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本地牛现状(共4篇)
改良本地牛现状 篇1
互助县利用良种肉牛细管冻精与本地黄牛进行杂交改良己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但是引进大型肉牛品种皮埃蒙特牛改良本地黄牛尚属首次, 为了探讨皮埃蒙特牛与本地黄牛的杂交效果, 互助县自2002年起引进该品种牛细管冻精, 利用人工授精技术在互助县双树乡、威远镇、台子乡、五峰乡进行杂交改良, 本近三年的杂交改良中, 全县累计改良皮埃蒙特肉3 917头, 受胎3 184头, 受胎率为81.29%, 繁活犊牛3 147头, 繁活率为80.34%。现将杂交效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及方法
选择2003年出生的皮杂F l代牛30头, 本地黄牛10头, 进行初生、6月龄、l2月龄、18月龄的体重及体尺测定, 初生体重及体尺测定在犊牛出生后48 h内完成, 6~8月龄体重及体尺测定采用空腹称重和测量 (见表1, 表2, 表3, 表4) 。
1.2 皮杂F 1代牛的饲养管理
被测牛全年舍饲, 粗料自由采食, 饲草主要有麦草、青干草等, 精料每天补饲1.5 kg左右。
1.3 数据处理
对皮杂F l代牛、本地黄牛不同月龄的体重、体尺进行跟踪测试并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比较其生长发育。
2 结果分析
2.1 初生重及体尺
由上表可知, 皮杂F 1代牛的初生重比本地黄牛增加了22.71 kg, 相对提高率为151.40%, 初生体重、体斜长、胸围三项指数分别比本地黄牛增加11.6 cm、8.48 cm、14.94 cm, 分别相对提高了18.95%、13.80%、22.44%。
2.2 6月龄体重与体尺
由上表可知, 皮杂Fl代牛6月龄体重比本地黄牛增加了49.01 kg, 相对提高率为90.91%, 6月龄体高、体斜长、胸围三项指数分别比本地黄牛增加21.86 cm、19.90 cm、17.63 cm, 各相对提高了24.65%、22.38%、16.57%。
2.3 12月龄体重与体尺
由上表可知, 皮杂F1代牛12月龄体重比本地黄牛增加了16l.53 kg, 相对提高率为175.95%, 12月龄体高、体斜长、胸围三项指数分别比本地黄牛增加了18.03 cm、23.30 cm、28.48 cm, 各相对提高了18.73%、23.87%、23.67%。
2.4 18月龄体重与体尺
由上表可知, 皮杂F1代牛18月龄体重比本地黄牛增加了186.54 kg, 相对提高率为123.17%, 18月龄体高、体斜长、胸围三项指数分别比本地黄牛增加18.30 cm、20.09 cm、26.17 cm, 各相对提高了17.38%、18.84%、19.81%。
3 日增重
据测定, 皮杂F 1代牛从初生到6月龄平均日增重为362 g, 比本地黄牛提高67.53%。1 8月龄前平均日增重为523 g, 比本地黄牛提高了94.4%。
4 屠宰测定
据对2头1.5岁皮杂Fl代牛的屠宰测定。宰前平均活重为294.2 kg, 胴体重166.8 kg, 屠宰率为56.7%, 净肉重140.8 kg, 净肉率为47.86%;本地黄牛 (测定2头) 宰前平均活重为104.7 kg, 胴体重49.71 kg, 屠宰率为47.5%, 净肉重43 kg, 净肉率为40.6%。表明皮杂F 1代牛比本地黄牛增加产肉量1 17.09 kg, 屠宰率提高9.2个百分点, 净肉率提高7.26个百分点。
5 经济效益
皮埃蒙特牛在互助县进行杂交改良后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皮杂F1代牛具有生长发育快、体格大、体质健壮、耐粗食、抗病力强等优良特性, 深受广大农民的喜爱。据对2003年出售的皮杂F1代牛的调查, 每头断奶皮杂F1代牛平均卖1 500~2 000元, 比本地牛高600~800元, 皮杂Fl代牛经过育肥后除去饲料成本每头牛能赢利1 000元左右, 经济效益十分显著。皮埃蒙特牛的推广已成为我县发展肉牛生产, 实现畜种结构调整的亮点, 也是促进农民增收, 畜牧业增效的有效途径。
6 小结
(1) 皮杂Fl代牛的初生重、6月龄重、12月龄重比本地黄牛有显著的提高, 表明皮埃蒙特肉牛改良本地黄牛效果显著, 今后应大力推广应用。
(2) 用大型肉牛品种皮埃蒙特牛改良本地黄牛, 兽医技术人员必预要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尽量减少难产率和死亡率;农户必须要加强肉杂犊牛的饲养管理, 要良种良养, 才能体现出肉用牛生长发快, 饲养周期短, 产肉性能高的特性。
(3)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优质牛肉的需求不断增加, 我们必须用良种肉牛改良本地黄牛, 以提高本地黄牛的产肉量和牛肉质量, 从而提高市场上的竞争力, 同时提高农民的收入。
(4) 用大型肉牛品种皮埃蒙特改良本地黄牛, 建立商品肉牛生产基地, 做大做强肉牛业, 加快肉牛产业化进程是开发我县乃至全省黄牛资源, 提高黄牛生产性能, 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有效途径。
改良本地牛现状 篇2
1 试验点的生态条件
试验地点选在昭觉县洒拉地坡乡, 该乡位于昭觉县西南部, 辖5个行政村, 24个服务社, 总人口5 469人。全乡幅员面积89.02 km2, 平均海拔为2 620 m, 年平均气温8.01 ℃, 年降雨量1 200 mm, 年日照1 870 h。全乡耕地面积756.33 hm2。主要优势牧草为羊茅、野青茅、野青蒿、穗序野古草、早熟禾、巫山箭竹、鸡脚草、小叶三点青等, 人工牧草为光叶紫花苕、白三叶、黑麦草、苜蓿, 农作物主产玉米、马铃薯、荞麦, 是一个以畜牧业为支柱产业的农业大乡。2006年末, 该乡四畜存栏25 322头 (只) , 四畜出栏14 500头 (只) , 农民人均新增牧业纯收入达90元, 占农民人均新增纯收入的85%。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父本选用四川省冻精站生产的西门塔尔牛细管冻精液, 母本为洒拉地坡乡二担伍村、上游村农户所饲养的具有体质健壮、结构匀称、发育正常、无生殖器疾病、3~5岁的本地能繁母牛。
2.2 试验地点
分别在洒拉地坡乡上游村和二担伍村进行。
2.3 试验设计及配种方式
分西门塔尔♂×本地母牛♀ (试验组) 和本地黄牛♂×本地黄牛♀ (对照组) 两个组合。试验组采用细管冻精液人工授精配种, 对照组为自然交配。
2.4 测定项目
本试验主要测定西门塔尔牛♂×本地黄牛♀、本地黄牛♂×本地黄牛♀的初生重、6月龄、12月龄体高、体斜长、胸围、体重。
2.5 饲养管理
供试牛在当地养牛户中以放牧和舍饲相结合的方式饲养, 放牧以采食天然牧草、树叶为主, 舍饲以饲喂农副产品、人工牧草为主, 按时驱虫、防疫, 并供给充足、清洁的饮水。
2.6 试验记录
试验组记录人工授精配种日期、预产期、犊牛出生时间、初生重以及6月龄、12月龄时的体尺测定和体重测定;对照组的后代详细记录犊牛出生时间、初生重以及6月龄、12月龄时的体尺测定和体重测定, (见表1, 表2) 。
3 结果分析
3.1 貌特征
西门塔尔♂×本地母牛♀ (试验组) F1毛色多为黄、浅黄色, 头、四肢下部有大小不一的白色斑块, 尾梢多为白色, 肩、腰部有白带或白斑, 全身结实匀称, 各部位结合良好, 腰背平直, 体格粗壮结实, 四肢强健有力, 基本能显示父本特征。与本地黄牛♂×本地黄牛♀ (对照组) 的后代相比, 体格加大, 体躯增长, 胸深宽, 肋开张, 后躯尻宽长而平, 克服了本地黄牛体躯发育不良、斜尖尻、窄胸、腿细短等缺点。
3.2 杂交牛与本地牛体重、体尺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 F1西本杂交牛初生重、6月龄重、12月龄重分别为24.00 kg、175.00 kg、255.00 kg, 比本地黄牛初生重、6月龄重、12月龄重分别增加了11.00 kg、108.00 kg、150.00 kg, 分别提高了84.60%、161.20%、142.90%。说明用西门塔尔牛作父本改良本地黄牛对牛生长速度有极显著的提高, 体重明显高于本地黄牛。
/cm
由表2可以看出, F1西本杂交牛初生时的体高、胸围、体斜长比本地黄牛分别增加了16.70 cm、18.80 cm、15.10 cm, 相应提高了42.20%、41.10%、31.00%;6月龄时的体高、胸围、体斜长比本地黄牛分别增加了16.90 cm、35.60 cm、34.80 cm, 相应提高25.70%、49.40%、47.80%;12月龄时的体高、胸围、体斜长比本地黄牛分别增加了19.50 cm、22.10 cm、32.90 cm (P<0.01) , 相应提高23.80%、20.90%、33.40%。表明用西门塔尔牛作父本改良本地黄牛对牛体尺有极显著的提高, 充分体现了西门塔尔牛的肉用特征。
4 推广应用进展快
该项研究技术先进可靠, 初生重大, 适应性强, 生长发育快, 生产性能好, 杂种优势明显, 自2004年先后推广到洒拉地坡乡、龙恩乡、二担伍乡、跃进乡、解放乡、碗石乡等29个乡, 累计配种3 640头, 繁殖成活2 912头, 产值573.6万元, 较本地黄牛增收57.36万元, 其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深受群众欢迎。
5 小 结
(1) 据近几年的观察发现, 西门塔尔牛的杂交后代在我县的环境条件下具有良好的适宜性, 基本上保持了本地牛具备的耐寒性、耐粗饲、抗病力强、性情温驯等各种良好特征。用西门塔尔牛作为父本改良本地黄牛其杂交犊牛初生、6月龄、12月龄体重、体尺均明显得到提高, 体现了体型大、结构匀称、发育快、耐粗饲、抗病力强、易管理的特点, 使本地牛向役肉兼用方向发展具有明显的改良效果, 可作为我县确定的黄牛改良的利用品种, 也是提高我县养牛经济效益行之有效的途径。
(2) 目前人们普遍存在着重改良, 轻饲养的现象, 使改良牛杂种优势和潜力远未发挥出来, 所以在牛改实施过程中, 应配套推广犊牛早断奶、早补饲、育成牛补饲精料以及秸秆青贮、氨化等养牛技术, 提高经济效益。
改良本地牛现状 篇3
1 试验方法
(1)登记配种的母牛。逐头登记公畜品种、母畜配种日期、输精时间、预产期等,并妥善保存。对每头授精母牛进行佩戴耳标标记。
(2)评定受胎效果。对授精的母牛,通过直肠触摸卵巢和子宫法确定其受胎与否,且做好试情工作,防止漏情错配或失配。并按下式计算总受胎率=受胎母牛总数/受配母牛总数×100%。
(3)妊娠母牛的饲养管理。对冷配母牛进行补饲。一般情况下,采取早补精饲料、晚补青干草,在休牧期间早喂青干草、中午喂精饲料、晚上喂青贮、吃饱后饮水等措施,保持母牛的良好膘情,怀孕母牛保持适当运动和充分日光浴。
(4)做好母牛疫病预防工作。每年2次进行注射布病、炭疽、W病和肉毒等疫苗。同时做好母牛产后感染和子宫炎的预防工作,提高母牛受胎率。
(5)淘汰不合格种公牛和2岁公牛。采取去势、结扎和销售等措施进行全部淘汰清理。经合格3代以上西门塔尔公牛采取转移到本交区或出售等措施。
2 试验结果
(1)授精效果及受胎效果。参配母牛总数为38.23万头,受胎总数为34.10万头,平均受胎率为89.1%;本交改良区参配母牛总数为18.75万头,受胎总数为16.43万头,平均受胎率为87.7%。
(2)产犊数与产犊率。从2006年开始,全旗在每年9月左右对冷配区前一年人工授精的母牛产犊数进行统计,从而分析前一年的产犊率并对前一年的改良效果进行总结。结果显示,2006~2012年间全旗冷配改良区总产犊数为31.77万头,其中公犊数15.72万头,母犊数为16.05万头,产犊率为73.4%~90.3%,平均产犊率为83%。
(3)牛犊断奶成活率与死亡率。统计结果显示,2006~2012年间全旗冷配改良区生产的牛犊共成活30.93万头,成活率为96.4%~98.0%,平均成活率为97.3%,死亡率为2.0%~3.6%,平均死亡率为2.7%。
(4)冷配区母牛繁殖率。正蓝旗2005~2011年间肉牛冷配改良区母牛繁殖率为71.4%~87.9%,平均繁殖率为79.7%。
3 正蓝旗肉牛改良效果的初步分析
(1)试验地点、试验期及试验牛。本试验自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在锡林郭勒盟正蓝旗阿尔善图牧场进行。
(2)试验方法。在体尺、体重测定试验中,我们选取了40头2012年4月出生的西蒙F1代牛犊作为第组,其中公犊20头,母犊20头;选取与第组同月产下的本地蒙古牛牛犊40头作为第组,其中公犊20头,母犊20头。
所有牛犊出生后均按照试验组别分别做耳号标记,并测定了初生体重。所有试验牛从出生开始随母牛混放,自由饮水,母牛不挤奶,犊牛采用全哺乳方式,在犊牛4月龄的时候断奶,并测定了犊牛的断奶体重。试验犊牛和母畜由专人隔离饲养放牧,冬春季寒冷季节予以了补饲。在屠宰性能测定试验中,所有选取的试验牛均与当地牛群混放,自由饮水,自然采食,冬春季寒冷季节予以补饲。随时记录犊牛的健康状况,并详细记录了越冬情况。对试验犊牛在6月龄和12月龄时进行了体重、体斜长、体高、胸围、尻高和管围测量。体高、尻高用测杖,体斜长、胸围、管围采用软皮尺测量。测定时间均为晚上归牧后进行。体重测量时,以个体为单位记录6月龄和12月龄的最后3天早晨用电子称空腹称重的重量,取平均值。
(3)试验结果。试验牛初生重和断奶重分析。西蒙F1牛公犊和母犊平均初生重分别为29.8kg和27.8kg,西蒙F1公犊、母犊比正蓝旗本地蒙古牛公犊、母犊的初生重分别提高36.7%和34.9%,差异极显著(P<0.01);西蒙F1公犊和母犊的平均断奶重分别为182.2kg和159.6kg,西蒙F1公犊、母犊比正蓝旗本地蒙古牛公犊、母犊的断奶重分别提高103.6%和103.8%,差异极显著(P<0.01)。
试验牛体尺、体重变化分析。西蒙F1牛与正蓝旗当地蒙古牛相比较,体高、体斜长、胸围、尻高、管围、体重,6月龄时分别提高或增加27.5cm、29.7cm、38.2cm、29.0cm、6.2cm、76.3kg,1周岁时分别提高或增加25.6cm、30.8cm、39.5cm、24.9cm、3.7cm、106.0kg。两个测量阶段内,西蒙F1牛各项指标均高于蒙古牛,差异极显著(P<0.01),表现出了明显的杂交优势。
2周岁公牛屠宰性能分析。相同的放牧和饲养管理条件下,2周岁西蒙F1牛的各项产肉指标均高于同龄的正蓝旗本地蒙古牛,宰前重、胴体重和净肉重分别提高了116.7kg、71.7kg和69.5kg,屠宰率提高12.8%,差异极显著(P<0.01)。由上述数据分析可看出,西蒙F1牛充分显示出了其父本的个体特性,在屠宰性能方面显示出了良好的改良优势。
4 小结
西蒙F1牛的初生体重与正蓝旗当地的蒙古牛初生体重相比,公犊和母犊分别提高了8kg和7.2kg;断奶重分别提高了92.7kg和81.3kg;而从断奶到1周岁的生长阶段中,西蒙F1牛体重比正蓝旗当地蒙古牛的体重提高106kg。西蒙F1牛犊早期增重迅速。西蒙F1牛在6月龄和1周岁时的体高、体斜长、尻高、胸围和管围等各项体尺指标均高于对照组的同龄蒙古牛,充分显示出了其父本体格高大、躯体发育快的特点。西蒙F1牛在宰前重、胴体重、净肉重和屠宰率等指标方面均显著优于当地同龄的蒙古牛,屠宰性能显著提高。饲养每头西蒙F1牛可比蒙古牛增加收入约3500元,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雅春,陈幼春,世界西门塔尔牛育种现状及其在中国的应用方向[J].中国牛业科学,2008.34(6):1-4.
[2]王志刚,邱小田,乳肉兼用型优良品种—德系西门塔尔牛[J].中国牧业通讯,2010.13:38-39.
[3]方晓敏,许尚忠,张英汉,新的牛种资源—中国西门塔尔牛[J].黄牛杂志,2002.28(5):67-69.
改良本地牛现状 篇4
1 试验区域自然条件
洋县位于汉中盆地东端, 地处暖温带和北亚热带的过渡地带, 气候温暖湿润, 年平均气温14.6℃, 无霜期243天, 年降水量813.9mm, 全县辖26个乡镇367个村, 幅员3206平方公里, 人口44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36.4万人。生态环境优越, 是朱鹮、金丝猴、大熊猫的栖息地。农副产品饲料丰富, 特别是有可利用的天然草场六十多万亩, 牧草种类繁多, 产草量大, 适宜于发展草食动物。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时间与地点
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洋县贯溪、磨子桥、胥水、溢水、草庙等9个乡镇。
2.2 杂交亲本
父本为利木赞牛 (冻精细管) 。利木赞牛原产于法国中部的利木赞高原, 是世界公认的优秀大型肉牛品种, 毛色黄红, 体型大, 体躯长, 全身肌肉丰满, 胸宽肋圆, 背腰宽直, 尻较平, 四肢强健而细致, 体型结构好, 早熟, 耐粗饲, 生长迅速, 出肉率高, 肉质细密, 具有很好的纹理结构, 是生产高档牛肉的理想品种。成牛公牛体重900~1100kg, 母牛636~727kg, 屠宰率平均63~71%。母本为本地西镇牛是陕西汉中地区古老的地方品种, 属山地型役用品种, 成年体重公牛340kg、母牛200kg、阉牛269kg。
单位:Kg
2.3 分组及饲养管理
该研究在农户进行, 分试验组和对照组, 试验组为利木赞牛冻精配种的母牛及杂交牛, 对照组为本地公牛配种的本地西镇牛及所产犊牛, 试验组和对照组均以农村传统方式饲养管理。
2.4 测定项目
繁殖性能、体高、体重、体尺测定, 外貌及适应性能观察, 养殖效益比较。
3 结果与分析
3.1 繁殖性能
从表1可以看出, 试验组 (用利木赞冻精细管配种) 受胎率达88.4%, 比对照组79.7%高出8.7个百分点 (P<0.05) 。试验组难产率为0.33%, 比对照组难产率0.17%高出0.16个百分点 (P>0.05) 。
3.2 生产发育性能
见表2、表3, 利西杂交牛初生平均体重比本地西镇牛初生平均体重多10千克, 相对提高62.5% (差异显著) 。相同饲养条件下, 利西杂交牛日均增重0.55kg, 比本地西镇牛日均增重多0.29kg, 相对提高111% (差异极显著) 。
从表3看出, 利西杂交牛体格发育从初生到12月龄比本地西镇牛均有较大幅度提高, 体高平均高出18.4%。胸围平均高出24.6%, 体斜长平均高出17.8%, 管围平均高出30.9%, 差异均显著 (P<0.05) 。
单位:cm
3.3 体型外貌特征及适应性
利西杂交牛体型外貌较本地西镇牛有明显变化, 毛色纯正 (以黄色、枣红色为主) , 头颈粗短, 背腰宽而平直, 四肢粗壮, 后躯发达, 肌肉丰满, 利杂牛耐粗饲, 发病率低 (5%) , 没有死亡, 适应性极强。
3.4 养殖效益
洋县四年共采用人工授精技术改良西镇牛4960头, 产利西牛3794头, 利西牛生长快, 发育好, 在相同自然条件下, 6月龄利西杂交牛比本地西镇牛多增长65~67kg, 11~12月龄利西牛比本地西镇牛多增重140~150kg。两个年龄段利西牛的售价分别比本地西镇牛增加1700~1800元和2000~2300元。推广利木赞细管冻精人工授精技术带给母牛养殖户的利润是丰厚的, 随着育成牛步入肥育场, 走入屠宰加工企业, 优质牛肉产品的效益会进一步凸显, 利润将继续增加。
4 讨论与结论
在相同饲养条件下, 利杂牛生长快 (犊牛日均增重0.55kg) , 体躯大, 显示出明显的肉用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