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随笔

2024-08-18

高中历史教学随笔(共11篇)

高中历史教学随笔 篇1

1、要始终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个中心目标,重视上好每堂课。为此,我做到:

⑴课前充分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优选教法,把历史教材所蕴藏的知识和用意准确地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我认为高一历史新课程的特点是以人为本,注重学习方法和技能的培养,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丰富情感意识和品质。而历史知识包罗万象,史料浩如烟海,如何选取典型而又有代表性的知识,说明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趋势,不能紧紧局限于书本,且有不可过多地使用补充材料,为此,要求老师必须谨慎地精选材料,优选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使学生掌握历史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学习、探究性学习的精神和品质,从而达到“授人以渔”、自我发展的目标。

⑵全力投入课堂教学。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语速适当,抑扬顿挫,力戒罗嗦重复平淡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2、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高中的学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兴趣广泛、热情奔放、情感丰富、有一定的自制力但有望往往容易受到不良习气的影响,因此,单靠课堂的教学,很难保证将学过的知识全面理解透切,为解决这一矛盾,我就充分利用晚上辅导时间,与学生逐个交流,搜集问题与困难,针对学生的疑惑,有针对性的解答,并与学生一起探讨高中历史课程的特点和要注意的问题,从而既拉近了师生的心理距离,增强了亲近度和信任度,有把同学们的学习推向了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趋势,使“学习兴趣、动机、技巧、能力”有机地统一起来,做到‘学然后知不足’、“教学相互推进”,较好地落实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各项教学目标。

3、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4、保持广泛的学习兴趣,利用多种途径搜集相关资料,不断扩宽知识面,为历史教学内容注入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观点。

目前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问题:学生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学习目标不明确者大有人在,普遍缺乏学习的信心和决心,对历史学习感到畏难,吃不得苦,心浮气燥,普遍贪玩。教学方法有欠缺,有待改进。

高中历史教学随笔 篇2

一、补充史料, 丰富教学内容

新课程注重新材料及由新材料创设的新情境, 而新史观也要靠新史料来体现。作为普通中学历史教师, 即使有当今至为便捷的网络手段以及极为易得的几乎无限量的电子书籍, 但是囿于自身的知识结构、学识水平, 以及收集、整理、检索及辨析能力的不足, 都使得以上看似无限的资料来源在作用上大打折扣。

《随笔》中的作者因其自身素质及史学素养, 引用的史料是很有价值的。有两篇是谈苏联解体的, 分别为《赫鲁晓夫一语道破天机》 (2010.1) 和《盖达尔的盛世》 (2010.5) 。

不可无休止地利用人民的信任。我们共产党员, 每个人都应当像蜜蜂一样地去培植人民的信任。我们好像是布道的神甫, 许诺说天上有个天国, 可眼下却没有土豆吃。只有我们极能忍耐的俄国人民能够忍受, 可是靠这种忍耐成不了大事。我们又不是神甫, 我们是共产党人, 我们应当在地面上给予这种幸福。我当过工人, 那时候没有社会主义, 可有土豆;如今社会主义建成了, 土豆却没有了[1]。

赫鲁晓夫的这一段话笔者拿来进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这一课的导入, 让学生判断是谁说的, 为什么会这么说?

1933年到1934年, 还有战争期间和战争以后, 都闹开了饥荒。那往往是全家饿死, 甚至全村死绝[1]。

1958年以后, (苏联) 垦区产量即徘徊不前, 1963年更是急剧下降。这一年全国的人均粮食产量为483公斤, 甚至低于俄国1913年人均540公斤的水平。无奈之下, 只得作出到国外大量采购粮食的决定。为此动用了国家黄金储备的三分之一 (372.2吨) 。

1972年苏联爆发严重的农业危机。这一年, 到国外采购粮食近3000万吨, 一举打破世界的粮食平衡。1975年粮食欠收, 苏联为增加粮食进口, 只得到国际金融市场上大量举债, 并且动用本国的外汇储备[2]。

在苏联农业集体化的作用和影响的讲解中又引用了以上几则材料, 并让学生回答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接着引导学生理解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虽然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但农业上的失败无疑是其直接同时也是深层次的原因, 并因此认识农业的重要性。进而使学生理解计划经济搞封闭是绝没有前途的, 市场经济才是发展的必由之路, 即使是强大如苏联也不得不被动地融入国际贸易和金融体系。并进一步强调全球化是必然趋势而不可逆转, 并验证中国改革开放的正确性和必要性。

《欲与伟人试比高》 (2009.4) 提到毛泽东逝世后身高被演绎得越来越高的现象。《奴才的创造性》 (2010.1) 讲到清朝很多大臣做官的心诀为“多磕头, 少说话”, 其中多磕头竟然还成了一些大臣强身健体的锻炼方式。《愤青太监寇连材》 (2009.6) 叙述了慈禧的一个心腹太监在甲午中日战争后给慈禧上了一道谈论时政的折子, 结果被杀的史实。这几篇轻松诙谐中又不乏思辨, 其资料既可以作为史料辅助课堂教学, 也可以用来活跃课堂气氛。

二、修正教材观点

中学历史教材不论是当年人教版一统天下还是现在数家共鸣, 都还是不可避免地有大到史观评价上的失误甚至错误, 小到史实上的失真或错讹。我们中学教师平时细心阅读、仔细比对当然也可以发现一些问题, 但是, 问题是多方面的甚至有的还有很大的未知性。另一方面作为中学教师所拥有的知识储备、知识结构和史识能力及工作的压力也使得我们难以发现其中的问题。

《随笔》中有好些文章通过对史料发掘提出的一些观点有利于修正和丰富教材观点。

如林则徐在我们的教材中一直是形象高大, 即使说到他的思想中有封建纲常色彩, 那也是有其历史原因, 并不改英雄本色。但是已经到了近代, 如果仅在国内比较, 那也只能是瘸子里面选将军, 不能说明什么。在教学中, 笔者引用了《英夷不怕林则徐》 (2010.2) 和《大梦谁先觉———从渡边华山的西学之路反思林则徐的功过是非》 (2011.1) 中的一些材料来向学生展现全面真实的林则徐。

英国要攻中国, 无非乘船而来, 它要是敢入内河, 一则潮退水浅, 船胶膨裂, 再则伙食不足, 三则军火不继, 犹如鱼躺在干河上, 白来送死。

况茶叶大黄, 外夷若不得此, 即无以为命。

美利坚并无国主, 只分置二十四处头人, 碍难便行传檄。

夷兵除枪炮外, 击刺步伐俱非所娴, 而腿足裹缠, 结束严紧, 屈伸皆所不便, 若至岸上更无能力, 是其强非不可制也[3]。

通过以上几则材料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林则徐当时对西方的真实的认识水平。但是, 比起当时认为有林则徐在英国就不会得逞的很多人来说, 林则徐依然还是比他们要高、比他们更清醒。毕竟林则徐在当时的中国还是最先进的人士之一。下面这则材料就很能说明问题。

他 (林则徐) 在遣戍新疆的途中写给友人的一封信中, 曾经这样总结道———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 若我炮不能及彼, 彼炮先已及我, 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炮, 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 须辗转移时, 再放一炮, 是技不熟也。……真令岳、韩束手, 奈何奈何[4]!

之后继续引导学生思考, 对于已经是近代人物的林则徐, 我们对他的评价当然不能仅限于国内。而与西方又没有太大可比性。笔者就选择了日本西学领军人物———渡边华山。与渡边华山相比, 林则徐又相差太远。早在1830年代后期, 渡边华山就认识到:

“西夷皆专于物理之学, 故而, 审度天地四方, 不以一国为天下, 而以天下为天下, 因是, 颇有广张规模之风气。”“古之夷狄为古之夷狄, 今之夷狄为今之夷狄。”“时势既今非故, 故议古论今者, 如胶柱鼓瑟。”[3]

通过这样几段材料, 几个环节的分析, 使学生对林则徐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并修正和丰富了教材观点。还使学生能够进一步认识到, 从当时中日双方西学领军人物之间的差别来看, 日本后来超出中国绝不是偶然的。

《今夜为谁流泪》 (2009.2) 、《奥巴马的胜利以及我们的抉择》 (2009.2) 、《有一种不叫非暴力》 (2010.3) 等篇虽然翔实史料不多, 但对我们教材中有关美国种族歧视问题和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评价还是有一定的修正作用。

三、加强史料研习

作为中学历史教师, 日常教学和备课中的史料研习应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中学应试教育的繁重压力及环境等的不协调, 都使得史料研习方面的训练几乎没有。有意识、主动地进行史料研习训练固然必要, 但是质量和效率又很难有保证。《随笔》中有关史料研习的文章有不少。如《回忆与档案》 (2010.3) 中有这样一段:

“1949年底至1950年初, 毛泽东访问苏联。12月16日到达莫斯科后的当天晚上6点, 斯大林在克林姆林宫会见了毛泽东, 进行了两个小时的谈话。参加会见的中方翻译是师哲先生, 苏方翻译是费德林先生。对参加会见和谈话的人物, 两人在回忆录中的说法就有很大不同。师哲说参加会谈的有苏共全体政治局委员, 费德林印象是除了斯大林和毛泽东外, 只有双方的两位翻译。而根据中苏双方两份档案记录的一致说明他们两人说的都不对。”[5]

这样一段材料展现给学生之后, 很大地提高了学生对史料研习的兴趣以及对史料甄别的认识程度。因为通过对这一段材料的展示, 可引导学生认识到, 同一件事, 即使是亲历者的记忆与表述也是有可能不准确的。这更警醒我们, 即使是当事人的叙述也要详加甄别才能使用。

《二次革命后的黄兴》 (2010.4) 通过对大量史料的梳理揭出黄兴许多骇人的史实。读完此文, 我们即使对其推论有存疑态度, 但对其中的史料分析也会印象极深。

四、引入不同的视角

历史学科专业能力的高低, 其中一方面的衡量标准在于能否全面地、多角度地分析、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现在新课程强调新史观也并不是否定所谓的传统史观, 而是希望引入各种史学观念及行之有效的史学研究方法, 开阔大家的思路, 从而尽量全面客观地分析研究历史。《随笔》中有些文章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与教材明显有很大差异, 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视角。

《值得纪念的中国第一部宪法》 (2008.5) 讲的是清末的《钦定宪法大纲》而不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题目就可以看出对它评价较高, 这就给了和我们教材不同的视角。想想也是, 为什么德意志帝国宪法和日本帝国宪法是宪法, 清王朝制定的就不是呢?

《看哪, 这个奇怪的儒家》 (2010.3) 主要讲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张君劢。文中谈到他不仅认为儒家思想和民主宪政有内在的联系, 还基于此观点并结合西方宪法作为主要起草人之一起草了1946年的《中华民国宪法》。这也和我们教材中引入民主、发展民主就必然要反对儒家思想的观点是相悖的。

《辛亥革命的五个岔路口》 (2011.2) 通过辛亥革命前后, 慈禧弥留之际派人下手毒害光绪成功、汪精卫等人刺杀摄政王载沣失手、辛亥革命时湖广总督瑞澂处事不当、吴禄贞发动起义未遂、袁世凯遇刺未死这样五个历史事件的发生或结果具有偶然性, 从而说明影响极为深远的辛亥革命其发生和发展很大程度是偶然的。这和教材坚持辛亥革命发生是必然的显然有分歧。

五、引发思考, 精神洗礼

新课程对于广大教师的要求提高了很多, 这也导致很多老师感到很不适应。为什么?因为不论是新课改之前, 还是新课改以来, 可以量化的要求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都是不成问题的。让广大教师真正不适应的不是更高的可以量化的要求, 而是如历史素养等难以量化的要求。怎么才能做一个既能达到新课程的要求又能得到学生钦佩的有思想的历史教师?只靠教材、教师用书、几种历史教学杂志是不够的, 而要去读专业历史研究的论文、论著又是大多数、甚至绝大多数中学历史教师精力和能力所能及的。

《随笔》中有大量谈论历史文化和民主人文精神的文章。有些是单纯从文化层面出发的, 更多的是从历史事件来切入的。如谈五四新文化运动有《五四与五四问责》 (2009.1) 、《回眸五四》 (2009.3) 、《革命的背后》 (2009.3) 、《一弹指顷去来今》 (2009.3) 、《告别五四, 发现保守主义传统》 (2009.4) 、《若舟车只有两轮》 (2010.4) 等。通过对这些文章的阅读, 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有一个深入理解自不成问题, 同时对近百年来的中国文化变迁也能够有一个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这对需要提高历史文化素养的中学历史教师是很有利的资源。鉴于这些文章在使用时因人而异的特点, 就不再一一展开了。

我们知道, 作为艺术家要达到更高境界需要文史哲知识, 科学家要达到更高层次需要文史哲知识进入其知识框架起作用。那么, 对于不求杰出但追求优秀的历史教师来说, 多阅读些文史哲方面的非历史教学杂志, 不是一种更高的要求, 而只是一种基本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述弢.赫鲁晓夫一语道破天机.随笔, 2010 (1) .

[2]述弢.盖达尔的盛世.随笔, 2010 (5) .

[3]王龙.大梦谁先觉——从渡边华山的西学之路反思林则徐的功过是非.随笔, 2011 (1) .

[4]周英杰.英夷不怕林则徐.随笔, 2010 (2) .

高中语文随笔化写作教学研究 篇3

一、随笔化写作及教学

(一)随笔化写作

随笔在文学中既是散文的一个分支,也是议论文的一种变体,因此具有两种文体的特性。现代的随笔更多地表现出一种自由、率性的特点,将作者的个性特点充分地表现了出来,是一种自由写作、自由练笔方式。随笔化写作的关键是“随”与“化”,“随”指的是各种顺从,写作者想法、观点、性格等各方面都要做到顺,重视学生的写作主体地位;“化”指的是学生写作过程。综合两者,可以得出:随笔化写作指的就是学生顺从自己内心意志、性格等而进行的写作,他们在写作过程中克服了一系列畏惧、焦虑等不良心理情绪,从而真实有情感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二)随笔化写作教学

随笔化写作教学,指的是教师使用这种写作形式训练学生写作能力,帮助学生锤炼自己的思想与语言。因为随笔具有随意性特点,这给了写作者更大自由度,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大的空间与自由,解除束缚,选取班级内部优秀随笔作品展示给学生,鼓励学生的写作热情。随笔形式自由、内容题材广泛、蕴含的感情也是非常真实的,这很符合学生个性化写作要求,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以随笔化写作教学替代传统作文教学,以提升学生对语言、内容等的敏感力。

二、高中语文随笔化写作教学策略

(一)回归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

随笔化写作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回归生活,让学生每天花上十几分钟时间,写上一段生活记录或者是心情感悟等,如果学生没东西可写,可以让其抄写一段自己喜欢的文字,主要是培养学生形成每天练笔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在有了写作兴趣与习惯后,教师要指导其学会观察生活中的事情,让其感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他们明白自己身边发生的一切事情都可以成为写作素材。教师要首先给出示范,例如看电视、读一本有趣的书、做了什么家务活及自己生活中的欢喜忧愁等等,都可以以随笔形式写出来,让其明白生活中处处都有写作素材。接着让学生养成写随笔、记周记习惯,根据教师的举例及启发,在以后的生活中注意观察事物、勤于思考,在随笔写作中自由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情。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读书交流,定期安排一些阅读课,让学生带着自己喜欢的书,在读的过程中做好读书笔记,从中感受到文字的魅力;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朗读自己准备的一篇文章,与同学共同分享。

(二)改进作文评价方法

教师应该改进对学生随笔化写作的评价方法,应该使用激励策略来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教师在随笔化写作教学中应该合理地运用激励策略,如日记积分法及随笔评读法,下面我们将具体介绍下这两种写作激励策略评价方法。学生写作水平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一定的量变才能促成质变,因此,采用日记积分法是符合学生写作水平提升规律的。教师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学生在写日记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记录自己生活、感悟,也可以摘抄积累一些好词好句。教师给出具体日记评分标准:每篇日记没有字数要求,学生每满一百字就能获得原始分5分,然后是书写分10分,如果出现书写不合格的学生则扣掉10分;学生每周的日记篇数也是不强制规定的,每篇日记记10分,进行累计计分,教师每周评出成绩得分最高学生,并给予颁发奖状等鼓励;教师还可以设置一项进步奖,对那些本周分数超出上周的学生颁发奖状。这个阶段重在量的积累,量变达到质变后,对每篇日记的内容、结构及语言等进行重新设置分数。每项各占10分,如果学生作品文采及感情都非常好的话,再酌情地加10到20分,每周依然评出周明星,给予奖状鼓励,给予进步学生颁发进步奖。

三、结语

高中语文随笔化写作教学是写作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写作方式给了学生更大空间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使学生在写作时有话可说、有感可发。学生在这种写作方式下也慢慢地会喜欢上写作、养成较好的写作习惯,写作水平与能力也会随之提升。

初中历史教学随笔3 篇4

“初中生——他们毕竟只是‘初中生’,不是大学生,更不是研究生!”所以,立足于“初中生”的基本学情,从他们当前的认知水平,思维习惯出发,才能探索出最合适、最恰当有效的教学方式。经过一学期的实践摸索与反思总结,有以下几点问题值得思考:

第一、历史作业的完成质量与考试的成绩似乎不成正比,以至于给学生这样一个直观印象:作业写与不写,与成绩的好坏没有直接关系!

第二、“历史发展脉络梳理——细节知识点总结类比——综合提问”这套的复习方法对于初中生完全不适用!对初中生而言,最科学的复习法就是一课一课的划重点法复习

有部分同学长时间不写作业,但考试依旧高分;可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平时非常认真,可成绩却不理想。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种现象发生在数学、物理等学科较为普遍,因为理科思维与个人智商的高低是捆绑式的。但对于历史——这样一门以开卷形式考察的学科,学科态度与成绩不成正比似乎就难以让人理解了。

其实文科也有其特殊的思维,不可否认,这与个人的“悟性”高低有关——语文、英语有相应的“语感”,历史同样也有“历史思维”,有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较强,再加上开卷考试的特殊性,他们只需上课听讲就能做到应对试题游刃有余。但有些同学则不然,他们的学习态度与最终成绩不成正比,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课堂效率,归根结底取决于老师教学的艺术!

老师教学的艺术,对初三的学生而言,最关键的就在于问题诱导方式的科学性。通过对数次考试学生答题情况的分析,发现大部分态度认真成绩却不理想的学生的主要失分点就是——答非所问。问题的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尤其是材料分析题,把书本中的知识点与材料中的话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学生不仅要掌握书本知识,更要会读懂材料,特别是要读懂问题的意思,把材料中的问题与书本上的考点正确衔接才行。而如何培养学生这种能力?关键就在于教师的问题诱导方式。

中学历史教学反思与随笔 篇5

一、学生对知识点不熟悉,许多字竟然不会读。由此可见,下课后,几乎没有学生去复习巩固(背笔记,做练习),更谈不上知识的升华。同时,也看得出学生的学习习惯比较差,课前不预习,上课不认真听,下课不去背书。

二、学生对老师强调多次的知识点仍然不会,例如粟字,我说了很多次这个字读SU,不少学生还是读LI,我都纠正不过来,太多人都在念LI。可见,学生,在上课时根本没听课,所以无论老师说多少遍都不会听到。同时,我也要反省,如何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与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兴趣,不断地去改正教学手段与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注重教学评价反馈,毕竟学习成绩是最让学校,家长,社会看重的。

三、学生学习积极性差,极少或不会主动学习。昨天,我已经讲完第一课了,我布置背书的任务。今天,我讲解北大绿卡练习,全班48个同学,只有不到十个人做了。由此可见,学生十分依赖老师的指示,不主动。因此,我作为他们的历史老师,必须不停地鞭笞他们前进,要相信好学生是老师逼出来的。

高中物理教学随笔 篇6

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着力引导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根据我校二类高完中学生大面积基础较差的实际情况,在优生极少的情况下,如何提高我校学生升学率,我谈谈我校高中物理教学的个人观点:

一、正确理解<<考试说明>>中的考试目标

根据普通高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参照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中学教学大纲>>,并考虑中学教学实际,制定了以下四面目标:

1、对自然科学知识的理解能力.重视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是新一轮高考改革的一个特点,虽然在高考中强调了对能力的考查,但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仍然是非常重要的,知识能力离不开知识基础的载体作用,离开了基本知识的积累,能力很难形成,强调对自然科学基本知识的含义,并能用适当的形式(如文字,图或表)进行表达,这个目标分为三条:⑴,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所谓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就是不但要知道它们的含义,还要知道它们的前因后果,适用条件,以及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⑵,定量描述自然科学的现象和规律,包括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以及用简单的图,表和数据描述物理活动的特征等.⑶,了解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和成果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通常这一条内容课本中是没有的,常出现在报刊杂志和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中.2、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自然科学是实验性科学,科学概念,原理和规律都是由实验推导出来的,教学过程中的实验有助于加深学

生对自然科学概念,原理和规律的理解,实验能力也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科学规律的重要知识常伴有实验是现行高中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本目标要求学生了解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会控制实验条件和使用实验仪器,会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解释实验结果(数据),并得出实验结论,能够根据要求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3、能读懂自然科学方面的资料,人们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和规律通常是用文字和图表来描述的,与文字相比,图表描述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因此常被各类科研文章采用,要读懂自然科学方面的资料,能看懂图表所备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判断,推理和计算能力.学生在阅读物理和化学方面的资料时,要着重了解所提出的新概念,新理念,新发现,新技术和新方法,同时还要能读懂图示的物理意义,以及有关物理意义,以及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定性与定量函数关系.4、对自然科学基本知识的应用能力,学习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仅仅停留在理解上是不够的,还要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这些知识去指导自然科学的研究工作,社会的生产和人类的生活,必须懂得自然科学知识的实用性和社会价值,本目标的试题有的需要物理学,化学,生物,其中一个学科的知识就可以回答,有的需动用物理,化学,生物,三个学科的知识来回答,尤其是以现实问题立意的试题,因为现实性问题常常是综合的.二、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改革物理教学

其实现实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发生的联系都是综合性问题,创新综合的思路非常重要,但我认为高考综合的知识点难度并不会比单科的知识点的要求高,题目不深挖,不铺开,但求全面地考察学生的阅读理解,综合思维,信息处理实践机会,具体的讲,要求教师,第一,要遵循现行普通高中教学大纲组织教学,其教学目的要突出以培养学生迎新精神和提高教学能力为重点,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第二,物理教学活动要注意与化学,生物学间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防治运用,坚持以学生为方便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物理教师的主导作用,优化物理学教学过程 ,第三,继续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与主动学习精神.三、打开图书馆,阅览室的“门”

物理教学必须联系实际,在抓基本知识点教学的同时,有意识到地联系生活生产和科研实际,充分利用图书室,阅览室的资料,组织学生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开设讲座,讲物理史故事,将现代科技新成就 ,如激光的广泛运用,全息照相的妙用,光纤在现代通信中的作用等,既激发学习兴趣,又增强现代意识,提高学生素质.四、具体做法

高一是高中阶段的基础,力学基础没打牢固,后面的知识理解起来就困难,高二是关键,我校学生一旦渡过高二,退学的学生就少了,信心也不会失去,高一教学首要任务是如何由初中物理过渡到高中物理的学习,如何由初中的简单学习过渡到高中的理解性学习是我们高一教师首要任务。即不能单一降低难度,也不能标高过度。高二物理

情境教学助力高中历史教学 篇7

情境教学方法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 有计划地使学生处于一种类似真实的活动情境之中, 利用其中的教育因素综合地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一种方法。

情境教学的运用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来进行构建。只有在普遍性的基础上注意情境教学的特殊性, 才能够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方能达到教与学的统一, 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情境教学的注意事项

1. 史实性

历史是研究历史的, 是以历史史料为基础进行研究与学习的学科, 其本身是真实的。这就要求在历史课堂上进行情境教学, 一定要尊重最基本的原则———历史的真实性。在还原历史情境时, 教师不可以信口开河, 不可以将电视剧、电影的一些情节随意运用于教学之中。教师必须要在有史料可循的基础上, 给学生还原历史情境, 这样才能保证历史的真实性。

如, 教师在讲到“新中国土地改革”时, 为了能够恰当地还原历史的真相, 可以到网上查找相关图片、准确的视频资料和相关原始资料。通过在课堂上展示这些资料, 让学生身临其境。这样才能在保证历史真实性的基础上让学生更加形象、深刻地了解到当年的历史。

2. 启示性

历史是有趣的, 历史是丰富的, 但是历史教学很多时候却是枯燥的。因此, 很多学生就错误地认为历史学习就是死记硬背。其实并非如此, 当然历史需要记忆, 如, 具体的时间、具体的事件的发生及当事人等需要记忆。但很多时候, 历史需要的是思维的延伸和拓展。这就需要借助情境教学来创造独特的环境以启示学生将历史思维的触角延伸得更广更深。

如, 在讲到“国民党政府灭亡”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 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探究其灭亡的原因, 就可以适当地在课堂上播放如“三大战役”“挺进大别山”等历史纪录片性质的电影。这样的做法, 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影片中轻松学习, 也能够让学生在进行观看电影的过程中, 注意捕捉细节探究出国民党政府灭亡的原因, 这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 这样的情境教学也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国民政府的灭亡, 能够更加清楚地知道当时的历史究竟是何样, 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三、情境教学的实施方法

1. 创设历史情境

创设合理的历史情境能够引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 鼓励学生相互合作, 促进学习。恰当合理的历史情境的创设还能让学生在情境中不自觉将自身置于历史之中, 体会历史发生时的种种感受。这种做法能激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让学生有想要参与其中的冲动, 使学生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之中获得相互学习合作的机会, 促进共同进步。

如, 在进行“国共第三次合作”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的时候, 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为两组, 一组为共产党, 一组为国民党。从两组中选派出同学扮演毛泽东、周恩来、王嫁先、蒋介石、王世杰、张群等历史人物, 设教室为重庆会场, 还原出当年国共两党进行谈判的场景。在谈判结束后, 还可以通过主持人来宣布国共两党和谈的成果, 借助旁白来阐述和谈及《双十协议》签订的历史意义。在谈判结束后, 还可以通过扮演历史人物的学生将1946年国共两党对待《双十协定》的不同态度、方式展示出来。

还原历史场景, 需要学生自己做很多的工作, 如, 搞清楚和谈的地点、时间、出席的人物、双方代表、协议签订的时间等很细小却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原本这些知识点在学生的眼中是枯燥的, 是难以消化的, 但是通过积极参与到这一历史情境的还原之中, 很多学生都能够切身感受到当年和谈的氛围, 就这样在轻松的氛围中弄清了很多基础知识。

2. 创设问题情境

进行历史问题情境的创设, 需要教师运用启发性的语言来进行课堂教学。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的思路能够被启发, 而不再是以前简简单单的照搬教科书的“为什么”和“怎么办”了。在此, 我们不妨再以“国共第三次合作”为例。

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图表的应用 篇8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历史历史图表 运用

一、引言

历史图表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实物以及历史数据等历史史实的直观演示。为方便教学,新版高中历史教材中补充很多相关图表,比如历史地图、历史人物图、考古文物图片、漫画、统计表等。作为历史课程资源的重要部分,历史图表是我们认识与学习历史的重要载体。在教学中,充分、恰当地运用这些丰富的图表资源,能使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新颖别致,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厘清历史线索、准确地把握历史概念、促进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运用,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历史图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1.利用历史图表导人新课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图表具有形象、直观、易懂、信息量大等特点,是历史学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图片材料导入新课,以增强教科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必修一“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为例,由于学生对古希腊知之甚少,所以,向学生展示了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高大雄伟的建筑以及奥林匹亚竞技会等一系列的时代精品,并且联系奥运会等知识内容,学生很自然增强对古希腊的兴趣。

2.挖掘图表特色,触发学生的兴奋点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读图。教师尽量采取问图的方式加以引导,让学生理解图片特色,从而触发学生的学习兴奋点。有的图表具有政治色彩,有的拥有时代的阶段特色,增加了历史的直观性和挖掘其潜在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当时历史人物的风貌,增强了图表在视觉上的吸引力。如学习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笔者将近现代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生活习俗、通讯与传媒,分类别、按时代顺序用大量丰富多彩的图片呈现出来,学生被迅速吸引,学习热情激发了出来。同时,让学生在阅读教科书的基础上对图片展开讨论,诸如图片的时代背景等。这样,课堂教学氛围一下子就高涨起来了,收获也颇丰。

3.利用图表拓宽知识

新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文字叙述为了概括历史的完整性,往往采取简述的办法。而历史地图在很大程度上又是文字和言语的延伸、补充和发展。这样,历史图表对课文内容、知识来说,就是补充和拓宽。比如必修二经济史中关于“新航路开辟图”的部分,在文字叙述中仅仅提到一句话,但此知识实质上非常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利用新航路开辟图补充了“地理大发现”的大致过程,使学生知道有四个大事件:一是“探寻新航路的重要突破”一一迪亚士航行;一是“新航路的发现”——达·伽马航行;一是“新大陆发现”——哥伦布航行;一是“第一次环球航行”——麦哲伦航行。这样的补充,强化学生对长达两个多世纪的“地理大发现”的宏观认识,同时引发了他们的思考,如此困难的航行为什么还能引起航海家乐此不疲的冒险呢?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深化了学生对新航路开辟的理解,同时也进一步深化了新航路开辟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认识,促进学生形成全球史观、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4.图文结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运用历史图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记忆。而且在教师讲授的时候配以图例,使教材中的史论找到可以支撑的史实依据,做到论从史出,这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共同得到发展,养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良好思维习惯和能力。如学习“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一课时,对于课文中古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必须让学生形成理性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明白古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城邦制度和民主政治制度形成的重要条件。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利用地图和文字叙述,总结出古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这一特点正是爱琴海文明的自然历史条件。经过这一教学过程,使学生对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有了一定了解,从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也加强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再如,在讲必修二专题二“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时,笔者出示了下面两张历史柱状图表,第一张历史图表年均投资额1912-1918年间比1895-1911年间呈现较快增长趋势,第二张历史图表年均办厂数1912-1918年间比1895-1911年间也呈现较快增长趋势。展开相关教学。

(1)请同学们综合上面两张历史图表,概括指出其主要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2)请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民国初年进一步发展的有利因素有哪些?通过出示上述两张历史柱状图表,重在让学生学会依据数据的增减判断相关历史现象发展变化的趋势。第一个问题旨在让学生得出“民国初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的结论;第二个问题则是对第一个问题的进一步深化。学生根据教材所学知识进行概括。这2个问题需要学生以历史图表为载体,学会自己概括。

最近几年高考历史卷,出现以图片、表格、地图等为载体的历史图表类材料题,其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对历史图表的处理能力及依托图表信息分析说明历史问题的历史阐释能力。由于该类题以直观的形式隐含较为丰富的内容,所以,颇受青睐。因此,不论是从教学还是应考方面,我们都要重视历史图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小鹰.高中历史教学中图表的有效运用,《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2年04期.

[2]陈善东.图表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江西教育》,2012年第6期.

高中数据库教学随笔 篇9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其中一个新内容是数据库学习,面对新的内容、新的概念,学生的心理反应是把新内容学习好,希望学习到一些实用的知识。我翻开课本,阅读了数据库学习内容,觉得内容比较单调,都是着重于数据库内容的介绍,几乎没有数据库的操作内容,这与学生的求知期望值可能有一定的差距。但这也给我的教学留下很大的空间,所以我决定将教学内容重新组织和设计。

一、提出数据库的直观概念。

数据库是什么?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很多亲戚和朋友,为了保持与他们的联系,我们常常用一个笔记本将他们的姓名、地址、电话等信息都记录下来,这样要查谁的电话或地址就很方便了。这个“通讯录”就是一个最简单的“数据库”,每个人的姓名、地址、电话等信息就是这个数据库中的“数据”。我们可以在笔记本这个“数据库”中添加新朋友的个人信息,也可以由于某个朋友的电话变动而修改他的电话号码这个“数据”。不过说到底,我们使用笔记本这个“数据库”还是为了能随时查到某位亲戚或朋友的地址、邮编或电话号码这些“数据”。实际上“数据库”就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按某种规则组织起来的“数据”的“集合”,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数据库可是随处可见的。如图书馆、银行、企业、超市等每天都处理很多的数据。

二、体验数据库应用系统

(一):

任务一:校本课程管理系统。录入校本课程和选修学生情况的信息,根据条件查找并统计相关信息,了解系统的主要功能和特点。

任务二: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录入学生的各种信息,根据条件查找并统计相关信息,了解系统的主要功能和特点。

任务三:电子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网上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查找并统计相关信息,了解系统的主要功能和特点。(P111图书馆网址)

任务四:教学资源库系统。可以在顺德教育信息网资源中心上传、下载学习资料根据条件查找并统计相关信息,了解系统的主要功能和特点。

要求:任意选择一个任务,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填写表5-4。表5-4.doc

回答问题:

1、该系统在存储、管理和检索信息方面有哪些优势?

2、当你在使用该系统时,有没有遇到你的需求而系统无法帮你完成的情况?请列举。

三、体验数据库应用系统

(二)以下任务各自选择一个完成:

任务一:使用和分析搜索引擎,了解搜索引擎在管理大量数据及其高效检索信息方面的优势。

要求:各小组选择主题和搜索引擎进行检索,填写表5-5(下载)。

问题:

1、如何将自己的信息或网站添加入搜索引擎?

2、利用搜索引擎检索到的信息量如何?为什么?

3、利用搜索引擎检索信息有什么优势和不足?

任务二:使用在线数据库检索信息,了解在线数据库管理信息及其检索信息的优势。

要求:各小组自选主题(如“海洋动物”、“粤菜”等)和要访问的在线数据库(如“中国自然资源数据库”、“国家百科全书网”等)。

四、提出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概念

图书管理员在查找一本书时,首先要通过目录检索找到那本书的分类号和书号,然后在书库找到那一类书 的书架,并在那个书架上按照书号的大小次序查找,这样很快就能找到我所需要的书。

数据库里的数据像图书馆里的图书一样,也要让人能够很方便地找到才行。

数据库的管理系统就是从图书馆的管理方法改进而来的。人们将越来越多的资料存入计算机中,并通过一些编制好的计算机程序对这些资料进行管理,这些程序后来就被称为“数据库管理系统”,它们可以帮我们管理输入到计算机中的大量数据,就像图书馆的管理员。

数据表:简称表,一个表就是一组相关的数据分类后(字段)按行排列,像一张表格一样。

五、分析几个概念:

按课本图示分析“数据库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数据库”的关系。

六、学生操作数据库

让学生操作(新增记录、修改、查询某学生某课程的任课老师等)校本课程数据库,直观体验数据库是怎么样的。了解数据库表之间的关系(如下图)。

六、拓展:设计一个“我喜爱的音乐数据库” 思考:

1、可以下载歌曲放入字段播放,定义数据字段类型:OLE对象,从文件创建对象,就可直接播放歌曲了。

2、可以设计多份有关系的数据表吗?

高中英语教育教学随笔 篇10

高一英语组 李晓娟

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学好英语这门语言,教育教学中有太多的东西值得我去深思,去探索。通过实际的教学工作实践,我认识到,高中英语教学不应该只满足于对单词、句型的概念化解释和程序化分析,那样只会使教学内容平淡、课堂气氛沉闷,使学生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来,使他们原有的兴趣和信心很快丧失殆尽。而针对学校高中学生的自身特点:他们大多数同学来自县城外农村地区,由于农村地区教育相对落后,对英语学习不够重视,还由于自身有自卑心理,不敢张口说英语,加之没有掌握适当的学习英语的方法,导致上课调动不起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只是消极被动地去接受知识,达不到预期的理想效果。

然而,该年龄段学生的优点是上课积极活跃,动手动脑能力强,同学之间有相互竞争的意识。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这些优点呢?,而且怎样才能做好高中英语的教学工作呢?我认为在实践中,在课堂上设置游戏,能够充分的激活课堂,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变成课堂的主体。现在就简要谈一下我对课堂游戏教学的一些浅显的认识和不成熟的看法。

一、适量的课堂游戏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从获得知识的角度讲,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学习者。有学者认为,应该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而自动的思考者。从发展能力的角度讲,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永远源于主体的积极过程,如果离开主体去不断地积极活动,那就没有什么智力的动力可言。这就充分说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挖掘学生最大潜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于唤醒教育的主体自觉,启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因为没有教育的主体自觉,学生只能是一群被人驱赶的绵羊。课堂游戏正是以学生自己的活动为中心,学生能普遍动脑、动手、动口广泛地进行交流信息,处于自觉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积极探求知识、发展能力提供了广泛的空间和深度。

二、课堂游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创新是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的又一基本要求。如何把创新精神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使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关键一点就是教师在教学时应给学生营造一个创新的环境。课堂游戏恰巧从根本上改变了封闭教学的沉闷局面,让学生参与到了教学过程中来。游戏走进课堂,把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变成了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过程;把重视传授知识变成了激发学生求知欲、好奇心、创造精神和开发学生潜能的学习过程;把教师从真理的代言人、至高无上的权威、传道授业解惑者,改变成学生民主、平等、自由地进行自我展现过程的操作者。一个宽松、广阔的创新环境悄然形成,它不断地启发、诱导学生在学到书本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造能力。学生的个性在游戏中得到尊重,尊重个性就是尊重创造。面对学生,我们应永远充满信任和期待,以爱的春风绽放每一朵春蕾,用信任的目光开启每一个心灵的宝库,使创新教育在英语课堂上得到真正的体现。

三、课堂游戏有利于培养树立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意识 现代教育主张不仅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创造,还要学会合作。社会发展越来越倾向于强调集体意识,善于合作被作为人的一种基本素质提了出来。一个人若想生存,就必须审时度势,学会在合作的基础上竞争,在竞争的过程中合作。因此,大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引导他们消除自我封闭的心理,妥善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项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幸运的是,课堂游戏恰好帮助我们改变了老师的一言堂,开辟了师生间、学生间平等交流的好场所。知识、能力、性格等方面各有差异的学生集合在一起,去发现别人的闪光点来启迪自己的思维。在游戏中,知识、能力、性格得到了相互碰撞和升华。在游戏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倾听,学会了赞美,学会了批评,学会了接受,而且还展现自我、认识了自我、完善了自我,使个性得到了和谐健康地发展,同时也养成了他们的合作精神。

四、课堂游戏可以让学生走进生活,开拓英语学习的新天地 游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英语,而且还会让学生懂得如何准确地运用英语。这一过程也正体现了语言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课堂游戏帮助学生冲破课堂范例的同时,还使他们的英语学习走进了生活。把窗户打开,让清风进来,使英语教学在不断改革在课堂游戏教学中,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的教法不同,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不同。教学得当,学生则学得轻松有趣、学的灵活,掌握的就好。反之,教师教法不当,学生就学的吃力、枯燥,甚至厌学。对学生的游戏效果应进行多方面的强化或者鼓励。在游戏过程中,应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肯定和表扬,帮助他们在游戏中学习,学会总结、创新,从而进一步强化游戏效果。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地发展,才会使他们具备创新人才所需要的品质。我们在课堂上设立游戏,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到快乐,而且还可以发展学生的各项素质。因此,让游戏走进课堂,不但可以使我们的英语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而且还能够拓宽学生学习英语的新天地。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应不断进行探索与创新,让游戏走进课堂,让我们的英语课流光溢彩,活力四射。

五、课堂游戏帮助我们改变了老师的一言堂,开辟了师生间、学生间平等交流的好场所。知识、能力、性格等方面各有差异的学生集合在一起,去发现别人的闪光点来启迪自己的思维。在游戏中,知识、能力、性格得到了相互碰撞和升华。在游戏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倾听,学会了赞美,学会了批评,学会了接受,而且还展现自我、认识了自我、完善了自我,使个性得到了和谐健康地发展,同时也养成了他们的合作精神。

课堂游戏可以让学生走进生活,开拓英语学习的新天地。总之,游戏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性手段,课堂中运用游戏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恰当地确定课堂游戏内容的原则就是为教学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决不能为游戏而游戏。就教学环节而言,恰当地确定课堂游戏应该做到三点:

第一,在课堂教学的准备部分,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就应该选用趣味性强,便于集中注意力,而且又能有效达到最佳状态的游戏。

第二,在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与教学相适应的游戏,把基本语言知识编排在生动活泼又能达到技能要求的游戏中。这一环节的游戏应把握时机而进行,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游戏的最佳效果。

探究高中历史教学 篇11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重要性

心理学研究认为,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主要从经验型思维向青年初期的理论性为主的抽象思维过渡,即学生可摆脱具体事物的形象,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性。表现在历史学习上,他们不满足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是什么,还要追根溯源,弄清为什么,并探寻历史发展呈现的规律。高中学生正处于尚未完全摆脱经验束缚上升到理性的成熟,学生思维发展往往具有不稳定性、可塑性,同时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思想活跃,善于思索,敢于质疑,且接触传媒信息较为广泛,这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提供了有利的时机。

一、引言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获取知识的双向交流过程,而历史教学作为培养中学生的教育基地,肩负着无比重要的责任。所以,如何开展高中历史教学,从而有效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则成为了人们倍加关注的话题。对此,笔者从以下几点出发对高中历史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分析,以期得到广大同仁的指正。

二、历史的概念教学

随着高考历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学科的概念教学也愈来愈受到广大中学历史教师的关注。历史概念教学是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对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认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同种类的历史概念有着不同的结构,如历史事件概念的内部结构就包括其发展过程的各种要素。但是,目前高中历史教学仍然存在学生对历史概念的不理解、概念模糊、张冠李戴等问题,这影响着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基于这一状况,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就必须改变,同时也要创新历史的概念教学。在概念性知识中,学科理论概念是学习的中心,学生只有掌握了历史学科的关键理论概念,才能理解和探讨历史各种观点和理论。面对历史教育的改革,教师应该及时跟上潮流,加强新课程理念的培养,运用现代化新理念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将不再惧怕历史学科中那些高度抽象的概念,并能逐步学会独立建构自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三、高中历史互动教学

互动式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要互相沟通,互相合作,以取得共同进步的教学理念,其非常注重内容上的实效性和互动性。历史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既指师生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方式和过程,也指师生间通过信息交换和行为交换所导致的心理以及行为上的改变。具体而言,高中历史互动教学是指在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生自主总结知识的结构和主线,领悟本课所学内容最主要的知识线索,从而使所学的知识和观点系统化。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应建立在师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要突出“做”的地位,强调在做中学,做中教,学教互动,做中反馈。而这种基础的实现,则要求历史教师要组织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互动教学中,教师的精心构思、巧妙设疑是达到理想教学效果不竭的动力。此外,學生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点,要在参与和体验的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逐步形成独立的探究能力。

四、提问的策略

课堂提问是一种高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巧妙置疑设问,必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提问的核心就是提出问题,这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途径。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师生和谐交流的一条主要渠道。教师要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去体会历史人物的思想和情感或感受历史情境中特别的社会现象。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避免以下几种提问:“对不对啊”“好不好啊”之类的提问;问题过浅、无需思考的提问;题意笼统、题目过大的提问等。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要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点拨、引导,指导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最终得出有效的结论。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多角度地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极好的锻炼。此外,教师还要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合理的反馈,或鼓励,或引导,以充分培养学生获取、组织和评价信息的能力。教师要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以及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来设计问题,并使之成为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保障。同时,有效的课堂提问对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及综合能力的提升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高效课堂的创建

高效课堂就是教师教得高效、学生学得高效的课堂。要想建立高效课堂,教师首先就要充分优化师生关系。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其次,学生要重视对历史课本中史料知识的学习,通过史料知识来加深自己对历史的真实感受。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愉悦的学习体验,并获得自身道德素质以及人格素养的提升。再次,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理解历史知识,进而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正确的、高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总之,新课程改革给高中历史教学带来了诸多的冲击和挑战,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起点和机遇。高中历史教师要采用开放的、高效的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自由的教学氛围当中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让学生主动了解历史、分析历史,并且思考历史与现在的联系,从而有效提高了高中历史的教学效果。

总之,高中历史教学不是教师随便讲讲、学生背背就可以的,历史教学必须要讲究方法,要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积累、多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并努力探索适合学生、适合课堂、适合教材的教法。此外,高中历史新教材的众多特点,为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构建了广阔的舞台,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挈机。历史教师要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创造性活动,促使学生成为主体,从而促进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不断掌握新的知识。

上一篇:廉洁自律准则学习计划下一篇:高中课堂学生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