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技术教育(精选12篇)
中学技术教育 篇1
1 前言
信息科技对于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要按照新课程纲要中的要求进行教育, 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当下信息技术课程中, 并使之成为学生今后解决学习问题的主要工具, 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推动着各个行业在不断进步, 这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要与时代需求相一致, 致力于中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的不断创新与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 信息化已经遍布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中, 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信息化技术的受益者, 所以在当前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加大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力度, 以改变中学当下的教学现状, 使其从本质上获得革新与塑造。
2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
2.1不能识别教学有效个体
无论面对哪一个年龄段的学生群体, 都要分清楚教学过程中的主客体,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受教育的群体, 这个群体中存在着一定的个体性差异, 这些学生各自的不同将成为教师主体教学工作上的难题。所以教师在奠定自身主体地位之后要研究与创新个体性差异学习的教学方式, 只有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 才能够使之对某一学科产生学习兴趣, 当今社会发展速度非常快, 基本上每一个学生家中都有一台计算机, 这使得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熟识程度还是非常高的, 但是学生也会对枯燥的课程内容感到厌烦, 由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场不同, 所以在课堂上对该课程内容的响应程度也是不一样的。
2.2 课程内容与时代需求不匹配
信息技术教学应该以教材为中心, 目前的教学现状是多数教师并不能按照新课程指导纲要中要求的去理解教材,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重要内容的删减与缩略, 学生只能从课本中体会到信息技术项目的基础理论或操作, 从而忽视了学生的技能教学与培训。
2.3 教学方式过于单一、落后
造成当下学校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单一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 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基本上都不是专业性较强的信息技术专业教师, 一般都是半路转岗, 这些教师的特征就是沉浸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无法自拔, 这种权威式的教学方式并不能与先进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想匹配, 即使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只是照本宣科;其次, 教学模式只有课堂教学这一部分, 学生难免会感到枯燥乏味, 教师的不重视, 导致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 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体会到信息技术课程的趣味性, 通常会感觉到乏味;最后, 部分地区学校受到教学资源约束, 在有限的教学资源支持下, 不能为学生开展信息技术课程, 学生也就得不到到机房学习的机会, 只能通过书本来理解最基本的理论与操作。
3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有效性的方式方法
3.1 满足新课标要求, 识别教学主客体
随着社会的发展, 教育体制在不断变化, 新课程对当下信息技术课程的要求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明确受教育主体, 并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学生个性化差异作为教学任务和目标, 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方式的思考, 学生是教学目的的出发点, 所以教学过程中要将重点结合到实践中, 增加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 由此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优化课程结构
教学内容是通过课件形式来呈现的, 要求教师在准备教学内容时能够有所针对地选择课件的构成形式, 信息技术课件的制作需要清晰的教学模块和一定的趣味性。在中学教育阶段的教师要根据信息技术课程所具有的实践性, 再结合书本进行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 信息技术课程主要的教学内容应与社会需求相一致, 合理优化课程结构, 适当删减信息技术课程中已经被社会淘汰的内容, 实现教学内容与实践相统一的教学结构。
3.3 提高学生参与度, 改变教学模式
当下,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不仅仅是使学生会操作计算机器材, 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主要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实践—认知—再实践—再认知。所以, 实践过程中研究得出的内容才是教学内容的革新与塑造, 不断在创新过程中累积教学经验, 教师在此过程中提炼出教学精华内容, 打破传统应试教育模式, 给学生开创实践与操作相结合的开放式课堂, 深入了解新课程下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 为学生提供一个科学、合理的受教育平台。同时,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课程节奏的掌控, 要注意规律性的变化以及信息反馈, 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 使之与教学内容相搭配, 以此来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率。
4 结语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是推动我国社会、教育不断发展的首要工作, 所以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还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奖励, 学生需要在充满激励的环境中汲取精华的知识, 满足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才能使之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
参考文献
[1]于颖慧.我国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历史发展与现状[J].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 2011 (13) :73.
[2]朱跃龙.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认识与实践[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12 (3) .
中学技术教育 篇2
摘要:目前,在高度信息化的现代教育环境下,我们教师和学生结合当前教育教学事实情况,针对现状提出了相应的信息技术教育学习策略,以便改善我们的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能力,让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可持续发展并充满活力。现代化的教育事业提供了强大的信息网络,我们已经进入一个信息技术的时代,多媒体已广泛应用于教学,而这只是刚刚开始。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国也是一个很有前途的领域。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通过多媒体图像可以非常直观、清晰地描述课程内容,学生可以形象的来理解和掌握相应的教学内容。在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社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倾向于多元化,社会的发展需要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需要各种各样的、多才多艺的工作者,这就对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中学生;信息技术;信息质量
随着人类文明的高速发展,世界已进入高度信息化时期。信息技术教育事业获得的成就是非凡的。纵观全球信息化教育,都是在教育国家所有的人,还有对人类的社会进步的发展做出了显著的贡献。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教育水平和一些发达国家仍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学校又位于西部欠发达地区,教育的现状与南方学校形成鲜明对比,较为落后,教育水平相对较低,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不言自明的。
一、当前形势下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1.近年来,我们甘肃省的政治、教育、经济等领域得到了快速发展,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明显缩小。但要让信息技术教育很好地发展起来,我们的教育方式方法等也有很多的缺点和问题。教育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即使我们的教师非常专业、师资质量标准也达标,但在信息化教育与发达地区还有很大差距。我们都知道,教育是一个整体活动,涉及软件和硬件。我们大部分教师信息知识、技能差,只会简单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当然,也有做得好的,但只是一小部分,没有在真正的教育信息化中发挥作用。除了我们熟悉的几种常见的媒体工具,如电视、录音机、手机等之外,信息化设备高度集中的电脑不能让学生使用,甚至一些农村学生在现实中对电脑从未谋面,很少使用。
2.谈到了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欠缺的问题,这与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是分不开的。提高信息技术教育最重要的是多媒体设备,每个城市学校还配置了至少一个多媒体教室,每个学生在一周有两三次的学习机会。但是其他学校配备的就很少,除了初中和九年制学校的一部分,以及中心小学,其他学校就基本没有任何信息技术教育设备了。实现信息化的信息平台,我们最大的互联网信息平台并不能完全满足我们的要求。总之,我们的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能力非常缺乏,对实现校园信息化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和阻力。这一切问题的发生是因为我们经济落后,没有足够的钱来改善信息服务平台。为了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我们必须集思广益,多管齐下,健康、快速、全面、可持续发展,具体过程应该掌握规律和有创造力地遵循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规律。
二、如何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1.提高认识,了解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心理学认为我们的主观能动性是自发的,是任何领域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对任何教育的开展,如果没有足够的思考和理解,不能理解它的重要性,是不可能获得理想结果的。专业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师是促进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使用班会,解释学生对信息技术思想上的`不理解,让学生逐步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提高教师和学生信息教育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足够的意识形态的理解,足够的心理准备,还有全面了解信息技术能力的重要性等等。
2.促进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基础,教育教师全面组织学习国家信息技术教育政策,及时了解国内外教育发展趋势,用新理论、理念武装大脑,来引导他们的业务发展方向。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的指导教育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有一个全面把握教育政策、法规和其他有关规定的度量。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便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会使用他们需要的信息,帮助他们更好的学习,让信息技术成为信息生活的得力助手。3.增加投资,整合教育资源。近年来,国家教育事业的投资逐年增加。我们应该借此机会充分和合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金,结合事实分配资金购买设备,赶上设备使用地区的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的机会,取消、合并一些学校,最大限度地整合现有教育资源。这样购买信息技术相关设备并安装和使用,设备得到了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硬件得到大力支持。在此基础上,调整信息技术教师,力求确保足够的人力来支持该地区的所有学校。
4.培训重点突出,全面辐射。全面促进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信息教育素质,促进我们的教育工作,可以实现最终的教育效果。根据每个班学生的知识结构层次的不同,教师应设置合理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在学生之间建立起一对一的支持小组,力求促进最大的效果。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培养教师的信息技术知识面。现在有绝大多数的教师有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而有些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稍微差点。近年来,我们利用假日举行信息技术培训,并取得了良好的结果。但是离实现全面提升的机会有很大的差距。因此,进行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能力和相关的知识面。
三、提高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
浅谈中学信息技术教育 篇3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以提高未来建设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实践能力和科技意识。
然而,纵观我国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仍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课堂效率低下,学生高分低能现象仍然存在,学生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等。为改变这一现状,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揭去学习计算机的神秘面纱
计算机是一门新兴学科,属于尖端技术,电脑设备相对较昂贵,大多中学生(来自农村)对于计算机的了解是通过广告,或者是道听途说,以至于一些同学对电脑产生了一种神秘感觉。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使他们明白,电脑不过是受人控制的机器而已,电脑的操作也是非常简单,一般地操作键盘或鼠标即可,这样他们就很自然地走近了电脑,一些诸如键盘、鼠标、显示器、软盘、光盘、硬盘等名词对他们来说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也就消除了学习计算机的恐惧心理。
二、忌空谈,重实践
信息技术教学与别的科目有所区别,它的教学重点是学生自己动手,而不是老师长篇大论地讲授。比如在讲计算机系统组成中,让学生面对计算机,亲手去解剖整台计算机,自己去看看电脑的硬件到底有什么,这样学生才会获得深刻的印象;介绍电脑的各种功能时,我们也尽可能地去演示一下,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样硬件、软件也就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东西了。
三、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信息技术教学应本着“少讲多练”的原则,即教师讲的少,学生练的多。比如讲授动画制作时,我们应该先把动画制作的步骤简单地讲一下,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制作一个简单的小动画,这样在做练习的过程中,他们会发现自己的许多问题和不足,然后有针对性地去解决,这样学生们便会尽快地熟悉动画的制作方法。不仅学习效率高,而且学习兴趣浓厚。
四、因材施教
目前,计算机在我国正处于普及阶段,城区的学校已开设了信息技术课,而在偏僻的学校连一台计算机都没有,且电脑的档次相差很远,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给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曾出现过优等生“吃不饱”,很容易失去上课的兴趣;而后进生因“吃不了”失去信心的现象。这时我们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确定学习进度,充分调动每个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过程做到有的放矢。并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一步完善信息技术的教学,让学生自己上网获取各自所需。
总之,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教学中要时刻注意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更不是片面追求“学而致用”的职业培训,而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切实来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真正地把素质教育推向前进。
中学技术教育 篇4
20世纪90年代美国实施的“技术准备计划”(Tech Prep)是衔接中学教育与中学后教育的重要策略之一,是美国解决经济发展、人才需求和教育改革等问题的一项策略,是美国社会多方面需求的综合反映。
(一)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
经济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劳动力,但美国雇主对其雇员的技能水平并不满意,他们经常抱怨那些只有中学毕业文凭的雇员数学、英语等基本技能很差,并缺乏良好的工作习惯,不肯安心工作,等等。[1]学术界对美国教育这一状况的批评也很多。如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的选择:高技术还是低报酬》和《职业对学校的要求是什么》两个重要报告批评了现行教育系统没有把进不了大学的中学生培养成为有熟练技能和创造能力的工作者。[2]据调查,1992年,美国16~24岁的青年人中大约有340万人没有完成中学学业;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中学生中有四分之三没有继续接受教育,这些青年尤其缺乏21世纪劳动者所需要的技能,缺乏产业界所需要的知识。[3]
(二)适应美国就业结构变化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工作岗位的技术难度和复杂性不断增强。美国劳动力市场对专业人士的需求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基本稳定在20%;而对熟练技术工人的需求则从1950年的20%增长到1991年的45%;对非技术工人的需求已从1950年的60%降到1991年的35%,2000年降到15%。[4]1973年至1984年间,增长速度最快的10个行业依次为: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7.8%)、服装行业(6.8%)、饮食业(5.0%)、金融业(3.9%)、食品零售业(3.3%)、地产业(2.6%)、批发业(2.4%)、仪器及有关产品制造业(2.4%)、保险业(2%)。[5]从这一就业结构的变化情况,我们不难看出美国实施“技术准备计划”是为了适应就业结构变化的需要。
(三)应对美国青年高失业率
美国20世纪90年代总体失业率较低,但是失业人口中青年的失业率相当高。美国1990年和1993年25~54岁人口的失业率分别为4.5%和5.8%,但同期其15~24岁人口的失业率达到11.1%和13.3%。[6]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研究报告提出,“在美国,大家越来越认为要取得成功需要更多的教育,但争论的焦点在于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中学阶段,过多的年轻人接受内容泛泛、导向不明确和对未来没做什么准备的一般性教育,这是问题的症结所在”。[7]报告列出统计数据:美国中学毕业生约42%~50%升入4年制学院,其中50%的人离校终止学习,而大学毕业生中50%~60%没有立即找到工作,或从事与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因此,青年的高失业率以及人们对美国中学教育现状的不满,促使美国联邦政府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上推出“技术准备计划”的策略。
二、“技术准备计划”的理论与实践
(一)“技术准备计划”的目标
“技术准备计划”是由美国社区及初级学院协会前主任戴尔·帕内尔(Dale Parnell)提出的,他在《被忽视的大多数》(The Neglected Majority)中,将中学生分为四个“四分之一”。[8]前“四分之一”称为“高校绑定组”,即学习成绩特别优异且已经充分做好升入大学深造准备的学生群体;后“四分之一”称为“问题严重组”,即不论在教育、社会及经济方面都存在严重问题的学生群体。这两个群体都能够得到中学的密切关注,要么为其提供可适用课程,要么为其提供指导性服务和其他资助项目。而学业成绩及能力处于中间部位的两个“四分之一”群体却因为不受学校关注而被称为“被忽视的大多数”,这两个群体由于缺乏稳固的数学、科学、交流和技术学科背景,往往无法适应在科学技术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工作,在面对大学要求的基本学术技能时也往往显得束手无策。帕内尔提出的“技术准备计划”就是针对这个“被忽视的大多数”学生群体设计的,旨在增强他们的学术能力和职业技能,满足升学和就业的双重需要。
帕内尔的“技术准备计划”不仅引起美国社会的广泛关注还得到联邦政府的认可。1990年国会通过的《卡尔·D·珀金斯职业与应用技术法案》(《Carl D.Perkins Vocational and Applied Technology Act》)中,还专列了《技术准备教育法》(《Tech Prep Education Act》)作为其组成部分。[9]1991年,联邦政府就为此拨款6,300万美元,1992年更增加到9,000万美元。[10]政府部门希望通过“技术准备计划”,在中学与中学后教育机构之间建立一种正式的衔接协议,为那些不能或者不愿意升入大学学习的学生提供高层次的数学、科学、交流和技术教育,从而实现学术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共同发展,为学生升学与就业做好双重准备。因此,“技术准备计划”提出了明确的教育目标[11]:培养更具国际竞争性和适应性的劳动大军;为美国的雇主提供大量的、高质量的新一代雇员;帮助企业发展,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技术准备计划”不仅力求将中学与大学(特别是两年制学院)相连接,而且力求将教育与培训相结合。其目的在于使中学毕业生不仅能够适应新经济提出的新知识与新技能的要求,同时能够适应大学对学生基本学术技能的要求。
(二)“技术准备计划”的实施理念
美国“技术准备计划”的实施理念建立在这样的认识上:如果学生具有坚实的学术基础——充分理解和掌握数学、科学、社会交流和技术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能力,就可以对其进行良好的职业技术教育。《卡尔·D·珀金斯职业与应用技术法案》提出:“有联邦基金支持的每个计划都必须是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整合……通过内在连续的课程使学生获得学术能力和职业能力。”[12]法案还支持以社区学院为主导进行中学课程与中学后课程的整合,并认为对那些没能够升入大学学习的人来说,职业教育并不是终结性教育。因此,美国“技术准备计划”的实施理念也可归结为如下三个整合。
1. 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的整合。
“技术准备计划”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就是在传统的中学教育课程中纳入另外一种教学方法,从而使其成为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一边进行学术知识传授,一边提供职业技能指导。一方面,职业技能教育课程系列的学生加强了学术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普通课程系列和学术课程系列的学生完成一定的职业课程学习。这使所有学生在毕业时具备了继续升学或者直接就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育机会的平等。
2. 中等教育课程与中等后教育课程的整合。
[13]“技术准备计划”可满足经济对提高劳动者受教育水平的要求,同时也改变了过去将职业教育视为终结性教育的观念,为选择职业课程系列的学生提供了与其他课程系列学生同样的发展机会,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继续接受高等教育还是直接就业。
3. 学校本位课程与工作本位课程的整合。
将学校教育与工作实践相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帮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更有效地掌握工作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要求,[14]为日后的升学或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三)“技术准备计划”的课程模式
“技术准备计划”的课程模式强调中学与中学后教育之间的课程对话,整合中学和中等后教育,加强这两级教育之间的衔接,减少课程重复,提高职业教育的效率和质量。美国中等后教育包括:两年制的职业技术学院、2年制到4年制的社区学院及4年制的大学。因此,“技术准备计划”的具体模式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主要有2+2模式,2+2+2模式,4+2+2模式。
2+2模式。这种模式是指11年级和12年级的学生自愿选择进入该计划,选修中学后教育前2年水平的职业技术课程,中学毕业之后,再正式进入2年制学院继续学习相关课程。该模式希望将中学的课程与技术教育相联系,为学生在应用科学、应用数学、文学和技术课程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2+2+2模式。这种模式是在2+2模式的基础之上,开辟了学生继续到4年制大学本科学习2年的通道,实现“专升本”。学生在中学和职业技术学院完成职业基础课程,再进入社区学院学习,真正掌握某一职业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上,一些社区学院还与附近的大学达成协议,允许学生毕业后再到4年制大学本科学习2年,成绩合格后可以获得学士学位。[15]
4+2+2模式。4+2+2模式反映了中学课程与中学后课程整合的发展趋势,它是在2+2模式和2+2+2模式之后逐步发展起来的。以路易斯安纳州的学习计划为例[16],中学的9年级至12年级,学生就要选择和确定学习的主要方向,制定4年学习计划。学生前3年在普通中学或职业中学学习学术知识和相关的职业技术知识,第4年学生半工半读,半天在学校学习,半天在工厂工作。学生中学毕业之后,有三种选择:一是直接就业;二是进入社区学院学习更高程度的相关课程;三是升入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学继续学习。
三、“技术准备计划”的实施成效
尽管“技术准备计划”刚开始只是针对特定学生群体而设立的一项课程计划,但良好的实施效果促使许多教育专家将其视为教育体制改革的一种良好渠道。[17]从这个角度而言,“技术准备计划”更是一项以培养学生技能和能力为重点的、能够推动整个教育体系向前发展的教育策略。[18]因为“技术准备计划”具备一种能力:仅用3年到4年的时间,就能够服务于“在美国近70%的中学里就读的88%的美国高中生”。[19]
(一)“技术准备计划”的积极作用
1. 提高了中学毕业生的升学率
参与“技术准备计划”的中学生大部分能够实现升学和就业的顺利过渡。美国学者布莱格(Bragg)从1998年开始进行一项关于技术准备计划成果评估的研究,他们在美国八个地区设置了对照组。研究发现[20],在为期4年的研究刚进行到2年时,参与“技术准备计划”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了大量大学水平的学术课程和技术课程后,大部分都能够升入2年制学院或4年制大学学习。而且在这八个设置了“技术准备计划”的地区中,至少有70%的参与者在高中毕业1~3年内进入中等后教育机构学习。有的直接在毕业后进入2年制学院学习,有的则从事与所学知识密切相关的兼职工作。
2. 加强了中学与中学后教育机构的联系
“技术准备计划”的实施不仅提高了中学毕业生进入大学的机率,而且加强了中学与中学后教育机构的联系。随着研究进度的深入,布莱格发现,“技术准备计划”的实施不仅加强了高中与大学(主要是2年制)的衔接,同时增强了学生与雇主之间的联系。参与“技术准备计划”的各组织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都建立了更好的合作关系,尤其是中学教师与大学的技术类教师之间、学校的教育工作者与企业的代表之间都加强了密切的联系。
3. 增强了学生和教师的综合素质
布莱格发现经过“技术准备计划”熏陶的高中毕业生相对没有参与该计划的学生而言,能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高中毕业后所面临的升学或者就业方面的挑战;同时,那些原本不能或者不打算升入大学学习的中学生也能够得到严格的数学、科学、交流和技术教学,而不再是停留于低水平的学科学习;相比之下,参与“技术准备计划”的教师也更善于调整教学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利用现实世界的情景教授传统的学科知识。
(二)“技术准备计划”实施的个案研究[21]
为了响应纽约市长鲁道夫·朱利安尼(Rudolph Giuliani)于1998年提出的改善纽约市教育状况的要求,纽约市公立中学(New York City Public Schools)和纽约城市大学斯塔腾岛学院(College of Staten Island)联合签订为期5年的“技术准备计划”合作协议,力求培养学生的数学、科学和交流能力,提高大学的保留率和毕业率。为了检测该计划实施的实际效果,纽约市教育局和纽约市立大学共同设计了一个实验。该实验将参与“技术准备计划”的学生设为实验组,将没有参与“技术准备计划”的学生设为对照组。其中,实验组的人数与对照组的人数相同,且综合成绩都处于年级排名25%~75%之间。最后得出实验结论如下所述。
1.“技术准备计划”有利于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
将8年级至12年级学生的英语、数学、科学成绩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参与“技术准备计划”的学生(实验组)比没有参与该计划的学生(控制组)取得了更加优异的成绩。在英语、科学成绩上,实验组比控制组提高幅度大得多,实验组的英语成绩提高了1.1%,而控制组却降低了0.8%;实验组的科学成绩提高了15.2%,而控制组只提高了1.3%。在数学成绩上,虽然实验组和控制组都有所下降,但实验组仅下降了0.4%,而控制组则下降了2.8%。总的说来,实验组的平均成绩提高了4.7个百分点,而控制组只提高了0.4个百分点。[22]
2.“技术准备计划”有利于同时提高男女生的学习成绩
在参与“技术准备计划”的8年级到12年级的学生中,实验组男生与女生在英语、数学、科学方面的成绩,以及最后的平均成绩的变化差异值都小于1.96,[23]也就是说,该计划对学业成绩的提高不存在性别上的差异。
3.“技术准备计划”有利于入学考试通过率的提高
在实施“技术准备计划”以前,美国很多州的高校都存在超过60%的新生入学后需要补修课程的现象。以在斯塔腾岛学院为例,在其新生入学考试中,除前25%外的学生中有90%的1年级新生无法全部通过三门技能评估考试。斯塔腾岛学院还指出,从1994~1997年只有20%的学生能够通过入学评估考试且入学后不需要补修课程。自从实施“技术准备计划”后,情况发生了改变,实验组的入学考试通过率明显高于控制组,以数学、阅读、写作三门考试成绩为例,实验组的通过率为70.4%,而控制组的仅为20%。[24]
此外,“技术准备计划”还提高了斯塔腾岛学院的保留率和进入4年制大学深造的升学率。[25]该计划实施之前,该学院只有5%的学生最终取得副学士学位,几乎没有人转入4年制大学深造。而该计划实施之后,以1998年为例,参与该计划的学生中,有85%都坚持到最后且按时毕业,平均GPA成绩为2.75,每学期至少获得12个学分。相比之下,没有参与该计划的学生中,平均GPA成绩只有2.1,且平均每学期获得学分不超过8个,甚至只有不到8%的人可以按时毕业。
中学学校教育技术装备建设 篇5
装备建设、管理、应用的经验和模式
1、学校近三年在装备建设上投入自筹资金:大约30万元。学校近期在装备自主建设上的规划:
学校将在2013年拟建成教学综合大楼,计划在大楼内所有安装电子白板、设置网络、设置音乐、体育、美术功能教室,以及建阶梯教室等。
2、我校高度重视上级配备的学科教学仪器,为了充分利用这些学科教学仪器,我校对设备使用和管理人员提出了要求。
要求学校实验室的教学仪器、存放科学,做到帐面与实物相符、总帐与专用帐相符、柜签与实物、专用帐相符。做到实物有记录、使用有记载、借用有登记、损坏有赔偿、不足有补充。仪器设备的使用说明书、保修单等科技资料进行整体归档。
为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坚持经常性的检查与督导。一查管理人员的准时到岗情况,与教师的到点要求一致;二查实验的开设情况、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图书资料的借阅情况,与教师的教学“六认真”检查要求一致;三查各类馆室的固定资产帐册登记情况,与学校财务审计要求一致;四查图书馆、实验室、器材保管室的卫生、安全情况,与学校安全教育、卫生检查同步进行。学校要求各责任人都要在每学期初认真制订工作计划,期终写好工作总结。
3、学校利用现有多媒体设备、电子白板进行试验教学研究、教师
试验操作技能竞赛方面的具体做法及成效: 多媒体操作(电子白板未安装)
我校要求每位教师每周至少用多媒体资源上一节课;每位教师每两周至少使用一次多媒体设备;要求教师积极参加试验操作技能竞赛,对获奖者在年度考核时给予加分。以下为用多媒体教学时的注意事项:
(1)合理控制多媒体课件信息
在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时,要特别注意控制呈现的教学内容的信息量。明确课堂容量的大小并非取决于内容的呈现速度,而取决于学生的接受、理解程度,多媒体课件只是为我们提供了加快信息传递的可能性,传递信息的多少还得依据实际情况而定。因此,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和认知规律。设计好多媒体课件所呈现的教学内容。(2)“形式”服务于“内容”
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应该始终意识到该课件是要讲述某一部分教学内容,它的一切形式都要服务于教学内容。多媒体课件在设计风格上要讲究科学性和实用性,应简明扼要,表述清楚;图文搭配合理;字号要协调,整体色调要和谐;声像的使用要慎重。总之,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必须有度,不能一味追求“新”、“奇”。进而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3)加强教学设计,突出教学重点、难点
无论采用什么形式的教学手段,教学都是一个严肃、严谨的过程,每门学科都有其自身内部的逻辑规定性和科学的严密性。多媒体教学
课件仅仅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和方法。不是教师追求的终极教学效果。因此,一个教师教学课件做得质量再好、水平再高,如果不在教学上下功夫,那么教学课件也只能是教学的一个门面.对教学难以起真正的支持和协助作用。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要把主要精力用在重点、难点的突破上,而不要为了赶时髦而将“节节课”、“门门课”都做成多媒体课件。
(4)认清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
教师应该时刻认识到自己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认清多媒体课件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是用来辅助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不可能取代教师。多媒体课件是教师用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的工具和手段。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的反应.适当、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
(5)加强对教学教法的专研创新
教师可以利用已有的多媒体课件资源。但是要依据自己的课堂需要重新整合课件内容,形成新的、能够满足自己教学需要的多媒体课件。还要加强对教学教法的研究.尝试将多媒体课件与实验教学、案例教学等各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能力.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我校用多媒体教学的成效: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现在的课堂要求学生自主高效的学习,而教学情景的创设是重要的一环。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扩大信息时空,提高学习效率,随着多媒体的普及,课堂信息量较过去有量和质的飞跃,多媒体对知识的形象、规范、科学的展示刺激了学生的大脑皮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对信息的大量整合,对展示与练习的快速呈现,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许多过去只靠板书呈现的东西现在只需一键下去,就呈现出来,过去靠大量词汇描述的事例和现象现在通过声和色的立体呈现就可让学生熟记在心。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只需老师稍加引导就可高效自主学习。
4、学校对上级装备部门在装备建设、装备机构设置、装备管理工作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1)多组织相关人员培训学习、参观考察,以开阔视野、学习先进经验。
(2)上级部门出台有利于装备管理人员的相关政策(评职、评优、待遇等),以提高其积极性。
刍议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途径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探究
中学的信息技术学科是集信息技术知识、信息技术常识、常用信息技术为一体的一门基础性课程,教好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是我们的责任与义务,这关系到学生知识的全面性、应用性、综合性的发展,结合自己多年来的信息技术教学經验,从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途径谈谈我的想法。
一、遵循中学生兴趣发展的规律,努力培养中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无论学习任何的一门学科,兴趣是学生学好这门课程的前提所在。兴趣是中学生对事物认知的有效助推力,它是促进中学生学习的有效动力,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效果。为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该遵循中学生兴趣发展的规律,努力培养中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使得我们的学生有百分百的热情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来,轻松、团结、有效、愉悦地完成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任务。
二、依据时代飞速发展,我们的信息技术课程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丰富信息技术教学内容
当今时代,飞速发展。信息变化转眼之间,知识的变化与更新更是高速。在近几年前,人们还不知道使用Excel,Internet,Baidu……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才可以让我们的中学生学以致用。
三、创设适合中学生发展的信息技术教学情境,采用情境互动的方式,激起中学生参与的兴致
信息技术教学中,为了正确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我灵活地采用情境互动的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自然而然地走进一个全新的、丰富的、引力大的认知及求知的网络中,从而激起中学生参与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致来。
例如,在教学文字、文稿修饰一节时,为了避免学生的抵触情绪发生,我首先以Flash技术制作幻灯片,创设我个人的简历一份,配以鲜明、具有个性特点的修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此种演示效果,大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以那种期待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热情很快地参与到本课的学习中来。此时,你再讲解相关的教学内容,学生就会积极地配合你,投入到课程的学习中去,并能够快速地在师生的互动之中而展开,取得可喜的教学效果。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实践与反思 篇7
一、存在的问题
1. 教材内容方面的问题
现行信息技术教材仍然存在过分注重计算机知识的内容学习,且内容单调、缺乏层次性。教材反映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仍然将计算机和网络的基础知识及常用软件的操作作为主要的和唯一的学习对象。课程内容较少考虑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学习资源、学习环境的功能,课程内容缺少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增进其他学科学习的内容和联系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
(2)有关信息道德文化教育的内容单薄。例如信息伦理道德的教育只是集中放在一个部分,在“删除文件”时没有提出应该注意不要随意删除别人的文件,在“通过因特网获取信息”时没有讲网络健康使用的问题等。须知,我们应用信息的全部过程还包括对信息的选择、评价、信息道德、人文等,在通讯发达、信息技术普及的今天,很多时候影响我们的不是技术,而是对信息的正确态度、合理控制、应用意识等。
(3)教材内容考虑信息技术的操作多于应用。如讲到开机进入Windows操作系统时,教材中详细地介绍说“先按下显示器的电源开关,打开显示器,然后按下主机箱上的电源开关,打开主机”。再比如一次选中多个文件或文件夹时,“方法是单击选定第一个文件或文件夹,然后按住‘Shift’键或‘Ctrl’键,再单击其他需选定的文件或文件夹……”这种形式与某些软件的使用说明书基本雷同。有的虽然称为是按照问题中心或任务驱动方式编排,但其任务是如何操作应用软件,而不是解决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4)缺乏合理的可操作的评价体系。当前评价较为重视过程性评价,也就是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动手能力以及作业练习情况的评价,又可以分为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三种。如苏教版每一章的综合实践课题中都有一个活动评价的表格,内容包括对象的确定、活动过程及研究方法、态度、作品组织结构、文字、布局、界面、口头报告、共享交流等方面,并列出相应的标准。但操作起来比较困难,评价的标准也很抽象,不具有普遍的可操作性。
(5)与高中教材衔接不当。现行中教材基本上还是假设学生“零起点”为编排依据,以至于高一年级教师上课还要花大量时间讲开机关机,任务栏与“开始”菜单,教师觉得很无奈,学生更觉得枯燥无聊。
2.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学及教师教的方面,也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时设置不足,课程质量得不到保证。根据国家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规定,《信息技术》课程在初高中阶段的总教学课时应为68学时,上课时数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但目前不少学校安排《信息技术》课程开设两年,每周仅1课时,除去期中、期末复习停课和节假日休息时间,实际教学课时为20~25学时,与国家的规定相差甚远。
(2)课程目标尚未全面实现。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要求从认知、能力、情感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即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养成信息技术情感和伦理道德修养。但实践的过程却偏离了开设这门课的宗旨。集中体现在信息技术课程只注重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培养,加之多数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对课程开设的目的认识不够全面,在课堂教学中,只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有关计算机和网络的基础知识,忽视了对学生信息道德和伦理的培养,也导致了教学严重偏离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宗旨。
(3)教材与教学实践尚未协调一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激发和提升。很多现行教材还是局限于软件工具的使用与操作步骤的讲解,没有涉及利用信息工具处理学习者实际学习与生活问题的应用,更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过程等内容。有些教材有主题活动应用设计,但提出的内容与活动方式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低于或高于中学生的心理年龄与实践能力,或不在学生的兴趣范围,或脱离当前的社会环境与地区差异的实际。
(4)教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信息技术学科专业教师数量不足,现有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中,许多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经过短期培训转行而来,正规本科、专科院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毕业生很少,许多学校只能让教师在满工作量的情况下加上信息技术课。二是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素质偏低、培训机会少,没有受过正规信息专业的培训。有不少教师只具备基本的电脑常识,而欠缺应用软件的使用、课件制作的能力以及网络知识。这样的师资状况,也影响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有效开展。
(5)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不尽合理。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极富创造性和明显的时代发展性,这些特点决定了这门课程的教学要采取新的教学模式。但目前很多地区的信息技术课程仍然采取传统学科的讲、学、考的教学模式,使原本生动有趣的信息技术课变得枯燥无味,窒息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出现了“学生喜欢玩电脑,但最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的现象。
(6)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方式不尽合理。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然而目前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方式仍采取传统的书面考试方式,常常出现以纸和笔来考学生操作能力的怪现象。这种评价方式极不合理,更不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也因考试而将信息技术教育视为一种负担。
二、应对策略
1. 转变学生观念
要使学生意识到,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不要因为教师和家长对信息技术教育认识的误区,以及应试教育的压力,而忽视对信息技术课的学习。要知道全新的人才观是重创新、重科学、重实践而不是高分低能。因此要树立全新的学习观,把自己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成为学习过程中真正的认知主体,提高对信息技术课的积极认识。
2. 转变教师观念
信息技术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在信息时代所占有的重要性。不能认为自己担任的是“副科”而具有“自卑”情绪,更不应该因为自己当前的待遇较低而工作懈怠。依据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则,教师要培养新型的学生,自己首先应该具有创新精神,要不断加强自己的创新修养,及时扩充、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树立创新观念。
3. 以主题项目任务的实践活动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
教学应跨越计算机学科的界限,借助丰富多彩的项目实践活动来融合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技能的学习,融合各种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使用。主要采用“在主题任务解决中学习”的教学设计,这种基于项目的教学活动将知识的学习和知识的应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为知识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真实的”应用情境,并且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组织教学
从各类期刊、报纸、Internet、光盘等精选适合中学教学的内容,并通过加强对学生协作学习的指导与交流活动,建立校园网络的信息组织与过滤机制等措施来保障学生获得健康的发展。与过去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思路不同,教学的主线索应当是为帮助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信息的能力而展开。
5. 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基于过程、基于行为的综合信息能力评价体系
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学历史教学 篇8
现代教育技术重点在于使教育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 更具有时代特色。用系统方法对教与学的全过程进行设计、开发、评价与管理, 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有效途径。我们应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本质和内容。
1. 在历史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将成为衡量教师素质的重要标准。
实现教育现代化, 教师是关键。因为, 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方法, 最终都要靠教师去实施和运用。如果教师不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技能, 就无法胜任教学工作, 再好的现代教育技术条件都难以发挥作用。历史教学过程中想让更多历史情景再现, 使课堂效率最大化, 那么作为历史教师就必须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技能, 更新知识结构, 适应时代的发展。
2. 现代教育技术要求历史教师注意新型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区别。
历史课堂以传授和记忆知识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 已完全不适合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需要。要把传授知识转变为以发展学生的机智为主要任务;注重学生识记知识转变为注重学生创造、运用知识;从封闭式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变到开放式教学形式。
3. 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1) 在历史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现代教育技术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 按照新型历史教学模式, 把德育、体育和美育统一在各个历史教学环节中, 将学生培养成既有综合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而这正是创造性思维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2) 在历史教学中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在实施创新教育时应把培养创新能力要求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加强动手和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在创造性的实验中, 学生可通过多样性的实验得到内容要点和不同的思路方法, 在查资料、动手编辑等过程中, 能使历史情节和情景再现。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到提高。
(3) 在历史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力是创造性认识的灵魂。现代教育技术从多方面为想象力的培养创造了条件。新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从传统教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由“接受”变“获取”, 特别是通过交互学习方式, 调动了主观能动性, 大大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为想象力的发挥提供了动力。
二、刻苦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是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条件
我们农村学校条件不是很好, 基础条件比较差, 很多多媒体教学设施都不完善, 这就更要求我们农村中小学校教师刻苦学习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提高自己的历史教育教学水平。
1. 学习历史媒体素材的加工方法和掌握信息资金源
的获取方法, 刻苦钻研能够掌握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媒体素材的加工处理方法。
2. 研习教学设计案例, 设计与编制教案, 教师能够初步了解指导型教学的含义;
掌握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分析, 学习者特征分析, 教学方法选择, 教学媒体选择的一般方法。
3. 研习探索型学习方案, 在研习过程中, 能够初步了解探究型学习的内涵特点;
掌握探究型学习设计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4. 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研讨技术整合的常见问
题与策略, 能够归纳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常见问题, 制定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三、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如何正确使用现代教育技术
1. 多媒体的正确选择。
应选择真实的多媒体材料。利用多媒体提供一些与历史教学内容有关的情节、景色、现象的真实的或模拟的历史画面, 使教师与学生、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 建立起一种和谐的气氛与共同的经验。
2. 准确定位自己的多媒体教学的教学反馈。
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行反馈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与主要方法。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活动, 要保持动态平衡, 就必须通过教学信息的反馈、调控才能实现。首先, 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双方必须保持动态性的平衡, 才能保证教学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畅通无阻。如课堂上教师在演示、讲解, 或是分析、归纳时, 每个学生都能全神贯注, 或点头首肯, 或会意微笑, 这表明学生可能理解了教师所讲的内容。相反地, 如果有相当部分学生迷惑不解或茫然不知所措, 这表明已失去教学平衡, 有部分人没有跟上教学进度。教师应及时查明原因, 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 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 步骤。
3.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实现多媒体的优化组合。
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般都是通过多种教学媒体来完成的。现代教育技术课堂教学过程, 实际上是多种教学媒体作用于教学的过程。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在选择了适当的媒休类型之后, 就要进行多种媒体的组合工作, 努力实现多种媒休组合的优化。扬长避短, 适时适度, 电教多媒体的运用是否适度, 将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四、正确认识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意义
1. 通过多种教学媒体可以提供能够引起学生必要反
应的刺激材料, 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和发散思维, 通过各种教学媒体的综合应用可以为学生提供强化刺激的材料和条件, 使学生建立起刺激与反应间的牢固联结, 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2. 通过多种教学媒体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
性, 使他们能及时地从感性材料上升到抽象思维, 以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实践能力。
中学技术教育 篇9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比传统教学有优势。
一、有利于创设历史教学情境, 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和求知欲
初中学生有着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他们认识事物主要以感性认识为主。而现代教育技术可以通过声音、文本、图像、动画等形式为学生创设形象逼真的学习环境,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如我在讲《虎门销烟》一课时, 先播放了电视纪录片《拒绝毒品, 远离毒害》, 让学生明白鸦片的危害;再播放电影《林则徐》中有关禁烟、销烟的历史背景及林则徐所采取的禁烟片断。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要向中国输出鸦片?清政府对待鸦片的态度如何?鸦片战争爆发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教材并展开讨论, 教师给予适当辅导补充。多媒体的动态演示形象逼真, 加深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进而营造出让学生愉快接受知识的环境, 有效地开发了学生的智力, 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再现生动、真实的历史, 拉近历史与生活的距离, 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史实的理解, 体现历史学科的现实意义
例如:当讲到《收复新疆和甲午风云》“左宗棠收复新疆”这一问题时, 我结合当前新疆乌鲁木齐“7.5”事件, 让学生根据所学所知畅谈自己的想法。当时学生讨论得很热烈, 在他们充分交流意见之后, 我利用网络资源将有关新疆和我国其他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紧密以及中央对新疆地区实施有效管理逐步加强的文字资料、历史图片呈现在学生面前, 这样学生便自然而然地理解了以下问题:新疆自古以来是我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历史最终发展的结果, 也是历代中国人民的选择;民族团结非常有利于国家的繁荣昌盛;任何从事分裂祖国的行为势必遭到人民的唾弃, 也最终要遭到失败的命运。通过这样的方式增强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爱国主义情感。
三、突破重点、难点, 提高课堂效率, 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
历史课本中有些内容比较抽象和复杂, 教师有时候也难以用语言讲清, 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就很难突破这些难点。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课堂教学, 就可以把比较难理解的抽象知识、复杂的变化过程非常清楚地呈现出来。如:“文化大革命”这个内容, 对于90后的学生来说, 那场浩劫给整个国家和民族所带来的危害, 他们是难以理解的, 此时就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呈现当时的画面和社会情景, 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
四、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给教师接触更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料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教师可运用新科技, 设计鼓励学生去研究学习的任务, 让学生充分讨论, 成为学习的主体, 让历史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张扬的一片沃土。例如:复习“中日关系”这一专题时, 我搜集并筛选了古代的鉴真东渡、大化改新、戚继光抗倭, 近代的甲午战争、抗日战争及当今中日关系的大量资料, 并对本节课的导课环节进行了精心准备。上课之前, 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安倍晋三的“破冰之旅”和温家宝的“融冰之旅”、“第二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期间温家宝、鸠山由纪夫和李明博在人民大会堂握手合影”的图片及相关视频资料, 由当今的中日关系追溯到近代历史上中日关系的风风雨雨, 进而进入课题, 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这样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 让学生很快融入课堂教学中;另一方面通过查找资料, 教师对中日关系又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努力, 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中学技术教育 篇10
一、创新教育对信息技术教师教学素养的要求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 要成为创新教育阵地上的排头兵, 首先要具备一般创新型教师的基本教学素养。这种素养不是一年半载就能炼成的, 而是需要通过树立创新教育的信念, 坚持学习创新教育思想, 坚持进行创新教育实践, 不断地积累才能实现的。
具体来说, 创新型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在创新教育环境下, 必须具备以下素质:①树立良好的教育思想观。②具有连续的、终身的、不间断的学习能力。③具有敢于冒风险、勇于创造的精神。④具有创新能力。⑤具有课题研究的能力, 成为研究型的教师。⑥具有广泛的知识面。
二、创新教育对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的要求
1.教会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普遍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当今正处于学习型社会, 学习型社会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人人都要学会学习, 所以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授学生终身学习知识的能力, 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课堂上应努力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探究式的学习, 促使学生在学到基础知识的同时, 提高思维能力和思想认识, 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 满足学生终生发展需要”的教育思想。
2.教会学生养成“问题意识”, 开拓学生创新能力
问题意识是指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并产生一种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 这种状态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从而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达到一个质的飞跃。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需要有创新的能力, 不能一味地依赖教师。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现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 运用分析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等, 做出判断和选择, 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整个过程, 可以看成是一个简单的创新过程。这个过程所培养的能力, 便是学生的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需要教师一定的引导和培养, 但在学生自己的生活中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需要靠自身来实践。在这个过程中, 会遇到困难, 但克服困难的过程也就是学生进步的过程, 无疑对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很大的提高。
三、创新教育对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要求
在创新教育环境下, 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要求应根据具体教学的内容、目标的特征和学生学习的特点, 灵活、恰当地选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练法、讨论法、探究法、任务驱动法等, 使多种方法有机结合, 以保证学生学习的成功和课程目标的实现。要面对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需要、个性发展需求, 灵活、有弹性地设计与组织教学活动, 在保证基本教学目标达成的基础上, 尊重学生不同的技术应用思路和解决方案, 鼓励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性,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学习水平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四、创新教育对信息技术评价方法的要求
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 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新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 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 要鼓励学生创新, 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
信息技术的教学评价方式也以形成性评价的形式出现。所谓形成性评价, 是指在某项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为使活动效果更好而不断进行的评价, 它能及时了解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等, 以便及时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如果只在期末对学生进行一次总结性评价, 不光是会使考试形式落入俗套,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评价结果很可能与实际不相符。所以教学评价也要有创新、有发展, 不能一成不变。
地理信息技术与中学地理教育探究 篇11
【关键词】地理信息技术 中学地理教育 应用 优势 建议
地理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有其自身的特色。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依靠书本和地图搜集信息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中学地理教学的需求。因此,以“3S”为核心的地理信息技术就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发挥地理信息技术的作用,是中学地理教学一直在探究的问题。
一、地理信息技术概述
目前我们所说的地理信息技术是以“3S”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系统,包括: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系统(RS)、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信息网络和虚拟现实等地理信息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必将会给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生素质培养等带来新的变革。地理信息技术具有采集、管理、分析、输出等多种功能,具备空间性和动态性等特征,利用空间数据,完成人类由于能力局限而难以完成的任务,准确、快速、综合地对复杂的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数据分析,以得出有效的需求结果。
二、地理信息技术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地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最为广泛的应用就是“3S”技术,下面分别从GIS、GPS、RS技术三方面分析它们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一)GIS的应用
地图是地理教学的第二门语言,对于各类地图的掌握也是学生们的一大难题。但是现在有了GIS地理信息技术系统作为地理教学的第三种语言,为教实践中的地图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教师可以利用GIS中最为常用的Maplnfo和Arcview软件对地理教学中常用的地图进行设计制作,比如人口和城市分布图、矿藏分布图等不易显示的图表,并对此进行分析,可以加强图标的形象性,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度。
(二)GPS的应用
在“3S”技术中,我们最为熟知的就是GPS了,这一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没有GIS广泛,它主要应用于气象、交通等方面。在教学中,教师在教授野外地形考察时,可以让学生很好地利用这一技术,在室外考察时对于地理定位、路线选择都可以用到,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还能够学会利用新的信息技术。
(三)RS的应用
遥感技术(RS)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作为辅助教学的一种工具,主要用于自然灾害、全球气象等问题上。最为典型的教学案例就是全球变暖的课程教学。RS遥感技术通过对于地球表面环境变化的监测,来计算全球臭氧层的浓度,并做出形象的分布图,这种分布图就是辅助教学一种很好的方式。类似的环境变化领域里的大气监测、植被监测、海洋水监测、城市环境问题等都需要RS遥感技术的辅助。通过动态的影像分布图,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对于知识的掌握度,锻炼他们的读图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三、地理信息技术的优势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爱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一种动力,中学阶段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一种兴趣爱好,只有这样才能激励他们对于地理学科的一种热爱。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借助幻灯片、电子地图、录音录像等方式直观地将地理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
(二)引导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地理学科的学习要求学生除了把握有限的课堂学习,更多的是要学会在课外自主学习。地理信息技术中的一些软件很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可以利用这些软件组织自学小组。比如,学习植被覆盖率对于当地环境的影响,学生可以借助GIS技术对某个区域的植被覆盖率和当地的环境进行数据分析,主动动手实践和操作,有利于引导他们学习和解决问题的主动性。
(三)强化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掌握
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处理过的地理知识和信息一般都是通过彩色图片或者动态视频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的展现形式更能使中学阶段的学生加深印象,更利于他们掌握课堂和课外所学的地理知识。
四、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中学地理教育的建议
通过对地理信息技术概念特征和在教学实践中的优势分析,笔者对我国中学地理教育在利用现有的地理信息技术上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结合教学实践中的需要,完善地理信息技术的相关教材。目前的中学地理信息技术教材多为选修课教材,且很多内容难度较大,不太适合中学生的教学。所以,应尽快地完善相关教材,编订出更适合我们学生的地理信息技术教材和配套的资料。
其次,创新地理信息技术的相关软件,让更多的技术可以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创新的软件应专门用于教学,而不是商业性的。要加大对于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宣传普及,不一定非得将地理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为主修课程,但一定要提高地理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最后,继续沿着课程教育改革的路程前进,适当地更新相关地理信息技术的课程。要加强对任课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
五、结语
中学信息技术素质教育与教学方法 篇12
传统的“教师讲, 学生听”的教学方法, 存在不能吸引学生兴趣、无法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等弊端, 往往会形成学习听完忘完, 或者死记硬背住课本上的知识点, 一旦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去完成一定的任务目标, 学生就手足无措, 不知从何下手, 从而导致失去开设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本质意义, 也就根本无从谈起素质教育。信息技术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势必要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来促进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
●●兴趣教学法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力求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意识倾向。将教学内容趣味化、生动化, 让学生不再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乐趣, 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我们将每个知识点进行情境设置, 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场境进行关联, 将信息技术教学小品化、游戏化、即兴化, 如我在讲授Word排版时, 设置学生个人名片的教学情境, 在课堂教学的开始阶段便吸引住学生眼球, 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
●●“任务驱动”式教学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 所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它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基本特征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它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 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
作为教师, 要正确认识任务驱动中“任务”的特定含义, 使用中要坚持科学、适度、适当的原则, 在进行任务设计时, 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设计的任务难度应具有层次性。在制定任务时, 既要有适合于“大虾”的深层次任务, 以便他们深入研究学习;也要有适合“菜鸟”的浅层次任务, 并给予具体操作步骤和方法的指导, 尽快缩短他们与其他同学的差距。
●●合作式学习
现代社会基本上已经告别了个人英雄主义的时代, 很多事情都需要团队协作来完成, 合作学习是兴起于美国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 它使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于师生之间的互动, 而是将教学互动延伸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依照“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的原则, 将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 每组尽可能的考虑性别、信息技术基础水平、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等各方面的差异, 由具有较强的协调能力、责任心和操作计算机的技能担任小组长。小组长依据各成员的特点进行组内分工并组织小组讨论, 在确定任务解决方案后, 由小组成员协作完成整个学习任务, 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动手能力。
●●启发式教学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 教师以讲授为主,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式教学概括起来说, 即为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使之作出判断的教学方式。据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贯彻落实三个统一: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的统一;加强双基与智能发展的统一;学习活动与主动探索的统一。
引导、帮助学生学会掌握信息技术技能的方法, 从知识灌输教学转变为方法型教学, 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 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主体意识不断增强, 素质不断提高。
●●评价教学
所谓教学评价, 主要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 通过各种测量和相关资料的收集, 对教学活动及其效果进行客观衡量和科学判定的系统过程。通过教学评价, 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学习的好坏优劣。我们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上对学生任务结果作评价时, 淘汰应试型的评价模式, 而着眼于学生的整体能力素质, 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 除了对较好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评价外, 我们也不能忽视对“半成品任务”的评价, 在给出评价结论时, 也应尽量给予肯定的评价, 尽可能减少否定评价, 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中学技术教育】推荐阅读: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09-10
中学体育教育技术分析11-10
九里中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总结05-14
和兴中学2014年教育技术装备自查报告10-18
香山中学教育技术中心规章制度11-17
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整合论文10-18
梁丰初级中学学校教育技术装备项目总结10-13
茭陵中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总结(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05-19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08-13
中学通用技术课程教学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