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

2024-09-10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共12篇)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 篇1

摘要:信息伦理道德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明确在中学的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开展有效的实施途径是实现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的关键所在。本文通过与其他国家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的比较, 以期对我国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信息技术伦理道德教育的实施有所启示。

关键词:中学教学,信息技术课程,信息伦理教育

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作为教育思想的实践者应时刻铭记伦理道德教育这一现代教育最本质的属性。中学生是伦理道德教育的重点人群, 做好中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信息时代环境下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的不仅是人们栖居的物质世界, 科学技术也同样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人们对于信息技术的影响往往更多地关注它对人、社会及环境的正面影响, 而忽略了它对人、社会及环境的负面影响。这就需要以信息技术课堂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技术观教育及信息时代环境下的信息伦理道德的培养。重视技术课程的人文特征是时代所赋予的重要使命。在技术课程的设计中, 必须正确处理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这不仅应在课程目标上得到体现, 更应在课程实施上得以落实。本文将对现阶段各国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信息伦理道德教育进行探讨。

一、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目标构成

(一) 国外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目标构成。

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印度, 五个国家的信息技术课程 (ICT) 中的教学目标不同程度地对道德素养提出了要求。具体内容见表1。

需要说明的是, 其他一些国家的信息技术课程中虽然在教学目标中没有明确说明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目标, 但是仍将其作为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融入到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如, 韩国的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 并将其能动地、创造性地应用在自己的生活中。并将“信息的理解和伦理”作为一个单独的领域进行了专门论述。因此可以看出, 各国信息技术 (ICT) 课程的开设中都十分重视学生信息伦理道德的教育。

(二) 国内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目标构成。

在我国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的情感目标中明确提出了信息伦理道德教育:明确并接受未来信息社会的道德规范与法规。我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其中“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 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作为学生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被明确说明。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中, 信息伦理道德教育渗透在不同维度的教学目标中。

尽管国内、外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情况存在差异, 但对于信息伦理道德教育方面国内外的教育目标基本一致, 即:理解技术有关的伦理、法规, 合理地、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正确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态度, 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观。另外, 在美国的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目标中更进一步指出培养对技术用途的积极态度的目的, 在于用以支持终身学习、合作、个人追求和生产能力。

二、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信息伦理道德教育实施途径

对于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的实施途径, 各国的状况也有所不同。具体实施途径如表2所示。大多数国家都将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信息伦理道德教育实施的载体。虽然课程名称有所差异, 但作为信息技术学科都是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 这些国家往往除了信息技术课程本身, 信息伦理道德教育还依托于其他的学科, 如社会科、道德伦理课程。在我国, 信息伦理道德教育仍旧以信息技术课程为主要实施途径, 信息伦理道德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虽然也有涉及, 但是迫于高考的压力高中阶段没有思想品德课程的设置, 因此高中阶段的信息伦理道德教育基本只依托于信息技术课程。

信息伦理是抽象不易懂的概念, 如何使学生感兴趣并充分理解是教学中的难题。北京师范大学的王铟提出:从人文关怀角度落实信息伦理教育, 强调对人性的尊重和对学习主体的维护。她认为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学活动要生动丰富, 并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信息伦理情景教材, 开发课件, 建立交互式教学平台等手段发挥教学媒体在信息伦理教育中的作用。在美国的信息伦理教育中, 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课堂讨论以及呈现情景已有较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如建立专题网站, 使用电子公告板等。以引导、陶冶、激励的教学策略改变灌输、规训、控制的教学方式, 并以身边的新闻和学校的真实事件为讨论素材, 通过课堂和日常生活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 达到教育目的。还需说明的是, 信息伦理道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的教育, 还需要通过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与家庭的熏陶来对学生进行信息伦理道德教育。

三、结语

在我国, 信息伦理道德教育主要依托于初中的信息技术课、思想品德课, 而由于高中阶段面对高考的压力, 对非高考学科如:信息技术、思想品德教育课重视不够, 甚至一些学校没有开设相应的课程, 这就给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的实施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在教学过程中, 我国的信息伦理道德教育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如教学目标都是宏观性的, 可操作性不强;教学内容还没有形成层次清晰、内容完整的体系。对于这些问题, 还有待于教育技术工作者以及广大一线信息技术教师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顾建军.普通高中技术课程设计中的几个基本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 2005

[2] .于洪侠.美英日韩中小学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的比较研究[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7

[3] .肖映铭.中小学信息伦理教育初探[J].中小学电教, 2005

[4] .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S].2000

[5] .教育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S].2003

[6] .王铟.从人文关怀角度落实中小学信息伦理教育[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7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 篇2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思维加以具体化的方法,而将思维导图应用到教学当中,一方面能够促进教师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还能对学生进行很好的引导,在帮助学生整合新旧知识的同时,也帮助他们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并将已经建构的知识结构加以浓缩,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思维和自学能力的提高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本文主要从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层面来简要的探讨思维导图在其中的应用和作用,更为深入的了解思维导图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思维导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1.1学习阶段

众所周知,在学习中学生要记录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可以通过做笔记来完成,另外在学习中他们也可以收集其他同学的想法和意见,然后形成自己的观点。例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使用绘图程序时,通过思维导图的运用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在编程中的效率以及精度。另外,思维导图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利用多媒体进行更好的思想写作和作品开发。当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时,学生可以通过图形的记录来记住操作复杂化的操作步骤。此外,在进行协作学习的过程中,思维导图的运用可以让学生参与课堂对话,而不仅仅是作为知识单方面的接受者,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对信息加以分类、组织,然后进行深入的思考,了解知识之间的关系结构等等,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有着很大的作用。

1.2复习阶段

在学生学习的复习阶段,思维导图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时思维导图可以帮助他们重新整理和建立知识结构,以此来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而进行长期的知识保留。另外,在思维导图的`审查过程中,学习者还能对已有的知识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形成系统化的结构和记忆。当一个人学到了很多知识时,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思维导图来获得知识的提取,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他们通常会把学习到的知识来运用,并将学习到的新知识进行概括,学生在知识的复习阶段也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2.思维导图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2.1师生之间进行交流的工具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将知识以几乎纯文本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这种做法既不生动,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又由于不能让学生更直观地的了解知识的结构,更容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疲劳,因此,心灵地图的构建是很有必要也很有帮助的。将思维导图应用到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之中可以将知识转化为一种可视化的理解,通过导图的展现让学生轻松的理解其中的含义,同时也更容易明白教师自身的思维过程,即所谓的“一张图片胜过千言万语”也从而达到师生之间的无声交流。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果师生之间知识的传递出现一定困难的时候,教师应适时的应用心智地图来解决问题,发挥出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实际用途和价值。

2.2进行高级思维的工具

在日常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总是困扰师生的一个问题是“主体”的轨道偏离,这是指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思维很容易跑向其他方面。这时思维导图就能够很好地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通过思维导图的应用可以让关注者知道焦点在哪里,然后围绕着这以问题进行学习、讨论,最终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的效率提高和质量提升。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引导是教师一个首要责任之一,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和老师都容易发生方向迷失的情况,在教学和学习中常常把重点弄混淆。这个时候心智地图的作用就更加的凸显出来了,根据心智地图的引导可以引导师生遵循良好的思维安排过程,不仅能让学生很容易理解老师所要表达的内容和重点,而且教师也能够通过对学生思想设计图的观察,了解到他们的内在心理活动和外在的学习情况,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加以调整和改善。

2.3对信息进行整理加工的工具

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教材、教师等都向学生传达着各种各样的信息,但是如果信息是无序的就很可能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不能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和课程设计,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完成整合和管理知识的目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照本宣科,学生很少能够学习和了解到课堂以外的知识,在新课程下,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教师应该更新教学理念,学会应用思维导图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有效的设计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实践和理论都已经证明思维导图对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不过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的是其在促进教师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质量的同时并不能保证教师一定能做出最优的教学设计,思维导图能否发挥出作用有一定的前提条件。作为一种教学工具,思维导图的作用并不能取代教师教学设计本身。因此,在应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教师积累起丰富的理论和实际教学经验,这样才能将思维导图更好的应用于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之中。

3结语

浅谈中学信息技术教育 篇3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以提高未来建设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实践能力和科技意识。

然而,纵观我国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仍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课堂效率低下,学生高分低能现象仍然存在,学生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等。为改变这一现状,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揭去学习计算机的神秘面纱

计算机是一门新兴学科,属于尖端技术,电脑设备相对较昂贵,大多中学生(来自农村)对于计算机的了解是通过广告,或者是道听途说,以至于一些同学对电脑产生了一种神秘感觉。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使他们明白,电脑不过是受人控制的机器而已,电脑的操作也是非常简单,一般地操作键盘或鼠标即可,这样他们就很自然地走近了电脑,一些诸如键盘、鼠标、显示器、软盘、光盘、硬盘等名词对他们来说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也就消除了学习计算机的恐惧心理。

二、忌空谈,重实践

信息技术教学与别的科目有所区别,它的教学重点是学生自己动手,而不是老师长篇大论地讲授。比如在讲计算机系统组成中,让学生面对计算机,亲手去解剖整台计算机,自己去看看电脑的硬件到底有什么,这样学生才会获得深刻的印象;介绍电脑的各种功能时,我们也尽可能地去演示一下,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样硬件、软件也就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东西了。

三、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信息技术教学应本着“少讲多练”的原则,即教师讲的少,学生练的多。比如讲授动画制作时,我们应该先把动画制作的步骤简单地讲一下,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制作一个简单的小动画,这样在做练习的过程中,他们会发现自己的许多问题和不足,然后有针对性地去解决,这样学生们便会尽快地熟悉动画的制作方法。不仅学习效率高,而且学习兴趣浓厚。

四、因材施教

目前,计算机在我国正处于普及阶段,城区的学校已开设了信息技术课,而在偏僻的学校连一台计算机都没有,且电脑的档次相差很远,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给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曾出现过优等生“吃不饱”,很容易失去上课的兴趣;而后进生因“吃不了”失去信心的现象。这时我们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确定学习进度,充分调动每个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过程做到有的放矢。并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一步完善信息技术的教学,让学生自己上网获取各自所需。

总之,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教学中要时刻注意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更不是片面追求“学而致用”的职业培训,而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切实来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真正地把素质教育推向前进。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方法探讨 篇4

信息科技对于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要按照新课程纲要中的要求进行教育, 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当下信息技术课程中, 并使之成为学生今后解决学习问题的主要工具, 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推动着各个行业在不断进步, 这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要与时代需求相一致, 致力于中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的不断创新与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 信息化已经遍布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中, 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信息化技术的受益者, 所以在当前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加大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力度, 以改变中学当下的教学现状, 使其从本质上获得革新与塑造。

2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

2.1不能识别教学有效个体

无论面对哪一个年龄段的学生群体, 都要分清楚教学过程中的主客体,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受教育的群体, 这个群体中存在着一定的个体性差异, 这些学生各自的不同将成为教师主体教学工作上的难题。所以教师在奠定自身主体地位之后要研究与创新个体性差异学习的教学方式, 只有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 才能够使之对某一学科产生学习兴趣, 当今社会发展速度非常快, 基本上每一个学生家中都有一台计算机, 这使得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熟识程度还是非常高的, 但是学生也会对枯燥的课程内容感到厌烦, 由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场不同, 所以在课堂上对该课程内容的响应程度也是不一样的。

2.2 课程内容与时代需求不匹配

信息技术教学应该以教材为中心, 目前的教学现状是多数教师并不能按照新课程指导纲要中要求的去理解教材,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重要内容的删减与缩略, 学生只能从课本中体会到信息技术项目的基础理论或操作, 从而忽视了学生的技能教学与培训。

2.3 教学方式过于单一、落后

造成当下学校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单一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 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基本上都不是专业性较强的信息技术专业教师, 一般都是半路转岗, 这些教师的特征就是沉浸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无法自拔, 这种权威式的教学方式并不能与先进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想匹配, 即使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只是照本宣科;其次, 教学模式只有课堂教学这一部分, 学生难免会感到枯燥乏味, 教师的不重视, 导致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 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体会到信息技术课程的趣味性, 通常会感觉到乏味;最后, 部分地区学校受到教学资源约束, 在有限的教学资源支持下, 不能为学生开展信息技术课程, 学生也就得不到到机房学习的机会, 只能通过书本来理解最基本的理论与操作。

3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有效性的方式方法

3.1 满足新课标要求, 识别教学主客体

随着社会的发展, 教育体制在不断变化, 新课程对当下信息技术课程的要求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明确受教育主体, 并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学生个性化差异作为教学任务和目标, 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方式的思考, 学生是教学目的的出发点, 所以教学过程中要将重点结合到实践中, 增加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 由此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优化课程结构

教学内容是通过课件形式来呈现的, 要求教师在准备教学内容时能够有所针对地选择课件的构成形式, 信息技术课件的制作需要清晰的教学模块和一定的趣味性。在中学教育阶段的教师要根据信息技术课程所具有的实践性, 再结合书本进行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 信息技术课程主要的教学内容应与社会需求相一致, 合理优化课程结构, 适当删减信息技术课程中已经被社会淘汰的内容, 实现教学内容与实践相统一的教学结构。

3.3 提高学生参与度, 改变教学模式

当下,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不仅仅是使学生会操作计算机器材, 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主要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实践—认知—再实践—再认知。所以, 实践过程中研究得出的内容才是教学内容的革新与塑造, 不断在创新过程中累积教学经验, 教师在此过程中提炼出教学精华内容, 打破传统应试教育模式, 给学生开创实践与操作相结合的开放式课堂, 深入了解新课程下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 为学生提供一个科学、合理的受教育平台。同时,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课程节奏的掌控, 要注意规律性的变化以及信息反馈, 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 使之与教学内容相搭配, 以此来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率。

4 结语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是推动我国社会、教育不断发展的首要工作, 所以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还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奖励, 学生需要在充满激励的环境中汲取精华的知识, 满足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才能使之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

参考文献

[1]于颖慧.我国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历史发展与现状[J].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 2011 (13) :73.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 篇5

一、课题名称

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利用信息技术做辅助手段的教育教学模式也已经在上个世纪末展开。如今,新的教育理念使得传统的教学模式失去了原有的霸主地位,在新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新的教育方式也在不断探索和求生过程中,以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手段的教学方式正在成为主流。

因此,作为农村一线的信息技术教师,我认为“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和有意义的。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1、了解农村中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兴趣方向。

2、了解农村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程度、自主学习的方法。

3、了解农村中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作为自主学习的工具的情况。

4、引导农村中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作为自主学习的工具。

5、培养农村中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做自主学习。

6、提高农村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提供良好的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是以本校中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当地校情和学情 进行开发性和应用性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行为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各种文献资料,研究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信息技术工具开发技术,以及如何让学生接受并形成习惯地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作为自主学习的手段。

2、行为研究法。在理论的指导下,利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做基础,研究学生在利用信息技术做自主学习的方法和程度。

3、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访谈、交流、在线测试等形式,了解学生在使用信息技术做自主学习时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包括使用程度和受影响因素,掌握丰富的第一手材料,为完成实验报告提供充足的事实数据。同时形成研究记录,并在后面的研究中修正这些问题。

4、案例分析法。通过对研究对象做跟踪式研究,发现和归纳出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和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形成记录,并在研究实验实施过程中进行不断改进,并最终完成课题研究。

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的研究

五、课题研究现状

根据“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的研究”的立项成立之后,我陆陆续续做了开题报告中的前期工作,在博客上提交了自己的中期报告,而后,继续联系其他科任教师一起对“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的研究”做实验反馈。同时结合互联网上其他学校的研究报告分析对比,找出农村中学在此项 研究中与其他重点中学之间存在的差距,分析原因,制定对策。

1、了解农村中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兴趣方向。

2、了解农村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程度、自主学习的方法。

3、了解农村中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作为自主学习的工具的情况。

4、引导农村中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作为自主学习的工具。

进行小课题研究之前,在农村中学生严重滞后的信息技术环境中,我会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我使用讲故事法去拓展学生的思想,使用游戏法让学生对益智游戏感兴趣,使用作品展示法让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感兴趣,使用专用学习软件让学生自主对学习效果进行检验等等。但从未做过系统的研究,不知道自主学习的科学含义,不明白如何让学生去进行自主学习,更不知道利用信息技术去进行自主学习需要哪些硬件条件、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参入度。

开始研究之后,通过查阅各种文献资料,掌握了一定的研究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以及如何让学生接受并形成习惯地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作为自主学习的手段;在理论的指导下,尝试着利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并研究学生在利用信息技术做自主学习的方法和程度。努力通过对研究对象做跟踪式研究,发现和归纳出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和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形成记录,并在研究实验实施过程中进行不断改进。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1、教师对自主学习有了新的概念。

在进行研究实验的过程中,通过查阅资料,我对自主学习有了新的认识。不再只是粗浅理解为学生完全开放完全自主的学习状态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要分为几个阶段,首先从教师的“教、学、练”开始,到“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探求未知”,再到“根据预设问题去寻求答案”,到“教师指导自学”,最后才是“完全由学生自学”。无论是哪一种学习,都需要有学习目标。五个阶段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反馈循环往复,最终达到学习目标。

2、转变教学观念和课堂模式。知道了自主学习的概念之后,我开始尝试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共享为学生学习做好前期准备。并且不失时机的培养学生自主学历的能力,以及在恰当的时机里对学生灌输终身学习的理念。

2、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

我的研究对象现在有了一些自主学习的的意识。当教学目标无法通过自身能力进行解决时,他们会利用信息技术去寻求答案。但整体的学习能力还有待提高。

七、课题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1、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通过这次小课题研修发现,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但是依靠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的理论专著和专家并不太多,针对此项的专业培训课程也不是很多,导致课题研究的理论知识贮备太少;其次,对于“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来说,农村中学的 硬件条件以及师资力量等不够完善,农村整体经济水平低下,学生家庭多数未配置电脑等信息技术硬件;再次,在我校,大多数教学还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一部分教师经常使用信息技术做辅助教学,但对于学科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的过程中还存在部分误区;在信息技术课堂中也发现学生在有计划和目标的情况下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面对纷繁的信息资源,选择有价值的资源也有一定困难。

2、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对于存在的问题,我建议为农村中学信息技术专业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包括网络培训)以及学校图书室购买学科相关的专业书籍;配足配齐信息技术硬件设备和相关专业教师;经常为农村中学教师提供专业培训和观摩学习的机会,学会如何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意识,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有计划地自主学习、如何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累计选择有价值的资源进行整理利用,帮助学生制定自主学习的时间计划进行有效管理,以便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进行终身学习。制定完善的教育教学效果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并严格落实,真正能让优秀教师得到应有的肯定和待遇,而不能让制度流于形式。

把信息技术融入中学美术教育 篇6

一、利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打造趣味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中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课堂上有一点新鲜的事都会令他们激动不已。在课堂教学备课环节中我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利用信息技术,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使得学生在和谐、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获得知识、完成作业,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提高美术课堂的学习效率。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一个美术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再强,总不如让学生边看、边听、边动手效果好。合理的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直观、形象地进行教学,恰如其分的声形结合,使得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即将教材中蕴涵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充分表现出来,才容易把学生带入美的氛围,带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多媒体信息技术大大强化了美术教学的视听效果,减小了教学的难度,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下产生了不可遏止的创作冲动,激发出创造力,而且节省了教学时间,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如《中国工艺美术欣赏》一课,欣赏各个时期的工艺品并了解其特点是必要的一环,但书上图片不多,又没有现成的挂图,欣赏实物更是不可能,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就是最好的辅助工具,我将各处搜集的图片扫描进电脑,并精心分类,上课时,学生在优美音乐的伴随下,一边欣赏,一边赞叹,很快产生了愉悦的学习氛围。然后,我点击电脑制作的对比图,清楚地展示了石器时代的陶器,商周时代的青铜器,宋代的瓷器,明清时代的家具等工艺品,增强了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利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展现美的画面、变抽象为形象

从事教育的都知道,小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胜,形象思维活跃,抽象思维薄弱。而美术是一门造型艺术,离开了形象,美术教学即无从可谈,而电脑多媒体图象功能恰恰能给美术教学带来方便,改变了中小学美术课本上图片画幅小,清晰度低,印刷质量差的特点,从而克服了过去教学效果的不足。电脑可以将高质量的图片、精制的美术名人作品,经过扫描,进行编辑,这样一件件有声有色的电脑多媒体教学软件就出来了,学生兴趣盎然,学得轻松,效果也好,真正体现了现代化课堂教学的要求。

利用信息技术制造多媒体教学课件还能把一些抽象的事物如思维过程形象化,既有利于学生观察到事物逐渐变化的原理,又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在进行《画漫画》一课的教学时,教材要求学生了解漫画形象的漫化过程及原理。在制作课件前,不妨先收集一些有特色的图片(如大鼻子的影视明星成龙,小眼睛但下巴很肥的相声演员马季等),然后在Adobe PhotoShop下通行色彩高反差、拉伸、变形处理,把真实人物向漫画变化的过程用若干张形象略有变化的图片表现出来,按教学的要求排序,再通过软件播放。教学时让学生观察真实的形象如何特征化地逐步向漫画过渡,这样学生会被很清楚地了解到漫画的漫化过程及漫化原理,教学难点得以克服,教学效果自然不错。

三、利用信息技术,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审美素质,激发学生学习的创造性

俗话说:生活是绘画创作无穷无尽的源泉,而现在却能“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美术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美术欣赏,不仅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形声信息,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特定氛围,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而且学生能多角度地进行分析、欣赏。传统的美术课采取的大都由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教学形式。如:“这是XX画的,这是XX类型的画”老师一般只能采取书本上的图片,学生学的枯燥无味,久而久之,这种方式就会让学生形成一种被动学习知识的习惯,对学习也会缺乏热情。而在美术学科中充分应用网络及各种多媒体资源,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学生不但能从教师那获取知识,还能从网络上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所需知识。通过这样的形式获取的知识,会让学生理解更深刻、记忆更深,这样既能促进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又能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利用信息技术,能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美术是一门造型艺术,又是视觉艺术,美术课的教材中大量的教学内容需要通过直观图片资料来进行,在教学中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一方面是指要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内容能保持新鲜感和参与热情,一方面要有一个宽松的表达空间及治学的民主气氛。新鲜感是吸引注意力和引起兴趣的前提条件;表达空间是 他们能力得到肯定、思想得到锻炼的场所,而广阔的想象空间则是使他们畅所欲言、打破思想 束缚、自由发挥想象力的肥沃土壤。这正是传统教学模式所达不到的境界,也正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表现出旺盛活力的方面所在。

由于教师在设计课程内容时从知识点和新颖性、趣味性方面作了多方面的思考和精心的策划,生动活泼的画面以及多种媒体的共同参与使学生产生一种新鲜感,从而可以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接受知识。信息技术媒体可真实地再现和模拟事物的情景,有声有色,画面、色彩、线条、声音从不同程度上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形成不同的兴奋点激发想象力,帮助学生开拓思路,从而让学生主动地、兴致勃勃地去思考、去学习。这样,在现代信息技术下的学生美术想象能力就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 篇7

愉快教学的内涵主要是指基础教育要按照学生自身的心理特征来创设相应的教学环境, 在这种愉快的教学环境中进一步激发起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进而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可以在这种愉快的环境中完成, 并取得良好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

对于信息技术教育来说, 愉快教学模式的内涵就是要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和处理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学生学会计算机的使用, 而且还要与日常生活、其他学科进行联系, 使得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二、信息技术教育实施“愉快教学”的实践及理论依据

(一) 教育学层面的理论依据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这就要求学生具有“我要去学”而不是“要我去学的”的学习思想和情绪, 这种主动性的来源就是愉快的教学气氛和愉快的学习环境。对于信息技术教师来说, 其之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从教育学层面来讲就在于能够运用并掌握学生自身相应的学习规律与发展规律, 提升学生的自主性, 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处于良好的状态。

(二) 心理学层面的理论依据

心理学诸多研究结果证明, 学生在自己喜欢的环境中无忧无虑、轻松愉快的学习, 更能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中学生一般都还处于低年龄层, 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接受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情绪。如果在一个愉快的教学和学习氛围中学习的话, 学生的大脑皮层就会处在兴奋状态, 学生此时的应变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想象能力都会相应增强, 学生就会很乐意去接受关于信息技术的新知识。

(三) 愉快教学的实践基础

当前很多学校都开始尝试愉快教学的方式, 从不同角度对愉快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 取得的诸多教学成果也说明愉快教学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从另一个层面讲, 愉快教学方式也符合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这种教学模式不单单在我国得到了验证, 同时在世界其他国家也得到了印证。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运用这种愉快教学的方式, 可以增强学生自身对计算机知识的认识水平并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可以说, 这种愉快教学模式已经走向了实践, 并成为当前全世界教学的一种发展趋势。

三、实施“愉快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 结合多媒体技术, 将教学过程生动化

由于计算机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有效结合, 使得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已经开始受到教师的欢迎。在传统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上, 教师讲课所用的多是幻灯片, 这就使得教学课堂十分单调和枯燥。而运用多媒体电子教室就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 让学生的思维以及五官都有效地调动起来, 只有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新鲜感、直观感, 进而提升教学效率。

(二)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是否能够将课题成功引入课堂教学, 将会直接影响到这一节课的效果。比如, 教师教授如何从网络上下载软件时, 课本上只讲到如何下载, 但是这些枯燥的内容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如果对内容稍加设计就会取得不一样的效果。比如, 用Realplayer播放一首流行歌曲, 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并使之产生好奇心。学生也希望自己能够播放歌曲, 但是自己的计算机上却没有, 怎么办?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很好地将课题引入课堂了。

(三)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方式, 即将新知识隐含在多个任务或者一个任务之中, 在教师的指导之下, 学生通过任务的完成来掌握新的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就是要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学会自主学习, 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进而自主操作、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在这种教学方式中, 教师不再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调整好自己与学生之间的角色关系, 鼓励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

(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 也是一个社会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 对于教育来说也不例外。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自己在学习中的创造性以及自主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模式, 引导学生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形成创新意识。比如, 将计算机的组成部分迁移到人的四肢等, 这类的比喻方式以及对比方式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不仅仅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还应当运用恰当的方式为学生营造一种愉快的、融洽的学习氛围, 使得学生能够自主地、主动地去学习。这就要求当前的教育, 尤其是基础教育在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的基础上, 还应当注重学生自身个性的发展, 要将当前的教育活动变成一种愉快的教学活动。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 篇8

一、创新教育对信息技术教师教学素养的要求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 要成为创新教育阵地上的排头兵, 首先要具备一般创新型教师的基本教学素养。这种素养不是一年半载就能炼成的, 而是需要通过树立创新教育的信念, 坚持学习创新教育思想, 坚持进行创新教育实践, 不断地积累才能实现的。

具体来说, 创新型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在创新教育环境下, 必须具备以下素质:①树立良好的教育思想观。②具有连续的、终身的、不间断的学习能力。③具有敢于冒风险、勇于创造的精神。④具有创新能力。⑤具有课题研究的能力, 成为研究型的教师。⑥具有广泛的知识面。

二、创新教育对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的要求

1.教会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普遍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当今正处于学习型社会, 学习型社会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人人都要学会学习, 所以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授学生终身学习知识的能力, 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课堂上应努力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探究式的学习, 促使学生在学到基础知识的同时, 提高思维能力和思想认识, 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 满足学生终生发展需要”的教育思想。

2.教会学生养成“问题意识”, 开拓学生创新能力

问题意识是指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并产生一种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 这种状态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从而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达到一个质的飞跃。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需要有创新的能力, 不能一味地依赖教师。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现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 运用分析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等, 做出判断和选择, 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整个过程, 可以看成是一个简单的创新过程。这个过程所培养的能力, 便是学生的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需要教师一定的引导和培养, 但在学生自己的生活中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需要靠自身来实践。在这个过程中, 会遇到困难, 但克服困难的过程也就是学生进步的过程, 无疑对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很大的提高。

三、创新教育对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要求

在创新教育环境下, 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要求应根据具体教学的内容、目标的特征和学生学习的特点, 灵活、恰当地选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练法、讨论法、探究法、任务驱动法等, 使多种方法有机结合, 以保证学生学习的成功和课程目标的实现。要面对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需要、个性发展需求, 灵活、有弹性地设计与组织教学活动, 在保证基本教学目标达成的基础上, 尊重学生不同的技术应用思路和解决方案, 鼓励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性,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学习水平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四、创新教育对信息技术评价方法的要求

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 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新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 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 要鼓励学生创新, 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

信息技术的教学评价方式也以形成性评价的形式出现。所谓形成性评价, 是指在某项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为使活动效果更好而不断进行的评价, 它能及时了解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等, 以便及时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如果只在期末对学生进行一次总结性评价, 不光是会使考试形式落入俗套,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评价结果很可能与实际不相符。所以教学评价也要有创新、有发展, 不能一成不变。

中学信息技术素质教育与教学方法 篇9

传统的“教师讲, 学生听”的教学方法, 存在不能吸引学生兴趣、无法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等弊端, 往往会形成学习听完忘完, 或者死记硬背住课本上的知识点, 一旦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去完成一定的任务目标, 学生就手足无措, 不知从何下手, 从而导致失去开设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本质意义, 也就根本无从谈起素质教育。信息技术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势必要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来促进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

●●兴趣教学法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力求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意识倾向。将教学内容趣味化、生动化, 让学生不再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乐趣, 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我们将每个知识点进行情境设置, 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场境进行关联, 将信息技术教学小品化、游戏化、即兴化, 如我在讲授Word排版时, 设置学生个人名片的教学情境, 在课堂教学的开始阶段便吸引住学生眼球, 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

●●“任务驱动”式教学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 所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它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基本特征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它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 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

作为教师, 要正确认识任务驱动中“任务”的特定含义, 使用中要坚持科学、适度、适当的原则, 在进行任务设计时, 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设计的任务难度应具有层次性。在制定任务时, 既要有适合于“大虾”的深层次任务, 以便他们深入研究学习;也要有适合“菜鸟”的浅层次任务, 并给予具体操作步骤和方法的指导, 尽快缩短他们与其他同学的差距。

●●合作式学习

现代社会基本上已经告别了个人英雄主义的时代, 很多事情都需要团队协作来完成, 合作学习是兴起于美国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 它使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于师生之间的互动, 而是将教学互动延伸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依照“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的原则, 将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 每组尽可能的考虑性别、信息技术基础水平、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等各方面的差异, 由具有较强的协调能力、责任心和操作计算机的技能担任小组长。小组长依据各成员的特点进行组内分工并组织小组讨论, 在确定任务解决方案后, 由小组成员协作完成整个学习任务, 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动手能力。

●●启发式教学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 教师以讲授为主,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式教学概括起来说, 即为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使之作出判断的教学方式。据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贯彻落实三个统一: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的统一;加强双基与智能发展的统一;学习活动与主动探索的统一。

引导、帮助学生学会掌握信息技术技能的方法, 从知识灌输教学转变为方法型教学, 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 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主体意识不断增强, 素质不断提高。

●●评价教学

所谓教学评价, 主要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 通过各种测量和相关资料的收集, 对教学活动及其效果进行客观衡量和科学判定的系统过程。通过教学评价, 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学习的好坏优劣。我们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上对学生任务结果作评价时, 淘汰应试型的评价模式, 而着眼于学生的整体能力素质, 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 除了对较好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评价外, 我们也不能忽视对“半成品任务”的评价, 在给出评价结论时, 也应尽量给予肯定的评价, 尽可能减少否定评价, 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 篇10

对学生道德品质等基本素质的培养

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教师应把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贯穿在计算机技能知识的讲授中,使学生了解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例如,当介绍计算机发展史及应用领域时,让学生知道我们每个人都享受着计算机带来的成果,体验着计算机带来的变化,但是,我国的计算机发展还存在不足,需要每位学生努力学习并为之做出贡献,从而激发其爱科学、学科学的决心和信心;当讲到“二进制”时,告诉学生这一算法早在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发明,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

知识结构是学生在校其间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的范围和程度。能力结构是指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独立工作的能力及合作能力。其中也包括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知识与能力两者相辅相承,密不可分。有了知识才可能有能力,然而有了知识并不等于有了真正的能力,能力的获得需要通过实践。因此,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逐步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及独立学习的能力,为其今后的工作和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例如,在讲授“计算机发展史”时,我在课前准备了电子管、晶体管等实物,在课堂上对照这些实物讲述各代计算机的特点,使学生获得较为清晰的感性认识;在讲授“计算机的硬件结构”时,我拆开主机,先让学生观察学习,同时鼓励学生动手拆装。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讲解每个硬件的功能及计算机的硬件系统组成,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锻炼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讲授“网络基础操作”时,引导学生正确有效地利用网络,并将其作为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平台;在讲授“Print语句”时,先引导学生输入语句Print“P”、“L”、“A”、“Y”让其运行,并观察运行结果;然后将语句中的“,”改成“;”,再让学生观察运行结果;接着用Print语句编制简单的图形程序(如三角形、正方形等),通过演示让学生理解“,”和“;”的输出差别;最后,再讲解Print语句的各种显示格式。由于上机演示留下的深刻印象,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时很容易理解掌握,而且兴趣很高,并积极地编制出人物头像、小猫、小房子等图形程序,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后续内容的积极性,使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得到了提高。

以上的教学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爱操作、爱动手的良好习惯,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同时,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及合作能力也得到了极大地提升。

结语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 篇11

关键词:中学教育;信息技术;教学现状;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333-01

在中学传统教学模式下信息技术课程往往不被重视,这种情况下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既是其主导亦是知识灌输者,而学生则是被灌输者,即外部刺激的被动接收者。因此,要想有效革新传统教学模式,提升信息技术教学的效率及质量,就必须将原有基础当作创新点,打造信息技术高效教学课堂。

一、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随着新课标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广泛追求有效课堂教学。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是极为特殊的一门学科,它既注重知识的传授,也注重对学生综合运用及操作能力的培养锻炼。虽然面对教育教学的持续改革,每位信息技术教师都应及时更新其教育观,积极探索适应、适合“教”与“学”的教学模式,促进课堂效率得到有效提升,但却始终存在低效课堂教学的现象。如:重理论轻实践,整堂课下来只听教师讲,学生没有动手实践的机会,更别说取得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师生间无有效互动,由于电子教室授课及分组讨论的因素,使得教师无法全面顾及到每位学生的学习,进而造成学优生得到成长,学困生则滞待不前的情况;部分教师授课较为随意,在课前不及时备课,甚至直接让学生自由活动,导致学生无法学到有用的知识;另外,还有课堂秩序紊乱、学生认识存在偏差的问题。由于上述种种现象的产生,易降低中学生对信息技术教学的希望,也就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效率。

二、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1、创设教学情境,科学导入新课

营造良好教学氛围,创设教学情境,精心导入新课,是学生产生联想及学习兴趣的物质基础。要使教学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并顺利完成所有教学任务,实现高效课堂教学,就应充分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问题的推动下学习新知识,在教师讲解以及生生讨论的过程中解决问题,进而全面掌握所学知识。例如,讲解“计算机硬件”知识点时,教师不妨在导入阶段抛出问题:计算机为何如此神奇?它又藏有什么宝贝呢?如果同学们要配备一台电脑,又该怎样配置呢?“解决问题”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通过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开展学习,观察被教师打开的计算机机箱内的主要部件,便能将上述问题逐一解决,从而快速掌握该章节知识点。又如,教学“Word”知识点时,针对艺术字、图片的插入,以及编辑和修饰文字等操作,可将我国传统节日融入教学中,要求学生用Word制作电子贺卡或其他相关物品,以此激发其兴趣,激活其思维,才能使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及质量。

2、小组合作学习,提升课堂效率

当前,教育领域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广泛认可,无疑为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促进着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踊跃参与。教学实践证实,如果能全面了解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合理指导,那么课堂教学便能取得较好效果,进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教学Flash软件绘图工具的功能使用章节中,在教师未讲解该如何使用绘图工具的情况下,合理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先让每位学生亲自去探究其使用方法,最后各组再将综合意见上报教师。而在自行探究期间,虽然学生对教材中的使用方法还不能正确掌握,但却能将大部分绘图工具的用法总结出来。譬如,教材中并未过度介绍如何使用箭头工具,通常来说,学生对它的功能认识也仅限于简单的选取指向,可通过合作探究却发现其还具备改变图形形状的功能。由此可见,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能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授课效率。

3、加强实践训练,提高动手能力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以构建信息素养训练活动为主,而非系统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它注重对学生利用信息资源和技术去探究学习其他课程的能力,以及将其应用于现实生活的能力培养,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该课程教学的主要作用是服务于学生全面或独立的发展。例如,讲解表格制作知识点时,要求学生制作成绩表,在制作期间可任由学生修饰,使成绩表得到美观的效果。但要注意一点,教师不能干涉学生的制作活动,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空间,使其独立或与他人合作来进行制作,当然教师可适当引导或激励学生,以保证全体学生均能顺利完成。这样一来,既能真正使学生感到学以致用,又能实现对其创造力的培养。

关于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几点思考 篇12

我校硬件条件较好, 共配有两个网络教室, 共有百余台正品牌学生机, 而且通过光纤专线上了互联网, 完全能够满足计算机教学的需要, 因此我校每个年级均开设了信息技术课, 但是使用的教材明显滞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

1. 在教材的内容上初中与小学大同小异

比较小学和初中的教材, 我们会发现很多内容存在较大重复。如windows基本知识、键盘练习、文字编排、演示文稿的制作等等, 这些内容小学和初中大同小异。如果教师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教学, 不但浪费时间, 学生也感到枯燥。

2. 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不合理

按照教材内容要求, 每周至少应安排两节信息技术课方能基本完成教学任务, 而大多数学校也只是象征性地安排一节课。作为信息技术老师必须大胆突破教材框框精心设计每堂课, 因地制宜地开展信息技术教学, 让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向45分钟要效率, 就是要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 我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 针对计算机课堂, 探索适应其学习的教学程序。我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 教学内容目标化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每节课在开始的时候教师就要给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 注意力也就能集中, 学习就能心中有数, 学习效率也就高了。

2. 创造自由的课堂学习环境

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能力, 达到教与学双方的全面活动, 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比如, 我在上“Internet基础知识”课程时, 开展“Internet大家聊”活动, 同学们一下子活跃起来, 你一句我一句聊得不亦乐乎。当我又说到“设计网页”时, 同学们各抒己见, 纷纷发表自己的思路和设计想法, 各种想象随着思维的飞跃而产生。

改善教学结构只是一种形式, 真正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效率。正如一位教育名人所讲:好的课堂教学结构应该是议论纷纷、情意融融的;一切教学活动的主体都是学生。

三、因材施教, 分层教育

由于个体差异, 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不在同一起跑线上, 由于多种原因, 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 要正确对待这些差异, 可以让学生互相帮助, 互相监督, 共同解决问题, 让走在前面的同学带动落伍的同学, 互相学习, 共同进步。

同时, 计算机本身的可操作性为我们因材施教提供了有利条件, 比如:同一个课堂中的学生完成不同的任务。每节课教师可以设计几项任务, 分层次指导, 其中最基本的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所有学生都可以完成的, 其他的任务则是根据上课的实际内容, 发给那些最早完成基本任务的学生。这样, 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得到满足, 教师也达到了分层教学的理想境界。

四、精心设计, 注重教法。

在教学过程中, 我发现把教学分成“看、玩、做、比”四块, 这样能让学生很好地掌握课堂上学习的知识, 并且能熟练地进行运用。

1. 看。

通过“看”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自学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看画面:精彩的动画, 让他们赏心悦目, 从而激发学他们学习计算机兴趣;看课本: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为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 让他们通过看书自学, 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习惯;看网络:通过网络学习, 教会他们查找、收集、加工、存储一些有用的信息, 从而培养他们运用信息技术获取知识的能力。

2. 玩。

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 如果把玩游戏与学习操作电脑结合起来, 那他们的智力会在玩中得到开发, 在娱乐中学得知识, 提高动手能力, 寓教于乐。他们在玩中学, 学得有趣、投入, 其乐无穷。

3. 做。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 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 同时充分保证学生的实践时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实践所学的理论知识, 并探索课本没有的知识, 扩大知识面, 更好地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4. 比。

让学生的作品能够在全班、全校展现, 给学生以自信。在班上, 可把相同任务分小组完成, 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成果更优秀。培养他们从小积极参与的竞争意识、成就感, 从而更好地适应这个激烈竞争的社会。

当然,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 以操作技能培养为主线,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使学生在实践中尝到成功的快乐, 这是信息技术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课的分层次教学.《广东教育》.2005年03期.

上一篇:工程算法下一篇:灵魂的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