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的高中历史

2024-10-17

有效教学的高中历史(通用11篇)

有效教学的高中历史 篇1

有效教学是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 学生能取得长足的发展与进步, 学生的潜能得以挖掘, 智慧得以开启, 学习方法得以改变。实施有效教学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在高中, 历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 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提高道德品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 目前的高中历史教学却不尽如人意, 集中表现在学生难学、教师难学, 整体教学效率不高。实施有效教学是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那么, 如何实施有效教学呢?

一、巧妙设计导入环节, 激发学生主动求知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础

有效教学是建立在学生想学、乐学的基础上的,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主动求知, 使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 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地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教育心理学》中对导入环节的重要曾有过这样的论述:“好的导语像磁石, 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 能给学生以启迪, 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导入环节, 在上课伊始就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集中学生的精力, 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积极的认知倾向并在最短的时间内顺利地进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 从而为整节课教学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1. 巧设疑问, 激发学生求知欲。

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使学生对新知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深厚的求知欲, 并且在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动下, 自觉地进入新知识的主动探索中来。如在讲鸦片战争的起因时, 教师可针对教材上“中国禁烟的消息传来, 英国决定发动侵略战争”提出问题:如果林则徐不禁烟, 英国就不会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了吗?为什么?这样, 学生的注意完全集中在了这个问题上, 便会主动阅读教材、认真听讲、积极交流以解决心中的困惑。

2. 妙用多媒体,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 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教学手段与传递方式, 以全新的视角、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向学生展示着历史教学的魅力。尤其在历史教学中,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强大的资源库与综合功能, 以图文声像的形式来为学生再现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这样的导入新颖独特, 极富趣味性, 可以同时调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来参与教学, 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一大亮点。

3. 源于生活,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各学科与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学习历史的宝贵资源。在教学中, 我们要学会以学生直接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来引入教学, 促进学生以直接经验为基础来学习间接经验, 来完成新知的构建。如在学习“美国的建立”这一内容时, 我以学生所熟悉的美国首届黑人总统奥巴马来导入, 这是学生所普遍关注的话题, 更容易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增强教学的亲切感, 激起学生强大的学习动机。

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 我们要善于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根据高中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来设计富有趣味性、艺术性与探索性的导入。只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能动性就是成功的导入, 也为有效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树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是进行有效教学的核心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 学生的综合能力愈发受到关注。历史教学要顺应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改变以往过于重视理论知识传授的灌输式教学, 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培养学生历史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 使学生在历史教学中得到全面的提高与发展。这一切都需要建立在突出学生学习主体性, 让学生主动完成知识构建的基础之上。只有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教学中来, 才能彻底摒弃灌输式教学的弊端, 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 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转变, 才能确保有效教学的顺利实施。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 这种学习方式是学生学习主体性充分得以发挥的集中表现, 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能动性, 实现了教与学的统一, 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了师生有效互动的多向交流过程, 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中我充分运用探究式教学法, 让学生参与到主动探究活动中来, 使学生经过独立思考, 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要提高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

1.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教师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提出基于学生基础的富有探索性的问题。问题是关键, 只有问题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引发学生的关注, 学生才能积极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来。问题要难易适中, 过于容易, 学生个人便可以轻松解决, 便失去了探究与合作的必要;问题过难, 超出学生的知识范围, 一时内难以解决则会打击学生探究学习的信心与勇气, 同样也无法使探究教学顺利进行。此外, 问题要有趣味性, 能够引起学生探究的激情;要有探索性, 能够推动学生的探究活动;要有全体性, 能够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进来。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使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2. 独立探究, 合作交流。

教师要适时启发学生思考, 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所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指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探究活动, 使学生在交流与讨论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 然后组织学生展示探究的成果。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 教师以组织者、指导者的身份参与其中。

三、运用多元评价体系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关键

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不是可有可无的环节, 相反它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是进行有效教学极为关键的一环。评价得当, 可以让学生充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感受到自己一段时间以来所取得的成功, 这样会激起学生以更大的学习动力与学习热情参与今后的学习中来。相反, 如果评价失当, 则会打击学生学习的信心, 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 把消极情绪与负面影响带到学习中来, 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行为。要进行有效教学就需要改变以往教学中评价主体与内容单一、只重结果的评价方式,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使评价成为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支点。一是评价主体多元化, 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评价中来, 成为评价的主体, 开展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二是评价内容多元化。要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绪等纳入评价体系, 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并重, 从多个角度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三是以鼓励为主。要用鼓励与肯定帮助学生增强学好历史的信心, 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同时又要坚持适度的批评, 只有二者有机结合,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的作用。

总之, 有效教学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多,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点见解。在今后我仍会致力于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教学效果。

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 篇2

【关键词】高中历史 有效性 实施和策略

一、有效的教学实施的策略离不开教师对教材的准确把握

有效教学首先不能缺少的是教师对教材的认真研读,仔细领会,这样才能做到对教材的准确把握,尤其是历史这门学科,单单把历史发展的过程介绍给同学,让学生只是死记硬背,仅仅靠教师的知识灌输是学不好的。所以我觉得一个有能力的老师,首先要把自己所要教授的教材认真领悟透彻才能系统地分析教材,准确地了解知识之间的纵横交错联系,把握每一个知识点在教材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在充分的理解后,做出准确的定位。让学生在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体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艰辛,而教师在把握了教材,了解教材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后,也能层层推进,拾级而上。从而增加课堂的有效性。所以,对教材整体的有效把握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二、教师在课堂上的正确引导也是有效教学实施的策略的方法之一

1.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只有学生“想学”“有兴趣学”,他才能融入课堂,才能激发巨大的学习动力,创造出有效的学习收益。这就像是一个人的工作一样,只有喜欢了,高兴了,才能全身心地投入,然后发挥自身的才能给公司带来巨大的效益。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动力。而学生能不能对历史充满学习兴趣,推动学生学习历史,就要看教师的有效实施和策略了。比如:(1)巧设悬念,任何一个东西,悬念都能激发一个人的求知欲。例如,学习“动荡的十年”时,可以这样说,刘少奇于1969年逝世,可他的追悼会却在1979年才召开,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如此这般,学生们就会低下头开始讨论或者开始翻开课本,从而达到教师的目的。(2)开启有效的合作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合作”是一个重要的过程,不仅是学生和老师在教授过程的合作,也有学生和学生在相互学习和相互交流中的合作,比如在讨论一个问题的时候,可以分组讨论,既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也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相互学习的兴趣。(3)有效的提问可以开启学生的心智。历史是一门特别的学科,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都能将学生带入当时的环境中,如果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以历史人物的视角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这时候更能将学生带入历史事件,掀起学习的高潮。

2.创设有效的学习环境。历史是一门特殊学科,不同于数学的刻板,也不同于语文的随意,历史是现实,不用华丽的语句去修饰,它就是历史,需要去牢记,但是牢记的并不是历史本身,而是其中的经验教训。学习环境是承载教学知识的平台,不该是现实的,创设情境应该贴近生活,情境创设是内在的,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从学生的眼光去发现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并且与学生的生活有紧密联系的素材,激发学生心中的探究激情,成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内在因素。比如:(1)利用学校的学习资源,影像资料等等各種多媒体资源,为学生展示历史,可以在讲述清末民初动乱年代时,放一些影像资料,让学生体会到当时的那种人心惶惶的氛围,将历史故事丰富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2)历史中还遗留了大量的历史文物,我们虽然在课堂上不能直接展示,但是我们有照片,有模型,将这些东西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发现历史的真实情况,体现历史的重要价值。

3.对学生进行有效评价,鼓励学生深入探究。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尤其是学生,更希望自己的表现得到老师的肯定。作为教师,就要抓住这一特性,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达到有效的教学目的。

首先,教师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敢于评价,勇于评价并且学会评价,具有民主性。其次,评价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课堂上,学生的评价,老师的评价,学生老师之间的互评是非常重要的,当然以考试为方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要注意,学生是非常厌恶考试的,考试要适当,方法要得当,不要因此让学生产生厌恶心理。还有,教师的评价不能缺少客观性,虽然是为了鼓励学生,但是好和坏一定要区分开,好的要大大地评价鼓励,不好的,要加以引导,从而使学生以后更加努力。另外,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比如能不能够主动探索发现,能不能够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能不能主动参与讨论等等。最后,教师评价的语言要有鼓励性,课堂的评价应该富有激励性,师生之间的交流也是情感的交流,有时候老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亲切的笑容以及一个不经意的夸奖词都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一个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有效地利用鼓励的评价激发学生无尽的潜力。但是,教师的评价应该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上,好的要给予鼓励,对于错误的要及时指正,并且认真地给予教育,只有这样客观的评价才能激发学生的有效学习。

有效教学的高中历史 篇3

我们知道,历史学科在高考中的分值相对其他主科的分值较少。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及家长对其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历史就是简单的背诵的文科学科。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很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但是,当前新课程标准已经明确提出要培养综合素质化人才,而不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机器。至此,教师就要积极革新传统教学、大胆引入新的教学方法,纠正学生的错误认知。通过将历史图片资源引入课堂,提升课堂教学氛围感染力。同时,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的展示给学生,将历史故事及人物形象真实再现,进而提高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及批判思考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历史不再遥远,而是近在身边。

1.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当前,高中历史教学多是停留在传统的文字类教学和故事性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相对于图片、影视等等教学模式就比较枯燥、单一。学生可能很难提起学习兴趣,并感觉历史的学习较为遥远。再者,教师过度的将精力投入到班级的升学率、学生的学习成绩中。往往却忽视了学生的自身发展。这种教学模式必然会严重违背当前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阻碍自身多元化的发展,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违背了综合素质化人才的培养战略。最后,教学资源单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度的依赖课本教学。对于开发教学资源力度不够,放不开手脚。可能碍于升学率的影响,很多老师不敢创新教学模式,不敢充分挖掘教学资源。

2.历史图片引入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意义

首先,将历史图片引入到高中历史课堂,可以很好的丰富教学资源。使得教学课堂资源多样化,丰富课堂结构。而历史图片很多都是对生活、社会、历史故事、人物的真实再现。这就对丰富历史课堂教学资源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还可以直观的将历史情境真实再现。再者,将历史图片引入到高中历史课堂,可以很好的提高课堂感染力。由于历史图片具有真实的将历史故事再现,对学生的感知能力都有极强的冲击力。最后,将历史图片引入到高中历史课堂,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高中阶段作为学生教育生涯的关键阶段,做好学生的认知转型及心理审美都很重要。如果简单的单一教学模式,必然会对学生的历史的感知能力培养造成不良影响。可以借助历史图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例如“, 飞夺泸定桥”图册“, 南京大屠杀”图册等等。这些图片就可以直观的唤醒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3.历史图片引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策略

3.1 通过历史图片导入教学

我们知道,一个好的课堂能否有效进行,做好课前导入就十分重要。那么教师在展开历史课堂教学之前,可以结合课程内容的特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图片资源,进行课前导入。提高课堂教学内容的感染力、直观性。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认知能力。例如学习高中历史( 人教版) 必修一,第十六课《抗日战争》时,为让学对课堂内容提起兴趣、集中注意力。教师可以选取关于南京大屠杀和狼牙山五壮士的图片。通过图片的残酷、艰难,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为后文有效教学做好铺垫。

3.2 通过历史图片充实课中教学环节

历史图片一般是取自历史, 但又不同于古板的历史书籍。其具有更加直观化、形象性、生动性的特点,更能拉进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例如学习《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课时,单纯的文字内容很难让学生产生心灵上感触。所以在课程安排时,教师可以收集建国初期我国领导人与外国领导人会晤的照片,让学生感受到建国初期我国外交的艰难和领导人为外交做出的努力。借以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冲击他们的内心感动。进而更加深入的了解文本、研读历史课本。

3.3 通过历史图片拓展课后知识视野

当前,高中生学习压力较大,很难挤出时间对课外历史作品进行阅读。即使有时间也很难对书本产生阅读兴趣。那么教师就可以通过历史图片设疑,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鼓励学生自主的在课后查阅资料,找出照片的出处。这就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拓展历史知识面。

4.总结

高中历史有效教学之我见 篇4

河北省迁安市第三中学

曹友军

【摘要】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理念,是一种教学追求,更是一套教学策略和方法。如何充分预设课堂教学准备,多元整合、提高课堂教学实施的有效性,建设基于信息技术的情境课堂,进而促使考试与教改和谐统一,是历史课教学的方向所在。这种探索和实践,不仅实际提升了历史教学的课堂质量,更促成了学生个体的素质养成。有效教学是课堂教学最关注的问题。学生是课堂教学之本,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学方法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而教师的教学风格无疑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一大亮点。贯穿历史教学的学生学习兴趣、质疑解疑能力的培养,多媒体以及网络游戏在课堂教学中的辅助作用,都将一一展现。

【关键词】有效教学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风格 新课程主张有效教学,余文森教授曾说过:“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 如果用最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应是当之无愧的有效教学。教学是一种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有效教学是对这种劳动的实效性要求。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创设有效的教学设计、运用生动直观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将课堂教学改革进行到底,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思维能力。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现仅就历史有效教学谈一下我的看法。

有效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课堂结构的严谨构建。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获取知识的双向交流过程。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讲述深入浅出,学生学习卓有实效,一节历史课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学活动的设计。那么,怎样设计好一节课呢?

设计之初,要先考虑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

对于学生:首先,要先让学生明确课堂学习目标,使学生心中有数。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多阅读文本,因为文本是学生获取知识之源。再次,鼓励学生多提问、多讨论、尝试分析错误及时做学习总结。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时,应注意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质疑,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批判能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项知识真正发生兴趣时,他将会千方百计调动自己的潜在智能,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把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只有学生对历史学科感兴趣了,才会会学、学好历史。“思起于疑”,疑问是学生思维的出发点。所以,在情境教学中,要重视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问题是历史情境创设的核心概念,必须蕴含有利于学生思维和意义建构的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易激发学生思考兴趣,促使学生真正读进书中去。当学生原有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新知识发生激烈冲突,并引发学生意识中的认知矛盾激化时,思维的火花就此产生了。同时,教师提问必须处理好真假问题。学生不需思索张嘴即答的是假问题,真问题是有效提问,需要学生不止于翻翻书,还要颇费周折,仔细思索方可答出。从这个意义上说,情境教学必须蕴含有利于学生思维和意义建构的问题。江泽民同志指出:“„„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己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好的一节历史课,不仅学生受益,而且对教师来说也是一种愉悦。当历史课成为师生的一种期盼,我想,上课于我们已经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了。

对于教学内容:教师必须深入骨髓。课程专家赵亚夫先生说,以往凡是把历史讲得不深不透的教师,都是因为学科功底不好的缘故。试想

如果课堂教学的引领者不熟悉教学内容,又如何能上出高水平的课呢?教师使用教材,必须对一些内容进行必要的充实和具体化,使之生动形象和更易理解。适当地拓宽,像教材有关内容的顺延、史料的补充、理论的深化等等。但教师心中必须明确课堂几十分钟需要精挑细选的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读史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达到学生有效的学的教学效果。历史课要着眼于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推动学生自觉学习的强大内驱力。事实上,比起其他学科而言,历史学科具备着许多点燃学生求知火焰的优势。没有生命的历史课堂是呆板的,死气沉沉的。故设计问题要尽可能新颖、灵活,尽可能使学生感兴趣。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要激趣课堂,为教学的展开铺垫良好的基础,让教学进入最佳的状态,当代知名学者许纪霖说:“历史的灵魂是故事,没有故事的历史,就像一个没有躯体的灵魂,是孤魂野鬼。”

对于教学方法:对不同年级的历史教学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大环境对学科考试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方法的选择要注意考虑是否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电子白板教学就可以通过选择各种教学方法拓宽学生获得知识的信息渠道,并能使课堂教学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在中学历史课的教学中占据绝对优势,它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使学生能闻其声、观其形、临其境,改变了“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法,走向视听相结合的现代化的高效率的历史课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了最佳的历史学习环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学生了解的是过去的、已经不复存在的历史场景,历史不能重演,也不能在实验室中再现,更不能通过实验去感知。加之多媒体授课以其特有的感染力,通过声情并茂的文字、清晰的图象信息、丰富的声音素材、形象生动的动态演示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手、眼、口、脑等多种感官,使其对所学知识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发挥其最大的能动性。网络游戏对于历史教学也有一定的益处。它提供的是一个近乎现实世界的虚拟世界。教师要在了解网络游戏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适量游戏,利用网络游戏积极地服务于教育教学活动。首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游戏中的积极方面与消极方面。网络游戏强调团队合作、自主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协调能力,可以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性格。在家长和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适时、适量地进行游戏,还是利大于弊的。其次,对于历史教育教学来说,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是知识教学、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而这三个基本方面,在一些网络游戏中都可以找到一定的契合点。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

力、阅读技能、编制图表的技能、解释表述技能、问题解决等。而网络游戏在这些方面也有体现。当然,通过网络游戏提高学生能力是以教师正确地引导为前提的。

皮亚杰从心理发生学的角度指出,“认知活动发动了游戏,游戏又回过来加强认知活动。”孔子也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成于乐,游于艺”。中外先哲们都强调了游戏活动对学习的重要性。而新课程改革也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重视教学活动的互动性,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网络游戏的“诱人魅力”正是需要历史教师学习的。

在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应扮演游戏管理者的角色,他们不直接参与到学生(玩家)的探索性学习过程中,但却要制定探索过程的规则,回答探索过程中的一些常识性问题,通过暗示性引导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其关键点在于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如何使学生真正融入其中。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的互动性进一步加强。

对于教学风格: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经验设计不一样的课堂教学。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这和各自的性格、经历等有很大的关系,反映到教学上,展示出来的风采和教学设计也会是精彩纷呈,风格各异。但不管是哪一种风格,只要是适合自己的,学生喜欢的,并能达到高效的课堂知识传授,就是好方法。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是向人们传递生命的气息。”教师用激情点燃兴趣,用思想引领观念,用心灵感染生命;每个学生都用心感悟历史,用情学习历史,用理体察历史。相信我们的有效教学之路会越走越宽敞!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 篇5

关键词:高中历史;现实生活;历史故事;分层施教

教学有效性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从现阶段我国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来看,教学与现实生活脱节、教学模式落后以及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依旧存在,这些问题直接导致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下降,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与现实生活相脱离

所有的历史事件都是真实发生过的,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真实性与严谨性。既然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事件,那么教师就必须依托现实生活进行教学,结合生活实际的历史教学更具感染力,学生的理解和消化会更加容易。

2.教学模式落后

高中历史课堂上,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落后的问题已由来已久,受到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高中历史教师对学生考试分数过度关注,只要分数高,就是好学生,课堂教学一直采取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与理解等方面的能力并不关注。

3.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教学过程中,高中教师还应该注重初高中历史知识的衔接。历史学科更是如此,一旦出现相关知识脱节的问题,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高中历史课程设置往往忽视初中与高中历史衔接的问题,忽视实践操作性教学内容的设置,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分析

1.引用历史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

历史学科的魅力就在于它是真实发生过的事件,因此,具有显著的故事性和趣味性。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充分借助历史故事的悬疑、情节跌宕等特点,将教学目标与历史的故事性相结合,借助历史故事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建一个生动的情境,将他们带入故事情境中,学生参与到情境中,对历史事件进行体验,理解就会更深刻,更进一步体会到历史学科的魅力。

比如,“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程的讲解,教师首先发问:“你们有谁看过有关明朝历史的电视剧?”有的学生回答:《大明王朝》,还有的学生说:《大明天子》等等,这个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建立共同话题的过程,通过这样的对话,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为教师进行下一步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师接着总结:“这些以明朝历史为背景的电视剧都很精彩,但是电视剧杜撰的成分很多,而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内容却是真实发生过的,比电视剧的故事还要精彩。”

2.结合历史图片,激发学生兴趣

历史图片是历史教材的一部分,也是帮助学生认知和理解历史知识,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素材,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该重视历史图片的利用,充分挖掘历史图片的教学价值。历史图片与历史教学内容要保持同步,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将书中的图片扫描进电脑,在经过适当的编辑整理后,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出来,针对历史的背景、起源以及时间、经过等,对照图片一同讲解,学生的历史知识会更加牢固,学习也更加轻松。

3.巧用学生兴趣点,点燃学生热情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中历史教师应该懂得利用学生的兴趣点来展开教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意观察,做好调研,在课堂上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分析,相关材料的补充,多媒体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在参与过程中转变学习态度,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不喜欢到喜欢,从而主动理解历史,感悟历史,进而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在实际教学时借助这些“兴趣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因材施教,分层施教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面对的是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即便是同一个班级,学情也不相同,我们使用的教材每一课都有不同的内容和设置,有的适宜讲解,有的适宜阅读,有的还适宜用多媒体播放历史故事。总之,教法要灵活多变,要因材施教。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不拘一格,分层施教,对于有难度的问题主要让优秀学生来解答,相对简单的让后进生回答,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进来,使得每一位学生都实现了自我价值,每个学生都热情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分组合作学习,在分组时要注意好中差学生的搭配,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整体进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精神,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活动得以开展的前提,教师必须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回归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整合教学资源,活用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许泷杰.实现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2011.

高中历史情境教学的有效策略 篇6

关键词:高中历史,有效情境教学,策略构建运用,实践与感悟

教育学和现代认知学认为:学生发展有当下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分,而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有智力型和非智力型两种。后者又叫情感性因素,它与智力因素之间存在着一种相辅相成的紧密关联———合则共荣、分则互损,只有把两种因素高度重视且同时并举起来,才能从中赢得“1+1>2”的事半功倍效应。那么,如何实现智力因素与情感因素的有效融合呢?理论和实践表明:就高中历史课程而言,情境教学活动既可加速学生大脑的综合性运动,又能有效发挥不容忽视的情绪智力作用,是培育学生智能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首选模式与良好载体。我试从以下两个方面对情境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构建与运用作简要阐述,以期为更多的实践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

一、历史情境教学的基本含义和主要作用

什么是“情境教学”呢?顾名思义,就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入或创设手段,形成真实生动、形象具体的氛围或场景,以引发积极性的态度和行为体验,激活学生情境思维,从而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所谓“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根据情境法理论、历史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针对实际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综合运用丰富多元的方式和手段,寓教于“情”并寓学于“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和心感其情的状态中自觉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逐步培养他们解析问题能力并提高思想觉悟的课程活动形式。情境教学活动主要作用在于:完全符合新课程理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不断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活动,逐步走向教与学的和谐统一目标。

二、高中历史情境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构建与运用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情境活动模式可以运用于高中历史教学的方方面面,而且都能从中赢得寓教于乐、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1. 通过科技手段创设情境,再现历史画面

自从多媒体应用于课堂教学以来,它以声情并茂、音像和谐、储存海量、动静自如和操作便捷等优势,创设了一种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和身临其境的氛围,有效催生了学生积极探索的内在情感和行为动力,为校园各类课程活动提供了先进独特且无可比拟的良好支撑。就高中历史学科而言,由于时空跨越久远、现象繁杂多变、学生缺乏体验等多重因素,如依然停留在教师口头讲授的传统教学层面,则难以改变“高消耗、低收益、低情趣、低层次化”的不良发展现状。积极开展高中历史多媒体情境教学活动,能够再现活动画面、还原历史实况、丰富课程内涵、拓展学习视野,从中取得“1+1>2”的实质性效果。如在教学中国近现代史时,教师可适时播放《甲午风云》中北洋水师官兵奋勇直前、壮烈殉国的场景;播放《开天辟地》中共产党人面对白色恐怖前仆后继、英勇无畏的画面;播放《开国大典》中毛泽东庄严宣告新中国成立那激动人心的精彩片段等,把相关历史故事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让学生在与历史“同脉搏、共悲喜”中获取智力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双丰收。

2. 通过直观物具创设情境,活化历史画面

历史地图、历史图片、历史人物图像、历史遗留物以及历史事件的影视资料等一些直观性物具,既是非常珍贵的历史见证,又是对后人进行历史教育的最直观物具。充分利用这些物具,再加上相关资料的配套使用,能帮助我们有效地“还原”并“活化”一段历史事件、一个历史人物或一种历史现象的精彩画面。例如,教学“南京大屠杀”内容时,教师可直接展示“日军在南京以中国青年作拼刺刀用的靶子”“日军在南京杀人后拭去屠刀上的血迹”“军犬撕咬”“杀人取乐”“杀人比赛”“活埋”等历史图片,通过“复活”这些图面的讲解,让学生从南京大屠杀中充分认识到日军的凶残野蛮及其丑恶面目。再如,教学美国“南北战争”内容时,可首先播放时任美国总统林肯以及“南北战争”时的一些图片资料,让学生在历史图片中深刻感受战争发生的前后情境,并简要了解美国历史上也曾面临国家分裂的历史难题,然后由此导入新课内容。如此而为,既可有效优化历史课程结构,又能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增强学生无私无畏的历史情怀。

3. 通过自主体验创设情境,模拟历史画面

新课程理念和素质教育强调应培养全面、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它要求学生在课程实践活动中做自己的主人,积极开展以独立思考和探究创新为主的自主体验活动。传统教学模式之所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其中缺乏自主式学习体验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例如,教学“鸦片战争”内容时,有一定思维能力的高中生对大清朝的“以大败小”产生疑问,对当时的社会环境也产生了疑问,教师可向学生提问:“中国的社会环境对鸦片战争有无影响?如果你是爱国者,会用什么方法来抵御外敌入侵呢?”以此让学生利用所学内容进行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从而对鸦片战争展开深入的思考。再如,“西安事变”发生后,国内各派力量所想所做的是教学难点,我让学生围绕“张学良杨虎城实行兵谏却为什么不处决蒋介石?”“宋庆龄为什么希望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而何应钦却希望用武力解决?”“共产党与蒋介石不共戴天,为什么却力主和平解决呢?”这几个问题,积极开展个性化的角色扮演和激烈辩论,终于在角色模拟的自主体验中梳理并弄清历史真相。

4. 通过教学语言创设情境,描述历史画面

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可能相差20倍。”这里所强调的“语言”,主要是指教师的教学语言。而“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对于历史教师来说,生动形象的语言、睿智幽默的讲述以及锤炼艺术的提问等,都能产生“激趣、移情、启迪”的现象和效果。“历史就像一个任人装扮的小姑娘。”虽则荒谬之至,却能从另一方面体现出教师语言对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性。例如,教学“南北战争”内容时,我讲道:“林肯刚当上美国总统之时,收到了一位九岁小孩的来信,信中写道‘总统先生,你长相确实有些丑陋!’林肯回信‘总统当得好不好,那是我的事情;而我长相丑陋,那是父母的事情,与我无关!’20世纪80年代美国民意测试表明,在40多位总统中林肯最受尊重。出身贫民的林肯何以享有如此的崇高威望呢?林肯说过‘一本书导致了一场战争’,那么,什么书导致了什么战争呢?其原因、性质和结果又如何呢?”我运用了情趣故事和艺术提问,把学生引向了善教乐学的殿堂。

综上所述,丰富多元的情境活动是一项有利于教学相长的艺术实践课题,蕴藏着巨大的内在潜能和发展空间。我们应与时俱进、勇于实践、善于创新,努力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邹春风.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结合探析[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4(6).

[2]戴红艳.论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结合[J].成功(教育版),2013(23).

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 篇7

一、灵活选取史料, 促进有效教学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各种图表、文献、民谣等史料是研究、重构客观历史的重要资料, 是课本知识的补充与拓展, 有助于学生由历史表象深入探究历史事实, 学会分析、解决问题。尤其是在历史史料教学中, 史料不止是补充性论证材料, 更是重要的学习内容, 能够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但史料浩如烟海, 乱花渐欲迷人眼, 若要实现有效教学, 教师则需要灵活选取史料。

1. 注意史料难度与针对性

在高中历史史料教学中, 除了运用教材现有的史料之外, 为了延伸拓展, 教师还会选取适量的课外史料, 并注意难度是否适宜。即学生是否能够读懂史料;所选史料是否涉及了学生原有知识, 能被学生理解;史料内容是否具有针对性, 能服务教学目标。

2. 关注史料形式

在高中历史史料教学中, 为了调动学生历史史料学习热情, 提高学生历史学习能力, 教师需要选用形式多样的史料, 变化使用各种文字史料 (历史文献、历史歌谣或民谣等) 以及非文字史料 (实物史料、历史图表或文物图片等) 。如教学《伟大的抗日战争》时, 引入相关影视片断、历史史料、历史图片等, 巧设情境, 引导学生阅读、讨论、探究, 使其学会辩证、多方位分析问题, 自主解决问题。再如教学《辛亥革命》时, 穿插对联、民谣等历史史料, 诱导学生分析探究, 加深理解, 同时提高能力。

3. 注意节录的准确性与数量的合理性

在选取史料, 尤其是课外教辅书籍等文字史料时, 教师需要仔细思索与查证, 不可贸然截取, 以免误读或以偏概全。同时, 在选用史料时, 重在质, 根据教学实际合理选取, 而不是贪求数量, 让学生目不暇接, 脱离最初目标。

二、优选教学方式, 多样分析探究

在高中历史史料教学中, 若要提高教学有效性, 教师还需要根据教学目的, 抓住史料的运用契机, 贯穿历史教学全过程, 更好地弥补课本知识的不足, 帮助学生加深知识理解, 也强化历史思维能力。如整合史料, 精心设问, 训练学生提炼、捕捉信息的能力;借助史料, 对有关史学观念加以论证, 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同时, 优化史料呈现方式, 引导学生或讨论、或归纳、或评价等, 营造开放的学习氛围, 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 (1) 根据一些冲突的证据展开讨论。如对于隋朝开凿大运河, 后世人褒贬不一。多媒体呈现几首古诗:李敬方的《汴河直进船》、皮日休的《汴河怀古》、胡曾的《汴水》等, 要求学生归纳这几位诗人对大运河开通的观点。而后综合所学知识与已给材料, 由正反方面说说自己对开通大运河的观点与看法。 (2) 围绕某个主题, 展示来源各异的多段材料, 放手让学生们整理比较, 探寻差异, 不断推理, 归纳结论。如人物评价:评价秦始皇时, 给学生们提供各种相关材料, 要求学生对照整理, 试着分析其中的不同点, 获得个人结论。 (3) 对所给史料加以研究, 引出推论, 表述个人观点, 并展示有关论据, 而并非让学生摘抄史料或简单重复。 (4) 鼓励学生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来探寻史料中的问题, 独特处理, 等等。

三、关注学生主体, 促使主动学习

在传统历史教学中, 史料一般是放于导入之前作为学习引线, 或置于结尾充当例证。在这些环节中, 史料旨在补充已有论述, 是课本知识的附加品, 仅仅涉及文本内容。然而, 在历史史料教学过程中, 史料的地位更突出, 是教学内容的重要构成部分, 是不可或缺的, 教师可紧扣史料精心设计研究课题或探究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史料搜集、加工整理、讨论辨析与论证等研究性学习活动。如此, 更能增强学生体验, 促使他们根据史料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并试着自主解决问题, 从而提高历史学习能力, 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因此, 在高中史料教学中, 教师需要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以史料运用为依据, 组织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 整合课堂内容, 促使学生自主探索、归纳总结, 提升历史思维与素养。

首先, 组织历史调查活动, 搜集整理所需史料, 强化历史意识。高中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能力, 也不再满足于课本知识。因此, 在高中历史史料教学中, 教师可围绕某个课题, 如“新中国社会生活变化调查”, 引导学生走入社会生活, 多途径收集丰富资料, 有效加工整理, 加深亲身体验与感悟, 培养学生的交往合作能力。

其次, 撰写历史小论文。在高中历史史料教学中, 历史习作也是重要活动形式, 除吸收课本知识外, 还需要收集与整理相关史料, 然后以富有逻辑、准确严谨的文字来表达个人观点与理解。如出示梁启超的《中国史叙论》, 附上不同评论, 再引导学生自拟论题, 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表述自己的理解与评论。

另外, 教师还可要求学生自主收集、重组各类史料, 动手制作历史课件、绘制历史图表、制作历史模型等, 巩固知识, 提高史料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

谈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篇8

1. 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内涵及特征

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内涵是教师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 整合协调地制定和实施课程目标, 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与发展, 以最优化的效率提升学生的生活智慧, 全面发展地评价历史教学, 促进教师与学生和谐发展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有效教学应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让学生明确通过努力而达到的目标, 并且明白目标的达成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 促使学生在更复杂的水平上理解;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 帮助学生达到更复杂水平的理解;适时与挑战性的目标进行对照, 对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清楚的、直接的反馈;能够使学生对每个学习主题都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形成对于事物的概念框架;能够迁移并发现和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 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一言以蔽之, 有效的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 激活封存的记忆, 开启幽闭的心智, 放飞囚禁的情愫。笔者以“祖国统一大业”为题, 开设了一堂教学研究课, 在该课的教学设计与实践应用中, 总结出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有效教学几个核心环节的设想, 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和观点。

2. 当前历史教学方法低效化的原因

在一节历史课中, 我们要尽最大可能地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追求教学的高效低耗。目前, 部分老师的历史教学低效化表现在:

2.1 华而不实的导课。

历史课的特点之一是过去性。教师无法重现当时的历史情景, 学生必须展开丰富的想象, 才能形成完整的历史表象。因此, 历史课的开头必须形成悬念,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我们深受前苏联凯洛夫的“组织教学、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六环节综合课”教学模式的影响, 每次上课都是这么一个开头, 导入语言显得平淡、刻板、没有悬念, 学生没有参与探究的欲望。

2.2 劳而无功的提问。

从一定的意义上说, 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能多角度地提出问题, 教师的提问要注意难易程度、方式等, 通过提问一步步把问题引向深处。但从目前的历史教学中的提问情况来说, 有三种情况的提问是低效的。一是提问的知识含金量不够, 如提问“抗日战争是不是在1937年爆发的?”学生的回答就是简单的“是”或“不是”。二是仅限于对课文显性知识的提问, 如“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什么意义?”这类问题显得没什么难度, 学生稍微一想就能回答。三是仅限于教师的提问, 而缺少学生的提问。

但很多学生不会提出问题, 认为课堂学习中, “问”是老师的权利, “答”是学生的义务, 学生在传统教学的影响下, 已没有提问的习惯。从一定程度上讲, 我们的教学已把学生教成不会提问的人了。

3. 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3.1 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对于高中历史教学来说, 教学目标就是实现其生命价值的核心和灵魂, 是生命价值得以体现的根本出发点及归宿, 它具有导向、调控、激励、评价等诸多功能, 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运行轨迹, 能使课堂教学更加准确、到位, 能让新课程教学更科学、有效。

新课程虽然提出了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但对部分教师来说, 这只不过是给原来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换了一种提法而已, 缺乏真正的内化与思考, 这样的教学明显缺乏有效实施的前提——不能真正明确通过该课教学应该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拓展哪些能力?培养什么情感?笔者认为, 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师确定教学重心、明确教学主线、开展预设与生成的依据, 而且也是学生明确学习重点、丰富内心情感、提高自身素质的保证。

3.2 在活动中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巧设活动课, 增强学生自我组织能力。在正常历史教学基础上, 教师可以根据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内容, 布置活动课的题目, 发动学生课下搜集资料、归纳知识、提取要点。这样, 教师则改变了照本宣科、机械复述教材的被动状况, 更好地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 而学生也事先准备好了大量的学习素材, 课上他们踊跃地回答问题, 积极参与探究式学习, 从而实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可见, 适时地开展活动课, 可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巩固所学知识, 增强学生归纳、对比等思维能力。

3.3 活用史料, 增强历史课堂的直观效果。

历史材料是历史知识形成的源泉, 运用历史材料, 便于正确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同时, 通过分析史料, 可以锻炼并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同时, 史料不仅能充实历史理论教学, 而且还注意史论结合。历史教学中, 教师不能因为理论教学的需要而忽视史实的讲述, 而只有把史与论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样才能使历史理论教学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 避免了空洞的分析说教, 使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有一个深刻、充实的认识。

4. 结语

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优化因素探析 篇9

一、合理引入素材, 拓宽视野, 巩固深化

在有效的历史教学中, 教师除了直接运用教材内容之外, 还需要善于运用与开发符合教学需求的课程资源。因为对于高中生而言, 有些历史知识在初中阶段已有所接触, 如果单纯依靠教材内容难以让学生有新鲜感, 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需要与时俱进, 不断开发课程资源, 引入丰富多样的教学素材, 或穿插歌曲故事, 或引入历史地图、漫画, 或呈现历史实物、历史史料, 或插入时事新闻、影视资料等, 既可以是语言描述, 还可以用多媒体展示等, 引发热情, 拓宽视野, 巩固深化。

如教学《罗马人的法律》, 分析公民法与万民法时, 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动态演示罗马帝国的控制区域的有关情况, 帮助同学们直观感知万民法形成的必要性以及必然性。同时, 呈现的地图, 展示有关罗马“公民法”与“万民法”的几则材料, 要求学生结合所给材料以及所学知识, 试着归纳“公民法”的缺陷, 并谈谈“万民法”的形成背景以及优点。这样, 借助翔实的历史材料, 开阔学生视野, 让他们多角度分析问题, 增强辨析能力, 无形中形成人文精神。另外, 教学之后, 教师还可引入有关案例, 给学生活用知识的机会, 也检测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把握情况。如, 向罗马帝国过渡时期, 有位名叫托蒂的罗马军队首领, 他非常善良仁慈, 生前曾立下遗嘱, 将自己的一半财产捐赠给那些战死士兵以及那些受伤的士兵 (这些人都是外邦人) 。然而, 托蒂逝世后, 家人并没有遵照他的遗嘱行事, 因此这些人的家属便告上了法庭。根据“公民法”, 你们想想法官会如何判决呢?请说明原因。这样, 给了学生再运用、再创造的机会, 帮助学生深化巩固知识。

二、巧设教学情境, 互动对话, 体验领悟

在悠长纷繁的历史长河中, 一朵朵浪花便是一件件历史事件。而有些历史事件与现代生活距离远, 这就给学生理解与学习带来了不少难度。如何巧妙再现历史, 给同学们如临其境之感, 如何让历史学习变得有趣生动, 引发学生积极情绪与情感, 深刻理解、牢固记忆大量历史知识, 提高运用能力, 有效完成教学任务, 这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其中, 情境创设是有效的教学手段与方法, 如依据可信与翔实的史料, 虚拟人物, 巧设情境, 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等, 可以让学习者进入历史情境、时代背景中, 将自己假设想象成某个历史人物, 分析历史问题, 设身处地地思索, 深入研究与体验人物的思想以及有关行为, 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 感悟升华, 心领神会, 更牢固地记忆知识。

如教学《“蒸汽”的力量》, 分析工业革命时, 情境创设:威廉是英国一位著名的棉纺织业企业家, 其家族企业在19世纪处于黄金时期。近来, 威廉想要写本书来介绍自己家庭企业的发展史, 让后代小威廉们记住父辈的奋斗史, 继续努力。其中有一章内容, 威廉特意寻找一组可以体现17到18世纪英国重大历史事件的图片, 以便说明为什么这场革新运动首先出现在自己国家。 (呈现图片) 同学们, 假设你们是小威廉们, 结合这组图片与所学知识, 你们能够说说工业革命发生的前提与条件吗?而后学生自由表达, 说出自己的看法。这样, 通过角色扮演, 可以让同学们亲身体验历史, 更好地亲近历史, 更深刻地感悟历史, 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变, 激活原有知识与经验, 让遥远的历史事件变得亲近, 仿佛近在眼前, 给新知学习、师生互动交流做好铺垫。

三、开放教学氛围, 质疑提问, 升华情感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需要不断探索有效方法, 让学生的情绪与智力始终处于一种振奋活跃状态, 这样学生才能更有效地进行脑力劳动, 获取更鲜活的知识, 学习也会变得更快乐。尤其对于高中生而言, 独立性、创造性、思辨能力强, 有自己独特想法, 会质疑提问, 这也许会让教师手足无措。但若多多包容, 善于捕捉、判断学生的突发奇想, 巧妙诱导, 也许就能演绎出另外一番精彩。再者, 一些历史结论、观点在史学界本身尚无定论, 存在争议, 让同学们质疑并提新论又有何不可。因此,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需要开放教学氛围, 让学生大胆提问, 发表个人观点。而教师需倾听并尊重不同意见,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创造力和求异思维, 也在思维碰撞中升华情感。

如教学《罗斯福新政》, 当学生对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与意义有所把握后, 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师:罗斯福新政有深远影响, 有些举措仍使美国经济受益无穷, 但新政有个致命弱点。你们能说出这一弱点吗? 师:这也是新政的消极影响。师:那当时的人们又是怎样看待罗斯福新政的呢?借助多媒体演示不同观点:① (美共负责人白老德) :新政“一视同仁既为资本家造福, 也为产业工人造福”。② (部分资本主义家) : 罗斯福是在“向富人敲竹杠”, 天天都吃“烤百万富翁”。③ (胡佛) :新政是“墨索里尼的劳资协会式的国家在美国的翻版”, “具有很大的法西斯性质”。师:你们是怎样评价他的呢?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并注意评价历史事件的人物的标准与方法:是不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 是不是解决当时面临的主要问题;辩证地看待观点与问题;运用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原理以及“史论结合, 以史论证”等原则进行评价。

摘要:有效教学需要教师选取学生乐于接受与理解的教学手段与方式, 引发学生学习意向与动机, 乐于学习。教师要合理引入素材, 拓宽视野, 巩固深化;巧设教学情境, 互动对话, 体验领悟;开放教学氛围, 质疑提问, 升华情感。

高中艺体生后期有效的历史教学 篇10

一、学生学的层面:把握学生实际情况,以利对症下药

1、用自己的爱心让学生树立信心

艺体生在专业考试后容易出现两种不良的心态:一是不自信。那些拿到专业合格证的学生在面临复习时间短、复习任务重而且历史知识本来就繁多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恐惧心理,没有心思复习。二是易松懈和“一脚已迈入大学”的浮躁情绪。此时的教师要像朋友般与他们相处,和他们进行思想沟通。提醒学生要相信自己,多想想自己的优势,要用长处激励自己。教会学生分析他们的得失,解他们心头之忧,关心他们,鼓励他们以坚强的意志来克服自己的心理压力,使其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冲刺复习中去。

2、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艺体生由于长期轻视文化课学习导致普遍存在基础差、不会学的情况,学习只靠死记硬背;解题缺乏思路,错误率高;今天学,明天忘。所以对老师来说,指导学生如何学习也很关键。在历史教学中多指导学生记忆历史基础知识的方法,比如积累法、联想法、口诀法、数字法、谐音法等;总结历史选择题和材料题理解、分析掌握的“模式和套路”;平时多采用高考的典型试题(非、主客观题)进行练习来培养学生的审题技巧和答题的方法。

3、立足课本,以本为本

教师在复习历史知识过程中要求学生重视基础知识,甚至就是大纲中要求掌握的历史的主干知识,要求学生在这方面多花时间,把基础知识掌握好。由于每年高考卷(题)的难度值介于0.7-0.58之间,艺体生高考的文化分要求也大概是纯文化考生的70%左右,考前文化复习如果按文化生的学习方法求深、求难、求全、巨细繁杂,不仅没有必要、也不符合艺体生的实际,以至于造成课堂效率低下。

二、教师教的层面: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把握大纲、研究知识

1、教学要降低难度

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调整教学内容,降低难度,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复习上。在复习时,教师要紧扣基础知识,让学生领会到教材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重要的结论。这就要求在教学中不能把课讲得太深奥,要浅一点、慢一点,理论少些,语言通俗些,要用通俗的语言、浅显的比喻、生动的画面吸引艺体生的注意力。

2、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教师复习时要从基础着手,不搞三轮复习。一轮复习以教材为主线,争取在一个半月到两个月的时间结合教材主干知识和历年高考考试中的常考点把教材内容作一个梳理,使学生能够有一个整体认识体系。二轮复习为小专题的复习,专题复习的内容结合社会热点和常考点来设计,注意归类、总结、揭示规律,知识性的专题的分析和方法性专题综合要相互补充,教学生学会善于归类总结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总结出相对稳定的解题的规律和规范的答题格式。我们可采用学案导学法。学案的编制本着既便于教师的教,又便于学生的学的原则。内容包括:高考常考点、历史基础知识梳理、高考回放、与本节联系的社会热点、跟踪练习等,这样一来就省去了学生翻阅大量资料的时间,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3、切实做到“督促落实”

艺体生一般是“课堂了然、课后茫然”,老师要在每一节复习后,指定记忆或理解消化的内容,下一次利用上课的前十分钟抽背、默写或复述上节课复习指定的内容。老师或以单元或以专题为线,带领大家一起回顾相关概念、知识、结论、认识,理清知识联系,全面、系统建构知识体系,突出重点。

4、复习始终贯穿训练,强化课堂反馈

第一,选好练习题,重点训练基础知识。基础是一切考题的根本,所以选择题训练题的时候要有针对性,在题目的取舍上,确保低档、力求中档、舍弃高档,不搞“大而全”。

第二,进行答题技巧和规范的训练、总结和讲解。每次训练后,对试题中一些共性的、规律性的东西进行归纳和综合,尤其是要抓好典型题(高考的常考点),包括题型、设问角度、解题方法等。这样既可以让艺体生掌握考试的重点,了解试题的特点,也可以帮助其快速的选择出与历史材料相关的知识点进行答题,提高答题效率、准确度和规范度,巩固答题的方法,避免“练而无功”。

浅议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篇11

在新课改理念的推动下,以课程标准为指针,以教材为依托,以学生为中心,以老师为主导的创新型教学正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地展开。那么在这新环境下,如何使高中历史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呢?

一、教学目的的有效性

要想教学达到一定的效果,首先教学目的要明确:我们在教学时,要告诉学生什么?通过教学,学生学到什么、领悟了什么?只有目的明确,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I第17课《解放战争》:从课题看这是一节讲述战争史的课,其基本内容是“内战爆发”(背景和原因)、“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的”(过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结果和意义)。课程标准是“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基本内容和要求很清楚,我们通过教学主要告诉学生什么呢?我们可以尝试确立以下三个目标:

目标一:中国与世界,即二战后世界格局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在此目标下,重点讲述背景部分,即引用相关史料,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在雅尔塔会议、美苏掌控世界格局基本划定、美苏秘密协定损害中国利益的背景下,美苏共同推动了国共重庆谈判。重庆和谈表面上看是中国人自己的事,可事实是受到大国干涉,是在三国(美、苏、中)四方(美、苏、国、共)共同作用下召开的,也是中国和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力量对和平解决中国问题所做的一次有益尝试。抗日战争虽然胜利了,但当时的中国并未能真正独立,和谈有美苏的影子,内战也是在美苏博弈和国民党政府不妥协的情况下爆发的。由此引导学生站在世界角度观察和审视中国历史,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近代以来中国发生的一切几乎都和世界紧密相连。如果学生通过学习形成世界史观,用普遍联系的方法思考历史,教学目标就达到了,教学也就是有效的。

目标二:战争及其教训。战争过程比较简单,学生可以通过自学完成,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战略战术应用,人民解放军为什么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结果是:“三大战役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通过讲解分析,学生了解了战争的残酷性,明白了战争只是解决问题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战争胜负是由人心向背和指挥者智慧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而树立正确看待战争的价值观,树立热爱和平、向往和平的理念。

目标三:意义和影响。教学的重点放在解放战争的意义和影响上,意在突出解放战争对新中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国际政治格局改变及对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事业的推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5.注重过程评价

将学生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产品,如调查报告、论文、主题演讲等作为评价他们学习情况的依据,注重把评价作为师生共同学习的机会。

活动的评价强调多元化,肯定学生与世界交往的多元方式、避免将评价简化为分数或等级。

活动的评价要重视对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对学生进行评定的作业应该揭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而不仅是针对他们得出的结论。即使最后结果按计划说是失败的,也应从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要想教学有效,我们必须认真备课、精心准备,以明确教学目标,并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达到教学目标要求,从而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学手段的有效性

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其教学效果差异很大。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根据不同课程内容选择切实可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如人教版必修3第23课《美术的辉煌》,主要介绍了的18世纪和19世纪以来在西方流行的主要美术流派产生的社会背景、基本特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我们在进行本课教学时可以选择以下教学方法:(1)讲述讲解法;(2)师生互动提问法;(3)学生自主学习法;(4)多媒体教学法等。在学生对相关流派及作品鲜有了解,而自身艺术素养又比较低的情况下,哪一种教学方法更好、更有效呢?基于本课具体内容和师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多媒体教学法显然更合适。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辅之以师生互动和讲解,我们可以将不同流派及其代表作品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直观感受作者、作品的特征。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作者、作品和时代背景的关系。播放某位艺术家的代表作品拍卖会视频,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而且能让学生真正了解艺术作品的收藏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加深学生对人类文明的认知。假如仅用讲述法,仅凭老师一张嘴,则很难形象而又生动地阐述艺术作品内容,而且让学生听得迷糊。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恰当的教学手段选择和运用,是教学富有成效的重要保证。

三、评判标准的有效性

教学有没有有效性,不仅要有检测手段,更要有评判标准。如果以学生基本知识掌握为标准,我们通过规范测试、提问等方式,比较容易得到结果。如果以高考,即高考是否取得优异成绩为标准,那就要通过三年一次的高考来检测评判,考了高分,上了一流大学,我们的教学就是一般意义上被社会所认可的,是有效的。如果以教学是否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是否有利于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有用人才为标准,就要做长远规划了,评判教学是否有效难度大多了,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上百年,才能得出比较公正客观的结论。因此教学是否有效,一定要有一个可操的、科学规范的标准。评判的标准要做到长、中、短目标相结合,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维目标、价值目标、社会目标等统一并兼顾。

综上所述,历史教学是否有效,不仅涉及老师如何备课、上课,老师个人专业素养、综合素质、敬业精神等,而且涉及学生知识水平、学习态度、接受能力等,更涉及社会价值导向、教育评判体系和氛围等。教学的有效性是复杂的教育系统的一部分,具体到某节课程、某人的课是否有效,我们应综合考虑,不能简单下结论。

学生获得了宝贵经验的角度视之为重要成果,肯定其活动价值,创设使其体验成功的情境。

上一篇:发挥自省的力量下一篇:城建投资公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