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精选12篇)
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 篇1
目前, 教育部已把信息技术课列入必修课范畴, 在未来五至十年内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将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 担负着培养一代新人的重任, 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 更重要的是为其他学科更好地开展多媒体教学提供良好的技术基础, 使信息技术更好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根据学科特点, 探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整体教学效率是中学信息技术课所面临的一个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现就本人多年来的实践, 谈谈我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 启迪思维
情境, 是客观现实存在的东西, 同时兼有情感因素, 不仅能引发人们思考, 更能开启人们的智慧。良好的情境, 是学生产生兴趣, 产生联想的物质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 充分利用情境教学, 能起到举一反三, 融会贯通的目的。
我在教学回收站时, 放了一段录像, 录像的内容是一对新婚夫妇, 有了一个新家, 搬家那天, 他们把所有的废品扔在斗车准备处理, 丈夫扫视一眼斗车里的废品, 发现初恋时送给爱人的一对小泥人, 随手从斗车里捡了回来, 其他废品倒入了垃圾车, 搬到新居后, 妻子突然想起他们之间恋爱时的信件也被当作废物处理了, 想找回来, 可垃圾车已走了, 她懊悔莫已。这段录像虽然不很精彩, 但学生兴趣却很浓, 随后我设置了几个问题:
1. 回收站是做什么用的?
2. 放入回收站的文件能恢复吗?
3. 清空回收站是什么意思?
4. 回收站是硬盘上的一块区域还是内存中的一块区域?
5. 回收站的大小能改变吗?
学生通过比较、讨论, 很快就解决了问题, 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二、类比迁移, 灵活运用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 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 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 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 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 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教师通过类比让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背景, 对新知识进行认识和编码, 从而建构自己的理解, 也就比较容易掌握新知识。
例如在讲到文件对象的选择时, 可用Shift和Ctrl键结合鼠标选取连续和不连续文件, 也可用鼠标拖动法画出一虚框将所选文件围住进行选取。
在讲到Word时, 我要求学生选择文字块时, 也用选取文件的方法来试, 学生很快发现了相似点和不同点, 在对Word图形进行选取时, 也发现了相同点和不同点, 这样学生不仅记得牢, 而且在以后学习中容易进行类比, 起到灵活运用已学知识突破新知识的迁移作用。
三、观察对象, 培养能力
对象的方法与理论在计算机科学中有着非常巨大应用, 它被认为是计算机科学中的最重要方法之一。
其实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是通过对一个个对象的认识来实现的。例如动物、植物、有形物体和无形物体, 他的不同性质决定着不同用途。在教学中, 通过对Windws中不同元素进行类似的处理, 有利于学生对各种操作对象统一认识, 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例如在文件类型教学中, 可以把文件比作不同种类的动物或植物, 不同动物它的属科不同, 秉性不同, 文件也可以看成一个对象, 它有文件名、文件类型、大小、最后修改的日期时间、图标、打开的应用程序、只读、存档、隐藏等属性, 不同类型的文件也要有相对应的应用程序窗口才能打开。在教学中, 多让学生仔细观察, 发现不同文件类型的图标和扩展名不同, 它的内容也不同, 教师再通过打开各自应用程序窗口, 让学生完全明白不同文件它处理的对象 (文字、声音、图形、图象、影像、动画等) 是不同的, 使学生对不同对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培养了学生循序渐进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设置问题, 自主学习
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依靠教师, 而实践操作却很大部分需要学生自行解决, 在教学中设置相关任务, 通过自主操作、集体讨论, 解决问题, 这是信息技术课教学常用的方法。跟其他学科相比, 软件的操作变化多端, 而且这些操作之间常常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所以如果仅仅单独的罗列这些基本操作会使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如果教师通过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来把这些操作串接起来讲解, 学生就容易接受和掌握, 在实际操作中碰到类似的问题就能自己去分析解决。
例如在Word文字处理综合练习时, 教师可以提出事先打印分发一篇文章, 设置相关问题, 如标题的排版, 文字的修改, 段落的连接, 分段, 段落调整, 段落排版, 调整字间距和行间距, 设置打印页面等等问题, 让学生通过上机, 依靠集体力量, 自行讨论解决任务。也可以采用这样一种方法, 如拿一张已排版好的较为复杂的文章或表格, 让学生尽量做到与样文或样表一致, 通过自主完成的作业就是自己的一件作品, 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和喜悦感, 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电脑的兴趣。这种方法更能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 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拓宽认知, 促进发展
信息技术课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所以, 教师应当在原有知识基础上, 充分利用现有工具软件, 进行拓宽知识面教学, 信息技术课本中的知识毕竟有限, 而实际应用却上无限发展的, 软件的开发应用日新月异, 能否利用工具软件进行加工处理所需信息, 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体现, 如图形图象的制作、声音文件的处理、简单动画制作、网页制作、防毒杀毒等, 拓宽这些知识面对学生的发展能起促进作用, 因此, 教学中要穿插工具软件教学, 如看图软件Acdsee、豪杰图象浏览器, 图形图象处理软件画图、Photoshop, 动画制作软件Flash, 视频播放器Media Play、超级解霸, Mp3播放器, 音频处理超级录音机, 防毒杀毒Kill、Kv3000、瑞星杀毒软件等, 教学中不要求面面俱到, 只要能让学生对各种对象处理有一个了解也就足够了, 这些工具软件的学习不仅不会给教学效果带来不利, 而且能巩固所学知识, 促进各种基本操作及应用能力的发展。
当然, 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 以操作技能培养为主线,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使学生在实践中尝到成功的快乐, 这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所在。
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 篇2
把问题作为出发点,给学生设置问题的情景,提出带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提供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想象、概括、研究的学习过程,在实际操作中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老师要适当给予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鼓励他们大胆去尝试。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要多让学生用鼠标点一点、试一试,动脑想一想、动口说一说。例如:在教学“美化章”这一内容时,先给出一篇美化过的学生作文,提出“如何美化”的问题,让学自己探索“边框底纹”命令的用法,要求每个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用鼠标点一点、试一试,用眼看一看变化、动口说一说、动脑想一想、比一比,看看谁把文章修饰的最美,组与组之间展开竞赛。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勇敢地面对困难、克服困难,要让学生享受成功,从而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创设和谐氛围,保持学习情趣
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让我懂得,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保持他们学习情趣的有效手段。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艺术 篇3
[关键词] 信息技术 任务教学 主动参与 合作探究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同时信息技术课内容更新换代很快,又要求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思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按照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地进行教学,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可能学生刚接触信息技术课程时兴趣很大,可没多久,兴趣就没有了。究其原因,在于现行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不适应信息技术课教学。在我们的教学中却常常发现同学们上课时百无聊赖、无所事事或是千方百计地找机会上网、玩游戏,根本不愿参与到教师们精心安排的课堂活动中来。本文就如何优化信息技术课程谈以下几点思考。
一、灵活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
1.结合学生情况,精心设计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把教材中的每一章设计一个大任务,同一章内再将大任务分为若干小任务,每一节又由一个或几个小任务组成。例如,学习“文字处理Word2000”一章时,给同学们布置一个大任务,即要求每一位同学完成一份非常精美的班级小报。此任务中隐含着本章的几个知识点:(1)Word的基本概念、建立编辑文档(2)文字、段落的编辑;(3)Word的表格功能;(4)图文混排的方法;(5)页面设置及文档的打印。把这5个知识点又隐含在5个小任务中,每一节课完成一个小任务,可以分别把任务设计为学录课文、学排小论文、学做文摘卡、学制贺卡。又把一节课的小任务分成更小的几个任务。如第一节课的任务是按要求对现有文档精心修改。要求中隐含着3个知识点,即:(1)Word的基本概念;(2)文档的建立、打开与关闭;(3)编辑文档。这3个知识点分别设计在3个更小的任务中。每一个任务的确立都根据学生现有知识状况,教学内容的统筹安排而定。
2.引导学生分析任务并提出问题
每一个任务中都包含着新、旧知识,学生接受任务后首先想如何去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会遇到哪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当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时,也是他们想要知道的知识点,此时老师再将新知识传授给他们,这就调动了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
例如,讲EXCEL电子表格时,要求学生完成一份漂亮的全班期中考试学生成绩汇总表。给出任务后不要急于讲解,而是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即提出问题。这个时候应该是课堂气氛最活跃的时候。提出的问题中,一些是以前已经学习过的,如数据的输入、格式设置等,这些问题学生自己就会给出解决方案;另一些是没有学习过的,如函数的使用、页面设置等,即隐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这也正是这个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运用类比法讲授知识
教师在讲授新知识时,结合学生心目中比较熟悉的事物,进行适当的类比,可以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不仅复习巩固了已学的知识,而且更有利于对新知识的学习掌握,事半功倍。例如,教学FRONTPAGE 2000制作网页时,可以和WORD的进行类比,帮助学生弄清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心中有底,学习起来更容易上路。学习电子邮件的知识时,运用以下图表:
这样可以把电子邮件的知识讲述地清楚明了,便于学生学习掌握。
三、定期开展作品展示法
教学中可以展示历届全国中小学生电脑作品活动中获奖的作品,也可以展示教师、校内外同学制作的动画、网页、程序设计等电脑作品,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审美、创新能力,激发学生思维,开阔视野。
四、开展小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与探究学习能力
计算机课作为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而学生的操作水平往往又参次不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多同学碰到一些问题只要有人稍微指点、提示一下就可以了;但还有一部分操作水平比较低的学生,碰到问题如果没有人能够及时讲解,就根本无法进行具体的操作,那么一节课也许什么也没做到就下课了,几次下来学生就有极大的挫折感,对学习也就渐渐失去兴趣了。对于信息技术这样操作性强的课程来说,老师不可能及时解答所有学生的问题,很多学生得不到你的帮助而影响学习。开展小组学习小组竞赛,鼓励小组同学互助学习,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使得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小组学习是把全班按一定方式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设立一个组长,由操作能力或者组织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担任,并主动帮助成员学习解疑、向老师反馈小组学习情况。小组学习可在一般的课堂教学和小组阶段性的作品制作中体现。在平时的课堂学习中,每节课讲完后,设置一定与目标一致的检测题或相关的练习题,作为学生学习的目标。学生一般自己先独立完成,在学习过程中有困难的,小组同学间可协助解决,如果解决不了的就及时向教师求助;同时组长要检查本组学习情况,并向教师反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留言观察并主动加入各小组学习讨论和及时帮助有困难的小组;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和指导学生正确展开学习。在小组阶段性作品制作过程中,由小组自定一个主题,自选一到两个负责人,然后进行人员分工,包括素材的选择、采集、排版等。规定在一定时间内作完,在作品展示课中各小组派代表上去展示讲解自己作品,由全班进行打分评选出较好的作品。通过小组学习,给学生创造的一种相互帮助、相互协作的愉快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积极表达与交流,用协作方式解决实际问题,既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开展 篇4
伴随着当前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信息技术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不断得到普及。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 肩负着培养中学生信息网络相关理论以及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任务, 在新世纪教育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有效开展中学信息技术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探究能力, 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积极推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有效开展的对策措施
怎样才能够有效的推动我国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开展, 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 而是需要广大的教学工作者结合自身实际以及班级学生的具体状况而具体制定。笔者通过多年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实践, 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措施, 以期能够对我国当前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1、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 但是有些教师的教学思想受制于教学大纲的束缚, 单纯进行教材内容的研究, 这显然是不科学的。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非常迅速, 要想实现培养学生较高的信息技术理论素养以及实践能力的目的, 就应当提供给学生最新的信息技术成果, 就需要教师不断运用新的理论知识、新的教学形式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给学生提供鲜活的、趣味性较强的教学内容, 使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内容能够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例如, 在进行《信息搜索》一课的教学时, 为了增加教学内容的鲜活性以及趣味性, 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就以“上海世博会”为背景, 在课堂是放映上海世博会的影视资料, 并以此为突破口导入课堂内容, 学生们的积极性就被极大的调动起来了。整堂课程就以上海世博会的社会大背景下进行, 教师将教学大纲的目标要求融入到一个个的学生活动中, 逐步引导学生一步步的实现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教学目标。在进行《计算机硬件的认识和安装》一课的教学时, 笔者则以《硬件纸牌》的小游戏作为课堂导入,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意识。
2、注重学生自我探究能力的培养
就我国当前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现状来看, “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普及, 并且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 为学生设置恰当的学习任务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实现这一目标的兴趣与热情, 而且还能够使学生逐渐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自我探究意识以及自我创新精神。比如, 笔者给所在班级的学生布置了如下作业:自己通过各种有效渠道去收集关于“动画片发展历程”的各种资料, 并制作成演示文稿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在这一任务中, 不仅需要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 而且还需要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 比如将所收集的文字、图片、音乐以及视频等资料融入到整个演示文稿当中。班级学生自由结成合作小组, 通过进行积极的自我探究以及小组合作基本上都完成非常不错。这种任务驱动下的教学方式, 不仅促进了学生自身的素质发展, 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人际交往能力。
3、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是一门具有极强操作性的学科, 所以开展该学科教育的重点不是让学生学会“知识”, 而是让其掌握“技术”。心理学认为, 技能水平随练习而提高, 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 进行某种操作或活动的速度加快, 这是技能形成的一般趋势, 信息技术技能也不例外。例如:讲字处理软件, 应当给学生布置写作和排版任务;讲程序设计时, 一个联系实际的编程题目就是一个很好的任务。另外其学习过程也是一个培养坚韧意志、深刻思维和自我修养的过程。学生上机要通过手、眼、心、脑等多种感官协调工作, 使大脑皮层高度兴奋。当然要注意在学生进行操作时, 要让他们知道怎样操作, 为什么要这样操作, 操作后要学到什么, 学生了解了这些, 就有了完成操作的内部动因, 减少了操作的盲目性, 就能主动地参与操作。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 是为了指导实践。对于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来说, 如果仅仅停留在通过亲身体验获得感性认识的阶段, 那么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则仅仅是对技术的操作, 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因此, 我们在进行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实际任务和活动过程中实现对所学理论的再应用, 使学生有机会把学到的东西运用于实践。这种做法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而且还能够使其在实践中实现认识上的飞跃, 还能培养学生不断追求新知、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和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除此之外, 通过实践中的学以致用还可以渗透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和情感教育。随着当代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与普及, 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将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 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三、结束语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不仅是一门具有极强实用性的基础课程, 而且还是关系到我国当前普及基础教育以及实施人才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门集基础理论教育与实践操作能力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我们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必要的信息技术理论, 而且还应当在这一过程中帮助学生培养起较高的自我探究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 只有这样, 才能够真正实现中学素质教育的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苏志力.探析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资讯, 2010, (25) .
[2]张克松.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乐学”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 2010, (04) .
[3]任玉媛.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电教 (下半月) , 2009, (01) .
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面临的困境 篇5
学校:思南县大坝场中学姓名:袁庆
【摘要】 当今信息技术已成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信息技术的普及已是大势所趋,但由于种种原因,信息技术正在普及中,偏远贫困地区初中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依然存在很多困难,有经济上的、政策上的,也有学校和教师自身方面诸多问题。下面谈谈偏远贫困地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面临的困境。
【关键字】 农村中学 信息技术 教学 困境
目前,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着五个困境:一是硬件环境差,课时不足;二是信息技术老师专业化程度不高,研究性不强;三是重复式的教育抹灭了教师的激情;四是学生基础差、起点不一,对信息技术课,缺乏正确认识;五是信息技术课随叫随停,缺乏有组织的教研活动。而“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课程,关系到将来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怎样让信息技术教育尤其是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落到实处,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展现素质教育魅力的利器呢?目前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是什么?又面临哪些困境呢?
一、资金投入不足,设施落后,硬件、软件配置严重不足
在偏远贫困山区初中,由于当地经济的制约,政府和学校没有足够的经费建设学校信息技术硬件、软件。既使配置一定数量的计算机,但配置很低,数量很少,与城区学校的配置存在很大差距,与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要求差距甚大。没有专项经费购置软件资源,比如购置优秀课程资源库,网上学习的平台等软件资源。偏远贫困山区初中计算机数量少,在学生上信息技术课时,几个学生共用一台计算机,甚至好多学生没有信息技术课本。学校计算机坏了,学校没有维修的经费,这样信息技术课教学就缺乏必备的物质载体,实为俗话说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好多偏远贫困山区初中至今没有连接因特网,从而无法共享优质网络教学资源,信息技术课被改为其它学科的自习课。加之学校地处山区,山高箐深,吹风、下雨、打雷经常停电,导致计算机教室使用不正常。由此可见,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偏远贫困山区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工作的瓶颈。
二、学生基础差,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偏远贫困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大部分小学没有资金购置计算机,好多学生在小学都没有接触过计算机,有部分同学连计算机都没有见过,更不用说
亲自操作计算机,所以来到中学连基本的开关机都不会,甚至有的学生进入计算机教室,胆小害怕,不敢操作,坐在计算机前发呆。有少部分条件稍好的学生自己家里安装了计算机,这一部分学生会简单的打字、画画等操作。另外有个别小学配有几台计算机,安排课时数量少,间隔周期长,学生当时学习的一些基本操作没有得到及时巩固,结果收效甚微。有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把学生带到计算机教室,学生就把计算机当成游戏机、VCD等娱乐工具。有小部分学生沉迷于计算机游戏,根本没有把心思放在学习上等等。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自身信息技术基础薄弱等这些因素导致偏远贫困山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无法正常开展,在短时间内无法改变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模式。
对于偏远地方的初中学生来说,有一大半的学生在小学时候学习过信息技术课,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部分学生直到初中才接触信息技术课,其基础为零。可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现,有一定信息技术基础的同学,其基础也仅限会正确的开关机,很多学生连最基本的使用拼音输入法打字也不会,而基础为零的同学,面对电脑屏幕、键盘竟无所下手。信息技术的学习是一个连续性比较强的过程,前面学习的内容和打下的基础对后续知识的学习产生直接影响。而课堂上老师不可能把每个同学都照顾到,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分化,基础好的同学信息技术水平越来越好,没有基础的同学依旧不知所措。长期如此,部分学生便丧失了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还有一个更加严重的现象,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缺乏正确的认识。几乎百分之七、八十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是用来玩游戏、休息的课,甚至有学生抱怨,课堂上讲解的内容太多,留给他们玩游戏的时间太少。信息技术在学生心中没有分量,教师在课堂上所做的一切得不到学生的回应,教学便成了单方面的事,教师也失去了教学的动力。
三、专业教师缺乏,师资力量薄弱
在偏远贫困山区初中具有专业信息技术知识的教师寥寥无几,大部分信息技术教师来源于其它学科教师经过短期培训转型过来的,有的甚至上着信息技术还得兼任其它主科的课程教学,由于地区条件艰苦的特殊性,一些大专院校毕业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来了几年几乎都待不住或者是调到条件好的地方去了。当前信息技术发展迅速,进修学习机会很少,导致他们信息技术知识理论远远不能满足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另外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被当成电脑维修工,打字复印员,计算机教室管理员,农村远程教育管理者,学校校舍安全工程管理员,校园网维
护员等多重工作,整天忙于事务,没有时间认真备课,备学生,备教法,熟读信息技术教材,有的信息技术老师经常不备课或粗略写一点应付学校领导的检查,这对提高偏远贫困山区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是一个大问题。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强调实际应用的学科,教学内容更新速度非常之快,这就需要教师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加工升华。而非计算机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上是现学现教,根本就没有精力去深究教学内容,更没有精力和能力去研究教学方法。由于农村计算机技术普及程度不够,投入到本学科教学研究上的时间与精力也大大减少,严重影响了信息技术教学质量。
四、认识不到位,教研、培训不到位
目前,大多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还是一门非统考科目,不受领导和师生的重视。由于中、高考成绩关系到个人的前途命运,农村学生更加重视文化课的学习。每到月考、期中、期末考试前,信息技术课总会被数学、语文等学科占去。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计划成了摆设,随叫随停。遇到学校统计报表、录入学籍档案、中考报名等工作时,信息技术课经常被停课,教师被抽调借走,去完成这些任务。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夹缝中求生存,教师专业前景一片暗淡,教师不抱积极态度,消极面对日常教学,得过且过,不求进取,不思创新。
偏远贫困山区初中常抓主科考试的成绩,主科成绩是考评学校办学质量好坏的标准,导致学校的精力放在语数外等几门学科上,忽视了其它学科的教学,其中包括信息技术教学。学校领导还存在信息技术学科有无都不重要,学不学都无所谓。有部分老师家长错误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给学生玩游戏、上网等,有一些学生热衷于游戏,对于这一部分学生的家长更是担心自己孩子把精力用在游戏上,其它学科学不好,所以他们就反对学校开展信息技术课程。同时开展的培训、教研活动的机会很少,既使开展了培训,也是层次不分,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重形式性,走过程。
信息技术学科不像其他学科,可以在年级内、校内组织丰富的教研活动,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通常只有1~2名,无法在科内组织教研活动,在校内组织的教研活动中,也几乎是由非信息技术教师进行评价,无法给出实际建议,评价一片叫好,没有实事求是。缺乏有组织的教学交流和教研活动,信息技术教师就像井底之蛙,接触不到新鲜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经验,从而导致课堂教学一成不变,没有新意和活力。
五、同课多上,重复式的教学抹灭了教师的激情
尽管目前信息技术教师的数量较过去有所增加,但在农村中小学,一所学校只有一个到两个信息技术教师的现象非常普遍,一个教师负责一个年级甚至是两个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学任务的情况经常发生,而目前有些农村中学,一个年级的班级数量多达十个以上,因此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要重复讲十次左右。教学内容过多重复讲授,磨灭了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激情。加之班级容量过大(50人左右),机器数量不够,常常是2-3名同学共用一台电脑,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分一部分精力进行组织管理教学,因而,不少教师几堂课下来已经是身心俱疲,教学积极性降低了,教学激情也没有了,开始机械式的应付教学。
总之,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那些问题和所面临的那些困境,不是一天所成的,而是由诸多原因所造成的,我们也不能指望在很短的时间内解决那些问题,只能本着实事求是的观点,敢于正视这些问题,采用科学的态度,不断改革,锐意进取,就一定能让信息技术教育在农村这片贫瘠而又渴望生机的土壤上发芽,生根、成树、成林。
参考文献:
[1] 王静,事例管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J],中小学电教,2007-09。
[3]魏宁,超越肤浅的信息素养培养,[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04。
[4]卢蓉,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存在问题之分析,[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6。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的通知》教基
[2000]33号文件。
谈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教学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实践 多媒体
邓小平同志从国家民族未来命运和世界发展趋势的高度,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近几年来,在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我国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制订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蓬勃发展起来了。加快教育改革步伐,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以提高未来建设者的科学文化素质、能力和科技意识,是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基础文化教育和人才素质教育,是一项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教育。然而,纵观我国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或者学生高分低能现象仍然存在,学生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这是由于在学校信息技术课时安排不可能太多的情况下,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赶出来的结果。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切实培养学生的技能作了一些探索,发现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利用计算机优势,进行实践教学,对提高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对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是行之有效的。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开发智力、受人以渔的教学过程中实现"两个素质"教育。教学中要时刻注意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更不是片面追求"学而致用"的职业培训,而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中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过:"坚持一个人无论怎样也不过分的事情,就是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而实践教学就是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和学生好动的特点,让学生在课堂中操作计算机,通过不断地实践,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这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了操作技能,于是他们也就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具体地,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看实践教学的作用。
1、可以揭去学习计算机的神秘面纱。计算机是一门新兴学科,属于尖端技术,电脑设备相对较昂贵,大多中学生对于计算机的了解是通过广告,或者是道听途说,以至于一些同学对电脑产生了一种神秘感觉。采用实践教学法,可以使他们明白,电脑不过是受人控制的机器而已,电脑的操作也是非常简单,一般地操作键盘或鼠标即可,这样他们就很自然地走近了电脑,一些诸如键盘、鼠标、显示器、软盘、光盘、硬盘等名词对他们来说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也就消除了学习计算机的恐惧心理。
2、使教学过程具体化、直观化。教学过程是非常实在的过程,忌的是教师空谈。自然科学的教学非常重视实验教学,就是这么个道理。你说氢气能燃烧,学生可以接受,但并不一定认同,除非你给他看一下实验的结果;你介绍电脑的各种种功能时,他会觉得你可能在吹牛,演示一下,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他们不得不相信。在计算机系统组成中,让学生面对计算机,解剖整台计算机也会非常自然的,硬件、软件也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东西了;在程序设计教学中,语句写得对不对,程序能否实现所要求的功能,在机器上运行一下,马上就能知道。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的错误、疑点当堂就已经解决,也不会留到课后,或者是下一次课。
3、结合多媒体课件,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随着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结合,计算机的多媒体技术已越来越受到各学科教师的欢迎。传统的教学强调教师讲的作用,在课堂上利用的媒体也多是粉笔、黑板和幻灯,教学过程显得非常单调;而运用多媒体电子教室进行教学,可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使学生有新颖感、惊奇感、独特感、直观感,能唤起学生的"情绪"和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 篇7
一、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教师在授课前用PowerPoint、Authorware等软件进行课件制作, 然后上传到服务器, 上课时学生可以通过局域网进行下载。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培养了学生获取、分析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常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 符合探索式教学模式, 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 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使教学目标明确, 在某个学习阶段, 紧紧围绕一个既定的目标了解相关知识和操作方法, 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提高计算机使用技术, 培养学生获取、分析信息的能力
信息时代与计算机息息相关, 提高计算机使用技术, 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的能力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必要条件。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 (办公软件等) ,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从技术层面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这些软件, 更要引导他们利用这些软件来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例如在《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教学中, 教师可让学生利用刚刚学习的sum、average、rank函数来对本班同学本次月考成绩进行排名, 并与上次考试排名进行比较, 分析出同学的学习进退情况。这使学生在学习电子表格函数的同时也学会了分析信息, 提高了学生分析信息的能力, 从而培养了他们的信息素养。
四、重视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最终需要与具体的学科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力。教师在鼓励学生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实际学科学习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把计算机作为一种辅助工具或信息开发工具来帮助自己学习,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五、结合教学,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1. 建立校友录
网络是一种工具, 也是一种文化。高中生可以利用免费的互联网资源加强交流。
2. 开展个人作品制作评比活动
通过展示个人作品, 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
3. 举行信息技术知识竞赛
在每学期举行一次信息技术知识竞赛。通过比赛, 促使学生们更加全面地掌握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 使学生们的信息素养得到巩固深化, 并在比赛中感觉到成功的愉悦。
六、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转变学生上网观念
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信息资源空间, 很多学生没有充分利用这些网络资源, 缺乏分析、辨别信息的能力。很多学生着迷于打电子游戏、上网聊天, 严重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给学生信息素养培养造成困难。因此, 转变学生的上网观念, 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上网的良好习惯, 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信息能力的舞台,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七、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水平
教师的信息素养状况对学生的信息意识的启发和素养的提高有直接的影响。只有教师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 才能努力创设培养信息素养的学习环境, 所以教师自身要不断地学习, 提高自己信息素养水平, 以适应教学的需要。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新思路 篇8
一、改革教学模式, 注重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 学习的主动权应交给学生, 信息技术课最突出的特点是实践性很强, 一定不能用教师的讲来代替学生的学和动手, 要大胆让学生去探索、去操作, 要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知识, 熟练基本操作技能和培养创新意识, 提高应用能力。例如, 对“Windows 98中的文件系统及其管理”一节的教学中, 教师只要向学生讲清“文件、文件夹、剪切板”的概念和作用即可, 其余的知识和操作都必须让学生上机操作学习, 教师的任务是向学生布置学习任务, 提出问题, 并适时进行点拨指导和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进行教学的反馈。
二、利用差异教学,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计算机课程具有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较强的课程, 在教学中, 要结合教材, 大胆进行教学设计, 注重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 加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欲望不同, 教师上课会感到非常困难。信息技术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组织学生讨论, 学生可以合作完成一项任务。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针对学生差异开展教学活动的途径, 帮助教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教学。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 设置相应的学习任务, 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自己解决问题, 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习惯。
三、设置问题,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跟其他学科相比, 软件的操作变化多端, 而且这些操作之间常常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所以如果仅仅单独地罗列这些基本操作, 会使学生感到无所适从, 如果教师通过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来把这些操作串接起来讲解, 学生就容易接受和掌握, 在实际操作中碰到类似的问题就能自己去分析解决。例如在Word文字处理综合练习时, 教师可以事先打印分发一篇文章, 设置相关问题, 如标题的排版, 文字的修改, 段落的连接, 分段, 段落调整, 段落排版, 调整字间距和行间距, 设置打印页面等等问题, 让学生通过上机, 依靠集体力量, 自行讨论解决任务。通过自主完成的作业就是自己的一件作品, 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和喜悦感, 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电脑的兴趣。这种方法更能让学生到课外, 节省课堂时间, 延伸学习;既充裕课堂交流方案及自主探究过程, 又保证达成共识, 及时表达与交流, 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张扬学生个性, 促进创新学习。
如:测定人的反应速度, 让学生预习, 完成流程设计后, 课内师生互动探究, 并结合师生的生活经验及其他学科知能基础, 经分析推论, 拓展与人的反应速度相关探究, 促使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二、创设专题, 模拟答辩
经过一年的知能积淀, 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探究素养。创设专题模拟答辩, 满足八年级生物探究活动课堂教学的需要。
1. 何谓创设专题模拟答辩?
顾名思义, 创设专题模拟答辩, 就是设置专门的课堂教学过程, 选择恰当的探究课题, 指导学生预习探究, 课内模拟科研答辩, 进行专题交流质疑、答疑的教学模式。
如“我的探究活动”、“探究蚂蚁的行为”等。
2. 探究有快乐, 创新也疯狂
创设专题模拟答辩, 营造“现时快乐”教育环境,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突显“探究有快乐”, “创新也疯狂”。
如:2007年“我的探究活动”专题模拟答辩。
用小塑料夹夹住鱼鳍, 探究“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自己设计装置探究“蚂蚁喜欢吃什么食物”;
实地观察、实验探究“蚂蚁的通讯方式”;
收集资料探究“鸟类适于飞行的特征”等等, 充分展现了兴趣与能力结合的魅力所在。
3. 专题答辩流程设计原则。
在教学实践中, 结合课程体系与学生兴趣喜好、知能状况, 选择合适课题, 创设专题模拟答辩, 成功开展探究活动的课堂教学, 需遵循下列流程设计原则。
(1) 激发兴趣和易于学生探究。
(2) 探究时间充裕与知能坐标相交。
(3) 程序简便, 利于调控。
(4) 明确答辩规则与时间范围。
如:2007年“我的探究活动”。
(一) 探究:
时间:国庆假期。
内容:八年级教材上册中, 感兴趣的任一探究。
主动自主学习,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学科, 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供我们借鉴, 而且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我们要不断探索新的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 以操作技能培养为主线,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使学生在实践中尝到成功的快乐, 这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所在。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策略与技巧 篇9
一、扮演特殊角色, 改进教学策略
1. 做一个优秀的组织者
信息技术新课程课型可分为:理论课、技能课、实验课、电子作品创作课四种。对于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可操作部分, 不宜采用传统的讲授法, 可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甚至要大胆地“放弃教”, 让学生自主探索, 教师将重点放在课堂的学习管理中, 扮演好一个组织者的角色。如: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出示任务后, 要求学生及时地利用电子教室软件上传作业, 但随时就有可能会发现一小部分行为不良的学生:有的是为了逃避课堂难题, 有的是为了打游戏打发时间, 有的是为了上网聊QQ, 对于此类学生, 教师要准确判断不良行为的性质, 对症下药, 得当处理, 不要轻易使用过激的言语批评, 要把管理手段融入到细微的行为之中。例如:有句俗语说得好, “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 打开电子教室软件不难发现, 爱打游戏的学生经常会坐在相邻的机子上或者最后面的机子上, 对于这些学生信息技术教师要运用排座位的艺术, 把他们分布在一些操作能力较好的学生周围, 让他们“结对帮扶”, 久而久之, 这些学生也能勉强地完成任务, 教师要及时地对这些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 这样,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 做一个科学的引导者
新课程着眼于学生未来的生存与发展, 强调在教与学的活动中,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问题、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每个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的人都会经历“初识-熟悉-熟练”的过程。因此,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解决一系列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的任务过程中, 掌握信息技术知识, 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 自主探索的能力, 使学生通过调查、思考、研讨等活动, 发现知识、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如:引导学生利用电子教室软件联机讨论功能进行相互的交流和讨论, 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让突出的学生为全班示范, 将具有不同风格的操作过程依次展示给学生们, 让他们在辨别的过程中, 掌握知识和技能。为了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课后让学生填写自我评价, 包括学习完成情况、知识掌握程度、体会及建议, 交由教师分析、评价做为完善课堂教学的依据。这种着眼于个体的个性化教学, 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感。
3. 做一个亲切的合作者
新课程改革要彻底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 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让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 要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与其它学科相比, 信息技术是学生学习水平存在差异最大的学科, 只有采用分层教学才能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教师要本着让学生“能飞的飞, 能跑的跑, 能走的走, 不能走的拉一把”的思想, 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让每个学生都有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提高, 但可以不是同步发展、同步提高。将分层教学法应用到信息技术教学中, 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高中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应用”选修部分“动画的制作”教学, 好多学生在刚开始接触的时候兴趣很浓, 因为学生都希望能在动画制作学习过程中得到提升, 这时不要强求所有的学生做出的动画都是同一种效果, 而是分层确立教学目标, 要让全体学生每节课都能掌握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最基本技能, 在这种情况下, 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更多的提高空间, 教师要及时地和知识薄弱的学生交流, 并给予帮助,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力所能及的目标。分层教学优化了教学过程, 有效地解决了一部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陌生与困惑, 而另一部分学生又觉得所学内容过于简单的矛盾, 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终达到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的良好效果。
二、巧设有效任务, 呈现精彩课堂
我们知道, 教育是一个有别于其他行业的领域, 它有着丰富的内涵, 需要有专业智慧的教师来支撑和发展。教学中, “提高课堂效率”是一个永久不变的话题, 新课程中依然如此。“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 被广泛应用于信息技术课堂中, 它可以让学生带着真实的目的任务去学习,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巧妙设计任务”是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最关键的一环。例如:高中“信息技术基础” (必修) 模块中“信息安全及系统维护措施”部分新课标要求学生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危害, 掌握预防计算机病毒所采取的措施与办法。实际教学中教师就必须在领会新课标思想和教材思路的基础上巧妙设计有效的任务, 这节课笔者认为采用分组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法较有新意, 具体做法如下。
这样, 每个学生都有任务在身, 在紧张的操作完成后各小组组长将结果向教师汇报, 最后由教师来分析、评价, 看似枯燥的课堂变“活”了, 学生的学习目的达到了。
三、巧抓生活亮点, 丰富教学内容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吸引学生最有力的途径是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 选择贴近学生身边最新最近的事例作为学习问题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在这方面具有它自身的优势, 因为, 现代人类生活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 “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中“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涉及数据的计算、筛选、排序、分类汇总和数据透视表的建立等诸多十分实用的内容。在这一模块的教学中, 笔者不失时机地抓住学校的亮点资料, 如我校最近开展了为期4周的“讲文明礼貌, 创优美环境”月评比活动, 每周的成绩都公布在校园量化专栏上, 教师对此例的数据进行分析、讲解, 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数据创建表格, 统计、计算、排序、再用图表分析结果、写出分析报告等一系列的操作, 这样, 既丰富了教学内容, 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 篇10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明确指出: 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 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信息技术是作为一种现代工具,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它、掌握它, 然后才是应用它。把它用于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 是设置信息技术课程的本质和目的所在。在教学过程中, 我发现以“任务驱动”为主的学习方式符合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 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 提出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 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 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 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 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 进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因此, 采取这种教学方法, 如何设置“任务”就显得非常重要, “任务”设置的科学性与目的性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任务”在“驱动”教学中要尽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 传统教学模式的主体是教师, 教学时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 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 这非常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长时间地被动接受知识还可能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师生应尽可能地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课堂角色。学生在学习中 起主体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求学生通过主动、有目的地获取学习材料来实现。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 用不同的方法完成活动“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得到激发、锻炼、调动和熏陶?。
教师在设置“任务”时, 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 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 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 通过这些小的“任务”体现总的学习目标。设计“任务”时, 其认知目标一般可以采用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了解主要指学生能够记住或复现已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理解指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及操作方法, 能用自己的语言或动作进行表述、判断和直接运用;掌握指学生能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解决新情况下的简单问题。操作目标分为初步学会、学会、熟练三个层次。
还要注意的是, “任务”设计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任务”设计时 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一般说来, 每个“任务”中涉及的知识点不宜过多, 最好不要有两个以上的重点、难点, 过多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 “任务”的规模宜小不宜大, 规模过大, 会偏离“任务驱动”的本意;前后“任务”之间能有一定的联系是比较理想的, 但不要强求, 否则也会加大难度。任务是手段, 学生学习、掌握有关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才是“任务驱动”的目的。一般不提倡设计一个统领全局的“任务”, 而是要注意由点到面, 逐步介绍各知识点。一开始先让学生有所了解, 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及相关知识的积累后, 再深入理解, 然后适时地加以概括和总结。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认识、运用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 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 , 因此 , 学习者带着真正的“任务”进入学习 情境, 能使学生的学习直观化和形象化。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及文字、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 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任务”, 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的联想, 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实践证明, 学生在完成一个感兴趣的“任务”时, 会专心致志、乐此不疲。因此, 教学设计的“任务”不应局限于教材, 应当切合实际, 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设计出开放式的, 能令学生感兴趣的“任务”。
在实际教学中我深刻地体会到教师除了要掌握信息技术课的内容之外, 还要辅助以其他学科的内容, 这样才能使信息技术课上得生动活泼而不显得枯燥乏味。无论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还是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 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最有效的载体就是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例如, 在图画和PowerPoint的教学中一定要具备美术的相关知识, 设计学生所要完成的任务时可充分利用学生所掌握的美术知识制定学习目标, 这样一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就有的放矢了。例如怎样的布局才合理, 怎样的光影效果才最好, 怎样的色彩搭配才是合适的, 等等。
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 还要仔细推敲每一个知识点、做到统筹兼顾, 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可操作性的“任务”,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不但能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和新方法, 而且对已学过的知识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也能有一个巩固和发散及拓展的过程。真正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训练他们的各种创造性思维, 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努力做到在“学中用”、在“用中学”, 避免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以单纯传授技术为中心的狭隘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对在课堂教学中所学到的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总之, 教学关键在于组织教学的教师, 我们一定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 更新教学理念, 注重教学实践, 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效率, 同时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提升教育均衡发展的机制与方法研究.中国电化教育, 2014.1.
[2]贾超华.如何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知识经济, 2012.3.
[3]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2006.3.
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 篇11
关键词:现在信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332-01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在新课程标准中无不体现着“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多方面且富有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教育理念。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首先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一、信息素养的涵义
信息素养是一种基本能力。信息素养是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提出21世纪的能力素质,包括基本学习技能(指读、写、算)、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信息素养是其中一个方面,它涉及信息的意识、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的应用。
信息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 信息素养涉及各方面的知识,是一个特殊的、涵盖面很宽的能力,它包含人文的、技术的、经济的、法律的诸多因素,和许多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信息技术支持信息素养,通晓信息技术强调对技术的理解、认识和使用技能。而信息素养的重点是内容、传播、分析,包括信息检索以及评价,涉及更宽的方面。它是一种了解、搜集、评估和利用信息的知识结构,既需要通过熟练的信息技术,也需要通过完善的调查方法、通过鉴别和推理来完成。信息素养是一种信息能力,信息技术是它的一种工具
二、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
通过几年的信息技术教学总结,我认为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做:
1、教学设计中创设培养学生信息意识的氛围
对学生来说,感兴趣的事就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的自觉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外界新异信号的刺激容易产生注意和兴奋。据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观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以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信息素养。
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模仿的单一模式,而是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根据学习的内容设计出富有个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学生在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通过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有的放矢地学习、自主地探索、自由地发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不断的探索与发现过程中培养了他们的信息素养。
2、让学生实践操作是知识建构的有效途径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围绕这个中心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身受用的基础能力。
教学中,要摒弃“教师讲,学生听”的阻碍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同时,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进行创造性地学习,培养创新意识。
例:教学PowerPoint时,采用新旧知识对比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尝试与创新获取新知识。如学习“插入图片”时,先让学生打开Word窗口,对照Word中插入图片的方法进行分析、讨论,然后大胆地进行尝试,通过归纳总结全体学生的结果,我们得到了五种插入图片的方法。
3、信息技术与个别学科的有机整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培养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整合课中的重要作用。如:利用中文打字巩固汉语拼音,加强记忆;利用CAI课件将抽象的数学题直观化,将英语、语文题形象化、情境化、游戏化;把“画图”与美术教学有机结合,让学生快乐地学;教学Word文字处理时,与语文相结合,利用文字处理功能写作文,利用美化工具设计板报等。通过这些整合课,学生不仅学到了课本以外的知识、技巧,更锻炼了各种能力,特别是信息素养,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提高学习信息技术和技能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从而促进了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4、转化学生上网观念,多角度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了丰富广阔的信息资源空间,但是很多学生没有充分利用这些网络资源,也缺乏分析、辨别信息的能力。网络游戏和网上聊天是青少年上网的主要内容,而且网络游戏充斥着暴力等内容,严重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转化学生的上网观念,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上网的良好习惯,多角度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例如在《上网的道德修养和安全法规》一节时,我们教师可采取课堂辩论赛的形式让学生学习上网的道德修养和安全法规。在完成教学内容前一周,教师可布置辩论题目:计算机网络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要求学生就网络道德内容和法规、计算机网络利弊分析等方面做好准备。同学们对这样的辩论赛很感兴趣,积极地通过互联网、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辩论开始后,辩手们充分利用搜集到的信息开始了唇枪舌战,课堂气氛高涨。赛后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这样的辩论赛,了解到计算机网络的利和弊,认识到正确利用计算机网络的重要性,也懂得了上网时应该遵守网络道德、法规,这种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达到了教学效果。
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 篇12
关键词:中学,信息技术,多元教学
一、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在教学中教师事先安排一些任务, 分配给学生, 让他们按照任务的指示去完成教学活动, 有意的让学生在做中学。这是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教学模式, 教师在利用此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时, 有助于提高教学的灵活性, 使课堂充满新意。
以Word中插入和设计图片这节课为例进行分析, 首先,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设置一个教学情景, 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然后, 进入课程的主题, 教师给学生安排任务, 设计制作属于自己的个人名片。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准备好的名片, 让学生去分析名片中设计的内容应当有哪些, 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风格来制作, 在学生创作时, 教师要对遇到困难的学生进行耐心的解释和指导, 注意把握课堂的节奏。最后, 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指导和点评, 并且通过学生设计制作的个人名片对教学进行评价反思, 促使师生的共同发展。
从上述教学过程来看, 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 是为了让学生带着任务进入到学习中, 使学生深入掌握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 扩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 指引自己朝着目标去努力和拼搏。教师要注意设置任务时, 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任务的设定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要符合中学阶段学生的能力, 使学生能够胜任教学中安排的任务, 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二是要注重任务完成的效度, 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促进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技能。
二、自学讨论教学模式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自学讨论教学模式是当遇到一些简单易懂的知识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看书学习, 互相讨论研究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促进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树立终身学习的精神, 进而不断的提升自我进步的空间。
以Excel公式和函数的应用这节课为例分析, 将上一年度班级期末考试的学科明细成绩作为教学的材料, 教师安排学生自学本节课程, 然后让学生运用Excel函数和公式计算班级每位学生的总成绩、班级的平均成绩, 并且按照由高到低的成绩给学生排列名次。教师可以利用小组比赛的形式进行教学, 激起学生的好胜心, 从而能够认真的自学课本和解决教师设置的问题。通过自学讨论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总结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自学讨论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而良好的自学习惯有助于学生全面能力的提升, 教师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这一教学模式中教师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教学过程中要时刻以学生为主体, 在了解了教学目标之后, 自己动手参与问题的分析和处理, 从而对学习内容形成深刻的记忆。二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保持学生的稳定状态, 并且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并不是对学生放手不管, 教师要做好指导辅助的工作。
三、协同合作教学模式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协同合作教学模式是在班级中实行一帮一的教学活动, 由成绩优异的学生带动成绩较差的学生, 从而促使全班学生的学习能力都得到提高发展。这种教学模式综合全面的考虑了学生的差异性, 促使学生相互帮扶, 共同努力, 增进同学情谊。以创建框架网页这节课为例进行分析, 教师按照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高低搭配分组, 让高技能的学生带动低技能的学生, 彼此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教师可以规定网页制作的完成时间, 每个小组形成竞争的关系, 最后比出哪一个小组完成的最快最好, 并且只有当小组中所有的成员都完成制作时才能算作成功, 最后评选出最优秀的小组进行表彰。
协同合作的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相互的交流、研讨, 取他人之长处补自己之短处, 达到共同的进步。这一教学模式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教师解决了不能分身兼顾每一个学生的难题, 分担了教师的教学重任, 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表现自我的平台和机会,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活跃课堂的氛围。采取协同合作的教学模式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 因此, 教师注意调节课堂的气氛, 对能力较弱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 不要让他们产生自卑心理,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对待学生的优点和长处, 教师要多加赞扬和夸奖, 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保持学习的恒心。
四、总结语
综上所述, 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能够有助于促进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树立终身学习的精神,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增进学生之间的友情。
参考文献
[1]左勇.信息技术课的多元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2015 (51)
【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推荐阅读:
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11-20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08-13
信息技术对中学学科教学的作用07-02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方式09-22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12-10
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探究10-08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改革06-04
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07-01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08-23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