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共12篇)
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 篇1
目前, 教育部已把信息技术课列入必修课范畴, 在未来五至十年内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将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 担负着培养一代新人的重任, 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 更重要的是为其他学科更好地开展多媒体教学提供良好的技术基础, 使信息技术更好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根据学科特点, 探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整体教学效率是中学信息技术课所面临的一个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现就本人多年来的实践, 谈谈我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 启迪思维
情境, 是客观现实存在的东西, 同时兼有情感因素, 不仅能引发人们思考, 更能开启人们的智慧。良好的情境, 是学生产生兴趣, 产生联想的物质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 充分利用情境教学, 能起到举一反三, 融会贯通的目的。
我在教学回收站时, 放了一段录像, 录像的内容是一对新婚夫妇, 有了一个新家, 搬家那天, 他们把所有的废品扔在斗车准备处理, 丈夫扫视一眼斗车里的废品, 发现初恋时送给爱人的一对小泥人, 随手从斗车里捡了回来, 其他废品倒入了垃圾车, 搬到新居后, 妻子突然想起他们之间恋爱时的信件也被当作废物处理了, 想找回来, 可垃圾车已走了, 她懊悔莫已。这段录像虽然不很精彩, 但学生兴趣却很浓, 随后我设置了几个问题:
1. 回收站是做什么用的?
2. 放入回收站的文件能恢复吗?
3. 清空回收站是什么意思?
4. 回收站是硬盘上的一块区域还是内存中的一块区域?
5. 回收站的大小能改变吗?
学生通过比较、讨论, 很快就解决了问题, 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二、类比迁移, 灵活运用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 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 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 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 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 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教师通过类比让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背景, 对新知识进行认识和编码, 从而建构自己的理解, 也就比较容易掌握新知识。
例如在讲到文件对象的选择时, 可用Shift和Ctrl键结合鼠标选取连续和不连续文件, 也可用鼠标拖动法画出一虚框将所选文件围住进行选取。
在讲到Word时, 我要求学生选择文字块时, 也用选取文件的方法来试, 学生很快发现了相似点和不同点, 在对Word图形进行选取时, 也发现了相同点和不同点, 这样学生不仅记得牢, 而且在以后学习中容易进行类比, 起到灵活运用已学知识突破新知识的迁移作用。
三、观察对象, 培养能力
对象的方法与理论在计算机科学中有着非常巨大应用, 它被认为是计算机科学中的最重要方法之一。
其实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是通过对一个个对象的认识来实现的。例如动物、植物、有形物体和无形物体, 他的不同性质决定着不同用途。在教学中, 通过对Windws中不同元素进行类似的处理, 有利于学生对各种操作对象统一认识, 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例如在文件类型教学中, 可以把文件比作不同种类的动物或植物, 不同动物它的属科不同, 秉性不同, 文件也可以看成一个对象, 它有文件名、文件类型、大小、最后修改的日期时间、图标、打开的应用程序、只读、存档、隐藏等属性, 不同类型的文件也要有相对应的应用程序窗口才能打开。在教学中, 多让学生仔细观察, 发现不同文件类型的图标和扩展名不同, 它的内容也不同, 教师再通过打开各自应用程序窗口, 让学生完全明白不同文件它处理的对象 (文字、声音、图形、图象、影像、动画等) 是不同的, 使学生对不同对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培养了学生循序渐进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设置问题, 自主学习
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依靠教师, 而实践操作却很大部分需要学生自行解决, 在教学中设置相关任务, 通过自主操作、集体讨论, 解决问题, 这是信息技术课教学常用的方法。跟其他学科相比, 软件的操作变化多端, 而且这些操作之间常常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所以如果仅仅单独的罗列这些基本操作会使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如果教师通过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来把这些操作串接起来讲解, 学生就容易接受和掌握, 在实际操作中碰到类似的问题就能自己去分析解决。
例如在Word文字处理综合练习时, 教师可以提出事先打印分发一篇文章, 设置相关问题, 如标题的排版, 文字的修改, 段落的连接, 分段, 段落调整, 段落排版, 调整字间距和行间距, 设置打印页面等等问题, 让学生通过上机, 依靠集体力量, 自行讨论解决任务。也可以采用这样一种方法, 如拿一张已排版好的较为复杂的文章或表格, 让学生尽量做到与样文或样表一致, 通过自主完成的作业就是自己的一件作品, 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和喜悦感, 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电脑的兴趣。这种方法更能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 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拓宽认知, 促进发展
信息技术课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所以, 教师应当在原有知识基础上, 充分利用现有工具软件, 进行拓宽知识面教学, 信息技术课本中的知识毕竟有限, 而实际应用却上无限发展的, 软件的开发应用日新月异, 能否利用工具软件进行加工处理所需信息, 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体现, 如图形图象的制作、声音文件的处理、简单动画制作、网页制作、防毒杀毒等, 拓宽这些知识面对学生的发展能起促进作用, 因此, 教学中要穿插工具软件教学, 如看图软件Acdsee、豪杰图象浏览器, 图形图象处理软件画图、Photoshop, 动画制作软件Flash, 视频播放器Media Play、超级解霸, Mp3播放器, 音频处理超级录音机, 防毒杀毒Kill、Kv3000、瑞星杀毒软件等, 教学中不要求面面俱到, 只要能让学生对各种对象处理有一个了解也就足够了, 这些工具软件的学习不仅不会给教学效果带来不利, 而且能巩固所学知识, 促进各种基本操作及应用能力的发展。
当然, 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 以操作技能培养为主线,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使学生在实践中尝到成功的快乐, 这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所在。
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 篇2
长汀一中 戴春涛
[内容摘要] 因信息技术教育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为了提高学生素质、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学生跟踪新高技术的能力,为了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质量采用实践教学方法进行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使教学过程具体化、直观化,结合多媒体课件,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因人制宜,因材制宜。实践过程中教无定法,根据不同的计算机配置情况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可采用不同的方式。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育、实践教学、多媒体技术、校园网络、资源共享、教学模式的尝试与实验
一、实践教学的提出
邓小平同志从国家民族未来命运和世界发展趋势的高度,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
近几年来,在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我国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制订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蓬勃发展起来了。加快教育改革步伐,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以提高未来建设者的科学文化素质、能力和科技意识,是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基础文化教育和人才素质教育,是一项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教育。然而,纵观我国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或者学生高分低能现象仍然存在,学生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这是由于在学校信息技术课时安排不可能太多的情况下,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赶出来的结果。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切实培养学生的技能作了一些探索,发现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利用计算机优势,进行实践教学,对提高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对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是行之有效的。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开发智力、受人以渔的教学过程中实现“两个素质”教育。教学中要时刻注意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更不是片面追求“学而致用”的职业培训,而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中小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二、实践教学效益的探索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过:“坚持一个人无论怎样也不过分的事情,就是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而实践教学就是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和学生好动的特点,让学生在课堂中操作计算机,通过不断地实践,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这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了操作技能,于是他们也就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具体地,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看实践教学的作用。
(一)、可以揭去学习计算机的神秘面纱
计算机是一门新兴学科,属于尖端技术,电脑设备相对较昂贵,大多中学生(来自农村)对于计算机的了解是通过广告,或者是道听途说,以至于一些同学对电脑产生了一种神秘感觉。采用实践教学法,可以使他们明白,电脑不过是受人控制的机器而已,电脑的操作也是非常简单,一般地操作键盘或鼠标即可,这样他们就很自然地走近了电脑,一些诸如键盘、鼠标、显示器、软盘、光盘、硬盘等名词对他们来说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也就消除了学习计算机的恐惧心理。
(二)、使教学过程具体化、直观化
教学过程是非常实在的过程,忌的是教师空谈。自然科学的教学非常重视实验教学,就是这么个道理。你说氢气能燃烧,学生可以接受,但并不一定认同,除非你给他看一下实验的结果;你介绍电脑的各种种功能时,他会觉得你可能在吹牛,演示一下,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他们不得不相信。在计算机系统组成中,让学生面对计算机,解剖整台计算机也会非常自然的,硬件、软件也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东西了;在程序设计教学中,语句写得对不对,程序能否实现所要求的功能,在机器上运行一下,马上就能知道。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的错误、疑点当堂就已经解决,也不会留到课后,或者是下一次课。
(三)、结合多媒体课件,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结合,计算机的多媒体技术已越来越受到各学科教师的.欢迎。传统的教学强调教师讲的作用,在课堂上利用的媒体也多是粉笔、黑板和幻灯,教学过程显得非常单调;而运用多媒体电子教室进行教学,可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使学生有新颖感、惊奇感、独特感、直观感,能唤起学生的“情绪”和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四)、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因人制宜,因材制宜
目前,计算机在我国正处于普及阶段,城区的学校已开设了信息技术课,而在偏僻的学校连一台计算机都没有,且电脑的档次相差很远,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给中学(尤其是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曾出现过优等生“吃不饱”,很容易失去上课的兴趣;而后进生因“吃不了”失去信心的现象。采用实践教学法进行个别化教学就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因为在个别化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学习进度,充分调动每个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当然,有能力的教师最好根据学生的情况自制一些教学课件进行个别化教学,使教学过程做到有的放矢。并可充分利用校园网的网络资源,进一步完善信息技术的教学,适当开放服务器的部份资源,让学生自己上校园网获取各自所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学生的自学能力,追踪新技术的能力。
三、实践教学模式的尝试与实验
不同学校计算机资源的配置是不一样的。笔者以为,教无定法,根据不同的计算机配置情况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可采用不同的方式。
(一)、边讲边练
这种模式就是整个教学过程在机房进行,教师可以随时让学生练习。具体做法就是教师上课前要认真分析教材,制作一些适合于本课的演示教学课件,适时控制进行上课或上机;教师讲课时能统一控制学生用机,学生练习时能开放学生用机。这种模式具有实效性,学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学过程是双向的。但是这种模式机房一般地需要配置多媒体电子网络教室,需要配专门的软件,如腾图等软件,可用于控制台(教师机)控制工作站的使用情况,统一锁住或开放工作站;而且机器的放置也以按照教室里课桌的位置横放为佳,学生既面对“黑板”,又面对机器,便于听课又便于操作。对教师的要求也是不低的,教师应该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否则,就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网络电子教室的作用。但是这种模式相对农村中学来说配置价格不菲;有时边讲边练,也会由于学生程度的不同而造成在时间上的等待,而减少了课容量,降低了课堂效率。一般可适合于上复习课、基础知识课和练习课,因为这些课,教师可自制一些操作简单的课件进行演示或让学生自行练习,不造成课堂资源的浪费。或适当开放服务器的部份资源,让学生自己上校园网获取各自所需。
(二)一堂讲,一堂练
目前,不少学校为信息技术教学配的是单机房或者是无盘工作站的网络机房,还有一个或几个为各科教学而设的配有大屏幕实物投影仪的多媒体教室。在这种配置情况下,整个教学过程若在机房进行,边讲边练,会产生以下的问题:由于学生的操作不能统一管理,有些不自觉的学生就自顾自的操作,课堂纪律较差,教师的讲授效果甚微。对于这种配置笔者推荐一堂讲、一堂练的模式,这“一堂”并不是一个量化的概念,将课时一分为二,一半上机,一半上课,而是根据实际需要,有时在教室上课,有时在机房练习。需演示教学课件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课,就在大屏幕多媒体教室实施教学过程,而操作性比较强的DOS命令、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课,教师讲授在大屏幕教室进行,学生练习在机房进行。进行面向过程的程序编制讲解并演示(大屏幕投影仪能够将计算机上的信息直接送到投影屏上),再叫一个或几个同学演示操作,第二次课就给学生一些任务,让他们上机完成。这样一来,在第一节课上,学生通过听、看基本掌握命令的格式、功能等,第二次课通过自己实践,进行巩固学习。这样,教学过程既集中又个别,教师既传授了知识,在练习课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学习:学有余力的同学,在完成任务后,可深入学习其它知识,而后进的同学,也可以循序渐进地学习,教师也可花较多的时间用以辅导后进同学,既保证了课容量,又提高了课堂效率。但是这种方式也有一个缺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实时操作,不易发现教与学中的问题。尤其目前信息技术课时量很少,两次课的间隔时间较长,学生易忘,会造成教学过程的重复。当然,不管是采用哪一种模式,教师都应精心准备论题;在教学过程中还应结合其它教学法,如问题教学法、课堂讨论等形式,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还必须加强机房内的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另外,笔者在组织实践教学时,还随意指定一些“辅导员”(不一定是成绩很好的同学),让他们解答同学的问题,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尊心,提高他们学习的热情,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总之,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我们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技能,真正把素质教育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邓小平文选》 第二卷──人民教育出版社《“三个面向”与人的可持续发展》 刘云生──《中国教育学刊》 .
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素养;培养
信息文化其实才是信息素养更确切的名称,其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具备的一种日常生活的基本能力。让学生学会如何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通过什么渠道能获取信息,并能够主动评价并有效利用所需要的信息。
信息素养主要涉及信息的内容、传播和分析,包括信息检索及评价。信息素养指的是日常生活工作中需要掌握的一种信息能力,我们所学习的信息技术其实就是信息素养的一种工具。
下面我结合在教学工作过程中积累的点滴经验,浅谈一下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首先,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信息环境,通过多媒体课件集“声、色、画”于一体,使其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形象的声音非常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使学生很容易置身到情景之中,引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学习知识轻而易举地就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
信息技术的普及为信息素养的培养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教育者要重视教学环境的现代化建设,不但要从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方面培养信息素养,而且要从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层面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
其次,要唤起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意识主要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信息技术产生兴趣的同时激发出来的。所以,我们在备课时就要尽可能挖掘出学科的创造性思维因素,利用学生的好奇欲望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课堂上要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激发他们的创造激情。
再次,应该提高信息技术活用的实践能力,信息活用的实践能力主要是指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信息素质的高低直接体现在实践能力上,培养好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在教学中要抓住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最后,教学中还要组织学生成立信息技术兴趣小组,用以培养学生的特长。在课外小组活动中,对这部分学生加以充分指导,让他们学习稍稍深奥的信息技术知识,并布置一些有实际用途的任务,这样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能获得充分的成就感,并能感染到其他同学。
总之,如何让学生去迎接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挑战,培养学生勇敢地去面對变幻莫测的世界。我认为,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比教给他们任何知识更重要。当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的创造力也就会得到充分的发展。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开展 篇4
伴随着当前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信息技术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不断得到普及。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 肩负着培养中学生信息网络相关理论以及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任务, 在新世纪教育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有效开展中学信息技术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探究能力, 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积极推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有效开展的对策措施
怎样才能够有效的推动我国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开展, 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 而是需要广大的教学工作者结合自身实际以及班级学生的具体状况而具体制定。笔者通过多年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实践, 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措施, 以期能够对我国当前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1、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 但是有些教师的教学思想受制于教学大纲的束缚, 单纯进行教材内容的研究, 这显然是不科学的。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非常迅速, 要想实现培养学生较高的信息技术理论素养以及实践能力的目的, 就应当提供给学生最新的信息技术成果, 就需要教师不断运用新的理论知识、新的教学形式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给学生提供鲜活的、趣味性较强的教学内容, 使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内容能够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例如, 在进行《信息搜索》一课的教学时, 为了增加教学内容的鲜活性以及趣味性, 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就以“上海世博会”为背景, 在课堂是放映上海世博会的影视资料, 并以此为突破口导入课堂内容, 学生们的积极性就被极大的调动起来了。整堂课程就以上海世博会的社会大背景下进行, 教师将教学大纲的目标要求融入到一个个的学生活动中, 逐步引导学生一步步的实现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教学目标。在进行《计算机硬件的认识和安装》一课的教学时, 笔者则以《硬件纸牌》的小游戏作为课堂导入,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意识。
2、注重学生自我探究能力的培养
就我国当前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现状来看, “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普及, 并且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 为学生设置恰当的学习任务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实现这一目标的兴趣与热情, 而且还能够使学生逐渐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自我探究意识以及自我创新精神。比如, 笔者给所在班级的学生布置了如下作业:自己通过各种有效渠道去收集关于“动画片发展历程”的各种资料, 并制作成演示文稿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在这一任务中, 不仅需要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 而且还需要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 比如将所收集的文字、图片、音乐以及视频等资料融入到整个演示文稿当中。班级学生自由结成合作小组, 通过进行积极的自我探究以及小组合作基本上都完成非常不错。这种任务驱动下的教学方式, 不仅促进了学生自身的素质发展, 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人际交往能力。
3、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是一门具有极强操作性的学科, 所以开展该学科教育的重点不是让学生学会“知识”, 而是让其掌握“技术”。心理学认为, 技能水平随练习而提高, 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 进行某种操作或活动的速度加快, 这是技能形成的一般趋势, 信息技术技能也不例外。例如:讲字处理软件, 应当给学生布置写作和排版任务;讲程序设计时, 一个联系实际的编程题目就是一个很好的任务。另外其学习过程也是一个培养坚韧意志、深刻思维和自我修养的过程。学生上机要通过手、眼、心、脑等多种感官协调工作, 使大脑皮层高度兴奋。当然要注意在学生进行操作时, 要让他们知道怎样操作, 为什么要这样操作, 操作后要学到什么, 学生了解了这些, 就有了完成操作的内部动因, 减少了操作的盲目性, 就能主动地参与操作。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 是为了指导实践。对于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来说, 如果仅仅停留在通过亲身体验获得感性认识的阶段, 那么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则仅仅是对技术的操作, 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因此, 我们在进行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实际任务和活动过程中实现对所学理论的再应用, 使学生有机会把学到的东西运用于实践。这种做法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而且还能够使其在实践中实现认识上的飞跃, 还能培养学生不断追求新知、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和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除此之外, 通过实践中的学以致用还可以渗透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和情感教育。随着当代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与普及, 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将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 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三、结束语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不仅是一门具有极强实用性的基础课程, 而且还是关系到我国当前普及基础教育以及实施人才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门集基础理论教育与实践操作能力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我们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必要的信息技术理论, 而且还应当在这一过程中帮助学生培养起较高的自我探究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 只有这样, 才能够真正实现中学素质教育的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苏志力.探析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资讯, 2010, (25) .
[2]张克松.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乐学”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 2010, (04) .
[3]任玉媛.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电教 (下半月) , 2009, (01) .
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 篇5
[内容摘要]本文对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进行探讨,认为中学信息技术课要立足普及学生电脑知识,树立信息意识,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和应用技能,能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应用“建构理论”来指导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强调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师的作用要从信息的提供者变为指导者,是任务或问题的展现者,是提供学习支架的人,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在中学生中不仅要开好必修课,同时也要开设选修课,满足学生个性要求,培养社会各方面的信息技术人才。中学信息技术课要建立灵活的成绩评价体系,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
[关键词]教学探讨,普及知识,教学模式,选修课,教学评价。
信息技术教育已列为中学必修课,通过开设信息技术教育,旨在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并初步具有收集、传输、处理、应用现代信息的能力和具有应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这是“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适应新世纪人才和满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需要”。下面就如何开展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谈几点做法,欢迎指正和批评。
一、中学信息技术课要立足普及学生电脑知识,树立信息意识
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由于已有的知识和社会经验较为不足,对计算机的理论和原理仍感到很高深莫测,我们的教学如果重理论而轻应用,结果只能是学生害怕电脑。因此,我们的教学目标应是立足于在中小学生中普及电脑知识,树立他们的信息意识。
教育部明确指出:信息技术教育目的是要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初步具有收集、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具有应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中学信息技术课也绝不是要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为一个模式的专家人才,从现实上说,中学生刚刚在打基础,也不太可能就成为专家。我们的教学应着眼于建立学生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应用,增强信息技术意识;着眼于让学生了解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着眼于让学生掌握文字、图形输入、输出的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着眼于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着眼于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技术道德、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和安全忧患意识、合作意识等。
二、改革教学模式,发展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同时,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强调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师的作用要从信息的提供者变为指导者,是任务或问题的展现者,是提供学习支架的人。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学习的主动权应交给学生,不能采用“填鸭式”的模式来教学,更不能采用“机灌式”来教学。信息技术课最突出的特点是:实践性很强,一定不能用教师的讲来代替学生的学和动手,要大胆让学生去探索、去操作,要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知识,熟练基本操作技能和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应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适应新世纪人才”,才能为学生将来步入现代化信息社会的工作、生活和再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也指出“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一个创造过程”。在学生完成一件作品、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都要充分让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自己动手。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极好的途径。我们万万不能把信息技术教育按照学习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那将窒息孩子们的创造精神,影响一代人的成长。
例如,对“Windows98中的文件系统及其管理”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只要向学生讲清“文件、文件夹、剪切板”的概念和作用即可,其余的知识和操作都必须让学生上机操作学习,教师的任务是向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提出问题,并适时进行点拨指导和检查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教学的反馈。又如在高一年《几何画板》选修课里,也只需花上一至二节课的时间,介绍《几何画板》的作图功能(如点、线、圆和由线组成的各种图形)和实现动态效果、追踪、量度等功能,并展示一些由《几何画板》创作出来的作品(我准备有物理学中“力的合成与分解”、“光的传播”和“物体的运动”等作品),精采的作品早就让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作欲望按耐不住,随后就该让学生去创作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速度、学习效果都是前所未有的,学生创作出来的不少优秀作品都成为了其他学科老师的教学多媒体课件。
三、处理好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
我们承认学生发展是不平衡的,学习水平也是不一样的,学生的兴趣也是各异的。从社会需要的人才来看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同行业部门计算机的用途也是不同的,如果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动性能和计算机强大功能充分的结合起来,那还有什么会学不好和做不好呢?因此,中学信息技术课不仅要开好必修课,而且也要办好选修课,来充分满足学生的需要,这也是充分体现素质教
育的要求。
必修课的内容应是一些基础的共性的知识、方法论的知识,它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和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选修课的开设是必修课的一种延伸,是充分考虑到学生个性差异和兴趣、爱好和志向的差异而开设。做为选修课则要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空间余地,尽量使学生都能朝着适合自己个性兴趣的方向发展。多年来,我们在选修课程设置中,提供了许多跟学生兴趣相结合的学习软件,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如与美术结合的有图形图象处理软件;与音乐结合的有音乐编辑创作软件;与影视结合的有视频、动画编辑创作软件;有多媒体创作软件;有网面设计软件;有程序设计语言软件;有数据处理软件等。现在的应用软件都很庞大,功能也很强,每一个应用软件都可以成为一门专业,学一学期是不成问题的,然而有句老话说得好“师傅引入门,修行在个人”。选修课的教学中宜多采用探索式教学,学校仅可能提供便利的学习条件,教师要起点拨和指导作用;现在的软件都有自身强大的在线帮助功能,可引导学生自行探索并掌握相应软件的使用,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要建立灵活的成绩评价体系
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 篇6
一、加强学生上机管理,养成爱护机房设备的良好习惯
在信息技术课上机教学中,教师要强调正确规范的操作,教育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管理规章制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行为习惯。如提前两分钟到机房前集中,规定“三带三不带”,即要带教材、笔记、鞋套,不带饮料、零食、磁盘。在机房外排队,肃静后进入机房,进入机房后填写《上机登记表》,发现机器问题及时报告教师,以便及时处理。下课后做到“三检查”,即检查电脑是否正常关机、桌椅是否摆放整齐、地面是否清洁卫生。每节课安排值日生进行检查并及时反馈。提醒学生在上课或上机练习过程中,遵守机房的规章制度,不修改电脑设置,不乱设置密码,不删除别人的文件,做到文明上课、文明上机。
在上课及上机练习过程中,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共同学习,相互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当场处理。下课后教师仔细检查每台机子,发现问题及时查对登记表,找到学生进行教育。学期结束后,结合学生的上机情况,对学生信息伦理道德方面的表现予以打分,并与班主任联系记入平时成绩。
经过这样的教育,学生基本上都能负责任地使用机房设施设备,养成爱护机房设备的良好习惯。
二、挖掘信息技术教材的德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信息技术备课时,教师应钻研教材,创造性地分析和处理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合理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同时又能受到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
1利用信息技术基本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讲解信息技术基本知识时,介绍计算机虽不是我国发明,但它的发明人莱布尼茨声明,其二进制的原理来源于我国古代《周易》中的“八卦”;在讲到计算机硬件时,介绍我国已经拥有独自知识产权的“龙芯”芯片,同时我国也拥有许多优秀软件如wPs文字处理系统、北大方正排版系统、杀毒防毒软件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另外还可以介绍当前信息技术产业国际国内的形势,了解我国在这一领域的优势和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并转化为学习的动力。通过这样的介绍,学生从被动地转化到自觉地关心我国的信息化建设进程,同时也为信息技术课教学营造了一种良好的氛围。
2在上机练习中渗透德育
在教学“制作电子小报”一课时,选择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以及相关文明礼貌教育内容作为上机练习内容进行文字录入,然后进行排版,制作成电子小报,并在学校网站上展示优秀作品。在制作中学生们热情高涨,对那些涉及历史背景和本地风情内容特别感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德育熏陶。
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守法意识
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部分青少年年幼无知、法律意识淡薄,其网络犯罪时有发生。因此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和守法意识,维护自身的权益。
如在学习“电脑病毒”这一知识点时,让学生明白病毒是一种计算机程序,是人为编写的,用以在网络上进行传播对他人的电脑造成危害的程序。编写电脑病毒程序是违法犯罪行为。教学中以“CIH”病毒为例,告诉学生们这个病毒的编写者是我国台湾的一个青少年,只因自己不道德的网络行为致使全世界数以千万计的电脑感染了这一病毒。害人者终害己,该青少年也因自己的不道德行为而受到了法律的制裁。这一事例让学生明白这个青少年确实是一个信息技术的高手,如果他能够加强自己的信息道德水平,规范网络行为,让聪明才智发挥在维护网络信息安全等恰当的地方,那么他将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成就其人生价值。此时对学生进行守法意识教育,告诉他们一定要控制自我的网络行为,提升自己的信息道德水平。
四、培养学生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
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学会与他人合作,要能组织、协调各种力量;同时与他人合作会产生一种和谐亲密的人际环境,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通过小组式、团队式的创作设计来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与他人一起为共同的目标共同奋斗,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相互帮助和支持中,感受伙伴间的友谊和真情,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如在教学“演示文稿中文字的插入与修改”一课时,正值“九·一八”事件纪念日前后,一上课老师就给学生提出问题:当时我国驻东北军队有20万之众,而当时日本兵只有1万,却在短短半年时间里,整个东北沦陷了,为什么20万人打不过1万人?要求每组学生从给定网址的网站上查阅,下载“九·一八”事件的有关资料,小组内分工合作,其同制作完成演示文稿。这样学生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其同进步,从而体会到与人合作的快乐。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新思路 篇7
一、改革教学模式, 注重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 学习的主动权应交给学生, 信息技术课最突出的特点是实践性很强, 一定不能用教师的讲来代替学生的学和动手, 要大胆让学生去探索、去操作, 要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知识, 熟练基本操作技能和培养创新意识, 提高应用能力。例如, 对“Windows 98中的文件系统及其管理”一节的教学中, 教师只要向学生讲清“文件、文件夹、剪切板”的概念和作用即可, 其余的知识和操作都必须让学生上机操作学习, 教师的任务是向学生布置学习任务, 提出问题, 并适时进行点拨指导和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进行教学的反馈。
二、利用差异教学,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计算机课程具有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较强的课程, 在教学中, 要结合教材, 大胆进行教学设计, 注重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 加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欲望不同, 教师上课会感到非常困难。信息技术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组织学生讨论, 学生可以合作完成一项任务。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针对学生差异开展教学活动的途径, 帮助教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教学。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 设置相应的学习任务, 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自己解决问题, 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习惯。
三、设置问题,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跟其他学科相比, 软件的操作变化多端, 而且这些操作之间常常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所以如果仅仅单独地罗列这些基本操作, 会使学生感到无所适从, 如果教师通过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来把这些操作串接起来讲解, 学生就容易接受和掌握, 在实际操作中碰到类似的问题就能自己去分析解决。例如在Word文字处理综合练习时, 教师可以事先打印分发一篇文章, 设置相关问题, 如标题的排版, 文字的修改, 段落的连接, 分段, 段落调整, 段落排版, 调整字间距和行间距, 设置打印页面等等问题, 让学生通过上机, 依靠集体力量, 自行讨论解决任务。通过自主完成的作业就是自己的一件作品, 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和喜悦感, 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电脑的兴趣。这种方法更能让学生到课外, 节省课堂时间, 延伸学习;既充裕课堂交流方案及自主探究过程, 又保证达成共识, 及时表达与交流, 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张扬学生个性, 促进创新学习。
如:测定人的反应速度, 让学生预习, 完成流程设计后, 课内师生互动探究, 并结合师生的生活经验及其他学科知能基础, 经分析推论, 拓展与人的反应速度相关探究, 促使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二、创设专题, 模拟答辩
经过一年的知能积淀, 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探究素养。创设专题模拟答辩, 满足八年级生物探究活动课堂教学的需要。
1. 何谓创设专题模拟答辩?
顾名思义, 创设专题模拟答辩, 就是设置专门的课堂教学过程, 选择恰当的探究课题, 指导学生预习探究, 课内模拟科研答辩, 进行专题交流质疑、答疑的教学模式。
如“我的探究活动”、“探究蚂蚁的行为”等。
2. 探究有快乐, 创新也疯狂
创设专题模拟答辩, 营造“现时快乐”教育环境,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突显“探究有快乐”, “创新也疯狂”。
如:2007年“我的探究活动”专题模拟答辩。
用小塑料夹夹住鱼鳍, 探究“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自己设计装置探究“蚂蚁喜欢吃什么食物”;
实地观察、实验探究“蚂蚁的通讯方式”;
收集资料探究“鸟类适于飞行的特征”等等, 充分展现了兴趣与能力结合的魅力所在。
3. 专题答辩流程设计原则。
在教学实践中, 结合课程体系与学生兴趣喜好、知能状况, 选择合适课题, 创设专题模拟答辩, 成功开展探究活动的课堂教学, 需遵循下列流程设计原则。
(1) 激发兴趣和易于学生探究。
(2) 探究时间充裕与知能坐标相交。
(3) 程序简便, 利于调控。
(4) 明确答辩规则与时间范围。
如:2007年“我的探究活动”。
(一) 探究:
时间:国庆假期。
内容:八年级教材上册中, 感兴趣的任一探究。
主动自主学习,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学科, 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供我们借鉴, 而且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我们要不断探索新的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 以操作技能培养为主线,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使学生在实践中尝到成功的快乐, 这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所在。
浅析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 篇8
一、任务型教学模式
任务型教学模式是指, 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引导下展开教学活动, 让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 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
1、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应与当前学习内容相关联, 从而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例如, 在教“在文稿中插入表格”一节时, 教师准备了1份已经美化修饰过的课程表, 并在课堂上展现给学生, 学生看到如此美丽的课程表, 自然也想制作1份自己班级的课程表。
2、提出任务
任务型教学模式的任务通常来源于情境教学的两个方面:学生在情境的熏陶下树立奋斗的目标;学生在情境教学中发现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 在教学“在文稿中插入表格”时, 教师必须在创设情境过程中让学生提出创建这样的表格需要完成哪些任务?当学生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后, 他们会以极大的热情去实现自己的构想, 认真投入到学习和制作中去。
3、自主学习
学生应在计算机操作过程中, 体验成功与失败, 正确评价自己的认知活动, 从中获取对知识的正确理解。当学生接受任务后, 在极大的兴趣和迫切需要下, 往往会产生积极探究的动力。例如, 在介绍计算机硬件的组成部分及相关知识, 并根据自己的需要组装1台计算机。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只是组织者, 所有的思路和实践操作都有学生完成。
4、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所使用的技术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师利用电子白板让学生共同学习;通过BBS进行网上实时在线讨论;通过主业链接到教师或学生的网页上, 在主页上留言或通过E-mail将意见发布出去。
5、效果评价
根据信息技术课的特点, 应关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 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 以及获取知识的经验与教训。课堂评价是对学生能力的客观评价, 应该既符合社会的要求, 又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合作学习模式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 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 以团体成绩作为评价标准, 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在进行分组教学时, 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按知识结构实施分组, 均衡分配小组成员。在分组时, 除了让学生自由组合外, 尽量强调成员应由不同专长的学生组成。例如, 在进行“多媒体技术应用”教学时, 分组教学是必然的教学形式。而制作一个多媒体作品不可能只用到一种技术, 一般都涉及图片处理、视频处理等, 所以, 一个小组最好由具备不同特长的学生构成, 这样, 一个小组的人员构成就比较合理了。
二是考虑长期分组和短期分组。在实际教学中, 一般都会分学期目标和章节目标。在进行教学时, 教师有时需要根据某堂课的内容进行分组教学, 有时又根据整个学期的教学内容形成一个稳定的分组结构。同样以“多媒体技术应用”教学为例, 在课程开始时, 教师就明确提出要求, 然后让学生在课后自由组合小组, 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 自始至终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
三是建立恰当的激励机制, 促进小组内的交流与合作。在进行教学时很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本来是整个小组的任务, 结果却只有一个学生在做。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 可采取以下措施:首先, 教师可以督促组长进行合理的分工, 使每个组员都有相应的任务。其次, 在小组提交作品时, 让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对其他成员进行评价, 以便促进小组成员的交流与合作。
三、协作学习模式
协作学习, 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在小组协作学习模式中, 个体可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其他成员共享, 甚至可以同其他组或全班同学共享。
学生教学生, 是一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方式。例如, 在讲授关于网络安全的内容时, 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每个小组从网络安全的几道题目中选择一道, 然后小组成员去寻找相关资料并归纳出自己的观点, 这样, 就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 篇9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明确指出: 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 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信息技术是作为一种现代工具,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它、掌握它, 然后才是应用它。把它用于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 是设置信息技术课程的本质和目的所在。在教学过程中, 我发现以“任务驱动”为主的学习方式符合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 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 提出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 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 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 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 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 进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因此, 采取这种教学方法, 如何设置“任务”就显得非常重要, “任务”设置的科学性与目的性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任务”在“驱动”教学中要尽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 传统教学模式的主体是教师, 教学时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 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 这非常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长时间地被动接受知识还可能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师生应尽可能地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课堂角色。学生在学习中 起主体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求学生通过主动、有目的地获取学习材料来实现。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 用不同的方法完成活动“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得到激发、锻炼、调动和熏陶?。
教师在设置“任务”时, 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 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 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 通过这些小的“任务”体现总的学习目标。设计“任务”时, 其认知目标一般可以采用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了解主要指学生能够记住或复现已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理解指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及操作方法, 能用自己的语言或动作进行表述、判断和直接运用;掌握指学生能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解决新情况下的简单问题。操作目标分为初步学会、学会、熟练三个层次。
还要注意的是, “任务”设计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任务”设计时 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一般说来, 每个“任务”中涉及的知识点不宜过多, 最好不要有两个以上的重点、难点, 过多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 “任务”的规模宜小不宜大, 规模过大, 会偏离“任务驱动”的本意;前后“任务”之间能有一定的联系是比较理想的, 但不要强求, 否则也会加大难度。任务是手段, 学生学习、掌握有关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才是“任务驱动”的目的。一般不提倡设计一个统领全局的“任务”, 而是要注意由点到面, 逐步介绍各知识点。一开始先让学生有所了解, 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及相关知识的积累后, 再深入理解, 然后适时地加以概括和总结。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认识、运用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 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 , 因此 , 学习者带着真正的“任务”进入学习 情境, 能使学生的学习直观化和形象化。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及文字、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 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任务”, 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的联想, 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实践证明, 学生在完成一个感兴趣的“任务”时, 会专心致志、乐此不疲。因此, 教学设计的“任务”不应局限于教材, 应当切合实际, 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设计出开放式的, 能令学生感兴趣的“任务”。
在实际教学中我深刻地体会到教师除了要掌握信息技术课的内容之外, 还要辅助以其他学科的内容, 这样才能使信息技术课上得生动活泼而不显得枯燥乏味。无论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还是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 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最有效的载体就是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例如, 在图画和PowerPoint的教学中一定要具备美术的相关知识, 设计学生所要完成的任务时可充分利用学生所掌握的美术知识制定学习目标, 这样一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就有的放矢了。例如怎样的布局才合理, 怎样的光影效果才最好, 怎样的色彩搭配才是合适的, 等等。
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 还要仔细推敲每一个知识点、做到统筹兼顾, 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可操作性的“任务”,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不但能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和新方法, 而且对已学过的知识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也能有一个巩固和发散及拓展的过程。真正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训练他们的各种创造性思维, 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努力做到在“学中用”、在“用中学”, 避免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以单纯传授技术为中心的狭隘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对在课堂教学中所学到的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总之, 教学关键在于组织教学的教师, 我们一定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 更新教学理念, 注重教学实践, 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效率, 同时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提升教育均衡发展的机制与方法研究.中国电化教育, 2014.1.
[2]贾超华.如何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知识经济, 2012.3.
[3]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2006.3.
试论中学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 篇10
一、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特征
与其它各类学科相比, 信息技术教学具有一定的特征, 因此, 只有把握这些特征, 才能有效地开展信息技术的教学工作, 同时逐步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效率。国外中学信息技术的学科教学起步较早, 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相比之下, 我国中学信息技术的学科教学较为滞后, 并且在不同地区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所以, 对我国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特征分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实际教学中, 应该淡化信息技术课的“学科本位”思想, 强调它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综合服务能力,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 让其意识到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另外, 在教给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同时, 更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使他们学会学习, 学会合作, 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二、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 我国中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初步培养了学生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知识, 使学生在中学学习阶段结束后能够很快地适应各种常规性信息技术应用的需要。然而, 由于受到各种内外部环境的限制, 中学信息技术的学科教学还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一) 教学资源需求与供给的矛盾突出
从学校的角度来看, 由于对大部分中学而言, 信息技术在师资与设备方面都属于稀缺资源, 导致班机容量较大, 一个教师往往要同时面对几十个甚至数百个学生, 严重降低了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而从学生角度来分析, 由于学生在家庭环境、学习兴趣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导致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参差不齐, 使得传统的同步式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 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
在信息学技术应用软件课型的教学中, 不少教师采用“教师示范操作, 学生跟着学操作”的教学方式, 造成了学生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程度的依赖性, 依赖教师手把手教操作, 不习惯自己通过阅读教材或从其它途径 (如软件的帮助系统或网络) 来获取学习信息, 以解决其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 课时分配与课程容量的冲突
信息技术课的课时有限, 课程所覆盖的内容有限。要想在这些有限的课时和有限的教学内容里完成对学生信息技术文化的内化, 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
三、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现实性策略
根据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特征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可以总结出我国现阶段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些现实性策略:
(一) 消除神秘感, 树立信心, 激发兴趣
针对于中学生信息技术初学阶段的特征, 可以对学生采取“诱导式”、“启发式”和“激励式”的教学。如, 不妨打开计算机主机箱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 介绍一下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和功能, 将各部件以人的各器官作比喻, 然后盖上机箱, 打开计算机, 让他们操作一下几个精心设计的程序, 此时惊讶之声必然不绝于耳。再如, 为了使学生树立信心, 激发兴趣, 可以讲讲当今某些中小学生自学计算机达到哪些结果, 再讲讲计算机的功能、应用范围, 以及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等。
(二) 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现在绝大部分的信息技术课本按“基础知识——基本操作——基础应用程序”这种模式安排教学顺序, 新学科入门难, 学生的兴趣一降再降。如何让学生保持一定的兴趣, 尽快由“门外汉”变成“门内人”呢?只有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 按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原则适当调节教学顺序。
(三) 采用“任务驱动”分组学习的方法
这种学习方法的目标是让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任务, 驱动他们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 并且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使低层次学生有反馈的机会, 同时使高层次学生有独立思考、发散思维的空间。这种学习方法的关键是“任务”的选择与设计。也就是说, 教师在总体目标的框架上, 将总目标细分成若干个小目标, 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 通过这些小“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四、结论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分析 篇11
关键词:中学 信息技术课程 教学目标 分析
一、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的制订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一般以行为目标的方式来陈述,主要叙述了学生在学完信息技术课程后所引起的认识作用、思考作用、理解、技能、鉴赏、态度等信息素养方面的行为变革。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信息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此外,教师还要教导学生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为适应将来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的分类
1.认知领域
认知是指通过感觉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分类、分析并探明其性质的过程。它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①知识,即对具体事物和普遍原理的回忆。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知识目标包括计算机的概念、作用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史等;②领会,即把握知识材料意义的能力。就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而言,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计算机及其组成部分的功能,阐述计算机的实际应用;③应用,即在某些特定和具体情境里使用抽象概念。如学生学习和熟悉了“画笔”的功能后,在遇到其他的画图软件时,就能触类旁通地使用它们;④分析,即把整体的知识材料分解为各种组成部分或组成要素,考查学生对问题、信息或解题方法的分析能力,并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⑤综合,即将所学知识的各部分重新组合,形成一个新的知识整体。学生在学习了程序设计的各方面知识后,能独立编写计算机应用程序,并能根据现实需要,编制出具有创新性的计算机软件系统;⑥评价,即根据材料的内在标准或外在要求,对其作出价值判断的能力。如计算机和网络对社会、伦理、法律、安全、个人权利等问题所产生的影响等。
2.动作技能领域
动作技能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知觉、定向、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新这七类。各种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如计算机键盘、鼠标等输入设备的操作,以及一些常用应用软件的操作都属于动作技能领域。
动作技能的形成阶段包括:①认知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领会技能的基本要求,掌握技能的局部动作。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动作忙乱而不协调,出现错误的操作后往往不知所措;②联系形成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技能的局部动作被综合化,从而形成一个连续技能的整体;③自动化阶段。进入这一阶段后,一长串的动作系列已联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固定下来,表明基本动作技术已进入熟练阶段。
3.情感领域
情感领域的目标共分为接受、反应、价值化、组织、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五类。其形成过程包括:①顺从,即指表面接受他人的意见或观点,但在认识情感上与他人并不一致。教师有必要限制学生的行为,使他们在外显行为上遵从行为规范;②认同,即在思想、情感和态度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如经过教师的说教,学生能自觉抵制网上的不良信息,规范自己的上网行为,这就表明学生对成为一名合法网民的价值内化程度已达到认同水平;③内化,即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在上网时,学生要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自觉地使用上网礼仪,从而与他人建立良好的网际关系。
分析教学目标有助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也可以作为教学实施的依据和教学评价的准则,从而确保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顺利开展。
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 篇12
●利用多媒体软件构筑立体空间
化学教学中有两个世界: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中学化学教学中最为困难的地方就是学生对微观世界中物质的空间想象感缺乏, 不能够正确地理解物质分子之间的关系等。对于微观世界的教学内容, 如果单纯靠教师口授讲解, 必将导致学生觉得枯燥和抽象。通过制作多媒体软件, 就可以构筑出虚拟的立体空间, 模拟出物质分子之间的关系及运动等, 从而使学生容易理解那些模糊和缺乏直观感觉的概念。
例如, 在化学中有许多分子和离子运动的内容, 完全可以采取二维或三维动画的方式进行模型构造。通常情况下, 教师大多采用实物模型授课, 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模拟出分子结构图, 但是不能产生动态感, 而采用多媒体动画形式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使学生能在头脑中构造出分子结构图, 也能想象出分子运动时的状况图, 自然能够很好地理解化学的基本原理。
●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验改进实验教学
对化学教学来说, 实验课程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学生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够对化学反应有直观的感觉和理性的思考。但是, 由于日常的化学实验并不能够全部开展, 特别是有些化学实验药品昂贵, 同时由于实验过程中操作比较危险, 有时还容易产生有毒气体, 因此化学实验的日常开展受到了限制。但是, 由于多媒体技术可以模拟化学实验过程, 让学生自由地对化学实验过程进行操作, 使得他们能够反复练习达到对化学实验原理的真正理解。
但是, 多媒体软件模拟实验只是改善实验教学的一种方法, 不能够完全代替传统的实验教学。特别是在实验教学中, 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处理复杂实验现象的能力, 这是无论多好的模拟实验软件都无法代替的。所以,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 我们仍然要强调学生应该多动手做化学实验, 在实验中提升能力。
●利用概念图软件形成知识网络
化学知识体系是一个复杂的体系。而化学课程教学要努力使学生形成化学知识网络体系。概念图软件就是能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加了解有效率、有意义学习的内容与过程的后设认知工具。概念图软件可以用来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如何建立在他们先前的知识之上, 将学生的知识结构外显化, 让教师能够掌握学生因为先前知识而拥有的认知结构的特点, 也可以将学生的错误和疏漏展现出来。
【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推荐阅读:
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07-10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08-13
信息技术对中学学科教学的作用07-02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方式09-22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12-10
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探究10-08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改革06-04
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07-01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08-23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