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线影像诊断

2024-06-20

X线影像诊断(精选12篇)

X线影像诊断 篇1

关键词:X线床边摄影,X线透视,疾病诊断

医院X线床边摄影, 在基层医院多见, 它以简便、快捷、高效的优点为广大患者或不宜搬动的患者带来福音, 也为临床医师的诊疗工作提供了一些方便, 深受医师、护士、患者及其家属的欢迎。自X线发现以来, 以X线诊断为主的放射学的形成, 进而发展成为诊断和治疗兼备的现代医学影像学, 开创了本学科的新纪元[1]。笔者从事综合性医院放射科X线床边摄影并从中摸索总结出的一些经验与技巧, 在此与同道们进行学术交流探讨。

1 X线床边摄影

X线床边摄影, 主要服务于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或称重症监护室 (ICU) 、以及其他科监护室里的危重患者以及在骨科接受牵引的患者, 这些患者一般都不能走动, 要求到床边做X线检查, 以提供给临床医师及时可靠的医疗信息。这项工作表面看来挺简单, 但要求要有高成功率、高标准地完成并非容易事, 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如衡量一张优质床边X线片的标准是: (1) 投照部位与临床申请要一致; (2) 摆位端正, 所照部位完全成像于胶片上面, 且上下、左右对称; (3) 照片的对比度、清晰度、锐利度良好; (4) 铅号标贴准确且可辨左右。这仅仅是一个方面的要求。

床边X线机一般为日本岛律公司出产的125kV, 32mAs床边机和美国GE公司出产的125kV, 25mAs床边机, 功能优良可靠。开展的床边检查项目多是:头颅正侧位、颈椎正侧位、肩关节正位、肱骨正侧位、肘关节正侧位、尺桡骨正侧位、腕关节正侧位、手正斜位、胸部正位、腹部正位、骨盆正位、髋关节正位、股骨正侧位、膝关节正侧位、胫腓骨正侧位、踝关节正侧位、足正斜位、跟骨侧轴位等;但常见的床边检查有胸部正位、骨盆正位、颈椎及四肢关节正侧位。片子大小依据所照肢体大小而定。要发挥其作用还要做到:床边X线检查首先要求临床医师开出检查申请单, 由护送人员送至放射科登记台查号收费, 除急诊抢救者需立即去检查外, 一般病情的床边检查都集中在下午进行, 检查前, 当班技师应从登记台将所有床边申请单取走, 同一科室的单子放在一起, 不同科室的单子按床边检查路线及毗邻关系前后排列, 一般按由远到近, 由楼上至楼下的顺序排列, 以免在检查过程中走冤枉路或回头路, 也影响工作效率, 再在每张单子的左上角空白处编上各异的简易X线号, 以区别每张片子属于那位患者, 然后统计所需投照的部位及人数, 确定所要携带片子的大小和数量。这样可以保证床边检查准确、快捷、有条不紊地进行。技师携带床边X线机在等或乘电梯时, 可对各申请单上患者的简要病史及临床症状作一了解, 便于对每位待查患者的适宜摄影体位做到心中有数, 以免仓促投照, 片子体位不合诊断要求, 如胸腔积液的患者, 胸片应采用坐位投照, 若躺着水平位投照便不能显示气液平面, 以至片子不合要求。投照时应注意:一是对于较胖的, 打石膏的或上夹板的患者, 需根据其肥胖或上石膏、夹板的厚度提高kV值, 而较瘦的患者应适当减小kV值;二是对于好动的婴幼儿或骚动不安的成年患者, 要摆好体位, 选好条件, 对好光, 观察中抓拍, 以避免因体位变动、运动模糊或异物遮挡致投照失败。适当的解释和了解患者的心理也是不可缺少的。

2 X线透视

X线透视是医院放射科的传统检查项目之一, 有迅速、简捷等特点, 许多医院目前都购置了高档的放射影像设备如计算机, X线摄影技术数字设备, X线摄影技术数字化胃肠点片机等, 疾病的诊断有了质的飞跃。使得透视技术这一传统放射诊断手段倍受冷落, 甚至部分医院已取消了这一检查项目, 但广大的基层医院不少仍是健康检查, X线诊断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笔者结合工作实际浅谈透视在辅助其他放射诊断技术中的价值, 特别是在肺部诊断中的辅助作用。

2.1 肺部诊断

首先应注意肺部透视中的几个易漏诊区, 如肺尖区、心后区及横膈后等区域的肺部病变易漏诊。应将患者的肩胛骨旋出和转动患者多方位观察肺, 对鉴别肺门阴影增大有重要的补充作用。X线平片中表现的肺门增大病例有时即使加摄了侧位片, 重叠的肺门血管还是癌性表现或肺门淋巴结肿大性的块状表现, 所致动态观察增大的肺门影的变化可见树状血管支从肺门团块影发出, 并且在患者转至某一角度时血管团块影会分散开来, 而肺门的癌肿或肿大的肺门淋巴结所致的肺门块影无论患者如何转动, 肺门团块影始终存在, 且不变化, 分散在区别肺部阴影来源方面的辅助作用胸壁胸膜的病变及增多增粗的肺纹可重叠于肺内, 形成阴影, 确定阴影来源于肺内或肺外。X线诊断中首先应解决的问题, 透视下多方位转动患者并辅以深呼吸作连续动态观察, 对此有确切的帮助。病变来源于胸壁、胸膜及肋骨的阴影时, 阴影的边缘与胸膜相交成钝角, 且在深呼吸时阴影无移动或即是有移动其移动方向与肋骨移动方向一致, 肺部的病变阴影在深呼吸动作时运动方向与肋骨方向相反, 由于增粗增多的肺纹理所致病变在深呼吸时会散开来不成片状阴影, 且可以用不同体位观察获得。

肺底积液是指胸膜腔积液局限在肺底与横膈之间, 在立位片上表现为正常膈面消失, 肺底被液体抬高而形成一假膈影。卧位投照, 肺底积液流至胸背肋胸膜腔, 使患侧肺野透亮度降低, 视床的运动作连续透视观察可见上述立位平片上的影像表现, 可看见肺底积液从肺底向胸背部肋胸膜腔游离往返的全过程, 从而更加肯定肺底积液的诊断, 在作食管吞钡透视检查时当稠钡大部分已通过食管全程, 腔内表面仅存少许钡吞下的空气与食管内残存的钡剂, 共同形成食管腔内黏膜的气钡双对比影像, 利于早期病变的发现, 在对肠梗阻患者的腹部透视中, 肠伴内液面的升降是确定肠管张力高低的标准之一, 在确定肠伴内液面有无升降时, 先必须排除正常呼吸运动致膈肌位置变化, 所导致的肠伴内液面的上下移动的移动特点是有充气肠伴内的液面出现方向一致的同步升降幅度小, 频率与膈肌运动一致。

2.2 在胸部肋骨骨折诊断中的作用

常规正斜位肋骨片检查中, 易将无明显移位性肋骨骨折与肺纹理和肋骨重叠的影像误诊为骨折, 透视更能直接看移位性肋骨骨折的部位。骨折线的数量及骨折的类型, 由于透视是动态多角度下观察患处, 能避开因患者体位处的生命影缘而分离出来, 并能在最佳体位的骨折处清楚地显示出来, 提高了诊断率与阳性率, 明显地优于常规的肋骨正斜片及投照方法。同时也是对诊断肋骨骨折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

2.3 在四肢骨骨折诊断中的辅助作用

四肢关节及骨两端的部位由于骨的重叠或体位的关系, 极易造成骨折的漏诊, 透视下能见重叠的骨尽量分散开来, 体位的动态观察骨质结构, 直接明确地显示骨皮质的连续性, 确定有无骨折。

2.4 在儿童肠套叠诊断中的作用

儿童肠套叠拍腹部平片的诊断价值小, 但在透视下通过稀钡灌肠及时观察到肠套叠的部位, 在一定压力下套叠部位肠管退缩的程度及在手动复位中整复情况的观察和判断有利于诊断。

参考文献

[1]崔力争, 陈志强, 黄银平, 等.现代医学教育[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0:181-182.

X线影像诊断 篇2

乳腺X线诊断报告范本

××××××××医院乳腺X线检查报告单

检查号:12345678 姓名:放射科

性别:女

年龄:44岁

检查日期:2007-8-31 门诊/住院号:123456

床号:35床

科室:肿瘤外科

送检医师:

临床诊断:左侧乳腺癌

投照体位:左侧:头足(轴)位、侧斜位

右侧:头足(轴)位、侧斜位

影像学表达描述:

双侧乳腺腺体型。

左侧乳腺外上方可见一大小2.8cm×1.8cm的肿块影,高密度,边缘不规则并伴有毛刺,内见多形性细小钙化。

右侧乳腺未见明显肿块与异常钙化。双侧皮肤、乳头影………

双侧腋下可见小淋巴结影,形态密度无异常或……….影像学印象:

左侧:BI-RADS:5 右侧:BI-RADS:1

报告医师签名:×××

审核医师签名:×××

儿童大骨节病X线修复影像追踪 篇3

为了解决对大骨节病软骨坏死区,硬化(X线)灶属性的修复确切依据,笔者使用X线定点连续动态追踪观察儿童患者725例,总计分析片迹2万余张。从病因的探讨,治疗的研究,片迹影像的无常变化和患儿的不断发生,该病确系难治之症。患者掌指骨发病位居全身各骨关节之首约占88.6%。干骺端病变征像(X线)出现早于骨端,并且容易修复。骨端病灶变化缓慢。两部位或多骨病变,表示病情严重已日久之。骺线发生的早期闭合,骨的长度生长发育可能即告终结。现以多发部位手骨骼骺核等径前病变的X线基本变化规律,报告于下:

1 掌指骨软骨病变的动态修复规律

作者用X线记录追踪观察,患者掌指骨骺软骨病变X线修复具有一定规律。修复分为两个阶段;硬化修复阶段和骨修复痊愈阶段。硬化修复阶段,骨端、骨骺、干骺端和腕骨周缘病变软骨区出现各种形态的硬化不整、凹陷、囊样变、碎裂状、烟头征等改变。痊愈阶段是各种修复的增宽加厚或增大硬化阴影相互连结,骨节增长,骨关节面变完整光滑,骨纹理骨结构出现。X线表现金过程为软骨病变——硬化——增宽加厚或增大连结——骨节增长,骨关节面变完整光滑——经塑型改建硬化骨吸收变薄至完全消除——转化为基本符合人体力学要求的骨结构——骨纹理出现——骨痊愈。简化过程为软骨病变——硬化——吸收——痊愈。片迹还显示骨质有破坏,严重者不多见。发生部位多在与软骨相接的骨组织缘。X线表现为小梁骨组织——模糊——增粗——消除。病理性硬化骨亦有破坏。X线表现为硬化骨阴影密度减低——消除——骨纹理不出现,最终仍然是由病理性硬化骨的替代而告终结。

2 息儿掌指骨不同部位修复特征

2.1 患儿掌指骨干骺端软骨病变修复的X线特征及分型:骺板软骨深层近骨缘骨干侧成熟软骨细胞带受损害,先期钙化带模糊变薄、中断,随干骺周边的修复及成骨出现凹陷,及凹陷底部硬化的增宽加厚和加深,指骨节不断加长,经塑型、改建、吸收病理性修复硬化骨组织,转化为基本符合人体力学要求的骨结构——骨纹理出现——痊愈。X线不能如实地反映软骨的坏死,只有硬化修复才能显示改变,及维持时间的长与短,同时硬化可以不断地加宽增厚,这一期间软骨的病变吸收修复,可以为一次性(半年内)、持续性和反复性三种,表现在X线上为:①干骺端凹陷及底部硬化加厚阴影短期内(半年)一次性被吸收修复,骨纹理骨结构出现;②干骺端凹陷伴底部硬化增宽加厚,数月或数年内逐渐被吸收修复;③干骺端灶性硬化阴影数年内反复出现及吸收,或表现为分层性硬化线,骨节增长。

2.2 骨端软骨病变的转归及X线修复的分型:骨端软骨病变的X线修复层被认为很少见,或者认为多数是不可复性的。作者研究骨端病变的修复并不少见,而是持续性缓慢进行,同时具有一定规律和特征。

(1)骨端中心位小损害的修复:早期表现为模糊、毛糙,随后出现小的硬化,周边软骨内的继续成骨和修复而出现小凹陷,经吸收和改建逐渐恢复正常。

(2)骨端中心位较大损害的修复:早期表现为关节面的较大范围模糊、毛糙、不整,经修复和软骨内成骨变平直或出现硬化,再经塑型改建仍可变光滑。左右边角(平片)的继续成骨作用,平直的骨端出现较大凹陷,底部不同速度的修复,使凹陷变浅或加深,或出现各种不同程度的骨端不整及变形。终因骨端桡侧边角(平片)的成骨修复致凹陷逐渐缩小,尺侧刺状骨突亦随修复增粗,完成骨端骨性关节面的恢复。在此修复过程中可看到骨端局部的缺损及囊样变。

(3)骨端广泛性损害的修复:骨端近骨缘软骨广泛性变性坏死的修复有下列几种:①修复从骨端中心向周围进行。首先在骨端中心软骨损害处形成烟头征,随后烟头征两侧缺损区内出现点状硬化并逐渐增大连结,骨端损害处得到修复。②修复从骨端两侧损害处进行(平片)。骨端片迹两侧缺损处出现钙化灶,逐渐增大与骨性关节面相连,恢复骨端正常外形。⑧修复从骨端烟头征顶部进行,形成横行线状硬化,逐渐增粗与原骨性关节面融合,钙化被吸收恢复骨端外形。④骨端关节面参差不齐的损害修复。这些参差不齐主要是关节面各局部软骨的损害加上修复快慢的不同所引起,最终仍因桡侧成骨较快和尺侧缘刺状骨突的增粗及包绕损害处的软骨组织而逐渐得到修复。

2.3 骨骺周边软骨坏死灶的修复变化特征:骺核周边,软骨:坏死灶的修复,与其他部位软骨坏死灶的修复基本相同。首先是病理性的硬化修复,经过塑型改建骨的基本结构和骺外形恢复。骺软骨损害早者,X线修复常先出现线形硬化,或多发点状硬化,点状硬化若位同一直线连结,亦可形成线形改变,修复增粗出现扁平骨骺或燕形改变(为正常骨骺成骨之形态变化),两端(平片)侧向弧形连结,或软骨坏死区多方位弧形点状硬化增大连结,形成修复性环形骨骺。骨骺软骨损害晚者,局部成骨受阻,X线出现模糊、毛糙、不整,随坏死物的吸收、机化及周边的修复成骨,骨骺关节面中心或偏位局部出现缺损或凹陷及硬化,最后仍然是经过塑型改建,膜内成骨逐渐得到修复。

3 指关节增粗变形及骨骺形态改变

3.1 一般指关节增粗变形:早期主要表现为无炎症性关节周围软组织的增厚,随指骨干骺闭合端周径的增大,和骨端(指骨远端)的增粗,关节面变光滑完整。但是,仍有多数儿童患者在干骺、骨骺、骨端X线改变情况下.关节周围仍不显示软组织的增厚和关节增粗。

3.2 典型指关节增粗变形:关节半脱位是典型指关节增粗畸形主要原因,而干骺端凹陷致关节半脱位增粗畸形者约占97.95%(96/98)。干骺端凹陷是骺板软骨病变致局部成骨受阻,及修复的不均衡,边角成骨较快而引起(平片)。

3.3 骨骺形态的改变:骨骺的形态改变,除因骺软骨的损害修复不均衡引起的碎裂状、环形骺及骨骺横径增宽(平片),局部缺损、凹陷等改变外,干骺端的凹陷仍然是骺核变形的主要原因。干骺端的凹陷,产生一种变形应力的作用和阻抗力,使发育的骨骺被嵌入凹陷内而发生变形出现锥形骺或马蹄形改变等。 

4 其它

4.1 儿童大骨节病掌指骨硬化影象的判定:大骨节病的诊断治疗,不能随意依据对X线硬化影象的破碎不整程度,作出病情加重(或严重)的判定。因为它不同于一般骨病,因受损伤、骨折、感染、溶骨等破坏引起的碎裂状改变,及骨块分离、骨缺损、骨关节面不齐、骨囊肿等改变。大骨节病病变发生在骺软骨深层(包括骺板软骨)近骨缘,X线不反映其软骨病变的轻重程度,只反映不同形态的硬化修复,和硬化骨被塑型、改建吸收变薄、骨纹理骨结构出现的痊愈过程,所以在X线诊断和疗效判定时应引起重视。

钙化是骨化的前驱。生物化学变化带来进行性的钙化和矿物质化,延伸至生发带或静止带以形成很多潮线。大骨节病生长软骨损伤后的X线修复,首先是密度增高的硬化改变,随骨髓腔血管和结缔组织的侵入,坏死灶被吸收移除和机化、钙化,由于血管周围结缔组织内始终保留有一定量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而发生膜内成骨,以及坏死灶间存活软骨细胞的增生性反应,出现不规则的软骨内成骨。骨端等部位缺损区碎、裂状硬化阴影的由小增大及连结等修复,亦是来自两方的修复作用。

4.2 儿童患者1~5掌指骨干骺端改变具有同等诊断和判定意义:第一掌指骨干骺端改变过去被强调有诊断特异性,第五指中节骨干骺端变异较为多见。这次作者研究连续片迹验证,硬化修复各时期的变化,拇指骨基节干骺端与2~5指中节骨干骺端;第一掌骨于骺端与2~5指骨基节干骺端的骨骺解剖摆布相同,病情变化及时间变化基本一致,未显示特殊表现。即指骨干骺端早期出现的模糊、毛糙不整,中期出现的凹陷硬化,和晚期凹陷硬化灶的被吸收修复征象,在同一病人同一时间1~5指骨的X线变化几乎完全相同。第五指骨中节干骺端改变具备上述特征(排除变异)者。

4.3 患儿指骨软骨病变与年龄的关系:分析4748例患儿手片,以3周岁为年龄段,干骺端改变随年龄段增大,病变修复两个阶段加快,硬化加厚,骨节增长,痊愈增多,X线检出率逐年下降。骨端、骨骺等部位改变,随年龄段增长,硬化修复增多增大,X线检出率增高,硬化骨的相互连结,骨端骨性关节面变完整光滑,痊愈修复增多。

肺挫伤X线诊断分析 篇4

1临床资料

本组男36例,女7例,年龄17岁~78岁。就诊时间半小时至72小时。临床上以胸闷、呼吸困难、咯血为主要症状,并与其并发症的程度有关。并发症;合并肋骨骨折13例,锁骨骨折I例,肩胛骨骨折I例,四肢骨折10例,气胸11例,血(液)胸8例,液气胸4例,肺不张2例,胸腰椎骨折2例,腹腔脏器损伤1例。另外有7例继发肺部感染。

2 X线表现

2.1肺间质改变21例,占49.8%,表现为肺纹理增多增粗,粗细不均,边缘模糊。

2.2肺实质改变14例,占32.5%,其中9例(20.9%)合并肺间质改变。(1)斑点、斑片、絮状阴影,沿肺纹理分布,密度较淡,边缘模糊。(2)大片状阴影,表现为肺一段或一叶或跨叶段的大片状不规则阴影,边界模糊,密度不均,多见于中下肺野。

2.3磨砂玻璃样改变8例,18.6%。表现为一侧或两侧肺野透光度一致性降低呈雾状或似蒙上一层薄纱。

2.4继发感染7例,16.2%。继发肺部感染者表现为肺实质性改变强化征,迁延不吸收和临床感染症状,全部发生于肺实质受累者。

2.5并发症常见的胸部并发症均有其特征性X线表现易鉴别。轻度肺撕裂与肺挫伤X线表现相同不易鉴别。

3讨论

各种原因引起的创伤,可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胸壁,冲力自胸壁向肺内传导。肺脏是血运丰富的脏器,当受到外力冲击时,造成肺泡、肺间质内毛细血管水肿、充血或血液渗至肺间质及肺泡内,使血管增粗、密度增高,导致一系列X线征象。

较轻的肺挫伤表现为肺纹理增粗增多,边缘模糊,粗细不均的条束状阴影,亦可有斑点絮状影并存。伤情再重时,可使支气管血管扩张,管壁粘膜水肿增厚,上皮细胞坏死脱落进入肺泡内引起肺实变而出现大片状或结节状阴影。肺泡内、支气管腔内分泌物、炎性渗出物、坏死脱落组织和凝血块聚集,阻塞支气管致肺段或肺叶不张”。

胸部创伤严重的还可能同时导致肺血管、支气管、淋巴管、肺组织细胞及胸膜的损伤。受累的肺组织产生的一系列渗出反应,造成广泛肺通气功能、呼吸功能、淋巴引流障碍等,可加强肺实质广泛损害累及胸膜,胸片上出现磨砂玻璃样改变。有人称之为“面纱征。

肺挫伤的x线征象与创伤程度和就诊时间有关,部分病例吸收较快,部分病例早期可无异常发现,因此,胸片的检查应该是早期的、连续的,严重的肺挫伤破坏了肺组织的防御机制,加之伤后全身免疫力下降,增加了肺部继发感染的危险性直接影响伤后的治疗进程。

参考文献

放射科X线诊断报告签阅制度 篇5

放射科X线诊断报告签阅制度

1、X线诊断报告必须逐项填写,字迹清楚,用词恰当,语句通顺,标点符号正确,描写合理,诊断意见确切,板面整洁,签名正确无误。

2、凡在科内的住院医师,实习医师,进修医师等书写之诊断报告均经本科高年或总住院医师或/和主治医师签名后发出。

3、凡新来科的住院医师除急诊值班时的急诊报告发出外,其余的书写报告均须由上级医师签名。

4、每日的诊断报告均由主治医师主持签发,凡疑难病例诊断报告,由值班医师书写后由科主任或/和上级医师签发。

食管癌的X线钡餐造影诊断分析 篇6

【关键词】 X线钡餐造影;食管癌

食管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好发于40~70岁的男性,主要症状是进行性吞咽困难。食管癌的病理形态分为三型:①浸润型:管壁呈环状增厚、管腔狭窄;②增生型:肿瘤向腔内生长,形成肿块;③溃疡型:肿块形成一个局限性大溃疡,深达肌层。以上各个型可混合出现[1]。食管癌防治关键在于“三早”──早就诊、早诊断、早手术,而早诊断是关键中的关键,食管与胃肠道影像检查首选硫酸钡造影。现将我院2009年12月~2011年12月经手术和纤维胃镜、病理及X线检查资料完整的80例食管癌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80例中,男47例,女33例,年龄38岁~81岁,平均57.5岁;单发癌72例为,8例为多发癌;病理诊断:鳞癌76例,腺鳞癌4例。

1.2 方法 造影前2小时禁食水,吞服混水的Ⅱ度硫酸钡剂,钡、水比例为3~4∶1。食管癌的检查,常规方法是转动病人多轴位透视(特别是卧位、后前位、左、右前斜位等),必要时摄片。

2 结果

80例患者中68例X线钡餐造影检查诊断食管癌,经病理证实阳性诊断符合率为85%。早期食管癌6例、中期食管癌48例、晚期食道癌26例;病变部位:颈段3例,上段12例,中段38例,胸下段27例。

3 讨论

食管癌是一种危害极大的癌症,男性多于女性,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51~60岁发病率最高[2]。X线钡餐造影是诊断食道癌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可确定肿瘤的部位和长度,有助于估计手术切除的可能性。下面总结食管癌的X线表现。

首先,我们先介绍早期食管癌的X线表现,早期食管癌只侵犯粘膜和粘膜下层,范围局限,病灶常小于2厘米,并居于一侧管壁,其轮廓往往是不规则略突向腔内的扁平型斑块,常无法显示病变的形态和范围,必须进行细致的检查才能作出诊断。其X线表现为:①局限性食道粘膜皱襞增粗、迂曲、连贯性差,典型者呈虚线状、边界毛糙,这种改变局限于食道的某一段,而食道其它地方的粘膜皱襞无明显改变;②食管壁局限性僵硬,出现病变区钡剂通过减慢和痉挛表现;③粘膜皱襞聚拢,在紊乱毛糙的粘膜面上可出现单个或多个小龛影,直径约0.2~0.4cm,有时仅表现为钡剂通过后局部有钡滞留,多见于糜烂型病变;④肿瘤向管腔内突出,形成小的充盈缺损。早期食管癌病变表浅,X线表现不典型,容易漏诊、误诊,我们总结原因如下:⑴对食管的解剖毗邻结构不熟悉,把左主支气管、左房压迹处造成吞钡蠕动后钡剂残存误为病变所致;主动脉弓下缘食管三角区,食管在主动脉弓下缘以下钡剂过后呈一三角形扩张部分,此处粘膜难于显示。或见粘膜皱襞较宽,其后壁有时可稍凹陷,但边缘光整,易误诊为食管早期癌[3]。⑵把起自食管中段的第二蠕动波误为早期病变痉挛性改变。⑶食管内滞留气体误为病变。⑷对食管各段粘膜的正常形态认识不足。食管上段粘膜纤细,排列不规则呈皱纹样改变,而食管左心房压迹处粘膜排列稀疏、平坦,都可能误为粘膜破坏[4]。⑸钡剂通过食管上段时十分迅速,不仔细观察可能会忽略病变。⑹以照片质量欠佳或钡剂涂抹不好造成粘膜皱襞“紊乱”或“中断”,钡剂中混有气泡而误为“粘膜不整”。⑺检查方法:我们用空气和钡剂形成双重对比造影,先服钡剂再服水形成双重对比显示病变,但有时掌握不好,对早期食管癌造成漏诊或造成气泡过多造成误诊。⑻照片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早期食管癌的诊断准确性。

其次,中晚期食管癌X线表现:⑴管腔狭窄:在典型浸润型癌,表现为环状狭窄,其上方食管扩张。食管狭窄也见于各型食管癌进展期,范围较大,轮廓不规则,不对称,管壁僵硬。⑵腔内合龙影,充盈缺损:由于癌瘤向食管腔内生长、突出,可造成形状不规则、大小不等的充盈缺损,是增生型癌的主要表现。在溃疡型食管癌中可见一个较大的轮廓不规则的长形合龙影,周围有不规则的充盈缺损区即透明带围绕。⑶粘膜皱襞改变:由于肿瘤破坏粘膜层,使正常皱襞消失、中断、破坏。

由此可见,X线钡餐造影对中晚期食道癌病人的诊断准确率很高,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易漏诊、误诊,在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提高X线的诊断率。

参考文献

[1]吴恩惠,医学影像学[M]. 第6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38.

[2]邵令方,高宗人. 食管癌和贲门癌的外科治疗[J].中华外科雜志,2001,39(1):44.

[3]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 4(11):1915早期食管癌的X线征象及误诊原因分析[J].

[4]谢红锋,缪建林.早期食管癌的X线诊断[J].实用临床医学,2006,7(2):120

贲门癌的X线诊断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9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男性26例,女性13例,年龄45~84岁,平均62岁。

1.2 临床症状

(1)吞咽困难,开始为间隙性而后变成持续性位于上腹部,胸骨后有沉重感,特别在吞下第1、2口时;(2)疼痛(胸骨剑突后方或胸底部)往往在下咽时发生灼烧感;(3)呕气、恶心、打呃、食物或血液呕出;(4)胃纳减退、消瘦、一般性消化不良症状。

1.3 检查方法

在吞咽前,先作常规胸腹部透视,然后在透视下先给受检者口服产气粉1包用约10mL温开水送服,观察胃底充气情况。然后口服220%W/V浓度硫酸钡(采用青岛II号钡)150~200mL。在透视下观察其动态变化,特别要注意吞第1口钡剂时观察食管下段粘膜形态及贲门开放走向,食管壁柔软度。然后让病人仰卧将床放水平,嘱患者在检查床上360°翻转身体使钡剂均匀涂布于胃壁,达到充分显示良好的胃底贲门区的粘模皱襞影像及胃底贲门区双对比相,摄取贲门区正位及斜位相(床升至45°左右斜位)。右侧位、俯卧位相及床垂直摄取贲门部正位、斜位即可全方位观察胃贲门区,有利于贲门部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2 结果

对39例贲门癌的胃双对比钡餐造影X线表现分析发现。

2.1 胃贲门区软组织块影

贲门区软组织影为贲门癌最主要的X线征象[1]。本文39例中,出现贲门区软组织肿块有35例,于站立位或45°斜位、俯卧位及侧位片通过胃底双对比相显示近似圆形或椭圆形密度均匀、稍深的软组织阴影,表面光滑或凹凸不平,一般表现为结节状、分叶状、半球形软组织块影(图1),钡流包绕该块影,改变正常钡流途经。食管下段可有扩张。

2.2 胃贲门区溃疡

贲门癌溃疡发生较常见,龛影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多数为浅溃疡,这种溃疡龛影在钡剂充满胃底贲门区常被掩盖而不易显示(图3),表现为紊乱的粘膜皱襞中不规则钡影残留,多种体位相中龛影的部位和形态较固定。本文39例中仅5例显示贲门区溃疡龛影。且与良性溃疡形成的龛影、正常粘膜邹壁的邹折所形成的假龛影形态类似不易区别。治疗后,龛影缩小则提示为良性,扩大或长久不变为癌的可能大。显示好贲门区粘膜邹壁是鉴别贲门区良恶性溃疡的要点。

2.3 食管下段改变

贲门癌侵犯食管下段较常见,必须对它有充分的认识,吞服第1、2口钡示食道下段变化非常重要[2]。本文39例中,食道下端受侵32例。食管下段受累的表现为(图2,4)虫蚀样环状或半环状、鸟嘴样、短管样狭窄,狭窄上端食道扩张。食道下端可见细颗粒样增生或索条状粘膜下浸润及较粗大的息肉样增生。食道下端绕贲门肿块可使钡流方向改变,出现钡剂分流、喷射现象。

2.4 胃体小弯改变

贲门癌侵犯胃体小弯使胃体上1/3小弯侧轮廓高低不平,胃壁僵硬而不能扩张,与正常胃壁间形成小切迹或凹陷,浸润区粘膜变平、消失(图1,4)。本文39例中,胃体小弯受侵9例,胃体小弯受侵范围与周围正常胃粘膜形成鲜明对照。

3 讨论

贲门癌为消化道较常见的恶性肿瘤,由于贲门部的特殊解剖及生理特点,且位置较高,位于肋弓内,不易扪及。而且内窥镜检查对该部位存在一定的盲区,检出率相对较低。胃贲门区粘膜皱襞纵横交错,粘膜皱襞反褶可形成假性龛影。胃悬带纤维肌束使食道下端左侧壁出现局部肌层增厚,并向食管腔隆起而形成X线所见的星月形压迹,产生假性肿块影[3]。因此,对胃贲门区的X线检查提出很高的要求,必须要显示良好的胃底贲门区双对比影像,充分显示粘膜皱襞形态,熟悉其解剖特点,判断其肿块的性质,食道下端的改变。通过对39例贲门癌的研究,我们认为对贲门区软组织肿块、食道下端受侵犯的变化的观察很重要,讨论如下。

贲门软组织肿块:贲门区出现软组织肿块影,并非全是病理性的,更不一定是癌瘤,贲门区软组织块影应与附近脏器或病变引起的胃底贲门异常影鉴别,特别是肝左叶,肝左叶出现在胃底贲门区往往有明显成角形,象楔子。肝左叶影从胃底气泡的下方相交叉,在右前斜位时肝影可安全转出胃泡之外。深吸气时可使左肝叶影移出于胃底气泡影之外。睥影一般不影响胃底气泡,但遇到异位睥则例外,它可以在胃底上壁出现一压迹状块影(或在胃泡的左侧)或凸出角形影。结肠睥曲与胃泡重叠呈垂直或斜形线条。很少情况下结肠肠曲压迫胃底现象,胃底肿块影。俯卧斜位可出现一个2~3cm直径的充盈缺损影,即贲门切迹假性肿块,可被误认为肿瘤影[4],从食道发出星形皱壁分散到胃泡内,“肿块”邻近的食管和胃粘膜无中断破坏,管壁扩张度正常可资鉴别。胃底静脉曲张伴食道静脉曲张、胃底肥大性胃炎、弥漫性淋巴肉瘤、胰腺尾部囊肿或癌肿、扩大的心脏、巨大睥脏、结肠睥曲癌、巨肾或肾肿瘤等均可产生外来压迹形成“胃底贲门部软组织肿块影”,先要决定使胃泡变形的体积情况而不是一个平面(即在不同斜角度所拍X线片上观察)其与胃泡的充盈缺损及压迹有相对活动度,同时在充盈缺损区或受压区仍保持完整的胃底粘膜皱襞纹,及食管下段是否异常改变情况,来判断软组织肿块影性质是否贲门癌引起,不可轻易下贲门癌的诊断。

贲门癌侵犯食道下段:贲门癌侵犯食道下段相当常见,是诊断贲门癌的重要依据之一。食管下段受累可表现为:(1)虫蚀样环状或半环状狭窄。(2)鸟嘴样或短管样狭窄,这种狭窄与贲门失弛缓症、食管下端憩室有相似处应与之鉴别。(3)食道下端充盈缺损,表现为细颗粒样增生或索条状粘膜下浸润及较粗大的息肉样增生。(4)食道下端由于贲门部肿块可使钡流方向改变,出现钡剂分流、喷射现象。但在确定食道下段受侵犯,食道下端的X线表现需与贲门失弛缓症、食道裂孔疝、食道下端憩室等鉴别。避免将食管下端外侧壁弧形切迹误为充盈缺损,食管下端外侧壁弧形切迹毗邻贲门口上方,食管粘膜无中断钡剂通过良好扩张性正常为鉴别点。不将贲门口钡剂涂布的钩状上翘粘膜现象误为分流征象。良好的双对比钡餐检查,显示好胃底贲门区的粘膜非常重要,透视下立位细致观察第一口钡从食管进入胃的全部过程非常重要,观察钡剂在贲门上方有否停留,食管下端扩张有否受限,是否通畅,钡剂走向有否改变,有否喷射、分流征象。采用立位、45°双斜位及右侧位、俯卧位多轴相拍片加以透视下观察其形态及功能全面分析。对瀑布型胃,由于钡剂易沉积于胃底,可令患者作弯腰动作,使积聚在胃底的钡剂排入胃窦,并让患者前后位转向右前斜位,可分开重叠胃壁,更好地显示胃底贲门区的全貌,不至于遗漏贲门部病变。要显示好胃底贲门癌的X线征象,必须保持胃底要有足够量的气体及适量的钡剂,涂布好胃底贲门部的粘膜,形成良好的胃底贲门部双对比相,拍取多轴位相X线片,注意观察贲门区有否肿块、食道下端有否侵犯,贲门区龛影及其病变的范围,胃体小弯侧胃壁及其粘膜情况,从而提高对贲门癌的检出率,对确定治疗方案有所裨益。现代循证医学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认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结合内窥镜、CT检查更好,CT能显示其胃底贲门区软组织肿块,软组织肿块内如见到气体、水或高密度造影剂提示溃疡存在,判断溃疡位于腔内腔外十分正确,判断胃的浆膜层或周围脂肪层、邻近脏器受侵犯,如食管、肝左叶、脾、胰腺和结肠。远处脏器转移十分正确。对指导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其决定性作用。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贲门癌的气钡双对比造影的X线表现,提高对贲门癌的X线诊断水平。方法本文对39例经手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贲门癌的胃双对比钡餐造影X线表现分析。结果贲门部软组织肿块(35例),表现为结节状、分叶状、半球形;贲门区龛影(5例),多数为浅龛影;食道下段浸润(32例),呈索条状粘膜下浸润;胃体小弯侧僵硬(9例),小弯侧胃壁僵硬,与正常胃壁间形成小切迹或凹陷,粘膜变平、消失。结论X线气钡双重造影是诊断贲门癌的首选方法。良好的双对比钡餐造影,取多体位、不同角度,全方位观察,可以提高贲门癌的X线检出率。

关键词:贲门,双对比,钡餐造影,X线

参考文献

[1]上海第一医学院《X线诊断学》编写组.X线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1014~1015.

[2]林贵.贲门癌的X线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1981,15(3).

[3]杜兴亚,齐忠政,李瑞兰,等.食管裂孔疝X线与内镜50例对照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1998,17(5):288~290.

数字化X线影像诊断技术的特点 篇8

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 (digital radiography, DR) 是由电子暗盒、扫描控制器、系统控制器、影像监示器等组成, 是直接将X线光子通过电子暗盒转换为数字化图像, 是一种广义上的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而狭义上的直接数字化摄影 (direct digit radiography, DDR) 通常指采用平板探测器的影像直接转换技术的数字放射摄影, 是真正意义上的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

数字X线机是计算机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与X线放射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先进的X线机。在原有的诊断X线机直接胶片成像的基础上, 通过A/D转换和D/A转换, 进行实时图像数字处理, 进而使图像实现了数字化。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X线机的观念, 实现了人们梦寐以求的模拟X线图像向数字化X线图像的转变。

数字化X线的特点如下: (1) 它最突出的优点是分辩率高, 图像清晰、细腻, 医师可根据需要进行诸如数字减影等多种图像后处理, 以期获得理想的诊断效果。 (2) 该设备在透视状态下, 可实时显示数字图像, 医师再根据患者病症的状况进行数字摄影, 然后通过一系列影像后处理如边缘增强、放大、黑白翻转、图像平滑等功能, 可从中提取出丰富可靠的临床诊断信息, 尤其对早期病灶的发现可提供良好的诊断条件。 (3) 数字化X线机形成的数字化图像比传统胶片成像所需的X射线剂量要少, 因而它能用较低的X线量得到高清晰的图像, 同时也使患者减少了受X射线辐射的危害。 (4) 由于它改变了已往传统的胶片摄影方法, 可使医院放射科取消原来的图像管理方式和省去片库房, 而可采用计算机无片化档案管理方法取而代之, 可节省大量的资金和场地, 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此外, 由于数字化X线图像的出现, 结束了X线图像不能进入医院PACS系统的历史, 为医院进行远程专家会诊和网上交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另外, 数字化还可进行多幅图像显示, 进行图像比较, 以利于医师准确判别、诊断。通过图像滚动回放功能, 还可为医师回忆整个透视检查过程。 (5) 数字化图像对骨结构、关结软骨及软组织的显示优于传统的X线成像, 还可行矿物盐含量的定量分析。数字化图像易于显示纵隔结构如血管和气管。对结节性病变的检出率高于传统的X线成像, 但显示肺间质与肺泡病变则不及传统的X线图像。DR在观察肠管积气、气腹和结石等含钙病变优于传统X线图像。 (6) 用数字化图像行体层成像优于X线体层摄影。胃肠双对比造影在显示胃小区、微小病变和肠黏膜皱襞上, 数字化图像优于传统的X线造影。

数字化的图像质量与所含的影像信息量可与传统的X线成像相媲美。图像处理系统可调节对比。故能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摄照条件的宽容范围较大;患者接受的X线剂量减少。图像信息可由磁盘或光盘储存, 并进行传输, 这些都是数字化图像的优点。

胸膜间皮瘤X线诊断 篇9

1 临床资料

本组193例中, 男性131例, 女性62例。年龄24~74岁, 平均50岁。主要症状为胸痛, 少数有胸闷、咳嗽、发热及呼吸困难。查体:胸水征105例, 胸廓局部塌陷63例, 胸廓饱满18例。X线表现:胸腔积液105例, 胸内肿块111例, 胸膜增厚54例, 肋骨破坏27例, 自发性气胸10例。193例均有完整X线资料, 并经手术 (40例) 、尸解 (1例) 、转移瘤活检 (9例) 、胸膜穿剌活检 (110例) 、胸水细胞学 (33例) 等证实。

2 病例介绍

李×, 男, 67岁, 住院号550, X线号2561。右胸痛伴咳嗽四个月, X线胸片见右下胸有3.5cm×10cm块影, 部份与右侧胸壁相连。一月后照片肿块明显增大并出现肋骨破坏, X线诊断为局限型胸膜间皮瘤, 经胸膜活检证实 (病理号84-17) 。8个月后, 肿块增至32cm×25cm, 而且穿破胸壁形成胸外包块。患者于1984年9月死亡, 尸解切除肿瘤约32cm×25cm×24cm, 重3600g, 并有肺、淋巴结、甲状腺、横纹肌等处转移。

余×, 男, 66岁, 住院号6717, X线号6182。右胸痛伴呼吸困难3个月, X线胸片示右胸大量积液, 纵隔无移位。抽液后作人工气胸检查, 发现右侧壁层胸膜不规则增厚, 脏层胸膜凹凸不平呈驼峰状, X线诊断为弥漫型胸膜间皮瘤, 经胸膜活检证实 (病理号86-151) 。

3 讨论

胸膜间皮瘤的诊断比较困难, 常需组织细胞学检查甚至尸解才能明确诊断。有时困取材或境下特征性不强, 病理诊断仍十分困难。本组曾有一例经X线诊断为胸膜间皮瘤, 但两次胸膜活检都因镜下特征性不强而不能确诊, 后经华西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电镜检查才得以证实。我科自1981年以来, 通过X线检查诊断的248例胸膜间皮瘤中, 经病理证实的有193例, X线诊断符合率达78%, 国内游江林[1]的统计为54%。这说明X线检查对于胸膜间皮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近几年来, 本地区的胸膜间皮瘤明显增多, 笔者对该病的X线检查方法和表现特点进行了一些探索, 分述如下, 供同道参考。

3.1 X线检查方法

3.1.1 对于肿块病例, 关键是确定肿块是否位于胸膜。如正、侧位, 左右斜位仍不能确定肿块与胸膜的关系时, 采用多轴位透视或切线位照片, 常能显示肿块一端与胸膜相连。

3.1.2 对于胸水病例, 抽液后作人工气胸检查, 是显示胸膜肿瘤的最好方法, 它不仅能显示肿块与胸膜的关系, 还能确定肿块是在壁层、脏层还是叶间胸膜。而且能清楚显示蒂的形态和较小的胸膜病变。

3.1.3 胸部CT对于发现小的胸膜增厚或结节有较大价值, 尤能显示肿块基底与胸膜的关系。

3.1.4 对于可疑胸膜增厚或结节病例, 如伴有胸廓塌陷时要追踪观察。定期照片如发现乳头状或波浪状改变是胸膜间皮瘤的重要X线征象。

3.1.5 经上述检查方法确定的胸膜肿块、不规则或乳头状、波浪状胸膜增厚, 进行胸膜穿刺活检是诊断胸膜间皮瘤准确而简便的方法。如在透视或电视导向下穿刺, 则成功率和准确性都很高。

3.2 X线表现特点

3.2.1 胸腔积液积液量多而纵隔不移位或移位较轻 (即冰冻纵隔) ;大部份病例有包裹性积液, 立卧位照片变化不大;液体增长迅速且多为血性;人工气胸照片能显示不规则胸膜增厚或胸内肿块。有关冰冻纵隔, 孔庆德等[2]报告的50例中, 7例胸水型4例出现此征, 本组105例胸水病例中, 60例有冰冻纵隔, 说明此征对诊断胸膜间皮瘤有一定价值。

3.2.2 胸内肿块基底紧贴胸膜面或借蒂与胸膜相连。多发性者直径常小于5cm, 且形态多样, 单发者一般较大, 基底常有肋骨破坏。

3.2.3 胸膜增厚好发于右侧胸壁和前胸壁, 形态多为乳头状或波浪状, 且常有胸壁塌陷。

值得提及的是, 本组病例不论是局限型或弥漫型均为恶性, 大多数病例都在短期内死亡, 从发现至死亡的时间最多700d, 最短90d。病例1巨大胸膜间皮瘤切除时肿瘤重3600克, 大约32cm×25cm×24cm, 实属罕见 (国内报告[3]最大者仅为12.5cm×11cm×10.5cm, 重仅2530g) 。另1例局限型胸膜间皮瘤, 人工气胸片见肿瘤有1cm×6cm长蒂与肺门相连, 也属少见。文献提及[4,5,6]胸膜间皮瘤约30~50%有蒂, 但图片所示蒂的形态不如此例典型, 还有一例弥漫型胸膜间皮瘤, 其肿块数量之多、形态之多样, 均十分少见。

综上所述, 胸膜间皮瘤主要靠X线检查发现, 关键是利用各种X线检查手段显示肿块与胸膜的关系。当发现大量胸水并冰冻纵隔或肿块位于胸膜时, 要考虑可能为胸膜间皮瘤。如发现胸膜肿块基底有肋骨破坏, 多发且形态多样的胸内肿块或乳头状、波浪状胸膜增厚时, X线即可诊断为胸膜间皮瘤。然后再通过胸膜活检来确定诊断。

参考文献

[1]游江林, 等.胸膜间皮瘤和转移性肿瘤的X线与实时超声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 1986, 20:100.

[2]孔庆德, 等.恶性胸膜间皮瘤[J].中华放射学杂志, 1983, 17:11.

[3]管秋明, 等.巨大胸膜间皮瘤一例报告[J].中华放射学杂志, 1986, 20:222.

[4]王履琨, 等.胸膜间皮瘤X线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 1979, 13:152.

[5]王绪, 等.胸内间皮瘤25例X线病理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 1987, 6:67.

急性矽肺的X线诊断分析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9例矽肺, 均为男性, 年龄43~77岁。均有从事井下采煤、掘进工作史, 接触粉尘病史最短5年, 最长26年。临床症状主要为反复咳嗽、咳痰、气短、呼吸困难、胸痛、甚至咳血。

1.2 方法

采用北京产万东500m A型X光机, 焦距1.8m, 焦点1.0mm×1.0mm, 第6胸椎水平中心线, 仟伏值135, 曝光量2~8m As, 曝光时间0.02~0.08s, 感蓝片基胶片。

2 结果

本组89例均有圆形阴影表现, 同时伴小阴影聚集者29例, 大阴影12例, 肺门影增大22例, 肺门淋巴结蛋壳钙化9例, 网状阴影24例, 肺气肿25例, 矽肺并发肺结核11例。

3 讨论

3.1 矽肺的病因及病理

矽肺是由于长期吸入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粉尘而引起的慢性纤维性肺部疾病。矽肺患者常有咳嗽、气急、呼吸困难、头昏、头痛、胸闷、胸痛、食欲不振、消瘦乏力等症状。二氧化硅主要毒性作用是破坏人体内的巨噬细胞, 产生大量细胞破坏产物[2], 包括类脂质尤其是磷脂堆积于肺内刺激成纤维细胞形成胶原。多层平行排列的矽肺结节是矽肺病理上特征性表现, 形如洋葱皮样的结缔组织构成结节, 直径2~3mm左右, 分布于两肺内并以两上叶和肺门周围多见[1]。

3.2 矽肺的X线片表现

胸片是矽肺的重要诊断依据, 由于血管壁、支气管壁纤维性变而增厚, 故胸片上显示肺纹理增多、增粗并延伸至肺野外带。本组矽肺病例均有肺纹理改变。初期小矽结节直径一般<1mm, X线片上不易显示, 肺门影可扩大、增浓并可有增大的淋巴结影[3]。本组有22例肺门影增大、增浓, 典型的肺门蛋壳样钙化有9例。小阴影肺野内直径和宽径不超过10mm, 可分为圆形小阴影和不规则小阴影两类。肺门影增大、增浓明显或因肺纤维化及团块牵引作用而上提、外移[4]。矽结节在肺标本上大致呈圆形类圆形, 典型的x线表现为圆形小阴影, 这是矽肺诊断的主要依据[3]。本组病例均有此征象。早期矽肺小阴影密度多较淡, 分布稀少, 中晚期矽肺小阴影密度可逐渐增加、直径增大并形成较大结节或小阴影聚集。

3.3 鉴别诊断

3.3.1 继发型结核或结核球矽肺早期因矽结节不易在X

线片上显示而易鉴别, 晚期时如浸润病灶局限于肺尖可考虑结核, 位于锁骨上下区的多发性浸润病灶如分布不均匀, 大小、形态、密度不一, 较模糊或出现空洞则考虑结核[4]。结核球为单发或多发圆形病灶, 可有空洞, 周围可见卫星灶。

3.3.2 特发性含铁血黄素沉着症

早期肺出血期表现为两肺广泛斑点状及小片状模糊阴影。分布对称、密度较淡、轮廓模糊、以两肺中下野为多。反复肺出血后肺内可形成广泛对称分布小点和网织阴影。

3.3.3 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急性双肺可出现分布、大小及密度均匀的粟粒状结节影, 亚急性新旧病灶同时存在, 常见肺尖受累且结合血沉快, 结核中毒症状, 痰中结核菌等可区分。

3.3.4 肺脓肿

肺脓肿起病急, 寒战高热, 咳脓臭痰,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多呈球形病灶, 病灶周围有炎性浸润阴影, 内有薄壁空洞。

3.3.5 肺泡癌

表现为两肺见大小不等的类圆形结节样高密度影 (较矽肺结节略低) , 密度不均匀, 中下肺野为着, 病变发展迅速, 短期内有持续恶化倾向并可伴有其它部位的转移等可资鉴别[5]。

综上所述, 矽肺是由于长期在含有二氧化硅的环境中工作而引起肺弥漫性纤维性病变的一种职业病。控制或减少矽肺发病的关键在于防尘。工矿企业应抓改革生产工艺、湿式作业、密闭尘源、通风除尘、设备维护检修等综合性防尘措施。同时加强个人防护, 遵守防尘操作规程, 对生产环境定期监测空气中粉尘浓度并加强宣传教育[6]。结合X线胸片及临床资料分析, 重视粉尘接触史的询问, 可提高对矽肺X线表现认识, 降低误诊率。

摘要:目的 评价X线胸片在矽肺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9例确诊为矽肺患者的X线胸片资料。结果 本组89例矽肺患者X线征象均有圆形阴影表现, 同时伴有小阴影聚集者29例, 大阴影12例, 肺门影增大22例, 肺门淋巴结蛋壳钙化9例, 网状阴影24例肺气肿25例, 矽肺并发肺结核11例。结论 胸部X线片对矽肺的并发症及诊断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矽肺,X线,诊断

参考文献

[1]岳振华.矽肺病人的胸部X线平片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 2008, 16 (5) :76.

[2]邹伟明.数字X射线摄影技术在矽肺病诊断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职业医学, 2008, 35 (5) :403.

[3]董学颖.矽肺的X线及CT诊断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 2007, 14 (8) :957~958.

[4]苏慧群.呼吸系统影像鉴别诊断指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288.

[5]黄桂雄.数字X射线摄影技术在矽肺病诊断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职业医学, 2008, 35 (5) :402.

X线影像诊断 篇11

【关键词】乳腺 ;维腺瘤 ;字钼靶X线;诊断

【中图分类号】R737.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651-02乳腺纤维腺瘤是最常见的乳腺良性肿瘤,临床上较为多见,是由乳腺纤维组织和腺管两种成分增生共同构成的良性肿瘤。数字乳腺X线摄影是乳腺纤维腺瘤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采用乳腺CC+MLO摄影技术,尽可能多地包入乳腺内外侧的组织,然后通过计数机将图像进行后处理。典型的乳腺纤维腺瘤诊断不难,诊断正确率可高达90%[1],现收集2009年12月-2011年1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纤维腺瘤56例58个,并结合有关文献,对数字钼靶X线特征加以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结合临床和相关病理诊断信息,对2009年12月-2011年11月数字钼靶X线诊断为乳腺纤维腺瘤的62例,其中56例(58个)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受检者均为女性,年龄18-73岁,其中20-45岁最多,共41例(76%)。

1.2临床资料:患者主要表现为乳房肿块,多为单发,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质地较硬,活动性大的乳腺纤维腺瘤典型表现52例,体检或偶尔触及肿块检查发现的34例,偶尔疼痛检查发现的20例。

1.3影像学检查方法:使用意大利Giotto钼靶X线机,柯尼卡激光胶片及190CR系统,均采用头尾位(CC)加内外侧斜位(MLO)摄片体位,必要时加照侧位(ML)的方法,在头尾位摄片时,将身体向同侧肩关节处倾斜约5度,使腋尾能很好地显示。摄片前,技术人员应常规进行临床触诊检查,对乳腺有肿块的病人,应记录下肿块的位置、大小、活动度,边缘及质地,且在投照时尽量将肿块包入片内,以求能最大限度地显示近胸壁及腋窝的病变,减少了漏诊,然后通过CR系统,得到高清晰图像。

2结果

56例58个病灶中,圆形或类圆形的42个,占72%,最大径位于0.8-6.0cm,椭圆形3个,有浅分叶的5个,内有钙化的3个、巨大纤维腺瘤3个,单发52例,多发2例,双侧2例,分布于外上象限45例(79%),中央区5例,内上、下象限及外下象限各2例。有晕圈征48例(82%),对邻近腺体有推移的5例,肿块位于少量腺体型29例,多量腺体型20例,致密型5例,退化型2例,所有病例均无乳头内陷及皮肤改变,腋窝未见肿大淋巴结。

3讨论

3.1数字化钼靶X摄影在诊断乳腺纤维腺瘤中的作用:乳腺X 线摄影简单、方便、费用低,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乳腺病变的检出依靠病变与正常乳腺组织间的密度差。随着高清晰度乳腺专用 X线机及与之相匹配的专用增感屏、专用胶片的应用,提高了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使目前的乳腺摄片能发现小于1cm的结节。同时将内外斜位定为常规摄影体位,以求能最大限度地显示近胸壁及腋窝的病变,减少了漏诊。目前随着乳腺数字化摄影的普遍开展,使乳腺的X线影像无论是清晰度还是对比度都比传统X线影像提高了一大步。较传统X 线检查,其优势在于:(1)密度分辨率高,(2)灵敏度高,(3)可进行图像后处理,(4)对局灶兴趣区进行放大观察等,(5)影像的数字化储存[2],故钼靶X线摄影是乳腺疾病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3.2纤维腺瘤的X线征象:通常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肿块,亦可呈分叶状,直径多为1-3cm,边缘光滑整齐,密度近似或稍高于正常腺体密度,肿块周围可有薄层晕环,为被推压的周围脂肪组织,本组肿块有“晕圈征”的48例,占82%。部分纤维腺瘤在X线片上可见钙化,钙化可位于肿瘤的边缘部分或中心,多呈粗颗粒状,树枝状或斑点状,也可相互融合成大块状钙化或骨化,占据肿块的大部或全部,某些病例可单纯凭借粗大颗粒状或特征性的融合形钙化而作出纤维腺瘤的诊断,本组病例有3个。纤维腺瘤的X线检出率因肿瘤的部位,大小、病理特征、钙化情况及乳腺本身类型而异,如发生在致密乳腺中,由于纤维腺瘤本身的密度近似于正常腺体组织,缺乏自然对比呈假阴性而容易漏诊,本组病例8个。X线对发生在脂肪型乳腺中的纤维腺瘤检出率则非常高。在钼靶X线上测得的乳腺纤维腺瘤团块影大小常大于临床测量,此征象的可靠性约在95%左右,在乳腺肿瘤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3]。

3.3乳腺纤维腺瘤的鉴别诊断

3.3.1 乳腺癌 早期乳腺癌,或生长缓慢的乳腺癌,有时可与纤维腺瘤相混,用放大摄影常可发现在普通片上未能发现的乳腺癌的早期细小毛刺征象和微细钙化,从而确立乳腺癌的诊断。中晚期病变两者较易鉴别。微钙化是乳腺癌最常见的X线征象之一,对于非肿块型乳腺癌,X线片中微钙化的发现常常是乳癌诊断的唯一征象[4]。乳腺癌常为孤立、边界欠光滑的圆形肿块影,在致密的腺体中圆形肿块影与增生腺体混在一起,边界不清晰,肿块密度不均,其间可见致密结节、泥沙样钙化。乳腺髓样癌由于形态规则,边缘光滑似纤维腺瘤,如果肿块较固定且体检所发现肿块大于x线测量,常有微小钙化,肿瘤周边毛刺以及皮肤增厚可考虑恶性征象。从钙化点密度看,恶性钙化一般密度偏低,而且均匀,纤维腺瘤的钙化密度偏高且不均匀,分布比较局限,一般位于肿块内。

3.3.2乳腺叶状囊肉瘤 :叶状囊肉瘤多发生在35-55岁女性,良性呈膨胀性生长,即使肿瘤非常大,仍可保持完整假包膜,交界性和恶性液状囊肉瘤可向周围组织浸润型生长。钼靶X线上主要表现为圆形或分叶状高密度、边缘光滑的肿块影,体积往往较大,与纤维腺瘤极为相似,开始生长缓慢,可短期内突然增大为其特征。

3.3.3 大導管乳头状瘤较少见,病变多在乳晕下或其附近,密度常较纤维腺瘤更淡,临床上多有乳头溢液。

3.3.4 致密结节型积乳囊肿:多发生在哺乳期或哺乳期后的妇女,致密结节型积乳囊肿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致密结节影,密度均匀,边缘光滑锐利,周围亦可有完整或不完整的透亮环,与纤维腺瘤不易鉴别,但致密结节型不呈分叶状,边缘则非常光滑整齐,多依靠临床病史加以区别。

参考文献

[1] Stephen AF.Breast masses:mammographic and Sonographic evalua—tion.Radiolcgic Ciinice of NorthAmerica,1992,30:67.

[2]韩英,克德娜,张力求等.CR系统在乳腺成像中的应用价值.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1,17:659—660.

[3] 林玉斌.乳腺肿瘤的钼靶X线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3,19(4):356 358.

食管粘膜血肿的X线诊断 篇12

关键词:食管,粘膜血肿,X线摄影

食管粘膜血肿并不常见, 文献报道较少。本组收集1995-2003年23例经随访复查或胃镜检查证实的食管粘膜血肿的X线钡餐检查征象, 旨在提高其定性诊断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3例病人, 其中男10例, 女13例;年龄最小的8岁, 最大的62岁, 平均27岁。所有病人均以明确的"急性食管异物史"就诊, 其中小鱼刺伤者12例, 细竹丝刺伤者3例, 不明确物刺伤者8例。主要症状有上胸部或咽部疼痛、阻塞感18例;食管轻微异物感5例。

1.2 方法

采用AXGRSM80型高频医用诊断X线机。将医用钡剂 (上海马陆制药厂生产) 与水按3~4:1比例调均 (浓度70%~80%) , 在其中加入少许短的棉花丝。患者取站立位检查, 透视动态观察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 按照所观察的最佳结果取正、侧位或斜位点片。必要时再次服钡剂混悬液点片。

2 结果

2.1 充盈缺损

23例患者中均见到食管上段侧壁半圆形或梭形充盈缺损, 边缘光滑, 其密度较食管壁软组织影略低, 近似透亮灶。

2.2 钡剂充填

11例患者见部分充盈缺损内可有钡剂进入而显示其囊状结构, 囊内未见气影。

2.3 液-钡平面

8例食管粘膜血肿可见钡剂从细破口渗入, 而形成血肿内下部高密度、上部低密度影的液-钡平面。

2.4 粘膜变形

由于食管粘膜血肿较柔软, 其可随吞钡动作、压力变化以及食管的收缩可有轻度变形。

2.5 随访检查

17例患者3d后食管钡餐随访复查食管粘膜下血肿征象完全消失12例, 明显缩小5例。6例经食管镜确诊。本组病例无1例引发大出血等并发症。

3 讨论

3.1食管粘膜血肿是食管粘膜的一种损伤性病变, 主要为食管异物所致, 有时进食过快也可引起。本组证实的食管粘膜血肿大小一般为0.5~5cm。主要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不适及阻塞感, 考虑为血肿压迫或粘膜剌激引起。食管钡餐透视发现食管内壁局限性半圆形软组织密度的充盈缺损, 边缘光滑。如果钡剂进入血肿内, 可见血肿呈囊状, 其内钡剂沉淀呈液-钡平面, 此征为确诊征象。因异物小而且密度差别不显著, 一般在食管钡透检查下难以发现异物的直接征象。应根据病史认真检查、细致多体位观察, 否则容易漏诊, 特别是液-钡平面。随访复查对食管粘膜血肿的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因为此血肿可自行吸收或沿破口排除而消失, 食管钡餐复查上述征象消失或变小也可确诊。食管钡餐检查方法简单, 易行, 可为临床医师适当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以避免大出血或继发食管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食管粘膜血肿以往学者报道很少, 宋世平[1]等曾经报告9例食管粘膜血肿及1例表层剥脱性食管炎患者, 认为食管粘膜血肿和表层剥脱性食管炎可能是食管创伤的2个不同阶段。进食过急或异物下咽时, 机械作用使食管粘膜表层与固有层之间分裂, 2层间血管断裂, 于食管上端形成血肿。如受重力或胸部负压影响或异物继续下咽时, 血肿向下蔓延扩大。此时如患者反复剧烈呕吐, 则血肿下端破裂, 下端断裂的食管表层粘膜因呕吐而向上翻起, 并随呕吐物一起吐出, 即为表层剥脱性食管炎。王晨等[2]报道过1例食管壁内血肿的X线诊断和处理。食管壁内血肿又称为食管粘膜下分离、食管壁内穿孔或食管卒中。是一种罕见的食管病理状态, 国外文献报道较多[3], 主要病理改变是食管粘膜层与食管粘膜下层之间的分离及血肿形成。其病因尚不明确, 可以是食道异物损伤所致并发症。在有血小板减少症、血友病或抗凝药物治疗的患者中也可自发出现。其主要症状是突发的胸骨后疼痛、呕血、吞咽痛、吞咽困难等, 需同夹层动脉瘤鉴别。食管钡餐检查为首选检查, 它比内镜检查损创小, 其特征表现为&quot;双管征&quot;, 即造影剂同时进入两个管腔中, 中间由一透亮粘膜线分隔。我们认为, 食管粘膜血肿、剥脱性食管炎及食管壁间血肿可能是食管损伤程度不同时的病理表现, 实质上均是食管的不完全穿孔。在食管受到轻微急性外伤时, 如小鱼刺、细竹丝等刺破食管粘膜血管, 局部粘膜破口小而淤血未流出, 局部形成血肿;也可以由于食管粘膜钝性损伤, 致粘膜血管破裂出血形成粘膜血肿。如果外伤因素继续存在或患者反应过大, 如剧烈呕吐时, 可以发展为剥脱性食管炎。如果患者为易出血体质, 或者食管损伤较重, 则病变累及粘膜下层, 形成食管粘膜下血肿或食管壁间血肿。

3.2鉴别诊断本病需与食管其他良性肿瘤 (特别是食管息肉) 、食管憩室、食管外压性占位病变、迷走右锁骨下动脉等进行鉴别。 (1) 无液-钡平面时需与食管良性占位鉴别:血肿一般有明确的异物损伤史, 有疼痛不适等典型症状, 3d后复查占位征象大都消失:而食管息肉、平滑肌瘤等临床症状轻或无症状, 随访复查占位不消失。息肉多有蒂与食管壁相连。本组有2例第1次检查误诊为息肉, 3d后复查占位消失: (2) 若有液-钡平面需与食管憩室鉴别:食管憩室位于腔外, 其中多为气-钡平面, 一般无症状。而血肿位于食管腔内, 为液-钡平面, 有急性异物史及疼痛不适等。

参考文献

[1]宋世平, 廖建春, 王海青, 等.食管粘膜血肿与表层刹脱性食管炎[J]I江苏医药, 1994, 20 (2) :69-71.

[2]王晨、陈帜贤, 王长龙, 等.食管壁内血肿的X线诊断和处理方法1例报告[J].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4, 28 (6) :423-424.

上一篇:远程教育教师下一篇:对外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