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品德教育的现状

2024-05-16

高中品德教育的现状(共12篇)

高中品德教育的现状 篇1

按照《中学德育大纲》和《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 必须紧紧围绕把中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优秀人才, 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 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等不同渠道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品徳教育,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为造就新一代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中英语教材选材范围十分广泛, 优秀的文化传统, 杰出人物的事迹和精神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使他们自觉地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准则。要充分利用英语教材中涉及到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的人口、环境、能源、灾害、饥饿、贫困等热点问题, 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要切实搞好高中英语学科德育教育, 就必须抓住关键环节, 从备课开始, 认真分析教材, 挖掘教材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 适时地运用教材内在的教育因素, 抓住时机, 对学生进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 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潜移默化,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在英语课堂上, 爱国主义教育要渗透到教学中, 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Uni t 1 0 Lesson 38介绍奥林匹克运动会。结尾句:It i s t he compet i t i on bet ween count r i es t o hol d t he Ol ympi cs.To hol d t he Ol ympi c Games i s a r i ch pr i ze f or ever y count r y.中国申办2008年奥运会, 体现了中国在国际上日益重要的地位以及中国综合国力的强大。我们要积极努力学习, 做一切可能做的事, 支持北京办好奥运,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感情。Lesson 78 Paper一文, 介绍纸的发展史。课堂上, 笔者利用投影仪, 展示出中国的四大发明, 使学生明白造纸术在人类史上的重要作用。在公元一世纪的时候, 中国造纸术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到八世纪时候, 中东才建立起第一家造纸厂, 造纸术由中东传到欧洲。而在美洲, 造纸术从1 690年才开始。中国的造纸术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传播与推动作用。通过学习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二、学习伟人, 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Uni t 21 Lesson 82介绍马克思学习外语的经历, 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典范。马克思不仅懂德、英、法语, 还在五十多岁时为了研究俄国形势, 开始自学俄语, 在短短六个月内就掌握了这门语言, 用俄语写文章。通过学习, 使学生下决心学好英语。Madame Curi e介绍居里夫人的生平 (Li f e) 、勇气 (Courage) 、美德 (Vi rt ues) , 文章中描写了居里夫人求学时的艰难, 以及她面对困难的态度。从这个方面, 笔者启发学生面对困难持以什么态度, 鼓励学生向居里夫人学习。并提出问题:“Do you want t o be a Madame Curi e and devot e your sel f t o sci ence?”同时让同学们记住居里夫人的名言:Li f e i s not easy f or any of us, and above al l we must bel i eve i n our sel ves.We must bel i eve t hat each of us i s abl e t o do somet hi ng wel l, and t hat, when we di scover what t hi s somet hi ng i s, we must wor k har d at i t unt i l we succeed.这样, 学生以后遇到困难时, 就不会被吓倒, 就像居里夫人那样勇敢地面对困难, 挑战困难, 克服困难。高中教材中,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如:Walt Di sney, Charli e Chapl i n, Mar t i n Lut her Ki ng Jr, Hel en Kel l er等。通过这些榜样的优秀品德熏陶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以达到教育的要求, 这些完全符合青少年积极向上、好胜心强、喜欢模仿的心理特点。

三、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渗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中学阶段, 学生年龄只有十几岁, 可塑性强。因此要教会学生正确对待自己, 自尊自爱, 对待他人真诚、热情, 对待学习认真勤奋。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去领悟人生, 比空洞的说教收效更好。如:The neckl ace.通过学习, 组织学生讨论:What do you t hi nk of Mat hi l de?Do you t hi nk i t wor t hwhi l e?What woul d you do i f you wer e Mat hi l de?经过讨论, 使学生明白一个人应该注重内在美, 要有正确的人生观, 趁年少, 努力多学知识, 才不至于虚度年华。利用教材中有关古今中外闻名事迹,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高尚情操。Rescui ng t he t emple提到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阿斯旺大坝是开阔视野, 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好教材。

四、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去发现真善美。在不断地学习西方文化中, 提高自己的欣赏鉴别能力。在课堂上利用精粹作品引导学生去批判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丑恶现象, 使学生分清良莠, 明辨是非。At t he shop是马克·吐温的名篇。通过学习学生看清了老板前后判若两人的丑恶面目, 对他的丑恶行径有了深刻的认识。笔者顺势提问:What can you learn f rom t hi s st or y?The Mer chant of Veni ce是莎士比亚的名剧, 其中的夏洛克是文学宝库中的典型人物, 通过学习, 学生对其贪婪和残忍的丑恶面目了解得清清楚楚, 提高了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无形中助其形成了鲜明的是非观。

五、意志的培养

学习过程也是磨炼意志的过程, 在学生刻苦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 这就要想办法克服, 遇到挫折和失败, 要不气馁。学习上, 要赶上并超过别人, 就要付出百倍的努力, 在此过程中, 学生自我要求、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改正, 不断前进。只有这样才能逐渐锻炼出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如A person of great det erminat i on一文讲述的Wi l l i am Har t l ey所具有的坚强决心、意志和勇气。

当然, 条条道路通罗马。德育的途径不只这些, 只要处处留心, 时时在意, 不难做到润物细无声, 在不知不觉中将学生的思想品德塑造好。

高中品德教育的现状 篇2

崔长平河南遂平一高(463100)

高中阶段,既是青少年学生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提高技能的大好时段,也是其思想道德品质渐趋形成的关键时段。在这一重要的人生转折时期,我们的教育,不仅影响着青少年一代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水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终极走向。毫无疑问,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学生思想品德进行教育、引导和培养,乃是学校教育不容忽视的根本任务,同时也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但是,在实际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由于我们没有完全摆正“育人”与“教书”的位置关系,导致一手软一手硬的现象一直明显地存在着。在此,笔者拟就高中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存在的几个误区,略谈一点自己的浅见:

一)重智育轻德育

由于目前我们的教育评价制度尚不完善,加之高考“择优录取”这一选拔方式自身存在的缺陷,高中教育,已不仅仅是德与智在定位上出现了倒置现象,而是一直面临着取与舍、存与废的“单项选择”。也可以这么说,学生在高中阶段所接受的教育基本上都是单纯的“智育”。思想品德教育一直停留在无目标、无组织、无落实、无考查的“自生自灭”状态中。由于衡量一座学校办学质量的唯一标准是高考升学率,所以它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高中教育的“风向标”和“计量器”。且不说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思想品德进行教育和培养,就连《思想品德》、《哲学常识》、《政治常识》等科目的教学也是作为一门必修课而直接服务于高考的。通常情况下,只要一个学生的学业成绩优良,在学校领导和教师心目当中就被视作掌上明珠,百般呵护、关怀备至,一好遮百丑,而对基础较为薄弱、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则是无暇顾及、漠然视之,如若这些学生纪律性再差一些,则被贴上“双差生”的标签,轻者经常面对冷嘲热讽,甚至于责骂体罚,重者则被千方百计地逐出校门。平时学校组织名目繁多的考试,按成绩排队,公示结果,区分三六九等;教师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厚此薄彼、区别对待,使很多学生在人生之初就饱尝了人情冷暖。身陷在这种唯“分”是图的泥淖里,教师已不能很好地扮演“为人师”的角色,因为他只有教书的职责而没有育人的义务了。这种偏废思想品德教育的错误做法,不仅严重背离了以人为本、一视同仁、因材施教、培养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思想和原则,而且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状态、自主能力、认知结构、兴趣爱好、发展趋势等个性因素,以静止地、孤立地、片面地眼光去看待正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学生,人为地造成高中教育结果的两极分化。长时间以来,高中教育一直定位在应试教育和“精英教育”上。

二)重管束轻教化

在平素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不少学校“创造性”地运用《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生吞活剥,任意肢解,各取所需,既“丰富”又“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特色纷呈”的管理规定。诸如《学校封闭式管理规定》、《学生一日常规》、《学生禁止性行为》、《三项规定》、《自习堂管理规定》、《学生违纪处罚规定》等等,乍一看去,条条框框、林林总总、无所不包,可谓规章制度十分健全,但仔细品读一番,有不少都是与国颁的《守则》和《规范》相冲突的,而且其中很多条款都是毫无依据和理由的硬性规定。这些规章制度把学生的思想行为禁锢在目不窥园、心无旁骛的闭锁状态之中,将学生的个性表现和兴趣发展一笔抹杀。如有学生违规逾矩,严格照章办事,既扣个人的“文明分”,也扣班级的“争创分”,而班级的“争创分”直接与班主任的奖金和评优评先结果挂起钩来。显而易见,扣了班级的“争创分”就等于扣了班主任的奖金、影响到班主任的荣誉。然而所谓的“违纪”现象几乎每天都接二连三地发生着,故而,班主任很少有时间、有耐心地对学生进行细致入微的思想和守纪教育,更谈不上那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春风化雨式的谈心教育。所以,体罚或变相体罚的事例就层出不穷、司空见惯了。有些罚值日、罚跑步、罚站、罚款等等,有些让学生停课检查或请家长,更有甚者一次接一次地让学生写检查,等积攒到一定程度时,便将这些材料上报学校,学校便按照有关规定将这些“屡教不改”的学生堂而皇之地劝退或开除。久而久之,学生从思想深处对这种“管而无情”、“诛而不教”的教育方法产生了严重的抵触情绪。再者,1 这种以管代教,以罚代教的管理模式对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重言传轻身教

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是通过他一贯的处世态度和言行举止而表现出来的。教师的品德和情操既是学生依据的“范本”,也是学生正己的“镜子”,因此,为人师者,其道德品质和文明素养一定要比普通人高出许多,毕竟,身教胜于言教。我们一方面在课堂上教育学生追求真理、积极向上;坚持原则、遵纪守法;高风亮节、廉洁奉公;民主平等、仁善博爱;言行一致、诚实守信;轻利重义、见义勇为;尊老爱幼、谦恭礼让;团结互助、和睦相处;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身体力行、自我规范、臻于完善。教师,就应该是一个“温良恭俭让”的谦谦君子,就应该是一个清廉方正、学养深厚的楷模。我们不能口头上大讲有教无类,一视同仁,而做起来对学生亲疏有别、另眼相看;我们不能口头上大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而做起来对学生缺少耐心、简单粗暴;我们不能一方面对不正之风痛心疾首、义愤填膺,一方面向学生家长索要吃请、要挟办事;我们不能一方面教育学生不能见利忘义,而另一方面却挖空心思地乱收费,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言行相悖,何以立教?

常言道:教育无小事。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养成不仅仅依靠单纯的教育,更多地要依靠良好的育人环境的感染和熏陶。既然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地培养起来的,这就要求教师要率先垂范,要从身边的小事一点一滴地做起。古人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为师者须谨记: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而言,都是活灵活现的教材。

四)重利诱轻引导

一个学生的基本素质应该包括:较高的思想素质,优良的道德素质,丰富的文化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身体素质,而这些基本素质的形成,离不开教师有意识地教育、引导和培养。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适时、适度地给予学生肯定、赞许和褒奖,以使学生经常具有进步感和成就感,但主要应该放在心理暗示和精神鼓励方面。近些年来,随着“生源大战”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态势愈演愈烈,学校和社会上的“重奖”现象应运而生、五花八门,从一般的考试到各类竞赛,从“中招”到“高招”,规模越来越大,奖金越来越多。在每年的高中招生过程中,学校不惜重金,以高额奖金来吸引优秀考生。在择优录取的同时,也摘去了温情脉脉的“面纱”,淋漓尽致地表露出赤裸裸的金钱交易,结果导致有些不明就里的家长和优秀考生不再依据资质来选择学校,而是依据奖金和待遇的高低来选择学校。对于高考取胜的学生,尤其是一些被名牌大学录取的学生,学校更是大张旗鼓地隆重表彰,以求轰动效应,然而最核心的内容还是一个“钱”字。学校出资多少,社会捐助多少,动辄几万、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台上的获奖者一夜暴富、春风得意,台下的学子们欣羡不已、摩拳擦掌,旁边的教师们自惭形秽、感慨万端,而含义各异的目光,全都聚焦在熠熠生辉的金钱上。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更有许多沉甸甸的“悬赏”在学生面前不断闪现,诸如:进步奖、优质奖、单项奖、综合奖、奖学金等等,金额成百上千,令人心驰神往。课内课外,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学习教育更是搀杂了许多功名利禄、利欲熏心的成分。这种散发着“铜臭味”的诱导不是真正的教育,更不是对高中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长此以往,一个青少年学生的远大志向与奉献精神,人生观与荣辱观,学习的目的与意义,自身的品德与修养,都会在“向钱看”的个人奋斗中,渐渐湮灭在物质追求、利益驱动和拜金主义的污泥浊水之中。所有这些,对于青少年学生尚不成熟的思想认识而言,实际上是一种畸形变味的熏染。这并不是杞人忧天、危言耸听,这实在是目前高中教育的无奈与可悲之处。

五)重课内轻课外

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繁复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多角度、多层面、多渠道、立体化、网络化的协同战术模式,它涉及到学生与教师,课内与课外,教材与活动,家庭与学校,学校与社会等诸多方面,所以,我们的教育需要延伸,需要拓展,需要联接,需要深化。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时候,我们的视野不能仅仅局限于几十分钟的课堂上。多年以来,由于应试教育思想完全占据了高中课堂,学生和教师的眼睛只能紧盯在教科书和练习册上,导致许多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不能正常开展,课外活动基本上名存实亡。学生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去了解国内外时事新闻的时间在逐渐减少,有些学校干脆予以取消。青少年学生为了挤过高考的“独木桥”,已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基本的政治理论知识、2 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知识、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国际国内的时政要闻等等,真可谓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了。而所谓的“课外活动”,也只不过是锻炼身体、打扫卫生、整理内务之类的低层次活动。校园里,目的明确、严谨有序的课外活动尤为鲜见。学生的自主意识、研究性学习精神、创新思维、动手能力、独立思考习惯、兴趣爱好等等得不到充分地培养、发展和提高,因此,他们只能在“死读书,读死书”的困境里难于自拔,其结果,高分低能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校园里的课外活动尚不能顾及,一些富有教育意义的社会活动更是无从谈起。学生渐渐地学会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因此,“献爱心”活动和其它公益活动就成了形式;学生学会了“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因此,关心社会、关注民生、帮贫扶困、见义勇为就成了口号;学生学会了“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因此,“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就成了摆设。学生的国家观念、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服务人民的思想觉悟十分淡薄,已经到了令人堪忧的境地。暂且不说“以天下为己任”了,他们连最基本的“正心、修身、齐家”的观念也很少具备。所有这些,与目前整体国民素质水平的低下不无关系,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一大缺憾。

六)重个人轻集体

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品质教育的时候,教师更多地强调并推崇个人奋斗。学生拼搏与上进的动力仅仅来自于个人理想的实现,所以,发展自我、成就自我就成了学生追求的唯一人生目标。笔者曾经看到一些学校教室里的大幅标语,上面几乎无一例外地书写着某些误导性的内容,诸如:入室入境,沉默是金;自我奋斗,敢于竞争;十年寒窗,一举成名;埋头苦读,少说为佳;不受苦中苦,难做人上人,等等。这些落后的、陈腐的教条根本不是培养一个现代国民所应具有的理念,当然,这也是和“与时俱进”的观念背道而驰的。

就其基本属性而言,应试教育所突出的正是埋头苦读、孤军奋战、自我封闭、心无二用、残酷竞争这些思想观点,而教师平素所重视的也是这些对学生成人成才来说弊大于利的东西。在他们成长和学习过程中,学生心理上逐渐滋生了一些偏执的,甚至是错误的个性因素和思想认识,比如:过分表现自我,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封闭保守,目光短浅,心胸狭窄等等。他们不能很好地培养和形成一些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素质,譬如:团队意识,互助合作意识,开拓创新意识,集体主义精神,公众利益至上的观点,兼容并蓄的观点,平等博爱的观点,对外开放的观点,沟通与交流的技巧等等。因此,当他们在学校里读书的时候,心理上会时不时地浮现一些孤寂、空虚、无助、厌学的暗影,而当他们走向社会,特别是走向世界的时候,毫无疑问地会感到孤独、困惑、茫然、无所适从、不可理解等不良心态和心理障碍。

笔者认为,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一重要环节上,胡锦涛同志所倡导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恰恰是我们所需要坚持的观点。“八荣八耻”高度地概括并阐明了我们在新形势下的育人方向与标准,它既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既具有民族特色,也具有世界特征。

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现状的思考 篇3

在如今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学生都安安静静地坐在教室等待教师的提问,而很少有学生会主动地将自己思考的问题提出来,向教师探讨,与同学讨论。这种单向教育在全国范围内是很普遍的,虽然说素质教育早已开展,但是由于如今的考核方式的束缚,教师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开拓课程教育之外的项目。在很好地应付考试之外,同时兼顾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需要我们教育机构做出比较有力的引导,从根源上给予学校和教师进行教育方式改革的力量。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体制的缺陷

1 一味说教的灌输方式,阻碍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当前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稳定单一,基本上在几年内的变化很小。并且教师通常在教学过程中循着一贯的模式,即教师授课、学生听的基本模式。这种模式不但导致学生无法与教师交流想法,不能够获得与人交流、被人认可的乐趣,而且学生的主动性受到限制,创新能力没有办法在与教师的交流中得到提高。

2 重视理论、理性,忽略实践、感性的重要作用

“知易行难”永远是中国教育的一大缺陷,而学以致用却也永远是学生学习的目的。教师在课堂上没能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忽视知识的学习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够更加鲜活、深刻。例如,在讲述西方工业革命的部分时,如果能够安排学生去做相关资料的查找、整理,最后在课堂上交流,那么学生肯定会对此印象深刻,同时也会提高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交流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

三、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创新举措

1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融洽的教学气氛

古人云:动之以情,方能晓之以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能够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起到推进作用。试想思想品德本来就是一个略显冷冰冰的课程,如果再加上授课教师的“专制”,整个课堂呈现“唯师命从”的气氛,怎么会有学生提起勇气去与教师交流呢?相反,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情感,鼓励他们勇于大胆猜测并思考,那么学生才能够不畏于教师的威严,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人行,必有我师。”在整个课堂中,和谐的师生关系、融洽的教学氛围,在某种程度来说,不仅是学生思维自由发挥、拓展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师生间相互学习的一个机会。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只有与学生和谐相处,才能够为教育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 运用创新型教材,使观念与时俱进

时代是在每分每秒进步的,对于我们教育工作来讲,在近期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的教育理念不会有很大的变化,但是我们所看到的、接触到的许多新知识、新观念确实能够运用在教学工作中,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质量。

创新型教材的使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生动活泼、形象生动的事例使教师不需要再干巴巴地讲解那些富有教育意义的思想理念。另外,创新型教材增加了让学生自己独立地去设定问题,再带着问题去阅读了解文章,最后与同学交流讨论等内容。创新型教材鼓励探究性学习,能够辅助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自由思考的能力。

3 知行统一,培养实践能力,倡导合作精神

教师还需要认真考虑活动课的重要性。通常的活动课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比如提出一个话题,在师生氛围和谐的基础上,大家各抒己见,对一些看法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教师在其中做一些辅助的指导、补充,使得整个环节不出现断裂或者冲突。

高中品德教育的现状 篇4

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不同层面, 而心理健康教育处于学校德育的最基础层面。两者的目标一致;两者所遵循的教育规律一致;两者的服务主体一致, 都是学生。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 我们应该如何开展好这项工作呢?除了开设心理导向课、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以外,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条重要途径。然而在实际的思想品德新课程改革中, 一些教师是怎样做的呢?通过几年的教学研究与调研, 我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看到了下面几个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了解的不够深入

在一所中学听过这样一堂课“学会学习”, 当讲到学习方法时, 教师很想为学生提供一些有力的科学依据, 于是将教材上关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的活动让学生自己阅读, 学生很感兴趣, 但教师却没有多加讲解就匆匆转向了其他内容。课后, 我问这位教师:“学生对摸索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很好奇, 您为什么不设计一个教学环节和学生一起互动呢?”这位教师有些无奈地说:“我也知道教师要高屋建瓴地引导学生, 可心理学知识我自己都不懂, 还谈什么引导学生呢?”还有一些类似的问题也时有发生, 比如“如何引导学生自救”教师也很想讲得全面一点儿, 深入一些, 可苦于自己掌握的知识不够, 有些方法自己也不明白, 所以在对待特殊问题时没有办法展开更加翔实的讲解, 也没有办法推进, 所以只能是草草了事。

二、课堂教学设计形式化

在调研中, 我们常常看到一些“热闹”的课堂教学。如在思想品德课上, 有的教师通过大量的问题情境设计让学生“参与”教学, 有的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教材, 有的教师通过人性化的程序和环节设计开展教学, 有的通过小品表演、诗朗诵、小组竞赛等小组活动的形式开展教学。虽然教师的新课程理念有了一些转变, 课堂教学比以前更活泼热闹了, 但仔细观察却发现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模式, 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学生只是充当了一次“临时演员”。一些教师在谈到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形式时, 经常说:“新课程就是要多活动, 多让学生参与。但是这样的教学有时学生什么知识也没学到。”“现在的教材学生都喜欢, 就是知识点太少, 这让我们怎么教啊?”

三、心理问题缺乏关注

当问教师“思想品德课上需要帮助学生解决哪些问题”时, 一些农村教师认为主要是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等思想教育,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很少提及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 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更是知之甚少。从他们的回答中, 感到教师较多地关注学生品德发展状况和学习能力与成绩, 却很少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许多教师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缺乏了解, 没有养成观察学生心理动态的习惯, 课堂教学往往无的放矢, 甚至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心理健康教师的职责, 这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缺乏实效的重要原因。

四、选用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的程度不够

思想品德课教学离不开主题鲜明的各种案例, 包括名人、伟人和学生身边的事例。当前, 大多数的教师都能认识到这一点, 而且在教学中也充分利用了各种鲜活的事例来开展教学。但是由于教师的授课水平和执教能力的差异, 案例的选用和教学过程中开展的程度却大相径庭, 有的教师虽然选用了较好的事例, 但由于开展得不充分, 教师的启发引导不到位, 案例挖掘得不深刻, 造成了课堂教学效果一般, 学生心理素质和分析理解能力没有得到真正锻炼。因此, 我们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要真正开展和运用好事例, 帮助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 过有意义的学校生活, 同时也使思想品德课程改革顺利进行。

如在“生活中的风风雨雨”一课中, 除了通过一些问题情境的开发, 如“说一说自己生活中最深刻的一次挫折, 并谈谈这些挫折是怎么造成的”、“你了解你的父母吗, 你的父母有挫折吗”、“对待考试失利, 你应怎么办”等, 让学生交流自己及家人的挫折, 帮助学生提高解决挫折的方法。同时可以设计听《命运交响曲》, 让学生谈谈你从音乐中能感受到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可以设计小型辩论会:挫折是好事还是坏事。也可以让学生创设面对挫折的一句座右铭, 以勉励自己或别人。这些教学设计和教育方法, 既能注重学生的体验, 了解和挖掘学生的内心世界, 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心理品质, 同时又能为面临心理困惑的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

思想品德新教材知识点很少, 大部分的教学内容都需要教师自己去开发、去设计、去开展活动, 更不用说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了。再加上实行开卷考试, 试题的开放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 更让教师感到思想品德新课程课堂教学开展的难度。

当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 除了专职、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和班主任教师外, 学科教师涉及的较少, 更谈不上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

其实, 思想品德课和心理健康教育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层面, 对于学校而言, 这两个方面不单单要求专业教师要有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的专业理论知识, 同时也是全体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 试问一个心理有问题的教师怎么能教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又怎么能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呢?针对学校这个特殊的群体, 教师要更加努力, 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健康、茁壮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陈绮莹.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探讨[J].心理健康教育, 2011.

高中品德教育的现状 篇5

邓文婷 164078

一、调查背景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面对外来文化的传入及影响,以及我们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不全面,导致全社会的信任危机、社会危机等。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深入开展,社会各个层面都开始关注德育这个问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教育必须使学生全面发展,家长和社会要求孩子既要成才,更要成人。中学生因为其可塑性很强,道德教育更应该抓紧。思想品德课具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目标,是学校德育的主要形式,在教学中更要渗透德育教育。

二、调查目的

了解中学思想品德课程中道德教育的现状,以便学校和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对症下药”提高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实效性,对于正在从事或将来将要从事思想品德学科教育的人们提供一点帮助。

三、调查时间、对象、方法

调查时间:2016年2月至2016年8月

调查对象:富平中学学生,发放问卷150份,有效问卷135份,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文献查阅法。

四、调查结论分析

中学思想品德学科课程改革 第一,在课程设置方面 新课改要求多门功课同时学习,这对于学生来时是能够全面发展,但同时也客观上增大了学生的负担。从课程设置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学教学主要将时间、精力集中在语数英三门主课的学习中,而思想品德学科只占了0.068个课时比例。第二,在教材方面

教材应是一个能有效帮助初中生思想品德发展的文本。《思想品德》教材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不仅仅是知识和信息的载体而且还是一个能够与初中学生展开对话并需要学生进行创造的文本。教材应使学生意识到德育课程对自己生活、对社会生活的意义、对参与德育课程产生兴趣。教材内容为学生喜爱并易于理解与实践,发挥初中德育课程的育人效益。

当前德育的重点强调道德教育转向道德学习,既由培养论转向学习论,强调学生自主的道德学习。学生是道德学习者。在教材上,该校选取的是鲁教版本的思想品德教材。

第三,在考试方面。

新课标的对于教学内容上做出了调整和充实:

对七年级的教学内容结构作了调整,把心理品质教育、道德教育与健康人格教育结合起来,以加强学生的品格修养。在课题上进一步突出品格修养的要求,把单课题式改为双课题式。如将“锻炼心理品质”改为“锻炼心理品质,加强品格修养”,“善于调节情绪”改为“善于调节情绪,保持乐观心态”。在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中,增加品格修养的内容。比如,在“锻炼心理品质”的教学内容中,加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需要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心理品质有助于高尚品格和道德情操的培养”。

八年级强调对学生进行富有成效的法制教育。增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及自我保护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增强维护国家安全的教育。

九年级加强国情、国策教育,课程结构作了较大调整。将资本主义以前的简史部分合为一个单元;新增“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单元。增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充实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一国两制”和“科教兴国战略”等国情国策方面的内容以及有关当今世界形势的知识。

第四,在多媒体教学使用方面

新课标强调教学方法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时代感,强调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性学习等方式进行教学,提出“有条件的学校,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努力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八年级法律常识采用以案说法的方式,将原“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改为“针对性”原则,以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

通过对几位老师使用媒体教学的分析,可以看出,教师在上初一年课时往往采取多媒体教学,因为初一年一般一节课只用一两个知识点,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音频等形式能够很好地带动学生的学习氛围,更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学生主动学习模式的形成。初二年相对初一年学习任务增加,学习内容难度也更大,教师一般会选取机会进行多媒体教学,但次数不多。而对于复习班的学生来说,一般教师不会采用多媒体教学。复习班的学生复习面广且杂,多媒体教室反而效率更低。

(二)当前学生、教师、领导对这门课的重视程度

新编《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以及有关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我国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标志。它对学生足部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着理论上重视而实际上轻视的倾向。有一句顺口溜说道,“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中学思想品德课的课程地位实际被架空,各项功能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去甚远。政治教师在评职、选优、晋级和奖金分配上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存在一定的差距。

六、中学生道德教育现状

第一、思想品德方面:根据调查表明,当代中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民族尊严感,绝大部分学生对祖国都抱着一种正确的情感和态度,能热爱的祖国,关心国家的发展和前途,希望祖国繁荣昌盛。但是,我们也发现,能真正以“勤奋学习,为国成才”为学习目的的学生并不多,只想到自己将来要靠上大学,能有所作为,有自己美好的人生。

第二、道德品质方面:当代中学生大都具有基本的文明修养,都能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以诚待人,爱护环境卫生,热心公益、遵守纪律等。但是现实中,也有一部分学生在语言文明方面还做得不够,举手投足不够文明雅观,把所谓的“不拘小节”当成优点,时时处事以自我为中心,不懂谦让。由于独生子女的特殊地位和良好的家庭环境导致很多城镇中学生勤俭精神不足,他们吃要好的,穿要名牌,整天零食不断,花钱大手大脚,不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在承担责任、关心他人、勤俭节约、自我管理等方面明显存在道德缺失的情况。

第三、人生价值方面:当前中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总体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但我们也应发现认为应把金钱作为人生最重要目标的学生也占相当一部分,甚至为了个人的成功,很多学生对参加集体活动缺乏应有的热情,有的同学不愿意担任干部,团员不愿意参加组织生活,唯恐影响自己学业,更多主张在不损害公众利益的前提下追求个人利益。

第四、心理品质方面:调查表明,当前中学生的心理活动总体是健康的,但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意志薄弱,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差.,随着学习竞争压力的增加,有些中学生逐步产生一些不健康的心理,无心上学、不思上进、自暴自弃,甚至还有离家出走的念头。

八、影响中学生道德品质的因素

第一、学校德育观点僵化。当前学校德育理念僵化、德育方式落后严重脱离社会现实和学生实际,不能与时俱进,存在唯政治化倾向。首先,学校德育重一般要求,轻个别要求,重共性,轻个性。面对经济社会生活“四个多样化 ”的特点。其次,在现实的教育中,中学的德育存在着远离社会现实的现象。另外、学校德育存在政治化的倾向。

第二、思想品德课目标不当。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主要目的应该在于培养受教育者知行合一的行为习惯和积极参与社会、勇于实践的态度和能力。但实际上,学校的“应试教育”,使受教育者成了考试机器,缺乏素质意识,忽视做人的道理和自我完善的高尚动机。为了应试,只重视智育而轻视德育、体育,思视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为了应试,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获得而轻视能力的转化;为了应试,只重视尖子学生而伤害了大多数学生。这种教育模式培养下的受教育者,其主体性、个体性被抑制到了极点。

第三、社会、家庭、学校配合不协调。由于家长缺乏应有的教育知识及社会青少年教育机构的不完善,使学校教育势单力薄。教师表达的是学校的要求,家长传授的是自己的经验。而社会青少年机构的缺乏和不完善,特别是由于青少年特点的活动阵地相对缺乏,许多学生只有到成人歌舞厅、咖啡馆、游戏室等营业性场所参加娱乐活动,不少人因此走上歧途。

第四、社会大环境的不良影响。传媒、舆论、网络、书刊中的不良信息及社会上的金钱思想和腐败现象的不良风气都对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学生们虽然身在校园,但是眼睛却已经开始密切关注着社会,并自觉或不自觉地以社会为参照物来调整自己的品行。各种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如贪污受贿、卖淫嫖娼、拜金主义等,对青少年有极大的腐蚀性。一些影视作品、报刊中色情、打斗、凶杀与暴力场面充斥,使一些学生盲目模仿,危害极大,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九、提初中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几点措施

第一、道德教育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也可以说是学生的兴趣,要让学生对学习有正确的态度,在学习中感受到成长,在学习中感受到美的存在,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与众不同,不管成绩如何,都要对知识热爱;其次要让学生对生活充满信心,激发他们的热情,让他们去发现生活中美的地方,发现老师同学的优点,发现生活中的细节。

第二、道德教育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这是思想品德教育课德育的重中之重。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是高效率、高竞争,对人的心理素质有越来越高的要求。对于繁重的课业以及高考的压力,学生的自尊心、对挫折的应对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情绪的调节等等都是一大挑战。自信心是建立在对自己的认知基础上、对自己的实力的正确估计和和积极肯定,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是心理健康的一种表现,是学习、生活的有利条件。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首先要削弱学生的依赖心,最好的办法就是信任每一个学生。相信他们可以把学习搞好,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班级的主人,不能把新课程理念中以学生为主体停留在论文中。教学设计中要设计学生思考的环节,多设计开放性的题目,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观察,不能自问自答,不给学生留回答问题时间,不相信学生通过思考能解答出来,学生上课不回答问题,不愿动脑筋,形成一有问题就坐等答案的习惯。只有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的信任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能回答出来,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最终提高学生的成绩。

第三、思想品德课也要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当今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呵护以及生活经历导致心理脆弱、意志薄弱,因此思想品德教学中应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健全人格。首先要增强学生耐挫力,勇于面对挫折和困难,在讲授新时代的劳动者这一框中,就业的现状很严峻,可以使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就业的视频以及图片,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中的困难,培养学生的耐挫力。在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中,设置情境让学生深入其境,让他们勇于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其次要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能力。

第四、加强学校、社会、家庭的密切合作。学校应该主动与学生家长、社会相关方面进行协调,争取各方面的配合,“三教”互为补充,形成教育合力。做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设并完善学校的心理健康及咨询机构,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第五、不断繁荣青少年的课外文化生活。加强青少年课外文化阵地建设,不断繁荣中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让从小接受健康思想文化的熏陶。一是要通过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来吸引青少年学生,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使他们从小受到健康思想的熏陶。二是多为青少年提供符合年龄需求、心理需求的精神产品,通过举办各类优秀文化产品促销活动,扩展文化领域的消费,优化青少年学生的消费结构。三是依托“青少年读书俱乐部”,开展青少年读书活动,丰富青少年学生的精神生活,积极营造读书氛围,不断形成读书热点。

附录: 您好!

欢迎参加本次问卷调查工作!此次调查是本校为了提高思想品德课效果而专门设计的,旨在通过对学生满意度的调查对思品课教学做出改进。希望你抽出一点时间积极配合我们的调查工作,谢谢你的参与。

1.从总体而言,你对思品课满意程度()

A不满意

B 比较满意

C满意

2.对思品课所学知识内容的满意度()

A很不满意

B比较满意

C满意 3.在课堂中你的成就欲望()A没有

B很高

C较高 4.你对思品课课堂气氛的满意度()

A满意

B比较满意

C一般 5.你对本科所学是否有兴趣()A 很有兴趣

B兴趣不浓

C没有兴趣 6.在思品课中你学习新技能的机会

()

A很多

B有时

C视情况而定

D几乎没有 7.你对自己学习的目标()

A清楚

B较为清楚

C不太清楚

D不清楚 8.你对思品教师授课方式的满意度

()

A很高

B较高

C一般

D没有 9.你对思品教师的教态()A满意

B比较满意

C不满意 10.思品教师与同学的关系()

A很好

B一般

C不好

11.升国旗、唱国歌时,你的感觉如何?()

A无比自豪、有责任感

B这只是形式主义

C没什么感觉

12.对于自己班级的荣誉,你认为有义务维护吗?()

A有

B不知道

C没有

13.在现实社会中,你认为,人与人的关系主要是()

A竞争对手关系

B真诚协作关系

C利益驱动关系

14.在现代社会,你认为还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吗?()

A需要,任何时候这种优良传统不能丢、B不需要,那是困难时期所需要的 C不清楚

15.学校发动学生自愿捐款灾区,你的态度是什么?()

A别人捐了我不捐,面子过不去

B与我无关,不管他

C尽自己的能力献爱心

16.在街上碰到以往教过自己的老师,你会怎么办?()

A主动问候

B他叫我,我才理他

C想办法回避

17.当你在公交车上,看到老人,小孩,孕妇或残疾人上车后,你会怎么做?()

A装作没看见或眼睛朝窗外 B别人不让座和比我让

C积极让座 18.对于考试作弊,你的看法是什么?()

A可耻,尽管是小事,但以小见大,小事可以体现一个人的素质高低和文明程度。

B没什么看法,都是想图个高分

C只要不犯大错,这样的小错不影响对一个人的评价。

19.你认为以下几个当中,哪个是人生比较重要的追求目标呢?()

A 理想

B金钱

C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20.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对社会有所贡献,你的看法是什么?()

A赞成B不赞成C没深究过,不清楚

21.在国家大事中,你最关注的是什么?()

A台湾问题

B教育改革

高中品德教育的现状 篇6

[关键词]单亲家庭 品德教育 中学生

我校高中3个年级原有单亲学生共57人,占学生总数的10.18%,而通过最近一次的调查统计,单亲家庭学生人数上升到91人,占学生总数的16.25%。从2007年9月份开始,我们通过问卷、谈话、走访以及查阅相关资料等,对单亲学生心理特点及其成因不断探讨,并试图结合高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出具体的指导策略。

一、单亲学生的心理特点

1.忧郁离群,喜欢独处。单亲孩子幼小的心理遭受过沉重打击,亲情交流受到限制,逐渐封闭自己,到十六七岁时,就自然表现出一种孤独感,比较忧郁,没有其他同学那种对集体明显的融入感,喜欢独处。

2.缺乏自信,敏感善变。特殊的家庭关系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产生了一道永不磨灭的伤痕,使他们常常觉得低人一等,比较自卑,表现为对他人的言行过于敏感,尤其不愿与人谈自己的父母,遇到这样的话题常主动回避,也不愿因家庭情况,在班上被特殊对待。

3.思考社会,感觉迷茫。生活本是丰富多彩的,但亦有许多波折。有的单亲学生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看不到生活的美好,反而关注社会的阴暗面,加上大多数单亲家庭比较贫困,孩子比较迷茫,不知道人生的意义在哪里?

4.独立早熟,意志坚韧。多数来自单亲家庭的学生,虽然心灵受到过创伤,但为了回报单身父母的爱,减轻父母的痛苦,少让父母为自己操心,他们生活自理能力往往比较强,还会放弃娱乐和休息,在挫折面前不退缩,不气馁,用高分来安慰家长。据我们的调查,我校70%的单亲学生学习十分刻苦,有超出一般同学的毅力。

5.任性放纵,逆反强烈。有的单亲学生对家庭有一种厌恶感,父母如果有意愿再婚,学生的这种厌恶感往往会演变成一种逆反心理,借此来表达对家庭的不满,晚回家甚至不回家,上网吧、抽烟、喝酒,用钱没有节制等。有的单亲学生干脆谈起了“恋爱”,希望从对方身上寻找一种心灵的慰藉。他们的初衷往往是通过这些方式表达出内心的不满,但是,由于十六七岁的孩子本身思想并不成熟,容易受到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一旦“身陷其中”就“难以自拔”。据我们了解,我校这部分单亲学生虽然极个别,却要引起高度重视,如果放松其教育,对学生整个人生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后果也是严重的。

二、教育策略探索

如何教育单亲子女,无论对家庭、学校还是社会来说,都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而其现状更令人担忧,可谓是问题重重。就我校而言,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缺乏这方面的专门知识,面对突然而至的单亲学生群体,起初确实有点棘手,但我们课题组经过较长时间的论证和摸索,初步形成了以下共识。

1.学校、家庭和社会“联网”,形成教育合力。学校老师要主动深入地调查访问,了解所教学生的家庭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家长要主动配合,把学生在家的生活、学习及了解到的心理现象及时报告给老师,以减轻老师的工作难度。社会要消除偏见,多献出点爱心,让单亲学生甩掉自卑的包袱,使其身心得到协调发展。我们建议在家长学校中设立一个单亲家长班,给予单亲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的一些知识和指导性建议,并不时举办专家讲座或请成功的单亲家长现身说法。

2.把关爱和思想品德教育结合起来。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父爱和母爱相互结合的家庭温暖是子女成长的良好土壤。对单亲学生要分析不同情况,让他们重新找回过去在家庭教育中失去的爱,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加强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爱,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者。”我在一次周日中午,请班里的3名单亲学生到自己家里帮忙搬书桌,等学生到了以后,我和学生开始整理书桌,我的妻子就在厨房做饭,等书桌搬完,饭菜已经做好了,于是,“顺便”留他们吃饭,5个人一桌,有说有笑,其乐融融,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爱的温暖、家的温馨!有的孩子当时眼睛里就噙满了泪水,有的学生上了大学还写信回来说“那一次,久违的暖流再次再我胸中涌起,它总会激励我去关心别人。”把关爱和教育相结合起来,在解决单亲家庭子女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中是至关重要的。

3.营造民主温馨的班级氛围,用集体的力量融化心灵的冰霜。我们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深刻感受到,“伙伴的教育”要比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更为持久和深刻。我们要善于利用这种效应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如发动学生布置教室时,发挥单亲学生的力量。我校有一位班主任说到,他看到几位单亲学生在周记中写到:“让琅琅书声伴随我们走向成功的彼岸”、“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等等,觉得是一个好的教育契机,他结合这两句话表扬这两位同学对班级的关心和学习的踏实勤奋,并建议把其中一句作为班级奋斗目标,另一句作为班级格言,受到全班同学的欢迎。既教育了同学,又不经意间激励了单亲学生,让他们感受到了被尊重的价值。

总之,营造民主温馨的班级氛围,树立良好的班级舆论导向,让学生关注的角度不再是家庭的贫与富、衣服的美与丑,而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4.加强性别角色教育和青春期教育。单亲学生缺乏完整的家庭之爱。父爱或母爱的缺失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性格上。例如,自小缺乏父爱的男孩往往缺少阳刚之气,女孩则缺乏与异性亲切交流的训练,长大后往往冷漠、拘谨、沉默寡言;二是在性别上。由于长期与一种性别角色接近,容易模糊性别印象,例如,父女型单亲家庭的女孩经常会出现“假小子”现象;三是在青春期教育上,通常是一片空白,容易使单亲学生缺少基本的生理卫生知识。鉴于此,我们认为培养单亲学生健康高尚的人格,让性别角色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发展,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另外,学校还要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青春期教育,要让单亲学生能够妥善处理同异性甚至同同性的关系。

5.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缓解过重的学习压力。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不容忽视的课程。我们建议,中学要尽量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尤其关注像单亲学生之类的特殊家庭学生,通过授课使学生了解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并掌握一些心理调适的技巧。另外,针对单亲家庭普遍比较贫困的问题,学校可以大力宣传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让重点高中的单亲学生放下包袱,奋勇前进,争取考上理想的大学,完善自我,回报家长,回报祖国!

三、结束语

高中品德教育的现状 篇7

一、教师为学生做表率,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 正处于从依赖到独立、从幼稚到成熟的过渡阶段, 往往缺乏分析能力, 难辨是非真假, 不识善恶美丑, 易感情用事, 但求知欲旺盛, 模仿性、可塑性极强, 需要教师引导和教育, 需要优良的育人环境熏陶。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 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他们心灵上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近墨者黑, 近朱者赤”正说明了这一点。所以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用自己的好思想、好品质、好道德为学生做表率、立榜样。在体育教学中, 我穿着大方、举止端庄稳重, 谈吐文雅得体, 做事干练洒脱, 用良好的师德和严谨的作风去影响、感染学生, 达到以身立教的教育目的。同时在课堂教学中, 凡事以身作则, 身先士卒, 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 如提前候课, 准时上课, 带头搬器材, 挖沙池, 爱惜体育器材等, 为学生带好头做表率。这样, 学生就再也不好意思迟到偷懒, 凡事都争着抢着干, 都会懂得关心同学、爱护公物, 收到了良好教育效果, 逐渐养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

二、利用教材本身的特点,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 不同的教学内容, 因其动作要领、技术要求和练习方法的不同, 对学生有着不同的影响。但多数学生都具备好胜心强、勇敢、性格活泼等特征, 凡是符合他们好动、好胜、好奇等心理特征的活动, 都会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如“跳箱、山羊、双杠、单杠”等项目, 侧重于培养学生机智、勇敢、果断、顽强的意志品质。但由于这些项目容易发生碰撞和跌倒事故, 学生往往会产生害怕心理。教学时, 教师要首先启发引导, 正面教育, 抓住动作重点、关键, 帮助学生分析害怕的原因, 鼓励学生树立信心, 大胆地勇敢地去尝试, 并在练习中以“提字法”的动作要领给予提示, 让学生果断完成动作, 通过不断尝试练习从而掌握动作, 消除心理障碍, 培养其机智、果断、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中长跑是持续、耐久的运动, 体力消耗大, 又枯燥无味, 学生比较厌烦这项运动。针对这项教材内容, 我大多采用1000---1500米走跑交替、变速跑、后退跑、追逐跑等形式进行,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又增强了学生顽强进取的意志品质。拔河、集体跳绳等集体性活动可以采用分组比赛的方法, 看哪组获胜, 哪组跳的最多, 用评价性高的语言去激励他们, 对于失败者, 从另一方面用激励性语言, 激起他们对活动的兴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从而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强化竞争意识

青少年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 而体育教学正是在活动过程中进行的, 所以他们的思想、情意、性格、品德等在体育课中就能极其充分地不自不觉地表现出来。这就为教师有的放矢进行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 但青少年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兴趣爱好、生活环境条件差异、认识水平、接受能力、思维能力也不同, 因此存在的问题也不完全一样, 这就需要教师从实际出发, 区别地进行思想教育。因此在教学中我按身体素质把学生从高到底分成四组, 在每节课后都采取晋级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这不仅加大了学生的投入力度, 同时也使同组间、组与组之间形成竞争, 从而使每个学生都体会到成功感。教师对各小组及时进行评价以树立榜样。同时在每节课后在各小组抽调人员进行下一节课的准备工作, 如准备活动部分、讲解部分、放松部分等都由学生去做, 然后教师进行补充或点评, 并对学生提出鼓励。

四、用师生间的良好情感去感染学生, 适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 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 而身教更胜于言教, 体育教师的工作性质, 决定了大部分时间在室外, 和学生的直接接触最多, 不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 在这艰苦的环境中,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最大的。酷暑中, 教师站的位置是面对太阳;寒风中, 教师站的是风口。利用无形的教育方式, 化成浓浓的师生情感和对美好事物的评判,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从而提高了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同时, 也渗透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

总之, 在体育教学中贯彻德育教育不仅是学校体育改革的需要, 也是体育教育观念更新的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我们体育教师只要坚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 不仅要重视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更要可动脑筋, 积极想办法, 挖掘教育素材,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去真正体现它的实效性, 使它在学校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笔者相信, 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生动活泼的体育教学中去, 持之以恒、潜移默化, 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摘要:“育人先育德”, 我们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培养符合未来祖国事业发展的继承人, 而首要之目标必须有德, 在全面推进青少年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要把德育渗透到各门学科, 体育学科当然也要做到。本文结合体育学科的自身实际, 从把握当代中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策略和技巧全方位、立体式地探究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

高中品德教育的现状 篇8

关键词:小学品德课程,公民教育,有效性,策略

通常来讲公民教育主要是指在对人主体性实际尊重的前提之下培养具备自律以及自强意识并积极参与国家相关公共生活活动的一种教育。公民教育不仅成为我国政府以及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而且也成为了世界不同国家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由此可见,公民教育对于国家发展以及进步的重要性影响。

一、小学品德课程中公民教育实施现状

1.小学品德课程教学内容缺失。目前,我国小学品德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还存在缺失问题,容易导致实际的教学效果出现延误的情况。当下我国对小学品德课程开展过程中的公民教育内容选择存在缺位现象,所谓的缺位现象就是指课程教育的内容涉及的公民理念还不深刻,具体的公民教育还不能成为课程的中心。小学品德课程对公民教育的工作还停留在表面上,缺失了实际的教育意义,也不能够与社会生活的客观实际联系在一起。

2.小学品德课程公民教育理念缺失。我国小学品德课程的公民教育理念还存在理解上的偏差,实际的教学工作对于真正的公民教育理解不足,也是造成教育缺失的主要因素。教师在实际的小学品德课程中对于如何引导小学生正确理解公民理念还存在问题,不能够切实有效的将公民的教育责任与自己的工作内容向融合。

3.公民教育课堂实践停留表面。所谓课堂教育实践停留于表面,主要指的是小学课堂的公民教育工作内容与实际的人们生活联系不到一起,融合的工作只是停留在表面活动中,影响了实践的教学质量。在小学品德课程实践内容中,学校和教师主要将精力放到活动的性质上,为社区服务和了解社会事件的内容,不足以让小学生了解整体的公民教育理念,而且单一的活动内容忽视了学生对公民意识理解,缺乏对内容细致的分层面解释,导致实践活动趋于表面性。课程化的缺失也是影响实际小学生品德课程质量的重要因素,如果不解决这一问题,始终会对公民教育提升进步形成阻碍。

二、提升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有效性的策略

1.以标准化规范公民教育的目标性。小学品德课程中设计的内容比较广泛,通过实践过程中确定公民教育的标准化目标,可以有效的提升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育的方式也大大的提升了小学生的公民意识,更好的维护了学生之间的友好关系,能够促进学生之间互帮互助的团结氛围。在小学品德教育课程中设计与学生日常生活非常贴近的知识和理论,通过学习了解到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也能够自觉的遵守法律、法规基础上的国家

2.突出教育重点注重学生思考过程。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要求公民能够理解和认同国家的相关规定,希望公民自愿、积极主动的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在实际教育的过程中突出教育的重点,希望能够通过学生自身的思考和科学的实践完成对公民素质的学习,并且积极的融合现实生活完成教育工作。

3.通过细节关注公民教育课程内容隐性。具体来讲,品德课程的实际开展需要从教育细节开始,尤其是需要对教育内容潜在隐性给予切实关注。从一定程度上而言,所谓的教育内容潜在隐性主要指的是小学生与小学生之间以及小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实际互动关系。也就是说教师要与小学生建立较好的互动关系并提供较好的学习氛围进而促使小学生之间形成较好互动。教师在实际进行公民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实际考虑每一个小学生是否能够充分性的理解,并且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将小学生自主性以及主体性有效体现。

三、结语

综上所述,公民教育从本质上属于品德课程的重要构成内容,而对于现今小学阶段中公民教育实际实施中存在的教育内容以及教育理念和相应教育实践三方面的短缺问题,则需要从公民教育目标以及教育实践等三方面进行实际加强。进而,通过该三方面的实际加强从而真正的促进小学阶段公民教育的良好提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方艺.小学品德课程中公民教育实施现状及其提升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4,(11):35-37.

[2]黄元虎.小学品德课程中公民价值观教育的内容、途径及策略[J].中国德育,2010,(12):83-86+91.

高中品德教育的现状 篇9

1. 重理论传播而轻实践应用

当前中职思想品德教育由于教师自身的局限性, 如高水准继续教育机会少, 参与学术交流机会少, 社会应用研究能力不足, 造成其教学过程呈现“从理论到理论”倾向, 理论传授全面但内涵揭示教条, 缺乏现实的吸引力和指引学生实践运用的作用。

2. 重灌输而轻思辨

目前教师对学生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多呈单向传播模式。由于缺乏互动——教学思维意义上而非教学技巧上, 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成为讲演课, 学生成为临时观众;另外思想品德类课程的考核模式僵化, 致使学生无须反思授课内容, 教师在此也仅仅是完成了“传道授业”而未实现“解惑”职能。

3. 重当前轻长远, 课程安排的随意性大

思想品德教育本身具有长效性的特点。一个人的思想品德素养非一朝一夕可以形成, 它是在长期的教育、学习、实践、思考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现在多数学校忙于应对学生就业压力而强调技能培训, 职业技能培训的教学量就相当大, 而思想品德课程课时被变相压缩, 课程安排的随意性较大, 多放在“二线”“替补”的位置。

4. 思想品德教育重局部环境实施轻社会环境结合

学校教育本身囿于校园环境的局限性, 学生接触的环境也较为单纯, 学校思想品德课程氛围呈现局部实施的态势。由于脱离了社会环境, 造成学生适应思想品德环境的能力弱, 敏感性差。

5. 重视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安排而轻视家庭教育的配合

学生思想品德意识发展是个多层面组合的过程, 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恰恰因为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与家庭思想品德教育的脱节, 给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带来困难。

二、中等职业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实施策略

1. 学校要端正思想品德教育指导思想, 完善教师与学生三维思想品德教育模式

(1) 学校要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提升思想品德课任教师的理论水平, 使他们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的精髓, 积极组织教师参与社会实践, 获得生活的感性材料。带着理论去实践, 完成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升华过程, 这样不仅给理论增添活力和灵魂, 同时增强了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和吸引力。

(2) 变革思想品德教育模式, 鼓励学生走入社会参加实践。校园的思想品德教育是“象牙塔”里的教育, 它不能培养学生健全的思想品德意识, 最终也不能造就遵守社会道德规范、适应社会发展的人, 思想品德教育应从课堂里的说服教育、控制教育走向与社会结合的开放教育、感受教育。

(3) 重视学生自我教育。开展学生思想品德自我教育, 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自我教育实现教育客体向同化主体的转化, 思想品德灌输向内心修炼的转化, 思想品德教育体系内涵的要求向学生自主选择、自我实施的转化, 从而完成思想品德在学生自我教育中的构建。

2. 学校要建立系统的思想品德教育规划

(1) 建立系统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程实施计划, 在学生就学的各个阶段保证思想品德教育的跟进。应参照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方案”思路及“三贴近”原则, 系统制定、切实实施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计划。

(2) 建立配套的思想品德教育考核体系。思想品德教育应该是实践的。根据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对等、理智行为能力差的特点, 建立配套的包括学生的学习、生活、实习、实训、顶岗作业等思想品德教育考核体系尤其重要。通过系统考核可以培养和塑造学生诚实守信、认真学习、爱岗敬业、安全生产等思想品德素养, 有效地延展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

3. 思想品德教育要重视环境建设

“蓬生麻中, 不扶自直。”学校要通过营造良好的环境达到润物无声, 塑人无形。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是当前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学校要充分挖掘各种教育资源对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品德教育, 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比赛、文娱活动, 展现学生能力、宣传校园榜样, 培养学生朝气蓬勃的生活态度、积极向上的主体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

参考文献

[1]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高中品德教育的现状 篇10

关键词:师爱,温暖,管理,自信,成长

我作为一名高中班主任, 熟知班主任工作的繁杂、琐碎, 天天面对的是学生的各种问题与挑战, 其中最大的挑战来自学生的品德教育工作。作为新时期的班级工作的管理者, 其重任就是努力使班内的几十名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健康快乐的成长。而对学生的思想影响、品德塑造, 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教师用自己的内在品德与精神, 如春雨般在育人的花园里“润物细无声”。

一、营造一种家庭式的和谐班级氛围, 让班级充满生机和活力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捧出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师爱是一种高尚的情感, 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 这是每一位班主任都要遵守的道理。“亲其师, 信其道”, 班主任爱护和关心每位学生, 学生就乐于接受他的教育和管理。为了尽快地使自己对新生产生真诚的师爱, 我充分利用各种机会与他们接触、交往。每天赶在任课老师之前到班里, 先给学生一张灿烂的笑脸;课间、饭后找他们聊天、说笑;在他们遇到困难时, 想办法帮助解决;在他们出现思想问题时, 找他们谈心, 耐心细致地说服教育。同时与他们的家长保持联系, 取得家长的密切配合。在我们共同努力下, 学生对陌生环境的焦虑和不安很快被新奇和欢乐所取代, 逐渐的喜欢这个集体并安心开始学习。小小的细节, 却使学生有大大的改变, 这就是爱的力量!

既做组织者, 又做普通一员, 言传又身教, 让学生感到班主任不但“可敬”而且“可亲”。在军训期间, 我和学生顶着烈日, 共同进退, 短短十天的共同生活, 很快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而学生们入校后的第一次运动会, 我和同学们一起写标语、做小旗, 选服装, 作各种准备工作;为学生们写广播稿, 表扬和鼓励每一个孩子;为运动员们呐喊助威, 虽然嗓子哑了、晒脱皮了, 但师生情感加深了, 也使他们感受到新集体的温暖, 增强了新集体的凝聚力。

作为班主任, 关心学生就应该像关心自己的子女一样, 重要的是关心他们是否懂得怎样做人。例如每天早晨巡视教室, 先看看学生有没有到齐, 遇到天冷或天热的时候, 照料同学们衣服穿得是否合适, 早上是否都吃过了早餐, 各种学习用具都是否带齐了。雨天想办法提供雨具。总之, 同学们在学校的饥寒冷暖, 喜怒哀乐几乎事事关心。学生生病时, 带他去看病, 做可口的饭菜。每逢佳节倍思亲。2009 年3 月18 日, 同学们在班里过了一个弥足珍贵而难忘的成人节。我在家包好了饺子连同餐具一起拿来, 同学们饭后组织了妙趣横生的节目, 我拿来的录像机里留下了开心灿烂的笑容。家长感激, 学生感动。爱心、细节使我们的班集体成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和谐班集体。

二、制定一套人性化班级管理制度, 让班级充满阳光和温暖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班风正, 学风盛”, 班规是对学生不良行为的约束和纠正。利用通常的强制手段迫使学生遵守往往会适得其反, 多设奖励机制, 减少惩治手段, 如班级量化考核中多加分少扣分,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往往会为了弥补自己的扣分而积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甚至是额外工作。另外, “人无完人”, 我们应该允许学生犯错, 班规的制定不需面面俱到, 但要不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 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学生犯错后不要马上处罚, 可先提醒、后警告, 或罚以娱乐节目等等。

对于新班级, 开始阶段的常规工作抓得好, 就能为以后的深入教育打下基础, 班级会出现积极向上稳步前进的局面。班集体的凝聚力增强了, 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增强了, 班级的综合评比也就会有很大的进步, 每月一次的流动红旗既是见证更是前进的动力。人性化的班级管理制度, 使我们的班级充满了阳光和温暖。

三、建立一支动态的班干部队伍, 使班级管理变得有序又有效

“师生和谐, 生生影响”。班主任不能忽视学生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促进作用。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具有明显的多元性、表面性、矛盾性和不稳定性, 因而, 迫切需要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影响这些学生。学生都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 都希望在参与班级管理时大展身手。如果权力过于集中在几个同学手中, 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又不利于营造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良好氛围, 并且会大大减弱班级自身的教育力和感染力。实行班级工作“分权”, 班干部、课代表、小组长、各级各类管理员以及班主任“小密探”都应当各司其职、分工协作、相互制约, 力争做到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做能使班级工作更加有序。

定期调整并对班干部的工作能力进行培训指导, 给他们讲解各部分的工作要点, 组织他们学会指定计划及具体措施, 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 检查落实情况, 总结得失, 并加以纠正。同时必须严厉批评班干部在班级中的不良行为, 鼓励他们以身作则并带动其他同学, 促进整个班级树立良好班风。

四、培养一班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群体, 使高中生活充满自信和活力

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决。”要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 培养树立他们相应的自信心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开学初, 很多学生会因为跟不上进度, 出现“消化不良”或“欠债”的现象, 严重的还会产生厌学心理, 导致恶性循环。我主张学生在自我暗示中培养自信, 自我暗示有一种神奇的威力, 它能控制并指导人的行为, 使之按预想的目标活动, 最终达到目的。例如, 当一个人心情沮丧时, 反复在心里默念:“我精神抖擞, 心情愉快。”很快就能帮助人从不良情绪中摆脱出来。所以, 经常让学生在心里郑重其事地默念一些暗示语, 比如“我一定能学好英语”, “我的语文成绩越来越好”, 考前默念“这次考试一定能考好”等, 不仅对学生能力的提高, 而且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有了自信就有了学习动力, 下一步就是方法指导了。学生有了自信, 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 就能引导学生采取相应的对策。开学初, 我就邀请了几位学习成绩优异的老生来到班上进行学习经验交流, 介绍他们是怎样较快适应高中学习生活的, 一方面请他们从整体讲他们的学习经验体会, 另一方面讲学好各科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老生的现身说法, 对新生是大有帮助的, 使他们建立信心, 提高学习兴趣。同时我还经常与任课老师保持联系, 请任课老师进行各科学习的具体指导, 包括听课习惯、作业要求、学法指导等, 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真正地学会学习。对一些学习较差的同学, 加强个别指导, 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所在, 有针对性提出改进措施。通过班主任观察、引导, 逐渐培养出一班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群体, 学生们的高中生活就会充满自信和活力。

高中品德教育的现状 篇11

关键词:思想品德 现状特点 教育思考

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是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道德。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目标,学校德育也是形成中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

一、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特点

1、年龄特点

中学生年龄多为11-12岁到17—18岁,他们的身心正处在急剧的发展、变化和趋向成熟的时期,他们的知识增长迅猛,智力提高很快,他们的思想发展有显著特点:(1)他们还带有儿童那种天真、单纯、幼稚、有依赖性、缺乏自觉性的特点,同时他们又渴望向成人看齐,力求懂事达理,要求别人尊重,希望成为独立自主的人。在发展中他们的品德常表现出幼稚与懂事、依赖与独立、自觉与不自觉的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2)他们对人际关系、男女交往、社会问题日益感兴趣,他们渴望知道更多的社会情况,开始关心家庭问题,关心周围环境的变化,关系国家和国际大事,考虑自己的理想、追求、道路与职业。但是,他们毕竟涉世不深,社会经验不足,思想尚不成熟,识别是非能力不强,因而容易受到不良思想与行为的影响。(3)他们的思想情感,具有冲动性,血气方刚、好胜要强、敢说敢干,富有热情与正义感,但他们缺乏社会经验,遇事急躁而不沉着,对人对事往往只看一点,未弄清楚便轻率下结论。

2、时代特点

人们的思想和道德价值观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前进而变化的。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由于对外开放,对内搞活,实行各方面的改革,我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反映到学生头脑里,必然会形成新的道德价值观、新的思想特点。

(1)要求振兴中华,但急于求成。当他们感到祖国的发展未能符合个人的愿望时,常常可能因具体问题而冲动起来,牢骚满腹、乱发议论、对现实不满、迷惘悲观,极少数人甚至还可能做出不利于国家和人民的事来。我们要看到和爱护学生爱国的主要一面,引导他们了解国情,维护祖国的利益,体谅国家的困难,把振兴中华的理想和热情,转化为努力学习、建设幸福美好的社会主义祖国的强大动力。

(2)愿为现代化建设作贡献,但不善于作符合实际的选择。在一些社会思潮的左右下,他们往往以为上大学、当专家、搞研究和发明创造,才是有贡献、有价值的,而其他取向则没意思。因而当升学有希望时,他们尚能积极努力、严格要求自己;可是一旦升学不太可能时,他们有可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放松学习,停滞不前,自暴自弃,他们不容易正确对待自己,不善于根据祖国的需要与个人的情况,对自己的奋斗目标、道路和职业作出符合实际的选择。

(3)思想活跃、参与意识强,但缺乏组织纪律观念。他们的参与意识较强,要求民主,争取发言权,能积极向班级、学校提出合理意见和建议,有的积极关心国家大事和参与社会活动。这些都是可贵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但是,青少年认识有时片面,生活经验不足,组织纪律观念薄弱,缺乏自制力,有时冲动起来往往固执己见,与集体对立,不接受教师的指导,我行我素。

二、教育思考

学生的教育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共同努力,家庭和学校教育都要针对新时期初中生的特点和时代视角,提升教育艺术,提高教育技巧。社会要不断净化育人环境,减少对学生精神污染,给学生成长创造绿色空间。当然,在这三个教育因素中,学校教育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1、用心做教育

正如特级教师张思明所说:作为一个教师,最重要的一点是要“用心去做教育”。用心与用力是不一样的,用心就是要把教育工作看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事业,不断地想着它、念着它、琢磨它、感悟它、享受它。无论是一校之长或是教师如果有了“用心去做教育”这样的信念,一言一行就会不自觉地去进行教育实践,学校的发展也就不会急功近利,教师的视野也就不会为学生成绩而论。

“教育学生的时候,力争不站在学生的对面,让学生怎样,不让学生怎样,而要力争站在学生的心里,站在学生真善美那部分思想的角度,提出我们需要怎样,我们怎样做能更好。这样,学生会感到你不是训斥他,而是在帮助他,你真是他的助手。”

在对初中生教育时,我们要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用心观察”、“对症下药”,改变过去的单一评价。通过察言观色,把握学生的眼神、表情、动作、姿态的变化,准确及时全面把握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生理、心理、智力等方面的发展变化的真实情况,准确掌握信息,从而有针对的开展工作。我们要善于发现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能够根据事情的不同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从学生的需要和实际出发,调动学生心理的积极因素,排除消极因素,巧妙的处理问题,从而使学生扬长避短,增强克服缺点的内在力量。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把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这三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进行培养,能达到实际的目的:教会青年人控制自己的各种愿望,自觉地限制它们,要成为愿望的主宰,培养自己具有高尚的作为一个人的需求。不应当把学校看成是能人为地产生思想免疫力的环境。少年们的周围蓬勃地发展着复杂而又充满矛盾的生活:他们经常处于各种思想影响的十字路口。不要把少年与外面的思想影响隔绝开来,要让他们去接触这些思想,促使他们去深入思考、独立分析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情况。为了使知识“变为”信念,形象地说,就需要把少年带到湍急的河流中去,教会他游泳,并和他一起急流勇进。当他登上坚实的河岸时,这个少年公民就会感到自己是一个真正的战士。”

2、用爱做教育

教师的爱是无私的化身,教师应像阳光雨露,滋润每一个学生的心田。我们要“爱”这些学生。“爱”并不是溺爱,更不能纵容和放弃;把对学生的温情与严格要求相结合,要“严中有爱”,“爱中有严”。我们的学生有不少是在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声中长大的,他们很少体验过成功的喜悦,教师应以真诚的爱去理解、宽容、尊重和关心每一个孩子。

对特殊家庭学生和学困生教育,要求教师付出更多的愛,改变单一用成绩评价标准。对于得不到家庭温暖的学生来说,教师一句热情的问候,一个温馨的微笑,就足以在孩子的心灵洒下一片阳光,对于感情丰富的初中生是很容易感化的。只有多一点的关心,多一点的爱护,多一点的关注,我们才能走近他们的心灵深处,抚平他们的伤疤,解开他们的那把心灵枷锁。一个伟人说过,“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谓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3、用情做教育

“教师要具有情感吸引力,就必须尊重学生人格,不必须尊重学生人格,不讽刺、挖苦学生;对学生的过失能理智分析、正确引导,适当给予宽容和谅解;对后进学生能用超常耐心去感化和挽救;对学生群体中出现的问题,不偏不袒,公正无私地处理;当学生遇到挫折打击时,能亲如父母,及时给关怀;当学生对教师的教育产生抵触情绪时,能与学生进行心理换位,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做到与学生心灵的相互沟通。这样,学生对教师就会产生亲切感,…… ”

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要通过主题活动、课堂教学、教育实践等渠道,加强学生的理想教育、磨难教育和挫折教育等,注重学生情感的激发和培养,让学生学做真人,健康快乐成长。教师则要注重情感的投入,真心地关心学生,鼓励他们,尊重他们,爱护他们,用真诚的师爱帮助他们进行心灵的沐浴,情感的灌溉,知识的熏陶,热情的服务,这样才会使他们在舒适良好的环境下健康的成长。我们要树立这样的观念,“心灵的沐浴,情感的灌溉”是第一位的,是精神保证,然后才是“知识的熏陶”。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育是一项事业,是一项需要用心耕耘的事业,如同大树之根,根深才能叶茂;正如江河之源,源远方可流长。面对现代中学生复杂的心理变化,面对社会激烈的人才竞争环境,我们教育的着眼点应该是培养学生“用爱、用情、用心面对生活,走向社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魏书生 《班主任工作漫谈》 漓江出版社 1993年8月出版

(2)李文华 《教师要具有情感的吸引力》 ,《人民教育》1999年第5期

(3)郑晓舜《教师实用语言艺术》 华化出版社 2000年6月出版

高中品德教育的现状 篇12

一、在高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教育的必要性

在高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教育是新课改的需要, 有利于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调查显示, 我国近1/3的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同时, 环境压力、社会压力等均已远远超过中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使其常表现为厌学、逃学、自私、不坚定、焦虑等现象。因此, 就此形势下, 针对青少年成长的特点, 注重并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教育, 是重要且迫切的事情。在教学内容方面, 思想品德课程同其他学科相比, 其教学内容丰富, 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情操, 完善学生人格特质, 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坚毅的品格和集体荣誉感, 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 预防或避免出现心理行为问题。在教育过程中, 通过心理教育渗透, 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客观地认识自我, 并发现解决相关问题。教师应在课堂中学会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与技术, 灵活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课堂之间的学科渗透, 并对学生的心理品质进行影响, 以健全学生心理。另外, 新课改的根本任务为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造就一代又一代的新型公民。同时, 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四有”青年, 也是新课程的要求。

二、在高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教育的有效途径

1. 丰富课堂内容, 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是保证有效教学的条件。目前在高中思想道德课堂中, 多数中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出现厌学情绪, 因此, 教师应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 避免教师单向传授。在课堂中, 应利用网络开展多媒体教学, 使学生能够声像结合、图文并茂地学习知识, 教师还要运用诙谐、激励的语言艺术, 关注学生的闪光点, 认真倾听并对学生的思维成果进行充分肯定, 使学生放松心情, 享受学习的乐趣。教师还应结合学生关心的热点话题, 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等紧密联系课堂内容, 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若要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 教师除利用好课堂的45分钟外, 还应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如辩论会等,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完善学生性格特质, 形成积极乐观的健康心理。此外, 学校还应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邀请相关专家讲解中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知识, 并对中学生常出现的心理疑惑进行解答。并利用校园自身优势, 如校园广播、校园报刊、贴吧等媒介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 渗透心理教育, 为中学生的成长营造更为和谐乐观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2. 在教材中挖掘心理健康因素,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思政教材中常蕴含着对学生行为规范、人格要求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教师在备课和课堂中要懂得如何挖掘此类资源。如在教材《哲学与生活》中, 诸多知识点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此时, 教师应善于挖掘资源, 并培养中学生的健康心理。譬如讲解“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观点时, 我们应在唯物辩证法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 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并解决问题。使学生能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 引导学生对正确认识自身, 并举例介绍, 让学生懂得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 同他人沟通与交流的重要性, 并告之如何建立稳定良好的人际关系, 使学生能够乐于交往, 将喜怒哀乐同他人分享,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认识论中, 学生常只看现象不看本质, 对事物的认识常客观片面, 缺乏有效认知。在认识论中可渗透心理教育, 使学生把握科学的认识方法, 使其懂得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并在学习和生活中, 能将尊重规律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 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事物的能力。在人生观中渗透心理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激励学生通过劳动和奉献努力实现自身价值。

3. 教师需与时俱进, 完善教师人格, 健全教师心理

教师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听课效果及人格塑造。在当代社会, 为保证教学质量及学生健康成长, 教师也需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 与时俱进, 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并掌握教育心理学的一般规律, 进而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 首先要求教师具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爱憎分明的处事方式, 合适大方的穿着打扮, 诙谐有趣而又不落俗的语言讲解, 激昂奋发的精神面貌, 性格开朗、有毅力、有恒心、有修养、善于自我调节情绪、做生活的强者, 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影响下, 忘掉心中的烦恼, 完善其心理素质, 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所以, 作为思想道德课教师, 需要与时俱进, 不断完善自我, 健全教师心理, 塑造良好的人格形象, 是有效教学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

三、小结

中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 其心理健康是立身之本。由于近几年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增多, 教育部门及学校等在教学过程中需加以重视, 注重对青少年的心理教育, 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各个学科也应结合自身特点, 利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在高中政治品德课的教学中, 渗透心理教育, 在整体上形成合力, 增加了中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潜移默化中实现了知识、情感及能力的统一, 使思想品德课程发展更加稳固, 学生的身心得到了全面发展, 进而为培养健全的社会综合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摘要:心理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点, 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之一, 也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目前我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 严重影响我国人才的培养。本文主要结合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实践, 提出对中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渗透, 将思想品德课中的知识以及心理教育进行融合, 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健全其人格特质, 使其形成良好的品德,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时期,思想品德课,心理教育,学科渗透

参考文献

[1]王立民.浅谈课改下思想品德课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吉林教育, 2010, (04) :67.

[2]陈正飞.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教育[J].中学教学参考, 2010, (09) :23.

上一篇:设计图纸下一篇:继电保护与自动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