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学信息技术教学

2024-10-09

浅议中学信息技术教学(通用9篇)

浅议中学信息技术教学 篇1

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浅议

为提高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与效果,着重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理论课教学模式等五个方面进行论述,探索在新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如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师任重道远.

作 者:段绪春 陈嫒嫒 作者单位:段绪春(枣庄市台儿庄区润头镇第一中学,山东,枣庄,277415)

陈嫒嫒(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山东,日照,276826)

刊 名:硅谷英文刊名:SILICON VALLEY年,卷(期):“”(7)分类号:G42关键词:信息技术 计算机 教学

浅议中学信息技术教学 篇2

关键词:网络信息技术,中学政治教学,整合

从20世纪90年代全球第三次教育改革浪潮至今, 各国教育改革此起彼伏, 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更是层出不穷, 改革的焦点集中在课程的更新上。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培养有丰富知识和较高创新思维能力人才的 一个重要途径, 又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途径。在新世纪的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 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理念, 让学生适应以新科技革命为主导的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来临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1 网 络信息技术在中学政治教 学中的作用

1.1 网络信息技术激发了学生学 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在传统教学中, 教科书和教师的教案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来源、 途径。依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在“以教师为中心”靠灌输传授的教学模式中, 学习的过程可理解为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这种模式的弊病是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 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往往被忽略, 甚至被压抑, 较大地打击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传统思想政治课缺乏信息反馈与交流, 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差, 创新与创造能力意识薄弱, 只能是培养了一批“知识”型人才。

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是: 从传统教育走向现代创新教育, 从学历型社会走向学习型社会, 从教育国家化走向教育国际化, 从封闭教育走向教育信息化, 从教师的知识传承走向引导创新。当前, 在进行新课程改革、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即应当充分重视学生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的规律, 充分考虑学生今后能否适应社会生活。

1.2 网络信息技术提供了必要的 教学环境和丰富的教育资源

在进行思想政 治课教学 的过程中, 必然会遇到许多问题, 其中教育资源的匮乏显得尤为突出。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信息时代学校教 育的核心, 而创造能力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那么, 对教师和学生双方而言, 如何获取教学教育资源和信息呢? 在现代信息社会, 以网络技术为载体的信息技术就成为获取资源和信息的比较简便快捷的手段和途径。信 息技术在应用教学中具有如下特点: ①集约化的丰富资源, 包括信息资源和智慧资源, 是课程实施的坚实基础; ②资源具有共享性、大量性和广泛传播性的特点; ③为学生的协作学习创造了条件, 提供了更多自由选择的机会。建构主义在强调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过程的同时, 强调学习者的“协作”和“对话”, 可以使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更深入, 认识更全面;而且, 资源的共享和时空的超越决定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多自由选择机会;④信息技术具有图文、音频并茂等特点, 能为学生提供符合人类联想思维与记忆特点的、以超文本结构组织的大规模知识库与信息库, 学生可以查阅和访问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多种信息源, 必要时可以从该信息源复制、下载所需的软件和资料。

1.3 网络信息技术能解决知识抽象 性和实际问题具体性之间的矛盾

政治课教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现实问题是具体多样的, 但政治知识大多是纯理论的, 往往深奥、抽象, 从而形成了政治知识的抽象性与实际问题的具体性的矛盾。但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常常进行灌输式的教学, 从理论到理论, 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对学习不感兴趣, 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创造性。这种情况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政治教学的效果和教育目 标的实现。而通过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则可以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特别是在哲学教学过程中更显示了它的优越性。我们知道哲学知识是对整个 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 是比较抽象的理论,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感到困惑。但它反映的道理, 恰恰又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具体问题。例如, 事物是如何变化发展的原因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 但又常常弄不清他们各自的作用是什么反而走向极端。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 用, 明确它们的关系, 最好的办法就是能让学生身临其境接触实际问题, 通过分析、探究实际问题, 得出结论。但什么知识都要回到真实的现实中, 去接触现实, 然后得出结论, 既是不可能的, 也是不必要的。

实践证明,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可以有效地模拟现实情境, 将文字、音响、动画、图像等信息组合在一起, 传递给学生, 还可以自由拆卸, 自由地放大、缩小, 且不受时空限制, 从而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贴近实际、探究知识的氛围, 有效地解决了政治知识的抽象性和实际问题的具体性之间的矛盾。一个模拟实际的典型的教学情境,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促使学生主动记忆、认真思考、努力探索、积极地参与, 往往也能获得更好的成效。

2 网 络信息技术在政治课教学 运用中的几点体会

2.1 教学设计要有利于学生良好 知识体系的形成

素质教育就要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体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情境设计中, 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思维方式, 考虑在教学中如何与学生合作, 如何引导学生思考, 如何帮助学生正确表述思想。我们在情境探究教学的研究和实践中认识到: 学习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学生之间的合作具有明显的效果。因此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 应该设计一些思考和讨论的时间, 让学生通过合作和充分的讨论, 提取有效信息, 来发现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 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便得出正确的结论。但在实际的情境创设时, 我们往往容易忽略这一点。实际上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 才能对教学情境所展现的整个问题, 涉及的知识和方法, 对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运用知识和方法的过程, 作出必要的反思, 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 形成新的认知体系, 从而达到知识和能力的升华。

2.2 教学设计对学生要有一定的 针对性

虽然教学内容相同, 但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也必须考虑形式、内容上的差别, 才能做到因材施教。这一点我们虽已有一定的共识, 但在实际教学中又往往容易被我们所忽略。这需要我们广大政治教师努力更新教学观念, 真正贯彻“以人为本, 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和发展。

2.3 正确处理网络信息技术教学 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和传统的教学手段创设的教学情境各有各的长处, 前者教学情境的设置, 可以有效地弥补后者手段的不足, 传统教学手段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我们必须加以继承和发扬, 决不能全盘抛弃传统教学手段。因此在设计教程时, 在把握好信息技术使用的同时, 要正确处理信息技术和粉笔、黑板、普通教具、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例如, 在复习课时, 信息技术具有容量大、效率高的优势, 但必须注意中间的停顿, 保证学生有思考和把要点记下来的时间, 否则会适得其反, 影响效率。

3 总结

为了实现政治课的教学目标, 广大政治教师都在探索、尝试各种有助于提高政治课教学质量的方式、 途径和手段; 引导学生发现和了解问题的实质; 启发学生从多方面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现代科技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信息技术, 它无疑给我们创设教学情境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如果我们能恰到好处地利用它, 就一定能让学生在合适的教学情境中愉快地学习政治, 形成科学的学习习惯, 从而达到教学过程的整合优化, 并最终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效率。通过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的整合来 辅助教学是当前政治教师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 并不断进行着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美]Beverly Abbey, 丁兴富.网络教育——教学与认知发展新视角[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 (1) .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浅议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9-0030-011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学校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并且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也在不断提高。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对信息技术学科的认识还存在偏差,没有将其上升到应有的高度来设计和安排。现在仍有不少人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微机课”。其实,这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而不是单纯学习计算机知识。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进一步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并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显然,这一教学指向是“微机课”传统说法难以驾驭的。中学生要学的信息技术是主流的先进的信息技术,即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在我们的课程中,计算机是作为主要的信息工具出现的,要求学生从工具应用的角度去学习使用计算机,把握好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的关系。

再比如,加强信息技术学科与其它学科的横向联系,不仅能使学生更扎实地掌握课堂所学内容,而且还能对信息技术课有更完整的认识。但有的学生认为,别的学科在教学中也应用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使用计算机,所以就不用再单独开设信息技术课;而有的教师也认为,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信息技术很容易通过教学体现出来,不必单课程教学。这种观点有失偏颇。因为信息技术是对社会发展有着广泛而深刻影响的一门技术,不仅要求我们必须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还要不断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同时,信息技术是一门日新月异的技术,没有专门课程的教学,不仅影响课程整合的效果,而且不利于培养信息技术专门人才。比如,我们都知道尽管数学已经融入物理,但其重要性勿庸置疑。因此,必须重视信息技术学科在中学生学科教育、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搞好教学和实践。

根据笔者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教好信息技术课需首先处理好“三主”关系,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操作实践为主线。教师在具体施教时要处理好“主导”和“主体”的主从关系,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动摇,因为学生面对电脑与互联网,很难让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对课堂内容的学习上。但学生毕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可能让他们自主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以后的独立学习作好铺垫。同时“主导”和“主体”又要具体落实到操作实践这条“主线”上,每节课都要依据大纲和教材确定课时训练目标,重视训练设计,保证训练时间,讲究训练技巧,把握训练密度,提高训练效果。

其次,教学模式要多样化。信息技术课展示给学生的应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信息世界,需要探索多样化教学模式。①演示、讲解模式:借助于示教设备演示,教师在其中做适当的讲解,能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②练习模式:如课堂问答,上机操作,课内外作业等,通过大量的实践练习使学生掌握运用操作技能和技巧。③网络教学模式:指导学生从网上下载学习软件,收集各类学习资源,不仅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培养了他们的信息收集能力;在节日到来之际,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电子邮件给亲朋好友问好……总之,在网络教学环境下,教师可以灵活设计教学模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为教学服务。

浅议中学信息技术教学 篇4

【摘 要】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目前普遍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它的基本特征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其关键是“任务”设计,要仔细推敲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可操作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 任务驱动教学法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目前普遍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是在计算机实例教学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它的基本特征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建立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获得清晰的思路和方法,掌握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独立探索和创新的能力。

中学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进行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教学时,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非常适宜。然而,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关键是“任务”的选择与设计。这些年来在高中教学实践中,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针对教材规定的各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一些不同类型的“任务”,应用与教学过程之中,作为对教材的补充和扩展。在进行“任务”设计时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

要求教师在总体目标的框架上,将总目标细分成若干个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例如,网页制作涉及到因特网信息检索、计算机图文编排、网页的连接、网页修饰、计算机文件存储等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个制作好的网页——“任务”。在设计这个综合性的“任务”时,要考虑到应该包含网页制作所涉及的知识、方法与技能。然后将这个任务分解为几个较小的任务,指导学生分步骤去完成。

“任务”分解、编排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每个“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任务”之间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目标顺利完成。

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完成了网页制作任务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在因特网上发布站点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使学生对在因特网上完成网页制作、站点发布的过程有较为完整、全面的认识,进一步为学生的独立设计、创作奠定基础。

二、“任务”的选择、设计要难度适宜,要符合学生特点

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学生的年龄、兴趣、认知能力等特点。“任务”设计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余地,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探索式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任务的难度设计为梯度等级,教师、学生都有选择的余地,教学活动可以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例如高中的程序设计课,根据教材采用vb(visual basic)进行教学。vb是可视化的、面向对象的程序开发工具,由于可视化工具的应用,在窗体中设计人机界面方便易行,使学生在程序设计中感觉有一定的趣味。但是如果提供的“任务”仅限于此,不能满足高中阶段学生的需求。因此我在教材的基础上补充多窗体的概念和使用方法,设计了一个难度适宜的“任务”——atm取款机的前台操作:一个主窗体显示六个国家的国旗,引导客户选择某国语言;然后装入另一个窗体,提示客户输入账号和密码。

这个“任务”使学生掌握了多窗体的设计和使用方法,同时给学生留下多方面拓展的余地。例如,两个窗体设计完成后,有的学生立刻会想到,怎样实现密码的自动核对,涉及到条件语句和分支程序的应用,我给出条件语句的格式,让学生自己尝试去完成。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还可以引导他们用“过程调用”来完成这个“任务”。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找到了他们各自的兴奋点,可以获得不同的收获与提高。

“任务”选择要难度适宜,要符合学生的兴趣特点。我在浏览vb5提供的程序实例时,看到其中的atm取款机操作程序,感到这个vb程序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向学生提供这样一个“任务”他们会有兴趣。然而,照搬这个程序,对于大多数学生显然是难度过高了,因为涉及过程、模块、系统函数调用等概念。为此,选择这个任务后,我进行重新设计、编排,变换方法,降低难度,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效果较好。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

在传统的教法中,引入有关概念时,往往是按“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的顺序。然而,感性经验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引入新概念、新知识时,是以“布置任务→介绍完成任务的方法→归纳总结”的顺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操作过程中,获得感性认识,掌握完成任务的方法,最后要适时地加以总结,概括其一般的规律,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的过渡。因此,在每个单元的学习完成后,介绍在因特网上站点设计、制作、发布的一般过程,就是基于这种思想,同时还将学生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法组织课堂教学,是由教师提出任务,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在完成了每一个单元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基本概念、有关的方法和技能后,以上机考试或课后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自己选择、设计并完成一个信息处理的相关任务,提交电子作品和说明文档。时间可以是2—3周,或更为充分的时间,学生可以在课内、课外去搜集资料、构思设计、上机调试运行。在选择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学生独立设计并制作完成的“任务”,概括起来可以分成三类:

——“照猫画虎”。仅仅在教师展示“任务”的基础上做一些变换,这类学生基础较差或比较懒,只能达到基本教学要求。

——“举一反三”。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对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能够综合应用、加以变换,并进行简单的创作。在完成自创“任务”过程中,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这是大多数学生能够达到的。

——“提高创新”。选择题目有特点、有创新、有一定难度。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尝试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类学生在理科试验班中表现充分,文科试验班学生在网页制作、动画制作方面有不少优秀的表现,普通班也由部分学生达到了这个层次。

例如,我在教材基础上补充了一个vb作图“任务”:使用随机函数,使得图形的颜色、位置可以随机发生变化。这个任务有趣并给学生留下较深的印象,同时留下了较多的发挥、创作空间。在理科试验班的vb自创任务设计中,不少学生使用了这个函数。有的学生把这个函数用于窗体上人机界面的设计,产生随机变化的文字或图形,呈现活泼和具有吸引力的画面;有的学生把它用于产生指定范围内的随机数字,编制猜数的小游戏;还有的学生把产生的随机数字用于计算机自动出题,输入数学运算结果后,计算机判断计分。这些学生自己设计、完成的“任务”,闪烁着他们积极探索和独立创新的火花。

总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关键是“任务”设计,要仔细推敲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可操作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设计好的驱动“任务”,教师破费心思,而学生丰富多彩、富有创意的作品,则是对教师最好的回报。◇参考文献◇

1.何克抗: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浅议中学信息技术教学 篇5

作 者:董群英、葛 勇

单 位:河南省淮滨县邓湾中学

邮 编:464436 手

机:***

关键 词:直观激趣 补充资料 快速反馈

摘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与国际教育改革同步发展,是时代赋予每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提供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

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语文教学需要改革,需要进行大胆的尝试,要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实现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无缝结合,是当前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一个突破口。

一、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的必要性。首先,从时代的发展来看。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高速发展的时期,以计算机为主要标志的现代教育手段,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而且也影响着教育观念的变革。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教育改革的热门话题,将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这是时代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同时国外现代教育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在鞭策我们改变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与国际教育改革同步发展,是时代赋予每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其次,从当前的教育现状看。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随时随地通过各种媒体获取丰富多彩的信息,而传统课堂单调呆板的注入式教学和课堂信息的老化,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感兴趣。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可以将各种不同的知识信息,如数据、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有机集成在一起,进而展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使抽象的概念、原理、文学场景变成赏心悦目的画面,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的刺激,创造了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学生们在仿真环境下感受、理解知识的内涵,进而为其建构稳定的知识基础创造了条件。

第三,从学生的需求来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求尊重学生,我们的教学工作要从学生的需求来考虑如何优化教学过程。初中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还需要大量具体、直观、形象的资料来帮助;他们求知欲旺盛,渴求获得大量、丰富的课外知识,帮助理解课内知识;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增强,他们不喜欢在老师的控制下,被动的接受知识,而喜欢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就能满足学生的这些需求,并且将单纯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变化为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构建自主探究式的学习环境。

第四,从人才的培养来看。新世纪需要的是综合素质的人才,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课堂,特别是网络教学的应用,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一人一机,学生通过计算机获取图文并茂的知识,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提高了提取、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式学习能力,而且更有助于培养他们集体协作的精神,学生们的脑、手、口协调发展,各方面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第五,从语文学科的特点看。语文承担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任务。传统的语文教学最棘手的问题,就是语文材料的容量。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需要广泛的涉猎,语文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单靠一两天、一两次强化训练,一两篇优秀范文的讲解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而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的教学窠臼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科技发展和信息社会的要求,没有一定的训练量,要想切实提高语文方面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很困难的,而计算机及网络不但能储存大量的语言文字材料,还可以随时检索和显示,利用信息平台,我们可以轻轻松松地得到我们所需的任何一种像“大海捞针”一样的信息,提取量大,显示质量高,可使语文教学做到大容量。这样,就可把学生直接带进训练的语境中,让学生经受一定广度、深度和难度的思维训练,对培养学生敏捷、严谨、周密的思维习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用很大。

二、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思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我认为主要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1、直观激趣;2、情境渲染;3、补充资料;4、快速反馈;5、知识系统化。下面我从这5个方面具体谈一谈。

1、直观激趣。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是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一个对学科知识无兴趣或无需要的学生是很难持久努力学习这门学科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运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的内容转化为直观的图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苏州园林》时,将搜集的苏州园林图片制作成幻灯片,配上舒缓优美的民族音乐,课上按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的顺序播放。优美的氛围中,学生似乎徜徉于苏州园林,苏州园林“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尽在心中,学生很容易的把握了事物的特征。同样,《中国石拱桥》等事物说明文都适合运用此类方法将信息技术整合于语文教学使学生直观感知课文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直观激趣主要适用于说明文教学,有时也可用于记叙文、文言文教学。

2、情境渲染。

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体会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产生如临其境的真切感受,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符合教学要求的情境,是最好的办法。如《我的叔叔于勒》教学时,将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四部分情节做成四个场景,图片与音乐结合,让学生结合这四个场景练习复述,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使学生在复述中深切的体会到菲利浦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从而理解小说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主题。

小说教学、散文教学需要运用信息技术渲染情景进行辅助。

3、补充资料。

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资料,不仅帮助学生理解课内知识,而且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大阅读量,提高语文能力。教学《背影》时,为学生提供作者朱自清的几张照片、生平资料,多位名人谈《背影》的文本资料,散文的文体常识,朱自清写的与《背影》有关的《我是扬州人》,俄国赫尔岑写的表现同一主题的文章《给儿子的一封信》等等。运用计算机将大量与课文教学相关的资料集中存放于其中,不仅课堂教学中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同学的需要,而且也为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提供大量的知识。另外,在教师教学课件中,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网址,便于学生在局域网或广域网上探索性收集信息、扩展视野,对于学生全面、深入理解课文都会起到重要作用。补充资料适用于各种文体的语文教学。

4、快速反馈。

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快速反馈、快速迁移,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和智能的发展。阅读能力需要通过阅读文段来检测提高。传统教学操作起来非常麻烦,要刻版,要印刷,费时费力。利用信息技术,只需将要阅读的文段输入计算机(可用扫描仪,也可用汉字识别系统,或键盘输入),学生就可以翻阅答题了,45分钟,不仅完成新授任务,还能实现快速反馈,快速迁移,及时查漏补缺。复习课这种方法更受欢迎。

5、知识系统化。

语文教学虽以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为主要任务,教给学生系统化的语文知识也不可忽视。运用信息技术将零散分布在六册课本中的语文知识系统化,非常有利于学生清晰的理解和把握。如可将小说知识、诗歌知识、记叙文知识、说明文知识、议论文知识、戏剧知识、散文知识分别做成表格,再将这些表格做在一个课件里,提供给学生,不论是查阅还是识记,操作起来都非常方便,学生很轻易地就能把握这些知识系统。魏书生老师提到的语文知识树也可以做成课件,这也是信息技术与语文经典教学方法的整合。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案例 篇6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必备工具,青少年必须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我们的课程改革正在轰轰烈烈的开展.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模式,新的学习方法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到教学中来,它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理念, 强调课堂教学主题,体现课堂教学艺术的特色,为此我确立了“渐进性”“灵活性”“"原则,确立了”协作学习与个性化学习相结合:现在我说的这个案例是:第二册 :“输入和修改文章”中的第四模块[查找和替换]

这堂课非上机时间10分钟,上机操作时间25分钟,,组内互相找不足并讨论学习10分钟

1、将学生分组,将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搭配分在一组。

2、将要学习的内容用导学案的形式发给学生。

案例实施过程:

将导学案发给学生。

教师讲解:

有时我们需要在一篇文章中查找一个字或一个词,或者把文章中多次出现得一个词或者一段话,换成另一个词或另一段更贴切的文字,当文章较长时,这是很麻烦的,可能找了半天也没完全找出来,word提供了查找和替换功能,有了它,就可以很轻松的完成这类任务。

打开上一节输入的文章《送小龟回家》查找“喝酒”两个字。

第一步:将光标移到文章的开头。

第二步:单击菜单栏上的“编辑”,打开“编辑”菜单,再单击“查找”

第三步:在查找内容后面的文字框输入“喝酒”

第四步:单击查找下一处。

在查找与替换这堂课中,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学生也是在自己输入的文章“送小龟回家”中跟随教师的讲解来一步一步的练习,在操作过程中发现自己不会的问题和疑难问题,首先自己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询问老师.我发现学生理解的很快,心里非常的高兴。

在这个过程中,有个同学站起来问:“老师,我能不能在查找与替换中只用替换而不用查找呢?”我觉得这个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动了脑筋是一个很好的事情,就鼓励他试一试,他很高兴的自己做了一遍,然后告诉我说可以,我表扬了他,让所有的同学都用一下他的做法,同学们都肯定了他。他看起来更有劲头了。

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会在操作中发现很多的问题,这时候,教师要及时的鼓励他,让他自己多动手操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他学习的动力和信心,让他在动手和老师的鼓励中增强克服困难的意志力量,同时也鼓励了其他同学,让他们有了前进的力量,有了学习钻研的热情.然后我让学生将“送小龟回家”一文中的“小乌龟”替换成“小龟”

学生自己练习,我巡视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指导学生知道电脑记录着我们执行过的每一步操作,如果发现自己的操作错了,可以单击常用工具栏上的取消按钮,撤销前一步操作,多次单击该按钮,可以撤销前几步操作.如果撤销后又觉得还是撤销前的内容正确,可以再单击恢复按钮,恢复成原来的样子.在学习中不断的把一些新的东西交给学生,学生会越来越有兴趣.学生在练习完成后,互相找出问题,然后讨论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反思自己的操作过程是之更加完美.替换完成后组内互相讨论,学习层次不同的同学在互相帮助中得到提高。

然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我想把文章中所有的“的”的下面加下划线,该怎样用查找与替换功能来完成呢?

我告诉学生在替换的过程中“的”并没有变,变得只有格式,我们在查找和替换内容中都该输入什么?学生讨论回答,然后我告诉他们怎样改变格式,学生觉得很新鲜,劲头十足,我及时的让他们自己完成并讨论过程。

教后反思:

课堂上,教师要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到自己自信,他能和同学、教师进行平等的对话。他讲错,没有关系;他提出问题,有人关注;他不认同教师,不会受批评;他对教材有异议,也没有人指责。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生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实现教学相长。当他回答错误时,会得到同学们的帮助;当他进步时,会得到热烈的鼓掌;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迫切地想与大家交流自己的学习体验,在课堂上,主要考察学生有无切实掌握这些知识,并将这些新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并有融会贯通的能力。同时,还要了解获得知识的过程,看学生在学习

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的跟进、共鸣、投入,每一个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那样这堂课的目的就达到了。

开场白

许多学生认为数学是枯燥的、乏味的。一些非数学老师在听完一堂数学课后,往往这样评价:思路清晰、语言精练、解题严谨,就是太乏味、缺少趣味性,让人昏昏欲睡。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引发他们的好奇心?设计好“开场白”,非常关键。下面是数学课的几个片断:

动手实验式“开场白”:桌上摆满了切成各种形状的萝卜,大伙好像还在热列地讨论着什么。老师微笑问:“同学们,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截出的面可能是什么形状?”

悬念式“开场白”:老师一上讲台,故意神神秘秘地说“你们每人随便想一个自然数,将这个数乘5减7,再把结果乘2加14”。……“你们算得的结果个位数字一定是0”。顿时教室里象炸了锅似的,……“等你学了字母表示数,你也会算了”。……

故事式“开场白”:为了让学生体会图形的边长、周长、面积在变化过程中的关系,领会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关键是捕捉到不变的量。老师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父亲的羊越来越多,想拆旧羊圈扩大面积,可是没有多余的篱笆,怎么办呢?他叫来了儿子,儿子不慌不忙地说:“爸,我有办法”。“你看,旧羊圈长70米,宽30米,面积2100平方米。如果改成50米见方的新羊圈,不用添篱笆,羊圈面积就有2500平方米”。

诸如此类的还有:“贴近生活式”开场白;“设疑式”开场白;“名言式”开场白;“趣味式”开场白;“实例式”开场白;“比喻式”开场白等等。向学生提出恰当的问题,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开场白

许多学生认为数学是枯燥的、乏味的。一些非数学老师在听完一堂数学课后,往往这样评价:思路清晰、语言精练、解题严谨,就是太乏味、缺少趣味性,让人昏昏欲睡。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引发他们的好奇心?设计好“开场白”,非常关键。下面是数学课的几个片断:

动手实验式“开场白”:桌上摆满了切成各种形状的萝卜,大伙好像还在热列地讨论着什么。老师微笑问:“同学们,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截出的面可能是什么形状?”

悬念式“开场白”:老师一上讲台,故意神神秘秘地说“你们每人随便想一个自然数,将这个数乘5减7,再把结果乘2加14”。……“你们算得的结果个位数字一定是0”。顿时教室里象炸了锅似的,……“等你学了字母表示数,你也会算了”。……

故事式“开场白”:为了让学生体会图形的边长、周长、面积在变化过程中的关系,领会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关键是捕捉到不变的量。老师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父亲的羊越来越多,想拆旧羊圈扩大面积,可是没有多余的篱笆,怎么办呢?他叫来了儿子,儿子不慌不忙地说:“爸,我有办法”。“你看,旧羊圈长70米,宽30米,面积2100平方米。如果改成50米见方的新羊圈,不用添篱笆,羊圈面积就有2500平方米”。

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浅议 篇7

受家庭经济条件、家庭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周围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对电脑的了解及具体动手操作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就以我校七年级学生来说, 有来自城市的, 也有来自农村的。有的学生对电脑基本操作已相当熟练, 会打字、画画、听音乐、玩游戏、制作电子小报、收发电子邮件、参加在线讨论;而有的学生却连基本的操作都不熟悉, 打字速度也相当慢。这些差异, 给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困难。若不了解学生, 一刀切, 根据课本设计教学目标, 就达不到预期目的。因为教学起点过高, 基础薄弱的学生无法接受, 他们体验不到成功的快乐, 从而丧失了学习兴趣;但若教学起点过低, 基础好的学生又会觉得信息技术课堂是低水平的重复, 感到索然无味, 也会丧失学习兴趣。因此, 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起点和要求。这虽然给教师备课和上课带来负担, 但为了学生的成长, 教师理应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待和理解这一“负担”。此外, 为了调动基础较好的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可以请他们当小教师, 给他们适量的任务, 让其帮助和指导其他学生, 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学生能力。

二、循序渐进实现目标

由于学生的电脑操作水平和理解能力有差异, 很多教学目标无法完成。比如电子报刊的制作, 一些学生汉字输入的速度较慢, 打一段文字需要很长时间, 又怎么要求他们对文章进行合理排版呢?因此教学的步子要小一些, 教师不能要求学生一次性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 而要善于根据学生实际对教学作适当分析, 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组织合理的梯形教学目标体系, 分层渐进。按照学生基础不同的实际情况, 在认知领域合理灵活采用三级学习层次, 即了解、理解、掌握。在操作领域采用初步学会、学会、比较熟练三级学习层次。通过上述方法,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 都能喜欢这门学科, 从而逐步实现学习目标, 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精讲多练完成目标

精讲多练, 是指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适当减少讲授的时间, 增加学生上机练习的时间。因此,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用语的精炼, 要求能用最容易理解的话来讲述知识点。比如, 在教学《电子板报设计》一课时, 只要引导学生了解电子板报的设计要求, 学会版面的构思、布局, 掌握简单的操作技巧即可。在此基础上, 再留出大量的时间让师生共同参与上机操作的活动。只有通过练习, 学生的各种技能才会得到提高。根据学生普遍存在的有意注意时间短、控制能力差及好动等特点, 在教学中要提倡合作式学习, 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的形式, 使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练起来、积极思考。在上机操作中, 鼓励学生遇到困难时自己先检查纠正,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需要他人帮助时, 大家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发挥集体的聪明才智, 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战胜困难的决心。这样, 学生的注意力容易保持, 自我表现的机会增多, 实际操作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四、教学反馈跟踪目标

教学反馈, 是指对教学效果的评价。课堂教学进行反馈的目的, 是为了使教师能根据反馈的结果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度, 指导学生学习。及时反馈既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活动, 也便于学生从教学评价中受到鼓舞, 从而更加主动地思考与学习, 提高学习效果。反馈时, 采用的教学评价方式要多样化, 可师评生、生评生或学生自评。同时要注意让学生主动参与评价活动, 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更加明确努力的方向, 提高判断和操作能力。当学生失败时, 不要简单指责, 而要引导学生客观分析, 正确总结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让学生明白失败中可能存在的因素, 以肯定学生的进步,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我们应知道, 当学生要体验某种情感的时候, 他们会有期望追求成功的欲望, 有善于表现自己的天性。对此, 我们可以通过联想传奇等多媒体教学软件, 及时展示学生作品, 让全体学生欣赏优秀作品, 不仅能让学生体验和享受取得劳动成果的快乐, 而且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 树立成功意识。同时, 及时展示学生作品, 对后进生也是一种激励和鞭策, 可以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

五、教学语言促进目标

生动的、鼓励性的教学语言, 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教师运用鼓励性的原则, 要以学生的起点为依据, 以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为出发点, 促使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 改善自我观念, 正确认识自我, 发现自己的长处, 在正确评价自己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自己。鼓励性的教学语言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促进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培养学生的成功心理。心理学研究表明:肯定性评价比否定性评价的效果好, 多表扬与鼓励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和体验, 对教师的指导也更易于接受和理解, 教育的效果也更为显著。

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 我也深深地体会到:计算机操作应用知识本身并不是很复杂, 但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要上好这门课并不容易。因为, 教学是一门艺术, 在艺术的殿堂里, 一切都是不断变化、不断更新着的, 但无论如何变化, 教师的目标只有一个: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技能为主, 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与快乐的同时, 不断发展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从而达到理想的境界。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只有通过不断探索、大胆实践、勇于创新, 才能逐步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林琳, 路翀.浅谈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咸宁学院学报, 2008 (4) .

[2]周松星.浅谈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育研究与评论:技术教育, 2010 (3) .

浅议中学信息技术教学 篇8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涵义与特点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涵义。信息技术是指人们收集、存储、处理、传递、利用信息的方法和手段,反映在教学过程中就是教学所应用的一切现代辅助设施和技术,它推动了教学手段的改进和教学理念的革新。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则指依据一定的信息技术理论以及教育和课程理论, 为了满足教育信息化和课程改革的需要, 按照系统论的系统结构基本原理提出的加强和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优化组合的行动路向和基本措施。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特点。(1)双向性。它是人们立足于旨在实现人与文化整合同一的当代文化哲学立场上所深入探究的问题, 追求的是以教育情境中人的学习为本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双向整合。既包含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也包含“课程→信息技术”的整合。(2)互动性。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计划、课件、关于一些重点问题的理解等教学资源借助互联网等网络资源公开给学生,学生可以将自己学习中的迷惑及时在网上与老师进行沟通,这样不仅仅可以节省课堂时间,而且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3)自主性。在网络条件下,80%以上的课堂时间里,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学资源库进行自主性学习,教师主要职能应从传授者转变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和知识建构的合作伙伴。(4)无可替代性。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其声、光、图像等功能,会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这些都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的优势

1.信息技术的应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单一媒体只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单通道”作用方式,而现代化多种媒体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将是一种“多通道”的作用方式。以计算机、多媒体操作平台为代表的新一代教学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克服传统教学弊端的全新的教学方式,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动感内容,成为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

2.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情景。情境教学就是通过设计一些具备真实性和准真实性具体场合的情形和景象,这种良好的教学情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效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对多种媒体信息强大的编辑和再现功能,通过实现对情景的可控展示、细节放大、过程延缓和实验模拟等处理,帮助、促进学生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感知、抽象、建模和应用等。

3.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它变抽象为具体,使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直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创新应用,不仅仅是一种方法上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把信息资源带到了课堂教学活动中,合理灵活地运用信息技术,开发了学科教学资源, 拓宽了学生学习渠道,改进了学生学习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与传统的单一教学手段相比,现代信息技术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方面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一方面它利用自身具有集声音、图像、视频为一体的特点,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丰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另一方面,教师在有效的时间内,通过呈现各种教学信息,能够使学生充分理解和把握所学知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应注意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一个全面的整合过程,它包括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学资源的整合以及评价体系的改革等,对学科教师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1)实验课的不可替代性。对于一些实验课尽量让学生亲自操作、亲自观察,让学生获取第一手资料,进行实际性的操作并与实际应用相联系,而且有时用实验很容易把问题解决。当然对于一些限于条件、不能进行的实验,用多媒体模拟,也是可取的。但无论如何多媒体也不能代替实验,多媒体教学和实验都是教师授课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它们是相互补充、取长补短的关系。(2)信息技术非万能性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恰当的直观材料,能帮助学生顺利进行学科思维活动。但是,教学过程处理得过分形象、直观、具体,学生的思维形象会因这种“包办”而受到限制,并影响到学生思考的深度。再加上多媒体课件一般是按事先设定的程序进行,这种定势会挫伤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容易让学生形成思维的惰性和单向性,束缚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不能图一时的教学轻松,丧失对其思维能力的全方位培养。

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对策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能够弥补传统教学的很多缺陷,提升教学效果。

1.课程教学的设计者。为了实现“整合”的最终目标,教师应当非常重视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意义建构,通过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教师需要掌握多媒体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在备课、命题、教学过程、答疑辅导、教学管理等各个环节中熟练应用计算机的能力;了解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发展,不断进行教学实验与探索,改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努力使自己成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教学内容的开发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要具有不断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并能够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文化知识和教学能力。

2.课程学习者。课程学习者主要是学生。对于他们来说,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就是营造民主型的师生关系和氛围, 使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一种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动手尝试、探求、发现的境界之中,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能得到充分、有效地发挥,提高整体教学效果。建立有关制度确立学生的课程研制者地位, 培养他们的课程整合的意识、行为和能力, 组织他们参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设计、实施和评价的全过程, 在整合实践中开展学习。

总之,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开展教学,为学生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要适时采用,科学使用,使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达到教学的最优化,进而全面提高中学教学质量,使学科教学跟上时代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改善学习[M].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实践探索123 篇9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 实践 分次层教学 在信息化进程迅猛推进的今天,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在学校教学中所占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不少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与实践研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课程已成为各中学开设的一门必修课,成为中学课程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中学计算机教育教学面临着一个挑战,同时也对计算机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先进的、适当的计算机教育方法在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学生计算机素质方面显得特别重要。

1.当前中学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

纵观各种计算机教育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外塑”,忽略“引发”;注重“圈养”,忽略“放生”;多采取“包办”为主,少进行“自主”教育。因此,虽然在短时期的考试中学生成绩不错,但是却给学生增加了很多的 困惑与迷惘。学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道表象而不知内涵,知道知识点却不知如何应用知识进行实践操作。这种教育模式虽然能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但是却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可以说是计算机教育的失败。

2.计算机教学探索。(1)提高教师素质。

计算机教师要培养学生熟练使用计算机和获取网络信息的能力,所以信息时代的社会需求对具体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自身要完成一次教学到终身教学的转变。计算机课程的特点是知识更新快,所以教师必须随时了解当前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情况,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除了具备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外,教师还需要有比较深厚的人文修养,让自己和学生充分了解和应用计算机这种特殊的文化意识,这样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才不会停留在枯燥的内容讲解中。

(2)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

由于基础和条件的不同,学生学习和操作电脑的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即使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在知识结构及掌握程度上,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给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教学设计若缺乏周密地考虑,就会使有基础的学生“吃不饱”,进而失去上课的兴趣;或是让没基础的学生“吃不了”,由此失去信心„„ 面对学生的差异,任课教师必须强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地尊重每一位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励和帮助他们主动地学习,充分发掘他们的潜能,使每一位学生的能力都得到扩展与提高。在教授新内容前,必须先作调查,记录下学生对学习内容掌握的程度及要求,根据不同学生情况给其制定不同的学习安排。例如,在大部分学生学习Word文字处理系统的同时,让一部分已掌握Word的学生学习使用FrontPage设计网页,由于两个软件在使用上存在许多共同点,拥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很容易迅速掌握网页的制作方法。同时,他们制作的作品又可以对其他同学起到一种激励、示范作用,并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多年的实践证明,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是一条解决上述矛盾的有效措施。(3)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课件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受到了越来越多教师的青睐。多媒体课件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能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在视觉、听觉等感观上受到冲击,使学生有新鲜感、好奇感、独特感与直观感,能唤起学生的激情和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创造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目前的教育软件中,围绕信息技术学习的有几十种,但在中学信息技术课中,由于教学内容具有操作性较强的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少用到教学课件。其实,对于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知识,若能恰当地使用教学课件可大大增强学 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和理解。例如,信息技术基础及网络基础知识两块内容,属于理论性较强的内容,若凭空讲学生不爱听,有限的课时中又不可能容纳较多的相关知识。对于此类信息量大、理论性又较强的内容,适时地采用课件辅助教学可加大教学的信息量,突出教学重、难点,弥补教师单纯讲授所带来的不足。

另一方面,课件还可以用于让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的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我们应从每一位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不同的学习任务,配合课件帮助其实现自主学习,让学生在生动形象、轻松愉悦的学习情景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现成的优秀课件,也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自己编制课件。

(4)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网络的发展,对传统的教育形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学生可以借助网络利用最好的学校、教师、课程和图书馆进行学习而不必受时间、地点和很多外在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为了适应教学的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完成教育观念的转变,把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转变到以学为 中心的方式上来。其次,要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探索无论对教学内容的考虑还是教学方式都有新的要求。在内容上,我们应该充分考虑计算机基础的实用性。怎样让学生乐意学然后能主动使用?

在完成计算机文化的普及上如何培养学生通过网络获取需要的信息,增强自身的再学习能力? 为了达到这些教学目的,教师就需要在内容的把握上好好地思考和选择。同时,教育理论的发展也给我们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的教学不再是“填鸭式”,而是开放、以人为本的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 怎样让学生充分地掌握和应用计算机的方法和能力? 在知识的传递中如何成功地使用信息工具?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模式中,我们应该从学生出发,选择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

(5)培养学习兴趣。

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的,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较强的延续性,对某个事情的“好奇”心理不能称为兴趣。学生有兴趣表现在他们有主动了解、积极探索的愿望,不惜时间,不怕困难,可以集中较长时间注意力。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把握学生的兴奋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其中,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是关键。大量的调查表明:学生对信息技术课非 常感兴趣,但是这种兴趣只是对“电脑”本身的兴趣,他们的目的在于玩游戏、聊天等,而对老师所讲授的教材上的内容却觉得枯燥无味。因此,就出现了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却不喜欢信息技术老师的现象。针对这种教学现象,教师应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等方面入手,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正确引导学生,使其对“电脑”的兴趣发展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教学应教会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初次接触某一应用软件,只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就够了,不要要求学生一下子学得很深。在以后的进一步的教学中,肯定会遇到新的运用要求,学生就会感兴趣,自己便会主动地深入学习,这就是“学以致用”了。

(6)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亲自实践中品尝艰辛和乐趣,从而培养他们的独立操作能力。中学计算机课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上机实践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在上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许多学生不清楚或不理解的问题,通过上机操作可迎刃而解。在教学中,教师不要总是要求学生按部就班地解决问题,要让学生自己在有目的的情况下,去寻找解决的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当然,主动权交 给了学生并不等于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方面就要求教师要有新观点。并且在组织学生上机的实践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设计一些连续的作业,有目的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在课余时间设计一些大型的、有一定难度的作业,这样能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

计算机课程作为中学一门年轻的学科,它的可发展空间是非常广阔的。教师要让学生深入理解该课程学习的意义,让他们在学习中始终保持一份学习的热情与新鲜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开设该课程的目标。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给传统的课堂教学带来了一系列重大的变革课题,为落实教育的“三个面向”注入了活力,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重要举措。信息技术课教学需要我们强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我们应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围绕“授人以渔”的教学目标,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受益。作为中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目前面临很多的课题需要努力去实践和探索,只有及时地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地拓展、充实自己的知识领域,积极地投身教学研究和实践,才能在中学信息 技术学科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相东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与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上一篇:文员的工作自我鉴定报告下一篇:煤矿基层书记职工思想动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