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线平片诊断肺癌

2024-07-08

X线平片诊断肺癌(精选9篇)

X线平片诊断肺癌 篇1

摘要:肺癌早期根治切除术后, 其5年生存率可高达40%~50%。在肺癌的早期诊断中, X线平片检查和痰的癌细胞学检查是2个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关键词:肺癌,阻塞性肺炎,肺不张

1 肺癌影像诊断的基本检查方法

在影像检查方法中, 最基本、最重要的首选方法就是摄取胸部正、侧位片。X线机是基层医院的普及设备, 是发现早期肺癌的关键设备。

2 肺癌的早期诊断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

根据48例 (前瞻性12例, 回顾性36例) 经病理证实并随访1~20年的早期肺癌的X线表现及其演变规律进行的研究, 其中男38例, 女10例。对于早期肺癌, 一般认为肿块直径≤2cm的周围型肺癌, 且无胸膜浸润和淋巴结转移者均应归属于早期肺癌。癌瘤局限于支气管腔内或在肺段肺叶支气管壁内。无淋巴结和其他脏器转移者是早期中央型肺癌的X线诊断标准, 当癌瘤向支气管外发展时, 病灶在2cm以下, 而目无淋巴结和其他脏器转移者也属早期中央型肺癌。

2.1 早期中心型肺癌的X线表现及其演变规律

根据研究早期中心型肺癌在胸部平片上的重要间接征象是阻塞性肺炎及肺段、肺叶或一侧性肺不张或平片X线表现正常。胸片表现正常者10例占37%, 持续时间为1.5~46个月, 其中6例手术证实4例为鳞癌, 2例为小细胞未分化型癌。余4例相继在1.5~5个月出现阻塞性炎变及肺不张。阻塞性炎变特点是X线表现较重而临床症状轻称。X线征象呈模糊条索或模糊片状影、密度淡而均匀, 常常由相应肺段或肺叶之肺门区向外延伸, 少数亦可在肺外周出现。其演变形式可分4种: (1) 炎性改变反复出现反复吸收在同一部位; (2) 炎性改变不吸收范围逐渐扩大; (3) 炎性改变在数月甚至2年无明显改变; (4) 炎性改变吸收后肺门部出现小肿块。而 (1) ~ (3) 最后均出现阻塞性肺不张。肺段及肺叶不张这也是早期中心型肺癌重要的间接征象。当肿瘤开始阻塞支气管时, 不张的肺叶体积缩小不明显, 因而邻近脏器的代偿性移位或无或轻微。不张肺叶的形态呈三角形或折扇形, 在正位各肺叶不张均缩至肺门区, 而侧位则呈离心性向胸壁收缩。

2.2 周围型肺癌的早期X线表现及其演变

本组右肺多于左肺, 上叶多于下叶。病灶形态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小肿块 (81%) , 其次为模糊小片状影 (9%) , 多见于腺癌, 往往误为肺炎达0.5~1年之久, 但CT片则呈肿块影, 也偶有呈索条状影者。病灶密度较淡, 呈肿块者边缘毛糙占81.8%, 可有小、浅、多的分叶 (5~7个) , 具有胸膜嵌入征者为18%, 空泡征者32%。肿瘤的增长速度鳞癌的倍增时间 (DT) 平均为259d, 腺癌为49d, 未分化癌为48d。

3 进行期肺癌的X线表现及其与组织类型的关系

3.1 进行期中心型肺癌的X线表现

发病部位右肺多于左肺, 上叶多于下叶。其X线征象: (1) 肺门区圆形或椭圆形肿块者309例, 占30.5%。以小细胞未分化癌为最多见。 (2) 肺门区肿块影并阻塞性炎变 (86例占8.5%) 。也有少数不合并阻塞性炎变而并发支气管扩张或肺脓肿。 (3) 肺不张有4种表现形式: (1) 肺门区肿块合并肺不张 (214例占21.2%) 。肿块可为原发癌块或转移肿大的淋巴结。如为前者, 多显示边缘毛糙;后者则边缘光滑, 呈数个相重的结节影。此类情况 (即肺门区肿块并肺不张) 最多见于小细胞未分化癌、鳞癌与腺癌次之。 (2) 肺不张并肿块 (105例占l0.4%) 以肺不张的X线征象为主而肺门区肿块全部被包埋在不张的肺叶内。有横行“S”征, 高脚杯征, 还有心影转位征等。 (3) 单纯性肺不张 (270例占26.9%) 这是肿块在支气管内或虽已侵入肺内但较小引起的阻塞性肺不张在平片上X线表现与其他原因引起的阻塞性肺不张相同。 (4) 肺不张为胸膜转移之胸腔大量积液所掩盖, 在X线平片上无肺癌征象。

3.2 进行期周围型肺癌X线表现

本组242例发病部位仍是右肺多于左肺, 两肺上叶多于下叶、上叶以尖、后段多, 下叶又以背段及后基底段为多。病灶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肿块影, 其边缘毛糙或具短毛刺, 一般肿瘤越大毛刺越不明显, 只有毛糙征象, 亦可有5~7个浅分叶。进行期癌瘤直径在2cm以上, 无空洞者密度高而均匀。一般进行期周围型肺癌的肿瘤大无转移多为鳞癌, 癌瘤小并有明显的区域淋巴结转移肿大, 多为小细胞未分化癌。如系女患, 癌瘤呈模糊小片或肿块状, 或并有胸膜、肺、骨、脑等部位转移时则多为腺癌。

4 小结

肺癌早期根治切除术后, 其5年生存率可高达40%~50%。在肺癌的早期诊断中, X线平片检查和痰的癌细胞学检查是2个有价值的检查方法。对于周围型肺癌的早期诊断, 普通X线检查是不可缺少的诊断手段。而对于早期中央型肺癌的诊断, 普通X线检查有时可无异常发现, 或可发现无中央型肺癌特异性变化的异常表现。但痰癌细胞学检查, 特别是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则是诊断早期中央型肺癌的主要方法。因此当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遇到: (1) 原因不明的刺激性咳嗽, 治疗无效时; (2) 病人40岁以上偶然痰中带鲜血丝时; (3) 无症状的肺内“炎症”消炎治疗月余不见好转时; (4) 病人40岁以上陈旧肺结核多年, 又出现活动性病灶时; (5) 病人40岁以上, 右肺中叶“综合征”, 应首先除外中叶开口部癌及其附近中间段支气管癌; (6) 40岁以上病人患肺脓肿或近期出现支气管扩张时, 应排查肿瘤。

参考文献

[1]宋建国, 公纯秀.肺癌早期阶段X线特征及其自然演变规律的研究[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1987, 13 (增) :108.

[2]陈炽贤.实用放射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 10 (2) :201.

X线平片诊断肺癌 篇2

【摘要】目的:对X线平片和CT影像诊断脊柱爆裂型骨折的诊断价值进行对比和分析。方法:选择100例脊柱爆裂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X线平片进行检查诊断;实验组采取CT影像进行检查诊断,检查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的检出率、检出费用及检出时间。结果:实验组检出率为84%明显高于对照组(检出率为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检出费用、检出时间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影像诊断脊柱爆裂型骨折的准确性优于X线平片检查,具有较高的检出率,但检出时间及检出费用明显高于X线平片检查,临床应用中应合理选择检查诊断方法。

【关键词】X线平片;CT影像;脊柱爆裂型骨折;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R445.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1-0054-01

本研究就X线平片和CT影像在脊柱爆裂型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对比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脊柱爆裂型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X线平片进行检查诊断,实验组采取CT影像进行检查诊断,检查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检出率、检出费用及检出时间。实验组男34例,女16例,年龄25~69岁,平均年龄(52.13±10.14)岁;对照组男35例,女15例,年龄23~68岁,平均年龄(52.14±10.15)岁。诊断标准:经CT、MRI影像结果显示椎体破碎、附件断裂和错位;椎管变形和狭窄等,均经手术证实[1]。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实验组采用CT影像检查。方法如下: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病史等使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的16层多层螺旋CT(MSCT)对骨折部位进行扫描,并对扫描机的相关参数进行调整,将矩阵调整为350×350,电流为250mA,电压为120KV,层距及层厚均为5mm,重建层厚为1mm,患者取卧位,沿椎管垂直面开始扫描,上下扫描范围超出1节椎体即可,检查结束后,对检查的相关数据进行详细记录。

1.2.2 对照组采用X线平片检查。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病史等使用数字X射线成像系统(DR)进行检查,方法如下:首先对患者的损伤部位进行X线摄影系统拍摄,并采用东芝数字化拍片系统对患者的腰椎进行正面、侧面拍摄,拍摄结束后,使用嵌入式热敏打印机进行打印[2]。

1.3 观察指标 检查结束后,对实验组脊柱爆裂型骨折和对照组脊柱爆裂型骨折的检出率和手术结果进行对比,得出检出率;采用我院自拟问卷调查表对患者检出费用以及检出时间进行分析,检出率越高诊断价值越大。检出费用和检出时间由患者自行填写,检出费用和检出时间越低,应用价值越大。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8.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处理,使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t检验;使用率(%)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次研究中,实验组检出率为84%明显高于对照组(检出率为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检出费用、检出时间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脊柱爆裂型骨折的病因及病情较为复杂,且影响骨折的因素较多,主要包括受伤体位、骨折部位、椎间盘退变情况及骨质疏松程度等。脊柱爆裂型骨折的临床症状不具有典型性,故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容易出现漏诊和误诊,从而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严重者甚至会引发严重的医疗纠纷[3]。X线平片和CT影像是诊断脊柱爆裂型骨折的两种常见手段,各有优缺点。

本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检出率为84%明显高于对照组(检出率为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检出费用、检出时间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CT影像诊断脊柱爆裂型骨折的准确性优于X线平片检查,具有较高的检出率,虽然该诊断方法会增加检出治疗费用和检出时间,但是该方法确诊率较高,避免后续检查诊断增加患者费用,为患者后续治疗节省时间,故CT影像检查值得在诊断脊柱爆裂型骨折的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符水,康占龙.脊柱爆裂型骨折的CT诊断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08,5(35):74-75.

[2] 刘正义.分析X线平片和CT影像对脊柱爆裂型骨折的诊断运用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29):83-84.

[3] 谢海涛.X线平片和CT影像在脊柱爆裂型骨折诊断中的对比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4,(16):51-52.

X线平片诊断肺癌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放射科2009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90例周围型肺癌患者资料, 均经病理活检确诊;入选患者中男58例, 女32例;年龄45~76 (57.42±7.51) 岁;依据病变位置划分, 右肺42例, 左肺40例, 双肺8例;依据病理活检分型划分, 腺癌52例, 鳞癌30例, 小细胞癌8例。

1.2 方法

入选患者均依次采用X线平片、螺旋CT扫描行临床辅助诊断;其中X线检查患者取站立位, 检查仪器采用IMIX 2000型数字X线摄片机, 参数设定为电压60~75k V, 电流30~35m A;螺旋CT检查患者平静呼吸下尽量憋气, 检查仪器采用飞利浦公司BRILLIANCE6排螺旋CT扫描仪, 参数设定为层厚5~10mm, 电压120k V, 电流90~100m A, 对于常规CT检及异常者再行碘海醇注射强化扫描。

2 结果

入选患者行X线平片检查肿块、毛刺征、分叶征、棘样突起、胸膜凹陷、空泡征、厚壁空洞及肺门淋巴结肿大等影像学阳性表现检出准确率分别为81.11%、60.00%、77.78%、11.11%、3.33%、1.11%、11.43%、31.11%;行螺旋CT扫描检查肿块、毛刺征、分叶征、棘样突起、胸膜凹陷、空泡征、厚壁空洞及肺门淋巴结肿大等影像学阳性表现检出准确率分别为97.78%、83.33%、81.11%、43.33%、31.11%、18.89%、42.22%、71.11%;入选患者行螺旋CT扫描检查肿块、毛刺征、棘样突起、胸膜凹陷、空泡征、厚壁空洞及肺门淋巴结肿大等影像学阳性表现检出准确率显著高于X线平片检查 (P<0.05) ;但两种检查方式对于分叶征表现检出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附表。

注:与X线平片检查比较, *:P<0.05

3 讨论

已有研究显示, 早期诊治对于改善周围性肺癌患者生存时间及生活质量作用确切[4]。目前临床周围型肺癌诊断首选影像学检查, 以肿块、毛刺征、分叶征、棘样突起、胸膜凹陷、空泡征、厚壁空洞及肺门淋巴结肿大为主要阳性表现[5,6];其中毛刺征为伴随肿块呈外围放射状毛刷样排列影像;分叶征多见于肿块边缘, 且分叶越明显则确诊率越高;而呈条索状影像胸膜凹陷以腺癌及支气管肺泡癌患者最为常见[7]。

X线平片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影像学检查方式, 其具有费用低廉, 操作简便及基层普及率高等优势;但X线平片肺部病变影像易受骨骼、胸腹腔脏器遮蔽, 特别是肺尖、肋膈角等位置无法有效探查[8];同时因自身密度分辨率较低, 故肿瘤定位、定性及临床分期准确度无法满足临床需要[9]。螺旋CT检查则可通过自身高分辨率及三维重建显著提高全肺微小隐匿病变检出效果;而强化扫描后以微距薄层方式可有效确定肿瘤内部结构、周围血管位置及淋巴结转移情况, 对于早期诊断周围型肺癌意义重大[10]。

本次研究结果中, 入选患者行X线平片检查肿块、毛刺征、分叶征、棘样突起、胸膜凹陷、空泡征、厚壁空洞及肺门淋巴结肿大等影像学阳性表现检出准确率分别为81.11%、60.00%、77.78%、11.11%、3.33%、1.11%、11.43%、31.11%;行螺旋CT扫描检查肿块、毛刺征、分叶征、棘样突起、胸膜凹陷、空泡征、厚壁空洞及肺门淋巴结肿大等影像学阳性表现检出准确率分别为97.78%、83.33%、81.11%、43.33%、31.11%、18.89%、42.22%、71.11%;入选患者行螺旋CT扫描检查肿块、毛刺征、棘样突起、胸膜凹陷、空泡征、厚壁空洞及肺门淋巴结肿大等影像学阳性表现检出准确率显著高于X线平片检查 (P<0.05) ;但两种检查方式对于分叶征表现检出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与X线平片相比, 螺旋CT用于周围型肺癌诊断有助于提高阳性征象检出率, 对于早期诊断肺部微小恶性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 周围型肺癌患者行螺旋CT扫描检查、X线平片可有效提高影像学阳性征象检出率, 改善诊断准确程度, 螺旋CT扫描检查价值优于胸部X线平片。

摘要:回顾性分析我院放射科2009年9月2014年9月收治周围型肺癌患者90例X线平片及螺旋CT影像资料, 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用于周围型肺癌影像学阳性表现检出准确率。结果入选患者行螺旋CT扫描检查肿块、毛刺征、棘样突起、胸膜凹陷、空泡征、厚壁空洞及肺门淋巴结肿大等影像学阳性表现检出准确率显著高于X线平片检查 (P<0.05) ;但两种检查方式对于分叶征表现检出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周围型肺癌患者行螺旋CT扫描检查、X线平片可有效提高影像学阳性征象检出率, 改善诊断准确程度, 螺旋CT扫描检查价值优于胸部X线平片。

关键词:胸部X线,螺旋CT,周围型肺癌,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韩顺良, 韩福刚.周围型肺癌的X线片与CT检查结果对比研究[J].西部医学, 2009, 21 (6) :992-993.

[2]王利伟, 王自正, 殷信道, 等.周围型小肺癌螺旋CT影像分析[J].江苏医药, 2008, 34 (1) :92-93.

[3]邱学青, 任毅, 林波.周围型小肺癌的X线和CT征象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11) :18-19.

[4]黄勇, 丁仁福, 杨文海.周围型肺癌的X线与CT检查征象的对比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 2012, 50 (3) :107-108.

[5]康眼训, 刘雨峰, 张鹏天, 等.周围型小肺癌的X线与CT影像诊断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0, 31 (3) :357-359.

[6]袁伟.38例周围型肺癌的X线与CT诊断对比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26) :67-68.

[7]邓海.胸部X线与CT诊断38例周围型肺癌的对照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 6 (3) :40-41.

[8]刘卫金, 邹利光, 廖翠薇, 等.胸膜凹陷征在肺外周结节CT诊断中的价值[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6, 28 (1) :3.

[9]邱凯涛.早期周围型肺癌的X线胸片与CT诊断[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32) :323-324.

X线平片诊断肺癌 篇4

骨嗜酸性肉芽肿发病率较少,临床医生常缺乏对此症的认识,今将我院遇有收治的一例颅骨嗜酸性肉芽肿X线平片诊断进行分析(此病例经病理证实,病理号1115611)报告如下:

1 一般临床资料

患者徐某,女性,60岁。自述右侧头顶部疼痛不适三十余年,伴头痛头昏加剧一月,于2012年7月来诊。患者曾有因右侧头顶部软组织包块、疼痛,于1980年由上海市肿瘤医院检查[且经病理证实诊断为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经化疗、放射治疗症状改善出院,长期间歇性抗肿瘤中药治疗。

查体: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心肺听诊无异常。头顶右侧顶枕部可扪及一卵圆形颅骨缺损区,局部无红肿、压痛,毛发稀疏。X线檢查:心肺无异常发现,头颅正侧位平片示:头颅右侧顶枕部近人字缝处可见一1.5*2CM大小之卵圆形骨质缺损透亮区,边缘尚清晰,无骨质硬化,周围骨结构正常无骨膜反应,X线诊断为颅骨嗜酸性肉芽肿。

患者至今身体情况良好,且能从事正常生活及工作。

2 讨论

骨嗜酸性肉芽肿是以骨损害为主或局限于骨的一种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属组织细胞病X范畴,它是一组少见的病因未明的疾病,以网状内皮细胞异常增生为其病理特征。颅骨为其好发部位,常见于3—10岁的儿童,病例发生在20岁以前[1]。该患者起病诱因不明,无任何病史追溯,确诊后经放射治疗,长期间歇抗肿瘤中药治疗,病程长达三十余年而病灶未骨化,只是常感头痛头昏而就医。文献上该病的转归:单发性于数月内自行消失,放射治疗后,也可能很快出现病变区再骨化;多发性则不论是否经过放射治疗即或某一病灶消退,又可能在同一患骨或其他骨出现新发病灶[2]。本例属单发,且经历三十余年病灶未出现骨化,实属特异,发病年龄亦较文献报告为大。本病临床表现为局部肿胀和疼痛,典型X线特征表现为:颅骨的溶骨性病灶,边缘锐利的圆形、卵圆形的凿孔状透亮区,无硬化、无骨膜反应。本病预后良好。主要病变在骨骼,但亦可涉及肺、胃肠道、淋巴结等其它脏器组织。应注意与黄色瘤病、骨纤维异常增生症、骨巨细胞瘤等疾病相鉴别。

基层医院受医疗设备的局限,由于X线平片检查操作简便,价格低廉,在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上仍有其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玉阁主编.X线诊断学.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2.5.340

颈椎病98例X线平片诊断分析 篇5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5月本院确诊的98例颈椎病患者, 其中男58例, 女40例;年龄22~79岁, 平均54岁, 其中30岁以下3例 (3.1%) , 30~50岁37例 (3 7.8%) , 50岁以上58例 (5 9.2%) ;病程2个月至5.5年, 平均9个月。财务工作者18名 (18.4%) , 流水线工作者16名 (16.3%) , 从事IT、文字工作者各15名 (15.3%) , 平面设计师14名 (14.3%) , 教师13名 (13.3%) , 驾驶员5名 (5.1%) , 学生2名 (2.0%) 。临床表现为颈部活动受限66例 (67.3%) , 肩背酸痛47例 (48.0%) , 手麻木感34例 (34.7%) , 头痛、眩晕33例 (33.7%) , 心悸13例 (13.3%) , 心律失常10例 (10.2%) , 吞咽困难1例 (1.0%) 。伴高血压病9例 (9.2%) , 糖尿病3例 (3.1%) 。

1.2 X线检查结果

颈椎病类型:神经根型36例 (36.7%) , 交感神经型15例 (15.3%) , 脊髓型9例 (9.2%) , 椎动脉型7例 (7.1%) , 混合型31例 (31.6%) 。X线检查提示椎体或钩突骨质增生63例 (64.3%, 见图1) , 其中颈椎椎体前缘骨质增生改变最常见;颈椎生理弯曲度改变52例 (53.1%, 见图2) , 表现为生理弯曲变浅、消失或出现反弓;椎间隙变窄36例 (36.7%, 见图3) , 程度不同, 均伴有相邻椎体相对缘增生、硬化;椎体、钩突骨质增生, 关节间隙变窄、颈项韧带钙化及生理曲度改变9例 (9.2%, 见图4) ;椎间孔变形8例 (8.2%, 见图2) 。

2 讨论

颈椎病是较为常见的脊柱退行性疾病, 在我国其患病率为3.8%~17.5%[2]。其原发病变是颈椎间盘组织的退变以及随之引起的颈椎突出和相邻椎体骨赘形成导致机械压迫。软骨退变是颈椎病发病的根本原因, 可累及椎间盘、钩椎关节及椎弓关节的关节软骨。炎症反应在颈椎病的发病过程中也起一定作用。长期的不良工作姿势使颈部慢性劳损是本病的一个重要因素。X线检查以正位、侧位、斜位片为主, 过伸过屈位为辅, 一般认为侧位片诊断价值最大。

中老年性颈椎病X线平片改变多以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等退行性改变为主, 随着颈椎病年轻化趋势的出现, 预防青年性颈椎病刻不容缓。一般青少年颈椎病表现以颈椎生理曲度改变为主, 颈椎正侧位片可以明确。虽然现在MRI、CT检查在明确椎间盘变性的性质方面有很大优势, 但普通颈椎X线平片可以通过体位变化测量椎体矢状径与椎管矢状径, 观察椎体及钩突有无骨质增生、椎间孔有无变形、项韧带有无钙化等。本文病例均经X线检查明确诊断, 且该方法经济、方便。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881-885.

X线平片诊断肺癌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8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中男43例, 女15例;年龄最小19岁, 最大67岁;交通事故38例, 跌伤9例, 砸伤7例, 运动扭伤4例。

1.2 方法

分别做X线常规平片和CT检查, 比较常规X线平片与CT在骨折分型、显示骨块移位中的作用, 评估常规X线平片与CT对骨折合并膝关节损伤病变的显示效果。

2 结果

外髁劈裂中2例CT显示合并有轻微骨块凹陷, 为劈裂凹陷骨折;中央凹陷骨折X线平片与CT诊断分型相同, 均为2例;内髁劈裂骨折常规X线平片显示为5例, CT仅3例, 余2例CT发现合并轻度骨块凹陷, 为劈裂凹陷型骨折。CT与常规X线平片对双髁骨折及平台骨折合并胫骨干骨折和髁间隆起骨折的诊断分型相同, 总体上CT与常规X线平片对骨折分型的诊断结果相近。

常规X线平片显示骨块轻度凹陷、移位者18例 (31.03%) , 明显凹陷、移位者28例 (48.28%) , 严重凹陷、移位者12例 (20.6%) ;而CT显示为轻度凹陷、移位者9例 (15.52%) , 明显凹陷、移位者25例 (43.00%) , 严重凹陷、移位者24例 (41.38%) 。CT对轻微凹陷骨折和隐匿性骨折、移位的显示优于常规X线平片, 对合并膝关节损伤病变的显示也占有明显优势。CT能较好地显示关节软组织肿胀、积液、半月板损伤、侧副韧带损伤、交叉韧带损伤、关节软组织积气等病变;而常规X线平片对这些病变的显示几乎无能为力, CT对关节间隙内游离碎骨块的显示也优于常规X线平片。

3 结论

X线平片对颈椎病的诊断价值 篇7

关键词:颈椎病,X线平片,诊断,体会

颈椎病 (cervical spondylosis) 目前国际上较一致的看法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 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损害而表现的相应症状和体径[1]。随着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出现和应用, 逐渐提高了放射学诊断的能力, CT、MR等检查对颈椎病的诊断、定位、定性、分型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但仍不能低估X线平片在诊断颈椎病中的作用[2]。常规的X线检查是一种实在、经济、方便、易行的手段, 尤其在基层医院仍是首选。本文回顾我院2003年至2010年间临床X线资料较完整的颈椎病患者160例诊断的体会, 剖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60例, 其中, 男102例, 女58例;年龄18~40岁40例, 41~60岁96例, 61~75岁24例。大多数表现为颈部不适, 伴放射性肩臂疼痛、手指麻木感, 肌力下降, 肢体不同程度感觉障碍, 头昏、恶心、心慌、失眠、胸闷、气促等症状。

1.2 诊断方法

160例患者均常规摄正、侧、斜位片, 部分患者加摄有颈椎过伸过曲位。正位片主要观察钩锥关节、椎间隙改变, 是否有颈肋等先天变异;侧位片主要观察生理曲度, 有无椎间隙狭窄、骨赘及韧带钙化;斜位片主要观察椎间孔形态, 钩锥关节有无增生;过伸过曲位片主要观察各椎体间有无成角及向前、向后的滑脱移位等。

2 临床结果

(1) 颈椎生理曲度改变:颈椎正常生理曲度为前凸, 变直、后凸或反弓均为异常。生理曲度改变原因是颈部附近肌肉因神经受刺激引起的反射性痉挛的结果, 好发于C5~6、C6~7及C4~5者次之, 这与下段椎体活动度大, 易受磨损有关。本组可见56例, 占35.0%。 (2) 钩椎关节改变:在C3~7椎体上面外侧有骨性隆起称为钩突, 它与上椎体对应而形成, 称为钩椎关节。正位片上钩突显三角形, 正常情况下钩椎关节间隙清晰。钩椎关节退变表现为钩突肥大, 增生变粗, 重者钩椎关节变窄。本组可见23例, 占14.4%。 (3) 颈椎椎间隙改变:能反映出椎间盘、髓核退变或突出, 多见2个以上的椎间盘受累。椎间隙的变窄是诊断颈椎病的可靠X线像征。本组可见27例, 占16.9%。 (4) 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颈椎骨质增生是颈椎病的常见症状, 也是最有特征性X线征象之一, 本组160例患者均具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 以C5~6者最多见。 (5) 椎间孔改变:是由钩突增生肥大、椎体后缘及椎间小关节突骨唇样增生或椎体滑脱所致, 使其失去正常的椭圆形或圆形结构。本组可见26例, 占16.2%。 (6) 韧带钙化或骨化:本组患者中可见前纵韧带钙化9例, 后纵韧带钙化6例, 项韧带钙化12例, 共27例, 占16.9%。 (7) 颈椎移位:包括颈椎失稳、颈椎滑脱和颈椎旋转, 多数由于椎间盘的退变, 使椎间盘狭窄, 周围的组织 (前后纵韧带、黄韧带等) 松弛, 少数由外伤引起旋转或滑脱。本组共1例, 占0.6%。

3 讨论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群中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 生活节奏的加快, 长期伏案、低头工作和坐姿不正确的人越来越多, 发病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 目前认为颈椎病高发年龄为30~50岁[3]。颈椎病的致病原因是软骨的退变, 可出现在椎间盘、钩椎关节和椎间关节的关节软骨。颈椎的稳定性取决于动力平衡, 在正常情况下, 椎间盘、钩椎关节、椎间关节与相应的韧带构成颈椎间五点动力支持系统, 起着平衡、稳定和支持的作用, 是为内平衡[4];颈部肌群使颈椎保持稳定是为外平衡。椎间盘、钩椎关节、椎间关节的退变和先天性发育异常等, 造成颈椎力学功能的紊乱, 破坏了五点动力支持系统的平衡, 是为内平衡失调。此时, 外平衡可引起代偿作用, 颈椎仍可保持稳定, 只有在内平衡失调、外平衡失去代偿时才出现明显临床症状;另一方面, 颈椎失稳、关节间隙狭窄使相对应的部位正应力增高, 而导致该处的骨质增生肥大、关节囊和韧带的增生肥厚症状的出现。

随着影像学X线平片、CT、脊髓造影、椎动脉造影诊疗技术在颈椎病诊治中的应用和发展, 颈椎病的诊治效果得到显著的提高, 病因诊断效果肯定, 在临床中的应用日益广泛[5]。

4 小结

实践表明, X线平片检查对颈椎病的诊断, 不仅可以显示病变的部位、范围和程度, 还可以排除症状类似的其他疾病。因此, 笔者认为X线平片作为一种经济、快捷、有效的检查手段, 能够为各型颈椎病的临床诊断提供有力的影像学依据。

参考文献

[1]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855~859.

[2]陈星辉.颈椎病的影像学表现[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2006, 5 (12) :20.

[3]刘英峰, 崔世鑫.X线平片对颈椎病的诊断价值[J].中国全科医学, 2007 (12) :2079~2080.

[4]刘占虎, 黄虎.颈椎病X线征象分析 (附670例报道) [J].中国现代医生, 2007, 45 (36) :118.

颈椎病的X线平片诊断价值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我院脊柱外科诊治的颈椎病患者90例, 其中男性患者54例, 女性患者36例, 年龄28~77岁, 平均 (49.7±18.8) 岁, 病程3个月~8年, 平均 (2.3±1.9) 年。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表现、骨科查体及影像学检查确诊。有颈椎外伤、脊柱畸形、脊柱肿瘤的患者及不能配合检查的患者不在纳入范围中。

1.2 临床表现

32例患者表现为颈肩部不适, 28例患者表现为单侧或双侧上肢不适, 包括上肢酸胀或手指麻木, 21例患者表现为头晕、耳鸣, 9例患者表现为四肢无力。39例患者压颈试验阳性, 31例患者上肢牵拉试验阳性。

1.3 检查方法

X线检查设备选择万东数字化平板X线摄影机 (DR) , 选择高千伏摄影, 摄取患者颈椎正位及侧位片。观察椎体、椎弓、横突、棘突、椎管、椎间隙及各韧带情况。所有X线图片均由两位高年资影像学诊断医师独立分析。

1.4 观察指标

从生理曲度改变、骨质增生、小关节退变、韧带钙化、椎间隙变化等方面观察。

2 结果

颈椎病患者X线平片表现主要有: (1) 曲度异常 (52.2%) , 多表现为曲度变直, 少数患者表现为颈椎反曲。 (2) 骨质增生 (78.9%) , 椎体相对缘棘状突起, 以颈4~颈5、颈5~颈6及颈6~颈7明显。 (3) 椎间隙变窄 (63.3%) , 表现为相邻椎体间距离较其它正常椎体变窄。 (4) 关节突退变 (21.1%) , 小关节增生硬化, 形态不规则。 (5) 韧带钙化 (31.1%) , 有棘突后方项韧带、椎体后方后纵韧带及椎管后方黄韧带钙化等。 (6) 颈椎序列不稳 (27.8%) , 颈椎椎体排列不规整, 甚至发生轻度滑脱, 见表1。

3 讨论

随着经济及社会的发展, 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颈椎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并有年轻化的趋势, 这主要与长期伏案工作, 不良的姿势及缺乏适当锻炼有关。患者表现为颈部不适、疼痛、头晕、眼花、上肢麻木、感觉及运动功能异常等, 重者可在某些诱因下发生脊髓损伤, 会出现明显的定位体征, 对患者有较大的影响[3]。早期、准确的诊断和合理的干预措施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改善预后。

颈椎病的诊断依据临床表现、查体所见及影像学检查, 其中影像学检查占有重要的地位[4]。临床工作中, 常用的检查方法有X线平片、计算机体层成像 (CT) 及磁共振成像 (MRI) 等。MRI的优势在于软组织分辨率高, 可以显示脊髓损伤, CT的优势在于显示椎间盘突出、钙化、椎管狭窄及韧带钙化等[5]。但由于二者检查费用高, 很多普通百姓难以承受, X线平片仍然是颈椎病普查最基本的检查方法。X线平片摄片方位有正位、侧位及双斜位, 正位片可以观察椎体边缘硬化、钩椎关节增生、椎间隙狭窄等, 侧位片除了能显示椎体边缘硬化、椎间隙狭窄外, 还可以显示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后纵韧带钙化、椎管狭窄、黄韧带钙化及项韧带钙化等。双侧斜位可以协助正侧位观察[6]。本研究中, 应用颈椎正侧位片观察颈椎病表现, 其中52.2%的患者存在颈椎曲度异常, 主要表现为曲度变直, 部分表现为向后反曲, 它常常是由于椎间盘变性, 椎体序列失稳所致。78.9%的患者存在颈椎骨质增生, 以颈4~颈5、颈5~颈6及颈6~颈7明显, 表现为椎体相对缘棘状突起, 它是由于颈椎慢性劳损长期作用的结果。63.3%的患者表现为椎间隙变窄, 颈4~颈5、颈5~颈6为著, 椎间盘变性后变扁并后突是其主要原因。21.1%的患者表现为小关节增生硬化, 形态不规则。31.1%的患者表现为韧带钙化, 包括项韧带、后纵韧带及黄韧带等, 韧带钙化在颈椎病的诊断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7.8%的患者表现为颈椎椎体排列不规整, 甚至发生轻度滑脱。由于颈4~颈5及颈5~颈6活动度最大, 它们是颈椎病最好发的部位, 该处磨损最大, 其椎间盘承受的压力最大。长期的劳损引起椎体边缘骨质增生及颈椎生理曲度改变, 甚至发生颈椎序列不稳[7]。病变处椎间盘突破纤维环或 (和) 后纵韧带而突入椎管, 引起硬膜囊或脊髓或神经根受压, 发生相应的临床症状。研究显示[8], X线平片作为颈椎病最基本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对椎体及附件骨质改变、椎间隙改变、椎管改变、椎间孔改变及韧带钙化等均有较好的显示, 能够起到筛选检查的目的。左右斜位片可以更加清晰地显示椎间孔大小及形态的变化, 在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中有重要的意义。若临床症状与X线平片所见不符, 可行CT或MRI检查, 进一步明确椎间盘突出情况、椎管狭窄情况、椎间孔狭窄情况及脊髓变性损伤情况, 并除外先天性脊柱畸形所致的颈椎曲度异常及颈椎序列不稳, 除外椎管内占位性病变所致的肢体感觉及运动异常[9]。

综上所述, X线平片可以较清晰地显示颈椎病的各种影像学征象, 包括生理曲度改变、椎体边缘及小关节增生、椎间隙狭窄、椎管及椎间孔狭窄、韧带钙化等。常规颈椎正侧位片可以作为颈椎病普查的基本方法, 必要时可以加作斜位片辅助观察。

摘要:目的 分析颈椎病的X线平片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我院脊柱外科诊治的颈椎病患者90例, 所有患者均行颈椎正侧位X线平片检查, X线检查设备选择万东数字化平板X线摄影机 (DR) , 选择高千伏摄影, 观察椎体、椎弓、横突、棘突、椎管、椎间隙及各韧带情况。结果 颈椎病患者X线平片表现主要有:曲度异常 (52.2%) 、骨质增生 (78.9%) 、椎间隙变窄 (63.3%) 、关节突退变 (21.1%) 、韧带钙化 (31.1%) 、颈椎序列不稳 (27.8%) 。结论 X线平片可以较清晰地显示颈椎病的各种影像学征象, 常规颈椎正侧位片可以作为颈椎病普查的基本方法, 必要时可以加作斜位片辅助观察。

关键词:颈椎病,X线平片,诊断

参考文献

[1]范志强, 张于和.X线平片对颈椎病患者的诊断价值探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1, 25 (9) :96-97.

[2]王玉新.X线摄片结合CT扫描诊断颈椎病的价值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1, 10 (19) :1549-1550.

[3]刘兴高, 李建龙.数字化X线摄影对颈椎病的诊断[J].吉林医学, 2011, 32 (23) :4858.

[4]张立明, 刘文华, 李洪毅.青少年颈椎病125例X线表现及诊断价值探讨[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1, 13 (5) :108.

[5]沈毅强, 陈岩, 李雪.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系统检查在颈椎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 2011, 18 (2) :140-141.

[6]张明才, 石印玉, 王翔, 等.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对颈椎病发病作用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骨伤, 2010, 23 (10) :746-749.

[7]宋国军, 赵志英, 董立军.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对青年人颈椎病诊断价值的比较研究[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0, 26 (4) :43-45.

[8]买小军, 王学琦, 卢万春, 等.X线平片、CT、MRI诊断颈椎病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9, 17 (3) :220-222.

肠梗阻的腹部X线平片和CT诊断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1年4月至2012年8月期间97例肠梗阻患者, 经病理证实粘连性肠梗阻29例, 胆石性肠梗阻8例, 单纯性肠梗阻39例, 绞窄性肠梗阻2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7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48例, 其中男性29例 (60.42%) , 女性19例 (39.58%) , 年龄5~67岁, 平均 (41.2±2.8) 岁;对照组49例, 其中男性29例 (59.18%) , 女性20例 (40.82%) , 年龄5~68岁, 平均 (40.4±2.8) 岁。组间一般资料如发病时间, 患者年龄、性别, 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方法

观察组使用GE公司NX/i螺旋CT进行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 层厚5~8mm, 层距5~8 mm, 部分病例扫描后将图像拆薄为2.5mm, 并进行多平面重建。疑有绞窄性肠梗阻患者在2~3 min后延迟扫描, 检测结果由2名有经验的CT诊断医师分析;对照组采用腹部X线平片常规立、卧位摄片, 摄片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诊断医师阅片。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软件分析, 计数相关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 数据对比采取χ2检验进行验证, 如果计算出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1, 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检测方法检测肠梗阻的准确率比较如表1。

注:两组检出率比较χ2=13.6135, P<0.01, 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肠梗阻是外科常见急腹症之一, 在各个年龄段均有发生;引起肠梗阻的原因很多, 肠梗阻一旦发生, 如果处理不及时就可能转变为肠坏死, 肠坏死的病死率可高达20%~30%。长期以来, 由于腹部X线平片的价格相对低廉, 一直是首选的、最基本的检查方法, 特别是设施不全, 无力购买CT检测仪器的地方医院;但由于腹部组织结构复杂, 腹部X线平片分辨率低, 影响医师对患者是否有肠梗阻的判断。而且腹部平片提供的信息有限, 对梗阻部位、原因及肠壁血液供应状况的诊断非常困难, 因此肠梗阻诊断的准确率相对较低。随着CT检查技术的发展, CT检测已发展成为诊断肠梗阻的一种快速简便且成熟的方法, 它能把梗阻部位及其邻近肠系膜的解剖结构清楚的显示出来, 因此有助于肠梗阻部位、病因的诊断。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采用CT检测的观察组患者肠梗阻检出率明显要比采用腹部X线平片检测的准确率高两组检出率比较χ2=13.6135, P<0.01。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CT对是否存在梗阻、梗阻的部位、梗阻的原因及绞窄性肠梗阻的判断上都有较高的价值, 与腹部X线平片检测方法相比具有明显优势。

综上所述:腹部X线平片是诊断肠梗阻的基本手段, 而CT检查在判断肠梗阻病因和是否有绞窄, 检测肠梗阻的准确性等都要优于腹部X线平片, 因此对观察病情变化和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有条件的医院可以采用CT检查来诊断肠梗阻。

参考文献

[1]李冲云, 蔡勇, 刘志, 等.比较多层螺旋CT、B超、腹部X线平片诊断肠梗阻的临床价值[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8, 12 (2) :100-101.

[2]徐长青, 周沛林.多层螺旋CT在急性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CT和MRI杂志, 2007, 5 (2) :623-624.

[3]乔中伟, 李国平, 帕米尔, 等.小儿肠梗阻的腹部X线平片和CT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07, 4 (1) :712-713.

[4]欧阳林, 周水添, 肖玉辉, 等.比较CT和X线检查对肠梗阻的诊断价值[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7, 10 (8) :568-569.

[5]高旭宁, 许茂盛, 卢良骥, 等.64层CT冠状位重组图像对肠梗阻病变的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0, 15 (11) :118-120.

上一篇:江苏沿海滩涂下一篇:中小商户