。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项梁与项籍(项羽)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高祖常繇(常,通“尝”,曾经;繇,通“徭”,服徭役)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直率粗犷与刘邦胸有成府判若分明。

“鸿门宴”这个故事发生在陈涉起义后的第四年(公元前2)。陈胜起义后,各地云起响应,其中有楚国贵族出身的项梁、项羽叔侄,有农民出身的刘邦。陈胜失败后,项梁扶楚怀王的孙子名叫心的作了楚王,刘邦也投靠了项梁。公元前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为关中王。项羽在钜鹿(今在河北)大败秦军,消灭了秦军的主力。同时,刘邦从黄河以南打进武关,攻下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与当地父老约法三章,废除秦苛法,准备在关中称王。后来在谋士劝说下,退出咸阳,还军霸上,派兵把守函谷关,以防诸侯军入境。

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出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刘邦面临危急的情况,在纷纭频仍的战斗中,产生了这一次酒宴上的斗争。

【学习过程】

一、初读课文,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飨()士卒美姬()卮()酒郤()

鲰()生玉玦()目眦()跽()

戮()力参乘()()刀俎()啖()

樊哙()

二、整体把握全文

全文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宴前,写宴会前刘、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

第二部分:(3-4)宴会上,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情节的高潮。

第三部分:(5-7)宴后,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刘邦诛杀内奸。

三、研读第一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沛公军霸上

(2)沛公欲王关中

(3)此其志不在小

2、解释下面句子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使子婴为相

(2)为击破沛公军

(3)皆为龙虎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未得与项羽相见

(2)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3)范增说项羽曰

(4)财物无所取

(5)沛公居山东时

4、翻译下面句子。

(1)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2)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

5、文段分析思考

(1)这一段记叙了几件事?这些事件对情节的展开起什么作用?

(2)文中写到“项羽大怒”,这个“怒”字内涵相当丰富。请说说其中包含了什么?

四、研读第二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

(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2)距关,毋内诸侯

(3)张良出,要项伯(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2、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素善留侯张良

(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3)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4)秦地可尽王也

(5)君安与项伯有故

(6)项伯杀人,臣活之

(7)吾得兄事之

(8)籍吏民,封府库

3、指出下面“为”字的意义和用法。

(1)臣为韩王送沛公

(2)为之奈何

(3)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4)君为我呼入

(5)约为婚姻

4、解释下面句子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为之奈何

(3)项伯杀人,臣活之

(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5)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翻译下面句子。

(1)谁为大王此计者?

(2)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3)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4)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5)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6)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6、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五、【作业布置】1、复习导学案,掌握课文一、二段知识点。

2、自读课文三、四两段,利用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

《鸿门宴》导学案(一)

一、

答案:飨(xiǎng)姬(jī)卮(zhī)郤(xì)鲰(zōu)玦(jué)

眦(zì)跽(jì)戮(lù)参乘(cānshèng)俎(zǔ)啖(dàn)哙(kuài)

三、1、答案(1)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2)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做王。(3)小: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小的方面。

2、答案(1)动词,做。(2)介词,替。(3)动词,是。

3、答案:(1)得:能够。(2)使:派,派遣;于,介词,对。(3)说:读shuì,劝说。(4)所:助词,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5)山东:指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地区,与现代汉语的“山东”不同,现代汉语中的“山东”指今山东省。

4、答案(1)项羽大怒,说:“明天早晨犒劳士兵,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2)我(曾)派人观察他那里的云气,都是龙虎的形状,呈现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云气啊!

5、(1)答案:共记叙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无伤告密,这是事件的导火索,矛盾挑开。第二件事是范增说羽。范增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劝项羽“急击勿失”,矛盾进一步激化,情节迅速发展。

(2)答案: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又是楚王后裔,一个“市井小人”居然“欲王关中”,项羽岂能容忍?再说个性特征,此时此刻,项羽如若不“怒”,他也就不是历史上的那个项羽了,他本来就是一个率真、火爆的汉子!

四、

1、答案:(1)具:通“俱”(2)距:通“拒”。内:通“纳”。(3)要:通“邀”

(4)倍:通“背”(5)蚤:通“早”

2、答案:(1)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与……交好,友善。(2)夜: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夜里。(3)急: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危急的事情;义:名词活用为动词,合于义。(4)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统治。(5)故: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旧交情。(6)活:使动用法,使……活。(7)兄:名词活用作状语,用对待兄长的礼节。

(8)籍:名词活用为动词,登记,编造名册。

3、答案:(1)介词,替。(2)动词,处理,对付。(3)前“为”,介词,替;后“为”,动词,献出。(4)介词,替。(5)动词,结成。

4、答案(1)动词,到,往。(2)代词,这件事。(3)代词,他,指项伯。

(4)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5)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5、答案:(1)谁替大王献出这个计策的?

(2)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秦国所有的地盘都可以由你称王了。

(3)你替我(把他)请进来,我得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待他。

(4)我进入关中,极小的财物都不敢沾染,登记官吏、人民,封闭了(收藏财物的)府库,以等待将军(的到来)。

(5)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出和意外变故。

(6)现在人家有大功(你)却要打人家,这是不合仁义的。不如趁机好好地款待他。

6、答案: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项伯夜访张良,使紧张的形势出现了转机。第二件事是张良献计。这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被拉过去,为下文替刘邦说情及项庄舞剑时“以身翼蔽沛公”张本,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第三件事是项伯劝项羽勿击刘邦。

惜缘

高一英语导学案格式 篇10

1. 落实“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

2.理解写景状物的常见分析角度

3.结合《六国论》,进一步掌握“借古讽今”的写法

一、诵记名言警句--主题名句积累“苍生为念”

1.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

2.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

4.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杜甫

5.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苏洵

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7.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

二、了解文学常识

(一)走进作者

行走江湖,纵情天下

杜牧一生游历山水,足迹踏遍祖国河山。而且每到一地,他都会用诗来记载下留连山水时的感受。在他的游历诗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的治国平天下的情怀。比如,他曾在和州凭吊乌江亭,这是当年楚汉相争时项羽自杀之处,他写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他在横江,作《题横江馆》:“孙家兄弟晋龙骧,驰骋功名作帝王。至今江山谁是主?苔矶空属钓鱼郎。”夜泊芜湖,想起他和沈传师的情谊,他写道:“往事惟江月,孤灯但客船。岘山云影畔,棠叶水声前。”不着一字,把怀念写尽。身处黄州,作《兰溪》:“兰溪春尽碧泱泱,映水兰花雨发香。楚国大夫憔悴日,应寻北路去潇湘。”

(二)了解背景

杜牧所处的时代,唐王朝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而且藩镇跋扈,吐蕃、南诏、回鹘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杜牧针对这种形势,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为了实现这些理想,他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民强兵。而现实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敬宗李湛,“游戏无度,狎昵群小”,“视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进见”,又“好治宫室,欲营别殿,制度甚广”,并命人“修东都宫阙及道中行宫”,以备游幸……对于这一切,杜牧是既愤慨又痛心的。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明白地指出:“宝历(敬宗的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以规劝当政者,要以史为鉴。

三、夯实基础知识

1.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给加点字注音。

⑴缦回        ⑵囷囷焉      ⑶辘辘       ⑷不霁何虹       ⑸妃嫔媵嫱

⑹摽掠        ⑺鼎铛        ⑻逦迤       ⑼锱铢           ⑽尽态极妍

⑾晓鬟        ⑿横槛        ⒀呕哑       ⒁焚椒兰         ⒂架梁之椽

2.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实词。

3. 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虚词。

4. 写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⑴直走咸阳           古义:                    ;今义:行。

⑵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古义:                      ;今义:常用来。

⑶而气候不齐         古义:                      ;今义: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⑷复道行空           古义:                      ;今义:重复、往复。

⑸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古义:                      ;今义:下降;衰败。

⑹燕、赵之收藏       古义:                      ;今义:收集保藏有价值的东西。

⑺韩、魏之经营       古义:                      ;今义:专指筹划并管理(企业层)。

⑻齐、楚之精英       古义:                      ;今义:常比喻各行各业宝贵的人才。

⑼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古义:                      ;今义:使人怜悯。

5.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⑴名词的活用

①骊山北构而西折                     ②廊腰缦回

③辇来于秦                           ④族秦者,秦也

⑤未云何龙                           ⑥不霁何虹

⑦朝歌夜弦                           ⑧楚人一炬

⑨可怜焦土                           ⑩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⑾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⑵形容词的活用。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

②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⑶数词的活用。   六王毕,四海-

6.文言句式

⑴判断句    ①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②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③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⑵倒装句    多于南亩之农夫

⑶省略句    ①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②几世几年,摽掠其人

③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⑷固定句式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②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7.文学常识填空。

《阿房宫赋》选自     ,作者     ,是唐代文学家。他与诗人      在晚唐诗坛上并称“      ”。他不仅有不少精彩的骈文辞赋,他的抒情写景、咏史怀古的七绝诗也是脍炙人口,千古传诵。

课堂读写探究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重点突破]

(一)结合老师的讲解,落实“课前三”的文言基础知识

(二)深入阅读课文,小组讨论,思考以下问题

1.简要分析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

2。这样的描写对后面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3.本文既是借秦灭亡之事来讽谏时弊,为何开头要以六国覆灭起笔?

4.请画出本文的结构示意图

课后拓展读练        素养积淀,拓宽视野

文本深度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过骊山作

杜  牧

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

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

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

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

1.请从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找出与画线诗句内容相一致的句子。

2.简要概括分析本诗的主旨及立意。

[文本素材运用]

学完《阿房宫赋》后,你发现文本中哪些素材(包括作者)可以用到写作之中呢?仿照下面的示例,写出你对文本素材的发现和运用过程。

[运用示例]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历史的宝贵经验告诉我们,大至一个朝代的政权,小至一个政府的官员,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否融洽和谐,能否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是关系自身生死存亡的重要因素。帝王李世民深谙“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的道理,所以他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现实的惨痛教训也同样验证了上述道理。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相继落水没顶的一批批贪官污吏,他们的蜕化变质和违法犯罪,多半都是从脱离人民开始的,直至走向人民的对立面,遭遇“覆舟”的灭顶之灾!

你的发现和运用:

《阿房宫赋》参考答案

[课前]

三、1⑴màn   ⑵qūn  ⑶lù  ⑷jì ⑸yìng qiáng ⑹piāo  ⑺chēng ⑻lǐ yǐ ⑼zī   zhū  ⑽yán  ⑾huán  ⑿jiàn  ⒀ōu yā ⒁jiāo ⒂chuán

2.⑴让,动词 / 假使,连词 / 使者,名词

⑵喜爱,动词 / 爱护,动词 / 吝惜,动词

⑶统一,动词 / 数词 / 一旦,副词 / 全,都,副词 / 专一,形容词 / 一体,名词

⑷灭族,动词 / 类,名词

⑸叹惜,动词 / 怜悯,同情,动词

⑹无花纹的帛,名词作状语,像缦一样 / 久,形容词

3. ⑴连词,表假设 / 连词,表转折 / 连词,补足关系 / 连词,表并列 / 连词,表递进

⑵……的样子,义同“然” / 句末语气词,不译 / 疑问代词,哪里 / 疑问代词,何 / 兼词,于之,于此

⑶结构助词,的 / 动词,到……去 /  代词,指秦灭亡的事 /  宾语前置的标志,助词。

4. ⑴趋向。⑵指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⑶天气。⑷双层,双重。⑸座,所。⑹此为动词作名词,指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⑺本谓营造,引申为筹划营谋(语出《诗经大雅灵

台》),此处动词作名词,指苦心经营积累的金玉珍宝。⑻本为事物的精华部分,此比喻金玉珍宝。⑼可惜。

5.⑴①北、西:名词作状语。从骊山向北,向西

②腰、缦:名词作状语。像人的腰一样,像缦一样

③辇:名词作状语,乘辇车

④族:名词活用作动词,灭族。杀死全族的人

⑤龙:名词活用作动词,出现龙

⑥虹:名词活用作动词,出现虹

⑦歌、弦:名词活用作动词,唱歌,弹琴

⑧炬:名词用作动词,放火

⑨焦土:名词用作动词,成为焦土

⑩“铛”“石”“块”“砾”都是名词分别用作动词,当做铛、当做石、当做块、当做砾

⑾鉴:名词意动用法,以……为鉴

⑵①尽: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尽

②暖: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充满暖意

⑶一:数词活用作动词,统一

6.⑴①②③均为“……也”表示判断。

⑵介宾短语后置句

⑶①五步(有)一楼,十步(有)一阁(省略谓语)

②几世几年,擦掠(于)其人(省略介词“于”)

③(以)鼎(为)铛(以)玉(为)石,(以)金(为)块(以)珠(为)砾。

⑷①“奈何”,固定词组,此外表示反问,可译为“怎么”“为什么”。

②“足以”,固定词组,表示有能力有条件做某事,用在动词前面,可译为“能够”“可以”。

7.《樊川文集》  杜牧  李商隐  小李杜

[课堂]

(二)1。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多。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

2.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然而铺陈阿房官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古文观止》的篇末总评说:“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可见,文章前面所进行的动人描绘乃是为后面的正义宏论张本,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现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作者讽谏时弊,以秦王朝灭亡为借鉴;写秦朝覆灭,又以六国衰亡为铺垫。六国何以会灭?赋中说到“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可见,六国灭亡,是不能爱民的结果。从何看出六国不爱民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秦之珍宝(财富之代称)来自六国,六国之珍宝取自百姓,统治者为满足奢华生活之需要,对百姓肆意搜刮,锱铢不留。“六国”因不爱民而“毕”其统治;秦如吸取教训,“复爱六国之人”,那就不致迅速灭亡。然而“蜀山兀,阿房出”,秦王朝由此又走上了六国灭亡的老路。开头12个字,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

拓展读练

1.答案: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戊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解析:根据历史事件,联系课文内客回答。

2.参考答案:诗中用通俗的语言对秦始皇进行辛辣的讽刺,既肯定他削平六国、统一天下的艰辛,又批评他不知体恤百姓,一味残暴,以至断送天下的愚蠢。末两句写秦始皇苦心经营的坟墓,到后来被牧童失火烧毁,他自己只落得个尸骨不全的可悲下场。这是对秦始皇梦想独霸天下、万世为君的深刻讽刺。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和《阿房宫赋》相似,也是借古讽今,劝谕当政者不要胡作非为,以免引起人民的反抗。

解析:从思想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感情方面分析。

侯晓旭

上一篇:小学生作文—拜年下一篇:重大风险管控方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