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理科历史教学

2024-10-14

高中理科历史教学(共9篇)

高中理科历史教学 篇1

摘要:怎样上好理科班的历史课, 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结合实践, 作者提出总结看法:培养兴趣, 引导关注;故作谬问, 辨伪求真;穿插故事, 保持兴趣;图片引领, 简历相辅等, 希望有助于理科班今后的历史教学。

关键词:理科班,历史教学,兴趣培养

从几年的教学过程中, 我深刻认识到理科班历史教学的尴尬:由于学业水平的难度低、通过率高等, 大多数理科班学生对历史不重视, 课堂上偷偷摸摸地做“主课”的作业, 甚至在课堂上睡觉。只有在学业水平测试前一个月, 才稍微有所改善。如何改善这种情况呢?通过查找资料、和同行交流, 再结合自己的实践, 我认识到要改善理科班的这种尴尬状况, 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一、培养兴趣, 引导关注

兴趣是一种动力, 是成才的起点。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历史课感兴趣, 学生才会认真听课。教师在这方面要下工夫, 尽量挖掘课本中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例如:教学人教版必修二《发达的古代农业》, 播放一段黄梅戏选段“天仙配”, 让学生感受男耕女织的生活, 再讲神农氏教人们种五谷、制耒耜的传说, 以及文人墨客对农业、农村的描述, 加深学生对古代农村、农民和农业的了解。最后与现实密切联系, 以当前农村的变化, 新农村的建设, 国家对农业的扶持政策作为出发点 (即三农问题) , 激发学生的兴趣, 导入教学。学习《辉煌灿烂的文学》时, 以对联导入:泰岱日洞庭月, 黄山松西湖堤, 漓江水南海潮, 花果布故宫殿, 昆仑雪珠穆峰;点神州锦绣河山增吾胸中丘壑。诸子文屈原骚, 相如赋司马史, 右军帖道玄画, 李杜诗苏辛词, 汉卿曲雪芹梦;数中华灿烂文化壮我笔底波涛, 让学生根据对联和语文知识说出有哪些文学体裁。之后教师为每种体裁配上古诗文, 让学生一一连线。顺着连线学习每种文学体裁, 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历史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很遥远, 因此学生不感兴趣是正常的。教师要找到恰当的话题引导学生, 让他们感兴趣, 认识到历史和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故作谬问, 辨伪求真

在教学过程中, 故意用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法向学生发问, 引起学生注意, 使学生产生怀疑, 有效激发学生思考, 做出判断, 得出正确的结论。还以《辉煌灿烂的文学》为例:学完文学体裁, 如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我设计了几个题目:1.对《诗经》的表述:是孔子编写的中国的第一步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西周到战国的300多首诗歌, 奠定了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2.对楚辞的表述:是屈原以北方民歌为基础创作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 采用楚国的方言, 句式灵活, 易于表达感情。《离骚》是其代表作, 因而又被称为“骚体”, 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的先河。之后让学生对这两段话进行判断, 并说出理由。每种体裁都有类似的缪问, 可以让学生辨伪存真, 巩固基础知识。还可以及时发现学生薄弱的地方, 调整教学方法。

故作谬问, 能够激活学生大脑, 引导学生发现, 主动辨析, 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 同时使学生创造出新的东西。

三、穿插故事, 保持兴趣

一些同学认为历史课就是故事课, 动不动就让老师讲个故事。在上课过程中, 我会根据课堂情况, 穿插一些小故事, 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辉煌灿烂的文学》, 讲述了杜甫当乞丐的故事:正因为有过乞丐一般的生活, 杜甫才能够写出不少关心劳动人民疾苦的诗, 最终被人称为诗圣, 客观地看文人当乞丐真的不是一件坏事。教学《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时, 讲述了两状元办厂的故事:张謇在通州兴办了大生纱厂, 陆润庠在苏州创办了苏纶纱厂和苏经纱厂。这便是轰动一时的“状元办厂”。面对民族危机, 他们选择“实业救国”, 推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和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四、图片引领, 简历相辅

图片可以给予学生视觉上的冲击, 看到图片学生会想:这是什么图片? 是什么意思? 这样就会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时, 给学生呈现以下图片, 让学生感知本课的主要知识框架。

在学生对本课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后, 讲解知识点, 以简历的方式介绍图片: 温馨家庭六口人, 贝多芬的欢乐颂是主题歌, 是最成功的经济区域集团;南北合作大国主导, 面对日本和欧洲的挑战抱团合作, 由第一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构成, 优势互补;领导人多穿东道主的服装, 1989在澳大利亚成立, 是一个官方论坛性质的组织, 以此巩固本课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 针对不同的内容, 应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尽量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防止学生出现审美疲劳。理科班历史学科没有高考的压力, 反而更放松, 更有利于形成民主的氛围, 使理科班学生在课堂由“一心多用”变为“一心一用”。

参考文献

[1]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3.11.

[2]中学历史教学, 2014:4-5.

[3]苏州市志纺织工业第一章:棉纺织业.

高中理科历史教学 篇2

高二理科历史

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黄梅 审题人:唐晓良

19、明清之际,出现了一些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他们思想的共同特点是()A.以“异端”自居 B.具有朴素的唯物思想 C.主张发展商品经济 D.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0、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是()甲:“亲吾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要“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乙:“工、商皆民生之本”“天下为主,君为客”。

丙:“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丁:“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则焉”。

A.朱熹、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B.程颐、朱熹、李贽、黄宗羲

C.王阳明、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 D.王夫之、程颐、王阳明、顾炎武

21、在近代民主革命时期,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被称为17世纪中国的“民权宣言”。这主要是因为黄宗羲()A.是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的代表,是中国反封建的先驱

B.猛烈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的主张 C.提出了“工商皆本”的主张,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D.提倡“法治”,反对“人治”

22、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商鞅、吴起的改革;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反映了李贽()A.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 B.反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 C.歌颂了农民的反抗精神 D.揭露道学家的虚伪

23、孙中山抽印《明夷待访录》中的《原君》分发给同志,以鼓励发动反对清王朝的民主革命,这是因为()A.李贽的作品强调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B.王夫之唯物主义思想有利于反封建斗争 C.顾炎武的思想反映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 D.黄宗羲的作品有反对专制暴君政治的思想

24、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主要表现在:()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浅谈高中理科班语文教学 篇3

关键词:高中 理科班 语文教学

在教育部门的课程标准中,语文始终是排在“大三门”之首的主课,可在学生自己的课程表上,却无情地把它排在了所有高考学科之尾。笔者从教以来,一直担任高中的语文教学工作,其间发现理科班的学生重理轻文的现象特别严重。在平常的学习中,语文课无法和“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数理化以及最热门的英语相提并论。在和其它学科的竞争中语文课始终处于劣势,无法和其它课抗衡,语文课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和现行的高考制度决定了语文课在理科班的存在现状,而且这一局面在短期内还无法改变。

一、当前高中理科班语文教学的现状

对于理科班的学生来说,数理化和英语是他们心目中的主课和得分的重要保障。学生在这几门学科上花费的时间和投入的精力至少是语文课的几倍。不管语文教师对学生费多少口舌,讲多少道理,也无法改变他们的选择。在大多数学生的心目中,语文课下多大的工夫也不见能得高分,少花点精力也未必吃多大亏;多学少学、学好学坏、学与不学都一样。用学生的话说就是“学了90(分),不学也90(分)”。在学生的心目中,语文连“鸡肋”都不是,哪能算得上主课呢?

正是因为这种不重视的态度,理科班学生学习语文时就出现了更多的困难,主要问题体现在基础知识、阅读、文言文以及作文这四个方面:

1.基础知识方面,知识零散繁多是造成学生积累困难的主要原因。况且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靠一朝一夕的“热情”就可以完成的,很多学生做积累工作的时候都只有“三分钟热情”。而在现在的考试中,基础知识不仅占的分数多,同时随着考题灵活性、广泛性的增加,难度也在上升。所以,这对沉溺于数理化题海战中的理科生是一个相当紧迫的问题。

2.阅读方面,学生觉得在考试的阅读题上面失分很多,但又总找不到原因,更加不知道应该怎样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一方面,大多数理科学生没有足够的阅读量,另一方面学生没有掌握到阅读的方法。即使有的理科生已经有了改变的意识和方法,也由于没有“太多时间”分配给语文而搁浅。

3.文言文方面,学生们普遍反映古文难学,而且很枯燥,要记的内容太多。他们还认为这些历史久远的文章没有社会实用性,所以没有学习的价值。更有甚者,有的学生直截了当地说课文中的古文对于考试完全没有帮助。但是从教材所反映的情况来看文言文的比重在加大,因此古文教学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4.作文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平时积累少,不用心体察生活,这样在写作文时就自然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除此之外,学生对周记、作文等练笔的机会不够重视,敷衍了事,甚至不完成的情况也经常出现。在这种学习态度的影响下自然收不到好的学习效果。因此,理科班学生的作文大多话题陈旧,内容没有什么新意,语言枯燥乏味。

二、造成高中理科班学生冷落语文学科的原因

据笔者教学过程的观察和了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三:

一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高。因为他们觉得语文课无非是熟悉课文、理解课文、分析课文这“老三样”。即使有些语文课讲得生动有趣,学生也不过是借此来放松一下疲劳的大脑而已。

二是语文学科的课程内容安排不像数、理、化那样有清楚明显的知识块,如果说有,也只是从小学到高中司空见惯了的字、词、句、段、章、篇。久而久之,学生感觉单调乏味,学习时没有冲动。尽管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口干舌燥,然而收效甚微。课下学生仍旧一味地遨游于数理化知识的海洋,为数理化拼搏奋战,却不见对语文知识的问津,语文学科被学生冷落。

三是存在一种偏见:只要是中国人,就会说中国话,会写中国字,能读中国书,能写中国文章,对于十七八岁的高中生来讲,语文实在不需要下大功夫了。于是,课余时间一律为数理化开绿灯。由于这种偏见的存在而制约着语文学科教学的正常发展,造成高中理科班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冷落语文而偏向数理化。

三、确立语文学科在理科班应有的地位

几年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分析了数理化教学的成功经验,发现他们的成功不只是在45分钟的课堂上下功夫,而且在课外也没闲着。高中理科班的学生要过语文关,仅仅利用其每周几个45分钟的时间去完成,是不现实的。因而我们语文老师必须得去开发学生的潜能,语文学科也该理直气壮地去占据理科班学生一些课余时间。

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就能学好的,非下苦功夫不可。功夫从哪儿下?课堂上的45分钟是不够的,必须得利用一定的课余时间。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认为:“人脑的潜能如地下的煤矿、油矿,如果自己不相信地下有矿,只着眼于砍伐地表的柴草,当然会感觉资源贫瘠,柴草越砍越少。如果坚信自己的大脑深处潜藏着巨大的资源,立足于往深处开采,那当然会有不尽潜能滚滚来的感觉。”我们应当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资源而使学生的语文成绩得到提高,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提高,那么我们又何惧什么“负担”或“摧残”一类不科学的指责呢?所以,我们要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一定要在开发潜能上下功夫。要使学生确信自己有学好语文的潜能,而且只要下功夫,这种潜能就能开发出来,并转化为才智。

方法和习惯的培养也很重要。理科班的男生较多,对于他们来说,背书和写作是两个大障碍。古今中外,善于写作的人没有一个不是肚子里装着几百篇好文章。并不是背熟了好去模仿抄袭,而是背熟了才能吸收消化,把别人文章里的好处变成自己的。只有这样才能丰富自己的语言,纯化自己的语言,一旦写作,提起笔来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要有做笔记、札记以至抄书的习惯。

高中理科历史教学 篇4

一、对理科综合考试的理解

1. 试题的知识覆盖面减小

在理科综合考试中, 化学学科的考试范围虽然和单考化学学科一样, 但是由于时间和题量的减少, 试题的知识覆盖面难免会受到影响, 出现减小的现象. 因此, 教师在教学时, 为了让学生更快的抓住化学学科的学习重点, 一定要理清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给学生带来有效的教学, 使学生能够对化学知识有一个综合的掌握, 在考试中能够得心应手.

2. 试题所占的分值增加

在理科综合考试中, 化学所占的分值是总分的三分之一, 和原本单考一科化学相比, 总分不变, 但每小题的分值增加了, 如果学生稍有不慎出现不该丢分的而失分情况就会给理综成绩带来很大的影响, 从而影响学生高考的总成绩.

3. 各个学科之间的关系

在高考改革方案实施之后, 学生在分配各个学科的学习时间时会出现一些矛盾, 比如, 在分配课堂的学习时间时, 不能只考虑到学科的重要性, 还要从学生的学习特点、考试的具体要求以及学科的特点等方面进行考虑, 从而分配好各个学科的学习[1]. 对于理科综合来说, 在这其中一共三门学科, 因此, 这三门学科对应的教师应该加强合作, 共同研讨教学方案, 增强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从而提高学生理科综合的学习质量和水平, 在高考中取得良好的成绩.

4. 更加注重试题的答题技巧

在高考的理科综合考试中, 是三门学科的试题交叉在一起的, 而且学生的答题时间比较短, 难度分布的不是特别均匀, 这就需要学生要不断变化答题思维, 所以, 在理科综合考试中, 学生一定要掌握有效的答题技巧, 不管是解题的速度还是答题的节奏, 都要充分掌握好, 这样才能保证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基于理科综合考试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

1. 突出高中化学的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为了能让学生充分的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在进行高中化学高一的教学中, 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多思考, 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这样也能使学生在每周只有两节化学课的短时间内掌握最重要的知识, 突出化学的学习重点. 比如, 教师在进行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教学时, 鼓励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后画出“Na、Na2O、Na2O2、NaOH、Na2CO3、NaHCO3”的网络关系图, 并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这样, 不必过多的讲解, 学生就能很好的掌握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 而且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来学习其他元素相关知识, 使学习变得轻松而有趣.

2. 充分关注新高考环境下试题的设计

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根据高考的形式而设计教学内容和习题的联系[2]. 比如, 教师在进行人教版高中化学总复习时, 为了适应高考的改革, 可以出一些符合高考要求的习题, 教师可以给学生出一些多选题, 例如“在使用火法炼铜时要先将黄铜矿焙烧, 反应式为2Cu Fe S2+ O2→ Cu2S + 2Fe S + SO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可以给出四个选项: 第一, SO2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 第二, Cu Fe S2仅作还原剂, 硫元素被氧化;第三, 每生成1 mol Cu2S, 就会有4 mol的S被氧化; 第四, 每转移1. 2 mol电子, 就会有0. 2 mol S被氧化. 学生通过对这四个选项进行研究, 不仅更加了解了氧化还原反应, 还对化合价的知识、氧化还原产物知识等进行了巩固, 更加符合高考的需求. 因此, 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 应该按照高考的要求, 设计出更符合学生学习的内容, 使学生在高考的理综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3. 注重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 大部分的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 并且应用于生活, 本身带有很强的实用性. 教师在进行高中化学的教学时, 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化学中的基本知识, 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还能根据高考理综考试的要求, 认识到化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 在现代的高考化学试题中, 不断增加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试题, 比如有关火药的发明、检验天然气管道漏气以及食品的安全等, 这些都与人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 因此, 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注重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比如, 在进行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的教学时, 第二节是“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实际的生活中去观察, 去实验, 让学生自己进行验证, 从而更好的掌握化学知识[3].

综上所述, 在高考理综考试的背景下, 教师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高中化学的教学, 这不仅是对教师的一次考验, 也是提升教师自身素质的途径. 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 要求教师在进行高中化学教学时, 要突出高中化学的学习重点, 注重高考中化学试题的设计,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并且要将化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理综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吴雪峰.分析基于理科综合考试的高中化学教学的思考[J].学周刊, 2013, 35:64.

[2]吴彦军.基于理科综合考试的高中化学教学的思考[J].考试周刊, 2013, 42:3.

高中理科历史教学 篇5

科学探究教学自20世纪伊始才渐趋得到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者重视。传统的教学理念指导下,高中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时候,通常直接接受施教者所传输的知识,其学习动机集中于对知识的了解,一般借助机械性记忆的方式,但是高中物理教学领域所实施的科学探究施教方式便可以在施教环节,有所侧重地将探究物理知识的策略到教学之中,逐步培养高中生的科学意识。

一、物理科学探究教学现状

着眼于如今高中物理施教的现实状况,尽管科学探究教育在一些高中物理教师的力推下,得到了相应的实施,但是教师践行这一理论,实则是着眼于教学及课程层面,将其看作一种学习策略或者施教模式予以的探究。因为课堂50分钟的时间限制,加之高中物理教学毕竟要面对的是高考,施教进度要以高考为指导,科学探究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形式轰轰烈烈,实际收效不大的怪圈。

一些物理施教者通常仅仅是在公开课环节才形式化地实施科学探究教学形式,一些教师将这种方式实施于验证已知规律等方面,缺乏传递科学理念的手段。因此,施教环节显现出一种表象化及固定性探索相应内容的特征,无法真正培养受教者的科学探究意识及能力。

二、高中物理践行科学探究教学的举措

1.施教者强化认识,注重学习

高中物理应当注重对受教者学生素养水平的提升,注重践行科学探究教育。当前素质教育业已在教育教学领域成为大众热议的话题,物理教学担负着将受教者科学素养水平提升的任务。作为高中物理教师,在施教的过程中,就应当注重对自身专业素养,注重培养自身的求真、务实及创新精神的培养,从而令学生跟随教师的教育教学积极探索物理知识,在协作中感受互动的乐趣。

此外,物理教师还应当注重将科学施教策略及科学理念运用到施教实践之中。伴随不断提升的科学技术水平,施教者唯有积极进行完善自我业务素养的学习,才可以紧随科学的发展,将具有时代气息的施教策略运用到实践当中。高中物理教师应当积极参与学校的相关培训,探究相应的课题,令自身融入科学探索之中,令学科授课的策略不断更新,物理知识面不断拓展。

2.妙设生活情境,引导探索

高中物理教学的直接目的尽管是应对高考,但顺应新课标的指引,其最终目的还是服务于社会生活,因此,施教过程中,践行科学探索的理念,则应当注重把生活情境的设置,打破传统以文本事例为主的施教方式,令学生收获一种耳目一新的教学感受。事实上,唯有妙设生活教学情境,才能令所实施的科学探索更具有一种“可亲性”,令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积极探索学科知识。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注重设置科学的生活情境有着重要的存在价值。

比方说,在讲解《力的分解》相关知识的环节,施教者便可以借助预设三角支架这一教辅用具的形式,引领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生活用具是借助这一原理设计的,学生们在思索中,有的学生便提及,一些理发店晒毛巾的支架等均是这种三脚架的形式。由此,施教者便可以和学生们探讨假定一些前提下的相关问题,比方说,假设支架两端为A、B两点,在其中的一点C将一物体悬挂其上,思考BC及ABC杆上各承受着何方向的力,该力又是如何出现的,再探讨借助何种方式对上述力的效果予以证明。在教学预设的这种贴近生活的情境之下,学生探索的欲望之火被点燃,进而在科学探究当中强化了因循“作用效果”分解力的原理。

3.多渠道实施科学探索教育

高中物理探究教学策略的实施,即为于整个施教环节,教师对受教者予以科学探索的引导,令其积极主动的进行学科知识的探索,进而汲取更多学科知识。践行科学探索方略,施教者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细水长流”,逐步渗透相应的施教理念,教师应当注重对一些基础知识、策略性知识等的传输,夯实其知识基础,令学生在把握学科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掌握更多探索的科学方法。综合而言,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认为高中物理教学中践行科学探索教学理念的主要渠道可以概括为:①借助渗透学科知识,引导出科学探索施教方略;②借助学科实验强化科学探索理念;③借助对物理知识相关案例的分析践行科学探索理念;④借助考试、复习及总结方式对科学探索理念予以强化等。

综上所述,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科学探究要依托于思维的运转。探究高中物理教学领域的科学研究策略,应当注重培养受教者的科学素养,注重给予其积极探索的平台,令其在创新及实践当中得到更加有利于自身发展的锻炼。

参考文献:

[1]李高峰.刘恩山.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倡导的科学探究[J].教育科学,2009(10).

[2]方红霞.定量探究影响安培力大小因素的实验设计[J].教学月刊,2014(2).

[3]徐志长.高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2(6):32

[4]方红霞.高中物理科学探究教学的现状及其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5,31:72-74.

高中理科历史教学 篇6

在新课程改革中,科学探究如星辰般闪耀着光芒,而科学探究教学则是立足于学生发展层面而倡导的一种教学模式。从开始的模仿,到现在的学生可以依据教学需要对探究内容确定;从开始的针对教材进行实验探究,到现在的针对概念和习题展开的探究,从开始的探究新授课,到目前的谈及复习课和习题课;从开始的探究局限于课内,到现在探究的多姿多彩;这些无不将科学探究教学的多元化和开放性呈现出来。

一、探究教学的常态化

要将科学探究教学的问题解决,在于实施常态化的探究教学。而常态化探究教学,需要借助课堂教学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但是,课堂教学没有过多的时间,我们难以在每一节课中展现科学探究的诸多要是,然而,可以在课堂内呈现一个甚至几个要素,或者探究某个要素中的部分内容,这样实施拆分,借助化整为零的办法,从而使常态化探究教学成为现实。

在实施科学探究教学的过程中,依照具体情况,可以选择科学探究中的某个要素,实施整体或者局部的科学探究活动。这些要素,我们视为化学中的“原子”和“分子”,可以进行组合或者拆分,从而使“新的物质”形成。而“新物质”,指的是新知识,它是借助科学探究教学的常态化实现的,这非常有益于学生提升科学素养。事实上,科学探究的全部要素和步骤,都离不开科学术语、思想、知识、和方法。由于这种探究也许是局部,也许是全部,也许是对学生进行指导,也许是开放的。这要求我们要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将科学探究融入其中,依照教学内容,实施整体或者部分的探究活动。这就给予了科学探究活动以可行性,即便只是复习每个章节,也能够借助科学探究的形式实施。

二、探究常态化的前提是情境创设生活化

在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将“生活和物理联系、物理和社会关联”作为物理课程改革的理念,因而,在实施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要基于富有生活化的情境的基础上。只有实施和学生生活联系极为密切的情境的创设,才能够造成科学探究不会和学生相距甚远的状况,才能够使学生拥有科学探究的良好习惯,假如拥有了这种习惯,便在思维和行为中起到指导作用,因而,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更要对创设生活化情境重视。

例如,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教师将一个沉重的物体拿出来,并将问题提出:重物置于斜面上,能够取得何种效果?怎样对这种效果进行验证?“重物在斜面”这种情境富有生活化,在提出问题后,学生都争相回答,同时,借助教师给予的诸多材料,从而对探究方案进行设计。也就是将一个挡板在斜面下方进行固定,然后在挡板和斜面前方,将两块海绵放置,再在斜面上放置重物,对海绵的改变进行观察。

这个探究反映出置于斜面上的重物,出现两种效果,一种是和斜面垂直向下,一种是和斜面平行向下,给予“力可以按照作用效果进行分解”以实践根据。

三、探究质态取决于问题提出科学化

因为“问题”而展开探究,在科学探究中出现常常有两种问题出现,即生活问题和科学问题。通常情况下,生活问题源于生活常识和观察,其具体体现为在描述观察结果的时候,将为什么加上。因为生活问题,将某种疑惑、好奇体现了出来,不够深刻,难以确定,使科学探究不具备实质性,也难以让科学探究从此出发。要在进行探究的时候,将问题作为探究的发端,使问题和已经拥有的知识间创设联系,从而在描述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现象到本质;无知到科学的很好的转化,使其抽象、将知识理论进行渗透。因而,常态化的科学探究教学,源于科学化的提出问题,这才是真正开始科学探究。

四、探究的过程呈现多样化

在进行科学探究的时候,要注意对多元化手法的运用。其过程不能欠缺,要搞明白做什么(提出问题)、如何实施(实验设计)、出于什么原因这样做(易于数据收集)、何以想如此做(目的是进行分析论证)、结果怎么样(得出结论)、是否具有可靠性(交流评价)等。立足于评价层面而言,有他评、自评和师评三种办法。从论证的方法角度来说,有多种方法,即实验论证、数学归纳、逻辑推理、模型建立、图像、反证、表格等,都可以凸显出多样化的探究过程。基于这一点,在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科学探究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例如,在对“液体表面张力的方向”进行探究时,可以进行图示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发现,当将细针烧热后,用其将细线一边的液膜刺破后,另一边的液膜对细线作用,将其向液膜拉去,同时,使液膜实现最小化表面积(在本实验中体现为细线成为圆弧形状)。从而得出结论:液体的表面具有张力,它可以使其实现收缩,表面张力和液面实现相切,同时,和分界线形成垂直,向液面内部指去。在此基础上进行概括总结,提炼为结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是由于液体表面分子与分子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距离,从宏观角度而言,是引力造成的。这便是一种借助“实验论证”实施探究的方法。

结语

总而言之,在科学探究中,思维极其重要,而在科学探究教学中,新常态亦不可忽视。新常态科学探究教学,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并使其得到发展,也为创新型人才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摘要:在高中物理科学探究教学中,存在着“探究的形式化和内容的固定化”等状况,其对学生的探索精神、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发展极其不利。只有在科学探究教学中,将思维和新常态融入其中,并且将其结合起来,才可以卖出科学探究教学的关键一步。本文就高中物理科学探究教学的五个对策,即“生活化、常态化、多元化、科学化、多样化”等展开探究。

关键词:高中物理,科学探究,教学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王丽.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高中物理,2014(8).

高中理科历史教学 篇7

关键词:高考理科数学,统计与概率试题,教学

近几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统计与概率这方面的知识在社会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并且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高中教材中,统计与概率这部分知识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可见高中数学对此知识的重视程度,下面我们就基于分析全国各省高考数学中统计与概率试题的基础上,来对此部分的教学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高考理科数学试卷的分析

1.试卷情况

对近三年全国各省的理科数学试卷进行分析之后发现,统计部分的知识主要是以解答题的形式出现,大多考察的是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以及求期望值、平均数、方差等内容,除此之外还涉及了分层抽样、系统抽样、随机抽样的概率分布直方图,对于选修内容之中的正态分布知识,虽然也有考察但是考察的较少。概率部分主要考察的知识点是各种事件概率的运算,题型有选择题和大题两类,但是大题属于和其他知识的结合,不会单独出概率的大题。

2.命题的特点

由于概率和统计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和现实联系比较亲密,所以高考对这部分知识的考察变得越来越灵活,几乎没有太直白的命题倾向,不过也是难易有度的,统计与概率知识在高考中的命题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命题的重点是对随机事件中对立事件、互斥事件、相互独立事件以及独立重复事件的概念理解和对公式的运用,其中离散型随机事件的期望问题和分布列问题是高考的必考内容;其次这几年命题的热点是将概率题和统计题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大题来进行考察,这种题型一般是通过图表等形式来考察概率知识;除此之外,命题的特点还有一项那就是将概率和其他知识混合起来考,因为概率的应用太广泛了,为了体现考题的灵活性,这几年的命题特点是将概率问题融入其他知识的考察之中,比如将概率和数列、不等式、函数、甚至集合的知识结合起来考察,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都有出现。

3.考察的能力

通过对近几年高考试卷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对统计与概率知识的考察主要是来考察学生对于概率问题以及统计问题的思考能力与运算能力。具体来说是在理解题目要求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公式和计算方式来进行解题,由于设计到实际生活的应用,所以题目的设置有很多无用的信息,干扰条件有很多,所以着重考察的是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对高中统计与概率教学所带来的启示

高考不仅仅是对学生的考察,同时也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考察,课程的教学要求很大程度上是和高考的命题原则一致的,所以,对高考数学中统计与概率题型的考察对老师的教学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下面我们来进行详细的分析。

1.注重基础的教学

注重基础的教学也就是指要重视知识的概念讲解,首先概念是对一个内容提纲挈领式的概括,对于概念的学习才能为以后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要想学习几何概型和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就必须进行古典事件、互斥事件等事件的概念学习,概念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并且每年的高考题目中都有对概念的考察,所以要重视对概念的教学。具体的做法有在对具体的知识进行教学之前,要先对概念进行仔细的讲解,非常重要的概念有必要让学生进行背诵。

2.注意和其他知识进行结合

近几年高考对统计和概率知识不再是进行单一的考察,而是两者结合或者和其他的知识进行结合。比如2012年新课标卷上的一道真题就是将概率的知识和分段函数进行结合,再融入实际问题计算概率来进行考察,并且这种命题的趋势越来越大,所以在进行教学中,要注意将统计和概率的知识和其他的知识进行结合,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在开新课的时候,要提前思考是否所要学习的知识能和统计概率知识进行结合,如果能结合的话,可以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就将知识进行融合,让学生直接接触的就是融合的信息,以便在考场上看到问题不会产生慌张的情绪。

3.及时的复习

统计与概率知识是非常琐碎的,没有一个联系紧密的系统,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所处的地位是一致的,并且还具有能和其他知识相结合的特性,学生要想牢牢得掌握住仅凭课堂上的学习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老师要有计划有安排得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可以参照月考的形式设置周考,对统计与概率知识中复杂的概念和公式进行定期的复习来加深印象,只有对基础的知识掌握牢固,才有可能和其他的知识进行结合。

三、结束语

统计与概率知识属于高考考试的重点,还不算高考的难点,但是由于其能和其他知识进行结合的特性,加大了考察的难度。所以,要想使学生在高考中有关这部分知识的题目不丢分,除了学生自身的努力之外,老师也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多下功夫。

参考文献

[1]夏莲.课程标准下数学高考命题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

[2]柳慧君.课程标准下的高考数学试卷结构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3]赵兴杰,蒋路琴.从近三年高考理科数学试题谈高中统计与概率的教学[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3.03:106-109

[4]刘仁安.高考数学新课程前后立体几何版块比较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高二理科历史“小高考”备考策略 篇8

一、营造冲A的氛围, 指导学生充满信心全力冲A

“小高考”毕竟也是高考, 同行们调侃高二理科历史地位比高三还要重要, 因为冲到A就可实现高考加分。而在江苏高考多一分总分全省排名就上几千名。课堂上教师要努力营造冲A的氛围, 指导学生有冲A意识、目标和信心, 激励学生要有“我就是为A而生”的勇气与豪迈感。学生的学习潜能无限, 但要靠我们教师用爱心、耐心、智慧去唤醒、激发、点燃他们的无限潜能, 引导他们树立信心, 明确奋斗目标。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 ,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 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二、抓纲抱本夯实基础, 做到记忆准确、理解到位

信心源自实力, 只有知识基础扎实到位才有可能实现心中目标。“小高考”历史试卷说白了就是活材料、死知识。对基础知识要做到“死去活来”。在“小高考”冲刺阶段, 3本书、25个单元, 平均每天按考点要复习一个单元, 还要对前一个单元进行滚动式复习, 与遗忘作斗争。这么多知识如何读?每一单元可以按照“总—分—总”的原则来进行。第一个“总”即从整体上驾驭知识单元, 形成知识网络, 从宏观上把握教材;“分”即对任何一个知识点, 按照“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的认知规律边读边思, 从微观上落实具体知识点。读书时特别要注意阶段特征、时空概念、关键词句, 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记忆, 并把不熟的知识点标注在考点上, 下次复习再拿出来读, 千万不能熟的依然熟, 不熟的永远都不熟。最后的“总”即再次将本单元知识进行提炼、升华, 并形成对本单元的规律性认识。冲刺阶段的20多天里, 我们每节课都要检查基础知识落实的效果, 并把它称为“地毯式”扫雷。这是备考成功的关键。

三、科学训练, 尤其注重材料解析题的训练, 提升解题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 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 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 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 也就是说, 进行生动的创造。”历史“小高考”中还有10%左右的分数在书外, 要求学生本人进行思考, 它侧重检查在新材料、新情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运用新的史学观点及方法等, 例如文明史观、近 (现) 代化史观、全球史观, 以及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方法等。除了课堂上教师要对以上史学观点、方法进行渗透外, 还要通过典型题目训练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冲刺阶段, 学生不能只做选择题、判断题, 后面3道大题一定要做, 而且要认真做, 因为这3道平均每道只能扣1分, 分析、归纳、结合材料提炼、上升认识等能力均在此体现。如果不做, 这些能力就得不到训练。

特别是材料解析题, 学生往往失分较多, 平时训练时往往存在畏难情绪, 其实调动非智力因素, 克服心理障碍, 认真审题, 掌握解题技巧, 这样的题目还是可以迎刃而解。一般来说, 材料解析题有三种答题要求:一是依据材料, 二是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三是结合所学知识。第一种是纯材料考查, 要求学生紧扣材料, 从材料中提炼、概括答题的关键句、词, 特别注意标点符号, 一般几个句号就有几层意思, 尤其是省略号后面一定有答案。材料的出处也要引起重视, 时间、作者、作品名称有时对解题有提示作用。最后还要结合分值答题, 历史学科的分值一般较小, 几分尽量就要答出几点, 并按序列化规范答题。这种考查要求切忌不顾材料, 生搬硬套课本知识。例如, 2013年江苏学业水平测试第37题有关孔子及评价题, 共4小题, 第二、第三小题的第一问, 第四小题均要求从材料中提炼答案。按照不仅依据材料还要结合所学知识的方法, 这里有两种情况, 一是除结合课本所学知识, 还需照应材料所揭示内容作答。二是材料只是提供新情境, 起抛出问题的作用, 这种解法类似第三种答题要求。上文中提到的第37题的第一小题则属于第一种情况。最后一种, 材料只是“引子”, 所答要求从所学知识中提取。上题中第一小题的第二问, 第二小题的第二、第三问, 第三小题的第二问皆属于此种情况。这种题型一定要有信心, 有历史的领悟能力, 即学历史的小智慧, 再难的题目也能从书中找得到答案的影子。讲评试卷时, 要求学生一定要认真听、说、写, 解题方法、技巧及如何规范答题均在讲评课中渗透。总之, 方法的引领在备考阶段非常重要。

高中理科历史教学 篇9

一、试题展示

已知函数f(x)=lnx+■ax2+b(a,b∈R).

(Ⅰ)若曲线y=f(x)在x=1处的切线为y=-1,求函数f(x)的单调区间;

(Ⅱ)求证:对任意给定的正数m,总存在实数a,使函数f(x)在区间(m,+∞)上不单调;

(Ⅲ)若点A(x1,y1),B(x2,y2)(x2>x1>0)是曲线f(x)上的两点,试探究:当a<0时,是否存在实数x0∈(x1,x2),使直线AB的斜率等于f′(x0)?若存在,给予证明;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本小题在数学能力方面考查了运算求解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在数学思想方面考查了函数与方程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分类与整合思想.试题通过对函数的切线、割线及单调性的研究,考查了导数的几何意义、运算及应用;试题在推理论证过程中还巧妙地考查了零点存在性定理;本试题的求解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均提出较高的要求,完整的解答对于刚结束高三第一轮复习的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系数。

答案展示:(Ⅰ)略;(Ⅱ)略;(Ⅲ)存在实数x0∈(x1,x2),使直线AB的斜率等于f′(x0).证明如下:令g(x)=lnx-x+1(x>0),则g′(x)=■-1,易得g(x)在x=1处取到最大值,且最大值g(1)=0,即g(x)≤0,从而得lnx≤x-1. (?鄢),

由■=f′(x0),得■+■a(x2+x1)=■+ax0.

令p(x)=■a(x2+x1)-ax,q(x)=■-■,则p(x),q(x)在区间[x1,x2]上单调递增.

且p(x1)=■a(x2+x1)-ax1=■a(x2-x1)<0,

p(x2)=■a(x2+x1)-ax2=■a(x1-x2)>0,

结合(?鄢)式可得,

q(x1)=■-■=■-■<■-■=0,

q(x2)=■-■=■-■>■-■=0.

令h(x)=p(x)+q(x),由以上证明可得,h(x)在区间[x1,x2]上单调递增,且h(x1)<0,h(x2)>0,所以函数h(x)在区间(x1,x2)上存在唯一的零点x0,即■+■a(x2+x1)=■-ax0成立,从而命题成立。

二、题海寻踪

2009年福建省质检理科 20. 已知函数f(x)=ax+lnx,a∈R

(Ⅰ)求函数f(x)的极值;

(Ⅱ)对于曲线上的不同两点P1(x1,y1),P2(x2,y2),如果存在曲线上的点Q (x0,y0),且x1

(ⅰ)求证:曲线y=f(x)的任意一条弦均有伴随切线,并且伴随切线是唯一的;

(ⅱ)是否存在曲线C,使得曲线C的任意一条弦均有■-伴随切线?若存在,给出一条这样的曲线 ,并证明你的结论; 若不存在 ,说明理由。

评注:此题(Ⅱ)中(ⅰ)的设问同上,不同的是其曲线方程较上面简单。

2009年福建省高考理科数学20.已知函数f(x)=■x3+ax2+bx,且f′(-1)=0

(1)试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b,并求f(x)的单调区间;

(2)令a=-1,设函数f(x)在x1,x2(x1

(I)若对任意的m∈(x1,x2),线段MP与曲线f(x)均有异于M,P的公共点,试确定t的最小值,并证明你的结论;

(II)若存在点Q(n ,f(n)), x≤ n< m,使得线段PQ与曲线f(x)有异于P、Q的公共点,请直接写出m的取值范围(不必给出求解过程)

评注:此题从题面上虽然与上面不同,但依然是以研究函数的切线与割线的问题。

三、理论依据

本试题虽然可以利用中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但具有高数背景,是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是“高观点”下的中学试题的编制。近年來随着高校教师人数在高考试题命制比例的增大,这类试题常受到命题者的青睐,成为高考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拉格朗日中值定理的几何意义:在(a,b)上连续且可导的函数f(x),函数上必有一点的切线与f(x)在x=a,x=b处对应的两点(a,f(a))和(b,f(b))点的连线平行■=f′(?孜),等号前为x=a,x=b对应两点的连线斜率,等号后为f(x)上一点的导数的值,也就是f(x)上一点的斜率,两斜率相等,两线平行。这是几何上的理解方式。上题满足定理条件,因而结论是显然的,可看作是拉格朗日中值定理的特殊化,是高中数学背景下的定理的证明。

四、教学建议

人们常用“题海”这个词来形容题目的多,因此我们没有精力来关注“题海”中的每一成员,但又如何能使我们每个人在题海中游刃有余、自由翱翔呢?我觉得只有重视数学概念的学习,体会概念的生成,理解概念的外延与内含,挖掘其几何意义才能举一反三,以不变应万变,才是我们学习中的“上道”。

参考文献:

[1]吴旻玲.高考中的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工科 201207《中学教研(数学)》

上一篇:捕食系统下一篇:弥散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