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与计算机技术

2024-08-02

课堂教学与计算机技术(精选12篇)

课堂教学与计算机技术 篇1

由于学校只顾理论教学, 忽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使得学生日后毕业不能适应激烈的竞争, 不能服务与社会, 实现自身的价值。面对这种状况, 国家相关部门提出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研究, 改变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不乐观的状况。

一、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的内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研究是在教育部高教司“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支持下完成的。相关专家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之上, 明确指出目前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与现实需求差距过大, 因此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分为“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信息技术”这四个主要的专业方向, 加大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1], 同时也从课程实验、设计、实习、毕业等环节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简单的描述。

二、推行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的重要性

2.1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增加就业砝码

目前大多数院校培养出的人才, 都是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 实际动手造作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可以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的出台刚好为这种状况的解决提供了方向上的指导, 在实践教学体系中, 明确指出要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将学生培养成理论与实际同时发展的全方位人才, 适应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 符合社会发展潮流。

2.2帮助学生树立系统观, 培养学生的系统观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系统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这里的系统能力主要是指计算机系统的认识、分析、开发与应用这三大基本能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的提出, 能够有效的促进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 帮助学生树立全面的系统观, 从不同的角度对计算机知识进行分析, 用全面的观点进行学习, 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

无论是在哪个行业, 创新永远是各行各行保持生机与活力的关键所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的出台, 不单单的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也培养了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 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为日后学生进行技术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能力、思维能力和此能力承受能力。

三、如何推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的实施

3.1树立正确的环节培养目标

由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多需要的基础知识多, 学科构成复杂, 所以计算机专业的实践环节并不是完整的整体, 而是由不同的分支组成的, 每个分支也具有自身不同的特点[3]。在进行实践教学体系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 从培养创新意识、操作能力、学习兴趣等不同方面挑选重点进行教学, 同时也不能忽视教学过程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将部分教学建立于系统教学之上, 实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行为人, 师资力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 一些教师由于自身的思想束缚, 不能够及时接纳和吸收先进的教学知识和教学理念, 教导出来的学生不能够良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推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进行, 必须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引进优秀的教师资源, 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对新思想的接受能力, 促进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教师队伍强大后, 将会推进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二十一世纪人才。

四、结语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的出台, 对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而言就像春天里的第一场雨, 强有力的扭转了计算机专业教学的不利现状, 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为日后增加就业砝码, 帮助学生树立整体观念, 提高创新能力都有着积极作用, 相信随着计算机教学体系的不断改革和师资力量的不断壮大,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将会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也越来越迅速, 以至于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已经达到饱和状态, 导致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面临着“就业难”的困境。为了改变这种窘境, 我国相关部门出台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 对下一步的教学提供了方向上的指导, 为我国培养计算机精英提供了制度保障。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

参考文献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 2009 (02) :13~14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0 (05) :45~46

[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计算机教育, 2010 (02) :34~35

课堂教学与计算机技术 篇2

我校在实施语文学科教改过程中,从改革低年级识字教学的方法和手段着手,运用教师和专家合作开发的辅助教学软件,进行了近三年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实验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计算机辅助识字教学的必要性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要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培养识字的能力,提高对汉字的识字的能力,在识字的过程中又要重视写字的指导。如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的过程来进行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的教学,就显得死板单调。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扶不放,学生只记不学,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的主体作用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要掌握汉字,还得死记硬背,反复抄写,且得不到巩固。识字教学的效率低下。陈旧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不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然而,在CAI状态下的识字教学与传统的识字教学过程相比较, 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计算机有其特殊的功能,师生在运行这套CAI

软件时,具有汉字的动态显示功能,笔画的重写功能和重点部分的闪烁提示功能,还有学写字练写字的功能,它替代了教师的全部教学功能。计算机和其他电教媒体的综合应用,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不足。学生面对计算机实现双向交互式学习,通过操作演练达到理解、巩固知识的目的,这样,学生占据了CAI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地位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由于现代教学媒体的介入和CAI的实验研究,

促使教师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变革,教师的识字教学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结构,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这对于语文教学改革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和极大的推动。

二、计算机辅助识字教学的可行性

计算机辅助识字教学的实施,必须要求师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操作方法和软件的使用。我校教师中25% 的教师已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学生也通过计算机学科的学习,初步学会了简单操作。这些条件的成熟为CAI教学打下了基础。

从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来看,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对长时间的枯燥乏味的识字教学缺乏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先导,它作为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在认知过程中,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在计算机屏幕上看到汉字笔画、部首的动态显示、闪烁、重写等形象实体,并能通过键盘操作,显示出所写的字,就会产生饶有兴趣的感受,他们的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思维就会活跃,记忆也就深刻。他们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求知欲也就大大激发出来。

由于CAI识字教学软件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教师的演示讲解和学生的操作演练,促使学生眼、耳、口、手、脑多种感官的综合利用,他们边听、边看、边动手、边思考记忆,对汉字的识记能力和书写能力都有极大的提高。

从现代教学理论观点来看,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起主导作用,来教会学生独立获取知识。CAI 识字教学,有利于计算机的特殊功能,加以突破,使整个教学过程做到有“扶”有“放”,“扶”是为了“放”。学生通过计算机演练,自己学会识记的方法,学会正确规范的书写,独立掌握汉字,达到自学的目的`,避免了重复抄写,减轻了学生过重负担。教师的课堂教学容量增大,节省了教学时间。

三、计算机辅助识字教学实验过程

CAI识字教学的实验研究,我们是分三步进行的:

其一、设计编制的软件。开展CAI实验,建立计算机房后,

必须考虑硬件保障对软件支持的依赖。开发教学软件仅仅依靠校内的力量是不够的,于是我们与两位专家合作开发义务制语文教材一至四册的识字教学软件。语文教师承担软件设计要求(稿本),专家负责软件的编制,使软件符合教学要求。

其二、软件的试用、鉴定。在近两年的试用中,学校领导和专家亲自听课、评课,发现软件的缺陷。教师在实际使用中提出修改完善的意见。经过多次的修改,使软件基本符合教育目标要求、教育认知学、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和使用操作的简单性。

其三、制定实验方案,开展实验研究。我校是省是教示范学校,十多年来坚持开展多种媒体的电化教育,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从九四年九月起,我们选择了一年级(3)班进行题为“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提高识字教学效益”的CAI实验研究。实验的预定目标是:利用《汉字笔顺、笔画和汉字结构教学》四套软件,进行计算机辅助识字教学,结合多种是教媒体的结合运用,有利于教师创设学字的语言环境,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提高自学能力。使学生牢固掌握汉字识记的基本规律和书写规则。

此项实验采用对比法,时间为两年。选用义务教材四册中的1150个生字为实验内容,通过四阶段的实验进行四项测试:a.汉字笔顺、笔画、偏旁部首的识记能力。b.多笔画难书写的重难点汉字的掌握情况。c.独立识记、自学汉字的能力提高。d.汉字书写规范程序。

四、计算机辅助识字教学的效益分析

我校计算机辅助识字教学实验已进入第三阶段,从教学实效和初步测试分析,以有下几方面的优势。

1、学习环境和教学模式的根本改变。CAI

识字教学是在微机室进行,学生的学习环境起了变化,外部环境促使学生学习的兴趣的提高,有了兴趣,学生注意力才集中,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得到发挥。传统教学,教师只重视教学目标分析和学习者特征,但辅助教学还能很好地体现师生之间、人机之间的交互作用。我们根据制定的教学原则,要求教、学、助有结合,教为学服务,教又借助计算机的辅助作用(演示),达到有效服务,这样课堂教学的模式根本上起了变化,动静搭配合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互相协调。教师不是直接灌输知识,而是依靠良好的学习环境的理想交互作用,促使识字效率的提高。

2、现代教学技术的优势,弥补了一般直观教学的不足。由于计算机的特定功能,它给识字教学的直观性方面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先进的直观教学,使教师实现了图像、文字和语言的互补,又提高了学生感知、认知、确知和反馈的程度。计算机所显示出的每个汉字的一笔一画,笔顺规律,笔画数,每一笔,每一字的书写方法、位置都是动态的,且有提示、重写等特点,因此直观性更强。教师利用直观材料,指导学生有目的地定向、定位观察,使学生充分地感知所学的每一个汉字。学生通过操作,再现汉字整体形象和部分笔画、部首的形象,确认已知、巩固学字成果,反馈学习效果,确立正确的感知。因此现代直观教学是对传统识字直观教学和其他电教的直观教学的继承和发展。当然,它的识字和教学效率是明显的。

3、增加教学容量,加快教学节奏,突破重难点。教学模式的改变,直观手段的更新,学生兴趣的激发,自学能力的提高,使每节课的教学进程随之加快,平均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比一般的教学进程增加了30%

到40%。有些教材共有十多个生字,一般的教学方法很难教完, 但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学生一节课便可识记全部的生字,既不增加负担,巩固率也较高。识字教学的重难点,主要是某些基本笔画、某些字的笔顺及特殊的偏旁部首。由于软件的明显特点是笔顺笔画写错,屏幕就不显示这个字,这就保证学后认识和书写的正确性。对难写难记的笔画,通过反复闪烁,可引起学生注意和重视。有些基本笔画,如“ @@@@@@”看上去是由几笔组成,但学生操作时,只需击一次键,就显示出来,学生就领悟了是一笔写成的。对于有些字作为部首偏旁时,需改变某一笔画,这也是教学的重难点,计算机可闪烁提示、重写,提醒学生注意变化。总之,突破识字教学重难点的力度都比较方法和手段强得多。从第二册教材中的部分生字的笔顺笔画识记测试中看出,笔画正确率实验班为96.7%,对照班为88.4%;笔顺的正确率,实验班为94.3%,对照班为73.5%;多笔画难书写的字测试结果是实验正确率为99.5%,对照班为96.16%; 独立识字的汉字,实验班正确率为99.5%,对照班为94.5%,这说明CAI识字教学的效益是明显的。另外从学生书写的规范上看,实验班学生都胜过对照班的学生。

五、计算机辅助识字教学系统需要探讨的问题

CAI识字教学在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识字教学效益方面是无可非议的。然而,我们感到CAI毕竟是辅助,它不是教学的全过程.它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缺陷和不足。一是多种感官的刺激力还不大。屏幕显示单一的汉字动态,缺少相应的图像,学生对字义的理解仅能依靠教师的语言表达或其他媒体的运用,缺乏生动形象性;中外缺少拼音的读音,视觉和听觉的感知信息相应不够强。二是传输信息量小,配合汉字的语言环境、图像、活动画面信息量小。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也十分注意CAI与传统教学的结合,比较突出教师主动的语言、并配合一些图片、投影片的演示,以加强感知的信息。

随着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出现,我们也设想,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把此套软件改编成多媒体的智能型教学系统,以提高识字教学的整体效益。

课堂教学与计算机技术 篇3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整合机制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3) 06-0000-02

随着科学技术的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成为主流,也发挥了很大的价值,带动了课堂教学、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变革和发展,如何落实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高效整合需要我们深入研究。

1计算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重要价值

信息技术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引发了课堂教学的革命,对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信息技术能为课堂教学创建生动有趣形象的课堂教学场景,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学习的认知程度。信息技术的视频、图像、声音等独特优势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跨越式发展的助推力,借助信息技术更有利于课堂教学知识的重构和升华。第二,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堂教学资源。尤其是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信息技术对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提供大量的补充材料来源。师生可以通过非常简单的方式获取大量课程的补充材料,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实现了对课程资源的时空突破。有一份关于教师对信息技术在课堂中应用的调查研究报告,调查结果说明了当前教师对待信息技术的积极态度,结果如下表。

应用状况课堂中喜欢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应用的满意度增强了自己教学的兴趣信息技术应用的熟练程度

百分比79.8%40.5%57.0%38.4%

第三,信息技术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更加方便和可行。学生们借助信息技术能够自主的获取与课堂学习相关的知识内容,能够解决自己的学习困惑。信息技术的传播特性还实现了学生随时随地了解课程知识、学习课程知识的实践价值。另外,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还有利于实施情境化教学策略。可以借助虚拟的多媒体模型,把抽象的学习内容变得更加形象、生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计算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机制

2.1坚持尊重学生认知规律的原则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须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尊重教育规律的同时更要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时更要坚持尊重学生认识规律的基本原则。首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之前,要明确学生学习的基本需求,掌握学生的基本认知规律,在此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便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在有关教学软件的制作时,要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的独特功能,尽力把课堂中抽象的教学知识形象化,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知识传递的实际效果。此外,还要从学生认知规律出发,利用信息技术创造学生动手操作的模拟环境,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课堂教学中的相关知识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中,也要实现自己的愉悦学习。

2.2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质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高效整合,教师的信息技术素质是其中的关键因素。掌握信息技术的整合方法,学会相关多媒体的功能特点,巧妙利用信息技术的独特优势,力图实现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质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教师的教学理念培训,引导教师不断的调整自己的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承担者。引导教师在发挥信息技术优势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实际需求的关注和回应。二是重点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培训,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调动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动力和兴趣,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同时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重要价值。

2.3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和特点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高效整合,基本要求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和特点,利用好信息技术的各种功能,结合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需求灵活运用。在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功能的过程中,要综合运用视频、声音、图像等形式,打造适合各个学科的个性化信息技术课程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时候要通盘考虑,一是根据本学科的教学任务,认真研究教材,找出适合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教学点、知识点,或者应用到那个教学环节等。二是要全面掌握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各种功能,了解其特长优势。三是要善于把握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时机,不同的教学内容就会有不同的教学环节,因此最佳的教学时机也不尽相同,需要老师们认真准备。

3计算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需要注意的问题

3.1努力营造自由和谐的课堂环境

在推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过程中,课堂教学环境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价值体现。首先要注重推动学生间的小组合作学习。在信息技术支持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构建良好的课堂环境,同时要创造课堂的文化渲染,营造师生间良好的沟通和协商氛围,保持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纪律,引导学生加强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此外,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有关问题情境中,应注意所设计的问题应该能与学生达成有效的课堂交流与沟通。

3.2网络交互中获取反映真实知识面的信息

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交流空间,在这个空间中的语言交流不受约束,更能反映社会的真实问题,更加贴近现实生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明确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我们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网络交互特性,引导学校师生对相关教学难点问题、课堂改革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交流,为提高课堂教学成效、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奠定很好的基础。学校可以在校园网站中开设学生的BBS,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以匿名的方式登录版块,发表自己的想法及问题。

3.3实现传统教学优势与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结合

在引入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传统课堂教学方法的重要价值,力图实现传统学科教学的优势与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完美结合。尽管传统教学形式比较单一,但是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也积累了很多有价值的教学经验,有很多内容是经久不衰的。所以,在推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过程中,要兼顾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各自优势,抓住两者的可取之处。为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让传统教学手段和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手段为教学添。

参考文献:

[1]李相义.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之道[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7.

[2]蒋志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探索[J].新课程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7.

[3]向存端.“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4,2.

虚拟现实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教学 篇4

●虚拟现实技术概述

虚拟现实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 并通过多种专用设备使用户“投入”到该环境中, 实现用户与该环境直接进行自然交互的技术。它是一种高逼真度地模拟人在自然环境中视觉、听觉、动感等行为的人机界面技术。这种模拟给用户提供了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 为用户提供最佳的人机通信方式。

综观众多学者的研究, 一般认为虚拟现实有三个特征: (1) 交互性。指用户对虚拟环境中对象的可操作程度和从虚拟环境中得到反馈的自然程度 (包括实时性) 。主要借助于各种专用设备 (如头盔显示器、数据手套等) 产生, 从而使用户以自然方式如手势、体势、语言等技能, 如同在真实世界中一样操作虚拟环境中的对象。 (2) 沉浸性。又称临场感, 是指用户感到作为主角存在于虚拟环境中的真实程度。 (3) 构想性, 指用户在虚拟世界中根据所获取的多种信息和自身在系统中的行为, 通过逻辑判断、推理和联想等思维过程, 随着系统的运行状态变化而对其未来进展进行想象的能力。对适当的应用对象加上虚拟现实的创意和想象力, 可以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减轻劳动强度、提高产品开发质量。

这些特征决定了其在教育领域的独特优势。沉浸性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调动学习者。全部感觉器官, 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交互性使得用户能以接近自然的习惯, 用常规的输入输出设备对虚拟环境中的物体或场景进行操作和得到反馈, 更为高级的交互则是运用头盔数据手套等高级虚拟现实设备进行;构想性则是从定性和定量综合集成的环境中得到感性和理性的认识, 从而产生认识上的飞跃。

●虚拟现实技术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计算机硬件和网络硬件课程要求培养学习者对计算机硬件设备和网络硬件设备的认识、对各部件功能和特征的理解能力以及动手组建计算机设备及网络搭建的实践能力, 从实践、知识、视觉和心理等角度实现技术学习与实践应用的有机融合。而目前计算机硬件和网络知识教育主要是以教师列举单个实物为主线, 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辅以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学以及有限的学生实践, 来实现计算机网络理论与组网技术的传播。其中多媒体教学软件只是用来展示现有的网络组建模式和已安装完成的计算机实物图片, 或演示设备的使用, 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学活动发展的新要求。因此, 如何使学生在计算机硬件、网络硬件组建的课程学习中获得更多的动手机会, 需要通过教学手段的改革来满足学习者对相关技术的学习需要。虚拟现实技术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理想的教学手段, 目前在国外已被广泛应用在军事教学、体育训练、医学实习和一些学校的实际教学中。虚拟现实技术辅助教学作为一种较好的教学手段同样可以引入到计算机硬件, 网络技术的教学过程中, 利用虚拟现实建模语言VRML构建三维场景, 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以随机控制场景的角度、景别;可以随意移动场景内计算机硬件及网络硬件各部件的实物, 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亲手组装一台计算机设备, 或把已有的网络部件按照不同的需求组建成不同规模的计算机网络。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 使计算机硬件和网络的教学有了更好、更完善的发展机会。

●虚拟现实技术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虚拟现实对教育领域的全方位渗透, 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思维习惯和对传统学习环境的概念, 逐渐走向由虚拟教师、虚拟学习伙伴、虚拟实验、虚拟图书馆、虚拟辅导、虚拟测验等构成的虚拟学习环境。应用虚拟现实中三维实时渲染技术开发的教育软件系统, 能够营造逼真直观的学习环境, 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让学习者沉浸在虚拟世界里对学习目标进行实时观察、交互、参与、实验漫游等操作, 给予学习者充分的体验和想象空间, 学习者由传统学习环境的观察者转变为参与者, 学习时具有控制权和主动权。另外, 虚拟现实系统多维度呈现信息, 如用图形、图片、动画等方式说明问题, 学习者学习时能够同时调动视觉、听觉等多感官的参与, 对学习者全身心投入到学习过程起到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桌面虚拟的三维学习环境的设计容易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环境, 调动学生的参与性, 能通过设计灵活多样的交互方式, 采用探索法、发现法等要求学习者主动参与同虚拟对象的互动以完成学习任务, 提高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创设有意义的情境, 可以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 提高其观察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够使学习的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统一起来, 促进学习者智商和情商的协调发展。

课堂教学与计算机技术 篇5

一、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二、课程编码:

三、学时与学分:(32+16学时/ 学分)

四、先修课程:无

五、课程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数据通信与广域网技术、局域网技术、网络互连技术等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理论。

2. 通过学习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以及上机实验,使学生掌握因特网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WEB网站的构建、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Javascript网络编程语言等计算机网络应用知识。

3. 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安全、网络管理以及网络系统集成技术等知识。

六、适用学科专业

机械学院、能源学院、材料学院、交通学院。

七、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 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2 学时)

计算机网络产生与发展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与特征 计算机网络分类 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 计算机网络结构与组成

 数据通信技术基础(4学时)

数据通信概念 数据通信方式

传输介质得类型与特点 数据编码方式 多路复用技术 数据交换方式 差错控制方法

 网络体系结构(4学时)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基本概念

分层结构设计基本思想

ISO/OSI参考模型

TCP/IP参考模型

OSI模型与TCP/IP参考模型比较

 局域网及广域网技术基础(6学时)

计算机局域网概述 局域网拓扑结构和类型 IEEE802模型与标准

局域网参考模型

局域网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局域网传输设备与组网技术 高速局域网技术 交换局域网技术 无线局域网技术 虚拟局域网技术

广域网基本原理与技术

局域网的设计与互连(2 学时)网络设计

网络互连与实现技术

网络互联与网络接入

(2 学时)

网络互联概述

计算机与传输介质的接入设备 局域网与局域网互联

局域网与广域网互联

广域网与广域网互联

接入技术概述

拨号接入

ADSL技术 DDN技术

网络安全技术(2 学时)

 网络安全基本概念 数据加密与数据隐藏技术 认证与鉴别技术 防火墙技术

 Internet原理与技术(4 学时)

Internet的形成、发展和作用 IP相关技术 DNS系统

Internet常见应用协议及服务  基本网络开发应用技术(6学时)

HTML语言基本概念

HTML编写网页

常用Web页面设计软件

JavaScript语言基本概念

JavaScript编写动态网页

 实验一 计算机局域网构建(4学时) 实验二 WWW、FTP服务器配置(4学时) 实验三 HTML编写网页(4学时) 实验四 JavaScript编写动态网页(4学时)

八、教材及参考书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 乔正红、葛武滇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九、考核方式

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多媒体技术 篇6

摘 要: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数字化的网络世界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兴起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已经给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教育技术和教师的职能与素质带来了新的变革与发展。为能更好地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教学与教研,更好地指导笔者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本文主要介绍了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多媒体技术二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多媒体课件;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329-01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让计算机深入千家万户,让计算机走进各行各业,教育领域也不例外,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促进教育的良性发展,也正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课堂+书本已经落后了,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需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技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多媒体课件具备传统教具不能代替的独特作用,它能够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信息融为一体,让教学内容更生动,更直观,更明白,更易懂,能够构建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让学生的各个感官同时接受到教学信息,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一、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的作用

目前,多媒体技术已被很多企业和事业单位用来制作学校、企业和公司的简介和指南,还有些公司、商店用多媒体技术开展业务服务、商品介绍、房地产介绍、导游、旅游景点介绍以及商品咨询和订购系统。现在正在开展多媒体通讯、视频会议以及多媒体电子邮件。但是多媒体应用开展最普遍、效果最好的领域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现在,世界上已有不少专业厂商,设计制造了适合各种层次教育需要的多媒体教学软件。

1、多媒体技术将增强CAI系统终端的交互性

课程改革中,在教学中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够更加深化改革的效果。计算机辅助教学一个新兴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应用,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但是,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影响,其在教学中的推广和应用不能发挥到极致,主要体现在CAI课件教学时,交互性还较弱,输入、输出技术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以满足教学的需求。目前CAI系统多是微型机系统,教学终端主要是键盘显示终端,其交互手段极为单一,教学中应用没有到极致,使用也不方便。此外,当前CAI软件主要是通过键盘打字输入,通过磁盘和磁带以及图形板输入,这些都是通过第三平台进行的,而不能通过人们声音直接输入输出,人与CAI之间的交互还得通过第三介质进行,在教学中的效果就大打折扣。

如果,在教学中能够应用多媒体技术,就可以在CAI系统中让文字、图形、图像以及动画交互进行,相互传递,从而改变传统CAI的交互模式,有利于实现和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型CAI系统,提高CAI系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

2、多媒体技术将提高CAI软件的制作速度和质量

多媒体编辑软件能够给用户提供一个很好的编辑交互环境,它们对声音、图形、图像的编辑处理能力很强,使我们在编写课件时易于对声音、图形、图像等进行编辑和效果处理,从而编写出交互性强、声文图并茂、形象生动、教学能力强和使用效果好的CAI课件;由于上述软件具有的面向对象、面向目标等特点,使用户的编程和操作非常灵活方便,为提高编写CAI课件的速度提供便利条件,并能根据教学的实际效果对课件再进行动态组织和修改;同时上述软件提供了图形流程图模式建立应用程序的功能,给非程序员的使用带来方便,从而使非程序员的专业任课教师易于自己编写 CAI课件,减轻教师编写课件的工作量;另外,把编辑软件的联想和链接功能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将使我们易于设计出人工智能CAI课件和教学专家系统等高层次教学软件,从而为提高CAI的质量和实现教学目标作出贡献。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需要多媒体技术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开拓出的应用项目,是将计算机作为教学媒体来开展教学活动。由于计算机特殊的优势,它能够让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教学活动更加主动灵活,更能促进人机交互,师生互动,还能够及时反馈教学信息,了解教学情况,更能体现教学的新颖性和个性化。能够在教学中很好地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能够在了解学生自己能力水平,曾经学习的情况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还能够根据教学信息的反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由此有针对性地开展个别指导,这些多媒体特殊的优势,是教学中其它手段无法比拟的。但仅仅是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还不够,还需要配合其它如电视、录音机和录像媒体开展辅助教学,从而让教学效果更佳,教学效率更高。

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功能众多,也非常强大。不仅具备超强记忆功能,高速运算能力,强大的逻辑判断能力和自动运行能力,更可以把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视频图像等整合在一起,实现“1+1>2”的效果,调动人们众多的感受器官,提升传播效率,提高教学效率;同时,由于多媒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现在的教学中,更采用了图形交互界面,窗口交互操作,特别是WIN8系统的推出,触摸屏技术让人机交互能力进一步提升,教学中不再仅仅依靠鼠标键盘,用手指也可以实现交互了。

在人类的教育历史上,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产生与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是一次巨大的进步和变革,它的出现以及在教学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传统教育模式的变革,教育方法的改变和教学手段的更新,更加快速地推动了现代教育进程的前进。其在教学中活动中的实际应用,增强了教学的效果,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喜爱,体现出自身独特的强大生命力和特殊优越性。在今后的教学中,计算机将进一步推动教育教学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也将进一步成为教学中的主要手段和方法,为教育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与计算机技术 篇7

1 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的现状

1.1 专业知识的个体差异

目前, 在我国高校选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在计算机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存在着很明显的差异。由于高校是个大平台, 学生有的来自城市, 有的来自乡村, 很多乡村的学生因为教学条件的限制, 对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掌握量十分有限, 在学习过程中, 难免会比较, 产生自卑和畏惧的心理。这种心理一旦产生, 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即使课下再努力地去学习, 还是会产生差距。计算机专业知识基础在同一课堂中, 却有着不同知识水平的人群, 这就提高了计算机软件与技术专业教学的难度和教学要求。

1.2 教学内容不适应人才需求

目前, 我国的很多高校虽然为了适应社会需要, 开展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门专业并且招收了很多学子。但是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教学过程中, 却把重点几乎全部放在了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之上, 这就与社会上的企事业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相背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虽然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但是专业技能以及实践能力几乎没有得到培养, 一些应用性很强的计算机软件教学课程也就很难进入到计算机软件与技术专业的教学任务之中。长此以往, 必然会使因学生因得不到实践培训, 而产生对计算机软件与技术专业课程的反感, 打击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的积极性, 从而会进一步影响学生以后的工作生涯。

1.3 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 高校内很多计算机学院教学的教师多数属教学型教师。所谓“教学形”即教师中普遍存在着理论知识远远强于实践知识的教师。他们的实践能力一般来说都比较差, 而且他们的科研水平也不是很高。我国高校缺乏高水平计算机软件与技术专业的教师的现状, 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计算机软件与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然而对于从事计算机软基于技术专业教学的教师来说, 也不会有过多的精力投入科研及自身的进修。高校计算机软件与技术专业的大部分教师缺乏实践经历,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就成了天方夜谭。

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策略

面对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良好发展前景和高薪岗位, 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学习中来。然而, 随着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增多, 却出现了社会计算机人才短缺的现状, 很多毕业的高校学子找不多工作, 很多大型计算机企业抱怨社会缺乏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究其原因, 主要还是在于高校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面。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培养不够去全面, 所用方式方法也不够恰当, 主要表现在:学生的理论知识很好, 但是生实践创新能力却不高, 学生不能将所学额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工作中去, 工作的质量也不高。这样的“人才”, 根本不适合企业对与职位人才的要求。目前, 计算机软件与技术专业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在目前全国各大高校都有体现, 接下来, 我就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 对目前高校计算机软件与技术专业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和总结, 并提出几项有建设性的提议。

2.1 转变观念

毛主席曾经说过, 要想得到真理, 必须要付诸于实践, 我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也像我们证明了实践的重要性。在计算机软件与技术专业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精神也离不开实践。高校在计算机软件与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添加实践教学是一种对改变计算机专业学生失业现象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也是目前高校计算机软件与技术专业学科改革的必然趋势。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观念, 并将这一理念切实应用到计算机教学过程中, 对于提高高校计算既然专业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会起到推动作用。

2.2 改革考核方式

为了使推动计算机软件与技术专业的改革, 改革考试制度必须贯彻到底。搞笑的考试方式必须由传统考试中的以知识点考核为重点转向以综合能力和素质考核为中心的考试方向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就是考试制度得改革, 治标治本。计算机软件与技术专业作为一门独立的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不应该还沿用之前传统的理论课的考试方式。应该做到针对计算机软件与技术专业这门学科本身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点, 再结合教学课程内容和性质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改革计算机软件与技术专业的考核方式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在实践动手能力的方面的培养, 还可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做出考核, 因而能进一步改善教学方式方法和内容以适应学生的整体水平, 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校在计算机软件与技术专业上的教学质量, 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高校为社会输送的计算机人才的质量。这一点进一步论证和体现了改革计算机软件与技术专业的教学对于学生本身、学校以及社会的重要性。高校计算机软件与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应该是理论与实践并重, 培养和完善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志清.多媒体技术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软件, 2013, 34 (12) :270.

课堂教学与计算机技术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融入

随着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教育本身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最终发生了变革。教育信息化基本特点是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网络化使得信息资源可共享, 人际合作容易实现。智能化做到教学行为人性化、人机通讯智能化、繁杂任务代理化;多媒体设备一体化、多元化、真实现象虚拟化。教育技术变了教学方法也在变。

一、信息技术融入计算机教育的含义

信息技术融入计算机教育就是使分化了教学系统的各要素。课程设置、教育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作系统的考量与操作, 也就是说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

信息技术融入计算机教育正是基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方法, 为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针对目前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弊端而提出来的一种新的解决方法。针对现阶段存在于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之间的割裂和对立问题, 通过将信息技术与课程双向整合形成互动以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 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

二、计算机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面临的问题

从1996年开展信息技术融入计算机教育的教学活动中发现存在许多问题, 这些问题不解决, 就不能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1]。1.缺乏合适的教学软件。目前中专教育软件、教科书、研制还存在开发者与使用者脱节的问题。2.内容的程序化和板书化。软件缺少新意、内容单调, 是纯为多媒体而多媒体, 是简单的文字动画的组合, 是黑板板书的翻版。教育软件不仅要协助用户学习、工作更应该方便用户进行再创造。3.对素质教育体现得不够。一个良好的教学软件应具有以下五项功能:一是分层教学, 即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二是实时判断, 即教学软件应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出必要的判断和提示;三是寓教于乐, 教学软件的设计应能创设一种带有竞争意识的学习环境;四是可编辑;五是创新能力。现行软件大都忽视了这些特点。

三、信息技术融入计算机教学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1. 加强师资培训。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实际上是对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及传统观念的革新。必须定期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观念、知识、技能等的培训, 计算机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这种教学观念对学生学习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影响尤其严重, 应该转变为"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认识的主体, 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 使学生主动建立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这就要求从事计算机教学的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掌握新技术, 在事业上要有执著的敬业精神, 注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动态, 不断更新知识, 优化自己的业务。

2. 计算机教师应成为意义建构的协作者。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 通过计算机网络, 使身处各地的学生可以互相听得清、看得见, 实行异地同步辅导、讨论和交流, 学生之间互相支持、互相帮助, 营造创新思维的形成条件, 培养协作精神, 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 在这样的群体中进行协商和辩论。教师要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习知识的意义, 并且在尽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 (开展讨论与交流) 对学习过程进行引导, 使之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

3. 计算机教师应成为学习进程的组织者。

特别是网上资源, 还要学生在网上学习部分或全部地享受这些资源, 充分发挥网络中资源的效用。同时教师还应结合学习内容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 组织讨论与交流, 对学习过程进行引导, 使之朝着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和主动发现, 更多更好地获取关于客观事物规律与内在联系的知识, 在远距离协作学习过程中, 教师应是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

4. 计算机教师应成为信息资源的开发者。

教师需要以丰富的工具来支持各类媒体对象的创作和合成, 并将它们融于教学活动中, 为学生创设必要的、最佳的学习环境[2]。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能力的差别提供各种信息资源, 即进行信息资源的设计、确定学习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满足每一位学生的要求, 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获取信息资源, 从哪里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完成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意义建构, 从而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通过教师利用信息化的工具, 按学生的知识点开发教学资源, 以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学习的成功者。

5. 实现信息共享。

实现信息技术融入计算机教育的关键, 依赖于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改进加强信息资源管理技术在提高教学效率、学习质量等方面的应用;增加信息技术文化教育内容;建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学信息资源库。数字化资源, 如教学软件、专业资源网站等;非数字化资源;同时要充分利用网上共享资源, 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开发。

总之, 将信息技术融入计算机教学当中, 就是相互融合浑然一体的状态, 是高层次上的融合、全方位的, 涉及教育思想、教育价值观、课程研制、课程实施等课程建设的各个方面, 同样也体现在计算机教学的过程当中, 我们必须要清醒认识, 对这种融合有更清晰的理解才能对我们的具体教学有更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李君丽.学习内容管理系统开发中的问题及对策.计算机工程.2006, 32:97-99.

课堂教学与计算机技术 篇9

近年来, 财务管理内容随着会计及管理类知识的发展日新月异, 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也呈现出操作内容复杂化和内容展示多样化的特点, 如图表的编制要求, 对动态数据分析的要求等, 这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很难实现。传统教学模式需要更加有效的教学手段, 在较为有限的课时中尽可能多的传授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将财务管理有关理论与应用在短学期内全部讲述十分困难, 为此, 重新设计财务管理课程, 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就成为当下大多数院校的自然选择。然而, 针对传统的财务管理教学模式改革, 现阶段的讨论与实施还主要集中在案例教学方面, 通过引入较为有代表性的国内外案例, 进而对财务成功与失败案例进行总结。不可否认, 这种教学方式的改革给财务管理带来了新鲜气息, 但却没有解决财务管理计算工作中的效率问题。为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开展财务管理计算机实验课程成为必然。现阶段对财务管理实验的认识还仅限于简单的电子表格计算成本、收益以及时间价值等。本文以个人实践教学经验为例, 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技术内容, 通过合理的课程教学技术设计, 使学生在全面掌握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前提下, 熟悉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分析与评价技能, 并在此过程中, 能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做出有针对性的财务规划和建议。

二、财务管理计算机应用的层次及拓展

(一) 函数计算层次

信息化技术的使用, 一方面减少了重复编排计算过程的工作量, 只需要改变输入变量数值即可;另一方面, 在面对更为复杂的函数求解时可以通过试误的方式求解目标结果的近似值, 极大的增强了财务管理的可计算领域。

(1) 教学目标。财务管理作为会计类的核心课程, 相关财务数据的处理不仅工作量大而且较为繁琐, 其中涉及到时间价值的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股票债券筹资决策等问题需要实验性、重复性运算, 通过掌握基本的财务函数, 可以较为有效的解决运算的速度和精度问题, 并运用这些函数结合其他工具分析最基本的财务问题。这是财务管理计算机实验第一个层次的目标。

(2) 教学手段。其一, 财务函数的应用。在财务管理的指标计算内容中, 常见的货币时间价值指标可以使用PV、FV解决现值、终值与年金终值、年金现值 (函数名称分别与现值和终值所使用的函数一致, 但参数有所不同) 之类的指标;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 则可以使用NPV、IRR函数解决净现值和内含报酬率等的计算, 需要注意的是, 财务管理教学中的参数编排与计算机软件中的函数编排可能并不一致, 例如, 在NPV和IRR函数的使用过程中数据区域的选择与教学中的内容讲授有所区别, 其中NPV的参数选择不包括0年的现金流, 应单列计算;而IRR函数的使用过程中数据区域则包含0年的现金流。另外, 现值指数和投资回收期则根据净现值计算内容调整得到, 其中, 投资回收期的计算应考虑静态法和动态法的不同, 其中静态法不考虑时间价值对现金流的影响, 动态法的计算则考虑时间价值因素, 并与NPV=0相关, 必要时可以使用预测函数如forecast函数预测NPV为0的点或自定义函数。

其二, 单变量求解的应用。在函数的应用过程中, 当计算不再针对常用的FV、PV、NPV而考虑利率、时间等作为目标变量时, 有时条件较为简单时亦可以采用数学公式法计算, 根据时间、利率、终值与现值之间的关系计算相应的利率编排数学公式;有时也可采用函数的方式计算此类变量, 以已知年金现值为例, 可使用PMT (RATE, NPER, -PV) 计算年金, RATE (NPER, PMT, -PV) 计算预期利率水平, 而NPER (RATE, PMT, -PV) 则计算的是预期使用时间等。除此以外, 最有效率的做法是采用单变量求解工具, 通过对唯一的目标变量PV的目标值控制 (只需要一个PV函数即可) , 进而以迭代运算方式计算相应变量, 由于目标值控制较为自由便利, 从而不仅简化了函数的选择过程而且可针对不同目标值分别运算, 适用性更为广泛。

其三, 单 (双) 变量模拟运算表。当存在1-2个自变量的影响分析时, 可考虑使用模拟运算表工具。该工具以相同的公式控制行、列标题数据的引用, 进而计算出参数交叉的数据, 模拟出单 (双) 变量影响财务管理的各种结果, 教学中可作为时间价值系数表、标准正态分布Z函数及其他各类系数表的讲解工具。此外, 在投资决策与融资决策中这类计算也显得相当有益, 由于改变行、列标题数据时其内部数据也会随之变化, 如果能控制数据流的流动就可以仿真出各种条件下投资、融资决策的结果, 因而结果的展示更具灵活性、更具弹性, 实践中, 可通过加入有条件控制的rand函数模拟这样的仿真结果。

(3) 技术拓展。其一, 自定义函数应用。虽然, 直接使用已知的各种财务函数给财务管理人员带来方便, 但各个企业的特质决定某些指标的计算可能会有差异, 如对成本的核算范围界定、指标计算方式的选择等都会因单位而异。对此, 应在财务函数技术拓展中加入自定义函数的讲解, 即通过VBA函数的方式创造新的函数。

其二, 规划求解应用。当目标变量较多且有较多限制条件时, 单变量求解的局限性也就显现出来了, 此时应考虑采用规划求解的方式求解。通过迭代运算的方式对目标变量的最大值或最小值或某个确定的目标值进行求解, 从而得到可变变量的近似值, 而所谓的条件控制则以“约束”的方式得到满足。若在常规设置的运算时间、迭代计算次数以及收敛度范围以内未能求得最优解以满足所有的约束条件, 可通过调整参数或以重复规划求解过程的方式迅速求解。该拓展内容教学可用于存货控制、产品生产组合、运输规划等方面, 不仅如此, 灵活运用关于约束的描述, 例如对涉及定性的“存在与否”之类的问题时, 一方面应尽可能全面并符合条件输入条件规则, 另一方面对变量条件可选择bin条件, 即二进制模式, 即可实现互斥选择的结果。

其三, 动态模拟运算表应用。常规的模拟运算表是针对固定区域数值计算的, 通过控制1或2个行、列变量对处于不同位置参数交叉点的单元以相同的公式加以运算, 但对动态数据的处理稍显不足。实践教学中可以考虑借用区域选择函数, 如offset函数 (有时还要以数组方式输出) 做到。例如, 在销售预测中, 由于涉及移动平均间隔期的把握, 其数据区域一直以相同的区间动态变化, 这就需要offset函数的协助。

(二) 多元模拟层次

传统的财务管理结果以简单的数值显示, 虽有图表显示但缺少变化。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可将计算结果以更丰富的形式展示出来, 如使用窗体控件, 通过控制某一变量的步长及区间变化可模拟财务管理动态管理结果。图表技术的应用并不仅限于此, 结合地理统计学的方法、物理学的方法也可展示更加直观而有趣的结果, 如等高线技术用于展示数据的分布状态, 方向场可以模拟变量的影响方向和程度等。这是财务管理计算机实验第二个层次的目标。

(1) 教学目标。运用各种图表工具展示财务结果, 并在制图的过程中解决部分数值方式难以运算的问题, 如通过添加散点图的趋势线将各种非直线方程模拟出来。

(2) 教学手段。其一, 财务管理图表制作。制作图表是展示务管理结果的有效方式。通过图表的制作, 可将数据中的一般规律以更直观的方式表现出来。例如, 在财务预测过程中, 对历史数据采用slope、intercept等函数即可迅速将直线方程系数拟合出来, 即使涉及多项式, 也可采用linest函数将各系数运算出来。但, 当选择其他非直线方程时却有诸多的不便, 此时, 可考虑在散点图中通过添加趋势线, 并在趋势线选项中选择“显示方程”、“显示R平方值”将方程及相应的系数显示出来。其二, 数据综合技术。数据的综合技术包括控件的掌控、多图合一技术的使用等。其中, 在控件技术的应用方面, 有窗体控件与控件工具箱两个选择, 两项工具都可考虑组合框、微调钮、滚动条以及命令按钮等技术的应用;在多图合一技术的应用方面, 主要考虑图表的对比意义, 通过工作图的应用, 将不同内容的图表综合在一个工作图中, 项目不可过多, 可考虑二合一、三合一或四合一技术的应用。

(3) 技术拓展。其一, 宏操作。控件的使用带来数据操作的便利性, 但涉及多个操作时却有所不便, 需要多个控件的连续操作, 此时, 可应用录制宏的技术, 将习惯性的操作步骤录制下来, 进而从“始”至“终”只需要一个初始的简单操作即可。当宏的操作范围经常发生变化时, 可通过定义动态名称 (使用前述的offset技术) , 并在录制宏的过程中通过修改原有的数据区域, 将其替换为动态变量来做到。

其二, 地图分析。通过加载数据地图工具 (excel中需要office2000中的地图加载项) , 可以将区域间的企业财务数据以区域集中、热点的形式展现出来。根据数据的区间划分, 可得不同程度的图表显示, 更细致深入的空间分析还要借助于ACGIS、QGIS、OPENGEODA等工具, 其中的空间自相关分析等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有相当的吸引力。

其三, 数据透视图应用。财务管理过程中90%以上的业务为经营性、日常业务, 这类业务发生频繁、数额小、统计口径变化灵活, 如对流动资产、流动负债的管理问题等。由于该类业务有兼顾多种分类的数据汇总要求, 需要更加自由的、高效的数据汇总工具, 数据透视图正是迎合这一要求的分析利器。通过“数据”中“数据透视表和透视图”工具, 可以将本地、不同工作簿甚至不同数据库的数据加以交叉汇总, 既可以对数据量进行汇总, 也可以对诸如业务发生频率、平均值、标准差等进行汇总。

(三) 统计概括层次

财务管理所提供的信息往往是个体信息, 财务管理分析不应仅限于个体层面, 需要合理的参照对象比较。在财务管理过程中, 应考虑使用专业的统计工具来总结财务管理的一般规律。这是财务管理计算机实验第三个层次的目标。

(1) 教学目标。通过收集大量的财务数据并进行整理, 以数据分析工具库将企业财务管理更深层次的规律展现在教学过程中。

(2) 教学手段。其一, 通过Web页面查询收集数据。数据的收集工作应全面而有效率, 直接购入的数据库固然效率高, 但由于数据分析因人、因企业而异, 不可能满足所有的分析要求, 可考虑直接从公司网站上以Web页面查询的方式获得第一手的原始资料。通过导入外部数据的方式将上市公司数据直接引入分析文件中, 并保持一定的自动刷新频率, 则数据的更新工作亦可省去, 而数据的分析过程保持不变, 数据分析结果则因时间而自动产生。

其二, 通过数据分析工具库分析。以常用的电子表格excel为例, 其中的数据分析工具库已经非常强大, 既包含常用的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方差检验等工具, 也包含诸如傅里叶分析等更专业的分析工具, 如果能使用函数编排, 根据回归分析结果中的残差值亦可从事自相关检验等。由于数据分析过程仅仅通过工具的选择和数据区域的把握, 可较为方便的反映各项统计结果。其中, 既有数据也有图表的展示, 显示方式较为灵活。

(3) 技术拓展。对数据的收集工作, 其中的web页面查询可使用录制宏的方式提高数据的采集工作效率———通过控制网页代码 (主要是公司代码) 的方式增加数据下载的效率。分析工具库的使用往往对中型以上的数据显得力不从心。一方面分析工具库本身有一定的计算极限, 其变量选择不如专业的统计工具更自由, 另外一方面其统计工具也有待补充。事实上, 虽然如前所述对统计分析工具库的扩展, 可通过函数编排或录制宏的方式进行自相关检验、时间序列分析等, 从而达到基本和其他专业统计工具一样的效果, 分析过程中函数编排工作较为繁重, 最适合使用专业的统计工具, 如使用Eviews分析面板数据等。

三、结论

通过合理的安排教学技术手段, 将计算机技术以三个层次在财务管理中加以展示, 其中第一层次解决了财务管理基本的计算问题, 解决的是计算的效果问题;第二层次展示了财务管理的灵活性, 专注于复杂问题的简化处理, 解决的是财务管理的效率问题;第三层次的教学将财务管理行为抽象化, 解决的是数据的挖掘难题。渐进式的教学内容安排, 不仅强化了学生对财务管理中投资决策、筹资策略、股利分配政策以及财务报表分析等部分知识的理论了解, 而其中实务性质的探讨也对拓展学生的实践技能大有裨益, 这也为学生们能在未来顺利从事财务管理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储备。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与计算机技术 篇10

传统课堂有着自身的优越性,它是在教学经验长期积累的情况下逐步形成的,它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传统课堂的积极作用不可否认。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有很多新的知识单纯依靠传统课堂传授就有了一定的障碍,传统课堂教学有着固有的缺陷,比如说传递的信息很有限,只能依靠老师课堂上的说教和黑板上的板书,比如说很多知识需要动态地来讲解,物理、化学、生物、体育等方面,有很多方面需要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教育要改革,教学要提高质量,就要构建现代教学模式,就要将传统教学方式和现代教学媒体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学习的热情。

从理论上来讲,计算机多媒体技术(Multimedie Technology)就是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和音频等形式的信息,通过计算及处理,使得多种媒体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具有实时性和交互性的系统化表现信息的技术。简而言之,多媒体技术就是综合处理图、文、声、像信息,并使之具有集成性和交互性的计算机技术。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开始运用发展到现在,逐渐形成以下几个固有特征:(1)控制性。对媒体技术虽然主要依赖的是计算机,但是最终的控制权依旧掌握在人手中。在人类的指挥下,计算机接收和处理各种信息,并在多媒体终端表现出来,它具有易控制性。(2)集成性。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对所需要的信息运用各种渠道获取,最终聚合在一起以供使用。(3)交互性。与传统的信息技术交流方式不同,多媒体技术可以实现人和信息的相互交换和自由选择。而以往的信息交流,大多只能实现单向传递。(4)实时性。多媒体技术具有明显的实时性,只要用户下达了指令,进行了相关操作,多媒体输出端就会立马显示出来。(5)方便性。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多媒体技术运用条件日益成熟,人们使用多媒体变得非常容易和方便,所有的用户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选择进行相关操作,在声音、图像、文本等方面极大地满足了各类用户的需要。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因其固有的优势和特色,使其在教学中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发挥了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能够“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很早就提出过“因材施教”的概念,就是说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做出不同的教学方法。诚然,人和人是不同的,有着很大的差别,不论是智力水平还是接受能力等,即使是双胞胎也会有着巨大的差别,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同的学生就对老师传授的知识接受程度大不一样。有的人反应快,接受能力强,就能较为容易的掌握新知识,而有的学生由于个体差异或者别的原因,对老师传授的新理论接收较慢,这样就会出现一种情况,老师讲授一样的东西,但是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结果。于是,老师只能放慢教学速度,为了照顾到那些基础能力较差的学生。这样,不论是对老师还是学生,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教学质量也就自然而然地下降了。然而,当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引入到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时候,就会产生不一样的变化。学生能够通过计算机技术与所学的新知识相结合,能够根据自己的接受能力水平和基础能力大小灵活的掌握课堂教学进度,这样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与之相适应教学方法。老师也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提高,教学效果也会更加明显。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许多优秀的学生之所以能够优秀,就是因为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热爱学习,喜欢学习。一个人的能力有限,水平不同,但如果能够把学习新知识与自己的兴趣有机结合起来,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相较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老师站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坐在座位上听课,很多学生会跑神、分心,内心对这种单方面的传授有抵触情绪,因此教学质量就无法保证,很多学生的成绩也出现了下降。当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后,学生们的兴趣就会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更新快,技术精,能够把最新的知识带给学生们,学生自然想多接触多了解;二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把老师无法讲解的知识变得生动和形象,学生们可以通过视频和声音看到和学习到很多新知识;三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有多种操作方式,存储着巨大的信息知识,学生们可以运用适合自己的操作方式来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所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吸引了绝大多数学生的目光,学生们也变得开始热爱学习,教学质量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发挥了加大练习容量,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时间是老师在讲课,学生在听讲,下课后老师布置完课程作业就匆匆离开教室,学生自己做题和学习,一旦有了问题,也难以在第一时间向老师请教。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能够节约老师授课时间,从而腾出来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做练习,当发现问题后可以及时与老师沟通,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够加强学生练习的针对性和准确性,提高了练习结果反馈的效率,从而强化了学生对所学新知识的记忆。实验证明单靠听觉,可获知识的60%,单靠视觉可获知识的10%,而视听并用,可达到86.3%以上;就保持三天左右的记忆率来看,单用听觉是15%,单用视觉是40%,视听觉并用是75%。可见,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不仅大大节省授课时间,而且学生可以利用节省下来的时间进行深入的分析、综合、比较,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与计算机技术 篇11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实践教学     问题     途径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现状

(一)计算机学科的特点

信息与网络成为当前社会的主流,计算机专业在这种趋势下也显现出宽泛化、大众化的特征。计算机相关专业规模大,在教育部设置的计算机相关专业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多个分支中一部分,也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随着社会的日趋信息化发展,市场上对實用型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日趋扩大,而作为核心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也成为培养社会人才的热门选择。

(二)实践教学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的定位

实践教学是计算机专业课程的重要环节,它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并能有效地运用到实践中。针对社会需求的匹配度来说,科学型人才、工程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是三大需求点,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需要完成程序设计、算法设计、软件设计、微机实习等相关的10项实践课程,以最终达成提升学生思维能力、认知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的目标。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不够重视

目前大多数高校对计算机学科的主要学习还是以理论为主,实践课程的设置在课程中占很小的一部分,这也直接导致了学生在操作应用能力上的欠缺。比如,学生在学完程序课程后还不会编程,这其中包括教师对实践课程设置的不重视,也包括学生对自身实践操作能力的不重视。

(二)实验室利用率不高

学校的实验室是为进行实践教学而建的,但是大多数学校的实验室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往往只是用于少数的几节实验课程。良好的计算机专业学习氛围应是课上与课外全面重视实践操作,以巩固所学的理论,学校实验室的利用率不高的重要体现是课外的未开放利用。

(三)课程内容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现在的大多数学校为了应对社会需求扩大了计算机的专业设置范围,也增加了招生数额,但是在教学上仍然以传统的理论教学为主,这与当前的社会需求是不匹配的,学生即使有很强的理论知识基础也很难被用人单位录用。

三、实践课程建设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一)实践教学理念建设

首先应从思想高度上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才能最终围绕这一中心点,开展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创新。其次意识到实践教学的理念核心是创新为本,着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专业应用能力。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强化设计与探究课程实验,并建立良好的互动交流环境,摆脱传统的教条化教学模式。最后学生本身也应该建立起良好的创新意识,在实践课程中勇于探讨,不断开拓思维,成为计算机实用型人才。

(二)实践课程的设计与运用

1.实践课程设置

合理安排实践课程的时间,科学设计实践课的教学模式,专业课程的开展可以选择在学校的实验室由教师指导完成,邀请专家来校交流或者让学生参与企业的实习。

2.课程实验

大多数的实践课程主要还是在学校的实验室完成,因此,教师应提前做好课程的设计,学生也应提前预习,通过互动与解答,优质地完成实践教学,这其中,专业课教师起着指导员的作用,所以实践教学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优化实践课程内容

老旧、重复的实验应尽量减少,根据最新的科技发展方向增设新的实验内容,实现创新与科研的结合;同时可以有条件地设置兴趣课堂,由学生自主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实践项目。

4.校企合作,学生实习项目

学生的大学最后一年是实习时间,学校应及时了解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根据学生的需求,个性化地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并在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时,为学生争取合理的实习岗位,让学生在后期实习中能真正参与项目,最终有所收获。

四、总结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满足了社会的革新需求,但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制约因素。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究,寻找和设计出合理科学的实践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践教学也是高校在教育创新上必然要走的一段路,只有大胆实践,才能实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革新。

【参考文献】

[1]袁志永.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软件,2014(1).

[2]黄勇,刘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26(3).

[3]邱美中.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电子制作,2014(9).

课堂教学与计算机技术 篇12

一、计算机学科的特点

计算机科学是以数学和电子科学为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即将就业,现实的社会需要他们具备多种技能,有一定的实践能力或项目开发的经验,这就对计算机学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学校应特别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计算机学科教学的现状分析

计算机学科教学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

传统的理论教学 (面授课) 以教材为主线,但由于各知识点的学习相对独立,学生在学习结束后,知识点无法融会贯通,仍然不了解项目开发的完整过程,可见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实验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使其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手段。在传统的实验教学过程中,一台实验仪器分配给一位学生使用,这往往会造成准备实验的时间多,而真正使用实验仪器的时间相对短的问题,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实验资源的浪费;再加上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实验设备、场地、人员相对来说已处于紧缺状态,基层办学单位也难以拥有设备齐全的实验室,因此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当前高校高速发展的步伐。另外,实验箱的存储单元、地址分配等均无须学生介入,学生不清楚实验箱的电路结构,难以编出完整的程序,不能达到培养学生初步具有开发简单项目能力的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对已有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计算机学科教学进行优化整合。

三、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

1. 将信息技术作为知识传授的载体—多媒体演示教学

面授课是计算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面授课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师的“教”和促进学生自主地“学”来突破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

通常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适用于3个重要环节,即创设情境、突破重点难点和促进自主学习。以微计算机技术课为例,当讲到LED数码管工作方式时,课初播放奥运会开幕式的视频片段,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由LED组成的倒计时牌,L E D形成的五环图形和L E D画卷。提出问题:LED是如何工作的,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呢?利用视频画面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主题上,带着问题学习。课中通过图片和视频短片,证明人眼具有视觉暂留特性,从而采用对比的教学方法,提出LED数码管动态显示的概念,通过情境的创设,促进学生对概念的建立和理解。通过三维动画仿真数码管的工作过程,帮助同学突破难点。课下学生还可以利用课件进行自主学习,可见多媒体课件不仅可以作为辅助教具,更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认知工具。

2. 将信息技术作为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的创建

面授课课时有限,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通过建设、使用学习型网站,创设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环境,师生共同建立一个突破时间、地域限制,由以教为主变为以学为主的教学平台。以微计算机技术课为例,此门课的教学板块 (如图1所示) 包括:课程说明、教师介绍、教学大纲、考核说明、学习课件、教学辅导、自检自测、实验要求、实训项目、作业、复习资料、学生提问、经验交流等。

3. 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师组织教学、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手段—基于网络的实训项目的开展

为了使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为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除了日常实验,综合项目的训练是必要的。笔者在教学中尝试应用“项目教学法”,以项目任务作为教学单元,打破书本上原有界限,将各部分知识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为了完成一个项目任务抽取每个部分的不同知识点加以组合。项目由学员分组讨论、协作完成,通过项目把学员融入有意义任务完成过程中,激励学员积极学习,自主进行知识建构。

以微计算机技术课为例,笔者设计了2个综合项目 (见表1) ,涉及全书的所有重要知识点,换言之,只要把两个项目搞懂,做会了,这门课就真正的学通了,项目的编程思路、学生的进度、实施过程中的问题等都是课下利用BBS平台完成的。学生可以利用搜索引擎搜集信息,通过生生交流沟通思想,通过师生交流答疑解惑,通过E D A软件模拟仿真电路,通过“经验交流”板块上传小组研究的成果,而以上工作均不受时空限制,可见信息技术不但解放了实验室,而且强调了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成为了教学过程的组织者、项目的指导者、情感的支持者、学习的参与者、信息的咨询者。

4. 将信息技术作为辅助评价手段—基于网络的学生情感激励

通过专题学习网站的评价功能,可以在线实现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作品的评价、学生对教学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通过学生评价及时进行教学反思,调整教学方案。学生间的评价激励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则基于以下4个方面: (1) 学生搜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2) 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交流合作表达的能力。 (4) 学生创新意识能力。通过以上4点的评价使学生了解自身情况,努力提高,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情感激励工具。

四、结束语

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学科教学的整合其实质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这种环境可以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打破地区界限的协作交流,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总之,信息技术与计算机课程整合的过程就是计算机学科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过程。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目标、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当前国际上教育改革的总趋势与不可逆转的潮流。

参考文献

[1]戚伟.任务驱动法在单片机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 2006, 6:106~107

上一篇:PFI项目下一篇:素质训练关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