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高效课堂

2024-07-26

高中历史高效课堂(共12篇)

高中历史高效课堂 篇1

高效课堂就是在最短的时间里,用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效益收获。在实践中高效就表现在,在短时间的教学训练后学生成绩得到明显的提高,学生纪律各方面的行为习惯得到明显好转。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心声,也是教师的奋斗目标。如何实现高效呢?素质教育,让学生全面发展,更能适应以后的生活;实行新课改,改变旧有的教学方式,改变教师“一言堂”。实行新课改就是要改变师生关系,提倡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实行新课改,以学生为主导,让教师改变角色,面带微笑着当主持人;实行新课改,改变以前的题海战术,减轻学生压力,包括减少学生作业,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现在大多教学都采用导学案方式,而且大多数学校都在探索适合自己学校学生的教学方式。如此种种都体现了教育人为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今后发展都在不断探索努力。作为教育人我也在困惑中不断探索、尝试,如何才能做高效的教师?经过十多年的摸索实践,本人对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有以下几点看法及反思:

1. 分层教学

课前:学疑前置,学生课前预习,因学生程度不同,所以所提问题难易程度不同,上课解决这些问题就能满足不同个体的需要。课中:分层提问,把简单易答的问题留给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把概括性强、难度大,不易解决的问题留给成绩好的学生,把联系现实,标新立异的问题留给思维敏捷的学生。评价的原则是能答多少是多少,尽量给予肯定、赞许的态度。课后:分层布置作业,原则上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多面向基础知识,成绩好的学生在此基础上适当提高,加大史料的运用提炼概括能力。笔者认为,这样可以尽可能地解决大班额教学的片面化,实现分层教学。平时:分层管理,对性格张扬的学生要不时压制,让其不要骄傲,谦虚做人。对性格谦虚,务实的要多鼓励、多表扬以增强其自信,让其减轻压力轻装上阵。

2. 再现式教学

再现式教学,不同于以往的总结式教学,不同于教师按教参的设计总结概括式的教学。它要求教师对历史事件的掌握更细腻、更具体,并且还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要体现自己的风格、特点。不仅如此,还要求从过去的历史事件中联系现实,让历史为当下服务。这就要求教师要广泛阅读,不断思索古今各个事件的联系,探索事件的真相,并由此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及感悟与学生产生共鸣,让其思索,让其去掉浮华回归本真。当前历史学科地位较低,开学考试所占分数少,中考只占40分,高考虽100分,但相对于语数外150分,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历史从初中到高中一直是副科中的副科,绝大多数学生初中没打好基础,到了高中的专题史更是无处着手。而当前的高考侧重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概括综合材料的历史素养的能力,这相对于以前的高考来说,对学生的要求更高。如何破解这一局面,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着重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如何引起学生兴趣,笔者认为,要多采用再现式教学模式。文字,影视材料再现,有可能将学生引入历史剧排练再现的情境中。再现式教学,情境式教学,让学生在教师设置的较细腻的历史场景中融入历史,体验历史,感知历史。

3. 评书式教学

知道一件事,不等于能表达清楚一件事,表达清楚一件事不等于能表达精彩一件事。平时大家都爱听相声评书,看百家讲坛和历史剧,却为何不爱上历史课?假期常有培训,有的老师讲得句句精彩,字字玑珠,很富文采,给人美的享受;有的老师讲得风趣幽默,诙谐有度,给人轻松愉快的感觉;而有的老师讲课史料详实,学识也很丰富,但让人总想睡觉,不想听、不爱听。怎么让学生爱听,教师应多向评书艺术家、相声艺术家学习,也可以采用此办法,用评书相声的方式表现我们的课堂,让学生爱上历史课。

教无定法,还是教有定法?新课改反思:当下全国都搞新课改,如山东省的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昌乐二中的“271”模式,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模式;江苏省灌南新知学校的“自学·交流”模式;河北省围场天卉中学的“大单元教学”模式及辽宁省沈阳立人学校的整体教学系统和“124”模式等。这些模式都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督促学生自己主动学习,让教师教学习方法,不再是过去单纯的知识灌输。这一指导思想没错,但问题是现在有些学校的模式环节太多,不管什么都要照此模式上,就连音乐、体育、计算机课都要导学案,况且因为环节太多教师每天上课疲于完成环节,常有教师调侃完成一环节不知下一环节是什么,整节课都在为回忆完成环节步骤而忙碌。比如学生展示环节,学生上讲台回答问题就算完成环节,学生在座位上回答就不算,这不成了一刀切与形式主义。过去都说教无定法,现在却教有定法,一学校一定法,一校长一定法,教师全无自主权。

如何教学生,如何教好学生,如何更高效地教好学生,如何将新旧教学模式结合,让学生乐学、爱学,这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教师的责任,也是教师的职责。

高中历史高效课堂 篇2

目前,我国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比如课堂效率低下,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长期以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形成了以教材为“本”的传统观念,这种教学观念以应试为核心,忽视历史学科的人文价值。因此,对于历史教师来说,要摒弃旧的课程、教学观念和传统的教材观,树立新的课程观。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树立新的历史课程观势在必行。教师首先要理解历史学科的教育价值,高中的历史教学不能仅仅关注高考升学率,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操和社会使命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够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只有对历史课程有了兴趣,才能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内容的学习中。

对于教师来说,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就要在备课时多下工夫,对于课堂的设计要新颖,首先,就新课导入来说,教师可以采用讲解形象、富有感染力的小故事吸引学生的兴趣。对于授课内容,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传统的历史课导入设计多为新旧联系式,这种教学方法虽然有其优点,但缺少趣味性,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要想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兴趣,可以采用悬念导入法、图像导入法、歌曲导入法、诗词导入法、故事导入法等方法。如在讲《外交关系的突破》以中美关系解冻为例,尼克松访华时,可以利用悬念导入法的方法进行讲解,首先对国内经济形势进行分析,然后再从国外特别是中苏、苏美以及中美之间的关系进行关联性分析,让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同时让每个学生都从外交的角度来考虑整个外交政策的制定,从而认识到中美关系解冻和中美建交的必要性,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和认识。这样的课堂生动形象,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对于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采用符合自身特点教学方法,不能盲目采用不切合自身实际的方法。

三、教授学习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于渔”,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学习,能够独立思考。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和解题方法。对于历史这门学科来说,记忆性的内容较多,因此,对于学生的记忆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让学生找到高效的记忆方法,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记好笔记,用笔记记录课堂上的重点内容,只有这样,在学生进行复习时,才具有针对性,教师要不断强化笔记在学习中的作用;最后,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迁移思维。不仅是新旧知识之间的迁移,还有学科之间的迁移,历史知识与社会热点之间的迁移。要知道,高中历史内容也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教师要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学会综合运用,不仅学会知识,还要会用,这就体现出知识迁移能力的重要作用。理论联系当下的生活,活学活用,才是学习历史的最终目的。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形式下,提高历史课堂高效性尤为重要,虽然在这一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只要经过教师们的不断努力,最终会解决这些问题,高中历史课堂的高效性将会得到显着提高。

参考文献:

关于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探讨 篇3

关键词:高中 历史课 高效课堂 质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c)-0053-01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开展,高中历史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在各种教学模式不断更替的背景下,如何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教学效果,才是教师必须关注的焦点。

1 什么是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就是轻负担、低消耗、多维度、高质量。高效课堂追求单位时间内效率的最大化,即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追求学生受教育教学影响的效益最优化。

2 为什么要建立高效课堂

(1)是素质教育的需要。高质量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标志。今天课程设置齐全,课时相对减少,但学校师资不富余,新设置的课程大多由他们来分担,这加剧了师资的困乏和工作量的增加;虽然学科课时量减少了,但教学任务没减少,同时,还要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来满足对高质量教育的追求,怎么办?只有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推行高效课堂教学。

(2)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从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看,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更新在全国已基本完成,深入探讨教育改革,关注点必将汇集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上,关注每一堂课的教学质量,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质量。我们清晰的感悟到,一切教育改革的重心在于提高课堂效率上。

(3)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高效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更高层次的标准,是学校办学效益的最高体现,是对教师有效评价的一个办法,是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的追求。实施高效课堂教学,需要教师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和专业知识作支撑,而实施的过程,必将会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为广大教师开辟了施展才能实现抱负的广阔前景。这正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4)是学生高考的需要。在高考中呈现在学生面前的问题,不可能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一一遇到,如何在规定的时间内解答这些问题,只有通过平常的高效课堂训练,来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取得很好的成绩。一旦学生具有了这方面的能力,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就能独立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展现学生的个性特长。

3 如何在历史学科中体现高效课堂

(1)正确看待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高效课堂模式下,改变教师主导课堂、满堂灌的模式,发挥教师的应有作用,满足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去探索学习的技巧和方法。学生有展示的欲望,教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去积极展示。这样说并不等于取消教师的存在,毕竟学生时间精力有限,学科知识不完善,对于知识和问题的呈现形式不能完全把握,这时教师就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领者,既要放手让学生去积极展示,又要调控课堂驾驭课堂,及时进行适当的点拨。

(2)优化课堂设计,做到以人为本。教学目标是判断教学高效的重要依据,教学准备是实现教学高效的支点。新课标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在进行教学准备时,应遵循三维目标,吃透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做到基于教材,不唯教材。分析学情,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致力于“导”,服务于“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猜测、分析的过程中学习新知,逐步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标准强调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平等、融洽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在民主自由的空间得到发展。

(3)结合传统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历史课讲述的都是过去时,我们无法亲身经历和体验,如何做到情景的再现,光靠黑板、粉笔等是很难描绘出来的。把多媒体恰当地引进历史课堂,在音、画、像、音等方面,使学生“身临其境、参与历史的感受”,让历史课因此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但是应该注意到,多媒体教学固然有其优越性,但是传统教学手段也不容忽视,有些教学内容需要在黑板上演示,才能给学生更深刻的印象。

(4)注重提问的技巧和方法,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问应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在“最近发展区”提问;因为学生的层次不同,提问就要有灵活性和层次性,使学生在不同的基础上都有提高,从而让学生充满学习信心;提问要有交互性,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多向互动,多维互动。在学生学习时,遇到不会的问题时,同桌或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同时教师要参与指导;对自学提纲中重点的内容及学习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教师要进行展示、纠错和点拨。

(5)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心理学认为心理气氛和学习气氛是影响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课堂气氛是教学活动赖以发生的心理背景,它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历史课故事多,教师可以利用这一优势来增加历史课的趣味性。课程标准也强调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平等、融洽的氛围中学习,在民主、自由的空间发展。良好的课堂气氛,会给师生带来愉悦的刺激,使教的最佳心态和学的最佳心态相吻合,充分发挥师生潜能,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营造课堂气氛,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了解当代高中生的心智特点,淡化教育者的角色痕迹,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一种有效的双向或多向的师生互动,给予学生参与教学的时间和权利,鼓励学生质疑发难,发表不同意见,以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6)优化课堂检测训练。课堂检测是检验课堂高效的重要手段,训练题要以基础知识为主,精心选择和设计课堂练习,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同时,教师还要有优化讲解意识和技术,力求讲得精当、讲得明白、讲得精彩,以利于引导学生学会方法。在强化训练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分层次,适当进行拓展训练,设计的练习尽量采用新颖的、贴近生活的材料,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课堂训练成为学生探究与解决问题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参考文献

[1]林如快.追求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提问的实效性[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8(7):163-164.

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探析 篇4

一、创造和谐教学关系

教师和学生是实施高效课堂的主体, 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的关系是否平等、和谐、融洽, 直接影响着高效课堂的质量和效率, 更是建立高效课堂的重要基础。

1. 强化教师的服务角色

教师首先要从过去的“传道”思维中转变过来, 把学生作为第一服务对象, 树立上课就是为学生提供知识服务的理念, 服务的好坏则取决于教师的态度、方法、仪表、能力、素质等各个方面。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举止和工作创新能力。

2. 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 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变成了接受知识的工具。要想打造高中历史高效课堂, 教师必须由“主体”向“主导”转变, 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侧重点应在启发思维、破解难题、授之以渔、解疑释惑的“导”上, 让自由民主、畅所欲言、表现自我成为学生上课的一种常态。

3. 强化教学过程的平等关系

包括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平等关系两个方面。在强化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关系方面, 要突出教师的“组织艺术”。教师在设计主题、内容、形式、方法、模式等方面应多征求、倾听、吸纳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 强化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强化学生与学生的平等关系时, 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平等、互信、协作的人际关系, 每个学生都可以发表不同想法和见解, 对于别人认为错误的见解“有则改之, 无则加勉”。

二、激发学生学乐精神

“学乐”是把学习当作快乐的事, 是一种精神;“乐学”则是乐于学习, 是一种态度。两者具有内在的联系。“学乐”是“乐学”的基础, “乐学”是“学乐”的结果。建立高中历史高效课堂, 就要积极推动教学模式创新, 着力激发学生的“学乐”精神, 强化学生的“乐学”态度。

1. 争议教学

高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 质疑心理相对比较强。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积极开展“争议教学”, 多为学生提出有争议的问题, 满足学生的质疑欲望。比如, 关于“鸦片战争”的教学, 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鸦片战争到底是军事战争还是商业战争?”再比如, 关于李鸿章这一历史人物, 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李鸿章到底是爱国还是卖国呢?”这种“争议教学”能够“迎合”学生的质疑心理, 对于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研究能力以及激发学生勇于求真、敢于质疑、乐于探究的精神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演讲教学

教师要充分利用历史教材的故事、典故、人物较多的独特优势。演讲教学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提升教学震撼力、强化学生记忆力。比如, 在进行“国共的十年对峙”“红军长征”的教学时, 教师可以用演讲的方式, 引用毛泽东《长征》这首诗来开场:“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演讲教学能够很容易地抓住学生的兴奋点, 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3. 情感教学

著名的教育家卡斯特金曾说过:“未经过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 将使人变得冷漠, 由于他不能拨动人的心弦, 很快就会被遗忘。”因此, 教师必须正确处理好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的关系, 充分领会教材内容的情感因素, 让自己深深地融入教材内容里面, 发自内心的被感染、感动、感化, 并在教学过程中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 以此来感动学生。使师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形成共振, 共同达到“入其境, 会其意”的教学、学习境界。比如, 在讲述“鸦片战争”时, 要用低沉的声音、较慢的语速充分表达对于鸦片战争对国家、人民的危害的悲痛之情。

三、创新课堂互动模式

营造课堂互动氛围, 建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多向互动机制, 是提升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效果的重要载体。这种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进而提升教学效率。

1. 影音互动

历史课都是对“过去”进行讲解, 历史环境与现实环境千差万别, 很多内容学生无法理解, 都要靠记忆进行学习。通过黑板、粉笔进行教学则更显呆板、枯燥和乏味。因此, 教师在做好“板书”等传统教学模式创新的基础上, 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影音优势, 把多媒体引入历史课堂, 使学生通过多媒体与过去、历史互动, 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2. 提问互动

提问互动是建立在师生和谐平等基础上的创新模式, 主要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提问与解答的多层次互动。教师向学生提问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差异、独特性等特点。因生制宜, 因时制宜, 因地制宜。同时, 要积极鼓励学生在疑难问题上主动向老师提问, 在学习过程中要多进行交流提问, 教师则要给予必要的指导。

3. 讨论互动

将公务员面试、干部遴选面试中“无领导小组讨论”模式引入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当中,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重点要针对历史课本中的主要知识点开展“小组讨论”, 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教材、查阅资料、分析提炼。课堂上学生可以站在不同的立场和角度, 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由专人整理后向全班同学阐述观点。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 正确的给予肯定, 错误的给予指出并阐述理由。这种方法, 不仅能够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和文字综合能力, 可谓“一举多得”。

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是提高历史教学水平的重要方法, 抓好创设和谐师生关系、激发学生乐学精神、创新课堂互动模式三个关键环节, 有利于增强高效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能力, 对于推动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和全面推广, 建立高效课堂已成为广泛共识。本文从创造和谐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乐精神、创新课堂互动模式三个关键环节入手, 对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进行探析, 力求打开一条新的教学思路。

关键词: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探析

参考文献

[1]翟群娣.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构建尝试[J].中学课程辅导, 2013 (5) .

[2]周必江.关于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 (36) .

[3]张敏.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探究[J].新课程学习, 2011 (11) .

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方法探究 篇5

摘 要:对高中学生来说,学习历史可以帮助他们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历史教学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课程之一,另外,“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高中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习生活方式,让学生明智。因此,高中历史老师应找出有效历史教学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

关键词:高中历史;高效课堂;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19-004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19.026

一、高中历史知识教学面临的困境

(一)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学生对一个学科能否有一个端正的学习态度也对学生该学科的成绩有着重要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对某学科的成绩起着决定作用。因此老师应该时刻注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端正对历史知识学习的态度,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二)学生对历史知识记忆缺少兴趣

通过对高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很多的学生都认为历史知识是一门非常枯燥的学科,对历史知识学习提不起兴趣。缺乏历史学习激情的结果就是历史成绩一直没有提升不说,有时甚至还会下降。历史知识学习不只是通过记忆就能获得好的结果,它更侧重的是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学生在进行历史知识学习时要通过不断地对过去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温故而知新;加之传统的教学灌输模式对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产生消极影响。

(三)教学的核心方向尚不明确

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各个方面都有对历史知识的巨大需求。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逐渐脱离现实。高中历史教学的定位也缺乏明确的定位,使历史教学的学科与社会现实不能充分融合,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不能得到有效保障。

(四)教学观念落后

在??践教学中,人们注重历史记忆的培养,但对学生的理解、表述等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导致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下降,逐渐成为“死记硬背”教学的老路。主要原因是教师更注重知识点背诵,对学生表达和使用历史知识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

(五)教学方法缺乏实践

在实践中,人们发现“填鸭式教学”一直是主要的教学方法,教学的主要方向都是知识传授和应对考试的能力,并通过成绩来衡量学生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和模式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学生的学习被动。

二、提高历史课堂效率的方法

(一)介绍历史背景

历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提醒学生联系时代背景,分析了相关问题的原因和影响。教师还应该注意教学场景的设置,让学生根据演示图像数据分析相关主题的历史情况、历史事件的意义等等。例如,有关于义和团运动的研究,教师可以引入社会和政治形势下人民的生活条件和文化水平等等;如西方传教士被允许在中国传教和教会的建立,西方传教士和中国的信徒,不受清政府管辖,以及一些不好的基督徒压迫人民,但由于教会的治外法权普通人不能得到公平的法律处理,造成人民的仇外心理,加上有许多谣言诋毁西方社会,便有了义和团战斗。义和团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帝国主义的傲慢的打击,分裂了帝国主义侵略企图用宗教的目的,展示了中国人民的精神,促进了中国人民反抗的精神觉醒。因此,历史背景的引入,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看似不可思议的事物,理解历史事件的原因――考虑到时间背景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在讲有关黄帝、炎帝与中华民族形成的一课内容,大禹治水的故事体现了远古人类敢于开拓冒险、积极进取、团结协作、为民造福的精神。

(二)创造问题,鼓励课堂讨论

历史老师在课堂上提出了一个问题,让学生们讨论不仅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能锻炼学生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兴趣和历史意义。对历史的研究不能大声朗读,也不能一味背诵。教师应注意改变教学的方法,设计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以激发学生讨论问题的欲望。如果老师让学生讨论为什么现代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有不同的结果,高中学生可以从两国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进行讨论;在十四年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做出的贡献都有哪些?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取得了什么样的胜利?通过思考和讨论这些问题,高中学生的现实不仅可以了解历史事件,更多的学生可以人感受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教师也可以借此机会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高中学生的爱国情感,让学生努力学习,为建设更美好的家园而努力。高中学生通过讨论,可以对特定的历史事件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能够让学生思维的高度升华。此外,热烈的讨论有利于学生的自由表达和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的锻炼,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强调预先的学习和复习回顾

上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对任何科目都很重要,对高中历史也很重要。课前预习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后复习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课堂学习知识,更有力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体系。高中历史老师可以鼓励高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更感兴趣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预习和课后评论,如在第一次鸦片战争这部分――林则徐虎门销烟,高中学生可以收集感兴趣的历史人物的相关信息,尝试分析什么样的生活经历使林则徐完成了虎门销烟这个壮举。高中生对一些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了解会使更加喜欢历史这一学科,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对历史的好奇心,主动学习和理解历史,所以高中学生成绩的历史将会提高,学生积累更多的历史知识就会更渴望在课堂上发言,历史课堂将会更加高效。

三、结语

“读史使人有智慧”,通过对历史的研究,高中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高中历史教师应让学生明白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尊重历史,通过教学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构建高效课堂,让学生积极开展历史研究和探索,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综合素质,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建构 篇6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课堂生成

当前,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新课程的理念逐渐被广大教师接受,素质教育、高效教育等字眼也逐渐被广大教师所认识。但是,仔细想想,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贯彻新课改理念了吗?我们的教学是高效的吗?恐怕会有很多教师都会摇头。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或多或少地还存在着穿“新衣”演“旧戏”的现象,自觉不自觉地把新课程装进了“应试教育”的“笼子”里,只留下新课改理念的空壳,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或无效。在这种状况下,我们更有必要探究一下如何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下面笔者就结合高中历史学科特点和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乐学的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被动接受知识,全无兴趣可言。新课标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有明显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会提高。针对高中历史课程特点,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深挖教材中的趣味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利用情境导入

良好的课堂导入能够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心,使其集中精力。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善于在课堂教学的开始阶段就巧设一个扣人心弦的“开场白”,这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情境教学法就是一个很有效的导入方法。教师可以用丰富而生动的语言描述历史上的动人故事以及刀光剑影的壮观场面,尽情地展现历史本身的魅力,紧紧吸引学生,使其急切地知道后面要发生什么,以及与此相关的都有哪些内容。教师还可以有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一个场面宏大、内容丰富,集声音、图像、文字等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环境,让学生走进历史、亲历“历史”,这必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其积极思维并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2.采用新奇的教学方式

喜欢新奇是人的共同心理,更是青少年的主要心理特征。在教学中,如果教师每次的授课方式都是介绍背景、讲解内容、总结影响等,学生一定会感到没有新意,即使是新事件、新内容也很难让学生产生新奇感。如果教师能够改变这种教学模式,结合教学内容变换一下呈现方式,即使是平常的事件、学生熟悉的内容,也能够让他们眼前一亮,产生新奇感,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笔者在带领学生复习《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一课的时候,就采用“角色扮演”法。首先让学生回顾一下基本的史实,提醒他们应该注意的关键点。然后让学生分为4组分别代表英、美、法、德四个国家,经过几分钟的准备,每个小组推选出一个同学扮演本国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来介绍自己的权力、职能和本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学生个个激动万分,发言积极,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复习并巩固了基本知识。另外,笔者还经常让学生利用课前两分钟时间进行演讲活动,让学生提前搜集好资料,做好充分的准备,上台讲讲和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或者历史故事。这样,既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3.以史为鉴,让学生积极地关注社会现实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满腔热血,激情澎湃,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对国家大事很感兴趣。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适当地引导学生注意将历史知识与时代潮流相结合,揭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让学生能以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进而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现实,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及时把握生成,构建灵动的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课堂上,即使再优秀的教师也不可能预设到所有问题的发生。从某个意义上说,课堂教学的真正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因此,教师就要注意灵活掌握情况,遇到没有预设到的问题时,也能够保持镇静,从容应对,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用心倾听,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并适时引导和鼓励学生,让他们体会到成功带来的乐趣。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是全身心地投入,他们已经不只是在进行教学活动,更重要的是在感受课堂上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发展,教师的劳动也会绽放创造的光芒,这样的课堂也必定是高效的课堂。

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篇7

一、新课改后高中历史高效性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历史知识属于凝固性知识点, 也就是过去发生的、已成为不可更改的事实, 照搬课本教学会很枯燥乏味, 教师和学生积极性都很低。所以, 根据高中新课改要求, 历史教学需要将历史课堂转化为实践的、生动的、感性和感知的认识活动。而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和思想互动过程, 也是新思想诞生的必要基础。所谓高效教学, 就是要求学生主动、热情地学习和思考, 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从历史课程教学目标来分析, 明确教学目标是展开教学的前提。学生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互相交流能够解决的问题应该规划到学生自学范畴, 疑难知识点应作为精讲精练主要内容, 如果有剩余时间, 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意愿, 学习相关课外资料。课堂有效性得到保障的同时, 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获得额外知识, 做到教学的有的放矢, 并改善课堂氛围。

二、转换师生角色,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中新课改要求促进师生之间合作交流, 更要体现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增强互动交流的可能性, 在教学中共同进步, 这也是教师和学生课堂角色转换的体现。教师和学生共同促进学习发展, 能够打破传统“教师讲, 学生听”的教学模式, 注重师生互动, 学生间互动。例如:在孙中山辛亥革命历史内容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结合近现代事件, 采用多媒体教学, 引导学生学习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其对中国近现代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学生相应地展开讨论, 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反映的疑点进行“反问式”解决, 学生的主观思考就会得到充分活跃表现, 他们对课本知识的掌握也更加扎实。

三、建立新的教学关系

(一) 服务于课堂

教师的第一服务对象是学生。教师不但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还要为学生提供学习技巧服务。而服务标准划分可根据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教学态度、仪表和方法等。它要求教师有端正的行为举止、积极的工作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 强化教学平等关系

教学平等关系不但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课堂上, 还要体现在课后, 它包括学生和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历史教学在设计主题、形式和模式上应该更集中体现出学生意愿, 跟进时代潮流化教学。例如:视频教学、生活化教学等。教师应多吸纳、征求和倾听学生真实的建议和想法, 强化学生的参与和主观意识。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协作、平等、相互信任的师生、生生关系, 有利于增进课堂教学效率。

四、灵活运用教学方式

(一) 情境式教学

情境式教学主要对历史教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设计, 围绕整个课堂教学有效性展开, 增强学生对重点知识的记忆和主动学习的意识, 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例如:郭沫若《马克思进文庙》一文中的历史背景是什么?看似是文学作品的解读, 但是经分析发现, 其还是个历史问题。在新文化运动中, 各种思想传入中国, 包括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真正传播开来。问题设计新鲜生动, 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高, 并高效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做到了两全其美。

(二) 学古至今, 全面教学

历史教学应采用积极的教学方式, 指导学生以史为鉴, 联系国际热点问题、焦点问题, 并积极探索分析和提出解决问题建议。教师应从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入手, 积极引导时事和思想教育, 既满足教学规律, 也让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更加积极地接受知识。

(三) 演讲式教学

历史教材典故、历史故事和人物都具有典型特点。教师要充分利用历史教材进行演讲式教学。例如, 引用《长征》作为演讲的开场白: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从而开始对国共十年对峙、红军长征进行教学, 可以强化历史学习记忆力, 提升教学效果。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 学习热情大大增强, 学习效率得到提升。

(四) 针对性的指导教学

在历史复习教学中, 教师应该集中引导学生发挥出“非智力因素”, 不能盲目地进行题海战术, 而要有效处理讲授和练习相结合的方式。例如:三讲三练, 即讲得精 (重点突出, 夯实基础) 、讲得巧 (能够独立解决问题) 、讲得妙 (难点题的点拨) , 与之对应的是多练、精炼和巧练, 做到举一反三, 善于发掘解决技巧、温故知新等方法。

浅议高中历史高效课堂建设 篇8

一、深化背景, 构建体系

历史课堂的活力, 不是强调学生一味地参与, 基本的学习技能和方法依然需要。学习任何学科都要掌握系统知识, 这是提高能力的基础, 如没有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何谈运用知识解答问题呢?新课程下的历史教材知识点较多, 有学生说:这里也要记, 那里也要记, 最后自己的记忆支离破碎。这当然是学习的大障碍, 所以教给他们掌握知识的方法尤为重要。

1. 深化背景, 自然串线。

新课程时空跨度大, 使学生对于背景容易错乱, 所以要求学生学会深化背景, 明了不同时代的特点, 使知识自然连贯起来。另外, 为了激发探究兴趣, 创设情境, 把学生带入某种心理体验, 学会自觉地对人物和事件时代背景进行把握, 自我入戏, 做真正的历史的主宰者, 亲身去体会时代特点、时代要求, 这也是在解题中运用得最多的方法。

2. 有纲有目, 构建体系。

准确了解教材章节, 以及每一章节在知识体系中的位置, 理清历史的脉络。比如在学习必修一第十六课《抗日战争》时, 以日本的侵略作为引线, 掌握基本知识的突破口就在背景。日本侵略分为两个阶段:局部侵华和全面侵华;全面侵华时期侵华政策也是两个阶段:从速亡中国、向正面战场的大规模进攻到对国民党基本停止大面积进攻、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主要打击敌后战场;这些变化过程明显受到国际反法西斯形势发展的影响;而国共两党的合作抗日由于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的并存, 认为合作不可能一帆风顺。在掌握了本节基本框架背景的前提下, 以“和而不同”来构建知识体系便显得更加容易、更加自然、更加鲜活。如下:

“合”:合作。

(1) 原因:民族矛盾继续激化

A.七七事变:中共热烈, 蒋仍然犹豫。

B.八一三事变:蒋决心抗战, 合作得以实现。

(2) 过程

A.初步形成:民族矛盾的变化——救亡运动的发展——西安事变。

B.正式建立:a.军队合:共产党放弃军队独立编制。

不同:独立指挥。

b.政府合:共产党放弃国号 (回顾红色政府) 。

不同:两个不同性质政权的相互独立。

“不同”:两种相互配合又各自独立的抗战。

(1) 国民党 (前期积极) :A.片面抗战路线。

B.正面战场的抗战。

C.指导思想:速胜、速亡论。

(2) 共产党 (洛川会议) :A.全面抗战。

B.敌后战场的抗战。

C.指导思想:持久战 (国情分析法与国际互动分析法) 。

二、问题诱导, 激活课堂

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 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兴趣是思维的动因, 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问题相结合, 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带着问题探究, 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新课程的历史课堂, 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将问题作为知识建构的载体, 以整体设计的一系列问题将整个教学过程有机串联, 以教师的问题诱发学生的问题, 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力, 诱发学生的深层次思考, 在质疑和解疑中发展思维能力。

首先, 教师的语言必须生动。教师的语言是师生传达情感的中枢, 教师要巧妙地使用语言, 或幽默, 或严肃, 或轻松……都在传达一种情境, 一种沟通。其次, 问题的设置必须抓住学生的思维, 必须是有价值的问题, 就像一个优秀的主持人, 是把观众不自觉地带进状态。一个个问题, 环环相扣, 自然就成了这节课的主线。再次, 适时的选择材料, 让学生自己找问题, 互问互答, 鼓励他们大胆质疑, 自主探索, 激发年轻人的探索精神, 也就是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例如, 在高三教学中讲解德国近现代史上的分裂与统一专题时, 我们可以通过问题设计, 放手让学生去分析各历史现象间的关系, 准确把握专题知识结构。

1. 近代史上德意志的分裂造成什么严重后果?这一后果说明19世纪中期德意志历史的中心课题是什么?

2. 德意志统一的道路将如何继续?谁将承担起这个历史的重任?

3. 和平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 而俾斯麦以铁血政策、战争方式完成德意志的统一, 我们又该如何看待?

4.20世纪中期德国的再次分裂是如何发生的?此次分裂持续了多少年?又是如何解决的?

5. 回顾近现代历史还有哪个国家也曾面临严重的国家分裂, 它又是如何解决国家分裂问题的?

6. 当今中国也存在分裂与统一的现实课题, 结合德国近现代历史, 我们该如何看待国家分裂与统一的问题?

这些富有“悬念”的一连串问题, 一方面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增加学生对历史课的期待, 另一方面起到承上启下、理顺教学结构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 “悬念”的制造使课堂教学的内容开放、时空开放, 引起学生认知思维的强烈冲突,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三、学会迁移, 感悟历史

阿尔文·托夫勒说过,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教会迁移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它不仅有助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而且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历史教学中的迁移应结合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特点、历史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的关系、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来进行。教师通过运用课本知识的扩充、不同学科相关知识沟联、与现实社会的联系等知识的迁移教学, 既能充实课堂内容, 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又能多维地发挥历史魅力。

历史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孤立存在, 而是纵横联系互为因果的。正因如此, 历史的发展有纵横两大坐标:“纵向比较主要从时间角度, 对同一民族、不同区域、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段、不同发展层次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横向比较主要从空间角度, 对不同民族、同一区域、不同国家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学习历史必须瞻前顾后、顺推逆溯。比如在学习必修一第六单元《现代中国民主政治》时, 我引导学生追溯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回顾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反封建、求民主而进行的斗争与探索,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立的必然性和特殊性, 学生就从整体上把握了我国从专制到民主, 从人治到法制的过程。这是纵向联系;在分析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时, 点拨学生回忆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知识, 充分调动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关注, 在对中外典型政治体例的对比分析中彰显中国社会主义的民主特色。这是横向比较。纵横联系, 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有效迁移, 既可“温故而知新”, 又有利于新问题的理解与解决。

还有一种迁移, 我认为应综合运用知识, 不拘泥于历史。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综合性, 无所不包, 无所不及, 俗话说, 文史不分家, 历史的很多知识和语文联系紧密, 尤其是古代史部分, 广泛的古诗、文言文等材料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看文学, 从文学的角度去看历史。比如讲到中国古代的商业, 联系《木兰诗》中“东市买骏马, 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市”的特点;讲到南北朝佛教盛行, 运用“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例子能让学生体会到一种“一举两得”的快感, 也就提高兴趣。学生综合知识的积累和在历史学习中的运用, 都将大大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迁移能力, 使他们在历史学习中体验到更多的快乐。

四、师生互动, 精神升华

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 如果没有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往, 教育的实质就缺乏了, 就会影响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活。随着新课程改革和小班化教学模式的不断推进和发展, 建立良好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是教育教学产生效能的关键。

“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但“尊”不是怕, 是“敬”, 是“爱”, 是新时代课堂上下师生关系的一种和谐。新课程要求教师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处理好教与学的关键。老师应该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 把重心下移, 师生互动, 不耻下问, 教学相长。学生渴望平等, 渴望认可, 尤其是来自于老师的。做到“良师”兼“益友”, 学生才能摆脱约束, 大胆沟通, 大胆质疑, 大胆创新。

年轻老师总能和学生打成一片, 更受学生喜爱。他们虽然经验少, 但他们的课堂往往更充满激情和活力。究其原因, 主要有两点:首先他们的观念不容易受旧思想约束, 放得更开。课堂对他们来说就是新的, 不断追求和不断探索的精神更足。其次就是他们的师生关系更加融洽自然, 平等民主。在轻松和谐中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教学效果自然更好。所以教师无论教龄长短, 保持一种年轻的心态, 真心地去融入学生, 了解他们的想法, 感受他们的思想, 多给自己和学生交流的机会, 对于老师来说何尝不是一种收获呢?平等不代表不尊重, 当老师真正放下了大架子, 真正拉近了师生的距离, 老师得到的“尊”来自于学生心底, 而学生得到的却是这个和谐氛围带给他们的知识和能力。

最后, 学史明智, 得到精神的升华, 才是最大的收获和快乐。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情感的诱导, 沟通学史的感悟, 联系当今社会的现实, 使他们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 精神的健康和成熟才是“育人”终极的目标, 毕竟不可能人人都步入自己心仪的高校大学, 但肯定人人步入社会, 精神健康和强大才能成为真正的栋梁。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学生学。”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课堂是以人为本的课堂,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他们动起来, 课堂才充满活力;他们真正成长, 课堂才充满生机;他们心智的健康和成熟, 才真正有利于社会。师生共做新课程改革的弄潮儿, 在孜孜追求中体验探索的乐趣, 在收获成功中总结成功的精髓, 让历史课堂生机盎然, 永远春天。

摘要:判断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是否高效, 不能只看学生成绩是否优秀, 更重要的是看课堂教学是否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健全发展。在高中历史课堂上通过建构框架体系、诱导问题探究、迁移历史知识、活化师生互动等方面的探索和尝试, 可以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金成林, 伍尧主编.陶行知全集 (第一卷) [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1:22.

[2]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2.

[3]黄淑贤.让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充满活力[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1, 25 (1) :66-68.

如何塑造高中历史的高效课堂 篇9

一、了解学生的经验、需求和差异

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经验,需求和学生的差异,分析学生在旧知识学习中所掌握的方法提供的支撑,对学生可能达到的水平进行估计,客观分析学生的实际反应和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进入课堂前的起始状态和走出课堂后的终结状态的发生,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变化。

二、开发和利用学生本身存在的潜能

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可以开发的潜能,提供每个学生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使学生的各种潜在能力得以展现。 教师制造学习氛围,使学生充分展现自身的价值,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和提升学生的发展需求,促使学生的潜在发展的可能性转化成现实发展的确定性。为学生多种发展可能性的实现创设条件和提供平台。教师不仅要相信学生有可以开发的潜能存在,还要将学生的多种潜在可能视为教学的资源和财富加以开发和利用,把他们身上存在的多种潜在的可能变成现实的发展。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估计学生在教学中潜在的可能状态,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

三、承认学生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推动课堂教学不断发展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学生在其发展过程中会呈现出独特性,学生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不同,形成了独特的个性。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学生的差异越来越来大。我们应把学生置于社会时代、文化背景、生活环境来考查,从学生的各种状态中做出正确的解读,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差异,唯有对学生个体情况的正确分析,教师才有可能在教学设计中根据不同学生已有的基础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把学生个体差异作为教学资源,凸显人的发展价值,有针对性的教学,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和提升。

承认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是推动课堂教学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生不可能以同样的速度,沿着同一路径到达相同的终点,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人,都具有自身独特的个性,教育中的完全趋同是不可能的,它会妨碍相当部分学生的发展,教师应有积极主动地激活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通过教师重组,把差异变成新的共同资源,并加以合理利用。根据学生的多种状态与具体情境,通过多元的互动形式,使资源围绕课堂教学主题发挥作用,教学实践活动的丰富、复杂性不仅给教师提供了创造和发展的空间,同时也提出了挑战,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独特的个性,通过对学生具体情况的正确解读,才有可能在丰富复杂的具体情境中表现出灵活的教学智慧,从而形成智慧灵动的课堂教学。

学生个体的已有经验和学习需求,学习能力和学习困难是教师研究学生的内容,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个体差异以及他们在学习潜在的多种可能,设计出师生资源共享和互动灵活的教学过程,通过多种形式的互动促进不同学生知识和经验之间的共享和互补。

四、重视学习的主动性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学生的成长是通过主动参与实现的。教师可以促进学生的成长,但不可以代替学生的成长,如果没有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积极主动参与,靠反复强化来维持学习活动并产生学习效果,其后果是学习质量降低,并且压抑学生的发展,学生已有的知识、个体经验和个体差异等反映的是他们进入新知识学习前的真实状态,是教学得以展开的基础性资源。以前课堂教学是沿着教师预设的轨道行进,学生被动地跟着教师走,教师过于重视以符号系统形式保存、积累下来的社会知识,只关注现成知识的传递,忽视社会知识的个人化,忽视学生从自己的个人经验中以自下而上的方式不断地提炼抽象形成知识的过程。因此,学生个体的学习的主动性就没能充分地得到老师的重视,学生学习高中历史的主动性没调动起来,紧靠老师在课堂上的独立讲解,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是不会很好地提高的,甚至都不能提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果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没有兴趣,还谈何提高历史成绩? 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观体验,以及自己从实践中获取的生活经验往往被掩盖在知识概念体系之外。学生很难从自己的个体经验出发,参与到知识符号背后的实践活动之中,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广泛、便捷。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并将学生的个体经验作为基础性资源加以有效地利用。学生的主动性在其成长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教师唤起学生的主动性, 学生就会创造性地实现目标,形成对人生、世界的丰富认识。

五、放大个体经验的正面效应

高中学生所具有的个体经验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比较丰富,但是对于高中历史课的学习来说,很有可能会产生十分积极的正面效应,也有可能产生负面的影响。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历史教材的具体内容,尽量减少学生的个体经验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放大学生个体经验对高中历史学习的正面效应。这就要求高中的历史教师应从学生的已有知识与个体经验出发对学生进行教学,为高中学生新知识的学习搭建坚实的平台,为学生新知识的内化提供感性的支撑。 在当今时代的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强调学生个体的主体作用,在历史的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积极作用,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对学生已有经验的解读和分析,已显得十分重要和急迫。

高中历史高效课堂 篇10

一、现阶段中学生的群体特征

现阶段的高中学生, 多为95后的孩子。相对于80后, 他们的思维更为活跃, 个性更为鲜明, 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 独——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他们没有兄弟姐妹的竞争, 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从小到大多数愿望都可以得到满足, 养成了孩子过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情, 在与人交往中多以自己的主观意识作为标准, 缺乏协作与团队意识。在学校教育中, 教师更重视的是文化的灌输和知识的学习, 常常忽略了孩子人际交往和协作精神的培养。体验式的课堂, 能逐渐让孩子在学到知识的同时, 通过与其他同学的沟通与合作, 感受团队的力量, 从而培养孩子人际交往的能力。

第二, 新——现在的中学生生活在一个网络空前发达和信息大爆炸的时代, 同样的年龄阶段, 当80后还在听广播、看电视的时候, “90后”已经坐在电脑前玩游戏、网络聊天了;80后的孩子只能通过阅读图书报刊才能得到的信息, “90后”通过网络唾手可得。各色各样新鲜事物的层出不穷, 电子产品的迅速更新换代, 都使“90后”孩子的视野更为开阔, 也更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比起纸质的书籍, 动漫, 互联网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而对于那些他们认为老套和枯燥的事物, 只会让他们听而不闻或自动屏蔽。这就需要运用更为新鲜的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他们通过体验掌握知识, 提高学习成绩。

第三, “熟”——表面上的“小大人”, 人知我知人不知我亦知。当今的中国, 社会经济迅猛发展, 中西文化相互渗透, 传播媒介日益发达, 这种种印记明显的反映在“90后”孩子的身上, 他们更早的了解了社会, 也看似更早的步入成人化。从大自然到宇宙万物, 他们好像无所不知, 然而只要进一步进行探讨, 你就会发现他们的所谓成熟, 还只停留在表面, 实际心智并不成熟, 加上传统文化底蕴的不足, 使得他们只是知道 “面子”却不一定了解“里子”。就好比他们以为看《甄嬛传》了解了一段历史, 却不能分辨野史与正史, 无法判断哪些是真正的史实, 哪些是电视剧的杜撰, 这就更需要家长和老师的正确引导。

二、体验式教学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

历史作为人文科学学科与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学科在教学方法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不能像自然科学学科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和实验等方式得到结果加以观察。历史学科独有的特点使教师更加有运用体验式教学的必要性。笔者在课堂中尝试运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第一, 时间树教学法。

时间是历史学科的骨架。历史是一条由一个个时间点连成的线, 这条线穿起了无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因此, 学习历史就不能孤立考察单个事件, 而要动态的分析它的前因、后果和影响。对历史时间掌握也就成为学好历史的关键。然而, 现在的学生往往无法将历史时间穿起来, 系统掌握历史知识就更无从谈起, 有的学生甚至直到高中毕业都不能把中国历史朝代表完整的说下来, 这不能不说是历史教学的失败。笔者在教学中, 运用栽树教学法帮助学生记忆历史时间, 形成多维的时间意识。以中国古代历史学习为例, 我让学生在黑板上画下一棵“时间树”, 代表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历史, 树的每个枝杈分别代表各个朝代;然后将学生分成几个组, 每个小组会分到固定颜色的贴纸代表树叶, 每节课学生会将所学到的重要时间和事件记录在树叶上, 下课前2分钟进行抢答竞赛, 答对的小组会将相应的树叶贴在“时间树”上, 一段时间后进行一次小结, 胜利的小组会赢得小奖品作为鼓励。除了中国古代历史的时间树以外, 还有, 中国近现代史时间树, 世界历史时间树等等, 这样, 一个学期下来, 班级里各种“时间树”上枝繁叶茂, 学生们对历史时间和事件之间的联系有了直观的认识。除了“时间树”外, 我还让学生绘制了“事件树”“战争树”和“诸子百家树”等等, 栽树法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和积极参与的意识。一个学生跟我说:“老师, 您帮助我们栽的这片树林让我觉学习历史是件轻松又快乐的事情。”

第二, 历史重现法。

史实是历史学科的基础。历史课所讲授的内容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是不可逆的, 其中充满着各种偶然与必然, 不能通过实验来观察结果, 具有更强的抽象性, 需要学生去想象。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通常用语言来进行描述, 然而无论再怎么生动的语言也无法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事件发生当时的情景。庞大史实数量使学生疲于想象和记忆, 以致最终游离于课堂之外。因此, 我们经常发现明明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的最基本的史实, 到了高中学生仍然没有掌握。有的学生竟然不知道鸦片战争是哪国发动的, 抗日战争进行了多长时间。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去重现历史, 让他们在自己构建的历史情境中掌握史实。例如, 在讲授《祖国统一大业》一课时, 我将学生分成5个组, 每组选出导演、编剧、演员、服装、道具等, 课前对学生进行任务布置, 让各小组分别将本课涉及的内容用表演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 学生们积极的进行提前预习, 主动参与讨论和策划, 其中一个小组为了演出撒切尔夫人跌倒的样子还专门跟妈妈借来了高跟鞋;另一个小组则采取反串的方式扮演连战夫妇, 学生们的参与积极性异常高涨。小组表演时, 全班的注意力都非常集中, 小组演出结束, 我会适时的加以点评, 并提出与本课考察内容相关的问题, 全班进行回答和讨论, 课堂气氛十分热烈。除了表演的方式, 利用多媒体影像也可以帮助学生重现历史, 这就要选择既能反映史实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影像, 例如, 在讲到《近代的维新变法思想》一课时, 我找来近一段时间学生非常喜欢的电视剧《大太监》的两段视频, 其中一段是奕欣给慈禧献上自行车要求推行洋务运动的片段;另一条是慈禧抵制洋务运动的片段, 然后向学生提问:“这里的‘我大清国富民强, 又何须效仿蛮夷’说明了什么?代表了哪些人?”“奕献自行车为了什么?他代表了哪些人?”“你们同意哪一派的看法?”由此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展开本课的主要内容。在运用此类影像的同时也要跟学生强调, 影视作品为了戏剧效果经常会将一些人物进行美化, 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学习历史来还原真相, 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真相的兴趣。此类的教学实例还有很多, 通过亲身参与与互动, 史实被较为直观的呈现出来, 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 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也比较扎实。

第三, 角色互换法。

互动是上好历史课的法宝。历史课堂中, 老师和学生的位置不是亘古不变的, 在很多情况下, 把讲台交给学生, 或者加入到学生的中去, 可以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例如, 在讲授《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时, 依然以分组的方式进行, 分别让各小组讲解从汉到元主要政治制度, 要求在限定的时间内, 且每组至少要出三人以上, 可以利用课件、视频等多媒体, 最后要提出与所讲内容相关问题, 由其他组同学来回答, 而我则会随机加到其中一组当中去听讲, 帮助他们准备讲课所需要的资料, 还会参与回答问题。这样, “小老师们”通过备课和搜集资料, 在掌握了教材上知识点同时, 还扩展了原有的知识面;而我, 通过认真听讲, 了解哪些内容还需要自己根据教学大纲整理与补充;也通过与学生互动, 掌握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 使他们更好的投入到课堂中。

三、体验式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 教师在历史课堂中的角色。

在体验式课堂中, 学生是主角, 而教师则扮演引导者和观察者的角色。首先, 在分组活动的过程中, 教师需要观察哪些学生积极踊跃, 哪些学生比较安静, 并对小组成员进行微调, 尽可能的让所有学生都被带动并参与进来;其次, 不能只注重课堂体验忽略知识的传授, 我们的学生最终面临是高考, 成绩的提高是体验式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 教师需遵循教学大纲, 适时的对知识进行整合和重点讲解, 避免学生出现知识盲点。

第二, 体验式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首先, 应做好时间管理。对于教师而言, 每一节课只有40分钟的时间,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既完成教学任务又让学生通过体验有所收获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应提前对时间做好预估, 并对课堂进度进行掌控。对学生而言, 体验式课堂对提前预习的要求更高, 学生需要平衡课后预习历史和其他科目的时间;其次, 并不是所有课程都适合于体验式教学, 毕竟学生最终面临的是高考, 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适当的安排授课, 不能过于刻意, 否则会适得其反, 影响教学效果;最后, 学生对体验式教学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教师不能操之过急, 应循序渐进, 帮助学生胜任其主角的角色。

第三, 适度的运用多媒体。

图片、影响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历史, 也是体验式学习的一个重要辅助工具。然而, 多媒体的运用需要适度。如果只是盲目地罗列各种历史图片, 播放各种动画影音, 只会让学生应接不暇, 注意力分散, 从而喧宾夺主, 失去了多媒体运用本来的意义, 也不符合体验式教学的宗旨。

如何塑造高中历史的高效课堂 篇11

【关键词】高中历史;高效课堂;学生潜能;主动性

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教师和学生,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被师生看成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经历,是师生生命的构成部分。

一、了解学生的经验、需求和差异

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经验,需求和学生的差异,分析学生在旧知识学习中所掌握的方法提供的支撑,对学生可能达到的水平进行估计,客观分析学生的实际反应和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进入课堂前的起始状态和走出课堂后的终结状态的发生,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变化。

二、开发和利用学生本身存在的潜能

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可以开发的潜能,提供每个学生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使学生的各种潜在能力得以展现。教师制造学习氛围,使学生充分展现自身的价值,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和提升学生的发展需求,促使学生的潜在发展的可能性转化成现实发展的确定性。为学生多种发展可能性的实现创设条件和提供平台。教师不仅要相信学生有可以开发的潜能存在,还要将学生的多种潜在可能视为教学的资源和财富加以开发和利用,把他们身上存在的多种潜在的可能变成现实的发展。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估计学生在教学中潜在的可能状态,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

三、承认学生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推动课堂教学不断发展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学生在其发展过程中会呈现出独特性,学生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不同,形成了独特的个性。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学生的差异越来越来大。我们应把学生置于社会时代、文化背景、生活环境来考查,从学生的各种状态中做出正确的解读,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差异,唯有对学生个体情况的正确分析,教师才有可能在教学设计中根据不同学生已有的基础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把学生个体差异作为教学资源,凸显人的发展价值,有针对性的教学,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和提升。

承认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是推动课堂教学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生不可能以同样的速度,沿着同一路径到达相同的终点,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人,都具有自身独特的个性,教育中的完全趋同是不可能的,它会妨碍相当部分学生的发展,教师应有积极主动地激活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通过教师重组,把差异变成新的共同资源,并加以合理利用。根据学生的多种状态与具体情境,通过多元的互动形式,使资源围绕课堂教学主题发挥作用,教学实践活动的丰富、复杂性不仅给教师提供了创造和发展的空间,同时也提出了挑战,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独特的个性,通过对学生具体情况的正确解读,才有可能在丰富复杂的具体情境中表现出灵活的教学智慧,从而形成智慧灵动的课堂教学。

学生个体的已有经验和学习需求,学习能力和学习困难是教师研究学生的内容,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个体差异以及他们在学习潜在的多种可能,设计出师生资源共享和互动灵活的教学过程,通过多种形式的互动促进不同学生知识和经验之间的共享和互补。

四、重视学习的主动性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学生的成长是通过主动参与实现的。教师可以促进学生的成长,但不可以代替学生的成长,如果没有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积极主动参与,靠反复强化来维持学习活动并产生学习效果,其后果是学习质量降低,并且压抑学生的发展,学生已有的知识、个体经验和个体差异等反映的是他们进入新知识学习前的真实状态,是教学得以展开的基础性资源。以前课堂教学是沿着教师预设的轨道行进,学生被动地跟着教师走,教师过于重视以符号系统形式保存、积累下来的社会知识,只关注现成知识的传递,忽视社会知识的个人化,忽视学生从自己的个人经验中以自下而上的方式不断地提炼抽象形成知识的过程。因此,学生个体的学习的主动性就没能充分地得到老师的重视,学生学习高中历史的主动性没调动起来,紧靠老师在课堂上的独立讲解,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是不会很好地提高的,甚至都不能提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果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没有兴趣,还谈何提高历史成绩?

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观体验,以及自己从实践中获取的生活经验往往被掩盖在知识概念体系之外。学生很难从自己的个体经验出发,参与到知识符号背后的实践活动之中,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广泛、便捷。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并将学生的个体经验作为基础性资源加以有效地利用。学生的主动性在其成长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教师唤起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就会创造性地实现目标,形成对人生、世界的丰富认识。

五、放大个体经验的正面效应

高中学生所具有的个体经验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比较丰富,但是对于高中历史课的学习来说,很有可能会产生十分积极的正面效应,也有可能产生负面的影响。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历史教材的具体内容,尽量减少学生的个体经验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放大学生个体经验对高中历史学习的正面效应。这就要求高中的历史教师应从学生的已有知识与个体经验出发对学生进行教学,为高中学生新知识的学习搭建坚实的平台,为学生新知识的内化提供感性的支撑。在当今时代的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强调学生个体的主体作用,在历史的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积极作用,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对学生已有经验的解读和分析,已显得十分重要和急迫。

总之,高中的历史教师只有注意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已有经验、个体差异,注意思考学生潜在的多种可能,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存的问题、困难,才有可能在历史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能够根据学生的基础状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从而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秦翠姣.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学生主体地位认识[J].中学教学参考,2012(27)

[2]徐仁云.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历史教学,2003.6

[3]余伟民.历史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构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具体策略 篇12

一、提高课堂导入的有效性,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课堂导入就是指在课堂开始导入新课的手段。俗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导入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眼球, 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学习中来, 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 从而能够产生一堂高质量的历史课。由此可见, 课堂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开始环节, 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 历史教师在教学时应精心准备, 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采用讲故事法, 或是采用提问式, 或是采用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法, 但是不管用哪种导入方法, 都要抓住学生的心理, 循循善诱, 拉开课堂教学的大幕。同时, 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 课堂导入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课堂导入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更快、更好地了解本课学习内容, 进而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集中精力学习。因此, 课堂导入要与本课内容有着密切关系, 所引用的文字材料、图片、声音、影视片段都要符合历史教学目标, 不能牵强附会, 也不能过于追求故事性、趣味性, 而顾此失彼、舍本逐末、离题万里, 那就得不偿失了。

第二, 课堂导入要有趣味性和启迪性。也就是说, 课堂导入要力求新颖、精彩, 使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从而吸引学生的眼球, 使学生能够集中精神投入到学习中来。同时, 课堂导入要有启迪性, 要通过情境的创设或者问题的提出而诱发出学生的好奇心, 让学生主动去探索, 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这样, 学生带着兴趣学习、思考必能取得好的成绩, 提高自己的能力。

第三, 课堂导入要把握好时间。课堂导入仅仅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引子”, 正题在后边, 所以, 教师要把握好课堂导入的时间, 不要喧宾夺主, 时间过长, 一般应控制在3至5分钟内。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营造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

和谐的师生关系、融洽的课堂氛围是建立高效课堂的重要条件。如果师生关系紧张, 课堂氛围刻板, 那么就算是再好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也会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 从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居于主体地位。所以,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所思所想, 一切从学生出发, 按照学生的学习需求去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 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 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 从而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教师不要越俎代庖、指手画脚, 以权威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 这对于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不利的。

第二, 教师要平等待人, 言行举止要具有亲和力。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 一个眼神、一个姿态, 都会对学生造成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而, 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要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 一碗水端平, 不搞差别对待, 不用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面对学生的错误时, 教师要诚恳地帮助学生改正, 但是不能呵斥、贬低, 以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进而影响教学效率。

第三, 师生之间要加强情感交流。情感交流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一堂课中师生之间没有任何的情感交流, 学生的信息不能及时反馈到教师那里, 教师的意图不能被学生很好地理解, 那么这堂课就是不成功的。因此, 教师必须要重视情感交流, 对学生要充满关心和期待, 时刻注意学生的信息反馈, 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在情感上鼓励学生, 使学生在课堂中敢于说话、敢于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独到见解, 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学生不愿意学习历史, 认为历史学科比较枯燥, 那是因为他们没有产生学习兴趣, 一旦他们有了学习兴趣, 也就有了驱动力, 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第一, 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史料, 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历史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史料丰富。史料是学习历史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进而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 教师要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性和启发性的史料作为素材。我们都知道, 史料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 而不是让学生去大量阅读史料和大量做材料解析题, 否则不仅达不到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 甚至可能产生反效果。教材上有许多相关的史料, 这些史料一般是为了说明书本阐述的某个观点, 是经过精心选择的, 是比较贴切的, 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掘、利用这些史料, 让学生对其产生兴趣, 以便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其次, 指导学生分析这些素材, 让学生掌握分析史料的方法, 同时, 让学生领悟历史学习方法。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这些史料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总结, 用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理解历史知识, 进而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形成正确的、高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比如, 在学习抗日战争中国民党政府的态度时, 教师可以补充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后的讲话、“七·七”事变后的庐山讲话与“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的自卫宣言等不同的史料, 然后让学生进行分析、思考、总结, 看看国民党的态度有了什么样的变化,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等等。

上一篇:校园安防监控下一篇:快乐的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