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完美结合(共10篇)
计算机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完美结合 篇1
广东省高要市新桥中学周继宏10月
当前全社会都在提倡进行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的思想品德教育都已成为各学校教育的重点,作为素质教育的另一方面的计算机教育也已广泛开展,那么它们之间是否能够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呢?多年的计算机教学的实践,我深切感到,只要遵循计算机教学规律,把握计算机教学与德育的结合点,运用计算机教育本身独有的特点去吸引学生、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并运用不同的途径,采用各方面的教学方法,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挖掘教材的德育内涵,以育人为本
计算机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科目,表面看来根本没有什么德育内容可用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其实只要我们计算机老师认真阅读教材,分析教材并找出其中的内涵,结合当前实际,运用有效的方法,加以引导,则完全可以对学生进行深刻的政治思想教育。
例如:在讲计算机的应用时,只要我们给学生分析现在计算机的应用程度并与他们一起共同展望计算机的发展未来,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发展充满信心,正确引导他们学好计算机知识为将来的社会的发展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使学生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对我们社会的发展充满信心和希望,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如结合当前微软公司对我们国家的一些公司的起诉,让学生知道我们的民族软件的发展与一些发达的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往往会在有些方面受制于人,引导我们学生只有努力学习,将来为我们国家的计算机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让我国的计算机的发展水平超过发达的国家。通过自己的引导,使学生的学习劲头空前的高涨,同时也从另一方面大大的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
还有很多的知识点有待我们教师去挖掘和探索,积极地引导学生去学习,使学生的思想在不断的学习中得到提高。
二、正确引导,严格要求,培养学生知难而进的意识
很多学生由于对计算机不了解,认为学计算机很难,针对这种现象,我改变常规的教学方法,让他们先玩一玩游戏,用计算机听听音乐,再从计算机的组成慢慢的着手进行教学,使他们在这种轻松的环境下开始学习计算机,当他们进入到正常的学习当中,我就严格要求,哪怕是一个手指的位置放得不正确,都要他们一个一个强化练习,虽然这当中有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但通过一段的时间学习,同学们都会对计算机的学习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同时学生也有了一些相应的心得体会。
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意识到做任何事情都不难,只要我们用心地做,去学,不怕困难,敢于进取创新,任何事情都难不倒他们。
三、严密组织教学,善用教学方法
合理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十分重要,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心理活动、意识和行为结合起来,利用课堂组织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教育,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又能结他们进行一次思想教育。
如要上数据库编程时,我先让每个学生试着写一个处理本班成绩的程序,但是写出来的程序效果不是很好,于是我把程序分成几个模块,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模块,并且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并予以奖励,于是全班同学各司其职,共同探讨,参阅资料,很快就把各个模块都写了出来,而且效果也相当不错。在整个过程中个人能力和集体的力量的完美结合则充分显现出来,通过这件事让学生知道集体的力量远比个人力量强,同时也让他们感觉到个人的成功是离不开集体力量,使他们的集体主义荣誉感又得到了加强,更难得的是使班上同学达到空前的团结,互相帮助,团结一致的信念又深深地印在他们的脑子中,更让他们意识到个人成功是无法离开集体的帮助。
四、充分利用计算机独有的灵活性进行思想教育
作为一名计算机教师,不应该只在专业上教导学生,而应该积极结合国家当前的形势,在教学过程运用计算机独有的可见性、灵活性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各种思想教育,使计算机教育不再是纯专业性的教育。
如当全国人民在喜迎香港回归时,我要求学生用数据库编写“香港回归倒计时牌”的程序,表达我们对香港回归的喜悦之情,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大部分同学都能在自己的计算机上做出来,当他们看到自己做的“倒计时牌”出现在自己的屏幕上时,都非常之高兴。又如国庆50周年,我让一些同学用画笔画出各种图形,并以此表达我们对祖国50大庆的喜悦心情,当同学们看到自己做的各种庆祝祖国50大庆的图案飘然出在自己面前时,心情都非常激动。
通过几次活动,不仅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对他们进行一次更深层次的爱国主义教育,这比上爱国主义理论课的印象更深,意义也更大。
对于其他方面的教育我们计算机教师都有可以进行灵活掌握,使学生在巩固自己的知识的同时,也能得到相应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
五、用教师自己的行为规范感染和教育学生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品质教育中,教师本身就是教育内容的体现者和表现者。只不过有些教师认为这只是政治教师的内容,与我们专业教师关系不大,因而忽略了自己的行为规范。
其实教学过程既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观察、发现、了解教师的过程,教师的思想品德、行为举止、一言一语都会给予学生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并私下对老师进行评价,而评价的高低直接对学生产生积极和消极的作用。
所以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在平时的生活中要严以律已,以身作则。作为教师,为人师表,要以良好的师德、精湛的教艺、深厚的专业知识去教育启迪学生,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与威望。
只有我们教师不断的努力,从各方面进行教育学生,并且注意形式和方法,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计算机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完美结合]
计算机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完美结合 篇2
一、在教学过程中, 积极展开对学生的全面教育
创设情境, 开展研究性学习, 提高教学效果, 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自主学习, 独立思考, 鼓励学生将自己置于“发现者”“探索者”的位置, 通过自己的动脑、动手、动口去思考质疑、猜测、探索、实践、评价, 提出独创性的见解。同时, 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 真正地把学生当作朋友, 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发言, 认真地聆听他们的提问。只有这样, 学生才敢于进行奇思异想, 质疑问难。现在的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作用, 提高他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 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和引导, 激发他们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欲望, 教师要力求让学生树立独立探索的热情,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灵活运用教材, 把注重知识灌输变为培养学生能力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是在国家既定的教育方针以及教育目的指导下编制而成的, 它不仅是教师用于教学的第一手材料, 而且还是学生学习的直接源泉, 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合理灵活地运用教材。首先, 避轻就重。要避免将所有的知识生硬地凑合在一起全部加以讲述, 更要避免偏离主题去讲述或者开发其他学科的知识, 而要顺着教材的内容自然地过渡到事例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上;其次, 重组教材。教师要不断去适应政治课本身的这一特性, 可以考虑在党和国家的新方针政策之下增加教材的新内容和新观念。
三、用亲身体验代替空洞说教
加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针对性。目前, 随着思想品德课程改革推行和教材的调整, 国家已经加大了教材改革的力度, 从编写的形式上、内容上更加强调生动、有趣和日益接近学生的生活, 改变了原有知识的偏、难、繁、旧, 并从课程管理上改变了过去过于集中的做法,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增强了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因而, 教师的教学更具灵活性, 尤其需要教师注重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针对性。所谓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针对性, 是指思想政治教学的内容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跟上时代的步伐, 符合时代的要求并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在教学实践复习过程中, 一些内容需要一节课完成的, 但真正操作起来是难以完成的, 如自尊自信、理解与宽容等。而我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就会加快复习速度。虽然很多时候, 学生都会积极配合, 但这些只是表面现象, 真正能把知识掌握好的学生是不多的。因此, 我悟出了一点道理:只讲速度不讲效率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这样做不仅容易忽略知识点, 而且学生也不能真正地把知识扎扎实实地学好, 长期下去, 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就会有所下降。要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就得一步一个脚印, 把每一个知识点都落实好, 既要把握时间的度又要讲究效率, 让学生能在练习中掌握知识, 并且能够将其运用于现实生活的实践当中。同时还应把过程抓牢抓实, 不能蜻蜓点水。
教师要想得到有效的成长, 除了自身的努力外, 还有重要的一点, 那就是多听同行授课。俗话说:“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与同行交流和探讨, 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借鉴别人的长处。比如, 新课程谈到教师应该是“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对于这个问题, 一直以来我都感到很费解, 我是听了同行的课之后与自己的相比较, 才领悟到其中的奥妙, 才真正明白“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的区别。还有, 要实现真正的教学效果, 也离不开学生这个重要主体。学生接受新知识较快, 对新事物了解较多, 我应该多向他们学习, 正所谓“三人行, 必有我师。”对于缺点, 我能改则改, 难改则想办法改, 师生感情增进, 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 教学效果自然也有了改善。
四、利用讲故事进行道德教育
给学生讲一些有趣味的故事, 既可以帮助教学, 又可以趁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我经常利用这种方法组织教学活动。利用讲故事进行道德教育, 可以促进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体会的发展, 有利于道德行为的养成。品格教育研究者基尔帕奇克认为, 讲故事能创造对象的体会依赖, 刺激学生成善的渴望;故事能提供大量的良好示范, 这种示范在儿童的日常行为环境中经常缺乏;故事能够使学生熟悉他们需要知道的行为规范, 能够帮助学生认识他们的生活。可见, 通过讲故事, 学生就会被故事情节深深吸引, 心灵就会受到触动, 内心的道德体会油然而生, 就会在一段时间内反复思考故事里人物的道德示范, 并参照日常生活进行自我激励。在利用讲故事进行道德教育时, 建议学生不要仅仅停留在对故事内容的了解上, 还必须根据故事人物的行为来判断真实道德生活中自身及别人的行为正确与否, 并认真地进行道德思考。
在教育教学的要求上, 传授知识和技能、掌握过程和方法、培养情感和态度的统一, 创新教育十分重要。
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 提高学生创新的心理素质, 坚持正确方向的前提下, 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敏锐观察力、心理承受力, 在挫折面前能很快调整自己的心态, 自立、自强、自尊、自信。
总之, 我们应该与时俱进, 加强学习,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努力实践, 勇于探索, 使《思想品德》新课程散发出它应有的魅力!
摘要:怎样才能做到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呢?曾经听到有一首歌唱到:“有一种爱叫做放手”, 给人很多启发。在教育教学中, 我们是不是爱的不够放手, 而导致一些问题的产生呢。管得太多, 管的太死, 教的太多, 学生做的太少, 是不是其中一个原因?为此, 从在教学过程中, 积极展开对学生的全面教育;灵活地运用教材, 把注重知识灌输为培养能力;用亲身体验代替空洞说教;利用讲故事进行道德教育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计算机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完美结合 篇3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它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因此,家庭教育是教育之源,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农村,很多家长缺乏家庭教育经验,忽视家庭教育,甚至有些家长因外出务工而无法进行家庭教育,所以农村家庭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在学校教育中,思想品德是为数不多的关注学生思想发展的课程,因而它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途径。思想品德教学是围绕人的思想品德展开的,这与家庭教育是相通的。
一、农村家庭教育面临的问题
1.家长轻视家庭教育。
大多数农村家长教育程度较低,知识结构狭窄,教育理念落后,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和分析能力,无法解决家庭教育中的各种问题。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中,一旦孩子考试成绩优秀,家长就满面春风,喜形于色;反之则埋怨责怪,甚至动手打骂。
2.家长疏于管理。
改革开放加快了农村多元化经济的发展,农民或外出经商、打工,或在家承包土地搞种植、养殖等。繁重的劳动和生活的压力让许多家长力不从心,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无法与孩子进行沟通,更谈不上关心孩子的学习。在这种情况下,自制力强的孩子可能会理解父母的不易,从而发奋学习;而自制力差的孩子可能就会自由散漫,放弃学业。
3.家长思想落后。
一些家长认为,培养一个大学生的费用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而且毕业后还可能找不到好工作,得不偿失,所以不如早点打工挣钱。有了这些“读书无用”的思想,家长就更不会进行家庭教育了。
4.家长过分依赖学校。
许多农村家长认为,家长的责任就是尽可能为孩子提供好的物质条件,而学校的责任就是教育孩子,只要孩子一进学校,自己就不用管了。还有部分家长认为,孩子需要学的就是教师传授的知识,没有认识到孩子的成长是多方面的,孩子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仅靠书本、学校、教师是远远不够的。
二、结合农村家庭教育与思想品德教学的措施
1.大胆从学生生活中挖掘素材。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掌握思想品德基础知识,促进学生全面提高。对此,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选取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如果教师能让学生自主搜集生活素材,就能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悟。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物,鼓励学生将这些事物引入课堂。
2.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
研究表明,学生的品德修养与家庭生活关系巨大。因此,教师要在教学后有意识地把一些问题留给学生,引导学生从家庭生活中寻找答案。
3.制订有效的家校互通方式。
教师可采用情境教育、现场教育、互补教育等模式,强化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对于一些典型问题,教师可邀请家长现场说教,让家长走进课堂。
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完美结合 篇4
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吉利中学
何新英
[摘要] 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的标志是教育信息化,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思维的创造性工具,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作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教育战线,在顺应时代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进行着与信息技术息息相关的课堂改革,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扩大课堂教学信息量,拓展课本以外的知识,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课程教学 完美结合
[正文] 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时代的快速发展,中国教育的课堂已离不开信息技术平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成了当前信息技术教育普及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它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教育方式、学习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如传统教育中教师在上课时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计算机已演变成为真正的教学工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主要的任务是把现有的软件计算机的优势发挥出来,进行学科教学。信息技术作为一项教学工具,能够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之中,在课程实践中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课程内容有机融合,以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如何才能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信息化教学的理想效果呢?笔者认为它们的完美结合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注意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当今社会中,信息技术无处不在,我们生活在信息的海洋。对于处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中的学生而言,网络和多媒体对他们有无穷的吸引力。信息技术对声音、图像、文字、数字和各种传媒信号的信息进行采集、传递及处理,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功能,对于求知欲望强烈的学生来说,充分集中了他们的学习注意力,使他们对学习充满兴趣。君不见,孩子们在做作业时,打开电视,他们的视线、注意力会放在哪里?电视是信息技术在生活中应用的一个表现,它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丰富多彩。把丰富多彩的动态画面呈现在学习的课堂上会怎样呢?课堂上,屏幕显示“恭喜你,答对了!”,扩音器突然响起热烈的鼓掌声,让堂上练习的学生充满成就感,精神为之一震。这样的课堂,总好过老师拿着一只粉笔在黑板上满头汗水地写写画画更有意思吧?如语文科的教学,在听课文朗读时,如果只是用传统的录音机,学生听着听着,可能就会去见周公了,但多媒体就可以展示画面,让学生看着不断滚动的场景听课文朗读,眼睛在看,耳朵在听,学习的兴趣自然就浓厚了,注意力相应地也就集中了,不那么容易分神了,学习效果自然也就好了。这,不能说不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完美结合的理想状态。
其次,扩大课堂教学信息量,开拓学生视野。如今的生活节奏总是太快,快餐文化也应运而生。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也经常会因为生活太丰富,生活太精彩,就算现在书籍再多,他们也很难静下心来博览群书。试到图书馆,书海茫茫,进去找一本自己需要的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在网络引擎搜索,一会儿功夫,自己的需要便可满足了,大大地节约了找书的时间。而课堂上的学习时间,就更珍贵了。一节课45分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信息技术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语文学科的教学,一篇新课往往要涉及作家作品的简介,有了多媒体展示,学生了解就可更充分些,把作家作品的一些视频放出来,学生的印象就更深刻了。在学科的关联上,信息技术展示在学生面前的更是一个海阔天空的境界。如在语文课堂上讲到与历史、地理、生物等有关的知识,都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整合展示给学生了解。多媒体电脑室、多媒体电子阅览室的应用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开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电子阅览室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大学生阅读的信息量,拓宽了视野。学生参与网络环境下的实践活动,利用搜索引擎,从因特网的信息海洋中获取有用信息,利用各种教育主题网站获取相关信息,使学生学会利用信息资源快速高效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无论是课内不是课外,有了信息技术这一平台,学生获取知识便有了捷径可走,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在时间和空间的跨度上,信息技术给课堂带来了更广阔的视野。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学生的主要知识来源于课堂,所以信息技术与课堂完美地结合更大限度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课堂教学容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创新精神。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中,学生是整个学习活动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学习主要不是依赖于教师的讲授与课本的学习,而是利用信息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自主地探究问题,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随着学习资源的全球共享,虚拟学校、虚拟课堂的出现,现代远程教育的兴起,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使学习空间变得无限了。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同时,我们还必须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改变接受一次性教育的传统教育理念。因此,信息技术在运用到课堂教学时,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辅助学习,让信息技术帮助教师备好课,促进学生学好知识,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认识世界、收获信息、协作交流、研发项目的手段。在教学观念、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教师角色和学生的角色等方面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完美整合,彻底改变现有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目标体系,形成以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体系。在教学进程中,教师充分尊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创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想象力和积极的个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的综合素质、心理素质就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更多地是呈现学习过程,体现学生对知识的自悟,创设学生交流讨论的平台,创设学生思考的情境,激发学生思考的设问,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进而主动学习,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第四,提高教师技术水平,保证课堂效率。课堂教学所用的教材毕竟不同于网络信息,其内容精练简约,系统规范,涵盖的信息量不可能太多。而这一过程就要求教师不断增强自身创新能力,积极开展学习和研究,不断追逐学科技术发展的前沿,及时了解和掌握所授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最新学术动态和发展趋势,使自己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开发,在教育教学领域内自由探索、自由创造。在教学设计每一个环节上,通过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内容分析以及教学资源和媒体使用策略分析,重点思考如何运用媒体和资源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要努力探究和设计如何通过巧妙的情境模拟、情境再现的方式,让学生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不是学生获取信息的唯一信息源,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参与交流讨论中,对于学生来说,可获取的信息源要多得多。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并准备相应的问题解决方案,保证优质的课堂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不仅实现了教学信息的双向交流,开展了双向交流教学方式,为学生改变被动的学习地位,积极主动地参加到教学活动中去,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等提供了所必须的教学环境与学习资源。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的教学,对于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作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教育战线,更应加快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步伐,达到最佳的育人效果。
计算机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完美结合 篇5
摘要: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完美结合,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学习语文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学习“媒介”,解决了学生学习困难,还可以为语文课堂教学增加学习信息量,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建立新型的教学结构。同时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一个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平台,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着手,为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营造出轻松、和谐的学习空间,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现代信息技术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之后,让我真正体会到了教学的活力所在,真可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课不同”,而能令其“点石成金”的“点金棒”就是现代信息技术,我会尽最大努力让它与语文课堂完美结合,交相辉映!
关键词:现代教育信息技术 语文课堂教学 完美结合
曾几何时,为了寻找机会,我们苦苦等待;曾几何时,为了与时代接轨,我们苦苦求索;曾几何时,为了每一名学生的成功,我们煞费苦心。终于有一天,网络走进了我们的课堂,为我们的教学增光添彩。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让我们的头脑充实,心灵得以陶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和应试教育,让它变得枯燥无味,如何让它真正展现自己的魅力,是我们语文工作者探索的关键问题,为此,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终于找到了吸引学生眼球的授课方式,那就是信息技术,它让语文学科充分地展示出了自身的活力。第一,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丰富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而小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非常有利于他们知识的获取、存储与建构。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及教学需要,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实物展台、液晶显示仪、网络技术等创设教学的情境,让学生走进情境、体验学习。在优美的情境中去阅读、发现、质疑、思考、探究,领会文章的内容,体会文本的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如教学《鸟的天堂》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我先请学生展示交流自己课前搜集到的鸟的天堂的图片及文字资料,激起学生了解鸟的天堂的兴趣,然后和学生一起读文,欣赏鸟的天堂的美。在学习“众鸟纷飞”这部分内容时,我引导学生适时播放了课前编辑的鸟活动时的声像资料。学生阅读的文本语言一下子活起来,动起来,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自然铭刻在学生脑海里。然后再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语言之精妙,水到渠成。
第二,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学习“媒介”,解决了学生学习困难。
我们都知道,古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所创设的意境是深远的。而小学生的认知由于受年龄、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影响,他们理解、感受语言的能力比较弱,尤其对一些抽象的语言文字——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内容,理解就更加困难。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媒介”,突破学习中的教学难点,转化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如何引导学生来学习古诗,感悟诗人语言之凝练,体会古诗之神韵呢?信息技术与古诗教学的整合解决了这个难题。如在教学杜牧《山行》这首诗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笔下深秋时节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我设计制作了能体现诗情的课件,并选取了古琴曲作背景音乐。上课初,先以一张配有诗文的电子幻灯片呈现教学内容,在具有古风古韵的音乐声中,教师诵读全诗,激起了孩子学习的热情,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理解诗意时演示课件,在红红的枫叶缓缓飘落的画面出现时,学生眼神中透露出异彩,不但对诗意的理解了然于心,而且感情得到了升华。
第三,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为语文课堂教学增加学习信息量,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
语文教学如果依靠教科书、教师、学习的参考资料(书本)等的信息,那么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工具书、网络、图书馆„„”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能将教师、学生、图书馆及自建的资料库的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地开发了语文资源。师生双方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操作平台,教学活动基于网络环境下,在交流、讨论、启发等活动中实现资源的共享。在听、读、说、看、操作活动中,大量信息刺激着学习主体,学习的容量增加了,信息量加大了。同时信息和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由于使学生能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如教完《草船借箭》之后,为了让学生的知识面不只停留在书本上,不只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所了解,还要对其他人物有所了解,课后布置学生收集大量有关《三国演义》中其他人物的故事,经过加工整理办一期“三国群英传”的板报。同学们马上分工合作,有的在互联网上搜索图片,有的上图书馆查找资料,通过各种途径同学们把收集到的各种资料汇总,这样学习小组的同学可以做到资源共享,可见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了生动、丰富、快捷的资源,这样既学到了课本上的知识,又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延伸,学生也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第四,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新的课程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被动地参与多。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就应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导他们主动学习,积极参与,从而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及其他综合能力。如在《倔强的小红军》一文教学前,我发现学生对红军革命战争时期的背景了解甚少,直接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因此教师可以直接组织学生上网查询,以革命战争为线索,上网行拓展阅读。当学生坐在电脑前,便会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没有陌生感,没有约束感,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学习。这样,他们有了更独立的思维空间和合作学习的机会,学生的自主精神得到了体现,教学氛围更加生动活泼。第五,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建立新型的教学结构。
众所周知,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学习环境的设计,另一部分是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环境的设计实际上是要求设计出能提供一种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良好环境,例如创建与学习主题相关的情境,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源以及组织合作学习等等。
如:《雨中》的导语:“同学们,你们听过雷锋叔叔的故事吗?让我们一起聆听《学习雷锋好榜样》这首歌动人的旋律,去感悟那一幕幕助人为乐的场景。”这样入情入境的导语,为理解课文主旨、突破难点做了铺垫,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在课文的最后,配上《爱的奉献》歌曲的画外音。学生用自己的话作旁白,阐释探究结果,这样不仅升华了情感,使学生受到“助人为乐,不求回报”高尚情操的陶冶,而且又一次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
在学习《荷花》一课时,首先是创设情境请同学们欣赏荷花,谈谈自己的感受。课件展示“一池的荷花,在微风中摇曳,碧绿的荷叶滚动着晶莹剔透的露珠”,让学生初步感受满池的荷花千姿百态,生机蓬勃,在碧绿的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形态之美,增加学生的表象储备。
又如在《小蝌蚪找妈妈》一课的教学中,我运用有关录像,提供了思维的材料,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自学、质疑青蛙的外形、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学生兴趣盎然,对青蛙与蝌蚪的特点有了完整的认识。多媒体阅览室,这是让学生能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并在计算机上进行阅读的场所,学生将学到的操作技术在机上操作应用,如遇到问题能及时向老师求助。这样,学生便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课前预习或课后复习中自由查阅与语文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学生有了一个更广阔的学习天地,能自由自在地遨游于知识的海洋中。
可见,学习环境是促进学习的外部条件,是外因。另一方面,由于建构主义的核心是学习者的“自主建构”,这就要求学习者应具有高度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是诱导学生的学习、自主构建的内因。我认为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中的内因和外因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以往我所执教的一节课上,一开始,我便创设了一个情境,“小朋友们喜欢夏天吗?看,夏天来了,它是个充满欢乐、充满活力的季节,大地上的草儿换上了青翠的衣服,一朵朵鲜花露出了美丽的笑脸,池塘里,漂浮着又大又宽的荷叶,挺立着粉红的荷花,远处的山一座连着一座,山下房屋整齐,树木枝叶茂密„„”这样的导言设计体现了《课标》指出的重视语文熏陶感染作用。这里我借助课件及配乐朗读把学生带入情境,感受夏天的美景,学生此时都在聚精会神地聆听,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紧接着我启发谈话,“夏天美吗?你们在这美丽的夏天做些什么有趣的事呢?”这里我依然运用课件演示,创设了一种更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学生讲述夏天有趣的事,观看画面,以此来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触发他们的灵感,使他们在丰富的日常生活中去寻找话题,使他们有话可说,“不吐不快”。
所以,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果发挥的越充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必然会体现得越充分。
总之,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之间的整合,要坚持信息技术为语文学习服务的原则,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一个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平台,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着手,为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营造出轻松、和谐的学习空间。这是学科整合最根本的目的,也是我们要做到的。
计算机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完美结合 篇6
内容摘要:
目前我国的信息技术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是当前教师们研究的方向,被广泛地应用与教学领域,作用日显。笔者在品德与生活课上尝试信息化教学,改变过去单
一、传统的灌输方法,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促使学生思维能力、认知能力等多种能力的提升。信息技术的优势明显,可将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化、形象化,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与教学效果。在实际的运用中,学生自主学习和收集资料的能力得到提高,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有一点要引起我们的注意,那就是其主体是品德学科,而不是信息技术,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恰当运用多媒体演示,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引起学生情感共鸣,而不是一味地、全部地运用信息技术,不能脱离品德与生活教学的根本,计算机只是辅助作用。
正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以此来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生活学科的整合,也是通过信息技术的巧妙运用,使其教学内容充实,提高实效达到优化。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提供了条件,为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创造了大好机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其中强调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由此可见将来,课堂教学仍然会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学校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一条重要思路。我们知道,就信息技术与品德学科整合而言,其主体是品德学科,而不是信息技术,因此我们要不断研究与探索,以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目的为最根本出发点,达到改善学生学习,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才会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最好地发挥主体作用。低年级学生往往对形象、有趣的事物兴趣。而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中正好能弥补这一缺陷,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多媒体软件应用于品德教学,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品德教学中的渗透,也为提高品德课堂教学提供了有效的载体。它有助于品德教学面向现代化,有助于优化品德课堂教学,使品德教学得以有声有色的开展,也有助于开发和发展学生的思维。信息技术是教学联系生活的手段。我们的课堂教学经常要再现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的各种场景。教师如果只凭一张嘴,一本书,教学将是十分空洞的说教。信息技术可以作为教学联系生活的手段,将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的各种场景重现于课堂。这些场景就是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当生动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就极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增强他们对道德认识的亲近感。多媒体软件有着其他的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可以声音、图画、色彩同时交替进行,同时还可以人机交互。在人机交互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
二、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品德与生活》学科是思想性教育性极强的学科,每篇文章都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或崇高的精神。光凭口头上说往往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如果能恰到好处地运用计算机丰富的动态画面,鲜艳的色彩来辅助教学,必然减少学生思维想象的困难,使课堂情感气氛浓烈。例如在实际教学中,不仅再现生活于课堂,而且可以挖掘学生心底的真切的感受,同时在一定意义上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这样学生中的大量事实可以互相进行印证,开阔视眼,增强辨别力,不但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形象生动的录像画面,教师总结性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扫除了认识的障碍,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时,用信息技术展示的文字、图片、音像信息是其他手段不可比拟的。在信息技术的运用过程中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变得有力又有结。
三、应用多媒体整合渲染气氛,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情感道德教育从教材内容上很难深入学生的心灵,如果适时地运用了多媒体软件,以精彩的声音图像直观地再现事物,给学生提供他们不可能直接接触的感性材料,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把声像的变化演示给学生听,就会促进学生对道德的认识和理性的发展,从而引起学生情感共鸣。例如:在讲《敬爱父母长辈》时,教师想通过父母对孩子的爱来教育孩子要敬爱父母。放了一段录像:班上一位同学的妈妈对孩子成长的回忆。妈妈慈爱的面庞,亲切的话语,打动了每一个学生,每一位老师,他们都流泪了。看过录像之后,孩子们看到自己手中的妈妈给自己的亲笔信,更是泣不成声。老师通过电脑软件的演示化无声为有声,化抽象为具体,从听觉上、视觉上感染学生,可谓“事半功倍”。
四、运用多媒体情景启导,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感知愈具体,表象形成愈清晰,越有利于促进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从而建立概念,培养能力。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在指导学生理解课堂教学所讲的道理的过程中,指引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网络的飞速发展,它给予学校,给予课堂教学的影响越来越大。网络资源复杂纷呈,种类繁多。对于教学来说,网络的发展更多的是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有了大量的可利用的资源,成为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内容。尤其是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学生要受到深刻的情感道德教育,需要大量的补充材料,这样学生就可以利用网络技术从不同资源中查找、搜集资料,经过加工整理,带到课堂上与同学们一起交流,从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在现代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们多采取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的方法来学习。学生从课外书籍、报纸媒体等查找到大量资料,当然也不排除从网上下载内容。网上下载内容方便快捷,也是教师教学寻找资料的好方法、好地方。在课堂上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及时解决学生问题,不仅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同时还教会学生如何搜索。可以说信息技术为品德课堂教学提供了方面,品德课堂教学也为信息技术提供了实践的机会。现在的课堂在内容、方法、理念、教材设置、师资方面都在不断改进。在品德课堂教学中,合理又有效的使用信息技术,利用网上资源指导师生学习实践,实现教学过程的民主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技术的信息化。
五、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分析信息、加工信息能力。
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前将所需的资源整理,可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参考信息,如网址、相关人物等,由学生自己去Internet或资源库中去搜集素材,更能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学生根据学习主题在对大量信息进行快速提取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重整、加工和再应用。尤其是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每个人都进行资料的搜集,集中到一起的资料众多,杂乱,小组要想有一个统一的论点,要想共同说明一个问题,必须学会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得到十分有益的锻炼。
虽然我们强调对信息的加工、处理,以及协作能力的培养,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才是品德与生活教育的最终目标。
结语
计算机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完美结合 篇7
众多的时事、热点, 如果全部引入教学, 肯定就不切实际。在教学过程中, 有些时事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如:1.能体现国家意志, 被老百姓普遍关注的大事, 如2015年提出的《十三五规划纲要》及《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 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等;2.带战略性的、事关人类社会未来的新价值观的, 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低碳生活等;3.能充分联系历史、地理和社会相关知识的现实问题, 如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习马会等。 4.科技、人文和国际重大事件如: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马航事件, 联合国气候大会等。 5.多年来一直被关注的持续性热点问题, 如区域发展, 南海问题。
时事热点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那么, 到底应该如何结合时事热点进行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呢?
一、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再现时政事件, 通过形象、生动的描述, 跨越时空的深沉思考, 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我每一年都会在所教班级播放“感动中国颁奖晚会”视频, 学生在观看视频时经常被感动得流泪。 如果只停留在看还不行, 观看完后要求每位学生都要说说最受感动的一个人, 一个故事或一句话, 学生往往被里面的人物事迹所感动并得到启发。 这些真实实例与教师的纯理论教育对比, 对学生的影响很直接和深刻。 这些真实实例与教师的理论教育对比, 对学生的影响来得直接和深刻, 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关心社会、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
二、让学生亲自着手收集时事热点
由于初中生知识面相对较窄, 多收听一些新闻, 课余时间浏览我国主要的新闻网站, 鼓励学生收看《百家讲坛》、《法制教育》等电视节目。 比如说在思想品德课的前五分钟里, 我设置一个“时事我来讲”的课堂环节, 每周两三次在班上轮流一位学生主讲, 也可以小组合作收集, 小组一位学生为代表将搜集到的时事新闻进行演说。 因为课堂时间有限, 我每节课只安排一位学生, 学生轮流上台, 一学期下来, 学生都能有机会主讲。 学生很有兴趣, 都盼望上品德课, 课堂教学成为一种享受, 实现教学相长。 这样既有利于养成关心国家大事的良好习惯, 又有利于培养观察、分析、归纳、表达能力等。 久而久之, 它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 对学好其他学科大有益处。
三、将时事热点带进课堂教学
利用时事作为教学素材, 教师如何用它创设良好情境, 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例如我讲到环境的主题时, 先让学生观看我课前准备的视频, 央视主持人柴静的《穹顶之下》, 结合教学内容, 利用时事导入课堂。 这一做法, 起到“凝神”、“起兴”、“点题”的作用, 对尽快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很大帮助。 运用情境, 找准时事热点与教学结合的切入点。 把时事灵活地“嫁接”到教学各个环节, 引导学生逐渐养成关心国家大事、关心身边生活的习惯和社会责任感, 提高课堂教学的时代感和生命力。
四、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小事
马克思说:“实践是生活的源泉。 ”重大新闻都能唤起学生的使命感, 督促学生关心国家兴衰; 挖掘学生身边的点滴小事, 让学生有更多的发言权, 学起来倍感轻松。 如:我在讲授《思想品德 》 人教版九年级教材第三单元第二课 《生态文明 》时, 选取课本案例“21世纪全人类共同保护地球环境的三大宣言”, 帮助学生理解和明白环境的重要性, 但这种例子毕竟离学生生活有些远, 学生不好理解。 在教学中我又选取了“2015年深圳市环境质量提升十大重点任务” 中茅洲河成为首要治理对象的内容, 用大屏幕展示茅洲河受污染的图片和文字, 学生瞠目结舌, 感染力强。 接着我提问:作为深圳的青少年, 我们应该以怎样的行动保护母亲河呢? 课堂中把这一时事引入教学, 由于事件就发生在学生身边, 学生讨论热烈, 分析透彻, 而且能落实到行动上。 这既提高了学生的公民意识, 又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总之, 思想品德课课本身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因此, 在教学中必须把握时代脉搏, 与时代同步, 从而使其具有生命力。
摘要:《思想品德》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在具体教学中重视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的联系, 从而使学生的生活素材如时事新闻、学生已知和正在感受的日常生活等成为《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社会热点及时事新闻,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大大提高《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时事热点,作用
参考文献
计算机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完美结合 篇8
关键词 政治;现代信息技术;高考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8-0069-02
随着高考试题的千变万化,政治考试也由考查死知识到如今的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和能力的考查。这就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需要更多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热点来支持教学活动。而现代信息技术的速度快、覆盖面广、资源丰富等优点,恰好符合了高中政治教学的需要。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简单谈谈如何在政治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1 高中政治课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越性
1.1 亲身体验,主动参与,突出学生为主体
有的学生把政治课看做枯燥无味的代名词,他们普遍对所学知识不感兴趣。在政治课上大多数学生都处于为高考而学习的被动状态,课堂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这种状况的形成固然有学生基础差、能力缺乏的原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法陈旧、千篇一律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传统的教学手段大多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学习内容远离生活实际,学生无法在有效的时间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很容易疲劳,缺乏外部刺激,从而限制学生思维的自由发挥,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和能力的培养,学习兴趣荡然无存。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开阔眼界,增加信息储备,禁锢的思维得到释放,真实地还原各种情境,增强感染力,提高教学实效,并且大大发挥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作用,改变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
如在讲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通过信息技术播放历届有关人代会的新闻报道,先让学生了解它的重要性。然后让学生搜索并观看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议的现场视频,亲身感受、体会一下全国人代会的庄严与过程,让学生总结出关心政治是每一个人的义务的观点。这正是信息技术教育所特有的色彩,逼真的画面与丰富的音响,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其效果是传统教学单凭教师的讲述所无法达到的。
1.2 强化感知,集中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从中认真细致地挑选出学生感兴趣并与教学内容背景相适应的文字材料、图片、动画、音频、视频文件等,制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向学生展示,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学生各种感官以刺激达到强化感知的作用,还可以帮助其建立起地域空间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原本内容抽象、理论性强的政治课教学看得见摸得着,容易理解,使教学过程真正转变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上,提高学生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个性特点的发展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在讲“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时,笔者搜集了许多西藏解放前后的资料图片和事例材料,还播放了《解放》《达赖喇嘛》等纪录片,了解西藏前后60年的巨变和宗教政策,并适时插播《青藏高原》和《圣地拉萨》等歌曲,让学生去了解、体会、把握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学生在这种形式下通过看到的各种情景材料,明确了我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以及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理解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一项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理解和把握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宗教政策,也是我国政府依法管理宗教问题的原则。质疑旧观点,提出新观点,使已有知识和新生知识逐步融会贯通,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1.3 化抽象为形象,教学针对性强,优化教学内容
政治思想和理论有着很强的抽象性,传统教学手段很难讲清学习内容,学生自然很难理解。信息技术教育通过直观、具体的形象便于学生把抽象的概念、原理加以理解和掌握。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提供便利的平台,提高了课堂效率。如在讲解“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时,利用Flash动画“小鸡和小鸭的孵化过程”,通过对比得出:鸡蛋所以能孵化出小鸡,而鸭蛋只能孵化出小鸭,是因为二者的内因不同。这就叫“内因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本质,是事物运动的源泉和动力,它规定着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趋势”。然后提问:是不是所有的鸡蛋都能孵化出小鸡?根据视频引导学生得出:只有在适当的温度湿度下鸡蛋才能孵化,条件不具备,鸡蛋就不能孵化;而且,无论怎样的条件,鸡蛋都不能孵化出小鸭。最后得出结论: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它通过内因而作用于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进程,但不能改变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发展的基本方向。
1.4 搭建交流平台,升华情感,内化道德行为
高中思想政治课文大多以故事、事例为载体来传授某种道德观念和理论。由于道德内化是学生主体内部的心理过程,因而发挥学生主体能动作用是道德内化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要促使学生去分析,比较道德行为和非道德行为的截然相反的后果,同时引导学生去领会执行道德准则是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统一,必要时甚至可以让学生去经历直接或间接的心理体验,达到对道德准则的认同。上课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搭建交流平台,播放适合课文内容的动画、图片和影像资料,让学生在无意中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交流,在欣赏中、思考中明白道理,升华情感,指导行为,自觉履行社会所要求的道德义务。
2 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要注意的问题
2.1 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优势互补
信息技术的运用使许多教师在课上是让课件控制教学进度,让学生的思维顺从课件,忽视学生需要接收、消化和再创造的过程,学生只有被动接受。事实上一些传统的教学手段并不是一无是处,教师的语言魅力、手势等仍是十分有效的,这并不是多媒体所能简单替代的。所以要把教师和信息技术两方面的优势都发挥出来,才是一种完美的结合。
2.2 教师是主导者,不是操纵者、调控者
在政治课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机械的计算机操作、屏幕演示,以提高教学效率,一切都是事先编排好的,教师成了介绍员、放映员,只是多媒体的一个操纵者,使教师与学生之间造成一定的距离感,影响了师生情感的交流和良好的情绪智力培养。因此,不能让多媒体课件控制而阻碍师生互动,让它变成师生情感交流的一种媒介。
2.3 课件不应重形式,而应重实质
任课教师一定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精心设计教學环节,结合学生知识水平的特点,制作出适应教学实际的课件,才能真正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否则,多媒体教学运用得再多,也只能是一闪而过的空架子而已。
2.4 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健康成长
信息主要是靠网络来传播,网络中的内容五花八门,有些不健康的内容,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对于他们的成长不利。这就需要教师予以监督和指导,引导学生在信息高速路上辨明是非,健康成长。
3 小结
计算机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完美结合 篇9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进度不断的加深,中学教育成为教育体制改革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教育体制的改革是期望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理念,以全新的教学理念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中学思想品德教学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水平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人文教育人们对此的重视越来越深刻。本文通过分析终须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从而提出强化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人教育作用的具体措施,以望提高中学思品德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关键词:中学:思想品德:人文教育: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047-01
1.人文教育的思想内涵
1.1人文主义。人文教育来源于人文主义。世间万物都是通过人为主义衡量的,其更加重视对善与恶的分辨,重视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中国的“人文主义”中的人,是社会主义的人,群体中的人。其从人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出发,认为个体的感情、需求、义务等都必须以社会和群体的感情、需求为前提。在教育中的体现为对人理性的培养。
1.2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人文教育主要追求的价值理念。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在新时代的背景之下人文精神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在新时代背景之下,人们更加注重“平等、民主”的理念,在对道德修养的培养上,又要尊重每一个个体的个性,追求平等公平的精神世界。
1.3人文教育。人文教育的目的是,让人学会如何做人。其目的在于对思想道德培养,从本质上提倡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其重视人在发展过程当中要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自然的发展。在重视个体自由发展的同时,又强调了人所具有的自然属性,人既要对自己负责,还需要对社会、对自然负责。作为重要的是对人的精神、肉体、心理、智慧等进行全面塑造的同时,还强调了人内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协调统一。
2.思想品德教学中实现人文教育的具体措施
就目前而言,中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教育理念还没有完全的健全,教师普通重视对知识内容的传授,而忽略的对学生的人文教育,缺乏人文教育的思想品德教学不符合教育机制的改革,更是阻碍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对此笔者在下面提出了四个强化思想品德课程中人文教育的具体措施:
2.1教育中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目前中学教育围绕人文教育相继开设了语文、历史、地理、政治等人文教育课程,就这些人文教育课程而言,对学生人文教育的内容已经十分的充足,学生的人文素质应该已经得到了巨大的提升。而实际在实际的生活当中,不难发现中学生出现暴力行为、偷窃行为以及更为严重犯罪行为频繁的出现在各大媒体新闻当中,这反应出中学实际的人文教育内容偏向于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此目前中学思想品德中的人文教育需要进一步内化为对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教育教材只是实现人文素质培养的工具,在教学过程当中必须将认识理论转化为对思想素质的培养,将人文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去,让人文教育实际的反应在实际生活当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确保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
2.2深化思想品德中人文教育的理念。“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教育改革的原点。”中学思想品德教学应以该遵循这样的理念。人文教育的实现是建立在是思想品德课堂基础之上的,思想品德教材知识是实现人文教育的主要工具。人文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其实用性和实际性。中学思想品德教学当中,应该改变以往单调乏味、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以现阶段的社会需求出发,认识学生的思想发展规律,制定合理的教育措施。让人文教育很好的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实践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使得整个思想品德课程更加的务实科学符合社会时代进步的需求。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当中,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改变以往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实现课堂的人性化教育。实际上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实现的主要途径,也就是通过不断的沟通、实践、互动来实现的,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掌握人文教育的核心理念,促进学生全身心的发展。
2.3提高教育者自身素质。教育者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要实现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人文教育,就必须提高教育者的素质水平。教育者在整个教学活动当中对学生的影响十分的巨大,其人格魅力、人生价值观念等都会对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者必须提高自身的修养素质,通过身体力行的方式来为学生树立优秀的形象。
教育者在教学过程当中,还需要坚持人文教育的核心理念,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为学生指引正确的人生道路方向,正直做到为人师表的典范。
2.4构建人文环境。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实现人文教育的辅助措施。学生只有在富有人文气息的教学氛围当中,才可以有效的接受人文教育的内容。这一过程当中,需要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还要建立一系列符合学生发展的文化氛围。学生至于这样的环境当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身的人文素质。此外,良好的人文教学环境,还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对人文教育的积极性。
3.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现在的生活水平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人们可以通过多种休闲娱乐方式来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这导致人们很容易迷失在对欲望的满足上面,忽略了对优势品格的追求。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转型阶段,是基本人格和人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面对物质生活诱惑,青少年很难与之抗衡,容易迷失在其中。对此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显的尤为重要,在中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实施人文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这可以有效的提高青少年的自治能力,提高对事物的辨别能力,最后还可以保持积极的心态来接受新事物,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中保持一颗善良正直的灵魂,得以接受正确的信息,确保在未来人生当中行走在正确的道路之上。
参考文献:
计算机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完美结合 篇10
雁江区清水乡中心小学文德旭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这是《品德与社会》教育的总目标。我觉得只靠这科单方面的教育是不够的,新课程标准要求各学科之间互相渗透。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感不仅要教给学生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做一名合格的学生,做一个品德修养较高的学生。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施呢?
一、利用英雄,教育学生知荣辱。
以时代英雄,进行思想教育。如《小英雄雨来》这个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根据地的人民配合八路军展开了英勇的斗争,出现了无数的英雄人物和可歌可泣的事迹。小英雄雨来就是其中的一个,他热爱祖国、不畏强敌、、勇敢机智的好品质使学生深受感动,我乘机教育学生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应该以作者为榜样,学习他那种坚定不移的信念、热爱祖国、不畏强敌、、勇敢机智、顽强坚韧的意志,不怕牺牲的高贵品质。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和英雄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学好本领,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和英雄相比,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掉陋习,争做优秀学生呢!
二、利用典型人物,教育学生真诚处世
学习《十年后的礼物》课文讲十年前,音乐家爱德华与守林人的女儿
达格妮相遇,答应十年后送她一件很好的礼物,果然,十年后她收到了最好的礼物 ——《献给守林人女儿达格妮》,使人感受到礼物的珍贵,从而感受到大音乐家爱德华信守诺言的崇高品质。让学生想想自己信守诺言吗?今后该怎么做?学生非常感动,讨论时,有的红着脸说出自己失信的事,有的认识到说谎话的错。大家都说今后一定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学习《月下浆声》,课文中的小姑娘退还“我”无意中多给的鱼款,她在万般无奈之下多收了三角钱的鱼款,然后用一把大葱来补偿鱼款。“我”被姐弟俩的诚实深深感动了,以至每夜都想念他们。结合学生中的一些不良行为,对学生适时教育,效果很好。
三.学习欣赏大自然,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大自然是画家,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画卷;大自然会说话,为我们讲述了丰富的知识;大自然是奇妙的,它让世界 千变万化;大自然是伟大的,它时时带给人们震撼。我让学生读古诗,了解诗人对大自然的情怀。《海上日出》作者称赞海上日出的伟大奇观,表达作者对这一大自然壮观景色的无限赞美及光明之情。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学会写大自然的美景,热爱大自然。
四、了解中华文化,教育学生热爱祖国。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先人的光辉足迹令人怀想。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心正笔正”的书法家柳公权,著名艺术家梅兰芳„„他们一个个动人而曲折的故事,在告诉人们: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肩负着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伟大使命。我在教学《孔子》这一课时,让学生知道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一书记录了孔子平时的言行,在这部著作中,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早期儒
家学说,教导学生怎样为人处世。在教学《“心正笔正”的柳公权》这一课时,让学生知道柳公权是唐朝著名的大书法家。他不仅字写得好,做人也和他的字一样,铁骨铮铮,深得世人钦佩,让学生感受柳公权正直不阿,为国为民的优秀品质。在教学《梅兰芳》这一课时,让学生知道梅兰芳是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他一次次地拒绝日本人的邀请。迫于无奈,不再登台,他的生活日渐窘迫,但他仍然坚持,等待抗日胜利。让学生理解他不向恶势力屈服,顽强斗争的精神。
五、欣赏名著,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让学生欣赏名家笔下的艺术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这是一个斑斓而奇妙的文学世界:透过天窗,我们仰望星空,寄托梦想;一只小猫偷吃年糕时,竟然发现了许多“真理”,让人哑然失笑;至于大闹天空的孙悟空碰上二郎神,假扮土匪的杨子荣面对匪首的考验,喝醉酒的武松遭遇到老虎,又该是这样的精彩的场面呢?学生在阅读《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时,了解他们大战的故事,让学生理解猴王的机智勇敢。学生阅读《杨子荣借题发挥》时,知道侦查员杨子荣在虎穴中与座山雕斗智斗勇的故事,学习杨子荣的沉着、机智、勇敢。学生阅读《武松打虎》时,知道武松酒后在景阳岗上次手空拳打死猛虎的事,学习武松机智勇敢、无所畏惧的英雄性格。
六、利用作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一)、在写记人的习作时,先让学生们谈了现实生活中父母对自己无微不致的关怀,但自己不知道感激,反而嫌父母啰嗦,学生们不但反省了自己,还决定在以后的生活中珍惜亲情,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然后学生以自己的父母为题写一篇作文。因为学生最了解自己的父母,写出了一篇篇的生动感人的文章,描写出了慈祥的父母伟大的爱,同时也写出了学生力尽孝道。相机对学生进行尊敬父母的教育。
(二)、在写一个助人为乐的人时,以雷锋的事迹为例,学生听了雷锋的故事后,很受启发。然后在身边找小雷锋,写出了很多助人为乐的故事,也发现了不少的做了好事不留名的学生。不但教育了学生助人为乐,还鼓励学生以实际行动学雷锋。
【计算机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完美结合】推荐阅读:
结合就业谈计算机教学方式的完善论文07-27
计算机教学与道德教育09-04
基于工学结合的中职计算机专业PHOTOSHOP课程教学设计10-12
计算机教育与素质教育08-02
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模式的实践与探索09-21
德育教育在计算机教学中的渗透08-25
计算机教学教育05-21
浅谈计算机教学工作中的创新教育06-12
小学数与计算的教学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