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教育与素质教育

2024-08-02

计算机教育与素质教育(共12篇)

计算机教育与素质教育 篇1

摘要:本文首先讨论了素质教育的内涵, 分析了目前高校对于文科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方式中存在的不足, 提出了计算机基础教育作为提高文科专业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对目前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之后, 提出了对计算机基础教育进行改革的具体途径, 从而实现全面提高文科专业学生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素质教育,高校文科专业学生,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什么是素质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作了最为明确、准确的表述:“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素质教育内涵十分丰富。从素质教育的定位看,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灵魂是思想道德教育,重点是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素质教育的功能看,素质教育充分考虑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精神和个性差异,注重形成健全的人格。从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看,素质教育关注“人的发展”,并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价值。就素质教育的根本而言,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特征。一是具有时代性,素质教育强调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科教兴国和人才兴国战略,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展教育。二是具有全体性,素质教育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为了全体学生开展教育。三是具有综合性,素质教育强调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均衡发展。四是具有主体性,素质教育强调要充分弘扬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关注个性和创造力发展开展教育。五是具有长效性,素质教育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促进和支持学生可持续发展开展教育。

二、素质教育目前存在的不足

随着国家不断的加大提倡素质教育的号召,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出现了不少关于素质教育的论文和专著,还涌现了一大批研究素质教育的专家学者,素质教育也变成了教育的重点话题,但是在如何实现素质教育的方式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多学校将提高素质教育的途径重点放在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这一方面,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即使有些高校开设了一些关于信息检索的课程,也只是停留在数据库的如何检索等检索技能方面的应用,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方法等基本不沾边。素质教育的方法还是仅仅停留在听讲座等较为单一的手段上,忽视了教育学生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方式来学习,从而实现自我素质的全面提高的能力的培养。

三、计算机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

对于素质教育,我们通常的理解容易仅仅停留在学校教育中,实际上,学生的素质教育不应该是仅仅在学校完成的,素质教育应该贯穿于整个人生当中,学校的素质教育只能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学校要做的工作除了直接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外,更重要的就是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实现通过自主学习来提高自身素质的目的。提高素质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有很多种,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实现学生素质提高的重要方式。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计算机将成为个人学习、工作和进步的工具。能够利用计算机进行日常学习和工作中的文字处理和信息查询,是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的一种重要手段。而大多数企业、单位、组织已经将计算机成为生产工具和办公设备的一件必不可少工具。文科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必然要求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这一先进的信息处理工具完成基本工作。而是否能够很好地使用这个工具优化其工作模式和工作方法,将成为衡量其素质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

四、高校文科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的不足

高校文科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在教育目标、师资、教学方法和模式上虽然已经作了很大的转变,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良好教育理念,但是还存在着以下几个不足的方面。

(一)目前高校的文科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和中学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的内容基本相同,其只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中学已经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和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一致,很多学生在大学中还要重复学习中学就学习过的知识,这一点无疑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教学资源浪费。并且现在的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应该让学生们学习与时俱进的内容,将来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而我们的教材在这个方面总是相对滞后,并没有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二)高校的文科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目前来讲还是实行“一刀切”的办法,所有的学生采用同样的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及考核方式,而忽略了学生的个体的差异性,很容易造成一个班上的学生有的听不懂、有的“吃不饱”的现象。以Office为例,如果按照目前的文科教学大纲来讲授,只能讲解最基本的操作,而有些学生在中学时就已经学习过这部分的内容,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如果直接介绍一些更为深层次的应用,例如Word的长文档编辑技巧等,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则不能直接学习该部分的内容。

(三)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单一。首先,目前高校的文科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采用“教师先讲述、学生再上机完成作业”来加强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但是这样的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容易造成学生上课都能听得懂,到上机时什么都忘了的问题。其次,目前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还是单一的理论加上机考试,很多考核的内容要求学生必须死记硬背上机的内容和步骤,从本质上来看还是应试教育。而当学生们将来真正走向社会,并不需要应试能力,而是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

四、实现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途径

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对学生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文科计算机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侧重点。我综合目前高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方法。

(一)调整课程内容。目前的大多数学校的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仅仅只是操作系统、Office的基本操作等。很多人认为文科学生没有必要学习程序设计类的课程,认为他们将来大多数从事的工作和程序设计无关。其实,让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目的并不是将来一定要从事程序开发工作,而是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当文科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们可以加深他们对于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深刻理解,这对于他们将来的工作和生活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可以在文科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添加一些程序设计类的课程,可以将文科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开设为2个学期,第一学期学习基础知识,第二学期学习一门程序设计语言。

(二)改变考核方式,加强教学实践。传统的考试方式已经不能符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在考试的过程中应该更体现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操作的步骤。作业和考试题目的设计应该和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相结合。例如让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个具体的项目,而学生碰到的问题可以通过上网查询或者去图书馆,甚至可以是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这样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使他们能更早地适应社会的要求。

(三)改变大班教学模式,实现学生分级教学。大学里面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而他们在进入大学之前接受的中学教育的水平往往是不同的。如果我们在大学中进行一刀切,势必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可以进行分级教学模式,在学生进校之后进行测试,对学生的成绩及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进行分班,对于不同的班级采用不同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并且开设一些相关的计算机选修课程,鼓励学生在学习必修内容之后,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一定的相关课程,从而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五、结语

当今社会的不断飞速发展,对于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学校也要不断地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基础教育也成了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应该不断地完善教学模式,从而实现高校文科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杨峰.计算机基础课程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研究.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8, 9.

[2]庞大连.素质教育是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2.

[3]深刻认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中国教育报.2005, 11, 26.

计算机教育与素质教育 篇2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主要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分类;网络高层应用;OSl模型:网络协议;通信原理;常用网络互连设备和传输介质;局域网、以太网、因特网特点和组网技术;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等。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的知识点内容,进行网络的比较、产品和协议的选用、网络的配置技能。课程的概念、专有名词、外文语词较多,具有技术发展快,课程的实践性、技术性强,课程内容涉及的范围广、规范程度较弱等特点,在课程学习中应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开创与创新意识以及实际组网技能意识。为此,在重视学生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注意实施研究型学习和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强化学生的法治、安全和社会意识,以提高学生的利用计算机网络的素质能力和涵养。

一、实施基于研究和实践的教学方法

(一)研究型学习法。

在教学中实施研究型学习法的目标是实践教学与任务相结合,激发学生的未知欲和独立思考精神,培养实践与自学能力。实施过程如下:1.教师按照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布置学习任务;2.给出学生完成课题所需要自学的参考书目或参考网址;如在本人的空间主页放置自学内容以供参考学习通过网络联系方式更多地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辅导;3.每个学生均完成工作后,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得出评价结果。

(二)实践教学法。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实验部分至少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在实验教程中需要严格按实验教学安排进行,明确实验目标、实验内容、实验要求等。对每一实验环节严格验收,并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实验报告。

二、培养信息的学习、获取与处理能力

(一)自主学习与提高的能力。

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学生往往对网络高层应用有较浓厚的兴趣,而对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等理论部分感觉较为枯燥,为此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从网络的应用追溯到网络体系结构,如文件下载实际上是对网络协议的规范与遵守,并对协议的组成,以日常生活的现实内容进行对比,引申出知识点,如我国的母语普通话的基本构成,就与网络协议的语义、语法、定时间形成较强的对比性和可参照性。同时,努力改变教学中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任务要求,同时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网站地址。如网易学院、千源网、教师本人的空间或FTP站点。

(二)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

文字处理、电子表格等软件虽然不在课程教学的内容中,但在给学生布置课题的过程中我有意让学生使用这些办公软件完成网络结构图与原理图的`制作与理解,以达到辅助应用。

(三)网络交流与沟通能力。

对于课后和扩展内容,可以采取了各种网络通讯手段完成部分教学任务。如:E-mail上交下载课后作业、网络即时通讯工具进行课后作业发布接收与解答疑问等。各种网络通讯手段的使用不但实现了异地教学的可能,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强了利用网络进行信息交流的能力和意识,并能便利、快捷地攻取课程资源。

(四)网络检索与筛选能力。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对几个著名的搜索引擎熟练使用,并比较其特点,掌握搜索技巧,在实验中也适当安排了使用网络检索信息的实验内容。

三、强化网络素质意识

(一)网络法治意识。

在计算机网络教学实施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法律意识的渗透。当前网络上传输的内容有文字、程序、多媒体等。根据著作权法第三条的规定,文字作品、计算机软件本身就属于法律保护的作品的范围,则文字、程序、多媒体也应当属受保护的范围。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法律及道德意识,勿侵犯他人权益,滥用网络进行媒体传播与恶意拷贝。

(二)网络安全意识。

网络安全问题课程中,文化安全问题不在教学内容范畴,往往被计算机的使用者忽视。网络上的假新闻、假消息、信息战、网络攻击等,都给整个网络环境带来危害。在辅导课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网络安全有关内容时,向学生及时进行抵制不良信息的教育,对于同学中要求讲授网络攻击软件,网络限速软件等情况,只对涉及到课本知识的同类软件的运行原理进行介绍,并强调要合理运用,不影响他人。

(三)网络社会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进行网络社会意识的教育是必要的。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几年中,网上各种垃圾也在泛滥,网络中带有病毒的文件、BBS中肆意的辱骂、无限制地粘贴占用大量版面等,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抵制的。对于上交操作实验作业时,部分同学恶作剧上交自动关机程序和病毒软件的同学,进行严厉批评。但为了不打击学生的学习爱好与积极性,尽可能进鼓励创新,引导他善用网络。

计算机技术与素质教育 篇3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意识教学;现代教师;素质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教育已跟不上社会变化的步伐。为此我们必须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对素质教育教师就应该不断加强自身的素养。然而现实中的教师处在应试教育思想落后技术落后的当下团体合作不够紧密。针对这种状况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素养的培养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树立素质教育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以便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的素质能力。

一、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

对于教师而言,能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非常的重要。在整个的教学过程总必须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就会大大降低教学水平,而且对于教师的教学创造性而言,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如今,随着教学管理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管理教学系统以及其它的一些计算机考试测验软件等等,可以在教师的管理工作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一)交互式的计算机技术应用

交互式应用是计算机技术应用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很多教学资源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为了提高教学的水平,教师可以采取一定的教学策略来优化多媒体的应用。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可以让学生和教师起到互动的作用,有利于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调节。

(二)远程通信和网络技术的作用

在各个学校校的教育工作中,远程通信和网络技术已经开始发挥巨大的作用。这种技术就是将现代通信的计算机与计算机的交互性、网络的分布性相结合从而让远程的教育信息服务做得更为广泛。在传统的教学中,交互性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都是直接以语言为交流。假如采用多媒体教学,学生不仅可以看到教学的图像资料,而且声音、文字等均可呈现出来,这对于跟能让学生体会到趣味性和生动性。而且可以让学生按照实际情况来安排自己的学习进度,灵活调整学习时间。

二、研究和实践教学方法

(一)研究型学习法

实施研究型学习法的目的是实践教学与任务的相结合,激发学生的未知欲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实践与自学能力。实施过程如下:1.教师按照课程内容制定学生学习计划;2.提供学生课题所需的自学参考书或参考网址;3.每个学生完成工作后,通过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得出最终评价结果。

(二)实践教学法

在实验教程中需要按实验教学安排进行,明确实验目标、实验内容、实验要求等。对每一实验环节严格验收,并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实验报告。

三、教师要具有现代教育思想观念

(一)现代教师需要知识新、教学手段新、教学方法新

如今计算机知识快速变化,现代教师更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认知体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补充自己的信息技术和知识构架,不断地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才能够以新的教育理论培养、教育学生。在这个信息和知识爆炸时代,学生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这就要求现代教师不能传统教育方法,须要掌握和运用各种各样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注意力。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现代教师不再只是单纯的知识授业者,现代教师的角色主要是学生的促进者、引导者、课堂的管理者、设计者和组织者,与学生是朋友关系、伙伴关系。

1.学生的引导者

现代教师要对学生做到点到为止,把想象和思考的余地留给学生,让学生有一定的自主探索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思维想象能力的启发,重点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扩大知识面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开阔学生视野,为培养创造能力打下基础。

2.课堂的管理者、设计者、组织者

教师不能单纯的传授知识。教师要思考如何创造一个和谐浓厚的学习氛围,要有较强的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偶发事件的能力,创设愉快、宽松的学习环境。

3.与学生是朋友关系、伙伴关系

教师不能怀着高高在上的心态并以命令的口气和学生进行交流。教师应以平和的心态、平等的身份、温和的语气与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四、培养学生的学习、获取与处理能力

(一)自主学习与提高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对网络应用有较浓厚的兴趣,而对计算机理论部分感觉较为枯燥,为此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改变这一看法。同时,努力充教学中的被动学习改变为主动学习,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要求。

(二)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特定的内容领域进行学习与探索,并且不断提出推测性的理论,并寻求解决的方法。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并且灵活的运用已有的学习材料,这样会加强学生组织和运用学习的材料的能力,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会得到更为有效的加强。

结语:总之,计算机技术给现今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和机遇,为当代教育和教学提供了便利信息的同时,也带了荆棘的探索挑战。努力提高计算机技术的素质教育,也将会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和挑战。素质教育作为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将会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必将快速实现其特有的生命力和前瞻力。

参考文献:

[1]杨威,史春秀,巩进生.信息技术教学导论.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2]张书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山东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济南),2003.

计算机教育与素质教育 篇4

关键词:创业教育,专业教育,高职教育

0 引言

当前社会正在向后工业化的知识经济时代迈进,而知识经济发展最根本的资源是人才,动力是创新。因此,知识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具备创新能力、创业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传统的“知识型”人才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创新创业型人才成为促进产业转型与升级,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高等职业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企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1 创业教育内涵

创业教育始于19世纪70年代的西方国家。1989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首次提出创业教育的理念,并认为该教育应与学术性性教育、职业性教育同等地位,成为青年应拥有的第三本“教育护照”。1991年,该组织在东京专门召开了创业教育国际会议,认为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培养的是最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同样也非常重要,因为用人机构都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社交、技术和管理技能。1998年,在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发表了《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宣言提出了必须将培养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问题;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使他们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逐渐成为职业的创造者;毕业生将愈来愈不仅仅是求职者,而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1999年,在韩国汉城召开了第二届国际职业教育大会上强调,在培养学生能力时“强调培养创业能力、创造性、集体合作和交流的能力。”[1]面向21世纪的挑战,培养创业能力应成为改革教育与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种能力无论对工资就业者还是自主就业者都很重要,应通过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来培养。通过上述几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会可以看出创业教育是世界教育、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关于“创业教育”的概念解说目前在学术界和业界有很多说法,还没有一个被普遍认同的定义。有的学者认为创业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能够在社会经济、文化、政治领域内进行行为创新,开辟或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并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机遇的探索性行为的教育活动[2]。有的学者认为,创业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在接受全面素质教育的基础上,综合素质与开创个性得到培养和强化,现代创业意识与能力得到开发和提高的教育[3]。有的学者认为,创业教育就是教育学生不是消极地等待单位招聘就业,而是在没有就业机会的情况下勇于自己创业[4]。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创业教育是以创新教育为基础,着力培养学生创业人格及创业技能的教育。

总的来说,创业教育的对象具有广泛性,不同阶段的对象应有不同的定位。对于高职阶段的创业教育其核心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创业品格、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创业知识的培养,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开发和提高,目的是实现毕业生能够成功走向社会,培养其形成更强的独立生存与发展的本领以及更强的社会适应力。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延伸和深入。

2 我国高职创业教育现状

2010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下面简称《意见》),根据《意见》精神,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以专业教育为基础,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意见》颁布后,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进入了全面推进阶段,各种形式的创业培训班,创业论坛,创业竞赛和实践活动层出不穷,部分高职院校还建立了创业实践基地、开设了创业课程。

对照《意见》要求,目前我国高职在创业教育工作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集中在:

2.1 对于创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很多高职院校对创业教育在新时期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意义还缺乏明确的认识,没有将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体系,只是单纯的开设一些讲座或以“企业主速成”为目的的短期创业培训,创业教育流于形式,缺乏实效。

2.2 对于创业教育认识深度不够

许多院校将创业教育仅仅看成是就业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认为创业教育目的就是扩缓解就业压力,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因此,创业教育只是纳入就业指导课程中,作为一个补充项目,教育内容也只停留在技巧、心理、政策、形势分析等方面的指导,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教育还未引起重视。

2.3 实施创业教育广度不够

目前,绝大多是高职院校开展的创业教育还达不到“全覆盖,分层次”。有少部分院校的创业教育还只是停留在以共青团组织以及学生管理部门为主体开设的创业讲座、创业计划大赛和社团等第二课堂活动,活动参与的人数少,受众面低。

2.4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不够

创业教育应以专业教育为基础,大多的创新创业是在一定的专业领域内开展的,需要专业的支撑,因此创业教育离不开专业教育,同时创业教育又能起到强化、促进专业教育的作用。所以说,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目前,许多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过程中,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严重脱节,创业实践活动主要由共青团及学生管理开展,创业教育相关课程的教学主要有思想政治教师或就业指导教师担任,创业教育未能渗透到专业教育中,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张皮”的现象严重。

总的来说,我国关于创业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集中在创业教育的理念、内涵、目标、创业教育的模式和体系构建,取得了一些成效。如何进一步深入开展创业教育,提高创业教育的实效性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问题。笔者认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是进一步推进创业教育,促进专业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3 创业教育与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融合途径

由于各高职院校定位不同,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并服务于本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的需要,因此,创业教育不存在通用大纲,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也要针对具体专业具体情况来运作。笔者根据多年的计算机专业教学及近几年指导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经验认为,要达到创业教育与计算机专业教育较好地融合,应从以下几个途径开展。

3.1 教育理念融合

计算机行业是一个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行业,其迅猛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在这个行业中需要大量掌握扎实的专业技术,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开拓精神综合素质高的计算机人才。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过创业教育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力和创造力。因此,在计算机专业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要正确认识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系,革新传统的、单层次的专业教育理念,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树立将计算机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结合为一体的教育理念,将创业教育渗透到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3.2 人才培养目标融合

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标准,是开展一切教育活动的依据和出发点。创业教育以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开创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开创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在某一专业领域从事实际工作的高技能专门性人才。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的人才。将创业教育的目标融入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利于引导在专业教育中开展创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此,可以在现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加入“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等相关描述,体现出创业教育的目标。

3.3 课程体系融合

要系统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基本的创业能力,就必须把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到专业教育计划中,把创业教育课程列为必修课或选修课并保证教学时间,给予一定的学分。笔者借鉴国内外高校创业课程设置方法和围绕创业教育培养目标,认为计算机专业在创业教育课程可分两种类型,一般性课程和专业技术领域内课程。

一般性创业课程可以开设《大学生创业基础》、《创业人士系列讲座》等课程,主要讲授创业基本知识,创业营销、创业组织与管理、商业计划书撰写、风险预测、团队组织与管理、介绍税收法规、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成功人士创业经历等。借鉴英国利兹城市大学“创业教育课程开设越早越好”的经验[5],这类课程可设在第一、二学期。由于高职学制较短,课程内容务必精炼务实,学时不易太多,课程中的案例以计算机行业案例为主,达到了解创业基本常识、激发学生创业意识和对专业的学习兴趣的目的。

专业技术领域内课程主要是结合计算机专业知识,开设实践性、操作性强的课程,如《网络创业与实训》、《网络工程项目管理》、《网站策划与运营》等。这类课程主要通过模拟演练的方式,锻炼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书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使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心理品质得到提升。这类课程最好安排在主干专业课程后,也可与主干专业课同期开设,一般设在第三、四、五学期。

目前与计算机专业结合紧密的课程凤毛麟角,学校应该制定相关激励政策,鼓励创业教师和专业教师联合开发创业课程,使创业教育深度融入专业教育。

3.4 教学内容融合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关键是教学内容的融合。一方面,创业教育课程尽量以专业为背景,大量的案例、项目要来源于计算机领域。另一方面,专业课程教学中直接植入创业的某些元素,激发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开创性思维、锻炼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计算机系统配置》课程中,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电脑城的小老板和顾客,顾客提出购机需求,老板为顾客推荐电脑产品。为了完成这一角色扮演,学生事先需要做充分的市场调研,了解各电脑零部件的报价和性能,相关税收法规和人力资源成本等,然后才能给出合理报价,并说服对方购买产品。学生在这体验中得到了综合性的锻炼。

再例如,笔者在第一学期教授专业基础课时,每次课等都会利用5分钟时间让学生介绍有关计算机界有影响的人物(学生事先准备)。腾讯的马化腾、盛大网络的陈天桥、阿里巴巴的马云、乔布斯、比尔盖茨等成功的创业人士和企业家都被学生介绍的热点。一学期下来,学生在无形中对计算机行业有了一定的了解,了解了众多创业人士的创业史,意识到创新对于创业的重要性,同时他们也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通过上述两个例子可以说明在专业课程中渗入创业教育内容无论是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还是综合能力的提高都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体现了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

3.5 学生创业实践平台建设

为了给有强烈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创业实践机会,我系成立的学生创业服务部,服务部配有两名指导教师,下设电脑维护维修部、网站开发部、多媒体制作部以及网络工程部、文印部。面向全校师生和周围社区提供计算机硬件软件安装与维护、网站设计与开发、摄影摄像、视频编辑、平面设计、小型局域网搭建、文档排版打印与PPT制作等服务。学生通过自行组建团队竞聘进入创业服务部。通过创业服务部的实践,学生不仅能将所学专业的知识技能学以致用,同时在服务的宣传与推广、团队的管理、成本控制、与客户交流等方面都得到了全面的锻炼。

针对在专业上有特长的学生,我系成立的特长生工作室,制定了相应的特长生工作室入室标准、管理制度、奖励措施以及考核标准,为特长生提供软硬件支持、技术指导,鼓励学生进行产品开发,项目开发以及各项创新活动。进入特长生工作室的06级学生张斌杰开发了电子相册、智能钥匙等产品,在无线电杂志上先后发表了3篇文章,07级学生龚骏获的创新项目上海市第六届“上汽杯”科技创新活动二等奖,10级学生高吉才的Android创新项目Google资助。事实证明特长生工作室是一个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培育创新项目的有效途径。

3.6 创业教育教学团队建设

创业教育的开展归根到底需要教师来实施。目前,各高职院校特别是非经管类院校优秀的创业教育师资非常匮乏。创业教育师资团队已经成为制约创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在创业教育教学团队建设方面,应从校内教师和校外教师两方面着手,以校内师资为主,校外师资为辅,建设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在校内选拔有创业意识强或有创业经历的经管类、思政类和计算机专业的专业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创业教育培训,如专业教师主要培养创新能力,可将专业教师送到创新性企业锻炼,参加创新领域的培训,经管类教师和思政类教师要为他们创造创业实践的条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创业实践。校外师资则可以聘请IT行业创业成功人士和本校毕业的优秀的创业者来校开设专题讲座或指导学生模拟演练。只有打造优秀的创业教育教师团队才能将创业教育落到实处,才能让每一个学生收益。

4 结束语

知识经济的发展和技术更新速度的加快使得开展创业教育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高职院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时必须充分认识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树立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为一体的教育理念,将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的各个方面,发挥专业优势才,使创业教育取得更大成效。

参考文献

[1]刘来泉.把创业教育切实纳入我国职业教育中[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6).

[2]席升阳.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

[3]曹威麟等.中国高校的创业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02(3).

[4]顾明远.高等学校要向学生进行创业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02(10).

计算机教育与素质教育 篇5

基于网络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摘 要]本文对网络教学的特点、网络教学模式及网络教学实践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讨论,阐述了网络教学的理论基础,强调网络教学应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网络教学 网络教学平台 网络教学模式 网络教学资源 自主学习

近年来,网络的不断普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日趋成熟,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许多大学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络教学系统,开展着网络的教学和交流。因此,研究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改革高等学校教学的模式,在网络环境下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教学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建设,进行了一些研究与探讨。

一、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

目前,从“黑板”教学到“课件”教学,虽然在教学手段上有了革新,但是教学过程始终以教师讲授、灌输知识为主,教师仍是教学的主体。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网络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和手段,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替代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变枯燥的学习方式。运用网络教学能使学生看到图文并茂、视听一体的交互集成信息,这种新形式的信息传输方式打破了沉闷的学习气氛,改变了枯燥单一的学习方式,能使学生顺利地理解信息,集

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2.立体、高效地传输信息。计算机网络的最大优势是能储存和传递大量的信息资源,能使教师和学生共享网络所提供的所有教学素材。网络教学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交互式地传播大量的信息,这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能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教学质量。

3.交互式学习是网络教学模式优势的突出体现。网络的交互式功能非常广泛,包括点播图像资源、视频游戏、重复播放、选举投票、网上购物、电子商务、电子邮件、可视电话、交互式教学等。交互式网络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允许师生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这种教学形式富有趣味性和刺激性,能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二、基于网络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平台的关键技术和特点

网络化教学模式是利用计算机访问物理上分散的各种计算机资源,促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网络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协作的一种教学模式。大学计算机基础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为学生提供了开放式的网络教学环境,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资源。

1.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为学生提供优良的网络教学资源。在网络教学平台中,网络首先为教师搭建了备课的资源平台,提供了教学素材库和优秀教案库等,也为教师设计自己的教案提供应有的参考,建立了丰富、优质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库。目前,大量的网上教学资源是个人凭兴趣建设的,这些教学资源可靠性低,内容重复,知识表达方式混乱,动画图像堆砌在一起,很少考虑内容与形式的一致性和协调性,不

适合教学。建立统一共享的教学资源库是开展网络教学的重要条件,在建立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库时要注意教学资源库内容的质量、表现方式与教学模式的联系。其次是为学生搭建了学习资源平台。进行网络课程的建设,能为学生提供所学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和其他文字等资源,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特点自主选择适合自己自主学习的网络资源,收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我们还将教学安排、教学大纲、电子课件、习题库、实验大纲、实验指导文档等教学资源全部上网,供学生浏览,使学生对课程的内容、框架、重点能更加清晰地了解和掌握。再次,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并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布置作业。学生按照“任务”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

2.开辟师生互动交流社区。网络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很重要。教师利用电子邮件、电子公告牌等工具,一方面,可以解答学生在网络上提出的问题,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对他们的学习进行分析评价和总结。另一方面,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研究,讨论最新动态及热点问题,有利于他们开阔视野、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三、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中师生角色的转变

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它在课堂中的运用,使教师的角色从讲授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学传播也从单一的师生交流转变为教师、学生和电脑的三方交流,教学目的也使学生从掌握知识为主转变为以学会学习为主。

1.教师是网络化教学的主导。在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网络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实现了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到现在的以学生为主的转变,所以教师首先要改变自身的角色,摆正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位置,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网络知识、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知识等,并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于自己新的教学实践中,创新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做好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其次,教师还要学习相关的心理学和美学等知识,将自己的教法、理论、经验等制作成各种教学课件,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选择性学习提供条件。教师要通过自身对新的教学模式的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为学生创设新的学习环境。要掌握网络、多媒体等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编写多媒体教案、网络课件、网络学习辅导教材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指导,从而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变应试型教学为能力培养型教学,变学生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最后,教师还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网络资源,通过对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网上测试、分析和统计,为改进教学设计提供依据。

2.学生是网络教学的主体。一方面,学生要按照教师提出的教学要求,利用教师提供的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学习。通过网络平台可以进行人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式学习,完成学习目标。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之上,可以进行知识的探索和创新,按照自己的学习习惯和爱好来架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在使用网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必

墨守陈规,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方式进行更广泛的学习,即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每个学生都可以平等地参与教师和学生的讨论,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自己的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和自主创新的能力。

四、总结

计算机教育与素质教育 篇6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大学生;能力素质培养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计算机成为了当代社会当中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重要工具,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职能。计算机的普及使得计算机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下到小学教育、上到高等教育,当代学生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会接受不同程度的计算机技术教育。计算机是当代学生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所必须的工具,也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素质的重要途径。如何在计算机教育中发挥培养大学生能力素质的作用,成为了现阶段高等院校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师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1 磨练大学生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

现代社会的大学生大多是90后,心浮气躁的特点尤为明显,他们渴望成功,但是又不愿意付出艰辛,遇到挫折容易放弃,很难获得真正的成功,这些都是意志不坚强的表现。高校对学生开展计算机教育,对于锻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坚韧不拔的性格方面具有积极作用。相对其他理论性的学科,计算机课程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专业性,对于学生来说学习难度较大,很多知识都难以理解,必须经过长期钻研探索才能熟练掌握。比如在计算机课程教学当中,教师让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编写一个相对复杂的计算机程序,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经过反复推敲,保证程序能够顺利运行,在上机调试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语法错误,需要学生采取跟踪调试、设置断点等方法逐一解决问题。这样的学习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锻炼,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坚韧不拔的意志,符合现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

2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计算机课程当中,教师在对学生开展计算机教育时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多样化的解题方法,有助于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能力。计算机课程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不是通过简单的知识性灌输就能够让学生掌握相应的技能。学习计算机课程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尤其是在学习计算机程序开发设计时,需要学生打破常规的思维模式,用抽象化的语言描述具体的事物特征,非常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进而使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3 培养大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计算机课程当中有很多内容都是需要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才能掌握的。目前大部分院校都配有专门的计算机教室供学生进行操作训练,很多教师也将计算机教学放到电子教室来进行,将理论教学与上机实践进行充分的结合,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如教师在讲解计算机基础操作知识时,要在讲解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演示示范,说明操作过程中可能遇到什么问题,怎么解决问题。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使其在自主实践中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方法和步骤,最大限度地减少误操作,提高计算机实践水平。

4 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

计算机教育在大学生能力素质培养中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计算机课程内容复杂繁琐,有限的课堂时间不足以使学生掌握复杂的专业知识,为了提高计算机专业技能,学生必须在课下进行巩固学习和实践操作,为学生提高自学能力提供了机会。计算机教师可在有限的课堂教学当中为学生点拨要点,解析难点,其他简单的知识就可以让学生在课下通过阅读教材、在网上查阅资料、实践操作等途径来了解和掌握。如在教授《Visual Fox Pro程序设计》的编写菜单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只详细介绍三种菜单设计的命令格式,再对菜单设计中调用子程序的过程以及界面设计方式给予适当的提示,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对知识的理解进行菜单程序的设计编写,并自主设计显示效果。最后教师对学生自主设计的成果进行评价,对于不合理的地方及时指出并帮助学生加以改进,这样更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

计算机是一门技术含量较高的课程,计算机教育是建立在一个较高的科研基础上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的计算机科研人才。目前,部分高校已经将计算机专业教学与相关的项目研发进行结合,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计算机技能大赛,或者参与学校的科研项目,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适当奖励,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科研意识。另外,其他专业的学生在开展科研项目的过程中也需要通过计算机查阅资料,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必要的数据分析等,进而提高科研效率,这都有助于发挥计算机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方面的作用。

6 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信息时代的到来对现代大学生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良好的信息素养成为了当代大学生的必备素质之一。在高校当中开设计算机课程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信息分析能力等都具有促进作用。计算机课程当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文献检索,计算机专业教师通过帮助学生了解常用的检索工具、参考方法、检索技巧,能够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当前的实际和各专业发展情况,进而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引导学生将文献检索课程与专业实际进行结合,锻炼大学生的信息搜集、整理以及分析研究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在高等教育当中开设计算机课程是当代社会发展与现代化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计算机教育在大学生能力素质培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类计算机课程内容的学习能够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锻炼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学能力以及科研能力,同时还能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成长为满足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马海凤,陈琦.浅谈计算机教育与现代大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研究[J].价值工程,2014(01).

[2]朱世松,耿夫利,王韬.计算机教育与现代大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研究[J].科技信息,2010.

计算机教育与素质教育 篇7

一、实施基于研究和实践的教学方法

(一) 研究型学习法。

在教学中实施研究型学习法的目标是实践教学与任务相结合, 激发学生的未知欲和独立思考精神, 培养实践与自学能力。实施过程如下:1.教师按照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布置学习任务;2.给出学生完成课题所需要自学的参考书目或参考网址;如在本人的空间主页放置自学内容以供参考学习通过网络联系方式更多地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辅导;3.每个学生均完成工作后, 通过教师评价, 学生自评得出评价结果。

(二) 实践教学法。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实验部分至少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 在实验教程中需要严格按实验教学安排进行, 明确实验目标、实验内容、实验要求等。对每一实验环节严格验收, 并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实验报告。

二、培养信息的学习、获取与处理能力

(一) 自主学习与提高的能力。

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 学生往往对网络高层应用有较浓厚的兴趣, 而对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等理论部分感觉较为枯燥, 为此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从网络的应用追溯到网络体系结构, 如文件下载实际上是对网络协议的规范与遵守, 并对协议的组成, 以日常生活的现实内容进行对比, 引申出知识点, 如我国的母语普通话的基本构成, 就与网络协议的语义、语法、定时间形成较强的对比性和可参照性。同时, 努力改变教学中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任务要求, 同时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网站地址。如网易学院、千源网、教师本人的空间或FTP站点。

(二) 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

文字处理、电子表格等软件虽然不在课程教学的内容中, 但在给学生布置课题的过程中我有意让学生使用这些办公软件完成网络结构图与原理图的制作与理解, 以达到辅助应用。

(三) 网络交流与沟通能力。

对于课后和扩展内容, 可以采取了各种网络通讯手段完成部分教学任务。如:E-mail上交下载课后作业、网络即时通讯工具进行课后作业发布接收与解答疑问等。各种网络通讯手段的使用不但实现了异地教学的可能, 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强了利用网络进行信息交流的能力和意识, 并能便利、快捷地攻取课程资源。

(四) 网络检索与筛选能力。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过程中, 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对几个著名的搜索引擎熟练使用, 并比较其特点, 掌握搜索技巧, 在实验中也适当安排了使用网络检索信息的实验内容。

三、强化网络素质意识

(一) 网络法治意识。

在计算机网络教学实施过程中, 对学生进行法律意识的渗透。当前网络上传输的内容有文字、程序、多媒体等。根据著作权法第三条的规定, 文字作品、计算机软件本身就属于法律保护的作品的范围, 则文字、程序、多媒体也应当属受保护的范围。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法律及道德意识, 勿侵犯他人权益, 滥用网络进行媒体传播与恶意拷贝。

(二) 网络安全意识。

网络安全问题课程中, 文化安全问题不在教学内容范畴, 往往被计算机的使用者忽视。网络上的假新闻、假消息、信息战、网络攻击等, 都给整个网络环境带来危害。在辅导课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网络安全有关内容时, 向学生及时进行抵制不良信息的教育, 对于同学中要求讲授网络攻击软件, 网络限速软件, 盗号软件等情况, 只对涉及到课本知识的同类软件的运行原理进行介绍, 并强调要合理运用, 不影响他人。

(三) 网络社会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进行网络社会意识的教育是必要的。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几年中, 网上各种垃圾也在泛滥, 网络中带有病毒的文件、BBS中肆意的辱骂、无限制地粘贴占用大量版面等, 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抵制的。对于上交操作实验作业时, 部分同学恶作剧上交自动关机程序和病毒软件的同学, 进行严厉批评。但为了不打击学生的学习爱好与积极性, 尽可能进鼓励创新, 引导他善用网络。

总之, 计算机网络技术给现今的社会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为当代教育教学提供便利信息的同时, 也带了荆棘的探索之路。努力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素质教育, 也将成为未来网络技术发展的重要课题。

摘要: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使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也必然促使课堂教学过程产生深刻的变革, 这种深刻变革将会改变教学模式、内容、方法, 并最终导致整个教育思想的根本变革。本文旨在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教学在阐述教学, 探讨网络与素质教育的结合。

计算机教育与素质教育 篇8

1 信息素质培养的内涵

信息素质主要是指利用信息工具、信息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术。信息素质涉及到对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掌握以及使用能力, 包括信息资源的取得、加工、组织、分析、评估、处理等。信息素质培养主要指为满足社会需求而对学生信息素质的提升。信息素质培养主要包括信息道德、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知识四个方面的培养。在计算机信息技术时代, 信息的储存以及传播都是以计算机为载体, 是通过计算机来完成的, 计算机是人们取得信息、加工分析信息、应用信息的重要平台之一。所以, 进行计算机教育对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高校计算机教育主要是为了传授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能力, 在高校计算机教育过程中应该充分渗透信息素质教育, 让学生认识信息、了解信息的功能、体验信息的作用和价值、掌握信息技术的应用, 从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为自己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增添一份竞争力。

2 高校计算机教育中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

2.1 加强学生信息意识, 拓展学生信息知识

信息意识主要是指信息价值判断力、信息洞察力、信息感受力等, 信息意识的强弱直接决定着学生判断、获取、利用、分析信息的积极性、自我感觉能力。因此, 在计算机教育中实行信息素质培养, 必须加强对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首先, 教师必须积极引导学生了解信息意识与信息技术的关系, 使学生充分认识计算机以及网络仅仅只是信息储存和传播的载体、工具, 掌握这些技能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具备了信息意识。其次, 教师必须强化学生信息价值论的观念, 让学生树立信息决定着未来、信息技术决定着社会发展方向、信息对社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等理念。只有这样, 才能提升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第三, 教师必须拓展学生的信息知识。在计算机教学中, 树立学生信息意识还不够, 还必须丰富学生的信息知识。信息知识主要是指跟信息相关的方法、技能等。通过信息知识的拓展, 让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发生、发展的科学、社会背景, 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价值和作用, 让学生掌握信息取得、信息分析、信息交流等实践应用, 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总之, 在计算机教学中, 教师应该加强学生信息意识, 拓展学生信息知识。

2.2 明确计算机教学目标, 完善学生衡量标准

在高校计算机教育中, 首先必须对教学的目标进行明确, 高校计算机教育的目标应该包括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根据此目标, 让高校学生在计算机学习过程中扎实掌握信息技术。于是, 教师设计计算机教学内容时应该将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和理论渗透其中, 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以及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设计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应用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同时, 在高校计算机教育中, 应该改变过去传统仅仅依靠计算机等级考试而设计的比较单调的衡量标准, 而应该设定一种动态的标准对学生计算机水平进行衡量。这种标准除了涉及到学生的考试成绩, 同时还包括学生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应用等能力的考察。并且应设计层次化标准, 对于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不标准, 应该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专业来培养他们的计算机能力和信息素质。通过学生学习标准的完善, 促使高校计算机教学从理论知识转向实践应用技能的转变, 一定程度上符合了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要求。

2.3 优化计算机教学方法, 提升学生信息能力

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 教师应该改编过去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计算机知识。首先, 在计算机课堂理论教学中, 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更多主动学习的气氛, 让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互动式学习等方式, 积极主动的探究和学习计算机知识, 提升学生信息套索、分析和应用能力。其次, 在计算机实践实验教学中, 教师应该充分放权, 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在他们遇见问题需要引导时, 教师积极正确引导。第三, 创建问题情境, 多给学生设计一些信息能力培养相关的问题, 让学生在课堂上、课后进行思考和动手操作, 让他们主动体验信息查找、判断、获取、分析、应用等过程。

3 结语

综上所述, 学生信息素质培养是高校计算机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是信息时代学生走向社会必须具备的竞争力之一, 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因此, 在高校计算机教育中, 必须加强信息素质的培养, 加强学生信息意识, 拓展学生信息知识;明确计算机教学目标, 完善学生衡量标准;优化计算机教学方法, 提升学生信息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卫国.当前深化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几个问题[J].大学教育科学, 2011, (1) .

[2]钟丹.浅谈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方式的改革[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4) .

生本教育与计算机教学 篇9

长期以来, 我国的教育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和主体的, 学生被动地接受的“灌输式”的“听话”的教育。因此, 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所谓“主体性”是指学生受教育过程中, 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主体性的确立, 必须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首先, 师生在人格上要互敬互爱。尊师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关于师生关系的一种描述, 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 因为这是单向的要求, 师生之间应该互相尊敬, 互相爱护。其次, 师生在教学中要民主平等。常言道“尊其师, 则信其道”, 师生之间的互敬互爱体现在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给学生快乐友爱的享受, 充分发扬教学民主, 积极营造一种具有真诚、热爱、理解为特征的课堂气氛, 使学生能自由表达, 自由参与, 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存在和价值。另外, 老师还可通过表扬、激励等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培养其主体意识。教育要以人为本, 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才是教育的本质和核心。

我校所有学生都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 但毕业以后, 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在上班时都用不上, 比如说打一篇文章不会排版或者简单的表格不会设计, 针对这种情况我对我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了改革, 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和新技术使用能力的培养。

郭思乐教授说“教育不仅仅是文化启蒙, 更重要的, 或更经常的, 是要进行精神生命的启蒙。”“教育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生命潜能。”生本教育理念就是依靠了人自身生命的能量, 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新课标倡导“合作探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些年来我们都在改革、实践, 但一直没有真正找到一条最有效的途径, 而生本理念, 真正诠释和践行了新课标精神。生本教育理念:“一切为了学生, 高度尊重学生, 全面依靠学生”。学生“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先做”“先学”: (1) 即教师提出学习目标 (课前小研究) , 学生自己查找相关资料自己研究或在老师还没有讲课前, 自己先看光盘、听录音自学; (2) 然后再带着自学的“收获”或“问题”回到课堂上小组交流 (每个人都要交流) , 互帮互学; (3) 再由一个一个的小组向全班汇报交流, 再次全班性的互帮互学; (4) 老师根据自学结束后暴露出的凝难问题, 进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学习 (“后学”“后教”) 。通过讨论、质疑、交流、互助等方式, 让学生真正懂得了“为什么”, 使每一个学都能上台展示自己, 体验到自学成功的喜悦和幸福感, 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了,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变为学生自学探究的过程。同时, 这种“兵”教“兵”的小组合作学习, 既成了老师的“助教”, 又促进了优生的提高, 还密切了同学的关系, 培养“合作探究”的团队精神, 从同学们身上表现出的真、善、美, 阳光、豁达、自信, 无时不闪动着生命的智慧。

我在课堂上用的是任务驱动法和成果展示法, 也就是在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 给出结果, 学生通过自学和教师提示, 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样使学生学习有一个奋斗目标,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作欲望, 让全体学生参加成果展示。如自己设计的word作品展示、幻灯片展示等, 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充分展示出来。由于学生不习惯长时间看计算机屏幕或投影屏, 容易引起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所以必须将其它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 力求讲话风趣, 有感染力, 讲的内容要联系实际, 并要讲清每一步操作的目的与方法。在一部分内容演示完后, 最好能让学生有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 使学习的内容得到巩固。

莱辛说过:“如果上帝一手拿着真理, 一手拿着寻找真的能力, 任凭选择一个的话, 我宁要寻找真理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生本教育理论正体现了这种最佳的教学境界, 把学习变成了学生自己的事, 乐学的事, 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重了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 使学生生动活泼, 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今年, 我带旅游管理专业中专班的计算机基础课, 我的教学思想: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坚定信任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教改思路:由先教变先学、由学法定教法、由学会变会学、由作学变做人。有的同学很调皮对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要老师督促, 但是他们的思维能力比较强。在学PowerPoint时利用幻灯片切换效果制作动画这一节课中, 我要求学生做一个地球围绕太阳转的动画, 有的同学把太空设置成灰蒙蒙的颜色, 还有的是浅蓝色, 还有的是双色设置, 当看到李磊东同学作品时, 我觉得眼睛一亮, 背景颜色是浅灰色, 太空中有很多小星星, 在地球围绕太阳转动的同时, 还有月亮围绕地球转, 而且播放时效果很逼真, 对他现在能做出这样的作品我很高兴。在刚开学的时候, 李磊东同学上课时喜欢做在最后面, 上课时不是太专心, 喜欢开小差。在排位置时, 我就特意把他安排在最前面一排, 当时, 他对我说, 老师我不喜欢坐在前面, 坐在前面感觉浑身不自在, 我就给他讲了道理, 安慰一下, 他也就接受了我的安排。上课时, 对同学们做的作业我大多数是采取鼓励的方式, 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充满信心, 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他们有一种成就感, 李磊东同学上课时对我布置的作业也能完成, 但是质量不是很高, 我就经常跟他聊天, 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 有一次, 他对我说:“老师, 我的作业是不想认真做, 其实我能做的更好”。从此以后, 他上课时的作业都能很认真的完成, 有时还有一定的创意。

通过这件事情, 我觉得老师只要用心地对待学生, 一定能把学生教好。周济部长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我爱职业教育, 我要继续用自己的职业良心衡量自己、鞭策自己, 我将用自己全力以赴、尽职尽责地工作, 来体现对事业、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现在的社会, 是一个变动急剧, 充满竞争与挑战, 也充满机遇与希望的社会, 为了能让我们的学生能适应目前的社会, 应想办法把他们掊养成具有一种团队合作精神、有创造思维能力、能乐于进取的社会新人。所以, 我们的教育必须改革, 而教育改革必须以课程改革为主, 因为, 课程安排设计是否恰当, 能否随着社会变迁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提供给学生最适合的学习内容, 将关系到学生学习的结果, 也影响到教育活动实施的成败, 因此, 课程改革已成为目前教育改革的主要问题。

笔者觉得, 课程改革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1.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我校的学生文化基础不是很好, 对学习有时有一种抵触情绪, 若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让学生有“寓教于乐”的感觉乐于学习, 能否根据这生个别的起点差异, 设计不同的课程教学内容。像计算机专业, 对于不喜欢学习理论的同学, 多设置点让他动手的科目。比如, 开设《网络基础》课程, 让他们动手做网线, 组建一个小型的局域网, 只要能把局域网组建好, 就让他们这门课程免考通过。

2.采取选课制度。对同一专业的学生, 我们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是相同的, 能否考虑多开设几门课让学生自己有一定的选择空间。比如, 计算机专业学生, 在二年级的时候都要学一门编程语言, 如果能在同一时间开《VB》和《C语言》, 让学生来自主选择, 对哪种编程语言感兴趣就去哪个教室听课, 让他们自己选择, 这就让学生自己有一种责任感:“是自己选择的科目, 我一定要把它学好。”我想, 这样的效果应比规定好让他学《VB》还是《C语言》效果肯定要更好一些。

我坚信, 只要有现实性和积极性, 使学生在社会活动中把自己的知识显示出来, 在智力活动中表现出自己高尚的人格, 找到人与自然界, 人与知识相互作用的领域, 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学会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提高独立学习的能力, 就能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

摘要:在计算机课教学中, 充分体现生本教育, 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和新技术使用能力的培养,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和成果展示法, 并对计算机学科的课程进行必要的改革。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生本教育,教学方法,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郭思乐.德育的真正基础:儿童的美好学习生活——论教学生态在德育中的地位.教育研究, 2005, (10) .

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 篇10

1 计算思维的基本内容

计算思维的概念在2006年由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周以珍教授提出。计算机思维是形式化问题的表现形式又能有效被信息处理代理执行。迄今为止, 其基本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计算思维意识

计算思维属于科学思维范畴, 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基础技能。计算思维的案例贯穿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整个教学内容, 并在生活中, 我们也会经常运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性的问题, 由此被其他领域广泛应用。

1.2 计算思维方法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中, 程序设计、数据构造等课程里, 每一个概念都涉及到计算思维方法。理解并运用好计算思维, 是学好计算机课程的基础。

1.3 计算思维能力

计算思维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存在的问题, 并对其进行计算求解。

计算思维是一种可依托数据库, 在没有明确目标的情况下做出相应规划, 用启发式推理寻找答案的思维方法。计算思维的养成体现在现有问题的解决思路与方法上, 注重思维的发散, 具有较强的专业性, 能够与专业知识结合找到问题解决的最优方案。计算思维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么难以理解, 它是大众化的, 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当今时代趋势要求教师及学生具备计算思维, 并对计算思维具有一定的了解, 并能够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灵活的将非常复杂问题变得异常简单, 而非把异常简单的问题变得多么多么复杂, 如果那样, 就误入了歧途。

2 加强计算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为了促进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和提高综合素质,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如今大学的计算机教学逐步正形成与新时代发展趋势接轨, 满足人们对新知识追求欲望的体现。计算思维应用的能力并不是只有科学家才具备, 而是每个人都该具备的。计算思维的应用能够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条件下获得计算机基础知识, 提高基本技能, 并且能够利用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 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高其思维灵活度, 提升其整体综合素质, 有利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 获得满意的教学成效, 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其自身素质的提高及创新能力的培育, 有利于学生就业渠道的拓展。用计算思维的理念指导计算机科学的教育与发展, 与国家战略发展息息相关, 是对国家科技发展持久力的重要保障。

3 计算思维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高等学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 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进而将来融入社会, 促进社会的发展, 是高等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作为高等教育学校计算机专业的主修课程, 大学生从整体上形成对计算机系统的理解和运用是至关重要。然而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 却发现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存在许多问题, 当前形势下, 面对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参差不齐、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现状, 如何把“计算思维”的理念融入到教学中, 还需要有很长的路要走。

3.1 对计算思维缺乏真正的理解

随着科技发展水平的不断进步, 当前大学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发展趋势, 不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许多教师仅仅将计算机当成工具使用, 认为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就是教学生操作软件, 如何编程, 使得学生对知识无法得到系统的体会。另外, 在大部分大学生眼中, 认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就是简单的word、excel等软件操作, 并不需要详细学习就能掌握, 甚至有的学生觉得不用学习就能学会。

3.2 看重操作技术, 忽略计算思维

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维以及科学精神教育都属于科学教育的范畴。而目前我国教育现状却是注重理论知识和技术性操作, 忽视了科学的思维和方法教育的重要性。大部分学校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中, 只注重软件及系统的技术性操作与处理, 忽略了计算思维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重要性, 使得学生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深入的了解, 也就没有学习该科目的兴趣, 在步入社会后, 也很难快速适应新时代发展下变化与进步的社会, 大部分学校对“计算思维”的认识仍然十分局限, 忽略了其非工具性价值, 导致在实际教学中出现问题。

3.3 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差异

不同地区, 计算机普及力度也大不相同。大学新生中, 一些农村贫穷地区, 初中、高中时期缺乏开设计算机课程的条件, 导致他们从未接触过计算机, 但大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学过此类知识的学生。这就导致了大学新生入学后, 对于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不统一, 计算机能力也不尽相同, 大大增加了教学难度。

3.4 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状态

目前, 大部分大学的教学模式与初中、高中并无明显区别, 仍然处于教师灌输知识, 学生负责听写、做笔记, 使学生处于被动的阶段。作为教育的主导者教师缺乏专业知识及教学经验, 在当今教育改革新形式下, 不能及时更新自我知识储备与教学理念, 不能够为学生提供与时代相适应的课程讲解。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 学生忙于机械性的记忆计算机知识以应付计算机考试, 并没有做到真正得将教师传授的知识转化为自己所需。

4 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方法

4.1 转变教学理念

教师作为教育的指导者, 其教学理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 计算思维的理解与培养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获得良好效果的根本途径。教师应当对计算思维做一个全面的了解, 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思维方式, 将其引入教学课堂中,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计算思维的重要性。教师可通过定制课程专题、将学生分成讨论小组进行交流的方式使计算思维真正发挥作用。

4.2 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

合理的课程设置有利于构建学生良好的知识体系, 有利于其知识体系的稳固, 对之后该课程的学习具有较大帮助。首先应该让学生对计算机课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这个时期主要是理论知识的教学, 加深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认知, 之后通过一些实际操作如网页设计、程序编程等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 最后到了高年级, 通过开设的有关比较专业的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之后, 学生基本掌握了用计算机这一工具解决非常专业的问题, 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计算思维在实践中的有效性, 从而培养计算思维的能力和意识。

4.3 转变考核方式

现今大学生教育的考核手段仍是以笔试为主。这种以考察学生知识掌握能力为初衷的考核手段却在无形之中转变为了对学生记忆力的考察, 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开拓与创新。因此, 转变考核方式应当被引起重视。另外, 计算机课程应当加大主观题的比例, 从考察学生客观题的重心转移到主观题上, 鼓励其多动脑, 多思考, 不要局限于一种思维。

4.4 重视理论教学

理论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储备理论知识是实践的基础。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 我们应以理论知识为重点, 学习好基础知识为后续的深层次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因此应增加计算机理论知识在教学中的比例, 为其构建全面的知识体系, 为学习计算机基础教育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并引导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对教学内容提出疑问, 鼓励其自主学习。

4.5 用“计算思维”解决专业性问题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新时代发展, 教师也不应因循守旧, 而应根据时代需要严格要求自己。在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主动分析问题、思考问题, 形成科学的计算思维方式, 并多采用与专业相关的案例教导学生, 使其认识到计算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并善于用计算思维思考问题。

4.6 更新教学手段

大学生对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缺乏兴趣的主要原因是老师讲解的过程枯燥无味, 而通过多媒体手段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形象生动的多媒体动画的方法能够使该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能够将抽象的计算机系统原理变得直观具体, 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提高教学成效, 提高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多媒体课件通过文本、声音、动画的方式能够充分揭示知识的本质与联系, 并且与时代接轨, 迎合了学生所需, 是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利用学生好奇的特点,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其计算机基本技能和计算思维能力。

5 结束语

计算思维作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主要推动力, 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具备的重要思维方式, 与我们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 应当全面推广并广泛应用。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以计算思维为引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并不是单纯靠理论的讲解或者合理课程的设置就能解决, 还需要相关工作者对此进行不断的探索及实践, 这对今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指明了方向, 让学生能用会用计算思维方式, 开拓学生思维灵活度, 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最大程度得推动大学生的创新发展, 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科学保障。

摘要:2006年3月,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周以真教授以比较系统清晰、系统地对计算思维做了阐明。2010年10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陈国良院士在“第六届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上, 也极力倡议将计算思维引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自此, 计算思维这一理念思想开始被国内计算机基础教育所广泛关注和研究。但是在具体的研究过程和执行过程中却遇到了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从计算思维的基本内容和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必要性、方法及在培养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这四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阐述。

关键词:计算思维,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

参考文献

[1]陈国良, 董荣胜.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1.01.

[2]金秀, 丁春荣.基于计算思维的农科院校计算机教学模式研究与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2.19.

[3]吴元斌, 熊江, 朱丙丽.《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改革探讨[J].现代计算机 (专业版) .2012.33.

[4]王文明, 谭毓安.基于计算思维的教学改革的若干问题[J].软件.2012.08.

职业院校计算机教育与改革浅析 篇11

【关键词】职业院校;计算机教育;改革探索

目前,我国大部分职业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相关专业,近些年来,我国的计算机类专业相关教育也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然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所以,适时进行科学的职业院校计算机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努力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吸收并积累专业基础知识,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摆在广大职业院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职业院校计算机教育的现状

(1)相关课程内容及比重设置不够合理。目前,各职业院校的计算机类专业普遍存在着课程设置不科学,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重不合理的现象。各职业院校在进行课程设置与安排时往往不够科学严谨,片面强调理论知识,对实践的认识不足。而且相关课程的知识结构设置不合理,例如,随着信息时代各种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相关技术日新月異,但有些课程内容却是一些早期知识,过于陈旧,和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更新严重脱节。(2)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学模式也较为落后。实践经验不足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各职业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师队伍中,且所用教学模式也较为陈旧。从教师队伍结构来看,很多教师并不具备足够专业知识和的相关教学知识,综合素质较低,不足以承担日常的计算机教学工作。有些教师还对本职工作缺乏足够的责任心和热情,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日常教学工作中去,也就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3)实践教学环节薄弱。职业学校的教学核心就是以就业为导向来培养大量的高素质,实战型人才,计算机相关专业更是要求学生拥有极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职业院校在进行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应该更侧重于实践技能培养。但现实情况是大多数职业院校本末倒置,更趋向于理论知识的教授,忽略了对实践技能的培养。而且,目前大多职业院校往往在计算机实践教学方面做的不够,实践课时偏少,实践内容过于简单。

二、职业院校计算机教育与改革建议

(1)积极进行计算机教育相关课程的改革。积极了解企业需求和就业情况,针对就业导向设立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的课程,明确培养目的和方向,合理分配课程。为了能使学生在不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尽快适应岗位要求,学校应该开设尽可能详细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课程。并且与相关企业积极沟通,了解企业的用人需要和技术需求,并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改革方案,结合实际需求编写相关具体实用的教材,并尽可能多的增加有特色和针对性的精品课程和核心课程,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选修科目,怒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2)加大师资力量建设力度,努力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综合水平与能力。学校可以定期邀请企业专家到学校进行讲座或授课,对广大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及时有效的培养。也可以积极组织广大教师深入到企业一线参加相关岗位培训,技能强化等实际活动,亲身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提高教师们的认识水平,专业素质和实践教学能力。同时,各职业院校要加大对计算机教学的资金投入力度,努力完善各种教学硬件和软件设施,为行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另外,在进行具体的教学工作过程中,广大教师应该努力创新教学方法,增加新的教学手段,结合教学内容特点改革教学模式。以培养技术型,实践型人才为目的,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技术进行教学,加强可视化教学和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3)加强实践教学力度,努力进行技术型人才培养。学以致用是广大职业院校教学工作的灵魂所在,如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检验,对学生日后的发展和工作有重要意义。计算机相关专业因其特殊性对实践能力要求很高,尤其是对一些应用软件的实际应用能力要求极高。所以,学校应该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安排实践机会,可以将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安排为5:5甚至是6:4。同时,可以在日常的作业安排中也可以增加设计内容,例如,在学习网页制作软件,动画制作软件,VB等课程内容时,可以给学生布置相关设计性任务,鼓励大家各出新意,做出与众不同的设计作品。另外,学校也可以联合相关企业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培训和实习,深入实际工作中进行实践,让学生在处理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实践理论知识,锻炼实战能力。

职业院校的计算机教育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并输送大量高素质、高技能的专门人才,为了使学生全面、快速的发展,培养出更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计算机教育的各个环节还必须相互配合,需要广大院校和师生的共同努力,并在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勇于改革创新,才能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最终达到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1]池永平,硅谷.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的困惑与思考[J].硅谷.2010(6):133~134

计算机基础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 篇12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创新能力

为了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 中小学以及高校都已经开设有关计算机的课程。重视计算机基础教学, 实施个性化创新能力培养逐渐成为各类学校办校的一个方向。学校及教师不仅应积极引导学生掌握创新方法, 更要积极引导让学生掌握如何应用创新。

1 实施计算机基础教育与培养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应用, 已经成为人们非常重要的生活内容。社会如果要实现科技进步与创新, 就一定要利用计算机基础教育培养创新技术人才。计算机技术应用, 在很多高校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课程。学校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施计算机基础教育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大众教育的普及, 很多高校出现了师资紧张、实验设备以及计算机技术知识跟不上时代发展的状况。在很多高校, 不能够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予以足够重视,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成了表面现象, 导致创新型人才的缺少。

计算机等级考试在促进计算机基础教育以及应用技能掌握方面, 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然而, 这种方式却没有有效地把学生的学与用结合起来, 以致造成了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欠缺。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是单一的计算机教育, 没有掌握计算机综合应用设计技能, 以致不能够社会所需相融合, 更不能展示自己的创新能力。

2 如何实现计算机基础教育创新

如果要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水平, 学校及教师就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内容。这样, 才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创新教育是终身的, 目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现代信息环境下, 学校实施计算机教学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教育理念。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时代的发展, 计算机教学应该变传统教学模式,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引导他们自主探究, 鼓励他们大胆质疑, 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很多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 不能够实现基础与应用同时重视, 导致学生不能学以致用, 只有有效对课程体系进行拓展, 才能够有效推动学生知识能力结构的变化。因此, 学校必须实施应用能力型教学模式, 通过应用带动创新思维。在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中, 对创新能力进行有机渗透, 增加课程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 有效丰富学生个性化学习资源。

3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与探索分析

3.1 拓宽学生的创新知识面

学校教育理念应以培养学生各项能力协调发展为重点。教师实施计算机基础教学, 应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进行完整结合, 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学校应设置与计算机相关的公共选修课程, 在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完成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基础上, 进一步培养他们动手操作实践的技能, 进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3.2 构建学生创新实践环境, 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学校如果要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方面, 就应从实践教学开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必须强化实践育人意识, 应增设实验项目,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毕业设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特殊实践训练, 也是学生提升知识与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学校应积极让学生参与企业实际课题, 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信心。学校及教师应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和创新点, 教师通过指导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帮助学生实现创新过程。

3.3 提高学生创新热情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精神

学校应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团活动, 开拓视野增长才干, 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热情。学校应积极开展与计算机相关的网页设计以及网络文化节等活动, 让学生把学习、生活同计算机联系起来,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应作为学校实施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主要目的。教师应采取一定的策略激励学生, 促使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定的错误, 与学生共同分析错误的根源, 引导学生发现并修正错误, 进而通过学生创新技能, 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发生质的变化。同时, 教师还可以留下想象与思维的空间, 使学生的思维能够有效的变通, 变得更加灵活,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校让学生参与研究与创新活动, 对挖掘学生创新潜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应提供相关的计算机服务项目, 让学生参与、探索病体验创业过程, 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4 计算机教材内容应与时代同步

计算机基础课程对于激发与培养的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关键, 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计算机教材应立体化具有先进性、实用性, 满足学生的实践性学习要求, 能够体现其基础性、系统性、衔接性以及延展性。同时, 计算机教材必须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

4 结语

学校以及教师培养创新型人才, 是社会发展所趋。学校应不断深化课程体系, 强化学生综合应用实践环节, 积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夏, 陈明锐.引入计算思维的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探索[J].计算机教育, 2013, 05:39-43.

[2]龙怡.我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述评[J].计算机教育, 2014, 23:80-84.

上一篇:绿化水平下一篇:《中位数》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