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2024-09-10

师说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精选7篇)

师说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篇1

授课

时间 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

课题 师说韩愈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言文的记诵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抗战的精神和勇气。

2.认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的途径,端正学习态度。

3.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教学

重点 学习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以及部分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教学

难点 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手记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学生可能行为预见及对策等)

一、检查作业。

二、诵读第3段。

1.齐读第三自然段。

2.让学生借助注释用现代汉语语言读一遍。

3.教师检查文言实、虚词,特殊句式的掌握情况。

4.问:第三段与第一段关系怎样?(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作出了什么论断?)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一段中的论点。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

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耽的事例。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自己,善者,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予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5.讨论:“圣人无常师”这个说法的实质是什么?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

(1)“圣人无常师”出自《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贡语)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世上学问门类众多,人不能尽知,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的人学习。孔子向这么多的人学习,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2)人总是有长处也有短处的,用这种观点来看周围的人,才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只查背诵一题,其余二题在诵读和总结过程中自然完成。

⊙这段文字浅显,又富于节奏变化,易于成诵。诵读前可作简要提示,以利迅速记诵。学生能大体背诵下来后就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加深理解。

【板书】三、举例宣扬从师的好风气(例证、引证、因果论证)

(3)韩愈从这个观点出发,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论断,告诉我们要向闻道在先的人学习,向术业上有专长的人学习,是很有意义的。

6.齐诵一遍。

背诵线索提示: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师之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求知规律(“人非生而知之”)-择师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三组对比(古圣人从师,今众人耻学;其身耻师、替子择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新师道观(“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写作缘由。

三、总结全文

1.本文的思想意义。

导入:课文题注中指出,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这句话十分重要。唐初,文坛上继承六朝文风的余绪,写的是“近体文”即骈体文,以四字、六字为句,上下句相对,又叫“骈四俪六”,这种文体追求形式上的美,很束缚人的思想。为此,韩愈提倡恢复古文的传统,他本人则取法于司马迁、司马相如和扬雄;当时有许多人都跟着学,形成了风气。所以后来就有了“古文运动”这个名称。

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官学)任教。当时的社会是怎样一副样子呢?门阀制度下,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的很直白: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古语有云:“经师易寻,人师难觅。”所以说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文章正是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让我们千百年后依然能通过文字发现“百代宗师”韩愈那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提问:韩愈写《师说》,跟古文运动有没有关系?文中有没有这个方面的表示?

明确:文中李蟠“好古文”就是明确的表示,说明韩愈“抗颜而为师”,是以恢复古文的优良传统自任的,通过培养“后学”扩大古文影响。

小结:本文的思想意义在于:

(1)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的“传道授业解惑”,而居首位的是“传道”;因此,“道”就是择师的主要标准,“道”在即师在。

(2)“传道”就是传授以六艺经传为代表的儒家道统,韩愈既以儒家道统的接班人自居,所以才敢于作《师说》,“抗颜而为师”。

(3)要恢复儒家道统,就要在文风上来一个解放,提倡古文,反对近体文即骈体文。

2.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1)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

⊙苏轼十分赞赏韩愈的这一番努力,说他“文起八代之衰”(“八代”,指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其时骈体文占统治地位)。古文运动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恢复儒家道统。

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二段连用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与软”,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有如“连珠“。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之所存也。这段文章第二句的开头“师者,……”紧接第一句末尾的“师”字。第三句中的“惑而不从师,……”紧接着上面的“……孰能无惑”。第四、五两句中的“吾从而师之”紧接着上面的“……固先乎吾”和“……亦先于吾”。象这样的承接句,有如“连珠”式滚转,流畅自然,很好地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3.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四.练习巩固--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读准下列一字多音或形近字的读音:

2.找出课文中合成的双音词:

学者句读百工六艺

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古之学者古:求学的人 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4.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师(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如一写马的对联:

马笼笼马马笼松,笼松马跑;

鸡罩罩鸡鸡罩破,罩破鸡飞。

此联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马笼”与“笼马”、“笼马”与“马笼”,“鸡罩”与“罩鸡”、“罩鸡”与“鸡罩”,形成句内小回环;“笼松”、“笼松”,“罩破”、“罩破”,是相对应的两组连珠;联中的叠字“笼笼”、“罩罩”,前一个字为名词,后一个字为动词,又为转类。

魏正伟先生有一副嵌四“马”的奇巧联:

紫竹园中赏紫竹,紫竹箫吹紫竹调;白马寺里看白马,白马驹啸白马图。

此联调动了重复、顶真等多种修辞手法,使联语工整,有情趣,有韵味。

①作名词,有三种情况:

老师--古之学者必有师

专门技艺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姓--孔子师郯子……师襄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学习、效法--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从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或师焉,或不焉

以……为师,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基本格式是:

名、形(动)+宾=以十宾十为十名、形(动)

如:吾从而师之名词以……为师

渔人甚异之形容词以……为奇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动词 以……为耻

(2)之(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主谓短语中作主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③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五、总结课文:

本文以“师说”为题,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其中“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强调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阐述了能者为师、虚心好学的从师态度;“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辩证地指出了师生关系。这些道理,在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当然,韩愈站在封建阶级的立场上,他所说的“道”,是指“圣人之道”。他认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是“君子不齿”的,“士大夫之族”本应比他们高明,这是作者的阶级局限。又如,作者重“传道”,而轻“彼童子之师”的“授书”、“习句读”,也是片面的。对于这些,应适当指出。

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

今:小学校

除此之外,我们学习本文后,还应树立起匡正世俗流弊的勇气,做一个对社会负责的人!

六、作业布置

⒈清代郑板桥曾提出;“学问二字,须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请结合自身,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⒉熟练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问题集锦 解决问题措施及实践结果

问题原因分析

刘振伟

师说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篇2

(一)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全文, 了解生命的起源过程, 并完成所布置的任务。

2.用所学的词汇和语言点复述课文, 掌握段落大意。

3. 用所学的知识与伙伴进行交流、沟通, 提高交际能力。

(二) 过程与方法

1. 任务教学法:快速阅读, 掌握段落大意, 匹配正确选项。

2. 合作学习法:仔细阅读, 讨论生命发展的过程, 并排序。

3. 交际学习法:学生展示讨论结果, 运用所学知识对生命的起源进行叙述。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

本部分旨在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手段, 获取有关“地球生命的起源”方面的知识, 提高学生的素质, 拓宽学生的视野, 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强化学生的文化意识, 激发学生热爱地球、保护地球、珍爱生命的意识, 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

天文学作为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对我们人类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课文以“How Life Began on the Earth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为中心话题, 内容涉及太阳系、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宇宙大爆炸、黑洞效应等, 主要围绕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展开。本课时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本篇阅读文章采用了叙述方式, 按照时间顺序, 主要叙述了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我将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 以问题导入, 让学生思考, 激活学生的思维, 从而引导学生进行主题阅读, 进而扩大课堂的材料输入量和学生的语言输出量。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 对全文大意作整体理解:本篇阅读文章采用叙述方式, 按照时间顺序, 主要叙述了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 掌握本课的重点单词与词组 (Useful words andexpressions) :

Big Bang watch out

break out exist

in time now that

block up as a result

give birth to lay eggs

cheer up prevent … from

in one’s turn puzzle

3. 找出各段的主题句, 并归纳出本文的中心思想, 提高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难点:

1. 如何利用预读、略读、查读等阅读技巧和识别关键词、确定主题句等阅读微技能, 形成阅读策略。

2. 如何帮助学生运用阅读策略, 实现自主学习。

3.怎样以阅读课的教学为依托, 全面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4. 掌握本课的重点单词与词组, 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进行适当的辨析与拓展, 提高实践能力。

四、学情分析

在高一第一学期英语学习的基础上, 学生已经掌握了略读、快速阅读等阅读技巧, 以及识别关键词、确定主题句、预测等阅读微技能, 形成了初步的阅读策略。但大部分处在这一阶段的学生的基础知识仍然较为薄弱, 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活动的能力较差, 学习的主动性不足;然而, 他们学习比较认真, 学习较为优秀的渴望在班集体里得到他人的认可, 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与此同时, 他们的求知欲旺盛, 思维比较活跃;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好, 能主动配合老师, 愿意开口讲英语;他们有着高中生的独立、爱表现自我的特点。因此, 只有设置使他们感兴趣的活动, 因材施教, 才能让他们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来。

本课课文是一篇科普类文章, 文中有许多专有名词, 如, 两栖动物、水生有壳动物、爬行动物等等。因此必须先学习单词, 同时学生可将英文所呈现的内容与生物知识相结合, 帮助理清文章的脉络。

五、教学过程设计

步骤1:复习 (Reviewing) (5分钟)

设计意图:本环节将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简略回顾上节课的主要内容, 从而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铺垫。

师:How many planets are there in solarsystem? What are they?

生:There are eight planets in our solar system.They are Uranus, Venus, Earth, Mars, Mercury, Jupiter, Neptune and Saturn.

师:Very good. Do you know the words andexpressions on the blackboard. They may be used inthis class. Let’s review them.

学生活动: (The students read the words loudly.)

步骤2:导入 (Leading-in) (5分钟)

师:Do you want to know more information aboutthe universe?

生:Yes, very much!

师:Do you know the origin of life on earth?

生:Pangu separates the sky from the earth.

生:Nvwa makes human beings.

生:God created the world.

师:Yes. You are right. There are differentversions about the origin of life on the earth. But doyou know the scientific idea of the development ofthe life on the earth? OK, now look at these picturesand then answer my questions.

多媒体利用:用多媒体展示以下图片。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课的导入过程, 教师通过多媒体呈现相关图片和文字让学生猜。这样的导入能让学生打开思路, 回想起地理课中所学过的相关知识。既能让学生体会到本堂课的主题, 又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营造一种宽松和活跃的课题氛围。本环节能让学生学习一些生词, 为下一步阅读策略的掌握及教学的开展做了很好的铺垫。

(1) The Big Bang宇宙大爆炸

(2) A cloud of dust一团尘埃

(3) A solid globe一个固体的球状物

(4) The globe exploded with fi re and rock球体爆炸喷出烈火与岩石

(5) The atmosphere大气层

(6) Oceans and seas海洋

(7) Small plants and tiny organism小植物和微生物

(8) Shellfi sh and all sorts of fi sh贝类及各种鱼类

(9) Amphibians两栖类动物

(10) Reptiles /Dinosaurs爬行类动物 / 恐龙

(11) Mammals哺乳类动物

(12) The evolution of human beings人类的进化

步骤3:略读 (Scanning) (7分钟)

师:Ok, so much for the pictures. Can you tellme what order of the pictures it is?

生:They are in the order of time. From thesepictures, we can know how life began on the earth.

师:That’s right. Now let’s look at the text. Lookthrough the passage quickly and get the main idea ofeach paragraph.

任务学习法:限时阅读活动, 学生在5分钟时间内把握文章各段的中心大意。

设计意图:准确、快捷地找到段落主题句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技巧。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快速浏览文章, 目的是引导学生运用略读技巧找出段落主题句, 初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此项任务可提高学生的预测能力和快速阅读能力, 让学生基本了解课文的章节安排和主线。

多媒体利用:用多媒体展示以上练习, 并连线。

师:Please match the main idea with eachparagraph.

生:para.1—d, para.2—c, para.3—a, para4—b, para.5—e

步骤4:精读 (Intensive Reading) (10分钟)

师:Well done. Now we’ll read the text carefullyand then put the right order of development of lifeinto a timeline, then discuss in groups.

1. Insects and amphibians appeared.

2. Dinosaurs appeared.

3. The earth became a solid ball.

4. Small plants grew on the water.

5. Reptiles appeared.

6. Plants began to grow on dry land.

7. The earth was a cloud of dust

8. Water appeared on the earth

9. Shellfi sh and other fi sh appeared.

10. The universe began with a “Big Bang”.

11. Clever animals with hands and feet appeared

12 Mammals appeared

合作学习法:小组讨论生命的形成过程。

设计意图:这一系列的环节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章, 捕捉文章细节。引导学生先根据文章的主线, 搞清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培养学生领悟和分析语篇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各小组把讨论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生:the right order should be 10, 7, 3, 8, 4, 9, 6, 1, 5, 2, 12, 11 (对学生展示结果进行表扬)

师:Very good. Now you must have a generalidea about the text. Can you retell the text using yourown words?

生:... ...

交际学习法: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交流, 表述自己的观点。

设计意图:该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为学生创造语言输出的平台。学生通过阅读获得了语言储备, 为语言的输出做好了铺垫。同时, 此活动还可以激励学生将课本上所学的知识跟他们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同时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步骤5:讨论 (Discussing) (15分钟)

师:Good job. Now think about what you haveread and discus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in pairs.

Why was the earth different from the otherplanets?

Why did the plants grow before the animalscame?

Why is it wrong to show fi lms with dinosaurs andpeople together?

What problem is caused by human beings?

多媒体利用:用多媒体展示以上问题。

合作学习法:学生合作学习, 共同完成任务。

设计意图:把教学活动变成了真正的交际活动, 并将课堂活动推向高潮。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变浅层次的参与为深层次的参与。学生将所领会到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另一个情景中去, 通过交际学会交际。使学生能清晰地感受到学习的意义, 实现学以致用。

师:Yes, we human beings did much harm to theearth. The earth may become too hot to live on. Sowhether life will continue on the earth for millions ofyears to come will depend on whether this problemcan be solved. It is high time that we should dosomething to protect the earth. Protecting the earth isprotecting ourselves.

步骤6:作业 (Homework) (3分钟)

Write a report about what you will do to protectthe earth.

Find out the useful expressions and languagepoints in the text.

Underline the difficult sentences and analyzethem.

设计意图:作业内容是本堂课的延伸, 旨在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为学生创造语言输出的平台;学生通过阅读获得了语言储备, 为语言的输出做好了铺垫; 复习本节内容并为下节课做好预习。

六、教学小结

本节课通过不同的任务设置, 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通过合作和探究来完成各项任务。深层思考的阅读理解活动和讨论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用英语表达的欲望, 达到了增强学生成就感、自信心, 培养其合作精神的目的。

七、教学反思

师说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篇3

【关键词】有效教学;实践;反思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问题情景——建立模型——探究——解释——应用——拓展”的模式展开,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尽力做到教材的内容尽量与现实生活中问题相挂钩,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显示数学的实用性。这方面,人教A版已经做出了很好的示范。教材编写了很多实例,如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一开始就以实例入手,引出元素和集合的含义,而有效教学的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体现自己的个性,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发展。以下是本人教学实践的个案

一、抽象的教学内容与直观化、通俗化、具体化教学之间的关系的反思

案例一:“函数单调性”,由f(x)=x2的图象观察y随x变化情况。

函数的单调性,教材编写的很好,从图形语言——文字语言——数学语言,一步一个台阶,可在实施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自己探究后,犯错、徘徊后才提醒,教学过程中发现,文字语言:“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学生在初中里用过,一下就能说出来,而最后一个台阶,学生却很难跨上,即数学语言:“当0f(2-x)的解集。我把f(x)和x比喻成戴帽的人与没戴帽的人,两个人比高,要相同条件,要么都不戴帽,要么同时戴帽,增函数可理解为一般的普通的帽子,高个子戴着仍然是高个,矮个子戴着仍然是矮个子,减函数可理解为魔术帽,矮个子戴了变高,高个子戴了变矮。

因此,数学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和选择,应尽可能地来源于学生们的实际生活经历,应找出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们接触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捕捉学生的生活的疑点、兴奋点,社会生活和热点,同时使抽象的教学内容更直观、更通俗、更具体。

二、堂上合作探究学习的时间与自主技能训练的时间之间的关系的反思

也就是说,要合理分配两者的时间。一节课中,如果教师为了让学生多点的时间进行笔头练习,自己过早地抛出题设结论和过程,就会使学生失去探究学习和求知的兴趣,这与新课标的精神不相符。但数学科有它自己的特点,它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论证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形成需要有牢固的知识技能作基础。

案例二:在研究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时,我讲完课本的例1后,就让学生自己去探究y=2x,y=2x,y=x2,y=log2x在(0,+∞)的增长情况进行比较,让学生找出关键点,找出交点,在课内的探究,时间有限,数字运算不可能太复杂。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宗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动口、动手与动脑,在亲自体验过程中获得发展,而一节课的时间很有限,处理好探究学习的时间与自主技能训练的时间之间的关系,是提高上课效率的关键。

三、学生实际水平与新的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的反思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我充分利用教材,同时也大胆地整合教材,使我的课堂教学更适合我的学生。

案例三:“函数”,初中到高中,初中的函数,教材采用“变量说”,高中提出了“对应说”,人教A版采用了从实际例子中抽象概括出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定义函数的方式介绍函数概念,把“映射”作为“函数”的一种推广,这种安排我在实践中觉得更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理解函数的概念。而具体教学过程,我为学生设计他们熟悉的“行程问题”、“比例问题”、“价格问题”,利用图表、图形(如课本第26页的练习2),让学生探究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从学生熟悉实际背景和定义两个方面,帮助学生理解函数的本质。要求学生认识、描绘以及概括模式。

到了第三章,函数的应用,尽量挖掘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以及实际生活的联系,如电话费、水电费、出租车费与用时的关系,银行利息与存款时间的关系,保险、物价、抽奖、股票、债券等等。引导和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调查和研究,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活动,在情境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发挥思维的潜能,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提炼数学,应用数学。

总之,在教学反思的行动中,我坚持:一是保持敏感而好奇的心灵,“好奇心‘唤起关心’,唤起对现在存在或可能存在的东西的关心。正是好奇心使人们摈弃熟悉的思维方式,用一种不同的方式來看待同一事物。二是要经常、反复地进行反思,通过反思来理解对象、理解自己,让自己与对象对话、与自己对话

参考文献:

[1]章水云.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探究.中学数学研究,2006

师说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篇4

《师说》是文言文中王牌中的王牌,战斗机中的战斗机。当我们受到白眼冷遇,冷嘲热讽,不公平歧视时,我们总会从老祖宗的八宝箱中气宇轩昂的拿出这块《师说》的伤痕累累的盾牌和破烂不堪的遮羞布,来遮蔽自身的软弱和苍白。当《师说》彻底离开语文教材,不再让学生默写,背诵之时,便是我们老师彻底翻身,幸福像花儿开放时。尊严、幸福、公正、公平。

设计的整体框架:《师说》议论文的特征,所谓“文章合为时而作”的特点,设计一个主问题:这篇《师说》写给谁看的?串联个个散落的点,完成一个文和言和谐统一的整体。

师:荀子的《劝学》意在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学生,怎样做好学生。文章通过比喻和对比手法,勉励学生内心要有学习的冲动,即学不可以已。要善于借助外部力量,即善假于物也,另外必须端正学习态度,积累坚持再加专心,这样才能学业有成。今天要上的《师说》是论述怎样做老师,怎样做优秀老师的一篇论说文。标题中的“说”就是议论文体的标志。(从学过的知识引渡过来,把两篇的议论文打通,然后能找出这两篇文本的特性,即怎样说理或者说理的技法的解读)

师:说到老师的话题,大家最熟悉不过了,如果说要给好老师定些标准?你会定哪些标准,(学生自由说,比如学识渊博,态度和蔼,公平公正。老师相机评)(问题设计贴近现实,可以让学生有话可说,不流离于话题)

师:优秀老师的标准各有各的不同。唐代特级教师,高考研究专家韩愈老师是怎样谈论这个话题的呢?我们先自由朗读《师说》,老师布置一个问题,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看的,从书本中就可以找到答案(学生自由朗读)(初步熟悉文本,这里韩愈面前为何要加“高考专家”这样的现代感的修饰词,还是为下文打埋伏。)

师:韩老师写给谁看的?

生:李氏子蟠。

师:这四个字怎么读?(学生很容易在氏后面断开,读错,师纠正)(这是教学细节处理,文言断句是一个重要知识点,怎样讲解这些知识点,通过语言实践,让学生犯错,是很好的教学资源)

师:确实是写给李蟠的。李蟠是怎样一个人,和韩愈的关系?(两分钟背诵最后一节,开始)(两分钟后学生抽背,学生能背出,其中“传”读错,老师纠正,讲解)(为何要当堂背诵,文字较短,适合背诵,课通过背诵能基本理解句式、词语的大意。)

师:找出划出有文言特色的难懂的词语、句子。并尝试翻译疏通。(学生找出了不拘于时这个句式,“贻”“嘉”字)(这是文言文最基层的词句解释,不要求字字句句翻译,有些跟现代汉语没区别的课放过,有些有明显文言句式的,要突出,深入。)

师:能翻译这句话吗?

生:(讨论)不被时代所拘束。

师:这是一个

生:被动句。

师:哪个字表示被动?

生:于。

师:这还是一个倒装句,是状语后置。这是文言文的一个知识点。当然,于不仅仅表示被动,这里还有一处“于”(怎样把文言字词解释落到实处,老师的追问很关键,可以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以小的口子看见大的世界)

生:学于余

师:呵呵,读起来和拗口。这里的“于”是

生:向的意思

师:很明显,这是倒装句,具体说是状语后置。学于余,前面省略了主语李蟠。这些都是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不一样的地方。我们必须要掌握的内容。(这些是文言教学内容的干货,如果这些基本内容不落实,连文本的基本意义不理解,其他一切免谈,文言教学就是空对空,虚无缥缈。)

师:刚才说道李蟠,谁是李蟠,李盘是蟠?

生:韩愈的学生,17岁。喜欢古文。

师:年轻啊,那为什么韩愈特意强调李蟠喜欢“古文”,这和韩愈有关吗?(停顿)(这里有难度,老师须有耐心和手法)首先解释一下唐代的古文和我们现在所说的古文是不一样的,唐代的古人是相对于用词华丽,内容空洞的骈文而言的,要学习先秦和汉朝的散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一句话,就是接地气。(为什么要这样详细介绍古文这个点呢?其实有个《师说》这篇古文质朴自由特征的考量)再问一下,为何要强调李蟠好古文,这和韩愈有关吗?要不老师提示一下,看韩愈的解释(停顿)(学生看韩愈有关注解,发现了古文运动)

师: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扛大旗者,冲锋陷阵的带头大哥,当然还有柳宗元等一帮小弟摇旗呐喊。

生:李蟠好古文是说他理解并支持韩愈。

师:也可理解为是韩愈忠实的

生:粉丝。(学生思路阻塞时,要善于引来活水激活,用一些资料做支撑,让课堂重新流动,通畅)

师:更厉害的是这位粉丝还是位学霸,读一读。

(学生朗读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师:哪些字要重读?

生:皆和通。因为李蟠厉害、牛逼。

师:诗书礼乐易春秋,相当于语数外,政史地,科科优秀。厉害呀,更厉害的是这样的学霸还要向韩愈学习,让我们这些学渣情何以堪啊。

师:更更可贵的是,这还是一位有自己见解,有自己判断的学生,哪一句?

生:不拘于时,时就是时代。

师:当时是怎样的时代风气?尊师重教吗,有没有9月10的教师节,领导给我们发发红包。

生:注解告诉,李蟠没有受到时代风气的影响,不以从师学习为耻,那么就是说跟老师学习是很羞耻的。

师:如此一来,作为老师的韩愈,对李蟠这么多的优点更看重的是?

生:不拘时时。(以上就是文言文的文本细读,善于通过对表示情感的词语如“皆、通”的细心品味看出韩愈的欣赏和欣慰之情)

师:很好。《师说》写于8,让韩愈感到欣慰的是,第二年803李蟠参加高考,就高中进士。这很不很不容易。唐代科举“五十少进士”说,五十岁考中进士还算年轻,你看杜甫永远没考中进士,当然像李白这样天众奇才不屑于这些科举。另一个大诗人白居易27岁白居易考中进士,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自我感觉良好。(补充一些课外的知识,还是为下面蓄势)

师:这一方面说明李蟠厉害,另一方面说明韩愈的学问大和教学质量高。你看,经过仅仅一年的辅导,学生就能进比北大清华还要难考的学校。可见老师是有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的。(教学内容在暗暗的过渡,杀人于无形之中,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师:关于老师的作用,韩愈有一句精辟的定义。能找出来吗?并背诵记忆。(文言文中的精要关键句必须能当堂背诵)

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到如今,在一些教师的表彰会上,还能经常听到这句话,成为了经典语录。这是一个判断句,标志是

生:…….者….也。(这是文言知识落实的技巧)

师:猜测一下,韩愈会用怎样的心情写下这句话?

生:自然,很相信自己,有底气。

师:就是自信,那我们读出自信的感觉来。让我感到幸福,教师的作用(学生朗读)

师:你再猜一猜,教师这个行业会消失吗?(有学生说会消失,电脑可以替代,绝大部分说不会消失)

师:大家基本上说不会消失,那我的幸福指数又升高了,可以继续为人民服务了。那如果要让你来讲,为什么教师这个行业不会消失?你会怎么讲(学生自由说)

师:那我们看看韩愈怎么说?他这样说你同意吗?为什么同意?朗读相关句子。

师:为什么需要老师?最关键的是哪个字?

生:惑。

师:说一说,这里的三个“惑”的解释词性是否一样(学生辨别,两个名词,疑惑,一个动词,有了疑惑)(落到实处)

师:我们连起来疏通一下,注意三个惑(学生解释疏通)

师:只要学生有疑惑,老师就有存在的必要。韩愈这样的分析是客观冷静,公正。那么问题又来了,那我凭什么当你们的老师?是不是我年纪比你们大,要么我天生就是老师吗?

生:学问高,读书多。

师:我们教师有句话,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呵呵,老师难当啊,尤其当你们的老师,我是好老师吗?

师:刚才我说了老师的八字真经,在韩愈看来,可以浓缩两个字,我能当你老师的资本?哪两个字?

生:闻道。

师:闻道是

生:懂得真理。

师:孔子有句名言,叫朝闻道

生:夕死可矣。

师:什么意思(学生>生:夕死可矣。

师:什么意思(学生翻译理解,易错,老师纠正,早上听到真理,即使到了傍晚为这个真理而死,这也是值得的)

师:因为学生有疑惑,而老师掌握了道,即知识真理。这里在有意识的强调“道”,真理。

师:这几句话连起来读一遍,自己口头翻译。注意其中的“师”字。(共同解释)

师:大家读了这些文字后,能不能体会韩愈老师写这些文字的心情?猜一猜。

生:韩愈讲的理直气壮,气势很足。非常自信。

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我们发现第一段的句子很连贯,自然。句子长短交叉,有些句子首尾相连,这样文章有气势,势如破竹,气势磅礴。

师:刚才我们说,这篇文章写给学生李蟠看的,但如果从第一段来看,极力的写出教师的作用,教师的必要性,以及好教师的标准,韩愈自身是全国名师,那写给谁看的?

生:写给老师,写给韩愈自己。

师:是不是可以理解,韩愈作《师说》来激励自己,更激励所有像韩愈这样的老师,不仅仅鼓励李蟠。你看,韩愈的套路真深啊?留两个问题。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的古之两字能去掉吗?这篇文章还写给谁看?下节课继续。

《  师说》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课前检测一些学过的知识点。“惑”“师”,“于”“乎”被动句、状后句,判断句,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式。(文言文的教学特色,不要虚空要扎实)

师:上节课我们围绕一个主问题,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看的?(开头就集中火力,攻其一点)

从文章结尾可看出是写给学生李蟠的,表扬肯定这位好学生。从第一段我们又可以看出是写给

生:韩愈自己看的,鼓励自己。(概括引入,不拖泥带水,用主问题带动学生思维,流程紧凑而不枝蔓)

师:如果从第三段来说。你说又写给谁看的?自由朗读第三段,能口头疏通语言。注意其中的“师”的解释。(文言中朗读太重要了,通过朗读可以直观感知哪些字词学生不懂,是知识盲点,当然,老师自己要有预设,可以猜测学生的不易明白处)

师:这一段的观点可以说颠覆了我们对传统老师的理解,甚至说革命性的。你有没有这种感觉?(停顿)如果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你觉得哪句话你读起来最爽?(这是一句学生能直接感受的句子,难度不大,问题设计的梯度要有体现,不能一下把学生闷死,有话可说,想一想有话可说,在无话可说处有话可说是课堂提问的梯度)

生: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师:好吧,读出并背出的自豪感来。(学生兴奋读)读来很解气吗。为什么解气?

生:是说学生能超越老师,老师不比生聪明。

师:是学生一定能超越老师,还是老师一定比学生笨吗?这里的不必是(怎样讲解“不必”这样的文言异义,这也是一种方法,故意出错,

加深理解)

生:不必是不一定的意思

师:看来“不必”现在的意义和古代不一样,这样解释我听了更舒服。

师:能再说说颠覆你观念的句子吗?

生:圣人无常师。就是说圣人没有平常的老师,

生:是固定的老师。圣人老师不固定,有很多。

师:对,说到圣人,我们第一个想到的是

生:孔子。

师:文章是怎样引进孔子的?

生:孔子拜的老师很多,并且这些老师也比上孔子。

师:这是举了著名的例子,叫例证法,很有用的。(及时总结)

生:还引用孔子的说过话,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师:这是引用的手法,引用和举例简洁明了即可,因为孔子是大人物,在封建社会是神一样的存在的,有说服力,你不服不行。(这是对怎么写和写的怎么样的总结,是写作技法范畴)

师:当然,这些观念在当时可能比较难以实现,是理想化的境界。(出示)后来有位大教育家叫陶行知的提出这样的观念: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引进外来资料,增加课堂教学深度和厚度,也可开拓视野)

师:如此看来,这段文字最好写给谁看的?

生:后来的老师的学生

师:是,这是对未来的老师和学生的勉励,是一种期待和理想。我们再读一遍第三段,向1000多年的韩老师致敬。(学生朗读)(朗读的方法的方法最实用,简捷,短平快)

师:重要的问题问三遍,这篇文章还写给谁看的呢?(停顿),答案就藏在剩下的段中,我们先读一读这个段,我们会发现这个段语气词很多,这是什么原因?找出相关语气词,自己揣摩,如有时间,可以做相关联系(在横线上加上不同的语气词,使句子表达不同的意思。

1.______,这个人我见过?

2.______,这个人我见过。

3.______,这个人我见过!

表现出疑问的样子 .

嗯要表现出肯定的样子.

啊,哈等语气词,要表现出惊奇的样子.(此环节是搭脚手架,让学生领会,语气词的作用和效果,可灵活机动)

生:语气词有嗟乎,矣,乎,也与、呜呼。

师:有些语气词是单用,有些是两个字连用,这一段作者似乎很有情绪?韩老师似乎很激动,小宇宙要爆发的感觉。这一种情绪怎么来的?如果我们联系一下结尾的“不拘于时”四个字,可能会新的发现。那当时的时代究竟是怎样的时代?能用原文中的话语来回答吗?

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而耻学于师。(学生不传也的“也”停顿有错误,老师之处,文言的停顿也是重要的教学内容)

师:这里的耻是

生:以什么为可耻。(重要的词语必须落实,不玩虚的,只来真的)

师:韩愈对此的态度是,

生:难过

师:不仅仅是难过,还痛心,哪个语气词表示这种心态

生:嗟乎

师:你看,语气词背后站立这忧心忡忡,痛心疾首的韩老师。为了更有力的批判这样一个荒唐的时代,韩愈有了一种很有表达效果的杀手锏,很明显的表达手法叫?

生:对比

师:找出对比手法的句子来,并找出与之相照应的表示情感和语气的句子(学生找出三处,和三处语气句,并疏通)(这是解读第二段最重要的一次设问,《师说》中最难讲的就是第二自然段,总是感觉没讲到点子上,在文本的表面滑行,文本的精彩和奥秘,作家的情绪、内在的不平和批判精神容易丢失,师说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浸染了韩愈的呐喊,尽管孤独而缺少知音,这种孤独类似于鲁迅的孤独,是传统士大夫、知识分子的担当和责任。更是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延承。三处对比和三处重要的语气句照应,就是突破文本阵地最好的点)

师:古代的圣人和今天的一般人比较,找出了圣人和一般的差距,不仅仅是天资,更主要的是情商,一个爱学习,一个以学习为耻。所以作者有个反问句,读一读?

生:其皆出于此乎、

师:哪两个词表示反问?(指向性明确,切口又小,效果很好)

生:其。。。乎

师:这里的“其”是猜测语气,实际上也可以理解韩愈对这样的结果是深信不疑的。对比手法,在我们平常太常见了,我们学习时,永远有个对手叫

生:别人家的孩子。

师:呵呵,别人家的优秀的孩子对我们幼小的心理是大大的刺激。第二处对比是?

生:对自己孩子和对自己本身

师:能不能在爱其子前加上合适的主语?

生:家长。

师:在这处对比中,我们发现一个表示转折对比的词语

生:则,翻译为“但是”(重要文言虚词的落实和手法,内容融为一体,不是单纯的讲解虚词的用法,而是放到句子中让学生自己体会,和文章的章法联系起来,这是一种教学的大视野)

师:第二处对比,我们可以理解为家长的家教观。即家长如何教育子女,这对我们现在也有借鉴意义。想想,我们的父母师怎样教育我们的((这里点到为止,否则很容易划入家庭教育讨论的话题,这不是语文的教学内容,而沦落为政治社会的话题,千万不要黄了自己的地。打住刹车)((停顿)家长对子女要求其好好读读,天天向上,而对自己却

师:则耻师焉

师:同样是学习,却采用双重标准,小孩的学习就很纠结了,我们看看,当时学生的学习内容是?用原话来回答?

生:受之书而习句读者,就是一些文字的诵读。

师:当时家教的观念也有问题,用原文回答(这些都是贴住文本教学,牛皮糖一样粘住)

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师:这些学生学到的可以理解为一些基本知识,比如数理化中的一些公式定理,但是你不会用,这些知识的价值就不大,这些都是家长错误的观念导致。家长只要求子女学一些基本的知识,而放弃了了对道德追求,只注重智育,不忽视德育。这就是知识和智慧的区别,也是智商和情商的区别。(此处比较难懂,学生不易理解时,老师要及时灌输,讲解,提高课堂效率高。怎样灌输是一门学问,教学不仅仅是引导。千万不要被所谓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束缚手脚,水无定势,教无定法)

师:“吾未见其明也”要读出怎样的语气。

生:责备讽刺。

师:最后一处比较,是--

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

师:这些人,用现代语言怎么说 ?

生:手工业者和公务员比较。

师:这能比吗?为什么韩愈偏偏要比?

生:手工业者不耻相师,不以相互学习为耻辱,一直在学习

师:而士大夫对于学习?

生:则群聚而笑之

师:这里的笑应该是?

生:嘲笑、讥笑。

师:嘲笑并且似乎有充分理由。(朗读相关句子,位卑则足羞一句)

师:韩愈对于这样的嘲笑他人的士大夫是很

生:生气,失望,

师:甚至痛恨。你看他马上抓住这些人不放,又用了对比,关于士大夫用了两处对比,为何用两处对比?(学生讨论回答)

师:韩老师的情绪激动到了极点,有一个词表示这种语气,

生:乃,竟然

师:出乎意料,严厉的表示出对你的鄙视。最后是两个语气词连用,读一读,其可怪也欤?(学生朗读)能体会其中的语气吗?(依然抓住语气句做文章)

师:士大夫的智商竟然比不上打工者的智力,难道值得奇怪吗?言外之意是

生:不奇怪,很正常。

师:这里“其”和“也欤”三个虚词连用,我们感受到了韩愈对这些可笑的士大夫的自作自受的鄙夷和唾弃。

在这一段三处对比中,韩愈更关注是第三处对比,一个国家士大夫也就是国家的知识分子,他代表了社会的良心、良知、正义。他们理应成为社会精英,国家栋梁。!如果社会精英、国家栋梁这样的代表人物都这么堕落,这么下浊,这么丑陋,这么卑鄙,这么寡廉鲜耻,欺世盗名。那么这样的社会,这样的国家,这样的民族,还有什么出息的呢?现在,你认为这是一篇写给谁看的文章?

生:社会上的这些丑陋的人,尤其是不学无术的士大夫。

师:这是一篇写给谁看的文章?表面上表扬李蟠,实际上在鼓励自己独自前行,还展望了未来的理想的师生关系,更不留情面的批判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和不学无术的所谓的社会精英,这哪怕是现在,也是发人深思的。

文章开头之所以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其实韩愈在痛心的说今天的读书人已经没有老师,这是这个时代的悲哀,当一个时代以个人出生贵贱,地位高低,来评判衡量人的价值时,这又是一种更大的更深的悲哀。我们相信有朝一日,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对整个教学程序的浓缩总结,提升。)

小刘

师说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篇5

1、了解贾谊对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借古讽今的进步意义。

2、积累并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3、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借论秦之过以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

4、学习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

1、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学习从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死时仅33岁。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其文章,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了解背景

春秋以来,战乱频仍,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当然,贾谊所说的“仁政”,完全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不可能包括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压迫等内容,这是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

自查自导

预习案

1.文学常识

贾谊,西汉洛阳人。著名、,最早的作家之一。他的政论散文《》《》(也称《治安策》)《》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

2.字音

(1)合从缔交()赢粮而景从()因利乘便()万乘之势()

(2)宁越()宁有种()乐毅()安乐()

(3)翟景()墨翟()召滑()累召不应()

(4)鉏耰棘矜()矜持()度长絜大()度德量力()内立法度()

(5)逡巡()崤函()黔首()锋镝()隳()流血漂橹()

瓮牖绳枢()氓隶()一夫作难()

探究案

第一课时

一、合作讨论归纳本文的文言现象

1.解释下列句子中实词的意思。

(1)务耕织修守战之具(2)会盟而谋弱诸侯

(3)不爱珍器重宝肥沃之地(4)尊贤而重士

(5)以致天下之士(6)秦有余力制其弊

(7)开关延敌(8)天下诸侯已困矣

(9)振长策而御宇内(10)延及孝文王

(11)享国之日浅(12)陈利兵而谁何

(13)斩木为兵(14)才能不及中人

(15)非抗于九国之师

2.找出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

(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2)外连衡而斗诸侯:

(3)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4)序八州而朝同列:

(5)席卷、包举、囊括:

(6)内立法度,南取汉中:

(7)追亡逐北:

(8)却匈奴七百余里:

(9)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10)会盟而谋弱秦:

(11)以愚黔首:

3.找出本文的通假字。

4.文言句式

(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3)陈利兵而谁何。

(4)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二、翻译重点句子

(1)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

(2)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3)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4)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第二课时

一、内容感知

1、思路结构

本文共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第4段),叙述。

第1段写,这是秦孝公时的事情。

第2段写。这个时期长达90年,包括秦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国君,即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

第3段写。这个时期包括秦始皇在位的36年。秦始皇不仅消灭了各国诸侯,而且继续扩大版图,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这意味着秦从此转入守势。

第4段写。重点是写。

第二部分(第5段),阐述,可分两层。

前一层分析。第二层照应全篇,归纳中心论点:。

2、归纳主题

本文着重叙述,揭露秦始皇的,最后指出,“”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作者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即从反面说明“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而“安之”之策莫大于施行仁义,目的是。

二、合作探究,归纳本文写作特点

(1)本文突出的特点是运用了对比论述,试结合具体文段简要分析。

(2)从注释中我们知道,“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那么,我们把课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换成“有吞并天下之心”似乎也通,但作者为什么要舍简就繁呢?

(3)贾谊是汉初最富辞彩的散文大家,而作为其代表作的《过秦论》,一定能体现贾谊作品的语言特色,从文章浩浩如江河,沛然而下的气势里,你认为本文最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

第三课时

一、合作探究

1、读全文后回答,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2﹒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作者总写秦始皇的功业,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防务五个方面来谈,请用选文中的语句回答各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二、拓展探究

1﹒作者借古讽今,强秦的速亡给后人的启示是什么?

2.结合本文思考秦孝公在“攻”天下时,是否施行了“仁义”?

王丽

《师说》导学案 (高一必修三) 篇6

必修3第11课《师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实词“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和虚词“之、其”的意义和用法。

2、准确把握“道”的内涵--儒家思想,并在此基础之上辩证地认识作者的观点。

3、掌握“说”的文体知识;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学时:3课时

学法:小组自学与教师点拨,个别指导与集体讲授

第一课时

预习积累:

1、概知作者:韩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二十五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吏部侍郎等职。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西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骊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

3、弄清背景:唐代仍在沿袭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柳宗元《答事中立论师道书》中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有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奂”。

文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3、识记文体:“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是申说事理的文章,有的偏重叙事,如《捕蛇者说》;有的说明中抒情,如《爱莲说》;有的偏重说理,如《师说》。“说”比“论”随便些。“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知识梳理朗读全文,完成梳理。

⑴、通假字:传道受业--()或不焉--()

⑵、古今异义:

无贵无贱:古();今,没有。

师道之不存:古();今,常用义“道路、道德”。

今之众人:古();今,许多人。

吾从而师之:古();今,“从而”连词。

小学而大遗:古();今,与“中学”“大学”相对。

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⑶、活用现象:

①吾师道也()②君子不齿()

③耻学于师()④吾从而师之()

⑤圣益圣,愚益愚()

⑥圣人之所以为圣()

⑦小学而大遗()

⑷、文言句式: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

②不拘于时(句)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

⑸、成语警句:

三人行,则。弟子不必不如师,。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之所存也。

第二课时

读译积累一、积累几个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师(文中出现26处,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①作名词,有两种情况:A、作“老师”讲:古之学者必有师;B、作”专门技艺人”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A、作“学习、效法”讲: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B、作“从师”讲:或师焉,或不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C、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

(2)其(课文中出现17处,用法如下):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A、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生乎吾前,其(他)闻道也固先乎吾;惑而不从师,其(那些)为惑也,终不解矣。B、复指,作主语:古之圣人,其(他们)出人也远矣。C、作兼语:余嘉其能行古道(他)。D、作定语:夫庸知其(他们的)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A、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B、表感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3)之(课文中出现25处,它的用法如下):①作代词:A、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B、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C、作代词,指代自己: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A、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或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古之学者;师道之不复,可知矣。B、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C、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D、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音节,无意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③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

二、解读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

名、形(动)+宾=以十宾十为十名、形(动),例如:吾从而师之名词以……为师

渔人甚异之形容词以……为奇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动词以……为耻

三、遵循规律,朗读翻译;小组学习,教师解惑。(在下面书写你认为的疑难句或重点句)

课后自测

1、下列加点词全为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①吾从而师之②中间力拉崩倒之声③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④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⑤犹且从师而问焉⑥古之学者必有师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⑥C、③④⑤⑥D、①②⑤⑥

2、选出下列各组句中加线词语意义相同的两项()

(1)传: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D、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E、功如丘山,名传后世

(2)受: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徒属皆曰:“敬受命。”

C、一女不织,或受之寒D、君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3、选出下列加线词读音正确的项()

A、襄xiāng句读dòu针砭biànB、苌zháng聃dàn或不fǒu焉

C、贻yí谀yú不拘jū于时D、蟠fán六艺经传zhuàn郯tán

4、下列各组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圣人无常师是故无贵无贱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D、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5、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B、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不拘于时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6、选出没有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B、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7、用课文中的语句填空:

①韩愈认为教师的职责是:

②韩愈认为从师的必要性是:

③韩愈认为从师的原则是:

④韩愈认为老师不一定比学生强:

第三课时

问题探究

1、“古之学者必有师”,全文是如何论证这一观点的?请表述论证层次。

2、谈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师”、“道”的实际内涵及关系。

3、韩愈写《师说》的目的是什么?

4、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

训练巩固

一、完成《名师伴你行》中“课后新高度”训练题。

二、请背诵并默写第2段。

必修3第11课《师说》导学案答案

知识梳理

⑴、通假字:传道受业--授或不焉--否

⑵、古今异义:

无贵无贱:古,无论;今,没有。师道之不存:古,风尚;今,常用义“道路、道德”。

今之众人:古,一般人;今,许多人。吾从而师之:古,从,跟随,“而”顺承;今,“从而”连词。

小学而大遗:古,指小的方面学习;今,与“中学”“大学”相对。

故学者必有师:古,泛指求学的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①用来……;②……的原因;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⑶、活用现象:

①师(名作动,学习)②齿(名作动,提及)③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④师(意动用法,以……为师)⑤圣、愚(形作名,圣明的人,愚蠢之人)

⑥圣(形作名,圣人)⑦小学、大遗(形作名,大的方面,小的方面)

⑷、文言句式:①判断句②被动句③宾语前置句

⑸、成语警句:

则必有我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孰能无惑道之所存,

课后自测

1、B2、(1)AE(AE都是“流传”。B是“传授”,C是“解释经书的书”D是“传送”)(2)BD(BD都是“接受”。A是“教授”,C是“遭受”,)

3、C(砭biān苌cháng聃dān蟠pán)4、B(A、没有;无论,B都是“竟”,C,主谓间的,D、大概;那些)5、B(A判断句C状语后置D定语后置B是宾语前置句)6、B

7、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不从,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③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④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问题探究

1、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第2段:正面阐明了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这一段以第1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证第1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第3段: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1段中的论点。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

第4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2段,“能行古道”照应第3段。

2、文中的“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老师,不是“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破童子之师,而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人。这里的“道”从后文看,应是“六艺经传”即儒家思想。由此可知“师”是掌握“道”的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嘉其能行古道”而为李蟠写《师说》。行古道: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②不拘于时,学于余。

4、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师说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篇7

必修三“启蒙运动的兴起”与选修二第三单元“向封建专制统治宣战的檄文”关系最为密切:无论是美国《独立宣言》还是法国《人权宣言》其理论基础都来源于启蒙思想。所以在讲到这两份文献诞生的背景时, 教师必然要发动学生回忆必修三中有关启蒙思想的内容。在讲《独立宣言》的理论基础时, 教师教学用书“建议将重心放在对《独立宣言》影响最直接的洛克思想的介绍上”, 洛克的思想在必修教材中并没出现, 如此重要的人物思想只出现在选修课中是否合理?而且18世纪启蒙运动实际上是阐明和普及17世纪的思想, 必修三既没17世纪英国的启蒙思想也没有洛克, 会不会使整个启蒙运动的过程不够完整呢?

另外, 选修二《法国大革命》出现了“自然法”的概念, 但在这之前教材却没提及, 现在突然出现难免让人莫名其妙。

由此, 在上课时, 笔者曾尝试着调整了一下内容和结构:

上必修三“启蒙运动的兴起”一课时, 笔者首先给学生介绍自然法:所谓自然法, 它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 而是理念, 类似中国古代的“天理”。其渊源可以追溯至古希腊罗马。西方思想家们相信宇宙中存在着一套辨别是非的法则, 它先于人类存在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然法观念产生后成为人们对于现实生活中不合理的政治现象和制度进行批判的重要武器。近代科学兴起后, 尤其是牛顿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揭开了宇宙神秘的面纱, 更加坚定了人们“自然法”的信念。17世纪西欧的政治学正是建立在自然法的基础上。

相信这样一番介绍后, 学生们已能理解自然法这一概念, 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不必再对自然法进行解释了。

在这次的学习中学生只需对其有个印象即可, 其详细的观点可留待选修二中给学生介绍。“法国三杰”的思想自然是本课重点, 除共性外, 我突出了他们每个人的思想亮点。在选修二中再讲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时, 我就可以在学生们回忆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分析他们思想的异同。如:洛克的分权与孟德斯鸠的分权有何异同?为什么会有这些异同?程度较好的班级有兴趣的话甚至可以给他们讲解同是社会契约思想, 洛克的社会契约思想和卢梭的社会契约思想有什么不同?这样安排, 虽说在重复必修三的内容, 但重复中有新意、有发展, 既巩固了旧知识, 又学习了新知识。

综上所述, 为了使得教材结构和内容显得更加系统, 同时也鉴于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我们有必要反复呈现这些重要的知识点, 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摘要:本文试以“启蒙思想”为例, 探究高中历史必修课与选修课内容的衔接问题。笔者以为理论性强的知识点在授课过程中应反复呈现, 但在重复过程中又应尽量避免“炒冷饭”的尴尬局面。

关键词:必修,选修,衔接,呈现

参考文献

[1]约翰.麦克里兰.西方政治思想史.海南出版社, 2003.6.

[2]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6.9.

上一篇:悼词大全农村老人通用下一篇:成长的经典励志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