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故事教学

2024-05-21

高中历史故事教学(共12篇)

高中历史故事教学 篇1

一、情境教学的定义

情境教学方法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 有计划地使学生处于一种类似真实的活动情境之中, 利用其中的教育因素综合地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一种方法。

情境教学的运用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来进行构建。只有在普遍性的基础上注意情境教学的特殊性, 才能够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方能达到教与学的统一, 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情境教学的注意事项

1. 史实性

历史是研究历史的, 是以历史史料为基础进行研究与学习的学科, 其本身是真实的。这就要求在历史课堂上进行情境教学, 一定要尊重最基本的原则———历史的真实性。在还原历史情境时, 教师不可以信口开河, 不可以将电视剧、电影的一些情节随意运用于教学之中。教师必须要在有史料可循的基础上, 给学生还原历史情境, 这样才能保证历史的真实性。

如, 教师在讲到“新中国土地改革”时, 为了能够恰当地还原历史的真相, 可以到网上查找相关图片、准确的视频资料和相关原始资料。通过在课堂上展示这些资料, 让学生身临其境。这样才能在保证历史真实性的基础上让学生更加形象、深刻地了解到当年的历史。

2. 启示性

历史是有趣的, 历史是丰富的, 但是历史教学很多时候却是枯燥的。因此, 很多学生就错误地认为历史学习就是死记硬背。其实并非如此, 当然历史需要记忆, 如, 具体的时间、具体的事件的发生及当事人等需要记忆。但很多时候, 历史需要的是思维的延伸和拓展。这就需要借助情境教学来创造独特的环境以启示学生将历史思维的触角延伸得更广更深。

如, 在讲到“国民党政府灭亡”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 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探究其灭亡的原因, 就可以适当地在课堂上播放如“三大战役”“挺进大别山”等历史纪录片性质的电影。这样的做法, 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影片中轻松学习, 也能够让学生在进行观看电影的过程中, 注意捕捉细节探究出国民党政府灭亡的原因, 这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 这样的情境教学也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国民政府的灭亡, 能够更加清楚地知道当时的历史究竟是何样, 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三、情境教学的实施方法

1. 创设历史情境

创设合理的历史情境能够引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 鼓励学生相互合作, 促进学习。恰当合理的历史情境的创设还能让学生在情境中不自觉将自身置于历史之中, 体会历史发生时的种种感受。这种做法能激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让学生有想要参与其中的冲动, 使学生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之中获得相互学习合作的机会, 促进共同进步。

如, 在进行“国共第三次合作”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的时候, 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为两组, 一组为共产党, 一组为国民党。从两组中选派出同学扮演毛泽东、周恩来、王嫁先、蒋介石、王世杰、张群等历史人物, 设教室为重庆会场, 还原出当年国共两党进行谈判的场景。在谈判结束后, 还可以通过主持人来宣布国共两党和谈的成果, 借助旁白来阐述和谈及《双十协议》签订的历史意义。在谈判结束后, 还可以通过扮演历史人物的学生将1946年国共两党对待《双十协定》的不同态度、方式展示出来。

还原历史场景, 需要学生自己做很多的工作, 如, 搞清楚和谈的地点、时间、出席的人物、双方代表、协议签订的时间等很细小却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原本这些知识点在学生的眼中是枯燥的, 是难以消化的, 但是通过积极参与到这一历史情境的还原之中, 很多学生都能够切身感受到当年和谈的氛围, 就这样在轻松的氛围中弄清了很多基础知识。

2. 创设问题情境

进行历史问题情境的创设, 需要教师运用启发性的语言来进行课堂教学。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的思路能够被启发, 而不再是以前简简单单的照搬教科书的“为什么”和“怎么办”了。在此, 我们不妨再以“国共第三次合作”为例。

在教师组织学生还原了历史情境后, 可以马上创设问题情境。 (1) 如果国共没有此次和谈, 那么在抗日胜利后, 是不是马上就会爆发内战? (2) 如果此次和谈失败, 那么国共双方谁会先挑起战争?试从双方军事实力、现行政策等方面进行阐述。■

高中历史故事教学 篇2

高中课程改革在不断深入推进,关于如何上好历史课,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标准不一而足。结合自己将近一年的对于历史新教材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目标明确可行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和教学的重大目标是培养人格健全、知识丰富、自立精神强烈的未来社会建设者。

对应到我们的历史教学,“人格健全”需要明确历史教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有机渗透做人处世的品德教育;“知识丰富”需要明确历史教学“知识”目标,有序传授真实可信的历史知识;“自立精神强烈”则需要确定历史教学的“能力”目标,有效培养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则贯穿其中。

要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我们必须要做到两点:

第一,了解学生情况。即了解学生不同阶段的现有知识、能力水平,预测其未来发展状况等,从而确定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如必修二专题二的第一课《近代中华民族工业的兴起》中,在高一新授时,由于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的限制,我们的目标应定位于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简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基本史实和体会民族工业代表人物的创业品质。高三复习时目标就要进一步探讨其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体会民族工业的代表人物所表现的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第二,分析教学内容。历史学科的课程资源主要是教材,分析教材必须结合历史课程标准,因为教材可以有不同的版本,但课程标准是唯一的,它是教材编写、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考试评价的纲领性文件。只有在充分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才能确定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就我们江苏地区而言,无论选用人民版的还是人教版的教材,都要注意研读课标的前提下,研究、对比两种版本教材的表述方式其教学要求,以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如必修一的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第一课,人民版和人教版的内容各有不同表述,但我们可以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能力目标是“概括、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结合今天中国人的思乡情结、祭祖行为体会宗法制对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影响。”

目标的预设和确定之后,和教学方式一样,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围绕大目标,还要注意随时适当的微调,针对不同的班级的学生,甚至同一个班级内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要有适当的生成,这样才能促进所有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课堂形式思辨灵活

关于历史课的课堂教学,是这次新课改的重点。我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请教,采取传统型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充分准备(备课),依次完成对历史原因、过程、结果的分析(中间穿插师生谈话与一问一答),再以不同的形式对历史的因果发展来个小结,注重挖掘教材和历史知识结构教学。课堂教学中我力图循序渐进、完美地分析教材。结果当我把教材分析完毕后,总失望地发现历史所蕴含的乐趣和学生天生的兴趣早已消退得荡然无存。另一方面,课时内容容量大是新课程的一大特色。尽管课堂上尽量压缩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可是由于课堂教学中教师追求面面俱到,以至于课堂教学尚未成功下课铃声已经“革命”的事件常常发生,并且形成一种恶性的循环。

长时间里我都无法理清课堂教学的头绪,急切地想要改革,可是又不知道到底该何去何从,直至后来参加了一次市里的高中历史新课程研讨活动。我学习这次活动中的公开课经验,完全放弃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彻头彻尾地进行问题教学模式:课堂上基本不讲教材,以创设问题情景为重心,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从而使学生认识历史事物,在问题设计上以拓展型的问题为主。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初衷是想把课堂完全放手给学生,目的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但是学生在初中阶段习得的历史知识毕竟有限,而且是处于亟待梳理中。这样全面放弃传统、完全不搭建知识结构的教学显然不适应“国情”,学生难以适从,而且就考试的效果来看也不是很好。

艰难的摸索过程让我明白:历史新课程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不能照搬,每一位历史教师都应该在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完善新课程下的新模式。

三、关于自身的问题与思考

问题所在:

1、教学知识点的处理还不够顺手,因为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变化很大,哪些知识该补哪些不补,尺度上很难把握。

2、教学深度处理还难于把握,基于新课改刚开始,无前人可鉴,无高考可寻,教学应教到哪一个深度,很难把握。过于理论的话,学生上课兴趣不过,而过于简单的话,又担心知识讲解不到位。

3、学生的历史兴趣调动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很难找到一个度。到底关注基础较好的学生,还是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这其中很难把握。

4、新课程理念的贯彻不是很到位,尤其教材中容量大、学术性、思辩性强的章节,往往不尽人意,有时过于注重细小知识的分析,造成课时紧迫和教学难度增大,或把握不住主线作蜻蜓点水式处。

我的反思:

1、继续深入地研究新课程标准,以新课标指导教学工作,处理教学内容,把握教学尺度和积极推入新课程改革。

2、继续以调动学生的历史兴趣为主,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历史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学生个性。

3、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以课标为指导,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主体,积极稳定地处理历史教学问题。

高中历史教学简析 篇3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创新与应用正成为这个社会越来越明显的特征,必然也成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作为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重任的教育正在由社会生活的边缘走向社会生活的中心,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轴心”。顺应这一趋势,教育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造就创新人才作为面对新世纪的价值趋向。为此,本文特就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如下探讨:

一、提高历史学科的课程实用价值,让学生“乐”学

首先,我们至少应该向学生显示历史学科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的作用,比如可以改革历史考试方法,用写作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調动学生运用历史思想、寻找历史依据的积极性;也可以增加课堂教学内容,联系当今世界所发生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指导学生对世界形势发展加以认识;还可以在校内多办一些历史学科的课外活动,如开设历史讲座、展示学生的历史小文章、搞一些历史性的纪念活动,等等。总之,校园要强化历史学科的气氛,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受到感染,让他们觉得至少在学校里,学好历史课还是有用武之地的,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会逐渐增加。

其次,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成功心理,使学生“喜”学。高中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与初中比较,普遍感到困难,出现“怕”的情绪。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采取有效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成功心理,这对稳定学习兴趣有极大作用。我们可以结合教学由浅入深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一层次的内容,作出达标的要求,对学生每达到一个层次,进行及时的评价和鼓励,让学生觉得自己是一个成功者,有信心进入下一个层次学习。再比如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让他们在不同的场合获得不同的成功感觉,可以对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正确的学生作出当众表扬;可以对作业中有出色解答或独特见解的学生予以高分;也可以让学生在校内办的刊物或壁报上发表一些作品,如历史小论文、历史漫画等;或者将学生的优秀作品推荐到公开发行的报刊杂志上。总之,教师要对学生的每一点成绩和进步多加以肯定和鼓励,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抱有信心,最终保持历史学习的稳定兴趣。

最后,要重视对历史理论的学习,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会”学。不过在基本历史理论的教学中有一点要注意,那就是要控制好“度”。高中学生毕竟认知水平有限,如果要求过高,理解不了,对学习历史就怀有畏难情绪,就会“厌”、“怕”。因此,教师要深入细致地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材施教,根据学生接受能力限度,不能加重学生学习负担,更不能使他们不堪重负而丧失学习信心、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实施开放式教学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已不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必须打破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变学生单纯地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变学生单纯从教师或书本上获取信息为从各方面(包括电脑网络)获取有效信息;变学生单纯在学校、阶段性学习为向社会学习、终身学习,这才是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为达到上述目的,我们可以做一些尝试,具体做法是变原来的封闭式课堂教学为“开放式”教学。这一模式又可分为规定型开放式教学、主题型开放式教学和自主型开放式教学。所谓规定型开放式教学是指教师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教师规定的内容,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并用历史小论文的形式体现学习的成果。一般在普通高中学生中,主要就采用这种方式。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进行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我校开展教研的有利契机,配合教学内容提出《七七事变研究》这一课题,根据大家的兴趣,学生自行组建五个研究小组,组成总课题下的子课题组,分别是《七七事变发生的背景》,《七七事变后日本对丰台地区的统治及暴行》,《七七事变后丰台人民对侵华日军进行的反抗斗争》,《勿忘国耻反思组》。通过同学们的自己确定研究方向,亲自查找资料,撰写论文,不仅使学生学会以探究的方式认识重大的历史问题,从而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仅学会了探究问题的方法,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有助于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并且通过评价可以达到互相激励、启发、产生更多的新想法为目的。

四、针对创新思维特点,精心设计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既包含聚合思维,又包含发散思维,其中,发散思维是构成创新思维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在传统教学中,师生均习惯于以聚合思维思考问题,所以,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重点在于发散思维的训练。直觉思维是发散思维的基本形式,它是一种不借助推理形式而直接得出结论的思维方式。直觉思维并非胡乱猜想,而是个体长期积累的有关知识经验,在瞬间被调动起来产生快速综合的反应,是一种特殊的思维过程。教师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尝试运用直觉思维解决问题。

五、结语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4

历史的价值有待我们更深地研究,经过一段时间学习,我发现古今中外的伟大人物,无不对历史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他们善于借鉴历史,从历史当中采撷大量的精神财富。历史是一面镜子,是人类发展的过程记录, 读史可以明人心智,可以让人吸取经验,可以让我们学习先人的高尚品格, 一个漠视历史的人,他会被无知笼罩,他的眼界会受到限制,他的思维不会有更多的发展,纵然此人才华横溢,天赋很高,但他的为人处事必然会遭受逆境。现在的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能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综合素质,能带给学生很大的启示,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人类的社会的进程基本脉络,通过历史得以展现,在学习的过程当中,继承先辈的优良传统,学习古代的文化遗产,弘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掌握马克思主义真理,用科学的历史观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 在漫漫人生路上,要站在历史的角度上去思考社会宇宙和人生,学习高中历史,我们要更多地关注我们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历史命运,认真地学习历史,达到教学要求,培养健全的人格, 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要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1. 兴趣是成功之母。我们作为历史教师,应该感觉到很幸福,人类历史就是故事,每一个学生都喜欢故事,关键是我们怎样地表述教材,让学生在故事当中学到知识、掌握真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是很难,兴趣是人对一定事物和活动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内在倾向性。历史有它的学科特点,了解青少年的学习心理,掌握他们的动态,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如果在课内课外不下大功夫,不去研究学生、不揣摩课堂、不深挖掘教材,忽视学习,结果可想而知。最主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对历史发生兴趣,这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兴趣是人对一定事物和活动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内在倾向性,一个人一旦对某项事物发生了兴趣,就会对它孜孜不倦地研究,他会忘记了疲劳,会自觉地挖掘自身的潜力,我们完全可以用以苦为乐来形容。在这方面,心理学已经用大量的事实的证明。孔子曾经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是对兴趣的一个注解。兴趣促进他的精神会充分活跃,遇到困难能够主动地解决,这是他学习的内在动力, 远远不是外界的推动能够高达到的,同时兴趣也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 它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追求探索性,古今中外,任何伟大的发明无不来源于兴趣,因为这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

2. 避免让学生感觉历史枯燥。大量的数据说明,很多学生不喜欢历史,有人认为枯燥,有人认为学习的意义不大。仔细地研究教科书,发现确实存在着一些庞杂、笼统等缺憾,但这些并不是主要的问题,教师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活泼的教学方式,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工具,让历史课堂生机勃勃,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学习热情,这样就能够拥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3.“活化”历史教材。照本宣科是最失败的教学。学生们从初中毕业, 进入了高中历史课堂,学生们拥有各种各样的学习情况,他们对高中的历史课程的学法尚不了解,“活化”历史教材,把历史知识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们面前,让教学内容带给学生们一片轻松。课堂上不拘泥,打破教材的顺序,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来讲授教学内容。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加之展示实际的物品、丰富多彩的图片、扣人心弦的影视片段。教师要应用自身知识广博的优势,信手拈来大量的历史典故,让同学们了解我们人类的过去。讲述历史必须采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如教师能够做到口吐珠玑,巧妙地将历史教材的内容“活化”,让学生们感觉到无比的愉悦和轻松, 他们就能够对历史保持兴趣,对教师产生热情,对作业富有责任。利用学生们的年龄特点,给予他们大量的视觉冲击,讲述历史典故、让他们“接触” 大量的英雄豪杰,彻底改变死气沉沉的教学局面,让课堂自始至终洋溢着和谐的春风。举例来说,讲《清朝政局的变动》,当时正值辛酉政变,怎样吸引学生的兴趣呢? 我如下讲解: 当时的情况是,北京城岌岌可危,很多人都认为咸丰皇帝必然是束手就擒,没想到的是,咸丰皇帝是个长跑健将,他从北京三下五除二就逃到了承德避暑山庄,同学们呐,看来这个体育运动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可以让一个人变得健康,有的时候甚至可以救一个人的性命( 笑声) ,不过,咸丰皇帝在运动之前没做好热身准备,可能是用力过猛,结果病死在那里,慈禧借机发动政变夺得满清政权……看来一个人运动之前一定要做好热身的准备呀( 学生们哄堂大笑) ! 整个课堂氛围积极愉快,哪里还有学习的疲劳和枯燥? 我趁热打铁向学生们提出问题: 由于发生了皇帝死亡的事件,清朝政府发生了一些变动,你们说是什么变动? 主要表现在哪方面?

教材的叙述是文字性的,有它的限制,有时候似乎是平淡呆板,我们教师的讲解就要避免这个不足,让同学们感到学习是一个快乐的事情,学习过程始终在一个欢乐的氛围里,他们能够做到在兴趣中进步,在快乐中掌握新知,这样就能够轻松地实现就学的目的,达到教学要求。

三、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以此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对学生不要提出过高的要求,为了避免让他们产生畏难心理,学生们毕竟有很大的学习压力,他们所获得的材料的渠道有限,需要教师很好的引领,下面谈一谈学生提高创新能力的途径。

1. 让学生自由自在地发表意见,前提是给他们设置一个很好的题目。 美国历史上的西进运动画是否存在着美中不足?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究竟对谁更有益处?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哪些等。

2. 引学生进行更深层的思考。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有新的观念介绍给学生。可以给学生引进一些史学研究新动态,让他们的视野得到充分的拓宽。

3. 历史是对过去的记载,历史有它的使命。历史曾经的过去,现在是以后的历史。因此我们要关注生活中的热点,如讲1929 ~ 1933年的经济危机,我就向同学们提出,历史上都出现过几次经济危机? 我们现在有没有经济危机? 最近的经济危机是哪一年? 这场教学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使命感,学习是一种任务,将来有很多事情应该去承担,让他们的注意力都得到提高,从而促进他们的思维达到最佳的活跃程度。

综上所述,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的增加和能力的改善, 就是要求教师们在教学中渗透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学会领悟历史的真谛。

摘要:历史是一面镜子,是人类发展的过程记录,读史可以明人心智,可以让人吸取经验。探讨了历史学科的巨大作用,并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进行了细致地阐述,最后诠释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

高中历史故事教学 篇5

摘要:表现性评价是指“通过学生自己给出的问题答案和展示的作品来判断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表现性评价的常用形式有历史小论文、口头表述、历史情境演示及历史调查四类。表现性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表现性评价是客观测验量性评价的反思与革新,是传统性评价的补充。

关键词:量性评价 质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形式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呈现出许多的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尤其是对学生的评价方面,测验考试这种量性评价成了对学生的唯一评价标准,过分强调教师对学生这种上位对下位的评价模式,忽视了对质性评价作用的认识与实践。在这次新课程改革浪潮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着重于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所以课程设置中增加了学科研究性学习等内容,反映了今后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受到了重视。但在贯彻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如何来评价学生的这些能力呢?表现性评价能很好地完成这一任务。

一 什么是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最早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并以其明确的评价标准、客观的评分规则、灵活的评价方式以及有效的评价结果为教育界所推崇。

表现性评价目前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美国教育评定技术处(TheU•S•Office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1992)将表现性评定界定为“通过学生自己给出的问题答案和展示的作品来判断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此定义主要有三层含义:

第一、表现性评价,学生自己必须创造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即答案)或用自己的行为表现来证明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而不是选择答案。

这样就侧重于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学生建构各自独特的答案,因为答案没有对错之分,不提供被选答案,以便使学生有充分作答的自由,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二、表现性评价,评价者必须观察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作品或者思考等。它是一种直接的描述性的评价,相对于传统的纸笔测验而言,不仅仅是一个分数,能较好地反映了学生发的状况。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详细的评分规则进行观察和记录才能全面、完整、真实地体现学生的准备、参与、反思和改进的过程,要经过长期不断的观察、记录、收集和整理。

第三、表现性评价,要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表现性评价的目的不是在于评价,而是在于重视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定目标、自我评价、自我调整,从而促进学生学习非结构性知识,发展实际操作能力,获得全面发展。表现性评价是学生发现问题、自我提高的一种方式。

以上三层含义总的来说,都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好表现性任务给学生,这种任务可以让学生生成书面的或口头的答案,或者是参与群体活动,或者是创造具体的产品。并且根据任务,明确评价的准则,根据高中历史学科的特殊性,考虑这一任务中包含的知识技能是什么,要考查学生哪一方面的和水平,按等级水平用准确的语言进行描述,并赋予一定的分值,将分值与相应的等级水平联系起来构成评分标准。

二、历史教学中常用的表现性评价形式

(一)历史小论文

这是在历史教学中最常用的表现性任务的形式。让学生或学生群体就某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某一特定的历史专题进行史论结合的评述,发表自己对这一人物、事件、现象或专题的创造性见解。通过这种形式,学生学会查找资料、分析文献;学会组织、构思论文;学会处理文字、语言表达;此外学生还要创造性、批判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作出评价。

对于历史小论文,一般采用以下评价标准:

A级

能对某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某一历史专题做出史论结合的评述;论点突出、论据充分;能质疑求真,有创造性;语言较流畅,条理较清晰。

B级

能对某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某一历史专题做出评述;论点较突出;能引用历史材料论证;语言较流畅,条理较清晰。

C级

小论文写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介绍;论点不明确;对论点缺乏材料论证;语言不够流畅D级

小论文写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简单介绍;没有论点;语言不流畅,缺乏条理。

(二)口头表述

口头表述是指要求学生以独白或对话的形式来完成的表现性任务。如做课堂演讲、参与辩论等。通过口头表述的测查,可以较好地反映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的逻辑性和概括能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思维过程以及对所掌握知识的理解程度。很多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开展的“课前三分钟”、作业演示、回答问题等让学生说出他们的知识,在此过程中使用其口语技能,学习的目标集中于语言的流利及交流技能的方式上。辩论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口头表述,让一个学生与另一个学生或一组学生与另一组学生对立起来,评价则集中于论证与辩驳的逻辑与说明的质量上。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很多史学界争论的未定的观点可作为任务提供给学生辩论,如在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Ⅱ》第6课中的“近代前夜的危机”中就可将“康乾时期是盛世或是危世”表现性任务。

对于此类形式,有很多的表现性评价,可采用以下评价标准:

A级

论据鲜明,典型充分,提问有针对性,反驳切中要害,雄辩有力,条理清晰,反应敏捷,分工合作,配合默契

B级

论据比较鲜明、充分,提问较有针对性,反驳比较有力,条理清晰,反应比较敏捷,分工合作,配合默契

C级

论据不够充分,提问缺乏针对性,反驳没有抓住要害,条理比较清晰,反应比较敏捷,能较好地分工合作

D级

论据很不充分,提问完全没有针对性,反驳无力,没有条理,分工、配合不当。

(三)历史情境演示

为配合或代替真实情境中的表现,局部或全部模拟真实情境而设立的表现性任务。在历史学习中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创造性地将他们对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理解表现出来。如在学习岳麓版的《高中历史必修Ⅰ》中的第一第二单元后,可以让学生用简单语言和动作扮演秦始皇、唐太宗、屋大维等历史人物,体现其特点。又可以布置表现性任务让学生

按小组或个人分别设计演示秦朝、汉朝、唐朝、宋朝、明朝及清朝皇帝与大臣之间的关系。在学习岳麓版的《高中历史必修Ⅱ》中的第13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时,可布置让学生分别演示不同时期的见面礼等,以此类推。

这类表现性任务,可制订以下评价标准:

A级

站立姿势自然,与听众保持良好的目光接触,面部表情适当,有效使用肢体语言,音量适当,吐字清楚,以有条理的方式呈现观点,正确使用修辞,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理解准确而且以很好的方式表达。

B级

站立姿势比较自然,与听众有较好的目光接触,面部表情较适当,较有效地使用肢体语言,音量适当,吐字清楚,以有条理的方式呈现观点,能正确使用修辞,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理解比较准确而且以较好的方式表达。C级

站立姿势不自然,与听众保持较少目光接触,面部表情不自然,不能有效使用肢体语言,音量过小,吐字不够清楚,阐述的观点没有条理,使用修辞不正确,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理解不准确而且表达的方式不适当。

D级

站立姿势非常不自然,与听众完全没有目光接触,所阐述的观点完全没有条理,使用修辞错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理解完全错误而且表达的方式很不适当。

(四)历史调查

这也是一种按要求作出的能力表现,学生从中计划、实施及解释经验研究的结果。历史调查可以评价学生是否运用了适当的探究技能与方法,可以评价学生是否形成了适当的观念框架及对所调查现象是否作出预测、而后收集、分析数据,展示分析的结果,假设其发展方向或可能的错误等,最后是能有效地交流调查的结果。例如对家乡历史名胜古迹、历史名人、历史传说或革命传奇等的考察和调查。学生既可以个人完成,也可以组成研究性学习小组共同研究合作完成。

对于这类历史调查,一般可以有以下的表现性评价:

A级

内容详实,能清楚介绍历史名胜古迹、历史名人或历史传说的历史、概况;对参观、考察或调查的结果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并言之有据;对宣传、开放、保护名胜古迹能提出较合理的意见。

B级

内容较详实,能较清楚地介绍名胜古迹的历史、概况;对参观或考察的结果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能简单地提出保护名胜古迹的建议

C级

能介绍名胜古迹的历史、概况;对参观或考察的结果能发表一定的见解和看法

D级

不能清楚地介绍名胜古迹的历史、概况对参观或考察的结果不能发表任何意见,抄袭他人作品。

„„

三、表现性评价的意义

美国哈佛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Gardner)在1983年的《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和存在智力等九种智力,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这世界上就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表现性评价就是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重在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这正是新课程改革中学生评价所倡导的方向:关注学生个体间发展的差异性和个体内发展的不均衡性,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标准分层,重视评价对学生个体发展的作用。

历史故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篇6

【关键词】历史故事 兴趣 知识拓宽

教学是什么?对于此,答案各有不同。其实,教学就是发生在教室力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角无疑是学生和老师,试想,如教学中没有师生的交往和互动,那教学岂不成了照照本宣科的灌输。历史,是人类过去故事的载体,是发生在过往的故事,它不是简单的材料,也不是单纯的数据,而是记录事实的材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以历史故事为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听历史故事中去探索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这不仅可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清楚地了解历史,也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其历史认知。

一、借助历史故事,丰富学生学习兴趣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生的是‘鸦片战争,你知道鸦片战争是发生在哪一年吗?”“同学们,你知道马克思吗?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在历史教学中,这种开场白并不少见,教师要么直接告诉学生今天的学习主题是什么,要么是以问题的形式来导出学习主题,虽然这种方式直接切入主题,但却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历史教学的导入环节以历史故事为切入点,借助图片、视频而呈现历史故事中的人物、事件等来吸引学生,可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采用让学生讲的方式进行,这样也利于活跃课堂气氛。

以《天平天国运动》为例,对于洪秀全学生都有所了解,教学中以洪秀全落第生病的故事来作为切入点而引出拜上帝会,辅以《天平天国》短视频,即可以问题“天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而启发学生去思考,从而引入新的学习内容。

二、借助历史故事,促进学生知识构建

在历史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喜欢了以知识点为线索让学生识记、背诵,如《国共的十年对峙》对“八七会议”的学习,要学生找出时间、地点,分析其内容和意义。的确,在教学中让学生去掌握知识点是尤为重要的,但如果单纯地以知识点为主,而不能让学生理解,获得体验,学生会很快忘记这些知识。在探究过程中应用历史故事,用故事把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串联起来,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历史事件。但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注意,故事不宜太长,否则会占用课堂探究时间,只需以故事而引出知识点或让学生把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即可。

以《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中对《本草纲目》的学习,可引入李时珍“亲尝曼陀罗”和“巧试药性”的故事,这样更利于学生理解其时间、作者、内容和地位。在应用历史故事来引导学生探究时还需注意,有时故事要利于学生把握重点,突出难点。如《国共的十年对峙》中遵义会议是一个难点,而其中“转战贵州”是遵义会议的前提,对此,很多学生不理解,教学中以周恩来和李德(原名奥托布莱恩)的争吵故事切入,湘江失利后,挽救红军也就成为了当时的重要抉择,于是也就有了“转战贵州”的战略。当然,在引入故事的同时,也要注重以问题作为启发,如在该环节中,可追问“毛泽东转兵贵州的意见为什么能够得到中央大多数领导的肯定?(避免了红军覆灭)这件事说明了什么?”这样更利于学生结合故事而展开探究活动,从而更好地把握知识点。

三、借助历史故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从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来看,应试很久还是较重,在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更多侧重的是让学生把握当次课堂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的考点知识,而对学生的历史知识丰富却不太注重。结合高考的情况来看,历年高考中对学生综合历史知识的考查是重点。在教学中以历史故事来串联起历史事件,让学生由此及彼,不仅利于学生整体把握历史事件,也可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以《抗日战争》为例,教材主要是围绕抗日战争的爆发、日军侵华的罪行、中国人民的抗战三个点展开的,其中日军侵华的罪行探究中首先要了解整个战争的过程,其中就可引入“七七事变”、“日本对重庆轰炸持续6年10个月”、“日本人在洛阳的统治”的故事,引导学生对整个战争过程进行梳理,同时更好地借助历史故事而让学生去了解历史中的事件。如日本人在洛阳的统治中,通过故事可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日军侵华的暴行,这也为后面探究日军的罪行的表现奠定了基础。在教学中借助历史故事,以故事引导学生去了解历史,丰富其知识面,这对学生学习历史是大有裨益的。

教学不是单纯的倾囊相授,不是机械的“我讲你听”,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喜欢历史,在喜欢的基础上能去主动探究,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达成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历史故事,以故事来吸引学生,激发其兴趣,在对历史事件探究的过程中融入历史故事,串联起知识间的联系性,这更利于学生去建构系统的历史知识,获得体验。同时,一个历史故事往往会有很多延伸的故事,在对历史故事进行探究中,学生的知识面可得到更好地的丰富,这对学生了解历史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尤平. 历史故事与德育教育[J]. 时代教育,2012(18).

[2] 赵士祥. 神入历史与理解力培养的教学研究——以历史故事的教学价值为例[J]. 历史教学(中学版),2012(06).

[3] 刘丽红. 历史故事在教学中的应用[J]. 吉林教育,2009(Z2).

高中历史故事教学 篇7

一、当前高中历史教学存在问题探析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那么当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哪些问题呢?

1.导入“华而不实”, 学生情绪调动不在点上

从高中历史教学内容来看, 教材中的知识都是过去完成时态, 构建与史实相似的历史情景能够有效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其思维虚构出尽可能完整的历史。不过有些教师为了调动课堂气氛, 搞了很多“华而不实”的东西, 不但没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反而让学生感觉历史和自己的生活很遥远, 觉得没什么探究的价值, 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

2.提问“劳而无功”, 学生的思维开放度不够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灌输式教学显然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为此问题教学法应运而生, 教学任务被隐藏于一个个问题之中, 学生的智能情在解决教师预设的一个个问题中得到发展与提升。可是采用问题教学法进行教学, 如果问题的设置与提问方式不科学, 容易导致学生的思维浮于表面, 提问“劳而无功”, 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有如下几个:

(1) 提问方式不符合记忆规律, 例如提出“辛亥革命是哪一年爆发的?”这样的问题, 学生的回答必须是要记住才行。对于记错了的学生, 也无法将正确答案与某一个时间点联系起来。如果换一种问法:“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 现在请你算一算辛亥革命是哪一年爆发的?”两种问法相比, 前者孤立, 学生难以记住, 而后一种问法拉近了学生与历史时刻的距离, 下次遇到这个问题, 只要想起老师讲这个问题是哪一年就可以了。而高中时间就那么短, 迁移容易, 记忆深刻。

(2) 提问过于显性, 没有调动学生进行深层次思维。例如提问:“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如何?”这个问题的答案在教材中可以直接找到, 学生不需要进行深层次思考。同时也容易让学生形成一个错误的认识, 就是只要记住教材就可以了。这样, 理解教材的深度不够, 更谈不上生成新问题了。

3.总结“画蛇添足”, 课堂的延展性不强

学生课堂学习时间只有45分钟, 课堂结束前要进行合理的总结, 将教学引向课外。纵观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实际, 有很多教师的课堂总结仅仅是和学生一起简单回顾那节课课堂所教的内容, 这种蜻蜓点水式的总结收效甚微。课堂总结应侧重于一节课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感悟到的历史研究方法, 将这种体验与感悟凸显出来, 有利于学生将课堂所学用于课外的研讨之中。

二、生本教育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1.要注重教学设计的精细化

教学设计是完成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 我们备课时必须注重思维逻辑上的通顺与环环相扣, 以便于能够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高中历史教学。精细化教学设计不仅仅要解决教材在教学逻辑上的问题, 而且还要帮助学生解决抓不住课文重点的问题, 使每个教学步骤都符合学生认识水平发展的需要。

2.要注重渗透人文素养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的高中历史教学, 无论是教学方式方法还是思维模式都滥用了科学教育的模式, 以不断提高学生成绩的合格率、优秀率以及升学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硬生生把生动有趣富有人文意义的历史课变成只能用来死记硬背的科学公理, 丧失了历史课程在人文素养方面的作用。当前的历史教学存在教学目标不清晰, 教学计划不统一, 未形成体系, 教学方法僵化单一, 对爱国主义投入较多, 忽略了基本的人权、民主、公平、法律和创新等人文教育内容等问题。这使人文性的教育变成了单纯概念性的知识, 无法让学生真正地信服和认同, 也无法通过这类肤浅的知识了解到什么是真正的人文精神。

高中历史故事教学 篇8

历史故事就是根据实际生活真正存在的人物和发生的事件以叙述的手法向人们展示出来,经过人们的口口相传历史故事有所改变,一些优秀的部分、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被保留下来,当然历史故事大多会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历史故事在某些方面对传统文化有继承的作用,这些故事也都是发生在过去的,所以也就会具有连贯性和独特性。

二、历史故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途径

1.对历史故事进行筛选。

在很多教材都会有历史故事的引进,一些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也会向学生简述一些历史故事,以帮助学生理解或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历史故事的选择就显得格外重要,教师在选择历史故事的时候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真实性较强、针对性较明显;有助于建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而且故事应该短小精悍不占据过多的课堂时间。

2.选择适当的方式呈现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的内容如果选择好就能在历史教学中发挥很大的积极作用,因此呈现的方式更为重要,而现在的教学设备愈发先进,呈现的方式也多种多样,例如:教师口述、图片、影音等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最合适的方式。

3.如何利用历史故事。

(1)利用历史故事抛砖引玉。

历史故事对于提高历史教学效果有着非常明显的积极作用,这也就成为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环节。教师需要在必要的时候呈现出一段历史故事抛砖引玉加深学生的思考与理解,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保持充足的好奇心,去探究。但是教师也应该注重讲述历史故事的时间,否则也会消耗学生精力,难以回归主题。

(2)利用历史故事进行质疑。

历史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但是传统文化包含了精华和糟粕,因此教师就可以在讲述历史故事之后提出相应问题,让学生去质疑、去思考。鼓励学生根据教师的故事进行提问、分析材料的内容,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头脑里形成更加完整和系统的知识网络,这样也就能更加深刻地掌握、消化知识。

(3)利用历史故事掌握真实历史。

虽然历史故事在传播的过程中会有不同的版本,但是故事中的关键人物和事迹都会被保留下来,故事的发展也与实际历史有很大的关联性,所以历史故事可以成为学生了解历史人物和重大事件的背景,理清相互关系和真实规律,从故事中获得道理,让故事和历史的联系更加紧密,这样有助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

(4)利用历史故事展示现象揭示规律。

历史事件的发生不可能只有一个因素在起作用,通常经济、政治、文化等等都会成为历史发展的催化剂,当教师列举非常经典的历史故事的时候,就应该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让学生掌握历史的发展规律,从而帮助学生学习得更深刻、清晰。

(5)利用历史故事进行知识强化。

高中历史的理论性和综合性更强,所以难度也会有所提升,很多知识都是非常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因此教师说一些历史故事,有助于降低历史知识的理解难度,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师在讲述故事的时候应该简洁明了、通俗易懂,这种丰富简洁的历史故事才更能帮助学生学习历史知识。

(6)利用历史故事连接知识点。

在历史教材中都会有一段历史故事,或许是相关专题报道,这样的历史故事有着更强的连续性,因此也就成为一些知识点相互连接的重要方式。

(7)利用历史知识总结课堂内容。

历史故事具有广阔的利用空间,历史故事的使用不仅仅限于课堂的开始阶段,还可以在课堂即将结束的时候。历史故事也是总结教学内容和对下次课程进行铺垫的方法之一。

(8)利用历史知识阐述道理。

很多时候光靠历史知识不能完全让学生懂得其中的道理,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学生可以从中学习优秀的内容,也需要在失败的历史中吸取教训,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提高自身道德情操。

三、结语

本文首先进行了关于历史故事的概述;其次说明了历史故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途径,其中包含:对历史故事进行筛选、选择适当的方式呈现历史故事、如何利用历史故事、最后分别说明了利用历史故事的方法和手段,例如:利用历史故事抛砖引玉、利用历史故事进行质疑、利用历史故事掌握真实历史、利用历史故事展示现象揭示规律、利用历史故事进行知识强化、利用历史故事连接知识点、利用历史知识总结课堂内容、利用历史知识阐述道理。在本文中笔者对于历史故事融入历史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而全面的介绍,这样有助于提高现有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己的能力也有所提高,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摘要:随着新课改工作的推行,很多课程的教学方法都有所改进、教学效果也有所提高;历史课程在高中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就成为历史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问题;其中很多口口相传的历史故事都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将这些历史故事引进到课堂中也许可以提供历史教学的新思路。

关键词:历史故事,高中历史,教学

参考文献

[1]黄军.历史故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2]郑浩.“故事叙述”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4

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探讨 篇9

一、史料教学的重要意义

史料是了解和认清过去的媒介,是历史学科的重要研究凭证,所有历史结论的得出都离不开史料。若历史研究缺乏史料,那么历史知识就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历史教学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若要更好地进行历史教学,使学生真正学习历史、感悟历史的源远流长,教师就必须重视史料教学,并积极正确地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史料,使史料成为教学课堂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选用史料应遵循的原则

(1)多样性。在史料教学过程中,保证史料类型的多样性至关重要。教师在选择史料时应尽可能选择种类多样的史料,力求做到文物资料、图表数字资料、地图资料、影像等多种史料结合利用。史料类型多样的同时,更应注重史料视角或所涵盖的历史信息、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等的多样化。例如,讲到科技发展的消极影响时,教师授课同时可以出示几张照片,包括19世纪末美国街头蜘蛛状电线照片、河流受化工污染的照片、大城市高楼耸立通讯发达的照片等,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高科技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利与弊。

(2)典型性。史料的选择在多样性的同时,必须立足于基础知识和教材重点,这样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历史事件和理解史实意义。史料的存在形式,可分为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两种。实物史料则是人类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被遗留和保存下来的有形物品,可信度要比文献史料高。文献史料是后人对历史作进一步探索研究得到的材料,虽有一定的可信度但不及实物史料可信度高。因此,教师在选择史料的时候,应尽可能选择更真实、更典型的史料。

(3)针对性。史料的选取应考虑高中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生的理解能力。在选择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尽可能选用学生易理解掌握的史料,当然过于简单的史料就没有选用的必要。比如在讲授科技对城市化的影响时,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数据:“1760年英国5万~10万人的城市只有一个,1851年则达到13个,1921年英国城市化水平达到77%。”

三、史料运用是关键

(1)利用史料导入新课,串联历史内容。高中历史的教学课堂,不管是新课还是复习课,巧妙地展开课程切入导学都能使教学效果更佳。利用史料导入新课是一种较好的方法,不仅始终以历史为课堂主线,更避免了学生直接翻阅历史书本的枯燥无趣。例如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讲解,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些青铜器、中国古代瓷器的照片让学生辨别,接着查阅官营私营手工业的史料记载,再看看世博会中展出的旧中国和西方的工业品,一系列的史料呈现后紧接着让学生进入讨论阶段,探究归纳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并分析中西方发展的差异性和产生差异的原因,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新课学习状态。当然,教师在新课教授过程中还可以利用史料串联历史内容。将所有具有一定关联性的历史事件有机串联,不仅能让学生复习巩固学过的历史知识,更能加深学生对历史意义的理解。

(2)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解读历史的能力。在课堂中向学生提出问题是史料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设问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史料教学的成败和史料价值的发挥。学生通过解答相关历史问题,才能对史料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应富有启发性、多样性和层次性,并能通过改变问题的制约因素使学生认识到条件改变则结论也随之改变,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同一问题从多个角度设计问题,给予学生多个思考方向,提高学生解答历史问题的应变能力。

(3)史料训练课堂内外相结合,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史料教学要想达到最佳效果,收获教学硕果,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史料学习进行一个课堂内外有机结合的长期训练。史料教学绝不是单纯只在课堂上讲解一些史料那么简单。所谓的史料训练课堂内外相结合,就是让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收集一些历史资料并能与课堂中运用的史料巧妙结合,课堂中的基础训练和课堂外的提高训练有机结合,使学生养成课前自主预习、搜集相关历史资料的习惯,然后在课上通过学生之间的成果分享、分组探究或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答疑解惑,对史料进一步整合分析。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主动,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方法 篇10

一、历史课的知识串联法

所谓知识串联法, 就是抓住历史线索。这线索犹如网之纲, 纲举目张, 基本知识就会一网而尽。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 上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 这是历史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 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 好像用线串珠子一样。

比如, 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 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 按一定的地点、区域或国别范围来讲授历史;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 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 (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 , 往往贯穿了整个时代, 中国民主革命史与孙中山、毛泽东的名字几乎密不可分;以历史事件的发展为线索, 讲清起因、经过和结果, 就可以知道每一种历史现象的兴衰过程。此外, 还可以把握一定的社会矛盾为线索, 分清两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解决矛盾的基本方式 (改革和革命) , 以及矛盾产生、发展、激化和消失的过程。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原理来分析历史问题, 我们就会发现一切历史事件都是由一定的社会矛盾引发的, 而历史事件又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 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必须同一定的社会矛盾联系起来, 如评价历史事件的性质要看其主要方面, 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要一分为二。

可见, 历史教学抓线索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线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路, 教学思路又是由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教学条件来决定的。一个成熟的教师, 其教学思路必然是十分清楚的, 有条不紊的, 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方式的, 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采用不同的思路来组织教学。

二、历史课的点面交叉法

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最重要的是要找准“点”, 以“点”带“面”。所谓“点”, 就是历史纵向和横向联系的交叉点, 即坐标。我上课时, 往往抓住某一个知识点, 谈今论古, 谈古论今, 或者谈中国论外国, 或谈外国论中国。比如讲到世界某段历史时, 我就问:“这时的中国怎么样?”公元1—2世纪, 西方有个罗马帝国, 东方有个东汉帝国, 不同的是前者是个奴隶制帝国, 后者是个封建制帝国。讲到现在的“中东和谈”, 就说一说犹太人的苦难历史、现代的几次中东战争, 帮助学生分清是非曲直, 并介绍一些书目让学生去借阅。这种点面交叉法, 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历史课的教学点, 还包括现实社会的一些“热点”和“焦点”问题, 启发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有人也许会认为这样做, 上历史课会离题, 扯得太远了。其实不然, 首先, 从历史的角度讲现实问题, 是符合古为今用的教学原则的;其次, 学生对现实问题比较关注, 也感到比较困惑, 如果我们从本学科的实际出发, 对这些问题进行有说服力的讲解, 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其效果将是不言而喻的。

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图表的应用 篇11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历史历史图表 运用

一、引言

历史图表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实物以及历史数据等历史史实的直观演示。为方便教学,新版高中历史教材中补充很多相关图表,比如历史地图、历史人物图、考古文物图片、漫画、统计表等。作为历史课程资源的重要部分,历史图表是我们认识与学习历史的重要载体。在教学中,充分、恰当地运用这些丰富的图表资源,能使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新颖别致,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厘清历史线索、准确地把握历史概念、促进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运用,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历史图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1.利用历史图表导人新课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图表具有形象、直观、易懂、信息量大等特点,是历史学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图片材料导入新课,以增强教科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必修一“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为例,由于学生对古希腊知之甚少,所以,向学生展示了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高大雄伟的建筑以及奥林匹亚竞技会等一系列的时代精品,并且联系奥运会等知识内容,学生很自然增强对古希腊的兴趣。

2.挖掘图表特色,触发学生的兴奋点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读图。教师尽量采取问图的方式加以引导,让学生理解图片特色,从而触发学生的学习兴奋点。有的图表具有政治色彩,有的拥有时代的阶段特色,增加了历史的直观性和挖掘其潜在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当时历史人物的风貌,增强了图表在视觉上的吸引力。如学习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笔者将近现代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生活习俗、通讯与传媒,分类别、按时代顺序用大量丰富多彩的图片呈现出来,学生被迅速吸引,学习热情激发了出来。同时,让学生在阅读教科书的基础上对图片展开讨论,诸如图片的时代背景等。这样,课堂教学氛围一下子就高涨起来了,收获也颇丰。

3.利用图表拓宽知识

新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文字叙述为了概括历史的完整性,往往采取简述的办法。而历史地图在很大程度上又是文字和言语的延伸、补充和发展。这样,历史图表对课文内容、知识来说,就是补充和拓宽。比如必修二经济史中关于“新航路开辟图”的部分,在文字叙述中仅仅提到一句话,但此知识实质上非常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利用新航路开辟图补充了“地理大发现”的大致过程,使学生知道有四个大事件:一是“探寻新航路的重要突破”一一迪亚士航行;一是“新航路的发现”——达·伽马航行;一是“新大陆发现”——哥伦布航行;一是“第一次环球航行”——麦哲伦航行。这样的补充,强化学生对长达两个多世纪的“地理大发现”的宏观认识,同时引发了他们的思考,如此困难的航行为什么还能引起航海家乐此不疲的冒险呢?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深化了学生对新航路开辟的理解,同时也进一步深化了新航路开辟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认识,促进学生形成全球史观、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4.图文结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运用历史图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记忆。而且在教师讲授的时候配以图例,使教材中的史论找到可以支撑的史实依据,做到论从史出,这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共同得到发展,养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良好思维习惯和能力。如学习“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一课时,对于课文中古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必须让学生形成理性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明白古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城邦制度和民主政治制度形成的重要条件。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利用地图和文字叙述,总结出古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这一特点正是爱琴海文明的自然历史条件。经过这一教学过程,使学生对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有了一定了解,从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也加强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再如,在讲必修二专题二“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时,笔者出示了下面两张历史柱状图表,第一张历史图表年均投资额1912-1918年间比1895-1911年间呈现较快增长趋势,第二张历史图表年均办厂数1912-1918年间比1895-1911年间也呈现较快增长趋势。展开相关教学。

(1)请同学们综合上面两张历史图表,概括指出其主要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2)请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民国初年进一步发展的有利因素有哪些?通过出示上述两张历史柱状图表,重在让学生学会依据数据的增减判断相关历史现象发展变化的趋势。第一个问题旨在让学生得出“民国初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的结论;第二个问题则是对第一个问题的进一步深化。学生根据教材所学知识进行概括。这2个问题需要学生以历史图表为载体,学会自己概括。

最近几年高考历史卷,出现以图片、表格、地图等为载体的历史图表类材料题,其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对历史图表的处理能力及依托图表信息分析说明历史问题的历史阐释能力。由于该类题以直观的形式隐含较为丰富的内容,所以,颇受青睐。因此,不论是从教学还是应考方面,我们都要重视历史图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小鹰.高中历史教学中图表的有效运用,《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2年04期.

[2]陈善东.图表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江西教育》,2012年第6期.

高中历史故事教学 篇12

一、结合教材, 丰富历史事实, 为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提供必要条件

历史中众多事件都是可相互对比、鉴别的, 缺乏比较就会显得知识单一, 无规律可循, 理解困难, 无法变通。这说明历史资料学习得越少, 知识面越窄, 思维越死板, 分析问题的能力越弱。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在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的前提下为学生讲述更多相关历史内容, 拓展学生思路, 为学生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提供必要条件。

高中历史课本中的许多知识与初中历史课本的内容是重复的, 这就给高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高中教师在带领学生温习旧的知识点的同时, 丰富教学内容, 在掌握了更多的历史资料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深入的分析思考,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内容, 可使学生的历史知识得到很好的积累, 这为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 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升, 也提高了学生的对历史课程的学习效率, 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高中历史课程, 就是学生历史知识的丰富与历史思维能力发展相互依托相互促进, 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二、帮助学生梳理历史事实, 为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打好基础

与初中历史相比, 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多而广, 记忆困难。为了便于记忆, 教师要帮助学生将学到的历史事实进行梳理。纵观历史, 诸多的历史事实是互为因果关系的。例如, 封建经济的瓦解为近代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近代工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快了封建经济的瓦解。很多情况下, 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 其产生的原因及导致的结果都是多方面的。为此, 高中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了大量历史事实后, 要帮助和鼓励学生做好历史事实网络的梳理工作, 在头脑中搭起历史事实的因果联系框架结构。这种因果联系的建立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石。

但必须注意, 对历史事实的梳理一定是以对历史知识、事实的准确掌握、记忆为基础的, 头脑中没有丰富的历史知识, 梳理就是空中楼阁,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三、注重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为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提供不竭动力

兴趣往往是学生学习某项知识的不竭动力, 只有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才能让学生在自主快乐的学习中获得知识与能力。那么, 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从而有效调动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呢?本人认为最有效方法就是提高历史教育的社会实用性。因此, 教师在历史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 应尽量留出时间, 将讲解的内容中具有现实意义的部分与现实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并指导学生进行拓展分析、深入理解, 促使学生深刻体会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并将历史的精华古为今用, 从而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满足感。这在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四、通过正确阅读、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养成历史思维习惯

高中学生对历史教材要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正确阅读方法是培养及发展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高中学生学习任务繁重, 课前预习时间不充足, 课堂上几乎都处于教师讲什么就记什么的状态, 对讲解内容很难有自己的思考, 课堂学习效率低下, 课后做题会发现很多不理解的地方。因此, 教师在授课前, 应该给学生提供几分钟的预习时间, 阅读提纲, 勾画出重点内容和难以理解的知识点, 使其带着这些问题进入课堂, 在具体的讲解中进行思考并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这个思考的过程就是历史思维形成的过程。

此外, 必须注意, 有些学生为了尽快完成练习题目, 习惯于依赖教材给出的答案, 边看答案边思考, 以为答案看得懂, 思考明白了, 再加强记忆, 就算自己掌握了。以至于考试的时候, 题目稍作变化, 就无从做起, 或者花费很长时间, 最终也是思考不全, 还总是埋怨考试时间太短。究其原因, 是平时做题缺乏独立思考, 不能深刻体会出材料或者题目中的核心所在, 只是一味地死记硬背答案。因此, 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 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又一重要方面。

上一篇:荷载分析下一篇:加工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