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24-07-17

浅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共10篇)

浅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1

浅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历史课堂教学过分追求形式化出现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措施。倡导教师应努力从提高自身素质做起,去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追求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

关键词:高中历史 课堂教学 有效性 辨析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追求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就显得至关重要。目前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且要求凸现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教学实践中,有的老师却过于追求形式,以致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偏差,导致课堂教学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新课程改革的势头不能放缓,但是并不等于无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如何提高其有效性已成为一个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普遍存在与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过分追求形式化,以致在教学方法、教学目标上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教学方法过于“热闹”化。教学方法主要是解决“怎样教”的问题,它是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相对系统的教学行为。目前历史课堂教学在教学方法上的误区突出表现在课堂上过分“热闹”。为了将历史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落实到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改过去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在课堂上很少讲或基本不讲,只怕课堂上一讲解,就被认为是旧的传统教学方法,没有新理念。1 于是在课堂上实施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表演法、讨论法、合作法等。当然这些教学方法有助于我们实施新课程,但如何落实、操作,需要斟酌。如有的教师热衷于“表演法”,课堂看似十分“热闹”,学生也积极参与,但实际上存在很多问题:一是表演的内容不合适,对没有意义的历史内容进行表演,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二是表演时间过长,没有留给学生时间充分思考;三是表演中角色的定位与成型,使绝大部分学生永远处于观众的角色,从而使“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成为一句空话。更为关键的是,表演极易忽视教师的指导,使课堂显得散而乱,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我们知道,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对较低,学生道德情感和意志品质的培养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而他们对历史知识的解读有深浅之分和正误之别,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表演科学组织,帮助学生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探索的同时,形成正确的客观态度和价值观。学生的表演如果没有教师有序的组织和引导,其结果必定是低效的。

(二)教学目标片面化趋势明显。历史教学目标是指历史教学活动的预期效果。它是历史教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历史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自我在教学中的经验等因素综合起来,在课前所预设的教学中应达到的目标。《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并且把历史教学目标规定为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许多历史教师在头脑中都有这个概念,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对教学目标落实片面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重知识轻能力。历史课堂教学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是什么”,二是“为什么”。大部分教师在讲课时总是聚焦在“是什么”的层面上。如“这个事件”的历史原因是什么,过程怎样,结果如何等,内容繁多,面面俱到。但他们没有让学生了解到这些原因之间、原因与过程之间、原因与结果之间、过程与结果之间的关系。这是一种典型的让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错误做法,与目标的能力主线背道而驰。

2.重结果轻过程。历史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历史结论。于是有些历史教师的课堂成了“满堂问”,将教学目标确定为标准答案的获得而不是寻找答案的过程。学生在教师“是不是”、“对不对”等问题的牵引下,机械地、一步步地被教师带进其预先设定的答案中。教师认为答案知道了,目标就完成了。显而易见,这样的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内容没有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分析、概括、综合等认识活动,其结论也就难以被学生真正理解。这样的教学过程,也是不可能使学生形成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3.过分强调人文性。《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历史课堂教学要使学生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在历史教学中,重视人文性教育,原本无可厚非,但有些教师却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误认为“人文性”是历史教学的主旨,于是打着“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等旗号,将历史课上成思想品德课。或者在“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幌子下,将历史课上成时政讲析课,此种现象屡见不鲜。人文教育只是历史课程目标之一,我们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时,应该是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通过感悟去完成,而不是把“人文性”当作“硬性”标签粘贴在课堂教学上。

二、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就必须讲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各种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推陈出新,但不管采用哪种形式,都要看它是不是最大程度的发挥了课堂的有效性。有人说“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即便再好的教学也有它不足的地方,有需要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的地方。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不追求平平淡淡的完美,而追求有突破性的遗憾”。如果想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取得较好的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启发性问题,创设新的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可以很好的节省时间,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教师与学生)的帮助,必要的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时,教师必须充分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在思、想、做、练的过程中提炼信息,掌握方法,学会运用和创造,不断发展自己。苏联教育心理学家赞可夫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最有价值的本钱。”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从各个角度全方位地设计出系列性的问题,分门别类地让同学们讨论、作答、质疑。教师创设的问题,要从不同角度促使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者历史人物去分析,使学生能产生困惑,激起他们去主动探索问题的欲望,这样,他们就由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参与者。从教学实践看,这一位置的转换,收到的效果是惊人的,同学们情绪高昂,精神振奋,既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教 学的有效性,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效果。

(二)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语言的表达也是一个能否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正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珂所说的:“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因此,教师必须追求教学语言的艺术美。要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觉得听你的课是一种艺术享受,这确实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而这种高超的教学艺术则来自教师渊博的知识和对专业课的精深理解和熟练把握,来自教师的素养和气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平时就有意识的、一点一滴的积累知识,在具备一定专业基础的前提下,还要能够用专业的教学语言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不仅是肚子里有墨水的问题,更是一种教师的能力素养,因为语言表达的好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必备条件。

(三)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获取知识的双向交流过程。所以,历史课堂上要重视师生互动,在教学中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达到“会学历史”。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开拓学生的思维,在有限的45分钟内,讲“活”历史,做到举重以明轻,难度大的问题能深入浅出地讲出来,增大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知识的密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是我们历史教师应该认真探索的教改课题。如要有新颖益智的导入,缩短学生与教材的距离,教学过程中要有丰富多彩的活动设计和启迪思维的问题设计,创新性的练习题设计,注意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有精彩的课堂小结。这些都是一堂好课所具备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切实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

(四)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以及教学评价,促进教学效率提升。法国牧师纳德•兰塞姆说过这样一句话,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 的人可以成为伟人。反思将会使更多人获得成功。教学反思对于每一个教师的成长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重新审视、对成败得失进行思考判断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回顾,它能使教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理性的分析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随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使课堂教学趋于优化,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有必要进行及时有效的反思。总之,教学是一种踏踏实实的艰苦的创造性劳动,而不应热衷于追求一些华而不实的形式。提高教学有效性关键在于学生主体的调动。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赵亚夫说过“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教师有怎样的学科教育观念,其次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水准。”因此,作为教师,应狠下功夫,认真学习新课标,形成新的理念,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踏踏实实做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追求每一节课的高效,才能帮助学生更轻松地学习历史,这才是追求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

参考文献:

[1]李晓风.如何提高历史课教学的有效性[N].中国教育报,2007,(6)[2]汤红琴.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现状及策略探讨[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6,(6)[3]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

浅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2

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价值观, 新的教学思维, 也对高中历史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传统历史教学以文本式教师讲授为主, 历史知识庞杂宏大, 历史逻辑抽象生涩, 这使历史教学显得生硬无趣。在新课程理念的冲击下, 这些高中历史教学传统方式的缺陷逐渐暴露了出来, 这些产生的新问题需要站在新的角度去寻求解决方式。

实践中所暴露出的问题首先体现在:传统应试教学的观念与素质教育的矛盾仍然存在。素质教育推行多年来虽然在教学各领域大力推行, 收获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应试教育的观念在许多地方仍然主导着人们的思维。[1]以课堂教学为主导的高中历史教学决定了对于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培养上无法与历史教程知识上的要求很好衔接。而每一堂历史课之间的联系由于应试教育的任务教学方式而很难建立联系。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目前高考体制的大环境影响, 另一方面也是教学条件和师生观念转变等小环境的原因。

另外, 从历史课程编排的角度来看, 现今高中历史教学往往采用通史的形式, 专题讲解和模块分析缺乏。传统历史教学采取以历史进程为主线进行, 要求学生对史实的记忆和积累更重于对知识点的整体把握和理解。在宏观架构上偏重于历史发展的整体方向和脉络, 而在历史问题的专题分析和模块整理上不够。新课程理念要求在模块专题式的教学方法, 而传统历史教学在这方面则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培养。这其中除了教师观念和传统教学习惯的影响外, 新教材的编制滞后无疑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除以上问题之外, 教师僵化式的教学思维和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 对学生冷漠的关注态度等以及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与各地教学的实际情况往往脱节, 各地在实行大纲时往往忽视了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自身诉求等也是当前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所发现的比较常见的问题。

二、从实践角度看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分析

为达到新课程要求的有效教学, 我们有必要对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深刻分析。结合新课改的总体规划, 从实践角度看, 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主要以以下几个方面为评判标准:

第一, 历史教学目标明确, 教学方案科学合理。具体表现在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综合化, 不仅仅以学生历史知识的把握和解题能力的一元评价上, 而更多地关注以科学合理的教案来控制时间[2和]学习精力的投入, 把握兴趣素质提高和知识传授之间的平衡。

第二, 历史课堂氛围活跃, 学生思维发散状态良好, 师生互动程度高。课堂氛围要求排除教师“一言堂”的冷淡状态, 教师利用问题史实等来启发学生进行主动思考, 培养其发散思维, 锻炼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师生之间互动明显, 学生答题踊跃, 师生关系发展融洽。

第三, 学生课堂学习效率高水平, 课外历史学习的主动性被激发。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广泛参与, 保持一个注意力集中, 高效率的学习状态。能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 并能在历史思辨能力上达到举一反三。在课后产生了主动学习的动力, 历史学习兴趣被极大激发。

三、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之策略研究

应对实践中出现的诸多问题, 结合新形势下高中历史课程有效教学要求, 针对如何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的问题,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 应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往的历史课堂上, 教师作为传授人而学生作为被动接收者。这样会使教师处在高高在上的地位而远离了学生, 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趋于疏远。正常的课堂角色分配应是学生处在主体地位, 而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和辅助者不应过分压缩学生的主动学习空间。[3]发展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 一方面教师要注意经常接触学生, 与学生平等交流和沟通, 尊重学生的观点和看法并加以引导。另一方面还要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 合作学习等新型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实践中敢于主动思考, 敢于辩论, 敢于探索。

其次, 立足学生, 积极探索和发展新的学习方法。高中历史的学习具有新的内容和新的框架结构, 在学习方法上也需要新的革新。而学习方法上的创新单靠高中学生的自发作为是不现实也是不负责任的, 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不能忘记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历史教学大纲在这点上也指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在学习方法上的更新, 可采取图文声音相结合的形式, 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地呈现, 另外, 尽可能采取小组合作、团队辩论和专题讨论等形式来进行历史问题的解答和教学, 这样便能最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开发学生的思维和视野。[4]而立足学生, 要求教师照顾到学生的个性保护, 锻炼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使学生养成乐学、善学的学习习惯。

最后, 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 丰富历史教学方式。信息化时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已经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科技的进步也使教学活动更加效率。在课堂上, 高中历史教学不应拘泥于过去的文本教学, 应合理利用多种媒介, 多图片、影响、声乐等直观表现方式来展现历史知识。这样不仅能使历史知识的传输更加多元化, 便于学生认知, 而且还能活跃课堂氛围, 激发学习兴趣。此外, 除了在课堂上的信息技术应用外, 在课前预习, 课后复习乃至学生平时的生活中, 都可利用信息媒介 (老师或学校的微博, 微信, 社区等等) 来传播历史知识, 讨论历史学习方法和历史学习经验。这样就可以多维多角度地影响学生的历史学习, 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将枯燥晦涩的书本知识转变为值得关注的兴趣点, 将抽象概括的宏观理论具体化为真实贴切的生活点。这样使历史教学的内涵和外延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得到延伸,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而得到极大提高。

参考文献

[1]庞凤云.新课改下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吉林教育.2010 (19)

[2]李静.浅谈我国高中历史课堂改革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 (教育学术) .2011 (05)

[3]李京华.浅析新课程下历史有效教学的思考[J].学生之友 (初中版) (下) .2011 (06)

浅谈高中历史的有效性教学 篇3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学模式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4.113

历史课程是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学习相关的历史学科知识,提升自身的学习成绩,同时,还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整体素质。但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高中历史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受到诸多的限制,影响了高中历史课程教学内容的展开和教学质量的提升。那么,如何改进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模式,提升该门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我对该问题的几点看法。

首先,历史课程在高中教育中所占据的位置是十分重要而特殊的,作为一门学科,学生们通过进行该门课程相关知识点的学习,对于提高自身的学习成绩有很大作用,同时,历史学科和高中其他学科又有着很大的不同,它不仅是一门学科,同时也是对本国和他国漫长历史的一个总结和概括,是学生们了解国家历史和世界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们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国家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更可以深入的了解自己身处的世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对于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大有裨益。

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和局限,高中历史课程的任课教师们在进行历史课程的讲授时,更多的将注意力集中于课程知识点的讲解上,而忽视了对于学生历史情怀等方面的培养,只是关注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背诵情况。因此高中历史课程给学生的印象也往往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学生们面对的知识繁重的记忆任务,根本无法理解和体会学习历史的重要意义和乐趣,历史课程的课堂氛围也因此而变得压抑疲惫,使学生感到排斥甚至是厌恶,影响教师的知识点讲述和学生的学习,从而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利于高中历史课程有效性教学的顺利展开。

由于上述所说教学理念的陈旧,与此相對应的在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方法上面,也就伴随着显示出单一、缺乏吸引力等缺点,因此,提升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改进该门课程的教学方法,改善课堂环境,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改进课堂环境,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提升呢?

一方面,由于传统教学方法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满堂灌”式的教学,教师对课堂有着绝对的掌控,占据课堂的主导地位,而教师由于将精力集中放在历史知识点的讲述上,很少给学生留出一定的必要的时间进行知识点的消化和理解,因此师生之间也就缺乏一种有效的交流和沟通,从而影响学生学习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转变对于自身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的看法,将自己从课堂的掌控者变成课堂的引导者,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占据的重要地位。

在进行历史知识点的讲授时,教师不能由于想要完成教学任务就一味地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而不留给学生必要的思考时间,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历史课程学习,更会使学生在知识点的理解方面产生疑惑和障碍,积少成多,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学心理,导致学生对该门课程的不满和排斥。因此教师应该和学生多多进行沟通和交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课程内容的安排和调整,师生之间这种有效的沟通模式的建立,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更有助于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从而提升历史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另一方面,在教学方法上,高中历史课程的任课教师应该勇于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根据历史学科的特殊性和独特性来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革。例如,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需要,在有条件的城市和区域,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当地的历史博物馆,通过实地观察的形式使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点的学习,这种实地考察式的学习,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使学生近距离接触历史的印记,体会历史课程所具有的沧桑感和历史文化感,改善学生对于历史课程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真正融入到历史课程中来。而实地考察的学习方法也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知识点的无处不在,无所不有,使学生养成独立学习,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习惯。

除了进行实地教学之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分组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将班级里的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在小组内进行相关历史知识点的自由讨论,在进行讨论之前,教师应该将课本中具有开放性的,有讨论空间的内容挑选出来。例如,商鞅变法在法律制定上的优点和缺陷,商鞅变法的意义和局限等,通过讨论,教师将课堂交给学生,学生在进行讨论时,不仅可以加深自身对于知识点的印象,有利于知识点的记忆和背诵,更重要的是,在进行知识点的讨论时,学生们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独立的思考,可以抒发自身对于问题的看法和见解,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意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有着重要意义。

不同思维方式和看法之间的相互碰撞和交流,可以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拓宽学生对于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扩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教师在进行历史知识点的讲述时,可以将知识点进行梳理和重新排列,将知识点根据相似性和相关性进行重新组合,将知识点编织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知识网络,方便学生进行记忆和理解。

除了上面所提到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在多媒体上为学生展示历史书上涉及到的图片等,同时还可以为学生播放相关的视频和教学短片,除了进行必要的知识点讲解之外,教师还可以将各种有趣的历史小故事穿插在历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增加课程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快乐地进行历史知识点的学习。

浅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4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都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进步,就需要讲究方法与技巧。历史作为一门对学生具有重要意义的学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积极的将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技巧运用于课堂教学。本文就有助于开展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几个有效方法进行探析。

一、通过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为了使学生每一节课都对历史知识点的学习充满了兴趣,教师还需要把握好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那就是有效的进行课堂导入,在导入环节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为整个课堂的学生都有效的进行历史知识点的学习奠定基础。

当然,想要通过课堂导入环节有效激发学生的历史知识点学习兴趣,需要教师对导入环节进行巧妙的设计。本人在导入环节往往通过设置悬念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置悬念使学生对课堂上教师将要讲解的知识点充满好奇心,自然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去获取知识点。

通过上文我们不难发现,课堂导入环节在学生的学习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中历史教师在新时期的教学中,一定要对课堂导入环节引起高度重视。

二、注重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高中历史教师,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一定要能够有效的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就目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能够积极的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却未必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通过多媒体的应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教师在运用多媒体的过程中,掌握有效的方法与技巧。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也积极的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认为为了更好的发挥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的作用,教师应该对以下几方面引起重视:

(一)通过多媒体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

将多媒体运用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加有效的理解知识点,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从知识点的角度出发,通过更多的方法使多媒体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通过多媒体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会结合教学内容,将一些与知识点相关的视频穿插到课堂教学中去,这样将事件发生的场面更加直观的呈现给学生,既能够很好的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同时又能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点。

(二)通过多媒体更好的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也是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有趣的课堂才能更好的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借助于多媒体能够将更多有趣的元素更加快速、有效的展示给学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历史教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一定要对通过多媒体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引起重视。

总之,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对帮助学生更加有效的进行知识点的学习有重要意义,应该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三、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

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积极的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这不仅对学生更加有效的学习高中阶段的历史知识点有很大帮助,而且对更好的提升学生应用知识点的能力也有很大帮助。

新时期,学生在历史这门知识点丰富的学科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再一味的死记硬背,而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一是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点。知识点繁多、记忆压力大是高中历史学科的一个突出特点,如果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不仅学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且也难以有效的掌握知识点。反之,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过程中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势必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二是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助于提升学生应用知识点的能力。有些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即使能够有效的掌握知识点,但是由于在应用知识点的过程中难以有效的发挥主观能动性,依然难以通过对知识点的灵活应用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历史知识点应用的过程中有效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而使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

四、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新时期有效开展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随着现代教学的不断发展,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越来越发现,高中学生想要跟上现代历史学习的步伐,就必须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学生是否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直接影响。例如:掌握有效学习方法与技巧的学生,能够以较少的时间与精力投入,更加全面、准确的掌握知识点,而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的学生,虽然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反复的进行知识点的掌握,却依然难以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结果历史学习给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需要融入日常的教学中去,因此,并不是教师单纯的对学生进行相关方法与技巧的讲解,学生就能够很好的把握,必须逐渐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才能真正领会其妙处。

五、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

浅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5

课题名称 “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 立项编号 学科分类 高中历史

课 题 主 持 人 徐泽林

课 题 组 成 员 曾凡波、黄鑫、任太安、王磊、吴昊、王小艳 主持人工作单位 河南省息县第一高级中学分校(息县三高)

河南省息县第一高级中学分校(息县三高)

“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课题组2010年4月30日

高中历史有效教学方式的研究及指导策略

【内容摘要】本文着重介绍什么是有效教学方式共分三大部分:第一,合理整合教材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第二,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是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第三,历史有效教学方式的新探索。

【关键词】有效教学,教学方式,传统教学,学习主动性

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一是要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要做到这一点,有效教学是一个重要途径。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有效的学习。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更强调高中历史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一、合理整合教材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

我们河南省在2008年选用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课程教材。客观地讲,人民版教材在体例结构、内容旨趣、图文结合、自我检测以及学习档案建设和拓宽学生视野等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切实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但从教学实践的情况来看,教材内容还有需要教师进行补充、取舍的问题。

1、内容的补充。如:教材必修1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两个单元,学生在初中虽然学习过,但并不熟悉,包括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各阶段的重大事件,很多学生忘得一干二净,或者张冠李戴,对很多概念似懂非懂,不能从宏观上掌握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因此,进入专题学习前必须给学生打基础,使他们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有一个基本轮廓。

2、结构的调整。还以上文所提到的两个专题为例。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共分3课时,前两课属于近代前期,第3课属近代后期,两部分侵略与反侵略的结果形成鲜明的对比。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是专题二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本专题前两课属近代前期,分别说明农民阶级、资产阶级领导民主革命的结果;第3课属近代后期,说明中共领导民主革命的结果,反映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很显然,两个专题涉及近代史上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探索等内容。为此,单元知识学习时,可将近代史前期大致分三个阶段,后期分四个阶段,说明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进行抗争、探索的背景、概况、结果及其政治、经济原因。

新课程改革的尝试,使我们感受到,教学过程已成为教材的完善过程,只有这样,学科建设才能不断展开。

二、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是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历史教学不但要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且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教师要常设丰富的历史教学情景,积极营造宽松、和谐、促人思考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历史学习成为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将知识硬“塞”给学生,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改变惯常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意味着课堂教学必须发生一种结构和性质的变化。

对传统历史课堂教学的审视

当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存在哪些问题呢?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①、教学目标:知识要求具体、能力要求泛化、情感目标缺位

历史课程的设臵以知识为本位,学科为中心,以向学生传授完整、系统的历史知识为主。因此,原有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对历史教学的认知目标提出了具体而详备的要求,作为历史课程重要载体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为了迎合历史课程对知识的高标准、严要求,只好在讲透、说透知识的来龙去脉上下功夫,导致中学历史课本“繁、难、偏、旧”,内容极度艰深、滞后,涉及的概念多、知识点多,已成了学生的“学习之累”。学生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记忆、背诵、抄写这些过细的知识点上,致使历史教学落实发展学生能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等任务流于形式。

相对于知识的具体要求,高中历史课程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则较为泛化和模糊。原有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对能力要求不具体,操作性差,诸如“掌握”“形成”“归纳”“分析”“判断”等术语,缺乏行为例证,结果还是知识落实的多,能力贯彻的少。

教育的精神力量最终体现在人文素养的底蕴中,历史课程是培养学生宽容心胸、健康心态、高尚情操的最好篇章。但由于长期以来,历史教学以完成认识性任务为主旨,因此在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些目标任务,或抽象、或附带,并无真实的地位。

②、教学过程:教师中心,以本为本,模式化备课

当前,大多数学校采用的历史教学方式仍是传统的“五段教学法”: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臵作业,五个连续的教学步骤在课堂中有板有眼地上演着。在这一模式下,教师预设教学目标、规划反馈问题、左右教学流程、控制课堂讲坛,学生完全处在“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你教我学”的被动状态。在笔者所听到的历史公开课中,绝大多数教师都是通过讲述、提问、板书、课堂作业等方式比较顺利地完成该课的传授任务。大多认为,上课就是讲课本,讲清楚、讲明白、重点难点突出,就是成功的教学;否则就是失败的教学。历史教学模式岂是一个“讲”字了得!据调查,有58%的学生认为:教师教学方式的呆板成了影响他们对历史科目学习兴趣的主要原因。

“以本为本”,学生围绕教师转,教师围绕课本转是目前历史教学存在的又一问题。“一本书主义”导致死教、死学、死背、死考,弄得历史教学死气沉沉。

说到教学,不能不说到备课。教师备课的重点应放在哪里?显然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是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但现实的状况并非如此,研究表明:教师只有20%的精力用于钻研教材、了解学情,80%的精力则用于抄写教案,如此的本末倒臵,怎能不令人吃惊!

③、教学评价:方式单一,重结果,轻过程

传统的学生学业评价制度,强调的是评价的总结性功能和选拔功能,忽视学习过程的评价,评价方式单一,重视纸笔测验,强调量化成绩。这一方式必然会影响对学生的全面认识,使评价的教育作用降低甚至丧失。

三、历史有效教学方式的新探索

1.要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意向

有效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基础上展开的。教师要充分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动力,它是一种学习的需要。这种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里的反映,它表现的学习意向、愿望和兴趣等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推动作用。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常见的教学方法有:

(1)巧设悬念诱发学生求知欲

历史课堂上可以根据中学生具有强烈求知欲的特点和不同教学内容,利用设悬念的方法,抓住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动机。

如学习有关“文化大革命”的内容时,这样导入:新中国的国家主席刘少奇于1969年11月12日逝世,十年之后的1980年5月17日才为他开追悼会,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那是怎样的一个“十年”啊?学生偏着头想了想就自觉地看书、交流来解开这个迷团。

(2)巧设学生注意的兴奋点焕发学生学习热情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注意的保持有一个时间限度,大约是15--30分钟,如果超出这一限度,注意的质量就会逐渐下降,学习效果就会随之下降。面对枯燥无味的历史教材,如果没有有效的刺激,要学生保持整节课的热情,恐怕比较是困难的。

教师在设计教学策略时,不妨在学生的注意力下降开始“走神”的时候,干脆安排他们“休息”,随后又可以掀起一个学习的高潮。这样,学生注意的兴奋点无形中增加了。

如在学习“红军长征”时,可以做这样的尝试:以遵义会议的召开为界限,让学生“参加”会议后“休会三分种”,再“整装待发开始新的长征”。等学生放松一会后,他们又可以很兴奋的投入到下半节课的学习中去了。

(3)巧设疑问开启学生心智

历史教学中,从历史人物的心理视角精心设问,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这样设问,会把学生带入某种心理体验中,将自己臵身于历史情境中,自觉在心理上认同和扮演这一历史人物,体会、感受这一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明白许多道理,达到“读史使人明智”的境界。

如在学习“戊戌变法”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提问:如果你是谭嗣同,面对“戊戌政变”,你是随康有为、梁启超一同逃往国外,还是留下来和顽固派斗争到底?哪种选择是明智的?这样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小组间很快展开了讨论。学生很自然地站在这三个人物的心理角度去结合历史设身处地地考虑一番,在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长远打算和短期效应、苟且偷生,个人奋斗和以死唤起民众共同奋斗的天平上掂量。这样的教学不仅能使学生理性地分析三个历史人物不同抉择的原因,更能够使学生在人生价值取向上获得新的认识。

当然,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动力的方法有很多,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这里不一一列举。

参考文献

[1].《有效的学生评价》E.Weber著 董奇等译

[2].张庆林,杨东.高效率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3].朱煜.走进高中新课改[M].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安徽教育出版社

浅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6

邵庄初中

鞠岷山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目前没有绝对的评价标准,只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就历史学科而言,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除了要注重学科价值和学科特点外,还必须关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二、准确理解教学目标;

三、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四、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今天,借此会议的机会,简单的谈谈这四个方面的问题。另外说说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问题。

教学的有效性问题能够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这是课程改革逐渐深入的一个表现。新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和挑战,如何以高质量教学迎接挑战,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共同问题。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余文森教授从专业的角度回答了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他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学会到会学;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余教授还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我认为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关注以下几点:

一、正确看待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而是一名向导和顾问。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塑造他们到引导他们。教师在新课程中的作用不是削弱了而是加大了,做教师更“难”了。怎样看待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教师首先是课程的执行者。在这个前提下,尽可能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和 “开发者”。但是,教师“研究”、“开发”的内容不是课程研究者研究和开发的内容。教师也是理论的“消费者”,同时肩负教学思想和方式的创新义务。只有对老师的角色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在新课改中结出累累硕果。因此,正确看待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

二、准确理解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历史教师教学活动的核心,也是判断历史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传统课堂教学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知识与技能成为课堂教学关注的中心,忽视了智力、能力、情感、态度等育人目标,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窒息的人。课堂教学因此丧失了实效。新课标确定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课程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有效教学的“前提是全面合理的教学目标”。然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并没有理解教学目标真正的含义。他们在制订教学目标时,特别重视三维目标中的后两项,对“知识与能力”目标却不敢深化,似乎强调了知识就不符合新课标要求,重视能力就会落入传统教学的俗套。于是便有了一些不知所云的互动、游移离散的讨论、浅薄乏味的表白、肤浅单调的角色扮演、看似华丽多彩,形式新颖,实则完全是低效或无效的作秀。这样教学不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也不利于历史教育培养新公民的课程宗旨。

事实上,新课程并不排斥或贬低知识本身,恰恰相反,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更多的知识。我们必须认识到,知识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永远是第一位的。它既是学生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坚强基石。因此,准确全面地理解教学目标的真正含义,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证。

三、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历史教材跨越时空之宽,信息量之大是众所周知的,教材中绝大部分内容对中学生来说并没有生活经历或生活体验。而且教科书所选的历史资料非常有限,不可能全面生动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对历史的求知欲望。利用网络辅助教学,是非常有效的教学资源。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能够直接阅读原始的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学生可根据本人的学习水平自主地选择学习资源,2 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知识,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全班学生都只能听什么,课本里有什么,学生只能看什么的被动学习局面。知识面得以拓宽,新信息及时获取。利用网络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去思考、去寻找答案。通过网络教学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视野,使历史课更富有吸引力,学生们也乐在其中。能够利用或经常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的其结果是明显的、高效的。但并不是课程资源现代化了就是教学现代化了,多媒体网络资源只能是课程资源中的一种,不能从根本上取代教师的地位。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条件、自身特点采用适当的课程资源,为教学锦上添花,而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为了追求课程资源的丰富、新奇而忽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目前已经成为广大历史教师的共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敢于表现自我、推销自我,个性得到了极大张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得到了极大提高。如何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聂幼犁教授认为:“学生主体”的核心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如教学目标、认知逻辑、实施方式、处理方法是否充分考虑了学生情况,而不是某种形式。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作教师的就一定为学生创造条件,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学生能说的就让学生说,学生能做的就让学生做,不能包办学生的一切。充分尊重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敢于向既定规律挑战,向权威挑战,批判地对待人类的认识成果,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正是历史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也是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最本质的体现。卢梭有句名言:“大自然塑造了我之后,就把模型打碎了,所以我正是这世界上第一个‘我’,也是最后一个‘我’。”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发展良好个性的空间,使学生在标准中有变化,在规范中有自由,一致中有特色,统一中有个性,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不可缺少的养料与气候。

诚然,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进行有效的历史教学是当前众多历史教学工作者探索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今后历史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真实的才是有效的,有效的也才会是真实的。

五、关于历史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如今,我市初中课堂教学改革在市教育局的大力推动下,高潮迭起,不断深入。教师的教育观念有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学方式大有改观,学生活动丰富多彩,综合能力不断提升。

根据我们市各学校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学科特点和定性的教学时数,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应该是“揭示目标、预习讨论、分组展示、质疑解惑、巩固提高”五大环节。教师纯粹的讲解不超过15分钟,保证学生30分钟的自主活动时间和空间。

揭示目标,就是上课伊始明确学习目标,问题细化、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拓展适度;预习讨论,就是让每个学生都带着“学习目标”预习教材,讨论问题,形成共识(讨论的重点问题不能局限与某个学习小组,带有层次性的问题可以分散到学习小组);分组展示,就是讲解汇报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共性的结论),允许学生阐述个人见解,鼓励学生学习历史要联系现实,展望未来。并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取讲解回报。质疑解惑,就是激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没有明确的问题,教师启发引导其他学生答疑,结论不准确或有争议的教师要给予及时纠正,明确是非。巩固提高,就是通过各种方法、形式检测达标情况,巩固学习成果,强化综合能力的提高。

浅谈如何有效开展高中历史教学 篇7

一、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一旦对一个东西产生兴趣, 就是教师不去督促他们, 他们也会主动地去观察、学习它。所以历史教师就应该很好地抓住这一点, 改善自己的课堂教学氛围,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多历史教师在课堂上可能就是一味地平铺直叙, 对着课本念, 如果讲不好就成为学生的催眠曲。当然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学生上课睡大觉, 下课背课本, 觉得历史课毫无乐趣可言。所以对于历史教师来讲, 上课不能只是严肃地给学生讲解历史, 有时候也可以天马行空一番, 给学生讲讲贴近生活一点的历史小故事, 让学生融入到你的讲课中去, 把历史课变得丰富多彩一些,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做好备课工作

现在很多历史教师都是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 所以他们在上课的时候, 可能更偏向于根据自己的经验来授课, 而很少深入去了解学生想要在本堂课上学到什么, 他们对本堂课哪个知识点更感兴趣。教师在备课的时候, 也是例行公事般地写一份教案出来, 而不会根据学生的兴趣, 到现实中或者网络中去多搜集一些课外的历史题材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实践证明, 每一堂历史课之前, 认真备好课是至关重要的。

三、运用有效的教学方式

许多历史教师在课堂上只是给学生传授该讲的、会考的知识点, 而对于那些不常考的, 大部分教师都会一带而过。一直采用填鸭式教学对于学生学习历史是非常不利的。我们教师应该从知识的传播者转换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对于学生提出的感 兴趣的问题, 教师应该予以鼓励和支持, 并建议他们跟同学展开讨论, 使这些问题得以解决并且引出更多有趣的话题。同时, 教师也应该与时俱进, 多学习运用一些现代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提高历史课堂效率。

四、多积累一些历史材料, 并与现实相结合

历史这一门学科包罗万象, 跟现实又是联系紧密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历史的影子。许多学生对历史课提不起兴趣, 因为在他们眼里历史只是一些需要他们花费大量时间去记忆的东西而已。他们认为历史不够鲜活, 如果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声音、画面, 让学生眼中乏味无趣的历史, 鲜活地再现在他们眼前, 他们肯定会对历史充满好奇心。很多学生不愿意学习历史的一些章节, 但是如果让他们观看一些电视剧, 他们却看得津津有味, 比如《辛亥革命》、《开国大典》、《建党伟业》、《甄嬛传》等等, 他们对其中的情节可能了解得比老师还清楚。所以教师在讲课的时候, 不妨插入一些电视剧情节, 跟学生探讨一下, 将历史跟学生了解的电视情节紧密结合, 更方便学生去记忆和了解历史。

五、让学生做回课堂的主人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学生的学习往往是在教师的严格监督下进行的, 而现代的教学理念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能够主动地自觉地去学习历史。

1.教师精心设疑, 学生大胆质疑

在历史课堂上, 教师不要一味地只是去讲解课本知识, 不跟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是不行的。教师应该巧妙地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来回答, 以此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 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去提出问题, 并组织学生一起来进行讨论, 共同解决问题。

2.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

在历史课堂上, 对于学生懂的问题教师就不必一遍遍来讲, 否则学生既会觉得枯燥乏味, 又会浪费宝贵的上课时间。学生存在问题的地方和有疑问的知识点, 教师应该及时组织学生来进行讨论, 这样不只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 活跃课堂气氛, 还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很好地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篇8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学有效性 学生主体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9.071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的有效性,从当前的教学来看,历史课堂依旧存在教学效率低的现象。作为高中历史教师,我们应该不断吸收当前先进的教学经验,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为高中历史教学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本文就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性的提高提出几点自己的意见,希望能够对教学有所帮助。

一、制定正确的教学目标,树立三维目标观念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也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方向。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想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师首先要做的是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在新的教学背景下,教师要遵循新课改以及素质教育的观念,为学生的教学提供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在当前的教学背景下,提倡三维教学目标,因此在进行高中历史的备课过程时,教师要紧紧围绕这三个方面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学到历史内容,得到历史情感的熏陶。在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应该遵循以下几点:

首先,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学生才能更加近距离的感受历史。众所周知,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导致当前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较大,两者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采用讲授法,这种方法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发挥,更不利于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因此,教师在确立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主体地位的提高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过程和方法的教学。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结果,这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密切相关的,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过程和方法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教师也往往忽视这一点,因此,在当前的教学中我们要注重过程和方法,通过过程和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楚历史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最后,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情感的教学。通过历史教学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通过学习历史让学生明确历史,并且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以史为鉴,同时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充分挖掘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资源的挖掘和利用,通过挖掘教学资源丰富教学课堂,开阔学生的视野,通过教学内容的丰富让学生更加充分的感受历史事实,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同时挖掘其他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首先,在利用教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给我们的资料,将教材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利用教材中的图片让学生更加具体的感受历史知识,同时还要利用历史教材中的小故事,让历史课堂变得更加生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教材的模块特点,重视培养学生之间的这种模块意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通过培养学生的模块意识,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楚历史知识,更有助于学生的记忆,同时,通过这种模块教学,更容易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找到教学的中心。最后,在进行模块教学时教师要注重模块之间的整合。历史要求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知识,形成连贯的系统,进行模块教学有助于学生的记忆,帮助学生掌握具体的知识,但是在教学中也要注重学生整体的把握,因此,在教学中还要注重各个模块之间的相互整合,通过模块之间的相互整合让学生能够更加系统连贯的学习知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将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联合起来,帮助学生更好的分析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此外,除了教材的应用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通过多媒体设备的应用可以让学生更加生动具体的了解历史,实现教材所不能实现的声音、图像的结合,可以丰富教学内容,给学生播放相应的历史视频,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能够更加真实的感受历史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历史情感,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同时,除了这两种教学资源,教师还可以进行生活化的教学,整合身边的教学资源。比如,利用图书馆的资源丰富学生的阅读,文史哲不分家,通过丰富的阅读也能够为学生的历史提供更多的背景知识,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创新教学方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影响,良好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反,不良的教学方式会降低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方式的创新。从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情况来看,许多教师依旧保存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依旧存在着许多遗留问题,采用灌输法是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在当前的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创新教学方式外,還要注重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创设情境的方式,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能够尽快的投入到历史学习的情境中来,可以利用小故事、多媒体播放相关的视频资源等等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此外,教师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可以试试小组讨论的方式教学,针对某一话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思考的动力,开发学生的智力,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问题。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方法的指导,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让学生自我评价发现自身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同学之间相互讨论,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给学生相应的指导,让学生能够尽快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

浅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9

三维目标是新课程的独创,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体现,它使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有了重要的抓手和坚实的操作性基础。那么历史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本文结合岳麓版课程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Ⅱ)第二单元第2课《新航路的开辟》谈谈这一方面的认识。

一、转变教学理念、理解三维目标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它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或者说,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教学行为受教学理念支配。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改变传统历史教学片面强调知识和技能目标,忽视全面提高学生素养的倾向。教师应切实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教学理念。在确立教学目标时,既重视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又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训练,不能顾此失彼。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快转变教学理念,理解三维目标的内涵,理清三者之间的关系。

“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而不是三种目标,就像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一样。可以说,“知识和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任何割裂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维目标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统一指向人的发展。同时,它也是交融互进的。相对于人的发展这一总体目标而言,任何目标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单独优先发展,缺失任一维度都无法筑成完整的人的发展的金字塔。另外,三维目标不是均等存在的。人的发展是三维目标的整合,缺失任一维度,都会使发展受限,但这并不意味着三维目标对人的发展的贡献是等值的。因而,着眼于人的发展的教学要根据各学科的特殊性和学生原有基础有所侧重。

二、领会课标精神、确定三维目标

历史课标指出: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如果把课程改革比作航程,那么课程目标就是引领课改的航标灯。如果不认准目标,课改就会迷失方向。课程目标是要通过具体的教学目标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科课程目标的要求是一致的。因此,教师在设计新课程每一课教案时,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考虑确定这节课的具体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备课的首要工作来说,就是心中时刻要有课标意识,自觉严格执行课标,不断钻研、理解课标,在教学中细化课标。

以《新航路的开辟》为例,该课课标表述为: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课标仅有这些要求,但教师在设计具体教学目标时,应将其细化为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为全面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历史条件,培养分析某一历史过程、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的能力。介绍新航路开辟经过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提高其口头表达的能力。“过程与方法”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采用情境设置、设题引思、学生体验感受重走新航路。根据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料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自主探究新航路开辟后带来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通过对新航路开辟过程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勇于探索的航海家为世界大部分地区之间的联系做出了重要贡献,使人类开始走向整体世界。要学习他们不畏艰险,积极进取的精神。通过对新航路开辟影响的分析,使 1 学生认识到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确定三维目标时须把握其整体性和统一性,统筹安排,切忌彼此孤立和割裂。

三、感受课改魅力、落实三维目标

历史作为一门充满智慧的学科,除了其本身与生俱来的那种内涵魅力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历史、揭示历史真相、总结历史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增加才智,正所谓“学史使人明智”。

新课程不再是“本本课程”,而是全新的“体验课程”。教学中,以尊重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在互动的渗透式课堂活动中,让学生感受体验的魅力,让学生在教与学之间有所感悟,产生心灵震动,使思想与情感上得到升华。仍以《新航路的开辟》为例,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绘制地理大发现的航路示意图,或制作地理大发现的地理模型、沙盘等,或在计算机上制作地理大发现的平面动画,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合作互助的能力。另外,介绍了《大国崛起》中有关新航路开辟的资料。(与中国郑和的混合舰队相比,葡萄牙人的两三条帆船微不足道,但是,凭着爱冒险的天性、对财富的渴望以及强大的宗教热情,葡萄牙人终于冲破了中世纪欧洲航海界在心理和生理上的极限……)(哥伦布为了减少船员们因离开陆地太远而产生的恐惧,他偷偷调整计程工具,每天都少报一些航行里数。但一无所获的船队依然走到了崩溃的边缘甚至行将发生叛乱。明智的他,提议再走三天,三天后,曾经反对他的水手就在桅杆上高喊:“陆地!”这一天是1492年10月12日。英雄就在这一刻诞生了!从那一天起,割裂的世界开始连接在一起。)教师对故事情节的描述,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航海家们探险过程中的艰辛,从而激发了他们不畏艰险、勇于探索和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接着又讲了哥伦布“让鸡蛋立起来”的故事,了解哥伦布睿智的故事,感受他第一次横渡大西洋的可贵的首创精神。

以上结合新教材《新航路的开辟》一课介绍了教学过程中落实三维目标的情况,虽然是摸着石头过河,但在实践中能体验到课改的魅力和压力。紧扣新课程三维目标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基本途径,也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 篇10

序:笔者初涉教坛,有幸就赶上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即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在此,将从教以来的一些粗浅的想法示之以众,权且为一家之言吧。为免贻笑方家,特此做序,以供大家商榷。

为实施素质教育,借助新课程改革的东风,各地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索,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教师亟待迎接一场“学习的革命”,树立“大历史”观、“大文科”观和“大教学”观,在此笔者就历史教师自我发展诸问题,并结合本人一些粗浅尝试谈谈一孔之见:

邓小平同志提倡教育要“三个面向”,江泽民同志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为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社会各界呼吁摆脱狭隘、片面和沉闷的应试教育束缚,切实减轻学生的过重负荷,寻求以创新为核心的教学新策略,势必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必须坚持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具备优良的师德、师智、师能,适时转变观念、苦练内功,实现由维持性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轨。

笔者认为尽管大家面对历史教学、教材、考试的急剧变革已付出了巨大的劳动,但一部分历史教师水准与日新月异的教改潮流不相适应,仍是制约素质教育的瓶颈,故“补课”已迫在眉睫,主要表现为(1)观念滞后,形成惯性:部分人受传统保守僵化的习惯影响,容易囤于思维定势、或安于现状,进取心减退,故靠“吃老本”打发日子。(2)方法呆板,就事论事:教法落于俗套,出现重教轻学、重灌输轻启发、重课内轻课外、重分数轻能力及重少数轻多数等弊端;对于教材和教参极其依赖和盲从,不敢越雷池一步,只能照本宣科,循规蹈矩;忽视学生的心理需求,使主观能动性受压抑,造成启而不发的尴尬;或者热衷于搞题海战术、猜题押题,人为地加重学业负担;还有课堂组织形式划一,节奏缓慢,容量过小加之个人魅力欠缺,忽视思想性和趣味性,难于调动听课兴致;还有第二课堂活动流于形式,把课 外知识拒之门外,丧失了历史那丰富生动的本来面目,凡此种种,害得自己教得又累又苦,学生穷于死记硬背,临时突击,对历史怕学厌学。(3)知识陈旧,结构失衡:知识经济时代已初露端倪,知识爆炸造成了不少观点、许多已有知识已经陈旧和过时,专业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特别是在试行综合考试后跨学科的整合与渗透能力尚待强化,哲学、经济学、人文地理等知之不多,阅读、表达能力也有待加强。况且学历太低,半路出家的也不少。(4)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的不足:许多历史教师对当代教育学、心理学、电脑和因特网等现代化知识和设备还比较陌生甚至空白,只得沿用老化的教学手段,微机和多媒体技能的缺陷已成为束缚教学的棘手问题。

教育家康内尔告诫世人:“现代社会非学不可,非善学不可,非终身学习不可”,为此,历史教师不应是老古董,学海无涯,教无止境,我们应千方百计地紧跟形势,开阔眼界,摒弃对传统和经验的盲从,注重在业务上不断开拓进取,精益求精,换言之即头脑要活,干劲要足,功底要实,技能要全,使自己成为学者型的而非平庸的教书匠,象杨子坤、陈伟国等名师脱颖而出。

俗话说教学相长,教然后知困,为推进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目标的转型;由守成教育向创新教育模式的超越;由片面单一的学科体系向全面综合的教育内容过渡,教师要在求实、求新、求活、求精上下功夫,勇于和善于挑战自我,向书本学习;向同行学习;向学生学习,为此笔者主张:(1)前提——转变观念,强化前瞻意识:第三次全教会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专家十分重视创造思维(实用性、批判性、敏捷性)的潜移默化。那么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置于首要地位,耐心诱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加强知识的理解、迁移与应用,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塑造奠基。(2)关键——改进教学,体现实践理念:目前“教师要加压,学生要减负”的呼声高涨,教学改革力争变劳动密集型为智能密集型模式,加强学科内综合,把求知作为多渠道信息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让大家减少低效和无效劳动,重新进行角色定位,教师要当好导演,把更多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以便于在历史知识的广阔天地中展现其能,最 终走出传统教学封闭的圈子,由此:首先应改进教学策略,利用“减负”契机,自觉遵循针对性、实效性、创新性、综合性原则,借鉴现代教育策略与模式理论,以学生乐学、会学而且学会、学活为目标,把课上出味道来;同时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通过师生双边活动以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使学生情感和思维达到最佳状态,把听、看、思、议结合起来,人人积极参与,争取大家动口、动手、动脑,构造师生双向互动的融洽气氛;同时力求精炼、多导、有趣,自己跳进题海,再让学生跳出题海,克服陈规陋习的误导。

首先,笔者打算今后在教学中大胆尝试:(1)采取先学后教法:即首先在课前布置预习,提示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及预习提纲,要求整理简要自学笔记;其次通过口头提问或书面抽查了解预习效果,从中暴露存在问题,后多途径地展开讨论疑难,允许出现差错,保留个人意见;再次教师进行纲目式总结,以解析疑惑;最后做随堂练习,(2)编制历史学习优化设计辅助参考资料(简称“学参”),它是指教师在全面钻研大纲、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中每单位(课时、单元)内容进行优化设计,作为辅助学生学习的参考资料。“学参”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与教材相配套,但又不拘泥于课本或照搬于某一教学参考书,与授课进度相同步,便于学生预习、听课和复习,以实现教师、学生、教材三者的贯通,达到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使学与思、读与练相辅相成。(3)试用学分统计法,布置可自主选择、有弹性的作业,即在题目、题型、时限、甚至观点、结论上不作一刀切,数量和难度不定框框,放权给学生灵活安排,也可以逐步搞开卷考试,鼓励自圆其说,经查阅优异者酌情加分,这样让人人各尽所能,都可体验到成就感。(4)课堂上适当介绍史学争鸣观点及动态、名家名篇,为学有余力着拓阔知识面。

其次,修炼专业,突出开拓精神::孔子主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历史学曾被马克思尊为“一门唯一的科学”,它囊括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无所不包,博大精深,这个富矿需要我们去勘探开发。以古人“破万卷书,行万里路”为志向,以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笃行之”为宗旨,史学曾被马克思尊为“一门唯 一的科学”,它囊括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无所不包,博大精深,这个富矿需要我们去勘探开发。古人以“破万卷书,行万里路”为志向,崇尚“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笃行之”宗旨,笔者平生兴趣广泛,注重其声,亲临其境的感受,笔者每个学期制作五、六个课件,并经常“触网”,熟能生巧,初步尝到了高科技的甜头。

再次,狠抓科研,确保优先地位:科研与教学相辅相成,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要积极投身科研,先应消除科研的神秘和畏难心理,善于借鉴和总结,以科研带动教学。我本人相信处处留心皆学问,要勤阅读、勤思考、勤交流还要勤积累,同时发挥教研组的作用,互通有无,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想方设法多听课,多评课,先看好自己的“门”,多跨进别的学科组、学校的“门”,发挥“联姻、杂交”的优势,互相取长补短。

上一篇:《厄运葬礼》观后感下一篇:舍与得小学议论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