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教学与道德教育

2024-09-04

计算机教学与道德教育(通用12篇)

计算机教学与道德教育 篇1

摘要:在教学中不间断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每个教师的工作及责任。本文将围绕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工作展开分析。

关键词: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道德教育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那么,怎样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体现道德教育呢?

1 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今天,计算机与网络深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也产生了很多的问题。青少年因人生观、价值观还完全建立,势必存在...困.惑.,.进.而.产.生..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是..有.可.能.的..。.计.算机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与网络使用道德的重要途径。

(1)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于叛逆期,普遍反感说教,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不应单纯强调应该怎么怎么样,否则会怎样,而应从小事、细节入手,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比如,在介绍有关计算机病毒的知识时,可通过实例,使学生明白:病毒一旦爆发,会破坏计算机中存储的数据,损坏计算机的硬件,甚至造成系统的崩溃,将会对计算机用户产生巨大的危害。所以,不论出于何种目的,设计、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非常不道德的,会受到法律的严惩。出于安全考虑,个人计算机要安装杀毒软件和防火墙,慎用来历不明的邮件、程序、游戏。

(2)随着网络发展,上网冲浪成了时尚,成年人都沉迷其中流连忘返,何况是自制力较差的学生。再比如说,报纸、杂志上的有关报道:美国的商业网站连续受到黑客袭击,黑客入侵政府网站,五角大楼受黑客攻击,被修改了主页……学生们对“黑客”充满了好奇和偶像崇拜,想入非非,有的甚至跃跃欲试。因为他们并不认为,这是不道德的,甚至是犯罪。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很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网上环境的破坏者。所以,作为计算机教师,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已经迫在眉睫。在教学中,一方面教育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针对不同的课程,教师应准备大量精美丰富、积极向上适合学生年龄和审美情趣的资料,并开设艺术赏析课,从内心深处自觉地抵御低级、庸俗、不健康信息的侵蚀。

(3)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实践证明,学生如果对所学的内容有浓厚的兴趣,便会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强迫学变为自愿,心情会变得愉快,进而使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创造思维更加活跃,从而保持奋发地学习劲头。计算机课程,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学生自身对其就有很浓厚的兴趣。利用这一点,积极鼓励学生在业余多读电脑方面的书籍报纸,在网络上查找相关知识,不断开拓眼界,提高自己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同时,鼓励他们把老师没教过的小知识、小技巧带进课堂,体会由“被教”变为“教人”的快乐。

2 培养学生交流与协作意识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协调人们在活动中的行为,促进身心健康,提高活动效率。但是,计算机技术却会产生对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比如,会使学生迷恋于计算机游戏由于缺乏同学之间的交往而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独,与网络中素不相识的人侃侃而谈,面对同学、老师却面红耳赤,词不达意…。另外,伴随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个人多以团队的一份子出现,只有与人合作,才能通过团体的成功实现个人价值。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协作意识。

在教学内容(一个章节)告一段落时,要给学生布置有一定难度的任务,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内完成。学生可以自由分组,也可以由教师根据掌握计算机的程度搭配分组,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然后组织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习惯是人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许多专家一致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在上课时,老师就必须注重学生习惯的养成。

(1)比如,高一年级刚开学,我们就在课堂上与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因学校的设备资源有限,多人共用一台计算机,有的人设置开机密码,或有意破坏系统文件使计算机无法正常运行,还有删除别人的作业文件,盗用其它同学的作品的,这些行为对不对?实际上,是非观念每个学生心里都有,因为事先敲了警钟,而且学生彼此相互监督,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很少出现以上问题。同时,潜移默化地告诉了学生专有与共享的前提与依据。

(2)现在的学生节约意识不强,花钱大手大脚不说,“崇洋媚外”的思想还挺严重,每逢西方节日,什么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总要买一些贺卡或礼物互赠,而中国传统的春节、中秋节、清明节却无人问津。刚学习FLASH动画制作时,正值教师节、国庆节、中秋节,我便让学生利用FLASH来做电子贺卡,然后发送给家人和老师,做得好的,还推荐参加学校比赛及12月的太原市、来年山西省的比赛。一方面既满足了学生之间相互传情达意的愿望;另一方面,也培养学生的环保和节约意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电脑的兴趣和热情,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我们的学生在初中是动不动就挨批语、请家长,现在居然能受表扬,还能参加省市比赛,他们的心里的兴奋程度是可想而知的,无形中也增加了自信心。

(3)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了解到我国在计算机事业的发展已取得的巨大成就(前几天刚刚面世的“银河二号”,去年的“神州七号”),同时也认识到我国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对落后,很多计算机部件如CPU、硬盘、主板芯片还需进口。他们自然而然地会产生为祖国的强大做出自己的贡献的愿望。这就是爱国主义教育吗。

4 结束语

其实,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环节。我们应按照教育的客观规律,通过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认真、严格的学习态度,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护他们的自信心,才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参考文献

[1]李其龙,郭官义.普通教育学[M].赫尔巴特文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2.

[2][美]纳什,著.德性的探询:关于品德教育的道德对话[M].李菲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2.

计算机教学与道德教育 篇2

一、技能大赛激发了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同学们纷纷表示,要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即使不能上领奖台,也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光计算机专业就有超过近万的中职学生参加预赛,经过学校、县、市等环节的层层选拔,优中选优,这说明学生对技能大赛的参赛热情。经历了校赛、县赛、市赛甚至是省赛,学生这一路走来,增强了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另外,一部分学生由于中考的失利,无奈选择中职校就读,他们可以通过参加职校的各类技能竞赛崭露头角,使他们认识到原来不只是考大学可以出人头地,参加中职校的技能大赛同样可以出人头地,只要通过努力同样可以获得成功的机会,从而增强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二、技能大赛使计算机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提升

严师出高徒。技能大赛能否取得成功,指导教师起关键作用。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老师普遍存在着教师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学生重理论考试,轻实践技能的倾向,教师不熟悉行业、不熟悉生产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实践操作技能薄弱,“双师型”教师缺乏,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在指导学生的前提下,教师首先要大力提高自己的技能操作水平,不然在技能竞赛中取不了好成绩。在备战计算机技能大赛时,我校计算机专业教师根据比赛项目技能要求合力开发了“综合布线”、“企业网搭建”等项目的模拟题,供学生在赛前进行训练,由点到面,从理论到技能,逐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通过教师自己参赛和指导学生参赛,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成长。要将大赛项目融入到日常教学中,无疑对教师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钻研出一套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有机的链接大赛项目的技能,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这样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也能得到大大的提高。通过开展技能竞赛,教师全面参与,同时对学生进行指导,从研读计算机技能竞赛的竞赛目标、竞赛标准到指导学生参赛,结合岗位要求,督促教师自觉转变观念,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师不断学习,把竞赛内容融入到日常教学,从而提高了计算机教师的专业能力。

三、技能大赛推进了中职计算机课程改革

技能大赛的比赛项目大多反映的`是当今社会比较前沿的岗位需求,这让中职学校渐渐意识到当前的计算机课程内容已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这就要求计算机专业课程必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从而最大限度地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中职学校要跟上信息发展的速度,必须要更新教学内容,与社会接轨,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因此,中职学校要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就必须进行课程改革,才能在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

四、结语

计算机教学与道德教育 篇3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教育观念;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2-0206-01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容一般更新速度较慢,对此内容的教学方法较为落后,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而当今社会对人运用知识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又越来越高,因此,如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成为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内容落后,跟不上技术发展速度

计算机技术是当今世界发展最为快速的一门技术,各种理论和技术更新速度特别快,而学校的计算机教材,却很少进行更新,使得教材内容根本跟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并且即使是教材进行了更新,教师很多情况下,教师也不会将新的教材内容融入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来,因为多数计算机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完善自己的教学内容。在加上当前的教学方法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上机实验为辅,这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育观念落后,仍然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

尽管每年都在喊要进行素质教育,要教育改革,但是多年改下来,应试教育的观念在人们的思想中仍然根深蒂固的存在着,很多学校依然将计算机等级考试当作学生计算机水平的重要依据,这种重视分数、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教学思想,将学生死死的困在了应试教育的路上,学生们只要死记硬背,只要做大量习题,就能取得好成绩,就能得到学校、家长的认可,可学生们的创新能力也在这种环境中被扼杀了。

(三)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阻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理论课与实践课基本平衡,可是实践课的内容实在不敢让人恭维,很多情况下,教师都几乎把上机实践课都上成了理论课。然而计算机课作为一门对学生动手能力要求非常高的专业,其实践课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但外实训课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最重要一环,很多情况下,由于学校没有建立比较好的工学结合体制,从而使学生的校外实训机会非常少,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我国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其中存在的问题和背后的原因

笔者以为之所以出现上文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主要是因为学校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很多努力都是为了争“面子”,比如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学生占学校学生的百分比等。笔者以为,要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坚持一下几点:

(一)创新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育目标和理念

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转变教育观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应用,但是我们很多高效的计算机教育仍然是以传授计算机知识为主。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校所学到的一些知识,根本应付不了市场的激烈竞争。因此,学生在校内更多的是学习一些基础知识,以素质训练为主,其它的要在工作中不断积累。在当前环境下,计算机基础教学,应以掌握计算机基本技术和基本方法为主,让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途径,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创新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容、方法和策略

要通过计算机基础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保证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适用性。例如对于一般偏文科的学生,学习word的一些基本知识会对他们较大帮助,而对于一些偏设计的学生,则学习photoshop的知识感兴趣一些,因此在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在授课时而有所偏重。并采用任务教学法,让学生多动手,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可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尊重学生的想法,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打好基础。

(三)创设创新情境、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效果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情境教学可以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兴趣和社会热点结合起来。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思维,鼓励讨论与辩论,并在学习过程中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并鼓励学生将自己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运用到自己生活之中。

三、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教师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不断革新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法、策略,创设教育教学情境,进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利敏.浅谈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0,1

[2]郭红,孟广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创新教育的探索与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2

[3]赵利敏.浅谈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0,1

生本教育与计算机教学 篇4

长期以来, 我国的教育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和主体的, 学生被动地接受的“灌输式”的“听话”的教育。因此, 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所谓“主体性”是指学生受教育过程中, 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主体性的确立, 必须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首先, 师生在人格上要互敬互爱。尊师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关于师生关系的一种描述, 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 因为这是单向的要求, 师生之间应该互相尊敬, 互相爱护。其次, 师生在教学中要民主平等。常言道“尊其师, 则信其道”, 师生之间的互敬互爱体现在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给学生快乐友爱的享受, 充分发扬教学民主, 积极营造一种具有真诚、热爱、理解为特征的课堂气氛, 使学生能自由表达, 自由参与, 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存在和价值。另外, 老师还可通过表扬、激励等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培养其主体意识。教育要以人为本, 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才是教育的本质和核心。

我校所有学生都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 但毕业以后, 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在上班时都用不上, 比如说打一篇文章不会排版或者简单的表格不会设计, 针对这种情况我对我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了改革, 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和新技术使用能力的培养。

郭思乐教授说“教育不仅仅是文化启蒙, 更重要的, 或更经常的, 是要进行精神生命的启蒙。”“教育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生命潜能。”生本教育理念就是依靠了人自身生命的能量, 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新课标倡导“合作探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些年来我们都在改革、实践, 但一直没有真正找到一条最有效的途径, 而生本理念, 真正诠释和践行了新课标精神。生本教育理念:“一切为了学生, 高度尊重学生, 全面依靠学生”。学生“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先做”“先学”: (1) 即教师提出学习目标 (课前小研究) , 学生自己查找相关资料自己研究或在老师还没有讲课前, 自己先看光盘、听录音自学; (2) 然后再带着自学的“收获”或“问题”回到课堂上小组交流 (每个人都要交流) , 互帮互学; (3) 再由一个一个的小组向全班汇报交流, 再次全班性的互帮互学; (4) 老师根据自学结束后暴露出的凝难问题, 进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学习 (“后学”“后教”) 。通过讨论、质疑、交流、互助等方式, 让学生真正懂得了“为什么”, 使每一个学都能上台展示自己, 体验到自学成功的喜悦和幸福感, 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了,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变为学生自学探究的过程。同时, 这种“兵”教“兵”的小组合作学习, 既成了老师的“助教”, 又促进了优生的提高, 还密切了同学的关系, 培养“合作探究”的团队精神, 从同学们身上表现出的真、善、美, 阳光、豁达、自信, 无时不闪动着生命的智慧。

我在课堂上用的是任务驱动法和成果展示法, 也就是在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 给出结果, 学生通过自学和教师提示, 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样使学生学习有一个奋斗目标,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作欲望, 让全体学生参加成果展示。如自己设计的word作品展示、幻灯片展示等, 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充分展示出来。由于学生不习惯长时间看计算机屏幕或投影屏, 容易引起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所以必须将其它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 力求讲话风趣, 有感染力, 讲的内容要联系实际, 并要讲清每一步操作的目的与方法。在一部分内容演示完后, 最好能让学生有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 使学习的内容得到巩固。

莱辛说过:“如果上帝一手拿着真理, 一手拿着寻找真的能力, 任凭选择一个的话, 我宁要寻找真理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生本教育理论正体现了这种最佳的教学境界, 把学习变成了学生自己的事, 乐学的事, 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重了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 使学生生动活泼, 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今年, 我带旅游管理专业中专班的计算机基础课, 我的教学思想: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坚定信任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教改思路:由先教变先学、由学法定教法、由学会变会学、由作学变做人。有的同学很调皮对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要老师督促, 但是他们的思维能力比较强。在学PowerPoint时利用幻灯片切换效果制作动画这一节课中, 我要求学生做一个地球围绕太阳转的动画, 有的同学把太空设置成灰蒙蒙的颜色, 还有的是浅蓝色, 还有的是双色设置, 当看到李磊东同学作品时, 我觉得眼睛一亮, 背景颜色是浅灰色, 太空中有很多小星星, 在地球围绕太阳转动的同时, 还有月亮围绕地球转, 而且播放时效果很逼真, 对他现在能做出这样的作品我很高兴。在刚开学的时候, 李磊东同学上课时喜欢做在最后面, 上课时不是太专心, 喜欢开小差。在排位置时, 我就特意把他安排在最前面一排, 当时, 他对我说, 老师我不喜欢坐在前面, 坐在前面感觉浑身不自在, 我就给他讲了道理, 安慰一下, 他也就接受了我的安排。上课时, 对同学们做的作业我大多数是采取鼓励的方式, 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充满信心, 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他们有一种成就感, 李磊东同学上课时对我布置的作业也能完成, 但是质量不是很高, 我就经常跟他聊天, 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 有一次, 他对我说:“老师, 我的作业是不想认真做, 其实我能做的更好”。从此以后, 他上课时的作业都能很认真的完成, 有时还有一定的创意。

通过这件事情, 我觉得老师只要用心地对待学生, 一定能把学生教好。周济部长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我爱职业教育, 我要继续用自己的职业良心衡量自己、鞭策自己, 我将用自己全力以赴、尽职尽责地工作, 来体现对事业、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现在的社会, 是一个变动急剧, 充满竞争与挑战, 也充满机遇与希望的社会, 为了能让我们的学生能适应目前的社会, 应想办法把他们掊养成具有一种团队合作精神、有创造思维能力、能乐于进取的社会新人。所以, 我们的教育必须改革, 而教育改革必须以课程改革为主, 因为, 课程安排设计是否恰当, 能否随着社会变迁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提供给学生最适合的学习内容, 将关系到学生学习的结果, 也影响到教育活动实施的成败, 因此, 课程改革已成为目前教育改革的主要问题。

笔者觉得, 课程改革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1.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我校的学生文化基础不是很好, 对学习有时有一种抵触情绪, 若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让学生有“寓教于乐”的感觉乐于学习, 能否根据这生个别的起点差异, 设计不同的课程教学内容。像计算机专业, 对于不喜欢学习理论的同学, 多设置点让他动手的科目。比如, 开设《网络基础》课程, 让他们动手做网线, 组建一个小型的局域网, 只要能把局域网组建好, 就让他们这门课程免考通过。

2.采取选课制度。对同一专业的学生, 我们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是相同的, 能否考虑多开设几门课让学生自己有一定的选择空间。比如, 计算机专业学生, 在二年级的时候都要学一门编程语言, 如果能在同一时间开《VB》和《C语言》, 让学生来自主选择, 对哪种编程语言感兴趣就去哪个教室听课, 让他们自己选择, 这就让学生自己有一种责任感:“是自己选择的科目, 我一定要把它学好。”我想, 这样的效果应比规定好让他学《VB》还是《C语言》效果肯定要更好一些。

我坚信, 只要有现实性和积极性, 使学生在社会活动中把自己的知识显示出来, 在智力活动中表现出自己高尚的人格, 找到人与自然界, 人与知识相互作用的领域, 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学会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提高独立学习的能力, 就能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

摘要:在计算机课教学中, 充分体现生本教育, 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和新技术使用能力的培养,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和成果展示法, 并对计算机学科的课程进行必要的改革。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生本教育,教学方法,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郭思乐.德育的真正基础:儿童的美好学习生活——论教学生态在德育中的地位.教育研究, 2005, (10) .

计算机教学与道德教育 篇5

在中学阶段开设信息技术课,旨在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并要求学生具有收集、传输、处理、应用现代信息的能力和应用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这是“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适应新世纪的人才和满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如何教好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课的关键在于教学设计,以下将从教学设计的四个主要环节来探讨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的任务分析,这是教学设计的始点

1、依据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材。在确定教学任务时,一定要依据课程标准,准确把握和理解教材。教学不能偏离教学大纲,但也不能仅仅局限于一种版本的教材,要善于参考多种版本的教材,博取众家之长。参考多种版本的教材后,会使思路更开阔,对内容的理解更准确。

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随着人们社会需求的不断提高,计算机以其广阔的应用前景,进入社会的各个领域及家庭,并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促使学生对计算机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正确引导学生这种社会效应引发的学习兴趣转为直接兴趣。

二、学生初始才能的测量和诊断,这是教学设计的基点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任务,才能使学生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由于受各学校办学条件的限制、学生兴趣不同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中普遍存在着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如何让坐在同一课堂的学生共同进步,不出现一部分学生“吃不饱”、另一部分学生“吃不消”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认真分析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

在教学设计时,可设置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规定动作是指依据教材设置的要求全部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这部分任务一般比较简单,通过课堂讲解和练习都可以完成。自选动作是依据教材进行拓展和提高的选做题,这部分任务难度较高,适合程度较好的学生完成。这样既让程度较好的学生得到了提高的机会,又让程度暂时较差的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操作,可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自选动作,实现了分层教学。

三、最佳教学措施的制定,这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

1、任务驱动和“兵教兵”的教学方法。要给学生明确的教学任务,采取分组教学的方式使学生互相协作,达到共同进步。教师在课堂上不能顾及到每位学生,所以在分组时要注意人员搭配,让水平较好的学生帮助水平稍差的学生,使学生充当小老师,帮助同学解决问题,实现“兵教兵”的.教学方法,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组织能力。

2、培养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发散思维为在解题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的方法;收敛思维为在解题中尽可能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众多的方法进行比较,从中确定出最佳方案。两者的有机结合更有利于创造力的发展。在计算机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利用其他学科的理论,开阔思路,找出发现问题的多种解法,在众多的解法中,经过归纳、判断、比较,最终得出一个最优化的结论。通过教学措施的实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可对其它学科的学习起协调、促进作用,为未来的高层次创造活动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 3、充分将教学中的内容与实际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目前许多学校里的实践内容都是上机操作指定教材的练习,对于课程的实践仅仅是一种机械的模拟,所以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改善这种状况,我们要将书本知识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如在学完MicrosoftOfficeWord2003软件中的表格操作后,可以让学生练习制作个人简历。为了营造良好的学习和交流氛围,可以每节课选出优秀作品向学生展示,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大家做出好作品的兴趣,也会让同学之间找到差距和不足,从而更加用心地学习。

四、教学效果的测定和评价的设计,这是教学设计的反馈途径

要建立灵活的评价体系,评价的内容与方式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和方法、学习中的交流和合作、动手实践和操作能力。在对学生评价时,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造,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的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同时,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

例如讲完一课后,在课堂小结时,让学生对本节课的表现进行自评。

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对学生的评价分为三个等级。

一级水平要求:掌握教材中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

二级水平要求:掌握教材中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熟练教材中介绍的应用软件并可以完成课堂中布置的练习;

三级水平要求:能够灵活使用书本中介绍的软件解决实际问题并能综合应用各种操作有创造性地制作出精美作品。信息技术教学注重操作性,通过分级考核更能合理和全面地评价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掌握情况。

★ 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

★ 校园风景与校园心境-作文

★ 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论文

★ 八年级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

★ 信息技术课教学总结精简

★ 诗歌意境教学教案

★ 画面意境与作文中心

★ 自然观与意境的生成

★ 信息技术课教师期末教学工作总结

计算机教学与道德教育 篇6

【关键词】教学方法;改革;创新

一、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现状

1.树立了市场导向意识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教育如何适应社会发展、满足市场需求,成为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问题。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是体现职业学校市场应变能力的重要环节。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整体来看,中等职业学校已经逐步树立了以市场为导向的意识,在计算机及应用专业也得到了一定的体现。

2.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近年来,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迅猛,技术更新周期不断缩短,摩尔定律是一个典型例子。所以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必须跟随技术发展步伐,不断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整体来看,尽管各地的发展情况不平衡,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在这方面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3.积极探索课程改革

近几年,各地中等职业学校在计算机及应用专业的课程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业已取得可喜的成果。包括能力本位、宽基础活模块以及通用基础平台等在内的课程改革模式已经形成一定影响;同时,各地中等职业学校积极探索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利用包括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内的技术支持方式,改革传统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模式。

二、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

1.专业目标与人才规格问题

社会经济发展历程中经常面临目标多元化问题,改革中的改革、稳定和发展的问题等,尤其在全球经济竞争日趋激烈今天,多元目标往往是互斥目标;专业教育目标的指向过于狭窄,在专业性课程与基础性课程的关系上,容易导致简单对应的实用化处理。在课程体系结构上,容易导致浓厚的学科化倾向;在计算机及应用专业的人才规格上,一方面存在不同观点,尤其在原来不同类型的职业学校如中专、职高和技校之间;另一方面,人才规格与职业、岗位或岗位群之间缺乏密切联系,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缺乏职业性特征,未能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针对性和办学特色。

2.课程教学模式问题

传统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其特征是: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居主导地位,教学以课堂教授为主,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教重于学;②教育价值取向不是受社会需求和市场驱动,而是教育系统内的自我完善和自我评价;③教学注重理论性、系统性和学科性等,缺乏结合工程实际的背景以及实例,实践能力薄弱。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体现教育满足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需求的使命,以及顺应市场、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学生的价值取向。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重于教,教育的定义由有组织地和持续不断地传授知识的工作转变为导致学习的、有组织的及持续的交流活动。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从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组织领导者转变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咨询者、指导者和伙伴。

三、人才培养规格研究

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必需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计算机专业知识,在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计算机系统管理、维护和应用操作人员。他们应当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基本的文化知识和科学素养;具有人口、资源、环境等可持续发展意识;具有健康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思维与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具有扎实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及相关岗位的职业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立业创业能力等。

四、教学模式改革思路与建议

1.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全面贯彻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是我们设置教学课程和进行教学改革的根本宗旨,也是我们制定教学指导方案的重要原则。学校教学内容还应体现在教学计划之外的隐形课程之中。因此,必须努力营造文明高雅、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和良好育人环境。

2.灵活学习制度

中等职业学校应树立服务意识,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建立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需要的教学制度。改革招生和学籍管理制度,放宽入学条件,允许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开展学分制试验等。灵活学习制度是职业教育回应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

3.以学生为中心

现代教育的使命更多地关注于人的发展,适应这种发展的自主学习需求。CBE理论、行为导向理论等国际职教理论,均突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在欧洲国家盛行的行为导向理论,强调创造出师生互动的社会交往的仿真情境,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诸如项目教学法、引导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及角色扮演法等。还有一点需要指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对于处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职业教育树立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4.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按照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要求,每一门课程的教学活动均包括理论与实践内容,且采用一体化的教学方式。事实上,计算机专业课程如果不借助上机操作,大部分教学内容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在学重于教的教学模式中,鼓励教师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计算机专业更应走在前列;同时也应注意,先进技术手段运用的重心,与其说是教师,不如说是学生,重要的是服务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5.产教结合

产教结合是职业教育的特征,是教学与生产实际相联系、培养学生熟练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能力的重要保证。建议学校与产业界建立稳定联系,聘请产业界专家为学校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进行咨询指导。在企业建立专业实习基地,为学生生产实习提供场所与技术支持。与企业开展培训及技术项目合作,建立面向未来的双赢合作机制。

6.教学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价标准常常是教育内部的标准,教学测量和评估的方式往往也比较单一和僵化,与业界标准和工程实际缺乏直接联系。职业教育因其特点,在运行管理上与企业有许多共同之处,在教学内容上,相当一部分应该是产业界成熟的技术与管理规范,因此,教学测量与评估可以直接引入产业界的技术与管理标准,鼓励开展课程评价与考核方式的改革。为了与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相适应,应积极探索考核方式多样化的改革与创新。

当今世界正处在深刻的变革之中,在这个充满变化的时代,变化是其惟一不变的特征。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加入WTO、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已经使得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环境等诸多方面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的教育包括中等职业教育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深刻影响,在办学体制、教育思想、人才培养模式、管理体制、评价标准、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而且,与经济领域的改革相比,教育领域的改革相对滞后。这就使得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进步以及人的发展的需求矛盾日益尖锐。

参考文献:

[1]陆军.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06(8)

[2]贡梅.提高中等职业计算机教学的有效方法与途径[J].科学之友,2009,09(26)

计算机教学与道德教育 篇7

网络和计算机的使用, 带来了计算机教学方式的发展。传统的计算机教育教学方式并没有对计算机的教育进行分类, 这样往往导致计算机技术方面的人才不精尖或者不受重视。多层次计算机教育教学平台的构建有利于对计算机需求不同的人才分类对计算机进行学习。所谓的多层次计算机教育教学是指, 将计算机课程分为计算机基础课程和计算机专业课程两部分, 对一些计算机水平要求较低的人才只需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而计算机水平要求较高的专业人才则需进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根据各专业不同的要求, 计算机基础课程有进行了更精细的划分。比如计算机普及教育和计算机应用技术教育就是根据不同专业的不同要求来划分的两个计算机教育层次。

1 我国多层次计算机教育教学的应用现状

计算机技术的普及, 使得我国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更加精细化, 为了提高计算机人才的社会地位和技术水平, 目前, 我国在计算机教育教学方面主要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1 普及教育层次

所谓分普及教育, 就是普遍都接受的教育。凡是受教育者, 都要对其进行学习。它主要是对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的普及, 适用于计算机初学者。

1.2 面向计算机应用的技术教育层次

面向计算机应用的技术主要是指在日常计算机运用中需要掌握的一些技术, 如Microsoft Office、UG等软件的应用。正是基于我们日常工作学习中需要应用这些软件, 所以我们对其技术进行了学习, 也就是所谓的技术教育。它可以辅助我们进行一些日常操作, 解决工作学习中的一些问题。尽管其应用功能很多, 但是仍然是非计算机专业教育中的一种。

1.3 计算机专业教育层次

计算机专业教育研究的比较深刻, 该类人才一般会是软硬件的开发者, 代码的编写者。他们具有扎实的技术水平和宏厚的理论知识。像一些软件开发师、硬件工程师等都是计算机专业教育下的人才。

2 多层次计算机教育教学平台

多层次计算机教育教学的运用具有切实可行性, 且在高校教育中取得了优良的成就。为了构建更好的多层次计算机教育教学平台, 我们分别从计算机教育的课程体系、课程群、教学方法和组合实验等方面对其进行研究。

2.1 多层次的课程体系设计

将计算机教育的课程体系分为四个层次, 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不同, 进行相应层次的计算机课程教育。一般,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 包括计算机技术和软件两个方向, 计算机教育的水平要求高。他们要进行专业要求层次的计算机课程体系教育或者较高要求层次的计算机课程体系教育;对于理工类专业采用一般要求或者基本要求层次的计算机课程体系教育;对于文科类专业采用一般要求层次的计算机课程体系教育即可。其课程体系设计如图1所示。

根据所属专业大类的不同, 划分为不同的计算机教育教学层次, 各个层次的课程体系包含的课程如表1所示。

2.2 多层次的课程群

根据计算机网络水平的不同, 将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按“理论→技术→设计与应用”计算机网络水平的提升分成三层课程群。该课程体系中的课程群如表2所示。

该课程群的设计实现了计算机网络水平由理论→技术→设计与应用逐层提高的过程。这种课程体系的选择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打牢基础, 逐步深入计算机网络的高水平研究, 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兴趣爱好和实践动手能力。

2.3 理论、技术和应用相融合的教学方法

将计算机网络的理论、技术和应用相融合进行教学, 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同时掌握理论和实践知识, 并且在实践应用中加深对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术的理解, 在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术的学习中, 开始对其实践应用功能进行探索和想象, 创新应用范围和应用实践。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甚至是主动去学习相关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另外, 在计算机教育教学中, 还要把计算机知识融入到学生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的学习进程中, 达到学以致用, 融汇贯通的目的。

2.4 设计针对不同专业需求的计算机网络组合实验

根据专业课需求, 结合所学计算机理论和技术, 进行计算机组合实验设计, 训练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比如工科生专业比较注重编程、制图等计算机方面能力的训练;文科类专业较注重因特网应用类计算应用能力的训练等。这些组合实验可以在提高对应专业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同时对其专业知识和基本知识也进行了应用实验。

3 结束语

多层次计算机教育教学不仅在计算机网络教育上针对不同专业进行了层次分类, 而且在同一专业上又针对计算机网络深度的教育进行了一个由理论到技术再到实践与应用的分层体系。并且在多层次计算机教育教学中注重理论、技术与应用相融合的教育方法, 使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应用与补充。最后通过不同专业的不同计算机网络组合实验来对学习的书面知识进行操作实践, 以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多层次计算机教育教学方式已在我国高校内得到普遍应用, 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相林.分层次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建设[J].计算机教育, 2011 (3) :20-04.

[2]拓守恒“.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分专业分层次教学研究*[J].Com-puter Era, 2010:72-75.

计算机教学与道德教育 篇8

一、认清任职教育特点和规律, 研究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一) “任务驱动、案例教学、讲练结合”的内涵

“任务驱动、案例教学、讲练结合”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 以提高任职技能为目标, 以贴近部队的“任务”为牵引、以岗位工作实际的“案例”为主线, 以计算机网络教学环境为平台, 以学员为主体, 以教员为主导, 将几种教学方法有机统一的一种新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案例教学、讲练结合”教学模式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 强调学员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 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 实现意义建构。

(二) “任务驱动、案例教学、讲练结合”是符合计算机课程特点的一种教学模式

计算机课程是一门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要求学员既要学好理论知识, 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同时, 由于教学内容更新换代很快, 该课程又要求学员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思想。

“任务驱动、案例教学、讲练结合”教学模式主张教员将教学内容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任务”中, 以完成“任务”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 引导学员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 明确涉及哪些知识, 并通过对学习资源的主动应用, 在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过程中, 找出完成任务的思路、方法, 从而提高学员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非常符合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规律和特点。

(三) “任务驱动、案例教学、讲练结合”是符合任职教育特点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选择必须要符合教学对象和教学任务的特点。任职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 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职业 (岗位) 定向教育, 即必须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和未来信息化战争需求, 适应军事人才成长规律的需求, 适应岗位任职的需求。这些要求决定了任职教育与学历教育相比具有很多鲜明的特点, 如, 实践性、多样性、适时性和职业性的特点。

二、抓住任职教育关键性问题, 实践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一) 确定好“讲什么”的问题, 科学规划符合任务目标的案例

1. 落实“三熟悉”, 摸清任职岗位的需求

在教学实施中我们认识到, 任职教育教学能否达到部队所期望的教学效果, 关键是教学内容能否贴近部队实际, 贴近岗位任职的实际需要, 真正解决好在短时间内讲什么的问题。部队是在不断发展的, 岗位任职需求也随之变化, 因此, 这个问题的解决不能靠经验, 更不能靠主观臆断, 只能从认真研究受训对象的特点、摸清岗位与学员的需求入手。

要熟悉岗位要求, 必然要求教员熟悉部队、熟悉装备、熟悉保障, 因此, 除了在教学准备阶段和教学进程中加强与学员沟通, 以达到摸清学员需求, 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目的之外, 还要求教员尽可能地熟悉学员的任职岗位, 并通过切身的体验了解岗位需求, 为此, 我们积极选派任课教员到部队相应岗位代职、参加装备保障综合实践活动, 通过感性的体验贴近部队, 了解岗位与学员的需求。

2. 精选教学内容, 适应任职对象的特点

任职教育班次的学员来自各个部队, 情况较为复杂。在教学实施过程中, 我们发现任职教育班次除了教学时间短外, 学员在对教学内容的需求上还存在着两个比较大的差异和一个共同点。两个差异:一是学员对学习目标的高要求与他们实际知识水平有很大差异;二是学员个体之间对学习内容的深度与广度要求有很大差异。但是, 他们对教学内容的要求都有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希望能够结合工作需要, 以实际操作为主要学习内容, 少讲理论, 并且能马上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部队的实际工作。

针对以上情况, 我们统一了思想, 认为任职教育班次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要利用短暂的在校学习时间, 弥补学员岗位任职的不足, 满足学员岗位任职上对知识和能力上的需求, 因此, “学员需要什么就讲什么”是我们解决“讲什么”的问题的主要依据。基于这一认识, 在“讲什么”的问题上, 我们彻底摆脱了学历教学的影响, 抛弃了以往以教材为纲的做法, 确立了以岗位任职的需求为目标, 以实际应用 (任务) 为主线的思路, 在不偏离内容主线的情况下, 灵活地取舍内容, 避开理论性强、应用较少、难度较大的知识点, 尽量选取应用广泛、工作需要、易于实施的内容。

3. 采取目标分解的策略, 精心规划教学案例

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讲练结合”教学模式中, 任务的构建是关键, 任务能否满足岗位需要, 能否适应学员特点, 直接影响教学的实施效果, 因此, 任务的设计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 即要有具体的案例。教员在总体目标的框架上, 将总目标细分成若干个小目标, 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 通过这些小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二是任务选择、设计要符合学员特点。由于任职教育的多样性, 教员进行任务设计时, 要从学员实际出发, 充分考虑学员现有差异, 以实施分层次和弹性教学。三是任务设计要突出真实性。要选择部队的应用案例, 给学员亲切感, 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四是任务设计要注意问题的多元化, 防止形成定向思维。

(二) 解决好“怎么讲”的问题, 认真做好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

科学地选取与组织教学内容只是第一步, 还必须解决好“怎么讲”的问题, 才能保证有好的效果。通过多期实践试点, 我们认为应该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 突出能力培养, 精心实施案例教学

案例式教学方式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已运用多年, 首先是把课程教学内容划分为一系列相对独立的模块, 每个模块对应一个或若干个与岗位实际相对应的教学案例, 每个案例又根据实施过程分为6个教学环节, 分别是:

(1) 提出任务, 说明本任务在工作实际与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 明确教学标准, 通过相应的案例, 说明具体的目标和要求;

(3) 演示和模仿操作。教员通过操作演示引导学员完成对案例功能的实现, 获得感性知识。这只是一个模仿的过程, 对学员而言是一个没有理论的实践过程;

(4) 讲解相关知识点。使学员从整体的高度初步了解操作的基本原理, 知其所以然, 完成学员由模仿操作到自主操作的转变;

(5) 再操作。联系任职岗位实际需要, 设定一个具体任务, 由学员自主完成相应操作, 及时了解学员的掌握情况, 并针对问题及时做到整体辅导与个别辅导;

(6) 归纳总结和扩展, 完成知识的提升和拓展, 实现举一反三。

2. 讲练结合, 在网络上进行实践性教学

任职教育更侧重提高学员的实践应用, 突出培养解决任职岗位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 特别由于计算机课程具有操作性强的特点, 实践能力是在具体的实践环节培养的, 为此, 对这几年多期岗位任职教育班次的计算机教学, 我们全部安排在机房进行, 并采取了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与在教室授课相比, 其优越性在于教员讲授的内容, 学员可以当堂练习, 学员遇到的问题可以随时解决。它既体现了岗位特色, 又提高了学员学习兴趣, 提高了教学效率。

3. 因人施教, 开展个性化教学

任职教育对象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受训学员情况复杂, 他们的知识水平、学习需求、实践经验等差别较大。虽然我们的教学目标相同, 即将他们培养成满足任职岗位标准的军事人才, 但我们却无法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从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出发, 按照“因材施教、能者多学”的原则, 我们采取了必学与选学相结合的个性化教学形式, 即将学习内容列为课程菜单, 根据不同班次特点及学员个人情况, 设定满足岗位需要的模块, 并在一定范围内, 让学员在课程菜单中选择学习内容。这种方式既满足了岗位任职需要, 又增强了学员的主体意识, 解决了学员多样性的矛盾。

三、实践效果

经过几年来多个班次的教学实践证明, 任务驱动、案例教学、讲练结合”这种教学模式比较适合实践性强、教学时数少的岗位任职教育班次。在学习时间短的情况下, 它能够较好地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能够在短期内使学员获得某一方面的能力, 满足学员对知识和能力的需要。几年来, “任务驱动、案例教学、讲练结合”教学模式本着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推广的思路, 在多个班次中进行了试点, 取得了明显成效, 有效提高了计算机任职教育教学质量,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增强了学员学习的目的性、针对性和高效性

“任务驱动、案例教学、讲练结合”教学模式目的明确, 适合岗位任职教育与计算机课程特点, 符合部队实际, 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在这种模式下, 学员学习兴趣增强了, 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了, 学习效果也有明显改善。通过问卷调查和召开座谈会的形式, 我们可以看到, 学员对这种教学模式都给予了充分肯定。这种模式的应用对提高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质量、促进岗位任职能力的提高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 增强了基础教员的任职教育转型意识

“任务驱动、案例教学、讲练结合”教学模式的突出特征是“案例”, 教员在备课时必须能够根据目标需要提出贴近部队岗位任务的教学案例, 课堂教学则围绕这些“案例”实施教学。这就意味着, 教员必须首先做到熟悉部队、熟悉岗位, 同时还要熟练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理论和技术, 这完全符合任职教育教员队伍转型的要求。转型目的明确, 目标具体, 可操作性强, 从而解决了基础教员存在的“为何转”和“怎么转”的问题, 增强了转型意识和观念。

(三) 促进了课程基本条件的建设

“任务驱动、案例教学、讲练结合”教学模式的实施, 不仅对教员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 而且也要求教材编写、实验室建设和网络教学平台等相关资源建设方面必须体现该模式的教学思想, 符合其具体标准, 并能积累和固化教学实践成果。

(四) 促进了教学理论的研究和学科发展

计算机课程内容如何改革以适应学院办学转型后的要求, 是我们一直研究的一项内容。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讲练结合”教学模式的研究实践中, 我们不仅形成了一些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 还提出并开展了任职教育“模块化教学”等新的课题的研究, 这都有力地促进了转型形势下任职教育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化, 进而有助于计算机基础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萧倩娴.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山大学学报, 2003 (1) .

[2]李连, 朱爱红.军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6 (9) .

计算机教学与道德教育 篇9

一、创新教育的内涵

创新教育是指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活动的重点内容。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必要动力。而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不仅能增强中职院校的竞争力, 还能为知识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创新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创新教育中的主体是学生, 但教师是掌握整个教学过程的人, 所以, 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须要满足创新教育的需要。

二、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意义

随着科技的进步, 人们对计算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深, 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的适用性势必会使其在未来的科技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 所以必须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以满足社会发展对计算机技术的需求。但是, 根据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 计算机教学中中存在很多问题。不仅是教学设备过时, 更关键的是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没有受到重视, 陈旧落后的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计算机教育的发展。

从小的方面来看,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可以让中职院校在行业中更具竞争力。从大的方面来看,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科技进步及经济发展。因为国家的进步离不开创新, 我国之所以很少获得国际科技大奖, 就是因为我国的创新型人才十分匮乏, 导致科技发展速度缓慢。

三、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组织实施创新教育

( 一) 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 对学生进行引导

1. 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 使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由于中职学校中的学生大部分处在青少年时期, 他们的定力不足以使他们完全按照教师的意图进行学习。所以, 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集中在知识的学习上。而教师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知识的传授, 教学质量将会很难提升。但如果教师先采取一些措施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 学生就会在课堂上紧跟教师的步伐, 将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全部吸收。

2. 创设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环境。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对知识点会有自己的看法, 他们会思考自己认为有问题的地方。所以教师要借助学生的这个特点, 在教学中给学生留下一些合理的问题。让学生在以自己的思考为基础的情况下, 对问题进行延伸考虑, 这样就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激发。

( 二)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 两者之间的地位十分明确且不能被改变。这样就导致学生的思维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思维的影响, 遇到问题的时候也会按照教师告知的方式进行解决, 学生自己的思想将被抑制。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没有自主性, 将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恶, 对学习的兴趣都没有了, 自然就谈不上创新能力了。

其实, 教师并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因为教师只是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 教学活动的关键在于学生自己对知识的吸收。所以, 教师要认清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 以引导学生学习为主导思想, 将学生的整体思维方式作为自己改进的标准。这样就能让教师在教学中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从而迅速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 之后就能根据学生的需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在这种教师与学生和谐相处的环境中, 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将得到有效提升, 创新能力也会随之而提升。

( 三) 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作为中职院校的学生, 大部分还处在想象力丰富的年龄, 他们有足够的创造力。所以,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握住这个特点, 注重对学生的创造力进行引导, 这样就能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学习中得到提升, 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另外, 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后, 要合理地布置课后作业。对于中职院校的学生来说, 课后作业不能过于死板, 因为太过死板的课后作业会让学生完全遵循教师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解答, 没有想象空间。所以, 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布置较为灵活的作用, 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创新能力, 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 四) 改革考评, 鼓励创新

在中职院校的成绩考核中, 考评的方式会直接影响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 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考评方案。对于学习较为落后的学生而言, 教师的考评方案应起到鼓励作用, 而不能打击学生。现有的考评机制一般注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忽略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了解, 不利于教学的正常开展。

四、总结

创新是科技发展必不可少的源动力, 中职计算机教学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专业人才的重任, 所以更要注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进入社会后能利用其创新能力为科技进步做出一定的贡献。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创新教育受到人们的重视。中职教育在社会人才培养方面有重要地位, 而创新教育可以提高中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对中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极为重要。对创新教育进行分析, 探讨中职计算机教育中创新教育的组织与实施。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教学,创新教育

参考文献

[1]马斌.浅谈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J].中国培训, 2015, (16) .

计算机教学与道德教育 篇10

信息社会, 打破了人们传统的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 人们的工作生活都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 熟悉并掌握对信息的获取、存储、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越来越成为一种最基本的生存能力, 也正在逐步被社会作为衡量一个人文化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和胜任本职工作、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1997年教育部颁布的文件中指出:“对于职业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 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本知识, 培养学生在本专业与相关领域中的计算机应用开发能力, 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意识, 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这对职业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也是对培养社会新型劳动者的职业技术教育的必然要求。所以, 计算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应用, 在应用中学会学习, 为将来步入社会就业领域利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专业的实际问题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特点

1.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过多地注重课堂教学和为学计算机而学计算机, 都会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有的同学课堂听课很认真, 上机时间也能完成各项实验任务, 但是遇到实际问题仍然解决不了;而有的同学却仅仅因为要用计算机完成某项任务 (甚至是游戏) , 却很快地掌握了相关的操作技巧。

2.新生入学水平参差不齐

在近几年的教学中, 我们发现新生的入学水平差别很大。有的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地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和文字编辑、上网以及收发邮件;有的学生, 中学阶段学过计算机课程, 他们对简单的并有确定答案的问题99%基本上能回答, 但许多学生却不熟悉实际操作;有的学生来自边远地区仅知道有计算机而并未见过, 就更谈不上操作计算机了。

三、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思路和方法探讨

很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一味地传授操作步骤, 认为只要学生能掌握计算机的一般操作技能就算达到了教学目的。教学尽管也是从中英文的输入、Windows的基本操作到Word文字处理软件、Excel电子表格、数据库和Internet的使用、网页制作等逐一讲来, 但由于孤立地、机械地操作, 缺乏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 学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记忆性差, 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造成学生在学习中难以寻找规律, 自学时看不懂、学不会、用不熟, 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标。通过开展调研和教学实践, 对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提出有效的教学思路和对策。

1.计算机学习环境的搭建是计算机教学的基础

教学各环节中的重中之重在学习环境的搭建, 很多计算机基础教育人士提出, 鉴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效果不佳, 应改革计算机教学方法, 注重引导学生的兴趣, 可以采用多种形式, 如多媒体手段教学。这些都是必要的, 但实际的情况是, 绝大多数学生对计算机都有浓厚的兴趣, 但是苦于上机的机会太少, 或者上机后不知道干什么。前者是由于计算机教学的硬件环境不健全, 后者却是由于计算机教学的软件环境不健全。试想, 如果学生从没有见过利用计算机幻灯片作出的精美的演示, 又怎会对那个幻灯片制作程序感兴趣并自己制作幻灯片呢?因此, 计算机学习环境既包括硬件方面, 也包括软件方面。在硬件方面的预算约束条件下, 应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软件方面, 注重提高学校各项工作尤其是教学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创造一个良好的计算机学习环境。

2.实施分层次教学

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 而且学生接受计算机知识的能力也有所差异, 在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必须有针对性地讲授, 既要解决大多数学生计算机基本知识普及的问题, 又要满足一部分学生提高计算机技能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创造性地开展计算机教学, 摸索出一套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教学时, 首先通过问卷调查, 摸清本班学生计算机现有水平, 然后将全班大体上分成上中下三个层次, 采用“复式教学法”进行教学。例如, 在开始计算机最基本的操作时, 以中层学生水平为主进行讲述, 并给上层学生安排与之相关的内容练习;在上机练习时, 以下层学生为主, 必要时专门安排时间为下层学生开“小灶”, 让他们尽快跟上整体步伐。在教学过程中, 还经常安排上层学生对其他同学做操作示范, 传授经验。这样, 在同一个时间段里, 各层次同学都能有所收获。另一方面, 建议教考分离。职业学校的教育是就业的教育, 是培养操作型、应用型的人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 应在立足应用的前提下兼顾基础理论, 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掌握本学科的认知规律, 把素质培养、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结合起来, 理论精讲、实践多做、注重能力、力求创新。摒弃原有的一张试卷定成绩的考试方法, 让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或劳动部职业技能鉴定, 在教学过程中参照教育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要求以及劳动部职业技能鉴定的有关标准进行授课, 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 从而更加贴近社会需要和职业岗位需求标准。这样, 不但更能检测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同时也有利于鼓励学生多上机, 更多地注重课外的学习。

3.建立模块化教学

为了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根据人才市场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从现有的学校条件和学生兴趣、爱好出发, 实现培养目标的多元化, 把计算机课程按着不同的方向分成若干模块, 并将模块划分为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 实行能力达标的目标教学。比如, 可以根据《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 设置《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程序设计模块》、《平面设计模块》、《电子技术维修模块》、《网络建设与维护模块》、《网页及网站建设模块》六个模块, 将《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定为必修模块, 其他为选修模块供学生任选。选修模块又可分为必修课程和自主提高课程。必修课程是让学生必须掌握的, 而且是必须熟练操作的。自主提高课程是让学生在相关教师引导下沿着这个模块方向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提高专业技能的课程。学生除了必选模块外, 根据自己喜好来选择其中的一个到二个选修模块, 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努力向自己所选模块方向发展, 把自己所选模块课程学精、学透, 达到所选模块的目标要求, 促进学生向一专多能方向发展。如《网页及网站建设模块》的课程设计, 其中必修课程: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 (Dreamweaver) 、多媒体技术 (FLASH、Authware) 、图形图像处理 (Photoshop、Coredraw、Firework) ;自修提高课程:HTML语言、Asp动态网页设计。达标要求:掌握网页设计技术的理论和实践, 并能完成一个完整的网站前台页面研发项目和后台管理。

4.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紧跟计算机发展的步伐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并不是指追赶各类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 而是追赶那些已经在社会经济各层面得到广泛应用, 或者很有潜力、即将在社会各层面得到广泛应用的新的信息技术。只有这样, 我们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才能适应这个领域的飞速发展。目前, 应在计算机基础教育教材中及时介绍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方面有广泛应用的各类软件, 并及时开设各专业应用软件课程。

5.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学习兴趣的培养非常重要, 尤其是学习计算机课程, 如果我们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加以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训练, 以后只需稍加指导, 学生就会乐在其中地完成后续学习任务, 达到学习目标。

(1) 趣味教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习的内部动力。教学实践表明, 通过趣味教学, 能充分发挥学生潜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上机热情。

例如, 在指法训练中, 我们利用指法学习软件, 通过软件中测试字母或单词速度、正确率等指标, 使学生明白自己掌握指法的熟练程度, 从而促使他们认真、规范地学习, 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使学生带着实际问题, 从模块整体知识考虑, 将问题用模块的局部知识逐层分解处理, 通过一个综合例子来引出多个知识点, 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实例, 以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 在网页制作课上, 要求学生自己做一个小网页;在3D教学中, 让学生按照老师的例子自己做一个小动画。

(3) 启发式教学:

如在讲授PowerPoint2000时, 可以事先设计好一个模板、动画及声音优美、符合学生欣赏的演示文稿, 上课时演示给学生看, 让学生自己思考如何编辑。可以把学生自己日常的照片配上音乐与背景做成幻灯片。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好处在于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吸引学生听课时的注意力。

四、结束语

21世纪, 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也面临着发展和创新的机遇。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我们去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需要我们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 在研究中创新, 在创新中发展, 走出一条适合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新路子, 把握住社会发展的需求、时代的需求和职业岗位对高素质劳动者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要求, 力求达到两者的和谐统一, 从而培养高素质的符合新时代发展的人才。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 社会的信息化对毕业生的信息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也不断提升, 这就对职业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更新教学理念、改革考试方法、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水平。

计算机教学与道德教育 篇11

【关键词】CDIO;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它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Project Based Education and Learning)理念的集中体现。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如果能借鉴该理念,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近两年来,我院计算机基础课程组教师一直在探索将联结理论与实践的CDIO教育理念运用到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从根本上提高高职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近两年的改革与实践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明显增强,教学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本文就我院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做一个总结。

1.教学环境的改进

原先许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都采用大班化的教学方式,这样做虽然能降低学校的教育成本,但教学效果往往大打折扣。基于CDIO模式的教学最好采用小班化教学,教学地点应选择在机房,最好是能进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带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的机房。

2.教学内容的改革

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改造。因为企业专家更清楚学生应该学什么,所以,教学内容的改革首先应该组建有来自生产、管理一线企业专家参与的课程建设小组,负责课程的开发和建设。教师应深入一线,进行专业调研,加强专业岗位分析,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实行有区别的教学。如文秘专业的学生,在基本能力的基础上,应侧重EXCEL电子表格的数据分析处理等。

3.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教材的改编

在CDIO理念指导下,我院采用一种全新的“做中学”教学模式。其课堂教学流程为:教师下达任务—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班级讨论—教师点评与总结。教学方法主要采取项目化教学,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点拨为辅。上课时,教师设计好教学内容、安排好学习进度,把主要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学习和讨论,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主角。

这种“做中学”的教学模式,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课时,教师主要是作为管理者和组织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大量精力则用在备课上,对每个项目的设计都要结合课程内容、学生所学专业、办公自动化的新方向和课程学时制定出难度适宜、功能全面的课程项目设计,把知识点和操作技巧融入到项目当中。

这种模式实施一段时间后,为了更好地开展项目化教学,我院专门组织了一批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的一线骨干教师编写了一套计算机基础应用教程,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各个模块,精选出多个项目,把知识点和操作技巧融入到项目当中。我们的做法是对这些小项目实行菜单式管理,各专业主任和任课教师根据学生所在专业的技能要求选择相应的项目进行教学。

下面以Excel模块为例做具体说明。对Excel模块,我们分别从企业、学校和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精选了10个项目,如表1所示,每个项目后面还安排了多个拓展项目。将Excel的分类汇总、图表、数据透视表、数据透视图、模拟运算等实用功能融入到项目当中。各专业主任和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所在专业的要求选择相应的项目进行教学。例如,师范专业学生可重点学习项目5—7,企业管理类专业学生可重点学习项目1—3等等,课外,学生可在剩余项目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自主学习,进一步巩固相关知识点和熟练操作技能。

实践表明,采用这种项目化教学方式,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極性,提高高职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与能力,从而大幅度地提高他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例如,我校初教092班,计算机基础课安排了72个课时的项目化教学后,参加浙江省高校计算机应用能力二级AOA考试,通过率达到100%,优秀率达到57.68%。

4.分组学习的实现

前面已经提到,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项目与专业课项目不同,项目都比较小,其中的每项技能都要求每个学生熟练掌握,所以一般的项目,我们都要求每个同学独立完成整个项目。但每个小组可以安排多个同类型的项目,各小组成员完成一个,完成后小组内部开展交流讨论,并进行修改完善,然后选取最优作品参加班级评比,最后各小组选派的作品进行答辩评比,选出最优秀的作品。

5.课堂教学的延伸

(1)搭建沟通平台

为了学生能随时随地学习本课程知识,我院开发了《计算机基础》网络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教学辅导、网上自学、网上师生交流、网上作业、网上测试以及质量评估等多种实时和非实时的教学辅导服务。借助该平台老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进度。

(2)创建QQ讨论群,成立兴趣小组

创建QQ讨论群,利用网络营造不间断的学习答疑氛围。组织学有余力的学生成立兴趣小组,关注学科新技术的发展动态,培养学生研究性和创新性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Crawley E,Malmqvist J,Ostlund S,Doris Brodeur(2007).Rethink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The CDIO Approach.Springer,2007.

[2]查建中.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

计算机教学与道德教育 篇12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中, 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教学体系设计、教学内容设计在近些年来发展迅速, 专家也指出[2]:计算思维包含的内容不是一门课程所能承担的。计算思维教学需要贯穿在所有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 培养计算思维能力需要有一系列的计算机应用课程作支撑和拓展, 如数据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等课程。这些课程引导学生应用计算思维解决各种专业的问题。各高校普遍根据教指委等相关文件及指导精神采用了“1+X” (大学计算机基础+X门应用课程) 的课程体系, 硬件 (设备、保障) 、软件 (教师、环境) 较好的高校甚至采用了“2+X” (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X门应用课程) 的课程体系。计算机基础教学已经规范化和科学化, 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专家还指出[1]:以计算思维培养为主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已成为和数学、物理、外语一样的通识类基础课程。然而同样也有“基础-学时-内容”的矛盾, 破解这样的矛盾从两个方面:一是从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方面, 寻求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的最小集合;二是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方面, 利用MOOC等先进的教学手段。本文主要从职业高等教育一线教师的实践角度来论述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的坚持与实践, 以达到教学效率的共同目标。

结合文献学习与实践, 我理解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计算思维培养, 是对大学生特别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进行培养的教学设计指导思想和精神的一种具体描述和抽象总结, 是对一线教学执行教师的一条指导主线、设计主线, 也是教师在每个具体教学知识点和每个具体案例教学中一以贯之的概要控制和基本法则之一。

二、职业高等教育中计算机基础教学

职业高等教育中的计算机教学基本也分为专业计算机教学与非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 以我院为例, 属于后一类型, 主要针对全院所有非计算机专业的高职学生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根据学院的软硬件实际情况该课程分为两个学期进行教学, 周学时2学时, 一名教师承担6~8个班教学, 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情况作为质量考核权重指标之一。

特定阶层教学对象分析 (以近两年我的教学班为例) :我院招生对象主要为四川中西部学生, 一年级学生个人电脑拥有率只有8%左右, 在周学时只有2学时的情况下, 知识的遗忘率较高;开课学情调查显示50%左右学生对电脑基本没有基础。多数专业目前只有一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同时还有一定的量化考核指标, 学时紧、内容多、教学任务重。同时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与需要不断细化和提高, 所以对一线教学执行的难度进一步增加, 这更加要求一线教师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要有扎实全面的专业功底、高效的教学艺术以及坚持的专业教学情怀。

大学计算机教育专家指出一门课程很难培养学生的专业计算思维, 那么在职业高等教育中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有没有计算思维?我认为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特别是从职业教育的教师这一角度来看, 因为具备较为规范的专业计算思维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方法和保障。计算思维在职业高等教育中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具体更多表现为计算机操作与应用中的科学思维、规范性思维、程序化思维、结构化思维、数字化思维等。

三、《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计算思维的坚持与实践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并不是把“计算思维”作为一个教学理论知识点在教学课堂上讨论, 而是让这一专业思想理论根植于头脑中, 在进行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学指导精神之一自觉贯彻执行。以下例举几个《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知识点 (块) , 阐述计算思维在教学执行中的具体表象以及相应的教学思考。

表1中知识点 (块) 1.1, 快速的常规讲解以外, 还要传递给学生一个信息, 计算机的“计算”不仅不是“算计”, 反而是一个严格、严谨执行程序和命令的工具和朋友;关于课程评分标准, 我在每个教学班的第一节课一定会郑重告诉同学们:“没有任何因素可以影响我对每一个同学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与评分!”。传递科学、严谨、规范、平等的计算思维, 同时也尽量避免了教学活动中学生对来自教师这一角度引起的影响。

表1中知识点 (块) 1.2, 二进制这一知识点, 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出现率并不高, 但一定要快速让学生掌握手工与计算器两种二进制计算方法。同时让学生明白数学世界中的十进制是约定俗成, 但理论上来说, 任意进制都是成立的。在教学实践中实时问题调查, 70%左右的一年级学生不知道还有其它进制, 也就是说许多学生对世界的数学思维角度非常有限, 同时在许多专业的专业教学计划内容中, 只有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中才有这一进制知识点。同时二进制这一知识点也是数字化的基础, 比如容量单位、ASCⅡ码、汉字编码及应用原理。对多数学生而言, 认识这个世界的数字化从学习进制相关知识开始。

表1中的知识点 (块) 1.3, office的应用教学在各种视频中可以做到细致和直观, 但教与学的过程中高效率的总结不多, 比如对Word文件的结构化控制功能, 应对学生加以强调, 要上升到结构化作文的高度来认识和学习Word文件的结构化控制功能。Power Point中的母板及版式应用也可从结构化这一角度来总结。这样做学习者更容易融会贯通, 记忆长久。

表1中的知识点 (块) 1.4, Excel函数是课程教学重点, 也是难点, 特别是相对引用与绝对引用。在多用实用型案例的基础上, 应该注意培养学习者规范的函数编辑习惯。许多计算机一线教师都有过这样的感叹:如果学习者学习过哪怕一门计算机编程语言, 再学习Excel函数, 就会感觉非常容易了, 至少从理解上熟悉度较高, 教师讲解力度不大。在教学实践中, 坚持让学习者按近似于写程序的要求进行, 例如if () 函数的编辑, 要求输入括号一定要将对应的后括号输入完整, 再调整光标焦点输入参数;还有对函数的参数认识, 在计算机程序语言中学习者应快速理解变量与传统数学中的变量有很大的不同, 计算机程序中的变量是一个地址, 内容会实时变化, 而传统数学中的变量相对固定;但要让没有程序语言基础的学习者马上理解不容易, 讲解中就用比喻的办法进行形象化, 比喻化的讲解再结合具体案例练习对学习者快速理解相对和绝对引用效果良好。其它还有看函数帮助的习惯和方法等。这些方法和实践既是一种规范培养, 也是一种思维的培养和要求, 因为职业技能的训练中规范与正确思维往往是岗位工作效率的保障与体现。

规范化思维的培养其实贯穿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这一点在职业教育中更加重要, 培养现代职业人的规范化意识和思维是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和目标之一。比如教学实践中, 我对作业的命名一般格式为“学号_姓名_项目名.扩展名”, 对于哪怕是错了一个符号的命名, 学生会发现我很“生气”, 就会问为什么?我的思考和回答是:“第一, 数字在前面, 排序的效率;第二, 快速切换输入‘_’训练了标准的键盘操作与规范;第三, 在计算机的程序代码中‘_’是自身功能较少的符号之一;第四, 在面对未来工作、生活中无数的数码设置, 你们可以尝试使用一个特殊符号比如‘_’连接两个或三个自己熟悉的字符串, 这是密码学中一个简单的应用。”所以无数这样的细节坚持, 就是我所理解的计算思维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表象。

四、综述与思考

在职业教育的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中, 计算思维的培养对学生而言可能是一个较高的要求和境界, 只是特点更加具体化, 特别对教师来说, 应该从高度和广度提高认识, 备课、教学都要以计算思维为代表的专业素养、专业规范来要求自己, 从而达到对教学对象更为专业的规范与长远的影响。同时在当今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 “翻转课堂”、MOOC、网络课堂等技术及手段不断普及的背景下, 是不是一线的面对面课堂教学就没有用武之地了?我的实践, 把视频放在教学班的QQ群, 在上课前作抽查, 结果并不理想, 只有5%到~10%的同学做了学习, 且学习效果并不好, 当然可能还有设备、意识、习惯等因素, 所以我认为一线的面对面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依然会长期存在, 全面、高效的实时讲解与答疑也是新技术及新手段不能完全替代高素质一线教师的地方。所以作为职业高等教育计算机基础教学一线的教师在一定条件支持下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计算思维及素养, 同时结合新技术和新手段进行教学, 才应该是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发展内涵与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战德臣王浩面向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14 (07)

上一篇:瓦当艺术结合现代艺术下一篇:能力主导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