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2024-06-10

《过秦论》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9篇)

《过秦论》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篇1

学习目标

1、了解贾谊对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借古讽今的进步意义。

2、积累并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3、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借论秦之过以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

4、学习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

1、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学习从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死时仅33岁。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其文章,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了解背景

春秋以来,战乱频仍,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当然,贾谊所说的“仁政”,完全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不可能包括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压迫等内容,这是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

自查自导

预习案

1.文学常识

贾谊,西汉洛阳人。著名、,最早的作家之一。他的政论散文《》《》(也称《治安策》)《》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

2.字音

(1)合从缔交()赢粮而景从()因利乘便()万乘之势()

(2)宁越()宁有种()乐毅()安乐()

(3)翟景()墨翟()召滑()累召不应()

(4)鉏耰棘矜()矜持()度长絜大()度德量力()内立法度()

(5)逡巡()崤函()黔首()锋镝()隳()流血漂橹()

瓮牖绳枢()氓隶()一夫作难()

探究案

第一课时

一、合作讨论归纳本文的文言现象

1.解释下列句子中实词的意思。

(1)务耕织修守战之具(2)会盟而谋弱诸侯

(3)不爱珍器重宝肥沃之地(4)尊贤而重士

(5)以致天下之士(6)秦有余力制其弊

(7)开关延敌(8)天下诸侯已困矣

(9)振长策而御宇内(10)延及孝文王

(11)享国之日浅(12)陈利兵而谁何

(13)斩木为兵(14)才能不及中人

(15)非抗于九国之师

2.找出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

(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2)外连衡而斗诸侯:

(3)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4)序八州而朝同列:

(5)席卷、包举、囊括:

(6)内立法度,南取汉中:

(7)追亡逐北:

(8)却匈奴七百余里:

(9)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10)会盟而谋弱秦:

(11)以愚黔首:

3.找出本文的通假字。

4.文言句式

(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3)陈利兵而谁何。

(4)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二、翻译重点句子

(1)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

(2)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3)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4)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第二课时

一、内容感知

1、思路结构

本文共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第4段),叙述。

第1段写,这是秦孝公时的事情。

第2段写。这个时期长达90年,包括秦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国君,即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

第3段写。这个时期包括秦始皇在位的36年。秦始皇不仅消灭了各国诸侯,而且继续扩大版图,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这意味着秦从此转入守势。

第4段写。重点是写。

第二部分(第5段),阐述,可分两层。

前一层分析。第二层照应全篇,归纳中心论点:。

2、归纳主题

本文着重叙述,揭露秦始皇的,最后指出,“”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作者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即从反面说明“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而“安之”之策莫大于施行仁义,目的是。

二、合作探究,归纳本文写作特点

(1)本文突出的特点是运用了对比论述,试结合具体文段简要分析。

(2)从注释中我们知道,“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那么,我们把课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换成“有吞并天下之心”似乎也通,但作者为什么要舍简就繁呢?

(3)贾谊是汉初最富辞彩的散文大家,而作为其代表作的《过秦论》,一定能体现贾谊作品的语言特色,从文章浩浩如江河,沛然而下的气势里,你认为本文最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

第三课时

一、合作探究

1、读全文后回答,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2﹒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作者总写秦始皇的功业,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防务五个方面来谈,请用选文中的语句回答各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二、拓展探究

1﹒作者借古讽今,强秦的速亡给后人的启示是什么?

2.结合本文思考秦孝公在“攻”天下时,是否施行了“仁义”?

王丽

[《过秦论》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过秦论》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篇2

2、练习:

(1)《红楼梦》又名___________,是一部空前绝后的鸿篇巨制。全书共 回,其中曹雪芹写了前______回,高鹗写了后 回;整部书人物众多,据统计共有975人,主要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出八位来),其中娇弱清丽、才情横溢而又孤标傲世的女子是___________,随分从时、端庄稳重,可称得上一个标准的“名媛淑女”的是___________。

(2)《红楼梦》的情节主线是

,但曹雪芹并没有流于一般才子佳人小说的幼稚肤浅,而是把对人的情感世界的刻画与对整个社会及其文化传统的反省结合起来,极大地提高了作品的艺术容量。

(3)《红楼梦》中的贾府是一个典型的贵族大家庭,包括___________、宁国府两支。作品描写贾府的衰败和“忽喇喇似大厦倾”的末世感,既描写了贾府后继乏人,也描写了这个大家庭中复杂的人际关系,还描写了贾府所牵涉的社会矛盾,由此看出,曹雪芹着眼的并不只是一家一族的兴衰荣枯,而是昭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红楼梦》不仅思想深邃,在艺术上也叹为观止,表现在:

①作者善于刻画人物,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及其发展变化。如林黛玉不总是,有时又过于尖刻犀利,她还有开朗宽厚、柔顺诚恳的一面。②从自己的生活经历撷取素材,为小说创作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③叙事与抒情的完美结合,使这部小说充满了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④深入挖掘日常生活中的诗意,使整部作品始终洋溢着充沛的抒情性。

二、课文随堂练习

(一)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第一段“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纵观全文,这“与别家不同”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2、第二段中,写黛玉到了贾府,见到自己从未见过面的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这是祖孙二人在特定情况下的一种特定的相见方式,有人说“此时非得如此相见才好”,你认为呢?为什么?

3、当着众人的面,对着黛玉,贾母夸赞自家女儿“我这些儿女,所疼者独有你母”,而王熙凤夸赞黛玉时则“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同样是夸赞,有何不同?

4、黛玉和贾府中众人的相见,是按照贾母--三姐妹--王熙凤--贾宝玉的次序,作者为何如此安排?而特意拜见舅舅,两位舅舅都不得见,这是否特意安排?

(二)将课本中课后“研讨与练习一至三题”穿插讲解运用。

三、课后练习

读语段,完成习题。

(一)阅读下面文段,准确摘抄与脂砚斋每条批语相应的语句。

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一时众人慢慢劝住了,黛玉方拜见了外祖母。──此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贾赦贾政之母也。

脂砚斋批语四句:

①写尽天下疼女儿的神态。②自然顺写一笔。

③书中人目太繁,故注明一笔,使观者省眼。④傍见一笔,更妙。

1.与脂批①相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2.与脂批②相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3.与脂批③相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4.与脂批④相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二)①王夫人道:“……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②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③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1.这三段文字都是描写宝玉的。①是___________描写,用的是___________的手法;②是___________描写,用的是___________的笔调,突出宝玉的;③是模拟___________的口吻写的,突出宝玉的___________性格,这是宝玉的___________特点,用的是___________的手法。

2.“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是说( )

A.穷困失意,懒惰愚笨

B.愚笨顽皮,不通人情世故

C.厌弃功名,否定封建正统

D.不学无术,不懂儒家经典

3.“行为偏僻性乖张,哪管他人诽谤”是说:()

A.独立不羁,要求个性解放

B.性格孤僻,不肯服从管教

C.桀骜不驯,追求与众不同

D.固执任性,我行我素

4.对这三段文字所用的修辞手法,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三段都用了比喻修辞手法

B.②③两段都用了对偶修辞手法

C.除对偶外,②段还用了排比、比喻

D.③段作了反语

课后练习答案:

(一)1.①早被他外祖母搂入怀中,心肝肉叫着大哭起来

2.②黛玉也哭个不住

3.③此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贾赦贾政之母也

4.④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

(二)1.①侧面;欲扬先抑②肖像;赞赏;美貌多情③封建卫道者;叛逆;本质;寓褒于贬(或似贬实褒)

2.C3.A4.A(第三段没有比喻)

杨洪波

《过秦论》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篇3

学习目标:

1.       通过意象的分析,把握意境的创设;

2.       分析艺术表现手法,体会不同手法产生的不同效果;

3.       品味语言,把握不同词语带来的不同感情倾向;

4.       在朗诵中整体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

学习重难点

1.       诗中思想内容的分析是重点

2.       分析新诗的意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习的难点。

背景知识储备:

1.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1923年秋入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1931年加入中国左联。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1935年回国。次年创办《新诗》月刊。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戴望舒的诗歌主要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较大,前者如晚唐温庭筠、李商隐,后者如魏尔伦、果尔蒙、耶麦等,作为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在诗的内容上他注重诗意的完整和明朗,在形式上不刻意雕琢。

2.作品时代背景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学法指导

1.分析新诗也要从诗的意象、意境、语言、情感、写作技巧五个方面去把握,不能单凭直观感觉。

2.鉴赏诗歌还要注意不同技巧产生的不同效果,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进行体会。

一、  基础知识自学:

1. 下列加点字注音

支撑(     )彷徨(      )寂寥(       )

惆怅(     )颓圮(      )彳亍(       )

2. 词语辨析

彷徨

彳亍

二、理清文章结构,按诗歌层次填写下列空白总结段落大意

雨巷傍徨               一段写:雨巷阴沉悠长

二段写:美丽哀怨傍徨

想象丁香姑娘           三段写:

四段写:                 理想-象征-现实

五段写:

六段写:

彷徨寻求希望           七段写:期盼丁香姑娘

三、仿照例子看词语写出了作者的什么状态

“独自”         写出了诗人的孤独

“彷徨”

“悠长”

“希望”

“结着愁怨”

四、理解下列词语的象征意

1、“像梦飘过”、“身旁飘过”

象征美好事物转瞬即逝

2、“到了颓圮的篱墙”

3、“远了远了”“走尽这雨巷”

4、“消了”“散了”“消散了”

五、问题导航(可讨论解决)C级

1.“丁香一样的姑娘”是指什么?

2.你能感受到《雨巷》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吗?

3.为什么“丁香一样的姑娘”要在雨中哀怨,彷徨?

六、课外拓展

品析自读课本中《错误》一诗,请说说“你”是位什么样的人。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错误》

七、自我检测

1.给下列字注音

俯卧撑(    )彷徨(    )寥寥无几(    )惆怅(    )风流倜傥(    )枸杞(    )颓圮(    )

2.根据读音,补出字形

Yōu(   )愁      tuí(   )废    liáo(   )阔

3.文学常识

①戴望舒因一首诗成名后,被称为         ,他曾赴法国留学,深受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象征主义常常在朦胧的意境中表达出幽微精妙的感情。

②关于“新诗”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

B.“新诗”打破了近体诗严格的格律束缚,创造了很多新样式,语言上是运用现代白话。

C.“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创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

D.“新诗”不必讲究格律,不必讲究押韵。

4、重叠反复的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八、教学反思:

1、通过意象分析文中的象征意义

2、了解文中写作手法的效果。

九、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有节奏的朗读课文

2、课下阅读一些相关的现代诗歌。

第二题答案

三段:冷漠凄清惆怅

四段:如梦凄婉迷茫

五段:默默走尽雨巷

六段:消散颜色芬芳

第三题答案

彷徨 :写出诗人在那个时代的迷惘

悠长:写出现实道路的漫长,小巷的深长

希望:写出作者是有追求的人

结着愁怨:作者和丁香姑娘一样有着忧怨,理想不得实现而忧怨。

第四大题答案

到了颓圮的篱墙:象征精神的惆怅

远了、远了:象征留给作者的只有孤独和哀伤

散了、散了、消散了:象征理想的飘渺,诗人的伤感

第五大题答案

1、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虽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

2、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例子第四大题

重叠和反复的手法如:“散了,散了,消散了”

3、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是象征性的意象,比喻了当时黑暗的社会,在革命中失败的人和朦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第六大题答案

一个等待心上人归来的思妇形象,具体分析如下: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把人的容颜比喻成莲花.也暗含着这个貌美如花.莲花开夏季.莲花等到季节来临才开放.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你的心门紧锁,因为你所等待的人还没有来.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以马蹄借指我的到来.这里用的是借代的手法.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我不是你要等的人,我只是一个与你擦肩而过的过客

第七题答案

答案:

1.俯卧撑(chēng)彷徨(huáng)寥寥无几(liáo)惆怅(chóu chàng)风流倜傥(tì tǎng)枸杞(qǐ)颓圮(tuí pǐ)

2.忧愁   颓废 寥阔

3.①雨巷诗人②D项,“新诗”仍然有格律诗,依旧要保持押韵的特点,只是相对自由一些。

4.这首诗音调和谐,节奏舒缓。全诗七节,每节六行,每行虽然长短不一,但诗句的停顿却很有规律。诗中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如“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首尾两节除个别词语和标点不同外,其它语句完全相同。这种手法构成了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感和音乐性,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同时也使得全诗笼罩在缠绵悱恻、挥之不绝的愁绪中

惜缘

《过秦论》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篇4

1.探究诗歌的意象。

2.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

☆温故知新☆

【自主学习】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彷(    )徨    寂寥(    )   惆怅(    )    凄婉(    )    颓圮(    )

青荇(    )    浮藻(    )   长篙(    )    漫溯(    )    斑斓(    )

笙(    )箫

2.解释下列词语。

沉淀    积淀     彷徨     倘佯

3.关于作者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的明朗、沉挚。

徐志摩(1896-1931),笔名云中鹤、南湖,浙江海宁人。诗人、学者。新月社的主要发起人和主要成员之一。诗集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名篇有《再别康桥》《沙扬娜拉》《在病中》等。

【反馈矫正】

1.Páng    liáo    chàng    wǎn    pǐ    xǐng    zǎo    gāo    sù    lán    shēng

2.沉淀:指沉到溶液底层的难以溶解的物质,比喻凝聚,积累。积淀:指长时间积累起来的习俗、文化。彷徨:犹疑不决的走来走去。倘佯:自由自在地走来走去。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诗歌的意象。

【探究活动】

怎样理解和欣赏《雨巷》中的两个主要意象?

【教师释疑】

《雨巷》中有两个意象非常美。一是雨巷。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阴沉潮湿,两边是寂寞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像空间。我们可以把它“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期待着什么?二是丁香。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丁香花常见白色、紫色两种,外形单薄细弱,往往用来代表孤高、美丽和忧愁。诗人将这种美赋予姑娘,“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美丽的。但这种理想即如丁香或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

【讨论明确】

一是雨巷。这一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像空间。我们可以把它“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二是丁香。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美丽的。但这种理想即如丁香或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

【课堂提升】

《再别康桥》这首诗,让人感到很美,你觉得美在哪里?请结合意象的选取和意境的创设谈谈您的看法。

【答案】《再别康桥》七节诗,每一节诗都可以构成一个明美的画面。诗人用色彩绚丽的画笔在画布上淋漓挥洒,设色浓艳。“西天的云彩”、“夕阳中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青潭”、“斑斓的星辉”一一映如眼底。色调搭配明快,并且远近交错,俯仰结合,构成一幅幅色彩绚丽的图画。

【解析】

要点二:探究诗歌回环反复的形式的作用。

【探究活动】

《雨巷》一诗中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教师释疑】

注意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回答,内容的方面主要是强调某些情感,形式上主要是节奏鲜明和音韵美。

【讨论明确】

《雨巷》这首诗音调和谐,节奏舒缓。全诗七节,每节六行,每行虽然长短不一,有的一句一行,有的一句排成几行,但诗句的停顿却很有规律。诗中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如“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行着”“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而首尾两节,除“逢着”换“飘过”外,其他语句完全相同。诗句的重叠反复,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全诗每节第3、6行押韵,一韵到底,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使诗从头至尾保持了一种鲜明的音乐效果。

【课堂提升】

《再别康桥》这首诗,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同中有异,请仔细揣摩其中的意味;这两节在节奏上则完全相同,形成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语意相似,都表达一种与母校告别的依依不舍、缠绵悱恻的感情。但相似中有不同,首节的两个“轻轻”末节改成了两个“悄悄”,首节是“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末节是挥“袖”不带走“云彩”,末节表达的依依惜别之情比首节又进了一层,让人惆怅不已。

【解析】

惜缘

《过秦论》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篇5

1.通过把握诗歌意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体悟诗歌情感和主旨。

2.充分朗读及至成诵,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节奏,感受诗歌的情感美、音乐美、画面美。

3.分析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宽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气魄,从而树立坚定的自信心。

第一部分

【探究一径】

【主问题】诗品见人品,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见出毛泽东怎样的人格魅力?

1.这首词的内容就是以诗人的活动为线索来展开的,找出表现线索的动词并加以赏析。

2.朗诵全词,诗人用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画面?请分析这些画面塑造出了词人怎样的形象?

3.古人笔下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惨淡,情调悲凉低沉,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却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请结合时代背景品析其人格魅力。

【再问再新】

【助学资料】

1. 关于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1)“意象”,是指在诗歌中,融人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它“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枯藤、老树”等11个意象,“藤、树、鸦”在现实中分属植物和动物,本身并没有什么感情色彩,但是它们在作品上被诗人的情感“剪辑”在一起时,就营造出衰败、凄凉、孤寂的氛围。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2)“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的意境(情景)关系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的特点主要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孤独冷寂等等。

抓住诗歌的意象,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2.《柳亚子与毛泽东的交谊及诗词唱和》(百度文库)

3.“悲秋”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题材,请在课外阅读中积累相关素材。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王绩《野望》

《沁园春长沙》对应检测

一、语言积累及应用

1.下面加点字的字形、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百舸(gé)         飞翔(xiáng)        遒劲(qiú)     呜咽(yè)

B.橘子(jú)         廖廓(liáo)          漫江(màn)     急燥(zào)

C.携手(xié)       沉疴痼疾(kē)          遏制(è)         苍茫(máng)

D.峥嵘(zēng)     沁园春(qìn)            砥柱(dǐ)       姓曾(zēng)

2.下面加点的词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挥斥(奔放)方遒        指点(教导)江山         漫(满)江碧透

B.浪遏(阻止)飞舟        主(主宰)沉浮           鹰击(搏击)长空

C.百侣(僧侣)            激扬(激浊扬清)文字     万户侯(此指大军阀,大官僚)

D.中流击(打击)水        峥嵘(不平凡) 岁月      岁月稠(多)

3.对词的下阕中“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粪土”用法解说正确的是(      )

A.使动用法              B.名词活用一般动词

C.意动用法              D.名词做该句主语

4.下列说法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最初称为“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又因词的句子有长有短,不像律诗那样整齐划一,所以又称它为“长短句”。

B.文学史上一般把“五四”后写作的诗歌称为现代诗歌,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因用了古典诗词的形式,所以属于古典诗歌。

C.词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有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三种。词的一段叫阕,又叫片。

D.词牌就是词的词调的名称,如“沁园春”。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格。

二、课文探究检测   熟读这首词,回答5~8题

5.下面是对《沁园春长沙》的赏析,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

A.词的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

B.词的下阕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如“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可以说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图画。

C.《沁园春长沙》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勇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D.本词“立”“看”等词写出江山的壮丽和“万类”的自由自在,这些都是明写;通过“怅”“问”等词暗写国内外反动派的飞扬跋扈和广大人民的灾难深重。由此转入写游泳,激起革命者的历史责任感。

6.“看”字统领的语句主要有                                  ,这些语句为读者提供了      、      、      、      、      、    六个意象,这些意象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组合成一幅            、              的秋景图,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尤其是一个“      ”字,写出了秋天里自由舒展,蓬勃生长的宇宙万物的热烈和活泼,赋予秋景以旺盛的生命力。

7.词的下阕的统领字是“      ”,该字主要统领了

几句,这几句从        、        、        三个方面写中心意象           ,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8.有人说,《沁园春长沙》一扫旧词里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诗人笔下的秋景充满了生命的活力,颇有“秋日胜春朝”的意趣。请你举例印证这种说法。

三、课外提升训练

9、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8分)

阮郎归初夏       苏轼

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1)、“词”这种体裁的别称        (1分)

(2)、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描写狭景,显得鲜明生动。

B.“棋声惊昼眠”一句以棋声来衬托周围环境的幽静闲雅。

C.“榴花开欲燃”表现了石榴花色的红艳,突出了石榴的生机。

D.全篇语言清新,感情细腻,风格委婉,境界开阔,韵味悠远。

(3)、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4分)

10. 比较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毛泽东词“犹有花枝俏”和“俏也不争春”中的两个“俏”字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2)为什么毛泽东在词前加引语说“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必修①第一单元第1课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参考答案

【探究一径】

1.立、看、怅、问、忆

2.上片运用了寒江、霜天、万山、湘江、飞鹰和游鱼等意象,下片写了意气风发、挥斥方遒、激扬文字、指点江山、击水中流、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的意象,描绘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表现了诗人参与革命事业的雄姿英发和壮志凌云的豪迈气概,以及诗人激流勇进的自信和决心。

3.诗人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和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是一位奋力改造旧中国的革命斗士,是胸怀大志的政治家和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虽身处革命的暂时逆境,但诗人怀有崇高的革命理想,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横扫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必胜信念,因此仍能不畏险阻,奋发进取。这就让我们看到了诗人精神境界的崇高美。

【对应检测】

1.C (A项“舸”gě。B项“廖”-“寥”。D项“峥”zhēng。)

2.B  (A项“指点”-评说。C项“侣”-同伴。D项“击”-拍击)

3.C  (把……看成是粪土)

4.B(毛泽东的词应属于现代诗歌。)

5. D (“由此转入写游泳”应改为“由此回忆起曾一起战斗的战友)

6.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群山,树林,碧江,百舸,飞鹰,翔鱼;色彩绚丽,生机勃勃;“竞”;

7.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精神风貌、活动、志趣;同学少年。

8.从词的上阕由“看”字所总领的七句诗,可以体验到树林染上了红色,秋水碧绿清澄,水面千帆竞发,雄鹰翱翔长空,鱼儿轻快游动,万物在秋日里竞相呈现自由的生命状态,充满了生命的壮美和力度。

9.(1)长短句(诗余)(2)D

(3) 下片写这个少女梦醒来以后,尽情地领略和享受初夏时节的自然风光。“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又是另一番园池夏景。小荷初长成,小而娇嫩,一阵细雨过去,轻风把荷叶翻转;石榴花色本鲜红,经雨一洗,更是红得像火焰。这生机,这秀色,大概使这位少女陶醉了,于是出现了又一个生动的场面:“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这位女主人公索性端著漂亮的瓷盆到清池边玩水。水花散溅到荷叶上,像珍珠那样圆润晶亮。可以想见,此时此刻这位少女的心情也恰如这飞珠溅玉的水花一样,喜悦,兴奋,不能自持。

10. (1)一个“俏”字,不仅描画出梅花的艳丽形态,更兀现了梅花傲岸挺拔、花中豪杰的精神气质。诗人笔下的梅花充满着自豪感,坚冰不能损其骨,飞雪不能掩其俏,险境不能摧其志,这和陆游笔下“寂寞开无主”、“黄昏独自愁”的梅花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写这首词本是托梅寄志,表明中国共产党人的决心,在险恶的环境下决不屈服,勇敢地迎接挑战,直到取得最后胜利。虽然“已是悬崖百丈冰”,但“犹有花枝俏”--中国共产党就是傲霜斗雪的梅花。就是那俏丽的“花枝”。“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梅花鲜艳夺目,馥香迷人,但从不以此而骄傲,只是充当报春的使者,让人们感到姹紫嫣红的春天即将到来,实际是让人们看到社会主义前景是光明的,胜利一定会到来。

(2)宋代词人陆游咏梅词的愿意:陆游在梅中所见到的是那些“寂寞”、“愁”、“苦”、“零落”还“香”,这是封建社会失意士子寂寞感伤、顾影自怜、孤芳自赏的流露。而毛泽东所咏之梅则是悬崖一枝独俏,傲对百丈冰,报春不争春,梅子笑东风。意境豁然开朗,充满活力、斗志。这就是毛泽东所说的“反其意”,一反陆游那消极的寂寞感伤、孤芳自赏为积极向上、无私奉献之深意。

惜缘

《过秦论》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篇6

1.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正音,借助注释梳通文章。

一、《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传”意为注释,《左传》即是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

3.史书体例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二、时代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两点。其一,郑国曾两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 632 年,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盈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主要人物介绍

烛之武,是中心人物。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郑国的危机。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说服了秦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郑伯,勇于自责者。当郑国所处危险境地,需烛之武退秦师时,烛之武却流露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满腹委屈与牢骚。面对此,郑伯先是“是寡人之过也”以自责,从谏如流,情真意切,并欲扬先抑,设想假如郑国灭亡的话,对烛之武也无好处,这种透彻的分析,诚意的表白,终于感动了烛之武,使之临危受命,义无反顾赴敌营。

【知识链接】

烛之武是不是姓烛名之武?

投影显示:介绍古代文化常识--姓名

烛之武--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烛地,名叫武的人”

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佚地,名叫狐的人”

资料:《郑通志氏族略》:“郑人烛之武不得氏,以其居于烛地故,言烛之者,尤言介之推,佚之狐”。

投影显示:古代姓名的由来

1以祖先祖号或庙号为姓--唐尧 虞舜 夏 商 周 姬 姚 姜

2以国别地名为姓--国别:齐 鲁 韩 赵 魏 秦 楚 宋 卫

地名:东郭  南宫  西门  欧阳

3以官职或职务为姓--官职:司马 司徒 帅 尉

职务:巫乐 陶 屠 卜 施 商

4以动植物为姓--牛 马 龙 熊(可能是氏族图腾) 杨柳

5以数字为姓--伍 陆 万

6少数民族的姓--金 翦 萨 慕容

三、课文知识点解读

第一段:

晋候、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以:        于:         贰:

句式:

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古今异义词:    {

翻译: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军:

句式:

省略(   )补全:为                ,

张雪

《过秦论》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篇7

1.了解《左传》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

2.积累古代汉语知识,如重点实词、虚词常见的特殊句式。

3.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爱国名句

1.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汉)司马迁

2.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顾宪成

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顾炎武

4.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5.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周恩来

6.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

7.祖国更重于生命,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的土地。--聂鲁达

二、文学常识

(一)作家作品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这是朱彝尊对《左传》的高度评价。“左氏”,司马迁认为是春秋时代鲁国盲人史官左丘明。《左传》的是继《春秋》之后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编年体史书。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

(二)了解背景

春秋时期,秦、晋、郑三国的关系十分复杂,请先了解相关的史实:

秦立晋君(公元前651年)

晋献工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工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工次子夷吾。夷吾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以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这就是课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即秦穆公,“晋君”即晋惠公,“赐”则指“秦立晋君”之事。

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

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一事。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

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

晋公子重耳流亡中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

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

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只相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实属城濮之战的余波。

左右莫不含笑(颤巍巍老烛武)

(明)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中这样写烛之武:事郑国为圉(yǔ)正,三世不迁官。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含笑”。

三、夯实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⑴汜南⑵佚之狐⑶缒⑷阙秦以利晋

⑸杞子⑹逢孙⑺共其乏困⑻秦伯说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济与

3.为下列形近字组词。

4.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⑴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

⑵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

⑶秦伯说,与郑人盟(通)

⑷失其所与,不知(通)

5.重点实词

⑴夜缒而出:。⑵敢以烦执事:。

⑶亡郑以陪邻:。⑷阙秦以利晋:。

6.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实词。

7.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虚词。

8.写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⑴敢以烦之执事古义:;今义:掌管某项事情(工作的人),可用作动词或名词。

⑵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今义:一般引申为宴客的主人。

⑶行李之往来古义:;今义:出门所携带的(装有衣物、食品等的)包裹、箱子等。

⑷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今义:常为一词,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⑸亦去之古义:;今义:常用于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9.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⑴名词的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②夜缒而出,见秦伯……

③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⑵形容词的活用

①越国以鄙远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⑶动词的活用

①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②且君尝为晋军赐矣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10.文言句式

⑴判断句

①邻之厚,君之薄也②以乱易整,不武

③是寡人之过也

⑵倒装句

①以其无礼于晋②且贰于楚也

③佚之狐言于郑伯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⑤何厌之有?

⑶省略句

①许之②敢以烦执事

⑷固定句式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②夫晋,何厌之有?

11.文学常识填空

《左传》,即《》,又称《》,是我国先秦史传中的一部重要著作。相传作者是末期鲁国史官。全书比较系统详尽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外交等社会情况,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当时社会提供了丰富资料。并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课堂读写探究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一、重点突破

翻译课文并归纳文言知识: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译文: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译文:

③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译文:(1)

(2)

(3)

④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译文:

二、文本探究

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那么,请问:

1.课文哪些语句最能显示烛之武高超的游说艺术?请找出并加以评点?

2.课文选取哪些内容完成了烛之武人物形象的塑造?

(提示:从大义、大勇、大智三个方面)

课后拓展读练 素养积淀,能力提升

一、素养积淀

【素材开发】烛之武三朝为官,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其间他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烛之武并没有自暴自弃、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读诗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成人生的最后一击,为自己的一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感叹号。

【思维激活】这则材料可用于与“磨砺”“逆境中奋起”“人生储备”等有关命运的话题和材料作文中。运用时我们可以这样论述: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砺自己,才能保持永远锐利的锋芒。时代铸就英雄,烛之武的时代早已过去,但烛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还启示着今天的我们,不论你经历了哪些挫折,不论你是否怀才不遇,只要是金子,你总会发光的。

【精彩应用】

①想象画面型--夜缒而出

是夜,万籁俱寂,黯淡的月光中,烛之武凭借一条粗陋的绳索,艰难地顺墙而下,蹒跚着迈向秦营。这艰难而伟大的一步啊,一步迈出,就迈向了有去无回的危险,迈向了前途的生死难料,迈向了虎视眈眈的虎狼之窝。

满头的白发飘扬在深秋的寒风中。在这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国将不存,何以家为?于是前行的蹒跚脚步更加镇定。今夜的月光啊,照耀着一个老人执著前行的身影,照耀着一颗慷慨赴难的爱国之心!

②心理描写型--深明大义

烛光依旧阑珊,而他的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他的生命就像这烛光,虽然现在明亮,可能在不经意的哪一刻黯然熄灭。他的一生平淡如水,虽然平凡,但也算充实。可是自己总觉得应该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涂下生命的光彩一笔,来昭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

他还在踌躇,曾经自己那么恨他,怨他,他让自己失去了年少的雄心壮志,失去了中年的忠心诚意。而现在,在自己垂暮之时,他却说,郑国需要我……

烛光摇曳不定,仿佛自己风雨飘摇中的祖国,又像自己摇摆不定的心事……

烛光又是一阵摇晃,烛之武挺身而起,犹豫的神色代之以满脸的镇定,他迈步而出,毅然走向秦营!

③思辨议论型--思考,换个角度

当烛之武坚定的脚步踏在通往秦营的道路上,秦穆公已端坐在营帐之中,摆开了咄咄逼人的架势。

假如烛之武开口便是“郑国怎么怎么重要”,“郑人如何如何勇敢,不畏强敌”,那么遗留下的将是他殷红的鲜血和郑国在诸侯版图上的消失。

但是,烛之武换了一个角度,他大度地站到了秦国的立场之上,处处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不仅使自己化险为夷,更是在黑云压城的危机关头力挽狂澜,使郑国在战争的风暴之中得以保全。烛之武用勇敢的行动向我们再一次表明:换一个角度思考,你将得到一片崭新的天地。

二、能力提升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阙秦(jué)逢孙(páng)杨孙戍之(shù)

B.汜南(fàn)佚之狐(yì)夜缒而出(chuì)

C.鄙远(bǐ)君之薄也(bó)共其乏困(gōng)

D.朝济(jì)秦伯说(yuè)失其所与(yǔ)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今老矣,无能为也已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不阙秦,将焉取之D.秦伯说,与郑人盟

3.下列句子中“其”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个的一项是()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B.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D.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4.下列句子中与“以”的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D.焉用亡郑以陪邻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个的一项是()

A.夜缒而出,见秦伯B.朝济而夕设版焉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D.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6.对下列句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②是寡人之过也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⑤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③④/②⑥/⑤B.①②/③⑥/④⑤

C.①④/②③/⑥/⑤D.①⑤/②⑥/③④

7.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B.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C.君知其/难也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8.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B.传:传述之意,主要用于解释经书,阐明经义。例如《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

C.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D.侯、伯:春秋时期的爵位。春秋时期有公、侯、伯男、子五等爵位。

9.不属于晋文公退兵理由的一项是()

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B.秦伯说,与郑人盟。

C.失其所与,不知。D.以乱易整,不武。

10.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

B.课文叙事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C.课文集中笔墨写郑伯劝烛之武出使,从而做到繁而不杂、层次井然。

D.整篇说辞十分讲究语言艺术,既有明确说理,又有隐晦的暗示。

二、阅读提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l~16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1.对下列两组加点词的意思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1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个的一项是()

A.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B.子犯请击之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D.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若亡郑而有益于君⑵朝济而夕设版焉。

⑶不阙秦,将焉取之。⑷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⑸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14.分析一下“夫晋,何厌之有”的句式特点。

15.从原文中摘一句烛之武从历史的角度离间秦晋关系的话。

16.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⑵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2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

《过秦论》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篇8

[课标要求] 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了解“文革”时期文化事业遭到严重破坏,认识政治高压不利于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必需遵循客观规律;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二为”方向指引下,文化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认识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掌握新中国文学艺术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信息的能力,通过对我国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出现的挫折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反映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特征。各个领域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使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用这些成就激励青年学生发奋学习,为振兴中华而努力。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双百”方针;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艺术的成就。

难点: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之间的辨证关系。〖自主学习〗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全面建设时期)1.背景:

(1)政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_______ 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方式、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党中央提出让________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2)经济: 1956年初,_______ 基本完成,大规模经济建设已开始;(3)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的需要。

2.方针的制定: _______年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确定实行。

3.内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_______问题上“百花齐放”---文学艺术上不同形式和风格自由发展;_______问题上“百家争鸣” ——科学上同学派自由争论。

4.性质:是党和国家关于发展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

5.特点: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一个_______的同时也是_______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

6.成就(“双百方针”的贯彻):

(1)百家争鸣(科技领域): 摩尔根学派和李森科学派之争座谈会。(2)百花齐放(文艺领域):

①涌现出描绘_______和______时期新风貌的大批优秀作家与作品:老舍——话剧《

》;郭沫若——历史剧《

》;

——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

②文艺刊物增多:1956年至1957年出现的文艺期刊有18种; ③优秀电影层出不穷,年被电影界称之为“难忘的1959年”。

7.意义: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1 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促进了科学文化的繁荣,有利于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稳定的发展,能够大大丰富了社会主义时期人民的文化生活。

二、曲折的年代(文化大革命时期)

1.“双百”方针未能坚持贯彻下去的原因:“左”倾错误:1957年_______,特别是“

”影响。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上升为阶级斗争问题;不同的学术观点,被看作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

2.表现:

(1)一些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如王蒙的《

》、艾青的《

》、昆曲《

》和电影《

》《

》等都受到政治批判。

(2)作者多被划为“右派”或“反动学术权威”,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了伤害,文艺园地_______。

(3)_______ 和_______的研究也受到很大影响。

(4)“

”一统天下,“八亿人口八个戏”是当时文艺状况的写照。

3.注意:“双百”方针在贯彻中遇到挫折,并不是“双百”方针本身的问题,而是受到了“左”倾错误的干扰。

三、文艺的春天(改革开放新时期)

1、原因:

(1)“文革”结束后,清算了 极左路线,党总结社会主义时期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明确文艺须植根于_______;

(2)邓小平提出“二为”方向:文艺属于人民,要为_______,为_______。强调坚决贯彻“双百”方针;

(3)20世纪80年代初,中共中央提出加强_______精神文明建设。

2、表现:

(1)文艺领域再次呈现繁荣景象。出现了以反映“文化大革命”为主题的“

”“

”,以及以改革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还有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戏剧、电影,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2)学术、科技领域不断创新发展。

(3)进入21世纪,文学艺术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也向多样化发展,中国文化正走向世界。

3、经验教训:要明确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和政治的关系,和人民生活的关系。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使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探究学习〗 合作探究一

材料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说:“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又说:“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有许多学说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他还指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

思考

(1)结合材料,说一说“双百”方针的含义是什么?

(2)结合材料,分析毛泽东“不让哪几种花开放”?这从根本上反映了“双百”方针的实质是什么?

合作探究二

材料 “样板”一词最早出现在1965年3月6日《解放日报》上,在评论正在上演的京剧《红灯记》时,评论者称它为京剧的样板。“文革”期间盛行“阶级斗争”文艺,国内的戏剧创作不再是“百花齐放”,而是“百花凋零”,八个“样板戏”“一枝独秀”,几乎独占戏剧舞台。

思考

“文化大革命”期间“样板戏”独占戏剧舞台的原因是什么?

合作探究三

材料 雄伟和细腻,严肃和诙谐,抒情和哲理,只要能够使人们得到教育和启发,得到娱乐和美的享受,都应在我们的文艺园地占有自己的位置;英雄人物的业绩和普通人的劳动、斗争与悲欢离合,现代人的生活和古代人的生活,都应当在文艺中得到反映……在艺术形式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1979年邓小平在全国文艺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思考

(1)邓小平在讲话中坚持贯彻的是什么方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邓小平讲话的历史背景。

(2)“文化大革命”时期文艺界处于万马齐喑的局面,而“文化大革命”后文艺创作重现繁荣。这说明了什么?

【重点精讲】

一、“双百”方针内涵、实质和意义

1.内涵:(1)前提和范围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内。(2)内容是指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即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即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3)方针是在提倡文学艺术、科学研究领域,有独立思考和辩论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

2.实质:就是承认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多层和多样格局,不是一“花”一“家”的单调形态。只要是赞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知识分子,便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创造者和建设者。

3.意义:它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这两个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科学上不同的学派之间的矛盾同属于人民内部矛盾问题,需要一条正确的路线去解决,而这条路线就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

二、社会主义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区别

1.社会主义时期的“百家争鸣”是文化方针,内容侧重学术领域反映学术民主; 2.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思想解放潮流,内容侧重政治统治思想反映时代变革,影响深远。

三、从“双百”方针的贯彻过程中能得到什么经验教训?

党和政府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处理问题。(2)要始终坚持“双百”方针,有利于发展我国的科学文化事业。(3)要处理好三个关系:科学文艺工作与政治的关系;科学文艺工作和人民生活的关系;以及继承传统和不断革新的关系。(4)文艺必须植根于人民生活,文艺属于人民,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知识结构】 提出:1956年, 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双百”方内容: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 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针的提出影响:科技和文艺领域,出现繁荣景象,硕果累累原因:政治运动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的到来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阶级斗争问题“双百”方一些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针被践踏表现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伤害结果:文艺园地百花凋零, 科学研究受到很大影响文革结束后, 文艺和学术领域清算了极“左”路线原因邓小平强调坚持贯彻“双百”方针“双百”方结果:文艺领域再现繁荣景象, 文艺的春天再次来临针被恢复以反映文革为主题的反思文学和伤痕文学出现以反映改革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戏剧和电影

【训练检测】

1.中国共产党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允许不同的学术思想和文化艺术自由发展,但是有一个前提,那就是()A.不能宣传唯心主义思想

B.不能违背科学精神

C.不能违背国家宪法的基本原则

D.不能宣传资产阶级倾向的观点

2.在国庆十周年电影展览中,共展出35部电影,被称为“难忘的1959年”。出现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是()A.“双百”方针的提出

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文艺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

D.文艺界出现繁荣局面 3.爷爷说:“在那段日子里,在电影院只能看到《红灯记》《沙家浜》《红色娘子军》等样板戏,哪像你们现在看美国大片、看韩剧。”“那段日子”是指()

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时期 C.“文革”十年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4.“文革”期间,出现了“八亿人民八个戏”的局面,其主要原因是()A.大量文艺工作者被下放劳动改造

B.传统戏剧失去了观众群 C.“左”倾错误的持续发展

D.戏剧艺术得到了空前提高 5.下列图片反映了我国哪一历史时期的艺术成就()

《西游记》剧照

A.建国初期

B.全面建设时期 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以后

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被称为“文艺学术发展的春天”,文艺学术硕果累累。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是()A.“双百”方针的贯彻

B.广大知识分子的辛勤劳动 C.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文艺创作素材丰富

D.全国知识分子会议的召开 【巩固提升】

对于学生反映出的共性问题予以辅导解决 作业:课后第一题

课后检测:绩优学案第20课课时跟踪检测 答案:

合作探究一

(1)在科学文化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是指提倡和发扬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是指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2)绝不能让反对党的领导、反对社会主义方向,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思想开放。说明了“双百”方针就是在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承认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多层次和多样化的格局。

合作探究二

“文革”期间,“左”倾错误路线在文艺领域推行,盛行“阶级斗争”文艺,严重破坏了“双百”方针,致使文艺界呈现出“百花凋零”的局面,八个“样板戏”独占戏剧舞台。

合作探究三

答案(1)“双百”方针。“文化大革命”中“双百”方针遭到严重破坏;“文革”结束后,党要恢复文学艺术和学术等领域的正确方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加快社会主义建设。

(2)“双百”方针能否贯彻,直接关系到文学艺术的兴衰;文艺的兴衰受制于一定时期的政治环境。

【训练检测】

1、C 解析 “双百”方针的提出,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前提是不能违背国家宪法的基本原则。

2、A 解析 提取材料中的有效历史信息:“1959年”、电影的繁荣,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我国的文艺界出现生机勃勃的景象。

3、C 解析 由教材可知,“文革”期间文化单一,没有贯彻好“双百”方针,样板戏是“文革”的特定产物。故C项符合题意。

4、C 解析 文化是政治经济生活的反映,“左”倾错误的持续发展使当时的文艺界出现了僵化局面。

5、D 解析 《西游记》、《红楼梦》等深受广大观众欢迎的电视剧,都属于新时期“双百”方针重新确立后文艺界取得的成就。

人教版必修2《离骚》导学案 篇9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离骚》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了解屈原和他的主要政治理想;

3.疏通文本字、词,指导学生准确、通顺、带感情的朗读文本。

【知识链接】 1.屈原生平

屈原,战国末期

人,杰出的政治家和

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怀。

他的代表作《

》,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 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 主义杰作 2.“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受《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除此之外,《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怀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其次,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衬字。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离骚”的含义

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班固在《离骚赞序》中释为“遭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后人多各从其一说。近世学者,则有人据《大招》“伏戏《驾辩》。楚《劳商》只”及王逸注“《驾辩》《劳商》,皆曲名也”,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 古乐曲名。【学法指导】

1.借助课文注释和古汉语字典自主理解诗的大意,掌握重点诗句的翻译及重点字词的含义;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屈原生平事迹及其对后世国民精神的影响;了解楚辞的特点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有感情地朗诵全文,细心体会其节奏、韵律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朗诵、品悟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学习难点】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达标训练】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修姱(kuā)

朝谇(zuì)谣诼(zhuó)

揽茝(chǎi)B.溘死(kè)

侘傺(chà chì)鸷鸟(zhì)

方枘(ruì)C.芰荷(zhī)

偭规矩(miǎn)革几· 羁(jī)

攘诟(rǎnɡ)D.方圜(huán)

杂糅(róu)岌岌(jí)

兰皋(ɡāo)2.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太息(叹息)以掩涕(掩面流泪)兮,哀民生之多艰

B.余虽好修姱(修洁美好)以革几羁(束缚)兮,謇朝谇而夕替 C.伏(保守)清白以死(为……而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D.不吾知其亦已(罢了)兮,苟余情其信(相信)芳(芳香)3.下列各组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A.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B.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C.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D.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人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

B.我国文学史上素以“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指《诗经》,“骚”指《离骚》,代指《楚辞》。

C.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有两大优秀传统,其中现实主义源头是《诗经》,浪漫主义则创始于《楚辞》。

D.“楚辞”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屈原创制的一种诗歌体裁;另一个是指刘向辑录的屈原作品集。

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战国时楚国人。他学识渊博,明于治乱,擅长外交辞令。起 初深得国君信任,曾先后任左徒、三闾大夫,后屡遭奸臣陷害,先后两次被流放。公元前278年,秦攻破楚国郢都,屈原于夏历正月十五日怀石投汨罗江而死。

B.《离骚》是屈原遭奸臣陷害,第二次被放逐到江南时的作品,也是屈原的代表作。全 诗370多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C.屈原的作品还有《九章》、《九歌》、《天问》等。

D.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

他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6.提取下列材料中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句字,解释“端午节”。①端午节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②端午节的时间是在每年的夏历五月初五这一天。

③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不一,但大我认为源于纪念投旧罗江自沉的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

④过端午节人们通常要赛龙舟,今年湖北就举行了龙舟竞渡活动,香港、澳门也派了代表队参加。

⑤过端午节时南方各省区人们通过要吃粽子,这是用箸叶包裹糯米而煮成的一种食品。

端午节是

【拓展阅读】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原本是古代南方“百越”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他们生活在水乡,断发纹身,自比是龙的子孙,每至端午,便举行神秘而隆重的祭祖庆典(见闻一多《端午考》)。

◆端午节与屈原◆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占楚国都城,楚三闾大夫屈原目睹国破民辱,痛不欲生,挥笔留下绝笔之作《怀沙》,于 五月五日抱石自沉汨罗江中,以高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烈的爱国主义乐章。相传屈原沉江,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划船前去拯救;拯救不得,便争先恐后打捞他的真身;打捞不得,便把饭团、鸡蛋投进江里,喂饱鱼虾鳖蟹,以免它们啮噬三闾大夫。从此,每到这个日子,人们便纷纷争渡江中,投以饭食,祭奠英魂,一个普通的民俗节日便慢慢演变为含有特殊意蕴的全民族的盛大祭典,代代相衍,传流不息。

◆端午节最初的习俗◆ 端午的古风习原本很多,有悬艾、插蒲、斗草、浴兰、射圃、系彩、涂臂、佩香囊、赠朱索、贴赤符、采术、蓄药、烹鹜、葅龟、蒲酒、枭羹,等等。但经过岁月流水的淘洗,许多风习都已渐远渐淡、湮没无闻,惟有与祭奠屈子紧密相系的食粽和竞渡,却与时演进、蔚为大观。

◆食粽◆ 汉代就已出现了用草木灰水浸泡的碱水粽。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食品。南北朝时期,粟米中还掺杂板栗、赤豆、肉类等物,掺入药材的称为“益智棕”。“大唐粽子”更有讲究,用米“莹白如玉”,锥形、菱形,花样翻新。粽馅各地有异。北方多枣粽、松子粽、胡桃粽,南方多豆沙粽、火腿粽、蛋黄粽。苏东坡《端午帖子词》中“时见粽里觅杨梅”、“水团冰浸砂糖裹”,咏的是果粽和糖粽;元代舒桢“碧艾香蒲处处忙”,说的是艾叶粽;清代董元恺“萦丝楚粽,巧借针线逢”,描述的是绫罗包裹、针线缝合的粽子。清人还有食粽的谜语:“三角四楞长,珍珠里面藏。欲尝其中味,解带脱衣裳。”至于粽联、粽话,更是烟雨葱茏,机趣万方。

◆竞渡◆ 比之食粽,竞渡更具祭奠庆典的隆重气氛和壮丽色彩,显示出凝聚力和群体性的震撼感。竞渡起源于屈子故里。南朝梁代宗懔《荆土岁时记》曰:“午日竞渡舟楫,拯屈原也。其舟轻,谓之飞凫。”贵州苗族同胞则在五月举行“龙船节”。渐次,风染塞北关西、海峡两岸。1736年(乾隆二十九年),台湾知府蒋元君在台南法华寺半月池主持龙舟赛,开启了台湾端午竞渡的风习。年年盛况,节节胜景,外国友人也按捺不住,越南、朝鲜、日本,乃至远在欧洲的英国,都先后上演端午龙舟竞渡的活剧。1991年端午节,屈子第二故乡湖南岳阳市举办了首届国际龙舟节,将“龙头”抬入屈子祠内“上红”(披红带)、“开光”(点睛),宣读祭文,60余万中外人士三鞠躬后将龙头抬向汨罗江,奔向竞渡赛场,欢声雷动,盛况空前。(刘宝田)

◆端午在韩国◆2005年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巴黎时间2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对此,专家称:无形遗产属于全人类共享,韩国申报成功并非坏事。

《离骚》导学案

(二)【使用说明】

1.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基础上,认真研读学案; 2.限时独立完成,规范书写。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2.梳理文章脉络,了解屈原在文本中的人物形象。【预习目标】

1.结合课本注释,理解文中一些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文章大意,初步感知屈原的人物形象。【学法指导】

反复诵读,认真揣摩,借助工具书和注释,逐句翻译课文,疏通大意。【重点探究】

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诗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达标训练】 1.文言知识 A、通假字

偭规矩而改错:

忳郁邑余侘傺兮:

何方圜之能周兮:

进不入以离尤兮:

芳菲菲其弥章: B、古今异义

怨灵修之浩荡兮: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

自前世而固然: C、词类活用

步余马于兰皋兮:

固前圣之所厚: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屈心而抑志,忍尤而攘诟: D、特殊句式

不吾知其亦已矣: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2.翻译。

A、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B、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C、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D、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3.合作交流:

《离骚》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文章翻译:

我揩拭着辛酸的眼泪,声声长叹,哀叹人生的航道充满了艰辛。我只不过是洁身自好却因此遭殃受累,早晨去进谏,到傍晚就遭毁弃!既因为我用香蕙作佩带而贬黜我啊,又因为我采集白芷而给我加上罪名。这些都是我内心之所珍爱,叫我死九次我也绝不改悔!我只怨君主啊!你是这般无思无虑,始终是不能明察我的用心。你周围的侍女嫉妒我的姿容,于是造出百般谣言,说我妖艳狐媚!那些贪图利禄的小人本来就善于投机取巧,方圆和规矩他们可以全部抛弃。追随着邪恶,背弃了法度,竞相以苟合求容作为处世准则。我忧郁烦闷,怅然失意,我困顿潦倒在这人妖颠倒的时期!我宁愿暴死而尸漂江河,也绝不和他们同流合污,沆瀣一气。哦,那凤鸟怎么能和家雀合群?自古以来本就这样泾渭分明。哪有圆孔可以安上方柄?哪有异路人能携手同行!

我委屈着自己的心志,压抑着自己的情感,暂且忍痛把谴责和耻辱一起担承。保持清白之志而死于忠贞之节,这本为历代圣贤所赞称!我后悔,后悔我当初没有看清前程,迟疑了一阵,我打算回头转身。好在迷失方向还不算太远,掉转车头,我依旧踏上原来的水驿山程。我走马在这长满兰草的水边高地,我奔向那长有椒树的山丘,暂且在此停息。我既然进言不听反而获罪,倒不如退居草野,把我的旧服重整。我裁剪碧绿的荷叶缝成上衣啊!又将洁白的莲花缀成下裙。没人理解我,就让他去大放厥词吧!只要我内心是真正的馥郁芳芬。我把头上的帽子加得高而又高啊,把佩带加的很长很长。芬芳与污垢已经混杂在一起,唯独我这光明洁白的本质未曾蒙受丝毫减损。急匆匆我回过头来纵目远望,我要往东南西北观光巡行。我的佩饰如花团锦簇、五彩缤纷,喷吐出一阵阵令人心醉的幽香清芬。

人生各有自己的追求,自己的喜爱,我却独独爱好修洁,习以为常!就算把我肢解了我也毫不悔改,难道我的志向会因受挫而改变

《离骚》导学案

(三)【使用说明】

1.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基础上,认真研读学案; 2.限时独立完成,规范书写。

【学习目标】

1.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2.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预习目标】

结合背景资料和文本知识,体会文章所流露出的强烈的情感,并试着总结文章特色。【学法指导】

反复诵读,结合历史和对全文的理解,从不同角度概括文章特点,分析人物性格。【重点探究】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

【达标训练】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①謇朝谇而夕替(废弃、贬斥)

②谣诼谓余以善淫(放荡)

③延伫乎吾将反(久久)

④回朕车以复路兮(皇帝的谦称)

⑤进不入以离尤兮(到朝廷参政)

⑥忍尤而攘诟(排斥)

⑦宁溘死以流亡(突然、忽然)

⑧苟余情其信芳(苟且)

A.①③④⑤⑦

B.①③⑤⑦⑧

C.②④⑥⑧

D.①③④⑥⑦

2.与“吾独穷困乎此时”中“穷”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吾闻穷巷多怪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C.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D.复前行,欲穷其林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偭规矩而改错

②吾独穷困乎此时

③何方圜之能周兮

④忽反顾以游目兮

⑤佩缤纷其繁饰兮

⑥自前世而固然

⑦宁溘死以流亡兮

⑧伏清白以死直兮

A.①②③⑤⑥

B.②③④⑤⑥

C.①④⑤⑧

D.②③⑤⑧

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鸷鸟之不群兮

②伏清白以死直兮

③屈心而抑志兮

④亦余心之所善

⑤固前圣之所厚

⑥伏清白以死直兮

⑦何方圜之能周兮

⑧夫孰异道而相安

⑨哀民生之多艰

A.①/②⑤⑦/③/⑥/⑨/④⑧

B.①/②④⑤⑧⑦⑩/③⑥

C.①/②④⑤/⑦⑧⑨/③⑥

D.①/②④⑤⑦/⑧⑨/③/⑥

5.下面对课文的语言特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手法。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洁等。

B.运用大量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的表现政治、思想意识方面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

C.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上下句组成,使全诗具有循环往复之美。

D.运用了对偶、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全诗具有异彩纷呈之美。6.用原文句子默写。

诗人不只是为自己鸣不平,而且以博大的胸怀,对人民寄予了深厚的同情的语句是。

诗人怨恨楚怀王昏聩糊涂、轻信谣言的语句是

。继而指斥奸佞小人违背规矩,追随邪曲,为了顺适人意,不惜歪曲真理的语句是。

诗中体现诗人要坚持美与善的理想和坚定信念,至死不渝的诗句是。

屈原作品中的一些名句:

上一篇:皮革护理实用宝典下一篇:带狼字的歇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