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精选11篇)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 篇1
随着经济全球化, 政治多极化, 科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我国的中学历史课程面临新的挑战和调整。思考最多、讨论最激烈的课题是什么样的历史知识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古人有言:“人有爱乡心而后有爱国心, 不能爱乡而言爱国者, 是谰语也。”一位教育家说过:测量一个人的爱国心, 得首先看他是否爱自己的妈妈。假如一个连自己的妈妈都不能真诚地爱, 很难想象他会爱自己的故乡和家邦。同理, 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家乡都漠不关心, 也就很难想象他会对国家怀有责任心。
一、挖掘并运用乡土史的意义
(一) 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乡土历史是祖国历史大河的支流, 热爱家乡是中华民族自信的源泉, 家乡辉煌的过去、灿烂的文化、名人的事迹是我们引以为豪的, 因为它描述的是发生在学生生活的地方的历史, 学生最感亲切, 感染力也强。利用乡土史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途径。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 进而热爱家乡, 促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昆山膏腴沃野、物产丰饶, 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 自古就凭借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便捷的水陆交通成为商贾往来之地, 并曾盛极一时。它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石器时代就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历朝历代都孕育出众多的名士鸿儒, 朱德润、归有光、魏良辅、顾炎武等人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并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存, 那句家喻户晓的“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至理名言, 至今仍是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对昆山乡土历史的开发和利用, 有利于学生了解昆山辉煌的历史, 增强对家乡的热爱, 进而增强对祖国的热爱, 能使学生树立革命乐观主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从而形成科学健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 有利于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乡土史是和学生生长和生活的地区紧密相关的, 他们对于有关故乡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古老传说、风俗习惯以至山水草木等, 都有着特殊的、浓厚的情感。对此, 学生必然会有浓厚的兴趣和学习的愿望。这样, 教师在教授涉及家乡的史事时, 学生就会有一种亲切感。在历史教学中注重运用乡土教材, 可以丰富教学内容, 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同时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的基础知识。
乡土材料的运用, 使学生易于形成历史表象, 进而形成历史概念。心理学认为, 人的思维活动和情感变化、往往是同知觉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对自己所在的地区比较熟悉, 而教师在教学中所运用的乡土史料与学生耳闻目睹的环境有关, 这样学生的脑海里就容易形成较清晰的历史表象, 塑造出较为生动的历史形象, 并使一些书本上抽象的概念知识, 在学生的头脑中有了具体的感受和验证, 这样有助于历史概念的形成。
乡土史的教学, 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有利于完成中学历史教学的各项任务, 丰富历史教学的内容和活动, 能够进一步提高历史教学的水平, 推动历史教学的发展。
(三) 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
培养学生能力, 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乡土历史的教学, 可以为发展学生的能力提供良好的条件, 只要历史教师有意识、有计划地充分利用这样的条件, 就能够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例如, 教学中充分利用本地区的历史实物和图片, 组织学生参观本地区的历史遗址和历史博物馆, 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使学生通过亲身观察, 了解到历史的真实情况, 认识到历史的发展过程, 体会到历史与现今的区别和联系。在教学过程中, 运用有关的乡土史料, 进行具体而形象的讲述, 可以增强学生的历史感,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同时, 乡土史教学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由于乡土史教学形式的灵活多样, 因而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记忆力的培养和训练, 特别是通过组织学生对本地区周围乡土史料和史迹的搜集调查、访问参观, 通过组织学生对本地区出现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座谈讨论及出版专刊、墙报等活动, 更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国外和国内的经验表明, 进行乡土历史的教学, 使得学生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地参与教学活动, 各方面能力得到综合发展。
二、整合乡土资源的策略
乡土史对学生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人们日益重视历史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乡土历史资源的收集和整理, 归根结底是为学生的充分利用服务的。通过对乡土历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把它变成学生的学习资源, 这就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教会学生开发、利用、掌握、处理信息的方法和技能, 让学生学会分析、归纳、评价、筛选、运用各种信息,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 进行专题研究与讨论。
对于高中生来说, 会学习 (指终身学习的能力) 、会思索、会研究 (指了解基本的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 应是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但是,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不懂得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不会查资料, 不会分析、解决问题, 不会写调查报告和研究论文, 缺乏基本的训练, 而且“唯上、唯书”的倾向十分严重。长此以往, 将严重影响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与素质教育的宗旨背道而驰。因此, 我们把开发和利用乡土历史资源的落脚点放在指导学生进行专题研究上。针对乡土历史中某一典型问题,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辩论。教师可选择大众关注的热点作为主题, 指导学生围绕主题确定论点, 收集材料进行准备, 在讨论中各抒己见, 相互交流, 相互促进, 共同提高。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请专业人员进行讲座和评点。
(二) 开展读书、读报和演讲活动。
首先教师要精选与家乡相关的古诗词、历史文学作品和报刊组织学生阅读。然后在学生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础上, 从中筛选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事件及社会生活, 并进行重组、整理、加工, 形成一种生动活泼, 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理解的形式, 最后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演讲。
(三) 利用寒暑假及“五一”、“国庆”长假, 指导学生对家乡旅游景区的人文景观进行实地考察。
结合教学内容参观相关历史文物及历史遗迹或调查、搜集、整理家乡历史变迁的相关资料, 参观名人故居、名胜古迹、历史博物馆等, 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注重应用的意识。这些丰富的人文景观, 为乡土史教学活动的实施提供了丰厚的教学资源。
(四) 开展乡土历史日活动。
这个设想是受到美国“全国历史日” (National History Day) 的启发, 它是以美国6—12年级的中学生为对象, 配合课堂历史教学举办的全国性历史竞赛活动。每年的历史日都有一个主题, 围绕这一主题开展一系列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期间, 历史教授, 高校历史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 中学历史教师和博物馆员大力协助, 计算机信息服务中心提供网上信息服务, 甚至总统图书馆也对参赛者开放。在研究过程中, 历史知识和其他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 在学术上和知识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增强了自信心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同时, 活动大力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做法, 为21世纪要求的新型人才做了素质和技术上的必要训练和准备。活动也有助于教师的继续教育和专业水平的提高。
乡土历史教育资源, 学生看得见摸得着, 许多资料学生也有条件收集到。学生通过亲自参与, 去发现, 去了解, 去感悟家乡的人文地貌、物产风情、历史现实、优势劣势, 并把这种感性认识逐渐深化为理性认识, 最终融入血液中, 成为永久的对家乡对祖国的深沉的情感。通过乡土历史的学习, 真正使历史课在人文主义培养上不至于成为空谈, 也才能真正发挥人文主义课程的育人价值。实践证明, 学生在学习探究自己家乡时, 他们的感觉是亲切的, 活动中的表现、气氛是热烈的, 师生之间的交流是活跃的, 而且学生喜欢听、愿意记、爱交流。从教育心理学上讲, 学生对于亲近的事物容易激发学习兴趣, 也便于学习时的联想。这样就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使学生爱学科学, 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科学课堂教学活动中。
浅析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策略 篇2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策略
新时期课程改革中,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已经得到了改善,要求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减少了,更注重对学生历史基本技能、学习方法以及情感态度的培养,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本文来探讨一下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现状以及
策略。
一、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现状
1.在对待新教材方面比较极端
许多教师在接触到高中历史教材时,对于这种全新的编排很不适应。很多教师在运用了一段时期以后就对教材的态度发生了改变,改变了原来把教材当做唯一的教学资源,按部就班地对教材展开教学的方法,走上另一个极端。一方面,不再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深入挖掘,忽视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教学内容缺乏深度;另一方面,甚至完全抛开教材,另外花费时间寻找资料、设计教学活动来组织教学。
2.课前教学行为没有发生质的变化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下,很多学校对备课环节越来越重视,要求教师进行集体备课,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使教师的智慧得到充分发挥,使教学资源能够共享。虽然这个想法是好的,但是调查显示,这种集体备课只是一种形式,让同一年级的教师分工合作,各自备课,最后将备课的资料打印出来再分给每一个教师,这样根本没有发挥教师集体的智慧,也没有体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很多教师在备课时更多的是对教材知识的关注,并没有考虑到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以及主动性,这样就会严重影响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效果。
3.课堂形式不完善
素质教育的实施,使学生敢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看法,也使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但实际却是只说不做,只讲不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忽视了高中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对他们缺乏理性的指导。教师只要求学生参加活动,却没有对学生参与的过程与结果进行客观的分析与评价,甚至有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统一都是很
好,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这样就会阻碍学生的进步。
二、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策略
1.历史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是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以及合作讨论的方式,对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探究,让学生以自身周围的世界以及生活实际为参照,为他们提供质疑、探讨、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学生以各种方式来尝试解决问题,将自己所学到的历史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教师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方式:(1)创设教学情境,课堂上教师可以创设与历史内容相关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让学生提出问题,围绕问题进行讨论、探究,围绕学生的兴趣,让其感受历史过程,解决历史问题,不断提高学生认知、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自主学习的方法。(2)树立民主意识,创造合作空间,教師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为学生创造自由、平等的学习氛围,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言论自由,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敢于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2.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是高中历史课堂上使用较多的教学方法,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要求制订新的教学方法,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教学内容有组织、有条理地进行讲解,这样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能获得系统知识。在讲解过程中还要注意内容的连续性,将学过的知识与新内容的相关之处联系起来,将新知识置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可以采用小标题、画图表、关系式的形式将内容有条理地呈现出来,让学生很容易明白其中的关系,理解起来也容易。(2)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在课堂上的生动与热情的讲解可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将教学内容生活化、具体化,将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3.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由于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所以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开阔视野以及提高能力都有重要作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历史史实的电影,还原历史真相,让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在网上找资料,亲自感受一下历史的氛围,让他们掌握认识历史的方法,培养他们的探索
精神。
4.将历史课堂从知识中心转向学生中心
新课程改革不仅要在教育观念上发生改变,在课堂教学行为上也要发生改变,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只对教材照本宣科,而是应该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使课本知识活跃起来,要注重学生的体验与探究,让学生将所学的历史理论知识通过实践转化为自身的认知结构,不断提高其历史文化素养。应将历史课堂由知识中心转变为学生中心,提高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培养其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的能力,争取实现课程改革的目的。
5.教师要转变教材观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行,教材是用来为教学服务的,不能把教材作为唯一的教学依据,教师要转变教材观,明确课程标准的新要求,依据课程标准来选择教学内容,在教材中及时补充标准中的内容,对于教材中难度较大的内容适当放低要求,对于教材中理论性较强的内容要敢于删减,对于教材中顺序处理不当的要调整顺序。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新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尤具特殊性,历史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让学生对事物形成自己的看法,教师应引导学生让其充分发挥自主想象力,然后通过调查、研究、讨论等方式得出自己的结论,最终实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游春艳.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教备策略探悉[J].黑龙江史志,2010(14).
[2]陈国昌.课堂导入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11(05).
浅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 篇3
一、预习阶段, 要求全体学生课前自学教材
根据教师的提示, 让学生完成教师所出的导学案, 上面包括课标要求、情感与价值观、过程和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知识梳理、合作探究、反馈练习、小结与反思等内容。其中知识梳理是必须按课文看书完成的, 反馈练习、合作探究可做可不做。在这个过程中, 要求学生必须做到:
1. 阅读课文, 了解课文的知识体系。
2. 由组长附纸在本组的导学案上记下在阅读过程中难以理解或一知半解的知识, 先给自己提出一些问题。目的是通过让学生参与对教材的阅读分析, 给学生一个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 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然后教师检查完成导学案的情况, 并把学生生成的问题作为备课的一部分。
二、课代表在上本课前将学生生成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教师先纠正学案中存在的问题, 然后让学生共同参与讨论与研究黑板上的问题和导学案上的合作探究题, 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问题较多, 就分两步, 先解决黑板上的问题, 后解决导学案上的问题。如有必要也可将学生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解决黑板上的问题, 一部分解决合作探究题。在这个过程中, 我要求学生必须全员参与, 或讨论, 或查资料, 由组长把讨论的结果做简要记录。在各组回答问题时, 其他组给予纠正或补充。为增加竞争意识, 实行记分制作为奖励的依据。目的是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位置上, 让他们通过搜集材料, 组织论据, 参与探讨, 集思广益, 互相启发, 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历史学科的这种教学模式所获得的第一个成果就是改变了过去学生上课睡觉现象, 学生自始至终都保持高昂的斗志、浓厚的学习情绪。
三、反馈矫正, 巩固所学, 并由学生自己进行小结与反思
历史课的这种教学模式要获得最大的成效, 教师必须注意或做到:
1. 备课要充分, 包括专业知识、学情、课标、教材等, 特别是学情, 教师要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 具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新课程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这就要求教师从备课环节就充分体现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关注。所以从一开始, 教师要先帮助学生学习怎样阅读课文、分析课文, 指导他们自己构建知识结构。有了一定的基础后, 才逐步过渡到完成导学案。这个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教师一定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包括专业知识、时政知识, 而且要对学生有耐心。
在解答问题时, 要随机应变。有些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特别高, 提出的问题也很有水平。比如有位男生在探讨过程中问我:“邓小平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怎么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呢?我认为应该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我首先表扬了他不迷信权威的挑战精神。但又阐述了另一种观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 我国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这个问题上, 因‘左’倾错误的干扰成效不大, 因此说邓小平的讲话‘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这样既避免打击他发现问题的积极性, 又鼓励他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 为学生创建一个和谐、民主的氛围, 使学生拥有一种自然的心态。
在新课程中, 高中历史教师的角色将发生很大的变化。从历史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历史教师将不仅是历史和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教师要始终让自己扮演“指导员”的角色, 让学生真正意识到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这种情境会使学生愿意多尝试解决问题, 课堂气氛会更活跃, 学生在教师面前也能够很自由地表现自己。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始终使其在活动中学习和提高。
例如, 在总结抗日战争胜利原因时, 一位女生回答说:“人民解放军勇于献身, 不怕牺牲……”还没等这位女生回答完, 有位男生立刻反驳说:“不对, 应该是八路军、新四军英勇奋战。”继而就有学生说:“对, 现在也这样说。”学生争执不下。这一方面表现出学生基础知识实在薄弱;一方面表现出学生答题语言叙述的不严密;更表现出那位男生对别人的不尊重。这时, 我不失时机地指出:“第一、我们一定要等别人把话说完, 否则就是对别人的不尊重。第二、现在我国军队虽然称人民解放军, 但这个称呼开始于解放战争时期。在抗日战争时期, 中共领导的军队接受了国民政府的改编, 称八路军、新四军。答题一定要注意时代的条件限制, 不能所心所欲, 这是答题的基本要求。”我顺势把我军的发展情况简要地叙述了一遍。这不仅强化了学生的基础知识, 也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尊重他人的情感态度。
3. 唤起学生的信心, 激发他们的兴趣, 形成基本的学习行为习惯。
第斯多惠说:“教育的意义不只是在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善于唤醒、激励和鼓舞。”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设计者、教学方法的编导者, 必须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唤起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学习热情。
如在讲到《一国两制的构想及其实践》这一课时, 我在课前先播放了《七子之歌·澳门》烘托气氛, 创造情境。当解决“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思考题时, 我播放了《乡愁》这首诗, 并问学生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学生马上回答出“表达了诗人怀念故土, 渴望实现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这时正是解决合作探究题“你认为解决台湾问题, 有哪些有利的因素和不利的因素”的最佳时机。在这一过程中, 我通过书刊、影视、图片等资源, 培养了学生收集运用史料, 综合历史、文学及政治等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进行探究性学习能力。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升华。
4. 提倡让学生参与知识结构的设计与强化训练。
让学生设计知识结构是检查学生阅读水平、分析能力的最好手段。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知识结构以及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 从易到难, 层层深入, 设计不同类型的练习去训练学生。根据学业水平测试的题型, 我们主要设计了两种题型:单项选择题、材料分析题。在完成反馈练习时, 如有时间, 就让学生到黑板上做题或口头回答问题。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又有利于规范答题, 还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后来, 过渡到利用双周休息时间, 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自己设计练习, 要求题量控制在30分钟左右, 题型不限, 注重基础, 强化能力, 并附有参考答案。将设计得好的用作自习课练习。通过练习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通过自己出题, 活跃思维, 开阔眼界, 从而不断调整学习方法, 学会自学, 使自学能力不断提高。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 篇4
摘要:历史给予我们的是时代的痕迹,历史是我们研究世界的一个独特视角,透过历史我们可以更好的看到时代的发展,让我们在现在的今天更好的回首历史,感受历史带给我们的震慑。本文针对高中历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希望可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可以不断改进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历史水平的提高,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关键词:新课改;历史;教学;有效性
关于历史的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当下,不少人提出了新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合当前的教学发展状况,虽然教师不断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在教学思路改进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在某些方面依然存在着问题。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主要以“灌输式”“论证式”和“表演式”为主,这些模式导致了教师主要以完成教学大纲内容为目的,学生则以死背硬记书本知识为主,忽视了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互动教学模式、情景教学模式、开放教学模式、多样化教学模式应成为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创新的目标与方向。因此我们应该对于教学方式进行探究,进一步改进这些问题,不断地与时俱进,从而使学生爱上历史。这篇文章主要对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方法进行探究,希望可以对广大教师进行历史教学有所启示。
1促进高中历史教学方式创新的意义
好的教学方式是我们取得课堂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强对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可以让我们的学生更好的学习历史,让历史在新的时代历久弥新,焕发出新的时代活力;它可以适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锻炼学生史学思维的能力,帮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采用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它可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对于我们时代的演进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帮助我们学生个人能力的提高。历史作为初高中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有其严密的结构体系与特殊的教育功能。它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健全学生的人格,发展学生的智力。作为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我们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教学方式的创新,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
2当前历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2.1教师教学方法存在偏差,课堂有效性低: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广大教师依然把成绩看作是衡量一个学生的标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陈旧单一,忽略实践活动,不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只是在加大作业量、增加考试上下功夫,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在倡导学生“减负”的当下,这样的教学模式进一步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不仅让学生学习任务更加繁重,也加剧了学生的心理负担,给学生带来了更大的心理压力,学生不再为学习知识而感到快乐,课堂积极性下降,从而导致了课堂的有效性较差,难以取得理想的课堂效果。
2.2教师自身素质不高,教学思维存在问题: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师自身的素质不高,不能很好的发散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不能做出详细的解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去寻找别的可能性,也不鼓励学生有不同的看法,总是要求学生同自己的想法一致。这样的教学造成学生毫无创新意识,也不可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今天的社会最需要的就是创造、创新,而不是已有知识的重复,教师的这种教学思维很明显对于学生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是不利的。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师基本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没有有效地教会学生如何自主学习、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因而,学生只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只是一味地接受知识却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3促进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3.1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营造愉快的课堂气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教师在课下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真正掌握学生想要什么,学生期待怎样的教学模式,怎样才能实现学习知识的最大化,让同学们乐意去接受知识,增强学生对历史的了解以及学习。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加强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教师备课中,不仅要理清历史事实,而且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现状和认知情况;教师在授课时,既要提供大量的背景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需要根据既成的历史事实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探讨,从而发现新的历史问题和形成新的.历史认识。这种教学模式完全不同于“灌输式”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知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历史。
3.2实行历史重现,加强情境教学:
历史针对这门学科而言,我们可以进行历史回顾和历史重现,我们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加强学生对于历史的重温,对于那些历史事件可以有条件的进行回顾。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历史人物或事件入手,通过情景教学使学生感受到历史发展的脉络。同时,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行教学实践学习,直接在充满历史气息的历史博物馆等地方进行情景教学,从而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在提高学生成绩的基础上,让学生对于历史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同时,我们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设计相关的话剧,让学生们去演示历史上所发生的事情,例如我们学春秋战国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排演一场话剧,让学生在演示那个割据的时代。
3.3实行多样化教学,发展学生个性:
多样化教学模式是指在高中历史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如研讨游戏法、参观日记法、自由论坛法等。我们教师也应该抓住现代科技带来的契机,在平时的教学中融入多媒体教学,丰富课堂形式,但不管是采取哪种教学方法,都要以历史事实为基础,然后富于它多种形式,从而增加历史学习的趣味性。我们可以将一些难懂的历史知识以知识框架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并录制或者在网上搜索有关王朝兴替、大国崛起的视频,利用网络资源寻找关于历史上的各类事件和各种人物,更好的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4结束语
浅谈农村地区高中历史课堂的改革 篇5
山西省从2008年开始提出了新课程改革和课堂教育教学改革,但是在过去的这些年当中,有许多老师还没有摆脱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以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低、学习能力较差、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成效不明显。那么,要改变农村地区高中历史课堂的这种情况,就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法。
首先我們要明确:高中历史课程的教育目标是什么?我认为,我们高中历史课堂所面对的是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时期的高中生,而历史是人类和民族的整体记忆, 那么,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促进人性完善和提升”就是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反观当下,在一些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却教学无目标、或把目标停留在掌握重难点以应付考试上,直接导致了历史课堂上,教学没有中心、课堂没有灵魂、历史没有神韵。以致学生的素养没有得到提升,也无法完成培养社会主义社会合格公民这一主要目标。例如,关于《宋明理学》一课的教育目的。有的教师认为:本课的教学目的就是掌握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人的主要观点,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主张及历史地位。有一部分老师认为:本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们通过儒学的发展变化的有关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些教学目标,我认为都是不完善的,他们都缺少了对宋明理学精神内涵的领悟,无法让学生深刻的领会到其中的人生智慧、人文的价值、致思的取向,而这些内容恰恰是这一课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内容。
由此可见,如果历史教学的实践中,教师缺少了对现阶段历史教育根本目的考虑,课堂上只是过多的关注了知识目标、考试目标,而把历史教育的根——培养社会主义社会合格公民的目标丢失了,那么,这个课堂,就是不完整的。
那么,高中历史课堂该教什么呢?是不是教学大纲写什么我们教什么,教材和教参上有什么我们教什么?这个问题看似无聊,但是只要仔细琢磨,我们就会发现其中存在很大的问题:新课改制课程权力下放,省内各市在教材的选择上有了很大的自主权,这本来是对现今陈旧化教学体制一个很好的改革,但是,有一部分教师却仍旧以传统的教学思想,把教材像过去一样作为标准的教科书讲授,没有意识到现在的历史教材已经发生了变化,教师的备课应该是凌驾于教材之上的,教材只应该是学生历史课堂学习中的参考。
所以,在新课改条件下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首先确立高中历史的教学目标,其次确立本单元、本课的教学目标,在层层的目标引领下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则需要立足于教材更高于教材。高中历史课堂要教给学生历史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树立和健全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有鉴于此,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因此教师怎么教不是教师单方面就能决定的。相对来说,农村地区的高中学生知识面比较狭窄,自主能力有限,接触新事物的机会较少,并且受初中教学模式和考试模式影响很深,所以他们习惯于只掌握教材知识和死记硬背。那么,作为农村地区高中历史教师,我们面临的问题就是:既要使历史课堂教学能实现教育的目标,又能适应农村地区高中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这一问题,我认为,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改变教材观,课堂不再是教教材,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每节课都归入到实现自己历史教育大目标之下。其次,我们在课前要精心编制导学案——导学案的编制,既要满足学生掌握教材知识和死记硬背的习惯,又要满足教师实现历史教育最终目标实现的拓展。对此,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以满足教师上课后进行进一步提升的需要。然而,历史课上学生喜欢听而不喜欢参与课堂的思考、分析,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就要求我们在课堂的设计中,要打破满堂灌的教学传统,让学生动起来,可以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进行导学案问题的研究成果展示,或讨论课堂中生成的问题等。当然还有很多历史问题,尤其是文化史中的很多知识是枯燥无味而且晦涩难懂的,学生听课的兴趣不高,问题研究也困难重重,这就需要老师尽量把枯燥的问题有趣化,晦涩的问题通俗化。如《宋明理学》一课中,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区别,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兴趣极低、理解难度极大,我们就可以用唐代高僧弘忍的两个弟子神秀和慧能做诗的历史故事来进行引导,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一知识点。
当然,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自己需要做出改变外,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改变也迫在眉睫。所以我们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培养。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和促进者,如果不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那么教师的教就是无用功。对于农村地区高中生学习方法中所固有的问题,需要有针对性地解决方法。我认为:自主学习、导学案独立思考以及课堂展示、课堂生成问题等小组讨论的学习方法,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地区高中生在学习中的一些问题的。
浅论高中历史教学改革 篇6
一、注重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历史教师应注重课堂教学设计, 通过创设情境、提出假设、摆出问题等多种教学方法活跃学生的历史思维,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在历史事件的学习中,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判断,对历史人物、事件产生理性认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突出学生主体的自我发展。在教学中应注意教学过程而不是教学结果,关注学生思维的展开、经验的积累和方法的运用,而不是一味地强调机械化地理解记忆,注重学生的参与、投入和感受,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运用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通过展开问题大讨论、学生分小组进行辩论或让学生加入情境、进行角色扮演等方式, 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还可以在教学前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或实地调查等手段课前查阅资料,自己提出问题和相应的思索,带着解决问题的心态上课,参与学习。此外,组织学生到博物馆、教育基地进行教学参观,到历史遗址实地考察,到历史文化背景浓郁的地区进行社会调查、模拟实践等,多种形式地开展教学活动,
例如,在教学朝鲜战争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提前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朝鲜战争的背景和起因,以及朝鲜战争对我国及世界形势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播放同朝鲜战争相关的影视资料和图片,让学生深入情境,真实地感受到朝鲜战争的残酷性,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得到较深刻的认识。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以不同的身份进入战争背景, 进一步分组展开讨论,还原当时的作战情势,活跃课堂气氛。在活动中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身份是旁观者和引导者,不加入讨论,不灌输自己的意识和意志;在维持课堂纪律的同时,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学习。
三、以优美的语言、有趣的典故丰富教材内容
教师要提高修养,深挖教材,通篇把握教学内容,从课堂教学质量上抓效益。历史教师要在备课上下足工夫,将课堂上教授的历史内容放到整个历史进程中讲解,纵观古今,从宏观上把握教材,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使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思维豁达、理解轻松;同时,教师还要在微观上拓展历史知识,高中历史的教材内容基本是历史要点的平铺,将主要知识点一一堆积,学习内容难免单调枯燥,一些历史数据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抓住教材上的重点问题进行适当的补充,丰富教学内容。如适当增加对事件的背景介绍、人物的性格分析等,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接受起来更容易。历史教师平时要注意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用形象优美的语言、生动有趣的历史典故填补教学空白,让历史课堂语言充满趣味性和变幻性,让学生对历史课充满期待,喜欢上历史课,教师和同学之间关系融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可引入一些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如“闻鸡起舞”、“卧薪尝胆”、“草木皆兵”、“明修栈道, 暗度陈仓”等,通过听这些故事,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对历史知识点的积累帮助很大,学习积极性很高;还可通过介绍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如鞠躬尽瘁的诸葛亮、精忠报国的岳飞、锐意变法的商鞅和忠贞劝谏的魏征等,通过对这些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的学习,帮助学生开展对人的生活价值、生活意义的探讨和思索,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把握自己的人生选择,在潜移默化中健全学生的人格,塑造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情感。
四、在新时代背景下学习历史
高中历史教育要让学生在学习中纵观历史,把握未来,既要全面掌握历史基础知识, 更要在学习中体会历史学科特有的对现今的借鉴、教育作用。教师不能教育出一群能答对选择题的书呆子,而要让学生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展开思索,开阔视野,关注当今社会现实,将历史背景与时代思潮相结合,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找出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时代精神。如在讲授当前农村的土地政策时,教师应从土地制度改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过程演变谈起, 从春秋时期的“初税亩”制度到太平天国时期的《天朝田亩制度》,从孙中山的“平均地权”到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改革,从解放初期的农村合作社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 对这一系列土地政策的变迁进行分析、对比和评价,使学生在历史发展痕迹中寻找规律和差异, 认识到当前农村改革的重要意义和远大前景,深化历史教学的指导意义。
五、结语
在高中历史新课标的要求下, 教师应通过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了解社会发展的经脉和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学会从历史的角度理解人类与自然、社会的关系,进一步健全学生人格和健康个性的培养, 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学会用正确的世界观、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学生培养成新形势需要的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摘要:新课程改革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新的要求,教师要改变功利化的教学思想,只强调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整理,不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开发和科学情感的塑造;改换教学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培养人文精神入手,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高中历史教学理念的改革创新 篇7
一、更新教学观念, 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 所以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正是我们教学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 要以学生为本, 改革授课的方式、方法, 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一, 改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科学化。所谓多样化, 即教学内容呈现不再单纯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 而是大力提高科技含量,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主要体现在历史多媒体教学及电子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上。所谓科学化, 就是不再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并储存历史结论, 而是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新教材在这方面给师生们留下了较大的思维空间。例如, “洋务运动”这一节, 新教材有意识地留下了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不写, 却通过课后“结合史实, 谈谈你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的练习题, 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学过程, 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来得出历史的结论, 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 改革师生互动方式, 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 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 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 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 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 为学生的禀赋可潜在自由、充分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第三, 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 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 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成为学生发展自己、学会学习的过程。新教材增加的阅读课和活动课, 就是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历史教师可以在组织指导这两种新课型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当然还可根据新大纲要求开展好其他类型的研究性学习, 比如, 课堂讨论、辩论, 收集历史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 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 编演小历史剧, 制作历史题材的音像作品或计算机课件等。
二、实施新课标——解决措施和调整方案
新课程改革是挑战, 也同样充满机遇。对学生而言, 它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 满足学生自主探究、全面发展的愿望。它可以使广大教师更新观念、转换角色, 在历史教育的大舞台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充分挖掘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
面对新课程改革遇到的困难, 作为备课组长, 我带领备课组成员首先统一思想、达成共识:以历史课程标准和北京市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模块学习要求为依据, 在处理教材时, 不求面面俱到, 教师不拘泥于教材, 要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基础上, 依据课标要求和教改理念来整合教材,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做法是:
1.加强集体备课, 对集体备课的内容进行调整:第一步备课标, 力图科学完整把握课标要求和精神;第二步依据课标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取舍, 对于课标不做要求的或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 或少讲, 或不讲;对于教材叙述过于简单的重要内容, 就要增设背景材料, 辅助学生学习, 重点内容要讲得充分、讲得饱满。
2.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 根据校情、学情, 合理调整教学内容、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在备课时, 把初中课本和高中课本进行对照, 了解初中高中教材的异同点,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的或者掌握的知识就不再多讲。对于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知识真空”, 在学习新课前, 先提醒和通知学生, 让学生抽出时间做一些预习和准备,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注重学生的课堂学习评价。
三、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成功心理, 使学生“喜”学
高中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 与初中比较, 普遍感到困难, 出现“怕”的情绪。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 采取有效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成功心理, 这对稳定学习兴趣有极大作用。我们可以结合教学由浅入深的特征, 在教学过程中, 对每一层次的内容, 作出达标的要求, 对学生每达到一个层次, 进行及时的评价和鼓励, 让学生觉得自己是一个成功者, 有信心进入下一个层次学习。比如, 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 让他们在不同的场合获得不同的成功感觉, 可以对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正确的学生作出当众表扬;可以对作业中有出色解答或独特见解的学生予以高分;也可以让学生在校内办的刊物或壁报上发表一些作品, 如历史小论文、历史漫画等;或者将学生的优秀作品推荐到公开发行的报刊杂志上。总之, 教师要对学生的每一点成绩和进步多加以肯定和鼓励, 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抱有信心, 最终保持历史学习的稳定兴趣。
总之, 现代教育的发展形势, 要求我们更新理念与方法, 去探究更适合于教学的新手段, 同时, 通过新课程的运用, 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使学校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最终使课堂成为真实的课堂, 兴趣的课堂, 艺术的课堂, 享受的课堂, 快乐的课堂, 为学生走进大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从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中, 我们不难看出, 在高中历史教与学的理念上有很多重大的改革, 这其中, 对历史教学理念的更新显得尤为突出、鲜明。历史教学理念的更新也有很多:课程理念、教学理念、学习理念、史学理念和高考理念的更新。
对改革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研究 篇8
1. 理解归纳理性历史概念
历史概念是对事物的抽象与概括,反映了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特征的认识程度,是理解历史知识的起点,也是考查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它分为史实概念和理性概念两大类,前者教材中一般配有较详的介绍,后者却大都没有系统的、完整的定义,而是寓于分散的历史知识的表述之中,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深层次理解和高度概括,促使其真正掌握要领。理解理性历史概念需把握四个方面的要素:(1)概念的外延,即量的属性;(2)概念的内涵,即质的属性;(3)概念的属种关系;(4)概念的定义。例如“民主革命”这一概念,外延包括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内涵指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属种关系上有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定义为:民主革命主要是反对封建地主阶级、封建专制制度的革命,在帝国主义统治下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还同反帝联系在一起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此类的问题很多,如专制主义、市场体系、政治格局、帝国主义等,理应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2. 追根求源,理解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
任何历史事件的产生和发展都是有其原因的,事物的原因反映着客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现行教材由于篇幅的限制和知识编排顺序等缘故,有些历史事件的原因分析得不够全面,如中国史的许多重大事件没有从国际大背景去分析,有的历史事件没有分析其原因,只是在事件发生前的一些历史现象的表述中有所隐含。对于这些教材分析不透或根本没有分析的原因,也必须视为课堂教学的内容。教师要在全面理解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善于使用“为什么”,把学生带入探究性的学习领域中。
原因的分析可依据具体的历史事件,首先确定是寻找根本原因与具体原因还是内因与外因。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和内因是导致事件发生的决定因素,一般要看与该事件相关的根本矛盾。历史事件的具体原因和外因是影响事件发生的客观因素,一般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去寻找。其次再分析与该事件相关的历史内容。例如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材中只讲了过程和影响,那么它为什么能够产生呢?结合在此之前发生的历史事件可知,根本原因是因为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各主要国家的确立和发展,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力。具体原因有:(1)政治上,进一步扫除了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封建势力;(2)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殖民掠夺提供了大量物质条件;(3)科技文化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科技的不断进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4)思想上,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思想基础.通过上述分析,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认识就深刻、全面了。
3. 透过历史现象,揭示历史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表现,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本质从整体上规定事物的性能和发展方向,现象从某一特定方面的表现事物的本质。现行教材,采用的是叙事为主的体裁,对众多的史实不可能面面俱到揭示本质,这就给历史教学内容的改革留下了十分广阔的天地。历史现象是复杂多变的,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必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还历史的本来面目,不被表面现象及假象所迷惑。例如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表面上看好像尊重中国的权益,阻止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要认清本来面目,必须揭示每一项内容的实质:(1)对任何条约、口岸、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实质上是承认列强在华的既得利益;(2)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税率征收关税,实质上是取悦英国的政策,因为当时英国控制着中国的海关管理权;(3)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对他国的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实质上是美国企业凭借的全球首屈一指的经济实力,得以插足任何一国的势力范围,进而占有中国市场,以达到独占中国的目的。由此可见,美国“门户开放”完全是根据列强,特别是美国的利益制定的,根本没有维护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其结果形成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同盟,中国的民族危机非但未减轻,反而进一步加深。
4. 强化史实理解,揭示内在联系及规律
自从马克思和恩格斯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应用于历史研究,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历史才成为科学。我们的教材虽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编写的,但对大量史实的表述与评论,只是体现某一观点,且分散在各个不同章节中,缺乏系统完整的表述,许多问题使学生难以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特别是复习课上,把有关史实归类总结,然后揭示内在联系及其规律。
史实的理解主要靠建立知识体系,把分散的、孤立的史实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进而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例如,《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签订后,出现了外国资本主义对华资本输出增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现象,二者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呢?由于教材上没有这方面的分析,学生往往错误地理解为,外国对华资本输出越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越发展。为了讲清二者的内在联系,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我们把两件事同时放到一定的历史空间中对比,设计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情况示意图———根据韩连琪主编的《中国历史问题全解》第479页图表改制(齐鲁书社出版),从图中可以看出民族资产阶级对企业的投资,从1895年开始到1897年出现第一次高峰,1901年跌落到谷底,1906年又出现更大的高峰,到1911年又一次回落到谷底。这一大起大落波浪式发展的现象说明,外国资本输出初期,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起了一定的刺激作用。但随着外资企业的投产和扩大,刚刚兴起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会受极大摧残,迅速走向萧条、衰落。因此帝国主义侵略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障碍,不赶走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中国的民族工业就永远发展不起来,这是历史证明了的规律。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 篇9
一、新课程改革对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
1. 注重学习内容的实用性。
新课程更加注重学习内容的实用性, 在教学中既要学会相关的历史知识, 又要重视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此外, 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2. 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新课程改进了传统的课程教学目标, 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注重将学会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倡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新课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与合作交流能力, 倡导以学生为中心, 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师则重视对学生的引导,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
1. 重视对教材的充分利用, 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
教材是高中历史教学最重要的资源, 用好教材对有效进行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需要牢牢把握教学大纲的主旨, 坚持教材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原则, 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 明确目的, 合理安排, 使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例如, 高中历史教材中有三次科技革命的教学内容, 在进行教学的时候, 要注重他们之间的联系, 合理规划教学任务, 将这三次科技革命的内容联系起来, 要对学生详细讲解其产生背景、取得的成就、造成的影响、与人们实际生活的联系等等, 加深学生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合理组织教学工作, 建立整体概念, 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 转变思想观念, 倡导师生平等。
教师要尊重学生, 提倡与学生平等, 转变以老师为中心的观念, 给学生以更多的实践和思考时间, 与学生一起探讨相关问题, 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动手操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 教师需要耐心的讲解, 为他们解答疑难, 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
3. 注重运用多媒体技术, 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
第一, 运用多媒体技术巧妙地设置课堂导入环节,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对高中历史学习的兴趣。将视频、音频、图像、文字等有机的结合起来, 创设真实的情境, 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 激发学生的探究意图。第二, 优化课堂讲授环节。在高中历史知识讲解的过程中, 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技术, 将课文内容演示出来, 尤其是重要的历史事件, 有必要运用视频放映出来, 使课文内容形象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 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第三, 重视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利用多媒体巧妙的设置情境,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避免传统教学过程中单一的问题情境, 从而更好的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
4. 注重教学工作与生活的联系, 加强对学生学习的引导。
引入情境教学方法, 将高中历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例如, 在学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时候, 可以让学生首先交流一下在实际生活看到的, 用到的哪些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成果, 进而谈谈自己对科技革命的认识等。这种方式既亲切又自然, 还把学生带入自己生活实际中, 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思考问题, 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此外, 教师还要重视对学生学习的引导,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 并积极利用小组学习、活动、游戏等方式, 促进学生学习的交流与合作。
5.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增进评价工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新课程背景下, 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显示出其滞后性, 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的实际, 有必要对此进行改革和完善。改变传统的单一评价模式, 提倡评价的多元化, 注重对学习过程、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的评价, 将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结合起来, 提高评价方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促进生物教学的发展和教学目标的更好实现。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 篇10
一、新课程改革对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
1.注重学习内容的实用性。新课程更加注重学习内容的实用性,在教学中既要学会相关的历史知识,又要重视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此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2.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新课程改进了传统的课程教学目标,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将学会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倡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新课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与合作交流能力,倡导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则重视对学生的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
1.重视对教材的充分利用,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教材是高中历史教学最重要的资源,用好教材对有效进行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需要牢牢把握教学大纲的主旨,坚持教材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原则,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明确目的,合理安排,使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例如,高中历史教材中有三次科技革命的教学内容,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注重他们之间的联系,合理规划教学任务,将这三次科技革命的内容联系起来,要对学生详细讲解其产生背景、取得的成就、造成的影响、与人们实际生活的联系等等,加深学生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合理组织教学工作,建立整体概念,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转变思想观念,倡导师生平等。教师要尊重学生,提倡与学生平等,转变以老师为中心的观念,给学生以更多的实践和思考时间,与学生一起探讨相关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动手操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需要耐心的讲解,为他们解答疑难,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
3.注重运用多媒体技术,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第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巧妙地设置课堂导入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高中历史学习的兴趣。将视频、音频、图像、文字等有机的结合起来,创设真实的情境,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探究意图。第二,优化课堂讲授环节。在高中历史知识讲解的过程中,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课文内容演示出来,尤其是重要的历史事件,有必要运用视频放映出来,使课文内容形象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第三,重视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利用多媒体巧妙的设置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避免传统教学过程中单一的问题情境,从而更好的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
4.注重教学工作与生活的联系,加强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引入情境教学方法,将高中历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例如,在学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首先交流一下在实际生活看到的,用到的哪些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成果,进而谈谈自己对科技革命的认识等。这种方式既亲切又自然,还把学生带入自己生活实际中,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思考问题,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此外,教师还要重视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并积极利用小组学习、活动、游戏等方式,促进学生学习的交流与合作。
5.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增进评价工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新课程背景下,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显示出其滞后性,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的实际,有必要对此进行改革和完善。改变传统的单一评价模式,提倡评价的多元化,注重对学习过程、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的评价,将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结合起来,提高评价方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促进生物教学的发展和教学目标的更好实现。
高中历史是文科学生的重要课程,对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新课程改革给高中历史教学提出更高要求的背景下,我们在教学中需要重视相关策略的运用,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更好的实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 篇11
为推进素质教育, 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我国的教育制度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深化, 教育形式也由原来的应试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转化, 在教材编排、教学大纲设计和课程设置上有了一定的改革和创新。但是, 由于受主客观多方面因素影响, 仍有不少现象与新形势下的教育改革不相适应。
(一) 把历史课作为副科看待
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 部分教师、家长依然认为历史是“副科”, 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有的干脆让其他“主科”占用了历史课时间, 因此学生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学习历史。与此同时, 有些学生感到历史课枯燥无味, 课堂气氛不活跃, 逐渐丧失了原有的学习兴趣这对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素质非常不利。众所周知, 态度决定一切, 如果对历史学科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 对历史学科引不起足够的重视, 将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历史, 必然无法取得理想的成绩。
(二) 历史课只要记忆就行
历史学习中确实有很多知识需要记忆, 如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发生的年代及地点等, 这些知识非常繁杂琐碎, 记起来也极易发生混淆, 因此很多学生便产生了畏难情绪。为了在考试中取得高分, 有些学生便在考前搞突击, 对考试中容易出现的知识点死记硬背。尽管突击性背诵能记住一些知识点, 但如果没有平时的知识积累, 那在考试中也很难取得优异的成绩,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致使他们对历史学习产生厌烦情绪。众所周知, 素质教育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考命题也不再是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 历史也并不是通过简单记忆就能得高分, 它还需要学生具备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平时做题少, 没有形成对知识的积累, 不注意对历史知识的总结和思考。
总的来说,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 一是有些学生感到历史课枯燥乏味, 整天与历史事件、人物打交道, 感觉没意思;二是认为学好历史课也没什么用, 对自己没什么帮助, 不像数理化等科目能在实际生活中用得到, 最多只是懂得一些历史知识而已, 因此对历史课引不起重视, 没有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有的甚至存在畏难情绪。
二、改进高中历史教学的策略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 即师讲生听、师写生记、师问生答,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这种教育模式对学生的发展非常不利。高中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成熟期和波动期, 教师的言行举止对他们的影响很大。在素质教育倡导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下, 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出发点, 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 更新教学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更新思想观念 , 要面向全 体学生 , 促进学生 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思想道德和价值观等诸多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 同时还要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二) 改变教学模式
在历史课堂上, 要想引起学生的兴趣, 就要做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自己是知识传播者的角色, 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 使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 而自己在教学中只需扮演指导者和引导者, 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即可, 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并对他们的不同观点和意见要辩证地看待, 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历史知识很多都是结论性内容, 是定论, 容不得商量和更改。因此, 有的教师认为历史课没什么可讲的内容, 只要学生能记住课本内容就可以应付考试了。其实不然,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不但要让学生背过课本上的内容,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 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初步分析历史问题, 通过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只有这样, 才能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四) 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
历史课涉及面很广, 可以说包罗万象, 天文、地理、人物、事件无所不及。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单纯地讲解课本上的理论知识, 学生难免会感到枯燥乏味, 并逐渐失去兴趣。作为历史教师, 必须要博学多才, 要广泛涉猎多方面、多学科知识, 在讲解历史知识的同时穿插一些与之相关的、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的“题外话”, 从此来增长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 激发学习兴趣。另外, 历史课讲述的都是离学生很遥远的事情, 难以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 教师可以根据大部分学生对时事感兴趣的特点, 把目前发生的时事与历史课有机地结合起来, 化历史为现实, 引发学生的共鸣, 激发学生的兴趣, 这样就可以在娱乐性的讲课氛围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总之,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还要把现实生活和历史有机地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把历史课变得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投入到历史学习中, 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这一形势下, 任何一门学科都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也不例外。作为连接现在和过去的特殊学科, 历史在高考中所占的比例很大。那么, 如何更好地开展高中历史教学, 提升教学效果呢?本文从高中历史教学现状入手, 提出了几点改进措施, 希望对广大同仁的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探究
参考文献
[1]刘品.当前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群文天地, 2013 (2) .
[2]张小庆.浅谈如何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2013 (6) .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推荐阅读:
高中历史课改革反思06-02
苏州市吴中区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总结10-24
高中历史教学问题07-21
高中理科历史教学10-14
高中历史漫画教学05-19
高中历史高效课堂07-26
高中历史教学随笔08-18
高中历史教学总结09-04
课堂讨论高中历史教学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