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共12篇)
高中历史教学培养 篇1
学生对高中历史的学习, 实质是一种历史思维活动, 是一个学习—记忆—分析—总结—运用历史的过程。而分析、总结、运用历史的思维过程才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因此, 总结恰当的教学方法、采取正确的教学方式培养与发展高中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才是高中历史教师教学的核心所在。那么, 在具体的历史教学中, 怎样才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呢?现将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分享如下。
一、结合教材, 丰富历史事实, 为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提供必要条件
历史中众多事件都是可相互对比、鉴别的, 缺乏比较就会显得知识单一, 无规律可循, 理解困难, 无法变通。这说明历史资料学习得越少, 知识面越窄, 思维越死板, 分析问题的能力越弱。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在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的前提下为学生讲述更多相关历史内容, 拓展学生思路, 为学生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提供必要条件。
高中历史课本中的许多知识与初中历史课本的内容是重复的, 这就给高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高中教师在带领学生温习旧的知识点的同时, 丰富教学内容, 在掌握了更多的历史资料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深入的分析思考,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内容, 可使学生的历史知识得到很好的积累, 这为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 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升, 也提高了学生的对历史课程的学习效率, 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高中历史课程, 就是学生历史知识的丰富与历史思维能力发展相互依托相互促进, 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二、帮助学生梳理历史事实, 为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打好基础
与初中历史相比, 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多而广, 记忆困难。为了便于记忆, 教师要帮助学生将学到的历史事实进行梳理。纵观历史, 诸多的历史事实是互为因果关系的。例如, 封建经济的瓦解为近代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近代工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快了封建经济的瓦解。很多情况下, 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 其产生的原因及导致的结果都是多方面的。为此, 高中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了大量历史事实后, 要帮助和鼓励学生做好历史事实网络的梳理工作, 在头脑中搭起历史事实的因果联系框架结构。这种因果联系的建立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石。
但必须注意, 对历史事实的梳理一定是以对历史知识、事实的准确掌握、记忆为基础的, 头脑中没有丰富的历史知识, 梳理就是空中楼阁,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三、注重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为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提供不竭动力
兴趣往往是学生学习某项知识的不竭动力, 只有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才能让学生在自主快乐的学习中获得知识与能力。那么, 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从而有效调动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呢?本人认为最有效方法就是提高历史教育的社会实用性。因此, 教师在历史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 应尽量留出时间, 将讲解的内容中具有现实意义的部分与现实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并指导学生进行拓展分析、深入理解, 促使学生深刻体会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并将历史的精华古为今用, 从而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满足感。这在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四、通过正确阅读、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养成历史思维习惯
高中学生对历史教材要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正确阅读方法是培养及发展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高中学生学习任务繁重, 课前预习时间不充足, 课堂上几乎都处于教师讲什么就记什么的状态, 对讲解内容很难有自己的思考, 课堂学习效率低下, 课后做题会发现很多不理解的地方。因此, 教师在授课前, 应该给学生提供几分钟的预习时间, 阅读提纲, 勾画出重点内容和难以理解的知识点, 使其带着这些问题进入课堂, 在具体的讲解中进行思考并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这个思考的过程就是历史思维形成的过程。
此外, 必须注意, 有些学生为了尽快完成练习题目, 习惯于依赖教材给出的答案, 边看答案边思考, 以为答案看得懂, 思考明白了, 再加强记忆, 就算自己掌握了。以至于考试的时候, 题目稍作变化, 就无从做起, 或者花费很长时间, 最终也是思考不全, 还总是埋怨考试时间太短。究其原因, 是平时做题缺乏独立思考, 不能深刻体会出材料或者题目中的核心所在, 只是一味地死记硬背答案。因此, 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 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又一重要方面。
综上而言, 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历史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关键。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 并最终为素质教育的普及奠定可靠基础。
高中历史教学培养 篇2
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姓 名: 胡 俊 婷
地 址:山西省洪洞县第二中学历史组 联 系 电 话:*** 邮 箱:hujunting1973@sohu.com 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摘要:
目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高中历史新课改教学强调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但在教学实际中,学生严重地缺乏历史思维,致使历史教学中教学时间紧张,教学效率不高,也严重地影响了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谈些做法,以与各位同仁交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 键 词:
历史思维、教学氛围、质疑性、发散性、体验
在教学中,我经常发现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普遍弱,其惰性表现为:遇到问题不善于独立思考,依赖性强只是机械地到历史课本中找答案、念读教材;听课只记老师讲的结论,不注意学习方法及思路;概括事物本身的抽象思维能力差;受思维定势或者刻板印象的影响,喜欢按固定的思路去思考问题,思维灵活性差,应变能力弱;正向思维、集中思维多,逆向、发散思维少;批判思维弱,不善于提问和大胆质疑。如果把这一切都归咎于学生本人的话,显然是不正确的。教学活动本身是双边活动,要想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就必须有科学的方法并具有可操作性。在当今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下面我把自己在课堂上的一些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做法谈谈。
一、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学生是思维活动的主体,而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是影响历史思维培养的前提条件。因此,我常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水平,用理解的方式对待他们,创造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氛围。对于学生在探究时那种“违反常识”的提问,在争辩中某些与众不同的见解,考虑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构思,以及别出心裁的想法,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我都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并对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素。学生们的探索精神往往是出自于敢于提出问题,发现矛盾,为解决矛盾寻找突破口,探索的过程也往往是历史思维形成的过程。如果学生的每一次探寻,遇到的都是教师的“不可能”、“无聊”的断语。那么,他们的创新欲望就会慢慢萎缩,很难具有创新精神。如中国古代历史记载“唐朝能早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过波斯湾时需要换成小船,”学生质疑:难道当时造的船有波斯湾那么宽吗?就这一问题,我们知道虽然学生理解的不准确,但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正在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思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对这样的学生大加表扬,鼓励更多的学生对课本的一些观点进行质疑反思。
二、不断创设质疑性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历史思维。
创设质疑性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课堂中设置一些使学生似懂非懂,但又能通过自身独立思考、判断,提出自己一些见解的问题背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生的理解与思维的发展。
提问题是人的天性,是一种可贵的探索精神。教师应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激趣为条件,以自主为核心,注意在教学中形成一种使学生似懂非懂,一知半解,不确定的问题情景,制造悬念,启发思考,由此产生矛盾、疑惑、惊讶,使学生探索作答。例如,对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这一疑难问题,就可以层层设问,步步深入,化难为易:(1)西安事变发生后,出现了哪几个不同主张的政治派别?(2)各派政治力量的不同主张及其实质是什么?(3)杀蒋可能会导致什么局面出现?不杀蒋呢?(4)可见,中共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是基于什么原因?这样,通过巧妙设计一些过渡性和递进式问题,架设思维的铺垫,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最终圆满解决疑难问题。这种分层次、构建思维“阶梯”的提问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疑难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三、通过生生互动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求异思维。它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如何培养发散性思维呢,历史教学中我们也要多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淡化标准答案,鼓励多向思维。
学习知识要不惟书、不惟上、不迷信老师和家长、不轻信他人。应倡导让学生提出与教材、与老师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敢于和同学、和老师争辩。传统教学中的单向思维大多是低水平的发散,多向思维才是高质量的思维。只有在思维时尽可能多地给自己提一些“假如…”、“假定…”、“否则…”之类的问题,才能强迫自己换另一个角度去思考,想自己或别人未想过的问题。老师在教学中要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建立自信,承认自我,同时鼓励学生求新。训练学生沿着新方向、新途径去思考新问题,弃旧图新、超越已知,寻求首创性的思维。打破常规、弱化思维定势,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编写,对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方面有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来重视,通过课后的《学习延伸》内容中的“探究活动”和“争鸣”“讨论会”等内容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例如,商鞅变法中有“为田开阡陌封疆”这一重要举措,如何理解这一举措不同的著作中有不同的认识,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运用思维去判断分析。如果经常开展这类活动,会极大地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穿越时光隧道,体验历史。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有过体验的感觉才可能有比较好的思维过程。体验也叫体会,是用自己的生命来验证事实,感悟生命,留下印象。体验到的东西使得我们感到真实,现实,并在大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使我们可以随时回想起曾经亲身感受过的生命历程,也因此对未来有所预感。如在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时,面对改革,我经常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角色,比如一会体验的是改革者,一会体验的是平民或者贵族,甚或让他们过一把导演瘾等等来激发他们的感觉体验,从而使学生会有正确合理的历史思维自然出现。
高中历史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3
一、调动学生的内驱力
自信心、意志、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习中,兴趣是一种激烈而持久的动机,唯有热爱历史,才会在积极持久的学习热情中获得能力。
1.我认为应以历史教育的实用性和社会性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历史是前人生活的再现,包含了前人一切成功和失败的经历,是人类经验和教训的总汇。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正是历史学社会功能的突出表现。因此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力求做到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尽量选择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具有代表性、又是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教育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科学地使历史感和现实感融为一体。这样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就会觉得历史并非过眼云烟,而是完全可以和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接轨。
2.丰富多样的教法也能促使学生思维活跃。如增加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历史故事、古诗,如给同学朗读苏联大清洗运动中的布哈林遗书,就使同学很受感动。又如,发挥直观教具的功能,利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手段效果更佳。还可以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横向迁移,如讲一战二战影响时,讲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和平民主思想深入人心,联系语文课中《蒲公英》一课,讲辛亥革命失败时联系鲁迅的文章《药》,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启发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1.要让学生学会阅读课本,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具体方法是出示阅读提纲、找阅读内容的重点句、词,设计一些提高能力的问题。如出示阅读提纲应是本节或本段的重点内容。找阅读内容的重点可告诉学生规律,如一段话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往往是这一段的主要内容的概括,例如二战影响,每一段的第一句就是重点句,它概括了整段文章的内容,另外阅读时要理解重点词的含义,如苏联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高度集中”是重点词,应理解,否则无法理解苏联解体的原因。除了这些还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概括一段话或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说,首先要引导学生弄清文中的内容讲的是什么,然后自己组织语言表达,当然,老师要多给学生说话的机会,如提问、讨论、演讲、编演历史小品等。
2.要学会独立思考。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要能想、会想、多想、善想。要调动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动脑子,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隐藏在事物后边的问题,当得不到结果时,老师及时诱导。如在讲“匈牙利共和国成立”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自己看书,找出问题来,当时有学生提出:“社会民主党与共产党合并,为什么最终建立的是无产阶级性质的匈牙利共和国?”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征求其他同学的看法,立刻有学生告诉他,因为社会民主党主动提出来与共产党合并,共产党提出的条件之一就是要建匈牙利共和国。我对他的回答予以肯定。那么为什么社会民主党同意了共产党的条件?社会民主党把政权拱手交给共产党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于是学生答:社会民主党无力一党支撑局面,更为重要的是共产党掌握着武装力量。从而使学生理解,匈牙利社会主义革命特点是在暴力基础上和平过渡。因此通过学生自己找问题,学生回答既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形成竞争机制,给学生以表现自己的机会,又可避免老师的一言堂。同时又可把学生思维带到老师设计好的思维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主要途径
1.课堂讨论。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历史教学中,创设讨论的情景,开辟群众讨论,鼓励学生争论,教师及时点拨,可以使问题在讨论中解决,知识在讨论中丰富增长,又可使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如在讲二战中“敦克尔克大撤退”,让学生讨论如何看待交战双方的胜负,一部分学生片面认为“大撤退就是大逃跑,打败了才逃跑呢,当然是英法联军的失败。”经过一番激励争论,加之老师的点拨,要从整个战局的发展变化,用战略的长远的眼光来看此事。于是最终使同学们对此战役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对于双方都有胜负,但德法西斯企图将英法联军主力消灭在法国的阴谋破产。英法为以后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保存了实力。在讨论中,同学们获得各方面的知识,还学会了从多层次多角度去看问题的思维方法。
2.充分利用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教材,有一个明显特征,即从全新的角度,全新的要求增加大量历史的原始材料,配之以相应的思考题,要求学生要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综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论证、讨论。这些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最好工具,所以要充分利用教材里的材料,以典型习题为范例,仔细讲解,教给学生解题方法。第一步,要先读懂材料,通过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如材料选自××文章或哪一年的谁的讲话,通过材料里边提供的时间、人物、事件来判断是课本中的哪一部分内容。第二步,联想课本中内容来解题。第三步,有的问题要弄清问什么,通过看材料,能否直接找出答案。经常找一些材料题,并逐渐地由易而难布置一些解析题,让学生练习。另在教给学生解题方法、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材料的基础上,上课尽可能增加课堂中材料容量,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如投影、电视等,使学生见多识广,另外增加一些趣味性材料,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兴趣。如在讲美国在二战中修改“中立法”实行“租借法案”的根本原因时引用了罗斯福的一个比喻“如果你的邻居家着火了,想借你的水管用,你当时能讨价还价吗?”此比喻形象地道出,美国对外政策变的根本原因是出于自身的考虑。使学生能很快地悟出其道理。
3.通过练习提高能力。历史教学中练习,不仅使学生深入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还能培养运用技能技巧解题能力,使思维具有灵活性和准确性。练习要有针对性和目标性。如一题多练,一个选择题的四个选项,可当成4道题来做,又如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一些能使他们某一种思维得到训练的题型,如像选择题可考查学生的多种能力,对比、理解是否准确等,材料题可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问答题可训练学生的归纳、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要有的放矢。根据重点难点来讲评,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从而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另外,总结归纳教材内容、知识结构,对旧知识加工梳理,也是锻炼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对所学内容提炼要点,找出规律,清理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的、完整的、清晰的印象。通过小结学习心得的方式进行这方面思维训练。
高中历史教学中民生意识培养研究 篇4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民生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加强高中生的民族认同感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光辉历史的伟大民族, 作为这个群体中的一员, 我们无不为之骄傲和自豪。这种自豪感使得我们的民族拥有强大的凝聚力, 激励着我们不断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去。高中生正处于国家意识和民族认同感培养的重要阶段, 在历史课的学习中民生意识的培养对民族认同感的增强有着很大的帮助。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为学生解决他们对我国社会问题存在的疑惑, 要让学生以史为鉴, 充分增加学生的民族忧患意识。
例如, 在高中《历史》选修一“戊戌变法”的学习中, 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个知识点培养学生的民生意识, 进而使学生时刻保持民族忧患意识, 加强民族的自豪感。教师先要为学生们讲述戊戌变法发生的历史背景:晚清时期, 慈禧太后掌权, 官场黑暗, 老百姓民不聊生。当时正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才导致无法解决老百姓的民生问题, 所以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派才揭竿变法, 希望改变中国的政治现状。通过对民生意识的引导, 学生们对晚清时期的戊戌变法发生的原因有了清楚的认识, 对教师接下来的授课是很有帮助的。教师在讲述完戊戌变法的内容以及过程后, 要把学生引入民族认同感的培养阶段。此时, 教师可以告诉学生, 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这个社会, 随时保持忧患意识。与清末风雨飘摇的社会相比, 我们社会的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基本上满足了人民的需要, 这说明我们的政府以及我们中华民族都是值得我们骄傲和信赖的。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民生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树立高中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高中生一直生活在一个比较安逸的社会小群体之中, 周围除了疼爱自己的父母, 就是老师和同学, 所以他们从来都没有真正接触过这个现实的社会。在历史课的教学中, 教师要把中国历史社会的腐朽与当今社会的一些坏风气讲述给学生。教师对这些民生问题的探究, 对防止学生中出现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不健康的思想有着很大的帮助。历史教师应该尽量把授课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让学生们的思想能够真正的转变和进步, 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例如, 在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三“世界多极化发展”的学习中, 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个知识点培养学生的民生意识, 进而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既然这个知识点提到了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那么教师就可以利用对比的方法把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社会现状进行对比, 罗列出当今社会存在的问题, 把课堂的焦点放到学生民生意识的培养上去。教师首先完成对世界多极化这个知识点所有的教学工作, 然后从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中分别选择一个代表进行社会现状对比, 最后要让学生积极的发表意见、参与讨论。通过对比, 学生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当今社会存在的诸如浪费、拜金等民生问题, 使学生们引以为鉴, 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民生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培养高中生为现代化的建设服务
当今社会的高中生, 就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造者。作为人文学科的高中历史课程的授课者, 教师应该要以学生为核心, 加强学生对我国政治历史以及社会历史发展的了解,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的各项活动。这样做的目的, 就是为了让同学们在未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真正履行自己的职责, 肩负起民族复兴的伟大重担。学生只有真正的了解我国民生的历史, 培养形成了独特的民生视角, 才能完成社会赋予他们的历史任务。
例如, 在高中《历史》必修二“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学习中, 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个知识点培养学生的民生意识, 进而培养高中生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责任。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们走向社会, 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充分体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氛围, 这对这节课的学习无疑是有很大帮助的。教师要让学生带着问题深入基层, 了解民生问题。回到课堂以后教师要让同学们踊跃发言, 回答为什么要走社会主义道路, 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还存在哪些问题, 我们应该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做些什么。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解答, 我想每一名高中生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责任感都会有所加强。
高中历史教学中时序感的培养论文 篇5
一、指导学生了解专题中的时序性内容
(一)了解历史分期
高中历史学科,主要体现在时间上,因为时间是验证社会发展历程的客观过程,它能够区分社会各个发展阶段的性质,所以在学习高中历史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先对教材专题中所体现的时序性进行了解。在新教材中,专题时序性只能看出一个古代、近代、现代的划分。比如新教材的必修一中的专题二的第三课时是对抗日战争的学习,而专题三就开始学习太平天国运动,在进行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学习时,又贯穿抗日战争,这样的教材背景会使学生难以构建历史时序感。
(二)对历史纪年的认识
在高中历史专题学习中,历史纪年的认识,是帮助学生构建历史时序感的主要内容。我国历史上的纪年包括朝代纪年和皇帝纪年、干支纪年、国名纪年,其中朝代纪年始于西周共和元年,比如在必修一中的专题一第三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和强化”即是发生在朝代近年中的史实。可是干支纪年虽然是一种很古老的`纪年方法,但是教材中涉及的辛*条约、甲午中日战争等就是在干支纪年中产生的,于是很多时序感较差的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时间误差:既然干支纪年是一种比朝代纪年和西周共和元年还要早的纪年方法,为何像甲午中日战争这样的时序不将其划分为民国纪年?这是专题性教材编制的一大问题,需要老师对其进行引导认识。
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时序感的方法
高中历史教材中存在像“近代”、“世纪”这样的时间术语,对于高中生来讲,理解这些知识点有一定难度,所以为了培养学生构建起历史时序感,老师就要针对教材所涉及的历史分期及纪年方法等进行相应讲解。
(一)根据时间顺序进行教学
当前的高中历史教材是按照专题进行编排的,而历史则是由无数的历史事件发展而来的,所以如果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时,抽离了时间因素,就会使学生对历史教学中的时间序列产生误差,从而不能构建起一个清晰的历史时序感,因此应该打破教材中外事件混合、时间整体古今融合的编排顺序,按照时间序列进行教学。就像像高一历史教材的必修一,必修二及必修三的编排顺序是:课题一:中国政治;课题二:世界政治;课题三:中国经济;课题四:世界经济;课题五:中国文化;课题六;世界文化。这样的排版会让学生觉得时间序列的跨越较大,难以建立一个有效的认知发展结构,更别说形成历史时序感。而我在教学过程中,一般就是将这三本书划分成世界史和中国史两个大的板块,然后在进行中国史教学的时候,直接按照时间序列进行教学,世界史的学习也是如此,学到某个阶段的时候对这个阶段的内容进行一次有序的梳理,让学生建立一个整体性的时间序列认知结构,便于对历史时间的记忆,建立时序感。
(二)教学课堂的互动
一般而言,学生对高中历史时序感最薄弱的环节,就是对古代王朝变换的时间概念及历史年份与纪年的换算。比如我在进行高一必修一的专题一课程时,为了让学生对中国古代王朝的更替有所熟悉,构建一个大概的时序感,我会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些相关的历史影视作品,或者与学生交流,比如让学生针对自己熟悉或者喜欢的朝代进行自由交流讨论,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一般都能活跃历史学习气氛,并且起到互相学习的作用。而对于历史年份与世纪的换算,我则会直接告诉大家换算方法:“一个世纪一百年,年份的整一百数,加上1即是世纪。”这样针对学生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教学,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时序感。
三、结语
高中历史教学中民生意识的培养 篇6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民生意识;培养;研究
民生问题不仅是被人们热议的社会话题,在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涉及到民生问题的教学内容也很多。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挖掘与剖析不仅能够很好的深化学生的民生意识,这也是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提升方式。教师应当善于展开对教学素材的良好分析,这不仅能够深化对于学生民生意识的培养,也能够增进大家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与吸收。
一、挖掘教材民生传统
高中历史课本中涵盖的知识点是十分丰富与全面的,对于古今中外许多有代表性的国家的历史与文化发展等都有着较为详尽的介绍。在这些知识中不乏一些非常有價值的对于民生传统的讲授,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能够非常好的帮助培养学生的民生意识,能够让大家意识到重视民生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与兴旺的重大意义。教师要帮学生们构建一定的知识体系与知识框架,在基本的知识框架形成后将能够更好的引导大家慢慢理解民生传统的发展与演进,同时,也能够感受到那些杰出的人物为了发扬民生所付出的艰辛努力。这些不仅是历史的真实写照,对于这些有价值的史料的认识同样是民生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近代史上孙中山先生曾经为了人民的利益做出过非常艰苦卓绝的努力,他的一生都致力于为发扬民生而奋斗。19世纪90年代,孙中山已在倡导改良主义的维新变法,上书李鸿章,希望清廷重视民生问题,做到“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但是遭到拒绝。20世纪初期,同盟会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将民族、民权与民生并立,建构为划时代的三民主义。1924年又提出“新三民主义”,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这些历史演进的过程课本中都有所介绍,这也是我国民生传统的非常有价值的典范。教师要善于对教学素材展开深度挖掘,尤其是要引导学生们对于教学文本中的那些民生传统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只有具备良好的知识背景才能够逐渐培养学生的民生意识,才能够让民生教育收获更好的成效。
二、认识民生改善的本质
在培养学生的民生意识的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的输出,教师要让学生们明白民生改善的本质是什么,只有对于这个最为核心的问题有非常清晰的认识,才能够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这也是学生民生意识具备的重要基石。历史课程的教学并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对于人类历史文明的演进有一定的了解与认知,更为重要的是要在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们具备正确的历史价值观,这往往是更有价值的部分。教师应当借助对于学生民生意识的培养来不断丰富学生对于历史的认识,让他们形成更为合理的人类史观。
课本中的许多教学内容都一定程度给我们阐述了民生改善的本质,想要对这些要点有更准确的把握,这需要教师给予学生们更多积极的引导与启发。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人们开始告别以人力、畜力为动力的时代,进入工业资本主义时期,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1870年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了电气化时代,电灯、电影、电话、电报、汽车、轮船、飞机等发明给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工业化程度不断加快,城市发展以更快的速度如雨后春笋般在世界各地兴起,民生得到极大的改善。这些都非常直观的向我们说明,新的技术的产生、科技创新以及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才是对于民生本质上的改善,这也是历史带给人类的启示。
三、展开民生专题探讨
想要进一步深化对于学生民生意识的培养,这同样可以展开一些以民生为专题的系列讨论。随着学生们掌握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对于许多问题与现象学生们逐渐能够形成自己的理解与判断,这个时期正是考察学生的思想理念与价值体系的时候,这些专题讨论不仅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也能够让大家对于许多社会问题有更多的关注与思考,学生的民生意识也会更为深入。这些都是对于历史课程教学的非常积极的推进。
不少学生都对于民生的实质含义以及民生的保障很感兴趣,对于这个议题大家也有着不一样的看法,可以让学生们以民生的保障为话题展开探讨。随着大家讨论的不断深入,学生们慢慢在某些观点上达成共识。学生们都意识到: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民生问题的解决是随着民主制度的完善实现的。在资本主义发展早期,资产阶级对劳动人民极其残忍和冷酷,比如美国的西进运动和英国的圈地运动等,虽然这些运动最终发展了资本主义生产力,从长远来看有极大的进步意义,但在当时是以牺牲广大人民的利益为代价的。随着资本主义制度走向成熟和稳定,资本主义国家的民生问题得到了改善。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建立福利制度,运用社会服务开支和社会保障政策,来保证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这充分说明了民主与民权才是民生的保障。这也是对于学生一些思想偏差的更正,让大家具备更好的民生意识。
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篇7
一、历史课程的性质与目标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高中历史课程目标一改从前只关注传授历史知识的状况,转变为关注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发展,这是具有深远的影响与意义的。现在的历史课程教学标准设计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历史学的学习热情与兴趣,转被动为主动,学生对历史的探究空间的深度和广度被大大拓宽。同时,历史学的课程标准中思想与德育的目标已经跨越政治教育的层面,更加注重培养人文素养,强调以力求真实、实事求是的科学观点来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与世界观,从而提高爱国意识和加深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的教训中汲取经验。
二、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所谓人文精神,就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是一种珍视人的个性而又全面发展的精神。人文精神最关注人的发展与需求,强调全面实现人的价值和探索人生存的基本意义,从理论中努力找到实现人的价值和意义的途径。在历史教学中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培养历史课程中所揭示的价值观和人文精神 :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形成关注人本、珍视生命的价值观 ;培养和加深爱国意识,热爱自己的民族,共同关心世界 ;引起共鸣,加深民族自豪感,产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树立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学习态度,顺应自然规律、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自然态度。
三、教师应该如何培养人文精神
1. 教师是人文精神的培养者,是能否将学生培养为具备较高人文素养的关键。因此,广大历史教师应该不断进行学习,修养自身,努力提高综合素质,才能够具备传播人文精神的素质基础和资格。这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良好的人文教养、丰富的教学经验、渊博的历史知识、创新的理念和求同存异的精神等,这样才能够满足历史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2.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注意努力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让学生培养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形成理性独立的思想,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新的教学改革中在内容上丰富了经济史、社会史、思想史、风俗史、文化史方面的内容,教师可以充分把握这方面的内容,增设相关的兴趣课题等,让学生深入挖掘和学习其蕴含的人文精神。
3. 教师应该改变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放弃死板、枯燥的教学方式,把鲜活的历史人物与史实真实还原在课堂上。教师还应该要寻找如何挖掘课本中利于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人格与观念内容的途径方法,课下课外搜集相关历史资料与素材,用适当的方法分享与教学。同时,要为加大拓宽学生对历史的探究空间的深度和广度,形成发散思维,举一反三。教师应带领学生走进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拜访历史人物,加深学生的印象和思考。在实践中亲身感受历史事件所带来的启示,从而培养积极的价值观和人文精神。
四、在历史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的途径
1. 明确教学立意,引导正确的价值观。教学立意往往是体现课堂质量的关键。知识立意的课仅仅关注基本史实,没有强调充分挖掘史实中所蕴含的情感与观念,教学死板,学生学习十分被动,不能使学生全面发展。能力立意的课强调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虽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但是没有价值观的支撑与引领,能力会失去其意义,学生的发展就会失去方向。只有价值观立意,以价值观为引领,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全身心的健康发展。价值观存在于基本史实之中,也存在于对知识的思考运用之中,课堂的教学要结合这两者,引导出真正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在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才能够显示出历史教育的人文价值。
2. 引用名人名言,増强情感体验。过去的历史教材的内容、历史教学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都体现着近代西方理性主义史学的影响,历史研究呈现出概念化、符号化、公式化的特点,过于强调对概念的学习与掌握,感情色彩较少。而现任的高中历史教师也是这种历史学习方法和西方理性主义史学的观念培养出来的,也在教学中习惯性地使用符号式、公式化的概念对学生进行灌输。在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表达也缺少生动、有趣,而是精炼、抽象的。虽然知识的传授是十分精准无误的,但是这样的课堂往往使得学生失去兴趣,为了考试而学习。因此,教师不妨通过积累历史经典言论,在相关史实的教学中巧妙引用出来,这样一来就可以使得自己的语言更加鲜活生动,从而达到增强学生情感体验的、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3.深入历史细节,还原历史情境。现在的历史教材往往概括地、宏观地叙述基本史实,忽略了许多历史细节。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细节问题没有得到清楚解释,会有一些内容逻辑不连贯的现象发生,学生就难以产生共鸣,感受不到历史的复杂性。因此,教师应该注意适当对细节进行补充,使学生更能够充分地理解历史,从而切实感受到历史知识所要传达的情感。
4.建立和引导科学的史观和价值观。历史观对师生如何解读一段史实是有重要的影响的。一旦历史观有重大偏离,就会影响学生对史实的理解,反过来对价值观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课堂上应该对基本史实进行科学和主流的阐述和解读,建立和引导科学、正确的史观和价值观。
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篇8
一、历史课程的性质与目标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高中历史课程目标一改从前只关注传授历史知识的状况,转变为关注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发展,这是具有深远的影响与意义的。现在的历史课程教学标准设计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历史学的学习热情与兴趣,转被动为主动,学生对历史的探究空间的深度和广度被大大拓宽。同时,历史学的课程标准中思想与德育的目标已经跨越政治教育的层面,更加注重培养人文素养,强调以实事求是的科学观点来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与世界观,从而提高爱国意识和加深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的教训中汲取经验。
二、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所谓人文精神,就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是一种珍视人的个性而又全面发展的精神。人文精神最关注人的发展与需求,强调全面实现人的价值和探索人生存的基本意义,从理论中努力找到实现人的价值和意义的途径。在历史教学中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培养历史课程中所揭示的价值观和人文精神 :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形成关注人本、珍视生命的价值观 ;培养和加深爱国意识,热爱自己的民族,共同关心世界 ;引起共鸣,加深民族自豪感,产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树立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学习态度,顺应自然规律、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自然态度。
三、教师应该如何培养人文精神
1. 教师是人文精神的培养者,是能否使学生具备较高人文素养的关键。因此,广大历史教师应该不断进行学习,努力提高综合素质,才能够具备传播人文精神的素质基础和资格。这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良好的人文教养、丰富的教学经验、渊博的历史知识、创新的理念和求同存异的精神等,这样才能够满足历史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2.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注意努力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形成理性独立的思想,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新的教学改革在内容上丰富了经济史、社会史、思想史、风俗史、文化史等方面的内容,教师可以充分把握这方面的内容,增设相关的兴趣课题等,让学生深入挖掘和学习其蕴含的人文精神。
3. 教师应该改变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放弃死板、枯燥的教学方式,把鲜活的历史人物与史实真实还原在课堂上。教师还应该要寻找课本中利于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人格与观念内容的途径方法,课下课外搜集相关历史资料与素材,用适当的方法分享与教学。同时,要拓宽学生对历史的探究空间的深度和广度,形成发散思维,可以举一反三。有条件的话,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加深学生的印象和思考,在实践中亲身感受历史事件所带来的启示,从而培养积极的价值观和人文精神。
四、在历史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的途径
1. 明确教学立意,引导正确的价值观。教学立意往往是体现课堂质量的关键。知识立意的课堂仅仅关注基本史实,没有强调充分挖掘史实中所蕴含的情感与观念,教学死板,学生学习十分被动,不能全面发展。能力立意的课强调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虽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但是没有价值观的支撑与领导,学生的发展就会失去方向。只有价值观立意,以价值观为领导,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全身心的健康发展。价值观存在于基本史实之中,也存在于对知识的思考运用之中,课堂的教学要结合这两者,引导出真正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在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才能够显示出历史教育的人文价值。
2. 引用名人名言,増强情感体验。过去的历史教材的内容、历史教学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都体现着近代西方理性主义史学的影响,历史研究呈现出概念化、符号化、公式化的特点,过于强调对概念的学习与掌握,感情色彩较少。而现任的高中历史教师也是这种历史学习方法和西方理性主义史学的观念培养出来的,也在教学中习惯性地使用符号式、公式化的概念对学生进行灌输。在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表达缺少生动、有趣,而是精炼、抽象的。虽然知识的传授是十分精准无误的,但是这样的课堂往往使得学生失去兴趣,为了考试而学习。因此,教师不妨通过积累历史经典言论,在相关史实的教学中巧妙引用出来,使得自己的语言更加鲜活生动,从而达到增强学生情感体验的、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3. 深入历史细节,还原历史情境。现在的历史教材往往概括地、宏观地叙述基本史实,忽略了许多历史细节。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细节问题没有得到清楚解释,会有一些内容逻辑不连贯的现象发生,学生就难以产生共鸣,感受不到历史的复杂性。因此,教师应该注意适当对细节进行补充,使学生更能够充分地理解历史,从而切实感受到历史知识所要传达的情感。
4. 建立和引导科学的史观和价值观。历史观对师生如何解读一段史实是有重要影响的,一旦历史观有重大偏离,就会影响学生对史实的理解,反过来对价值观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课堂上应该对基本史实进行科学和主流地阐述和解读,建立和引导科学、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五、总结
高中历史教学培养 篇9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
教师应当先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 这一能力的具备将会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课程。教师在讲授具体的知识时, 要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 单一进行知识的陈述会造成学生即便在当时理解了教学内容, 过后对其的感触也不会深入。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 要有意识的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更积极地展开独立学习与自主探究, 这不仅是学生教学主体性的直观体现, 也是学生对于相关教学内容的深刻感受。当然, 学生对于历史的理解也会更客观而全面。
例如, 在讲到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 教师可以使用材料研习和问题讨论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研究, 以培养学生的多维思维, 可以让学生思考:“左”的错误带来哪些严重的后果?学生首先需要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背景来寻找相关答案, 随后要对这些答案进行有效的组织。通过探究性学习, 学生的答案汇集为:“左”的泛滥导致了工农业生产质量的下降、国民经济结构的畸形化、生产与消费的严重失衡、生态遭到严重破坏、资源的极度浪费等社会问题, 这些都是导致中国当年经济严重困难的重要原因。学生通过有效的独立探究, 不仅加深了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 同时, 学生的问题理解与分析能力也能慢慢得到构建。这些都是很好的收获, 不仅是获取好的学习方法, 也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历史的效率。
二、深化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锻炼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很重要, 它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随着学生积累的知识不断增多, 对于相关历史事件认识的不断深入, 这个阶段的教学重点应当放在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上。教师要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这方面技能, 可以通过一些开放性问题的创设来不断活跃学生的思维, 为学生的知识应用提供好的平台。同时, 教师也要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不同的想法与见解。历史课程的教学与其他学科不同, 对于很多问题的分析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很可能得到不同乃至相反的结论。因此, 教师要鼓励学生开放思维, 这是很好的培养与构建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师可以经常在课堂上创设一些灵活的教学活动来活跃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例如, 可以设计辩题:1.辛亥革命成功了;2.辛亥革命失败了;3.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你同意哪种说法?学生分组合作讨论后, 可在辩论中不时迸发智慧的火花, 有学生说:“辛亥革命成功了, 它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有学生则说:“辛亥革命失败了,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与层面来分析这一问题时, 得出的观点与看法也各不一样。学生在激烈的辩论中不仅充分应用了自己已有的知识, 也逐渐感受到看待历史事件应从不同的角度与层面出发, 这样才能够对其有更为客观而全面的认知。这一感悟对于学生历史课程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样是历史课程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 它也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很多学生在对于历史事件还没有深入的认识前, 很容易将历史问题简单化、单一化, 对于问题也缺乏全面思考, 在这样的前提下对于历史的认识自然不够深入, 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要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与层面上来分析问题。同时, 要引导学生结合多方面知识及具体的背景来分析问题, 这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将有很大帮助。
如通过十年建设时期正反两方面的学习,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联系现实写作小论文, 谈谈如何认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许多学生在小论文中写道:在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 虽然总体来说成就大于失误, 但是其中蕴涵的“左”的错误却不可忽视, 并由此将建国后在经济、政治体制上单一集中模式的弊端进一步推进, 从而导致机制上的僵化集权, 终至酿成“文革”的十年悲剧。学生的这一段论述中充分体现了其发散思维的能力, 当学生懂得了结合各方面背景知识, 并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问题时, 其对于问题的剖析也会更加深入。
四、结语
高中历史教学培养 篇10
一、探究人文精神内涵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 我们所关注的人文精神内容也随之不断得以丰富, 同时也增加了更多具有时代气息的内容, 它随着人类发展的历程将更多优秀文化予以积淀、凝结, 进而形成了个体所具备的精神品质, 在这种精神品质的引领下, 个体的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也得以重塑, 并将这种内化的精神品质转化为外在的性格特点。人文精神实际上即为令个体在良好精神品质的支配下, 不断提升生活质量水平, 彰显人生价值。
二、着眼高中历史, 探究人文精神培养之不足
着眼于当前高中历史授课的现实状况, 我们可以发现传统的历史授课模式较多运用在授课环节, 匮乏一种时代感及创新性, 施教者更为注重的是讲授知识, “一言堂”的模式令受教者探究知识的积极性较低, 因此无法有效地培养个体的人文精神。因此, 笔者认为作为历史施教者应当根据文本内容特征, 将所要讲授的文本知识和恰当的人文精神有效地结合一起, 在文本授课的过程中, 将其传授给学生。高中历史授课过程中, 将人文精神更好地传授给高中生, 这就需要施教者关注传输人文知识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改变以往注重讲授知识, 忽略激发学生兴趣, 忽视传输人文精神的情况。历史授课教师于课堂之上要注重挖掘文本中的人文精神知识, 因势利导对受教者进行有效的引导, 给予受教者更多的思考空间, 探究与受教者实际相吻合的授课方式, 将利于高中生塑造自我精神机制的人文精神传输给受教主体。高中历史授课环节重视培养受教主体的人文精神, 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 应当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 亦应当注重在价值追求、精神思想、人生态度等方面培养受教者的人文精神。
三、因材施教, 思忖培养人文精神的方案
( 一) 施教者注重自我人文素养的塑造
高中历史教师唯有具备良好的人文内涵, 才可以巧妙地将人文知识融入到文本知识当中, 进而不断提高学生主体的人文精神水平。文本授课过程中, 历史教师不仅担负着传授知识的责任, 同时还应当是受教者精神品质塑造的引领者。因此, 校方在招聘历史教师的时候, 应当注重历史教师的文化知识及个人品德素养, 并且历史教师能够依据受教者的现实采取有效施教策略, 传输文本及人文知识。 为了不断提升受教者历史学习的效率, 施教者需要注重对文本的解读, 科学安排人文知识的具体方面, 注重运用正确的方法, 实施有效的教学。为此, 作为施教者自身也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读文本、读学生, 运用恰当的授课方案传输人文知识, 并创设有效的授课情境, 激发学生文本知识学习的兴趣, 并将能够提升学生人文精神水平的知识融入到文本知识当中。
( 二) 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资源
统观高中历史文本内容, 我们可以发现, 历史教材中将人类发展的众多方面进行了概括, 涵盖了经济、政治、思想、 艺术等领域, 所以历史文本教材具备向高中生传输人文知识的优势。
着眼于上述优势, 施教者在讲解文本内容的时候, 应当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的脉络, 明确每一章节当中所蕴含的人文理念, 借助创新性的授课方式, 将具有进步色彩的人文知识融入到授课当中, 将文本知识生活化, 将历史文本中所具备的人文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启发学生思考, 令其在思考中畅谈为人之道, 提升思想情感水平。例如, 在讲解人教版的古代历史的时候, 就可以利用百家争鸣的现象引领受教者感受知识的魅力, 引领受教者学习这种质疑、独树一帜等的精神品质, 在教学时, 可以以辩论赛形式, 组织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辩论, 所辩论的问题应当着眼于文本教材, 使学生在感知人文精神的同时, 强化文本知识, 让学生明晰了那段历史背景的同时, 提升自我人文情感水平。
( 三) 为传统授课方式装点人文之色
高中历史教学中思维方法的培养 篇11
关键词历史教学 思维方法 历史分析法 有机联系法 分析综合法 比较分析法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要求上,明确指出:“要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历史教学中“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在历史教学实践中,要改革传统应试历史教育中,让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死记硬背的死板、僵化的教学方法,按照《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方法。在教学中进行历史思维方法的传授不是空调抽象的,而是在紧密结合具体历史知识传授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历史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以下几种思维方法。
一、历史分析法的培养
要培养学生历史分析的思维方式,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把历史人物、制度、思想等置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并坚持不懈的运用,可以让学生能够以公正地、辩证地思维方式,评价不同时期的不同事件、人物等的历史地位及其作用。
以历史人物为例,在进行中国近现代史“洋务动”一节的教学时,教师可有意识地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曾国藩放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去评价,使学生们认识到他有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消极一面,也有办洋务的积极的一面。理由是由于洋务运 中引进了一些西方近代的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西方经济扩张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经过这样的分析,使同学们对曾国藩这一历史人物有一个辩证的立体的认识。善于把事件和人物放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思维习惯。每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因此,对事件或人物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进行评价时,一定不要用今天的标准去要求古人,而要看到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些人是否顺应了历史潮流,是否比他们的前人提供了新的,有进步意义的东西;评价以往历史事件,看它是推动了还是阻碍了历史的进步,这是评阶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是非的重要标准,也是良好的历史思维品质。
二、有机联系法的培养
历史上的一切现象和事件本来就是彼此联系、互相制约的。所以我们在看待这些历史现象和事件的时候,应当具体地、全面地、综合的分析与之相联系的诸多方面,以便准确地加以把握和分析。例如,在分析“中国共产国为什么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这一问题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综合分析当时的国内、国际形势,即国民党亲英派和亲日派的利益、张学良、杨虎城的处境、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在这个问题上的主张等。通过融会贯通的分析,让同学们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了全面的了解,从而培养了学生能够触类旁通,能够用有机联系地思维方法来分析所遇到的历史问题。
三、分析综合法的培养
“分析”和“综合”是认识历史现象和形成科学概念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分析的目的是为了综合,综合必须以分析为基础。例如在进行《南京条约》的讲解和分析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时,可以先引导学生把中英《南京条约》分析为“割地”、“赔款”、“开商埠”、“协定关税”等项目,再将分析出的各项逐条认识后加以综合地观察理解,得出结论: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四、比较分析法的培养
运用这种方法,对客观事物既能看到它的正面,也能看到它的反面;既看到它的主体,也看到与它相联系的外部条件;既分析现象,也能透过现象看到它的本质;既能认识它的现状,也能比较准确地预见它的未来。比较分析法是一种具体的、实用性的复习方法,在时间安排上没有明确规定,可同及时复习法、小结复习法、总结复习法交叉使用,形成立体复习网络。
比较分析法是在确定事物之间同异关系的一种思维方法,是矛盾的统一性与对立性的直观运用,比较的思维过程就是根据一定的标准以确定事物的异同。分析的思维过程就是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若干部分或者方面,然后再把事物整体的个别特征或个别属性分解出来的思维过程。具体地讲,比较分析法就是通过对历史教材中的教学内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对比,通过对客观历史事物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能够比较客观、全面、深刻地认识事物的思维过程和方法。通过比较,可以揭示出事物的质的本质。当然比较并不是要求面面俱到。而要根据不同的内容选取不同的角度加以比较。比如“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时行比较,可以从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变革历史背景的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一成一败的原因,说明戊戌变法失败,明治维新成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高中历史教学培养 篇12
一、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 从历史发展规律的过程看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人类社会总是由低级到高级向前发展, 相继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过渡。这就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性的客观规律,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在某个国家和地区的某一历史阶段, 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经济、政治和民族条件, 其发展过程也会呈现出特殊性的一面。如英属北美殖民地既没有经过完整的奴隶制社会, 也没有经历过发达的封建制社会, 而是在殖民地移民经济的基础上, 通过民族独立战争和资产阶级革命直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这就典型地反映了客观事物之间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二) 从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看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关系。
世间万物都是呈现着波浪式前进、螺旋形上升的曲折反复的发展势态, 一帆风顺、一马平川的道路是没有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过程, 就充分体现了这两者的辩证统一。从英国革命爆发到斯图亚特王朝被推翻, 从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到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 英国革命步步深入, 直线上升, 达到了高潮。但克伦威尔上台后背叛人民, 倒行逆施, 终于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和信任, 导致了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但资产阶级革命是代表英国前进方向的, 封建王朝复辟是逆历史潮流而行, 不得人心, 所以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联盟发动了“光荣革命”, 确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联合专政, 资本主义制度最终在英国真正确立起来。这近半个世纪的曲折反复的历史过程, 充分显示了事物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关系。
(三) 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看整体性和阶段性的辩证关系。
对历史人物的一生评价既要从整体分析, 看其主流和大节, 也要联系各阶段的实际活动考察其支流和细节;既要肯定功绩, 也要指出失误。要对一个重要历史人物作出一个客观公正的全面评价, 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坚持一分为二辩证统一的观点。毛泽东在中国近现代史乃至国际共运史上都是一个著名的历史人物, 对他一生的功过评价既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个重点, 也是一个难点。首先, 从整体看,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和人民共和国的创始人和缔造者, 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他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 开创了具有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取得了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的胜利。并在此基础上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这不仅是中国历史的奇迹, 也是国际共运史上的一个光辉典范。他不愧为中国杰出的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 也是国际共运史上继马、恩、列宁以后又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 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但是历史是辩证的, 伟大领袖的活动也是辩证的, 他晚年所犯下的长时间的、全局性的左倾错误也曾给我党和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这也是不能否定的客观事实, 但就其一生来看, 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只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把历史人物的一生活动从整体性和阶段性辩证地联系起来加以分析评价, 才能得出科学的、客观的、公正的历史结论。
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 把好历史基础知识关, 提升学生获取历史信息, 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这是培养学生历史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我们往往容易走向一种误区:完全抛弃基础知识, 单纯求新, 求异, 为了创新而创新, 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的体现课改中“新”的特点, 殊不知抛开了知识基础, 一切都只能是“空中楼阁”, 就像金字塔, 没有坚实的底座, 必然会导致坍塌。当然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 也并不意味着就是让学生死记硬背, 而是通过各种方法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二) 通过问题解决法,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鼓励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所谓“问题解决法”, 就是教师为学生创设多种多样接近实际的情景, 激发学生独立提出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问题, 启发学生根据不同的条件, 从不同的角度, 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 甚至是多种对立的思路解决同一个问题, 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以说问题是思维的起点, 是创新思维的动力。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
(三) 批判思维和批判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重要价值。
批判是创新的前提, 缺乏批判性思维的头脑很难产生创新的火花。在讲述南京大屠杀时, 我向学生出示了日本教科书对这一历史事件的阐述, 然后让学生说出日本的阐述是否符合事实, 如果不符合, 怎样批驳之?同学们讨论后提出了自己的理由:日本人说他们进入南京时, 遇到军队反抗后发生开枪事件, 可事实是日本人进入南京前, 国民政府和军队以迁到重庆了, 怎来的军队反抗;还有就算是军队反抗, 那死伤的应该是军人, 可从资料中看出绝大多数时平民百姓;还有那么多人被害, 怎能说是“死了一些人”等等, 在这样基 (下转第23页) (上接第38页) 础上, 我又问“既然如此, 那日本人为什么还要那样写?”, “为了推卸责任”“掩盖历史真相”。这样通过学生的批判, 了解了真相, 并和现实相连, 对该问题的认识提升到一定高度。
三、启发指导,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一) 要让学生学会阅读课本, 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
具体方法是出示阅读提纲、找阅读内容的重点句、词, 设计一些提高能力的问题。如出示阅读提纲应是本节或本段的重点内容。找阅读内容的重点可告诉学生规律, 如一段话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往往是这一段的主要内容的概括, 例如二战影响, 每一段的第一句就是重点句, 它概括了整段文章的内容。
(二) 要学会独立思考
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遇到问题要能想、会想、多想、善想。要调动学生的思维, 使他们动脑子, 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隐藏在事物后边的问题, 当得不到结果时, 老师及时诱导。
总之,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根本。因此, 我们历史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 获得有益的知识, 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高中历史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来源:互联网作者:佚名
[2]《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思维能力的培养》作者:罗晓静
[3]《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来源:互联网
[4]《浅谈高中历史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作者:陈樟
[5]《高中历史教学辩证思维能力培养初探》作者:周铭洋
【高中历史教学培养】推荐阅读: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策略论文07-27
高中历史尖子生培养措施10-21
高中历史教学问题07-21
高中理科历史教学10-14
高中历史漫画教学05-19
高中历史教学随笔08-18
高中历史教学总结09-04
合作探究高中历史教学07-15
有效教学的高中历史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