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实践教育

2024-06-09

计算机实践教育(精选12篇)

计算机实践教育 篇1

随着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深入应用, 社会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信息化关系到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和国家安全的全局, 已成为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信息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乃至一个企事业单位的竞争力、现代化程度、综合实力和经济成长能力的重要标志。计算机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 从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量上看, 计算机类人才缺口很大。比如, 美国2006年计算机专业人才缺口达到67万人, 而欧洲IT专业人才缺口2005年达到170万人, 我国同样也存在着计算机人才供不应求的问题。

然而, 近几年, 计算机人才的供求之间出现了一种相互矛盾的现象。教育部公布的高校各专业的就业率显示, 2004年至2007年, 全国所有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平均就业率低于85%。根据《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 (2009) 》的统计数字, 计算机专业已经连续两年 (2007年、2008年) 成为高校应届生就业率最低的专业之一。一方面, 一些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 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就业岗位, 形成鲜明的对比。

高等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大多数都是传统的计算机学历教育, 注重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理论体系的传授。因此, 一般高校毕业生拥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聪明的头脑和较强的学习能力, 但是, 随着技术本身的发展和产业需求的提升, 以及信息技术创新的要求, 学生在知识能力结构、实践创新能力等方面与产业发展的需求仍有较大的差距。而自我国加入WTO之后,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用人单位 (尤其是中小企业) 已经不可能有足够的耐心和精力去花费半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去培养毕业生, 他们更倾向于招收具有工作经验、能够快速上手的员工。高校计算机人才实践能力低下, 缺乏实际项目经验是高校计算机人才未能满足社会需求的主要原因。因此, 需要研究更符合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的实践教育体系。

一、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育现状

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等教育目标的关键环节。目前, 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 许多学校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1) 开设课内实验, 巩固理论课知识。 (2) 针对某些实践性强的课程, 开设了配套的课程设计类课程或综合实验课程。 (3) 通过毕业设计环节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4) 建立学生创新实验室、创新基金、开放实验项目等方式鼓励优秀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 (5) 鼓励和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竞赛, 同时针对竞赛, 开设一些实践教学选修课程。 (6) 其他, 如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等。

为提高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 各高校已经采取了众多的措施, 说明许多高校已经意识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缩短学校与企业距离的一种重要方式。然而, 尽管大多数学校比较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也采取了一些措施, 但其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比较普遍的有: (1) 课内实践环节和课程设计的选题单一, 部分学生存在抄袭现象。 (2) 毕业设计的深度与工作量差异较大, 有些课题与大型实验几乎没什么分别。 (3) 虽然有的高等院校采取了鼓励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建立创新实验室等措施, 但是这些措施往往只是针对优秀学生的, 学生受益面不广。 (4) 虽然学校积极支持校企合作, 但是由于学生基础不够, 企业的积极性不高, 真正参与的学生人数不多。

二、计算机专业实践教育问题的对策探讨

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 必需走计算机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是众多教育理论家和IT教师共同认可的一种有效途径。许多高水平大学学生成长经历也证明, 计算机实践教育的重要性。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 在重视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学习同时, 更要强调硬件开发、软件设计等实践能力的能力培养。我们在计算机专业多年教学实践的经验基础上, 总结出以下几点建议:

(1) 进行课程体系改革。目前, 计算机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比重较大, 而大多数学生在学习阶段并不了解这些课程的作用, 许多教师又没有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方法与手段传授给学生, 致使相当多的在校学生忽视了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以往计算机专业的实践类课程, 或者是某一门基础理论课程的课内实验, 或者是和某个基础理论课程配套的课程设计, 缺乏专门的跨多门课程的综合实践课程。因此需要改革课程体系, 压缩基础理论课程所占比重, 加强实践教育, 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基础理论课程的重要性, 同时设置大型的结合多门课程的综合实训类课程, 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模拟实际项目的训练, 积累一定的项目能力和经验。

(2) 改革毕业设计工作。针对有些毕业设计课题与大型实验几乎没什么区别的现象, 首先要严格毕业设计选题的审查, 杜绝难度小、工作量低、年年都重复的大众化课题, 在选题阶段就明确毕业设计课题的工作量和难度, 或者采用团队合作的方式来完成一个大型的毕业设计课题, 使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能够获得实际项目的经验。

(3) 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建设校内实训基地, 除了专门的硬件和应用软件的投入之外, 还要加强实训阶段的管理。学生将在老师的指导下分成若干个项目小组进行实训, 实训课题选择涉及多个领域知识的实用性强的项目, 在整个实训的各个阶段都要求各个项目组提交阶段性的成果, 并进行展示。通过实训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项目实践的经验, 实现与社会需求的对接。

(4) 与校外人才培训基地合作。国内目前有许多软件实训项目培训学院或培训公司, 对于软硬件条件不足, 校内师资力量相对较弱的高校, 可以与这些校外人才培训基地合作。这种实训模式的优点是通常有专业的实训教师进行教学指导, 实训案例更新快, 实训内容更接近企业的实际需求, 教学效果相对较好, 使学生在进入企业实习前就已经具备良好的基础, 但实训费用较高。

(5) 加强校企合作。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 是较大规模的项目实践, 而企业实践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高校可以通过派学生去企业参加实习、聘请资深企业技术人员兼任专业教师或者与企业共建一些应用性强的课程等方式, 使学生缩短与企业要求间的差距。

三、结束语

计算机专业作为技术发展快、应用性强的专业, 实践教学环节的地位应进一步加强, 而且必须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断改革。实践教育体系也将在不断的改革中, 更加符合计算机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郭银章, 徐玉斌.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J].计算机教育, 2010, (7) .

[2]项炜, 王次林, 罗谊恒.关于加强计算机专业实训教学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 2010, (24) .

[3]姜贵平, 时鑫, 薛进, 孙求知.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的薄弱环节及改进措施[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 (4) .

[4]孟晓蓓.加强教学改革, 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5) .

计算机实践教育 篇2

一、当前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1实践教学内容陈旧,应用价值低

传统的实践教学往往重视的只是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忽略了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的共同培养。许多高校的计算机课程教材更新缓慢,学生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却仅仅学到了一些已经被淘汰掉了的计算机知识,这就使得我们的学生常常处于被动状态,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2实践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不当

传统的计算机实践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教师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学生不能及时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是被动地按照实验要求和操作步骤进行。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老师忽视,甚至被压抑,原本开拓的思维得不到发挥和扩展,直接影响了计算机教学效果。

1.3实践教学考核难,评价体系不完善

现阶段的计算机实践课程的考核评价一般包含课堂作业和考试测试两方面,这种评价方式忽视了对学生平时的主观能动性、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评定,造成了有些学生只要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最终成绩也能达到优秀;而有些学生除了掌握了教师教授的知识以外,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开拓思维、思考问题,但最终成绩也不是很理想。因此,现阶段的计算机实践课程的评价方式,不能客观地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出评价,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改进。

二、创新教育在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2.1创新完善实践教学内容

首先,学校应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来定位教材,例如我校的定位是应用型本科,所以教材的选择应定位在应用实践类别上。其次,学校要多走访用人单位和兄弟院校,了解当下比较新的计算机知识,对教材的教学内容及时进行补充和删减,避免学生学到没有实用价值的技术。最后,指导教师要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将计算机知识融入各个专业领域中,多设计些能够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了解到,运用计算机知识如何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2因材施教,采用适当实践教学方法

首先,学生在进入学校时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所掌握的层面各不相同。许多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计算机基础比较薄弱,也可以说是零起点。而家境好的学生大多数家里有电脑,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基础相对较好。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以某校为例,其计算机课程除了统一的课堂实验项目以外,还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了不同的课后实验项目,主要包括巩固型和提高型两类,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课后练习。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巩固型的实验项目能够帮助他们将基础知识掌握地更加熟练;而对于基础好的学生,提高型的实验项目更能满足他们“吃不饱”的需求,同时也能激发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让他们主动去学习。其次,要想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在近两年的实践教学中,课程组教师总结出一套渐进式的`教学方法,是将实验项目分为验证性―综合性―创新性三个阶段。实验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变难,实践技能难度逐渐增强。最后,将二者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在因材施教中不忘创新教育,这对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2.3创新改进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传统的分数评价方法,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能力,而且分数的差异也不能客观反映学生能力的差异。要想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客观的评价,必须将实践教学评价方法进行改进完善。教师应采用分数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分数评价只占总评价成绩的一部分,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平时作业、讨论交流、综合设计等多方面进行统计汇总,形成学生的综合评价,其中,综合设计部分主要考查学生自主实践能力和创新学习能力。最后,分数评价和综合评价汇总为一个结果作为学生的总评价成绩。这样,学生才会重视自身独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师才能够真正将创新教育实施到实践教学中,因此,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保障。

三、结束语

中职计算机科学教育实践性的思考 篇3

【关键词】中职教育 计算机教学 科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21-02

当今社会,随着计算机应用在全球领域内的全速发展,与之相关的计算机的运用实践能力更是重中之重。计算机应用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操作性,因此,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只注重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而是要将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训练进行有机的结合,合理的利用实践性教学观念和手段,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一、教学方法上,教师要注重实践

教师在计算机应用课上要引导学生自觉利用课堂的实践机会提高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教师应当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因材施教,照顾好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层次的学生。同时,教师要注意抓重点、抓主要矛盾,尤其是讲课时,不能重复,要时刻激发学生的激情、主动性与创造性,让他们都能跟着自己的思路走,学会精讲精练,强化学生对计算机应用知识的巩固。比如在学习Word、 Excel、PowerPoint对文本的编辑方法、PowerPoint的超级链接、动画效果的设计等关键内容时,教师要对此讲深讲透,让学生在探究完成后能熟练掌握,尤其是Word对特定文本的编辑方法,方法要讲到位,包括对字体、字号的设置方法,段落排版、页面设置及文档的打印等操作方法都要让学生领会并能应用,这才能保证这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学计划时,教师要强调实践

在职业学校的教学中,要形成良好的计算机教学氛围,首先要做的就是以生为本、研究学生,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去制定良好的计算机教学计划。例如,在教学实际中我们注意到,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较少接触计算机,缺乏良好的基础知识学习与培训,他们大多是在周末时间与计算机接触过程中形成的一些应用知识(如上网、游戏等)。如果注意到学生的这一实际情况,我们就知道在职教的起始教学中应该采取狠抓基础、加强应用的教学策略。再如,由于学生的家庭背景不同,尤其是职业学校往往是农村和城市学生并存,而他们的计算机基础存在较大的差别,如果在教学中能够注意到这样的差别,那我们的教学就应该注意因材施教,应该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计算机知识丰富的学生带动、帮扶知识基础差的学生。这样既丰富了学习方式,又能有效地化解学生之间的水平差异。

在教学中笔者注意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即男学生和女学生对这门科目的学习表现出明显的兴趣点的不同。在对两届的进校高一学生的调查中笔者发现,男生多喜欢挑战类的游戏,而女生则喜欢浏览页面优美的网站,她们对满屏幕动来动去的小人提不起丝毫兴趣。如果说这只是我们观察到的表面现象的话,那笔者在查阅了相关资料后,知道了这其实与男女生不同的年龄特征,以及相应年龄阶段的审美观点、兴趣爱好是有着直接的关系的。知道了这种不同,笔者在教学中就注意事先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结合他们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如笔者曾经结合同一个主题,给男同学布置用flash制作小动画的任务,而给女同学布置用Dreamweaver制作网页的任务,并分别制定了评比细则……当男同学各显神通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制作出精美的小动画后,当女同学运用男同学制作的小动画放到自己的网页中后,他们都能体会到非凡的成就感。

三、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融入实践

一般情况下,职高阶段要传授给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是有限的,我们还注意到,由于教材编写的时间滞后性――即由于教材编写者所选择的内容一定在学生学习之前的,经过了学生的学习之后有可能就落后了,甚至到学生手上时就已经落后了。考虑到信息发展的日新月异,考虑到职业高中的学生喜欢追求新奇的认识特点,笔者以为,要想实施良好的计算机教学,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必须以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为根本,了解需要传授哪些方面的哪些内容,然后将目光瞄准现实生活中计算机的发展现实,有选择性地将最新的知识渗透到课堂之上,通过这样的精准定位,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从教学方式上看,精准定位还体现在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选择上。职校学生的实际一般不同,但教学内容却是由国家统一规定,一般认为计算机这门课程既有丰富的知识内容,又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在教学中选择“任务驱动”的策略比较适合。这是一个已经被许多事实证明了有效的教学方式,且《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试行稿)也作出了明确的要求,但由于实施前的准备工作量较大,因而需要教师付出更多教学成本,故在日常教学中并没有得到很广泛的应用。

以计算机语言学习的基础知识“二进制”为例,怎样设计一份适合学生的任务以驱动他们学习呢?这个问题成了驱动笔者研究教材的动力。笔者研究发现,在学习二进制时,可以与学生熟悉的十进制进行类比,后者是满十进一,而前者满二则进一,但两者同时又存在着一些不同,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学习中设计任务,从而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再如,在数学关系中是不存在n=n+1的关系的,而计算机语言的“赋值”中则是可以的,通过给学生设计比较“=”在数学和计算机语言中的不同,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赋值”的含义。

中职计算机教育更要注重实践能力 篇4

本文试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出发, 结合现代教学理论和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进行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实践探讨。

一、进行课程教学改革, 培养基础扎实、具备再学习能力的人才

中等职业教育不仅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也必须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 因此可以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活动, 使学生今后掌握新技术, 顺利解决实际问题成为可能, 使中职学生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二、进行实践课程教学改革,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根据中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和中职学生的特点, 要培养既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又有较中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 因此, 可以在实践课程教学中进行一系列相应的改革。

1. 教学模式改革

现在多数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基本上仍然沿袭传统的授课方法:板书+讲解。但现在的计算机软件, 基本以图标方式和鼠标操作为主, 其操作与应用在黑板上是无法向学生讲解明白的, 而需要以演示+操作+讲解 (即边讲边练) 的授课方法进行讲授。计算机教学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采用先进的工具, 建设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 建立网络教学系统, 利用网络教学资源, 积极实施计算机辅助教学 (CAI) , 组织教师收集、研制和使用多媒体课件, 计算机基础课则以CAI教学为主, 以积极适应计算机学科的教学要求。

2. 教学方法改革

(1) 以学生为中心, 采用互动式教学

教育应该以人为本, 在机房现场教学模式中,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动”起来,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 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又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沟通表达能力。

(2) 以学生为主体, 采用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模式提倡教师不要满堂灌, 而从案例出发, 将课程内容提炼出来, 以问题形式交给学生, 不要过早给出结论, 启发学生思考, 通过学习教材、查阅资料、相互讨论等多种形式, 达到对问题的充分认识,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 圆满解决问题。

(3) 运用任务驱动法教学

任务驱动, 就是把教学目标隐含在每个任务中, 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通过探索问题来推动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 教师不断地提出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3. 实践能力改革

(1) 实践能力的教学

目前中职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普遍较差, 主要原因是实践的时间偏少、实验设备档次不够等。计算机专业是实践能力要求很强的一个专业, 不经过大量上机操作, 就不可能真正掌握计算机知识。利用多媒体教室进行上机操作教学则具有很大的优势。教师通过操作计算机, 直接向学生展示操作效果, 学生即可模仿教师进行操作, 这相当于教师在“手把手”地教每个学生, 这样, 可使学生很快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步骤, 直接学到教师的操作技巧, 最大限度地减少误操作, 是学习计算机操作的捷径。

(2) 实践能力的培养

对于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应以“学生有一技之长”为主导思想, 在课程设置上, 注重社会实效, 多开设计算机应用软件课程, 增强应用技能培养, 知识面不要求太广, 但一定要突出专业特色。另外还要积极鼓励学生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学习。这样学生除了从课堂上学习知识外, 更重要的是运用学习的技能, 从丰富的学习资源中探索和汲取更多的知识。

计算机科学固然有许多复杂的概念和高深理论, 但对非计算机专业人员来讲, 计算机是为其所用的一种现代化工具, 因此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 突出基本知识的掌握, 着重应用能力的培养, 强调使用意识的形成, 努力培养其成为有很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计算机实践教育 篇5

基于网络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摘 要]本文对网络教学的特点、网络教学模式及网络教学实践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讨论,阐述了网络教学的理论基础,强调网络教学应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网络教学 网络教学平台 网络教学模式 网络教学资源 自主学习

近年来,网络的不断普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日趋成熟,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许多大学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络教学系统,开展着网络的教学和交流。因此,研究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改革高等学校教学的模式,在网络环境下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教学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建设,进行了一些研究与探讨。

一、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

目前,从“黑板”教学到“课件”教学,虽然在教学手段上有了革新,但是教学过程始终以教师讲授、灌输知识为主,教师仍是教学的主体。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网络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和手段,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替代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变枯燥的学习方式。运用网络教学能使学生看到图文并茂、视听一体的交互集成信息,这种新形式的信息传输方式打破了沉闷的学习气氛,改变了枯燥单一的学习方式,能使学生顺利地理解信息,集

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2.立体、高效地传输信息。计算机网络的最大优势是能储存和传递大量的信息资源,能使教师和学生共享网络所提供的所有教学素材。网络教学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交互式地传播大量的信息,这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能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教学质量。

3.交互式学习是网络教学模式优势的突出体现。网络的交互式功能非常广泛,包括点播图像资源、视频游戏、重复播放、选举投票、网上购物、电子商务、电子邮件、可视电话、交互式教学等。交互式网络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允许师生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这种教学形式富有趣味性和刺激性,能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二、基于网络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平台的关键技术和特点

网络化教学模式是利用计算机访问物理上分散的各种计算机资源,促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网络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协作的一种教学模式。大学计算机基础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为学生提供了开放式的网络教学环境,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资源。

1.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为学生提供优良的网络教学资源。在网络教学平台中,网络首先为教师搭建了备课的资源平台,提供了教学素材库和优秀教案库等,也为教师设计自己的教案提供应有的参考,建立了丰富、优质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库。目前,大量的网上教学资源是个人凭兴趣建设的,这些教学资源可靠性低,内容重复,知识表达方式混乱,动画图像堆砌在一起,很少考虑内容与形式的一致性和协调性,不

适合教学。建立统一共享的教学资源库是开展网络教学的重要条件,在建立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库时要注意教学资源库内容的质量、表现方式与教学模式的联系。其次是为学生搭建了学习资源平台。进行网络课程的建设,能为学生提供所学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和其他文字等资源,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特点自主选择适合自己自主学习的网络资源,收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我们还将教学安排、教学大纲、电子课件、习题库、实验大纲、实验指导文档等教学资源全部上网,供学生浏览,使学生对课程的内容、框架、重点能更加清晰地了解和掌握。再次,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并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布置作业。学生按照“任务”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

2.开辟师生互动交流社区。网络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很重要。教师利用电子邮件、电子公告牌等工具,一方面,可以解答学生在网络上提出的问题,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对他们的学习进行分析评价和总结。另一方面,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研究,讨论最新动态及热点问题,有利于他们开阔视野、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三、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中师生角色的转变

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它在课堂中的运用,使教师的角色从讲授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学传播也从单一的师生交流转变为教师、学生和电脑的三方交流,教学目的也使学生从掌握知识为主转变为以学会学习为主。

1.教师是网络化教学的主导。在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网络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实现了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到现在的以学生为主的转变,所以教师首先要改变自身的角色,摆正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位置,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网络知识、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知识等,并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于自己新的教学实践中,创新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做好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其次,教师还要学习相关的心理学和美学等知识,将自己的教法、理论、经验等制作成各种教学课件,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选择性学习提供条件。教师要通过自身对新的教学模式的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为学生创设新的学习环境。要掌握网络、多媒体等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编写多媒体教案、网络课件、网络学习辅导教材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指导,从而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变应试型教学为能力培养型教学,变学生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最后,教师还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网络资源,通过对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网上测试、分析和统计,为改进教学设计提供依据。

2.学生是网络教学的主体。一方面,学生要按照教师提出的教学要求,利用教师提供的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学习。通过网络平台可以进行人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式学习,完成学习目标。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之上,可以进行知识的探索和创新,按照自己的学习习惯和爱好来架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在使用网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必

墨守陈规,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方式进行更广泛的学习,即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每个学生都可以平等地参与教师和学生的讨论,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自己的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和自主创新的能力。

四、总结

计算机实践教育 篇6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改革;实践能力;素质教育

随着计算机发展速度的加快,与之相关的计算机应用教育则显得相对滞后,与社会的需求产生了一定的差距。在计算机普及的今天,一般的应用操作、文字处理,已经成为一种基本的技能。许多行业化、专业化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则显得相对不足。中等职业教育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是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比例中最大的一部分。因此,计算机专业的设置和课程的设置,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使通过中职计算机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根据近些年的教学经验,本人总结了如下几种切实有效的改革方法:

一、授课方法的改革

计算机教学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先进的工具,建设较为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利用大屏幕投影进行直观教学。计算机的许多课程,应该以:演示+操作+讲解(即边讲边练)的新的授课方法进行讲授。

二、实践能力的改革

1.实践能力的教学

无论是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还是程序设计专业课程,上机操作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不经过大量上机操作,就不可能真正掌握计算机知识。利用多媒体电子教室,实现教师讲解和学生实际操作同步进行,教师通过操作计算机,直接向学生展示操作效果,学生即可模仿教师进行操作,这相当于教师在“手把手”地教每个学生,这样,可使学生很快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步骤,直接学到教师的操作技巧,最大限度地减少误操作,是学习计算机操作的捷径。

2.实践能力的培养

对于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应以“学生有一技之长”为主导思想,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社会实效,减少理论课程,多开设计算机应用软件课程,增强应用技能培养,知识面不要求太广,但一定要突出专业特色。比如:计算机工具软件应用、微机的安装与调试等课程的开设都突出专业特色,也突出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技能。计算机专业是实践能力要求很强的一个专业,一定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实践课程中,对于低年级学生,应注重计算机基本概念和基础操作能力的训练,对于高年级学生,着重培养他们的必需能力,能够熟练操作和应用各种专业软件,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应用这些软件进行设计和创作。在计算机软件应用中,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十分重要,这就对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实践课程除了完成作业外,应该加强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增加课程设计的内容,教师在设计实践课程题目时,应根据学生学习程度的差异和兴趣爱好的不同,设计不同难度、不同内容的课题,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计算机教学方法要全面推行计算机素质教育改革

计算机是一项实用性极强的技能。这种技能的掌握是建立在大量实际操作基础之上的,是一种强调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它对学生的各种能力都提出了较高要求.计算机知识的更新是加速度的,没有此项能力的话很难跟上技术的变迁。因此,现有计算机教学方法要全面推行计算机素质教育改革,培养具有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实践能力强、会自学、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为此,我总结了如下几种提高计算机素质教育改革的方法:

1.运用归纳和比较,培养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第一步,掌握得是否扎实,会影响日后对其他内容的学习。所以,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课下要更加精心地备课,讲课时要精练,并且,要及时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和比较,加强各部分知识的联系,加深理解。

2.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上机实践的热情

有没有学习兴趣,是学生是否能学好的重要因素。而上机练习又是学好计算机的关键。我认为案例法和讨论法是培养学生兴趣的行之有效的两种方法。以讨论法为例,就是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分组讨论解决学习或上机的一些问题,教师对于共同的问题根据情况进行解答或启发学生去上机实践从而得出正确答案。在实施时,分组很重要,男女学生的比例以及善于言谈者与不善言谈者的比例一定要适当,才能保证讨论气氛热烈。这些方法都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培养他们的兴趣,督促他们勤于上机实践起了很好的作用。

3.提出启发性问题,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培养是计算机教育的延续。对于某些内容,教师不必全部讲解,可以讲出基本原理、内容,提出几个启发式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例如在介绍完C语言的一维数组后,可以提这样几个问题:二维数组的“维”是什么含义?二维数组和一维数组有什么关系?三维数组和二维数组有什么关系?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就会更容易掌握二维数组和多维数组。

总之,中职学校计算机教育更要注重实践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提高中职学生的竞争能力。对这些具体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广大教师有着许许多多宝贵的经验,同时仍在进行着不懈的探索,这需要大家进行广泛的交流,取长补短,以促进教学改革的不断完善来有效提高学生素质。

参考文献:

[1]http://www.cce.com.cn.中国电脑教育报

[2]http://www.edu.cn.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计算机实践教育 篇7

1 计算机教育中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1 计算机实践教学内容相对滞后

现如今虽然很多院校都已开展了计算机的实践教学, 但仍然没有提高对计算机实践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实践教学内容没有专业教科书的指导, 而是依照任课教师的安排来随意安排、更改教学内容, 从而阻碍了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及知识的激发, 对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影响。

1.2 计算机实践教学模式相对落后

传统的计算机实践教学往往都是教师在计算机上进行内容的实践操作, 为学生演示, 然后学生在按照教师的操作顺序进行操作学习。从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作业情况来看, 学生似乎都掌握了教学内容, 但是实际上, 学生仅仅是“照葫芦画瓢”, 并没有掌握真正的实践内容, 没有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计算机作为时代进步的产物, 计算机老师并没有将他与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进行结合。

1.3 学生计算机实践水平高参差不齐

由于多种原因, 造成了学生对计算机实践能力的轻视, 认为良好的计算机知识才是自己考上好学校的根本, 计算机实践能力对学生来说并不十分重要, 认为实践远没有计算机知识重要, 形成了严重的思想误区。还有一部分同学没有挑战困难的勇气, 一遇到困难、挫折就选择了放弃。种种因素都严重阻碍了学生计算机实践教育的开展。

1.4 学生计算机实践教学考核的不足

由于学校对于计算机实际教学的认识不足, 不够重视, 使得学校的计算机实践考核标准相对偏低, 同时学校资源配备有限, 学生很难达到隔一台电脑进行考试的条件, 这就导致了学生之间作弊现象的出现。有的学校由于对计算机实践教学的重视以及补考的繁琐, 不管成绩的优异, 都将学生的分数提到了及格线上, 是学生都通过了计算机实践教学的考试。而这种不重视、不负责任的行为则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动力, 阻碍了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培养。

2 计算机教育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1 计算机实践教学内容的完善

教师首先要认识到计算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然后在此基础上, 教师要紧紧围绕计算机的应用来选择相应的计算机实践教学内容, 同时教师还应根据教学内容精心制造课件以确保达到计算机实践教学的目标。同时还要求计算机教师紧跟时代的步伐, 不断吸取新知识能源, 对课堂能容进行不断地更新, 以确保实践教学内容与计算机计术的关联。

2.2 改变教学模式, 因材施教

学校应该积极改进计算机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 根据学生所掌握实践内容的不同, 因材施教, 通过有目的、针对性的教学, 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模式上, 要想引起学生对计算机实践教学的兴趣, 首先要让学生对其有一定的理解, 能够理解课题内容, 只有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 才能激发起学生计算机实践的学习兴趣。所以, 教师在计算机的实践教学中, 应从易到难, 逐步加深学生的学习难度, 通过难度的增加, 激发学生他所学习的欲望, 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同时, 在计算机实践教学中, 教师还应该充分结合多媒体技术, 提高教学内容的生动性, 在确保计算机与先进科技结合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培养。

2.3 计算机案例教学中知识点的完善

案例教学作为计算机实践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尤其在计算机实践教学的初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在案例展示是, 教师要全面剖析案例的内容以及知识点, 以确保计算机实践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在案例教学中,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不断地探索, 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方法上, 可采用树状教学形式, 确保学生的思路清晰,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2.4 学生计算机实践综合能力的培养

学生计算机实践综合能力的培养不是单单是指学生对教师的讲解有所掌握, 理解, 而是能够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因此, 要想让学生真正地掌握计算机实践的操作, 教师就应该完善教学模式, 鼓励学生从教师的实际操作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然后通过计算机的实践操作中, 能够发现并且解决问题, 做到举一反三。教师还应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做到问题的反馈总结, 并且将总结的问题再次进行深入系统的讲解, 加强学生的反复练习, 学生在反复的联系中不断获得启发, 摸索经验, 使问题从本质上得到了解决, 加强了学生计算机实践综合能力的培养。

总而言之, 计算机的实践教学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也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 这就要求学校加强对计算机实践教学的重视力度, 完善计算机实践教学的内容与模式, 鼓励学生积极的探索有关计算机实践方面的知识, 确保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计算机实践教学作为计算机技术的延伸与补充, 作为学校教学中的一项重要课程, 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虽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但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 这也就要求我们根据所出现的问题, 采取相应的对策, 以此来确保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实践教育 篇8

1 中职计算机教育现状

1.1 教学方法的落后

中职教学中, 教师通常将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 在实际上机操作前进行讲解, 但是这种讲解方式对于计算机教学来说显然是达不到要求的, 学生根本不可能很好的理解教师所要表达的含义, 所以, 当在进行实际操作时学生往往不能够达到要求, 而教师单纯的演示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跟随者教师的节奏而能够操作, 但是课下没有教师指导时就会将课上所学内容忘记, 记忆不深刻, 甚至不会操作, 所以教师应该改变现有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能够充分自主的掌握每个知识的要点。

1.2 考核方式的不足

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 学校计算机由于经济原因不能够很及时的更新, 硬件设施的不完备, 教师为达到学生的通过率, 在考核时题目相对简单, 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够通过考核, 降低未通过率。学生普遍认为, 只要动手做了都能够通过考核完成任务, 这种教学方式, 让学生都是得过且过, 不能够真正学习到精髓, 而学生对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低, 动手能力不足。

1.3 教学内容滞后

目前, 中职教学还停留在较为滞后的传统教学上, 教师只注重对重点知识的灌溉, 而忽略学生的实践能力, 也造成学生只重视理论成绩而在动手能力上滞后, 学校的教科书也没有紧跟时代大形势, 教科书的落后也导致中职学生缺乏实践教学内容。

2 中职计算机教育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措施

2.1 采用高科技教学工具设备

中职教学在教学设备的采购上并不先进, 现在是现代化高科技社会, 要想使中职学生在毕业后有更好的前景就不得不要求中职学生在学校时就能掌握对应时代社会的新型技术, 所以, 教学者在教育培训中要积极采用多媒体设备的教学, 通过各种Flash动画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 让学生更充分的理解所学内容, 能够学以致用, 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在使用和学习新型教学设备的过程中, 学生也可以通过接触新型设备学习到更多的紧跟时代步伐的科技知识, 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2.2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教师要通过合理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且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也就是说, 教师要培养学生热爱计算机技术这门课程, 让学生能够深刻明白这门课程在未来的生活工作中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以此来增强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的决心, 培养学生不耻下问, 通过不断激发学生内心潜能来提高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2.3 注重实际案例教学方法

教学者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与实际案例相结合, 因为教学者在进行教学时, 如果只注重理论而不注重实际, 则会让学生偏离实际应用, 因此, 教师可以制作出一套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通过理论结合学生的实践让学生增加记忆力, 让学生对计算机学习产生兴趣, 这对于学生知识面的扩大也是十分有益的, 案例教学在提高计算机学习成绩的教学中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并且能贴近学生生活。

2.4 对考试制度和方法的完善

中职计算机教学要想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考试制度和方法上也应该进行完善, 不能让学生存在侥幸心理, 而要让学生感受到压力, 知道不凭真才实学是过不了考试的。教师可以以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 或者将平时的表现也作为考核的一个内容, 这样也能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能够认真对待。或者可以增加平时测验的次数, 在每学习完一个章节之后进行一次测验, 让学生对每个测试都能够认真对待。教学者还可以通过对评价考核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学习, 通过对学生认真的评价, 让学生了解自身不足, 从而真正掌握技能, 学好计算机课程。

3 结语

总之, 中职计算机教学应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所学内容, 并且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使中职毕业生在以后的道路上能够增强竞争力, 所以, 中职教师在这条改革的道路上还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李巧灵.浅谈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 2014 (1) .

计算机实践教育 篇9

一、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1. 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我国的城乡差别、地域不同等因素, 造成大一新生入学后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大部分偏远地区学生, 由于之前教学条件的局限, 根本不具有任何计算机知识;部分城镇学生, 仅掌握了简单的计算机操作;而大中城市的学生, 在中学时已开设了计算机课程, 有的甚至在小学就学会了Office办公软件。另外, 由于个人爱好不同, 有些学生虽然接触过计算机, 但也仅限于上网、打游戏和聊天, 没有系统学过计算机理论知识, 离大学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水平的要求相距甚远。

2. 学生人数的增加和教学设备增长不足。

近年来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但教师和相应的教学设备并没按比例增长,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的压力逐渐增大, 矛盾也日渐突出。由于教师数量不足, 因此要大班授课, 一个班的人数大多在150人以上。由于教学设备不足, 根本无法做到人手一机, 教学手段多采用大屏幕教学, 每节课的电子课件信息量大、速度快, 学生根本无法做到深入理解, 课后很容易遗忘。最后的结果是, 教师和学生都很辛苦, 但教学效果却很不理想, 既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也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更谈不上任何素质教育。

3. 实验课程的严重不足。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通常是机房授课, 一个班最多60人。而这种教室大班授课形式, 往往是一个学期安排几节实验课, 由一名任课教师同时指导上百人的实验, 教师是疲于奔命, 顾此失彼, 而学生也因为有了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而失去了学习兴趣。

二、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的改革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分为计算机文化基础、大学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技术基础三部分。

1.“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分层次教学。

针对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差异, 可以在入学时对学生进行计算机水平测试, 根据成绩将学生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学生可以免修;第二部分学生可以免听, 但需参加期末考试;第三部分学生为必修。同时, 还可以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提高班, 供有兴趣的同学继续深入学习, 强化这部分的理论和实践。“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主要讲解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软件的使用, 需要以小班的形式在机房授课, 一个教师负责的人数要在30~60人之间, 以保证每名学生的问题都能得到及时正确地解决, 同时也增加了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 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减轻学习压力、增进师生感情有很大帮助。

2.“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理论性强, 涉及面广, 在理解上有一定困难, 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另外, 在历年“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等级考试”中, 这部分的复习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针对以上现象,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授课过程中, 应设计一些实用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实验, 还可让学生组建小型的局域网, 使学生能学有所用, 学有所长, 同时更是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促进。“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可以先讲理论再做实验, 理论课和实验课分开进行。理论课可以采用大班授课, 人数可超过100。实验课则须小班授课, 以3~5名学生为单位分成小组, 小组成员各自负责实验的一部分, 不同实验中分工轮换, 最后统一撰写实验报告。小组成员间的分工合作, 使学生在实验中得到均等的锻炼机会。现代社会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协作, 分组教学增强了同学们的团队意识, 为将来走向社会、融入群体打下良好的基础。

3.“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的项目考核方式。

“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通常安排的是一门程序设计课程, 如“C语言程序设计”“VFP程序设计”和“VB程序设计”等。“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是大学生入学的第一门程序设计课程, 为以后的程序设计和项目开发打下理论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的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课程, 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因此, 可以改变期末考核方式, 在开学初将学生分组, 为每一组同学指定一个项目, 学期结束时进行验收评定, 结果作为这门课程的期末成绩。这样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目标明确, 概念清晰, 层层深入。也能使学生对开发项目的整个过程和方法有全面的了解。国内外的许多同类教材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偏难, 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的“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可以参照“国家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大纲制定, 平时练习的题型和方法可以依照国家等级考试的形式进行。这样, 既能使学生全面了解国家考试的基本要求, 又避免了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编程方面不切实际的过难要求, 使学生在轻松提高语言运用水平的同时, 又能应对各种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语言考试。

4. 提高对计算机选修课程的重视程度。

通常每个学期针对学生的喜好和社会的需求开设一些计算机类的选修课程, 如多媒体应用基础、网页设计等。这些课程操作性和实践性都很强, 应用范围也很广, 而通常只是30学时的理论课教学, 教师通过大屏幕进行演示, 学生在下面观摩, 在没有机器的情况下学习Photoshop、Flash等。课程结束后学生通常连简单的图片处理、动画制作都不会, 这既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又浪费了时间和资源。

通过网络平台的使用, 既增强了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 又促进了其综合能力的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中的问题, 不受时空限制, 可以进行远距离的交流, 对推动课程的学习, 起到很好的作用。

几年来在本科生中进行了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的改革与实践, 调整了课程的设置, 丰富了授课的形式和内容, 完善了考核、评价体系。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探索性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有了更多的实践机会。

实践证明, 改革的效果是明显的。经过在学生中的问卷调查显示, 学生对目前课程的授课方式、学习环境等的满意度达到了90%, 同时各学科专业的老师也评价, 近几年学生在计算机方面的整体素质和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对学生进一步专业课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计算机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掌握计算机技术已成为时代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计算机综合能力的培养是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的首要任务。因此, 要改变教学模式, 以便更好地满足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刘应战.瑞典乌普萨拉大学“计算机网络”教学的启示[J].计算机教育, 2010, (1) :151-154.

[2]赵嘉, 吕莉, 楼明珠等.“大学计算机基础”重点课程的改革设想[D].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 2006:257-261.

计算机实践教育 篇10

一、高职高专院校校内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1.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其特征是“技能型”、“应用性”。培养技能型、应用性技术人才需要加强实践教学, 要根据生产和社会实践一线岗位技能的需要, 进行相应的职业技能训练。这就要求办学者根据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建设相适应的校内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

2.建立校内实习实践基地, 有利于产学研结合。产学研结合, 就是将教学与生产和社会实践、与科技工作相结合, 只有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生产和社会实践一线岗位需要的、质量高、就业好的职业技术实用人才。

3.建立校内实习实践基地, 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培养创新能力与创业意识。

4.目前, 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毕业生是否有实践经验, 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可以帮助大学生积累实践经验, 缩短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差距, 使大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岗位工作。

5.建立完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可为高职高专教师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 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6.建立完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可拉近学校与一线用人单位的距离, 使学校可以以最快的速度感知市场和用人单位的变化, 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使学校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变化。

7.建立完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可为学校创收, 缓解高职高专办学经费短缺的压力。

8.建立完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可以解决教学与实际脱节的问题。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 一日千里, 计算机教学受体制限制往往课程更新的速度较慢。学生在低年级学的计算机技术在临近毕业时很多技术已经升级。而高职高专实习任务一般安排在毕业前, 实习期间可确立使用当时流行的技术来解决某一实训项目, 这样起到了技术的过渡升级作用。

9.建立完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可以发挥双重作用, 一是具有教学功能, 承担计算机专业课程及专业主干课程的实验任务;二是具有实践功能, 承担计算机系学生的实习任务。

二、高职高专计算机教育校内实践基地建设的原则

1.合理设计计算机教育校内实践基地建设方案, 提高设备的利用率。由于高职高专实习实训环节一般只有几个星期、最多几个月时间, 设计计算机教育校内实践基地建设方案时, 要考虑到在非实习期间基地的使用需求。

2.计算机教育校内实践基地建设要注意实践基地今后的扩展和升级问题。由于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在不断的扩招发展过程中, 因此设计计算机教育校内实践基地建设方案时要充分留有基地的扩展空间;由于计算机技术具有发展迅速的特点, 因此, 建设计算机教育校内实践基地方案时要考虑到设备和软件今后的升级换代问题, 防止花大量精力和物力建立的基地使用几年被废弃的现象发生。

3.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设计算机教育校内实践基地, 可节约建设成本。高职高职办学经费都很紧张, 为降低成本, 提高设备利用率, 可充分整合已有的办公计算机、校园网设备、学生个人购买的计算机等资源建立实践基地。

4.建设计算机教育校内实践基地注意产学研结合。

5.加强校内实践基地的管理。实习计划要得当、实习目的和实习项目要明确, 实习步骤要详细, 实习内容要有记录, 实习结束时要有实习评价, 学生在实习期间要写好实习报告。

6.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目前, 高职高专的教师教学工作比较多, 计算机教师与实际的计算机工程项目接触较少, 因此在进行实习指导时往往感觉力不从心。因此要建立校内实习基地必须培养能够胜任实习要求的双师型教师, 加强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实习工作, 鼓励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到企业实习充电。

7.实习项目设计时要注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习项目可设立基础项目和提高项目。基础项目主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 一般是分析已有答案的项目来模仿建立自己的项目。提高项目是让学生独立解决全新的问题, 鼓励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般不设标准答案, 根据学生的创新程度来给予评价。

三、高职高专计算机教育校内实践基地建设思路

1.在校内建立创业园, 成立独立的计算机技术公司, 由专业教师担任公司正式职员, 实习的学生担任临时职员, 共同开发公司承揽的项目或教师的科研项目。

2.建立专门的计算机实训实验室, 实验室内模拟真实的计算机相关行业的工作环境, 学生模拟完成某些工作任务。

3.充分利用校园网资源建立校内实践基地。目前的高校都已建立起了校园网, 可利用其建立计算机网络方面的实训基地。

4.利用学校淘汰的计算机建立计算机维修实训基地, 让学生练习拆分组装。成立计算机维修小组, 对全校的办公计算机和学生个人的计算机进行维护, 这样既完成了全校的办公计算机的维护工作, 又使学生得到了锻炼的机会。

5.成立打字社, 为学生提供办公自动化的实习环境。打字社即可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 又可为全校师生提供打字复印服务。

6.与培训机构合作建立校内实习基地。由学校提供场所和一般设备, 由培训机构提供主要设备和实习软件, 培训机构负责确立实习项目, 培训机构和本校教师共同指导实习过程。目前, 很多著名培训机构拥有丰富的实习实训经验, 同时拥有先进的硬软件设备, 与培训机构合作以解决学校在硬软件设备和师资力量方面匮乏的问题。

7.与IT公司合作建立校内实习基地。许多著名的IT企业推出了本企业的IT认证, 学校可与IT公司合作建立校内实习基地, 由IT公司提供主要设备和软件, 双方共同开展围绕IT公司产品的实习实训工作。这样学校可免费使用到先进的硬软件设备, 比学校独立购买IT公司产品建立实习实验室成本低得多。

四、高职高专计算机教育校内实践基地范例———计算机软件专业实训实验室建设方案

软件实训实验室的功能定位:实验室在学生实训期间提供模拟软件开发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 让学生充当不同的角色完成指定的实训项目;同时, 在实验室闲暇期间可作为计算机公用机房使用。通过该实习基地使学生能够体会到典型IT项目开发团队的角色构成及团队角色协同工作技巧, 实践当前主流软件开发方法及其在IT项目中的应用, 实践当前各类主流软件开发工具。

软件专业实训实验室模拟软件开发企业的工作环境, 设立市场部、软件开发部、软件测试部、软件培训部等部门, 设立总经理、部门经理、需求分析员、系统程序员、初级程序员、文档编写员、数据库设计员、软件测试员、培训员等岗位, 学生轮换不同的岗位完成指定的实训任务。在整个实训过程中分阶段完成几个不同类别的软件开发工作。市场部模拟软件开发企业进行市场调查、市场开拓、项目洽谈、软件需求分析;软件开发部负责软件可行性分析、软件的系统设计、数据库设计、软件的详细设计, 编写软件的设计文档;软件测试部负责软件的测试和评价工作;软件培训部负责软件的培训工作。当进行WEB软件开发的实训项目时可依托校园网络中心和校园网开展实训工作。

计算机教育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各有利弊。有条件的高职高专学校可两种形式都采用, 先在校内实习基地实习, 然后, 再到校外实习基地实习, 这样可为学生提供最理想的实习过程。

摘要:高职高专计算机教育利用校内资源进行实习实训, 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培养创新能力与创业意识。因此, 探讨高职高专计算机教育校内实习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基地建设的原则、基地建设思路是当前高职教育的重要课题。并以计算机软件专业的校内实习实验室为范例提出了建设方案。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实践基地,实习,实训

参考文献

[1]高军霞.紧密联系社会搞好计算机专业实习[J].中国成人教育, 2003.

[2]杨海澜.谈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实习基地建设[J].今日湖北:理论版, 2007, (2) .

[3]陆卫忠.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实训体系探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

计算机实践教育 篇11

关键词:高职高专;计算机教学;存在问题;培养对策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现今,计算机已经在诸多领域中得到广泛运用,这不仅有助于计算机的进一步发展,并且对计算机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条件。伴随着计算机的普遍运用,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教学不但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还必须考虑当前学生的自身素质水平。所以,应当加强对计算机教育教学的改革,进而培养出满足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促进计算机教育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

一、高职高专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陈旧,缺乏创新

在我国高职高专院校教育中,存在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即教学内容陈旧、落后。在当今时代,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极快,特别是在发达国家,但是与这些国家相比,我国的教育理念与教学内容比较落后,没有较为创新的内容与理念。我国当前的教材当中,仅仅只有三成是近三年所编订的,五成是五年以前所编订的。

2.重视理论,忽视实践

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对理论知识有较高的要求。一些高职院校已经逐渐了解到这一问题,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依然看重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实践操作的部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学习缺乏热情与兴趣,那么对知识的掌握以及在今后工作岗位上的熟练运用,更是无从谈起。

3.仅注重证书的数量,忽视了实际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普遍存在计算机考级的现象,一些院校还将考级作为一个硬性条件,即如果没有相应等级的计算机证书,那么就无法顺利毕业。高职高专院校在计算机教育教学过程中,完全忽视了学生技能水平与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和培养,进而严重制约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

二、计算机教育教学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对策

1.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提高专业素质

专业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想顺利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计算机专业教师在其中发挥着无法替代的关键作用。相关教师应当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强化自身的专业素质与专业水平,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与思想。具体而言,就是计算机专业教师应当树立最新的教学理念,大力实行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同时,在开展相关的教学工作时,必须确切地提出素质教育在对民族素质的加强方面,所发挥的重大作用与价值。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当时刻关注学生基础素质的提升,促进学生全方面的成长。

2.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建立一个科学的实践能力体系,且从全局上对每一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规划与设计,这是建立一个有效的培养方案的关键性内容。第一,应当依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课程教学内容展开筛选、更新以及补充,使教材不但能够充分体现学科的基础知识,同时还可以有效展现学科发展的最新动向与发展趋势,并且与学生实际认知发展规律的逻辑结构相一致。第二,对计算机教学方法进行更新与改革,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坚持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实际情况开展实践教学。第三,加强高职高专计算机教学体系的变革与创新,且构建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即包含横向和纵向体系,其中横向体系指的是课程实验、专业实习、社会实践以及毕业实习等等;而纵向体系主要是指由学院、系以及学科三级所构成的一个管理层次。

3.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操作技能的培养

高职高专院校在安排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清楚地掌握计算机的发展过程,了解计算机的作用以及在日常生活、学习以及工作当中的关键性地位,明白并掌握计算机的关键配置与构成部分,并且学习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流程,学习在Windows环境之下各种运用软件(Word,Excel以及Photoshop)的实际应用。例如,在对Windows进行学习时,学生在计算机教师的引导下,一边学习一边实践操作;又如,计算机教师在对学生讲授Word软件时,应当先将学生带至微机房,让学生真真切切地面对这一软件的实际界面。

4.更新考评办法,建设合理的考评体制

对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教育教学工作的考核办法进行改革,将以等级证书作为凭证,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加以衡量的体制预提废除,构建合理、有效的计算机考核办法。在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考核方面,其侧重点应当是学生的计算机动手实践操作水平。高职院校可采取项目考试的方式,例如,要求学生在课外自主设计一个简单的系统,并且在完成之后参与答辩,教师依据设计与答辩情况给学生打分。这种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

总而言之,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教育教学工作,应当依据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对其进行教学改革,加强计算机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与自学能力,进而为社会的发展提供计算机技术和运用型人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计算机行业的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正辉.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的“难为”与“可为”:探索现代计算机教育新模式[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6(36).

[2]田笑非.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设想[J].现代企业教育,2013(8):85.

[3]权明伍.高职计算机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6):273-274.

(作者单位 吉林省长春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实践教育 篇12

●思路的改革

中职计算机教育改革必须要在充分结合中职教育特点的基础上进行。一方面, 中职教育的生源组成比较复杂, 其学历层次、理论学习水平都存在较大差异;另一方面, 中职教育在软硬件方面的资源与本科院校相比, 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 中职教育中不论学校、教师还是学生、家长, 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未来就业都十分重视, 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判断中职教育的一个重要和核心标准。因此, 中职计算机教育改革必须以实践性和职业化的思维作为引导, 在教学中既要体现实践意义和职业化导向思维, 更要以实践性思维引导中职计算机教育改革。

●分层教学思维的运用

分层教学思维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分班, 它更加尊重与强调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和学生自身的发展意向, 这一特点和中职教育的特征具有高度的匹配性, 在计算机教学中, 一方面学生个体对计算机相关知识的需求各有不同, 同时其未来就职行业对计算机的要求也存在差异, 因而在教学设置上应该根据这些差异设置不同的教学层次, 一般来说, 可以采用ABC三级划分法将中职计算机教学划分为三个层次。

(1) A层次。此层次学生所学专业和未来就职意向与计算机紧密相关, 如电子电器维修、计算机程序设计等, 同时学生自身对计算机知识具有较好的基础。对于这类学生, 设置的课程应该更加专业, 同时配备相对丰富的教学资源。

(2) B层次。此层次学生所学专业和未来就职意向虽然与计算机关系不如A层次学生紧密, 但计算机水平将对其职业生涯具有较大提升和帮助作用, 如设计、文秘等。针对此层次学生应该设置难度适中的课程, 但降低理论性和深层次课程比例。

(3) C层次。此层次学生所学专业和未来就职意向与计算机无直接关联, 对于这类学生, 计算机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常见软件的使用等, 而理论性课程可以不予设置。

通过层次的划分, 可以使教学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 同时学生按照自身的需求和发展意向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 这样不仅可使中职教育中有限的教学资源得到更充分利用, 同时也符合中职教育自身的特点。

●职业化思维的引导

加强职业化思维的引导就是要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更多地体现实践化和职业化的特点, 让学生更多地融入职业化环境。首先, 需要变革教学内容, 删减甚至取消部分理论性过强的课程。目前许多中职院校一味模仿高校或者职高教学模式, 在计算机教学中设置篇幅较多的理论部分, 这不仅与实践性的教学原则相违背, 同时也使许多学生丧失了对计算机的学习热情, 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这对教学是十分不利的。在教学内容的调整上, 可以学生未来的就业作为教学素材, 在其中融入相关计算机知识的教学。例如, 对旅游、机修、幼教等专业的学生, 在教学中可以直接引入大量的专业化软件, 通过对这些软件的操作让学生熟悉相关流程, 同时也可以加强其对这些工作的深入了解。对于设计、财务、预算等专业的学生, 可以直接通过CAD、宏业、广联达等软件让学生直接接触实际的工程案例, 在这些案例的学习和操作过程中, 加深对行业工作内容和模式的理解, 同时也实现了对软件操作等相关计算机知识的学习与巩固。除此之外, 在教学中还可以直接让学生“扮演”某一项职业人员, 以真实的案例作为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 并借助计算机平台和专业化的软件来实现职业化的处理, 在学生基本完成之后, 再组织学生讨论学生的处理和真实工作人员的处理存在哪些差异, 而软件的操作又为学生的工作带来了哪些便利, 反过来再结合学生的操作来讲解其中计算机知识的要点。这样的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自我学习和探索的能力, 同时使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认识更加直观, 记忆也更加深刻。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之下, 学生入职之后也将具有良好的职业上手度。

●实践基地的构建与完善

实践基地的构建对于中职教育而言显得十分必要, 它的构建旨在以真实的职业环境对学生进行实践性和实战型的计算机教学, 对于教学内容, 可取自真实的行业素材。而对于实践基地的教学人才, 则可以采用返聘的形式, 聘请各个行业 (以大类为单位) 的离退休人员作为技术指导。这些人员可以带来最为真实和丰富的职业环境相关案例和信息, 学生以此为素材, 结合相关专业软件, 在模拟的办公环境和工作环境中进行学习和实践操作, 可以大大提升其实践能力, 更可以实现计算机教学和其职业生涯的有机结合与发展, 这对于中职计算机教学而言, 实现了教学的升华, 而将计算机教学与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未来就业结合起来, 更是可以发展为中职计算机教学的特点与优势。

●检测形式的改进

在目前的中职计算机教学中, 教学检测形式和手段仍然比较传统, 纸面考试占据相当比重, 而上机操作考试又往往流于形式, 在实践性思维的指导之下, 教学检测应该更多地为学生服务, 而不是以冰冷的分数简单地将学生划分为及格或不及格。在中职计算机教学检测中, 可以尝试以“模拟职业环境”的模式进行不同层次的计算机专业软件考试, 从简单的文档操作到复杂的专业软件运用, 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 教师给出评语, 指出学生存在问题和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因为中职教育职业化的特点, 绝大部分学生没有理论深造的意愿, 因而这样的检测模式不仅显得更加人性化, 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指明后续学习的方向。

计算机教学作为现代中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各行各业与计算机联系的日益紧密, 其教学的改革显得十分急迫且重要, 以实践性思维引导中职计算机教育改革, 不仅可以更好地体现中职教育自身特征, 同时对于学生未来的就业和计算机技术本身的整合也具有相当的提升作用, 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 中职计算机教学一定可以迈上更高的发展平台。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 许多技能型和职业性岗位逐步要求员工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 以便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工作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 中职计算机教育的改革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因此, 本文从实践出发, 提出要以实践性思维引导中职计算机教育改革, 以培养出更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关键词:实践性,中职,计算机教育

参考文献

[1]赵更申, 雷巧玲.德国职业学校管理思维简介[J].山东社会科学, 2006 (2) .

[2]曹红霞.中职计算机教学的特点与对策[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 2010 (2) .

上一篇:地理位置路由下一篇:农业农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