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2024-07-01

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精选12篇)

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篇1

摘要:目前, 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大量使用多媒体课件, 却忽视了板书在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因此, 笔者认为, 应该通过解决板书写什么、怎么写的实际问题, 强化信息技术教师的板书设计与再设计, 不断提高板书设计能力, 让板书之美重现信息技术课堂。

关键词:信息技术,板书设计,过程方法,多媒体板书

笔者曾对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网站上发表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设计进行了统计, 2009~2011年共计85例, 有板书设计环节的只有2例, 仅占2.57%。在实际教学中又是什么样呢?有教师形象地把信息技术教师板书出现的现象总结为三化:①板书屏幕化。用课件代替板书, 美其名曰“板书屏幕化”。②板书随意化。想些什么就写什么, 想写哪儿就写哪儿……这种随意性致使板书失去了应有的辅助教学功能。③板书单一化。在多媒体教室中很少能见到白粉笔, 更不用说彩色粉笔了, 这样就致使板书千篇一律:白字黑板。

被誉为课堂“眼睛”、在其他学科备受重视的板书, 为什么在信息技术课堂却遭遇如此尴尬?是板书不能适应信息技术课的发展, 还是我们在认识上出现了偏颇?

板书设计之美再认识

板书设计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板面书写、勾画、布局的设想与计划。它是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 力求以尽可能简练、精当的文字、符号、线条、图形、图表等表现手法, 真实、全面、准确地反映丰富而复杂的教学内容。一个精心设计的板书使教学内容条理化、系统化、具体化, 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课堂效率。板书设计是教师应当具备的基本教学基本功之一, 也应是信息技术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多媒体板书即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实现板书的功能。信息技术教师大量依赖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中由于媒体表达手段的多样性, 客观上造成了对传统板书的忽视, 也就出现了课堂上鲜有板书的现象。为了把两者有效地融合在一起, 各取其长, 有必要对板书的概念进行扩展, 即广义的板书既包含多媒体板书, 又包含传统的黑板板书, 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黑板板书;载体既可以是多媒体, 亦可以是黑板。表现方式既可以是手写的文字、图形, 亦可以是计算机等。

因此,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 我们要重新认识板书设计的重要性, 结合课程特点, 对板书进行针对性的设计, 把多媒体技术与板书有机地结合起来, 形成优势互补, 为传统的板书注入新的活力, 达到现代与传统手段的有机融合。

重塑信息技术板书之美——板书设计与再设计

板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确立“写什么”与“如何写”的过程。信息技术课的板书到底应该怎么设计?

1.信息技术课板书应“写什么”

板书设计首要原则是科学性原则, 不但要反映知识点, 而且要根据学科特点, 突出教材重点, 揭示教学内容的难点和关键。中学信息技术课不但有理论知识, 还有计算机操作技能, 因此知识点可以是理论知识点或技能点。一节课有多个知识点, 但不是把所有的知识点全部写成板书, 而是要进行筛选, 写重点。难点的确定一定要结合学生学习实际, 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集中问题作为难点。信息技术课专业性较强, 用词要求准确, 避免歧义。一般板书量不很大, 完全可以通过关键词来进行提炼呈现, 达到内容少而精, 点明关键要点。教师通过提炼知识与技能、重点、难点关键词, 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明确板书“写什么”, 做到心中有数。

2.信息技术课板书应“怎么写”

(1) 确定组织方式。根据信息技术课知识特点, 一般会用到以下几种组织方式:①依知识体系组织。例如, 计算机的硬件与软件知识, 计算机对文件的管理等理论知识的板书设计就要体现知识间的联系。②依突出操作过程组织。例如, Photoshop的作品特效实现, 学生往往做了上步不知道下步该怎么做, 所以在板书组织中就应突出操作过程, 对学生起到引导、提示作用。③依突出重难点组织。例如, 《利用图表来分析》主要通过Excel表格来制作图表, 而学生对发现问题的图表往往采用删除重做的方式, 而不是进行修改, 所以把图表的修改作为难点要突出体现在板书中, 而不是按照操作的步骤组织板书 (如图1) 。④依培养学生学习或思维方法组织。

(2) 应用技巧突现特点。我们习惯把关键词都按顺序陈列出来, 这种称之为陈列式或罗列式。要设计出高质量的板书, 陈列式是最基本的方式, 也是“变化”的基础, 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应用技巧达到“变化”。信息技术教师还应学习和使用一些美学的知识来给板书添彩, 如:①合理布局, 留白突中心。信息技术课的板书相对简单, 一般会用到两种布局:即中心版 (以黑板中心为主, 主版两侧留出板面以供辅助版书用) 、两分版 (将版面一分为二, 左侧为主版, 右侧为辅版) 。②字体大小、颜色变化来增色。通过字体大小、版面的缩进、字颜色的变化增强层次性、提示性的作用。③线条、图形等构形美。如果说板书各部分存在内在的联系, 那么直线、曲线、括号、箭头、圆、符号等把板书内在联系以有形的形式构建成整体。

固然, 板书的美是我们所追求的, 应用技巧让板书锦上添花, 但切记目的是让重、难点更为突出, 给学生思维以启迪, 在此基础上求新求美才是真的, 一味地求新求变, 失去了实用性, 就会变得毫无意义。

(3) 处理好“变化”与“统一”的关系。对于内容相近或联系紧密的尽可能采用统一的板书模式。如果一味地求变, 反而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

(4) 课后板书再设计。课前的板书经过课堂的实践检验之后, 应该再次进行设计, 使之更切近学生的实际、课堂的实际。这也是快速提高板书设计能力的重要环节。

改革与创新——多媒体板书

上面是《计算机被打开后》一课的板书设计的两种版本:一种是传统板书 (如图2) ——纯文字提纲式的计算机系统组成图, 第二种 (如图3) 便是多媒体板书——把组成图中的部分文字用图片代替, 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也便于学生记忆。在板书中如需要使用多个图形, 就可以采用多媒体板书。采用哪种形式的板书以适用与效率优先为原则, 美国大众传媒学家施兰姆说:“如果两种媒体在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时, 功能是一样的, 我一定选择价格较低廉的那种。”如果教学内容能够在黑板上完美完全的实现的话, 我们也没有必要一定要把它做成多媒体板书。

教学方法与手段需要传承与创新, 作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板书设计亦需要广大教师的传承与创新。只要思想上重视, 多思善用, 认真钻研, 定会让板书之美重现信息技术课堂。

参考文献

[1]赵伶俐.课堂教学技术与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李瑞伟.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传统板书的功能[J].新课程研究 (下旬) , 2008 (8) .

[3]尹婷.例谈板书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的作用[J/OL]http://biyelunwen.yjbys.com/fanwen/jiaoyu/369578.html.

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篇2

二、教学目标设计

我依据现代教育基础理论,依据建构主义理论的支架式教学结构模式,依据教材把教学要求设计为按模块分层次的教学目标。总体上把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目标分为信息与信息技术应用、计算机操作系统、文字处理与文本编辑基础、网络基础及其应用、计算机多媒体作品的制作与欣赏、电子表格、VB程序设计方法和数据库应用(选修)等几大模块。每个教学模块目标明确,知识结构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渗透信息、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

三、网络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控制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独特的教学方法,其主要的教学方式是计算机网络教学。在教学中我注意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把握数字化学习过程中的三个要素:学生、资源、内容,采用“注重任务驱动,注重实际操作,以学生为中心,注意激发学生兴趣,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以计算机网络教学为主渠道,坚持上每节课教学内容都提出一项典型“任务”,通过讲解和操作实践完成所提出的具体“任务”。具体教学时强调教师精讲,让学生随机实际操作,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和问题性,从而培养学生借助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学与教”过程成效评估措施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探索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一、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有效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效整合是一个长期的、繁琐的过程,教师要认真对待,先选取一些重点的学科进行突破,然后再设计课堂教学时进行强化,一切以课堂实效为主。教师可以从网上搜索或是借鉴其他教师的典型的成功案例,并不断对其进行优化、研究、完善,将多媒体教室、校园局域网等逐步建立起来,并对信息技术教学的操作方法和要点、程序、评价体系从多个方面进行评估和研究,让学生的信息素养不断得到培养和提高,适应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不应再把信息技术看做是教学的辅助工具,而是通过它来为学生创设一种能够创设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帮助学生获取各种信息、实现多种资源的共享、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中获得全面发展的一种教与学的环境。

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研究中,教学接受的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会被有效地激发出来,体现在各学科的实践教学中。在教学三维目标的导引下,根据本地的校情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信息技术中的新媒体新技术应用到教学的每一个具体的环节中和教学的细微之处,使各学科的教学资源丰富多彩,教学双边互动成效显著,学生小组间的学习高效,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熟练地使用信息技术新媒体新技术的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利用各种先进的设备和功能、动画演示、彩色图片等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由此可见,只有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自然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课堂教学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各学科课堂中能够熟练使用,可以将教师从复杂的教学过程中解脱出来,完全让学生根据教师提前预设的学科课程资源中积极主动地探究、获取一定的知识。这样,教师可以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支配课堂,指导学生学习。学生在亲历实践,主动探究和合作交流中构建知识,形成概念和技能,使数学的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中有效地形成。电子白板的使用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打造高效课堂,有利于教师的专业素养的可持续发展。交互式白板一体机作为教师备课和上课的辅助设备,教师在上课前、上课中和上课后要及时总结反思,将自己的一切思路和备课痕迹保留下来,便于教育专业成长。

二、以课堂教学为阵地,扎实开展信息技术实验研究

1.信息技术具有简明、恰当的优点,能够帮助教师很好地解决教学中的难点,让课堂教学更轻松。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在解决教学难点上采用教学方法的大多是举实例、借用教具等方法,虽然稍微有一些的直观性,但是启发性不强,不能引起学生的思考。现在,有了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从网上搜索,借鉴其他教师课件中的精到之处,再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课件,就能让教学更有针对性,轻松解决难点,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信息技术的演示方式丰富而生动,使课堂容量得到了很大的扩充。同时,学生的训练方式也得到了有效的强化,提高了学习效率。教师用得越多,用得越熟练,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功能就会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和发挥。没有了传统的小黑板、粉笔、挂图,在有效的课堂时间里,学生所学的内容增多了,他们的兴趣也提高了,课堂教学也走向了高效。

三、探索信息技术于课程建设,形成校本课程文本

如劳技课程中要求学生制作“十字绣”,学生可以通过电脑在网上查阅十字绣的各种种类,欣赏一下各种“十字绣”的形状和美感,然后自己在电脑上自行设计十字绣(信息技术与劳动技术、美术的整合),并用自己的双手将自己设计的十字绣针绣出来(劳动技术),也可以用自己的画笔去描绘出一幅十字绣展品(美术)。这样,通过教学内容的整合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可以使学生将生活中的艺术通过形、色、声等各种手法表现出来,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想象和思考。

又如,《关爱环境美化生活》这一节课,目的是通过这节综合课(两节课连上),让学生完成一幅大型的环保宣传板报。板报分为环保小常识、美丽的家园、哭泣的家园、我们的行动宣言、给定西人民的一封信等几部分。板报完成后,学生利用星期天,前往定西街做了一次环保宣传和环保服务活动。学生分组,通过上网查阅、电脑绘画或排版(手绘、书法)、手工制作(剪纸等)、自编小诗等多种形式来完成。

我们发现我们的信息技术、劳技、美术的整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它以较少的物质、精力消耗创造出更多的精神财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动手能力和凝聚力。如在工艺小制作的制作过程中,学生发挥了极高的创造性,设计制作出的很多东西都是教师无法想到的。学生在拍摄以及图片处理过程中上交的作品中有很多效果教师也没见过。学生感触也很深。

例如,有个学生这样说:“经过我们不懈的努力,我们终于完成了我们的第一件作品!对此,我感到十分高兴!在家我并不很善于手工制作,令我想不到的是我竟然能够做出一个令我尚算满意的作品。我在制作过程中也遇到了一点困难,但是我并不害怕,我继续按步骤一步一步做下去!我认为一个人要坚持才能成功!因为我的格言就是坚持就是胜利!还有,平时,我们总把一些艺术珍品当废品给扔了。但是通过综合课,我们懂得了原来生活中有许多值得利用的东西。我们通过我们的双手,把很多生活中许多没用的东西变成了有价值的作品。”

总之,信息技术教学作为目前大家都愿意接受的一种学科教学,在其他各学科的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一种形式的教学形式和教学要素,带给学生的是一种不仅是一种乐趣,更是一种知识,带给教学的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是一种教学技术和教学方法的最优化,更为重要的是带给教育教学的是一种学生自主探究的新型教学思想。只要将信息技术教学同其他学科有效整合,建构校本课程基础的信息技术教学课程,对教学教学的发展和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会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沈建强.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演变[J].中学实验与装备,2007.

[2]郭绍青.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7).

[3]梅剑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小学教学研究,2003(4).

[4]韩雪.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与模式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2.

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 篇4

一、用活的形式,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兴趣是人的认知需要的情绪表现, 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 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 根据学生实际需要调整学习内容, 激发学生兴趣。

只要能使学生产生新鲜感, 引出好奇心, 激起同学们的浓厚兴趣, 他们愿意学, 从而焕发起更高的求知欲。

2. 创造宽松和谐的信息技术学习气氛和环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课堂内, 可以用欣赏课的教学方法, 通过欣赏教学, 培养和发展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比如在“制作网页初步”第一节课中, 先找10个初中优秀网页, 打开3个让大家欣赏, 欣赏完了又把其他发给学生, 让他们自己打开欣赏, 最后评出他们心目中最好的一个网页。学生兴致昂然, 对网页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3. 根据学生特点, 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兴趣。

对少年儿童进行的信息技术教学, 要注意利用他们喜欢嬉戏、玩耍, 不受拘束的特点, 因势利导, 让他们能高兴学、主动学。比如:众所周知打字是比较枯燥的, 初中生都比较反感。可用以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在20分钟内比赛打字速度, 让学生在你追我赶中领略了打字的乐趣。

4. 利用做好的课件, 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学生认识计算机主要是通过视觉和触觉来完成的。在技能技巧的训练中, 加强直观性教学, 更有助于学生对信息技术应用的理解。

5. 加强学生的计算机实践操作, 激发学生的兴趣。

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生教育中是活动性、实践性最强的课程之一, 因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不宜理性化, 学术化, 而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实施计算机生活化, 让学生在参与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中, 有趣地、开心地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文化知识和技能, 增强进一步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信心, 即在一定程度上做到让学生“从做中学”“从乐中学”。

二、注重操作, 强化练习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 在计算机教学中, 操作是主要内容, 我们不能像语文、数学那样教学, 孩子们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练习。他们只有课堂上的40分钟可以利用, 在教学中, 我就经常让学生进行操作练习, 但是单纯的操作太乏味, 时间一长学生就失去了再学习的兴趣, 为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继续保持下去, 我采用一些竞赛的方法来激励学生, 在每学完一个知识点的同时, 组织学生开展一次操作比赛, 如“绘画比赛”“制作表格比赛”“输入汉字比赛”等, 并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 不搞一刀切的教学, 使他们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

三、互帮互助, 提高课堂效率

互帮互助是当前课堂教学的

一种新的方式助学习, 有利于, 他们之间情感的沟让学生参加互帮互农差异, 通和信有的学生息的交流。学生掌握得快由于学生的个, 有体村同, 的学有的少部分生掌握得慢。同学家里有电脑由于家庭情况不, 中他们对电脑的知识了解的比较多, ○

他们操作熟练比较困难, 对电, 脑的知识一点也不亚而大部分学生家庭三学针对了解。每个不所以, 同的教师学在生上掌课握时电要脑注的意市天涯信能够在不同的程度上, 程度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共学, 同提高使他们。学中息在上课时我就让一些基础好的同

学去帮助那些不懂的同学, 既可以恃李技让一功有个的余展快力示的感, 才又同华使学的另有机一事会部, 分可使学做之, 生获在给得原他成们吉术一步完善学生健康的人格有的基础得到提高, 这样还。在整个能够进教让学生放任教学过程中, 自流地学习教师一定要, 教师要留注意不能学心每一个学生的任务进展情况, 及

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提供必要的引导, 保证学生互相学习

的效率, 当学生完成任务后, 对某些有代表性的作品, 可以把它作为范例转播给全班同学观看, 让学生发表见解, 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交流、评价, 教师也可适当地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别人, 接纳别人的观点。这样不仅教师上课上轻松, 学生也学得轻松。

四、注重自主式的探究

例如教学《五彩缤纷的颜色》一课时, 我不直接讲解方法, 而是出示“一幅美丽的图画”让学生观察, 然后出示自学要求, 让学生自学。学生一步一步操作, 最后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其他同学看, 并在涂色过程中发现封闭图形与不封闭图形在涂色过程出现的情况, 这样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学会了涂色工具的使用方法, 而且逐渐学会自学的方法, 每完成好一个操作, 学生就会获得一份成功的喜悦, 就会从中品尝到收获的乐趣。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初探 篇5

摘要: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的能力。本文以个人多年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探索以及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阐述如何搞好中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教学质量

正文: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作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强调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其中使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展示信息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是信息时代中学生必须具有的信息素养和能力,而培养学生具有这种素养和能力是我们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所必须达到的一项历史性任务。为实现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研究如何搞好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的质量与效益。下面结合我校实际与多年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实践,浅析如何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

一、高标准创设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系统环境

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需要较高水平的软、硬件环境支持。高标准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环境是顺利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要保障。若无软、硬件环境保障,谈何高质量的信息技术教学。我校按照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趋势与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根据校情和经济承受能力进行全面规划,在坚持“功能上的先进性,教学上的实用性,结构上的整体性”的原则基础上,每年划出一定的资金,完成相应设备的配置。近年来,我校已投入上百万元,保证了适应不断变化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需要的软、硬件环境:

1、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2间教室有128台工作站,并均配有服务器与教师机,并安装有网络教室控制设备。软件配置上包括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所需所有的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以及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系统。教师机配有网络教学软件远志公司的LATAR。

2、多媒体教室:共有3间,内有多媒体电脑、大屏幕液晶投影机、实物展示台、音响设备等。

3、师生音像阅览室、教师电子备课室以及校园网络中心。

以上各环境已初步建成校园网。这些软、硬件系统环境为我们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加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重要性的宣传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目前不是中学高考科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与教学的开展。这就需要加大宣传力度。首先是使我们的教育行政领导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对中学生的重要性与迫切性,认识到培养中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关系到学生能否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是能否成为未来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因素。领导具有了这种新理念后,必然会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开足开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从而为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打好教学氛围。另外,要加强对学生的宣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他们的成长与学习的重要作用;使他们认识到,作为一名网络时代的中学生,必须具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同时通过实例,使他们尝到具有这种能力后对学习其它学科有巨大帮助的甜头。这样学生就有了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在动力。有了领导的重视与学生的主动求学,搞好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就有了内部的动力与外部的条件了。这就为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三、加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培养与培训

要搞好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必须具有一组爱岗敬业、专业知识精堪、同时具有一定教育教学理论的高素质教师。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因此,师资相对的比其它学科薄弱。信息技术又是知识更新最快的一门学科,因而对教师的知识的更新要求更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必须加强信息技术科任教师培养与培训,使之能适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要求。我校在这方面是非常重视的,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培养是有力的,对我们参加各种培训是大力支持的。我校现有信息技术课专任教师4人,其中一人99被评为福建省“优秀青年教师”,二人是省级“计算机骨干教师”。4位教师都在积极参加继续教育。这就为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了师资保障。

四、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好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所需的软、硬件环境系统;领导与学生的观念更新了(领导重视了,学生肯学了);具有了一组高素质的信息技术课任教师了。三个为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条件都具备了后,接下来要做的是:如何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完美结合起来,实现教学相长;我们教师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走进中学的课堂,时间还是很短的,是一门新学科、有新特色。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输信息与应用信息的能力。在教学上,我们必须采用有别于其它学科的传统教学方法,采用具有本学科特色的适应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思想、方法与手段。下面介绍我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比较成功,达到师生教学相长,实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些探索。

方法一:采用互动式教学法

信息技术课是富含创新意识的一门学科,是非常适宜实施互动式教学的一门中学新课程。首先,现有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条件可以很容易地实现互动式教学,特别是网络技术的成熟,更为互动式教学插上了飞跃的翅膀。信息技术教学的互动性能体现教学双方互通信息,共同发展的交互作用,符合教学的最终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善思考,提高获取、传输、处理与应用信息的能力,从而实现学科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我们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中实施互动性教学呢?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师讲授法,采用老师讲授与学生使用交互式CAI学习软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初接触计算机的人往往会觉得难以入门,或者在使用过程会因一点微小的失误而茫然失措,或者会为开关机先按哪个按钮而烦恼。教师的讲授是非常抽象的,学生不易理解与掌握,而采用一些CAI软件进行互动式的学习,将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开天辟地》、《万事无悠》等,另外教师自制了一些针对性较强的课件。通过界面图形化,可视化,大大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促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吸收,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又将促使学生主动去学、乐于去学。在信息技术教学方面,这样会使学生不断体会知识点,从而增强继续学习的信心和决心,并不断在实践中主动探索,能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并与教师共同讨论,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②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教学信息可体现在学生学习的精神状态,教学时的课堂气氛,作业的完成情况,测验、考试情况分析等方面,还有学生的提问,发现、创新、实践方面也能够获取教学信息。利用所获信息教师可调整教学计划,完善教学的侧重点,针对个别学生的不同情况对症下药,因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③实行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互动式。我们强调教学中的因材施教,是因为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学习的主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同一知识环节也会有不同的理解能力,教师可在及时收集教学信息时对不同学生实施因“人”施教,如思想上不想学的学生,可配合思想教育,难以理解的部分则可以放慢教学进度,详加讲解,配以教学光盘,通过上机指导实践使学生掌握等,要求教学上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教育。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

方法二:强化上机实践、引导学生自主创作电脑作品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因此要加强学生的上机实践。为了提高上机实践课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设计好上机实践的任务。那么,如何来设计上机实践的任务呢?任务不宜定的太死,可根据具体的教学模块设计科学的任务。例如:字处理软件WORD模块的上机实践可设计如下的任务:每位学生利用WORD制作一期班刊,要求:①一个富有创意的主题。②班刊应含有艺术字、图像、图形、各种风格的文字以及表格。③作品完成后,学生互相评测。为使学生顺利完成任务,我们提供上网、数码相机等技术与设备。同时教师在上机实践中要科学引导,因人而异地进行个别辅导。任务设计得好,直接激发学生的上机实践热情与创作的激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以开发与培养。另外,要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创作电脑作品,并适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测,公开赞扬每位学生作品的优点与创新之处,个别指出不足之处。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培养协作精神。通过这样的上机实践,必然使学生信息素养不断进步,从而提高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

培养与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传输、处理与应用能力是我们信息技术课必须承担的主要教学任务,如何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一位从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教师永恒追求的主题。

参考文献: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中小学教师自修教程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初探 篇6

一、通过有效导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

中学信息技术课很多学生都不愿意上,探究内在原因是很多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停留在表面,很多教师仅仅让学生学会上网查资料、简单的文字输入等内容,没有按照新课程标准去逐步实施,学生缺乏课堂学习的兴趣。教师首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创设学生探究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在教Word软件时进行《插入图片》教学,可以创设如下的课堂导入。首先课前教师展示图文并茂的作品,比如精美的音乐贺卡、个人的电子相册等,让学生由衷地惊叹:“真漂亮!”“你们想自己做一幅作品送给最好的朋友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一定会取得成功,而且还能有所创新。”这样精心导入并激励学生后,他们的眼中流露出求知的欲望,个个都迫不及待地开始动手实践起来,真正调动了他们的激情,为下一步自主探究奠定了扎实的情感基础。

二、灵活采取合作学习,激发学生思维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并不是简单的教师操作一步,学生跟着操作一步。有的操作实践活动尽管没有学习,部分学生通过自己探索也能灵活掌握操作方法,这就是教师说的“电脑不是学出来的,而是玩出来的”。比如教学“画笔”一节,教师可以简单地向学生介绍几个绘图工具,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除了能画创意剪贴画,他们还可以利用绘图工具,画出自己想要的图画。有些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甚至能够对图片进行简单的编辑,做出自己想要的效果。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的思路敏捷,教师只需要调动他们参与课堂的学习兴趣,分好探究小组,通过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不仅能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还可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力避传统课程的缺陷(如片面追求学科体系化,教学内容偏深而不实用等),使信息技术课成为学生丰富的想象课堂。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要做到与众不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留给学生创造的空间,引导学生大胆想象。

四、注重德育,培养学生的良好信息素养

如今中学生经常进入网吧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甚至很多学生逃课去网吧打游戏、聊天等,这些不良的上网习惯已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进行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让学生懂得计算机是学习对象,也是帮我们学习的工具,不能将它当作一种游戏或聊天的工具。每过一段时间,教师都要和学生认真学习《规范使用计算机》,教育学生养成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规范使用计算机,健康上网,禁止游览不良网站,教育学生防止计算机病毒的传播,不仰慕电脑“黑客”等。

五、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背景,让学生会学

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但他们还不能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与总结,这时可以运用信息技术课堂,让学生学会学习。例如学习动物、植物、有形物体和无形物体等内容时,由于它们的不同性质特点与不同用途等,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Windows的不同元素进行类似的处理,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分类、归纳,使各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并能通过表格等不同形式学会比较;也可以将不同的学习内容形成文件夹,并对文件夹命名、注解等。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形成学生自己特有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然,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方法很多,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应合理运用教学方法让富有魅力的信息技术课堂成为学生活动的主体。以操作实践为核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结构,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到学习信息技术的价值,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自主自愿的活动,这就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所追求的。

参考文献

[1]苗逢春.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理念与实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王坤敏.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中的方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3(5).

如何优化中学信息技术教学 篇7

(一)激发兴趣,增强求知欲望,使学生乐学、会学。

好奇心和求知欲既是激发创造活动的诱因,又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强大的功能和全方位的处理能力对以前较少接触计算机的学生来说,无不充满神奇的色彩。如何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揭开层层神秘面纱,并最终拿到进入现代化殿堂的金钥匙,是信息技术教学关键的一步。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非常重视第一节课的教学安排。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第一节信息技术课,要借助多媒体演示,结合典型事例进行讲解,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发展、应用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了解,并从中感悟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出他们的学习欲望。在此基础上,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课时,一方面教师对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要做精心的设计和安排;另一方面,也需要同学们密切地配合。这样就能让学生有一个必要的心理准备,为今后的学习——尤其是上机课——能充分利用好45分钟开个好头。另外,要注重上机课的教学形式安排,如采用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借助相关软件组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活动。

(二)结合教材,用好“任务驱动式”教学。

任务教学模式就是在学习告一段落后,给学生布置相应难度的任务,要求学生在一定期限内完成,并组织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或师生共同收集的一些富有趣味性的信息处理内容,由教师巧妙设置任务,把教学内容融于实际任务中去,让学生在实际的上机操作中去学习新知识,感受新方法,形成新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则是指导学生如何去完成任务,并适时向学生介绍需要了解、掌握的概念、思想和方法。

1. 制定目标明确的“任务”。

教师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设计“任务”时,其认知目标一般可以采用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了解主要指学生能够记住或复现已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理解指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及操作方法,能用自己的语言或动作进行表述、判断和直接运用;掌握指学生能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去解决新情况下的简单问题。操作目标一般可以设定为初步学会、学会、熟练三个层次。初步学会指学生能进行基本的上机操作;学会指学生能进行连续的、差错较少的上机操作;熟练指学生能进行效率较高的、习惯性的、有错误能立即自我纠正的操作。

2. 制定符合学生心理的“任务”。

信息技术是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每节课都有至少一半的操作练习时间。学生学习兴趣的减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习任务太枯燥,离现实生活太遥远。信息技术课程所学内容在课本上基本以专业术语的形式逐步逐条讲解,教学方法不适宜照本宣科。什么样的学习任务才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在课堂上,应该力求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里探求新知。达到这个目标的关键在于:了解学生,在学生的兴趣爱好与课本内容之间寻找切入点,制定出符合学生心理的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基本知识的同时,获得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综合应用能力。

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应该首先向学生明确布置本课时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要完成的任务或者待解决的问题去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制定出的学习任务要有一定的思维发展空间,能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实现对知识的迁移和深化,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其水平也会有很大的差异,而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可以使不同水平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发挥。随着一个个知识点的掌握,一个个学习任务的实现,学生会很有成就感。

(三)注重学科渗透,使学生感受到计算机学习有实用价值,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素质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跨学科。传统的学科教育往往强调线性思维,而忽视了发散思维,这样很难培养出具有创造素质的人才。计算机的工具性,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跨学科教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但能够掌握计算机的教学内容,而且还能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浅谈中学信息技术教学 篇8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兴并发展迅速的学科, 它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在不断提高。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信息技术不仅是学生的学习内容, 而且也是学生的学习工具。”随着时代的发展, 它更是人们终身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掌握好这一工具, 有利于学生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其他学科内容的学习中, 有利于帮助学生改变学习方式, 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 有利于提升学生今后在 信息社会 中的工作 效率与生 活质量。作为当代中学生, 必须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 具备竞争意识和能力, 才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信息技术的日趋重要,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学校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改观。因此, 在新课改形势下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显得尤其重要。

二、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特殊的学科, 它具有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特性。

(1) 工具性。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信息技术是学生的学习工具。

(2) 综合性。从新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到, 信息技术课程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设置, 它同语数英等学科一样是素质教育 的一个重 要部分, 既有充实 的技术内涵, 又有丰富的文 化价值。它 除了涉及 计算机技 术之外, 还涉及许多其他学科, 如审美艺术、环境、数学、软件开发等, 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3) 实践性。信息技术课程以掌握技能 为主, 这些技能的掌握都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

(4) 发展性。信息技术发展迅速, 不断有新 的技术创新, 如机器人、人工智能、无线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 从硬件环境到软件环境都需要不断变化, 而且人们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5) 开放性。开放性是指学习的对象及所提供的平台都是开放的。

(6) 层次性。信息技术学科的层次性表现在学生的基础水平与学习特质之间的层次性, 以及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了解学生, 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个性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 采取分层教学策略, 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

三、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

现代教育以学生主动建构为指导思想, 采取“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教师通过教学设计使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学习工具。在学生遇到问题时, 通过协作学习、师 生交流或者借助认知工具,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只有学生主观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学习效率才能得到提高。在信息技术 教学中, 有几点尤其需要关注。

(1) 现在所提出“271高效课堂”“放羊法”“杜郎口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 如若简单地应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是不利于教学质量提高的。不过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 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备课。备课的意义在于加强教学的计划性和针对性, 以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备课充分, 课堂开展起来就会更轻松自如。

(2) 信息技术教学具有实践性的特点, 学生对技能的掌握需要建立在不断地实践操作过程中, 而上机操作是很关键的一个环节, 如果组织不好会影响教学效果。正常课堂教学中, 一个教师要辅导六十名左右的学生, 因此不可能兼顾 每个学生, 如果学生 的上机目 的不明确, 面对网络的各种诱惑, 就容易迷失在游戏或者社交网络里。这样一堂课下来, 不但没有达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目标, 还让学生的思想变得混沌, 没办法静下心来进入下一堂课其他学科的学习。所以在学生上机操作的过程中配套一份《上机实验报告》很有必要。《上机实验报告》内容包括上机目的、上机内容、上机步骤、疑难问题、遗留问题以及自我评价等, 这份报告可随时提醒学生要完成的任务, 并监督他们的完成情况。学生上机目的明确, 任务具体, 教师在巡视时发现的共性问题再集中解决, 这样就充分发挥了上机操作的优势, 自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游戏与中学信息技术课堂 篇9

一、利用游戏满足学生好玩的心理,玩中学。

古谚云: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游戏体验,就能让教学事半功倍,立竿见影。

学生"好玩"是因为他们能从玩中找到快乐,那我们就根据孩子这一特点让他们在老师"预设"的情景中尽情地"玩一把"。在开发学生智力,丰富学生的想像力,挖掘学生创造力的游戏中有很多优秀的游戏。如在讲到《算法的描述》一节时,对于算法的定义太抽象了怎么样才能让它更形象直观呢?思虑再三,我选择了《野人过河》的游戏,先让学生三四人自由组合成一个小组,然后一起研究牧师安全过河的方案,并把它表示出来。同学们一听说要玩游戏,一个个笑逐颜开,兴奋得都快蹦起来。于是分组开始玩游戏,一动手才发现要安全过河不是那么容易,必须遵守游戏的规则,要不然牧师一下子就被野人吞了,试了几次都不行,怎么办呢?好,开始研究,"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经过再三的研究,终于有小组找到了方案。于是,请上来演示下,大家都深有感触。接着,请同学们把刚才的步骤写出来,一、二、三、……大家也都很认真地把刚才的步骤写出来。写完后,我说:"同学们,刚才大家写的这些就是算法,它指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大家恍然大悟:噢,原来算法这么简单!我又趁机进一步引导:大家想想我们生活中还有没有算法?""做数学题目"、"去超市购物"、"煮饭"、"洗衣服"、"扫地"……教室里就像炸开的锅,大家都争着发表自己的发现,这样这个问题就由学生在玩游戏中自己解决啦。

二、利用游戏满足学生好强的心理,竞争协作中学。

一个孩子有"争强好胜"的心态说明他有进取心,追求上进,因而老师要注意引导,防止孩子出现狭隘的妒嫉心态,好胜心理才会"利大于弊"。比如,在上《循环嵌套》一节时如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其原理,我权衡了几天,都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方案。后来在看中央台的《开心词典》时我灵机一动,何不借助这种智力抢答的形式把这个知识点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层层递进,让学生在游戏比赛的氛围中无形地接受新知识。我们要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发扬"好胜的心理",学习好循环嵌套的原理。同时,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通过智力抢答的方式享受到成功的快乐。突破点找到了接下来就是付诸于行动。在组织学生参加智力抢答比赛中,学生按要求自由组合成六个方阵并自立组长,各组还给自己起了一个个响亮的名字,如加勒比海盜、可爱的魔法师、好男儿、顺风、顺风,耶……,让我觉得高中生是最有创意的一个群体。接着主持人(学生自己推荐的)宣布比赛规则,倡导要发扬"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精神。比赛从打印一个"*"开始一直进化到打印图形,各小组集思广义,先讨论后回答,当主持人喊开始哪个小组先举手,就先回答,如果该小组回答不出,其它小组可接下去抢答。就这样这节课通过智力抢答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对于每一个问题学生都能积极地思考、讨论、实践并抢答,增进了同学间的团结协作精神,并且通过问题的层层递进,使学生较轻松地接受了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并做到举一反三,在比赛过程中,采用学生示范、学生表达代码师操作,学生写出代码,修改代码,学生分析算法等多种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表达等能力。可以说整节课围绕着问题,以开心课堂为主线,学生自主学习,师适时地给予场外提示,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体现了新课改的新理念。

三、利用游戏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问中学。

孔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游戏活动,就能使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如,在讲到《网络数据库》的时候,如果按教材的设计一个一个介绍下来未必太空洞和抽象了,于是我就先设计了一个生活中购物情境:王刚同学到书店购书,购书程序学生都对答如流。那么我们如果要在Internet上购书也是这样做的吗?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各式各样的问题都来了。诸如:网上书店也能像书店一样选择吗?书有新华书店多吗?能打开看吗?价格贵吗?会不会上当受骗?学生各抒己见。老师神秘地说:"那我们就去'看看',体验一下网络购书的奥秘吧!"然后老师带着学生一起"走进"了网上书店"遨游"、购物。学生的好奇心驱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沉浸"在网络中,也乐在其中。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网上购物"的真本领。同时对网络数据库的认识也加深了。

四、利用游戏满足学生好动的心理,互助中学。

哪个孩子不"好动", 这是由孩子特殊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所决定的。我们根据孩子好动的特点有效地加以引导和规范, 当然决不是压制。压制就会使孩子失去"灵感"、失去"创造性"。比如我在教学过程中, 经常和学生玩当"小老师"的游戏。学生当"小老师"改变了传统的师生间单向传递知识的方式, 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传授者, 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教学中的一些简单而且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 可以事先告诉学生教学目标, 让学生自己组织上课。这样, 学生就会按照自己的理解程度, 备好课, 并以自己最好的教学方式扮演"小老师"。同时, 在上机实践课中, 教师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兼顾到每一个学生, 这时可以让一部分操作较好的学生当"小老师", 对其他同学在上机过程遇到的一些难题给予解答, 互帮互助, 共同学习。

五、利用游戏满足学生好试的心理,实践中学。

现代社会需要的不光是拥有知识和技能的人,还需要勇于尝试,敢于接受挑战的人。"好尝试"是发现的基础,在探究过程中就会有问题产生。比如:利用WORD2000录入、编辑文章是大多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为了使他们掌握这部分操作,我便针对现代中学生的追星现象,设计了一个小任务:让学生输入一篇题目为"我的偶像"的小作文,作文的内容各自编写,然后对它进行修饰。于是,学生们饶有兴趣地完成了作文,接着我让学生上网查找"心目中的偶像"的图片。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通过网络搜集了大量的心目中的偶像的图片。然后,我引导学生把图片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在文章中排列。结果学生发现了很多问题:"要移动文字,怎么办?""图案插入后看起来不美观,怎么办?""图片太大(或太小)了,怎么办?"等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然后,我就组织学生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最后问题都解决了:可以通过"复制粘贴",调整文字的位置;同时又要联系实际,利用"绕排方式"使自己的图片与文字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可以通过"拖动"调整图片大小等。学生经历了这个过程,有了体验的机会,才发现了当一个编辑也是很有学问的。既要考虑到美观,还要考虑到图与文字的相关性,长了不少见识。

教育是充满生命力的,从游戏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快乐,而且可以让他们学习到很多的知识。但是在课堂中也要注意不能为趣而趣,让学生只顾着玩,应该找准切入点,精心设计游戏,游戏要对学生提出一定的要求,启发学生思考,从而让学生快乐地求知,并自觉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参考文献

[1].《利用计算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陈丽敏, 广东省汕头市飞厦中学。

[2]、《小游戏让高中物理课堂亮出精彩》, 杨静静, 《物理教学探讨》2006年第1期

[3].《王吉庆教授谈信息素养》, 《网络科技时代杂志》第六期。

[4].《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研究》, 李省思、彭光业主编, 学林出版社出版。

浅析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方略 篇10

一、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基础性。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角度出发, 选取具有普遍性和迁移性的基本知识作为教学内容。

工具性。学生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实践性。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课程, 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课程的核心目标。

开放性。只有在开放性的环境中, 运用开放性教科书 (具体要求有一定弹性, 内容的呈现有较大灵活性) , 采用开放性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 才能保证起点水平较低的学生能够适应, 也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提升全体学生的信息素养。

层次性。学生基础水平与学习特质的层次性, 教学内容的层次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了解学生, 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个性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 采取分层教学策略, 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综合性。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逐渐成为基础教育中其他学科的有机组成部分。整合的目的是学以致用,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模式的选择

1. 边讲边练。

一堂课一般只安排15~20分钟进行讲解、示范, 按照需要, 讲完一个问题就让学生实践一下, 等他们掌握以后再讲下一个知识点。适合于上复习课、基础知识课和练习课。

2. 结合多媒体课件, 精讲多练。

力求精讲、少讲, 仅把学生普遍感到陌生的知识点及难点作为主要内容来讲, 把时间最大限度的放给学生去操作。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可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 能唤起学生的“情绪”和激发他们的兴趣,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3. 全方位互动。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也可相互探讨, 相互切磋, 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每节课挑选几个出色的学生一起进行辅导,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得到及时解决, 而且在相互讨论中, 每个人还可以获取新的知识, 受到新的启发。

4. 耐心辅导,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兴趣感。

教师一定要注意聆听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并根据情况做出不同的解答、有些问题需要演示操作过程, 有些问题需要简短的讨论, 有些问题需要直截了当地回答, 有些问题则需要用另一个问题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整个辅导过程中, 教师要站在与他们平等的角度, 切忌不耐烦, 也不要因为问题简单而嘲笑、训斥学生。

5. 个体化教学, 因人、因材制宜。

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给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在教学中, 试着进行分层教学。在开始学习新内容时, 先测试一下, 基础薄弱的学生按教材学习, 从易到难。对教材所要求的内容非常熟悉且操作熟练的学生, 在完成练习的基础上, 根据他们的兴趣, 安排另外的任务。实践证明, 这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兴趣, 任务结束时, 不仅学会了新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思考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的恰当运用

1. 任务驱动法, 促进基础发展。

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 设计相应的各种任务, 各种任务之间相互联系, 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 组成一个任务链, 让学生踏着任务的阶梯去获得技能、建构知识、形成能力。让学生有目的的学习和实践, 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锻炼学生的学习和探索能力。

2. 激励参与。

每当学生有好的作品完成, 展示给全班同学, 同时提出表扬鼓励, 这不仅会激发他的学习兴趣, 对其他同学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3. 自主探究学习。

自学能力、独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一个当代中学生所必须具备的, 对于学生自己能看懂或是通过实践可以获得的知识, 都鼓励他们自己学习, 自己掌握。

四、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

1. 巧设“导语”。

课题能否成功的引入, 直接决定了一节课的效果, 每节课力求采用同学们最感兴趣的事物来引导他们。

2. 遵循“学以致用”原则。

学生通过学习活动, 在不断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中, 能够不断地看到自己的成果时, 就会爆发出强烈的继续学习的愿望, 学习兴趣也就越来越浓厚。在教学过程中, 采用边学边用的方法, 学一点就让学生应用起来, 不但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而且在应用的过程中, 可以充分肯定学生自身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使学生总感觉到有新的挑战, 新的兴奋点, 这样既保持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又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3. 打乱教材顺序, 抽取精髓, 激励同学们主动获取知识。

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并没有严格的难易程度界限, 特别表现在应用软件上, 并不是必须掌握了所有的基本知识才能作出作品, 长篇大论的介绍界面、菜单、模版、版式等基本知识只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 讲授这样的课程时, 我的经验是打乱教材顺序, 首先抽取精髓来讲, 紧紧吸引他们的兴趣。通过思考、实践, 有的同学掌握了这些知识, 没掌握的怀着迫切的心情认真听教师讲解, 也能以最快的速度掌握且记忆深刻。

五、教学实施建议

在认真研究课程特点的基础上,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结合教学实际, 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用全新的课程理念开创教育的新境界。教师必须深入理解与把握与新课改相适应的新课程理念, 以彻底摆脱传统教学的弊端, 开创教育的新境界。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课程观;建立“一身多面”的新教师观;确立“交互主体”的新学习观。教学必须在传统教学要求的基础上作根本性的调整与改革。

教学是一门艺术, 信息技术教学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共同探讨, 共同完善。

摘要: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实验, 发展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学生的数字化学习能力和信息化社会的生存能力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以信息为起点, 以技术为核心, 以学生为主体, 以素养为主线, 以项目为载体, 以任务为驱动”的全新教学理念, 注重体验、制作、设计、试验、探究等多元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 强调信息技术素养的知识渗透、价值迁移和能力拓展的高度统一和有机结合, 旨在培养提高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方面的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素养,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艺, 李冬梅.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探索 篇11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策略;任务驱动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使信息技术成为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的技术之一。当前,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逐步渗透于各行各业,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贴近,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不掌握信息技术,将难以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有效地工作和生活。作为一名从事中学信息技术基础教育的教师,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为此,在这些年的信息技术教学中,通过认真探索,进行了一些尝试,并总结以下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以供参考、指正。

一、创设教学新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教学新情景,能引发学生对知识产生学习兴趣和认知需要,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动机。教师在上课时要创设一种学生思考问题的氛围,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从而逐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和疑问时,才会产生求知欲,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更有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下面浅谈一些具体做法:

实例一:在讲授Photoshop内容时,首先给他们演示一些事先制作好的精美艺术照片及网络上收集的著名景点等,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求“学”欲,让他们急不可待地想接触计算机的广阔领域。接着就是有意识地告诉他们一些网址,启发他们去因特网中找他们喜欢的东西,让他们领略到计算机以及网络世界的奇妙。这样为学生今后对计算机学习保持持续、高涨的热情推出了一个良好的前奏。

实例二:在讲授电子表格的函数表达式时,针对这种比较抽象的内容我采用了提问和讲授综合运用的教学法,运用神奇而又科学的疑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带着激情逐一识破神奇的科学知识。如向学生提问:在电子表格里若只有10000个陌生人的姓名和身份证号码,其他信息全无,你们能知道这10000个人的出生年月日、性别、年龄吗?对于没学习过的学生而言,答案肯定是“不能”,老师进一步回答“能”,而且肯定地说可以在2分钟之内将这10000人的出生年月日、性别、年龄填写完整。然后在学生惊讶的气氛中引入课题内容,逐一分析讲解。讲解完毕后,进一步提问:假如以后在你们的工作中遇到一个任务,就是要录入较多的人员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性别、出生日期、年龄、住址,你们还需要将这些信息逐一录入吗?学生会从所学知识得知并不需要逐一录入,只需要录入姓名、身份证号和住址即可,而性别、出生日期和年龄根据身份证号输入函数表达式提取便可得出,然后填充即可,这样既省时又准确,何乐而不为?学生对这一内容非常感兴趣,从中感受到电子表格软件的强大功能,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分组互动,利用小组合作进行学习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当前面临城乡差别等主客观原因,造成在信息技术课上有些学生可以说是一点就通,举一反三,而又有不少学生根本就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学有困难。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另外,我校的实际状况不允许学生一人一机,所以我干脆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编组,把他们组成不同的学习小组,推选基础较好的学生做小组长,互相帮助,彼此模仿示范,相互督促,分享学习成果,从而有效提高学习成绩。在合作互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产生更强的学习动机,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让孩子们懂得协作的重要性,还解决了人多机少的问题。因此,我们不妨在学习过程中多安排一些合作活动,鼓励学生共同解难,多进行互动交流。这比老师口干舌燥讲解或一个学生利用电脑自己学习强得多。如在进行键盘学习及练习的过程中,有些学生对于键盘指法掌握较慢,有的学生在练习中难于严格按指法要求进行练习,利用小组合作教学的优势,让他们之间互教、互学,又能在练习中互相监督是否能运用正确的指法。指法练习时间长了,学生开始感到枯燥,我适时开展小组之间的竞赛活动,从而激发他们的练习热情,学习效果非常明显。

三、从任务驱动入手,让学生体验成功

任务驱动教学是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在计算机基础课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利于构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总是精心设计好每堂课要完成的教学任务,给予学生明确的目标。这种目标或任务总是与一定的问题情境相联系,这样可以使学生能更好地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和经验去同化当前的新知识。如,学习Word文档编辑中的图文混排,就结合学生喜欢寄贺卡的特点,教学任务就是“制作贺卡”。在兴趣的强烈驱动下,学生把标题和问候用各色艺术字写上,把美丽的图片用文字环绕或衬在文字下方作为文档背景,最后整个文档还利用页面边框功能套上彩色的艺术小边框。它们把自己的小作品用学校的彩色打印机打出来,有的把新年贺卡、生日贺卡寄给远方的朋友,有的制作“母亲节祝福卡”送给妈妈……学生学习兴趣越发高涨。经过几堂课的设计,学生对Word的页面设置、打印预览等许多功能都有了深刻的认识;对艺术字工具栏、图片工具栏、格式菜单中的各项功能都运用自如。

四、注重信息反馈,检查教学质量

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成绩,注重信息反馈和适时进行考核是不可缺少的。教学中可以通过设置相关的理论题作业来检查学生对信息技术基本概念的理解,同时一定要通过一些实际操作考核来检查学生的动手能力。那么,如何有效检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呢?例如,可以采用制作“个人作品”的方式进行考核,作品可以是一张小报(考Word文字处理工具),一个小影集(考幻灯片的应用)……根据学生的考核情况所反馈出的信息,及时分析学生接受的程度,在此基础上进行重点指导。

同时,在教學过程中还要经常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对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安排的合理性,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态度等进行综合评价,教师依据学生的意见和要求不断改进教学。这样的信息反馈,既检查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又摸清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通过沟通信息,了解需求,必然使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赵若谷.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率的途径[J].河南教育:基教版,2007(6).

信息技术与中学政治教学 篇12

1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作用

1.1 转变中学政治教师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指的是对教学的看法和思想,所谓改变教学观念,实质是改变旧的教学的看法和思想,提着新的教学看法和观念。中学政治教师需要适应时代发展,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逐步发展,书是唯一的知识媒介的状况要迎来新改变,使教学踏进了一种崭新时代。如今的信息技术把全球各国的学校资源、图书馆资源和其他资源整合在一起,成为丰富多彩的资源大库。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为满足各种教学需求,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吸收新知识、相互沟通,构建不断进步完善的与时俱进的教学平台,如此一来,也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

1.2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旧的中学政治课教学模式,教学仅仅是限于课堂上,以“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为主。另外,政治课的教学原本就缺乏趣味性,理论方面的知识过多,大多数的东西都是条条框框的,与身边发生的事情结合度较低,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然而,如何改变上述状况,提高学生兴趣?本文认为:第一,要善于抓住学生心理,学生们会更加偏向于新颖的教学方式,更愿意接触新鲜事物,更加乐于亲自动手,所以,中学政治教师应当运用起相关的信息技术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比如,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也可以指定项目,让学生亲自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方式搜集信息,如此依赖,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从而使知识更深刻地记忆在学生们的脑海中,也更彻底地了解了事物的本质,达到了理论联系实际效果,呼应了信息化教学理念。

2 信息技术与中学政治教学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师对学科教学整合的内涵认识不够深刻

不少教师即使对学科整合略有认识,然而,他们还是认为只要在课堂上使用计算机,就已经是学科整合,这种认识是肤浅的。有些教师太着重多媒体效果,将不合适的活动的图文设计在课件上,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往往起到相反的作用。本文认为,学科整合应该以学科教学为基础,而不是纯粹展示信息技术,应该通过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不仅仅是要求教师掌握网络技术、文件编辑和新软件使用的能力,更应该重视学生信息分析和整理、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2.2 过分依赖网络资源而忽视其他的教学资源

的确,互联网的信息库十分庞大,而且信息质量良莠不齐,与学习的相关性也有所差异,如果学生太过依赖互联网资源,反而难以达到最佳学习效果。所以,在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资源的时候,不能够忽视传统学习资源资源,那是经过专家整理的信息,应当在这些基础上结合信息技术,学校和家庭双向引导,来正确指导学生提高学习能力。

2.3 目前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深度不够

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中学政治的教师把许多材料统统列举出来,使得学生没有系统性地、层次性地获取、掌握资源,从而对学生来说压力更大,甚至带来不良影响。所以,教师应结合中学政治的教育的内容和网络资源,更需要做更多的备课工作,多了解最新的身边新鲜政治事件,正确指导学生筛查无关信息,还可以设置局域网、防火墙,以防止学生受到不利影响。此外,中学政治的教师不能仅在课件、文字游戏或“演示”层面上,应建立真正有效的学习环境。教师可以在运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根据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设计了多种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拥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实现学科有机的整合。

3 信息技术在中学政治教学中的改善建议

3.1 提高教育运用现代信息工具的能力

要继续不断完善教育理念,并提高利用现代信息工具的能力,包括信息技术知识更新和信息技术教育的技能的提高,不断更新改进信息技术教育理念,让教师培养出利用信息技术的良好习惯。

3.2 提高教师教学设计能力

中学学校管理者应该注重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具体可以参考以下方面:培养教师确定课程标准更加全面的准确的把握教学目标的能力;培养教师把握学生的特点,灵活整理已有的知识经验的能力,使教师通过分析教学内容,能够把握关键、难点和内容之间相互关联的能力;培养教师考虑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学习活动的能力。

3.3 结合信息技术完善考核机制

学校和教育部门应当使用教师信息技术使用能力的综合评估机制,其中教学设计、教学综合能力的内容都可以考虑在设计里面,从而使教师积极地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研究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技术新的教学方法、新模式,循序渐进的发展符合现代化的教育,建设起新的思路,从中获得最佳的教学方法和效果。

参考文献

[1]走进高中新课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基[2000]35号.

上一篇:数学教学中的人格教育下一篇:子类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