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的生活化教学(精选12篇)
高中历史的生活化教学 篇1
生活是知识和经验的源泉,是教学最终的目的,与生活脱离的教学活动必然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历史课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在课程的设置上,应体现多样性,应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一、高中历史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意义
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让学生从过去单纯地学习知识转向更深层次地思考,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中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通过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在明白所学内容的同时,有效地将历史与生活联系起来,更好地实现历史学科的价值。
(一)激发学习兴趣,转变学习方式
让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就能有效地推动他们积极地投入学习。在高中阶段,学生对世界、社会已经有了自己的初步认识,能够独立思考,一旦有他们感兴趣的地方,就会积极地探索下去。历史作为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上到天文,下到地理,从政治到经济,从思想到社会生活,有许多可以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然而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和教师依然过分追求考试分数,历史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备课、上课,督促学生背诵,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部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荡然无存,使原本丰富多彩的历史课变成受到学生冷落的课程。
历史教学生活化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重新唤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教师选取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生活的素材,采用讨论、辩论、表演等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的教学方式,灵活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国共内战时期,因为有许多战争,这些内容的背景、过程和意义比较抽象和枯燥,于是笔者播放了一些与这些战争相关的影视剧片段,创设历史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同时穿插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
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由原来机械的死记硬背转变为积极的探索发现。高中历史课程内容大量增加,理论性、抽象性增强,如果一味地用高压让学生学习,难以提高学习效率,难以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引导,通过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其他学生交流合作,在实践中主动地、有个性地学习。
(二)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实践能力
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是要让学生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塑造健全的人格……增强学生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让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人文素养等方面,肩负着重大的社会历史责任,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从历史教学的内容看,它既涉及人类社会的过去,又与现实社会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引入生活化教学,可以更加有效地把过去和现在相结合,有利于实现历史学科的教育价值。
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通过学习历史,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尊重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学习近代史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内容时,笔者联系当下的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明白钓鱼岛和南海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形成他们对国家、对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生活化教学,让学生从过去的埋头苦读中解放出来,自主地去发现隐藏在历史课本背后的贴近实际生活的知识。学生通过发现生活中体现出来的课堂教学内容,从而更好地把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在充分理解所学内容的基础上,把这些更有效地付诸实践。在进行问题探究时,当个人无法解决,就需要与其他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在这个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又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协调合作能力。
(三)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师素养
历史生活化教学,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过去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把历史知识和已有的结论传授给学生,忽略了现实生活与所教知识的结合,很少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探究、质疑学习,而是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长此以往,教学内容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从历史学习中也得不到什么乐趣。历史教学的生活化,给了教师新的思路。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让学生在一些贴近生活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实现教学目标。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角色,历史教学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素质的优劣。高中历史内容涵盖面广,与社会生活相关的知识经验更是涉及方方面面,在信息发达的现代社会,学生通过网络媒体可以了解许多新鲜事物,如果教师不及时进行知识和技能的更新,就很难应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因此历史教学生活化对教师自身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能仅满足于成为教学专家,而要具备更广博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旁征博引。
二、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知识学习,忽视学生体验感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要求教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依然沿用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为教而教,教书本;学生只是为学而学,学死的知识。
传统课堂的“教”,多是照本宣科,教师不是“用教科书教”,而是“去教教科书,一些历史教师只是将教材作为简单的上课工具,对其内涵和价值没有深入发掘,教材知识讲解和运用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学生也只是将教材当作查找问题答案的工具书,对其中隐含的知识内容缺乏深入全面的了解。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是掌握教师所教给的知识,会做题,考试能够取得好成绩。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教师的“一言堂”占主导地位,以传授知识为核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主体,没有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高考怎么考,教师就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教师只负责教,学生只负责学。在这样的课堂上,这种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而缺乏质疑的能力、创新的能力。
(二)重形式改革,忽视教学质量
历史教学中使用的材料主要包括文字、图表、地图、图片、影视、动画等。在历史教学中引进材料,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特色,也是新课程的要求。但是历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上课之前搜集了丰富了教学素材,例如图片、故事、视频等,制作了丰富多彩的PPT,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这些原本作为教学补充内容的东西,反而吸引了学生更多的注意力,真正需要讲解的内容反而被学生忽视,有时候教师也会被课堂上的气氛所感染,不由得脱离了原来的教学目标,导致教学效果下降。但是不管是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应该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历史情境,要紧扣历史教学目标和方向。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热衷于故事的特点,利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授课,为学生展现真实、准确的历史信息。不管如何生活化,都不能脱离历史课教学的真实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用生活化的方式呈现真实的历史过程。
(三)重生搬硬套,忽视生活实际
在课程标准下,有些教师一味地追寻教学改革,而忽视了教学的实质。学校进行的生态课堂中,虽然有分组、有讨论、有讲解,但是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能运用自如,只停留在形式上。在合作与探究中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课堂显现出来的以学生为主体只是肤浅表层的或者是虚假性的,缺乏具有针对性的引导、点拨和具体帮助。合作只是停留在表面上,没有实质性。学生在缺乏主动思考问题的情况下,只是为了应付、被动地进行讨论。虽然表面上是将课堂主导权交给了学生,但是在课堂上学生的发言、讨论并没有起到主导作用,表面化、形式化比较明显,从而导致了探究的形式化和机械化,并没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深层次的历史问题,这种教学方式流于表面形式,并没有发挥实际作用。
三、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探索
笔者经过长期的教学探索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倡导生活化的历史教学方法,让历史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
(一)充分利用身边的历史资源
只有对一门学科充满兴趣,才会取得好的成绩。在历史教学时充分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能有效地充实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进行《中华民国的成立》一课的教学时,可以将我市特意打造的连云老街民主路、盐河巷等建筑街区投影给学生,作为导入新课。这样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二)充分利用网络的视频资源
在互联网发达的当今社会,最具有影响力的莫过于网络视频了。如《百家讲坛》《中国诗词大会》《国宝档案》等,教师可以合理地利用这些影视资源,让网络视频资源为教学服务,营造一个逼真的历史氛围,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受和理解。例如在教学《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时,先用导学案让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基础知识,再观看《百家讲坛》中王立群教授讲的《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中的一部分视频,最后再做课堂讨论。本段视频的精彩内容有:秦灭六国及其巩固统一的措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措施及其作用,如何客观全面地评价秦始皇一生的是非功过,等等。这样的视频教学比单纯的教师讲课更有效果,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它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加深。
(三)充分利用教师自身考察学习的资源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深入开展“三严三实”的活动中,笔者和学校其他党员赴枣庄台儿大战纪念馆参观学习,受益匪浅。笔者在进行《台儿庄战役》教学时,给学生展示了笔者当时搜集的资料。一张张珍贵的照片、一件件翔实的文物、一幅幅画作、一段段逼真的情景再现,使全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为了誓死捍卫国家和民族尊严,与日寇展开殊死搏斗和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深刻认识到了台儿庄大捷对扭转全国的抗日局势、鼓舞全民族士气等方面的重大意义。接着,笔者又给学生观看了台儿庄大战的珍贵历史纪录片,重温了当年全国军民同仇敌忾、誓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这样的教学不仅摆脱了以往历史课的枯燥乏味、呆板沉闷的课堂气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而且还有利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方法,有利于保护和利用革命历史文化遗产。
(四)充分用好学生的资源
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都有差异,让学生的个性优势互补、特长充分发挥,这又是我们唾手可得的课程资源。比如学生的兴趣多种多样,有的喜欢写文章,有的喜欢美术,有的喜欢朗读,有的喜欢表演,等等。充分发挥这些学生特长,不仅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且可以让每个学生真正地动起来,融进去,活跃课堂,给教学添姿增彩。在教学《西安事变》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一个话剧表演。为了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笔者放手让有学生自己组织。由班长牵头,学生自己编写剧本、设计表演、准备道具、准备服装等。为了演好这个话剧,他们还悄悄排练了好几次。表演的时候,邀请了本班的所有任课教师去观摩,表演活灵活现,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通过课堂表演,不仅使学生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还活跃了课堂气氛。
总之,教师要将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将历史课教“活”,融入时代发展的元素和精神。生活化的历史教学不仅能够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全面发展的机会,而且有利于历史教学质量的提升。
注释
12016年9月·17
高中历史的生活化教学 篇2
原理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内容:(1)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的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尊重社会实际,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要确
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反对机械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
原理
2、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 内容:(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表明了生产关系一定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表明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方法论: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和矛盾分析方法,认识和把握阶级社会的各种现象;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原理
3、社会历史发展趋势
内容: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
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方法论:正确认识社会历史的前进性和上升性。
原理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内容: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方法论:①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
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的基本思想和根本方法。坚决反对脱离群众的倾向和作风。在实践中要正确处理个人和群众的关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②反对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否认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历史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
注: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原理
5、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内容:(1)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价值观。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2)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价值观的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②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牢固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反对忽视价值观修养的错误思想。
原理
6、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辩证关系(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内容: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
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人既是 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一方面人通过自己的活动,付出了心血和劳动,满足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社会价值);同时自己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 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了对自我的满足(自我价值)。)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源泉,处于首要地位,社会对个人的尊重 和满足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前提和条件。
方法论:要求我们把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统一起来,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反
对割裂二者关系,片面强调其中某一方面的错误。
原理
7、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内容:(1)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程度作出判断,就成为价值判断。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选择,就称为价值选择。
(2)特性:社会历史性,阶级性,主体性、多样性。
(3)标准:①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②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方法论: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原理
8、价值的创造与实践
(1)人要在劳动和奉献中体现和创造价值。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价值。通过劳动实践和证明自己的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2)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充分利用好客观条件。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条件、享受条件和工作条件都是由社会提供的。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我们强调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并不否认追求人生的个性发展。但是,这种个性不应表现为人的怪异和陋习,而应表现于对他人、对社会的独特的贡献方式。)(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②实现人生的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③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强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重要问题:
(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2)价值的含义: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试论高中历史教学的生活化 篇3
关键词: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策略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之一是让高中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融合,让高中历史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在教学中引起学生的共鸣。然而,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中仍不同程度地脱离学生的实际和已有经验,以教师、书本为中心,开展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使原本鲜活的历史变得呆板,学生是望“史”兴叹。鉴于这种现状,本文拟通过对影响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现状的分析,对历史生活教学提出自己的策略。
一、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现状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历史课堂教学必须发生质的变化,历史的生活化教学是促成质变的方式之一。目前,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在实践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生活化教学实践的有效性并不是很理想。
1.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依旧
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多样化,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但在高考大环境下,以考纲为教学大纲的现象随处皆是,高考要求什么,教师就按考纲教什么,要求学生关注什么,掌握什么。所以,在升学压力之下,把基础知识的落实作为教学目标的传统教学方式仍顽固地影响着新时期的教学。学生习惯于被灌输,不会主动思考。难怪有如此调侃“轰轰烈烈搞课改,扎扎实实抓应试”。
2.教材编写过于浓缩
为了实现新课改精神,高中教材体例以专题史出现,从而导致知识点的高度概括,这就造成内容丰富的历史书成了干瘪瘪的“知识点”的大集合。如必修三思想史第一专题第一课“百家争鸣”的“孔子和早期儒学”一目仅介绍“孔子、孟子、荀子”三人的主要主张,这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基础。因此,新教材虽然语言生动活泼,史学观念新颖,文字插图并重,但却与实际教学实践存在不符之处,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处,学生也只能“敬而远之”。
3.教学手段、方式跟不上时代要求
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对教学方式进行不断探究,如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头脑风暴法等,借助新的科技手段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手段,如微课、翻转课堂、幕课等。但在现实教学中,许多教师还是习惯于将历史知识简单地列为要点和序号,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满堂灌”,丰富多彩的历史知识变成“这是考点,要划下来”之类枯燥、干瘪的要求。在新课改中许多教师试图通过“合作探究”教学方式,改变传统一言堂的课堂教学局面。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为了形式主义而作秀。教师课堂所设计的环节无法落于实处,无法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较深层次的思考,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这种教学方式往往看起来热闹,实际却无多大的教学效果。
4.现有的教学评价过于陈旧
在高考的指挥棒作用下,学校对教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是量化为分数。哪个班考试成绩好,就等同于这个班教师的教学质量高,学生素质好,考试与成绩成为对教师、对学生评价的唯一标准。学生的个性、创新能力在这种片面的、独断的应试评价体系下,慢慢被湮没,学生成了零件标准化生产的“复制品”,只会在教材、笔记中“上下求索”,历史教学脱离了学生的需求,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
5.新型教师的不足
目前高中历史课堂生活化教学的另一问题就是现有新型教师资源的严重不足。高中历史教师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一路摸爬滚打走过来的,对于基础知识和分数他们也是视为至高无上的,对于学生习惯于以成绩高低作为评判标准,而且教师的地位与学生成绩特别是高考成绩的好坏相挂钩。因此,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生活化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言语掌控能力、娴熟的表达能力、丰富的知识储备等。
新课程改革为高中历史教学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新机遇,为历史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提供了可能。但迎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处理好这些问题成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生活化能否成功的一大关键。
二、高中历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1.教师教学理念的生活化
首先,高中历史教师从教育理念的改变开始,需用生活化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教师必须做有心人,善于在生活中捕捉教育资源。另外,历史本身也是人的历史,学习历史理应贴近人的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才会引起学生的共鸣。
其次,教师对学生的成才观要有重新的认识。中学历史教学不是要培养考试机器,也不是要培养历史工作者、专家,它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历史的学习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创造条件。“教学应是一种以人的生命发展为依归的教学,它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蕴含着高度的生命价值与意义,是对生命的一种终极关怀。”教学应是一种人文关怀,是对学生生命发展的重视。教师有如此观念,方会关注学生的生活积累,把历史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及生命联系起来。
2.教学资源的生活化
随着课改的推进,对教学资源的理解也跟着推进。在历史教学进程中,教师应当利用现有的教材、图书馆、网络资源、社区资源并全力开发形式多样的其他教学资源,贴近学生的资源,为提高学生素质所用。
历史教材是最基本的教学资源。新教材在原来的基础上,增添了许多经济史、文化史、科技史及社会史等方面的内容,经济、文化、社会诸方面的内容使历史教材更加贴近现实社会生活。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感兴趣的教材内容为教学服务。
教学资源除了历史教材这一基本载体外,还有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这些历史教学资源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丰富了历史课程的内容。另外,课堂教学还可以利用当地的乡土文化资源,学生熟悉自己身边的乡土文化,对其有感情、有兴趣,学习起来也倍感亲切。而且这种模式的教学一方面使学生在学习整体历史课程的同时对家乡有更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弘扬了当地的历史与文化,提高了当地整体的人文素质水平。
3.教学过程的生活化
(1)教学设计的生活化
精心备课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备好课是上好课的重要保证。因此,在课前针对教学内容进行入情入境的课堂设计十分必要。首先,要考虑教学目标的生活化。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因此,制订教学目标要注重知识的获得与学生的发展,从而实现知识技能与学生能力提升相结合。其次,要注重教学环境的设计,要营造一个充满尊重、民主、和谐、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下学习。同时在营造情境时,尽力使课堂环境与课堂内容相吻合,使学生在特定的历史场景中感受特定的历史。
(2)教学形式的生活化
新课程要求改变教学过程中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机械式教学过程,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教师要实现教学方式多元化,提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参与进来,成为学习的主体。笔者认为目前较为可行的生活化教学方式有问题式探究教学、开放式教学以及情境模拟教学等。
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教师在教法的选择、设计上并不是孤立的,它与学生的学是相辅相成的。在课堂教学中,不管采取何种教学方法,其目的都是为了通过教师的教,指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以教促学,教师的教法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总之,只有把历史与生活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教与学的优化组合,实现历史服务现实的教育意义。
(3)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生活既是学生的现实生活,也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所处的过去的生活。历史与现实生活本身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若能将二者相联系,既可消除学生与学习内容的隔阂,也能使学生理解所学内容的生活意义和社会意义。高中历史教师可将历史教师与学生熟知的素材,如社会热点、焦点或社会生活、学校生活相联系,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至于与现实生活难以联系的历史,我们可以用一定的办法再现历史情境,使学生在人物生活的年代,有效地获取历史信息。可利用历史图片、历史档案材料、历史影片等为学生再现当时的历史。因此,尽量把历史课堂与学生生活或历史生活联系起来,是实现历史课堂生活化的主要途径。
4.教学评价的生活化
应试教育体制下,课堂教学评价内容单一、标准简单,过于注重考试和测验成绩,评价主体则强调学校评教师、师生互评。在新时期课程改革进程中,评价要从学生的学业成绩、发展学生的潜能等多方面入手。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生活化的课堂教学评价的重点不仅在于鉴定学生学业成绩的高低,还在于学生是否满足社会和生活成长的个体需要。在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历史教学生活化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技能的落实,更要注重与学生知识储备及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如是否重视课程生活资源的开发及利用,是否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是否能自如地驾驭课堂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评价的中心所在,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主要围绕三大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随着教师、学生评价内容的综合化和多元化,评价方法必然走向多元化。对教师的评价方法包括自我评课和学生评价。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则是多种多样的,有自我评价、教师评价、成绩等。
三、结语
教育的出发点和重点都是为了人,为了人能适应社会,适应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教育他人和被他人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是一种培养人的生活。本文认为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是与学生的生活密不可分的。历史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为基础,唤醒学生内在的动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历史生活化教学是符合课改精神的,是有重要意义的课堂教学,它不仅关注学的过程与结果,而且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在这种教学理念下,教师能够填补历史教学与生活实际脱节的鸿沟,使师生在课堂的互动中,达到历史学习与生活情感的“共鸣”。
参考文献:
[1]徐金才,何云峰.道德课堂,抵及新课程理念下大课堂的构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汪瀛.高中历史新课程教与学[M].北京:线装书局,2007.
[3]刘军.历史教学新视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高中历史的生活化教学 篇4
一、历史教学观念的生活化
“生活化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掘与生活相关的学科知识, 以生活为中心, 寓生活中的问题于教学中。强调用理论知识阐述现实生活现象, 使抽象的知识得以具体化。实现历史教学生活化, 首先是实现教师教学观念的生活化。课程改革说到底就是教学观念的改革转化, 这要求我们重新认识学生的成才观和历史成就观。我们对历史学科应有一个准确的定位, 通过历史的学习为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创造条件。高中历史教学课堂上, 应把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带到学生中、课堂上。
要实现教学生活化应做到以下几个转变:一是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 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二是由“教师”向“学友”转变, 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 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三是由“园丁”向“引路者”转变, 教师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引导;四是由“教书匠”向“探究者”转变, 从单调刻板的授业解惑转向探究如何让教学更风趣、易接收。这样跨过了传统束缚的藩篱, 响应了与时俱进的号召, 紧跟了时代的步伐, 才能从容面对现代高中历史教学从内容、模式、手段等方面的改变, 体味其中的快乐和成功。
二、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2010年1月, 7级地震袭击了加勒比海岛国海地。震中距首都太子港仅16公里, 这个国家几乎一片废墟, 25万人在这场骇人听闻的灾难中丧生, 引发了全世界的关注。这件惨痛的历史事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从经济史上看, 被地震袭击的国家经济欠发达, 难以提早建立地震预警机制;从政治史上看,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 受灾国家的政治结构出现新的变化, 而援助国的赈灾也带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 也成了各赈灾国突显经济实力、外交战略、国际形象的舞台。这些分析, 可以联系岳麓版必修一“跨世纪的世界格局”一课, 联系两极格局瓦解后的当今世界形势, 让学生通过他熟悉的世界大事来体会当今世界的多极化趋势及国际关系。如果按照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 这些身边的历史就将真的成为“历史”。
“照本宣科”式的教学, 过于注重知识点的落实和重难点的把握, 而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理解、体验和感悟, 致使教学严重脱离社会生活, 同时也人为地建立了学生和教师之间交流的障碍。在历史教学中, 不扩充课外知识, 只靠枯燥的教条、僵硬的教材内容, 是无法生动地揭示历史和社会生活的联系, 也无法给予学生鉴古知今的启迪。而如果从生活入手, 必将引起学生对历史的浓厚兴趣, 逐步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分析、解决历史和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三、历史教学模式的生活化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指出:“教育者必须尊重未成年状态。”只有以尊重为前提, 才能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 才能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生活的主体的理念。创造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生活化学习氛围, 使学生和教师之间有一个平等的交流平台, 有助于知识的接收, 也使历史学科成为学生体验、探寻的精神家园。
创设特定的生活化的历史情境, 可以使学生参与其中, 寓教于乐, 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如讲述岳麓版必修三“笔墨丹青”中“民间风情”的内容时, 教师在重点讲述宋代以后, 商业兴盛、城市发展和文化普及、民间文化日益繁荣后, 可让学生假设自己是北宋画家张择端, 来畅游北宋都城汴梁, 充分发挥想象, 领悟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而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情感目标和历史教育的功能。
再如, 讲述岳麓版必修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课中“农业生产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时, 可以播放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 并以懒羊羊为例, 让学生展开丰富想象, 联结所学知识。以前羊村搞大锅饭, 懒羊羊一天只想着吃好东西, 不爱劳动, 没有自己生产劳动的积极性。进而联系改革前我国农村的状况, 导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怎样才能调动懒羊羊的生产积极性呢?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讨论中引导学生得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以及意义。这样的学习氛围生动、活泼, 能让学生动起来, 使学生主动参与其中, 增强学习兴趣。
四、历史教学方法的生活化
历史具有过去性的特点, 历史人物、事件与现代学生之间有着遥远的距离。因此, 教师在进行历史授课时, 必须运用多种方法还原历史事件, 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教学手段生活化的教学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思维、想象和创造空间, 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悟, 适应学生发展认知的内在要求;采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 将学生由被动的听众变成主动参与的演员, 将教师的讲台变成学生的舞台。教师也可以通过现场讨论、组织还原演示历史事件的情景, 借用相近的民族服饰宣讲当时的服装文化等。
如讲述岳麓版教材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时, 教师可创设历史情境, 带领学生穿越回古代的秦国。可由一名学生扮演秦始皇, 一名学生扮演丞相王绾, 一名学生扮演廷尉李斯, 其余学生代表众位大臣。联系教材课后的“解析与探究”并指导学生查阅网上资料, 课上演出自编历史剧《分封与郡县之争》。通过演出、参与的方式使学生体会两种制度的利弊, 进而体会郡县制的作用。这样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和遥远的历史事件在这种特定的条件下结合起来, 有利于学生的历史学习。
历史, 是一门使人明智的学问, 要使学生真正做到“通古贯今”, 需要教师在历史教学中特别关注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使学生在对历史的探究中感悟过去, 思考现在, 展望未来。总之, 生活化教学在促进师生情感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教学过程方面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摘要:我国课程改革已进入新一轮的全面实施阶段, 新时期要求这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推行素质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指出:课程内容必须与学生的日常生活, 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相联系, 精选必备的、终身适用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以供学生进行学习, 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经验, 全面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努力实现教育回归生活、课程生活化的目标, 首先应从历史教学观念的生活化着手, 继而是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再是教学模式的生活化和教学手段的生活化, 以期让学生的高中生活丰富多彩。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生活化
参考文献
[1]李利华.浅谈如何将历史教学回归生活[J].教学研究, 2011, 8 (12) :13-14.
[2]魏嘉宇.中学历史教学的生活化[N].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9 (7) .
高中历史的生活化教学 篇5
高中课程改革在不断深入推进,关于如何上好历史课,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标准不一而足。结合自己将近一年的对于历史新教材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目标明确可行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和教学的重大目标是培养人格健全、知识丰富、自立精神强烈的未来社会建设者。
对应到我们的历史教学,“人格健全”需要明确历史教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有机渗透做人处世的品德教育;“知识丰富”需要明确历史教学“知识”目标,有序传授真实可信的历史知识;“自立精神强烈”则需要确定历史教学的“能力”目标,有效培养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则贯穿其中。
要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我们必须要做到两点:
第一,了解学生情况。即了解学生不同阶段的现有知识、能力水平,预测其未来发展状况等,从而确定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如必修二专题二的第一课《近代中华民族工业的兴起》中,在高一新授时,由于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的限制,我们的目标应定位于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简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基本史实和体会民族工业代表人物的创业品质。高三复习时目标就要进一步探讨其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体会民族工业的代表人物所表现的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第二,分析教学内容。历史学科的课程资源主要是教材,分析教材必须结合历史课程标准,因为教材可以有不同的版本,但课程标准是唯一的,它是教材编写、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考试评价的纲领性文件。只有在充分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才能确定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就我们江苏地区而言,无论选用人民版的还是人教版的教材,都要注意研读课标的前提下,研究、对比两种版本教材的表述方式其教学要求,以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如必修一的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第一课,人民版和人教版的内容各有不同表述,但我们可以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能力目标是“概括、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结合今天中国人的思乡情结、祭祖行为体会宗法制对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影响。”
目标的预设和确定之后,和教学方式一样,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围绕大目标,还要注意随时适当的微调,针对不同的班级的学生,甚至同一个班级内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要有适当的生成,这样才能促进所有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课堂形式思辨灵活
关于历史课的课堂教学,是这次新课改的重点。我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请教,采取传统型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充分准备(备课),依次完成对历史原因、过程、结果的分析(中间穿插师生谈话与一问一答),再以不同的形式对历史的因果发展来个小结,注重挖掘教材和历史知识结构教学。课堂教学中我力图循序渐进、完美地分析教材。结果当我把教材分析完毕后,总失望地发现历史所蕴含的乐趣和学生天生的兴趣早已消退得荡然无存。另一方面,课时内容容量大是新课程的一大特色。尽管课堂上尽量压缩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可是由于课堂教学中教师追求面面俱到,以至于课堂教学尚未成功下课铃声已经“革命”的事件常常发生,并且形成一种恶性的循环。
长时间里我都无法理清课堂教学的头绪,急切地想要改革,可是又不知道到底该何去何从,直至后来参加了一次市里的高中历史新课程研讨活动。我学习这次活动中的公开课经验,完全放弃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彻头彻尾地进行问题教学模式:课堂上基本不讲教材,以创设问题情景为重心,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从而使学生认识历史事物,在问题设计上以拓展型的问题为主。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初衷是想把课堂完全放手给学生,目的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但是学生在初中阶段习得的历史知识毕竟有限,而且是处于亟待梳理中。这样全面放弃传统、完全不搭建知识结构的教学显然不适应“国情”,学生难以适从,而且就考试的效果来看也不是很好。
艰难的摸索过程让我明白:历史新课程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不能照搬,每一位历史教师都应该在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完善新课程下的新模式。
三、关于自身的问题与思考
问题所在:
1、教学知识点的处理还不够顺手,因为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变化很大,哪些知识该补哪些不补,尺度上很难把握。
2、教学深度处理还难于把握,基于新课改刚开始,无前人可鉴,无高考可寻,教学应教到哪一个深度,很难把握。过于理论的话,学生上课兴趣不过,而过于简单的话,又担心知识讲解不到位。
3、学生的历史兴趣调动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很难找到一个度。到底关注基础较好的学生,还是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这其中很难把握。
4、新课程理念的贯彻不是很到位,尤其教材中容量大、学术性、思辩性强的章节,往往不尽人意,有时过于注重细小知识的分析,造成课时紧迫和教学难度增大,或把握不住主线作蜻蜓点水式处。
我的反思:
1、继续深入地研究新课程标准,以新课标指导教学工作,处理教学内容,把握教学尺度和积极推入新课程改革。
2、继续以调动学生的历史兴趣为主,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历史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学生个性。
3、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以课标为指导,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主体,积极稳定地处理历史教学问题。
刍议人教版高中历史的生活化教学 篇6
一、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原则
第一,主体性。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良好学习效果的取得有赖于学生的亲身体验,并使其在参与过程中切实感受到学习所带来的快乐。新课改要求着重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处的主体地位,基于这一要求,在生活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只有这样学生才可真正且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继而才可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适度性。教学的生活化所强调的是借助于不同的情境创设,帮助学生理解并合理应用所学习的历史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生活化并非万能的教学形式,其自身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不可在教学活动中滥用。由于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这一特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按照教学内容以及学生自身的认知特点来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不必每堂课或者每个教学环节均生活化,应恰如其分地加以运用。
第三,科学性与实践性。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清楚认识到生活并非历史,不可脱离历史这一实际背景来实施教学。不可混淆概念,以免学生得到错误结论。而实践性则是指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是在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若和学习实践脱离,则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就无从谈起。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应增强历史和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开放性。要想实现教学的生活化,就需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讨论与发展的空间,借助于开放性的学习目标、内容及形式等,为学生自主实践创设一个有趣、轻松且生动的教学氛围,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可通过举办讲座、讲故事比赛、辩论会以及讨论活动等形式来实施历史教学。
二、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第一,新课导入。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新课的导入特别重要,其成功与否不仅关系着教学活动的整个基调,同时也是能否拉近学生和课堂教学之间距离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新课标人教版的高中历史教材中,各种史料的组织为专题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历史其实并不是很遥远。此外,在教学过程中避免因强调生活化而忽略了历史这门学科自身所具有的厚重感。应将历史和现实有机结合起来,使历史感与现实生活感能够融为一体,这样不仅可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调动,同时还会提高教学成效。
第二,将学生作为主体与中心来设计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为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发挥自身知识积累的优势来进行创新教学,改变以往高高在上的教学角色,主动融入学生中。当学生遇到困难时适时点拨,在互动中正确引导并鼓励学生大胆地思考、观察、合作、交流以及实践等,使学生能够借助于自身所积累的生活经验,强化历史知识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
第三,教学内容与形式的生活化。教学内容生活化主要是指其内容应该和生活相联系,尽管历史为过去所发生的事情,但学习历史仍旧可为生活服务。即便历史不可复原,但在生活中仍旧可借助于某种方式,通过历史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置身于其中发现、思考解决问题,或者通过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将教学内容生活化体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找出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结合点,这一结合点应该为学生所熟悉、和教学有关且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为学生所关注的一些焦点问题,同时还应具有针对性、目的性,真正做到使教学有的放矢。而生活化教学主要有开放式教学、情景化教学以及问题探究式教学等,在应用过程中,教师可基于本堂课的实际情况来选用不同的教学形式。
三、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实例
如在教学《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这节课时,教师可让学生向长辈就以往生活情况进行介绍,并借助多媒体来展示不同时期人们的服饰图片和文字资料,然后让学生找出这些服饰所产生的变化。接着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就这些变化的原因进行探讨。最后由教师来进行综述,并针对这种变化,让学生思考如何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还可提高其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教学成效。
高中历史的生活化教学 篇7
一、生活化教学的含义
所谓生活化教学, 就是把教学活动置于现在的生活背景之中,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在学习中体验生活,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生活化教学的理念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把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应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之中, 有利于学生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之中, 使得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紧密,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可见, 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在一种轻松的环境下学习, 并将所学的历史知识运用到实际之中, 从而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
二、生活化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学习历史对学生的教育和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历史教学的现状:教师教学的方式不当, 学生对历史学习不太重视, 认为历史知识都是过去的事情, 所以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不活跃, 学生只是为了应试而学习, 与学习历史的意义不符合。高中历史教学运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就是把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这种教学的方式适合当代历史教学的发展, 生活化教学可以用来指导学生生活, 为学生的成长发展奠定基础。
运用生活化教学方法, 有利于中学生的成长, 是学生发展的客观需要, 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克服只以书本为主的教学模式的弊端, 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了, 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问题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是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新课标更加人性化, 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强调把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实践生活结合起来, 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生活化教学在历史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一) 在教学目标上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目标上就要做出一定的改变, 要结合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情况以及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制定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不仅要生成知识体系, 更要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 能够客观地评价历史事件。
建立合理的教学目标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使学生具备判断是非的能力, 成为一个有责任和有担当的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教学目标要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的教学目标倾向于知识与能力, 轻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在实践能力和价值观的培养上都有一定的缺陷。鉴于此, 在转变教学方式时, 学生的态度和情绪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这时教师就要积极引导学生的思想观念, 解决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以及知识难点。
(二) 在教学方法上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这是历史教学方式上的重大改变。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就是把历史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并要采用合理的语言传递方式。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可以采用讲解法、讲述法以及演示法, 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 把历史知识与社会时事资料融合在一起, 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知识。此外,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还可以采取情景复现的教学模式, 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放映相关的历史知识, 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得学生的的认知与情感活动相互作用和发展, 进而建立一种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可见, 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把抽象的知识转变成理论知识, 可以开展对历史活动的调查和研究, 把生活实践与课本中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
(三) 在教学内容上
将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结合生活化的教学理念, 就要加强课本与实践的联系,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 使高中历史教学内容更加生活化。具体而言, 教师在讲课时不能只关注历史课本上的教学内容, 也要关注课外的历史知识, 同时要结合实际生活的案例, 让学生对历史有充分的认识, 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 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生活的联系。一般情况下, 历史教学资源具有直观性和感性的特点, 把理论知识内容与情感态度联系起来,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在教学内容上运用生活化的教学理念, 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质量。
(四) 在教学语言上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师语言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对历史知识的传授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师的课堂语言直接影响学生历史学习的质量。在教学中, 教师的语言运用能力对历史教学具有重要的影响,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很好地应用语言, 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丰富多彩, 同时还要简单易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要着重研究历史教学的语言, 这能为历史教学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 在师生关系上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师生的关系, 师生的关系直接影响历史教学的课堂质量。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要做到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自身引导的作用,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 师生之间要保持良好的关系,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 学生也应该尊重教师, 这样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此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内心与自己产生一种共鸣, 进而乐于向老师学习, 而且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四、结语
生活化教学理念是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可以运用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历史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教学方式是非常必要的, 因为可以改变现在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增强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教学理念, 教师要注意一些事项, 在教学目标上要结合实际要求和学生学习的特点加以制定, 并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在历史教学的方法上要利用生活化教学方式, 在历史教学内容上要体现实际生活与历史课本理论知识的联系, 教师在教学语言上应该要把握好准确性和真实性, 在实际生活中要加强师生关系的联系,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高中时期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 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已经逐渐开始成熟, 这时就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鉴于此, 就需要教师把生活化教学理念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 即把历史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参考文献
[1]李娟.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13.
[2]樊磊.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才智, 2015 (05) :19.
高中历史的生活化教学 篇8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缺乏生活气息的原因
(一) 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不够宽泛
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历史教学不仅仅要追求教学的结果, 同时也要注重教学的过程, 让学生感受教学的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快乐, 提高学生在情感上的认知, 然而, 高中历史的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发生的扭曲的问题。高中历史教学中老师以让学生学习到知识为目标, 但是, 在目标的考核方面却是存在问题的, 老师会用一张试卷来体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学生每次一提到考试便觉得如临大敌, 这点不利于学生对历史的学习产生兴趣。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老师很偏重解题能力的教学, 但是, 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却没有重视起来, 学生没有经过社会实践, 学习到的仅仅是书本的知识, 不能真正理解历史的教育意义。高中历史教学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习历史知识, 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价值观的好时机, 而且,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如果通过师生间的互动, 教学质量会有一定的改善, 但是, 高中历史教学的理念过于单一, 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二) 高中历史的教学内容与生活没有任何联系
高中历史教育的根本在于联系实际, 让学生能够结合历史, 对现实情况进行分析, 但是, 高中历史教育却始终带有一定的封闭性, 学生仅仅是坐在教室里学习书本上的知识, 教学的目标也越来越功力性, 教学都是围绕着考试进行的。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做练习题, 高中历史教学也是在做题中进行的, 老师更多的讲授的是解题的方法, 而没有灌输人文知识。
二、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 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的设定
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设定的时候要根据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制定科学化的教学目标, 既要让学生掌握解题的技巧, 又让学生对历史事件有所掌握, 能够客观地评判历史事件, 在学习历史的时候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从而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 让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成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正义的人。老师在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的设定上一定要明确通过历史教学可以让学生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可以带给学生哪些启发, 历史教学能否让学生的身心受到洗礼,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知识教学、人格教学和情感教育等领域, 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学生的学习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学生的学习情绪也很不稳定, 而且, 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 学生总是很难全部掌握, 这时, 老师要特别关注每一个学生, 让学生在解决疑难问题中成长, 在学习新的知识时, 老师要分析学生的心理, 可以先让学生学习简单的知识, 然后让学生学习那些比较难掌握的知识, 为学生扫清学习中的障碍。老师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历史知识, 将历史事件与当下的热点问题结合, 分析是非, 提高对历史的感悟能力。
(二) 高中历史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实现教学的生活化
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可以使课堂教学与实践结合在一起,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让学生可以利用课下的时间, 融入生活, 进行自主探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老师可以按照教学的思路, 制定几个不同的实践项目, 老师对实践要求说明后, 让学生深入生活, 在合作下完成任务。
(三) 高中历史教学中采用合作教学法实现教学的生活化
合作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可以使老师与学生良好的沟通, 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 老师在教学中起到引导的作用, 实现师生关系的和谐和平等。合作学习,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乐趣, 通过合作, 学生们可以深入生活, 通过社会调查等方式来进行历史知识的实践。通过合作学习, 打破了单一的教学模式, 学生可以在形式活跃且多样化的模式下学习, 通过对生活的体验, 提高对历史学习的感悟能力。
结束语
高中生的压力大, 每天要学习很多门学科, 因此,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不能再带给学生压力, 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生活化教学理念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 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放松身心, 会产生一种亲切感, 将学习的压力抛之脑后。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老师可以运用合作教学、项目教学法让学生深入生活, 体验历史、感悟历史。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设定的时候要根据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制定科学化的教学目标, 既要让学生掌握解题的技巧, 又让学生对历史事件有所掌握, 能够客观地评判历史事件, 在学习历史的时候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从而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老师可以按照教学的思路, 制定几个不同的实践项目, 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探究, 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高中历史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相关的知识, 同时,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 高中历史教学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达到知识体系与能力的完善, 在教学中不仅仅要注重结果, 还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也是相当重要的。但是, 在实际的高中历史教学中,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 导致高中历史教学中更加注重的结果, 不注重学习的过程。本文为了改变高中历史教学的模式, 将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应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中, 从而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理念,高中历史,教学,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娟.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3.
高中历史的生活化教学 篇9
生活, 是人们日常衣、食、住、行各方面的统称, 包含日常生活和发展中的所有活动。生活化教学是指教师将生活中的一些情景应用于日常教学中, 使学生建立一个生动形象的认识, 加深对于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 锻炼学生从生活中汲取知识的能力和意识, 陶冶生活情操。
高中历史教学生活化, 是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引入生活化概念, 将历史教学与生活教学结合起来, 赋予历史知识一定的生活意义, 使历史不仅停留在书本和课堂上, 还能够走进学生生活中, 使学生感觉到历史就在我们的周围, 激发学生对于生活的感知和对于历史学科的浓厚兴趣。
2. 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原则
2.1 科学性
高中历史教学中, 引入生活化的原则, 需要遵循高中历史的基本教学原则, 也要符合高中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 达到历史与生活的合理结合。高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 教师不能够为了进行生活化教学牵强地将一些东西融合在一起。历史是一门从事实出发的学科, 一切的教学方法都应该遵循历史的客观真实性, 教师要为学生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过程, 不能有虚构成分, 否则对于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毫无意义。
例如:人教版必修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中“国共合作”这一节, 对于国民革命的失败原因, 教师应该首先对此作出客观分析, 承认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缺乏革命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及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 造成了党在大革命后期犯了右倾主义错误, 放弃了对于革命的领导权。进而引导学生从生活化角度出发, 客观地看待这次大革命的失败, 每个人在年轻时价值观都没有完全树立, 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和影响, 而做出错误决定, 这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要从失败中总结经验, 使自己变得更为强大, 才能抵御住外界的干扰, 做出正确决定。
2.2 开放性原则
在进行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时, 教师应该在保证真实性的基础上, 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根据自身生活经历做出不同理解, 给学生多一些的思考空间, 不要被固定思维束缚。因此教师在进行生活化教学时, 更多的是要提出一个方向, 突破以往的传统, 引导学生思考。
例如:在人教版必修二第十四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课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新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调查, 从衣食住行中选择一个题目, 例如《从1949年到21世纪初人们衣着的变化》, 通过对亲人的访谈和一些遗址遗物的调查, 分类整理调查所获得的文字材料、音像材料、图片和实物, 通过谈论会、演讲会、板报等形式交流调查结果, 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发表感想。
2.3 典型性原则
由于高中历史在高考文综中是一门重要的应试课程, 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强度和教学压力都比较大, 生活化教学探索的机会也非常宝贵。因此教师必须高效利用课堂时间, 选择典型的历史任务和历史事件作为生活化教学的基础范例, 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使历史知识与生活相融合, 一些著名的历史事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了人教版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一代雄狮拿破仑》的有关内容之后,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思考, 如何评价著名的历史人物拿破仑。学生可以从维护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打败了多次反法联盟的进攻、制定了《拿破仑法典》、对外政策等方面考察, 也可以从人物的生活经历与性格探讨人物成败的原因, 还可以从他的一些军事战略角度考察。从历史人物所处的环境准确定位其高度, 只要持之有据、言之有理就可以。通过生活化教学, 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对于今后生活道路中的是非曲直能够独立思考和判断。
3. 高中历史教学生活化的有效探索
在进行了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原则的研究之后, 就要深入高中历史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因素, 进行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探索, 从而体现出高中历史教育的使命。
3.1 设计生活化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旨思想, 只有制定了生活化的教学目标, 课程设计的各个环节才能够向着生活化的趋势发展。新课标中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 依次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必须确立生活化的目标, 明确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 同时要了解学生的既有知识水平和一些生活体验。教师对于学生教育和关心, 不能够仅仅停留在课堂之上。只有拉近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才能够将历史课程与他们的生活结合起来, 实现教学的生活化。因材施教, 对于各种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生活化教学, 使得他们能够取长补短, 实现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多样性和有效性。
3.2 选择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正如上文所述, 对于课业压力繁重的高中历史课程来说, 生活化教学的机会十分难得, 教师要秉承典型性原则, 依托于课本, 筛选生活化的内容进行教学实践, 力求在有限的时间里, 取得最佳的生活化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授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这一课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 每个学生将自己的成长过程与家长的成长过程中各方面的不同之处做对比, 可以通过一个方面总结出有哪些变迁, 这些变迁给生活各方面带来了哪些变化, 等等。这些非常生活化的片段, 会增强学生对于现如今生活的热爱和珍惜, 也会增强他们的民族荣誉感。
3.3 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 更应是组织、指导、帮助中学生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环境要素发挥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引导者”。高中阶段的教育, 特别是历史学科的教育, 对于青少年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以及对于是非对错的评判能力、民族荣誉感、责任感、认同感的培养,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中历史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职业使命感, 深刻理解并体会生活化教学对于学生学习兴趣和视野的重要作用, 将这种生活化的教学理念传递给学生。在具体的教学课程设计中, 可以通过引导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 为学生创造生活化的学习环境。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一第14课《新民主主义崛起》中“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内容时, 教师可以模拟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秘密举行的“中共一大”, 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再现, 还原当时中国共产党在复杂形势下成立的情景。为了更加形象地体现我们党在成立九十三年间走过的艰难道路和取得的伟大成就, 教师可以选取生活中的材料, 播放2011年7月1日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的盛况, 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情景形成对比, 仿佛教师带领着同学们走过了这九十三年的发展历程, 进一步增强了同学们对于我们党成立之后的光辉历史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总之, 目前高中历史较大程度上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 课程内容比较枯燥, 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当代的教育需求和宗旨。提倡更加关注学生的兴趣培养, 因此需要完善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 提高课程的有效性和趣味性, 在这方面我做出了一些有益尝试和研究, 与大家共勉。
参考文献
[1]张文, 高玉柏.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 2006 (10) :47.
[2]张建美.搭建历史与生活的桥梁[D].南京师范大学, 2007.
高中历史的生活化教学 篇10
关键词: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应用策略
生活化教学就是把教学和生活相结合,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内容, 将社会生活有效地融入到历史教学的各个环节, 从而不断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趣味性, 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 本文试结合具体教学案例, 简要谈谈生活化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教学情境生活化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许多知识具有抽象性、 概括性等特征, 并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缺乏联系, 一些历史知识在学生头脑中没有概念, 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单纯依靠教师的口头讲解, 许多知识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因此在具体的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水平, 积极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实现历史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的有效链接, 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学生能够更容易地接受和理解教学内容, 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 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 美国1787 年宪法》 时, 很多学生对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的分权与制衡原则理解不好, 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 美国领导人答记者问”的教学活动, 教师扮演记者, 学生分别扮演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三个机构的最高领导人, 教师针对当前美国的一些问题进行提问, 学生回答。1. 你作为美国参众议院议长, 如果奥巴马总统违法, 你作何反应? 2.你作为美国总统, 美国国务卿克里是你任命的吗? 3.你作为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是“ 铁饭碗”吗? 通过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更容易地理解所学知识, 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授课内容生活化
历史教学内容往往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比较久远, 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 具有过去性的特点, 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背景具有“ 距离感”, 并且历史教学内容都是一些严肃性的问题, 缺乏趣味性, 这就造成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不高。因此,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要深入挖掘教学内容, 把历史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 尽量选取一些符合学生生活化题材的知识进行教学, 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就在自己的身边, 认识到“ 古为今用, 以史为鉴”的重要性, 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 伟大的抗日战争》 时, 教师可以结合钓鱼岛事件、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日本篡改历史教课书等问题进行讲解, 能够使学生对日本的侵华行径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当前日本在否认和掩盖历史, 我们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时刻铭记历史, 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 防范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抬头, 努力维护世界和平, 避免历史悲剧重演。 通过在授课内容中融入生活化的元素, 结合生活内容和社会热点进行知识讲授, 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
三、教学语言生活化
教学语言对于高中历史教学具有重要的影响, 高中生大多喜欢一些生动、活泼、幽默的语言, 而高中历史知识具有严肃性和严谨性的特征, 教师在讲授历史知识时常常需要使用一些专业性、学术性的教学语言, 这样学生听起来比较枯燥无味, 对学习历史没有兴趣, 认为历史就是“ 老古董”, 毫无趣味性可言。 虽然高中历史是一门严谨性的学科, 但是, 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在不影响和改变历史事实的前提下, 积极改变历史教学语言, 采用一些生活化、大众化、时代性、幽默感的教学语言, 加入“ 时尚化”的元素, 将教学语言贴近学生的生活, 吸引学生热爱历史学习。 例如在学习二战后日本与美国的关系时, 教师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为学生讲解:二战后日本经济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美国的扶植, 因此, 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 美国就是日本的“ 老大”, 日本整天跟在美国屁股后面转, 它制定的各项政策都以美国马首是瞻, 只要美国打个哈欠, 日本都要颤三颤。 教师通过运用夸张、形象、生动、生活化的教学语言, 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二战后美国和日本的关系,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教学资源生活化
当前, 历史教材是高中历史教学资源的重要载体, 但是, 在实际教学中单纯依靠教材进行教学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深入挖掘教学资源, 从而不断丰富学生的历史学习。 一方面,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乡土历史资源, 把当地学生比较熟悉的历史遗迹、历史故事、历史人物等历史资源素材融入教学中, 让学生具有熟悉感和直观性, 感觉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 另一方面, 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 教师可以运用影视资源, 现在的一些电影、电视以及网络中都有一些历史的影子, 虽然其中的一些历史知识有些虚构和夸大化,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适当穿插, 提高活跃课堂气氛。
例如在教学《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调查和采访自己周围八十岁以上的老人, 他们亲身经历了改革开放前后的中国历史, 对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具有深刻的体验, 学生通过调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改革开放的知识。同时, 教师也可以利用《 春天的故事》 电视视频, 让学生感受到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深刻变化。 教师通过利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 能够使历史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进而提高历史课堂效率。
总之,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符合学生心理需要的历史教学方法, 能够给高中历史教学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 新课改形势下, 高中历史教师要把生活化教学深入到各个教学环节, 让生活化之风吹绿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赵艳.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学园, 2013 (4)
高中历史的生活化教学 篇11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生活化;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51
前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将生活化教学理念与历史相结合的新模式,提高高中生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使课堂变得更加形象化、生动化。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是时代发展所必须的,只有在新的教学模式下,高中生才能够不仅仅是把历史当做一门学科来对待,而是真正通过这一课程的开设学到我国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升自己的自身修养。
一、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注意要点
(一)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在高中历史的学习过程中,要时刻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通过科学的方法处理好其中直接与间接的关系。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多方面的掌握学生的状况,对于身心、思想、年龄这些状况掌握的同时还要掌握学生在历史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状况。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知识水平和期望老师如何做等方面要全面了解[1]。
(二)生活化的教学语言
对于历史知识的教授过程中,教师对于语言的把握十分关键,这关系到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传递的可靠性、准确性,因此教师对于语言方面专业能力、自我涵养的培养尤为重要。丰富的教学课堂中,教师良好地把握时代特色,运用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文字语言来进行历史知识的传达,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运用生活化的教学语言让历史知识可以更好地为高中所接受[2]。
(三)教师和学生关系生活化
在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中,师生关系是否融洽,决定了学科的教学质量。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一种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信任,从而促进学生热爱学习的关系。在平时的相处过程中,师生关系要生活化,这样可以增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情感,进而产生共鸣,使学生充分了解教师的教学语言。在课堂进行答疑环节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发言,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要给予尊重,并耐心听取学生的建议。
二、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一)教学过程中的目标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一改之前的传统教学理念,充分发挥三维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实现。要打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不仅要注重书本知识的教授,更要注重于历史知识的教学,在学习中不仅仅是掌握枯燥乏味的知识,而是一种对历史知识的丰富,教学模式不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而是根据现代高中生学习实际的需求,去达到课堂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历史知识的传达[3]。
(二)教学过程中的方法
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表述。首先是教学手段的把握。历史课堂中,对于语言的合理应用能够有效地表达出历史知识信息,可以适当采用表述法和舉例法,还可以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直观的呈现出历史所表现的形象,这样能够做到历史知识有效地融合,让学生们了解历史的真实画面,有助于学生们更掌握历史。其次是教学模式的转变。对历史教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还原情景模式进行教学,把历史情景进行真实还原,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认知感和内心情感。课堂中要尽量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学生通过还原情景的模式逐步从对历史的抽象认知转变为与现实结合的感官认知,更利于学生学习历史。对于历史的学习,不要仅通过书本上概念知识的理解,而要更深层次的去感受历史,也可以进行课外历史收集的活动,有效地将历史书上的知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更好的让学生学到历史知识。
(三)教学过程中内容的丰富
现代历史教学新课标中指出,要将历史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使历史知识更加生活化,学生可以学到多方面的知识,并从实际的生活中发现所需的历史素材,对于学生的课外生活经验有着极大丰富,历史书本知识和生活联系,生活中找到的素材可以很好地体现在教学内容中,这样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对于当地素材也要很好地利用,当地历史更为直观、具体而形象,并且反映了学生所在的生活区域的丰富内容,历史教学课堂将当地的是、历史资源有效地融合,可以有效的亲和学生,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结论: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是时代发展所必需的。现代化教学模式中,硬性的教给学生枯燥的书本知识也不能引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只有将教学课堂变得更加生活化才能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对历史知识进行很好地掌握。
参考文献:
[1]樊磊. 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才智,2015,05:19.
[2]黄晓燕. 新课改下中学历史生活化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高中历史的生活化教学 篇12
在新课改的浪潮之下, 把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融合在一起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我们要勇于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教育问题, 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历史学科自己本身的价值。高中历史教学必须反映人文教育理念, 换句话说, 就是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上教师应该传递给学生的是一种精神文化教育和价值观、人生观的启发和正确引导,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共鸣, 体现历史学科的价值,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莘莘学子寒窗苦读的目的就是为了以后的发展, 知识改变命运, 教育应着眼于长远的规划。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而不仅仅是记住历史事件发生的人物、时间、地点;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拒绝死记硬背, 要真正做到理解, 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实际能力, 为将来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历史作为一门人文科学, 是一门基础课程。传统的课堂教育就是教师在三尺讲台上左手持教鞭, 照本宣科“填鸭式”教学。教师把考高分作为唯一的目的, 只重视结果, 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呆板无趣, 方式单一, 完全忽视了历史课堂教育过程中应该教给学生们对历史应该具有的正确的价值观, 对历史应该具有怎样的情怀。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做到了教书, 而育人却没有到位。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只是考试, 还要学生了解历史, 了解我们国家的基本理念、基本政策、基本方针, 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2.书本与生活的结合
有人说:“艺术来源于生活, 而艺术又高于生活。”那么书本作为一种艺术, 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 我们学习了书本上的知识后自然要回归生活。当下历史课堂教学如何与现实生活建立起联系?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 在备课时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应思考这节课可以给学生带来怎样的启发, 在课堂上要通过怎样的方法让学生可以更加透彻地理解这个事件在当时的环境下是怎样发生的, 有怎样的影响。
(2) 扩展书本内容。书本内容毕竟是有限的, 教师要把课堂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 就要学会发现身边的实例, 在课堂举例的时候尽量选一些贴近生活, 发生在身边的事情, 这样学生可以更加容易理解, 也能激发学习兴趣。
(3) 教学方式生活化。在教学过程中讲述某一段历史的时候, 教师可以从某一个姓氏入手自然引出要教的, 同样地, 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查询自己家族的历史, 从族谱中, 从与长辈交谈中, 了解家族历史。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用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给学生还原一个当时的历史情境, 让学生可以在教师借助各种教学设备的前提下, 在绘声绘色的表达中可以身临其境, 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因必有果, 因果之间的联系可以在这些历史的情节中让学生充分理解。给历史课堂注入新鲜的血液, 从生活的角度去看历史, 学生也就可以自然而然地从历史中理解生活的含义。
3.融合注意事项
为了让高中历史课堂教育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 在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中应注意那些事项呢?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中的主角, 而新课改下, 要大力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师要变成辅助者、引领者, 发挥引领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清楚自己的职责, 即什么是可以做的, 什么是不可以做的:新课改下的教师应该做的就是启发学生思维,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想要顺利地推行课堂与生活两者的结合, 教师应明白学生的配合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在运用上文提到的教学方法之前教师应注意只有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历史上, 让他们对历史产生浓重的兴趣, 才愿意配合, 进而完成师生之间的互动, 顺利完成教学目标。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还不禁锢学生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相互影响、相互配合。
总之,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需要教师先用心去理解历史对现实生活的意义, 明白历史教会了我们什么, 并加之运用, 然后利用教学设备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 把历史代入现实生活, 让前人的经验变成现实的财富。
参考文献
[1]易丹妮.生活德育的思考[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06.
【高中历史的生活化教学】推荐阅读:
高中历史课教学生活化08-03
有效教学的高中历史10-17
高中历史教学的感悟08-28
高中历史教学的创新10-06
高中历史的分离教学11-04
高中历史的教学突破12-05
高中历史课的再现教学07-23
多元化的教学高中历史09-10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与实践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