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资源

2024-08-26

本地资源(精选11篇)

本地资源 篇1

在我们农村,枯枝断根随处可见,如何能把那些被人废弃,随处乱扔,甚至被当引火柴而烧掉的枯木断根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为此,几年来我进行了大胆的教学尝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所谓根艺,就是根的艺术,它是发现自然美而又显示创造力的造型艺术,它主要依靠根的自然形态进行创作,可以说是三分人工,七分天成。它源于自然,高于自然,还于自然。现就根艺教学谈谈粗浅的看法。

一、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创作动力

在根艺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方法来激发学生兴趣:

欣赏法:在一次根艺教学中,我分别出示了几件根艺作品让孩子们欣赏,并向他们介绍这些作品都是老师在业余时间利用当地的一些废根,经过无数次的揣摩推敲并进行加工而制成。学生们简直不敢相信,摆在他们面前的恰似飞禽走兽的作品竟然是几乎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废根。透过他们的眼神、动作,我清楚地看出,根艺作品用它那特有的“魅力”已经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住了孩子们的心。

寻根法:通过欣赏根艺作品,学生已经对根艺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因势利导,你们愿不愿意亲自动手制作呢?那就马上行动去寻找合适的根材吧。我把孩子们带进大自然,在山间田野边去寻找、发现、收集各种形态奇特的废根,比一比看谁找到的根材最奇、最特、最多,从而诱发创作契机。由此学生对平时漫不经心甚至连看都不看一眼的根材情有独钟,每每见到一个废弃的根材,不管它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是单纯的还是奇特的,总要拾起来观察一番。甚至孩子的家长都参与其中,在田间地头劳动的间隙,也不忘帮助自己的孩子带回几个树根。几年来,附近的树林里、田野边、小河旁都留下了孩子们寻根的足迹,收集的各种根材装了满满一教室,这为日后的创作准备好了充足的材料。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根的自然美

美的根存在于大自然中,形形色色,像怪石一样四处可寻觅。比如,被虫子蛀过的根形成的美丽图案,从岩石缝隙中艰难生长的弯曲树根,或者长期被河水浸泡冲撞的根材,以及奇特的树瘤等等。虽然它们形态各异,但都存在着一种自然美的形态。怎样才能让学生在根材中找到美?我首先给学生讲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有一次,我走在乡村小路上,看见一个小枣树根被人们踢来踢去,上面的皮都被踩光了,酷似一个小动物,便拾起来拿回家中,经过揣摩推敲和加工,竟做成一只活灵活现的“小麻雀” (见图1)。我一边讲故事一边出示实物,学生对这件栩栩如生的“小麻雀”爱不释手。这样安排,潜移默化地教育了学生———美在于发现。

三、运用直观演示,培养创造能力

根艺作品的制作,首先要掌握和熟悉根的外表特征,只有对其了如指掌,才能在制作中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做到物尽其用。其次,要认清材质的特征,这样才能使作品尽善尽美。为让学生形成根艺制作的基本技能,我直观演示了一只小鹿的制作过程,具体做法是:

1. 选材。

常任侠先生说过:“大自然能创造出各种美的形象,但你必须有审美的眼,方能认识它的美。从自然的形态中,能够看出各种可爱的形象,拟鸟、拟兽或拟虫鱼。这必须有天生的心灵。”这就是说,在选择根材时,要有审美的眼光和天真的心灵,在大自然那些枯死的废根中,观察和发现自然美的形态,尽管它是不确定的,但其中却蕴含着一种新的生命和希望。例如:课前我精心挑选了一个枝杈很完整、似像非像丹顶鹤的灌木根 (见图2)。

2. 构思。

课堂上,让学生仔细观察,想象,说出这个根材的美之所在。经过一番观察,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说出了这个根材像龙、小兔、还有的说像鹤……尽管根材的形象不确定,但学生能够赋予它自然美的一面,这是难能可贵的。根据整体形象,大家一致认为从根材的特点制成一只丹顶鹤更为形象、传神。这样一来,学生在无意识中懂得了什么构思。

3. 剪裁。

当主题确立以后,就要充分利用根的自然形态进行剪裁加工,在根艺制作时,我边演示边向学生灌输三分人工,七分天成,巧借天然的原则,强调不要过分的加以修剪。课堂上,我把根材拿在手里,让孩子们判断根材的取舍,征求他们的意见,把一些无用的根须剪掉,这样一只丹顶鹤造型就展现出来了。

4. 雕琢、打磨、抛光。

鹤的枝杈弯弯曲曲,先用刀除掉根上的残渣污朽,以及多余的皮,然后用不同型号的砂纸进行打磨,打磨时要非常的小心谨慎,以免折断细小的枝条,普遍打磨,包括未刮掉的表皮处也要打磨,直到表面呈现光泽为止。

5. 涂色上漆。

鹤的最后一步,先涂上合适的颜色 (有的根材不需要上色),等干后,用毛刷涂上清漆,使整个根体发出亮光,达到最满意的效 果(见图3)。

通过上述的一番 演示 ,学生对根艺的制作有了一个完整的了 解 ,然后引导学生创作自己的根材,在学生的制作中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新问题,此时我认真的加以指导,给予帮助,力求作品形散而神不散。

几年来的根艺教学,学生对根艺的制作技法不断提高,兴趣盎然。根艺作品达百余件,并多次进行市县级的成果展示,获得不同的奖励,本人也多次在省市县级上手工制作公开课、观摩课,受到电视媒体的采访,受到各级领导的好评。根艺教学使我深深体会到: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美的东西,美无处不在,教师只有脚踏实地,独具匠心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用美术教学所特有的魅力带领学生体验大自然的美,才能使孩子们的心灵更丰富、更充实。

本地资源 篇2

镇海中学爱国主义教育有特色

本报讯 宁波市镇海中学发挥自己的优势,建设学校的德育基地,编印本校的德育教材,开展有自己特色 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很受学生们的欢迎,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该校是浙江省首批18所重点中学之一,有83年建校历史,有严谨的治学传统。但他们发现择优录取的 学生,虽有较好的`素质,而较普遍的存在着重分数、轻思想,重个人发展、轻集体观念,重娇骄两气、轻艰苦 奋斗的“三重三轻”现象。学校认识到重点中学培养的学生,绝大多数都升入大学,是国家未来的高级建设人 才,他们的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学校以高度的责任感重点探索了提高学业优秀学生全面素质的问题,针对 性地采取加强德育的措施。

从1987年开始,该校在“本部”重建的过程中,有计划保护、修复和新建了一批在校园内的海防遗迹 及烈士纪念亭楼,建立起自己的德育基地。它们有:鸦片战争时守卫镇海的最高统帅、钦差大臣裕谦殉节处; 中法战争镇海之役大败法舰的镇海炮台守备吴杰纪功碑亭;朱熹讲学之所、后又为林则徐设计新炮之地的梓荫 阁;抗倭名将卢镗的“流芳”字迹碑;今年又在当年林则徐谪官后在镇海筹划海防时下榻办公地、新建林则徐 纪念堂,又为在学校工作或学习过的革命烈士柔石、朱枫等修建了纪念亭和楼,这样形成了有两个省级文物保 护单位、6个抗倭抗英抗法遗迹和两个革命烈士纪念亭楼组成的、包含近现代斗争史、内容十分丰富的教育群 体,加上校史陈列室等,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从1990年起,学校又自己编印《梓荫风采》一至三辑和《雄镇丹心》故事集等德育教材,生动地介绍 先辈抗敌业绩和先烈献身故事。原国务院副总理吴学谦为专辑写了文章,成为学生近现代史教育的补充教材。 从1994新学年开始,该校又联系学校德育基地,提出了“榜样给咱力量,‘六爱’在我心中”的口号,要 学生像英雄先烈那样”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爱他人、爱自强”,把爱国主义教育落实到日常思想品德、学习工作和言行中,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加具体,可亲可敬,并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联网,出现了教师教书育 人,教工齐抓共管,学生人人讲“六爱”的浓浓气氛。

由于该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许多学生把爱国与立志结合。92届学生李宏良,凭他成绩完全可以进大学 热门专业,但他却第一志愿报考国防大学。有人告诉他以后工作艰苦,但他说,总要有人献身国防事业。后来 他果真被录取了,至今不悔。该校是全国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单位、全国计算机教学先进集体和省先进学校、省文明单位等。

重视乡土生物 用好本地资源 篇3

关键词:生物教学 乡土生物 本地资源

从生活中学生物,现在已经成为业内共识.生活,对学习者来说,可以分为“熟悉的生活”、“次熟悉的生活”和“陌生的生活”,而学习者的学习目标涉及到这三者.“熟悉的生活”通常包含学习者所处生活环境和过去所处生活环境的一些生活,这里面有居住地的生物.如,一个初中学生,在居住地生存了十三四年(有的因为迁徙,时间可能短点),对本地的生物已然了解不少.“次熟悉的生活”也涵盖本居住地的生活,但它已涉及到学习者居住地以外的生活.比如,一个泉州学生就会对诸如厦门、莆田的生物处于“次熟悉”的状态.“陌生的生活”更多地应指的是远离学习者居住地的生活,也包含过去的陌生生活.

一、重视乡土生物,用好本地资源是学习生物的一条捷径

人的认知规律是从熟知推知未知.“熟悉的生活”是学习的最佳平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乡土生物,引导学生从乡土生物入手,能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实践证明,重视乡土生物,从乡土生物导入,有许多好处,实在是学习生物的一条捷径.

1.乡土生物,可使学生对生物产生亲切感.我们经常说生物在我们身边,学生并不太理解、不能接受.我们若把统编教材的内容和乡土生物相关内容对接,学生就会确实感知到生物就在自己身边,就与教材没有了“隔”.不“隔”等于在登门入室时少了一个台阶,学习者更容易入门,于是学生学起来就更有兴趣.在教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6章第3节《生殖器官的生长》中的“解剖和观察花的结构”,给2005级学生上的时,笔者只采用教材里的桃花,学生反应一般.给2006年级学生上这个内容时,笔者增加了羊蹄甲,学生看到羊蹄甲显出兴奋的神情.笔者让大家挑选一种花解剖,结果大部分同学选了羊蹄甲.反思这个情况,笔者以为:桃树虽然也是一种普遍栽种的果树,但在泉州普遍程度并不是很高,有些学生甚至没有看过桃树开花.而羊蹄甲是学生所熟悉的,在我们的校园里就有好几株树,学生看过它们开花.这种花花期长达一个多月,花朵硕大,是一种很好观赏的花.学生对羊蹄甲花显然比桃花熟悉.

2.乡土生物,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我国的绿色生态工程》一节前,笔者便利用星期六带学生到附近的洛阳桥旁,实地观看那里的红树林工程.洛阳江的入海口,有着几百公顷的滩涂,为了保护这里的生态环境,政府花巨资在这里种植了红树林,覆盖了滩涂.现在红树林已经长大成林,有效地保护了滩涂,同时成了一个旅游观光的项目.学生看到红树林中间的螃蟹和江上的海鸟,对生态保护工程有了深刻的印象,对这一节课的学习更有兴趣了.在学习教材内容时,大有举重若轻之感.学生由此举一反三,联系到自己所在的村庄生态环境被破坏的情景,由此提升了环保意识.

3.乡土生物,是点拨时的钥匙.教师在授课时从乡土生物入手,只要稍加点拨,就能激活学生的印象,把生活原生态与教材知识连接,学生较容易吸纳.学习生物多样性时,笔者要求学生列举自己知道的本地海洋生物.因为泉州濒海,所有学生对海都熟悉.于是大家就纷纷列举了海鸟、海鱼、海贝、海藻等几十种,笔者随后再用多媒体课件的图片告诉他们除了大家列举的,海洋、陆地和天空还有数不清的生物.

4.乡土生物,能帮助学生记忆.根据认知规律,人对与熟悉的事物相近的内容记得快,记得牢.从乡土生物入手,就是用熟悉的事物牵引出陌生事物,学习者当然会迅速记忆,深刻记忆.

乡土生物,可以培养学生爱乡情感.《生物课程标准》顺应时代要求,提出生物课程不仅要传授学生基本的生物学知识,也要注意学生情感、态度、价值感的形成.生物教学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修养教育时,当然不能是简单的说教.在学习教材内容时联系相关的乡土生物,会使学生油然产生对家乡的认同感.他们固有的乡情就会得到增强.有了爱乡之情的他们自然会对了解家乡的生物充满渴望.

5.乡土生物,有助于乡土生物的保护.认知了乡土生物后,学生知道了乡土生物的价值,加以引导,就会增强保护意识.比如,知道校园里的水杉是珍贵树种之后,有同学提议成立水杉观测小组,防止水杉遭受虫害和其他破坏.如果大部分学生都有了这样的环保意识,我们的环境何愁得不到改善?

6.乡土生物,有助于学习能力的养成.乡土生物近在身边,如果加以组织,让学生组合小组(3-5人一组),制定计划,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居住地开展调查,就会较快地提升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探究学习能力等.如,笔者组织生物小组,调查华侨大学校园的树种.学生在调查前认真讨论,制订方案.小组成员又作了细致分工,明确任务.调查资料汇总后又作了核实.整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

乡村的学生可以从接触的农作物研究种子如何发芽、如何生长;通过观察牛犊、羊羔的出生及成长过程,培养观察、思考与发现的能力.

二、重视乡土生物,用好本地资源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材问题.就现有教材看,除统编教材外,还有乡土教材和校本教材等.如,泉州市历史有泉州乡土历史,地理有泉州乡土地理.它们开了一个很好的先例.调查资料表明,泉州乡土历史和泉州乡土地理对学生学习这两门课起了很好的作用.因此,重视乡土生物,编一编乡土生物,肯定也是大有益处的.但编的内容不应该追求大而全,可以遴选比较有地方特色的内容.比如,泉州可以侧重于海洋生物.生物包容面很大,对一个初中生来说,认知水平毕竟有限,而乡土教材是统编教材的辅助材料.就教材地位而言,面面俱到,便有可能喧宾夺主,主次不分.

2.学法问题.要认真贯彻新课程标准精神,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新学习等能力.要认真引导,给予知识支撑.给予适当的知识,是为了向学生提供学习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学生才能搭建“高楼大厦”.

除了传授必要的知识外,还要交给学生方法.比如让学生进行调查,要先教会他们调查的方法.当学生懂得用实地勘察、访谈、查阅乡土资料等方法时,学生就能少走许多弯路,直奔调查对象而去,就不会因为调查过于繁杂,造成他们过于沉重的负担,削减他们的积极性.

3.评价问题.引入乡土生物,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生物,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本土生物、从而了解生存环境.所以评价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情况也是必要且重要的.特别是对那些还没有从应试教育阴影中走出来的学生来讲更具有现实意义,否则,他们会因为没有评价而认为乡土生物可有可无,不加于重视,导致学习效率低下.

重视乡土生物还应该注意适时、适量等问题,不一一列举了.

祖国幅员辽阔,各地生物资源同中有异,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必然会让生物教学锦上添花.只要我们方法得当,势必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生物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朱妙园.《乡土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教育研究》

[2]朱朝义.《乡土生物的教学体会》

[3]徐敏.《利用乡土资源进行生物学教学的尝试》

[4]王兆芬,刘海刚.《农村中学生物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浅析》

挖掘本地资源,营造乡土化氛围 篇4

一、从农村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获得资源

我们从本地实际出发, 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自然和社会资源开展区角活动, 既解决了资金不足的问题, 又让活动区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1.利用自然资源开展区角活动。

活动区必须有多种活动材料, 幼儿正是在摆弄与操作物质材料中认识世界的。农村的自然环境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开放的活动材料, 如可以扎扫帚、编花篮的玉米秆, 可以制作眼镜、小飞机的高粱秆, 可以搭建小房子的玉米棒, 可以制作打击乐器的竹筒, 可以编结花环, 草帽和各种动物头饰的狗杨柳条, 可以用来搓麻绳、编网包的红麻, 可以染色粘贴的木渣、花生皮, 可以做攀登架的枯树等。这些开放性的材料能极大地促进幼儿创造能力的发展。

在观察了解幼儿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 相对于室内的区角活动, 孩子们更喜欢在自然环境中开展区角活动。针对这一特点, 我们根据教育目标, 把孩子引向大自然。如:幼儿园后面有一块种植, 每当夏末初秋, 这里便成了孩子们开展活动的“宝地”。有的幼儿在玩“娃娃家”游戏, 用瓜叶当盘子, 瓜果当食物, 挖空的小瓜做饭碗;有的幼儿用瓜藤编结草帽;有的幼儿围着瓜架追逐游戏……只要稍加留意, 就会发现河边、树林、田埂、山坡等都是开展区角活动的好地方。孩子在真实有趣的环境中展开活动, 想象力、创造能力能得到更大发展。同时, 大自然能陶冶幼儿的情操, 激发幼儿爱自然、爱家乡的情感。

2.利用社会环境, 开展区角活动。

杜威认为, 只有在社会与儿童之间找到平衡点时, 幼儿对于活动才会真正感兴趣。据此, 我们努力挖掘利用周围环境, 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村头那个废弃的维修厂里堆放着一些报废的小拖拉机、抽水机、梨、耙和各种零件, 我们在检查排除了危险因素后, 带幼儿进入维修厂活动。孩子们表现出来的兴趣出乎我们的意料, 他们有的爬上车头当司机;有的在玩螺丝配螺帽活动;有的在抽水管上练习平衡走;有的俨然一副维修师的模样, 蹲在机旁边敲敲这、卸卸那, 不停地“研究”……在木工房, 孩子们有的用小锤子钉钉子, 有的捡木块、木渣准备粘贴活动;有的用小锯子锯木头做刀;有的捡小块木头玩积木游戏;有的在“研究”木工师傅做的各种小橱……在这种开放的社会环境中, 幼儿主动与环境发生互动, 从中了解物质的诸多属性, 激发探索、创造的欲望。

二、树立大教育观, 让家长参与到活动中

1.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

农村幼儿的某些活动常在家长的“乱摆弄”的呵斥声中被中止, 所以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至关重要。在“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等活动中, 我们以具体生动的活动事例向家长讲解, 以增强家长对活动的认识。如在剪玉米皮的活动中, 我们向家长介绍:这是一个手脑并用、手脑相长的活动, 它不仅能促进幼儿小肌肉群的发育, 而且能促进幼儿脑的发育。家长的认识提高了, 也就不再反对孩子的“乱摆弄”。在此基础上, 我们引导家长开辟一块属于幼儿自己的活动区域, 允许孩子随意操作摆弄, 同时建立示范户, 开展竞赛活动。

2.在家园合作的趣味活动中感受创造的乐趣。

为了给幼儿提供充分的探索机会, 我们开展了亲子趣味活动。活动前, 我们将家长、幼儿收集的自然材料分成果实类, 贝壳类、蔬菜类、羽毛类等, 然后根据分类的情况设计相关活动区域, 并投放所需的辅助材料。孩子们的创作热情感染了家长, 家长纷纷参加到创作活动中。当看到自己的孩子能用不起眼的羽毛粘贴出形态各异的小动物, 能用麦秆、螺壳、河蚌等材料进行造型时, 家长们无不惊叹。这以后, 家长们逐渐认识到这种具有乡土气息的活动对培养孩子创造能力的价值。孩子们在活动中感受到创作的乐趣, 增强自信心, 为以后开展各种创作活动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充分利用本地资源, 激发创作热情, 开展多种活动

美术心理学研究表明, 对幼儿而言, 来自现实生活并且经过创作者亲身体验的知觉材料远比间接的知觉刺激有效得多。因此, 我们常常通过参观、散步、郊游等活动, 带领孩子们欣赏荷塘、园林、田地、陶瓷工艺和古镇老街等, 以丰富孩子们的审美经验, 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我们还利用所处环境的有利条件, 将孩子带入大自然, 让孩子与花草树木对话, 与蜜蜂、蝴蝶嬉戏, 和审美对象融为一体, 学习捕捉事物的个性美。在进行美术创作时, 我们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独特的心理感受, 创作富有个性的作品。

色彩斑斓的动物羽毛, 形态各异的贝壳, 品种繁多的植物的根、茎、叶、果实等都是幼儿开展手工活动的好材料。这些自然物能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 对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有积极的作用。如春天, 有形状各异的河蚌、成熟的麦穗、新鲜的蔬菜;夏天, 有成熟的玉米、鲜嫩的莲藕;秋天, 有各种水果、蟹壳……幼儿面对自然材料, 有意识地展开联想。这样做既能让幼儿与原材料充分接触, 了解材料的性质, 引发联想, 增强幼儿的创造性。

本地资源 篇5

ERP是一个集成的信息系统,而将ERP内部物流模块与财务模块集成在一起的主要工具是会计引擎。通过强大的会计引擎,ERP实现了财务业务的一体化以及财务分析的多元化,因此探究ERP中会计引擎的功能以及改造 方法,对于ERP内部财务模块的集成以及国外优秀ERP软件的本土化改进等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

一、ERP中会计引擎的内涵

会计引擎(Accounting Engines)是用于采集、处理输出会计相关信息的一个连接数据库和其他应用系统的数据处理器。它基于数据库语言来设定整个应用系统运作模块中的参数,除了增加、删除、更改目录、文件、字段等功能外,亦自行处理原有会计相关资料的过滤、转换、检查、修正字段间及文件间的连结、显示错误等,并主动引导整个设计过程。例如物流处理过程自动产生的会计凭证经由会计引擎编译完成后,再转移入其他系统,即将所有变更的指令传送至其他各个引擎、处理器,使得整个系统可以同步更新。会计引擎与使用者间是一种互动性的关系,且具有很高的自主性,会保护系统免于不当设计的损害。通过它就能够建立上下游采购或供应体系,实现各子系统的连结,实时反应系统、同步备份等。

会计引擎按照会计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财务会计引擎与管理会计引擎两种。财务会计引擎伺机检测ERP业务活动中的财务会计相关信息,进而自动处理记账、过账业务,并为报表系统提供相关的报表数据。而管理会计引擎主要是采集与管理会计业务相关的信息,记录入数据库中,通过处理分析向相应的管理会计报表系统提供数据支持。

管理会计引擎常常嵌入智能分析工具,用于从数据库中提取、修改更新以及处理数据,生成决策所需的各种报表、报告等信息。管理会计的深入应用要依靠强大的商业智能分析引擎,从不同的管理纬度和深度全面地对企业经营现状及历史经营状况进行分析,对未来经营进行全面预测,从而为经营决策提供准确及时的数据信息。例如金蝶商业智能分析引擎针对客户不同的需求以及不同的分析目标,提供了多种可行的应用分析方法(包括结构分析、趋势分析、比率分析、敏感性分析、回归分析等)以及功能强大的数据挖掘、钻取的分析工具来提取基础数据,用于实现资产负债分析、财务收支分析、现金流量分析等。

不同ERP中的会计引擎基本是相同的,而差异更多地体现在它们提供的附加功能不同。ERP中的会计引擎主要通过考察一些关键特性如支持业务的灵活性、会计分录处理、报告生成、可用性以及其他特性等来描述其功能特性。

二、Compiere ERP&CRM中的会计引擎

Compiere ERP&CRM是国际著名的开源ERP软件,既具备比较完整的ERP基本功能,同时又是一个开放的ERP系统平台,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可靠灵活的信息化实现工具。该软件公开后迅速在全世界范围拥有了几万个用户,并得到众多开源软件开发者的帮助。该软件基于J2EE架构、Oracle数据库,纯Java编写,具有很强的信息集成性。在此系统中业务处理所产生的会计信息如订单的记账、发票的记账等过程会通过在Jboss中间件中定义的会计引擎工具自动导入到记录会计数据库中的行项目表中,从而完成内部财务业务的一体化操作。

由于Compiere ERP&CRM是基于西方的管理会计制度开发出来的,和我国现有的会计制度有较大区别,所以,在我国的企业中要利用这种开源软件,必须对Compiere ERP&CRM的会计引擎进行适当改造。

西方的ERP系统(例如SAPR/3系统、Compiere ERP&CRM系统等)的设计主要是面向流程的,注重的是各个流程之间的承接和匹配关系;而国内ERP的设计思想主要是面向功能的,注重的是具体的功能模块的实现。因此,在国内的ERP中通常就有比较具体的成本核算模块、成本报表模块、预算管理模块等等,通常这种情况下使得系统不能很好的集成,可能会造成流程的中断和代码的重复。而这些在西方的ERP中就很少体现,它们是把管理会计的内容集成到各个业务流程中去,而根本不存在一个独立的管理会计模块。它们的管理会计模块与ERP其他模块不同,并不强调企业交易程序的自动化,而仅需要从ERP其他模块取得分析所需的信息,比如其所处理的成本信息首先由财务会计模块过账而来。ERP中涉及的管理会计内容是非常分散与广泛的,而且渗透到ERP的各个模块的重要环节。其层次体系可以用图2简单表示。因此了解ERP中管理会计体系,将有益于管理会计引擎的改造。

三、改造Compiere ERP&CRM的会计引擎

要实现对ERP中管理会计引擎的改造需要涉及许多基础的财务内容的重新定义与处理,这些内容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基本财务数据的产生规则与主要用途。例如研究西方管理会计系统的设计思想;理解基本数据的表项定义包括底层财务数据库的记账分录和各种行项目表,实现可维护的西方会计与中方会计可对照的科目维护表;理清系统所含的预算账套、实际账套、统计账套、预计发生账套的功能作用以及各账套之间的关系;剖析自动过账科目与实际业务的对应规则并实现规则的灵活维护等等。其中特别是对会计引擎的作用、多维会计立方体的处理逻辑内容的研究,将对整个会计引擎的改造具有支持作用。

(2)系统财务业务流程的分析。可以根据SAP的R/3参考模型中的事件驱动流程链(Event-driven-Process Chain,EPC)来对系统中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

(3)对整个管理会计体系流程的优化与重构。并根据对管理会计引擎的理解与分析,针对原有系统的情况,重新定义一些符合中国业务处理习惯的规则和中国会计准则的财务体系,在原有的技术构架下进行有效的改造,真正实现财务业务的一体化、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一体化、系统实施的本土化和定制化。基于对以上问题的理解与改造,对于ERP中管理会计引擎改造的主要关键环节由以下几个问题:

(1)ERP系统中西方管理会计科目与中方管理会计科目的对应和统一问题。(2)系统中所含的预算账套、实际账套、统计账套、预计发生账套的功能作用以及各账套之间的关系问题。ERP中的预算管理体系提供了预算编制、预算控制和预算执行分析的功能,并支持企业从销售计划→生产计划→采购计划→费用计划→投资计划→资金计划→损益计划→资产负债计划的全面的预算编制过程。

(3)自动分录与实际业务的对应规则并实现规则的灵活维护的问题。深刻认识与理解Compiere ERP &CRM的自动分录体系与业务对应的会计规则比如在下一个标签“General Ledger(总分类账)”给出在自动产生会计分录所使用的会计科目。此外,还要增强对与材料相关的会计事项规则、与采购相关的会计事项规则、现金账会计规则集、增强会计规则集、可选会计规则集等产生会计分录情况的理解。这些规则对于系统底层会计分录记账的正确性与准确性是至关重要的。

(4)单笔结转与月末结转的问题。在系统的单笔结转是通过会计引擎采集业务信息而自动地产生成本的结转,它是从成本的结转的方式来进行处理的,当然具体的成本结转方法也都可以在此过程中得以运用。对于系统月末结转主要针对期间费用的结转包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金融费用等与期间相关的费用的结转。

(5)嵌入式管理会计引擎的问题。对此研究的路线主要是先从中西方财务会计的异同,然后考察系统内业务与财务流程并绘制出系统的流程分析图(EPC流程链),最后对整个ERP中的管理会计引擎进行重构,从而把握系统的主要思想精髓,为我国中小企业的信息化需求提供最有价值的解决方案。从具体操作上说,应对管理会计引擎重构的目标分解为不同的具体子目标,并通过不断的实践来分析这些子目标来得到可操作的结果,获得具有可操作性的成果是研究的最好的认定。实现管理会计引擎的嵌入式重构能够填补我国在管理会计应用方面的一项空白,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本地资源 篇6

1社会方面。社会不良习气对学生的腐蚀,成为学生行为偏差的直接原因。社会上几分钟不良风气的感染,就可以摧毁多年来的教育成果。

2家庭方面。很多农村家庭,由于经济方面的压力较大,大量的家长外出打工,把孩子留在家里,成为了留守儿童。父母孩子身处两地,教育孩子的时间不能保障,沟通时间日益减少。另外,如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往往有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倾向。单亲家庭和父母离异后重组的家庭,是学生产生问题的又一重要原因,农村里大多数这种类型家庭的监护人对自己子女的教育基本不闻不问。

3学校方面。首先是教育目标偏颇,导致学生人生目标不清楚,学习缺乏动力或根本不感兴趣,旷课、逃学现象严重。其次是学校常规管理不够完善,教师的责任心不强,指导不力。学校很多常规工作存在着或虎头蛇尾、半途而废,或空头支票、有章不循的情况。三是偏重智力因素,过分强调竞争,过早分流导致学生心理受到伤害。如学校期中和期末考试对全班学生的成绩进行排队,这种做法让很多学生不愿参加考试。

通过以上调查分析,明确了学生问题产生的原因所在,我们决定依托学校政治组的“思品课教学与侗族传统美德相结合的研究”课题,挖掘本地教育资源,进行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的尝试。经过挖掘,我们发现:侗族建筑中的风雨桥和鼓楼建设,可以培养学生热心公益、团结协作的精神以及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侗族文化中的诚实守信、恪守款约的习俗,可以培养学生诚实的品德和遵纪守法的观念;侗族琵琶歌和耶歌中的歌唱内容,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热情好客、尊老爱幼、勤劳善良的美德;而三省坡的大塘坳水库的壮美景象,则可以培养学生“人定胜天”的信念和民族团结的精神;学校后山的烈士墓,又可以培养学生珍惜和平岁月,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思想。要将这些本地本民族的人文资源转变成为教育资源,我们就必须转变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从小教室、小课堂走向大教室、大课堂。

首先,我们带领学生“走出去”,参观调查巴团风雨桥、高定鼓楼群等,并在每年的清明节组织学生到学校后山的崔桐山烈士陵园扫墓。我们请巴团籍退休老乡长吴德光等同志做“弘扬侗族‘款文化,做遵纪守法好公民”的教育报告。然后指导学生讨论、交流,写观后感,写心得体会,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

其次,我们运用“四级兴趣引导法”将教育活动引向深入。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学生去参观侗族自然风光,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的感情。二是激发学生动手调查的兴趣,由学生设计问题,自己动手调查。学生从中不但学会了社会调查的方法,而且还感悟到了凝聚在文物、景点中的侗族人民的传统美德,从而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三是把侗族传统美德同教材中的相关内容相结合进行教学,激发了学生对教材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四是开展“学美德,见行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品味成功的乐趣,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这接连不断的兴趣激发,不但使学生感悟了侗族人民的传统美德,还使他们对教材中的内容易于接受,乐于接受,促进了侗汉民族文化融合,实现了“长知识、长能力、长觉悟”的教育目标。

通过以上的教育活动,学生形成了心中有民族、有集体、有他人的意识,产生为社会奉献的责任感;学校好人好事逐渐增多,文明礼貌意识进一步加强,学校脏、乱、差现象也得到很大改变,学生遵纪守法意识增强,勤奋学习的学生人数激增,学校已连续多年中考成绩质量居全县前列。

实践证明,通过挖掘本地教育资源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切入点,具有趣昧性、直观性、实践性和科学性等优点,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学生易于接受,而且操作起来简单易行,教育成本相当低,很适合学校现阶段的校本教研开发。同时,通过对侗民族文化进行挖掘,取其精华,将之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结合起来,既让学生受到了本地传统美德的熏陶,也让学生接受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起到了继承和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作用。

本地资源 篇7

当前, 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 新的历史教材虽介绍了许多民族英雄、爱国人士, 讲述了他们的动人事迹, 但有的学生总觉得书中的人和事比较遥远, 对之缺乏信任感, 怀疑史书的真实性。再加上社会经济的发展, 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不断抬头, 严重地影响了青少年一代的心灵健康, 学校德育工作某些方面与社会教育缺乏有机的联系, 缺乏因势利导。另外, 学校追求升学率, 不自觉放松了德育教育工作, 放松了对学生道德水准的严格要求。因此, 作为担负着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近、现代史国情教育的历史课, 对培养学生优秀品质,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有其独特作用。可见, 利用本地丰富的德育资源, 加强乡土史教学, 是促进历史新课改教学的必要手段。

一、多管齐下, 加强资源积淀

德育资源的积淀, 不仅是学生的一种知识积累, 更是一种具有浓郁的主体能动色彩的经验与情感、智力、道德水平、思想品质的积淀。当学生的这种积淀达到一定量的蓄积, 就可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思想底蕴。

1. 通过开展活动激发历史学习兴趣

从七年级新生入学起, 为促进历史教学, 我要求学生参观“学校德育资源”展览室, 阅读《桃江英烈传》, 请退休老师讲“五心”教育, 组织学生采访李佩霞老师等, 要求每个学生都有历史学习笔记本, 收集书中的历史知识点。写读书笔记, 心得体会, 定期检查, 相互传阅,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 进行积淀知识的深化练习

在历史课中, 要求学生与本地德育资源相联系, 如中国近代史中讲述南昌起义时与杨宗琪、陈济民等烈士联系;讲述农民运动与马日事变时, 与胡应开、尹浩然等烈士联系;讲述井岗山革命根据地时, 与张子清、张昆弟等烈士联系。通过对比联系、相互讨论, 激发了学生对先烈的敬慕感和对本镇有此英雄人物的自豪感, 缩短了课文与学生的距离, 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3. 丰富学生的情感经历

在历史课堂内外, 要引导学生直接或间接地获得生活中的情感积累。我注意组织学生把德育资源编成故事, 如“张子清打游击”“熊亨瀚巧对叶德辉”“刘启凤‘巧计脱险’”, 并通过讲故事、编文艺节目来表述这些内容, 使学生通过亲自参与, 在笑声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组织学生去尹浩然烈士墓扫墓, 举行入团仪式、祭吊罗敷斋烈士等活动, 培养其理性情感。

总之, 我在历史课中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意识, 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使学生积累, 沉淀德育知识、历史要点、生活情感, 为历史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二、情理交融, 感悟资源内涵

在历史课教学中, 要让学生真正感悟到那些只可意会, 难于言传的东西, 从而促进历史教学。

1.“情”的激发

“情”在历史教学中有特殊的作用, 它是连接老师、教材、学生的纽带, 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催化剂。因而, 我在上课时, 总用饱满的热情、真挚的感情激发学生, 如讲述张子清把盐留给重伤员而自己牺牲时, 许多学生都流下了眼泪;讲述张昆弟因王明左倾机会主义错误路线而被误杀时, 学生慷慨激昂, 充满了对王明的憎恶, 心中也为中国革命的前途而呐喊, 同时也对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中的英明决策崇敬备具。因此, 我在教学中, 常创设情境, 使学生沐浴在情感的涓涓细流中, 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

2.“美”的熏陶

在历史教学中, 通过对历史知识的讲述, 使学生能有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 正确区分什么是真、善、美, 什么是假、恶、丑, 懂得哪些人的死重如泰山, 受人尊敬, 如锑乡英烈罗敷斋, 抗美援朝英雄习玉成、杨玉大;哪些人的死轻如鸿毛, 遭人唾弃, 如桃江的“铲共义勇队”头子曾爱云。同时, 要对照教材中许多人物的名言, 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以及中国近代史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仁人志士的警句, 使学生从他们身上受到“美”的熏陶。

3.“理”的启迪

“理”应是历史教学的“魂”。在教学中, 我根据农村学生的特点和我校实际情况, 经常启发学生领会“做人之道”, 做一个“有心人”。在历史课教学中, 我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 时刻与教材挂钩, 与本地德育资源挂钩, 如让学生去感受张子清顽强革命的精神、张昆弟的远大理想、尹浩然的浩然正气、李佩霞的兢兢业业、王汉卿的科技兴农等。通过教学, 我校学生逐步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培养了百折不挠的坚强毅力和不断进取的争先意识, 同时也促进了教学的开展。

三、开拓创新, 升华资源魅力

在历史课中有机、有序、有效地渗透本地德育资源,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提升其内在魅力。

“创造”是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 教师要把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尽量培养出来, 尽情释放出来, 这才实现了“照料人的心魂”这一教育的永恒使命, 使培养出的人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精神财富和物质成果。

1. 加强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主要地位, 历史课上要把知识点具体化, 对照地图、图片, 利用影视、资料, 把当地丰富的德育资源表象化, 如排节目、演讲比赛, 定期出“德育资源专栏”, 在教室后开设“德育资源园地”。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 丰富学生形象思维, 在对学生进行审美陶冶的过程中, 培养其想象力, 发展其形象思维。

2. 重视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没有经过严格的推理和验证而蓦地猜度到的精要之处, 它是灵感的初级阶段, 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形式。如领会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时, 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对照, 联系到中国近代文化大革命的一些情况而作出历史的评价。

3. 培养求异思维

加强求异思维的训练, 等于给了学生智慧的翅膀, 这是关键。教师利用教材, 要学生进行情节补充, 如“从张昆弟之死到中国长征的讨论”“台湾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板溪锑矿的现状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一些思潮的分析”等, 允许学生标新立异, 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合理性、深刻性。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学生学习情绪高涨, 历史课堂呈现出勃勃生机, 教学效果日见成效。

本地资源 篇8

近年来, 随着因特网在全球的快速普及和发展, 依托于因特网的视频点播、视频会议、远程教学、多方会诊等新兴网络多媒体应用不断涌现, 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1]。然而, 多媒体数据流, 尤其是音视频等连续多媒体数据流, 具有数据量大、传输时间长、延迟敏感等特性[2], 对传统网络传输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能为用户提供快速的数据传送服务, 而且还要提供有保障的数据传送服务[3]。

BE传输网络 (如因特网) , 由于自身设计和实现上的局限性, 使得现有的网络多媒体应用普遍存在扩展性能差、QoS无法保证等问题。

QoS可用若干基本的性能指标来描述, 如可用性、响应时间、吞吐量、丢包率、差错率等。要让BE网络更好地传送多媒体信息必须改变BE网络平等对待所有分组的思想, 使对延时敏感的实时音视频流能够得到更好的服务质量保证。综合服务/资源预留协议 (IntServ/RSVP) 和区分服务 (DiffServ)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两种保证服务质量的方法。但是这些方法都需要得到网络中的路由器等核心设备的支持, 技术较为复杂, 很难在大规模网络中实现[4]。

我们注意到, 在用户访问视频服务器的整个端到端通信链路中, 服务器和核心网络带宽都比较充裕, 相对来说用户接入网成为了整个通信链路的一个瓶颈。用户接入网 (如居民宽带接入网、有线电视接入网、无线接入网等) 通常位于居民住宅与ISP之间, 起到接口的作用, 使用户能够方便地连接到外部互联网络。但是, 接入网的出口带宽由所有连接到它的用户所共享, 因此, 连接的用户越多, 平均每人分配到的可用带宽资源就越少。在传输视频流时服务性能高度依赖于本地可用带宽资源, 难以获得确切的、有保障的服务质量。

针对上述问题, 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个本地带宽资源管理系统, 通过管理本地接入网的静态和动态带宽, 实现资源自动配置、视频流监控、消息传送等功能。系统简单易行, 能有效解决IntSerV/RSVP和DiffServ的复杂性问题, 并且能为用户提供AF服务, 相对于BE服务而言, 大大提高了视频流传输的服务质量, 具有较高的实现价值。

1系统模型

本系统设计为典型的客户机/服务器应用模式。客户端负责视频流请求调度管理、消息显示、选项设置、视频回放控制等功能。服务器Agent主要提供带宽管理、视频流状态监视以及视频流请求控制等功能。客户端和服务器Agent分别安装于用户计算机和本地接入网网关之中。本系统采用IPv6[5]网络作为开发和测试网络环境, 主要目的是希望利用IPv6协议所支持的自动配置、组播路由及协议功能扩展等特性, 为系统未来的扩展和应用奠定基础。系统主要功能包括:

1) 视频流监视 通过嗅探协议报文实现视频流状态的实时探测和监视, 包括对流开始、流正常终止和流异常终止等视频流状态的监视。

2) 用户带宽管理 通过管理用户静态和动态带宽, 测量出当前可用带宽资源。

3) 检测到可用带宽不足时停止新的流请求并发送消息通知客户端。

4) 检测到流异常终止时发送消息通知客户端。

为便于系统分析和设计, 本文假设以下条件始终成立:

1) 接入网采用公平控制机制, 且骨干网有充足带宽。

2) 视频流带宽由IP地址、端口号等参数进行测量。

3) 视频流协议序列已知。

为了实现与传统IP网络兼容, 本系统定义了两种服务类型:AF和BE。AF保证用户可分到固定带宽, 在带宽不足的情况下将拒绝用户新的视频流请求, 因此可确保在请求满足时用户能获得稳定的、高质量的视频流传输质量。另一方面, BE使用传统尽最大努力转发方法来处理视频流请求, 在带宽不足时仍能继续转发请求, 但无法保证视频流传输的服务质量。系统模型如图1所示。

2系统设计

基于上述系统模型, 我们设计并实现了一个C/S应用系统:客户端——基于日程调度的视频流控制软件 (SVS) ;服务器——本地带宽资源管理代理 (Agent) 。

SVS由日程编辑器、日程列表、选项设置、视频播放控制等模块组成, 软件结构如图2所示。用户通过选择或新建日程表实现视频流的自动请求和传送。此外, 用户可通过设置服务类型 (AF或BE) 、视频服务器信息 (IP、端口号) 等选项对视频流传送进行配置。在IPv6网络环境下, SVS根据设定的日程表自动实现与视频流服务器的连接, 并按照日程表开始、停止视频流的传送, 直至日程全部执行完毕, 同时用户也可以主动切断传输。SVS采用了模块化的设计方法, 图2中AP1、AP2等媒体播放模块可以无限扩展, 以支持不同厂家提供的媒体播放环境, 比如微软公司的Windows media player、NEC公司的NEC video player等。视频流传输协议采用当前流行的RTSP/RTP/RTCP协议组。

Agent由报文捕获、状态监视、设置、控制器、消息发送以及日志产生器等模块组成, 结构如图3所示。报文捕获模块实现网络嗅探、捕获视频流请求和视频传输协议报文、过滤报文并提取相关信息递交给状态监视模块。状态监视模块是本系统的核心模块, 主要负责接收捕获的数据、分析协议序列、按照设定的管理策略作出判断, 并将结果输出到控制器模块, 同时将相关信息输出到日志产生器进行记录。控制器模块的主要作用是执行状态监视模块输出的结果, 转发或者终止客户对视频流的请求, 并通知消息发送模块向客户端发送消息。

SVS主程序算法如下:

(1) 提取日程条目。

(2) 等待, 直到条目中的请求时间到。

(3) 发送视频传送请求 (客户ID、服务器ID、类型ID、视频ID、请求带宽) 到Agent。

(4) 等待, 直到Agent返回响应 (响应ID、消息) 。

(5) 如果响应ID=1 (请求被接受) , 则开始接收并播放视频流, 否则显示消息。

(6) 提取下一条日程条目, 如果是“end”则程序结束;如果是“next”则返回 (1) 继续执行;如果是“时间/间隔”, 则返回 (2) 继续执行。

Agent主程序算法如下:

(1) 捕获一个报文。

(2) 识别报文协议, 如果报文类型ID=AF, 则送入AF队列;否则送入BE队列。

(3) 按照队列调度算法从队列中取出一个请求报文, 如果类型ID=BE, 则直接转发该报文;如果类型ID=AF, 计算当前可用带宽, 如果可用带宽大于请求带宽, 则转发该请求报文, 否则终止报文传输, 向该客户ID发送消息。

(4) 返回 (1) 继续执行。

3系统测试及分析

为了全面测试系统性能, 我们设计并运行了一系列测试用例用以验证系统功能的正确性、可靠性和QoS等性能指标。测试前, 首先设定相关测试参数如下:最大静态带宽BWmax=10Mbps;AF所占带宽资源比例PAF=0.6, BE所占带宽比例PBE=0.4;队列调度算法采用WRR (Weighted Round-Robin) [6], AF和BE的权值分别设置为WAF=6和WBE=4。

3.1功能测试

测试时, 客户端PC按照表1所示日程表执行视频流调度请求。日程表中的“时间/间隔”表示客户端请求视频流的起始时间或时间间隔。“next”表示日程表执行完成后继续返回第一条开始重新执行。如果只希望执行日程表一遍, 则日程最后一行以“end”结束。测试所用视频文件均为Windows media server所带的演示视频, 文件名中的数字表示该视频的传输率, 如snowboard_300.wmv的传输率为300kbps。“类型”可选择AF或BE。分别在10台客户端PC中执行该日程, 执行的初始时间可在日程表中设定, 也可以由测试人员指定初始时间进行测试。

测试结束后, 从系统记录的日志文件中提取并分析测试执行结果。表2是测试过程中得到的部分测试结果。可以清楚地看到, AF请求在可用带宽大于请求带宽时都被接收了, 相反在可用带宽小于请求带宽的情况下均被拒绝了。从表2中还可以观察到BE请求在日志中没有结果记录, 这是因为本系统对传统尽最大努力转发服务请求不执行控制动作的结果。

3.2性能测试及分析

性能测试的目标是比较AF和BE之间的性能差异。在本测试中, 我们生成了一些测试背景流量 (两条CBR流量:传输速率均为2Mbps, 包大小为1000字节;一条FTP流量:随机产生文件传输流量) 。客户端PC分别以AF和BE类型反复向视频服务器请求snowboard_300.wmv文件。通过分析系统跟踪信息, 得到系统在两种服务类型下的平均吞吐量变化情况如图4所示。

从图4可以看出, AF在整个测试期间的吞吐量变化非常小, 基本都维持在300kbps。而BE的吞吐量却出现较大波动, 特别是当CBR和FTP流量开始大量出现以后, BE的吞吐量出现快速下降。

以上结果证明了BE需要和CBR等背景流量争用本地带宽资源, 因而它的吞吐量会随着背景流量的增加而相应下降, 用户观看视频的质量受网络流量变化的影响较为明显。相反, AF因向用户分配固定大小的带宽, 受背景流量的影响非常小, 从而有效地保证了服务质量。

4结束语

本文针对当前BE网络无法提供有效的服务质量保证问题, 设计并实现了本地带宽资源管理系统。该系统解决了IntServ/RSVP、DiffSrv等的复杂性问题, 实现了本地接入网带宽资源的有效管理, 并通过可用带宽状况来控制用户视频流请求, 实现了有保证转发服务。文章给出了系统结构模型, 阐述了系统设计和实现方法。测试结果表明, 本系统能有效满足本地带宽资源管理的要求, 并能为视频传输服务提供比传统BE网络更好的服务质量保证。

摘要:通过分析传统的尽最大努力 (BE) 传输网络在传输视频流时存在的服务性能高度依赖于本地可用带宽资源问题, 设计并实现了本地带宽资源管理系统。可有效管理本地网络带宽资源, 同时为视频流传输提供有保证转发 (AF) 服务。测试结果表明, 该系统能有效保障视频流的服务质量 (QoS) 。

关键词:服务质量,本地带宽,视频流,有保证转发,客户机/服务器

参考文献

[1]Lee J Y B.Scalable Continuous Media Streaming Systems:Architec-ture, Design, Analysis and Implementation[M].Wiley, 2005.

[2] Haskell B G, Puri A, Netravali A N.Digital Video:An Introduction to MPEG-2[M].Chapman and Hall, 1997.

[3] Klara Nahrstedt.Ralf Steinmetz.Resource Management in Networked Multimedia Systems[J].Computer, 1995, 28:52-63.

[4] Xiao X, Ni L M.Internet QoS:Big Picture[J].IEEE Network, 1999, 13 (2) :8-18.

[5] Deering S, Hinden R.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 (IPv6) Specification[S].RFC 2460, 1998.

本地资源 篇9

软件复用和基于构件技术的软件开发 (CBSD) 是软件工程化开发和工业生产的必然趋势, 使得应用系统的开发不再采用一切“从零开始”的模式。在CBSD中, 支持构件复用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就是构件资源库, 它可以减小构件的复用代价, 是实施软件复用的必要设施[1]。现有的构件多种多样, 各自都有自己的规范模型, 使用这些构件, 必须搜索、访问、存储、组装。但不同的构件模型之间互不兼容, 难以实现构件本身所提供的服务。

因此, 解决这些问题的实用方案就是先按照公共构件描述语言 (UCDL) 规范构建一个统一的本地构件资源库[2]。建立本地构件资源库的目的是避免网上构件库的易变性和不稳定性, 让用户更方便、准确地获得所需构件。本文将对基于本地构件资源库开发系统的方法进行一些探索研究。

1构件技术及描述方法

构件简单的说是可复用的软件组成成份, 可被用来构造其他软件。它可以是被封装的对象类、类树、一些功能模块、软件框架、软件构架或体系、文档、分析文件、设计模式等。由于当前存着许多不同格式和不同厂家开发的异构构件, 它们分别提供各种不同的功能。为了完成用户所需要的服务功能, 就必须统一规范的描述构件, 提供通用的访问接口。

公共构件描述语言 (UCDL) , 对不同格式的异构构件进行统一描述。根据文献[2]提出的UCDL, 可将构件描述分为三个部分, 如图1所示。

构件基本信息CBI指明构件的说明性信息, 包括构件的制作信息和资源位置信息。制作信息包括构件的全局唯一标识、名称、版本、大小、厂商等, 资源位置信息指构件源代码、相关资源文件及位置信息等一般用URL表示;构件分类信息CCI从应用领域、构件功能、构件类型、编程语言、运行平台、复用层次等多个角度对构件进行分类;构件接口规约CIS统一描述构件的接口行为, 由一组接口组成, 每一个接口再进一步分为接口名称、接口类型、输入消息、输出消息。

把用户所需或者使用过的不同构件的描述文件按照UCDL描述转换成统一的描述, 以支持本地构件资源的建立, 方便软件复用。

2本地构件资源库的设计与实现

2.1LCRL中的构件分类

本地构件资源库 (LCRL) 可采用的分类方法主要有:关键词分类、枚举分类、属性值分类和刻面分类。

由于刻面分类模式比较客观、全面地反映构件本身的特性。为了方便用户检索使用, 本文采用多刻面 (facet) 分类的方法分类。

刻面由一组术语 (也叫术语空间) 所刻画, 从不同的侧面对本地构建资源库中的构件进行分类, 术语本身也可以是子术语的集合。这样使刻面分类易于修改, 富有弹性;刻面选择要精简, 刻面之间要正交。一个刻面术语的变化不会影响到其他刻面的术语空间, 这样刻面分类就方便用户检索获取。基于此, 本方法选择构件类型 (CT) 、运行环境 (RP) 、构件功能 (CF) 、复用层次 (LR) 这四个属性作为LCRL的刻面。刻面及其术语空间举例如下:

· 构件类型 (CT) :.NET COM、ActiveX DLL 、CORBA……

· 运行环境 (RP) : Microsoft (Windows) 、 Linux……

· 构件功能 (CF) :Select、Inputs、Report、UI……

· 复用层次 (LR) :代码级、应用级……

由上可知, 刻面的术语空间是一个包含子术语集合的多级术语目录树。

2.2LCRL中的构件组织方法

用刻面分类方法对构件进行分类后, 按照术语取值形成刻面目录树, 采用网状结构对本地构件资源库进行组织。图2是一个包含一般管理系统中常用的Report构件和SELECT构件的本地资源库的组织结构示例。

当向LCRL中新增一个构件时, 从UCDL的描述符中提取出刻面术语, 按照各个刻面的术语值, 分别链接到相对应的刻面目录下。

2.3LCRL的实现

LCRL的实现必须经过如下操作:

第一, 构件获取:构件可以从多种途径获得。外界获取方法例如可以从Internet网上的现有的专业库下载;可以从开发过的各种应用系统中提取、剪裁、组合而成;可以购买某些商业性的软件。将所需构件按照UCDL描述规范转换统一描述, 按照入库步骤存放到本地构件资源库中。

第二, 构件入库:构件入库需要经过验证、转换、分类和提交三个过程。以Report构件为例, 来说明构件入库的过程。

(1) 对下载构件进行验证

对构件的验证主要是:测试功能是否满足需求、是否有病毒、描述文档是否完整等。如果验证合格, 就转换成统一描述、分类、入库;否则不将其添加入库。

(2) 把下载的Report构件转换成UCDL描述

(3) 对构件进行刻面分类

根据上面的UCDL描述文件, 提取构件的刻面取值, 并标准化为术语。如:构件类型—COM、运行环境—windows、构件功能—DBTransaction—Report operation、复用层次—Application-Level。然后按照各自的刻面术语取值, 分别链接到相对应的多刻面目录树下。如果某个刻面的术语是新术语, 则把构件的术语字段添加到原来的术语空间中, 以为用户再次检索时提供方便。

(4) 提交构件, 构件入库

构件完成验证、转换描述、分类后, 将构件实体保存到指定的格式目录下, 整个构件入库过程结束。

3构件的组装

构件组装的任务就是把在本地构件资源库中检索到的满足用户需求的构件按照一定的功能顺序组装成一个新的可执行的复合构件、或是软件的子系统。

首先进行构件检索, 根据用户的需求, 在LCRL中寻找能满足用户要求的构件。这里提供基于多刻面的检索方法, 可以按照刻面结合术语空间进行查找, 最多可提供四个刻面和术语空间的组合查找, 用户容易检索到自己所需构件。例如需获得Report构件可由术语Data Base+Application+COM组合取其交集, 也可由子术语DBTransaction直接获得。

在构件组装中, 使用基于XML的运行脚完成构件的组装, 由三部分组成:构件声明部分、接口连接关系定义部分、构件组装控制流程定义部分。运行脚本负责控制构件的组装过程, 并在执行环境中执行所要组装的构件[2]。下面是一个XML组装示例:

运行脚本生成以后, 系统通过对运行脚本的解释执行进一步完成构件之间的组装。

4结语

本文在通用构件描述语言的基础上, 提出了基于本地构件资源库的系统开发方法。建立本地构件资源库, 使得应用系统的开发更方便快速地采用“搭积木”的形式, 增强了软件的开发效率和可维护性, 有助于提高软件复用的粒度, 为实现软件产业化打下一定基础。

摘要:从UCDL的思想出发, 提出一种基于本地构件资源库开发的模型。按照公共构件描述语言规范, 建立本地构件资源库。对构件进行多刻面分类;采用网状结构存储和组织, 方便构件的获取;并基于本地构件资源库进行多刻面检索, 完成构件的组装, 实现软件复用。

关键词:构件技术,公共构件描述语言,本地构件资源库

参考文献

[1]费玉奎, 王志坚.构件技术发展综述[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32 (6) :696-698.

[2]张尧学, 方存好.主动服务-概念、结构与实现[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99-122.

本地资源 篇10

简单来说, 对高校生均成本进行科学准确的核算, 不仅是制定高校收费的关键因素, 更重要的意义是能够为合理公平地进行教育资源配置提供依据。

高校生均成本的定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说, 是指国家、社会和家庭在一定时期内为培养一名合格的高等专门人才所耗费资源的价值总和。而从狭义上看, 则是政府或高校在一定时期内为培养一个学生所发生的平均教育成本, 即平均用于每个学生的直接和间接支出费用的总和。在具体核算中, 通常是将生均成本等同于生均教育成本, 其核算内容主要是两个方面:生均事业经费及生均基建经费, 其中事业经费中又包含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因此, 我们可以认为, 生均成本研究的是教育支出, 特别是教育财政支出的问题。

在不同学者的研究中, 对于教育财力资源配置指标的选择是不同的。本文为考察生均成本地区差异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选择的指标是考察预算内生均经费的差异状况。这是因为:一方面, 生均经费是生均成本的直接体现, 生均成本地区差异可认为就是生均经费地区差异;另一方面, 我国高校的经费来源仍然主要来自国家拨款, 所以预算内经费支出更能体现政府财政努力的程度, 而预算内生均经费更能反映公共教育财政资源的配置。这也是政府能够加以控制调配的部分。

二、高校预算内生均经费地区差异分析

(一)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根据2008年~2010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中提供的全国31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不含港澳台) 高等学校2007年~2009年的预算内生均经费的面板数据, 计算出极差率、变异系数与基尼系数这三个指标, 进而对教育财力资源配置的地区差异状况进行分析。其中, 极差率反映的是某一年各地区预算内生均经费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 能够从一定程度反映出样本数据的离散程度。当该比值为1时, 表示绝对均衡。而如果比值越大, 则说明均衡性越差, 地区差异程度高。但这一指标只是反映出一组数据中的两个极端情况, 并非全面反映整体数据的离散程度, 所以不能单独使用, 通常需结合其他计算指标进一步分析。而变异指数则是一组样本数据标准差和平均值之比, 以消除变量值水平高低和计量单位不同对离散程度测度的影响, 从而表现单位均值上的相对变异程度。变异指数的范围通常在0~1之间, 越接近0则说明各数据差异程度越低;而越接近1则说明差异程度越高。在两个重要指标确定基础上选择第三个分析指标——基尼系数, 它是经济学家基尼根据洛伦茨曲线提出的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这也是目前国内外研究差异程度和公平程度最广泛使用的方法。基尼系数的范围一般也在0~1之间, 如果低于0.2, 则说明高度均衡;介于0.2~0.3之间则相对均衡;大于0.6以上则说明差距相当悬殊, 需引起重点注意。

考虑到我国高校中有中央直属高校和地方高校之分的特殊状况, 为更全面准确反映其地区差异状况, 我们又将样本数据按照此种分类进行了划分。根据取得的31个地区样本数据, 我们发现历年来生均经费中的基建经费所占比例是相当低的, 几乎都不会超过5%, 甚至个别地区几年的经费支出中该项支出都为零。鉴于此, 我们在分析过程中重点研究的是生均事业经费状况。

(二) 预算内生均教育经费基本状况

基于面板数据来源和上述计算方法, 可以分地区、分高校管理属性计算2007年~2009年全国各地区高校预算内生均经费。在2007年~2009年, 全国高校预算内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分别是6657.77元、8025.77元和8956.06元, 三年内增长了近2300元, 增长率为34%。而央属高校的生均经费则从12261.98元增长到16170.44元, 增量为3900余元, 增长率为24%;地方高校的生均经费从5462.41元增长到7276.76元, 增量为1800余元, 增长率为33%。如此高的增长幅度也体现了国家对于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视和扶持力度之大。

从三年中各地区高校生均教育经费金额排名看, 名列前五的地区始终都是北京、上海、西藏、广东和宁夏。而排名靠后的地区也基本集中在河南、河北、安徽和江西这四地中。其中, 高于全国水平的地区稳定在8~9个;与全国水平基本持平的地区也保持在5~6个;而明显低于全国水平的地区则多达16~17个, 占样本数的一半以上。这说明全国高校生均经费的地区差异是比较明显的。而从增长幅度来看, 数额最大的地区是北京市 (↗7772.96元, ↗50%) , 其次是上海 (↗4054.91元, ↗29%) 和湖北 (↗3512.31元, ↗66%) ;从增长速度来看, 最高的是四川 (↗75%, ↗3227.89元) 、云南 (↗67%, ↗3437.32元) 和湖北。

再从各地区央属高校的生均经费状况来看, 2007年央属高校分布在20个地区, 2008年~2009年, 则达到21个地区。通过对以上地区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笔者发现这些地区央属高校的预算内生均经费支出排名只有北京、浙江始终稳列前茅, 而河北央属高校生均经费支出却始终排名末位。而拥有央属高校的地区中, 其经费水平高于全国央属高校水平的在7~8个, 居于全国水平上下的为2~3个, 剩下约有10个地区低于全国水平。而从经费增长情况来看, 数额和比率增长最多的地区是吉林 (↗10127.25元, ↗115%) , 其次是黑龙江 (↗8706.04元, ↗64%) 和甘肃 (↗8422.47元, ↗81%) ;从增长速度来看, 除了吉林和甘肃以外, 也是四川 (↗75%, ↗6335.47元) 。安徽 (↘8383.52元, ↘35%) 和广东 (↘426.16元, ↘3%) 是仅有两个生均经费下降的地区。

最后再考察各地区地方高校的状况。这类高校数量占我国所有高校95%以上, 因此对于地区间差异的反映也会更加明显。2007年~2009年中, 地方高校预算内生均经费支出较高的地区和全国高校的状况极其相似, 也是北京、上海、西藏、广东和宁夏排名靠前, 而安徽、湖北与江西排名靠后。高于全国水平的地区稳定在10个地区;与全国水平持平的地区在4~5个之间;低于全国水平的占一半以上。地方高校中, 经费增长数额和比率最大的地区是北京 (↗15894.66元, ↗101%) , 其次是广东 (↗4118.2元, ↗43%) 和云南 (↗3437.32元, ↗67%) ;从增长速度来说, 四川 (↗73%, ↗2229.45) 紧随北京之后, 云南则位列第三。

(三) 预算内生均教育经费地区间差异状况

在计算各地区高校预算内生均经费的基础上, 进一步计算出相关统计分析指标。可以看到, 三年全国各地区高校预算内生均教育经费的极差率从2007年5.83下降到2008年的4.71, 而2009年又上升至5.42。而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始终呈现下降的趋势, 变异系数从2007年的0.53一路下降至2009年的0.45, 基尼系数则从0.25降至0.22。以上数据说明就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而言, 尽管各地区间的两个极端值之间的差距变化略有浮动, 但全国整体的差距是在不断缩小的, 体现政府改善整体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努力是有效的。

但就生均预算内事业经费而言, 这种差距的改善却并不明显, 极差率从4.52上升至5.42, 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在三年间维持在0.44和0.22。将生均教育经费按照事业经费、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的组成形式, 计算其地区差异分布状况, 发现生均公用经费的地区差异较大。体现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地区差异度的各项指标尽管呈下降趋势, 但其值仍偏大。截止到2009年, 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的极差率为10.37, 变异系数为0.64, 基尼系数为0.31, 远远高于预算内生均教育经费和事业经费的水平。

由于央属高校无论是经费来源还是在管理理念和体制等方面, 受中央政府的影响更大, 因此, 研究此类高校经费状况说明的是中央政府在地区间分配高校教育资源的差异程度。通过计算、分析2007年~2009年全国央属高校所在地区预算内生均经费的差异性, 看到央属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极差率从2007年的3.28明显下降到2008年的1.89, 在2009年又上升至2.12, 而变异系数则由0.31降至0.18, 基尼系数从0.11下降到0.05。对比之前全国所有高校预算内生均教育经费的状况, 央属高校在经费配置上的地区差异变化趋势和前者是相同的, 不同的是央属高校的地区差异程度明显小于全国高校水平, 说明由中央直接拨款管理的高校的地区间差异并不大。从财力资源这个角度, 基本是公平均衡的。分析经费结构发现, 地区差异程度较大的仍是公用经费。以2009年为例, 其地区差异程度是总经费地区差异程度的3倍, 需要引起重视。

和央属高校不同的是, 地方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是在一定地区范围内 ( 如某省、某市) , 按照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发展实际, 由政府制定的财政年度预算划拨给地方普通高校每个学生的经费, 同时也是当地财政部门按照当地计划内在读学生数额向相关教育部门拨款的依据[1] 。同样计算、分析2007年~2009年全国地方高校所在地区预算内生均经费的差异性, 可以看到地方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极差率和变异系数是先缩小再扩大的, 最终都高于2007年的数值。其中极差率从2007年的6.82先降到2008年的5.94再攀升到2009年的7.41, 而变异系数则从0.62下降到0.59最后上升到0.65。至于基尼系数则是由前两年的0.72微升至2009年的0.73。单从这些指标数值来看, 我们已经可以得出结论是:地方高校由于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的影响, 其生均经费差异程度是非常大的, 并且这种地区差距还在不断扩大, 若要真正做到教育资源的公平合理配置, 还有相当艰难的路要走。其次, 继续分析经费结构还发现, 公用经费的极差率、变异系数与基尼系数的变化趋势和总生均经费变化趋势是相似的。并且从基尼系数上看, 其地区差异程度还略小于总生均经费的差异程度, 但二者的取值均已超过了警戒线。

总体而言, 全国各地区在高校生均拨款水平上的差异程度在缩小, 但差距依旧明显。其中央属高校的经费拨款比较均衡公平。造成全国高校经费差异明显的主要原因在于地方高校受所在地区经济、政策制度甚至历史文化地理程度影响比较大。

从生均经费结构来看, 无论是地方高校还是央属高校, 生均公用经费差异程度是相当大的。鉴于公用经费对于教学设施和办学条件的改善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作用, 因此公用经费的巨大差距是全国高校教育财力资源均衡化面临的重大难题。

三、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第一, 在2007年~2009年间, 全国高校预算内总生均经费明显增长, 增幅达到30%, 说明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视高等教育发展, 拨付的资金是相当大的。从分地区状况, 仅有1~2个地区的教育经费略有下降, 但考虑其地区本身经费基数就比较大, 因此下降的影响程度还是比较小的。

第二, 通过对各地区预算内生均经费的金额进行比较, 发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政策扶持力度是影响其高校教育资源配置的重要因素。例如上海、北京及广州三地, 由于地区经济发达, 使得该地区的生均教育经费支出金额始终名列全国前列。再如西藏、宁夏, 之所以也能年年排进全国前五, 是由于受国家政策扶持力度较大。而如四川, 2007年~2008年经费水平较低, 但在2009年增速强劲, 无疑是受益于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国家加大对该地区教育投资的结果。

第三, 通过比较极差率、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 发现尽管全国各地区在高校生均拨款水平上的差异程度在缩小, 但差距依旧是明显的。其中, 央属高校生均经费拨款是比较均衡的, 地区间差异不是非常明显。但地方高校的经费差异程度非常大, 归根究底还是受地区经济发展限制使得地方财政拨款差异较大。而从经费结构来看, 公用经费成为地区间差异程度最大的因素。

(二) 建议

第一, 应积极促进各地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由于受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地区大多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办学资金不足的高校更多的是非重点的地方普通高校。对于这种状况, 我们应积极引导经济发达地区支援经济欠发达地区, 加强高校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以此来均衡高等教育经费的地区差异问题。

第二, 加大中央与地方财政对地方普通高校的经费支持。高等教育是一项公共事业, 其最重要的资金来源就是政府投入, 因此各级财政有责任加大对高等教育政府拨款的力度, 以保证高校的办学质量。特别是在地方财政能力不够的情况下, 中央财政有必要加大对地方普通高校的财政支持力度[1] 。此外, 政府也应尽可能保证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占GDP的一定比例, 不被其他发展挤占资金来源, “为院校提供持久稳定的教育投入”[3] 。

第三, 积极拓展多种筹资渠道, 引导社会捐赠流入高校教育经费不足的地区。根据国外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经验, 社会捐赠是高校收入来源中非常重要的一项。目前在国内, “民间有识之士对大学的捐赠逐渐增多”[4] 。因此, 若想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 就应该积极拓展这类筹资渠道。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社会力量支持高校发展, 特别是对经费不足地区的高校的支持。通过诸如免税、减税优惠政策等, 引导社会捐赠的流向。

摘要:高校生均成本地区差异一方面反映了公共财政体系对高校投入的不同和高校自身筹集资金能力的大小, 另一方面更是体现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校资源配置的效益差异。通过对约定时间窗口内高校生均成本地区差异进行统计分析, 能够评价其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并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益提供现实指导。

关键词:高校,生均成本,教育成本,地区差异,资源配置

参考文献

[1][2]魏晓栋.全国分地区地方普通高校生均教育经费差异分析[J].学园, 2011, (4) :39-44.

[3]王骥, 詹瞻远.行业高校的特色建设与国际化发展[J].阅江学刊, 2010, (4) :76.

本地资源 篇11

初借本地网络资源——喜收实效

网络,犹如一个万能资源器,随时可以为我们“充电”。留心网络资源,我们不难发现,现在许多地方网站就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我们周边生活的社会信息,融“丰富性”、“历史性”与“前卫性”为一体,多角度地反映了我们真实的社会生活。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充分利用我们本县市的网站信息资源为我们品德课教学服务呢?

在一次市级公开课活动中,我选择了浙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农村和城市的明天》中的第一个主题——《我家住在新农村》。这个主题既涉及中国农村的历史变迁,又具有相当强的地域性。

首先,我找到了本县的农业信息网。这一网站上开设了:缙云农业、三农动态、农家乐园、名优产品、村庄整治、扶贫开发、网上影视等近二十个分栏。在“缙云农业信息网”这一得力助手的帮助下,我轻松地搜集到了许多本乡本土的图片资料、文字信息及视频资料。这些资料以具体形象的方式为我打开了一片天地,什么是“三农”,哪些“惠农政策”促进了“三农问题”的解决?这些曾经模糊不清的问题逐渐变得清晰。于是,对教材的解读也就水到渠成,对活动的构思也就渐趋明朗。

在课堂教学的“整体感知家乡新面貌”的活动中,当孩子们看到自己村庄的改造图时,农村人也赶时髦跳起了健身操时,看到自己村中绿树掩映下的高楼时,惊叹声、惊喜声此起彼伏。

接着,我又利用这一资源安排了深入一步的探究活动,并把“康庄工程惠及21.8万缙云农民”作为研究的重点。

* 海拔800米的缙云雁岭乡岩背村通村公路建好后,该村种植的各种优质高山蔬菜都有了好销路,促进了农民增收。

* 公路修通了,缙云县雪峰村投入资金,使这个年平均气温不超过20℃的雪峰盆地成为了人们旅游避暑的好去处。

因为这些信息就来自我们本地网站,反映的是我们本地最典型、最普遍的社会信息,所以,遥远的“三农”不再遥远,而是变得形象、丰润起来。在课堂上,孩子的脸上无不闪烁着兴奋与激动,并且积极踊跃地参与到讨论中来。

梳理本地网络资源——举一反三

尝试的成功使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做法。于是,我将浙教版三至六年级教材中可结合利用本地网络资源的内容进行了梳理。并且以本县缙云为例,将可利用的网站与教材内容进行了匹配罗列,列表如下:

深研本地网络资源——摸索策略

由于网络资源与教材内容一一对应,不仅让学生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知识;而且也对教材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通过教学实践,我也逐步摸索出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小策略,即“实践操作三步走”。

第一步: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曾说过:世界会给知道自己要去哪里的人让路。作为教师,首先在心中就要明确,我想要的是什么样的课程资源。社会生活中的哪些课程资源能为本课的教学目标服务,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这就是我们要在本地网络资源中寻找的。

例如,我将《我家住在新农村》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 通过组织学生课前采访调查、观看图片资料及课堂上的汇报交流,使学生了解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农村(特别是自己家乡)在住房交通、饮食穿着、医疗卫生、娱乐方式等方面日新月异的变化。

2. 通过交流,初步知道什么是三农问题。

3. 通过课前资料搜集及课堂上知识闯关赛,了解在新农村都有哪些惠农政策促进了三农问题的解决。感受国家领导及地方领导对解决三农问题的关心与重视。

4. 激发热爱新农村的情感,留心农村变化的兴趣。

于是,我便清楚,我要搜集的是:反映农村新旧面貌变化的图文资料、现阶段反映新农村建设的典型新闻以及在新农村影响力最大的惠农政策。

第二步:在哪里找到想要的

要在茫茫网络中找到有价值的资源,我的方法是:在“百度”中输入所要查找的资料的关键词,再顺藤摸瓜,合理筛选。

比如,一开始查找具有缙云特色的三农信息,我只是想到了“缙云政府网”,没想到缙云政府网下面又链接着“缙云农业信息网”,而缙云农业信息网又链接着“万村联网”,接着便输入自己想了解“三农问题”。于是我又输入关键词“三农”,此时屏幕自动跳出“三农问题、三农是什么、三农政策、三农在线、三农问题是什么、三农直通车”等一系列的词条。然后,我就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三农问题是什么”这个词条进行进一步的查找了解。

第三步:找到想要的怎么办

网络,是全人类共建的信息网,是社会现象的一个缩影。它瞬息万变,无所不有。所以,我们必须对网络信息进行筛选,选取有效资源。经验告诉我,“去粗取精、舍远求近”就是两把非常重要的筛子。

去粗取精

在课堂有限的四十分钟时间里,我们应该用最能激活孩子情感的东西去触动他们,让孩子们学到最有价值的东西。网上关于同一主题的信息很多,也很杂。像新农村建设的图片资料可以说是应有尽有,我们当然不可能全用。选择时,教师首先要通过比较、判断,对信息进行“过滤”,选取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内容,同时剔去那些缺乏真实性的信息,即“去伪存真”。接着,再对一些可用的信息进行再度审理,尽可能挑类型不同的,能切实为课堂教学目标服务的,即“去粗取精”。

例如,我在庆元执教《我家住在新农村》一课时,就精选了这样的信息:

通往浙江省最边远行政村——丽水市庆元县官塘乡山头行政村的公路正式开通那天一大早,200多位村民不约而同地赶到公路旁,放起一串串大红鞭炮,欢天喜地地庆贺这即将改变历史的一刻。该村85岁高龄的老农吴志炉在自家大门口贴上了一副对联:公路掘进深山村 祖孙感恩共产党 梦想成真

——这段文字摘自长篇报道《来自浙江农村公路建设的报告》。原文五千多字,但在这里我只截选了对本堂课最有用的100多字。并将它设计成一道“质疑题”。引发学生思考:在过去,公路掘进深山村为什么只是这个老农的梦呢?而今天,又为何能够“梦想成真”呢?进而引出省交通厅对我县给予乡村康庄工程专项补助的事实(每公里补助达到12万元),让孩子们感受到新农村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舍远求近

如何进行舍远求近呢?我是这样做的。

(1)空间距离舍远求近。比如,同样是记录新农村房屋建筑变化的图片,一张是本县本村的,一张是外县甚至是外省的,我一定会先选择本县本村的图片。会更有可信度,这样更有亲切感,更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2)时间距离舍远求近。网上的信息更新速度非常快,那么在选择资料的时候,我们应尽可能地选择最新的信息。(3)生活距离舍远求近。越是接近学生生活的东西,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举例说明时,我们要尽可能举大家熟悉的例子,尽可能把亲切感、熟悉感带给学生。例如从“小学生免收学费,营养餐补助”入手,讲惠农政策,就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因为这样的事就在他们身边。(4)领悟距离舍远求近。有些网络信息,用成人的眼光看很不错,但超过了本阶段学生的信息领悟能力,对于这样的信息还是要忍痛割爱。同样,那些低于学生的领悟能力,又将成为没有必要的无效学习,也不宜采用。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备课,能帮助教师走向宽广的信息空间。而借助本地网络资源,让那股“乡土之情”的“源头活水”融入我们的品德课,使我们的品德课与孩子们走得更亲更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实效。当教材留白遭遇教师知识储备欠缺,我们不必惊慌,因为假如能巧借本地网络资源,也能成就一个品德教师的实效课堂。

上一篇:临床与影像诊断学下一篇:复发性口腔溃疡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