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与影像诊断学(共10篇)
临床与影像诊断学 篇1
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 形成放射诊断学至今, 医学影像科学已经逐渐成熟起来, 除X线诊断设备外, 现代影像设备USG、CT、SPECT和MRI等先进医疗设备也得到广泛应用, PECT也在少数水平较高的医疗中心使用, 特别是在医学影像学和计算机及信息网络结合后, 新的机器及软件不断问世并应用于临床。医学影像学科在临床诊疗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 医学影像学及其与临床各学科之间产生的广泛互动推动着各学科的发展与进步。
影像科作为辅助科室, 与临床一线息息相关, 在诊断方面, 要求知识面更广泛, 要作出正确的诊断, 与充分的临床结合分不开, 当然要求影像科医师必须具备较全面的临床知识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但往往是工作时与临床一线缺乏足够的沟通, 致使工作中不能协调一致, 所以部分降低了临床诊断效率与质量。
临床医师如何正确签写申请单, 这些在规范的医疗文书中有明确的规定, 大家只要从主观上重视起来足矣。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临床工作的医师工作较忙, 可以有的放矢, 但是提供有诊断和鉴别诊断意义的临床资料是很必要的。放射界前辈吴恩慧指出:同一病变可有不同的X线表现 (即“同病异影”) , 而不同的病变又可以有相似的X线征象 (即“异病同影”) 。影像诊断工作如果没有足够的临床资料, 单从一张影像图片作出诊断, 考虑到“异病同影”、“同病异影”因素, 诊断结果可能条条罗列, 如×××可能大、×××可疑、×××待除等诊断意见;甚至出现只叙述征象的诊断意见, 以至部分缺乏影像诊断知识的临床医生可能对条目如此之多的结果难取舍, 由此对影像科医生怨言多多。而提供足够的有诊断和鉴别诊断意义的临床资料, 让影像科医生充分结合临床, 剔除“异病同影”或“同病异影”中不可能的诊断, 作出对临床更为确切的诊断意见, 可以很大地提高患者疾病的诊断水平。
影像科医生需要具备全面的临床知识, 这对胜任影像诊断工作必不可少。但是让影像科医生对患者询问病史, 查体, 采集临床资料很难做到, 例如部分患者对自己的部分实验室检查根本不知情, 可以说更多的是一问三不知, 而这些资料掌握在临床医生手中。可以说影像科医生为了保证出具具有诊断和鉴别诊断意义的影像学检查结果, 临床医生是应该不吝赐教的。
如何正确选择临床患者检查方法, 也是临床医生在实际工作中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一般主张避重就轻合适就好, 首选应选择常规检查项目。影像学发展已经比较成熟, 对于常见的适合影像学检查的临床疾病, 基本都有合适甚至可以说足够应付的检查方法。如果选择常规的就能解决问题, 就不要选其他, 再者要选择辐射较小无损伤的检查方法。随着人民医疗保健知识的丰富, 对于辐射问题已经有了较普遍的认识, 做到“避重就轻”, 可以充分保护患者, 避免造成患者的精神负担, 有利于医患关系的和谐。再者结合患者实际, 摒弃不必要的检查, 可以说有时候也能碰到影像学检查中不必要做的。滥用影像学检查是一个较普遍的现象, 如何正确选择其权利掌握在临床医师手中, 申请影像学检查, 做好患者的思想准备工作, 对于有选择的影像学检查, 检查前准备、检查结果“期望值”和可能性要向患者解释清楚, 以便于检查时能够得到患者的较好配合, 缩短检查时间, 提高效率;对于影像科出具的检查结果能够客观对待, 不要闪烁其辞、妄加断言。能够明确解释给患者, 不要将结果刻意严重化或者延伸, 使患者对影像科工作心存疑虑, 造成医患关系紧张。必要时充分与影像科医生沟通交流, 共同解决存在的疑问和顾虑。
近年来, 随着国民健康要求的日益提高及法律意识的增强, 加之医疗行业本身系高风险作业, 医务人员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不能科学地选择检查方法, 做好患者的沟通工作, 确切地向影像科提供必要的临床资料, 这在临床诊疗工作中是不小的隐患, 而万一由此导致的诊断失误其责任很难划分, 最终结果双双受累, 造成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 希望临床医生在日常工作中, 能充分考虑到影像科的工作特点, 提供尽可能详尽的临床资料, 科学地选择检查方法, 做好患者的沟通工作, 使我们能够提供对于临床更为切近的诊断意见, 更好地服务于临床诊疗工作, 缩短患者就诊时间, 提高效率, 更好地完成影像诊疗工作。
临床与影像诊断学 篇2
【摘要】自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并应用于疾病的检查以来,X线诊断就成为医学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诊断手段,在整个医学发展过程中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对此,本文主要讨论了X线诊断在临床医学方面的基本情况,并论述其在影像学的进展,进一步为X线的治疗情况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X线诊断治疗;影像学技术;伦琴射线;
1 引言
X射线自问世之后后仅仅几个月,就被应用于医学影像,可以说是医学影像学的基础。通过利用X线穿透作用、差别吸收、感光作用以及荧光作用这些特性来研究人体结构、生理、病理形态和其功能变化的过程,再具体结合临床表现、化验结果从而完成疾病诊断的一门临床医学。20世纪70年代以后,X射线发展愈加迅猛,除了传统的用X线来进行诊断工作以外,还接着出现了电算体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与介入性放射学等新技术加入x线诊断的行例,解决了普通X线不能解决的临床问题,后者除诊断性造影外还可以直至病变部位进行治疗,是放射学的新兴分支,目前我国正在逐步进行普及推广,基于此,本文介绍了X线诊断及其在影像学方面的进展。
2 X线基本情况概述
X线是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在作阴极射线实验时所发现的.因当时对其性能不了解.因此命名为X线。X线本质是沿直线前进的电磁波,是高能高速运动中的电子突然受阻.撞击到阳极钨靶上.使钨原子核周围的电子.由高能轨道跃迁到低能轨道上.放出能量和X线 产生X线需要具备三个条件,即X线管、高压发生器和控制器。X线管是热阴极真空管,内装灯丝及阳极靶.热灯丝点燃后可以产生大量自由电子.阳极靶由原子序数高的金属钨制成.在灯丝与阳极靶之间加上高电压差之后.则阴极灯丝周围的电子.将高速奔向阳极撞击钨靶而产生X线与热能 为避免阳极熔化增大X线管的容量.现代的X线管均为旋转阳极.使撞击点分散。旋转阳极速度愈高.x线管球的容量就愈大。
高压发生器由普通220伏电压(初级)经高压变压器升压至100千伏(kv)即10万伏或150万伏(kv)
(次级)以产生高质量的X线。高压变压器内盛有绝缘油和变压器.是产生X线时不能缺少的部件 控制器是控制x线的质(破穿透力)和X线量的控制中枢调整X线管的电压和管电流及曝光时间就能调控X线的穿透力和X线量.以适应不同部位、不同方法及各种检查诊断的需要
由于X线具有一定的特性可以在医疗方面进行良好的治疗效果.主要特性之一就是具有较强的穿透性 X线是肉眼看不见的射线.具有极强的穿透性能.其穿透能力与x线波长有关,波长愈短(管电压愈高)穿透能力愈强。当X线穿透人体各部位时,部分将受阻不能透过.可视为被吸收
3 X线在影像学方面的进展
自从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X线诊断学也迅速发展.从1972年英国物理学家发表了电算体层像以后.X线诊断有了一个划时代的进步.CT不是x线摄影.它是利用x线对人体横断面进行扫描.用探测器收集层面上的每一点的X线吸收系数,经电算机处理后重建的图像。传统的x线照片.肉眼只能分辨16个灰阶.而CT由于探测器灵敏度高.可以把水作为0.比水密度高的组织器官分为1000 3000个密度差.比水密度)低的可以分为一1000个密度差称CT值.因此极大地扩大了X线的检查范围.使传统的X线难以显示的器官及其病变,不用造影或特殊检查.就能清晰准确地明确诊断 例如中风患者可能是脑出血所引起的.也可能是脑梗塞所致.两种病情治疗方法和原则完全相反.用CT检查后.能立即明确诊断.使患者得以及时正确治疗。由于CT完全是横断面成像.使多个器官和病变的空间位置.得以准确显示,在诊断头颈部、纵隔、肺、腹腔内各器官病变中,都具有重要价值 在我们国家的大中等城市中已经比较普及.正在保障人民健康事业当中,发挥着愈来
愈重要的作用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8O年代以后推出的使用计算机的血管造影设备。它是利用计算机的运算存贮功能.由数字化的血管造影图像中.减去数字化的背景图像,只余下血管影像的一种先进造影方法 这种设备要使用高分辨率的造影像增强装置和大容量的电算机.是血管造影和开展介入性放射学的理想设备
临床与影像诊断学 篇3
【关键词】 肠胃道间质瘤;CT影像检查;临床诊断;应用价值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73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464-02
肠胃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一般多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病症通常发生于胃部,继而发生于小肠、结直肠、食管,主要表现有:隐痛、腹部包块、腹部不适等,一般分为良性、潜在恶性、恶性。过去常将其诊断为平滑肌源或者神经源性肿瘤,随着科技发展,认为肠胃道间质瘤具有与神经源性肿瘤和平滑肌源性肿瘤不一致的临床病理特征。目前CT检查对GISTs的定性,由于缺少特异性诊,还存在着争议,为了研究分析CT影像检查在诊断肠胃间质瘤时的应用表现和临床价值,笔者选取我院进行手术确诊的肠胃道间质瘤患者60例,回顾性分析其CT影像资料和其他临床资料,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04年3月到2012年11月进行手术确诊的肠胃道间质瘤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女24例,男36例,年龄为27-73岁之间,平均年龄38.7岁。主要临床症状有:腹部不适、腹痛、腹胀、腹部包块、消化道出血等;其中消化道微出血患者14例,体检过程中胃部异常患者18个实例。
1.2 CT检查方法 手术前,对60例肠胃道间质瘤患者进行盆腔螺旋 CT检查和腹部检查,增强双期扫描。患者检查前10-12小时禁食,距扫描时间还有2小时的时候饮入 1200 毫升的水,接受扫描检查之前再次饮500 ml 的水。患者采取正常仰卧或者俯卧方法,进行常规平扫。扫描区域由患者病理而定,若患者病情不稳定,则进行全腹扫描。
使用西门子Sen-sation16排螺旋CT机检查,层距、层厚为9mm;扫描参数:螺距数值为1.0;电压数值在100-150kV、150-210mAs之间。
2 结 果
2.1 临床病理特征 本组患者GISTs的发生有40例位于胃部,15例发生于小肠,5例发生于直肠;36例患者肿块≥5cm,24例患者肿块<5cm;肿块形状为:圆形及椭圆形38例,分叶22例;边界模糊15例,清晰45例;出现中心坏死43例,无出现中心坏死17例;交界性以及恶性39例,良性21例。
2.2 病灶大小、内部密度与边界 患者病灶大小悬殊,直径最大大于20cm,直径最小3cm;GISTs呈蜂窝状,密度不均,肿瘤内部见单个或多个大片低密度坏死;60例GISTs中28例存在瘤内钙化,大部分位于病变边缘,少部分位于肿块中心区域。
2.3 CT表现 60例肠胃道间质瘤患者中,肿瘤边界清楚41例,边界模糊19例,主要原因是恶性及交界性病变。进行CT手术前诊断转移有17例,经过病理证实后,有无转移的诊断合格率为94.4%(17/18),常见为肝转移和肠系膜转移。
3 讨 论
GISTs分为良性、恶性及交界,目前认为其无论良恶性都具有恶性倾,临床主张手术治疗。目前CT检查对肠胃道间质瘤的定性诊断还有一定的争议,通常认为良性肿瘤直径≤5cm,密度是均匀的,瘤体的边界是清晰的,隐现单个坏死灶密,进行CT扫描时发现肿瘤大多呈现圆形和椭圆形状块,少数呈现分叶状块,很少影响到邻近器官,并且有钙化表现。恶性肿瘤均直径>6cm,此时边界已经变的很模糊,并且非常的贴近邻近的器官,形状呈叶状,中间出现坏死的现象,分布的密度也是不均匀的。
在实际的操作中,CT在用于治疗肿瘤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因为它可以更好的观察肿瘤瘤体的生长的状况,再此,它图像高清,可以看清瘤内的构成情况和分清楚临近的构成关系;CT的分辨率高,所以可以帮助医师更好的明确瘤体的血供的特点和邻近血管与瘤体的关系。多排螺旋CT是最有意义的检查方法,根据对本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CT资料的调查分析,因此医师认为CT检查对肠胃道间质瘤诊断有非常重要的术前价值,非常有利于判断、制定治疗措施,由于缺少特异性诊断,我们还需要对患者手术病理进行进一步的严格检查和确诊。
参考文献
[1] 方一,赵俊功,程英升.影像学检查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及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0,(33):3527-3532.
[2] 黄文才,李国雄,曾小华,陈信坚,金德勤.胃肠道间质瘤的CT影像诊断[J].肿瘤基础与临床,2007,(05):423-425.
[3] 何志兵,陈敏,杨全喜,李光,周洲.影像学检查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诊断价值[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8,(10):1184-1187.
[4] 李艳,王得志.20例胃肠道间质瘤的CT影像诊断[J].中国实用医药,2012,(13):135-136.
“影像诊断与临床”系列图书出版 篇4
1. 神经系统影像诊断与临床鱼博浪 主编 60元
2. 骨肌系统影像诊断与临床孟悛非 主编 70元
3. 消化系统影像诊断与临床章士正 主编 70元
4. 泌尿生殖系统影像诊断与临床唐光健 主编 55元
临床与影像诊断学 篇5
关键词 小儿急性阑尾炎彩色多普勒 鉴别诊断 临床意义
小儿急性阑尾炎是特殊性急性阑尾炎之一。由于小儿大网膜发育不全,不能起到足够的保护作用。患儿也不能清楚地提供病史[1],为探讨超声检查对小儿急性阑尾炎的诊断特点,现将2008年3月~2010年3月超声检查的28例小儿急性阑尾炎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28例,男19例,女9例;年龄5~13岁;病史4~20小时;临床表现:发热、呕吐,右下腹痛,伴有压痛、肌紧张等,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增高,中心粒细胞>75%。全部病例术前均行超声检查,术后送病理检查。
方法:检查仪器:GELOGZQ 3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凸阵探头,频率3.5MHz及高频探头。检测方法:患者取平卧位,依次对患者的右上、中及下腹部进行横向和纵向扫查,测量阑尾的长、宽及阑尾壁的厚度,周围渗液的范围。分别记录登记。
结 果
本组患者28例,均可见阑尾增粗,管径0.7~2.1cm,阑尾壁增厚0.3~0.4cm,阑尾表面不光滑,14例阑尾周围可见低回声带。术后诊断:急性单纯性阑尾炎11例,化脓性阑尾炎14例,穿孔性阑尾炎3例。超声诊断符合率100%。
讨 论
阑尾的生理解剖及临床特点:阑尾是附于盲肠内后侧的一个蚓状盲管,一般长5~7cm,但其长短粗细变异很大。阑尾腔的远端为盲端,近端与盲肠腔内后侧相同,小儿阑尾腔多呈漏斗型。阑尾尖端变异较大,常见的有4种类型,即盲肠内侧位、盲肠后位、盲肠外侧位和盲肠下位。阑尾的组织结构与盲肠相似。阑尾的血运是有阑尾动脉供给,它是由肠系膜上动脉所属的回结肠动脉的分支,是一支无侧支的终末动脉,当血运发生障碍時,极易致阑尾坏死[2]。临床特点:小儿阑尾炎病情发展较快且较重,早期即出现高热、呕吐等症状;右下腹体征不明显、不典型,但局部有压痛和肌紧张,是小儿阑尾炎的重要体征;穿孔率较高,并发症和死亡率较高。
小儿急性阑尾炎的超声表现特点:小儿阑尾呈蚓状或手指状低回声。具有盲端的管状结构,其管壁外呈强回声,管壁及腔内呈弱回声,横断面呈靶环征。有阑尾粪石时表现为强回声后伴声影。发炎阑尾缺乏蠕动性,不易被压缩;化脓性阑尾炎可见阑尾膨胀呈囊状,为低或无回声位,腔内有大量脓性物质形成的光点、光斑或光团。阑尾穿孔后管径变小,但在阑尾周围可见不规则无回声区,也可表现为右下腹显示炎性包块。包块为轮廓模糊、形态不规则的低回声或无回声区。
鉴别诊断:小儿急性阑尾炎需与右侧输尿管结石,肠套叠,急性肠炎等作出鉴别。女性患者应与右侧卵巢囊肿蒂扭转等急腹症相鉴别。在鉴别时应结合临床资料和相关辅助检查、超声影像特征加以分析、鉴别。
超声检测小儿急性阑尾炎的临床意义:采用超声检测阑尾的变化情况,可以明确诊断,同时还可以对阑尾炎进行分型,直观地显示阑尾大小,有无化脓及周围脓肿形成等征象。诊断小儿急性阑尾炎须仔细耐心,取得患儿的信赖和配合。总之,超声检测小儿急性阑尾炎为无创检查,易于接受,诊断准确率高,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3],降低误诊率和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3.
2 吕明德,董宝伟.临床腹部超声诊断与介入超声学.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1:146.
3 钱藴飞,徐智章.超声诊断学.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2:436.
临床与影像诊断学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收治的58 例疑似鼻窦病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患者的收治时间为2012 年6 月~2014 年10 月, 58 例疑似鼻窦病变患者中男女比例为35∶23 , 年龄23 ~ 59 (38.27±3.85) 岁。 58 例疑似鼻窦病变的患者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鼻窦病变患者46 例, 其中14 例患者为炎性病变, 25 例患者囊肿, 5 例患者良性肿瘤, 2 例患者为恶性肿瘤。 本次研究前, 疑似鼻窦病变患者及其患者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的内容了解, 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诊断方法58例疑似鼻窦病变的患者均接受CT扫描检查, 让患者采取仰卧体位, 从患者的额窦至蝶窦中点, 实施冠状位扫描, 共9层。使用SOMTAOM西门子欢悦双排螺旋CT机, 将CT设备参数设置为电流为180m A, 电压设置为80~130KV, 层厚为1mm, 扫描一周时间为0.8s, 重建时间为1s。
1.3观察指标观察比较CT检查对鼻窦病变的诊断价值, 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 同时总结放射CT扫描下鼻窦病变患者的CT表现。若CT扫描结果显示囊性肿块、窦腔浑浊、黏膜增厚、窦壁骨质破坏、软组织高密度影等, 囊性肿块的边缘可见均匀的低密度影, CT图像显示内部可见气液平面出现可判定为鼻窦病变。
2 结果
2.1 CT扫描结果与病理学检查比较CT诊断鼻窦病变的敏感度为86.96%, 特异度为58.33%, 准确性为81.03%, 误诊率为41.67%, 漏诊率为13.04%, 阳性预测值为88.89%, 阴性预测值为53.85%。 见表1。
2.2 鼻窦病变患者的CT表现CT表现有23 例患者存在囊肿, 有3例患者图像显示密度不均匀, 有18例患者存在黏膜增厚或软组织高密度影, 6例患者存在不规则钙化, 17例患者存在窦腔浑浊, 可见液平面。见表2。
3 讨论
临床上诊断鼻窦病变的方式较多, 主要包括X线平片、CT检查以及MRI检查[2]。 临床上常见的鼻窦病变主要包括鼻窦炎性病变、鼻窦囊肿、鼻窦良性肿瘤以及鼻窦恶性肿瘤。
鼻窦病变的主要病理特点为黏膜发生充血水肿, 黏膜以及黏膜下层肉芽组织和 (或) 纤维组织出现增生现象, 同时可发现有息肉产生, 有粘液性、脓性分泌物形成或存在坏死组织积聚现象[3]。例如由于真菌感染而引发的鼻窦病变, 病理改变主要为脓血涕和 (或) 回缩性涕血, 窦腔黏膜充血水肿, 有黄绿色脓液积聚, 存在息肉样变或有肉芽组织形成, 同时患者可伴有面部疼痛、鼻塞以及胀感等临床症状。
本研究对鼻窦病变患者实施冠状位扫描主要是由于在国内外该种扫描已被广泛运用, 相比于轴位扫描, 冠状位扫描能够清晰显示患者骨质的精确结构、中鼻道的筛漏斗、上鼻道、额隐窝以及筛泡的病变, 同时还能够显示鼻窦鼻腔的黏膜肥厚程度等[4]。 由于鼻窦病变的主要病理特点为黏膜发生充血水肿, 这主要是由于窦黏膜液腺分泌发生梗阻, 导致粘液发生潴留, 使黏膜发生充血水肿。 因此鼻窦病变的CT表现主要为囊性肿块、窦腔浑浊、黏膜增厚、窦壁骨质破坏、软组织高密度影等, 囊性肿块的边缘可见均匀的低密度影, CT图像显示内部可见气液平面出现;伴有息肉存在时可见鼻道软组织影, 窦腔浑浊, 密度增高[5]。 本次观察中CT表现显示有23 例患者存在囊肿, 有3 例患者图像显示密度不均匀, 有18 例患者存在黏膜增厚或软组织高密度影, 6 例患者存在不规则钙化, 17 例患者存在窦腔浑浊, 可见液平面。在对患者实施CT扫描时, 由于放射CT扫描本身具有重建技术强、扫描速度快以及图像显示清晰等特点, 因此CT扫描中能够清楚显示鼻窦病变患者细微的骨质结构以及骨质受累范围, 同时CT扫描检查能够准确定位鼻窦病变的位置以及显示鼻窦病变的具体类型。 此外, 患者若出现囊性肿块、黏膜增厚、窦腔浑浊、软组织高密度影等现象, 经CT扫描后, 能够较明显的区分患者鼻窦病变的类型[6]。本次观察中58 例疑似肺段隔离症的患者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鼻窦病变的患者为46 例, 经放射CT扫描检查结果显示漏诊6 例, CT诊断鼻窦病变的敏感度为86.96%, 特异度为58.33%, 阳性预测值为88.89%, 阴性预测值为53.85%, 准确性为81.03%, 误诊率为41.67%, 漏诊率为13.04%。
综上所述, 使用CT诊断鼻窦病变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以及特异性, 临床效果显著, 且鼻窦病变在CT扫描中的表现较为典型, CT诊断可作为诊断鼻窦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选取我院收治的58例疑似鼻窦病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患者的收治时间为2012年6月2014年10月, 58例疑似鼻窦病变的患者均接受放射CT扫描检查, 将58例疑似鼻窦病变患者的CT检查结果与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对比, 分析放射CT检查鼻窦病变者的诊断效果及鼻窦病变的CT表现。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鼻窦病变的患者为46例, 经放射CT扫描检查结果显示漏诊6例, CT诊断鼻窦病变的敏感度为86.96%, 特异度为58.33%, 准确性为81.03%, 误诊率为41.67%, 漏诊率为13.04%, 阳性预测值为88.89%, 阴性预测值为53.85%;鼻窦病变的CT表现主要为囊性肿块、窦腔浑浊、黏膜增厚、窦壁骨质破坏、软组织高密度影, 可见液平面等。使用CT诊断鼻窦病变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以及特异性, 临床效果显著, 且鼻窦病变在CT扫描中的表现较为典型, CT诊断可作为诊断鼻窦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鼻窦病变,影像学诊断,病理特点
参考文献
[1]姜力.鼻腔常见肿瘤的CT诊断[C].//2012年全国鼻部感染与变态反应疾病暨鼻肿瘤专题学术会议论文集.2012.178.
[2]陈刚, 尹家保, 徐峰, 等.咽淋巴环淋巴瘤的影像学诊断及鉴别[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1, 22 (10) :693-696.
[3]赵亮, 谢洪, 白云波, 等.鼻内镜下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35例[J].中国内镜杂志, 2012, 18 (3) :311-314.
[4]陈国祥.霉菌性上颌窦炎的CT表现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2, 11 (8) :617-618.
[5]韩江南.钙化组与非钙化组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标本相关理化指标与临床对照研究[D].泸州医学院, 2013.
临床与影像诊断学 篇7
1.2.5引物设计和合成
引物由北京奥克科公司合成。CDH13上游引物:5'-TTCAGCAGA AAGTGTTCCATAT-3';下游引物:5'-GTGCATGGACGAACAGAGT-3'。GAPDH基因上游引物:5'-ACAGTCCATGCCATCACTGCC-3';下游引物:5'-GCCTGCTTCACCACCTTCTTG-3'。
1.2.6 PCR反应条件
95℃预变性5 min;95℃变性30s, 56℃复性30s, 72℃延伸30s, 共40个循环;72℃延伸5 min。RT-PCR产物经2%琼脂糖胶分离。
1.3统计学处理
用药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earson统计方法分析基因甲基化与其表达之间的相关性,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5-Aza-Cd作用前后人食管腺癌KYSE220细胞CDH1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改变
M S P法检测用药前后C D H 1 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 干预前KYSE220细胞呈甲基化状态, 干预后去甲基化, 见图1。
2.2 5-Aza-Cd作用前后人食管腺癌KYSE220细胞CDH13m RNA表达水平
RT-PCR检测用药前后CDH13m RNA水平, 干预前KYSE220m RNA水平低下, 干预后m RNA水平明显升高, 见图2。
M:marker;m:甲基化;u:未甲基
化;+:加用5-Aza-Cd R-:未加用去甲5-Aza-Cd
基化药物5-Aza-Cd
3讨论
人类肿瘤的发生、发展与DNA甲基化的异常有关, 在肿瘤临床确诊之前就可检测出特定基因的异常甲基化, 某些基因的甲基化可能使癌查。现将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收治的17例肾盂癌的影像学诊断分析报道如下。
症的恶性进展风险增加[4]。Cp G岛甲基化导致的抑癌基因失活是可逆转的, 利用去甲基化制剂使已经发生甲基化的基因发生去甲基化后可重新表达, 恢复抑癌基因功能, 可能为临床治疗肿瘤提供新手段。甲基转移酶DNMT催化DNA甲基化, 在Cp G岛异常甲基化的肿瘤细胞中多呈过表达, 该酶已成为DNA去甲基化, 恢复抑癌基因功能的靶分子之一[5]。
我们用DNMT抑制剂5-Aza-d C处理食管癌KYSE220细胞后, 用RT-PCR方法检测处理前后CDH13m RNA表达水平, 结果表明:5-Azad C处理前, KYSE220细胞CDH13启动子区高度甲基化, 并呈低表达或表达缺失;经过5-Aza-Cd R处理后, CDH13启动子区呈去甲基化, CDH13表达水平明显提高, 二者之间有显著相关性, 提示在CDH13表达缺失的食管癌癌细胞中, CDH13启动子区甲基化可能导致CDH13表达失活。DNA异常甲基化常出现在肿瘤早期, 这为肿瘤早期诊断提供了一定依据。去甲基化制剂5-Aza-d C能有效逆转CDH13基因甲基化状态, 激活CDH13基因表达, CDH13基因将可能成为食管癌治疗的一个新靶点;5-Aza-d C有可能用于食管癌的临床治疗, 为食管癌患者诊断和治疗提供一个新途径。
参考文献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本组34例中男28例, 女6例, 年龄40~73岁, 平均58.7岁。病变位于左侧肾盂14例, 右侧20例, 均为单侧, 合并同侧输尿管癌2例, 合并膀胱癌2例, 其中肾盂移行细胞癌30例, 肾盂鳞状细胞癌2例, 肾盂移行细胞癌与鳞状细胞癌并存2例。34例均以血尿为主要症状, 有腰痛者16例, 有发热者6例。2例肾盂鳞状细胞癌患者及2例鳞状细胞与移行细胞癌并存者均伴有患侧肾多发结石, 且有肾结石病史分别为14年及23年, 此4例术前均未能明确肾盂癌诊断。
1.2诊断方法
(1) B超检查:34例全部行B超检查, 8例显示肾盂内实性肿物;2例提示肾脏占位;2例显示肾盂内长带状低回声, 考虑为肥大肾柱;4例显示肾盂内光点不均;4例显示肾多发结石;共有16例显示有肾盂, 肾盏扩张的积水征象。 (2) 静脉尿路造影检查 (IVU) :34例中30例作此项检查, 22例显示肾盂肾盏充盈缺损或破坏, 提示有占位病变:2例显示肾上盏颈部狭窄, 肾上盏扩张;6例显影不良或不显影, 其中4例合并有患侧多发肾结石。 (3) 逆行肾孟造影检查:本组20例行逆行肾盂造影检查, 18例插管成功, 16例显示肾盂、肾盏破坏及占位, 诊为肾盂肿瘤, 2例显示肾孟及输尿管均有占位。其中8例在行膀胱镜检查, 做输尿管插管时发现患侧输尿管口喷血性尿液, 2例发现膀胱三角区上方有膀胱肿瘤。 (4) 肾脏穿刺造影检查:2例逆行肾孟造影插管未成功者, 因有肾积水, 在B超引导下行经皮肾穿刺造影, 显示肾盂占位性病变。 (5) CT检查:本组34例中22例行CT检查, 18例显示肾盂实性占位病变, 诊为肾孟癌。2例早期患者, 病变未形成肿块, 造影检查仅发现肾上盏颈部狭窄, CT检查未发现病变, 另一例合并肾多发结石患者, CT发现右肾 (患侧肾) 上极密度不均, 未引起注意, 只做出了肾多发结石的诊断, 而手术证实肾上极处为鳞状细胞癌。 (6) 磁共振尿路成像 (MRU) 检查:本组仅6例行MRU检查, 均显示肾盂占位性病变。
本组34例均未行肾动脉造影检查。2讨论
原发性肾孟癌是泌尿系统恶性肿瘤之一, 属尿路上皮性肿瘤, 在欧美国家一般肾孟癌占肾肿瘤的10%以内, 在我国稍高, 其发病率近年来有上升趋势, 多以血尿为主要表现, 部分患者有腰部酸痛, 临床多无阳性体征, 随着现代医学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普及, 其诊断率不断提高, 该病亦愈来愈被重视。
超声检查对于肾盂癌的诊断是必要的, 通过B超检查能发现肾盂, 肾盏占位, 肾盂肾盏扩张等, 肿瘤达到1cm左右时, 肾窦回声内在肾盂壁回声间出现低回声区。合并肾积水时瘤体容易显示。肾盂肿瘤向肾盂腔突出者容易被检出。基底宽而突出少者容易漏诊[1]。本组34例中10例发现肾脏病变, 8例做出肾盂癌诊断, 占23.5%, 说明B超对于早期肾盂癌的诊断率并不高, 但对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病变可以作出诊断, 而且B超检查还能区别结石与软组织影, 费用低, 无创伤, 病人无痛苦, 可以反复检查。B超检查可作为首选的筛选检查。
IVU检查可以显示肾孟, 肾盏充盈缺损, 狭窄, 以及肾盏扩张, 还可以显示病变范围以及造成梗阻的严重程度。本组30例行IVU检查, 诊断率73.3%, 阳性率80%, 通过IVU检查还能了解整个尿路情况, 不仅能显示患侧病变, 患侧肾功能如何, 还能了解对侧肾脏是否有病变, 对侧肾脏有无及功能如何, 对决定手术方式有重要意义。
逆行肾孟造影对肾盂癌的诊断率较高, 本组18例插管成功者皆明确诊断, 而且有2例诊断出了合并输尿管癌。对于血尿的病人行膀胱镜检查能明确何侧出血, 再行造影检查, 明确病变, 对于IVU检查时患侧肾不显影或显影不良者, 行逆行肾盂造影多能清楚显示病变, 由于肾孟肿瘤有多中心, 易种植的特性, 在行逆行肾孟造影时, 通过膀胱镜检查能观察是否同时合并有膀胱病变, 能观察是何侧输尿管口出血, 而且逆行肾孟造影较IVU检查, 肾孟肾盏显影更清晰。但应注意, 行逆行肾孟造影时不应使用浓度过大的造影剂, 以免掩盖小的病灶。
对于行逆行肾盂造影插管失败者, 可在B超引导下行经皮肾穿刺造影检查, 能清楚显示病变部位、形态、范围, 并能同时抽取肾盂尿行脱落细胞学检查。
肾盂癌行CT检查可表现为: (1) 肾盂腔内灶性肿物, 有/或肾盏呈球状, 肾窦脂肪移位和受压。 (2) 注射对比剂后增强不明显。 (3) 肿瘤旁对比剂充盈的曲线。 (4) 肿瘤大影响引流时出现肾实质增强延缓[2]。对于肾盂癌的诊断, CT检查具有高度空间及密度分辨力, 在平扫及加用对比剂增强扫描后, 能清楚显示病变及密度, 浸润范围以及与周围器官的关系。对于较大肿块, 通过CT检查能明确分辨肾盂肿瘤侵入肾实质还是肾实质肿瘤侵入肾盂而表现的肾盂占位。对肾盂癌诊断的正确率达94.3%[3,4], 本组诊断正确率为81.8%, 可能与病例数较少有关。通过CT检查还能对病变进行分期, 对决定手术方式有重要的意义。
MRU对肾盂癌诊断率较高, 本组6例行此项检查, 全部明确诊断。MRU可以观察尿路和肾实质情况, 肿瘤造成梗阻时, MRU能对梗阻上方积水程度和梗阻下方情况均能显示清晰。在成像前服用速尿20mg, 拍片检查时能达到类似IVU的效果[5], 尤其对由于各种原因造成顺行和逆行造影检查失败者, 年老体弱, 在IVU检查时不能承受腹部加压者以及对碘过敏者, 此项检查更是一种很好的诊断方法。
肾盂癌行肾动脉造影检查, 可能在肿瘤向深处浸润时其肾内动脉变细或阻塞, 直径3cm以上肿瘤可能见到肿瘤血管[6]。该检查不能诊断早期肾盂癌, 且此项操作创伤大, 有引起出血及血栓的危险, 一般不用于肾盂癌的诊断。
总之, 我们认为, B超检查可以作为筛选检查方法, 对于肾盂癌的诊断仍以尿路造影为主, IVU诊断肾盂癌诊断率较高, 仍是诊断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手段, IVU结合逆行肾盂造影以及肾穿刺造影可明显提高肾盂癌的诊断率, 甚至可以发现早期的, 尚未形成肿块的、在CT上尚无表现的病变。CT与MRU对肾盂癌诊断率高, 而且能对病变进行分期, 区分肾孟癌与肾癌, 是对制定手术方案有决定意义的诊断。另外还应注意, 本组4例合并肾多发结石的病例, 均未能在术前明确诊断, 特别是其中之一, 在CT上已发现了肾上极病变, 但未作出肾盂癌诊断, 分析误诊原因有三, 一是由于结石阻塞, 梗阻以上部位肾功能不良, 造影剂不能充盈, 使造影检查显示不清;二是鳞状细胞癌多为扁平状, 有的仅表现为粘膜粗糙, 质地变硬, 又有结石阻挡, 难以区别;三是满足于结石的诊断, 即使发现有其他异常也认为是结石引起梗阻、积水、感染所致, 没有注意并发恶性肿瘤的存在。所以, 对肾结石病史较长, 在10年以上者, 要警惕潜伏肿瘤的可能[7], 综合分析各项影像学检查结果, 明确诊断, 使患者得到正确、及时、合理的治疗。
摘要:目的 提高对肾盂癌的诊断水平。方法 对我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34例肾盂癌患者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34例行B超检查, 8例显示肾盂占位;30例行IVU检查, 22例显示肾盂肾盏占位;18例行逆行肾盂造影检查, 全部明确诊断;2例行肾穿刺造影, 诊为肾盂肿瘤;22例行CT检查, 18例明确诊断;6例行MRU检查, 均明确肾盂病变。结论 B超检查是诊断肾盂癌首选的筛选检查方法, IVU应作为常规检查方法, IVU结合逆行肾盂造影, 肾穿刺造影诊断率最高。CT及MRU检查, 不仅有较高的诊断率, 而且能进行分期, 对决定治疗方案有决定性意义。
关键词:肾盂癌,静脉尿路造影,逆行肾盂造影,CT
参考文献
[1]吴阶平.泌尿外科[M].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 2003:154.
[2]吴阶平, 马永江.实用泌尿外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1:236.
[3]邹建国, 荣阳, 荣根满, 等.螺旋CT在输尿管结石诊断中的应用[J].中外健康文摘, 2007, 4 (2) :6-7.
[4]潘伯年, 薛兆英, 郭应禄, 等.肾孟恶性肿瘤[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04, 25 (5) :99-100.
[5]陈山, 张光银, 燕飞, 等.MRU尿路造影在泌尿外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06, 27 (8) :l94-195.
[6]吴阶平.泌尿外科[M].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 2003:453-457.
临床与影像诊断学 篇8
关键词:CR,增感屏-胶片系统,临床应用价值
计算机X线成像(CR)是把模拟影像信息转变为数字影像信息,实现常规X线照片摄影数字化,是现代X线影像成像发展的趋势。在临床儿科疾病影像摄影中,由于婴幼儿解剖生理特点和不配合等原因易造成摄影偏差,增感屏-胶片系统一般难以解决,而CR则借助后处理技术可加以修正并获得正确的影像结果。笔者就CR在临床儿科疾病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作如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5年1月~2009年6月1 235例儿科摄影病例,年龄1天~9岁,平均年龄3.5~5.8岁。增感屏-胶片摄片660幅,CR摄片884幅。见表1。
1.2 设备
GE-华伦系统:包括四种规格IP影像板、资料输入台、影像显示器、扫描主机和影像后处理工作台、干式激光打印机,常规X线机。
1.3 方法
应用CR系统中IP代替增感屏-胶片系统,所摄图像储存于IP,通过CR系统数字输入、影像显示、主机扫描、影像处理和胶片打印完成摄影程序。
1.4 影像质量评价
甲级片:影像清晰、位置合适、无人工伪影能满足诊断要求。乙级片:影像欠清晰、位置欠佳、可见人工伪影基本满足诊断要求。废片:影像不清晰、位置不适合、有人工伪影不能满足诊断要求。
2 结果
CR实现了X线常规摄影数字化,具备宽容度大和较强的后处理技术,影像质量明显高于增感屏-胶片系统。两者比较CR优片率超过30.20%,见表2、表3。
说明:腹部脊柱骨盆摄片简称腹脊盆。优片率指甲级片在该类别摄片中所占百分比率
χ2检验,χ2=16.67,P<0.005,优片率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CR技术性能的分析
计算机X线成像(CR)技术改变了传统的增感屏-胶片系统摄影模式,可直接形成数字化影像信息并储存于电子媒介如磁盘、光盘中,不需要暗室、胶片保管和胶片归档管理,于某种意义上讲改变了放射科过去的管理模式。由于计算机存储海量解决了临床影像病例存储的老大难问题,还可随时将病例资料调出或并入互联网,为医学影像教学、医疗会诊或远程医疗会诊及医疗循证提供服务与佐证。CR采用间接扫描感光板技术又称“光板”技术,其特点象胶片暗盒一样可兼容多台X线机,显示了CR兼容性较强的技术性能。
CR的宽容度大,有较高的敏感性和较宽的动态范围,低辐射量或一次性曝光即可获得信息量大质量高的摄片。CR的IP板X线辐射量与激光束激发的光激发光(PLS)强度之间的关系在1:104范围是曲线性关系,故能精确检测不同组织X线吸收差别的照相条件下,获得稳定的数字化图像。特别对危、急、重儿科病人和某些特殊部位,由于不配合或体位不当的摄片,采用后处理技术基本上能保证摄片质量,2005~2009年,我院上述病例CR优片率达64%(100/156),体现出CR强大的后处理功能。
增感屏-胶片系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X线曝光量和照相条件并受增感屏与胶片质量的限制,所摄图像无后处理功能。而CR应用高精度的激光扫描,读出的荧光光信息转换为数字信息具备较强的图像后处理能力。图像处理技术可改变显示状态,窗技术使覆盖的影像信息充分显示。CR后处理带有特殊功能软件,根据需要可对图像进行宽容度、对比度和锐利度的增加和减少,图像可任意调节转动并能测量病变组织的位置和大小,可见强大的CR软件功能是X摄片质量的保证基础。
3.2 CR在儿科影像诊断中的实践
胸部X线检查是儿科疾病应用频率最高的检查方法,占1/3~1/2,见表2和表3。由于胸部检查对软组织观察要求较高,CR软件则具备这方面功能,对软组织具有良好的对比度和解剖结构的清晰度[1]。如利用层次与频率后处理可较好地显示气道、主动脉弓和心后左下肺肺不张等摄影[2]。
根据婴幼儿解剖生理特点运用不同类协调处理曲线技术,既可较好地显示肺内结构又可防止摄片上胸腔纵膈密度和胸腔内骨密度的接近,提高胸腔内不同软组织和骨密度的分辨率[3]。
运用锐化处理功能对胸部摄片,可清楚显示肋骨骨折和气管、支气管腔内外结构与周边病灶,而能量减影在普通X片上可将骨组织与心肺分开。运用空间频率处理技术产生边缘增强效应,使骨质边缘更加锐利有利于骨折的发现。空间频率处理结合层次处理技术可显示皮质骨、骨小梁、关节囊、关节间隙、肌腱和韧带的影像[4]。
儿科急腹症可应用CR后处理技术,在摄影图像的基础上,经过边缘锐化处理,能辨别急腹症所需诊断的位置。这是增感屏-胶片系统所做不到的[5]。
3.3 CR操作对技师的要求
技师对患儿摄影体位的判断应正确、摄影位置应准确。做好图像的标记和调节好影像的整体密度和对比度,使摄影达到最佳环境,并通过后处理技术把影像调节到符合诊断要求的图像。技师应根据患儿身体各部位组织结构对X线吸收的差异进行调节,以求得到最佳影像显示,并对影像数字信号进行强或弱处理,以提高图像的对比度更好地显示组织结构,如骨小梁的图像显示。同时要把握好影像的对比层次以突出骨骼或软组织。
技师对自己的工作环境要有清楚的认识,如成像板和激光扫描仪操作间必须保持一定的干湿度和清洁,成像板应放置在温度18℃~25℃的操作环境内,避免高温和自然辐射的影响。环境湿度过大可使干式胶片发生粘连,过小则易产生静电,特别在我们南方地区更应引起注意。根据经验,室温在24℃、湿度在30%~50%左右即可。
3.4 CR伪影的产生和预防
当读出IP上原有存储较强的信息而显示重叠影像时,称为“记忆伪影”[6]。但所有伪影均可追溯到CR设备和操作者,如涉及到X线摄影条件、成像板、读取装置扫描、影像读取、图像处理、激光打印,以及操作者错误等。对操作者而言,只有知道伪影产生的原因才能消除它。对IP操作间应进行预防性定期保养除尘,避免闲杂人员进入,保持室内环境清洁亦可避免摄影时伪影的产生。若CR操作者能意识到伪影产生的可能,并事先实行预防性措施如定期保养和规范操作,伪影是很容易杜绝的。
4 结论
CR是X线成像技术的现代发展趋势,对疾病诊断既可获取丰富的影像信息,信息后处理又扩大了诊断范围,并入互联网可实行影像信息资源共享。可见CR具有不容忽视的临床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广琥,小儿胸部CR技术与影像质量[J].中外医疗,2008;1(26) :129
[2]刘艳,朱铭,唐旭峰CR在儿童胸片中的应用效果及注意事项[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4;20(z2) :147
[3]江宏斌.CR系统在婴幼儿摄影中的应用[J]浙江创伤外科,2009;14(1) :80
[4]任献玲,宋登浩,焦金海,等儿科疾病检查中CR系统与普通X线摄影应用比较[J]河北医药,2003;25(8) :592
临床与影像诊断学 篇9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肺结核住院患者54例为实验组, 其中男性32例, 女性22例, 年龄3~67岁。实验组患者诊断均符合《肺结核诊断标准 (WS288-2008) 》的要求, 主要以患者肺部影像学检查符合活动性肺结核影像学表现为基础, 同时痰涂片或痰培养阳性, 抗结核药物治疗后肺部X线表现好转, 具备以上两个条件之一即可确诊。另外选取同期43例非结核性肺病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 其中肺炎38例, 肺炎性假瘤1例, 肺癌4例, 均经相应检查确诊, 作为联合检查的比对对象, 主要用于评价各检测方法的特异性。
1.2 痰菌检查
患者入院后每天检查一次, 连续查3次, 取晨起彻底清洁口腔后深部咳出2~3口痰作为痰标本, 留入加盖灭菌器皿中即刻送交检测。
痰涂片法:涂片染色镜检严格按《结核病诊断实验室检验规程》[1]和试剂说明书进行。试剂厂家:珠海贝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方法:改良萋—尼氏抗酸染色。痰标本厚涂片, 行改良萋—尼氏抗酸染色后进行显微镜观察, 连续观察300个不同视野, 未发现抗酸杆菌为阴性, 发现3~9条为阳性。
实时荧光PCR定量检测法:试剂厂家:湖南福湘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仪器:SLAN-96P;检测严格按试剂说明书进行。主要实验操作包括样本液化、DNA提取、扩增试剂准备、加样和PCR扩增。反应体系:20μl (TB PCR反应液38μl、Taq酶2μl、UNG1μl) 。反应条件:50℃, 2 min;94℃, 5 min;94℃, 15 s, 57℃, 30 s, 45个循环。检测结核杆菌DNA拷贝数。
1.3 PPD
PPD液由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北京华怡生物技术公司生产。PPD皮试以0.1 ml (万分之一浓度) 在左前臂内侧行皮内注射, 3 d内患者局部肿结直径>5 mm为阳性。
1.4 影像学检查
采用Philips公司生产的64排螺旋CT, 行肺尖至肺底部深吸气末扫描。扫描时间3~5 s, 层厚5 mm, 球管电压120 KV, 电流250 m A, FOV 300~400 mm, 螺距1.11。采用IDC公司xplore1600DR机拍摄后前位胸片。管电压:110 KV, 管电流:6.3 m As, 焦—片距:180 cm, 深吸气后屏气曝光。胸片、CT判读方法:将194份 (每位患者胸片和肺部CT各一份) 影像资料的次序全部打乱重排, 采用双盲法由5位资深影像诊断医师进行集体判读, 将影像资料的阅片结果分为5类:肯定、可能性大、不确定、可能性不大、否定。诊断分级以集体讨论意见为准, 然后分别统计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诊断结果 (见表1) 。
1.5 统计学处理
各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见表2)
(1) 胸片、CT读片结果:CT检查显示54例肺结核患者中有41例为肯定诊断 (75.9%) , 43例非结核患者中28例为否定诊断 (65.1%) ;胸片检查显示54例肺结核患者中有23例为肯定诊断 (42.6%) , 43例非结核患者中15例为否定诊断 (34.9%) 以“肯定”“可能性大”统计读片结果, 则胸片诊断的敏感度为77.8%, 特异性为83.7%;CT诊断的敏感度为90.7%, 特异性为88.4%。CT敏感度及特异性均明显优于胸片。
(2) 由表2可见, 54例肺结核患者中, PCR检测结果呈阳性的为27例 (50.0%) , 而痰涂片检测结果呈阳性的仅有6例 (11.1%) , PPD检测结果呈阳性的有20例 (37.0%) 。43例非肺结核患者中, PCR检测结果呈阳性 (实为假阳性) 的为3例 (7.0%) , 其余40例均显阴性, PPD检测结果则有5例呈阳性 (11.6%) 。
(3) 几种方法的阳性检出率:CT为75.9%, PPD为37.0%, 痰涂片为11.1%, PCR为50.0%, 胸片为42.6%。影像学+PPD+痰涂片+PCR联合检查阳性检出率为94.4%。肺结核阳性检出率随着联合检查种类增加而递增, 影像学+PPD+痰涂片+PCR联合检查与单项检查最高阳性率相比提高了18.5%, 较传统胸片+PPD+痰涂片联合检查提高了27.7%。
3 检查方法评价
(1) 细菌学检查:找到结核杆菌是确诊肺结核的主要依据。本次调查54例肺结核患者中, 痰涂片检测结果呈阳性的仅有6例 (11.1%) , 充分说明痰涂片抗酸染色镜检阳性率低, 分析原因:一是因为抗酸染色受痰中细菌数量限制, 一般至少每毫升痰液含5×103~1×104[2]个细菌方可得出阳性结果, 而肺结核患者是间断性排菌, 特别是无空洞型肺结核检出率更低, 所以会造成假阴性。痰培养虽是病原体检测的“金标准”[3], 结果精确可靠, 特异性高, 阳性率稍高于痰涂片, 但由于痰液为垃圾标本, 杂菌很多, 很难分离到纯菌, 即使分离出结核杆菌, 因其生长速度太慢, 检测周期长、成本高, 所以很多基层实验室都未开展。我院细菌室因客观条件不成熟, 也未开展此项检查, 本次调查也未将此项目列入调查范围之内。
(2) 实时荧光PCR定量检测:54例肺结核患者中, PCR检测结果呈阳性的为27例 (50.0%) 。据国内外报道, 实时荧光PCR定量检测结核杆菌的敏感度和特异性较好, 对结核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其可检测1~100 fg纯化结核杆菌DNA, 所以每毫升痰中只需少量细菌即可获得阳性结果, 尤其对一些含菌量低的标本 (如尿液、胸腹水) 的检测具有非常实用的价值, 大大提高了结核杆菌检出率。在本实验中, 实时荧光PCR定量检测的敏感度比痰涂片明显高得多, 痰涂片阳性患者PCR也为阳性, 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实验污染的可能, 因为尽管PCR检测实现了全封闭操作, 但在样本液化、DNA提取等操作过程中也有可能发生污染, 且PCR阳性不能确定结核的具体部位、范围和破坏程度。同时, 实时荧光PCR定量检测技术也因实验室严格无菌环境、实验资格审批手续复杂、仪器试剂昂贵等缺点限制了其发展。
(3) 影像学检查:CT敏感度及特异性均明显优于胸片。胸部X线检查是诊断肺结核的必要手段, 对早期诊断, 确定病变部位、范围、性质, 了解其演变及选择治疗方案等具有重要价值[4], 但其存在较高的漏诊率和误诊率。CT具有较高的密度和空间分辨率, 可发现常规胸片漏诊的活动性征象[5], 并可较好地显示病变内部结构 (如支气管损伤、小空洞、微小钙化等) 和征象间的相互关系[6], 因此, 对肺结核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如关于活动性肺结核CT表现, 有文献提及的毛玻璃阴影、小叶中心结节影、树芽征、小叶样阴影、肺实变、厚壁空洞和支气管壁增厚[7], 通过这些征象进行诊断可获得较高的检出率。
(4) 免疫学检查:54例肺结核患者中有20例PPD呈阳性 (37.0%) , 43例非结核患者则有5例呈阳性 (11.6%) 。虽然PPD是目前较常用的辅助诊断指标, 但其不能区分结核感染与结核病, 结果呈阳性只表示有结核感染存在, 并不能证明患者患病。通常皮试呈阳性者, 提示体内有活动性结核灶, 阴性则提示没有结核菌感染, 但仍要排除一些特殊情况, 如大部分接种过卡介苗的人群会出现假阳性, 影响判断。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年老体弱、肿瘤患者等往往可出现PPD阴性或弱阳性, 从而造成漏诊[8]。
4 结论
由表3可见, 联合检查时肺结核阳性检出率随着联合种类增加而递增, 影像学+PPD+痰涂片+PCR联合检查与单项检查最高阳性率相比, 提高了18.5%, 较传统联合检查提高了27.7%。可见, CT以及PCR在肺结核诊断中有着明显优势, 实验室与影像学联合检查显著提高了肺结核的阳性检出率。
综上所述, 单一依靠影像学或实验室检查诊断肺结核的方法, 因其局限性、敏感度和特异性不高, 常不能满足临床及预防工作需要。而影像学与实验室联合检查则能显著提高肺结核的阳性检出率, 与单项检查相比特异性明显提高, 且这几类检查方法在我国许多医院常规开展, 取材容易, 检测快速, 易接受, 实践效果明显。因此, 实验室与影像学联合检查在肺结核诊断及治疗中存在着较大优越性, 对早诊断、早治疗, 有效控制结核病蔓延起着重要作用, 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国防痨协会基础专业委员会.结核病诊断实验室检验规程[M].北京: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 2006.
[2]Zaklm E, Shalaby H M.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of p leuralbiop syisarapid and sensitive method for the diagnosis of tubercu 2lous p leural effusion[J].Chest, 2003, 124 (6) :2105-2111.
[3]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 Wordshop Rapid diagnostic tests for tuberculosis.What is the appropriate use[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1997 (155) :1804-1814.
[4]董玉梅.厚涂片法检查痰结核菌结果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6 (8) :1106-1108.
[5]Raniga S, Parikh N, Arora A, et al.Is HRCT reliable in determin-ingdisease activity in pulmonary tuberculosis[J].Chestradiology, 2006, 16 (2) :221-228.
[6]Heung A N.Pulm on arytubercu losis:the essentials[J].Radiology, 1999, 210 (2) :307-322.
[7]路希伟, 朱丽君, 权占盛, 等.31例活动性肺结核治疗前及治愈后的CT征象分析[J].中国防痨杂志, 2006, 28 (5) :295-298.
临床与影像诊断学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12例患者中男158例, 女64例。其中41岁以上患者142例, 40岁以下病例70例。10例为多次多发, 其余病例均为首次发病。年龄最小者31岁, 最大者83岁, 平均年龄61.4岁。情绪激动、进餐、酒后及工作中发病162例, 安静状态下发病50例, 均以急性中风起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 入院时血压高于21.28/12.6k Pa者90例。
1.2 临床表现
本组212例脑叶出血患者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 意识障碍少见 (表1) 。
1.3 辅助检查
腰穿检查84例, 脑脊液压力在2.5k Pa以上者32例。外观呈均匀一致血性者36例, 黄变16例, 无色透明者32例。DSA检查36例, 20例为脑血管畸形, 16例未见异常。
1.4 方法
212例患者经CT扫描检查, 见脑叶皮质及皮质下有形状、大小不同的高密度影。血肿部位分别为:顶叶56例, 占26.4%, 其中4例为双顶叶内血肿, 6例破入蛛网膜下腔;额叶48例, 占22.6%, 4例破入蛛网膜下腔, 2例破入脑室;枕叶44例, 占20.8%, 其中2例破入脑室, 4例破入蛛网膜下腔;颞叶52例, 占24.5%, 其中6例破入蛛网膜下腔;颞顶叶4例, 占1.9%;顶枕叶8例, 占3.8%;颞顶枕叶6例, 占2.8%。出血量按“多田氏方程”计算, 即出血量=长×宽×层数×π/b。本组为4.5~72.6m L, 平均37.5m L。血肿形状为圆形、椭圆形或者不规则状。出血后4h血肿周围出现低密度水肿带, 5d左右达高峰。10d左右血肿开始向心性吸收。出血量小者2周左右完全吸收, 出血量大者多在1个月左右形成低密度囊腔。
2 结果
本组212例患者中20例血管畸形经手术治疗恢复, 28例行血肿碎吸术, 10例行血肿清除术, 余154例内科保守治疗, 主要为脱水降颅压和一般对症治疗。24例死亡, 占11.3%。
3 讨论
自CT应用以后发现脑叶出血约占脑出血的15%, 仅次于壳核出血。本院经CT确诊的1452例脑出血中脑叶出血212例, 占14.6%。国内资料报告脑叶出血的发病年龄11~80岁不等, 40岁以下者占30%。本组212例中年龄最小者31岁, 最大者83岁。40岁以下占33.0%与国内报告相近。脑叶出血常发生于顶、颞、枕叶, 即大脑的后半部[1,2,3,4,5,6]。本组脑叶出血212例中, 顶叶出血56例占第一位, 其他颞、额、枕叶以次减少, 与Ropper等[7,8]报告有所不同。本组资料跨叶出血共计18例, 占8.5%, 与国内资料[9,10,11,12,13,14]统计跨叶出血占脑叶出血的40%相距甚远。这能否反映国人脑叶出血存在地域性差异有待需要更多病例进一步证实。
脑叶出血的临床表现与基底节区出血不同, 据临床症状大致分三型: (1) 脑膜刺激征明显而无瘫痪及躯体感觉障碍。患者出现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及血性脑脊液。本组出现脑膜刺激征110例, 占51.9%, 而同期基底节出血脑膜刺激征的发生率为11.4%。此型需与蛛网膜下腔出血鉴别。仔细检查, 脑叶出血患者可发现一些与病变部位相应的体征, 如偏盲及象限盲, 各种类型的不全失语等。原因为脑叶出血血液穿破皮层或脑室流入蛛网膜下腔及血肿对皮层或皮层下白质的局灶性损害所致。而蛛网膜下腔出血常有孤立的动眼神经损害, 头部CT扫描很容易鉴别。 (2) 有偏瘫和躯体感觉障碍者:脑叶出血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偏瘫合并偏身感觉障碍者少见。本组肢体偏瘫者118例, 占55.7%, 而同期基底节出血偏瘫的发生率为95.4%。再一特点就是偏瘫侧上下肢瘫痪程度明显不等。其原因是脑叶出血不像基底节出血那样易累及内囊, 而是脑叶出血易累及某一功能代表区的皮质或皮质下白质所致。再者偏瘫的发生也与血肿的部位及大小有关。本组额叶血肿48例有38例发生程度不同的偏瘫;顶叶56例中有46例;颞叶52例中有18例;枕叶44例中有10例, 从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 额、顶叶部位的血肿更易产生偏瘫。118例不同程度偏瘫的病例平均血肿量为37.2m L, 而无偏瘫的血肿量平均为20.5m L。 (3) 发病即昏迷者:属出血量大者。本组资料14例, 占6.6%。14例昏迷患者的平均血肿量为64.2m L, 而无昏迷的血肿量平均为27.1m L。昏迷患者的血肿大多位于额叶、额、颞叶、顶叶的跨叶血肿或向脑室系统破溃。
脑叶出血的原因: (1) 高血压动脉硬化:本组有高血压病史且入院时血压高于21.3/12.6k Pa者90例, 占42.5%, 居于首位。发病机制一般认为是由于微动脉瘤破裂所致。 (2) 脑血管畸形:脑血管畸形是年轻人脑叶出血的主要原因。本组40岁以下的70例患者中有36例行DSA检查, 20例为脑血管畸形。 (3) 脑淀粉样血管病 (CAA) :CAA为非高血压老年人脑叶出血的重要原因[15,16,17,18]。对于老年人或痴呆人群中出现的自发性脑叶出血特别为多发的脑叶出血, 应警惕CAA引起出血的可能[19,20,21,22]。本组10例多次多发脑叶出血患者, 年龄均在65岁以上, 以往均无高血压病史, 6例有痴呆病史。此10例患者可能为CAA所致皮层下出血。 (4) 少见原因及病因不明者:血液病、颅内肿瘤、脑外伤、抗凝治疗均可导致脑叶出血。本组有白血病者2例。原因不明36例, 占17.2%。
脑叶出血的治疗:脑血管畸形者有行外科手术治疗;血肿小、意识状态稳定者最好内科保守治疗;中等量大小血肿或意识不超过嗜睡状态的大血肿病例有条件可考虑手术清除血肿或行锥颅碎吸术治疗。参考文献
摘要:目的 探讨脑叶出血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诊断价值及临床疗效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12例脑叶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辅助检查结果与临床治疗价值。结果 212例脑叶出血患者中20例血管畸形经手术治疗恢复, 28例行血肿碎吸术, 10例行血肿清除术, 154例内科保守治疗, 采用脱水降颅压及对症治疗。24例死亡, 占11.3%。结论 脑血管畸形者可以行外科手术治疗, 血肿小意识状态稳定者行内科保守治疗, 中等量或大血肿可采用微创清除术治疗。
【临床与影像诊断学】推荐阅读:
临床及影像学特点12-11
超声影像诊断08-09
影像诊断质量09-26
临床诊断与防治方法12-31
肺炎影像学诊断07-30
医学影像诊断流程05-20
X线影像诊断06-20
尘肺病影像诊断的进展10-16
纵隔肺癌的影像学诊断10-02
脊柱结核的影像学诊断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