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教育的实践活动

2024-06-29

品德教育的实践活动(共11篇)

品德教育的实践活动 篇1

在当前的小学生品德教育工作中, 我们经常看到很多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有些力不从心, 德育很难显现出实效性。 事实上我们看到的很多学生有不良行为, 相当部分是品德问题和心理问题的综合表现, 而我们多数是把它当成道德和品质问题加以管理, 这是有害的。 在实践中, 我们发现如果把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 则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以下是我们的一个实践案例, 将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整合, 学生在这个活动中受益很多, 我们也总结一些有效的教育方法。

《我的好习惯 》, 是 《 品德与生活 》 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节课, 在本节课的设计过程中, 在常规的三维目标基础上我们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 就是让学生学会怎样专心听老师讲课, 提高学习效率, 使学生初步养成良好学习品德和学习习惯, 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成长的快乐。

整个活动分为热身活动、主题活动和结束活动三个部分, 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一、热身活动

活动课讲究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心理开放和心灵共鸣, 形成一个同频共振的能量场, 实现能量在全场的流动, 要通过有趣的小活动达到这一目的。 为此, 在课的开始安排了热身活动。

1.导入: 有节奏的鼓掌开始上课, 哒、 哒、 哒哒哒, 营造师生共同整齐的鼓掌氛围, 我们的口号是: (全体高呼) 相信自己, 潜能无限, 勇于拼搏, 走向成功。

2.小活动: 先学习好习惯拍手歌, 接着是全体学生宣誓:说自己、真体验、我保密、我安全。

二、主题活动

活动一:平时是怎样听老师讲课的? 这些听课方法效果如何?

分小组讨论, 让每个学生自由发言, 介绍自己的真实情况, 然后以小组形式在全班进行分享, 老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大家在听老师上课的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这样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的有效方法, 又给学生创造发表自己意见的时间和空间, 对学生的能力是一种无形的提升。

经过总结, 学生看到目前班级出现的几种听课现象:凭兴趣, 看老师学习;不分主次, 边玩边学;受各种干扰, 想学学不进去;注意难集中, 紧张。 根据学生的实际感受, 大家发现, 这样的学习方法效果时好时坏, 课堂秩序和纪律不是很好, 不能收到良好效果。

通过分析这些现象, 我们看到现象的背后存在的问题:课堂秩序不好, 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 实际上是品德问题与心理问题的综合呈现, 纪律约束意识缺乏, 良好行为习惯的缺失, 学生的选择及判断能力有待提升, 学习主动性较差目标不明确。在此基础上, 老师进一步向学生提出问题:怎么办? 在老师的引导下, 自然过渡到下一个活动。

活动二:怎样正确听老师讲课?

1.引导学生找到正确方法

讨论分享: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 各小组形成一致意见后在班级分享, 在分享过程中学生可以学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如学生提出的听课方法各不相同:1姿势端正, 要坐好。 2动脑筋, 勤发言。 3可以在老师讲课的时候边听边记笔记。 4也可以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老师讲课, 尽量在上课时把老师讲的东西都听懂, 当遇到实在听不懂的地方做标记, 课后问老师或同学。 这样比较节省时间且觉得学习效率比较高。 也可以把节省下来的课余时间用来复习, 可以事半功倍。 5要特别注意老师刚上课和快下课时所说的内容这些内容, 将是自己学习的一个简略的提纲。 因此, 要特别听清楚。

2.活动收获

1解决了怎样正确听课的问题, 学生之间相互借鉴学习方法, 这是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 学生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才有可能提高学习效率, 获得学习的进步, 进而提高学习兴趣。

2立足学生生活, 有感悟有体验, 有自己独特的收获, 比老师单纯说教的效果好。

3在活动过程中, 学生有选择有判断, 自主性增强, 能力得到提升。

4从长远看, 引导学生先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思想, 然后自觉外化为行动, 既解决品德行为问题, 又解决心理问题。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学生的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我们不能期望通过活动达到所有的教学目标, 一定要强调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坚持使用, 才能养成良好习惯, 成为自觉行为。

针对一些学生提出的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 我们设计一个小活动, 教给学生一些比较实用的方法。

活动三:

教你一招:提升注意力, 同溜号做斗争。

记画纽扣法:每人发一粒纽扣, 观察一分钟, 然后把纽扣收起, 凭记忆画出纽扣的图像, 准确描绘出纽扣的形状包括各种花纹、字迹、小孔等信息的为优秀, 纽扣信息遗漏较少的为中等水平, 纽扣信息遗漏较多的为较差。

以上方法在课堂上展示训练, 然后让学生在课后练习, 通过反复练习, 可以达到提升注意力的效果。

最后一个环节是结束活动。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自己在这次活动中的收获, 并让一部分学生在全班进行展示,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和独特感受, 学生在展示过程中情绪非常多彩, 有的激动, 有的高昂, 有的深沉, 有的感慨, 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听别人发言时低头沉思, 显示活动对学生的较大的感染性。 然后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全面总结, 全体学生再次高昂的呼喊口号, 最后宣誓结束。

通过实践活动, 我们发现, 以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活动, 可以实现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 使学生深切体会到成长的快乐, 在不知不觉中健康成长。

品德教育的实践活动 篇2

关于《品德与生活》实践活动的思考2007-02-10 16:47:46

全程为了孩子

内容摘要:《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实践活动占了很大份量,我们在组织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都要考虑到孩子。关注孩子,以更好地设计活动;了解孩子,以更好地组织活动;相信孩子,以更好地开创活动;发展孩子,让活动走出课堂。另外,我们应该因地制宜、因陋就简、接近自然、接近儿童的实际生活。总之,我们应在实践活动中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下,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从而为每一个孩子学会做人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

关键词:实践活动生活学习学生发展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而这个课程目标[本文转载自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所以这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那么作为一门活动型课程,什么样的活动或游戏才是真正为了孩子?应当怎样开展?经过一段时间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我觉得既有困惑烦恼,又有成功的喜悦,更有失败后的反思。

一、关注孩子,以更好地设计活动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特征是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的,是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和学习中找到课程的生长点,而不是从老师们的脑子里想出来的。这就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设计活动要努力贴近儿童生活,事先要充分考虑选题的依据,凭什么做这个活动,凭什么认为这个选择是合适的,找准切

入点。我们的教育就是从儿童的生活中来,同时去引导他们的生活,让他们的价值观得到提升,经验得到提升。

比如教材《小马虎旅行记》一课,是根据课程内容标准的第一方面“健康、安全地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劳动习惯”的第一条“做事用心”,和第三方面“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的第二条“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做事认真、不敷衍,有耐心,有毅力”来编写的,通过虚拟人物“小马虎”浏览马虎国的故事来进行教育,我觉得其中把“盐当糖放、建百层高楼没造电梯”等环节与一年级学生还较遥远,因而有必要对教材进行改造。根据经验和平时的观察,新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有较多不细心、不认真、马虎了事的现象,而最关键的是学习上的粗心问题。于是我设计了“做拼音卡片”、“传悄悄话”、“做小先生”几个活动,在学做拼音卡片后,我采访了几位做得好的小朋友,问他们是怎么做的,有的说“我看着教师的卡片,记住了

拼音字母的顺序”;有的说:“我细心地看,老师前2个字母圈圈在右边,后2个字母圈圈在左边”;有的说:“我先读了两遍,再像老师那样,认真写下来”。我边听边板书:看、记、写。这样,将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真正贯通,课堂呈现的活动情境是真实的,自然的,为学生熟悉的,也是学生生活提升发展所必需的。这样,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得到了体现。

二、了解孩子,以更好地组织活动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认识规律、遵循规律是组织好活动的前提。不同的学生也是有差异的,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每个人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是各不相同、各有侧重的,“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的特

点,并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比如“小组活动”,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重要活动形式之一,而讨论在小组活动中更是经常用到,我在开始组织学生讨论时,走了一些弯路:常常在确定讨论主题后,有的学生为了抢先回答,乱喊乱叫;有的学生只顾想着自己的答案,而不注意别人的回答;还有的学生高声打断别人的谈话,很没有礼貌……我真对“小组讨论”失去了信心。可是后来一想,我的学生还只有一年级,他们自制能力差,表现欲强,出现这样的情况是正常的;但同时他们又特别信任老师、善于模仿。于是,我想了一个办法:我坐到学生中间,告诉大家:“今天我们又要以小组的形式共同学习,但跟以往不同的是请大家当老师,先来看看我们这个组是怎么学习的,评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结合讨论话题,于是,我就近跟同学讨论起来,其他同学

们好奇极了,静静地望着我们,他们感到很新鲜。我们讨论结束时,“小老师们”纷纷举起了手,有的说:“你讨论之前,先分好说话的先后顺序”;有的说:“一个人发言,其他人都认真听,而且声音很轻”;有的说:“一个小朋友讲完了,其他小朋友才提出意见”;有的说:“有的小朋友说得好,别的小朋友夸他真棒”;有的说:“有的小朋友接受帮助说谢谢了”。别看学生年龄小,你一言我一语还真把我刻意流露的优点找出来了。我及时表扬了他们:“小朋友的小眼睛真亮!希望其他小组的小朋友,在以后的活动中也能得到表扬,甚至比我们组更出色!”从此以后,我抓住一切机会反复强化,使学生形成习惯,小组讨论变得有序、热烈。

三、相信孩子,以更好地开创活动

如果活动的每个过程都是由老师设计,然后按照老师的想法一步不差地走下去,这样学生怎么可能完全有兴趣呢?其实在活动中许多事情可以由同学

们自己解决,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策划自己,这样他们没有过多的约束,就能想出很多有趣的办法来。

那次我上《我们的校园》一课,在设计“分组参观校园”这个环节时,我真的担心,孩子们跑出教室后会不知所措或乱闯乱跑而发生意外,所以费劲周折调好课,借来几位高年级的同学来带领他们,结果校园是有“序”地参观完了,但回来以后反馈的情况却很不如意,同学们仅仅是跟着大哥哥大姐姐一起走了一趟,回来后机械地向我汇报他们的一些情况,语言干巴巴的索然没味。我想这样不行,于是在第二个班大胆尝试,把孩子们分成8个组,选出组长,然后不作任何规定,让他们先商量喜欢去哪里,可以去哪里,然后自己想办法去。结果令人欣喜,在反馈情况时,同学们非常有兴趣地向我汇报他们去了哪里,是怎么走的,路上碰到了谁,看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困难,他们是怎么解决的,有几个小朋友还捡来了一些垃圾。

这使我又一次深深地感到:我们要相信孩子,相信孩子的创造性、创造精神,要放手让他们自己做,即使做错了、做乱了也没有什么关系。这样才是真正的孩子的活动,而不是活动孩子。

四、发展孩子,让活动走出课堂

《品德与生活》课程源于生活又体现于生活,它对学生的引导是通过学生的日常生活体现出来的,我们要更多地关心儿童是不是在实际生活中懂得有礼貌,是不是能真正地在生活中能养成好的习惯,是不是在生活中真正具有探索事物的那种好奇心。我们要努力去追求真正的活动型课程,《品德与生活》教材上的所呈现的内容,是不是都要安排在课堂上进行?如果不是,哪些需要在课堂上做?哪些需要跟家长沟通,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哪些可以在校外去做?哪些是需要课堂跟课外结合?

我觉得家庭、家长是我们最能信任和利用的课程资源,家长的积极支持与配合是达到本课程目标的重要因素。本

课程需要搜集与整理大量的资料,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仅靠自己在学校的学习是不够的。我们可以在家长学校上,积极向家长宣传《品德与生活》课程改革理念,宣传《品德与生活》课的目的与要求,积极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在家庭中配合活动的需求,帮助学生查找和整理资料,帮助学生完成生活中的体验。像《上学路上》、《盼盼迟到了》、《放学啦》、《坐立走有精神》、《小马虎旅行记》等,哪一个活动不需要家长的配合?比如我在《告别小马虎》课结束后,设计了一张表格让学生带回家,由爸爸妈妈来做评委,先记下他平时在生活中有哪些马虎,然后改一个,就奖给一个笑脸,促使学生慢慢改掉生活中的马虎。本课程是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的,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时间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延展。

《品德与生活》新课程开启了一个非常好的教育空间,我们应该因地制宜、因陋就简、接近自然、接近儿童的实际生活,在实践活动中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下,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从而为每一个孩子学会做人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实验稿);

2、《品德与生活》教师用书;

3、《心理学大百科全书》(浙江教育出版社作者:邵志芳);

4、《教育理论》(研究出版社)第九章《课外校外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5、《小学德育》2003年第3期《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例谈》;

品德教育的实践活动 篇3

一、转变观念,共同协商

活动课内容既包括传统的教学理念、观点,资料或典型事例,又包括活动课的设计和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学习理解理论观点,更要在理论指导下开展活动,因此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转变观念,正确对待活动课,注重实践以适应活动课的新的要求。

1. 坚持以实践促进发展的观念。活动课的教学与传统的单纯原理,观点学习的最大不同在于更注重实践,通过实践活动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和从中得到教育,因此,在对待活动课上,应高度重视,充分认识活动课的功能及应达到的要求,这是开展活动课的前提。

2. 坚持重过程而非只看结果的观念。活动课的实践活动的重点应放在学生的参与上,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在活动过程中使能力得到提高,由于环境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能力的提高有一个过程,因此活动课重在实践活动过程,而结果、成效只是活动课的一个组成部分,为进一步的活动提供经验或教训,以更好地提高以后活动课的实效,师生都应该把重点放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来,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使实践活动更具吸引力。

3. 坚持师生间的平等参与观念。教师作为实践活动中的指导者,同时更是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在活动中学生才能有所创新。教师应摆位置,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建立起平等、合作的关系,教师以合作者、劳动者一员的身份出现,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活动方式更加多样化。在整个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应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多开动脑筋,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鼓励学生提出好的意见、建议,对学生活动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与学生共同协商解决,这种平等协作的关系使实践活动有了民主氛围,有利于活动课顺利开展。

二、加强指导,共同提升

活动课的实践活动对于不少初中生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加上长期以来,缺少实践活动,学生对开展实践活动的经验不多,信心不足。因此,作为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开始的活动课上加强指导,拉一把,扶一程,调动起学生对活动课的兴趣,树立起信心,使活动课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学生逐步掌握方法,主动去参与活动,活动课的实效性才能得到进一步体现。

1. 加强活动设计的指导。如何开展实践活动,开展活动的目标、过程、意义、总结等方面应加强指导;不同类型,不同方式的活动该如何开展;实践活动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问题等等都应以示范性的方式来引导,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2. 加强课内活动的指导。主要是收集史实、事实,证明观点,原理类以及启示类的活动课,方式上多用上网收集资料、网上交流、演讲、讨论、辩论等方式,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搜集资料、信息,如何处理、利用信息,通过对所获信息的分析,得到启发、启示。课内活动有教师指导,学生更容易操作,效果容易体现。

3. 加强课后活动的指导。活动课的实践活动,更多的是可以通过课后去完成的,即使课内活动,其准备工作也是离不开课外的,因此,实践活动的方法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实践上可以看到,如果教师只是笼统地布置任务,没有相应的引导,学生往往不够重视,活动也有些应付,因此,教师对课外实践活动的指导应更加重视。在讲到九年级《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人教版)这一活动课时,我们首先明确活动目的、形式、时间及应注意事项,同时做好具体的分工,最后通过课外的活动交流,成果展示,使实践活动效果更加突出。

三、精心设计,共同提高

活动课的实践活动要达到预期效果,活动前必须做好周密的方案设计。在活动前,对实践活动的主题、目的、方式、要求、分工、完成时间、预期达到的效果、物质保障及注意事项都应清楚明白,有较强的计划才能使实践活动的效果更有保障。

活动课设计还要考虑到实践活动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实践活动必须贴近生活实际,学生实际,活动方式应考虑到它的可操作性,才能使活动顺利开展。

活动课的方案设计还要考虑多样性,通过多种方式,多个角度的实践活动,使实践活动更加深入,把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人活动结合起来,在总结时更好地展示活动成果,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品德教育的实践活动 篇4

目前德育教育存在着许多弊端, 德育教育很多工作都停留在理论上, 人们常常较多关注其地位的轻重, 而较少考虑到其操作的合理性和实效性。在德育教育方式上, 往往过于倾向于“我讲你听, 我授你受”的教育方式。在德育教育主体上, 往往过分重视学校和教师的育人作用, 而忽略对家庭和社会乃至整个环境育人功能和学生自我教育功能的开发。作为一名工作在教育前线的班主任, 笔者发现如今的多数学生由于生活条件优越, 需求被无限满足, 导致他们不懂得勤俭节约, 对于生活中和学习上的资源闲置和浪费现象视而不见。因此, 笔者一开始就把“低碳环保、勤俭节约”作为一项班级管理理念, 希望学生能够从小树立环保、节约意识, 每个人都能从日常生活做起, 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 积极投入到全民低碳生活行动中去, 做践行低碳生活的先行者, 做践行低碳生活的引领者。

二、主要做法, 目标引领

在德育教育工作中, 空洞的说教不仅达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而且还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而引领学生亲身实践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将德育教育蕴藏在这些事情当中, 效果却非常好。在过去的三年里, 笔者带领班级的学生做过以下的实线活动:

1. 每年签发“低碳环保、勤俭节约”倡议书。

2. 在班级自制环保节约的宣传标语和板报。

3. 在班级安放费电池收集箱。

4. 在班级设立矿泉水瓶回收处。

5. 开展有关环保节约的主题班会。

6. 开展跳蚤市场活动, 将家里的旧玩具、旧书籍等进行变卖。

7. 每学期举办一次“低碳环保、勤俭节约”家校联合大行动。

三、场景再现, 个案反思

场景 (一) :

讲台前站着五名同学, 每个人手里捧着一本崭新的日记本。他们是本学期期末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和学习有显著进步的同学, 而他们手里的日记本不是学校提供的, 也不是教师掏钱买的, 而是用班级卖矿泉水瓶的钱购买的。一年之中, 班级卖矿泉瓶积攒了80多元钱, 虽然钱数不多, 但这是同学共同努力的结果。矿泉水瓶回收处就设在班级讲桌的下面, 同学戏称这里是班级的“小金库”。这里留下太多同学的足迹, 打开柜门, 里面都是花花绿绿的饮料瓶, 有的是同学自己积攒的, 有的是同学在路上捡到的, 这些瓶子承载了同学辛勤的汗水, 是对节约能源、低碳环保做了一次最好的诠释。

反思:勤俭的意义更多的是一种人生的智慧和做人的态度。有了这种品质, 一个人无论贫寒还是富有, 面对逆境还是顺境, 都会保持清醒的头脑, 把握好人生的方向。关于勤俭节约的问题, 不是靠一两次班会或其他活动就能立见实效的, 这是一个意识形成的问题, 只有学生真正意识到节约的重要性, 才会化为自觉的行动, 道理讲得再多, 也只是引起学生短时间的注意。因此教师要做的就是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 多做一些实践活动, 让学生多一些主体的参与, 让他们在节约的行动中付出, 也在节约的行动中收获, 而收获的不仅仅是显性的物质财富, 更重要的是隐性的精神财富, 从而让他们受益终身。

场景 (二) :

呀!这是哪个班啊?上课时间纪律这么差!同学在班级里来回地走动, 还有一些同学大声地吆喝, 还有的在互相争辩着什么, 更有甚者在摆弄着一些玩具, 周围有好多的同学在围观……这哪里是什么课堂, 简直就是自由市场嘛。嗨, 你别说, 真让你说着了, 这真的是一个市场, 是三年一班的同学在进行一个跳蚤市场活动。学生将他们看过的书籍还有玩过的玩具等一些旧物品, 拿到班级进行买卖, 大家各取所需, 既避免了浪费, 增强了物品的利用率, 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财意识, 真是益处良多, 我们赶快过去看一看吧!孙同学卖了一个芭比娃娃获得了三元钱, 我问她想用这三元钱做什么, 她说想给自己的奶奶买一把梳子, 因为奶奶照顾自己很辛苦, 自己一直想为奶奶做点事, 正好看见她的梳子断了, 她就想买一个送给奶奶。再来看一看坐在那里一动不动的小男孩吧, 他可是我们班的学习尖子, 但是父亲在他两岁时就去世了, 现在他和妈妈一起生活。我问他为什么不行动起来, 他说自己的东西已经卖光了, 总共卖了十三元钱, 说着他还把兜里叠得整齐的钱拿给我看, 骄傲的神情溢于言表, 我问他为什么不用这些钱去买自己喜欢的物品, 他告诉我他要用这些钱买学习用品, 因为妈妈一个月的工资支付过家用就没有多少了, 听了他的话我忍不住抚摸他的头, 多么懂事的孩子啊!还有一些同学把卖掉的钱投进了班级的希望工程小银行, 希望自己可以为那些因为困难而读不起书的同学尽一点微薄之力。

反思:笔者认为在小学生中举办跳蚤市场活动, 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教育尝试, 对于学生的成长非常有益。在活动过程中既让学生增长了才干, 还能让他们感受到丰富多彩的生活。学生不仅获得了买卖的快乐体验, 对于算账、理财等基本生活能力也有了切身的体会;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活动中懂得了节约的意义, 懂得如何回报父母, 并能自觉向社会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

场景 (三) :

时代广场, 聚集着一群人, 他们就是万宝学校三年一班的师生和家长, 他们正在举办“低碳环保、勤俭节约”家校联合大行动。现在正在进行的是徐同学他们一家三口表演的一个生活中关于勤俭节约的情景剧, 他们的表演吸引了许多观众的驻足观看。紧接着是班级中的几个同学排演的小合唱《地球是我家》, 他们的歌声随风在城市的上空回荡, 飘进每个人的心坎里, 后面还有诗朗诵、小品等。节目表演完以后, 我们请在场的家长进行演讲和现场交流, 把他们的节约行为介绍给大家, 和大家分享环保节约的幸福和快乐。然后家校联合大行动正式开始:有的家长带领孩子去公园打扫垃圾, 有的去大街上发放有关“低碳环保、勤俭节约”的宣传资料和书籍, 还有的去张贴自制的环保标语……另外师生还和社区服务的工作人员一起, 把家里的一些旧物收集起来重新改造, 送给小区里那些生活拮据和贫困的人, 让他们不仅得到物质上的帮助, 还能得到精神上的鼓励, 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学生也乐在其中, 感动在其中。

反思: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不仅要加强对学生文化知识的教育, 而且要切实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特别是德育教育工作, 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 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参与和支持。”学校、家庭和社会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均不相同, 各有优势和不足, 但总体目标是一致的。要在这三种教育导向的引领下, 全面实施德育教育大目标。学校与家庭联手的同时, 还可与社区联手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德育教育优势, 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合力的德育教育大格局, 使学生在校与在家的时间内都能接受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德育教育,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总结效果, 全面反思

品德教育的实践活动 篇5

一、开展适宜孩子参与的课前活动

新课改要求,学生的品德学习应拓展到课前,延伸到课后,给孩子们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学生课前活动的开展需要老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科学组织。例如,教学《上超市》(苏教版,下同)一课时,我在课前先让学生开展购物前的小调查:家里还需要什么?爸爸妈妈爱吃什么?我准备买什么?然后让学生去超市买回20元钱的东西。这样的课前活动不仅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还锻炼了学生的生活能力。

二、组织贴近孩子的课堂活动

从孩子的现实背景出发开展课堂活动。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应联系儿童的实际,选择对儿童有意义的题材纳入课程内容。例如,执教一年级《关心老人》一课时,我根据儿童的实际重组教材,把孩子能为老人做的事情以精美卡片的形式尽可能多地列出来,让学生自己选择,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在卡片后面的小花上涂上颜色。学生涂好之后,在四人小组里交流。通过涂颜色、小组讨论等活动,学生很快就明白了自己能为老人做的事情有很多。

以课程目标为导向开展课堂活动。听过两位老师上的一年级《他们需要关爱》一课。两位老师在课堂活动中都安排了体验游戏。前者为让孩子体验盲人行路的艰难,让每个孩子都蒙上眼睛,顺着桌子走。教者的本来意图是让每个孩子都亲身体验一下盲人行路的艰难,殊不知,孩子们已经忘却了游戏的目的。大家一起走的时候,你碰我,我碰你,嘻嘻哈哈,都觉得好玩极了。这就弱化了游戏本身所承载的道德信息,偏离了品德活动的宗旨,活动也就没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而后者只安排了一个学生亲身体验,而让其他孩子在一旁观摩。活动中,旁边的孩子看着“盲人”行走艰难的样子,都很为他着急。体验完毕,老师先让“盲人”谈谈心里想些什么,再让其他孩子说说自己的感受。这一体验活动耗时短,却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残疾人在生活中的诸多不便,从而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可见,有效的课堂活动是品德课的生命所在,只有让儿童在活动中真正有所体验、感悟和收获的活动,才是有价值的。

三、实施发展孩子品德的课外活动

学生的道德行为只有回归真实的生活中,才能得到强化和巩固。品德与生活课的结束,意味着孩子新的道德行为习得的开始,意味着他的道德行为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因此,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让儿童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实践,从而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社会实践能力,这也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师的关注和指导。教师应及时捕捉有利于学生实践的契机,将品德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的实践活动相结合,与学校德育活动、少先队活动相结合。例如教学《鲜艳的红领巾》一课后,可以借清明节祭扫烈士墓活动来加深学生对红领巾光荣历史的认识,明确肩头所担负的责任。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开放的、与时俱进的课程,它带给我们巨大的挑战,同时也为学生品德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舞台,开展各种有效的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使学生在更为广阔的空间里学习生活、感悟生活、享受生活。愿在这个舞台上,孩子们都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那份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泰州市黄桥镇中心小学)

品德教育的实践活动 篇6

一、拓宽渠道——环境最优化

小学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环境最优化”, 就是要我们不断拓宽渠道, 重视和发挥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的有效功能。

大千世界是个五彩缤纷的“万花筒”, 学生生活在这个天地里, 无时不有所闻, 有所见, 有所为, 有所思。因此, 我们应充分利用社会环境所提供的有利条件, 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投入其中, 了解社会, 认识社会, 扬真善美, 抑假恶丑, 获得课本上所学不到的丰富的知识。

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极大。我们应善于寻求结合点, 沟通学校家庭间的整体联系, 发挥家庭环境的积极作用, 为学生开展品德与社会活动开源。如:上完《买东西的学问》后, 让学生跟随父母到商店或市场实地体验;学完《呵护绿色家园》, 让同学们发动家长, 和爸爸妈妈一起上网调查、了解我国及世界上环保的情况, 促使我们每个家庭都来关心环保问题, 并行动起来保护环境。

校园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学校应利用一切静态因素, 如发挥学校橱窗、报栏、班级墙壁的作用。此外, 我还利用特别优化的校园环境中的动态因素, 把小学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与学校的少先队活动相结合, 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如我在教学中, 结合学校开展的文明教育活动, 我组织学生开展“问候短语”创作大赛, 要求同学们自编、自创一些不同场合下适合小学生使用的“问候短语”, 促进学生形成讲文明、讲科学的良好风尚。

二、激发兴趣——内容丰富化

小学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年龄和性格特点,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自愿性和选择性、多面性和自主性原则, 使活动内容丰富多彩, 以充分激发学生参加活动的兴趣。

作为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内容来说, 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可以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 以学科课程资源和校本课程资源为依托, 创造性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课后实践, 以强化课堂效果。

1. 以节日、纪念日为切入点, 挖掘品德与社会实践活动课程资源。

如:4.22地球日, 开展“保护地球资源、爱我美丽家乡”活动。活动中, 学生走上街头, 到盘龙山、三里河调查, 根据调查情况, 学生们制作了一份份精美的手抄报。增强了学生保护环境、热爱家乡的责任感。

2. 以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性活动为切入点, 挖掘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

如在教学《空气的污染和保护》时, 我组织学生到工业园区观察工厂排放的烟尘、废气的颜色、气味以及对周围的生态环境有何影响。通过考察, 同学们发现砖瓦厂、水泥厂等附近的农民种的蔬菜、粮食作物上落釉厚厚的黑灰, 厂区周围的小河边垃圾成堆, 河水被污染变黑, 气味难闻, 造成了对空中、地面、水域的严重污染, 使学生了解到了人类对环境破坏的严重性。以及人类需要保护环境的紧迫性。

三、联系实际——形式多样化

小学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应联系实际, 采取多样化的组织形式, 这也是成功地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

1. 集体活动形式。

它适合于组织多数学生参加同一种带有普及性质的活动。如清明之际, 我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上, 组织五年级学生开展了“清明缅怀革命先烈, 参观确山县历史展览馆”活动, 学生们认真聆听了讲解员们生动、详细的讲解, 对家乡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受到了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2. 个别活动形式。

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还应充分发挥学生特长, 张扬学生的个性。如我教《我爱花, 我爱草》一课, 在学生提高道德认识以后, 我让学生每人设计一句警示语, 提醒人们爱护花、草、树木。学生积极思考, 充分发挥想象力, 内容丰富有趣。有的写“我是嫩嫩的草, 别把我践踏”, 又有的写“我是美丽的小花, 我为众人开放”, 有的写“花、草、树木为人类服务, 我们都来爱护他们”——五花八门, 无所不有, 当同学们看着自己写的警示语在投影仪上出现, 小脸上露出高兴的笑容。最后我让学生把自己设计的警示语利用课余时间把它做成警示牌, 插到县广场的草坪上、街道的花圃里——使得品德与社会教学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让学生自我感悟、自我激情, 最终导之以行, 回到生活中, 成为学生自身拥有的美德。这样的活动过程, 培养出的人才是有本之木;这样学习的学生, 受到的思想教育才会根深蒂固;这样的学习过程, 才会自然实在, 才会无斧凿之痕。

品德教育的实践活动 篇7

活动方案如下。

全班分四组, 每组10—11人。每组同学各自讨论尝试挖掘自己的潜能, 看哪组做得更好, 经过同学们课前的精心准备, 每组中选出四个人为代表展示本组的成果。

有展示图文结合颜色鲜明的手抄报, 有展示悦耳动听的歌曲演唱, 有展示基本功雄厚的软笔书法, 最让人意外的是第四组推出四个人分别推销不同的四种小商品。这一组的实践目的是发掘自己的语言表达潜能。组长说:“我们都不会做买卖, 也没做过买卖, 但我相信将来我们这些人中一定有能做买卖的人, 就从推销这几款小商品开始吧。”这一组引起了我的注意。针对这一组的展示情况, 同学们一致推出我们班的学习委员是今天最优秀的推销员。我原计划四组展示后, 做总结选出优胜组就结束这次活动课, 但看到第四组有所创新, 临时决定活动课改变一下方式。

就刚才的推销小商品活动, 我倡导同学们全员参加。我们班的学习委员推销的商品是505胶, 大家一起把这位同学的推销语给予补充, 把这一小商品更好地介绍给用户。最后我们一致认为推销商品要包括这款商品的性能和用途, 使用时注意的事项、售后服务等内容。这时让刚才我们选出的优秀推销员重新按照补充后的内容再推销一次, 同学们发现比原来介绍的内容好了很多, 并且在我的倡议下, 共同鼓励一位平时话很少的男同学做推销商品的主要发言人。让这个同学尝试着说, 这位同学在同学和老师的鼓励下, 很腼腆地站了起来, 认认真真地重复了一遍。后来这位同学在日记中写道:“通过这次活动的实践体验, 我对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信心。如果在未来的道路上, 我信心不满的时候, 就让这次推销商品的情景鼓励我。”这说明这次活动发掘了他的语言表达潜能, 增强了他的自信心。正如小寒涅卡说的那样:“一个人只有在实践中运用能力, 才能知道自己的能力。”

针对这一教学案例我有如下思考。

1. 这一活动的实践过程, 深化了思想品德课的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理念有“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坚持正确价值观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这四组学生的展示素材都源于他们的生活实际。在展示过程中学生进行了思考, 并且积极参与活动, 特别是让不喜欢说话的学生推销商品, 注重了课内课外的结合, 鼓励了学生在实践中积极体验, 帮助了学生树立自信心, 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2. 遵循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原则。

这次活动课及教学过程和效果, 体现了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遵循了“强调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等教学原则。面对丰富多样的学生生活, 利用初中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 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同组合作, 异组竞争。通过讨论、情景分析等方式, 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在自主探究和切身体验的过程中提高学习能力, 使学生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获得多方面的感悟。

3.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充分利用了学生资源和实物资源。学习委员精彩的推销过程和不喜欢说话的学生做主要的推销商品发言人是学生资源, 需要推销的小商品就是很好的实物资源。

4. 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首先, 这次推销商品的实践活动, 在“发现我们的潜能”这一课时的教学中可以应用。它的作用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认识商品的功能用途的能力。

其次, 如果把推销商品的广告语做一下改动, 夸张商品的性能, 就可以用在讲八年级上册第十课的第二课时“做诚信的人”这一课了。这样的商品推销违背了诚信守则, 从而走向诚信的对立面, 即虚伪。实事求是地介绍商品的本来面目, 还是夸大其性能呢?学生自然会有正确的选择。这样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 发挥了思想品德课的德育作用。

最后, 如果把推销商品的广告语做一下改动, 夸张商品的性能或者改一下推销其他产品的形式, 如商品打折, 售出商品概不退换, 再如买一张邮票必须搭买一个信封等。这样的商品推销, 这样的实践活动就可以用在讲八年级下册的第八课“维护消费者权益”这一课了。这样的商品推销, 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5. 这次实践活动的不足。

(1) 从活动的情况来看, 商品的推销语可以再精辟一些。

(2) 从课堂教学的内容来看, 一组、二组、三组展示的是自己的特长, 这只是发掘潜能, 特长还能有待提高, 潜能还能继续发掘, 但特长不等于潜能。

(3) 即使是分组活动, 每个小组中也有学生不积极参与活动的, 所以以后要努力使学生都参与, 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收获。

(4) 在这次实践活动中, 还可以有更广的课程资源, 如在宣传商品的性能时可以利用网络查一下产品的性能, 还可以在同类产品中做一下简单的比较, 突出本产品的独到之处。这次活动由于老师没有事先介入, 指导不够。

品德教育的实践活动 篇8

一、利用生活, 挖掘资源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 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逐步的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生活中的道德问题, 从而激发自身的道德情感, 如在家乡特产相关的教学中, 老师可以带领学生研究当地的特产, 围绕当地特产展开一些调查活动, 让学生们充分了解到特产的作用和意义。在经过这样的调查等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后, 学生们必然会了解到特产可以增加人们的收入, 形成一定的家乡文化, 对于一些具有悠久历史的地区, 还可以充分的利用民间文化, 让学生们去探访民间的习俗等, 使得教学与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 在增加学生对家乡了解的同时,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树立保护家乡的意识。在我和小伙伴的教学中, 老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然后为每个小组布置相同的任务, 让学生们合作完成某项任务,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学生们必然会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创设生活情境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进行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但是受到目前教学资源和环境的限制, 很难在短时间内, 让学生直接参与到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中, 课堂教学还是会占用大量的时间, 要想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可以在课堂教学的环境中, 创设生活中的情境, 从而为学生提供一种虚拟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 老师可以利用学生们熟悉的生活现象等, 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激发参与课题教学的热情, 真正的掌握教材上的知识, 懂得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如在保护环境相关知识的教学中, 老师可以让学生们收集学校周边地区的水, 包括自来水、河流水等, 然后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等形式, 用课件展示这些水, 当播放到来自化工厂排出来的水水时, 必然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如果将学生收集到的实物展示出来, 让学生们能够看到和闻到, 这样对比下, 学生就会发现化工厂排出来的水与其他明显不同, 如果这个时候老师发问, 如果这些水流到河流和水库中会发生什么事情, 流到农田中会发生什么, 学生必然会展开激烈的讨论。这样的方式, 很好的将日常生活, 联系到了生活实际, 提前布置任务的方式, 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思考老师为什么会让自己收集水? 通过课堂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周边水污染的情况, 从而懂得保护环境的意义。

创设生活情境教学方式有很多, 如通过一些趣味游戏, 将课堂理论教学知识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紧密的联系起来, 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如在花钱有关知识的教学中, 老师可以在课前准备一些道具, 在上面标注相应的价格, 然后向学生们发放相应的货币道济, 让学生们利用手里的“钱”买老师手中的道具。在学生们买完东西后, 老师对学生们的合理花销进行分析和总结, 引入教材上的知识, 通过对比的方式, 选出合理花销最好的学生, 这样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 学生就会懂得如何才能做到合理的花销, 结合适当的拓展内容, 了解到合理花销的重要性, 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 逐渐养成合理花销的习惯。

三、走进生活, 参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进行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还是要走进生活, 让学生们亲身的体会到活动过程, 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如在劳动果实有关知识教学中, 如果仅仅让学生讨论粮食为什么珍贵, 虽然学生们会进行激烈的讨论, 从理论上阐述粮食的重要性, 但是无法亲身体会到粮食的珍贵, 在日常的生活中, 还是会出现浪费粮食的现象, 学生们的情感还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上, 没有真正的达到教育目的。如果在实际的教学之前, 老师通过布置任务, 农村的学生可以跟随父母去体验农务劳动, 而城市的学生可以利用假期时间, 去下乡体验农务劳作, 从中体会到粮食生产的不易, 自觉的珍惜劳动果实, 这样结合课堂教学内容, 可以明显的提高教学效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可以充分的利用农活这样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资源, 在学校的空闲地方, 让学生们开垦花圃、草坪、果地等, 让每个学生负责一块地, 或者以分组的形式, 每个小组负责一块地, 利用竞赛的方式,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老师适当的指导, 组织学生进行松土、锄草、施肥等, 讲解草坪和鲜花养护有关的知识, 让学生把劳动体会写成日记的形式, 大量的实践研究表明, 这样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非常有效。

四、结语

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 必须打破传统教学中学生和生活之间的屏障, 才能够实现新的课程理念, 将所学知识真正的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学会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 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充分的利用课堂上创设情境和课堂外实践活动的方式, 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相信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 对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必然会越来越重视, 广大一线教师不断的挖掘生活中的教育资源, 让学生真正的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创造生活, 将学生培养成具有真善美的良好品德的人才。

摘要: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时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重要方式, 与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方式相比, 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和自主性等特点, 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小学品德课要想充分的利用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必须利用生活, 挖掘日常生活中的教学资源, 在课堂上通过创设生活情境的方式, 将教材上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到一起, 在课堂外组织学生参与到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中, 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社会综合实践,途径

参考文献

[1]赵征宇.小学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途径和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 2014, (18) :133-134.

[2]李园, 刘嫔.如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J].新课程, 2013, (12) :8-9.

小学品德课程中公民教育的实践 篇9

一、准确把握公民教育的内涵

我们所理解的“公民教育”是以培养“认同、理解、遵守与维护共和国宪法, 关心及参与公共事务, 具有独立思考与敢于承担责任, 对民族的传统和文化有归属感的现代公民”为目标, 以“公民道德、公民价值观、公民知识和公民参与技能”四个方面为主要内容。

1. 公民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

现行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较之以前的思想品德课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 其内容上已覆盖心理素质与道德、法律基本常识、权利与责任、公共参与, 但从整体上看, “公民”的分量还不够, 品德课还没有以“公民”为轴心。公民教育包含思想政治课的内容, 但思想政治不能涵盖公民意识教育。从一般意义上讲, 思想政治教育重在使学生对现存政治制度和施行的政策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的认可, 重在服从;公民教育则更强调公民的主体地位、理性的批判精神、坚定的权利意识。传统的教育体制和课程设置不利于学生现代公民意识和公民行为的培养, 有必要向“公民教育”转化。

2. 公民教育不仅是道德教育

我们经常提到的“四有新人”或公民, 强调的是公民的道德人格和文化素质。《公民道德教育实施纲要》颁布后, 一些从事思想品德教学与研究的工作者, 更是强调公民意识的道德内容。但是, 公民道德尽管也涉及公民意识, 但两者不能等同。前者仅仅是道德范畴, 后者还有政治与法律范畴的含义。前者重义务, 重守成, 后者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公民要有道德, 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 公民应该张扬自己的理性, 应该有独立的批判和创新精神, 应该守护自己的权利, 应该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如果我们的公民教育仅仅局限于或主要看成是公民道德教育, 那是不可能培养出现代公民品格的。

3. 公民教育不仅是知识的教育

知识的多少与公民意识不是对应的关系。一个知识很渊博的人未必是个好公民。相反, 那些没有多少知识, 却能够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人, 就是一个很有公民意识的人。我们现在的品德课中有关公民意识的内容本来就不够, 再加上受到升学的影响, 及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不足, 品德课主要是传授知识, 学生也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 缺乏道德的体验和实践的检验。所以, 不仅要充实公民意识的内容, 而且应该努力把公民的知识内化为公民的意识, 外化为行为。

二、公民教育的基本模式

关于公民教育, 许多国家的经验值得我们去学习。可如何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依托现有的品德课程, 深度挖掘现行品德教材中的公民教育元素, 进行公民教育实践, 目前还没有直接可供参考的经验。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内容, 结合课题实验, 笔者认为在品德课程中可从以下六方面进行公民教育的探索。

1. 榜样激励法

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类的大部分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借鉴、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完成的。榜样激励的教育机制就在于榜样具有感染功能、激励功能、号召功能、启迪功能和警醒功能。一个榜样就是一面镜子, 面对榜样, 每个人都可以对照、检查自己, 做到自我鞭策, 修身养德。通过对榜样的学习, 从而达到净化心灵、塑造人格、教育自我的目的。对于小学生来说, 他们年龄小, 爱模仿, 好学习, 榜样更加有着无穷的力量。在一个班集体中, 如果教师能灵活运用榜样的作用, 在班中树立几个学习的榜样, 相信班级中将会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其基本结构是:寻找榜样→情感共鸣→自觉内化→行为效仿。

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我的好习惯》时, 教师设计了“榜样导行”这一环节, 呈现了两个类别的榜样, 一类是班上作业写得又快又好的同学, 另一类是整理书包又快又好的同学。先寻找身边的榜样, 向榜样赠送小书签 (书签上写着名人名言) 。接着让其他同学谈感受, 然后再请小榜样介绍经验, 其他同学自觉内化, 在此基础上举行整理书包比赛, 让其他同学效仿, 激励他们也养成这样的好习惯,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实验中, 我们发现品德课程中有很多课文都可以使用这种方式。如《坐立走有精神》、《我的好习惯》、《做事不拖拉》、《在餐桌上》、《我不耍赖皮》等。在日常教育中, 我们常常强调的是正面教育, 榜样激励也是正面教育的一种, 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 又使他们遵照榜样来行动。另外, 榜样的作用和别的教育方法不同的是, 榜样不是一种强加给孩子的教育方法, 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感染和对照, 让他们通过自我目标的学习和追求而调整自己的行为, 所以更容易学习、内化。

2. 角色扮演法

品德课程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 生活性是课程的基本特征。角色扮演法就是让学生扮演生活中的某种角色, 并以此来引导学生共同探求对人、事、物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问题解决策略, 帮助学生形成善待他人、善待环境的品质。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 角色扮演法能够把学生带入真实的生活情境之中, 再现生活, 感悟角色, 内化情感, 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之一。基本结构为:扮演角色→换位思考→情感提升→内化行为。

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想想他们的难处》一课时, 教师让学生蒙上眼睛找文具、用一只手系红领巾、用一条腿绕教室走一圈等体验残疾人生活的不便, 从而树立尊重残疾人的情感, 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 并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们。五年级下册《我来做市长》一课, 教师组织“市长竞选”活动,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体验市长竞选的过程, 候选人通过施政演说, 把自己对城市建设的设想充分地表达出来, 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做合格小公民的意识。

3. 游戏感悟法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 教师可以设计或借用生活中的游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帮助他们在游戏活动中完成自我道德的建构。游戏感悟法就是以游戏的形式, 使学生在激烈的竞赛中, 在无比的兴奋中, 获得一种体验。基本结构为:参与游戏→团队合作→经验分享→获得感悟。

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心中有规则》一课时, 教师和学生玩游戏“石头剪刀布”, 教师每次出手总比学生慢一些, 学生自然输得较多, 最后游戏进行不下去了。看着学生撅起的小嘴, 教师问:为什么不再玩了?学生迟疑了一下, 说道:老师耍赖。游戏中, 学生感悟到了规则的重要性, 增强了规则意识, 为下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还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绿色小卫士》时, 设计了一个跳棋小游戏, 通过掷骰子玩跳棋, 每个位置都有一个小提示。诸如:节约用水, 前进三步;砍伐树木, 后退两步;步行上学, 低碳环保, 进两步等。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 明白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激发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游戏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4. 案例分析法

品德课程源于生活, 最终又回归生活, 指导生活。我们在课题实验中发现, 品德课程要注意整合课程资源, 把生活中出现的事件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引入课堂,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进而提高学生的公民素养, 提高品德课堂的实效性。案例分析法是把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 呈现给学生研究分析,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结构为:呈现案例→分析判断→解惑明理→内化导行。

如在教学《心中有规则》一课时, 教师从国家新颁布的《刑法修正案 (八) 》把酒驾列入刑法的范围开始谈起, 进而把酒后驾车造成重大事故的案例作为课程资源带给学生分析。学生在分析后得出:酒后驾车事故率高, 给自己、给他人、给社会带来了伤害, 《刑法修正案 (八) 》把酒驾列入了刑法之列, 正是要从法律上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通过学习, 学生的责任意识、法治意识得到增强。《不和烟酒交朋友》、《害人的邪教》、《我的课余生活》、《网络连接你我他》、《塑料与我们的生活》等的教学也都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法, 在讨论中帮助学生解惑明理, 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 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

5. 课题探究法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早在19世纪就提出: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她形象地解释说:一件事, 我听到了, 随后就忘了;看到了, 也就记得了;做了, 很自然就理解了。为此, 教师要引导孩子以教材为范本, 最大限度地拓展教材空间, 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实践活动。所谓小课题研究, 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拟订或选择研究课题, 模拟科学探究的方法, 自主探索, 自主发现, 自主创新, 并以活动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去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得到发展的一种探究学习方式。结构如下:发现问题→自主探究→成果展示→提升素质。

教学《从一滴水说起》时, 组织学生开展“仪扬河的昨天与今天的小课题探究, 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收集资料、调查采访等形式, 知道了仪扬河的源头、长度以及流经区域, 了解了仪扬河历史上对家乡发展的促进作用, 找到了仪扬河今天水质不好的原因所在, 萌发了保护仪扬河的情感。他们发倡议书给市领导写信、把照片拍给新闻媒体, 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 仪扬河的整治正在逐步推进。教学《南湖游船》时, 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 学生进行了“我身边的共产党员”小课题研究活动, 他们寻访身边的共产党员, 了解党员的生活, 感受党员的力量, 并和党员交朋友, 用党员的精神品质指引自己的成长。探究型的小课题研究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进步。各研究小组依据自己的方案, 按照预计的分工分头行动。学生有的收集资料有的做实验、有的开展社会调查……各负其责, 互相配合, 分工与合作相统一, 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 学生的参与意识、责任意识和实践能力都得到明显增强。

6. 情境陶冶法

情境陶冶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 以引起学生一定的体验,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和道理, 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陶冶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可以通过实物演示情境, 通过音乐渲染情境, 也可以通过语言描述情境等。情境教学的陶冶功能就像一个过滤器, 使人的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它剔除情感中的消极因素, 保留积极成分。这种净化后的情感体验具有更有效的调节性、动力性、感染性、强化性等。基本结构为:创设情境→融入情境→触发情感→升华情感。

思想品德活动类实践探究题的解法 篇10

从近几年的中考命题来看,活动类实践探究题在考查课本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实践性、应用性、可操作性。一般来说,活动类实践探究题针对一定问题、结合时政热点进行活动设计,采用主题班会、团支部会、宣传庆祝会、调查采访、演讲辩论、现场模拟等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搜集相关材料,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培养实践探究能力,在活动中受到教育。

解答活动类实践探究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社会热点,丰富生活信息。活动类实践探究题多是结合社会时政热点而设,这些富有时代气息的时政热点构成了活动类实践探究题的背景材料,如果平时留心这些时政热点,有所了解,就能从容答题。

2掌握实践方法,增强实践能力。活动类实践探究题实践性强,强调学生自己去经历、去探究,常常考查学生实践的过程。因此,在日常学习中,我们要注重实践,多参加主题班会、团支部会、宣传庆祝会、调查采访、演讲辩论、现场模拟等活动,掌握这些活动的实践方法,培养探究意识和能力。

3根据情境设置,做到表达全面合理。对活动类实践探究题的解答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活动形式,熟悉各类实践活动的操作方法和程序。(2)设计的活动方案或步骤要切实可行,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3)注意理论联系实际。(4)注意活动内容的条理性、开放性和逻辑性。

例2008年12月1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党中央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高度评价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我们党和国家发展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伟大意义,深刻总结了3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明确指出了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前进方向,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济南市解放中学九年级(一)班准备结合胡锦涛总书记的上述讲话精神开展一次主题班会。现请你担当活动的组织策划者,完成下列任务。

(1)活动主题:请你结合材料确定本次主题班会的主题。

(2)资料搜集:开展本次主题班会,需详细了解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的内容,了解胡锦涛总书记讲话内容的途径有哪些?

(3)活动透视:请你谈谈开展这一主题班会的目的。

(4)知识链接:九年级(一)班同学小军根据材料,在调查、搜集资料的基础上精选了两幅图片。图片说明:30年,历史的一个瞬间,我所在的村庄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变成了当地有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同学们依据图片及图片说明,积极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假如让你发言,你会怎么说?

(5)总结感悟:请写出你参加本次主题班会后的感悟。

解析:本题通过开展主题班会的形式考查了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的变化、改革开放的原因和意义、中学生如何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等。设问(1)要求考生自拟活动主题,回答时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结合所给材料;二是做到简洁明快,具有鼓励性和感召力。设问(2)比较简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设问(3)考查活动目的,要从落实行动、激发情感、提高认识等方面回答。设问(4)具有开放性,考生只要能够理清思路,分别从“山村巨变的原因”、“山村巨变的启示”两个方面回答,问题即可迎刃而解。设问(5)要求总结活动感悟,即“青少年的践行”,这是本次主题班会的落脚点。

品德教育的实践活动 篇11

创设有效的活动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体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学生参与为主的活动情境,以使学生产生一定的情绪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以发展的教学方法。这个教学方法的主旨是尽量优化教学过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教学实效。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活动情境创设的实践

1. 游戏或表演。

游戏或表演是学生乐于参与的一种教学活动,学生通过观看、参与游戏或表演,不仅能理解教材的抽象理论,而且能产生学习兴趣,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如在教学“调控情绪”时,我在课前安排了一个抢凳子的游戏,让学生在抢凳子时体验到各种情绪,包括争抢时的紧张、抢到后的喜悦和失败后的沮丧。

2. 手抄报、贺卡的制作与展示。

学生动手制作手抄报、贺卡不仅能提高学习兴趣,而且能在材料图片的收集选择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教材。如在教学“我和父母”后,我安排学生制作一张贺卡作为父母的生日礼物;在教学“法律护我”时,我安排学生制作了一张以“我与法律”的手抄报,并选出较好的手抄报张贴在教室的墙壁上。

3. 采访、辩论或讲故事。

在教学中通过辩论、讲故事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竞争合作精神,还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教材知识点。如在教学“树立正确学习观念”时,我安排了一次“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的小辩论;在教学“抵制诱惑”时,我安排了一次“网络利弊大家谈”的小辩论。

4. 社会调查活动。

学生通过亲身感受、自我探索获得的知识,才会扎根在脑海中。因此,社会调查能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用探索实践、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来获得知识。如在教学“珍爱生命”时,我设计了“我身边的动植物伙伴”为题的主题调查活动。

5. 综合实践活动或观看电影。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将课堂学到的知识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扩大知识面,真正体会教材的知识。如在教学“服务社会,有所作为”时我组织学生参加了一次公益小活动,这样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还更好地树立起服务社会、从小做起的意识;在教学“严守法律”时我安排学生观看电影视频《少年犯》和《迷途少年》,让学生谈观后感,从而使学生理解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违反法律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活动情境创设的思考

把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引入课堂,虽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在活动情境的创设过程中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师如何驾驭课堂,有效组织管理课堂教学。

由于初中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和学生的总体素质参差不齐,在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容易变得散乱,甚至因过多的“自由”而影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因此,只有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才能确保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1. 建立规范的课堂教学常规,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制力。

建立必要的、规范的课堂教学常规,是教学组织管理的一种手段,也是学生遵守教学秩序的行为依据,使学生在时刻自律的情况下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使课堂学习效率进一步提高。建立规范的课堂教学秩序不仅能促使学生培养自觉遵守纪律的良好行为习惯,而且能有效改变学生懒散的不良行为习惯,为学生自制力的培养起到很好的鞭策作用。

2. 建立合理的赏罚制度,有利于维护规范的课堂教学常规。

有了教学常规,还要有规范、合理的赏罚制度来维护课堂的教学秩序。教师可以根据班级的不同情况制定出相应的赏罚制度,凭着实事求是、公平公正的原则,使学生不断严格要求自己,得到老师和同学的鼓励和认可,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课堂的教学顺利进行。

3. 妥善处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即使有良好的课堂教学常规,在教学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一些偶发事件致使学生注意力分散或教师的难堪,这时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因势利导地妥善处理。

4. 调控教学节奏,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除了必要的教学常规外,教师如何调控教学节奏同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课堂教学节奏的调控能很好地控制过程,从而减少学生的散乱,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如教师可以通过语调、经速度、停顿、动作与表情等来提醒学生,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上一篇:消费回馈拉动内需下一篇:刹车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