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的微型教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2024-07-26

再别康桥的微型教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再别康桥的微型教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1

再别康桥的微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导入:

在上堂课中,我们学习了戴望舒的《雨巷》,那么,下面先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来回忆下在《雨巷》中诗人重点写了哪两个意象?对,是“丁香”和“姑娘”,那它们还是单纯意义上的丁香和姑娘了吗?显然不是,这里诗人已经把它们赋予了一定的象征含义和比喻意义。我们把这类意象称做“象征性意象”(板书象征~),其实呢,在诗歌中更常见的是另外一类意象,叫描述性意象(板书描述~),那么什么叫描述性意象呢?顾名思义,就是诗人通过描绘意象的形态、色彩等来构造画面、营造意境。举个例子,比如说大家熟悉的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有这样一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的明月、松、清泉就属于这一类。那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样一首也是以写描述性意象而著称的现代诗歌名篇,也就是《诗二首》中的第二首诗--《再别康桥》。(大家把书翻倒第八页,同时结合注释1了解下诗人的简介)

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呢,我们先来看下诗的题目,一个“别”字从诗歌题材上暗示我们什么?对,这首先是首离别诗,但是又同我们以往学过的离别诗一样么?我们之前学过的如《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别的都是人,而这里呢别的是康桥,是物。大家相信:诗人要离开曾经留学过的母校,没有向同窗故友告别,而是呢前来跟康桥里的景物来告别。这能说明什么呢?对,说明 康桥在诗人心目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而如今诗人要与它离别,内心应该是怎样的呢?嗯,同学们根据日常的经验推断的出:诗人应该是十分的不舍和依恋。那好下面呢,就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去看看那个在诗人心目中独一无二的康桥是什么样的,诗人又是如何来抒发他的不舍与依恋的。

感知课文   首先,我们先来听一下名家的配乐朗诵,同学们呢可以跟着读,体会下诗人的情感。

板书,那个大拱形

好,时间差不多了。

那么谁能说说你读完了这首诗、听完朗诵后,你感受到诗人笔下的康桥是什么样的呢 ?

哦,同学们的答案各不相同。但不管怎样,有一点我们是可以肯定的:诗人笔下的康桥一定是美丽的,对吧?

那好,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诗人是怎样来写他的美丽的康桥的呢?全诗共7节,请同学们再一次地快速地浏览全诗,看看这7节中直接描写康桥景色的是那几个小节?

画拱形中的7个点。

对,主要是第2、3、4小节,在这三小节里诗人集中写了哪些意象呢?(停顿)

对,正如有的同学说的那样:有河畔的金柳,有软泥上的青荇,还有树荫下的潭水,在这里呢,老师重点给大家分析下 “金柳”这一意象。

我们先找同学读下本小节(停顿)

大家看下诗人是如何写这柳的呢?先交代了是“河畔的金柳”,大家可以想象这样一幅画面:夕阳照射下的柳枝,被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在空中轻轻摇摆,婀娜的影子倒映在水中。试想下你是诗人看到此情此景,你会想到什么啊 ?同学们的想象力还真是丰富,老师呢也只会联想到是亭亭玉立的少女罢了,古人也不过说成是“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可我们的诗人竟大胆的把它说成是“夕阳中的新娘”。 (板书  新娘)

大家知道新娘应该是什么样的呢,用几个形容词来形容下?

对,是美丽的,迷人的。

那么夕阳中的新娘也就是黄昏中的新娘呢?是不是除了美丽、迷人之外,更增添了几份娇羞与恬静啊?是的,而诗人恰恰把金柳说成是“夕阳中的新娘”,说明什么啊?说明了在诗人眼里今晚的柳比以往更迷人、更婀娜。那么大家考虑下,诗人为何觉得今晚的柳最美呢?  --有句话叫“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还有句话叫“情人眼里出西施”因为,今天诗人要与康桥作别,所以他对康桥的喜爱与依恋之情在现在是最强烈的,所以在平常人眼中不起眼的柳树才变的分外妖娆和迷人。(停顿)

那么大家继续考虑下,在诗人要离开康桥的时候,为什么避开了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而选了河畔那本不起眼的柳树呢?换句话说,诗人为何对这柳情有独钟呢?

嗯,同学们说的都颇有见解。

老师呢来进一步明确下,因为“柳”音同“留”,所以古人常用柳来表达一种离情别绪,所以柳也便成了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意象,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渭城朝雨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所以说,诗人之所以在离别康桥时选择柳这一形象入诗,也是是深受古典诗词的影响。

到这啊,老师就带领大家赏析完了金柳这一节,不知道老师的分析思路是否给大家带来点启发,下面给同学们10分钟的时间自己来尝试着欣赏下后两小节中的意象老师在这里提示一下,大家在分析的时候要注意从炼字入手并注重诗人主观情感的渗透。同学间可以相互讨论。

好,找同学说说,大家说的出乎老师的意料,看来啊大家已经初步学会了如何用意象来欣赏诗歌的方法。 下面老师来简单地总结概括下--

第三节里诗人主要写了河里的`水草随微波起伏的状态,招摇(板书),写出了水草的可爱、动态之美,在这样的诗情画意里,诗人醉了,他甘心做一条水草,“甘心”写出了他对康桥的永久、热烈的爱恋。

第四小节通过虹与梦奇异的意象,写出了潭水的静美以及由此引发的彩虹(板书)般的梦的联想。

在第四小节里,老师有个问题想问大家“大家观察下 --是天上虹后面有没有标点符号啊?”大家知道标点是用来表示语意的停顿的,而这里呢没有用,那么这里是否意味着诗人的意思还没有表达完呢?大家可以尝试着把“是天上虹”与下一句连起来读,变成了什么?“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这样“揉碎”的主语是虹,所以啊才会沉淀出彩虹似的梦,这样的意思是不是更好理解了呢?当然了这只是老师的一种解读方法。可能有的同学要问了,“老师如果你说的对,好端端的一句话,诗人为什么非要拆开呢”。老师呢,在这里先卖个关子,请同学们针对这个没有标点的问题,回去写下自己的看法,赞同的或不赞同的都说下自己的理由,我们在下堂自习课上,再来解决他它。

我们回头看下黑板,这三节诗为我们展示了康桥特有的迷人风光,那它寄托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对,是对康桥美丽景色的喜爱与眷恋之情。那么诗人的情感是否就只停留在了这一层面上呢? (停顿),显然不是,寻梦(手势,板书)这一节诗人紧承着上节诗意,对“彩虹似的梦”加以引申。那么诗人的梦是什么样的呢?概括地说,是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板书)

诗人在他的早期作品中曾提过,他在康桥留学的时候常去康河里撑船游玩,也常情不自禁的放声高歌。所以啊这里既是对理想梦境的一种想象,更是对逝去的美好的时光的一种追忆与留念(板书)。但是第六节(手势)开头的一个“但”字把诗人也把读者从梦境中回忆中拉回到了现实。在现实中“放歌”是不可能的了,美好的时光已经过去,“我”现在只能悄悄地只身离去。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板书那个大横线,可以画写竖条)这里呢别情缕缕,离绪重重,诗人的惜别(板书)之情达到了高潮。

到这呢,我们就把诗歌的主体部分欣赏完了。下面我们回过头来看下诗的首尾两小节。大家迅速地读一下,发现了什么特别的问题了么?

对,正如这位同学说的那样,两小节的语意很相似,都表达了种告别的依依不舍。像这种安排不但使全诗在结构上收尾呼应 (板书),也使得诗人的情感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圆环。

好,到这呢,这首诗呢就大致分析完了。我们回头来看看黑板(手势)

诗人选取和康桥里几个典型的意象加以描绘,善于搭配具有色彩的词语,如金柳、青荇、彩虹,具有很好的色彩感与画面感,我们管这种美感叫做绘画美(只说,不写出来)

而首尾的幻,是的全诗充满了节奏感,仿佛一首优美的乐曲,我们叫它音乐美(同样不写出来)

其实本首诗啊,还有一美,就是结构上的建筑美,(板书)大家在读诗的过程中不难发现节之间乃至小节内部的排列组合是很讲究的,但老师为什么没有具体分析呢,因为结构美这点呢,就是我课堂上留的思考题的切入点,我的思考题是什么来了“为什么  是天上虹后面没有标点”希望大家回去能以此为切入来对这个问题进行一下发散性的思考。

好,下面剩下点时间,请同学 们齐读一遍全诗,体会下诗人的那种离情别绪,感受下诗人是如何把这“三美”巧妙的糅合在诗歌中的

。。。。。。。。。。。。。。。。。。。。

再别康桥(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篇2

一、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依恋之情。

2、 体味《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3、 品味语言,感悟徐志摩诗歌的独特风格。

二、 教学步骤:

1、引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多年以前,当我们听到这首《再别康桥》时,内心总会涌起莫名温柔的感动,我们也许会想象那位“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诗人,揣摩他当时的心绪:是不屑,是不舍?是洒脱,还是无奈?一首离别时牵动了多少读者的心。今天让我们再读这首诗,走进康桥,领略美景,走进诗人的内心,品读人生。

2、学生朗读。

3、课件:徐志摩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是新诗的诗魂,中国诗坛的一位巨星。在他短暂的人生中,有一段浪漫而波折的情感经历,但他始终未放弃对爱的执著追求。他崇尚自由、平等、博爱,内心纯净,诗歌富有激情。他不但在爱情上是一个“情种”,在政治上亦是一位爱国赤子,许多散文揭露社会黑暗,表现了一个资产阶级文人慷慨激昂的人道主义情感。不论是他的师辈、同辈还是晚辈,都赞美他,崇敬他,足见他的人格魅力。

4、引出“康桥”

康桥,即为剑桥。徐志摩于19考入北大,4年后赴英国留学,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作者在康桥上看云,在绿阴下读书,在草地上仰卧,在康河里划船。。。。。。康桥就学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乐论。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注:插加“康桥情结”幻灯片]

所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5、《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见幻灯片)

本诗作于1928年11月,作者自英国返国途中。由于作者旧地重游,重访昔日留下美好回忆的学府所在地--康桥,故为“再别康桥”。作者于1922年首次告别康桥时曾写下题为“别了康桥”一诗,其后又写过《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这些诗文均抒发了作者对曾经抚育过他的康桥无限眷恋之情。如今,又要和它告别,往日物事涌上心头,自然难舍难分,惆怅莫名。

(6、有感情的朗读(边读边想象)

先讨论明确本诗基调:含有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对康桥风景的赞美和深情。

7、诗的鉴赏:

问:此诗美在那里?(讨论)

注: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归纳提炼为诗歌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诗人闻一多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音乐美,是对音节而言的,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主要表现在:①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②音节和谐,节奏感强。③回环复沓。首节和尾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建筑美,指的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音乐美与建筑美可以直观感受到,可简单分析。最重要的是对诗歌绘画美的鉴赏,对意境的鉴赏,要走进作者的精心选择的物象文字,去感受作者的情感。)

所谓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星辉斑斓”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像,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绘画美”仅供参考的分析:

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寄托着诗人的感情,那么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部分意象分析:

1、金柳。为什么不说杨柳,绿柳而要说金柳?既与夕阳相映,(落日熔金,但是水里可能是金色的,给柳树披金似乎没见到过)金又是最富贵的一种颜色。这里的柳已经不是普通柳树了,而是代表着整个康桥,作者对康桥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选择了柳树最美的时刻来加以描绘,还把柳树比作新娘,连影子都是灿烂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时刻,由此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2、青荇。刚才讲到了柳,还是一种很美的植物,而且在中国人眼中,柳与离别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西安有个地方叫灞桥,是古代送别的地方,伤心不过灞桥柳。但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摇一词表现了水草的快活与轻松。这种水草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

本来很一般的景物为什么会在诗人的眼里变得如此美好?因为这些景物上寄予着作者对于康桥的无限留恋。柳草本无情,有情的是诗人,当它们变为诗人笔下的形象时,也就饱含了诗人的情感。这时候,我们就称作者笔下的这些景物为意象。如果没有负载这种情感,就只能称物象了。而这首诗是通过一组意象来表现作者情感的,那么它所烘托出的那种气氛,那种艺术境界,我们就称之为意境。物象DD意象DD意境

欣赏品味

诗的第一节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但值得注意的是,从第二节起,直到第五节,都是写作者对康桥的美好的回忆,以及由此产生的“寻梦”的幻想;第六、七两节,从美丽的幻想中跌回现实,呼应开头,抒发别离的惆怅与哀愁。可见本诗的感情经历了“愁-乐-愁”三步曲。

第一节写久违的学生作别母校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生怕打扰了康桥的静谧;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第二节至第六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是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像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成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只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

第五、六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的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放歌的终未成就,一切归于寂然,就连青草丛中的夏虫似乎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也为他保持沉默。往日欢愉的康桥,今晚也沉默了。一切的一切都为诗人的离去而沉默了。“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将诗人沉思默想的心境推向了极致: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

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节回环对应,诗意也有递进,间接表达出作者深挚的感情。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我觉得本诗的美,美在宁静,美在空灵。诗人告别康桥时,没有喧嚣的车马,没有凄切的寒蝉,也没有叮嘱的友人,只有大自然的金柳、青荇与清泉,静静的、悄悄的,详和、柔美、飘逸,给人以梦幻般的感觉。笼罩着全诗的那份离愁也是淡淡的,在给人感染的同时,能带你到梦里去。

8、聆听课件朗读(按喇叭键)

9、徐志摩的信仰:

胡适:志摩今年在他的《猛虎集自序》里曾说他的心境是“一个曾经有单纯信仰的流入怀疑的颓废”。这句话是他最好的自述。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

(十)小结:

1、导:如果说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着陶渊明的动人幻想,那么,在康河的柔波里,也有着徐志摩的美好理想,这是他现实中的桃花源。

2、小结:康桥--诗人一切美好生活的代名词,是诗人理想王国的象征。

《再别康桥》--诗人美好生活的悼亡曲,康桥理想的告别曲。

这首优美而哀婉的抒情诗的独特的魅力就在于它是诗人性灵的诗化,

也是诗人执着追寻单纯信仰--爱、美和自由的歌吟。

10、诗歌拓展,作业选做。

○1、鉴赏:《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2、背诵徐志摩的《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高一语文教案再别康桥 篇3

教学步骤:

一、播放有关康桥的录象片段,配以解说(画面要能展示康桥的美丽风光;要突出解说徐志摩和康桥的关系)

二、作者介绍:

徐志摩,1896年生于浙江海宁,他很早就开始新诗的创作。1923年加入新月诗社,成了这一诗派的代表人物。徐志摩的诗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徐志摩在中国埋下了一颗颗丰润肥沃的种子,直到今日依旧开着缤纷的花朵。

三、写作背景介绍:

徐志摩1920年曾留学英国的剑桥大学,也就是“康桥”。剑桥是一所800年历史的.大学城,有很多古老的建筑,作者对这座大学城怀有很深的感情。他曾经这样说过:“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康桥,可以说是诗人的精神依恋之乡。1928年的秋天,他带着失意,重回剑桥,故地重游,勃发了诗人的兴致,他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溶进了这首《再别康桥》。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途中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他就这么悄悄的来,又这么悄悄的去了,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中国诗坛。

再别康桥的微型教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4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山水神韵第三课《再别康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设计思路这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再别康桥》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这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非常著名的一首诗,此篇教材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高中语文教材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这节课,我所面对的是高一学生。从人的认知规律看,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我准备只花一个课时的时间来教学这首诗。但高一的学生对新诗这种新的文学样式接触不多,因此,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和把握可能会有些困难。针对上述学生情况,结合新诗的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生能够从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这三个方面分析诗歌的“美”。

(2)学生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两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课前学生能够收集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课上反复朗读《再别康桥》,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诗歌意境和诗人心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徐志摩真挚热烈的浪漫主义个性,了解作者对母校剑桥大学的.一片深情和无限崇敬

(三)重点难点

1、重点:《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以及诗人独具特色的意向选择。

2、难点:从诗人独具特色的意向选择来感知“三美”。

“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是“新月派”代表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他的论文《诗的格律》中所强调的。音乐美强调音节,绘画美讲求辞藻,建筑美则要求节和句的匀称,这是“新月派”创作的理念,因此“三美”的感知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同时,中国古代离别诗不胜枚举,徐志摩作为一名留洋英国的学者,他对中国传统离别诗歌意象的继承和对外国诗歌意象、的借鉴必有其独到之处,因此,这也是重点之一。但是如何从诗歌的意象来感知一个诗派的创作理念,即如何从形象思维转换到抽象思维,这对于高一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者详细分析和引导。

二、教法学法

1、教法:采用“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这其实也是教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使他们学会自己主动探索知识并发现规律。因此我将具体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比较法、视听结合法。

2、学法:主要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课前找有关本课的相关资料,课堂上则要积极参与讨论,课后根据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进行巩固和迁移。

三、教学过程

(一)准备阶段

我主要的准备工作是备好课,做好PPT课件,找到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黄磊扮演的徐志摩在作别康桥时的朗诵片段,同时找到《再别康桥》的英文版朗诵和原文,并尽可能多的掌握有关徐志摩的创作情况和本诗的创作背景及与之相关的材料。在课前两天布置学生预习该课,让他们能主动地去查找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

(二)课堂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

先设置三个问题:诗歌的感情基调怎么样?从诗歌的开始到结束,这种感情有否发生变化?如果有,是怎么变化的?播放黄磊朗诵的视听结合的《再别康桥》,让学生视、听、触三觉结合,初步体会诗歌的“三美”和意境之美。

2、作者简介

听完学生的回答,老师加以引导,对作者徐志摩的经历、思想和创作情况以及本诗的写作背景进行补充式介绍(因为课前已让学生自己去查找相关资料)。在这里特别要强调“康桥情结”,这样同学们能够对诗歌的创作背景等有一种宏观上的了解,便于接下来诗歌的整体赏析。

3、整体鉴赏

(1)朗诵全诗。

①让学生体会全诗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②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2)鉴赏《再别康桥》。

①宏观上明确: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从每一诗节入手,我带着学生一起分析诗歌每一节的内容大意。

②微观上,从诗歌的意象入手:在幻灯片上列举中国古代离别诗的意象,让同学们了解意象的叠印才使得诗歌充满美感,然后由我分节朗诵诗歌,让学生找出每一诗节的意象。

分组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③从诗歌的形式入手:介绍‘‘三美”。介绍‘‘新月派”这个诗派,重点是把闻一多先生的“三美”理论进行分析。我认为在“三美”中,绘画美最难,因此我重点分析本诗的绘画美,而其余二美则由学生自己分析回答,我只加以引导和总结。

4、小结本文

5、布置作业。(知识拓展)

(1)阅读徐志摩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2)运用三美理论赏析闻一多《死水》,300字左右。

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进行拓展阅读能力。

6、再次播放黄磊朗诵的《再别康桥》,在朗诵中再次体会并结束这一课。

四、设计思路

这节课的设计思路首先考虑到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然后结合教师的介人授课风格和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年龄特点来展开。在取得良好的课堂氛围的同时,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让同学们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学到知识并发展能力。

板书设计

诗歌三美:音乐美――音节(押韵)

建筑美――匀称(句式)

《再别康桥》教案教学设计 篇5

1.抓住关键词句,理清四首诗的思路。

2.通过抓手法、意境和主要意象把握内容大意。

3.掌握诗歌鉴赏的主要方法,感悟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内容和思路。教学难点:诗歌的意象与内容关系。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方法:整体感知与重点辨析欣赏相结合的方法。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鉴赏《再别康桥》

一.新课导入:听朗读录音,谈感受。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1.作者: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早年留学英国剑桥大学,回国后写了一些积极向上的诗文其代表做是《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沙扬拉拉》《这是一个怯懦的世界》等。“新月派”的主要人物还有闻一多《一句话》、朱湘《情歌》《关外来的风》等。

2.背景:一种说法是,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在伦敦剑桥大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据他后来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风景修理的康河两岸,他仰卧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写下了这首诗。

另一种说法是,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里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比较忙,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位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的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徐志摩《再别康桥》赏析

轻吟漫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将会陶醉在那注入了纯情的一个个意象中,感受到他那故地重游、乍逢即别的一段思绪和一步几回头、欲别不能的缠绵情谊。

情如云飘逸。“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优美的旋律,抒写出诗人飘逸洒脱的风度。四句中用了三个“轻轻的”,幻觉到诗人已经离开地面轻飞慢舞起来;一“来”一“走”的短暂时间中,突出了一个“别”字。古往今来,文人的别离都是销魂断肠的,徐志摩总想借助轻松的语言来承载沉重的心情。因此,诗一开头,就让这种情如云一般飘渺在空„„

三.听朗读录音,确认生字,然后竞读课文。

畔()荡漾()荇()榆()篙()斑斓()笙箫()

四.赏析全诗: 1.第一节:“轻轻的”反复,“西天的云彩”拟人,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托出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2.第二节:采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写了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一位美艳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3.第三节:采用拟人和比喻手法,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在这仙境般的地方,诗人受到感染,情愿做一条水草,承受康河清波的爱抚。“招摇”二字,生动地写出康轿对诗人的欢迎态度;而“甘心”两字,也正写出诗人对康桥的永久恋情。

4.第四节:采用比喻手法写榆树下的清潭。参照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见《语文读本》第三册),可知这所谓“榆阴下的一潭”即指拜伦潭,在康河上游,相传拜伦曾在那里游玩。那榆树浓阴覆盖着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可以让人想象那五彩斑斓的景色充满了多么醇厚的诗意!在这里,诗人融情人景,诗人的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5.第五节:设问、拟物和夸张手法使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诗人似乎已经忘记了他要离别康桥而去了,他挥着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去寻他“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诗人的快乐到达顶点。6.第六节:本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想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情绪低落下来,消失了的梦竟无法追回,他已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地吹奏别离的笙箫,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就连青草丛中的夏虫似乎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也为他保持沉默。往日欢愉的康桥,今晚也沉默了,一切的一切都为诗人的离去而沉默了。“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将诗人静思默想的心境推向了极致。7.第七节: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五.总结诗歌特点:

1.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首先,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其次,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其三,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2.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七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拍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等。而且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都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3.表现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从侧面表现了五四以来的时代精神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六.作业:

再别康桥的微型教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6

1.教学目标

⒈掌握重点字词、了解有关象征派诗人徐志摩的文学常识。⒉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⒊通过本课教学,应使学生了解诗歌是如何透过意象来表情达意的。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主题的理解以及对一些句子身后意蕴的分析 难点:对主题的理解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教学过程

师:诗歌是语言的精华,诗歌总是让人印象深刻。比如有这么一首诗:“一只鹅,两只鹅,扑通扑通跳下河。”(生笑)师:大家笑了。请问这位同学,你为什么笑? 生:这首诗歌很生动。

师:哦,是吗?有没有其他意见?你起来说说。你为什么笑呢? 生:我觉得这首诗有点幼稚。很好玩。

师:好,请坐。这首诗好像没什么诗味。严格来说。算不上什么诗歌。我想在同学们的记忆中可能有些更美的诗歌,哪位同学给我们背诵一下你印象深刻的诗歌? 生: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师:好,是徐志摩的诗。生: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师:好,还是徐志摩的诗。有印象最深的古诗吗?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不愧是扬州人!大家都有印象深刻的诗歌,相信大家对诗歌都有一定了解。请看这首诗,(展示PPT)这是古人看到满天飞舞的雪花后写的一首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千片万片无数片。”(生笑)呃,这位同学你谈一下,你觉得这三句像诗吗? 生:我觉得不太像诗。师:为什么呢? 生:首先,我觉得单从它的前面三句来看。没有非常深刻的内涵。师:嗯。没有内涵。生:然后它的结构太简单了。

师:太简单了?换而言之,如果这也叫诗的话。那我就是大诗人了,在座的各位就是小诗人。(生笑)(展示PPT)加上一句“飞入芦花皆不见”,现在是否有了诗味? 生:有。

师:哪位同学说说为什么加了这句就有了诗味? 生:因为最后一句话把这首诗的意境体现出来了。师:意境?什么样的意境? 生:就是对雪的喜爱之情。

师:你怎么看出他对雪有喜爱之情呢? 生:飞入芦花皆不见,把雪人性化了。

师:好,请坐。他说加了一句之后,作者的感情表现出来了。还有其他的见解吗? 生:它写出了那种大雪漫天纷飞的感觉。师:你怎样体会到这种感觉的呢? 生:因为一开始是“一片两片三四片”,紧接着是“五片六片七八片”,其中的数字逐渐递增,到了第三句是“千片万片无数片”,也就写出了雪花漫天飞舞的气势。

师:写了满天的雪花,哪一句突出表现了这样的情景? 生:飞入芦花皆不见。

师:对。雪飞到白色的芦花当中去了,分不清是芦花还是雪花。那种美妙的景色展现在我们面前,作者的喜悦之情也通过这样的表述表现出来了。通过这首诗,我们发现,诗歌通常能带给读者无限的想象。这就是诗歌的特征。我们在学习诗歌的时候,也应该运用想象的方法来把握刚才那位同学所提到的“意境”。(展示PPT:通过想象,感悟意境)今天我们就用这样的方式来学习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再别康桥》。(展示PPT:康桥,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至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说过,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生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世界上最秀丽的一条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请大家阅读相关资料,找出你印象最深刻的句子。

生:最后一句“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师:哦,为什么? 生:因为胚胎是孕育生命的开始,这说明徐志摩对诗歌的热爱也是从康桥的生活开始的。

师:由此可以看出康桥对徐志摩来说怎么样? 生:应该十分重要。

师:十分重要。好,请坐。还有哪些句子能表现康桥对徐志摩来说非常重要? 生:“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们知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如果一个人眼睛失明了,那么再美的东西他也无法看见;另外,一个人如果没有欲望的话,那么他活在这个世界上也就没有动力。师:哦,确切讲是“求知欲”。好,请坐。“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这说明,没有康桥,也许就没有我们现在所了解的徐志摩。由此可见,康桥对徐志摩实在太重要了。所以徐志摩写了许多有关康桥的作品。也有人说,萦绕在徐志摩身上的有一个康桥情结。那么我们现在就一起走近这首诗,去解读徐志摩的康桥情结。请大家粗读一下这首诗。(学生读诗)师:大家都读完了,请推荐一位同学给我们朗读一下?(生齐:沈璐)师:好,有请沈璐同学?(沈璐同学朗读诗歌)师:好,请坐。同学们来评点一下沈璐同学的朗读? 生:我觉得沈璐同学读得非常好。她把作者对康桥的那种眷念、那种深情给读出来了。还有就是“悄悄地我走了”。那种意境也给人一种非常美妙的感受。师:同学们也来朗读一下。(生齐读)师:这首诗蕴涵了作者对康桥怎样的情感? 生:眷念、依恋。师:依恋,还有什么? 生:还有惜别之情。

师:好,还有惜别之情,依依惜别之情。请坐。这个情感是非常容易把握的。徐志摩这么喜欢康桥,现在要和它分别了。自然充满了依恋和惜别。(展示PPT:殷殷的挚爱,深深的留恋)那么,哪些章节能够表现上述情感呢?(学生讨论,老师参与某些同学的讨论。)师:好了,相信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想法。我们一起来谈谈吧!生:我觉得是第四节。“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里的康桥很美,突出了作者对康桥的挚爱之情。师:好,这里讲了“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课文注释。“彩虹似的梦”指徐志摩昔日的愿望。他昔日的愿望有哪些?(展示PPT)胡适先生曾经说过。徐志摩的梦是三个字:第一个是“爱”。就是指他追求自然的爱。看过《人间四月天》的同学应该有一些了解。第二个是“美”,也就是去寻找自然的美。第三个是“自由”。向往自由的生活。第三条在诗句中有所体现。哪一句诗能够体现徐志摩的这一追求啊? 生:我觉得是第三节里的那句“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师:哦,为什么这一句可以表现他对自由的向往呢? 生:因为他都想做一条水草,融入大自然里,应该是向往自由的表现吧。师:好,做怎样的水草?随便做一条水草就是向往自由吗? 生:康河里的水草。

师:这一章节怎样写水草?“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哪一个词可以表现他自由自在? 生(齐):招摇。

师:好的。就是这个词。请同学们继续思考,还有哪些章节可以表达这种情感? 生:我认为还有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师:具体说说好吗? 生:第一小节开头,他用的是“轻轻的”,最后一小节开头他用的是“悄悄的”,我觉得“轻轻的我走了”和“悄悄的我走了”是情感的“来”和“离”。“轻轻的我走了”表现了他即将离开康桥,然后下面几段描写了康桥的一些景物。

师:什么景物? 生:一些能够让他产生留恋甚至使他对康桥产生深深的爱恋的景物。师:这两节当中写了景物吗? 生:这两节当中写了凌晨。

师:大家还有没有疑问呢?“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走是轻轻的,什么却是不轻的? 生(齐):心情。

师:怎样的心情?可以这么说。我轻轻地走了,然而对康桥的情却是很重的。还有哪些章节突出表现了作者的情感? 生:我觉得是第五小节的“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表现了他向往自由的那种情感。

师:向往自由的情感。嗯,那怎么来表达对康桥的爱和留恋呢? 生:我认为倒数第二节能够表现这种情感。首先。他说“但我不能放歌”,“不能放歌”就表现出作者是悄悄的、很静的。然后既然是很悄、很静,大家都知道是轻声慢步嘛,只有放慢了脚步,发出的声音才会很小,很静、很静的,作者充分表现出了那种留恋的感觉。故意放慢了自己的脚步。师:哦,故意放慢了自己的脚步。

生:还有最后一句“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我觉得,“今晚”这两个字用得比较好,他没有说“再见吧康桥”,他用了“今晚的康桥”,就证明他的离别不是永恒的,而是短暂的离别,就仿佛是一个人在沉睡,我悄悄地离开他,然后又很快会回到他的身边。

师:好,请坐。其实徐志摩在这一次离别之后,再也没有到康桥去了。不过他刚才说得挺好的,“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悄悄地走。还有什么疑问吗?同样的,跟第一节、跟最后一节一样,它保持沉默。沉默的都有哪些事物?夏虫。夏虫为什么要沉默?为我而沉默。还有什么在沉默?康桥也沉默。还有什么也沉默?笙箫也在沉默。还有吗? 生(齐):我。

师:是的。其实作者也在沉默。那为何都这样默默相对呢?离别的时候有多少话要说啊,千言万语,他们却为何沉默呢? 生:我觉得是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此时是无声胜有声。

师:哦。对的。请坐。大家还有什么想法吗?还有没有其他章节可以表现出这些情感呢?除了刚才说的。比如第二节能不能体现?哪些可以体现呢? 生:我觉得是“荡漾”。师:“荡漾”。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就是在他心中挥之不去。师:嗯,什么在他心中挥之不去? 生:嗯,康桥的艳影。

师:好的。请坐。对这一节还有补充说明吗?不错,“艳影”。好,你说!生:我觉得这个地方把“那河畔的金柳”说成“夕阳中的新娘”,也体现了他对康桥的热爱。师:嗯。怎么体现的呢? 生:夕阳中的新娘应该是非常美丽的。师:非常美丽的。想象一下? 生:我没见过夕阳中的新娘。但是平时在街上见过新娘,很漂亮,更何况是夕阳下的新娘呢!那金色的阳光肯定会把新娘衬托得更加美丽。师:更加美丽。所以表现出他对康桥的热爱。(生鼓掌)师:“金柳”大家见过吗?扬州有金柳吗?我们见的都是什么柳? 生(齐):翠柳。

师:哦。翠柳。那为什么这里是金柳? 生(齐):夕阳中的。

师:哦。夕阳中的。除了非常漂亮之外,还突出了什么?“新娘”中哪个字最关键? 生(齐):“新”字。

师:“新”字。那就怪了,徐志摩是第一次到康桥吗?是第一次看到这河畔的金柳吗?老朋友了,那不应该叫新娘啊。应该叫旧娘啊。(生笑)为什么比为“新娘”呢?请大家就这个问题讨论一下。师:好。哪位同学来说说自己的观点?’

生:这一刻,作者是要离别康桥,也许他没有发现,原来康桥是这么美丽。以前他也觉得康桥很美。但是这一刻他是要永远离别了。他再也不能看了,他就觉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生鼓掌)师:好。我们大家也都有过这样的感觉吧,假如说你要离开某个地方,比如说你们要搬家了,你再看一看你曾经熟悉的东西,会觉得怎么样?特别亲切。就好像我第一次看到一样。徐志摩也有这样的情感。好了,还有一些章节,比如说第三节,刚才这个地方简单地提了一下,有个问题还没去探讨。“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做一条水草干什么?——永远地留在康桥,陪伴着他喜爱的康桥。哪个字可以突出这种感情啊? 生(齐):甘心。

师:甘心。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要注意这两个字。请同学们把这一节读一下,体会徐志摩这种深厚的感情。(生齐读)师:好。还有什么问题吗?还有一些章节好像我们还没有去探讨。比如说刚才有同学讲到“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他要歌唱的是什么? 生:歌唱他爱康桥。

师:他爱康桥。哦,承接上面来看一下,“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这里有个问题很怪。“寻梦”后面为何用问号呢?康桥有我的梦,我去寻找不就得了,为何打个问号呢?你怎么理解这个地方?大家知道,问号有三种形式:设问,疑问,反问。这里可能是反问吗?’ 生(齐):不是。

师:不可能。那疑问和设问呢?如果是设问的话,怎么理解呢?“寻梦”后面应该怎么样?怎样去寻梦。好。是他寻梦的方式。而如果是疑问,我要不要去寻梦?我要不要撑着长篙去寻梦?不管他设问也好,疑问也好,我们可以明确的是,这一节表现了徐志摩想在康桥实现梦想的强烈愿望。然而他的愿望能否实现? 生(齐):不能。师:为什么不能? 生(齐):因为他要离开了。

师:因为他要离开了。所以我们明白后面这一句话——“但我不能放歌”。很简单,但却蕴涵了作者无尽的依恋。好了,请同学们把这两节结合起来读一下。“寻梦”一直到“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生齐读)师:现在我们可以思考第一和第七节的问题,既然如此深情,为何却要悄悄地走?为何又要轻轻地走?大家现在是怎样理解的呢?把这两节结合起来看,除了在结构上首尾呼应之外。还有没有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很明显,原来是“轻轻的”,后来变成什么了? 生(齐):悄悄的。

师:有区别吗?“轻轻”和“悄悄”有什么区别? 生:“悄悄”是一种主观感受。“轻轻”是一种客观行为。

师:哦,一种是客观的,一种是主观的。还有没有不同的意见?两者从程度上看,哪个重,哪个轻? 生(齐):“悄悄”更轻。师:“悄悄”更轻。好,除了这一个,还有不同。“我挥一挥衣袖”和“轻轻的招手”。从动作幅度来看,哪个更小? 生(齐):挥一挥衣袖。

师:“挥一挥衣袖”。(示范动作)再看还有不同。——原来是跟西天的云彩作别,后面是什么?——不带走一片云彩。这就怪了,本来作者要离别的时候,看到过去的景色,又想起自己昔日的梦,还想到自己在康桥的生活,感情应该更加强烈才是啊,为什么越来越淡了呢? 生:我认为正因为作者是喜爱康桥的,还认为康桥是美的,康桥的云彩也是美的,才“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他不想破坏康桥的美,表现了他对康桥的眷念以及对康桥的喜爱。

生:作者不带走一片云彩,我想如果他带走一片云彩,日后如果再看到这片云彩的话,心里会产生一种伤心的感觉。

生:“不带走一片云彩”说明了他不想破坏康桥的这种和谐美。

师:哦。好的,请坐。我想大家可能都有自己的判断吧。你们认为,刚才那几位同学的发言,哪一种说法相对合理一些,或者说比较符合作者的情感? 生:我觉得第一位同学说的更合理。师:你为什么认为他说的对呢? 生:因为他就是不想带走一片云彩,然后把康桥的美留给后人。

师:哦,留给后人。可否从别的方面思考一下?刚才好像有同学说:徐志摩是在无奈之下,不带走一片云彩。是这样的吗?大家还有什么想法? 生:我觉得徐志摩是从无奈提高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他之所以爱康桥是因为他在康桥可以追求自由,实现他的理想。云彩只是一种象征,象征他的自由和理想。不带走一片云彩就是说云彩已经在他的心中。已经没有带走的必要了。师:好。说得非常好。(生鼓掌)师:云彩在他心中,自由在他心中,更主要的是什么在他心中?——康桥在他心中,不需要带走。通过刚才的分析和讨论。我们更能理解徐志摩心中的这种深深的情感。下面请同学们把整首诗再次朗读一遍。(生齐读)师:是啊,在离别的时候,谁没有这种难舍的情感。而徐志摩把这种难舍难分的情感、对康桥深深的眷爱融在他所写的美景当中,融在他所写的生活当中。融在他静静悄悄的离别当中。他这种情感缓慢地流淌,流进我们的心田。这是徐志摩为我们创设的一种离别的情境。那我想问问大家,你们可能也经历过离别,当时你是怎样的呢? 生:我记得我去北京玩过一个星期,后来回来了,我真的感觉非常难受,晚上我差点哭了,我觉得这样能够表现我心中的那种依恋的感情。

师:好。记得有位诗人说过,与其在悬崖伫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你是那种奔放型的。(生笑)生:跟一个朋友离别的时候,我不想让他看到我非常悲痛。我要快快乐乐地离别,跟他以后再相见。

师:好的,在默默中告别。这位女同学,请你说说。生:我会选择在泪水中欢笑。师:在泪水中欢笑。

生:因为我们是向往自己的梦想,我们日后的生活会过得越来越好,暂时的离别并不代表永远分离。只要心里有彼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生鼓掌)师:好,请坐。有些古人是这样描写离别的。(展示PPT: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他们所表达的情感有一个怎样的共同点呢? 生(齐):悲伤。

师:很伤感。相比之下,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有什么特点呢?它是轻轻的、悄悄的。从告别的对象来看,他跟什么告别?康桥。第一节说是跟云彩。这种告别的对象很特别。从离别的气氛来看,它轻轻的、悄悄的,不那么凝重,却显得清爽。从他所选择的这些景物来看。“金柳”没人写过,显得非常独特。而这些意象创造了怎样的意境呢?不是感伤沉重。那是怎样的意境呢?非常轻快、清新、飘逸,而这也是以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诗派”的特点。这首诗,我们赏析得差不多了。然而我觉得遗憾的是,这么一位优秀的诗人,在1931年11月份,在去北平的时候,中途飞机失事,坠于济南开山脚下,不幸遇难。他当时只有35岁,就像他写的另外一首诗《偶然》中说的:“你记得也好。最好忘掉。在这交汇时互放的光亮。”徐志摩先生,他生命不长,但是我们今天和他诗歌的交汇、这展现的光亮,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当中。我和同学们的这堂课,也是我人生中的闪光点,也必将永远留在我的生命当中,我的人生因此而闪亮。谢谢大家!下课!(生长时间鼓掌)

课后习题

再别康桥教案 篇7

徐志摩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体会《再别康桥》这首诗歌的三美。2.引导学生感受康桥的柔美秀丽风光,体会作者对康桥 的依依惜别之情。

3.在课后的习作中能使用意象来烘托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的三美以及把握诗人在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类型:阅读课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欣赏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课堂导入:

自古以来,书写离别的古诗词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同学

们可以回忆看看你能想到哪句古诗词?接下来,我们一起看大屏幕看看老师找到了哪些诗句。苏轼说“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写诗人与亡妻生与死的离别;李白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歌颂与汪伦的伟大有友情;秦观说“两情若在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借用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故事来歌颂坚贞不渝的爱情。这些都是古人书写离别,今天我们就一同来感受一下现代人笔下的离别之情。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和作者。

二、讲授新课:

著名学者胡适这样评价徐志摩,说他的一生有三大信仰,分别是爱、美和自由。首先我们来看看徐志摩的爱,徐志摩的一生一共有三个女子与他有关。高中刚毕业的徐志摩与素未谋面的张幼仪结婚,随即赴剑桥学习,在留学期间遇到了民国第一才女林徽因并大胆追求,但遭到了拒绝,回国后结识陆小曼并与之相爱,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徐志摩是一个多情的人,这首诗就是他多情的结果。

提问:首先我们看看题目《再别康桥》,结合课下注释,康桥指的是哪里呢?

明确:英国的剑桥。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感慨良多写下了这首诗,接下来老师播放一段这首诗的朗诵,请同学们体会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提问:听过朗诵后同学们觉得这首诗美不美啊?这首诗一共有多少小节?在诗的格式上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什么特别之处呢?

明确:全诗共有7个小节;每个小节都有4句诗;每句诗的字数相等;第一三句是顶格的;第二四句是空两格。

提问:这首诗的格式上是错落有致,整齐划一的,就好像是剑桥大学的房子一样,这就体现了诗歌的什么美?

明确:建筑美

提问:《再别康桥》是什么体裁? 明确:诗歌

提问:诗歌之所以为诗歌是因为他读起来可以像歌曲一样的优美。同学们刚才在听朗诵的时候有没有发现是什么原因使这首诗歌可以如此朗朗上口?你又是如何发现的呢?

明确:押韵 例如第一节的第二句和第四句中最后一个字“来”和“彩”以此类推。

提问:全诗一共有七个小节,但是有两个小节的结构是有所相似的,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是那两个小节?这两个小节又有什么联系? 明确:第一节和第七节 首尾呼应

提问:首尾呼应在文学上被称为回环,押韵和回环使这首诗变得优美上口,也就造就了这首诗歌的什么美?

明确:音乐美

同学们已经找到了这首诗的押韵和回环,接下来请同学们齐读一下课文,好好体会一下这首诗歌带给我们的音乐美。

提问:同学们带有感情的朗读过课文后,有没有特别喜欢的小节,并说一说喜欢的原因。

明确:第二小节,柳树本应该是绿色的,徐志摩将他写成了金色,让人觉得颜色非常的灿烂,并且这一小节还运用了拟人的写作手法,将金柳写成了新娘,赋予了柳树人性化。

提问:如果将这一小节在不改变押韵的情况下将新娘换成是爹娘,同学们觉得可以么?为什么呢?

明确:不可以,因为随风飘荡的柳树就好像是新娘美丽的身影,而这个身影正打动了作者。

第三小节中作者愿意融入康河,甘心做水草,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之深。并且水草在水底招摇,写的非常的可爱。

第四小节中,作者运用了比喻的写作手法,将潭水比作了天上虹,天上虹就是天上的彩虹,将潭水写的活灵活现,彩虹的特点就是颜色绚丽,潭水沉淀着像彩虹一样绚丽的梦。

第五小节重点字是寻梦、漫溯、放歌,作者载着星辉去寻梦并且渴望放歌达到了高潮,作者没有实现这个渴望,出现了转折“但”,作者只能悄悄的,梦被破灭了。

提问:徐志摩选取了康河色彩绚丽的景物,构成了这首诗歌的什么美?

明确:绘画美

提问:接下来请同学们回答一下,通过我们的共同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你是从哪一部分看出来的呢?

明确:诗人对康桥的不舍与依恋。从最后一个小节看出来的。诗人要悄悄地离开,不打破康桥的寂静。与诗的开头做呼应。

徐志摩曾经说过: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由此可见康桥在徐志摩的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把握这首诗歌的三美以及体会徐志摩对康桥的感情。

四、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徐志摩 爱 美 自由 建筑美

音乐美 绘画美

五、课后作业

徐志摩对母校康桥有如此深厚的情意,请同学们开动你们的脑筋,在课下的时候为母校也写一首小诗。

再别康桥教案 篇8

肇庆市大旺区大旺中学 陈小燕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品味诗的意象,体会诗人真情。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诵读能力、分析诗歌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懂得感恩、懂得爱校、爱家、爱他人、爱社会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诵读法

三、教学工具:多媒体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猜猜老师和谁的雕像合影?她是风华绝代的林徽因的雕像。林徽因是才华横溢的建筑工程师。猜猜她在哪里读的大学?剑桥。在那里她和谁有了一段恋情?徐志摩。剑桥也叫康桥,今天我们学习徐志摩写的《再别康桥》。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徐志摩的生平、作品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诗哲等,新月诗派代表诗人。曾留学美、英。“唯爱而生,为爱而死”是他一生的写照。代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再别康桥》出于诗集《猛虎集》。(2)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在那里,他接受了资产阶级教育,形成以“爱、自由、美”为核心的人生观和“康桥理想”;

在那里,他结识了影响他生命、终生为之倾慕的一个重要女性——林徽因。

在那里,他遇到了当时伟大的诗人泰戈尔,他的诗作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这位大师的影响。

(三)学习新课

1、整体感悟。(1)诵读指导

这首诗像一首忧伤的小夜曲,诗的结构整齐、节奏分明,诗的第一节旋律带着细微的弹跳性,诗的第二到第六节舒缓而悠扬,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又有感情的升华。

朗读时,语速要舒缓,语调要下降,修饰语要轻读,并在其后停顿,如:“轻轻”“西天”“河畔”“夕阳中”“波光里”“软泥上”“油油”等;强调部分要重读,如:“走”“来”“云彩”等。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标出轻、重音和停顿。(轻声在该字的下面划一横线,重音在该字的下面加着重号,停顿在该字后划一斜线。)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蒿,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澜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3)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给以点评。(4)学生齐读。

2、整体鉴赏。

(1)教师提问:为什么“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要重读? 明确:这是本文独具特色的意象。

(2)教师提问:这些意象有什么特别之处? 明确:

①离别的对象特别。一般别离的诗,告别的是人,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而此诗不是,告别的是康桥,作别的是西天的云彩。

②营造的气氛轻松。一般别离的诗,告别时会有千言万语的嘱托与叮咛,或牵手顿足,或肝肠寸断,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而此诗却从“轻轻、悄悄、沉默”渲染出了一个只着色不摹声的寂静环境,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③意象的选择新颖。没有告别送行的人,以及车水马龙,有的只是云彩,金柳,青荇,星辉等自然景物,造成一种清新感。

(3)教师提问:有人说,徐志摩的诗具有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你认为这些美在《再别康桥》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明确:

音乐美—韵脚严谨、音节和谐、节奏明快、回环复沓 建筑美—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 绘画美—诗情画意、意象新颖(云彩,金柳„„)(4)学生看投影再次齐读并欣赏这首诗。

(四)拓展训练:

徐志摩描绘了康桥如画的美景,景中蕴涵了诗人对母校的浓浓的深情。徐志摩曾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开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可见,徐志摩对母校爱得深沉。今天我们在大旺中学读书,你对母校有怎样的情怀呢?请同学们写一首小诗表达对母校的赞美。

1、学生写诗,读诗。

2、教师给以点评。

3、教师展示自己写的诗:

沐着九月的灿烂阳光 我们斗志昂扬,汇聚一堂

金碧辉煌的教学楼

有我们金碧辉煌的远大理想 洁净明亮的教室

有我们洁净明亮的求知目光

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 有我们迎风招展的信仰 美丽宽广的操场

有我们美丽宽广的向往

今天我们是旺中的希望 明天我们是祖国的栋梁

4、让学生给以点评。

(四)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背诵这首诗。

《再别康桥》教案 篇9

1、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大致了解该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学生通过对具体字句的感悟能够把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3、学生通过对文章情感的把握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这篇诗歌。

二、教学难点

1、对于“绘画美”的感悟。

2、对于文章情感的把握。

三、对比鉴赏法、扩写法、美读法、分组讨论法

四、教学步骤

【导语】

以古

曲《阳关三叠》入境,与大家一起背诵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这是一首关于什么的诗篇呢? (离别)

这是古人的离别,那么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首现代的离别诗歌《再别康桥》,看一看这种离别又是一种怎样的离别。

【正文】

1、整体感知

一起朗读这首诗歌,感知这首诗歌写得怎样?

(好、美或者举诗歌中的一些具体景物作答)

2、思考

在第二段中,让作者心境荡漾地究竟是什么样的场景?

3、鉴赏

根据上面的诗歌第二段的鉴赏方式,分组讨论:3、4、5、6段中通过作者的精心描写,你可以看到什么场景,请你把这种场景描述出来。

第三段:康河沁人心脾的河水中,青荇自由自在的在软泥中欢快的招手。

第四段:梦像彩虹一样五彩斑斓,每一片康河的浮藻间都沉浸着有待发现的自由的梦。

第五段:撑一支长篙,驾一叶扁舟,我在康河的柔波中泛舟寻梦,那满天的星光倒映在康河的水波中,水天一色。小舟在星光中摇摆穿行。此情此景,只有用歌声才能表达我的心情。

第六段:梦依旧,人以非。我还能撑一支长篙去寻找自由的梦吗?今晚的沉默将伴着我悄悄地离开。离开这自由的康桥,离开这自由的梦。

现在大家已经把文本的意境表达出来了。作者给大家描绘了一个让人向往的康河世界。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既然大家已经把诗中的画描述出来了,那么你能给每幅画取一个美丽的名字吗?

4、诗图

5、思考

作者在描写这些让人憧憬的景观时,他的情感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请在诗歌的每一段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字或词。

6、写作背景(加深学生对作者情感的了解)

1922年归国后,徐志摩在现实的中国为了生活苦苦挣扎。1928年当他第三次欧游,第二次游历英国剑桥时,站在曾经梦想飞翔的康桥上,眼前不禁想起了早已不在的自由欢乐。作者感慨万千,后来在归国途中写下了这首感怀的离别诗篇 。

8、朗诵

首先:老师范读

其次:学生互读(在朗读时要加强情感的投入)

再次: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通过对比让学生有所感)

9、总结

绘画美——云彩、金柳、青荇、水草、星辉、夏虫。

音乐美——节奏轻快,韵律柔和,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建筑美——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

10、探讨

作者离别的仅仅就是自己的母校剑桥大学吗?他离别的还有什么呢?

1)、曾经想要实现的文学上的梦。

2)、两年的康桥生活让他和林徽因有了不解之缘,文章里的第二段中隐含有林徽因的出现让作者心境荡漾的意思。

11、板书

绘画美 音乐美 建筑美

12、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教案 篇10

一、课文教学内容选择

(一)从课标对诗歌的要求看,还有以下教学内容

1、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二)从单元目标看,有以下教学内容

1、指导学生鉴赏中国新诗

2、学习诗歌鉴赏的主要方法:

抓住诗歌中的意象;要知人论世;要注意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要品味诗歌凝练、含蓄,富有跳跃性和音乐性的语言等。这个单元的鉴赏重点是情感与意象

3、反复吟咏,体会声律之美

4、运用联想和想像,领悟情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三)从课后练习看,有以下教学内容

1、让学生体会这首诗的音乐性、韵律感,积累经典名篇

2、整体感知诗歌思想美、情感美、意象美、语言美和结构美,重点体会诗歌的形式美。

3、通过诵读达到欣赏、理解、审美的目的

4、了解中国现代新诗史上的“新月派”及其“三美”的美学主张。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徐志摩及诗歌风格

2、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3、学习诗歌鉴赏的一些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合作学习进行探究,通过反复诵读,展开联想与想象品意象、悟真情。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领悟诗情,赏析诗歌画面、诗意美。

教学难点:把握意象,品味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二、教学设计及意图

课前播放蔡琴深情歌唱的《再别康桥》。

(一)导入新课

1、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能把学生牢牢地吸住。”我这样导入:歌声停了,但是我们同学依然还沉浸在刚才的歌声当中。这首歌是蔡琴深情演绎的,它的歌名叫《再别康桥》。而《再别康桥》最初是一首诗,是一位诗坛名家创作的一首诗。胡适曾经如是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他的理想是英国式的民主,英国式的政治,他把这种理想寄予到诗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这首诗《再别康桥》。

2、作家档案

由教师简介作家知识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诗人之一。19至1922年,就读于英国康桥大学(即剑桥大学)。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在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与闻一多、胡适、梁实秋等人发起组织新月社,为新月社的代表诗人。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飞往北平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二)初读诗歌 感知诗情

1、听配乐朗诵,初步感受诗情。

2、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情。

明确:不舍、依恋、伤感、惆怅

(三)诵读诗歌,吟咏涵韵

1、分七个诵读组吟咏涵韵各小节。要求从语气、停顿、重音等方面说说诵读的体验。

2、请各诵读组汇报诵读体验,教师适时点拨明确。

附诵读指导:空格表示句中的停顿

轻轻的 我走了,

正如我 轻轻的来;

我 轻轻的 招手,

作别 西天的 云彩。

(低沉,舒缓。前两句两顿,后两句美句三顿。第二句注意三个地方:“我”微微上扬;“轻轻的”语速稍慢;句后略有停顿,以读出“分号”的作用。)

那 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 荡 漾。

(语气上扬;深情地舒缓地甜蜜地;因为情绪的激动,二三句可不停顿,第四句越读越慢,将“荡漾”二字顿开。)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 在水底 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 甘心 做一条水草!

(语气平缓;深情地陶醉地。因为抒情的需要,第一三句需要淡化停顿;第二句后略有停顿,以显现“分号”的作用;“水草”读出重音。)

那 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

揉碎在 浮藻间,

沉淀着 彩虹似的梦。

(语气平缓;深思地深沉地感慨地;“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句中自然停顿;“彩虹似的梦”几个字语气不重但字字清晰。)

寻梦?撑一支长篙(gāo),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 放歌。

(语气上扬;语速加快;向往地畅想地愉快地;“寻梦?撑一支长篙”句中自然停顿;因为激情的需要二三句不做停顿;第四句语速放慢,“在星辉斑斓里”后面作稍长时间的停顿;“放歌”应该是清脆,一字一顿。)

但 我不能 放歌,

悄悄 是别离的 笙箫;

夏虫 也为我沉默,

沉默 是今晚的 康桥!

(语气下沉;语速放慢;深沉地舒缓地有点惆怅地;用句中的停顿来很好地表达作者心中的略带伤感的情绪;“康桥”二字要读得比较沉重。)

悄悄的 我走了,

正如我 悄悄的来;

我 挥一挥 衣袖,

不带走 一片 云彩。

(语音更低沉一点;语气更加轻柔一些;宁静地潇洒地;“悄悄的来”四个字要读得很清晰;最后一句越读越慢;“云彩”二字,轻音处理。)

总要求:要读出宁静感,要读出节奏感,要读出起伏感,要读出惜别感。

朗读的基调要低沉,语气的变化要鲜明,节奏的处理要舒缓。

(四)品读诗歌,体悟诗情

问题1:诗人在离别之时描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归纳:

(1)岸边金柳。在中国古典诗歌意象中,“柳”与“留”谐音,传递出作者留恋不舍的情怀。夕阳西下,落日余辉打照在树干树梢上呈现金色,同时金色比黄色更显高贵、灿烂、夺目,写尽了杨柳的富丽妩媚。作者用柳树来喻新娘,年轻貌美的女子,柔滑的肌肤,婀娜的体态,一如随风摆动风情万种的枝枝柳条,美丽万分,姿态绝佳。谁能抛开自己貌美的新婚妻子?谁能忍心别离自己挚爱山水花草?然而离别终究还是近在眼前,那就再驻足停留,多看几眼,让她的美永驻我心。

(2)水底青荇。河水清澈见底,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一切都是那么的惬意。轻柔的水草好像洞察了我的心思,在水中召唤着我,而我此刻也希望自己能化身为水草,永远沉浸于康河,依偎着康河,长久地生于斯长于斯。

(3)榆荫潭水。在康桥求学期间作者常常在康河上白天撑篙,夜色飘荡。拜伦潭倒映着天上的虹,天上的虹是静的,水中的虹是动的,给天上虹付予了动态的美。那清泉已然不只是潭水,而是沉淀着彩虹般五彩斑斓的梦境,揉碎了在水波荡漾间遍布潭中。美好的梦啊,那是作者曾经对学业的进取,对爱情的追求。

问题2:离别在即作者做了什么事?表现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归纳:寻梦。再回母校,曾有的对事业,对人生,对爱情的诸多美梦,如这一船的星辉一样繁多、璀璨。撑篙再去寻觅,水波星光交相辉映,流连其中的诗人似乎又回到过去,忘记了要离开的事实。

放歌。诗人快乐的心情达到极至,似乎只有高歌才能把这种难以言表的喜悦心情表达出来。

沉默。可是诗人最终也没能唱出心底的喜悦,要离别的事实印在心中,拂散不去。美好的过往已是历史,让人无法轻松,幻想去寻梦不得已又回到现实,情绪也因此而低落。离别时的沉默是人世间最深的感情,悄悄吹起离别的笙箫,空气中布满惆怅,夏虫好象也体会到了我此刻的离别之情,在本该喧闹的时节保持了沉默。今晚的康桥寂然无声,无声中又蕴含着很多无法言表的离情别绪,将作者怅惘的心情推至极至。

诗人热爱康桥,依恋康桥,可以同她分享快乐,却不愿、不忍让自己最心爱的同自己一起共同体验痛苦、体味伤悲,所以满怀惜别之情带着理想幻灭后的感伤选择悄悄离开,连一片云彩都不带走。我对你千般柔情、万种相思,你的一点一滴在我心中都是如此神圣美好,因此我把所有的美都留给你,让你继续在美中鲜活的存在,而我打点伤悲独自离去,这就是我对你的爱。爱不是占有,是成全。

(五)赏读诗歌,寻美品美

《再别康桥》是一首音节和谐、意境优美经典传诵之作,刚才我们通过对文章的意象和意境进行解读已经强烈感受到了作者对康桥的深情。正所谓“好书不厌百回读”,好的文章也是如此,现在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这篇文章都让你感受到了哪些美或是哪里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归纳:

1、音乐美,是对音节而言的,琅琅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主要表现在:①韵脚严整,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②节奏鲜明,旋律和谐,每行基本由二至三个音步构成,读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③回环往复。首节和尾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2、建筑美,表现为诗节和诗行的排列组合上,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八个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

3、绘画美,表现为诗人选用了众多意象,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使得物与我达到了完善地相融,在我们面前的呈现出柔美、婉约的意境。夕阳、星辉、波光、艳影、榆荫,或浓或淡的光线带来了明暗变化;金柳、云彩、青草、彩虹,色彩的多变带来了视觉的冲击;每一节都是一幅色彩绚丽、宁静秀美的风景画。

4.语言美。如轻轻、油油、悄悄的叠字用法,让语言有了起伏变化,有了抑扬顿挫,有了轻快舒缓的音韵美。“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顶真的修辞格式,让行文有了紧凑与缓慢,有了欢快与哀婉,有了回环跌宕的旋律美。开头与结尾处“轻轻的”“悄悄的”在内容上相呼应,形式上相对称,形成周而复始的和谐美。

5、情感美。徐志摩通晓国文,深谙外语,他的诗文既有中国传统诗歌含蓄典雅,又有外国诗歌的欢快热烈。轻轻的、悄悄的、挥挥衣袖、作别云彩,浪漫而温柔,细腻而多情,若不是江南那独步天下的才情如何能写出如此清丽、淡雅的情怀。作者想纵情歌唱,唱出心中对康桥的思,对康桥的恋,对康桥的爱,当分开的愁怨涌上心头,他挥手离别,这炙热、浓烈的情感又如交响曲般能融化冰雪,动人心魄。

上一篇:描写梅花的诗歌:雪梅下一篇:高一学生期末教师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