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实践活动

2024-07-26

快乐的实践活动(精选12篇)

快乐的实践活动 篇1

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一些农村学校由于学龄人数的减少而进行校网调整,导致学校校舍闲置,教育资源浪费。 这些闲置的校舍,闲散的教育设施,为新课程的实施开拓了空间。我们通过开设“ 快乐一星期”实践活动课程,充分利用这些闲置的教育资源,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开辟了新的天地。“ 快乐一星期”实践活动课程,就是利用我校附近一所山村学校闲置的校舍,创建“ 生态体验教育基地”,然后组织我校学生到实践基地进行为期一周的实践活动体验,把这一星期打造成为学生“ 自主、自理、实践”的“ 快乐体验周”,让学生在玩中体验快乐,在玩中获取知识,享受童年的乐趣,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因地制宜———建设学生快乐的活动空间

建立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是一个系统问题,根据实际情况确立基地的价值和实用意义,规划基地位置,实践活动内容范围,学生实践活动安排等。 我们根据基地建设要求,相关活动项目资源内容,房屋场地资源实际情况,由内向外,建立学生实践活动空间。

1.给学生腾出活动的空间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活动的地方。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学校环境,学校里的一切资源影响学生的发展。 因此,应根据学校中闲置的教学资源,认真做好分析和加以利用,如根据山区学校教室空间大,用来开展学生喜欢的“ 竹工坊、捣磨坊、泥塑坊”等室内活动项目。

2.为学生拓展活动的空间

这所山村学校地处国家5A级景区———神仙居脚下,具有丰富的自然环境资源和民间传统文化资源。 全乡森林覆盖率达90%,森林茂密,动植物种类繁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乡土传统文化浓厚,民风民俗淳朴,民间传统节日文化( 如大过年、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等) 、饮食文化( 包粽子、捣麻糍) 及手工艺( 如木工、竹编、陶泥等) 独特丰富。 我们以就近、适合的原则,与社会、大自然结合为主展开相关活动,规定相应的活动场景和路径。

二、自主设计———构建亲近自然的活动课程

1.课程的设计思路来源于学生的兴趣。 我们学校的学生虽然都是农家的孩子,但由于家长的溺爱、学业负担过重等各种因素,孩子们缺少从事农事的经历。 对本校四、五、六三个年级近五百位学生的调查发现,只有20%的学生帮助家人干过农活,其中经常会帮助家长干农活的学生不到3%,而对体验生活和农事活动感兴趣的学生达到近90%。 基于这样的情况,我们对“ 快乐一星期”实践活动课程提出了如下的设计思路:打破学生与生活的隔阂,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并参与农事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劳动的艰辛、成长的快乐、收获的喜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2.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参与课程内容设计。 通过座谈、问卷等形式,了解到学生最喜欢的是游戏活动、自然探究、才艺展示、农耕劳作等项目。 对本地的民俗风情、民间传统节日文化、饮食文化及手工艺文化等情况,可向家长进行了解和咨询。 然后,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本地的地域文化资源及教师的特长,学校着手编排“ 快乐一星期”课程内容,确定上午为文化拓展课、下午为实践活动课。 具体安排如表1 所示。

文化拓展课程分为语文、数学和英语,有别于我们一般的文化课学习,而是根据小学生好动爱玩,喜欢在“ 玩中学”“ 玩中练”的心理特点,充分挖掘学科基础里玩的元素,突出趣味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学得活泼,学得自主,快乐发展。

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当地的民风民俗,分为六方面:( 1) 民俗活动。 包括捣麻糍、磨豆腐、包粽子等具体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的体验, 让学生了解过去人们使用的材料和生活方式、民俗食品的制作过程及用途;( 2) 传统游戏。 包括踩高跷、滚铁环、走方格、打驼螺等活动。 通过竞赛、对抗等方式,体验传统游戏带来的快乐,培养竞争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 也包括户外体能锻炼游戏,如野外行军等;( 3)乡土艺术。包括竹艺、陶艺、木艺和石画等制作活动。 体验民间文化的风采,感受乡土艺术的魅力;( 4)户外休闲。 包括游山、玩水、挖野菜、掘竹笋等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感受家乡如画的风景;( 5)农耕劳作。包括蔬菜种植和花草培育。通过耕种活动,让学生掌握常用农具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学习农民亲身体验翻土、播种、施肥、采摘等劳动过程;( 6)自然探究。 包括农作物实验和草药研究,以及进入神仙居景区、淡竹原始森林等地探究植物探秘等,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实践精神。

3.让学生自由选择活动课程。 根据上述课程安排,周一至周四下午,都是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提供活动菜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活动参与,甚至还可以将自己心目中的项目活动添加到活动菜单上。 在参与活动前,由辅导老师和学生一起制定活动计划,准备好活动工具,在活动开展前,预想到活动各环节可能出现的安全因素,防患于未然。 另外,我们还联动家长义工参与其中的活动。 以《 给家长的一封信》 的形式,向家长讲明活动的主旨、内容和条件,并将综合实践活动项目一览表发给家长,组织家长义工参与活动过程。

三、体验生活———探索玩中学练的活动方式

1.生活体验。 根据课程内容进行有机整合,设计成一体化的体验型主题活动单元,如传统活动的体验,集体寄宿自理生活的体验,农耕劳作体验、乡土艺术体验等。 在半天、一天或几天时间内,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性活动。 操作过程是小组合作活动→提出主题→成果展示→目标呈现。

2.童玩休闲。 此类活动主要目的是让孩子能很纯粹的接触自然,放松玩耍。 如传统游戏的玩乐,踩高跷、滚铁环、造房子等传统小游戏,让孩子们享受淳朴的玩耍快乐;比如户外远足的休闲等,让孩子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探密原始森林、挖野菜竹笋、找草药、浅水滩游泳、行军、写生等野外活动。 这是一种融合人与自然的活动,拥抱绿色、回归自然、放松身心这也是现代人的一种时尚和追求。

3.励志修身。 这种活动方式意在锻炼孩子们的意志力和身体素质,如可用木头、绳索搭建一个供学生活动、体验、锻炼的体能乐园,让学生放心、放松、自由地参与体验,通过蹬攀、抓、滑等,让学生的身体得到完全舒展、心灵得到完美陶冶。 又如带孩子进行“ 校内军训”“ 野外行军”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体能。 操作过程是:作出要求→集中训练→分享感受→评价导行。

4.项目探究。 是指通过课程具体问题情景设计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 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如“ 探访石头村”,我们将石头村文化形成项目引导进行探究:( 1) 呈现问题:淡竹乡有一座独特的石头村,简朴典雅,但这些独特的乡村文化没有受到很好的保护,有些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造成难以弥补的遗憾;( 2) 调查研究:了解这些古迹的过去、现状,选一个以小见大的角度,从内到外,发掘其内在的精髓;( 3) 提出方案:提出在新的时代,如何保护历史遗迹的建议和策略;( 4) 评价总结:请每个学生谈谈自己这次活动后的感受。

四、分享快乐———形成相互欣赏的评价机制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主要负责人的领导小组,负责“ 快乐一星期”实践活动的领导、督查和评价工作。 依据民俗活动、传统游戏、乡土艺术、户外休闲、农耕劳作等具体项目组织“ 多元”评价,以释放快乐、分享快乐、感受快乐为主要目的。 从评价形式上看,有个人报告、学生活动小组评定、评价小组综合评定。 从评价方式上看,有成果汇报、作品展示、报告审议、答辩、竞赛等。

1.在活动过程中相互欣赏。 对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评价渗透于活动的各个环节,评价注重分析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不同体验和活动后的感悟或新认识。 活动过程中每一个构思或闪光点, 对于学生自身和辅导老师都必须进行及时评价,学会欣赏别人的长处,使活动在积极有效的状态下进行。 如学生在活动前想到的一个绝妙的主意,或是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某一项活动技能,我们都给予鼓励和赞赏。

2.在成果汇报中分享快乐。 每天下午的“ 快乐一刻”,是学生活动总结与成果汇报的时刻,我们组织学生对自己一天的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谈自己的感受。 要求学生把自己活动过程中感到最快乐的事情说给别人听,与大家分享。 这个时刻,是孩子们最活跃的时候,因为亲身经历了,才有许多话可说。

3.在专项评比中激发动力。 学校及时抓住活动过程中的优秀典型,注意平时的积累,把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作品、活动照片、教学案例等,以文字、图片等形式适时展示出来,让学生、老师、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并相互交流自己的意见。

“ 快乐一星期”实践课程改变了学校单一的知识课程,把实践体验学习课程化,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 让学生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同时,也提高了教师根据乡土资源和学校实际开发课程的能力,增强了实践活动的策划组织能力。

快乐的实践活动 篇2

今天好开心啊!因为我们学校要举办一个社会实践活动——平安训练营。我们收拾好行李,就准备出发去平安训练营了。在车上教官给我们讲述了保护自身安全的重要性,使我们懂得了生命的可贵。

到了目的地,我们纷纷下车,来到了主席台前,就像一群士兵等待教官发放命令。随着教练的一声口令,我们来到了自救训练营,教练给我们认识了不同的灭火器,有泡沫的,干粉的等等。教练还给我们讲解了不同灭火器的使用方法。之后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游戏,就是从每个班里面选出五个同学分别摆出五个红球,用刚才教练教给我们的方法把红球当做火,分别用灭火器喷射红球,射中者为赢,没射中者就算输。我们都做得很好,都按照教练的方法去使用了,都成功的射中了红球。可是在我们训练的过程中,有些同学没有遵守训练规则,有任意走动的,有吃零食的,有说话的,教练非常生气。

后来我们来到包扎训练营,教官用人体模型给我讲了许多包扎的方法,有环形包扎法,帽型包扎法。通过了学习教练就给我们组织了一个伤员包扎比赛。我们分成了几个小组,我代表我们的那个小组参加了比赛。刚开始同学们都不让去参加,可是我坚持要去,并且表现得很有信心,他们同意了。最后我为我们小组赢得了加分,没有让同学失望,我们都很开心。再后来,我们来到了车祸训练营,我们认识了安全锤,教官教了我们如何使用安全锤。此外教官还教会我们一些在车祸发生时的保护自己的动作。

我们休息了几分钟,同学们都纷纷做起了游戏,当我们玩的正起劲的时候,教官把我们带到另外的一个训练营——高楼逃生训练营。教官给我们演练了一下,就让我们三个同学一组分别去尝试,有些同学在尝试训练的时候把肚子给露了出来,真好笑。就这样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高楼逃生的训练。

快乐的实践活动 篇3

【关键字】 完美教育;语言活动;语言发展环境

幼儿语言教育是指通过选取适合幼儿的语言内容和活动方式,发展学前儿童听、说、读、前书写等语言能力,并以此为依托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活动。《纲要》中明确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项领域的教育。”因而要求“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经验,提供语言发展的条件。”

一、在愉快的美术活动中发展幼儿语言综合能力

美术活动是幼儿园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有效开发幼儿的智力,深受幼儿喜欢。幼儿的每一幅作品都是一个创新,从构思到完成犹如一个工程。这一个创新的过程刚好可以综合利用到幼儿语言的发展之中,让幼儿在自己喜欢的活动项目中、在玩乐中学习发展语言能力。因此,在幼儿每次绘画之前我都会让他们来说说:“你想要画什么?”“你想怎么画?”在每次绘画结束我都会留给幼儿充分的时间来交流自己的作品,充分利用美术活动的评价环节来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我还在班级里创设出一块展示栏,来展示幼儿的优秀绘画作品,课后幼儿们会叽叽喳喳地在那里赏评这些优秀的作品。当然这个展览是有局限的,它展出的都是比较优秀的幼儿的作品,为了让更多的幼儿有发展语言的机会,我让他们选出心目中优秀的作品。一下子教室里就热闹起来,他们三三两两地在一起评析着小朋友们的作品。有的说:“我喜欢明明的作品,你看那颜色涂得好好看呀!”有的说:“还是东东的作品好,他画得比较真实。”有的说:“小雪进步可真大,我们得选她的。”……在这样的活动中小朋友们不仅绘画能力得以提升,语言综合能力也得到有效的训练和发展。

二、在愉快的音乐活动中发展幼儿语言综合能力

音乐它不仅是一门听觉艺术,音乐更是一门语言艺术。对于音乐的理解需要良好的音乐听觉能力,而要真正理解音乐是要通过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音乐情绪、情感体验的。在音乐活动中教师不仅要让幼儿学习到音乐知识,同时也应该借用表达音乐情绪与情感体验的契机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幼儿提供一定的语言训练机会,让他们在讨论、争论和创编中互相启发,深入理解音乐内容。如学习“小板凳”歌曲时,让幼儿们说说爸爸妈妈上班去了,我们小朋友要怎样做呢?你又是怎样等爸爸妈妈的呢?上音乐欣赏课更是发展幼儿语言的一个良好的平台,教师可以让孩子们说说:“你听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觉?”“你有什么话要说吗?”这样孩子们在快乐的音乐课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各抒己见,语言能力也在玩乐中得以发展。

三、在愉快的表演活动中发展幼儿语言综合能力

幼儿特别会模仿,也特别喜欢表现自己。故事表演是他们乐于参与的一项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用文学作品中的故事表演来发展幼儿的语言综合能力。如在故事表演“小鸭找朋友”中,着重训练幼儿在需要拒绝别人的邀请的礼貌语言运用。通过故事表演幼儿们学会了“对不起,我不会xx,我不能和你一起玩。”“很失礼,我要xx,我不能陪你xx,我们下次再一起xx。”再如“金花学说话”的表演中,让幼儿明白了礼貌用语的好处,主人公在问路时总是用“喂”、 “嘿”等不礼貌的语言,结果没人理睬他,最后他学会了“你好!”、“请问”、“您能告诉我”等等礼貌用语,人们才告诉他。在这样的寓教于乐的表演中幼儿们学会了一些文明语言体验到了礼貌用语的重要性,明白了只有文明用语才能与别人友好交流,也训练和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能力。

四、在愉快的日常生活中发展幼儿语言综合能力

生活是一个大舞台,生活是语言的源泉,人们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进行交流训练发展语言。幼儿愉快的、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就是他们学习语言的一个巨大“练兵场”,教师要充分挖掘幼儿日常生活中一切可以发展他们语言的“素材”,并充分利用这些“素材”,给孩子们创设说话的情境,训练与发展孩子们的语言综合能力。孩子们对周围的生活永远充满着新鲜感,这样的新鲜感就促使他们有着强烈的表达欲望。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孩子们这一心理特征在生活中引导他们说说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一些事物,让他们在快乐的语言表达中得以发展语言能力。如春天来了,带孩子们到公园、山水之间游玩,让孩子们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幼儿在寻找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的变化,“冰雪融化了,山泉叮咚。”“万物复苏,树木发出了嫩芽,草更绿了。”……秋天带孩子们去秋游,“金灿灿的稻谷,硕果累累。”“枫叶黄了,散落下来,像一把把金色的小扇子。”“有的树叶落下来像小船”“松树叶子反而更绿了,看上去像一顶尖尖的帽子。”孩子们在观察中想象,在想象中议论,及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所见所闻,训练和发展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幼儿每一日的生活都是他们学习语言的有益资源,教师要把握契机,引导幼儿在快乐的生活环境下学习和发展语言。

快乐的实践活动 篇4

一、创设良好的实践活动氛围, 培养少年儿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开展少先队实践活动动中, 首先要重视良好的教育氛围的创设, 提供自主的、充分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 这有利于为儿童营造出一个宽松、自由、民主的心理环境, 帮助他们“身临其境”地体验;有利于让儿童敢想、敢问、敢说、敢动, 发挥灵活敏捷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有利于让儿童始终处于积极参与的状态之中, 促使实践活动的效果真正渗透到每个少年儿童的心灵深处。

同时, 我们还应尊重、信任他们, 学校大队部、班级中队开展的队日活动及实践性活动要放手由他们自己设计、宣传、导演、组织, 让他们由被动的参与变为主动的“我要参与”, 以小主人的姿态积极地投入活动。这样, 不仅能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精神品格, 促进学生间的人际关系融洽和心理健康融洽, 而且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潜能, 充分地表现自己的创新能力, 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获得发展的快乐, 促进他们在良好道德品质的推下, 放飞梦想, 越飞越高!

二、创新实践载体丰富活动内容, 激发自主参与实践活动的驱力。

少年儿童是少先队工作的主体, 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少先队工作的活力所在;充满时代气息的活动, 是少先队的灵魂所在。要通过“雏鹰争章”、“手拉手”等有效载体, 鼓励和引导少年儿童参加形式多样的体验教育实践活动, 创新实践活动的载体, 丰富实践活动的内容, 激发学生的主体内驱力, 引导学生主动成长。

(1) 广泛开展以“雏鹰争章”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活动, 发挥“雏鹰争章”在实践活动中的激励作用, 使“雏鹰争章”活动成为促进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的有效载体。通过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雏鹰争章”实践活动, 充分调动少年儿童争章的积极性、主动性, 吸引自主“争章”、乐于“争章”、勇于“争章”。要鼓励他们在争章的过程中用实际行动去体验, 用“心灵”去感悟, 在感悟中实现自我发展。同时, 还要把“雏鹰争章”活动贯穿于家庭、社区教育之中, 在社区、家庭中广泛开展起争章活动, 引导少年儿童积极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在学校、社区、家庭中都做积极进取的好少年。

(2) 要把“手拉手”活动作为少年儿童提高思想道德认识、传承传统美德、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载体和组织形式。要引导他们在互助互学的情感交流中, 切身感受同龄人之间的真挚情谊, 切身感受不同地区人民的生活状况和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为塑造他们优良的行为品格打下情感基础。

同时, 新时期的“手拉手”活动应更好地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不断地进行教育活动深化与拓展。城市及富裕地区儿童对灾区以及农村山区等贫困地区儿童, 特别是对留守儿童的援助重心, 应从单纯的物质资助转化到精神抚慰及交流, 从单向输出向双向互补发展。另外, 援助活动的适应范围也可由儿童之间拓展到儿童和老年人之间, 尤其是多关注、关心社区的空巢老人, 要让他们重新享受到别样的天伦之乐, 感受到人间的温暖。

三、提供广阔的实践活动舞台, 让少年儿童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快乐。

在当前减负大背景下, 如何让学生释放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参与到各种文艺、体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去锻炼身体、增长才干, 是新时期少先队工作者要迫切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少先队组织要充分发挥组织引导作用, 去占领广阔的校外阵地, 去组织少年儿童开展有益身心、陶冶情操、培养品德的各种活动。

(1) 组织队员到厂矿企业参观学习。例如:我校组织到学校附近的工厂开展参观活动, 听取企业家情况介绍, 亲眼目睹生产操作过程, 了解生产劳动的艰辛, 培养队员树立小主人意识, 为建设家乡而努力学习。

(2) 组织队员参观爱国主义革命教育基地。例如: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瞻仰革命烈士纪念馆等, 使队员深刻体会到“胜利来之不易, 一定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使学生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3) 建立社会实践活动服务基地。例如:到敬老院开展慰问服务活动, 树立队员们尊老爱老的思想;组织队员到路口维持交通秩序、纠正违章行为, 提高了队员的交通和安全意识;环保小卫士上街宣传环保知识, 捡拾垃圾, 清除废弃物, 培养了队员的环保意识, 使队员树立为保护一个地球从我做起, 从身边做起的良好风尚。

四、开展自主性教育实践活动, 让少年儿童在亲身体验中健康成长。

开展自主性教育实践活动应体现“自主管理, 自主活动, 自主评价”的原则。要引导儿童通过自主教育、自我实践, 不断开发自己的潜能, 发展个性, 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逐渐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自律走向自为。从而使少年儿童的综合素质得到增强, 个性得到发展。

如, 可开展一次主题班会, 在活动中让队员自主地选择角色, 承担不同的任务。在活动中让队员亲自实践、亲自体验, 队员在活动中自然接受教育, 由被动接受到自我教育, 由简单说教到润物无声, 充分体现少先队活动的实效性。

同时, 队员亲身参与队活动的设计、筹备、召开等环节, 肯定会有很多的感受, 由队员自己进行评价和总结, 总结经验和教训, 辅导员恰当地点拨, 提出新的要求, 队员们以此为新的起点, 思想品德、知识、能力都会有所提高。

少先队提供给少先队员的是一种面向社会、必须通过亲身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和学习。通过亲身实践去理解、去认识, 促进他们高尚情操的培养和良好习惯的形成。因此, 重视少年儿童亲身参与实践活动, 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获得真实感受, 使少年儿童在实践活动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摘要:大力开展以培养少年儿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实践活动, 引导少年儿童在实践中用心去体验, 用心去感悟, 培养能力, 建立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实践活动中快乐地成长, 是促进少年儿童全面提高素质的主要渠道。本文从创设良好的实践活动氛围、创新实践载体丰富活动内容、提供广阔的实践活动舞台、开展自主性教育实践活动等几方面做了简要阐述。

关键词:少先队,实践,体验,成长

参考文献

[1]陆燕, 发挥少先队活动德育功能的思考和实践,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10。

快乐的实践活动作文300字 篇5

昨天,我们学校组织一至四年级的同学去岭南印象园和广东科学中心进行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早上8点钟的时侯,同学们都怀着兴奋的心情跟着老师坐上大巴出发。

到了目的地,老师带我们去岭南印象园。走进去,我看见一座座古老的房子,里面有戏服道具,有电影院,有皮影院。还有各式各样的玩具卖,我买了一把小雨伞和一把小电筒。走出岭南印象园,我们去广东科学中心。我看见科学中心又大又漂亮,里面有恐龙化石、游乐场、袋鼠,还有太空服等等。同学们都玩得很高兴,老师帮我们一个个拍照留念,拍得可美了。一天的社会实践活动终于要结束了,老师和同学们高高兴兴地坐上大巴回学校。

扎实而快乐的综合实践 篇6

踏破铁鞋有觅处 —— 我们这样选题

上学期学校数学组成员一起分析了小学数学教材,发现它主要包含四个领域的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其中,前三个领域都有清晰的知识体系,明确的知识点,而“综合与实践”侧重数学知识与数学能力的融通,强调学生参与和兴趣激发,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我们认为,以“综合与实践”为课题,能更好地将学科教学的知识内容与学生的生命成长关联起来,是探索“学为第一,教助学成”理念的具体途径。此外,教材中“综合与实践”的编排量较少,再加上《课程标准》指出“它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将课内外相结合”。这样灵活的处理建议在实际教学中的现实困境是“综合与实践”处于虚化、弱化的境地。怎样选择内容?如何组织和实施?如何开展评价?……这些问题并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案。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决定集中团队的智慧,来撬一撬“综合与实践”这块学生数学能力的短板,啃一啃数学教学研究的硬骨头。

咬定青山不放松 —— 我们这样做研究

为了使研究组成员对综合与实践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数学团队组织了系统的理论学习,特别是分三步深入研究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第一步,“人人读”——研究组成员每人一套资料,40岁以上骨干教师读中做标记,40岁以下中青年教师边读边批注,并将其他教师的标记整理汇总,汇总后的资料复印成册,分发给全体数学教师学习。第二步,读“薄”——将相关内容梳理成总目标、学段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实施实例五个方面。第三步,读“厚”—— 全体教师对照学习课标与课标解读,更加深刻地领会课标的内涵,并且把课标和解读对应内容的页码做好批注,以便后期进行资料查阅。

深入地学是为了扎实地做。下面笔者将结合两个课例谈谈具体做法,一节是六年级的《我们的队伍有多长》,另一节是三年级的《校园中的测量》。

研究素材的选取。素材的选取要贴近学生的现实,包括学生的生活现实、数学现实和其他学科现实。在选择活动主题过程中,研究组成员发现六年级数学教材中的“车队有多长”的内容不贴近学生的现实。因为对于我校学生来说,测量大货车的长度不具备现实条件。根据学生的生活现实,他们对“自己的队伍”才有更直观的体验,如做操、集会、表演都离不开排队。于是,最终确定以学校运动会为问题情境,研究“我们的队伍有多长”。因为只有尊重了学生的现实,才能保证实践活动能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环节的设计。环节清晰是行动明确的保证。《我们的队伍有多长》一课共分为四个环节,让学生完整地经历一次小型科研活动。

1.发现并提出问题——“选题”。科研活动首先要确定对象。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对象(问题)怎么来呢?以下是三位教师的不同尝试:A教师出示情境后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提出了诸如一共有多少人?男生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男生比女生多百分之几?有多少人观看了等问题,教师经过“梳理”后确定了待解决的问题:“我们的队伍有多长”。课后观课者质疑:学生提出的问题太过零散,没主题!提问梳理环节花费时间较长,效率低下!看似“梳理”出的“队伍有多长”的问题,实质上是教师抛出的问题,与其他学生的提问没有关联。于是,研究组成员决定进行课堂重构,这就有了B教师“出示情境——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案。果然,课堂的效率提高了,但看似流畅的课堂进程中却没有将学生的思维真正地激活。症结在哪里?全组教师仔细分析后发现:A、B案形式上有区别,但实质上都没有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因为教师已经定好了研究主题,学生只能局限于此。看来,要给学生的思维松绑,就必须还学生思考的空间!接下来的讨论中,研究组确定了C方案:“请同学们当当设计师,来设计我们全校的学生队伍”。这下,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队伍排列方案,不同的队伍排列就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学生的思维一下激活了。由此可见,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对象确定需给足学生自主选择权!

2.分析问题——“开题”。确定对象后,怎么去做?方法是关键。在《我们的队伍有多长》一课中,教师这样开题:“需要哪些数据?”“怎样得到这些数据?”引导学生针对研究问题分析后选择合适的方法。如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讨论确定本小组的活动方案。有的小组是将全校一千多名师生排成两列,他们认为只需要量出两个人之间的间隔、调查出全校总人数就可以计算出队伍的大概长度。有的小组是分班排列队伍,先测量每个班的长度,再算出队伍的总体长度……总之,学生根据自己的队形设计,自主选择需要的数据及搜集方式。明确“需要哪些数据,怎样得到这些数据”之后,学生进行小组分工。调查员、记录员、测量员等角色明确各自任务,约定活动时间。小组活动方案基本成型。

3.合作实践——“做题”。有了方法的铺垫,实践环节才能有的放矢。由于《我们的队伍有多长》是学生的自主设计,而且六年级学生有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基于“课内外相结合”的综合与实践的原则,研究组决定让学生在课外完成测量、搜集数据。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情况跟踪了解后惊喜地发现:合作能力强的小组搜集数据比较全面,能考虑到一些特殊因素,如学生的间隔、班级数的差异等等。

4.汇报评价——“结题”。活动开展的效果如何?通过“汇报评价”可以一目了然。在《我们的队伍有多长》一课中,很多小组都选择了用“图文结合”的形式,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队形设计与队伍长度的计算方法。研究组的教师在欣赏学生灵动思维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汇报形式单一,还可以尝试多媒体技术、实践报告、数学日记等形式;汇报语言呆板,照本宣科,没有感染力;汇报中缺少质疑互动,没有激起思维的碰撞……而这些综合能力的形成,绝不是一节课就能解决的。

于是,研究组成员决定在《校园中的测量》一课中,坚持《我们的队伍有多长》中做得好的方面,即素材的选取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问题的提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开题环节肯定学生的富有个性的方案,方法开放……并重点在提升学生实践活动的成效上展开研究。

nlc202309081243

①让学生觉得“有趣”。研究组成员选取了新版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材《校园中的测量》一课。学生刚刚认识了长度单位,了解了各种测量工具。当一名工程师,测量校园中的物品,对学生来说,是一件“好玩”的事,于是他们对活动充满向往,对测量充满好奇。

②让学生会“测”。学生看似都会使用测量工具,说起测量也都是跃跃欲试,可是他们真的会“测量”吗?通过课堂观察,研究组成员发现:学生使用厘米尺测量的时候都知道将零刻度线和被测物体一端对齐;但皮尺上面没有零刻度线,而且正反两面的刻度不同,看起来很熟悉的“尺子”却不知道怎样使用;学生在测量弯道的时候没有将皮尺与跑道贴合,导致结果误差很大。因此,研究组成员决定:对于学生很少用的工具,在使用前教师要做必要讲解;对类似弯道这样的测量难点,教师要指导学生分工合作,起点、中间、终点各段的测量和读数都要有人负责。

③让学生会“讲”。为使学生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的研究过程,研究组成员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前有思考。测量之前,教师提出“你打算怎么测?”引发学生思考。问题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中有记录。测量活动中,设计“小组记录单”帮助学生直观、简要记录。直接让他们在示意图上进行记录,并提示重点记录数据,这样大大缩短了学生的记录时间。后有整理。在学生实地测量完后,留出3分钟时间让他们整理数据,准备发言。这样学生汇报时条理比较清晰,重点突出。教师还可以提供这样的小贴士:“我们测量的是:_________________;我们是这样测的:_________________;在测量中我们遇到了_________________困难,是这样解决的:_________________。”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映日荷花别样红—— 我们有了这样的收获

学生变了。“老师,我们什么时候再上综合实践课呢?”“老师,我还想测学校旗杆的高度。”“老师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可不可以作为我们研究的课题呢?”……好玩的教学内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深度参与,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成就感;相互合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师变了。课堂上,听课教师把关注点放在了学生身上,把学生当成自己教学的镜子来反观自己的教学过程。有教师感慨:“解放了学生才能解放自己。”更令人欣喜的是,在研究的过程中,数学组团队的力量变强了,心更齐,劲更足了!

课堂变了。数学课堂与现实生活深度融合,教室可以在操场、可以在校外。课堂的主角是学生,可以热热闹闹,可以安安静静,教师与学生一起置身于情境中,享受“大问题”带来的开放自由,沉醉于“探索研究”的自主灵动,课堂成为生命成长的见证。

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现在的思考

怎样进一步把“综合与实践”课题研究做得更扎实有效?研究组成员做了如下思考:丰富研究资源。由于两个案例都是测量类的,可以在测量的内容上拓宽挖深:一是将测量类型进行横向拓展,开发出新的案例,如速度的测量、液体的测量。二是借助已收获的方法和经验应用拓展,运用到其他事物的测量中。开展过程性评价。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开展过程性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科学态度。

(作者单位:宜昌市西陵区滨江小学)

责任编辑 孙爱蓉

快乐的实践活动 篇7

一、开展科技小制作活动,让学生感受动手操作的快乐

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发散创造思维,产生具有科技含量的成品。学生不仅对基本的科普知识要有一定的了解,同时还需具备发散性、创造性思维,因而第二阶段我们加强了对学生的发散、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在理论学习和操作实践相结合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全面提高学生的创造素质,为将来的发明创作奠定基础。

立足活动开展,让学生形成创造技法。学生有了发明制作活动的思维能力后,还必须以一定的创作技法做支持。因此,我们主要向学生引入还原法、智力激励法和缺点列举法三种技法,让学生在联想、类比、组合、移植、演变中,开拓思路,产生更多、更高的创新设想,以求量中求质,寻找最佳方案。

总结经验基础,让学生开展制作活动。大量的理论学习、开放的思维形式和丰富的创作技法,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我们小制作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学生去发明、去实践、去创作。针对上述的多方面基础,我们采取了分低、中、高三个年段开展小制作活动的实践。

二、开展科普小宣传活动,让学生感受参与社会实践的快乐

由于我国公民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安全生产、应急避险、健康生活、合理消费、循环经济等科学观念和知识的缺乏,导致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现象仍普遍存在,生产生活中安全事故频频发生,不合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影响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了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学校开展科普小宣传活动刻不容缓。

1.利用学校资源,让学生丰满科普知识

利用图书,感悟科普知识。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鼓励学生多去阅览室看课外书、科普书。同时鼓励学生把在阅读中产生的疑惑对老师进行及时地讲解与沟通。学生通过对科普书籍的不断学习与更新、教师的及时讲解与点评,产生了浓厚的学习科普知识的兴趣。还可以利用影视,撒播科普知识。

2.利用课外资源,让学生提升社会实践能力

开展科普专题讲座,讲解“科普”。对于科普知识,权威的专家更有说服力。如在当前流行甲流期间,学校聘请医学专家就有关科学防治知识进行了专题讲座,然后要求学生将宣传资料带回家和家长一起学习,解除了学生及家长的恐慌心理,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学生走进社区,宣传科普知识。组织学生们上街向广大居民介绍水电常识和节约水电小窍门,介绍能源背景,宣传如何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等,从小培养孩子的社会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开展科学小实验活动,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快乐

小学生做科学实验的关键是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然后设计一个可操作的实施方案,包括必要的条件准备、研究的过程与步骤、即将采用的合适研究方法,并预设可能产生的研究成果等。小学生爱做又比较安全的科学小实验许许多多,有“豆子是怎样发芽的”、“音乐、盐水、温度对豆子发芽有影响吗”、“巧使黄豆浮起来”、“烧不坏的手帕”等等,学生爱做科学试验,不但能获得一些浅显的科技知识,还能培养科学志趣,掌握科学思维方式,增强自主探究的意识。

四、开展科技小发明活动,让学生感受发明创造的快乐

科技小发明就是指小学生通过认真参与家庭、社会劳动,发现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题,运用基本的科技创造知识和发明的基本技法,解决或改进这些问题。生活是科技创造发明的源泉,学生在学习、生活、劳动中随时随地会发现一些自己认为是不顺心、不顺手的物品,然后对这些物品进行改进,使之顺心顺手而形成的方案,就是“科技小创意”。

五、运用撰写科技小论文、实践报告的方式,让学生感受综合运用知识的快乐

现在很多学校都在培养小学生撰写科学小论文。撰写科学小论文的好处不言而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落实到行动中去,需要一个载体。因为人的能力其实是通过操练而习得的。只有在活动中,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才能获得发展和提高。学生们乐于探究,创新精神也就得到了培养。对他们而言,世界是陌生的,世界是精彩的,等待着他们去探索和发现。撰写科学小论文能引导他们进行科学探索,了解和学习研究方法,提高科学素养;它可以增长知识和才干,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开发智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并能将数学中的统计、分析应用到具体中去,更是一种综合能力的提炼。

综上所述,科技实践活动要以丰富多彩、自由开放的方式呈现给学生,通过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运用信息解决问题,把自己掌握的知识、经验运用于实践等研究过程,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动手实践、分工合作等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让科技实践引领学生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邹道生.开展科技活动提高学生素质[J].教育与职业2006(1).

[2]陈军,阮俊华.以科技活动为载体推进创新教育[J].教学研究2004(5).

[3]黄斌,饶本强.实践教学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河南教育2009(12).

快乐的实践活动 篇8

一、活动背景

现在的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从小被家长宠爱着,缺少对他人的关爱。为了提高孩子们的文明素养,让他们学会关注社会、关爱他人,老师引领学生开展“帮助他人,快乐自己”这一既贴近学生生活,又具有研究价值的综合实践主题活动。

二、活动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探究了解雷锋及其精神,明确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更需要雷锋精神,自觉传承、弘扬雷锋精神。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对身边社会群体文明现象的剖析,对构建和谐社会今天人们是否还需要雷锋精神的分析,学会利用相关资料及已有经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交流活动的准备与实施增强整理、概括、总结、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对传承雷锋精神情况的讨论,对各种社会群体文明状况的比较,从内心深处激起关注社会道德的热情,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活动重点:学生通过对雷锋及雷锋精神认识上的争论,深度体验活动过程,并感悟到雷锋精神的重要,了解传承雷锋精神的意义,决心自觉传承雷锋精神。

活动难点:通过小组汇报交流促进学生的协作探究精神、学习交流能力的提高。

三、活动流程

围绕活动目标,我指导学生开展活动。根据学生活动情况,活动历时近2个月(15课时)。

第一阶段:活动准备阶段(3课时)

1.我借“3月5日”学雷锋记念日这一契机,结合社会上助人为乐精神缺憾的案例,激发孩子们关注社会问题的意识,引导孩子确定活动主题。

2.我组织学生围绕主题提出问题,确定子课题: (1) 走近雷锋; (2) 学做雷锋; (3) 传承雷锋精神。

3.我们师生共同策划活动,制订活动方案,孩子们根据兴趣,组成活动小组。各小组根据子课题,给小组命名( (1) 学习思索组; (2) 行动感悟组; (3) 快乐习惯组)。制订小组活动计划。

4.各小组根据自己的活动计划,做好活动前的准备工作。如准备摄像机、照相机,设计调查表、联系调查采访地点等。

第二阶段:活动实施阶段(8课时)

我指导学生根据活动方案实施活动,整理相关资料,让孩子们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学习思索组、走近雷锋。上网、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并咨询老师,了解雷锋及其精神。

行动感悟组、学做雷锋。

同学们开展校园手拉手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成立文明考察团,开展文明监督岗活动,服务社会。

快乐习惯组、传承雷锋精神。

同学们寻找身边的雷锋,从他们身上感悟雷锋精神;在先进事迹的感召下,同学们从力所能及的身边小事做起,回报父母、关爱老师、关心同学,并倡议全校同学共同行动起来,弘扬雷锋精神,养成助人为乐的良好习惯。

在实施阶段我着重指导学生做好以下工作: (1) 指导学生学会与他人进行交往———争取他人的帮助。 (2) 指导学生做好活动记录———保存好第一手资料。 (3) 指导学生感受活动过程———及时发现问题、相互交流并解决。

第三阶段:总结交流阶段(4课时)

(一)活动准备:

汇报前,各组召开小组会,回顾活动经过、畅谈活动感悟、收获、体验、发现,充实、完善活动资料;会后,各小组进一步整理活动资料,精选汇报内容,策划汇报形式,制作好汇报课件,准备成果展示。

(二)活动过程:

1. 教师阐述活动背景,提出汇报要求。

本次汇报我们是从合唱“学习雷锋好榜样”高昂的歌声开始的。我利用歌声激发学生的热情,烘托活动的气氛。

2. 课题总负责人简述活动历程。

回想在3月5日那天,我们激情满怀地踏上了寻觅“雷锋精神”之路。在大家的勇敢和坚持下,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殿堂里找到了“雷锋精神”这块宝物。随后,我们在这块精神宝物中继续探奇、搜猎。 (1) 学习思索组:走近雷锋,学习雷锋。 (2) 行动感悟组:助人为乐,学做雷锋。 (3) 快乐习惯组:奉献社会,传承雷锋精神。

3. 各小组分组汇报活动内容。

(1)学习思索组(走近雷锋)。追溯历史———同学们模仿讲解员的语言情态讲解: (1) 说雷锋生平; (2) 读雷锋日记、名言; (3) 讲雷锋的故事; (4) 概括雷锋精神; (5) 质疑交流评价。通过活动孩子们了解了雷锋并提高了语言表达的能力。(2)行动感悟组(学做雷锋)。这一组用非常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把汇报推向高潮。新闻报道———孩子们从身边小事做起,学做雷锋。 (1) 考察身边群体的文明情况; (2) 学习雷锋见行动(从身边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 (3) 歌颂友爱互助; (4) 质疑交流评价。自主表演———让爱心托起更多的希望。这一组的同学激情呼唤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通过活动增强了学生服务他人的意识并提高了孩子们创作、表演等综合能力。在开展文明监督岗活动的过程中,发现身边群体文明情况不容乐观这一新问题,不少同学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建议开展文明礼貌伴我行的系列活动,这又为本次活动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行动感悟组的汇报在“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的歌声中愉快地结束。孩子们在歌声中更加领悟到:得到别人的帮助是幸福,而帮助别人是更大的幸福。(3)快乐习惯组(传承雷锋精神)。孩子们自主汇报———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弘扬雷锋精神。 (1) 找寻雷锋式的人物; (2) 与雷锋同行去助人为乐; (3) 倡议:让世界充满爱; (4) 质疑交流评价。小品表演———“换位思考”,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倡议书———让孩子们发挥特长以文字叙述、简笔画、书法等形式宣传助人为乐精神。通过活动增强孩子们的自我教育能力,增强了孩子们团结合作的意识及服务社会的意识。

4. 总结与反思。

这次活动给大家留下了许多思考和启示。孩子们说:通过活动我们变得不在自私,懂得了关心别人。活动拉近了我们与雷锋的距离。我也深深地被学生的率直、善良所感动,活动拉近了我们师生间的距离。最后,我们在“接过雷锋的枪”激昂的歌声中结束本次汇报。我利用歌声震撼学生的心灵,让雷锋精神在心中永驻!

汇报阶段我着重指导学生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的处理: (1) 处理好在活动中的分工与合作问题———体现出团队合作精神。 (2) 处理好展示活动结果的方式、方法问题———展示形式力求多样化,多角度、多方位、多渠道体现活动成果。

活动反思:

对于这次活动,我总体感觉师生情感交融,学生随着活动开展的深入,感受深刻,懂得了关注社会、关爱他人。在这次活动中,每个学生都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树立了自信,学生在尽情展示自我的同时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个性得以展示,情感得以提升,多种能力得以提高。

同学们在较短的时间内,认真准备活动成果汇报,自定汇报内容,自排汇报节目,自制汇报课件,呈现出的活动成果展示形式多样化、多角度,达到了自我教育、探究学习、共同提高、健康成长的目的。活动中,我充分信任学生,时时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学生在尊重和信任中获得成就感,在理解和宽容中快乐成长。

通过交流活动的准备与实施增强整理、概括、总结、交流的能力;通过探究雷锋及其精神,师生知道优秀品质是决定一个人事业成败的关键,人生的价值体现在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通过对各种社会群体文明状况的比较,从内心深处激起关注社会道德的热情,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要共同延续和丰富着雷锋精神,让人与人互助成为我们的习惯,内化为我们的良好品质。

活动后,孩子们深情地对我讲:“老师,是你温柔的话语驱散了我们心头的疑云,是你飞扬的教鞭引领我们走上了人生的方向。是你许许多多的以身作则,许许多多的辛苦付出,浇灌了我们这些年轻的生命,你在我们身上倾注了太多心血,昨天的我们是年幼的孩子,而如今我们已经明白了爱的付出与回报……”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 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 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综合实践活动“帮助他人, 快乐自己”是针对学生爱的教育的相对缺憾这一现状, 组织学生开展的活动, 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动手采集信息, 处理信息, 参加社会实践, 解决问题, 学会感受爱, 学会奉献爱。

快乐的实践活动 篇9

一、科学分组, 激发合作意识

小组的组建原则包括男女生比例分配适中, 学生的性格搭配与互补, 座位安排的合理等。小组通常由6至8名同学组成。首先从全班同学中挑选出几名学习成绩好、组织能力强、性格外向、在同学中威望较高的学生担任每组的组长;然后按照学习成绩和能力水平, 从高到低分别将学生编排到每组, 最后教师再统一协调, 根据每组成员的性别、性格、成绩、智力等方面的比例结构进行组间平行微调。

为了使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能够正常运行, 充分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让合作探究更富有成效, 还要做好以下几件事:

1. 创设组名:要求能体现小组特色或创新意识。

2. 形成组训:要求积极向上, 有感染力、号召力, 20字以内, 朗朗上口。

3. 确定子课题:发挥小组优势或集合小组兴趣, 围绕活动主题选择最适合本组探究的子课题。

二、资料充分, 做好活动铺垫

再美的花朵也要根植于泥土之中, 再好的创意也要有充分的资料做基垫。小组在选定子课题后, 要围绕子课题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活动, 这就需要搜集大量的相关资料并且要对这些资料做适当的整理。而这也是一种能力的培养, 通常我会在学生真正动手搜集资料之前, 为他们上一节“资料的搜集与整理”的方法指导课, 方法大致如下:

较长资料——删减法 (复杂→简要)

杂乱资料——整合法 (分散→集中)

晦涩资料——转化法 (书面→口语)

数据资料——统计法 (数字→直观)

教师的有效指导, 可以帮助活动小组扫清合作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障碍, 保障小组活动顺利有效地进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指导:

1. 讲清活动要求:

主要包括活动内容、活动方法、活动纪律、小组成员责任划分、活动时间、奖惩条件等。

2. 随时监控活动情况:对活动完成好的小组及时进行表扬鼓励, 对有问题的小组加以引导规范。

3. 适时指导:对活动中出现的普遍问题, 要及时暂停活动, 进一步指导, 待学生明确后再继续活动。

三、时间充裕, 积极探究合作

在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时, 教师一定要根据探究内容给予学生充裕的活动时间, 力争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时间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商讨、决议, 最后达成一致, 形成最佳方案。尤其是在为汇报做准备工作的小组活动时, 则要求的时间更要充分, 为了能达到最佳的汇报效果, 学生可能需要制作条幅、名签、道具、编动作、想台词、创作诗歌、顺口溜等等大量的准备工作, 这就更需要有充沛的时间来完成了。

四、精彩汇报, 建立展示平台

各小组同学在经过前期组内合作之后, 所获得的资料已经进行了大量精心的准备, 那么教师就要为学生搭建展示汇报的平台, 汇报的形式多样, 教师鼓励各小组有创新, 有自己的特色, 可以是朗诵、诗歌、顺口溜、讲故事、读资料、情景剧表演、画图、演讲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 赋予学生尽情发挥的可能, 通过各组成员之间淋漓尽致的展示, 互相补充、整合、升华, 学生不光能够展示自我, 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了与人合作的愉悦, 收获到成功的喜悦, 同时也进一步增加了小组的凝聚力和荣誉感。让学生们在激情中学习, 培养主动学习、共同探讨、合作完成的好习惯。

五、互评互学, 提升合作效果

评价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评价一定要细化、到位。

对每个组、每个人、每一种情况的出现都要及时、细致地进行评价。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互评, 即每一小组展示完毕之后, 其他学生自由指出这个小组的闪光之处或存在的不足。学生从自身角度出发, 往往观察都比较细致, 从而能够积极点评、取长补短。最后再由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 进一步指导, 为下一次活动打下良好基础。

2. 评价对象既面对小组, 又要落实到学生个人。

我为每班都建立了小组活动评价表。在表格中, 表现好的小组会得到更多的红苹果, 而在小组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个人会加上更多的星, 这样既激励了小组整体, 又激励了具体同学。需要特别强调的是, 不仅要关注到优秀生的出色表现, 更要关注到后进生的进步。

快乐的实践活动 篇10

一、民间童谣的现状

⒈童谣的含义

童谣又叫儿歌。童谣, 在我国无比丰富的民间文学中, 是颇受群众欢迎的一种体裁形式, 是文学的一种样式。在我国, 古代称为“孺子歌”“婴儿歌”“小孩语”等。童谣自古有之, 我们每个人几乎都是唱着童谣长大的。它是由一代代人口耳相传的, 在儿童口中传唱的, 带浓厚的地方特色, 诙谐幽默、音节和谐, 形式简短, 是读起来琅琅上口的歌谣。

⒉民间童谣的现状及其形成的原因分析

现在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 在孩子还处在幼儿阶段便让他们接触英文童谣, 由于种种因素, 我们也看到现在的童谣创作越来越少, 据统计, 当当网童谣图书的评论排行, 至少前5位都被外国童谣所占据。从销量排行来看, 外国童谣也火过本国童谣, 在当当网前20名销售排行中, 有11种是外国童谣, 由此可见, 我们本土民间文化已逐渐在孩子们的生活中消失。

二、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应用民间童谣的意义

在幼儿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琅琅上口、富有童趣的童谣, 让孩子在知识的萌芽时期接受语言文字的熏陶, 更能激发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初步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作为在学前教育一线的我们, 更应该为幼儿创设各种条件, 激发幼儿学习民间童谣的兴趣, 让他们感受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⒈感受方言的魅力

民间童谣是地方民间文学的一部分, 需要通过当地本土方言进行念诵。其中蕴含了当地很多文化的精髓。我们班大部分是来自苏州本地的幼儿, 苏州方言历来被称为“吴侬软语”, “摇啊摇, 摇到外婆桥, 外婆叫我好宝宝……”, 苏州童谣充满了童趣, 用苏州方言的语调来朗读押韵的童谣, 琅琅上口, 另有一番韵味, 能一下子吸引幼儿的注意, 引发学习的兴趣。在每天15分钟的民间游戏活动中, 孩子们朗诵着苏州童谣, 让他们更加体会到了方言的魅力, 外地的孩子也更加融入到了这个城市, 从方言中感受到了苏州的魅力。

⒉感知民间风俗

民间童谣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神秘, 也是民间风俗习惯的深刻体现。虽然童谣的内容比较简显, 但是它恰恰反映着当地当时的一些社会概况及民间习俗, 具有浓厚的民族情感和乡土气息。在端午节即将来临的时候, 我就将教室的墙上张贴上了龙舟、粽子等图画, 还将艾叶挂在了教室的门上。孩子们念着“五月五, 是端午。门插艾草, 香满堂。吃粽子, 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的童谣, 在这样浓浓的氛围之中感受着屈原、伍子胥以及关于端午节的各种风俗民情, 他们的兴趣更浓了, 对当时社会、风俗的了解更深了。

三、培养幼儿的民族情感,

体验民间童谣带来的乐趣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感受童谣的趣味性, 我们让民间童谣深入游戏, 让孩子们在玩中学, 学中玩。《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 我们要尽可能地为孩子创设合适的游戏条件。根据幼儿的特点, 巧妙地将游戏渗透到童谣中, 能提高幼儿的各方面能力, 有利于幼儿社会化的发展。例如:可以通过将童谣与表演游戏进行整合, 让每个角色出场时都添加童谣。引入表演游戏《狼和小羊》时, 我鼓励幼儿在狼和小羊出场时为它们创编一些童谣。游戏开始时旁白:“一只小羊在河边喝水, 一只狼走过来……”一个扮小羊的幼儿在喝水, 一个扮大灰狼的幼儿模仿大灰狼走过来。最后在师幼的共同配合下, 创编了以下几首童谣:小羊出场时是这样念的:“走到小河边, 河水甜又甜。风儿呼呼吹, 树叶沙沙响, 哎呀, 狼来了。”而狼出场的童谣是:“我是一只大野狼, 吃兔又吃羊, 如果山中没老虎, 我就是山大王。”小动物们相继路过小羊家门口看到小羊在哭的童谣:“路过小羊家, 是谁在那哭, 原来是小羊, 蹲在门口哭。”幼儿在童谣的配合下能自然地进行朗读。通过这样的游戏形式, 幼儿的学习兴趣更浓了, 学的效果也会更好了。

四、结语

基于快乐教育的班会课实践探索 篇11

有一个女生在高三毕业留言上写到:“天终于亮了”。这是当前孩子们学习生活的真实写照。它不禁让我们思考,学校教育正在成为“痛苦,挫折”的代名词,在追求优质的同时,忽视的是学生对快乐的追求。为什么今天的教育离快乐越来越远?为此,我们提出了“快乐教育”的主张,考虑把班会课作为一个改革的平台,让学生通过班会课展示自己的才华,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组织能力,让他们在班会中找到自我,实现自我,感受快乐,体验成功。

一、快乐教育的内涵界定

快乐的内涵很丰富,它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满足。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的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实现自己的精神需求才会找到真正的快乐,才会以高要求去管理约束自己。真正有效的“快乐教育”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系列完整的教育方法和观念;只有“快乐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自信心。快乐应该成为学习的真谛,人生的真谛,即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我们对“快乐教育”有自己的界定,即“快人一步,乐在其中”;准备提早一点,计划周密一点,腿脚勤快一点,反思深刻一点,自然快人一步 ;管理用点头脑,参与多跑腿脚,观众给点掌声,经常换位思考,自然乐在其中。

在“快乐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我组织学生共同规划、自主策划系列主题班会活动,策划了“我的旅行计划”“我与课外书”等主题班会,反响很好。从学生班会总结的字里行间可以发现,他们感受到了快乐,而且举办班会课的热情越来越高,不少人都争着当策划人、主持人。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期中考试后,学生学习成绩不但没有进步,甚至某些学科的优势也几乎不复存在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呢?在深刻反思后,我发现,基于快乐教育的班会活动设计中缺失了对学生的生涯规划、学习层面的指导。为此,在专家指导下,我重新为快乐教育赋予了新的解析:

(一)快人一步:人生有规划,学习有计划,想到做到

现在的高中生对自我的认识水平还不高,普遍缺乏自我规划意识,很多学生对未来一片模糊,只知道要上大学,只知道整天埋头苦读,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大学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名词,有的学生对自己根本不了解,明明成绩不理想却幻想考上名牌大学,甚至很多父母也是同样的想法。结果,到了高三,当发现差距太大而无法达成目标时,就会彻底放弃。为此,我重新调整班会课的规划,把人生规划、学习计划作为班会设计的主旋律,规划了《我的理想,我的大学》系列班会。让学生自己收集材料,介绍各种不同层次的大学,既有上海交大这样的一流大学,也有晓庄学院这样的周边学校,重点分析专业和工作分配趋势。同时,通过一些有理想的同学的自我规划带动一批学生初步设想自己的将来,做到既不盲目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在学习上通过学生导师制,让一些学优生和一些学困生结成对子,通过交流让优秀学生的学习习惯,甚至是一些良好的思维品质影响一批学生,教师则予以指导与评价。

(二)乐在其中:乐于学习,善于学习,享受过程

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呢?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学习,学习型社会背景下的学习不仅仅指在校期间的学习,而是强调学习的状态,学习的品质和学习的精神,乐于学习,让学生看到学习的价值。

二、主题化、系列化的班会课设计

快乐教育把班会作为学生学习社会知识,丰富内心世界的一个平台:树立“把班会还给学生”的理念,让他们成为班会的主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们自主规划、策划系列班会的主题,落实每一期的具体内容、主持人,以及参与合作的同学,做到目标明确,分工具体,设计合理。

例如,在“我与名人同行”主题班会中,通过介绍名人的学习状态与学习品质,让学生感悟学习品质的培养对今后成功的影响;通过优秀学生介绍自己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效率。通过“我与课外书”主题班会的交流,同学们知道了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参加了“我的旅行计划”班会之后,同学们放飞了心情,收获了快乐;学习了“名人成长记录”,方知我们也可以成功!与名人同行,方知今天的努力是为了明天的辉煌!和父母一起参加了“感恩父母”班会后,体会到家是心灵的港湾,家庭幸福是我们共同的期盼;“一起过集体生日”,让学生感觉到班级象家一样温暖,同学、老师就像亲人,班会成为师生心灵交流的桥梁,学生才华展示的平台,父母与子女沟通的渠道。从学生的班会总结和班级日志上,可以看出班会已经融入到学生心中。

一年多的班会课坚持下来,从原先零散的班会到逐步形成主题化、系列化,与学生一起,我们共同编写了电子书《快乐班会课》,并结合第一轮校本课程《自我策划——人生成功的起点》,将高中三年的班会形成系列化,课程化:以六条主线、七个系列、三个品牌活动进行整体规划与设计,成功申报并被评选为南京市精品课程。

具体内容包括:高一上以理想为主线,高一下以感恩为主线:突出融合、理想、目标、视野、感恩、文化。高二上以团队为主线,高二下以职业为主线:突出挫折、定位、升学、职业、心理、情感。高三上以学业为主线,高三下以意志为主线:突出意志、细节、减压、团队、技巧、心理。同时,形成规划高中、学习指导、生涯设计与理想教育、快乐高中等系列主题。

1. 规划高中系列

让学生对自己高中这三年如何度过有所规划,有计划、有准备地安排好高中生活:《高中的困惑》校园教育心理剧、《认识自我》《放飞理想》《我的一生该如何度过》《方向比距离更重要》。

2. 学习指导系列

通过教师引导或同学交流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率:《班级同学学习方法交流》《高中学习方法和生活习惯指导》《如何有效管理自己的时间》。

3. 生涯设计与理想教育系列

引导学生对未来人生进行规划,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中国大学,你了解多少》《我与课外书》《职场应聘abc》《职场应聘与热点问题讨论》《我的大学你在哪里》《名人成长记录》。

4. 快乐高中系列

对高中学生进行心理指导,让他们在高中保持健康的身心,在奋斗过程中既体验失败的痛苦也感受成功的快乐:《快乐就在我们身边》《压力与动力》《做情绪的主人》《学会自我修炼》《快乐是什么》。

三个品牌化活动分别是,高一的理想愿景——诗歌朗诵;高二的职场应聘——教育心理剧;高三的压力与动力——心理剧和成人仪式活动。在长期坚持班会课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班级的特色活动——教育心理剧。教育心理剧是基于心理剧的理论,通过学生扮演当事人或由当事人自己借助舞台来呈现他们各种典型的心理问题,在老师和全体参与演出者以及观众的帮助下,学会如何应对和正确处理心理问题,从而使全体成员受到教育启发的一种团体教育与心理辅导治疗方法。目前已开发的教育心理剧有《职场应聘》《隐形的翅膀》《一个女孩跳楼的背后》《睡神》等,并在全国班主任网络培训中进行了展示。

三、在班会课中收获快乐

斯宾塞曾这样说过:“爱,真的需要说出来。美好的情感当你说出来时,也会唤起别人同样美好的情感。”每次班会我都要求学生写一点感悟,定期组织学生读一读,其中,有对班会的评价,有对学生的评价,学生有感而发,用心去写。其实在我眼里,这就是最美的文章,最深刻的哲理,也是对我最大的激励。引用几段学生的班会小结,这也是我工作的最大动力。

“如果说,一次班会就象一次人生的话,那么,从班会的构想、策划、准备、实施到结束,就是一个人的出生、青年、壮年、老年到结束;这一段人生就完全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如何演出、如何呈现都由你决定,好坏都由你来创造!”

“我一直都没有机会展示我的才能,其实我也没有特别的才能,我只能为大家唱着自己最熟练的歌,因为我希望大家不要忘记我。”

“回忆班会的重要途径就是班会总结,每次总结都能给我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军训的辛酸,考试的紧张,同学间的互帮互助……一一闪现在脑海里,沉浸在美妙的回忆中。以前写班会总结多少带着一点完成任务式的心态,分班后再拿出来,真是让人忘怀,从班会联想到师生相处的一幕幕,这才觉得班会总结意义重大,记录的不仅是班会,更是师生之间的友情、亲情和欢乐的见证。”

在班会课程化之后,我将课室后的黑板也进行了“开发”,逐步形成“后黑板——我们的解读”“前黑板——老师与专家的阐释”这样一前一后,民间与官方的对话,草根与专家的PK形式。尽管这样的“课程”似乎不够严谨,甚至还很幼稚,但却是由学生自己全面参与和生成的。它与学生的成长紧密联系,是真正属于学生的课程。在班会课程开发过程中,他们渐渐融入到班级中,班级的凝聚力也渐渐强大起来。

“天亮了!”虽然学生和我们还是过着“上学时看到的是星星,放学时通行的是月亮”一样早出晚归的生活,但我们的内心世界不知不觉中被照亮了,我们在班会课中找到了一份属于我们自己的快乐。

新课标下的快乐习作新实践 篇12

(一) 童心看世界, 引领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年级的学生刚刚经历从说话、写话到作文的过渡, 心理的适应期或长或短, 操之过急或要求过严, 很容易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 严重的甚至会引发“作文过敏症”。巴金老人曾说:“我们写作, 只是因为我们有话要说, 有感情要倾吐, 我们用文字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语文新课程标准》也十分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要求教学贴近学生的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而9岁左右的孩子, 他们的小心灵里充盈着快乐嬉戏的精灵, 游戏、玩耍、观察等都是他们丰富多彩的生活, 是他们快乐的注脚。若你能成为他们的伙伴, 就意味着你走进了一个纯洁的童心世界, 开掘了一个丰富的习作教学资源宝库。

一个月前, 笔者刚接该班, 学生第一天就同我熟识了, 亲近得很。就因为我告诉他们:我上小学时, 最爱玩的游戏是什么, 最爱去的地方是哪里, 最喜欢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此后的日子, 操场上羽毛球飞扬中有我;教室里象棋对擂中有我;走廊上如数家珍说“卡” (学生玩的各类图文并茂的卡片) 中还有我……这还不算, 我提醒学生:最会玩, 玩得最有乐趣的是科学课王老师, 他什么都懂, 下次他教你们玩什么, 可一定要叫上我。于是, 中午、课间时, 学生会叫上我一起去操场花坛里找蜗牛, 捉蚂蚁, 头凑头一起观察, 一起研究, 还激烈争论。科学课上研究完了, 我们又一起送蜗牛、蚂蚁回家……这时的我, 是孩子们最亲密的嬉戏伙伴, 是他们最可倾赖的朋友。

于是笔者“见缝插针”, 抓住机会,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然地进行口语交际。围绕我们玩的游戏, 我们的观察对象, 说甚至争:哪个环节最好玩, 谁最有趣, 我还想怎么玩……伙伴们交流玩的体验, 各种新奇有趣的玩法, 哪个不乐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不着痕迹地点拨, 轻松的氛围, 积极的双向互动, 不是最真实、最具个性的交际吗?不知不觉间, 学生们便有了丰富的情感体验。

(二) 童心谈世界, 激发学生愉悦的情绪生活

共同玩耍中, 我的角色不知不觉地多样化了。学生会自然地与我分享他们的快乐与烦恼, 会主动向我讨教遇到的问题。老师的角色让他们信任我, 尊重我;而伙伴的角色又让他们乐于亲近我, 我成了平等中的“首席”了。“近朱者赤”, 无需说, 我自然也幸福地拥有了一颗灵动的童心。于是, 世界在我们的眼里是五彩的, 动画的了。

将有趣的事件, 从口头交流到动笔书写, 形成文字, 很多学生都会不自觉地有畏难情绪, 尤其是隆重地冠以“写作”之名时。为了让学生尽快适应这种过渡, 我就给它换名, 以增加习作的亲和力:“又到了我们的聊天时间, 大家一起进入聊天室吧。今天我们聊的主题是……”“玩得开心, 说得高兴, 真想分享大家的每一个故事, 我们把它记下来, 好吗?”

学生兴致勃勃提笔时, 我不失时机, 热情声明, 愿意做他们的帮助者:“有不会写的字, 写得暂时卡壳时都可举手示意我, 咨询我。我最幸福, 可同时参与你们56篇文章的写作。”这样一来, 学生为给予我这个伙伴共同习作的机会自豪, 更是跃跃欲试;我也为成功减去学生的习作心理负担而自喜, 忙着为他们服务。

只是换一种方式交流, 学生就觉得新鲜、有趣。习作激发了学生愉悦的情绪体验, 习作成了学生彼此交流的“话筒”, 他们乐意地接受了这种笔谈的方式。言语的书面表达自然生成 (当然, 化解“词不达意”的尴尬, 促成“言为心声”的和谐, 离不开广泛的阅读, 而学生快乐的自由阅读则离不开老师精心创设的宽松境界。)

简简单单教学, 不将自己仅定位于“传道授业”的教师角色, 不将“文以载道”的重任交付于小学生, 而是尊重学生的天性, 开放课堂, 解放师生的创造力, 共同穿越平等交流的时空, 追寻表达“真我”的快乐。

(三) 欣赏童心, 带领学生追寻习作的快乐

“尊重与赏识是所有生命走向成功的起点”, 也是习作生命力蓬勃旺盛的清泉。美丽的风景固然美, 天真的错误也别有一番童趣……什么样的体验都可以交流, 没有“中心”的束缚, 没有“立意”的羁绊。习作, 让孩子们记录下自己快乐成长的足迹, 记录下健康生命萌动的心声。于是, 学生的习作个性张扬, 选材精彩纷呈, 童心稚趣跃然纸上。

批改作文的我, 不当苛求的评价者, “火眼金睛”似地发现一个又一个错处, 而是快乐的“糊涂”的欣赏者。以多种方式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共同参与评价, 欣喜地关注一个又一个的亮点, 淡化那些“瑕疵”。我们“一路走来一路景”。每一篇习作皆有精彩点, 每一个学生都有值得称道的一面。请那些乐于展示的同学朗读自己的习作或张贴习作于教室后墙上, 我们认真倾听或仔细阅读, 而后发表、交流“赏析”:欣赏优秀习作的构思新, 语言畅, 也关注普通习作的条理清, 语句顺, 还不忘表扬进步习作:“你能写上一页了, 很具体, 真了不起”, “你这一句话里一个错别字也没有, 多认真啊”, “你会用双引号了, 又进步了, 我为你高兴”……

每一次的交流都能获得同学和老师的肯定, 每一篇习作都能得到大家的赞赏, 谁不满怀信心乐于参与呢?多几堂让学生共同参与评价, 共同发现习作亮点的赏析课, 多一些赏识性、激励性的评价, 不就点燃了学生快乐作文, 成功作文的信念火花了吗?

拥有童心, 与学生共同玩耍中, 引领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拥有童心, 与学生倾心交谈时, 激发学生愉悦的情绪生活。由此, 孩子们观察的“兴奋点”, 交流的“触发点”, 习作资源的“积累点”, 我了然于胸。以学生的触角关注习作, 使我不再拘泥于成人眼里的习作素材, 评价标准, 而是随孩子灵性飞扬的脉博跳动。习作给学生带来的是积极的情感体验, 愉悦的情绪生活。

上一篇:高中历史高效课堂下一篇:单面焊双面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