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理科物理的高效学习方法

2024-07-26

高中理科物理的高效学习方法(精选10篇)

高中理科物理的高效学习方法 篇1

一、高质量的教学备课

教学的实施离不开充分的教学备课, 而高效的课堂教学也必然是建立在高效备课的基础之上的。

所以, 在高中物理的教学实施过程中, 想要获得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首先需要做好的第一步工作就是高质量的教学备课。所谓高质量的教学备课就是指教师能够结合之前的教学实施、联系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习诉求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综合起来实施教学备课。

笔者在自身的备课准备过程中, 一般都是进行阶段性的备课。即首先对某一个大章节的内容进行教学备课。这样就可以将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综合考量, 从而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先后衔接和顺利实施。此外, 笔者还会在完成每一个小的章节的学习之后, 具体地对后面的章节进行细节的修改性备课。这样主要是要结合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从而完善教学备课。

例如:在“曲线运动”这一章节的教学备课过程中, 首先就要从全局的角度来将“曲线运动”这一章节所包含的“曲线运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平抛物体的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圆周运动中的临界问题”进行教学备课设计。

这样就可以更好地把握住相关的知识点, 继而更好地实现高效备课, 从而实现高中物理的高效教学实施。

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教学活动实施的主要对象, 也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绝对主体。因此, 能否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直接影响到高中物理教学质量的高低。笔者在自身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 积极地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有利于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 促进教学的实施。

所以, 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 教师要积极地采取有效性方法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并且积极地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主要是要充分地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之中, 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物理恒定电流”这个部分的教学过程中, 其中有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为“测定金属的电阻率”。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这一重要的知识点, 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就可以选择通过让学生对该知识点进行讨论学习的方式来实施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借助实验展示、画电路图以及排除、讨论等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推导出测定金属电阻率的公式。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和方式, 学生对“测定金属的电阻率”的内容就能够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掌握, 从而在这个过程中, 有效地推进学生的认识和加强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点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参与其中, 并且完全成为学习的主体。

这样的方式, 会在推进学生发展和进步的基础上, 获得高效的高中物理教学实施。

三、创新教学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实现高中物理的高效教学, 教师还应当紧紧地贴近时代发展的特点不断地创新教学实施方式。

所谓贴近时代发展特点主要是指教师要注意根据高考物理的特点来调整、更新教学的内容, 创新教学实施方式, 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点和加强学生的理解。

例如:在2013年的高考物理中, 有这样一个题目:

从地面上同一位置抛出两个小球AB, 分别落在地面上的MN点, 两球运动的最大高度相同, 空气阻力不计, 则 ( ) (多选题)

A.B的加速度比A的大

B.B的飞行时间比A长

C.B在最高点的速度比A在最高点的大

D.B在落地时的速度比A在落地时的大

在试题解答过程中, 这是一个需要借助题目所给图形进行解答的选择题。对这个题目的特点进行分析, 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需要学生能够综合运动速度、加速度等知识点进行解答的题目。所以根据这一题目, 教师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对教学加以改革、创新, 具体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结合高考题目进行变式训练。

2.注重学生综合运用某一类知识的能力。

3.多采取看图解答、看图转化物理思维的方式开展教学。

通过这些方式, 整个的课堂教学必然获得一个崭新的面貌, 同时, 这样一种紧贴时代发展特点的教学改革创新实施也将为高中物理的高效教学的实现创造更大的可能性。

浅谈高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实施 篇2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1(b)-0000-00

 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的口号,它也是教育的真正目的:“教是为了不教”。学校教育在人的一生中,只是一个阶段的教育。学生从学校中学到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学习知识的能力。尤其在现今这个知识不断更新、信息迅速发展的年代,学习能力更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教学方法更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重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强调收获在过程和方法中。

1 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现状及成因长期以来,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是最不清楚的问题之一,中学物理教师仅仅是感到它的存在,而且在教学中只是有意無意地加以利用和渗透,但对其缺乏系统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教师对其的判断或定位往往出现偏差,导致中学物理教学出现重知识传授,轻方法教育的无序现状。造成现在这种现状的原因:一是没有纲要性的或权威性的教学目标或课程标准来指导,即使是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过程与方法”中,我们也只能看到一些概括性陈述。作为教师,在物理科学方法上教什么,怎么教,都无从知晓,显然教师对其实质领悟参差不齐,大多数教师在高度重视知识的传授时忽略了科学方法的交代,照教材一两句带过。 

2 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实施建议  2.1让科学方法教育显性化  科学方法教育的显性化是指进行科学方法教育时,明确指出这种科学方法的名称,传授有关该方法的知识,揭示该方法的形式、操作过程,说明原理。即教师公开宣称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方法教育的教学形式是外显明朗的,这种教学的实质是知识技能和过程方法相结合的教育。  1.将教材中的科学方法显性化。科学的方法体现在具体科学知识的认知过程之中。把认知过程充分而合理地展示出来,学生才能看到科学问题是怎样提出的,并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去解决的,从而学到科学的方法。要强调认知过程的教学,不是把历史的过程作简单的浓缩或重复,而是根据今天我们所认识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的内涵,按照学生的认知模式,去设计一个认知过程,进而引导学生去经历这一过程,使学生领略其中具体的科学方法。 2.在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中揭示科学方法。科学方法并不是直接由学科的知识内容来表达出来的。它往往藏在概念、规律的背后。支配着知识的获取和应用等等。既不易掌握,又容易为师生所忽视。作为教师,应站在更高的高度上,不仅看到作为认知活动的结果的知识,还要看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和其中的使用方法。并且要善于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和语言,把它展示给学生,或安排恰当的认知程序,让学生自己去领略科学方法。接着可向学生简述“不完全归纳”这种推理方法,指出物理概念、物理定律等,一般是根据一些个别情况在有限范围内建立的,所以大多数采用不完全归纳法。教师用较少的时间揭示了概念、规律建立过程中蕴含的科学方法,使科学方法显性化,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

3.在习题教学中渗透科学方法教育。在习题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主要是进行思维方法的训练,有助于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设想在不改变现有教材编写体系的基础上,适当在教材中融入科学方法的内容,包括具体应用的科学方法的名称、实质及内涵等,以方框图形式穿插于教材中,类似于旁注,以这种方式来引起教师和学生对科学方法教学的重视。 

4.从物理学史中挖掘科学方法教育的因子。物理学的发展史,实际上也是科学方法的发展史。每位物理学家都有其研究问题的独特的科学方法。 2.2 通过专题教学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教师以科学方法的内在联系为线索,把传授科学方法作为物理教学的目标,运用联想、整合,求同存异,来寻找各知识体系中所共有的科学思想方法,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行动。合理地思考和有效地处理。 

2.3 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学科情感,提高学生的学习情商首先,教师要使学生对学习物理有兴趣、有信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活动最易从兴趣出发,教学中若不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便会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对概念、定理和重要定律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这就必然导致学生做不好题,对物理感到头痛,学习情绪低落,成绩自然无法提高。其次,注重物理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新课改中物理实验的教学加强了,演示实验可以使他们“眼见为实”,学生实验更使学生有自己动手的机会,课外小实验又有趣,学生都比较乐于参与,简单的、生活化的实验材料可以给学生亲切感,消除对物理学科的畏难情绪。再次,加强多媒体的应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推动社会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社会,新课改下以多媒体技术为灵魂的现代信息教育技术赋予传统教育以新的内涵。

2.4 重视与加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物理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更应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物理的过程。物理教学,原本就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当前物理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教师教法的探讨轻学生学法的研究的现象,这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提高物理教学质量,从而实现素质教育是极为不利的。实践证明:学生学物理效率的高低、成绩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学习方法是否科学,因此,我们不仅应重视教师教法的探讨,更应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研究。新课改更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过程,毕竟,科学过程是科学家们从事科学活动的智力劳动过程。把科学过程与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引入物理课程,不仅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且能领略前辈大师的研究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得其精髓,有所借鉴。 3 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注意点  科学方法与一般的科学知识不同,它所涉及的不是物质世界的本身,而是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途径与方式,是高度抽象的。如果只是从传授知识的角度来进行教学,学生也可能从中学到一些科学方法,但只能是零星的、不连贯的、收效甚微。但若离开了具体知识的传授去讲抽象的科学方法,就不称其为自然科学课,而成了方法学课了。因而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一方面应注意不要脱离科学知识的教育过程去另搞一套,而是要寓方法教育于知识教学之中;另一方面,又不能只顾传授知识,而应把方法视为和知识同等重要的,把方法视为知识的内核与脉络。按照科学方法所展示的路子,去组织教材,安排教学过程。   教师与学生都要认识到学习方法的重要,教师如果能指导学生掌握一套良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必然会喜欢物理并能够顺利适应高中的物理教学。

参考文献

[1]蔡铁权,主编.物理教学从论.科学出版社. 

[2]李尚仁,主编.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高中物理高效学习方法与要求 篇3

一、重视课堂,作业,纠错反馈,复习总结环节。很多同学都清楚学习的常规环节:预习→ 听课→ 复习→ 作业→ 总结反思。这几个环节中预习这项工作几乎很少有人做,因此听课时效率就低了许多。如果没有养成预习习惯或没时间预习,那听课时就要多注意听老师的思路、重点和难点,在听课时一定要全神贯注,思维活跃,跟上课堂进度,即使有地方没听懂,心里记下来,赶紧跟上后面的进度,下来再问老师心中的疑难点。如果能在上完课抽一分钟时间回顾总结下这节的收获,那就更完美了。

下面是作业,作业的目的是巩固和检测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在做之前,先复习回顾最近学习的知识,然后再认真做,里面有问题的地方做好标记,找老师或同学问,一定把里面的问题找出来,看看是审题问题,知识方法掌握的问题,还是习惯上(粗心大意)的问题,想办法解决掉,这样才会从根本上慢慢提升自身学习。

其次是平时注意错题的整理和总结。这里面就是要大家平时注意错题本的整理和运用。凡是那些学习优秀的学生,这方面工作做得都非常好。

二、精选习题,重基础,多总结方法,提高能力和思维水平。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重视容易题(考查基础知识的题目,通常占一份试卷的50%~60%)、中档题(考查知识方法综合运用的题目,通常占一份试卷的20%~30%),挑战难题(考查解题方法和思维能力的题目,通常占一份试卷的10%~20%)。对几乎所有同学都要注意前两类题目,少数优秀学生挑战难题,开拓视野,锻炼思维能力。平时多看看基础知识,看看做过的习题,熟悉并掌握基本的方法和技巧。

三、夯实基础,及时查缺补漏,重在落实。

学完新课,在复习时主要以回归基础为主,看看基础知识,看看以前整理的错题订正本,总结归纳一下常见题型的解题方法,提高自己的综合运用能力。但还要注意不能光看不练,要保持适度的练习。练习的时候要精选习题,选用与高考题型最相近的、最能体现方法的那些题目,有助于帮助考生保持良好的状态。同时适度地做题还可以帮助进一步提高审题能力、解题速度和正确表述答案,上考场后能保持正常的应考节奏。

四、强化信心,优化情绪,做好学好物理的心理准备。

物理学科就像纸老虎,只要抓住这门学科的特点和学习方法,凭同学们的智力和学习能力掌握好它并不是不可能的,所以心里没必要畏惧它。事实上凭借你的恒心和毅力,在学习物理路上的每一天,你都在进步!

高考理科物理复习方法 篇4

建议一:弄清考点、重点、命题特点再复习

看到一些同学刚开始复习就陷入题海不可自拔,实在痛心。更让人疾首的是看到我们同学有时候明显是在做无用功。由于多年的分省命题,可以说现在不同省高考命题的差异是巨大的。我们不能把各个省高考试题汇编直接当复习大纲,当然“五三”之类的书可以当找题的工具书用还是不错的。让我无语的倒是很多中学发的复习资料,居然多年基本不动。个别垃圾题,我至少给同学答疑答了七八年了。实在有些想吐了。虽说一轮复习重基础知识,习题只是帮助构建知识体系。但是这些资料上很多题知识的要求,能力的要求方面明显在都是和北京新的《考试说明》是相违背的。

了解高考首要就是要了解每个省设置的高考主干知识模块,其次就是每个模块下的具体的核心命题点。比如说有一些省要求用惯性力解题,还有些省要求对简谐振动的对称性进行计算,这样的试题给北京的同学做是很不靠谱的。对于物理能力方面的要求,北京市在全国也是独树一帜。如果我们盲目的把时间消耗在“多板多块多过程”之类专题训练上,实在是残害身心。

建议二:对做过的题进行归纳总结

这个建议很容易被人理解成把试题分类,按试题的一些特质归纳解题套路。我知道不少的高三老师就是这样做的。不过我觉得这种做法在新高考面前是低效率和不稳定的。

首先我们应该每做一道题就对这个题考查的知识以及知识的理解方式做一个归纳。其次我们每复习完一章,都应该拿出一张纸写一下本章知识结构:包含概念的内容,概念的联系,公式,公式的变形,在具体问题中理解与结论等等,并尽可能的注解上每一个在习题中得到的知识理解。时间长了,我们会发现绝大部分题是可以按照“破题”的知识点分类的。这实质上是提高了我们的应试能力,让我们对习题的反应速度与正确率提高了。

尤其应该反对的是按题的命题表象(比如习题示意图,或者一些力学环境)分类记解题步骤的做法,这会造成我们同学一种眼高手低的毛病,且这样的同学特别害怕命题者在命题表象上做手脚出“新”题。。我经常听同学抱怨说考试时一些题看上去好像眼熟,但实际一动手,这样那样的错误一堆。最近几年我观察一些同学,在一模考试时物理几乎拿满分,高考却几十分没动笔,基本都是这样复习导致的。

建议三:注意分析试卷而不是盲目的剪卷子贴错题本

错题本我看到现在基本上是人手一本了,但是错题本如何用法,很多同学却不怎么讲究。往往就是把错题解答看一遍就完事了,踏实一点的同学可能会动笔重做一遍。但应该说这都是不足的,我们应该及早学会对试卷进行总结,找出自己出错的深层次原因。具体来说出错的原因有以下几类:

1:概念或者原理理解出错。我们学习物理,如果只是把一个公式在最直白的情况下套对了,其实根本不能算会了。一旦一个习题与老师介绍公式举得例子不一样,这就需要我们去理解一个原理真正广义的内涵了。

很多同学会辩解说自己试题出错是因为粗心大意,不过就我个人的统计,其实绝大部分同学出错都是因为对概念原理的理解不到位。我们应该去承认这一点,并把每个题中概念的理解过程与最简单的例子做个对比,争取把思维的每一步都清晰化。这样我们的理解能力才能越来越强,对概念原理的理解才能越来越深刻。

2:过程与情景分析出错,这种问题一般出现在动力学过程计算题中,初中学习方法。应该说这是一种能力的不足,我们必须通过大量的分析训练提升大脑的概念转化速度与概念分辨能力。所以一旦我们有这种出错的试题,我们应该引起重视,多从参考书中找一些类似的题加以训练。

3:计算出错,这要求我们同学养成好的书写,解题习惯。做题即做事,做事即做人。这种事情只能自己救自己了。

4:习题命题者把大量的老题拼凑在一起,导致条件10多个,读题读晕了。或者习题的条件不明,导致各种讨论。这种错题我们正确的应对方法是撕下此题,捏成团,丢地上,踩两脚,再给它踢到垃圾筒里。让广东四川山东考生去做吧。

5:读题出错,这其实也很普遍,能正确读懂题意本身也是一种习惯养成的结果。我们同学平时做题心态就应该端正,把习题当做对知识理解的检验与拓展,不要一看习题示意图就在老师讲过的题中找“灵感”。

高考物理复习的策略二

一、知识系统化:

所谓知识系统化,就是能够将学过的知识按照一个主线或者线索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主线或主干。也就是基本上按照课堂学习的顺序,或者板块的顺序,或内在的逻辑联系的顺序等分类、排列,将知识有机地串联成一个整体或框架。按顺序,按内部逻辑或内在本质联系有机地串联起来为境界,实在不行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罗列起来,这是下策,无奈之举,却不可或缺。起码要能够将学过的所有公式和规律、概念按顺序默写(或默想)出来。

我在辅导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和我讲,模拟等考试中选择题总是错答三、四道题(北京的物理高考和模拟题中往往只有8道选择题)。究其基本原因有二:一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根本就没有系统的掌握,先避开深入理解和灵活应用不谈,单就整个课本或者高考的知识内容就没有全面的、系统的掌握和理解,也就是说,根本就不能把所学的或者高考要考察的知识内容按一定的顺序罗列起来,也就是头脑中没有一个“浓缩的课本”。将知识全面的罗列起来,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啊。再就是虽然能够把知识按顺序罗列起来,但是理解的不够,只强调和停留在了表面记忆,只理解了公式和规律的形式,而没有理解其丰富的内涵和外延,而没有重视深入理解,不能把知识和相应的物理环境、情景、过程和物理现象等一、一对应起来。也就是将抽象出来的知识脱离了知识具体存在的,赖以生存的实际环境和应用环境。就如同我们为了认识汽车发动机中的活塞,而将其从发动机上拆解下来进行了一定的“认识”,了解和掌握了他的形状,构造,功能,原理,材质等等,但是我们却不能(或者不会)把它再放回到发动机上的气缸中去,使之与周边的“环境”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而起作用了。系统化,就是将所有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系统,也就是一个有内在本质联系的知识体系或序列,就是由诸多相互联系的知识概念等形成的一个链条。这个链条中缺少了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了。

掌握知识的境界,就是将诸多知识内容按内在的逻辑和内部本质联系,按顺序有机地连联系起来形成知识体系。并理解知识概念与规律所对应的物理环境条件,物理情景,物理过程等。

知识系统化,就是建立一个类似于坐标系的主线,这个主线类似于一条公路,路边的风景就是各知识点。你可以一路走下去、看下去,而后“一路罗列”起来有序地欣赏、记忆和理解周边的各个风景、建筑物以及它们之间遥相呼应的(关联)关系等。

二、知识形象化:

知识形象化,就是要对掌握的物理知识加以理解,把物理知识与物理情节联系起来。通过知识概念和规律联想起与之对应的物理环境条件,物理情景,物理过程等。使知识变得羽翼丰满,“有血有肉”,而不是枯燥、呆板的架子和无用的说教。知识形象化,就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把知识规律等有序地镶嵌在对应的知识板块和物理情景中。

知识形象化,就是将知识“回归自然”,将知识放回到他赖以生存和产生的物理环境中去,使之成为与物理情景相互呼应、相互交融和联系的知识。否则,知识便成为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如同北京的航天桥,如果我们双眼只是紧盯着航天桥本身,那它只是一个建筑,一块不具什么作用和美感的水泥混凝土;如果我们看不到周边的公路和情景,我们就永远不知道它的作用,不知道它和周边的“风景”有什么联系等。而当我们把它与周边的公路(三环路和阜成路)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便成了一座美丽的、“四通八达”的、具有一定的作用和功能的、“能够沿它走向未来”的桥梁了;和周边的各种建筑、景物联系起来,联想到周边的各个单位和部门,各个公司等等,我们就更清楚了他的位置和作用了。我们第一次走到公主坟桥下的时候,会感觉立交桥建筑得很乱,让人感到迷茫,感到陌生,不知道往哪里走能够到达哪里,而当我们多去几趟,熟习了之后却感觉他是那么的清晰,我们就知道了它和周边的各种联系了。所谓形象,就是将知识与知识的来源,与知识所解释的,所解决的物理情景和问题联系起来,将这一知识内容和周边的知识内容联系起来,摆正各知识概念间的位置,形成完整的有机整体。

三、知识联想化:

知识的联想化,就是由知识能够联想到物理情景和物理过程、习题等;就是反过来能由物理过程和习题联想到它们所涉及到的、与之对应的概念、规律和公式等。就是由一个知识板块联想到另一个知识板块,或者由一个知识板块的一部分联想到另一部分。看到习题、试题,能够联想到习题包含的物理过程和状态,而由过程和状态能够联想到过程和状态所遵从的规律或公式。看到试题最后的求解问题或物理量,就能够联想到这个物理量有几种求解方法,这个物理量都和哪些物理量或物理过程有所联系等等。要清楚,任何一个物理量基本上都有两种最基本的求解方法:本义法(也叫定义法),就是从定义式或者决定式本身去求解;旁义法,就是从与该物理量有联系的所有的物理量或者所有的物理过程中去求解。旁义法更具有普遍而又广泛的应用领域和意义。例如,求解电功率,我们就要想象出各个与电功、电功率相联系的公式来,想象出这些公式中哪些是定义式,哪些是导出式,哪些是适合于纯电阻电路的,哪些是适合于所有电路的等等,想象出电功、电功率的来源,电功与其它功和能的联系等等。

知识联想化,属于发散思维,表现在由此知彼上。看到了瓜藤,我们就会顺藤摸瓜,因为我们想象到了“瓜儿离不开藤”。首先是顺藤“想”瓜,而后才能去顺藤摸瓜。

我给同学们讲解机械波的波长时,从多角度理解:从相邻的波峰与波峰、波谷与波谷,相邻的振动情景完全一样的振动质点间沿传播方向的距离等方面加以讲解,而后我说了一句:我从小时侯开始,一想到波长的代号λ时就会想起来“花木兰”这个名字。于是有学生就问我,老师那有必然的联系么?我茫然无语。想象会有错么?想象的线索和规则都一样么?我们目前不是想象丰富,而是想象匮乏得厉害。似乎年龄越大,学历越高想象的越少了,因为我们感觉到很多想象是不符合实际的,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教育的悲哀?但我知道,没有想象和幻想就没有科学,想象和幻想是科学的开端。

知识系统化,知识形象化,知识联想化实际上就是由具体到抽象,或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是一个抽象与具体循环往复的过程。在反复中系统化,形象化,联想化。

四、知识的深化和潜移默化:

知识的深化和潜移默化,就是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并由此知彼,进行纵向和横向的联系与深入,形成强大的知识网络,清除对知识认知和理解上的短板和偏颇,全面、深刻而又准确地理解、掌握和应用物理知识、规律等。有些同学讲,答卷时,总是感觉会做,但总是做不对。这只是自己的一种感觉,是对物理知识的感觉或感知,是一些模糊的记忆;而不是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更谈不上深刻而又准确的理解了。实际上就是弄不清楚,就是弄不准确,似懂非懂,似是而非,似会非会。或者懂得不深刻,或者懂得不全面,或者懂得不准确等等。只是见过了或者记住了学过的东西,而不是理解了知识本身,更谈不上理解和掌握了该知识与其它知识,该知识与其它现象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了。

实际上,“感觉会做,但总是做不对”,说明你已经有了更进一步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基础了,但还有一步之遥,不要举棋不定,考虑一下(你与他人之间的)这“一步之遥”是怎么形成的,怎样才能迈出这关键的一步而落实“感觉会做”于正确的运用,让感觉与实际动手能力齐头并进呢。齐步走吧,只要向前走总会有路的。

五、知识的跃迁:

知识的跃迁,就是使完整的知识体系逐步向能力转化和迁移、渗透等,其转化的途径就是通过做题和归纳、总结,建立起知识和现象的联系,过程和规律的联系,知识与应用的联系等。做题只是手段,而总结知识的应用规律和特点,通过做题加深和拓宽对知识、规律和公式的理解,提高解题方法才是最终目的。不是多做题,而是精做多想,多总结;用脑子做题,而不是用手做题。尤其是高考临近的时候,我们更没有过多的时间来做大量的试题的。但是做一些基本的适量的试题还是必要的,尤其是模拟试卷那种最贴近高考的套题是使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知识的转化,还表现在将已知知识应用于未知世界来解决和研究未知问题,例如将力学知识应用于电学、热学领域,甚至光学、原子物理学等领域,将某一板块的知识应用于另一板块等等。学习和复习,就是要通过做题训练,通过思考、归纳和总结,使知识不断地跃迁升华,从千变万化的物理现象和试题中归纳、总结出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或方法来。

六、以题代面,层层深入

在做高考模拟试题时,不要就题论题,而是以题代面,用一道习题来带动对相关的知识面的全面理解和回忆。比如原子物理试题,应该就题来复习、联想、巩固所有原子物理方面的知识分支和知识体系结构等,要考虑到试题的“变异”--一道题会演变成别的什么问题。要学会“联想”,联想到这道题会与其它什么概念、什么物理量、什么物理过程和现象有所联系等。热学,光学,振动和波动,万有引力与天体,牛顿定律,电磁感应与交流电,电场电路,磁场与安培力、洛仑兹力,功和能,动量等也是如此。各板块都有自己的完整而又系统的知识体系和网络结构,各板块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题代面,纵横思考,扩充和丰富整个板块的知识体系和知识脉络。以题代面,用脑做题,做经典题,做具有代表性的题。以题代(知识)面,就是以一当十、以一当百;通过做一道题的思考练习和联想,得到做一百道题的收获,要“做”有所获,而不是走过场。通过做题,查漏补缺,将学过的知识系统化、深刻化,将方法规范化、条理化。让知识形成一条清晰的主线或主干。通过做题,提炼应用物理知识和规律解答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和重点方法。以题代面,纵横思考,就是以小见大,知微见著。就是脱离题海战术,就是见水思海,通过一滴水感知大海的味道,想象大海的模样!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哦。

七、抓主线、抓重点,提纲挈领,纲举目张

抓主线、抓重点,提纲挈领,纲举目张,就是要用重点知识重点方法和能力将分散的知识板块连接起来,连接到重点知识的主干上来。比如,力学的重点知识体现在三大方法和六大运动上。三大方法包括:力与运动的观点和方法,功和能的观点和方法,动量的观点和方法。六大运动包括:匀直,匀变直,匀变曲,圆运动(包括匀圆和非匀圆),振动和波动,“无规律”运动。官方提法为五大运动,这不够,五大运动的最终落脚点在于“无规律”运动。这才是升华,这才是最终的落脚点。在复习和学习中切忌眉毛胡子一起抓,不分轻重,或者避重就轻。要重点清晰,主干清晰,主线清晰。清楚了一棵大树的主干,而后再逐渐了解其茂盛的叶子。如果从繁茂零乱的叶子入手,你永远也搞不清这棵大树的脉络和线索。甚至你都描述不上来这棵大树的基本形状!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抓主线、抓重点,提纲挈领,纲举目张,是不是有点像顺藤摸瓜的意思呢。找到瓜藤才能摸到瓜哦。

八、总结、建立模型,挂靠模型,丰富模型

所谓总结、建立模型,就是把某一类密切关联的,内在联系密切的知识、概念和规律、公式,物理现象和应用方法归纳、总结,形成一定的规律,把相似的有着共同特征的试题,物理情景和物理过程归纳分类,形成一种典型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知识、试题,过程,情景板块,解题方法等模型。物理模型要有典型性,要有代表性,他能够代表一系列相近、相似的物理过程,物理情景和规律、现象等。物理模型要有本质的内在联系,要有关键的,有别于其它不同过程和模型的个性的本质“内核”。例如人船模型的本质就是质心不动(质心的位置不变),原因是合外力为零。所遵从的规律有:牛顿第二、第三运动定律,动量守恒,导致位移、速度大小、加速度大小均与质量成反比等等。

物理模型的建立,有利于深刻理解物理过程、现象和规律的本质,有利于迅速理解和分析、解答物理问题。在解答物理问题时,联想和挂靠到某一物理模型,可以快速、准确地进入境界,产生灵感和思路,节省分析和解答问题的时间,提高学习和解题效率,为高分的获得创造条件。

九、学会多层次,多角度描述物理规律和过程

比如动能定理,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等等的概念和规律、公式,可以用语言描述,公式描述,表格描述也可以由图像来描述等等。用语言来描述概念和规律时,要变成自己的话,用自己的理解来描述,而不是照本宣科,重复课本。相反地,却是要不断地丰富、理解、修改、完善和发展课本上的概念、定义和规律等。这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的过程,就是一种加深、理解的过程。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物理规律的描述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我们可以应用多媒体影音、声像、动画等等来更加形象地描述物理现象和规律。

例如,对动能定理的语言描述:合外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增加”)量。要理解是合外力的功而不是某一个或几个力的功改变了物体的动能。写成公式则为

高考物理复习方法详解三

。这是一个“因果”关系式,做功是原因,动能变化是结果,不能把公式倒过来写成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的方法详解

合而因果(本末)倒置!这是一个量度关系式,仅仅是量度,而非转化。功是不能转化成能的(功和能是两个不同的物理概念),只有能才能转化成能!动能定理描述了(合外力的)功和动能变化的数量上的关系――量度关系。功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和量度,功是隶属于力的,是一个过程量,对应于一定的空间(位移)和时间;能隶属于物体(或者系统),能是状态量,对应于一定的时刻和位置。二者根本就不能互相转化!动能定理是无条件的,可以解决变力或恒力做功,直线与曲线运动等问题。他研究的是一个物体,一个过程,两个状态(两个状态的变化也是一个过程)。

能量的转化不都是通过做功来实现的,化学反应(如燃烧、爆炸)等也可以使能量发生转化的,但其转化的微观本质是不是做功呢,这不是高中范围内所要研究的内容。

十、弄清楚物理过程和物理状态

对于物理试题,要搞清楚所包含的物理过程,都有几个物理过程,各物理过程都遵从什么规律;各物理过程之间是通过一种什么状态连接的;这些过程和状态都有什么样的受力背景,都是由什么条件决定的。从某一角度讲,物理就是一门研究过程与状态,过程与状态所遵从的规律,决定这一过程或状态的条件的学问。所谓公式,往往就是一种状态方程,过程方程,或者条件方程等。一定的时刻和位置对应于一定的状态,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对应于一定的过程。由一个状态到达另一个状态,中途一定要经历一个过程,而这种状态的变化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树出有根,事出有因。解答物理计算题,就是解答物理的过程方程和状态方程等。而解答物理计算题的关键就在于能够分析物理情景和物理过程、状态所遵从的规律、公式,从而列出物理方程:条件方程,状态方程和过程方程以及时空关系式等。计算则是一个数学问题了。

物理学习重在基础,牢固的基础是能力发展的前提。没有基本的基础知识,能力便成了空中楼阁,何谈能力的提高!感觉会做,而往往做错,或者实际上并不会,这就是基础知识理解和掌握的不够牢固,起码理解的不够深刻,或者根本就不够理解,或者只是停留在了表面记忆上;感觉会做,而真的会做,这就是理解和掌握的表征;会做而做的慢,这是不熟练的表现。能力不是空中楼阁,基础牢固才能够提高能力;善于归纳、总结才能够熟练。

高考物理的应试能力要培养四

(1)加强审题能力的培养

审题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括阅读、理解、分析、综合等多种能力,也包括严肃认真耐心细致的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因此,提高审题能力不仅是考试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审题能力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对关键词句的理解;②对隐含条件的挖掘;③对干扰因素的排除。

(2)注意解题的规范化训练

审题是解题的关键,而解题的落点是书写的规范性,表达的完整性,这是提高高考成绩的一种有效途径。高考主观题分值的增加,说明对思维的科学性,解题的规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要为了节省时间,在解题时只剩下光秃秃的几个公式和结果,题目的分析、解题的中间过程全无,这样的状况在高考中无疑是要吃大亏的。

(3)注意合理分配答题时间

浅谈高中物理科学探究的目标 篇5

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中最重要的心理品质和能力有三方面:一是创新精神, 即在创新活动中高度的劳动热情、自信心、独立思考的品质和探索精神;二是创新思维, 即创新过程中的思维, 它是创新活动的核心;三是实践能力, 一切创新能力都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 只有在活动中依靠勤奋的劳动, 高超的技术, 才能把创新的思想变为现实。运用到教学中去。美国心理学家马兹罗认为, 创新能力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特殊才能的创新能力, 另一种是自我实现的创新能力。前者是指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等杰出人物的创新能力, 他们的创造发明对整个人类, 至少对整个社会来讲是新的, 前所未有的;后者是指对人类社会或其他人将未必是新的, 但对自己来讲却是初次进行的, 是新的, 是前所未有的。

由于中学生所学的知识是前人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对别人来讲可能不是新的, 但们自己来讲却是新的, 初次接触的。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去搞发明创造, 而是要求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创新学习。因此, 中学生的创能力主要是自我实现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并不是首创前所未有的新知识、新见解, 而是应包括以下更多内容和更丰富的内涵。在学习兴趣上, 有强烈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和旺盛的求知欲, 表现出出众的意志品质, 能够排除外界干扰而长期专注于某感兴趣的问题。在学习动机上, 对事物的变化机制有深究的渴望, 喜欢寻找缺点并加以批判, 力求找到疑难问题的答案。在学习行为上, 能举一反三, 灵活运用知识, 喜欢出“新点子”, 善于标新立异和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观点、见解, 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以及喜欢小发明、小制作、小设计等。

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科学探究中, 小组合作探究常作为科学探究的基本组织形式。为了完成科学探究活动, 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和信任, 学会互相帮助和支持。

合作, 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学会合作, 是面向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培养学生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 学会共同生活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合作学习受到了普遍的关注。

合作学习相对的是“个体学习”, 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而展开互助性的学习, 每一个成员在组内有着明确的责任分工, 最后共享学习成果。它有以下几点意义:

1、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 有助于陪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的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 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 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2、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 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 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 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

3、在合作学习过程中, 教师和每个学生之间的差异能得到承认, 其潜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合作学习活动能使学生体会到相互间的关心和帮助, 使师生在多维互动、相互砥砺、取长补短的过程中达到在和谐中进取的境界。合作学习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 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它有助于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态度。

三、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王大珩院士提出“科学是对客观事物正确认识和理解的知识体系”。

事物客观存在、客观事物种类繁多, 浩如烟海, 变化无穷, 各种客观存在、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错综复杂, 变化万千。加之科学本身具有的多元性、相对性、局限性特征。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必须具有包容精神, 乐见不同的观点、观念、理论。

事物可以具有不同的观点、观念以及理论。但是在这些不同的观点、观念与理论之中我们应该如何去取舍。

科学探究能使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情感, 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养成尊重前人劳动成果、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不怕困难的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四、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发展的意识和责任感

理论联系实际是我国中学物理教学的优良传统, 我们应当把它很好的继承下来, 并向STS教育的方向发展。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具备科学素养的基本要求, 也已经成为中学物理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之一。要在物理教学中实现这一目标, 必须将STS教育理念渗透在屋里的教学的全过程中, 在教学中真正做到联系生活、技术、社会, 保证所学的知识与它的来源、基础——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不致脱节, 使同学掌握的知识能够运用到实际和生活中去, 才能对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有更深刻的理解。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物理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有自然界的物理现象, 有生活技术中的物理问题, 有生活经验中的物理事实。因此,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 要善于从观察自然现象和研究社会生活实际中引出物理问题, 把教学与生活、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同时, 创造更多的实践形式, 由半独立到独立、由简单到复杂, 引导学生把知识用于生活、用于实际, 并注意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实际操作能力。

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处处有物理, 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学会了物理, 能解释和说明许多自然现象, 能解决社会和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学物理既有趣, 又到处有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实验稿)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

高中物理探究学习的高效性研究 篇6

一、提高学生的兴趣

兴趣的培养是搞好物理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要让学生喜欢物理,就要了解物理的探究方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翻阅书籍或者在互联网上查找有关物理资料,让学生了解物理发展的历史,激发他们对物理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设激励性的探究活动,不断满足学生的成功心理期待,让学生获得充盈感来巩固、提高学习兴趣,由此使学生的学习信心、决心、恒心、毅力进一步得到加强,从心理上达到抗挫的目的。另外,物理学与生活实际关系密切,教师还要善于将探究问题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现象联系起来,因为学生对这样的探究活动兴趣盎然,必然想探究、爱探究。例如在向心力的教学中,可以把探究活动从课堂走向生活,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高速公路转盘,观察各种桥梁,制作“水流星”视频、照片等等。通过这些走出课堂的探究活动的开展,学生会觉得物理鲜活、实用,而不再抽象、枯燥了,探究学习物理的兴趣定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二、先重形式,后重效果,逐步深入

学生学习了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并不代表已经会探究,仍然需要一定时间的训练,需要经过量的积累。特别是对高一学生来说,在探究学习开始时,可先重形式轻结果,而不必求全求备,给学生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探究过程中的猜想与假设、制定方案、实验探究、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表达与交流等各个要素都易于操作和实施,如果在探究之后再让学生谈感受,讲收获,学生可以说出许多,并能从中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由此也就能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趋向。学生从类似这样比较简单的探究活动中初步了解探究学习的方法和步骤,再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就能初步形成技能。学生掌握了探究学习方法并具备了一定技能之后,就可以进入实质性的探究学习,以求得质的发展。这里以《自由落体运动》这节课为例,我们可以设置如下探究问题——探究自由落地运动的性质。猜想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相对容易,但通过什么样的实验、什么样的方法来验证这种猜想则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这个探究问题的重点就在于如何设计可操作的具体实验并进行实际测量,再通过分析和计算得出结论,这才是实质性的探究学习。探究小组通过思考、讨论可设计出多种方案,有利用秒表和米尺的,有利用书本上的频闪照片的,有利用打点计时器和刻度尺的,有利用速度传感器和计算机的,等等。通过这样具体而深入的探究活动,学生对落体运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对科学的研究方法有了深刻的体会,真正达到科学探究教学的目的。当然,对于类似这样的探究学习的内容,教师的设计要适合时宜,要有一定的坡度,以利于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对于有些问题也应让学生有适度的“心理焦虑”,以利于激活学生复杂的思维活动,提高认知能力,激发他们创造性的学习心理。

三、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与技巧并加强训练

探究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探究学习中,学生要会学习、会思考、会探索,这一思想,必须内化到学生的头脑中,要落实到具体学习行为中,防止由于方法不科学而受挫。对于不同类型的探究学习,要有不同的方法。要结合探究学习的五个要素,把不同类型的探究学习归纳设计成不同的模式化的学习流程,让学生明白按什么样的流程进行探究学习是科学有效的。加强训练,使学生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技巧、规律,增强他们耐挫和抗挫的能力。

四、兼顾个体与整体的和谐发展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分析研究,充分了解个体能力水平与整体的差距,使之和谐发展。受挫的往往是少数,且是学习能力相对差一点的学生,对于这些学生应多予关注。在分组安排上要科學搭配,以优带差,以优促差,达到“1+1>2”的效果。探究学习时,要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和任务,都能按要求进入探究学习状态,通过探究学习,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对于学习中思维反应慢的学生,可适当降低学习难度和要求,不设置过多过高的学习壁垒。有些学习任务对于“后悟”的学生可适当放宽时间界限,并给予适当的知识铺垫,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探究任务,从而实现了共同发展、和谐发展的目的。在学习活动中,教师还要注意积极调控,防止优生侵占差生的学习资源,防止优生干扰差生的学习,防止优生剥夺差生体验过程的越俎代庖等现象的发生。

五、创设愉悦的学习环境

教师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好奇、感悟、反思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到物理学科是那样生动、有趣;要努力构建有利于学生想象、质疑、理性思维的学习环境;要想方设法创设民主、平等、自由的学习空间。这就要求教者周密思考,做好必要的准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巧妙设置探究问题,科学安排探究作业,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不断提高。学生的能力不断提高就能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就能形成乐于学习、勤于动手、努力求知、发奋进取的积极状态,从而避免产生学习受挫的诱因。

高中理科生的学习策略与方法 篇7

一、在学习策略上,需要做这么几点:

1、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不管是关于远大理想的,还是具体成绩的。或某一名校,或学校、班级的名次,或一个学科的成绩。

明确的目标,是学习的动力。它像深夜中的一盏灯,照亮着奋进前行的路。使自己不断调整方向,寻求办法,全力以赴。

2、时间分配上要有轻重之分。作为理科生,数、理、化、生四科的成绩一定要在六科成绩中占优。如果成绩不高,也首先从这四科入手做起。如果四科成绩较好,就多在语、英上花点时间,不过这两科不能心急,是细工活。今年的付出可能要到明年才有回报。

3、对于所有同学来说,自信和乐观很重要,人生是一条长长的路,偶尔的坎坷不代表后来的坦途。但是,要努力付出。因为人生又像一座山,现在努力爬的越高,后面的坦途就越多。对于成绩不太好的同学,自信更重要。要相信自己,自己只和自己比,只要每一阶段学习都有进步,就是成功。

二、重视学习方法的运用。

方法就像披荆斩棘的利器。利器的使用,会大大加快前进的步伐。

1、新课的听讲,重在“听”与“思”。不是重在“记”。笔记记得再美再全,如果不理解,只是记忆入脑,一是遗忘会快,二是题还是不会做。

因为高中理科各学科学习,特别重视的是理解与思考,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运用。

2、做题的目的主要有四个,复习知识点,找到疑点,学会一些做题或知识应用的方法,强调效率。

而要达到这四点,做题是有方法和讲求环节的。

A、找到一块合适的时间,拿出下一节课要讲的一套题,全力以赴,用尽可能高的效率做完。

B、找到时间,对着答案把所有的题检查完。其中,因马虎而错的,一改而过。对于疑难的,思考,如果自己能解决,那是最好。

C、实在思考不出来的,打上问号。课下问同学,或等待下一节习题课的到来。

D、有很多时候,一节新课,会对应着有好几节的习题课。习题课的听课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于是否带着疑问来听。

高中理科学习计划 篇8

语文学习是一个需要多加品味和感悟的过程,每天都进行一定量的阅读,可以对语感进行保鲜。

首先,每天自选一篇现当代作家的散文和杂文进行阅读,让自己在假期能够有时间赏析美文,而且也能够提高人文素养。其次,古诗文的背诵和默写也不是一日之功,同学们要充分利用寒假,有选择地读一些古代经典作品,并且每天选择其中一两段进行翻译。

由于语文高考题中的主观题占分越来越多,所以高三学生要通过训练来掌握一些答题的规范,在老师平时的讲解中,寻找到一种解答语文主观题的方法。

数学

从数学这门学科看,隔壁老师认为高三同学可以利用寒假时间做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是“查漏”。把上个学期复习过的内容进行整理,以自己做错的习题作为线索,来检查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可以专门准备一个笔记本,把经过查漏补缺找到的知识点,详细地记录下来,以便最后阶段复习时参考。

隔壁老师认为同学们一定要珍惜“错误”,弄清错误的原因。因为只有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才能获得数学学习的通解和通法。而在明确解题思路的错误后,才能真正巩固所学的知识。

第二件事情是“晨跑”。由于下个学期时间短,所以同学们在寒假里可以提前进行复习。而复习的方法和模式可以类比已经经历过的复习方法,这样的超前准备类似于晨跑,可以带来一个稳定的心态。当新学期开始,复习进入紧张状态,还可以有能力来关注自己最容易犯的错误。

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可以通过做专题来提升对知识的综合能力。比如同学们可以结合寒假作业的每个大题,把整个章节的知识都进行融会贯通。

高三学生每天可以安排一个小时来复习数学,时间过长过短都不适合;而有的同学把家中整个写字台上都铺满课本、练习册,常常是做一题换一本书,这样的方法可并不利于循序渐进。

最后要提醒同学们,千万不要每晚弄到深更半夜,而第二天却一直睡到中午,结果精神萎靡不振。

英语

有限的寒假内我们能做什么?首先还是要制订一个学习计划,包括一个可实现的目标。可以提供一个供参考的简单办法:每天学习英语一个半小时。

这一个半小时用来干三件事:

第一,多识字。词汇是英语的基础,新课改后,对学生英语的词汇量大增,寒假中这些词汇至少得默写两遍吧。

第二,抓大头。阅读和完形填空是英语试卷中分数比例最高的项目。建议学生每天都做一点,比如3篇阅读理解,1篇完形填空,记住必须限时做,和考试一样。

第三,勤背诵。这个寒假最好能背诵3-5篇经典范文,每天再朗读20分钟。中国有句古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做诗也会吟。朗读和背诵可以增强语感。其实很多英语学得好的学生并不是做每一道题目都是按照老师说的语法一条条对照着做,大多时候他们能凭语感迅速找到要填写的词汇,或者能迅速抓到一篇文章的中心意思。

此外,放假时娱乐总是需要的,如果能适当看一些英语原版电影或CCTV9的电视节目,那就更好了。这和朗读背诵英语课文的道理一样。

物理

首先在假期之初回顾一下在刚刚结束的这个学期中自己还有哪些事情没时间去完成,可以将它们一一列出,在假期中有计划地将它们完成。

其次还可以整理一下这学期的练习和笔记,用活页夹的形式将自己平时容易错的问题重新归类,并把相关的一些问题都整合在一起,可以重新再做一做,并想清楚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不仅要知道这些问题怎么做,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

另外可以整理一下自己的物理知识的框架结构。可以以章节为顺序,先在笔记本上画一下各个章节的知识、概念的框图,然后再看一看书本进行补充和完善,做到对高中的物理知识、概念了如指掌。

最后还可以适当做一些练习,练习可以计时也可以不计时,通过练习可以了解自己的复习效果,并寻找新的问题。练习中要注意自己的解题规范,特别是作图、书写、计算中的规范要求,不要追求练习的数量,而要注重练习的质量,追求解题的正确率。

化学

化学总体上仍然侧重对考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和考生应具有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方面的测试,但就化学各部分知识内容的要求及其程度有一些变化,考生需要特别注意。

经过高三第一个学期的学习,学校已经完成了章节内容的复习,接下去便是进行专题复习了。学生应自己将所学的知识作重点的整理,尤其是重点突破一些平时感觉比较模糊的知识点。

在此基础上,可以尝试将一些相似、相异甚至相反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归纳,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

练习与试卷分析相结合。从应试的角度看,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大运动量的训练无疑能使考生取得好成绩,由于平时在校的整块训练时间不多,所以要充分利用好寒假的时间进行系统的模拟性训练。

生物

生物科学离不开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离不开自然环境。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结合自然现象、生产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对自然现象或社会事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多角度的描述,加强实践体验与创新思维的训练,促进学科知识的交叉与渗透,从而提高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实验复习时,学生关键要掌握的是实验思想和实验方法。注意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科学思维能力是生物学实验达到预期实验目标的核心,是发挥学生实验能动性的关键环节。

高中理科物理的高效学习方法 篇9

1物理学史与科学探究的关系

物理学史与科学探究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真实的科学探究只有在物理学史中才能寻找到确切的轨迹.以“电磁感应定律”知识为例,电磁感应定律是由著名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的(法拉第一生贡献很多,电磁感应被认为是其最伟大的发现),其间经历着一个十分复杂而又有趣的科学探究过程.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包括:1820年奥斯特发现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到法拉第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探究,其间还有科拉顿在跑来跑去中丢失了良机;从细节来看,法拉第的发现经历了多次失败,而这些失败恰恰能够体现出科学探究的魅力,从失败走向成功的过程,正是探究感应电流产生条件过程中条件的逐步呈现过程.尤其是法拉第在探究过程中,将电磁线圈随身携带,有空就拿出来进行研究的细节,更是一种可贵的探究品质,也是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最佳时机.从物理学中看到如此的科学探究细节,可以在科学探究的教学中给学生增添新的营养,让科学探究更符合探究规律(而不是人为设计的所谓科学探究,有时根本与史不合、与学生认知规律不合).

我们感觉有点不足的是,现行教材与物理学史没有太大的关系.现行的教材注重的是物理知识的逻辑顺序,其中由于多种条件所限,还不能体现更多的物理学史,因而从教材上也就无法看出一个物理概念是怎样生成的,一个物理规律是怎样被发现的.我们认为,从更高的要求来看科学探究的话,现行教材是难以满足科学探究的实施的,因而我们必须走出教材,从其它方面去吸取科学探究的智慧.

当然必须注意的是,物理学史并不能完全反映出科学的细致过程,因为物理学家在探究的过程中,很多与探究相关的细节不可能被即时记录下来.但我们认为基于人类认知特点的一致性,这样的空白或许也给我们课堂上的探究留下了足够的空间,让我们能够在对学生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更好地实施探究.

2基于物理学史的科学探究实践

在“电磁感应定律”知识的教学中,我们结合自己所能搜集到的相关物理学史,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由于篇幅所限,我们只选其中的几个环节进行阐述,且重点阐述探究教学中的思路):

在教学引入的环节,我们先从奥斯特的发现引入.设计的问题有:1820年,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电生磁”,从而使得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电与磁之间没有联系的观念被打破;随即,安培就发现了电流周围磁场的分布规律,从而使得电磁联系的研究向前迈了一大步.大家知道,为什么奥斯特会想着去研究“电生磁”吗?

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我们考虑这一知识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学习过,但由于知识基础等原因,学习并不是很深入.对于这一问题,如果我们不提出“为什么奥斯特会想着去研究‘电生磁’”的问题,而直接问“同学们看到了‘电生磁’,会想到什么呢?”学生可能会在心理暗示的基础上投教师所好,回答“我们可以研究‘磁生电’”.但这样的回答其实是虚假的,因为仅凭简单的所谓“逆向思维”来生成这个答案,在认知规律上是站不住脚的.而如果提出了我们设计的问题,学生就会思考:为什么奥斯特会去研究人们都认为没有关系的电与磁呢?这个问题不必让学生过多思考,可以随即告诉学生这是奥斯特头脑中认为诸事都有联系的观点决定的就行了.在此基础上,学生才有可能产生逆向思维,从而提出“磁能否生电”的问题.

在探究感应电流产生条件的环节,我们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首先,提供法拉第电磁感应实验(如图1),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通电和断电瞬间,电流表的指针会发生偏转.进而提出问题:电流表的指针偏转了,说明产生了感应电流,那导致电流产生原因是什么呢?为什么开关闭合之后反而没有感应电流了呢?这一步骤中,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反应,决定是否进行另一个变式的实验,就是将小线圈插入和拔出大线圈时,让学生观察电流表的指针偏转情况.

其后,学生猜想.学生猜想时的思维对象一般是现象本身,即开关的闭与合,小线圈的插与拔;少数学生能够想到从两者的共性上去思考.经过教师的引导之后,可以将学生的目光锁定到两个问题上:(1)为什么感应电流是瞬时的?(2)是什么的改变导致了感应电流的产生?

第三步,师生共同分析:只在开、关、拔、插瞬间产生电流,说明这个电流产生的过程是动态的;电流表指针偏转幅度的不同,说明电流的大小是变化的,而这种变化一定是由操作过程中的另一种变化导致的;我们要寻找的正是什么的变化导致了感应电流的产生.

第四步,师生进一步分析:闭合与断开开关,会让电路中产生电流,从而让大线圈中产生磁场,这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过程,而小线圈正处在这个变化的磁场当中;闭合开关,拔插小线圈时,根据运动的相对性,也可以看作小线圈处于变化的磁场当中……于是,电磁感应现象的定义呼之而出了.至于感应电流产生条件中“磁通量”概念的引入,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3基于物理学史的科学探究思考

在上述探究实例中,我们从物理学史中寻找到有用的素材,如奥斯特和法拉第为什么要坚持研究电与磁之间的联系及互生关系,通过隐性的价值观导向,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联系、和谐与统一,而这也可以为后续物理知识的学习,乃至于学生走出物理课堂,去了解物理学家为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相统一而付出的努力的相关观点.

从科学探究的环节来看,一般包括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等七个环节,但从本知识的探究来看,我们认为探究的重点在于从物理现象背后分析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本质条件,这应当是一个分析、概括的过程,因此探究的重要形式是逻辑推理而不是实验操作.也因此我们将实验现象提至前面,让学生在不同方式同样能产一感应电流的情况下,分析不同方式背后相同的因素,从而得出“闭合回路”“磁通量变化”等关键因素.

总的来说,从物理学史中汲取科学探究的智慧,关键在于从物理学史中梳理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探究因素,而不是照搬历史.因为历史上物理知识的发生脉络与当下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知识基础有着巨大的差别,从这个角度看,科学探究的历史魅力在于探索真正的未知,而非照着科学探究的套路打一套花拳秀腿

高中理科物理的高效学习方法 篇10

在新课程改革中,科学探究如星辰般闪耀着光芒,而科学探究教学则是立足于学生发展层面而倡导的一种教学模式。从开始的模仿,到现在的学生可以依据教学需要对探究内容确定;从开始的针对教材进行实验探究,到现在的针对概念和习题展开的探究,从开始的探究新授课,到目前的谈及复习课和习题课;从开始的探究局限于课内,到现在探究的多姿多彩;这些无不将科学探究教学的多元化和开放性呈现出来。

一、探究教学的常态化

要将科学探究教学的问题解决,在于实施常态化的探究教学。而常态化探究教学,需要借助课堂教学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但是,课堂教学没有过多的时间,我们难以在每一节课中展现科学探究的诸多要是,然而,可以在课堂内呈现一个甚至几个要素,或者探究某个要素中的部分内容,这样实施拆分,借助化整为零的办法,从而使常态化探究教学成为现实。

在实施科学探究教学的过程中,依照具体情况,可以选择科学探究中的某个要素,实施整体或者局部的科学探究活动。这些要素,我们视为化学中的“原子”和“分子”,可以进行组合或者拆分,从而使“新的物质”形成。而“新物质”,指的是新知识,它是借助科学探究教学的常态化实现的,这非常有益于学生提升科学素养。事实上,科学探究的全部要素和步骤,都离不开科学术语、思想、知识、和方法。由于这种探究也许是局部,也许是全部,也许是对学生进行指导,也许是开放的。这要求我们要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将科学探究融入其中,依照教学内容,实施整体或者部分的探究活动。这就给予了科学探究活动以可行性,即便只是复习每个章节,也能够借助科学探究的形式实施。

二、探究常态化的前提是情境创设生活化

在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将“生活和物理联系、物理和社会关联”作为物理课程改革的理念,因而,在实施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要基于富有生活化的情境的基础上。只有实施和学生生活联系极为密切的情境的创设,才能够造成科学探究不会和学生相距甚远的状况,才能够使学生拥有科学探究的良好习惯,假如拥有了这种习惯,便在思维和行为中起到指导作用,因而,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更要对创设生活化情境重视。

例如,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教师将一个沉重的物体拿出来,并将问题提出:重物置于斜面上,能够取得何种效果?怎样对这种效果进行验证?“重物在斜面”这种情境富有生活化,在提出问题后,学生都争相回答,同时,借助教师给予的诸多材料,从而对探究方案进行设计。也就是将一个挡板在斜面下方进行固定,然后在挡板和斜面前方,将两块海绵放置,再在斜面上放置重物,对海绵的改变进行观察。

这个探究反映出置于斜面上的重物,出现两种效果,一种是和斜面垂直向下,一种是和斜面平行向下,给予“力可以按照作用效果进行分解”以实践根据。

三、探究质态取决于问题提出科学化

因为“问题”而展开探究,在科学探究中出现常常有两种问题出现,即生活问题和科学问题。通常情况下,生活问题源于生活常识和观察,其具体体现为在描述观察结果的时候,将为什么加上。因为生活问题,将某种疑惑、好奇体现了出来,不够深刻,难以确定,使科学探究不具备实质性,也难以让科学探究从此出发。要在进行探究的时候,将问题作为探究的发端,使问题和已经拥有的知识间创设联系,从而在描述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现象到本质;无知到科学的很好的转化,使其抽象、将知识理论进行渗透。因而,常态化的科学探究教学,源于科学化的提出问题,这才是真正开始科学探究。

四、探究的过程呈现多样化

在进行科学探究的时候,要注意对多元化手法的运用。其过程不能欠缺,要搞明白做什么(提出问题)、如何实施(实验设计)、出于什么原因这样做(易于数据收集)、何以想如此做(目的是进行分析论证)、结果怎么样(得出结论)、是否具有可靠性(交流评价)等。立足于评价层面而言,有他评、自评和师评三种办法。从论证的方法角度来说,有多种方法,即实验论证、数学归纳、逻辑推理、模型建立、图像、反证、表格等,都可以凸显出多样化的探究过程。基于这一点,在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科学探究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例如,在对“液体表面张力的方向”进行探究时,可以进行图示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发现,当将细针烧热后,用其将细线一边的液膜刺破后,另一边的液膜对细线作用,将其向液膜拉去,同时,使液膜实现最小化表面积(在本实验中体现为细线成为圆弧形状)。从而得出结论:液体的表面具有张力,它可以使其实现收缩,表面张力和液面实现相切,同时,和分界线形成垂直,向液面内部指去。在此基础上进行概括总结,提炼为结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是由于液体表面分子与分子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距离,从宏观角度而言,是引力造成的。这便是一种借助“实验论证”实施探究的方法。

结语

总而言之,在科学探究中,思维极其重要,而在科学探究教学中,新常态亦不可忽视。新常态科学探究教学,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并使其得到发展,也为创新型人才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摘要:在高中物理科学探究教学中,存在着“探究的形式化和内容的固定化”等状况,其对学生的探索精神、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发展极其不利。只有在科学探究教学中,将思维和新常态融入其中,并且将其结合起来,才可以卖出科学探究教学的关键一步。本文就高中物理科学探究教学的五个对策,即“生活化、常态化、多元化、科学化、多样化”等展开探究。

关键词:高中物理,科学探究,教学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王丽.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高中物理,2014(8).

上一篇:50条经典微商励志语录下一篇:感恩节优秀作文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