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数学

2024-10-04

高中历史数学(共8篇)

高中历史数学 篇1

摘要:高中历史课堂是需要笑声和活力的。在重庆市新课程实施的第二个年头, 我们历史老师很彷徨, 也有很多的困惑:周课时减少了, 教材体例变了, 教材版本多了, 课本内容精简了, 课堂时间压缩了……等等, 教师好像每天都疲于上课, 苦和累也只有自己知道。课堂分组研讨, 师生互动式合作学习, 强化学生自主学习估计没有教师不知道, 但真正操作起来是有难度的, 没办法, 只好一步一步慢慢来。笔者所在的凤鸣中学校是一所离城区较远的农村高中, 学生整体素质不高, 对历史课没概念, 初中要么不上, 要么读教材, 没要求和明确的目标, 是典型的被边缘化了的学科。中考历史又是开卷考试, 所以一到高中, 说到上历史课, 很多学生很冷漠, 毫无激情和自主学习动机, 一心死啃语数外。怎么办?如何来改变这种尴尬局面?如何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对于这些问题, 笔者是有过反复思考的。笔者以为, 要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历史, 接受历史课堂, 其突破口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怎么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讲故事吧, 说说历史趣闻或许有回旋的余地。为此, 笔者对历史课堂教学进行了创新性的尝试。

关键词:历史趣闻,激活,高中,历史课堂

高中学生基本上都承载着考大学的使命和重担, 作为高考科目之一的历史学科也必然会为学生服务, 为高考搭桥 (当然, 历史学科的使命和功用也不仅限于此) 。所以, 我们的学生一上到高中, 一读文科, 学习历史好像始终就只有一个目标:应对高考!而有些老师也在升学压力和功利面前无所适从, 选择玩命的教书, 严肃课堂纪律, 抓紧课堂的分分秒秒死讲知识内容, 向45分钟要成绩, “逼”着学生把知识往脑袋里灌。对于这样的历史课堂, 收效如何?学生的主观思维能力和自主创新的能力又是否得到锻练了呢?教师授课之后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对于这些问题的困惑, 笔者深有体会。其基本结果是学生厌倦历史课, 教师疲累, 课堂“死水一潭”。其实, 我有时在想, 要改变历史课堂现状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 比如给学生适当讲讲历史故事, 说个历史趣闻, 插个幽默风趣的笑话等等。可刚提出来, 有些老师就不同意了:高中课堂搞这些“花哨”的东西有必要吗?时间是有限的, 所以行不通。就我个人认为, 高中历史课堂搞点“花哨”的东西很有必要而且是很重要的。就说讲历史故事, 它的好处就很多:

首先, 它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搞活历史课堂。如笔者在讲授“张骞通西域”时说到秦始皇很可怜, 堂堂一个封建帝王, 没吃过葡萄。学生一听, 不可能啊, 葡萄多普通, 我们都吃过。我就讲, 你们比秦始皇有口福, 葡萄是西域物种, 秦朝时西域没通, 中原没有葡萄, 所以他没吃上。由此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了西域交通畅通后, 中原和西域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这是张骞通西域所带来的积极意义之一。在讲春秋战国纷争中的五霸时, 说到首个霸主齐桓公小白是活活被饿死的, 下面的学生一听, 马上炸开了锅, 议论纷纷, 都认为不可能。我说, 小白不听管仲之言疏远易牙、竖刁等小人, 终被奸臣堵在齐宫高墙之内, 无人过问而活活被饿死, 尸体在寿宫中放了67天, 生蛆了也无人收尸, 实为可怜。学生听了都唏嘘不已, 为齐桓公身死感伤之余, 他们又若有所思:小白为何会有如此下场?奸臣小人祸国误君固然可恨, 身为国君的小白没有错吗?学生各抒己见, 有说不该用小人, 有说应该听管仲之言疏远小人等等, 归根结底, 这是个君主用人纳谏的问题。这里, 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 历史原来也可以这样学啊!

其次, 能够丰富课堂内容, 使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得到有效的填充而变得有血有肉。说到秦始皇建秦朝后, 为了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采取文化高压政策来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强化皇权。这是理论, 学生较难理解。讲讲“焚书坑儒”的故事吧:秦始皇三十四年 (公元前213年) , 朝廷的高官淳于越反对“郡县制”, 要求根据古制, 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 并主张禁止“儒生” (读书人) 以古非今, 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 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 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 称赞过去而议论现在政策的灭族;禁止私学, 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这种措施引起许多读书人的不满。第二年, 许多方士 (修炼功法炼丹的人) 、儒生攻击秦始皇。秦始皇派人调查, 将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和儒生挖大坑活埋。这是秦始皇为统一思想而采取的文化专制政策。同时, 秦始皇也认为, 乱世必用重典, 国家刚立, 诸事不顺, 不许乱说话, 思想禁锢、文化高压也是必然的。在讲秦朝钱币“秦半两”时,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记住这种秦朝下币 (黄金为上币) , 我们除了要告诉学生这种钱币的特征圆形方孔并为以后历代货币的典范之外, 还可以讲讲“秦半两”其实也是一种珍贵的中药材。说“秦半两”铜钱币中含稀有的矿物质, 对治疗人体跌打损伤有奇效, 据说一位老中医用它治好了因车祸而肋骨断掉两根的我国著名作家冯牧先生的伤。可惜的是, 这种矿石在秦始皇时已经采完, 后世所铸铜币不再含有这种特殊物质。这样, 将细小的知识内容融于短小的故事及趣味素材中, 既丰富了历史课堂内容, 又将一些枯燥乏味的理论点情节化、故事化、趣味化。

再次, 讲讲历史故事, 也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一些有用的历史素材, 拓宽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视野, 如“萧何月下追韩信”可以印证西汉用人观、“昭君出塞”可以说明汉朝处理少数民族关系中的和亲政策、“商鞅立木取信”说明商鞅变法革新的决心、“腰斩李斯”可以讲讲秦朝的严刑酷法、“黄袍加身”说明赵匡胤称帝的野心、“王羲之写字换鹅”也可以印证东晋大书法家对鹅对书法的钟爱等等。

最后, 讲故事还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及想象力, 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自主性和创新性的探讨, 从而形成新的史学观, 对历史学科有较全面的认识和定位。如在讲授“郑和下西洋”历史史实时, 说到明朝的这一航海壮举的目的就在于炫耀大明国威、寻找失踪的惠帝和为统治者在异域寻奇珍异宝。当然, 下西洋对于密切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政治、经济、外贸关系及文化交流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是明朝与东南亚各国交流的黄金时代, 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 我们可以给学生讲讲, 郑和七次下西洋, 规模之大, 人数之多, 所携带的金银珠宝及中原的丝绸玉器更是不计其数的精彩场面。我们再联系郑和下西洋的初衷之一, 就是为统治者寻宝, 这样将中国的巨额财富外流, 这么“昂贵的外交”究竟为那般, 给明王室又带来哪些负面的影响呢, 大家想想。学生反应比较积极, 各表观点, 有说明朝统治者生活奢侈的, 有说统治者不顾百姓死活只顾自己淫乐的, 有说国家财政承受不了庞大的费用支出终会入不敷出的, 也有说明朝统治者用满船的金银珠宝玉器丝绸去交换东南亚各国的土特产品是得不偿失, 没有经济头脑, 这次亏大了的, 等等。在这里, 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了拓展, 他们可以就历史史实发表自己的看法, 畅所欲言。从而形成新的历史观点, 凸显学生在历史课堂的主体地位, 历史课堂要让学生发言, 特别是针对课堂知识商讨性质的发言。我认为, 历史课堂要活起来, 要让学生对这门学科感兴趣, 要让学生感到历史学科、历史课堂的魅力, 摆脱枯燥的说教, 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观能动性, 自主的学习和创新型的探讨历史问题, 我是不会忌讳在历史课堂适当讲讲历史故事或搞点“花哨”的东西的。

当然, 我在这里用到了“适当”一词, 也就是说, 历史故事是可以讲的, 但不能乱讲, 更不能将历史课变成讲故事的课。历史课堂上的故事讲解与一般的故事讲解是有所区别的, 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点:其一, 历史故事应该具有典型性、代表性, 要能够清晰明了地印证历史观点和结论, 对相关的历史理论要有说服力。这就要求教师在选取历史故事素材的时候, 一定要仔细斟酌所选的故事内容与教材知识的结合度与适应性;其二, 所讲述的历史故事应尽量简短, 要高度浓缩故事的情节, 不宜过长, 主要是对历史理论进行佐证的材料, 增加历史知识的趣味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把工作做在课前, 仔细认真地备课, 找准故事内容与理论知识的切入点, 尽量用精彩而人性化的语言高度概括故事内容, 做到简短、精炼、丰富、生动;其三、应根据教学实际, 灵活地安排适当的故事内容, 一堂课时间较短, 规定的教学任务是必须完成的, 所以历史故事内容不宜安排过多、过长, 否则, 就会喧宾夺主, 主次不分了;其四, 课堂历史故事的讲解, 关键在于调动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 对历史问题、历史知识进行自主创新性的探索与思考, 以达到对书本知识熟悉的目的, 增加学生的历史知识和历史素材的积累。

结语:

高中历史课堂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有活力有激情的, 师生之间不是单纯的教与学的合作关系, 更应该是教学研究、知识问题探讨过程中的益友。我们要尊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尊重他们的主观感受和学习情趣, 尽量让他们在快乐的氛围中自觉地接受课本知识, 将寓教于乐的“乐学教育”思想贯穿在日常教学中。历史知识也不是死的, 但怎么让它青春永驻, 焕发魅力之光呢?这就必须给它注入快乐的成分, 填补它苍白枯燥的地方, 让它变得有血有肉, 使这门学科更加有生命力, 更具有吸引力。

参考文献

[1]王宏志、史明迅主编:《中国古代史》选修 (全一册) ,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 第27页, 第34页。

[2]陆静:《感悟有生命的历史》,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年第12期。

[3]《中国教育报》2006年11月11日第4版。

[4]陆安:《教师经验:历史课不能忽视的课程资源》, 《历史教学》2006年第11期。

高中历史数学 篇2

2、高中历史的答题技巧有很多,其中之一是把历史事件、人物、观念都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放到大背景下来分析,不能主观的臆断,这样可以避免漏答很多内容。

3、另外在历史答题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材料。历史试卷中有很多题目都是材料题,历史答题想要得高分,其实有一个很简单的答题技巧,就是把这段材料分点的概括出来,这样材料的内容就一目了然了,也就可以拿到高分了。而往年直接利用在题目中所给材料中摘取答案的也大有所在。

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素材应用剖析 篇3

【关键词】高中 ; 历史教学 ; 历史素材 ; 应用 ; 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5-0084-01

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放羊式”、“鸭填式”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客观规律,各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突显。就历史学科而言,包含各种不同类型的素材资源,比如,图文影像资料、文献[1],是历史课堂教学的直接来源,也是学生学习、了解历史的首要前提。为此,需要不断优化利用多样化的历史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历史资料,并把相关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不断提高各种历史素材利用率,充分发挥历史素材具有的作用,改变课堂教学现状,满足新课标的客观要求。

一、历史素材的作用

作为历史知识源泉,历史素材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第一、历史素材能够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调动他们学习历史学科的积极性、主动性。追要是因为历史素材大都具有较强的趣味性,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创设有利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增加师生间的互动,改变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第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在学习历史学科的过程中,死记硬背是学生经常采用的方法,不利于自身历史思维的培养,学习效率极其低下。在一定程度上,历史素材具有还原历史面貌的作用,能够不断深化教材内容,不断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更好地学习历史学科。第三、能够不断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就历史教学而言,培养学生活跃的思维才是其重心所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历史素材,不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究学习,独立分析、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更好地把所学的知识灵活应用到实践中。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素材的应用

1.优化利用教材中的历史素材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材中包含了大量不同方面的历史素材,对教学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历史素材是以教材内容的难点、重点为核心,具有较强的启示性,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为此,教师可以巧妙地把历史素材、需要思考的问题巧妙地融入其中,明确教材内容的难点、重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知识点。以中国近代史中第二次合作的《八一宣言》为例,教材中引用了“大家都应当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真诚觉悟 ……”。而该段落中的兄弟阋于墙”源于《左传》,原意是指家里争吵,句中主要指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并对历史素材进行优化组合,可以把《八一宣言》和《瓦窑堡会议的决议》相融合,从不同角度进行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对比,在激发学生学习相关历史兴趣的同时,引导他们更好地了解国共抗日统一战线是如何形成的。在一定程度上,还能不断开拓学生的视野,使教材中的各种历史素材得到优化利用,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相关的历史知识。

2.适当补充必要的课外历史素材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仅仅依靠历史教材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在说明某个历史要点的时候,需要借助一些课外的历史素材進行进一步的补充说明。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为例[2],教材中关于国家内部的具体演变、形成只用短短几句话一笔带过,透过这些文字,学生对国家内部是怎样演变形成的并没有清晰的认识。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巧妙地引入《世界箴言》等中的相关内容进行进一步的补充说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阶段的历史知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意识到日常积累、广泛阅读的重要性。为了使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更加形象、生动,易于理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再现历史场景,引导学生准确理解相关知识。

3.优化利用乡土历史素材

乡土历史素材是一种以记述乡土历史为主的历史教材,从狭义上讲,古往今来发生在当地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等。在运用乡土历史素材的时候,一定要坚持“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原则,不断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拥有建设家乡、祖国的远大抱负。要处理好乡土素材与课文教材内容的关系,不断发挥乡土历史素材具有的补充作用。以学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为例,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学习“陈望道及《共产党宣言》[3]”中具有的乡土素材,对共产主义运动的传播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补充说明,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马克思主义是怎样在中国传播的。此外,乡土历史素材要真实可靠,生动形象,具有一定的可读性。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把各种历史素材应用到其中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够改变课堂教学现状,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融合,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参考文献

[1]郑流爱.高中历史素材性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3,09:68-73.

[2]靳冬梅.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历史素材应用分析[J].高中生学习(师者),2014,02:26.

高中历史数学 篇4

一、明确历史情境, 创设历史情境

历史讲究的是客观存在的状况和景象, 不会因为人的好恶而发生改变。人们常说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但又是各有不同的, 同样的历史情境绝对不会再发生,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历史情境, 从而为学生营造历史情境, 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历史情境只能是历史的复原和再现, 在不同的侧面通过历史资料来给学生展示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在历史复原的过程中, 复原的历史与真实发生过的历史肯定会存在很大的差异, 因此教师要尽量保证历史的真实性, 还原历史课堂的历史味。

二、整体呈现历史知识, 讲清历史因果

教师要整体呈现历史知识, 为学生讲清历史产生的因果关系。历史一般是按照时间和事件来进行叙述, 因此教师的讲述要有侧重点, 注重历史因果关系。在讲课之前, 教师就要明确讲课的主题, 掌握重点和难点的知识, 构建历史讲课框架。例如, 在教学《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时, 教师就可以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讲解, 让学生知道资本主义世界经历了四个阶段: 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通过整体呈现历史知识, 让学生明确工业革命“造就”了西方对东方的统治, 从而认识到工业革命的重要意义。又如, 《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涉及到的内容特别多, 时间跨度特别大, 即从1640 年一直讲到了1832 年, 如果教师不补充历史事件, 那么学生就很难理解为什么会有1832 年的改革。同时, 教师在讲解到1832 年改革的时候, 要为学生讲解1689 年成年男子才能当选为议员以及在1830 年时工业革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变化, 人们很自然地就会要求政治权利, 从而引出1832 年的改革。这样, 教师为学生讲清历史因果关系, 学生就会明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道理。

三、补充历史资料, 充分进行论证

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 要坚持以历史资料为中心, 并进行充分论证的方法。如果教师直接将历史的结论告诉了学生, 但是却没有告诉学生是如何产生这个结论的, 这就会导致学生的思维逻辑比较混乱, 这样的话, 对于学生的历史素养培养并没有实质性的作用。因此, 教师在讲课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告诉学生思辨、论证、推理的过程, 以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同时, 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慎重地选择合理的史料, 如在讲解《社会主义建设》时, 为了让学生了解斯大林的发展模式, 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斯大林选集》中的一段话, 从而告诉学生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是怎样的。通过阅读真实的资料之后, 学生很容易就会明确工业发展占据重要地位的原因。

四、讲解深入浅出, 理解化难为易

教师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到知识, 而不在于教师具体讲述了什么。一些历史教师会在课堂上一味地给学生补充历史知识, 且罗列了大量的史学研究, 但是学生根本就没有学习的欲望, 所以教师在进行历史知识讲解的时候, 要使知识贴近生活, 从而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 使知识化难为易。为了达到化难为易的目的, 教师要做好以下方面: 1. 抽象的历史知识就从直观的形象入手; 2. 复杂的历史知识就从某个内容进行突破; 3. 对于陌生的文物就从实物接触开始; 4. 概念化的词语可以用具体的事实来重视; 5. 难以理解的知识用图标来辅助; 6. 严肃的历史要穿插生动的故事; 7.超越学生理解范围的内容要强化教材。只有教师将自己已经掌握的历史知识深入浅出地告诉学生, 让学生全部掌握, 这样才能证明教师的历史讲课是成功的。例如, 在讲解《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过程中, 涉及到太多的专业知识, 教师就可以使用情景导入法, 虚拟一个人物的形象, 帮助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历史知识。如: 25 岁的美国人1950 年军队退役之后决定创业, 提交了创业书。第三年的时候发现自己的修车行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于是他开始研究美国经济的前景。1980 年是美国的大选, 他的儿子考取了哈佛的公费生, 感觉到还有生存的欲望, 所以在进行选举的时候他特别地慎重。在1995 年的时候他决定退休, 但是企业业绩却非常好, 因此他出售了自己的修车行, 决定开办新的公司。这个虚拟的人物形象会让学生真实地了解到他在不同时间所做的决定都和当前的决策有很大的联系, 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每个历史阶段了解到当时美国的政策, 从而理解罗斯福新政的重要意义。

高中历史数学 篇5

一、“在快乐中学习”—培养兴趣是历史教学成功开展的前提

兴趣是人对一定事物和活动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内在倾向性。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最主动的因素,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具有追求探索性。

统计数据显示,中学历史学科是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之一,被视为“枯燥、没意思的课”。我个人认为这除了教材过于庞杂、概括、枯燥之外,教师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高中历史教学成功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它使学生有持久的学习积极性,为良好教学效果的达成提供保证。

刚刚进入高中的新生,对高中历史课程的学法还不了解,因此在课程开始之初就必须着力于“活化”历史教材,在一开始就能让历史带给他们一种轻松和快乐。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除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展示物品、图片,或者影视片段,讲述历史典故外,还可以运用诙谐的语言来讲述历史,把死气沉沉的历史课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实践证明,在一开始就历史科给学生带来愉悦,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兴趣中进步”。相反,如果一开始就把学科知识拔高,不仅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更会使学生对这一学科的学习失去信心。

二、“学为人师,行为规范”——以身作则是有效开展教学的保证

“学为人师,行为规范”,这是北师大的校训,它告诉教育工作者,学识丰富是教书育人的基础,而品行端正、为人师表则是赢得学生尊敬、有效开展教学的有力保证。很多事情教师喊破嗓子,却不如自己先做出样子。事实证明,一个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既少不了言传,更少不了身教。

教师也有自己不懂甚至错误的地方,但如何对待自己的失误则关系到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品质问题。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好几次出现了自己讲错、说错的地方,它们或者被细心的学生发现并质疑,或者事后被自己察觉,但我都没有加以掩饰,更没有将错就错,而是及时承认、及时纠正。这样并没有使自己的威信在学生面前受到损害,学生反而更愿意把不懂的、有疑问的问题提出来,这更有利于以后教学工作的开展。

高中历史课程与历史观的培养 篇6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程 历史观 培养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134-01

历史观也称为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人的历史观的形成,除了与自己的经历、阅历以及所处的环境有关外,与其受到的历史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通常,一个健康的历史观能够帮助人们更好的认识历史本身,并且在重大时刻能够起到积极地作用。相反,一个不健康的历史观往往使一个人内心扭曲,甚至做出危害社会的事情。

现代社会在进入人文社会的时代,需要人们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人类的历史。新课程要求下,高中历史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在整个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框架下,使学生培养起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和社会史观。通过这些历史价值观的认知,将学生打造成为全球视野和人类大历史宏达背景的观察和理解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需要。

一、高中历史课程中的特点和趋势

课程本身的内容和风格决定了该课程的价值观导向,那么高中历史课程本身倡导的历史观也与课程本身内容的风格有很大的关系。

1.多样化

多样化是自由化的一个前提,只有人们有了选择的权利和选择的可能,才会真正获得自由。高中历史课程从内容上倡导多视野的理解,对于任何一个历史事件,都会提出不同的观点,同时也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对于历史事件提出自己的意见。世界观和历史观再也不是能够单纯通过思想教育能够解决的问题了,随着媒体业和互联网的兴起,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宽,获取信息越来越便捷。互联网上对于某一事件往往也持很多不同的观点。作为一名高中历史老师,再单纯地将传统的历史观点强加给学生是不恰当的,反而会引起学生的方案,还不如给他们以自由,多提供一点积极向上的健康思维方式,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的思路,最终选择一种有益于身心和社会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这一切的前提都是信息和观点的多样化,,因为多样化才会引人去思考,才更容易有所收获。

2.唯物性

对待历史,无论是唯物或者唯心,都是人们对过去事情的一种看法。然而,事实证明,唯物史观更容易让人们认清现实,更容易从历史的痕迹中找到某种规律,循着这种历史轨迹进行前进,人们往往能够走上正确的道路。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核心的,但同一性质和水平的生产力可能与几种不同的生产关系相适应。这一理论和想法现在为大部分的人类所接受,并且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总结和指导性的作用。所以,高中历史中倡导的历史观是唯物史观,它并不是要消灭其他的史学观点,而是作为一种最有效的指导人们前进的一种历史哲学观点。这一点如果学生们能够遵循和仔细研究,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力量。

3.全球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行,综合国力蒸蒸日上,高中历史课程的重心也在悄无声息的变化着。全球化的国家需要公民特别是受教育者具有更高远的全球视野。这就将我们的历史从中华史变为了亚洲史甚至世界史。从更宽广的视野上对全人类的历史进行一个总体的了解,就会得出不同的看法。例如,我国唐朝西部局势的复杂直接导致了唐朝的衰落,而我国西部正是当时波斯大帝国的东部,两个历史上的大帝国还曾经打过仗。中国在汉朝时,大将军卫青霍去病西击匈奴致使匈奴向欧洲方向迁徙,最终这部分人在欧洲定居,他们的后人建立了匈牙利。蒙古的西征直接导致了欧洲中世纪黑死病的施虐,人们开始怀疑上帝,于是一系列的政教改革拉开了欧洲现代文明的序幕。

二、课堂上对历史观的教育

高中历史课程除了教会学生更多的历史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们正确的对待历史的态度,也就是历史观。

1.让学生走进历史

经常在高中历史课程中进行假设,假设将一个学生置身于历史人物当时的环境当中,那么他会做出如何的反应和应对,这是一个很有意思并且一直也说不完的话题。人们看待历史,毕竟是一种回望,不能够带着一种“已知”的偏见去看待问题,而是应该进入历史,真正设身处地为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事件考虑,才能真正体会到历史的变迁在很多重大的时刻看似由人人定其实是由社会的客观规律所定,也才能真正体会到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著名观点。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同时也是一种最为客观的对待历史的方法,是良好历史观形成的有效途径。

2.课堂讨论有利于还原历史的真相

课堂讨论是一个很好的高中历史上课方式,在历史课堂上,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某历史时间或者任务的评价或者讨论。例如,在对三国人物曹操进行评价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曹操阴险狡诈,有的则认为其率性而为,作为一个政治家,他手腕强硬,终究稳定了整个中国北方,为三国一同奠定基础;作为一个军事家,他处心积虑要一统天下却败于孙刘,华容道一案成为了大家的笑柄。每个人阅读的文献资料、媒体信息都有很大的不同,即使看到的内容完全相同,也会自然而然地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剖析。更大程度上的讨论会牵连出更多的信息,也就也为着与历史的真相更接近一步。

3.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输出历史观

向学生输出历史观并不是在课本上重点标记,也不是要学生死记硬背一字不错就能够完成的。首先,教师输出的历史观,需要学生们进行认同,才能够顺利的在学生心底扎根发芽。通过将重大历史事件讲故事的方法,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然后通过自己的渲染和讲述方法使得学生的历史观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就像三国演义以蜀汉为正统,当然读者就会认为曹魏是篡权,而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自然孙刘就成为了逆贼。

三、总结

高中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进行着变化,很多原来的历史观点不能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被遗弃,人们将从更广阔的视野上回顾整个人类的过往。老师们也需要一定的技巧来输出自己的观念,帮助学生培养其良好健康的历史观。

参考文献:

[1]张新伟.对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探讨.中学时代 2013年23期.

高中历史数学 篇7

一、挖掘并运用乡土史的意义

(一) 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乡土历史是祖国历史大河的支流, 热爱家乡是中华民族自信的源泉, 家乡辉煌的过去、灿烂的文化、名人的事迹是我们引以为豪的, 因为它描述的是发生在学生生活的地方的历史, 学生最感亲切, 感染力也强。利用乡土史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途径。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 进而热爱家乡, 促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昆山膏腴沃野、物产丰饶, 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 自古就凭借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便捷的水陆交通成为商贾往来之地, 并曾盛极一时。它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石器时代就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历朝历代都孕育出众多的名士鸿儒, 朱德润、归有光、魏良辅、顾炎武等人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并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存, 那句家喻户晓的“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至理名言, 至今仍是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对昆山乡土历史的开发和利用, 有利于学生了解昆山辉煌的历史, 增强对家乡的热爱, 进而增强对祖国的热爱, 能使学生树立革命乐观主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从而形成科学健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 有利于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乡土史是和学生生长和生活的地区紧密相关的, 他们对于有关故乡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古老传说、风俗习惯以至山水草木等, 都有着特殊的、浓厚的情感。对此, 学生必然会有浓厚的兴趣和学习的愿望。这样, 教师在教授涉及家乡的史事时, 学生就会有一种亲切感。在历史教学中注重运用乡土教材, 可以丰富教学内容, 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同时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的基础知识。

乡土材料的运用, 使学生易于形成历史表象, 进而形成历史概念。心理学认为, 人的思维活动和情感变化、往往是同知觉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对自己所在的地区比较熟悉, 而教师在教学中所运用的乡土史料与学生耳闻目睹的环境有关, 这样学生的脑海里就容易形成较清晰的历史表象, 塑造出较为生动的历史形象, 并使一些书本上抽象的概念知识, 在学生的头脑中有了具体的感受和验证, 这样有助于历史概念的形成。

乡土史的教学, 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有利于完成中学历史教学的各项任务, 丰富历史教学的内容和活动, 能够进一步提高历史教学的水平, 推动历史教学的发展。

(三) 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

培养学生能力, 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乡土历史的教学, 可以为发展学生的能力提供良好的条件, 只要历史教师有意识、有计划地充分利用这样的条件, 就能够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例如, 教学中充分利用本地区的历史实物和图片, 组织学生参观本地区的历史遗址和历史博物馆, 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使学生通过亲身观察, 了解到历史的真实情况, 认识到历史的发展过程, 体会到历史与现今的区别和联系。在教学过程中, 运用有关的乡土史料, 进行具体而形象的讲述, 可以增强学生的历史感,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同时, 乡土史教学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由于乡土史教学形式的灵活多样, 因而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记忆力的培养和训练, 特别是通过组织学生对本地区周围乡土史料和史迹的搜集调查、访问参观, 通过组织学生对本地区出现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座谈讨论及出版专刊、墙报等活动, 更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国外和国内的经验表明, 进行乡土历史的教学, 使得学生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地参与教学活动, 各方面能力得到综合发展。

二、整合乡土资源的策略

乡土史对学生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人们日益重视历史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乡土历史资源的收集和整理, 归根结底是为学生的充分利用服务的。通过对乡土历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把它变成学生的学习资源, 这就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教会学生开发、利用、掌握、处理信息的方法和技能, 让学生学会分析、归纳、评价、筛选、运用各种信息,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 进行专题研究与讨论。

对于高中生来说, 会学习 (指终身学习的能力) 、会思索、会研究 (指了解基本的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 应是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但是,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不懂得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不会查资料, 不会分析、解决问题, 不会写调查报告和研究论文, 缺乏基本的训练, 而且“唯上、唯书”的倾向十分严重。长此以往, 将严重影响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与素质教育的宗旨背道而驰。因此, 我们把开发和利用乡土历史资源的落脚点放在指导学生进行专题研究上。针对乡土历史中某一典型问题,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辩论。教师可选择大众关注的热点作为主题, 指导学生围绕主题确定论点, 收集材料进行准备, 在讨论中各抒己见, 相互交流, 相互促进, 共同提高。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请专业人员进行讲座和评点。

(二) 开展读书、读报和演讲活动。

首先教师要精选与家乡相关的古诗词、历史文学作品和报刊组织学生阅读。然后在学生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础上, 从中筛选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事件及社会生活, 并进行重组、整理、加工, 形成一种生动活泼, 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理解的形式, 最后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演讲。

(三) 利用寒暑假及“五一”、“国庆”长假, 指导学生对家乡旅游景区的人文景观进行实地考察。

结合教学内容参观相关历史文物及历史遗迹或调查、搜集、整理家乡历史变迁的相关资料, 参观名人故居、名胜古迹、历史博物馆等, 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注重应用的意识。这些丰富的人文景观, 为乡土史教学活动的实施提供了丰厚的教学资源。

(四) 开展乡土历史日活动。

这个设想是受到美国“全国历史日” (National History Day) 的启发, 它是以美国6—12年级的中学生为对象, 配合课堂历史教学举办的全国性历史竞赛活动。每年的历史日都有一个主题, 围绕这一主题开展一系列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期间, 历史教授, 高校历史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 中学历史教师和博物馆员大力协助, 计算机信息服务中心提供网上信息服务, 甚至总统图书馆也对参赛者开放。在研究过程中, 历史知识和其他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 在学术上和知识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增强了自信心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同时, 活动大力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做法, 为21世纪要求的新型人才做了素质和技术上的必要训练和准备。活动也有助于教师的继续教育和专业水平的提高。

高中历史数学 篇8

【关键词】历史地图;历史教学;应用

作为承载历史知识的载体,历史地图在我国新版历史教材中占有很大篇幅,这体现了社会了对历史地图的重视。另外,近年高考试卷中出现了一些文字和图片相结合的考试题目,进一步要求学校在历史教学中应给予历史地图足够的重视。现对历史地图进行详细概述。

一、历史地图的概念和特点

历史地图是承载自古至今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活动的载体,它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将人类漫长的历史呈现出来,它以静止的平面形式反映人类社会漫长历史时期中的各种活动以及人类的发展进程。首先,历史地图具有直观性。历史地图直观地展示人类生产生活活动,能简化学生对复杂知识的思考,提高学习效率。其次,历史地图与地理相关联。历史是依赖于地理而存在,历史地图中不同时期的地势地形图、生物分布图等也属于地理学的范畴。最后,历史地图不完全同于地理地图,它同时包括时间和空间两个元素,描述的是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人类活动。

二、历史地图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1)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高中学生处在特殊的成长时期,对新鲜事物的求知欲强。单调的文字和色彩会使学生对课堂和课本产生反感情绪,不利于教学的进行。历史地图没有大量的文字,色彩丰富,能引起学生关注,在欣赏图片的同时向学生传输历史信息。另外,教学中可利用历史地图引导学生由近及远地思考,发挥学生自觉性,由点及面的研究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2)提高教学效率。历史地图的引用,可使教师教学不必专注于讲解单调的文字,让课堂显得枯燥无味。教学过程中将文字和历史地图相结合,丰富教学内容,也更利于学生接受和学习,显著地提升教学效率。另外,互联网和电化教学同样能丰富历史课堂,对历史教学效率的提升给予帮助。

(3)以史为鉴,培养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历史是人类发展历程的总结,学生通过历史的学习可深入认识人类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结合历史地图,学生产生历史代入感,深刻感知历史的场景。另外,历史地图可加强学生心中古代自然环境和现代自然环境的对比,深入思考分析环境变化的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最后,历史地图可加强学生的爱国情结,通过对历史的了解和分析,产生使命感,为中华崛起而奋斗。

三、历史地图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1)应用历史地图帮助学生学习基础知识。高中历史知识大多是文字性的表述,对历史事件只进行笼统的概括,由于课本文字篇幅要求,其中细节不能完全展现出来。历史地图的运用可以很好的解决此类问题。历史地图涵盖信息量大,可以将必要的信息直观形象的传递给学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如果适当的结合长征线路图进行教学,则可以完美解决问题。学生可通过线路图清晰的了解整个过程,再加上教师适当的讲解和引导,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的效率便大大提高。

(2)应用历史地图提高学生对比能力和分析能力。运用历史地图将相似知识点对比讲解,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点中的异同,提高其分析能力,遇到相似问题能够举一反三,优化有效学习时间。运用历史地图,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解决复杂历史问题的思路,逐步提高学生自身独立分析历史问题能力。如考试中涉及到历史地图的辩论题。学生需深入分析历史地图中蕴含的信息,同时结合自身掌握的历史知识,最终对问题做出解答。

(3)通过历史地图引导,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历史地图一定程度上可以引导学生对古今社会状况的深入思考,探究其深刻涵义,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及理性的思考。比如学生对我国近代抗战史的思考。历史地图中可展示我国抗战的艰苦,还有一些图片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新中国的建立来之不易,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促使学生更加努力学习,将自己投身到我国伟大事业的建设中。

四、结束语

高中历史是高中教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而且历史跟地理和政治有一定的联系,在高考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随着国家教育政策的优化改革,历史教学中需要传输的知识愈发增多,这就要求高中在进行历史教学时优化教学方案,需求创新,提高教学效率。历史地图是人类历史的载体,其包含内容丰富,运用形式灵活。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图片的运用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本文阐述了历史地图的定义和特性,探析了历史地图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及若干应用,希望能给我国高中历史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蔡守兰.历史地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青海教育,2012(3):38

上一篇:伺服电机下一篇:汽车消费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