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通用5篇)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篇1
《雨巷》
【学习目标】
1、了解《雨巷》中及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及象征手法的运用。
2、在诵读、讨论、探究中感受这诗的诗情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3、理解作者孤独、苦闷和彷徨的感情。
【学习重点】
1、通过掌握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
3、反复的手法及其作用。
【学习难点】象征手法。
【学习方法】诵读吟咏、欣赏。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现代著名诗人,中国新诗发展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中国“左联”成员。1925年进入上海复旦大学学法文,开始接触法国象征派诗歌。建国后在国家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代表作有《雨巷》(被誉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我用残损的手》等。因《雨巷》获“雨巷诗人”称号。
2、写作背景:《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许多热心革命的青年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四一二”政变后,戴望舒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再现了处于迷惘时期的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
3、丁香:丁香的形状像结,在暮春时节开花。诗人们面对丁香花的时候,往往有一种伤春的愁绪,因此有人把丁香看成是愁品;丁香花的颜色以白色或淡紫色为主,颜色并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因此,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丁香花是美丽、高洁和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4、给下列词语注音。
彷徨( )寂寥( )彳亍( )凄婉( )颓圮( )惆怅( )
5、解释词语。
彷徨寂寥彳亍颓圮太息凄婉惆怅
6、朗读全诗。
7、听朗读录音,然后朗读、齐读全诗。
8、分析本诗思路。
第1节:
第2-6节:
“飘过”过程:
第7节:
第1节:“我”独自彷徨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第2-6节:想象中的丁香般的姑娘从雨巷穿过,从“我”身旁飘过。
飘过过程:默默走近、走近--远了--走尽这雨巷。
第7节:采用重叠反复的形式写“我”的希望。
【学习过程】
一、自学生疑
问题预设:
1、本诗包含着怎样的情感和情绪?从诗中找出有关词语。
2、这种情感和情绪是从哪里来的?(通过哪些意象体现出来的?)请简要分析。
3、作者用雨巷、丁香、丁香姑娘等典型的意象,准确的传达出了“忧伤”这种情绪。那为什么作者这么忧伤呢?
4、结合诗中情节及雨巷、丁香般的姑娘、“我”三者的关系,你认为作者在本诗中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
5、《雨巷》运用了象征、重叠反复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二、探疑解惑
1、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等。词语见诗中。
2、油纸伞、雨巷、丁香、姑娘、我、篱墙等。
油纸伞:复古、怀旧、神秘、迷蒙,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
雨巷:悠长、寂寥。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和寂寞,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常对着丁香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并不轻佻,因而丁香也就成了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作者用丁香花这一美好、高洁又哀怨的意象,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作者在希望和失望之间只能是孤独、苦闷和彷徨。
篱墙:颓圮,让人有哀怨、凄凉、衰败的感觉。
姑娘:有丁香一样的芬芳、彷徨着忧愁的姑娘。
“我”:孤独、忧愁,有所希望又彷徨苦闷。
3、主要是现实的黑暗。诗人就是在现实与理想的碰撞和失落中体验痛苦、无奈和煎熬的进步青年。这彷徨感、哀叹感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它分别让我们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
4、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构成一种象征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又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表层上是在写对美好爱情的期待。深层上,是个人乃至一代青年人内心复杂情绪的象征,一种美好理想得而复失的苦闷与彷徨。
5、象征手法。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分别比喻了当时黑暗的社会,在革命中失败的人和朦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重叠和反复。《雨巷》这首诗音调和谐,节奏舒缓。全诗七节,每节六行,每行虽然长短不一,有的一句一行,有的一句排成几行,但诗句的停顿却很有规律。诗中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如第2节“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第3节“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行着”,第4节“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而首尾两节,除“逢着”换“飘过”外,其他语句完全相同。诗句的重叠反复,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全诗每节第3、6行押韵,一韵到底,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使诗从头至尾保持了一种鲜明的音乐效果。
三、巩固拓展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题李世南画扇①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1、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
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参考答案】
1、(5分)画面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2分)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1分)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2分)
2、(6分)①“水潺潺”声音的描写,②“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③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④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4分)
这样写的好处是:①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②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2分)
《再别康桥》
【学习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初步掌握通过意象分析鉴赏新诗的方法。
2、诵读、设问、启发、讲解相结合。
3、体悟作品的内涵,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通过分析意象意象来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2、比喻手法及其作用。
【学习难点】在形式上如何体现这“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主张?
【学习方法】诵读吟咏、欣赏。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新月诗派的代表诗人。曾留学英国和美国。他的创作,主要有诗集《志摩的诗》(1925)、《翡冷翠的一夜》(1927)、《猛虎集》(1931)、《云游》。散文散主要有《落叶》(1926)、《巴黎的鳞爪》(1927)、《自剖》(1928)、《秋》(1931),另有小说、戏剧、日记、译著等多种结集。1948年商务印书馆排印有《志摩遗集》5集8卷。。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从南京乘机回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终年34岁。
写作背景:康桥,即剑桥,英国的学术、文化中心,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也是跟风景秀丽的地方。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1928年一个夏天晴朗的下午,徐志摩重游康桥,怀着对往事的美好回忆的激动心情,悄悄地到康桥来找英国朋友,遗憾的是由于事先没有联系,朋友不在。只有熟悉的康桥在默默地迎接他,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在他乘船离开马赛归国途中,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于是在汹涌澎湃的海涛声中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2、给加点字注音。
青荇( )荡漾()浮藻( )沉淀( )漫溯( )长篙( )撑船( )斑斓()笙()箫
3、听朗读录音,朗读、齐读全诗。
4、分析这首诗的思路。
第1节: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2-5节:写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想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情绪低落下来;
第7节:跟开头呼应,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并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
【学习过程】
一、自学生疑
问题预设:
1、康桥在诗人的眼里和心里无疑是一种“至美”,那么诗人借助了哪些意象营造出那种“至美”的意境呢?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什么感情?
2、第2节,诗人为什么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
3、《再别康桥》第1节用的是“轻轻的”,为什么到第7节改用“悄悄的”呢?
4、“新月派”提倡诗歌创作要具有“三美”的主张:“绘画美”--指词语的色彩,“音乐美”--指诗歌的音节,“建筑美”--指句式。《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如何体现这“三美”主张?
二、探疑解惑
1、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借景抒情,融情入景,抒发了对康桥的无限欣喜和眷念之情。这首诗通过描写康桥的美景,表现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2、运用比喻(暗喻)手法,形象逼真的写出了金柳的美好姿态,表现了诗人对康桥极度迷恋的感情。
3、“轻轻的”和“悄悄的”意思一样,但用在诗里表现的就不一样了,“轻轻的”表现出作者去见康河就像去见好朋友一样,想要给康河惊喜,此时的作者怀着美好的愿望和期盼。
“悄悄的”离开康河表现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是哀伤无奈之情,不忍心打搅康河,只能够静静的一个人离开。
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同中有异,请仔细揣摩其中的意味;这两节在节奏上则完全相同,形成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语意相似,都表达一种与母校告别的依依不舍、缠绵悱恻的感情。但同中有异,首节的两个“轻轻”末节改成了两个“悄悄”,首节是“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末节是挥“袖”不带走“云彩”,末节表达的依依惜别之情比首节又进了一层,让人惆怅不已。这首诗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表达了诗人真挚的感情,创造了深邃意境。在一唱三叹、反复回旋中,强化了对母校恋恋不舍的感情,一种挥之不去的惆怅伤感情绪始终缭绕在心头。
4、(1)音乐美,表现为这首诗的章节统一,韵脚严整。每节偶句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节奏鲜明,旋律和谐,每行基本上由两个或三个音步构成,读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首节和末节,回环复沓,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2)建筑美,表现在诗节和诗行的排列组合上,《再别康桥》共七节,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八个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
(3)绘画美,表现为诗人注意诗的画面感,用词讲究色彩运用和搭配,如“云彩”“金柳”“艳影”“青荇”“彩虹”“斑斓”等词语充满色彩感,诗的每一节几乎都可看做是一幅色彩鲜明、丰富的图画。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三、巩固拓展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
野望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王绩,唐诗人,字无功,自号东皋子,时称“斗酒学士”,后弃官归隐而终。
1、简析颔联和颈联在写景方面的特点。(5分)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怎样的心情。(6分)
【参考答案】
1、颔联、颈联动静结合,由远而近,(1分)颔联写诗人举目远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辉中越发显得萧瑟;(2分)颈联牧人与猎马的归来,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描绘了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恬淡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2分)
2、这首诗借景抒情,先写野望中的秋日田园牧归之景,恬静闲雅,流露出诗人归隐后百无聊赖而彷徨的心情;(3分)尾联用典表明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贤人伯夷和叔齐为知音,表现了作者的孤寂和苦闷惆怅之情。(3分)
李海权
诗两首雨巷和再别康桥的预习教案 篇2
今年夏天有一个很明显的天气特征,是什么?
生答:“多雨!”
一到阴雨的天气,天是湿漉漉的,地是湿漉漉的,让我们的心情不由得也有几分湿漉漉的。雨总是带给我们一些莫名的忧郁、无可名状的哀伤,但这种微妙的情绪又很难准确把握,用语言传神地表达,“雨巷诗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雨巷>>。
二、作者简介
“雨巷诗人”的大名我们早已听过,有谁知道作者的基本情况?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戴望舒生于杭州,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
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象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现实,优柔寡断。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
三,诗歌赏析:
1、有这样温柔多情的笔名,又有这样浪漫柔和的性情,戴望舒笔下流淌出来的诗句也必然是细腻多情的,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首《雨巷》。
师配乐朗诵。
2、欣赏完了这首诗,我们不约而同地感受到了《雨巷》的魅力,那麽,你们觉得这首诗美在何处?
有好几个男生脱口而出”丁香一样的姑娘美!”(生笑)
这个姑娘美在何处?她长什麽模样,穿什麽衣服?(生安静)
无从知道,那何以见得这姑娘的美?
3、从文本中,我们只知道她是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板书:丁香)丁香是什麽样的呢,有同学见过吗(展示丁香图片)?
丁香,又名紫丁香。春季开花,花紫色,密集成圆锥花序。有淡雅细沉的香气。因为它的高洁与冷艳,文人墨客把它作为哀婉、愁怨、惆怅的象征反复吟咏,古来已久。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曰:“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唐中主李璟词曰:“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可见,丁香在古典文学当中是个“愁品”,是柔弱和哀愁的象征物。那麽,丁香一样的姑娘会是个什麽样子的姑娘呢?
生1:应该是一个纤弱的、优雅的、楚楚动人的、惹人爱怜的小家碧玉。
生2:应该是忧郁的,你只要多看一眼就忍不住被吸引的姑娘。
同学的描述很形象生动,这样一个动人的姑娘,我们忍不住都想看一看她那俏丽的脸庞,看一看她到底长什麽模样呢?
我们看不到,就连诗中的我也看不到。因为,姑娘打着一把油纸伞。我想请同学们注意这把油纸伞。(板书:油纸伞)大家最早听说油纸伞是在哪个故事里?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篇3
1、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创作特色
2、进一步培养读诗诵诗的能力
3、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重点难点:
1、领会诗的意境、情感、主旨
2、体会诗的艺术技巧
预习任务:
一、名句填空
1、夕阳无限好 ,
2、身无彩凤双飞翼,
3、何当共剪西窗烛,
4、春蚕到死丝方尽,
二、文学常识
李商隐(约813-约858), 诗人,字 ,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诗集 ,诗歌创作中,则写出了大量抒情感怀类的诗篇,尤以晚年的 和 成就最大,本课选读的两首诗,就是其代表作。
探究案
一、阅读鉴赏
《锦瑟》
1、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什么?这其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典丽精工是李商隐诗歌的特点之一本诗中间两联用了哪些典故?这些典故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情调,留下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3、你认为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马嵬》:
1、《马嵬》诗是以马嵬事变中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妃之死的事件,哪几句诗写了这一马嵬之变的事件?
2、颔联“虎旅传宵柝”声音对“鸡人报晓筹”,其声音有什么不同?
3、军营内的声音加上“空闻”和宫廷内声音加上“不复”,又能使人读出玄宗的哪种境遇?
4、“空闻”对“不复”,这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会收到什么好的艺术效果?
5、颈联“此日”和“当时”都是指向时间的,前者指向眼前,后者指向以往以往生活有什么特点?眼前又遇到了情况?前后又有什么关系?
6、 对于这些,诗人发出了“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慨叹, 从内容上看前后句有什么特点?从语气上看又有什么特点?
7、《马嵬》这首诗先有“马嵬之变”,而后才有“玄宗之悲”,最后才有“义山之叹”,但诗歌在某篇布局上却不是这样的,说说《马嵬》诗的叙事结构上的特点?
王丽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篇4
本练案共2页,共12题,满分为50分,用时45分钟
一、打牢语言基础(29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导学号 42454025(A)A.彷(pánɡ)徨
.寂寥(liáo)
.B.彳(chóu)亍
.惆(chóu)怅
.C.颓圮(pǐ)
.消散(sàn)
.D.凄婉(wǎn)
.哀曲(qū)
.应读“qǔ”,“弯曲”的“曲”应读“qū”。
2.下列词语的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导学号 42454026(B)A.悠长 打旗掌伞 彷徨 表情冷漠 B.愁怨 寂寥无声 忧愁 怨声载道 C.萋清 前途迷茫 静默 翻越篱墙 D.惆怅 凄婉哀伤 颓圮 烟销云散
【解析】 A“掌”应为“撑”。C“萋”应为“凄”。D“销”应为“消”。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导学号 42454326(B)①天地如此宽广,比天地更宽广的应该是人的胸怀,但真正做到恕己及人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②在航空博物馆里,在歼敌机前人流不绝如缕,孩子们非常兴奋,很多白发老人也和孩....子们一样惊奇,纷纷用相机拍下这难忘的画面。
③《特别关注》和《特别文摘》中的文章短小精悍,却蕴含着很深的哲理,很多文章都....给人以启发,让人百读不厌。
④他在家里不声不响,妻子总是觉得他木讷,把他当成个闷葫芦,但在社会上他却玲珑..剔透,无论做什么事儿总是一点就通。..⑤莫言小时候生活在山东农村,他热爱家乡一草一木,现在他虽然生活在城市了,可是情随事迁,家乡的一切仍让他魂牵梦萦。....⑥一系列诬蔑不实之词的威吓,可谓振聋发聩,他却始终冷静处之,没向恶势力低头,....
仿(fǎnɡ)佛 .无聊(liáo).踌(chóu)躇 .稠(chóu)密 .枸杞(qǐ).懒散(sàn).宛(wǎn)约 .弯曲(qǔ).【解析】 B“彳”应读“chì”。C“懒散”的“散”应读“sǎn”。D“哀曲”的“曲”
不愧是铮铮硬汉。
A.①④⑥
C.②③⑤
B.①③④ D.②④⑤
【解析】 ①“恕己及人”,以恕己之心恕人,像原谅自己一样原谅别人。句中使用正确。②“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句中形容“人流”,对象不当。③“短小精悍”,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也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而有力。句中使用第二个义项,正确。④“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精致通明,结构细巧,也比喻人精明灵活。句中使用第二个义项,正确。⑤“情随事迁”,情况变了,思想感情也随着起了变化。不合语境。⑥“振聋发聩”,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句中说的是“诬蔑不实之词”,不合语境。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导学号 42454327(B)A.针对人们关心的景区门票价格是否上涨的问题,景区负责人进行了否认,并坦言,超高的门票会减少旅游的人数,影响旅游业的总收入。
B.我国吸烟率的下降主要在于公众对烟草危害的认识有所提高,但由于缺乏更加有力的控烟措施,吸烟率的下降并没有达到大家的预期。
C.朱自清的《诗言志辨》阐明了传统诗学中“诗言志”等许多重要的诗学观点,论证严密,条理和资料翔实,是学术史上的经典著作之一。
D.来自全球许多国家的年轻人在被问及对当今中国的印象时,频繁提及网购、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被冠以“新四大发明”的称号。
【解析】 A项,不合逻辑,“否认”的是“上涨”,而不是“是否上涨”。C项,搭配不当,“条理”“翔实”搭配不当。D项,成分残缺,“被冠以”前加主语“网购、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
5.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导学号 42454328(B)A.虽然他提的是个不情之请,但我还是尽量帮一下他吧。
B.刚刚参加工作的赵老师对前辈张老师说:“在教学上还请您不吝赐教。” C.得知贵公司明天举行开业庆典,本人届时将拨冗出席。
D.虽然小赵只是感冒,但我们大家全都去看望他,一定会让他的寒舍蓬荜生辉。【解析】 A项“不情之请”指不合情理的请求。称自己提出请求时的客气话,自谦之词。C项“拨冗”:冗,繁忙。该词是一个具有文言色彩的客套话,意思是说,请对方推开繁忙的工作,抽出时间来(做某件事情)。D项,“蓬荜生辉”:指某事物使寒门增添光辉,多用作宾客来到家里,或赠送可以张挂的字画等物的客套话,也说“蓬荜增辉”。“寒舍”:谦辞,对人称自己的家。所以A项、C项、D项这三项均使用不正确。B项“不吝赐教”指不吝惜自己的意见,希望给予指导,是请人指教的客气话。使用正确。该题选B项。
6.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导学号 42454030(B)有阳光的日子我喜欢独坐在书桌前,让斜阳透过矮矮的窗棂照射在懒散的身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仿佛这个世界在此时才真正的安静下来。
①心情继而也豁然爽朗颇多 ②和谐的旋律像一首轻快的钢琴曲 ③聆听这些精灵落地一刹那轻盈的脚步声 ④绵绵细雨之时,我喜欢独居一隅
⑤使发了霉的心随着天籁之音渐渐地舒缓起来 ⑥感受这大自然所赠予的最朴实的暖意 A.⑥③②①④⑤
C.④③⑤②⑥①
B.⑥①④③②⑤ D.③⑤④⑥①②
【解析】 这是一个描写性语段,主要描写了“我”在大自然中的一段心境。这个语段由两层意思构成:第一层意思是“有阳光的日子我喜欢独坐在书桌前”的心境;第二层意思是“绵绵细雨之时” “我独居一隅”时的心境。在备选的6句话中,①⑥描写第一种心境,②③④⑤描写第二种心境。据此可以排除A。在①⑥中,⑥紧承横线前的文意,①描写有阳光的日子“我”的心情。可见其顺序为⑥在①前。在②③④⑤中,④变换为“绵绵细雨之时”我的心境,与整个文段的首句相呼应。③中的“聆听”“那轻盈的脚步声”与④衔接紧密;②中“和谐的旋律”紧承③中的“聆听”;⑤为聆听的结果——“发了霉的心”“渐渐地舒缓起来”,与段尾一句的意思相对接。可见,其顺序为④③②⑤。
7.下面一段文字选自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请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讲话的主要观点。不超过20字。(5分)导学号 42454031
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最重要的是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答:示例: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制度和法治为保障。
【解析】 观点正确3分,语言表达准确并合乎字数要求2分。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 个字。(6分)导学号 42454329
写的历史与本来历史并不是一回事。其间的关系是原本和摹本的关系。本来的历史是客
观存在,①__写的历史是带有主观倾向的__。一切的学问都是人类主观对于客观的认识。主观的认识总不能②__和其所认识的客观对象完全符合__,写的历史同本来的历史也不能完全符合。正如自然科学永远要进步,自然科学家永远有工作可做; ③__历史学也永远要进步__,历史学家也永远有工作可做。
二、提高阅读能力(21分)(一)阅读下面的诗章,完成9~10题。(10分)导学号 4245403
3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9.下列对这节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CE)A.诗作一开始用“悠长”“寂寥”的雨巷表现居住地,以细雨表现天气的特点,这些描写给人以幽僻、阴沉、郁闷的感受。
B.节选的诗文中描写了油纸伞、我、雨巷、丁香花、丁香姑娘等意象,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所期待的感情世界。
C.“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反复吟咏,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营造了凄凉悲惨的意境。
D.“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独自”“彷徨”点明了诗人内心的孤寂,“悠长”“寂寥”点出了环境的阴郁。
E.“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这两句诗在舒卷自如、回旋流畅的节奏中,惟妙惟肖地传达出姑娘难以言表的痛苦神态。
【解析】 C“凄凉悲惨”理解不当,应为“空濛幽深”的意境。E“难以言表的痛苦神态”理解不当,应为哀怨与彷徨的神态。答C给2分,答E给3分。
10.这三章中的“我”具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节选部分简要回答。(5分)导学号 42454034
答:①有所追求。如“希望”一词表现出“我”是有所追求的人。②有着忧愁。通过“结着愁怨”“默默彳亍着”等诗句,可以看出“我”与丁香姑娘一样,有着忧愁。这是为理想不得实现而忧愁。
【解析】 本题需要结合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深入分析。(二)阅读下面的诗章,完成11~12题。(11分)导学号 42454035
寻 梦 者 戴望舒
把它在海水里养九年,把它在天水里养九年,然后,它在一个暗夜里开绽了。当你鬓发斑斑了的时候,当你眼睛朦胧了的时候,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你去航九年的旱海吧,然后你逢到那金色的贝。它有天上的云雨声,它有海上的风涛声,它会使你的心沉醉。在青色的大海里,在青色的大海的底里,深藏着金色的贝一枚。梦会开出花来的,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去求无价的珍宝吧。
金色的贝吐出桃色的珠。
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怀里,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枕边,于是一个梦静静地升上来了。
你的梦开出花来了,你的梦开出娇妍的花来了,在你已衰老了的时候。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CD)A.这首诗用美丽的象征意象唱出了美丽的寻梦者灵魂的歌,告诉我们深刻的人生真谛。B.这首诗将类似民歌的夸饰、复沓与意象朦胧的现代象征手法,不露痕迹地结合为一体。
C.这首诗运用日常口语的亲切调子,将复杂化、精微化的现代人的感受直白地表达出来。
D.这首诗以梦起笔,以梦收笔。起笔的梦是天真烂漫之梦,收笔的梦则是欣赏成功之梦。
E.“攀九年的冰山”“航九年的旱海”化抽象为具象,用来比喻人生艰难的奋斗历程。【解析】 C“直白地表达出来”分析不当,应为含蓄地表达出来。D“天真烂漫之梦”分析不当,应为“寻求珍宝之梦”;“收笔的梦则是欣赏成功之梦”分析不当,应为表明人的一生是一个漫长的寻梦过程。
12.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人生哲理?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6分)答:①任何美好理想的实现,任何事业成功的获取,必须付出毕生追求的艰苦代价。②你的梦“开出娇妍的花来”的时候,正是“在你已衰老了的时候”。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篇5
1、学习鉴赏诗歌语言的基本方法,仔细揣摩优美的诗句,品味诗歌语言之美。
2、理解诗歌的情感,分析情感与语言之间深刻的关系,体会优美的意境所造就的艺术效果。过程与方法
1、朗读教学,以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反复诵读,感受语言之美。
2、合作探究,品悟意境之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感悟诗人的情感美,接受一次美的洗礼,获得一次美的熏陶。教学重点
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美之所在、美之真谛。教学方法
诵读法、感悟法、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带 教学时间 安排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一到阴雨的天气,天是湿漉漉的,地是湿漉漉的,让我们的心情不由得也有几分湿漉漉的。雨总是带给我们一些莫名的忧郁、无可名状的哀伤,但这种微妙的情绪又很难准确把握,用语言传神地表达,“雨巷诗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雨巷》。
二、文本解读
(一)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
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2、写作背景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这种彷徨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来在诗人心中的投影。《雨巷》则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诵再现了这部分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在这里我们确实听不到现实苦难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号。这是低沉的倾述,失望的自白。然而从这倾诉和自白里,我们不是可以分明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吗?失去美好希望的苦痕在诗句里流动。即使是当时的青年也并非那么容易受着“欺骗”。人们读了《雨巷》,并不是要永远彷徨在雨巷。人们会憎恶这雨巷,渴望出离这雨巷,走到一个没有阴雨,没有愁怨的宽阔光明的地方。
(二)信息筛选 听录音朗读,提问:
1、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朦胧。整首诗都笼罩在朦胧的意境之中。
2、作者为了能营造成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说是景物)? 明确:一共是六个,主要是三个意象(景物)。第一个是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平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第二个是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结合自身住在胡同的经历)
(三)能力提升
1、姑娘是怎样的一个姑娘?从诗中找出一句来概括。明确:“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2、为什么说“结”着愁怨?“结”字有何意蕴? 明确:“结”字是用来写“丁香”的。古典诗中有这样的诗句“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结雨中愁”“结愁干绪”,“结”字写出丁香花的特点。丁香花,纤小柔弱,清香幽雅。花片单薄,花蕾丛生如结,不绽放,象征情结或心结。“结”,有凝固、阴郁的特质,写出了姑娘忧郁的气质,从骨子里散发出淡淡的哀愁,弥漫周身。
3、从诗中找出姑娘的动作、神态描写。明确:①动作:“彷徨”“彳亍”。这两个词写出姑娘的迷茫、困惑、无助。②神态:“冷漠、凄清又惆怅”。“冷漠”一词写姑娘孤独、忧伤中却透着高贵、傲气,很不容易接近。
③神态还有一个特写,就是姑娘的眼神,用“太息”“凄婉迷茫”来写的。“太息”,即叹息,写出了姑娘的神韵。姑娘眼神会说话,会传情,很有内涵。“凄婉”的“婉”字写出了姑娘性格的另一面,“婉”即“温柔”,姑娘虽然忧伤冷漠,但眼神中却有一丝温柔。
总结:可见这是一个美丽高贵的姑娘,是一个温柔忧郁的姑娘,是一个很有内涵很有气质的姑娘。
4、诗人与姑娘以怎样的方式相逢?有感情交流吗?从文中找出语言来回答。明确:
①相逢方式:“飘过”(概括)
“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具体)“静默地远了,远了”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 点拨:我和姑娘仅仅是擦肩而过,缘分很浅。我没有递上手中的伞,也没有缔结一段千古奇缘。
②感情交流:“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
点拨:这是一个细节描写,是姑娘与我进行的感情交流,是唯一的交流。尽管我和姑娘各有各的方向,但毕竟有交会时互放的光芒。这个眼神,诉说的是一种理解、一种友爱、一种关怀。
(四)分析鉴赏
1、为什么和姑娘以这种方式相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思?姑娘有什么象征意义? 点拨:
①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渴求。姑娘是诗人追求的那位可望不可即的伊人,“诗经﹒蒹葭”中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句子。
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寻。姑娘是美好事物的象征。理想还很朦胧,希望还很渺茫,但毕竟透出一点点星光。
③表达了诗人对心灵慰藉的寻求。姑娘就是理解、关怀、支持自己的人。人从本质上来说是孤独的,萨特说“他人就是地狱”,人与人之间总是疏离、隔膜。对于一个在痛苦孤寂中挣扎的人来说,多希望有一个人能和自己互吐心曲。哪怕来自路人的一个理解的眼神,一个关切的月光,都将成为生命的支撑。“茫茫人海心无岸”,我们需要一种心灵的依托。总结:古人说:“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不必追问得那么具体,不必回答得那么确切。这首诗,或许,就是一种隐蔽灵魂的宣泻。这是一个人在梦中流露自己的潜意识,像梦一般朦胧。
2、雨巷有何象征意义? 明确:戴望舒是江南人,杭州人,他少年时期就穿行于江南的这些小巷中。雨巷阴暗、狭窄、潮湿、幽深、空蒙,墙角长满了青苔,墙面已经剥落了。走在雨巷,心情很寂寥,很惆怅,也会像天气一样变得湿漉漉的。身不在雨巷,但心却可能在雨巷,我们的人生有时置于一个逼仄狭窄的境地,你会感觉路越走越窄,一片风雨凄迷,这便是我们人生的雨巷。
(五)合作探究
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重要的一个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等意象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形象而服务的。那么诗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什么? 明确: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正如作者所说的“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像梦一样来,又像梦一样地飘逝。
(六)拓展探究
其实,对美的追忆和留恋是人类共同的情结,古今中外,概莫如此。同学们能否联系一下自己的阅读和欣赏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明确:(1)李商隐的《锦瑟》中有“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教师点拨)这段感情早已经逝去了,只剩下当事人面对着多少年后的物是人非来深深的怀恋,然而无论心里有多少痛惜,曾有的深情却也无可挽回了。当初怎么就不知道珍惜呢?(2)王菲的歌曲《沧海蝴蝶》中有一句歌词特别动人,“给我一刹那,对你宠爱;给我一辈子,送你离开。”(教师点拨)两个人的交会只有一刹那,于是两个人的相互温暖也只在一刹那。短暂的宠爱过后,用漫长漫长的一生来回味这一刹那,珍藏这一刹那,于是,刹那即永恒。
三、课堂小结
读诗就是感受其美。上一课毛泽东的词给我们的是壮美的情感体验,今天这首诗给我们的是优美的情感熏染。都是美。
《雨巷》这首诗之所以流传至今,主要在于它艺术上的成功。诗人将外国的表现手法与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妙意境,相当完美地融为了一体。所以,著名诗人、学者卞之琳说:“《雨巷》读起来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或者‘稀释’。”
四、作业设计
明天我们要继续创造美。今天的作业是请每一位同学为两首诗当中的一首,选择一段你认为合适的乐曲,进行配乐朗诵。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佛云:人生有七大苦,我们前面通过《雨巷》的学习,品味到了“求而不得之苦。”人生第六苦就是“爱别离”。
别离是一种执着的苦。人生本来聚少离多,“多情自古伤离别”。冯至《别离》写道“我们招一招手,随着别离|我们的世界便分成两个。” 离别时是痛苦的。待到花落云散,冬雷震震夏雨雪之时,才惊觉昨天的生活已是今天的美梦,所爱的终究像手中的沙一般飘扬而去,午夜梦回之际,这 “爱别离”的滋味,怎一个“苦”字了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离别的诗歌。看他对别离是一种怎样的描写,和一般的离别诗有什么区别。这就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二、文本解读
(一)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再别康桥》这首诗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2、播放《再别康桥》朗读带,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青荇xìng 长篙gāo 漫溯sù 浮藻zǒo 笙箫shēng
(二)信息筛选
引导启发学生自己诵读体会,师生共同总结各小节内容。第一节:透露对康桥难分难舍的深情。第二节:写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的情景。第三节:写康河里水草随微波起伏。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和联想。
第五节:向草色深处漫溯,向星辉斑斓里放歌。第六节:在寂静的夜晚吹秦离别的笙箫。第七节:照应开头,表现对康桥的一片温柔情意。
(三)能力提升
《再别康桥》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经典作品,语言华美。尽管这是一首现代诗歌,但却处处流淌着中国古典诗歌的韵致。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对语言的深层意蕴的探求,我们获得的是美的感悟、情感的共鸣。请同学们运用增删调换法和联想想像法,找出你最有感悟的地方,说出你的体会。(交流品读结果,教师点拨升华)(1)第二节诗 意象:金柳
①“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金柳”是“新娘”,这是什么手法?有何情味? 明确:比喻。让“金柳”幻化为美丽的新娘,这是绝美的比喻。柳宗元“一树春风万千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杨柳细、嫩、柔、软,春风吹来,万千枝条婆娑起舞,婀娜多姿,牵扯着离人的愁绪,弄得人心烦意乱。志摩是深谙中国古典文学的,让康河畔的金柳幻化为美艳的新娘,这里一定有离情,也体现了诗人唯美的情怀。②“荡漾”换成“浮现”,可以吗?为什么? 明确:换了,情味就变了。“荡漾”写出了一种心泉摇曳的美。心泉波动,荡起层层涟漪,写出了诗人温柔而又缠绵的情怀。那康河畔的艳影,会永存诗人的心间。我们可以用这个词造一个句子,如“你的笑容荡漾在我的心间”。(2)第三节诗 意象:青荇
①“油油的”换成“轻快的”,可以吗? 明确:不可以,“油油的”,有一种光滑、细腻、随意的感觉。写出水草色浓,青翠碧绿;写出水草态美,美好轻盈。②“招摇”换成“摇摆”“摆动”,可以吗? 明确:不可以。a“招摇”,贬义,如“招摇过市”“招摇撞骗”,张扬外露。诗中却是褒义,写出水草的无拘无束,有一种自在地狂野。诗人想做一条水草,隐身于水底,接受康河的爱抚和洗礼。b“招摇”,也有“摆手”“招手”的意思,康河里的水草向诗挥手致意,对诗人的到来表示欢迎。
③“甘心”有何情味?
明确:心甘情愿的意思。物我合一,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感情,愿意永远留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徐志摩至情至性,一生的三大追求是爱、自由与美。“甘心”二字,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求。(3)第四节 意象:天上虹
①“揉碎”这个词用得好吗?是不是有点破坏情调呢?这个词换成“辉映”,可以吗? 明确:a“揉碎”一词,实际上是说天上虹辉映在拜伦潭中,但是浮藻掩映,斑驳陆离,才会形成破碎感,用得很准确。b表面上说虹碎了,实际上是说梦碎了。拜伦潭有诗人最美好的记忆,诗人曾在榆阴下读书、乘凉、遐思。梦是美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康桥唤醒了志摩内心的浪漫和诗意,滋润他饥渴的心田。但他唯美的情怀,他浪漫的情致,在这里得到了极致的张扬。但一别数载,物是人非。“揉碎”这个词里,有世事的变迁,有人生的无奈,有岁月的沧桑,有生活的艰辛。②“沉淀”一词好在哪里呢?有何情味? 明确:历时久远,经时间岁月的筛选,最终保留下来的,都是最真最美的记忆。“沉淀”一词,写出了梦的永存。梦虽破碎了,但残留于心底的,最终会成为晶莹璀璨的记忆。(4)第五节 意象:星辉
①“漫溯”一词换成“漫游”,可以吗?为什么? 明确:溯,逆流而上,写出了追寻之状,《诗经•蒹葭》中就有“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句子。
②船能“载”满星辉吗?“载”字有何妙处? 明确:
“载”字写出了星光斑斓、波光闪亮、晶莹澄澈的境界。星辉可载可感,这是人的浪漫。古典诗词就有“只恐又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十里湖光”的句子。我们今天说的“你的眼中写满哀愁”“我的心中盛满忧伤”“你的眉宇之间,锁着我的爱恋”,同样也是化抽象为具体,让感情可盛可载。(5)第一节、第七节 意象:云彩
①为什么“悄悄”“轻轻”地“来”“走”?换成“匆匆地”可以吗? 明确:
a.不忍破坏情境,不忍打破这寂静无声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康桥温柔细致的情怀、体贴入微的心境,这种悄无声息恰恰是一种最深刻、最美丽的情感。
b.物是人非、孑然一身、形单影只的愁思。康桥已非昔日的康桥,志摩已不是先前的志摩。亲切中有些许陌生,熟悉中有些放疏远,这种感情又有多么幽微多么难言,这便是志摩的“别”。②不带走“云彩”,有何深义? 明确:
a.连一片云都不带有,不忍惊扰康桥,这是一种温暖细致的情思。
b.感伤、眷恋,还有绝决的情感。康桥于自己,是灵魂,是归宿;但现在却有着那么遥远的距离,一切都无从寻觅,怎不让人怅然若失呢?
(四)分析鉴赏
从形式上看《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试结合诗歌分析鉴赏。
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音节和谐,节奏感强。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从排列上、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五)合作探究
1、古代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是“西天的云彩”,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给人清新飘逸之感。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2、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六)拓展探究
中国诗词中写离别的诗作不胜枚举,下面我们就随便举几个例子,拿来与《再别康桥》比较一下,大家看看《再别康桥》有什么特别新颖之处? ①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山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明确:离别的对象特别。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②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柳宗元《别舍弟宗一》)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色轻轻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泣空相向,风尘何所期。(《送李端》卢纶)明确:营造的气氛轻松。“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但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③设想一下,如果是我们要远行,面对父母亲友,我们眼中所看到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结合我们自己的经验,设身处地地为徐志摩设想一下。
明确:意象的选择新颖。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是“金柳” “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些物象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的是一种清新之感。
三、课堂小结
《再别康桥》这首诗的艺术美,其表现是多方面的:感情真挚,形象生动、鲜明,语言优美洗练,十分注意诗的结构、形式的美和音乐美。如整首诗诗行长短构成一种参差错落、舒缓有致的声调,而诗的开头和结尾重叠、复沓,加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旋律美,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这首诗的语言,也是独具特色的。
四、作业设计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推荐阅读: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高一必修教学计划)12-19
雨巷和再别康桥的教学反思12-10
高一上册《再别康桥》教学反思11-26
再别康桥教学01-05
教学反思《再别康桥》12-11
《再别康桥》课文教学设计案例12-03
四川方言版再别康桥07-26
徐志摩《再别康桥》的鉴赏教学09-02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的教学设计及反思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